CN115103705B - 接入端口 - Google Patents

接入端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03705B
CN115103705B CN202180015140.4A CN202180015140A CN115103705B CN 115103705 B CN115103705 B CN 115103705B CN 202180015140 A CN202180015140 A CN 202180015140A CN 115103705 B CN115103705 B CN 1151037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direction
liquid storage
access port
connection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51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03705A (zh
Inventor
八木隆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103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037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03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037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08Subcutaneous access sites for injecting or removing flu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47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9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hub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2039/0036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characterised by a septum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e.g. having venting channels or being made from antimicrobial or self-lubricating elastom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2039/0036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characterised by a septum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e.g. having venting channels or being made from antimicrobial or self-lubricating elastomer
    • A61M2039/0081Means for facilitating introduction of a needle in the septum, e.g. guides, special construction of septu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08Subcutaneous access sites for injecting or removing fluids
    • A61M2039/022Subcutaneous access sites for injecting or removing fluids being accessible from all sides, e.g. due to a cylindrically-shaped septu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08Subcutaneous access sites for injecting or removing fluids
    • A61M2039/0235Subcutaneous access sites for injecting or removing fluids having an additional inlet, e.g. for a guidewire or a catheter tub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08Subcutaneous access sites for injecting or removing fluids
    • A61M2039/0238Subcutaneous access sites for injecting or removing fluids having means for locating the implanted device to insure proper injection, e.g. radio-emitter, protuberances, radio-opaque mark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47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 A61M2039/0258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for vascular access, e.g. blood stream acce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47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 A61M2039/027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having a particular valve, seal or septu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47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 A61M2039/0273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for introducing catheters into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47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 A61M2039/0276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for introducing or removing fluids into or out of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247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 A61M2039/0282Semi-permanent or permanent transcutaneous or percutaneous access sites to the inside of the body with implanted tubes connected to the por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与导管(C)连接而使用的接入端口(10)具备:端口主体(11),包括液体收容部(11a);以及隔膜体(60),将液体收容部(11a)覆盖。端口主体(11)包括连接通路(40),所述连接通路(40)与液体收容部(11a)连接并使液体收容部(11a)与导管(C)的内部连通。而且,连接通路(40)向液体收容部(11a)连接的连接位置(P)处的沿着连接通路(40)的轴向(D1)的截面中的、隔膜体(60)的成为与液体收容部(11a)相反侧的面(60a)和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之间的向垂直于上述轴向(D1)的方向的长度(L),在沿着上述轴向(D1)超过液体收容部(11a)的一半的倾斜区域(S)内随着远离上述连接位置(P)而逐渐变小。

Description

接入端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入端口(accessport)。
背景技术
使用留置在患者的体内的导管的治疗由于能够从目标病变部的附近进行药剂的投加等,所以被积极地开展。导管其一端与埋设在患者的皮下的接入端口连接,另一端被配置在目标病变部的附近。接入端口的内腔和导管的内腔借助连接通路连接,如果向接入端口的内腔导入药剂,则能够经由连接通路及导管将药剂运送到目标病变部的附近。例如在JP6057916B2中公开了与导管一起使用的接入端口。
顺便说一下,希望向留置在患者的体内的导管内穿通直径更小的微导管,将微导管的前端推进到末梢血管区域而从目标病变部的更近处进行药剂的投加等。在此情况下,作为将微导管穿通到导管内的方法,可以考虑首先使用穿刺针穿刺接入端口的隔膜,经由穿刺针的内腔、接入端口的内腔及连接通路将微导管插入于导管的内腔。或者,可以考虑首先将比微导管细且硬挺度高的导引线经由上述穿刺针的内腔、接入端口的内腔及连接通路插入于导管的内腔,以导引线为导引部将微导管插入于导管的内腔。
在将微导管、导引线向导管的内腔插入时,接入端口及导管被埋设在患者的皮下。因此,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及连接通路都不能直接观察到。因而,一边操作微导管、导引线而使其前端旋转,一边探寻连接通路的位置。
但是,在这样的方法中,不能将微导管、导引线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插入。
发明内容
本件发明是考虑以上的点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微导管、导引线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插入的接入端口。
