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93194B - 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93194B
CN115093194B CN202211019920.9A CN202211019920A CN115093194B CN 115093194 B CN115093194 B CN 115093194B CN 202211019920 A CN202211019920 A CN 202211019920A CN 115093194 B CN115093194 B CN 1150931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antibacterial
floating
bottom plate
aqueous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1992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93194A (zh
Inventor
陈兴
沈薇
陈熠锴
周灿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Kuadi Securit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Kuadi Securit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Kuadi Securit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Kuadi Securit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1992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931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93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93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93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931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0/00Use of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groups C04B14/00 - C04B18/00 and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grain distribution; Treatment of materials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the groups C04B14/00 - C04B18/00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Expanding or defibrillating materials
    • C04B20/02Treatment
    • C04B20/023Chemical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24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alkyl, ammonium or metal silicates; containing silica sols
    • C04B28/26Silicates of the alkali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20Resistance against chemical, physical or biological attack
    • C04B2111/2092Resistance against biological degrad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20Resistance against chemical, physical or biological attack
    • C04B2111/28Fire resistance, i.e. materials resistant to accidental fires or high tempera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4Structural elements or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rmal insulation
    • Y02A30/242Slab shaped vacuum ins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80/00Archite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improving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 Y02B80/10Insulation, e.g. vacuum or aerogel insula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耐火隔热板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利用偶联剂KH550分别对纳米TiO2和漂珠进行改性,改性后的纳米TiO2与麝香草酚反应得到复合抗菌剂,改性后的漂珠与复合抗菌剂反应得到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与硅酸钠水溶液、松香皂、氟硅酸钠、氧化锌混合,得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本发明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将有机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相结合,抗菌性能更加优异;同时,本发明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以漂珠作为隔热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高耐水性、高防火性、隔热性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火隔热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隔热板的用途非常广泛,从日常生活到航空航天技术的许多领域都有用到隔热板,隔热板用于保温或者隔热。隔热板的种类多种多样,可将隔热板材料分为两大类:多孔材料和热反射材料,前者利用材料本身所含的孔隙进行隔热,后者具有很高的反射系数,能将热量反射回去。目前使用的隔热板多为石棉板、真空板等,往往质量比较大。