本发明的接入端口是与导管连接而使用的接入端口,具备:端口主体,包括液体收容部;以及隔膜体,被上述端口主体保持,将上述液体收容部覆盖;上述端口主体包括连接通路,所述连接通路与上述液体收容部连接并使上述液体收容部与上述导管的内部连通;上述连接通路向上述液体收容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沿着上述连接通路的轴向的截面中的、上述隔膜体的成为与上述液体收容部相反侧的面和上述液体收容部的内表面之间的向垂直于上述轴向的方向的长度,在沿着上述轴向超过上述液体收容部的一半的倾斜区域内随着远离上述连接位置而逐渐变小。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可以是,上述倾斜区域包括成为远离上述连接位置的一侧的上述液体收容部的一半的区域。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在沿着上述连接通路的轴向的上述截面中,上述倾斜区域中的上述液体收容部的上述内表面以随着在上述轴向上接近上述连接位置而朝向远离上述隔膜体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倾斜。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口主体的上述内表面包括:底面,形成(区划)上述液体收容部;以及侧面,从上述底面延伸出,形成(区划)上述液体收容部;上述底面以随着在上述轴向上接近上述连接位置而朝向远离上述隔膜体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倾斜。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口主体的上述底面包括:连接底面,与上述连接通路开口的侧壁面连接;以及主底面,在上述轴向上相对于上述连接底面位于远离上述连接位置的一侧;上述主底面以随着向上述连接位置接近而朝向远离上述隔膜体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倾斜;上述连接底面以随着向上述连接位置接近而朝向接近上述隔膜体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倾斜。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口主体具有底壁部,所述底壁部形成上述液体收容部的底面;上述底壁部的厚度随着沿着上述轴向向上述连接位置接近而逐渐变薄。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口主体具有:底壁部,形成上述液体收容部的底面;以及侧壁部,形成上述液体收容部的侧面;上述侧壁部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离开上述底壁部而设置,并且具有与上述底面面对的对置引导面;上述连接通路在成为上述对置引导面与上述底面之间的位置在上述侧面开口。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对置引导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具有以远离上述底面的方式凹陷的凹面,所述宽度方向是与上述对置引导面面对于上述底面的方向及上述轴向这两者垂直的方向。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凹面与形成(区划)上述连接通路的壁面连接。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口主体的上述内表面包括:连接底面,设置在与上述对置引导面面对的位置;以及主底面,在上述轴向上相对于上述连接底面位于远离上述连接位置的一侧;上述主底面以随着向上述连接位置接近而朝向远离上述隔膜体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倾斜;上述连接底面以随着向上述连接位置接近而朝向接近上述隔膜体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倾斜。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口主体具有:底壁部,形成上述液体收容部的底面;以及侧壁部,从上述底壁部延伸出,形成上述液体收容部的侧面;上述侧壁部包括在周向上排列设置的一对平坦壁部;上述连接通路在成为上述一对平坦壁部之间的位置在上述侧面开口;上述一对平坦壁部形成有锥状侧面,所述锥状侧面在自与上述侧壁部从上述底壁部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观察时,以直线状延伸并且前端朝向上述连接通路变细。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口主体具有:底壁部,形成上述液体收容部的底面;以及侧壁部,从上述底壁部延伸出,形成上述液体收容部的侧面;上述侧壁部包括在周向上排列的一对平坦壁部;上述连接通路在成为上述一对平坦壁部之间的位置在上述侧面开口;上述底壁部具有引导肋,所述引导肋在自与上述侧壁部从上述底壁部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观察时,朝向上述连接位置以线状延伸。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口主体具有:底壁部,形成上述液体收容部的底面;以及侧壁部,从上述底壁部延伸出,形成上述液体收容部的侧面;上述隔膜体形成有环状的环状保持槽,所述环状保持槽在与上述侧壁部从上述底壁部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在与上述液体收容部相反侧开口;上述端口主体具有环状保持突起部,所述环状保持突起部在与上述侧壁部从上述底壁部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突出。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口主体具有:基部件,形成上述液体收容部的底面及侧面;以及盖部件,被固定在上述基部件,在与上述基部件之间保持上述隔膜体;上述基部件具有:底部件,至少形成上述底面;以及环状的环状部件,被上述底部件支承,将上述液体收容部包围;上述环状部件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上述连接位置对应而设置,向上述液体收容部侧突出。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环状部件由X射线不透射材料构成。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口主体具有表层部件,所述表层部件形成上述液体收容部的内表面和上述连接通路;上述表层部件将上述液体收容部的内表面与上述连接通路之间无接缝地连接。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表层部件由金属构成。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液体收容部的内表面呈漏斗状。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在与上述连接通路的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上述端口主体的内表面以在沿着与上述端口主体的上述内表面对置的下表面的方向上的两外方处向上述隔膜体接近的方式,相对于上述下表面倾斜。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在与上述连接通路的上述轴向垂直的上述截面中,上述内表面以U字状延伸。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在经过上述连接位置的沿着上述连接通路的上述轴向的截面中,上述底面与上述轴向平行地延伸。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在沿着上述连接通路的上述轴向的上述截面中,上述隔膜体的成为与上述液体收容部相反侧的面相对于上述轴向倾斜。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隔膜体的成为与上述液体收容部相反侧的面具有:第1面,在上述轴向上位于远离上述连接位置的一侧;以及第2面,相对于上述第1面在上述轴向上位于接近上述连接位置的一侧,相对于上述第1面倾斜;上述第1面沿着上述轴向的长度比上述第2面沿着上述轴向的长度长;上述第1面以随着在上述轴向上向上述连接位置接近而朝向远离上述液体收容部的内表面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倾斜;上述第1面相对于上述轴向的倾斜角度比上述第2面相对于上述轴向的倾斜角度大。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口主体具有被内置的金属线圈。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口主体具有至少两个金属线圈,所述至少两个金属线圈相互离开而设置在成为上述液体收容部的周围的位置。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隔膜体的成为与上述液体收容部相反侧的面在成为上述两个金属线圈之间的区域露出。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口主体具有至少两个发光体,所述至少两个发光体与各金属线圈分别电连接。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至少两个发光体的发光面露出。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口主体具有:底壁部,形成上述液体收容部的底面;以及侧壁部,形成上述液体收容部的侧面;上述至少两个金属线圈被内置在上述侧壁部。
在上述接入端口中,也可以是,各金属线圈的轴线在与上述侧壁部从上述底壁部延伸上升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将微导管、导引线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插入的接入端口。
附图说明
图1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接入端口的立体图。
图2是从隔膜体侧观察图1所示的接入端口的平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接入端口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2的I-I线的接入端口的剖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基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隔膜体另一侧面侧观察图3所示的隔膜体及盖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由图1所示的接入端口和磁场发生装置构成的医疗系统的电路图。
图8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接入端口的立体图。
图9是从隔膜体侧观察图8所示的接入端口的平面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接入端口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沿着图9的II-II线的接入端口的剖视图。
图12是沿着图9的III-III线的接入端口的剖视图。
图13是从隔膜体另一侧面侧观察图10所示的隔膜体及盖部件的立体图。
图14是与图2对应的图,是用来说明接入端口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15是沿着图14的IV-IV线的接入端口的剖视图。
图16是与图2对应的图,是用来说明接入端口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7是用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的图。其中,在图1及图2中表示接入端口10的立体图及平面图。此外,在图3及图4中表示接入端口10的分解立体图及剖视图。此外,在图5中表示形成接入端口10的一部分的基部件12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在图6中,表示接入端口10的隔膜体60及盖部件50的立体图。此外,在图7中,表示了示出使用接入端口10构成的医疗系统90的电路图。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接入端口的整体结构>
接入端口10以与导管C连接的状态被埋设在患者的皮下而使用。如图1至图4所示,接入端口10具备:端口主体11,包括液体收容部11a;以及隔膜体60,被端口主体11保持,将液体收容部11a覆盖。通过将专用的穿刺针刺入隔膜体60而将药剂导入到液体收容部11a内,能够将药剂经由导管C送到目标病变部附近。
如图4所示,端口主体11具有:基部件12,形成(区划)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底面11b及侧面11c);以及盖部件50,被固定在基部件12,在与基部件12之间保持隔膜体60。
如图3及图4所示,基部件12具有:底壁部20,形成(区划)液体收容部11a的底面11b;以及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形成(区划)液体收容部11a的侧面11c。底壁部20作为整体形成为平板的板状。侧壁部30形成为筒状,立设在底壁部20的一侧面的大致中央。
如图4所示,基部件12还包括连接通路40,所述连接通路40与液体收容部11a连接,使液体收容部11a与导管C的内部(内腔)Ca连通。在图示的例子中,连接通路40在基部件12的上述侧面11c开口。更具体地讲,连接通路40的内表面40a由形成在侧壁部30的连接通路开口41、以及与连接通路开口41连接的连接端口42形成(区划)。连接通路开口41是沿着从环状的侧壁部3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延伸的贯通孔,在侧壁部30的内表面30a及外表面30b开口。连接端口42其一端被从侧壁部30的外表面30b侧插入于连接通路开口41,被相对于侧壁部30固定。在连接端口42的另一端,连接着导管C的一端。另外,连接通路40也可以不包括连接端口42。在此情况下,导管C的一端也可以被插入于连接通路开口41。
盖部件50包括环状的盖主体部51,所述盖主体部51将基部件12的侧壁部30从外表面30b侧覆盖。盖主体部51还在侧壁部30的外侧将底壁部20从立设有侧壁部30的一侧覆盖。
盖部件50还具有环状的盖环状缘部52,所述盖环状缘部52对置于侧壁部30的成为与底壁部20相反侧的端面(以下也称作“侧壁部一侧端面”)30c而配置。盖环状缘部52从盖主体部51的成为与底壁部20相反侧的端部朝向环状的盖主体部51的内侧沿着侧壁部一侧端面30c延伸出。
如图3、图4及图6所示,隔膜体60作为整体形成为平板的板状。隔膜体60由硅酮橡胶等构成。隔膜体60以将液体收容部11a覆盖的方式配置在侧壁部一侧端面30c上。隔膜体60具有成为与液体收容部11a相反侧的面(以下也称作“隔膜体一侧面”)60a和成为液体收容部11a侧的面(以下也称作“隔膜体另一侧面”)60b。
如图4所示,隔膜体60的外缘部61以压缩的状态被保持在侧壁部一侧端面30c与盖环状缘部52之间,将基部件12与盖部件50之间液密地密封。隔膜体60的中央部62与液体收容部11a面对而配置。通过将盖环状缘部52形成为环状,上述中央部62露出,能够将穿刺针刺入上述中央部62。
顺便说一下,希望在留置于患者的体内的导管内穿通直径更小的微导管,将微导管的前端推进到末梢血管区域而从目标病变部的更近处进行药剂的投加等。在此情况下,作为将微导管穿通到导管内的方法,可以考虑首先使用穿刺针穿刺接入端口的隔膜体,经由穿刺针的内腔、接入端口的内腔(液体收容部)及连接通路将微导管插入于导管的内腔。或者,可以考虑首先将比微导管细且硬挺度高的导引线经由上述穿刺针的内腔、接入端口的内腔(液体收容部)及连接通路插入于导管的内腔,以导引线为导引部将微导管插入于导管的内腔。
在将微导管、导引线向导管的内腔插入时,接入端口及导管被埋设在患者的皮下。因此,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及连接通路都不能直接观察到。因而,一边操作微导管、导引线而使其前端旋转,一边探寻连接通路的位置。
但是,在这样的方法中,不能将微导管、导引线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插入。
考虑这样的情况,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进行了用来能够将微导管、导引线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插入的精心设计。
<倾斜区域>
具体而言,进行了以下这样的精心设计。即,接入端口10在连接通路40向液体收容部11a连接的连接位置P处的沿着连接通路40的轴向D1的截面中(参照图4),具有倾斜区域S,所述倾斜区域S是隔膜体一侧面60a与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之间的向与上述轴向D1垂直的方向D2的长度L随着远离上述连接位置P而逐渐变小的区域。换言之,在倾斜区域S内,沿着上述轴向D1的截面中的上述垂直的方向D2上的隔膜体一侧面60a与液体收容部的内表面的距离L随着向上述连接位置P接近而逐渐变大。
在这样的倾斜区域S中,沿着相对于隔膜体一侧面60a垂直的方向被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容易被向靠近上述连接位置P的方向(因而向靠近连接通路40的方向)导引。
此外,倾斜区域S形成在沿着上述轴向D1超过液体收容部11a的一半的区域。由此,即使在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到达了从液体收容部11a的中心偏离的位置的情况下,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也容易被向靠近连接通路40的方向导引。
通过以上,能够将微导管、导引线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40插入。
进而,在图示的例子中,倾斜区域S包括成为远离上述连接位置P的一侧的液体收容部11a的一半的区域。由此,即使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到达比液体收容部11a的中心远离上述连接位置P的位置,该前端也容易被向靠近连接通路40的方向导引。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沿着上述轴向D1的上述截面中(参照图4),隔膜体一侧面60a作为整体沿着上述轴向D1扩展。相对于此,在沿着上述轴向D1的上述截面中(参照图4),倾斜区域S中的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这里是底面11b)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更具体地讲,倾斜区域S中的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底面11b)以随着在上述轴向D1上向上述连接位置P接近而朝向远离隔膜体60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
更详细地讲,如图5所示,液体收容部11a的底面11b包括:连接底面11d,与连接通路40开口的侧壁面30d连接;以及主底面11e,在上述轴向D1上相对于连接底面11d位于远离上述连接位置P的一侧。主底面11e与连接底面11d连接。而且,主底面11e以随着向上述连接位置P接近而朝向远离隔膜体60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借助这样的主底面11e,形成上述倾斜区域S。
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4所示,主底面11e的区域中的底壁部20的厚度T随着沿着上述轴向D1向上述连接位置P接近而逐渐变薄。由此,主底面11e以随着向上述连接位置P接近而朝向远离隔膜体60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
<连接底面>
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进行了用来能够将微导管、导引线更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40插入的进一步的精心设计。具体而言,进行了以下这样的精心设计。
即,如图4所示,连接底面11d以随着向连接位置P接近而朝向接近隔膜体60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连接底面11d在上述轴向D1上相对于主底面11e位于接近上述连接位置P的一侧。借助这样的连接底面11d,能够将被主底面11e朝向上述连接位置P导引后的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随着向上述连接位置P进一步接近而向接近隔膜体60的方向(即朝向形成在侧壁部30的连接通路开口41)导引。由此,能够将微导管、导引线更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40插入。
<对置引导面>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进行了用来能够将微导管、导引线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40插入的进一步的精心设计。具体而言,进行了以下这样的精心设计。
即,如图3所示,侧壁部30包括离开底壁部20而设置的突出部31。突出部31具有与底面11b面对的对置引导面31a。而且,突出部31以连接通路开口41在成为对置引导面31a与底面11b之间的位置开口的方式配置。借助这样的突出部31的对置引导面31a和底面11b的与对置引导面31a面对的区域,能够效率良好地将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朝向连接通路开口41。具体而言,上述前端的可动区域被限制在对置引导面31a与底面11b之间,上述前端容易被朝向在成为对置引导面31a与底面11b之间的位置开口的连接通路开口41。
特别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4所示,对置引导面31a被配置在与连接底面11d面对的位置。如上述那样,连接底面11d以随着向连接通路开口41接近而朝向接近隔膜体60的一侧(因而朝向接近对置引导面31a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通过对置引导面31a与这样的连接底面11d面对而设置,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的可动区域随着向连接通路开口41接近而变窄,容易被朝向在成为对置引导面31a与连接底面11d之间的位置开口的连接通路开口41。
进而,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3所示,对置引导面31a在宽度方向D3上的中央部具有以远离底面11b的方式凹陷的凹面31b,所述宽度方向D3是与对置引导面31a面对于底面11b的方向及上述轴向D1这两者垂直的方向。如果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进入到由这样的凹面31b包围的区域,则上述前端的可动范围被限制在由凹面31b包围的区域内。因而,在从与上述轴向D1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由凹面31b包围的区域与连接通路开口41重叠的情况下(参照图4),上述前端更容易被朝向连接通路开口41。
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4所示,凹面31b与形成(区划)连接通路40的壁面40a连接。由此,容易将沿着凹面31b朝向连接通路开口41移动的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朝向连接通路40内。即,降低了上述前端与连接通路开口41开口的侧壁面30d干涉而向连接通路40内进入被妨碍这一可能。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5所示,基部件12具有:底部件13,形成底面11b和侧面11c的一部分;以及环状的环状部件14,被底部件13支承,将液体收容部11a包围。环状部件14形成侧面11c的另一部分。而且,上述突出部31在环状部件14的与上述连接位置P对应的位置向液体收容部11a侧突出而设置。通过在与底部件13分体地制作的环状部件14形成突出部31,容易在侧壁部30设置上述突出部31。
进而,环状部件14由X射线不透射材料构成。由此,即使是接入端口10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状态,通过使用X射线摄像技术,也能够掌握被环状部件14包围的区域(即,用来将微导管、导引线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穿刺针应刺入的区域)。
<平坦壁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进行了用来能够将微导管、导引线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插入的进一步的精心设计。具体而言,进行了以下这样的精心设计。
即,如图5所示,侧壁部30包括在周向上排列设置的一对平坦壁部32、32。一对平坦壁部32、32配置为,使连接通路开口41在成为该一对平坦壁部32、32之间的位置在液体收容部11a的侧面11c开口。此外,一对平坦壁部32、32形成有锥状侧面,所述锥状侧面在从与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D2方向)平行的方向观察时,以直线状延伸并且前端朝向连接通路开口41变细。借助这样的一对平坦壁部32、32,能够效率良好地将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朝向连接通路40。具体而言,借助一对平坦壁部32、32,不仅被朝向连接通路开口41导引,上述前端的可动区域还随着向连接通路开口41接近而变窄。