漂珠是一种能浮于水面的粉煤灰空心球,呈灰白色,壁薄中空,重量很轻,表面封闭而光滑,热导率小,是优良的保温耐火材料,广泛用于轻质浇注料的生产和石油钻井方面,漂珠隔热板属于多孔材料,以漂珠作为隔热板,不仅隔热性能好,而且重量轻、强度高,因此,以漂珠为原料,制备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技术得到了的应用和发展空间。如中国专利CN109133837B公开了一种具有隔音功能和防火功能的蛭石板及其制备方法,提出了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即蛭石板的制备思路。中国专利CN109133837B利用蛭石的抗菌性,通过对蛭石板的无机粘合剂、隔音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工艺进行研究,以膨胀蛭石为主要原料,并添加特殊的隔音材料,以改性水玻璃作为无机粘合剂,并配合特定的固化剂一同使用,在常温条件下通过化学作用使得水玻璃成为强大的硅氧四面体网络结构,把隔音材料和膨胀蛭石颗粒牢牢地粘结在一起,经过灌注自流淌成型工艺,从而制成基于漂珠并具有抗菌耐火隔热作用的板材。
但是,中国专利CN109133837B中的蛭石板的密度较大,导致质量也大,与其他材料共同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自身重力引起形变,另外,该蛭石板单独使用时,抗菌性受限。
此外,现有技术在隔热板进行浇筑成型时,板材在模具的型腔中加热凝固成型,传统工艺中通常通过机械手吸附或者将模具翻转等方式将所形成的板材从模具腔中取出。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板材侧面或其底部与模具型腔内壁之间存在摩擦力、黏附力,导致板材难以脱模,蛮力吸附或者模具翻转后震荡脱落极易损坏模具的完整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而成:
步骤(1)将纳米TiO2分散于蒸馏水中,在40℃下搅拌,再加入0.2wt%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调节溶液pH为10,超声分散,得到纳米TiO2水分散液;其中,纳米TiO2与蒸馏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3-0.5g/mL,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与纳米TiO2的质量比为1:4.5-4.7;
步骤(2)向纳米TiO2水分散液中加入乙醇,得到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将偶联剂KH550、乙醇、蒸馏水混合,对偶联剂KH550进行水解处理1-2h,得到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将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加入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中,加热至68-72℃反应110-130min,得到改性纳米TiO2;其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与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2.5-5:50;
步骤(3)将麝香草酚加入到四氯化碳中溶解,得到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将过氧化二苯甲酰和N-溴代琥珀酰亚胺加入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热反应,过滤,将滤液蒸馏得到液体产物;其中,过氧化二苯甲酰、N-溴代琥珀酰亚胺、麝香草酚的质量比为0.1:3.54-3.74:3;
步骤(4)将改性纳米TiO2加入四氯化碳中超声分散,得到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将步骤(3)中的液体产物加入到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中,加热至55-65℃反应5.5-6.5h,得到复合抗菌剂;
步骤(5)将漂珠加入HNO3水溶液中,超声清洗后干燥,得到干燥后的漂珠;将双氧水水溶液倒入硫酸水溶液中,再加入干燥后的漂珠,加热煮沸,得到羟基化漂珠;
步骤(6)取步骤(2)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将羟基化的漂珠与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按照1:85-90的质量比混合,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改性漂珠;
步骤(7)将改性漂珠分散于蒸馏水中,加入复合抗菌剂,再加入氯化铁水溶液,搅拌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复合材料;其中,改性漂珠、蒸馏水、复合抗菌剂的质量比为1-1.5:25:0.65-0.71;