<引导肋>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进行了用来能够将微导管、导引线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40插入的进一步的精心设计。具体而言,进行了以下这样的精心设计。
即,如图5所示,底壁部20具有引导肋21,所述引导肋21在自与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D2方向)观察时,朝向连接位置P以线状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3条引导肋21从连接位置P附近以放射状延伸。借助这样的引导肋21,能够效率良好地将被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内的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朝向连接位置P(因而朝向连接通路开口41)导引。
<环状保持槽及环状保持突起部>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进行了用来防止隔膜体60从端口主体11脱落的精心设计。具体而言,进行了以下这样的精心设计。
首先,如图3及图4所示,在隔膜体60的隔膜体一侧面60a,形成有环状的第1环状保持槽63。第1环状保持槽63形成在隔膜体60的外缘部61。第1环状保持槽63在与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D2方向)上延伸并在与液体收容部11a相反侧开口。此外,如图4及图6所示,在端口主体11的盖部件50,形成有环状的第1环状保持突起部53。第1环状保持突起部53从盖环状缘部52在与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突出。而且,如图4所示,第1环状保持突起部53延伸进入第1环状保持槽63内。由此,降低了在将穿刺针刺入隔膜体60时、从隔膜体60将穿刺针拔出时等因作用于隔膜体60的力而隔膜体60从端口主体11脱落这一可能。
此外,如图4及图6所示,在隔膜体60的隔膜体另一侧面60b,形成有环状的第2环状保持槽64。第2环状保持槽64形成在隔膜体60的外缘部61。第2环状保持槽64在与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并在液体收容部11a侧开口。此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端口主体11的基部件12,形成有环状的第2环状保持突起部54。第2环状保持突起部54从侧壁部一侧端面30c在与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突出。而且,如图4所示,第2环状保持突起部54延伸进入到第2环状保持槽64内。由此,也降低了在将穿刺针刺入隔膜体60时、从隔膜体60将穿刺针拔出时等因作用于隔膜体60的力而隔膜体60从端口主体11脱落这一可能。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图示的例子中,基部件12具有底部件13以及与底部件13分体形成的环状部件14。而且,如图5所示,第2环状保持突起部54形成在环状部件14。这样,通过将第2环状保持突起部54形成在与底部件13分体的环状部件14,能够不给底部件13的形状带来影响而任意地变更第2环状保持突起部54的形状、尺寸。
<金属线圈及发光体>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进行了用来能够检测埋设于皮下的接入端口10的位置的精心设计。具体而言,进行了以下这样的精心设计。
即,如图4所示,端口主体11具有内置的金属线圈70。在金属线圈70,电连接着发光体71。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金属线圈70与发光体71、电容器72及电阻73一起构成并联电路74。而且,如果对金属线圈70附加磁场而电流在电路74流动,则发光体71发光。
通过在接入端口10设置有这样的金属线圈70及发光体71,如果对接入端口10附近附加磁场而电流在金属线圈70流动,则发光体71发光。然后,借助发光体71发出的光,能够掌握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接入端口10的位置。换言之,如果利用这样的接入端口10,则如图7所示,能够与产生磁场的磁场发生装置80一起构筑能够检测埋设于皮下的接入端口10的位置的医疗系统90。
此外,由于接入端口10包括金属线圈70,所以通过使用X射线摄像技术也能够掌握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接入端口10的位置。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金属线圈70及发光体71埋设于盖部件50。由此,发光体71发出的光容易到达接入端口10的外部。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金属线圈70及发光体71其整体埋入在盖部件50内,没有在盖部件50的表面露出的部分。由此,防止金属线圈70及发光体71与埋设有接入端口10的患者的体液、收容于液体收容部11a的药剂等接触这一情况。这里,在图示的例子中,盖部件50具有透光性。由此,能够将盖部件50内的发光体71发出的光送到盖部件50(接入端口10)的外部。另外,发光体71的发光面71s优选的是尽可能接近盖部件50(接入端口10)的外表面而配置。发光面71s越接近上述外表面,则发光体71发出的光越容易到达接入端口10的外部。因而,在接入端口10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状态下,容易将发光体71发出的光送到患者的皮肤表面。即,发光体71发出的光容易由患者的周围的人目视确认。
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端口主体11具有两个金属线圈70a、70b以及与各金属线圈70a、70b分别电连接的至少两个发光体71a、71b。一方的金属线圈70a及与该金属线圈70a电连接的发光体71a、和另一方的金属线圈70b及与该金属线圈70b连接的发光体71b相互离开而设置在成为液体收容部11a的周围的位置。而且,隔膜体一侧面60a在成为金属线圈70a、70b及发光体71a、71b的两个组之间的区域露出。因而,即使是接入端口10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状态,只要向接入端口10的附近附加磁场而使发光体71a、71b发光,就能够掌握露出的隔膜体一侧面60a的位置(即用来将微导管、导引线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穿刺针应刺入的区域)。
在图示的例子中,各金属线圈70的轴线70x在与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上升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D2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如根据图4可以理解的那样,构成端口主体11的基部件12、盖部件50具有侧壁部30、盖主体部51等沿着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上升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因而,如果使轴线70x延伸的方向沿着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上升的方向,则能够抑制因在端口主体11内置金属线圈70造成的端口主体11的尺寸的增大。进而,在图示的例子中,发光体71配置在各金属线圈70的轴线70x上。如果这样配置发光体71,则能够抑制因使金属线圈70及发光体71内置在端口主体11而造成的端口主体11的尺寸的增大。此外,在自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上升的方向观察时,能够将发光体71配置在隔膜体60的附近。结果,能够更准确地掌握隔膜体60的位置。
在图示的例子中,包括金属线圈70及发光体71的电路74被配置在设置于盖部件50的盖主体部51的收容室55内。电容器72、电阻73被配置在由金属线圈70包围的空间内。由此,能够将电路74紧凑地收容在收容室55内。
另外,作为磁场发生装置80可以采用任意的装置。例如,磁场发生装置80也可以是包括图7所示那样的电路84的装置,所述电路84电串联地连接着金属线圈81、电源82和开关83。如果利用这样的磁场发生装置80,则通过将开关83闭合,能够使金属线圈81产生磁场。
接着,参照图8至图13,对接入端口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8至图13是用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0的图。其中,在图8及图9中表示接入端口100的立体图及平面图。此外,在图10中表示接入端口100的分解立体图,在图11及图12中表示接入端口100的剖视图。此外,在图13中表示接入端口100的隔膜体160及盖部件150的立体图。
在图8至图1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沿着连接通路40的上述轴向D1的截面中(参照图11),液体收容部11a的底面与上述轴向D1平行地延伸,另一方面隔膜体160的成为与液体收容部11a相反侧的面(隔膜体一侧面)160a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这一点不同。此外,接入端口100包括表层部件115,所述表层部件115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和连接通路40,这一点不同。但是,其他的结构与图1至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图8至图1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图1至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以下,参照图8至图13,对第2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0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接入端口的整体结构>
如图10至图12所示,接入端口100具备:端口主体111,包括液体收容部11a;以及隔膜体160,被端口主体111保持,将液体收容部11a覆盖。
端口主体111具有:基部件112;表层部件115,被基部件112支承,形成(区划)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以及盖部件150,被固定在基部件112,在与基部件112及表层部件115之间保持隔膜体160。
如图10所示,基部件112作为整体具有平板状的底壁部120以及从底壁部120延伸出的侧壁部130。侧壁部130作为整体形成为筒状,立设在底壁部120的一侧面的大致中央。在侧壁部130,形成有供后述的表层部件115的连接端口部117插通的贯通孔133。贯通孔133沿着从环状的侧壁部13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延伸,在侧壁部130的内表面130a及外表面130b开口。
在侧壁部130的在上述轴向D1上远离贯通孔133的一侧,以其成为与底壁部20相反侧的端面(侧壁部一侧端面)130c随着在上述轴向D1上远离贯通孔133而朝向接近底壁部120的一侧的方式倾斜。
如图10至图12所示,盖部件150包括环状的盖主体部151,所述盖主体部151将基部件112的侧壁部130从外表面130b侧覆盖。盖主体部151在侧壁部130的外侧将底壁部120从立设有侧壁部130的一侧覆盖。
盖部件150还具有环状的盖环状缘部152,所述盖环状缘部152与侧壁部一侧端面130c对置而配置。盖环状缘部152从盖主体部151的成为与底壁部120相反侧的端部朝向环状的盖主体部151的内侧沿着侧壁部一侧端面130c延伸出。
隔膜体160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隔膜体160由硅酮橡胶等构成。隔膜体160以将液体收容部11a覆盖的方式配置在侧壁部一侧端面130c上。隔膜体160具有成为与液体收容部11a相反侧的面(隔膜体一侧面)160a和成为液体收容部11a侧的面(隔膜体另一侧面)160b。
隔膜体160的外缘部161以压缩的状态被保持在侧壁部一侧端面130c与盖环状缘部152之间,将基部件112与盖部件150之间液密地密封。隔膜体160的中央部162与液体收容部11a面对而配置。通过将盖环状缘部152形成为环状,上述中央部162露出,能够将穿刺针刺入上述中央部162。
如图10所示,表层部件115包括:表层部件主体部116,将底壁部120及侧壁部130的内表面覆盖,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以及连接端口部117,与表层部件主体部116连接,形成连接通路40。连接端口部117的一端与表层部件主体部116连接。连接端口部117在表层部件主体部116的内表面116a上的连接部位置P,在液体收容部11a开口。此外,如图11所示,连接端口部117被插通在设置于侧壁部130的贯通孔133。连接端口部117的另一端配置在侧壁部130的外侧。在连接端口部117的另一端连接着导管C的一端。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沿着上述轴向D1的截面中(参照图11),表层部件主体部116的内表面116a与上述轴向D1平行地延伸。
<隔膜体>
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0也进行了用来能够将微导管、导引线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插入的精心设计。具体而言,进行了以下这样的精心设计。
如图9及图11所示,隔膜体160具有弯曲部165,所述弯曲部165沿着与沿着连接通路40的上述轴向D1的截面垂直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后述的方向D4)延伸。在隔膜体160的中央部162,隔膜体一侧面160a具有:第1面160c,在上述轴向D1上位于上述弯曲部165的一侧;以及第2面160d,在上述轴向D1上位于上述弯曲部165的另一侧,相对于第1面160c倾斜。第1面160c在上述轴向D1上位于远离上述连接位置P的一侧。另一方面,第2面160d相对于第1面160c在上述轴向D1上位于接近上述连接位置P的一侧。
第1面160c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第1面160c以随着在上述轴向D1上向上述连接位置P接近而朝向远离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
如上述那样,在接入端口100的沿着上述轴向D1的截面中(参照图11),表层部件主体部116的内表面116a与上述轴向D1平行地延伸。另一方面,在沿着上述轴向D1的截面中,作为隔膜体一侧面160a的一部分的第1面160c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借助这样的上述内表面116a及第1面160c,在接入端口100形成倾斜区域S。而且,在这样的倾斜区域S中,沿着相对于隔膜体一侧面160a垂直的方向被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容易被向靠近上述连接位置P的方向(因而向靠近连接通路40的方向)导引。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面160d相对于上述轴向D1的倾斜角度比第1面160c相对于上述轴向D1的倾斜角度小。由此,即使是接入端口100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状态,也能够掌握第1面160c的位置。
此外,第2面160d沿着上述轴向D1的长度Ld比第1面160c沿着上述轴向D1的长度Lc短。由此,能够将第1面160c(即,用来将微导管、导引线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穿刺针应刺入的区域)确保得较大。
<表层部件>
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0进行了用来能够将微导管、导引线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插入的进一步的精心设计。具体而言,进行了以下这样的精心设计。
即,如图11所示,表层部件主体部116的内表面116a(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和连接端口部117的内表面(形成连接通路40的壁面40a)无接缝地连接。换言之,表层部件115将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与连接通路40之间无接缝地连接。由此,降低了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与表层部件主体部116的内表面116a、连接端口部117干涉而妨碍进入到连接通路40内这一可能。
此外,表层部件主体部116的内表面116a呈漏斗状。而且,如图12所示,在与连接通路40的上述轴向D1垂直的截面中,表层部件主体部116的内表面116a以在沿着隔膜体另一侧面160b的方向D4上的两外方处向隔膜体160接近的方式,相对于隔膜体另一侧面160b倾斜。换言之,在与连接通路40的上述轴向D1垂直的上述截面中,表层部件主体部116的内表面116a以U字状延伸。借助这样的表层部件主体部116的内表面116a,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的可动区域在上述方向D4上被缩窄,容易被朝向上述连接位置P。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表层部件115由金属构成。由此,即使是接入端口100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状态,通过使用X射线摄像技术,也能够掌握由表层部件主体部116形成的液体收容部11a的位置(即,用来将微导管、导引线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穿刺针应刺入的区域)及连接端口部117的位置(即连接位置P)。
<环状保持槽及环状保持突起部>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0也进行了用来防止隔膜体160从端口主体111脱落的精心设计。具体而言,进行了以下这样的精心设计。
首先,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隔膜体160的隔膜体一侧面160a,形成有环状的第1环状保持槽163。第1环状保持槽163形成在隔膜体160的外缘部161。第1环状保持槽163在与侧壁部130从基部件112的底壁部1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在与液体收容部11a相反侧开口。此外,如图11至图13所示,在端口主体111的盖部件150形成有环状的第1环状保持突起部153。第1环状保持突起部153从盖环状缘部152在与侧壁部130从底壁部1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突出。而且,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1环状保持突起部153延伸进入到第1环状保持槽163内。由此,降低了在将穿刺针刺入隔膜体160时、从隔膜体160将穿刺针拔出时等因作用于隔膜体160的力而隔膜体160从端口主体111脱落这一可能。
此外,如图11至图13所示,在隔膜体160的隔膜体另一侧面160b形成有环状的第2环状保持槽164。第2环状保持槽164形成在隔膜体160的外缘部161。第2环状保持槽164从侧壁部130从基部件112的底壁部1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在液体收容部11a侧开口。此外,如图10至图12所示,表层部件主体部116的缘部形成在与侧壁部130从底壁部1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2环状保持突起部154。而且,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2环状保持突起部154延伸进入到第2环状保持槽164内。由此,也降低了在将穿刺针刺入隔膜体160时、从隔膜体160将穿刺针拔出时等因作用于隔膜体160的力而隔膜体160从端口主体111脱落这一可能。
以上,参照图1至图13,对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100进行了说明,但接入端口10、100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对于图1至图13所示的接入端口的结构可以施以各种变更。
例如,在第2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0中,隔膜体160也可以不具有弯曲部165。换言之,隔膜体一侧面160a也可以不具有相对于第1面160c倾斜的第2面160d。
此外,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100也可以不包括发光体71。在此情况下,磁场发生装置80只要具有在由磁场发生装置80附加了磁场时检测由接入端口10、100的金属线圈70带来的上述磁场的紊乱并报知的报知功能即可。如果这样,则借助磁场发生装置80的报知功能,能够掌握在磁场发生装置80的附近存在金属线圈70这一情况(因而掌握存在接入端口10、100的隔膜体60、160这一情况)。
此外,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100也可以具有3个以上的金属线圈70或3组以上的金属线圈70及发光体71。如果在成为液体收容部11a的周围的位置,相互离开设置3个以上的金属线圈70或3组以上的金属线圈70及发光体71,则能够更容易地掌握液体收容部11a的位置(即,用来将微导管、导引线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穿刺针应刺入的区域)。
此外,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100如图14所示,也可以仅具有1个金属线圈70。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在金属线圈70电连接两个以上的发光体71a、71b,发光体71a、71b以将隔膜体60、160包围的方式配置。此外,在此情况下,如图14及图15所示,也可以以在从与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观察时将液体收容部11a包围的方式配置金属线圈70。
此外,金属线圈70内置在端口主体11的哪个部分都可以。例如,如图16所示,金属线圈70也可以内置在基部件12。在此情况下,金属线圈70也可以内置在侧壁部30。在此情况下,如图16所示,也可以将基部件12由底部件13及与底部件13分体的环状部件14构成,使金属线圈70内置在环状部件14。如果这样,则容易使金属线圈70内置在基部件12,以使得金属线圈70不会与上述患者的体液、收容于液体收容部11a的药剂接触。
此外,发光体71的发光面71s也可以在接入端口10、100的表面(与朝向液体收容部11a侧的面相反侧的面)露出。在此情况下,在接入端口10、100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状态下,容易将发光体71发出的光送到患者的皮肤表面。即,发光体71发出的光容易被患者的周围的人目视确认。另外,在发光体71的发光面71s在接入端口10、100的表面露出的情况下,收容包括金属线圈70及发光体71的电路74的空间中的收容包括金属线圈70的金属部件的部分优选的是被液密地密封。由此,防止上述金属部件与埋设有接入端口10、100的患者的体液、收容在液体收容部11a的药剂等的接触。
如以上这样,根据第1及第2实施方式,接入端口10、100是与导管C连接而使用的接入端口,具备:端口主体11、111,包括液体收容部11a;以及隔膜体60、160,被端口主体11、111保持,将液体收容部11a覆盖。端口主体11、111包括连接通路40,所述连接通路40与液体收容部11a连接并使液体收容部11a与导管C的内部连通。而且,在连接通路40向液体收容部11a连接的连接位置P处的沿着连接通路40的轴向D1的截面中的、隔膜体60、160的成为与液体收容部11a相反侧的面60a、160a和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之间的向垂直于上述轴向D1的方向的长度L,在沿着上述轴向D1超过液体收容部11a的一半的倾斜区域S内随着远离上述连接位置P而逐渐变小。