步骤(8)将复合材料、25.37wt%硅酸钠水溶液、松香皂、氟硅酸钠、氧化锌以120:335:40-60:50:14-35的质量比混合,搅拌,困料,成型,干燥,得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纳米TiO2与蒸馏水在40℃下以3000r/min的转速搅拌30min,再加入0.2wt%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加入0.1mol/L的NaOH水溶液直至溶液pH为10,在40℃下超声分散30min,得到纳米TiO2水分散液。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偶联剂KH550、乙醇、蒸馏水的质量比为2:7:1;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中乙醇与纳米TiO2水分散液的质量比为1:1.36-1.37;将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加入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中,加热反应;反应后静置冷却20-30min,在4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分离25min,离心后除上清液,得离心产物,用乙醇洗涤,干燥,得到改性纳米TiO2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加热反应的条件为:在60℃下,冷凝回流,反应6h,反应后再对产物过滤,过滤之后的滤液在50℃下蒸馏得到液体产物;麝香草酚与四氯化碳的质量体积比为3g/mL;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改性纳米TiO2与四氯化碳按照质量体积比为0.33g/mL超声分散15-25min,改性纳米TiO2与步骤(3)中液体产物的质量比为30:1;步骤(4)加热反应后,过滤,用四氯化碳洗涤3次,在45℃下真空干燥24h,得到复合抗菌剂。
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漂珠与10wt%HNO3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1g/mL,超声清洗30min后干燥;将30wt%双氧水水溶液倒入98wt%硫酸水溶液中,加入干燥后的漂珠,加热煮沸至不再有气泡产生,反应后的产物用蒸馏水洗涤至滤液为中性,过滤,在120℃下真空干燥3h,得到羟基化漂珠;其中,30wt%双氧水水溶液与98wt%硫酸水溶液体积比为3:7;干燥后的漂珠与30wt%双氧水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
优选地,所述步骤(6)中将羟基化的漂珠与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混合,在3000r/min的转速搅拌反应3h,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改性漂珠;
优选地,所述步骤(7)中搅拌反应的条件为:在8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反应24h;蒸馏水与氯化铁水溶液的体积比为1:1,氯化铁水溶液的浓度为0.15mol/L;
优选地,所述步骤(8)中将复合材料、25.37wt%硅酸钠水溶液、松香皂、氟硅酸钠、氧化锌混合,在40-60r/min的转速下搅拌0.5-1h,困料8h,在15-30t的压力下成型,然后在150-400℃下干燥5h,得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公开一种采用上述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用于上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中步骤(8)的成型;
所述成型模具,包括模具基座,所述模具基座的内壁底部固定安装有中心梁,所述中心梁密封连接有底板,且所述底板沿所述中心梁中轴线方向可移动,所述底板上表面的两侧均密封连接有侧板,另两侧均密封连接有正板,且所述正板与侧板垂直设置以形成口字腔,所述底板的下方设置有罗盘驱动系统,以用于驱动所述侧板、正板做平移运动;
所述罗盘驱动系统转动以带动侧板纵向平移至所述侧板与底板解除密封连接,随后所述罗盘驱动系统继续转动,使所述侧板横向平移以远离所述中心梁,同时所述侧板驱动所述底板沿纵向移动至所述底板与正板解除密封连接,在所述底板与正板解除密封连接后,所述罗盘驱动系统继续转动以同步驱动所述侧板与正板远离所述中心梁。
优选地,所述罗盘驱动系统包括动力组、侧板驱动组、正板驱动组以及变换罗盘,其中所述侧板驱动组与所述侧板固定安装,所述正板驱动组与所述正板固定安装,所述动力组驱动所述变换罗盘绕所述中心梁的中轴线持续转动,以先后驱动所述侧板驱动组纵向平移、所述侧板驱动组横向平移、所述侧板驱动组和正板驱动组同步远离所述中心梁。
优选地,所述动力组驱动所述变换罗盘转动以使所述侧板驱动组独自横向平移时,所述侧板驱动组同步驱动所述底板沿纵向相对所述中心梁移动,以用于使所述中心梁相对所述底板形成高度差。
优选地,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环形密封条,所述侧板和正板的下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环形密封条相对应的密封槽,所述环形密封条分别与所述侧板和正板上的密封槽相契合以使所述侧板和正板均与底板密封连接,且同步使所述侧板与正板相贴合。
优选地,所述底板的四角均滑动配合有固定安装在模具基座上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下部固定安装有支撑弹簧的一端,所述支撑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板的正下方以支撑所述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靠近所述侧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的顶部开设有倾斜驱动板,所述侧板纵向移动至与所述限位挡板顶部平齐后进行横向移动以挤压所述倾斜驱动板。
优选地,所述侧板驱动组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侧板上,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受力体,所述第一受力体与所述变换罗盘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安装有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一导向块滑动连接在第一限位套的内壁上,且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导向块和第一限位套上,所述第一限位套沿纵向滑动配合有固定安装在所述模具基座上的引导柱,且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限位套和引导柱上。