如果利用这样的接入端口10、100,则在倾斜区域S中,沿着相对于隔膜体一侧面60a、160a垂直的方向被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容易被向靠近上述连接位置P的方向(因而向靠近连接通路40的方向)导引。此外,通过将倾斜区域S形成在沿着上述轴向D1超过液体收容部11a的一半的区域,即使在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到达了从液体收容部11a的中心偏离的位置的情况下,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也容易被向靠近连接通路40的方向导引。通过以上,能够将微导管、导引线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40插入。
此外,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100中,倾斜区域S包括成为远离上述连接位置P的一侧的液体收容部11a的一半的区域。由此,即使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到达了比液体收容部11a的中心远离上述连接位置P的位置,该前端也容易被向靠近连接通路40的方向导引。
在第1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中,在沿着连接通路40的上述轴向D1的截面中,倾斜区域S中的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由这样的液体收容部11a形成倾斜区域S。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中,端口主体11的内表面包括:底面11b,形成(区划)液体收容部11a;以及侧面11c,从上述底面11b延伸出,形成(区划)液体收容部11a;上述底面11b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由这样的底面11b形成倾斜区域S。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中,端口主体11具有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底面11b的底壁部20。而且,底壁部20的厚度T随着沿着上述轴向D1向上述连接位置P接近而逐渐变薄。由此,上述底面11b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中,端口主体11的上述底面11b包括:连接底面11d,与连接通路40开口的侧壁面30d连接;以及主底面11e,在上述轴向D1上相对于连接底面11d位于远离上述连接位置P的一侧。而且,主底面11e以随着向上述连接位置P接近而朝向远离隔膜体60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由这样的主底面11e形成倾斜区域S。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中,连接底面11d以随着向上述连接位置P接近而朝向接近隔膜体60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借助这样的连接底面11d,能够将被主底面11e朝向上述连接位置P导引后的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随着向上述连接位置P进一步接近而向接近隔膜体60的方向(即朝向形成于侧壁部30处的连接通路40的开口41)导引。由此,能够将微导管、导引线更稳定且容易地向连接通路40插入。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中,端口主体11具有:底壁部20,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底面11b;以及侧壁部30,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侧面11c。而且,侧壁部30具有突出部31,所述突出部31离开底壁部20而设置,并且具有与底面11b面对的对置引导面31a。此外,连接通路40在成为对置引导面31a与上述底面11b之间的位置在上述侧面11c开口。
借助这样的突出部31的对置引导面31a和底面11b的面对于对置引导面31a的区域,效率良好地将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朝向连接通路开口41。具体而言,上述前端的可动范围被限制在对置引导面31a与底面11b之间,上述前端容易被朝向在成为对置引导面31a与底面11b之间的位置开口的连接通路40的开口41。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中,对置引导面31a在宽度方向D3上的中央部具有以远离上述底面11b的方式凹陷的凹面31b,所述宽度方向D3是与对置引导面31a面对于上述底面11b的方向及上述轴向D1这两者垂直的方向。如果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进入到被这样的凹面31b包围的区域,则上述前端的可动范围被限制在由凹面31b包围的区域内。因而,上述前端更容易被朝向连接通路40的开口41。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中,上述凹面31b与形成(区划)连接通路40的壁面40a连接。由此,容易使沿着凹面31b朝向连接通路开口41移动的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朝向连接通路40内。即,降低了上述前端与连接通路开口41开口的侧壁面30d干涉而妨碍向连接通路40内进入这一可能。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中,端口主体11的内表面包括:连接底面11d,设置在与对置引导面31a面对的位置;以及主底面11e,在上述轴向D1上相对于连接底面11d位于远离上述连接位置P的一侧。而且,主底面11e以随着向上述连接位置P接近而朝向远离隔膜体60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此外,连接底面11d以随着向上述连接位置P接近而朝向接近隔膜体60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通过将对置引导面31a与这样的连接底面11d面对而设置,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的可动区域随着向上述连接位置P接近而变窄,容易被朝向在成为对置引导面31a与底面11b之间的位置开口的连接通路40。
此外,在第1形态的接入端口10中,端口主体11具有:基部件12,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底面11b及侧面11c;以及盖部件50,被固定在基部件12,在与基部件12之间保持隔膜体60。基部件12具有:盖部件50,至少形成底面11b;以及环状的环状部件14,被底部件13支承,将液体收容部11a包围。而且,环状部件14具有突出部31,所述突出部31与上述连接位置P对应而设置,向液体收容部11a侧突出。通过这样在与底部件13分体制作的环状部件14形成突出部31,容易在侧壁部30设置上述突出部31。
此外,在第1形态的接入端口10中,环状部件14由X射线不透射材料构成。由此,即使是接入端口10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状态,通过使用X射线摄像技术,也能够掌握被环状部件14包围的区域(即,用来将微导管、导引线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穿刺针应刺入的区域)。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中,端口主体11具有:底壁部20,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底面11b;以及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侧面11c。而且,侧壁部30包括在周向上排列设置的一对平坦壁部32、32。此外,连接通路40在成为一对平坦壁部32、32之间的位置在上述侧面11c开口。此外,一对平坦壁部32、32形成有锥状侧面,所述锥状侧面在自与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观察时,以直线状延伸并且前端朝向连接通路40变细。借助这样的一对平坦壁部32、32,能够效率良好地将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朝向连接通路40。具体而言,借助一对平坦壁部32、32,上述前端的可动区域随着向连接通路40接近而变窄,并且被朝向连接通路40导引。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中,端口主体11具有:底壁部20,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底面11b;以及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侧面11c。侧壁部30包括在周向上排列的一对平坦壁部32、32,连接通路40在成为一对平坦壁部32、32之间的位置在上述侧面11c开口。而且,底壁部20具有引导肋21,所述引导肋21在自与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观察时,朝向上述连接位置P以线状延伸。如果利用这样的接入端口10,则能够由引导肋21效率良好地将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内的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朝向连接位置P导引。
此外,在第1形态的接入端口10中,端口主体11具有:底壁部20,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底面11b;以及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侧面11c。而且,隔膜体60形成有环状的环状保持槽63,所述环状保持槽63在与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在与液体收容部11a相反侧开口。此外,端口主体11具有环状保持突起部53,所述环状保持突起部53在与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突出。通过将环状保持突起部53嵌入于环状保持槽63,降低了在将穿刺针刺入隔膜体60时、从隔膜体60将穿刺针拔出时等因作用于隔膜体60的力而隔膜体60从端口主体11脱落这一可能。
此外,在第2形态的接入端口100中,端口主体111具有表层部件115,所述表层部件115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和连接通路40。而且,表层部件115将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与连接通路40之间无接缝地连接。由此,降低了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与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连接端口部117干涉而妨碍向连接通路40内进入这一可能。
此外,在第2形态的接入端口100中,表层部件115由金属构成。由此,即使是接入端口100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状态,只要使用X射线摄像技术,就能够掌握由表层部件115形成的液体收容部11a的位置(即,用来将微导管、导引线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穿刺针应刺入的区域)。
此外,在第2形态的接入端口100中,在与连接通路40的上述轴向D1垂直的截面中,端口主体111的内表面以在沿着隔膜体160的与表层部件主体部116的内表面对置的面160b的方向D4上的两外方处向隔膜体160接近的方式,相对于与上述内表面对置的面倾斜。更具体地讲,在与连接通路40的轴向D1垂直的截面中,端口主体111的内表面116a以U字状延伸。借助这样的端口主体111的内表面116a,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的可动区域变窄,容易被朝向上述连接通路40。
此外,在第2形态的接入端口100中,在沿着连接通路40的上述轴向D1的截面中,隔膜体160的成为与液体收容部11a相反侧的面160a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借助这样的面160a,在接入端口100形成倾斜区域S。而且,沿着相对于隔膜体160的成为上述相反侧的面160a垂直的方向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微导管、导引线的前端容易被向靠近上述连接通路40的方向导引。
此外,在第2形态的接入端口100中,隔膜体160的成为与液体收容部11a相反侧的面160a具有:第1面160c,在上述轴向D1上位于远离上述连接位置P的一侧;以及第2面160d,相对于第1面160c在上述轴向D1上位于接近上述连接位置P的一侧,相对于第1面160c倾斜。而且,第1面160c沿着上述轴向D1的长度Lc比第2面160d沿着上述轴向D1的长度Ld长。此外,第1面160c以随着在上述轴向D1上向上述连接位置P接近而朝向远离液体收容部11a的内表面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轴向D1倾斜。此外,第1面160c相对于上述轴向D1的倾斜角度比第2面160d相对于上述轴向D1的倾斜角度大。
通过第1面160c的上述倾斜角度比第2面160d的上述倾斜角度大,即使是接入端口100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状态,也能够掌握第1面160c的位置。此外,通过第1面160c的上述长度Lc比第2面160d的上述长度Ld长,能够将第1面160c(即,用来将微导管、导引线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穿刺针应刺入的区域)确保得较大。
此外,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100中,端口主体11、111具有内置的金属线圈70。由此,能够使用磁场发生装置80或X射线摄像技术掌握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接入端口10、100的位置。
此外,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100中,端口主体11、111具有至少两个金属线圈70a、70b,所述至少两个金属线圈70a、70b相互离开而设置在成为液体收容部11a的周围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用磁场发生装置80或X射线摄像技术更准确地掌握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接入端口10、100的位置。
此外,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100中,隔膜体60、160的成为与液体收容部11a相反侧的面60a、160a在成为上述两个金属线圈70a、70b之间的区域露出。由此,能够使用磁场发生装置80或X射线摄像技术更准确地掌握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接入端口10、100的隔膜体60、160的位置(即,用来将微导管、导引线插入于液体收容部11a的穿刺针应刺入的区域)。
此外,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100中,端口主体11、111具有与各金属线圈70a、70b分别电连接的至少两个发光体71a、71b。由此,如果对接入端口10、100的附近附加磁场,则电流在包括金属线圈70a、70b和发光体71a、71b的电路74流动,发光体71a、71b发光。然后,借助发光体71a、71b发出的光,能够掌握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接入端口10、100的位置。
此外,在变形例的接入端口10、100中,上述至少两个发光体71a、71b的发光面71s露出。由此,在接入端口10被埋设于患者的皮下的状态下,容易将发光体71发出的光送到患者的皮肤表面。即,发光体71发出的光容易由患者的周围的人目视确认。
此外,在变形例的接入端口10中,端口主体11具有:底壁部20,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底面11b;以及侧壁部30,形成液体收容部11a的侧面11c。而且,上述至少两个金属线圈70a、70b内置在侧壁部30。由此,能够更准确地掌握液体收容部11a的位置。
此外,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接入端口10、100中,各金属线圈70a、70b的轴线70x在与侧壁部30、130从底壁部20、120延伸上升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这里,构成端口主体11、111的基部件12、112、盖部件50、150具有沿着侧壁部30从底壁部20延伸上升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因而,如果使轴线70x延伸的方向沿着侧壁部30、130从底壁部20、120延伸上升的方向,则能够抑制因使金属线圈70内置在端口主体11、111造成的端口主体11、111的尺寸的增大。
以上,说明了多个实施方式和其变形例,但当然也能够将作为不同的实施方式、不同的变形例说明的多个结构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0及100…接入端口;11及111…端口主体;11a…液体收容部;11b…底面;11c…侧面;11d…连接底面;11e…主底面;12…基部件;13…底部件;14…环状部件;20…底壁部;21…引导肋;30…侧壁部;31…突出部;31a…对置引导面;31b…凹面;32…平坦壁部;40…连接通路;40a…壁面;50及150…盖部件;60及160…隔膜体;70、70a及70b…金属线圈;71、71a及71b…发光体;115…表层部件;160c…第1面;160d…第2面。

Claims (18)

1.一种接入端口,与导管连接而使用,其特征在于,
具备:
端口主体,包括液体收容部;以及
隔膜体,被前述端口主体保持,将前述液体收容部覆盖;
前述端口主体包括连接通路,所述连接通路与前述液体收容部连接并使前述液体收容部与前述导管的内部连通;
前述连接通路向前述液体收容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沿着前述连接通路的轴向的截面中的、前述隔膜体的成为与前述液体收容部相反侧的面和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内表面之间的向垂直于前述轴向的方向的长度,在沿着前述轴向超过前述液体收容部的一半的倾斜区域内随着远离前述连接位置而逐渐变小;
前述端口主体具有:底壁部,形成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底面;以及侧壁部,形成前述液体收容部的侧面;
前述侧壁部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离开前述底壁部而设置,并且具有与前述底面面对的对置引导面;
前述连接通路在成为前述对置引导面与前述底面之间的位置在前述侧面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前述对置引导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具有以远离前述底面的方式凹陷的凹面,所述宽度方向是与前述对置引导面面对于前述底面的方向及前述轴向这两者垂直的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前述端口主体具有:底壁部,形成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底面;以及侧壁部,从该底壁部延伸出,形成前述液体收容部的侧面;
前述侧壁部包括在周向上排列的一对平坦壁部;
前述连接通路在成为前述一对平坦壁部之间的位置在前述侧面开口;
前述底壁部具有引导肋,所述引导肋在自与前述侧壁部从该底壁部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观察时,朝向前述连接位置以线状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前述端口主体具有表层部件,所述表层部件形成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内表面和前述连接通路;
前述表层部件将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内表面与前述连接通路之间无接缝地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在与前述连接通路的前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前述端口主体的内表面以在沿着与前述端口主体的前述内表面对置的下表面的方向上的两外方处向前述隔膜体接近的方式,相对于前述下表面倾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在与前述连接通路的前述轴向垂直的前述截面中,前述内表面以U字状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前述隔膜体的成为与前述液体收容部相反侧的面具有:第1面,在前述轴向上位于远离前述连接位置的一侧;以及第2面,相对于该第1面在前述轴向上位于接近前述连接位置的一侧,相对于前述第1面倾斜;
前述第1面沿着前述轴向的长度比前述第2面沿着前述轴向的长度长;
前述第1面以随着在前述轴向上向前述连接位置接近而朝向远离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内表面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前述轴向倾斜;
前述第1面相对于前述轴向的倾斜角度比前述第2面相对于前述轴向的倾斜角度大。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前述端口主体具有被内置的金属线圈。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前述端口主体具有:至少两个金属线圈,相互离开而设置在成为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周围的位置;以及至少两个发光体,与该金属线圈分别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前述端口主体具有:底壁部,形成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底面;以及侧壁部,形成前述液体收容部的侧面;
前述至少两个金属线圈被内置在前述侧壁部。
11.一种接入端口,与导管连接而使用,其特征在于,
具备:
端口主体,包括液体收容部;以及
隔膜体,被前述端口主体保持,将前述液体收容部覆盖;
前述端口主体包括连接通路,所述连接通路与前述液体收容部连接并使前述液体收容部与前述导管的内部连通;
前述连接通路向前述液体收容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沿着前述连接通路的轴向的截面中的、前述隔膜体的成为与前述液体收容部相反侧的面和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内表面之间的向垂直于前述轴向的方向的长度,在沿着前述轴向超过前述液体收容部的一半的倾斜区域内随着远离前述连接位置而逐渐变小;
前述隔膜体的成为与前述液体收容部相反侧的面具有:第1面,在前述轴向上位于远离前述连接位置的一侧;以及第2面,相对于该第1面在前述轴向上位于接近前述连接位置的一侧,相对于前述第1面倾斜;