优选地,所述正板驱动组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正板上,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受力体,所述第二受力体与所述变换罗盘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安装有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向块滑动连接在第二限位套的内壁上,且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导向块和第二限位套上。
优选地,所述变换罗盘包括基体,所述基体的内壁通过转动配合固定安装在所述模具基座上的支撑柱,所述基体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初始环,所述初始环的上表面对称设置有半圆环以形成初始槽,所述初始槽用于所述侧板和正板均与所述底板密封连接时停留所述第一受力体,所述半圆环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受力体和第二受力体远离所述中心梁的驱动块。
优选地,所述动力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模具基座上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斜齿轮,所述斜齿轮啮合有固定安装在所述基体下部的斜齿圈。
优选地,所述第一受力体为楔形,且其下部为弧形以用于承受所述半圆环一侧的挤压,所述第一受力体经所述半圆环的挤压使其下表面与所述半圆环的上表面贴合;
所述第二受力体为楔形,且其下表面与所述半圆环的上表面始终贴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通风管道,所述通风管道的管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镀锌钢板、绝热岩棉、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和彩钢板,且在所述镀锌钢板与绝热岩棉之间、绝热岩棉与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之间均涂刷有耐高温胶,所述镀锌钢板的内壁设置有支撑杆。
优先地,所述镀锌钢板的厚度为1.0mm,所述绝热岩棉的厚度为30mm、容重为80kg/m3,所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厚度为8mm,所述彩钢板的厚度为0.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以漂珠作为隔热材料,发挥了漂珠重量轻、强度高、耐水性、防火性和隔热性能好的优势,使用温度可以达到1300℃左右,同时,也可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为隔热材料自身的重力导致材料变形等问题。
(2)本发明利用偶联剂对漂珠进行改性,偶联剂KH550水解产生的硅烷三醇可以与漂珠表面的-OH键合,使漂珠表面的官能团由羟基转化为含有胺基的有机长链,从而使得其表面性能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分子中的-NH2可以与抗菌剂中的-OH通过路易斯酸碱理论相结合,通过化学键将抗菌剂与漂珠结合起来,提高了抗菌剂与漂珠的相容性;同时也增加了漂珠表面对于复合抗菌剂的吸附量,发挥更好的抗菌效果。
(3)本发明采用偶联剂对纳米TiO2进行改性,制得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复合抗菌剂,该复合抗菌剂避免了单一的TiO2抗菌剂需要依赖紫外线、氧气和水才能发挥出抗菌性能,既具备有机抗菌剂抗菌速度快、抗菌性能好的优势,同时也具备无机抗菌剂耐热性好、抗菌普广、有效抗菌期长、毒性低、不产生耐药性的优势相结合,得到抗菌性能更好的抗菌剂,提高耐火隔热板的抗菌性能。
(4)本发明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不含甲醛和石棉,不含对于人体有伤害的成分,复合抗菌剂中的有机抗菌剂麝香草酚为天然有机抗菌剂,绿色环保。
(5)本发明通过罗盘驱动系统驱动侧板、底板和正板的逐一分离以消除侧板和正板对板材的摩擦力、底板对板材的黏附力,使成型后的板材逐渐减小与模具型腔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的减小了模具型腔表面对板材的摩擦力和黏附力,降低了板材成型后脱模的难度和风险,同时逐渐较小板材与模具型腔表面的接触面积,可有效的降低板材与型腔表面同时分离的难度,避免分离时,板材受力较多而在加热凝固所残留的温度下产生热变形。
(6)本发明通过侧板与板材分离后,进一步远离板材以形成抓取空间,便于对板材进行脱模时,对板材进行外部辅助以加快板材的脱模速度。
(7)当本发明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应用于通风管道中时,通过由镀锌钢板、绝热岩棉、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彩钢板以及耐高温胶所组成的管壁,使通风管的耐火时长由2小时提升至3小时,极大的提高了耐火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偶联剂KH550水解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偶联剂KH550改性TiO2的反应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麝香草酚与N-溴代琥珀酰亚胺反应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复合抗菌剂的合成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和对比例耐火隔热板导热系数的测试对比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和对比例耐火隔热板细菌杀伤率的测试对比图;
图7为本发明的成型模具的整体安装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的成型模具的内部结构安装图;
图9为本发明的成型模具的内部结构爆炸图;
图10为本发明的通风管的管壁结构剖视图。
图中:1、中心梁;2、底板;3、侧板;4、正板;5、动力组;501、电机;502、斜齿轮;503、斜齿圈;6、侧板驱动组;601、第一连接件;602、第一受力体;603、第一导向块;604、第一限位套;605、第一弹簧;606、引导柱;607、第二弹簧;7、正板驱动组;701、第二连接件;702、第二受力体;703、第二导向块;704、第二限位套;705、第三弹簧;8、变换罗盘;801、基体;802、初始环;803、半圆环;804、初始槽;805、支撑柱;806、驱动块;9、环形密封条;10、密封槽;11、模具基座;12、导向柱;13、支撑弹簧;14、限位挡板;15、倾斜驱动板;16、镀锌钢板;17、绝热岩棉;18、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19、彩钢板;20、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9kg纳米TiO2与30L(30kg)蒸馏水在40℃下以3000r/min的转速搅拌30min,再加入40.5kg 0.2wt%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再加入0.1mol/L的NaOH水溶液直至溶液pH为10,在40℃下超声分散30min,得到79.5kg纳米TiO2水分散液,纳米TiO2与蒸馏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3g/mL,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与纳米TiO2的质量比为1:4.5。
(2)向72kg纳米TiO2水分散液中加入53kg乙醇,得到125kg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乙醇与纳米TiO2水分散液的质量比为1:1.36,将1875kg偶联剂KH550、6562.5kg乙醇、937.5kg蒸馏水混合,对偶联剂KH550进行水解处理1h,得到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9375kg,偶联剂KH550、乙醇、蒸馏水的质量比为2:7:1,将6.25kg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加入125kg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中,加热至68℃反应110min,反应后静置冷却20min,在4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分离25min,离心后除上清液,得离心产物,用乙醇洗涤,干燥,得到72.6kg改性纳米TiO2,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与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2.5:50。
(3)将3kg麝香草酚与10L(15.95kg)四氯化碳进行混合溶解,得到18.95kg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麝香草酚与四氯化碳质量体积比为3g/mL,再将0.1kg过氧化二苯甲酰和3.54kg N-溴代琥珀酰亚胺加入18.95kg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在60℃下,冷凝回流,反应6h,过滤,将过滤之后的滤液在50℃下蒸馏得到2.8kg液体产物,过氧化二苯甲酰、N-溴代琥珀酰亚胺、麝香草酚的质量比为0.1:3.54:3。
(4)将66kg改性纳米TiO2与200L(319kg)四氯化碳超声分散15min,得到385kg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改性纳米TiO2与四氯化碳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将步骤(3)中的液体产物2.2kg加入到385kg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中,在55℃下反应5.5h后,过滤,用四氯化碳洗涤3次,在45℃下真空干燥24h,得到68.1kg复合抗菌剂,改性纳米TiO2与步骤(3)中液体产物的质量比为30:1。
(5)将105kg漂珠加入1050L 10wt%的HNO3水溶液中,超声清洗30min后干燥,得到104.7kg干燥后的漂珠,漂珠与HNO3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1g/mL,将90L 30wt%双氧水水溶液倒入210L 98wt%硫酸水溶液中,加入干燥后的漂珠99kg,加热煮沸至不再有气泡产生,反应后的产物用蒸馏水洗涤至滤液为中性,过滤,在120℃下真空干燥3h,得到98.2kg羟基化漂珠,30wt%双氧水水溶液与98wt%硫酸水溶液体积比为3:7,干燥后的漂珠与30wt%双氧水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
(6)将89.6kg羟基化的漂珠与7616kg步骤(2)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混合,加热至85℃,在3000r/min的转速搅拌反应3h,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90.3kg改性漂珠,羟基化的漂珠与步骤(2)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1:85。
(7)将84kg改性漂珠与2100kg蒸馏水在3000r/min的转速下搅拌30min分散,加入54.6kg复合抗菌剂,再加入浓度为0.15mol/L的氯化铁水溶液2100kg,在8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反应24h,过滤,用乙醇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138kg复合材料,改性漂珠、蒸馏水、复合抗菌剂的质量比为1:25:0.65,蒸馏水与氯化铁水溶液的体积比为1:1。
(8)将120kg复合材料、335kg 26wt%硅酸钠水溶液、40kg松香皂、50kg氟硅酸钠、14kg氧化锌混合,在40r/min的转速下搅拌0.5h,然后困料8h,在15t的压力下成型,在150℃条件下干燥5h,得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复合材料、25wt%硅酸钠水溶液、松香皂、氟硅酸钠、氧化锌的质量比为120:335:40:50:14。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9kg纳米TiO2与30L(30kg)蒸馏水在40℃下以3000r/min的转速搅拌30min,再加入42.3kg 0.2wt%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再加入0.1mol/L的NaOH水溶液直至溶液pH为10,在40℃下超声分散30min,得到81.3kg纳米TiO2水分散液,纳米TiO2与蒸馏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3g/mL,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与纳米TiO2的质量比为1:4.7。