前述第1面沿着前述轴向的长度比前述第2面沿着前述轴向的长度长;
前述第1面以随着在前述轴向上向前述连接位置接近而朝向远离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内表面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前述轴向倾斜;
前述第1面相对于前述轴向的倾斜角度比前述第2面相对于前述轴向的倾斜角度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前述端口主体具有:底壁部,形成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底面;以及侧壁部,从该底壁部延伸出,形成前述液体收容部的侧面;
前述侧壁部包括在周向上排列的一对平坦壁部;
前述连接通路在成为前述一对平坦壁部之间的位置在前述侧面开口;
前述底壁部具有引导肋,所述引导肋在自与前述侧壁部从该底壁部延伸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观察时,朝向前述连接位置以线状延伸。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前述端口主体具有表层部件,所述表层部件形成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内表面和前述连接通路;
前述表层部件将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内表面与前述连接通路之间无接缝地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在与前述连接通路的前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前述端口主体的内表面以在沿着与前述端口主体的前述内表面对置的下表面的方向上的两外方处向前述隔膜体接近的方式,相对于前述下表面倾斜。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在与前述连接通路的前述轴向垂直的前述截面中,前述内表面以U字状延伸。
16.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前述端口主体具有被内置的金属线圈。
17.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前述端口主体具有:至少两个金属线圈,相互离开而设置在成为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周围的位置;以及至少两个发光体,与该金属线圈分别电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入端口,其特征在于,
前述端口主体具有:底壁部,形成前述液体收容部的底面;以及侧壁部,形成前述液体收容部的侧面;
前述至少两个金属线圈被内置在前述侧壁部。
CN202180015140.4A 2020-02-17 2021-02-03 接入端口 Active CN1151037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4533 2020-02-17
JP2020-024533 2020-02-17
PCT/JP2021/003854 WO2021166643A1 (ja) 2020-02-17 2021-02-03 アクセスポ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03705A CN115103705A (zh) 2022-09-23
CN115103705B true CN115103705B (zh) 2024-05-17

Family

ID=77390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5140.4A Active CN115103705B (zh) 2020-02-17 2021-02-03 接入端口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25137A1 (zh)
EP (1) EP4108269A4 (zh)
JP (1) JPWO2021166643A1 (zh)
KR (1) KR20220142426A (zh)
CN (1) CN115103705B (zh)
WO (1) WO2021166643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2990U (ja) * 2008-04-22 2008-07-03 川澄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アクセスポート
CN104640599A (zh) * 2012-09-28 2015-05-20 泰尔茂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6504158A (ja) * 2013-01-23 2016-02-12 シー・アール・バード・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C R Bard Incorporated 低プロファイルのアクセスポート
CN205095225U (zh) * 2014-08-28 2016-03-23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引导管
JP2017012481A (ja) * 2015-07-01 2017-01-19 公立大学法人奈良県立医科大学 体内埋込型カテーテルポート、および、体内埋込型カテーテルポート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82221B1 (fr) * 1985-05-21 1987-09-25 Applied Precision Ltd Dispositif implantable d'injection chronique d'une substance, notamment therapeutique
US7191011B2 (en) * 2003-04-07 2007-03-13 Advanced Neuromodulation Systems, Inc. Access port indicator for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US7351233B2 (en) * 2003-10-14 2008-04-01 Parks Robert A Subcutaneous vascular access port, needle and kit,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US20070088336A1 (en) * 2005-10-17 2007-04-19 Dalton Michael J Implantable drug delivery depot for subcutaneous delivery of fluids
US20090105688A1 (en) * 2007-09-19 2009-04-23 Mcintyre Jon T Implantable access port with luminous guide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US20090306606A1 (en) * 2008-06-10 2009-12-10 Angiodynamics, Inc Catheter hub assembly with vascular access port
US20110251563A1 (en) * 2010-04-12 2011-10-13 Po-Jen Ko 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Device
EP2796163A4 (en) 2011-12-21 2015-05-20 Terumo Clinical Supply Co Ltd SUB-CUTANEOUS IMPLANT DEVICE FOR INJECTING A DRUG SOLU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2990U (ja) * 2008-04-22 2008-07-03 川澄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アクセスポート
CN104640599A (zh) * 2012-09-28 2015-05-20 泰尔茂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6504158A (ja) * 2013-01-23 2016-02-12 シー・アール・バード・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C R Bard Incorporated 低プロファイルのアクセスポート
CN205095225U (zh) * 2014-08-28 2016-03-23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引导管
JP2017012481A (ja) * 2015-07-01 2017-01-19 公立大学法人奈良県立医科大学 体内埋込型カテーテルポート、および、体内埋込型カテーテルポート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25137A1 (en) 2023-01-26
CN115103705A (zh) 2022-09-23
KR20220142426A (ko) 2022-10-21
WO2021166643A1 (ja) 2021-08-26
EP4108269A4 (en) 2024-06-05
EP4108269A1 (en) 2022-12-28
JPWO2021166643A1 (zh) 2021-08-26
TW202138022A (zh) 2021-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14069B2 (en) Injector
JP7033631B2 (ja) 支持部材を備える無針コネクタ
US20190175896A1 (en) Fast Clear Port
US9610432B2 (en) Venous access port assembly with X-ray discernable indicia
JP6578793B2 (ja) オスコネクタ用アダプタ及びアダプタ付きオスコネクタ
CN115103705B (zh) 接入端口
JP2021029935A (ja) 医療装置、体外ユニット、送電シートおよび医療器具
TWI841822B (zh) 進出埠
JP5964428B2 (ja) シリンジポンプ
WO2018181196A1 (ja) 医療用弁、医療用弁を備えた医療機器、及び医療用弁の製造方法
KR101809318B1 (ko) 전극 카테터
WO2021166642A1 (ja) アクセスポート
US20190125972A1 (en) Pen needle exchange system
US11007313B2 (en) Pen needle magazine
JP7123957B2 (ja) 収納容器、包装部材、及び医療器具セット
WO2013046611A1 (ja) シール部材およびシール部材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JP2013172780A (ja) 器具案内装置
JP5902215B2 (ja) 使い捨て容器及びその制御装置並びにこれらを備えた薬液注入装置
KR102422131B1 (ko) 니들부 연결방식이 개선된 내시경용 주사기
CN219594557U (zh) 一种穿刺检测一体化的关节镜
KR102221591B1 (ko) 최소 침습 수술용 투관침 장치
EP3886975B1 (en) Implantable reservoir for use with a medical device and system for interventional drug delivery
TWI813569B (zh) 光測定裝置、導管套組及光測定方法
US11071833B2 (en) Pen needle magazine
CN114828938A (zh) 医疗装置、医疗器具部件以及医疗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