(2)向72kg纳米TiO2水分散液中加入52.6kg乙醇,得到124.6kg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乙醇与纳米TiO2水分散液的质量比为1:1.37,将1875kg偶联剂KH550、6562.5kg乙醇、937.5kg蒸馏水混合,对偶联剂KH550进行水解处理2h,得到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9375kg,偶联剂KH550、乙醇、蒸馏水的质量比为2:7:1,将12.5kg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加入125kg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中,加热至72℃反应130min,反应后静置冷却20min,在4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分离25min,离心后除上清液,得离心产物,用乙醇洗涤,干燥,得到72.8kg改性纳米TiO2,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与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5:50。
(3)将3kg麝香草酚与10L(15.95kg)四氯化碳进行混合溶解,得到18.95kg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麝香草酚与四氯化碳质量体积比为3g/mL,再将0.1kg过氧化二苯甲酰和3.74kg N-溴代琥珀酰亚胺加入18.95kg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在60℃下,冷凝回流,反应6h,过滤,将过滤之后的滤液在50℃下蒸馏得到2.79kg液体产物,过氧化二苯甲酰、N-溴代琥珀酰亚胺、麝香草酚的质量比为0.1:3.74:3。
(4)将66kg改性纳米TiO2与200L(319kg)四氯化碳超声分散25min得到385kg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改性纳米TiO2与四氯化碳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将步骤(3)中的液体产物2.2kg加入到385kg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中,在65℃下反应6.5h后,过滤,用四氯化碳洗涤3次,在45℃下真空干燥24h,得到68kg复合抗菌剂,改性纳米TiO2与步骤(3)中液体产物的质量比为30:1。
(5)将105kg漂珠加入1050L 10wt%的HNO3水溶液中,超声清洗30min后干燥,得到104.7kg干燥后的漂珠,漂珠与HNO3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1g/mL,将90L 30wt%双氧水水溶液倒入210L 98wt%硫酸水溶液中,加入干燥后的漂珠99kg,加热煮沸至不再有气泡产生,反应后的产物用蒸馏水洗涤至滤液为中性,过滤,在120℃下真空干燥3h,得到98.3kg羟基化漂珠,30wt%双氧水水溶液与98wt%硫酸水溶液体积比为3:7,干燥后的漂珠与30wt%双氧水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
(6)将89.6kg羟基化的漂珠与8064kg步骤(2)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混合,加热至85℃,在3000r/min的转速搅拌反应3h,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改性漂珠,羟基化的漂珠与步骤(2)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1:90。
(7)将84kg改性漂珠与1400kg蒸馏水在3000r/min的转速下搅拌30min分散,加入39.76kg复合抗菌剂,再加入浓度为0.15mol/L的氯化铁水溶液1400kg,在8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反应24h,过滤,用乙醇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123.7kg复合材料,改性漂珠、蒸馏水、复合抗菌剂的质量比为1.5:25:0.71,蒸馏水与氯化铁水溶液的体积比为1:1。
(8)将120kg复合材料、335kg 25wt%硅酸钠水溶液、60kg松香皂、50kg氟硅酸钠、35kg氧化锌混合,在60r/min的转速下搅拌1h,然后困料8h,在30t的压力下成型,在400℃条件下干燥5h,得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复合材料、25wt%硅酸钠水溶液、松香皂、氟硅酸钠、氧化锌的质量比为120:335:60:50:35。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9kg纳米TiO2与30L(30kg)蒸馏水在40℃下以3000r/min的转速搅拌30min,再加入40.95kg 0.2wt%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再加入0.1mol/L的NaOH水溶液直至溶液pH为10,在40℃下超声分散30min,得到79.95kg纳米TiO2水分散液,纳米TiO2与蒸馏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3g/mL,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与纳米TiO2的质量比为1:4.55。
(2)向72kg纳米TiO2水分散液中加入52.8kg乙醇,得到124.8kg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乙醇与纳米TiO2水分散液的质量比为1:1.364,将1875kg偶联剂KH550、6562.5kg乙醇、937.5kg蒸馏水混合,对偶联剂KH550进行水解处理1.2h,得到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9375kg,偶联剂KH550、乙醇、蒸馏水的质量比为2:7:1,将7.5kg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加入125kg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中,加热至69℃反应115min,反应后静置冷却20min,在4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分离25min,离心后除上清液,得离心产物,用乙醇洗涤,干燥,得到72.5kg改性纳米TiO2,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与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3:50。
(3)将3kg麝香草酚与10L(15.95kg)四氯化碳进行混合溶解,得到18.95kg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麝香草酚与四氯化碳质量体积比为3g/mL,再将0.1kg过氧化二苯甲酰和3.59kg N-溴代琥珀酰亚胺加入18.95kg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在60℃下,冷凝回流,反应6h,过滤,将过滤之后的滤液在50℃下蒸馏得到2.78kg液体产物,过氧化二苯甲酰、N-溴代琥珀酰亚胺、麝香草酚的质量比为0.1:3.59:3。
(4)将66kg改性纳米TiO2与200L(319kg)四氯化碳超声分散15min,得到385kg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改性纳米TiO2与四氯化碳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将步骤(3)中的液体产物2.2kg加入到385kg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中,在57℃下反应5.7h后,过滤,用四氯化碳洗涤3次,在45℃下真空干燥24h,得到68.2kg复合抗菌剂,改性纳米TiO2与步骤(3)中液体产物的质量比为30:1。
(5)将105kg漂珠加入1050L 10wt%的HNO3水溶液中,超声清洗30min后干燥,得到104.8kg干燥后的漂珠,漂珠与HNO3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1g/mL,将90L 30wt%双氧水水溶液倒入210L 98wt%硫酸水溶液中,加入干燥后的漂珠99kg,加热煮沸至不再有气泡产生,反应后的产物用蒸馏水洗涤至滤液为中性,过滤,在120℃下真空干燥3h,得到98.5kg羟基化漂珠,30wt%双氧水水溶液与98wt%硫酸水溶液体积比为3:7,干燥后的漂珠与30wt%双氧水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
(6)将89.6kg羟基化的漂珠与7750.4kg步骤(2)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混合,加热至85℃,在3000r/min的转速搅拌反应3h,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90.2kg改性漂珠,羟基化的漂珠与步骤(2)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1:86.5。
(7)将84kg改性漂珠与1909kg蒸馏水在3000r/min的转速下搅拌30min分散,加入51.2kg复合抗菌剂,再加入浓度为0.15mol/L的氯化铁水溶液1909kg,在8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反应24h,过滤,用乙醇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135kg复合材料,改性漂珠、蒸馏水、复合抗菌剂的质量比为1.1:25:0.67,蒸馏水与氯化铁水溶液的体积比为1:1。
(8)将120kg复合材料、335kg 25.37wt%硅酸钠水溶液、45kg松香皂、50kg氟硅酸钠、20kg氧化锌混合,在50r/min的转速下搅拌0.6h,然后困料8h,在20t的压力下成型,在200℃条件下干燥5h,得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复合材料、25wt%硅酸钠水溶液、松香皂、氟硅酸钠、氧化锌的质量比为120:335:45:50:20。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9kg纳米TiO2与30L(30kg)蒸馏水在40℃下以3000r/min的转速搅拌30min,再加入41.4kg 0.2wt%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再加入0.1mol/L的NaOH水溶液直至溶液pH为10,在40℃下超声分散30min,得到80.4kg纳米TiO2水分散液,纳米TiO2与蒸馏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3g/mL,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与纳米TiO2的质量比为1:4.6。
(2)向72kg纳米TiO2水分散液中加入52.7kg乙醇,得到124.7kg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乙醇与纳米TiO2水分散液的质量比为1:1.365,将1875kg偶联剂KH550、6562.5kg乙醇、937.5kg蒸馏水混合,对偶联剂KH550进行水解处理1.4h,得到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9375kg,偶联剂KH550、乙醇、蒸馏水的质量比为2:7:1,将8.75kg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加入125kg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中,加热至70℃反应120min,反应后静置冷却20min,在4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分离25min,离心后除上清液,得离心产物,用乙醇洗涤,干燥,得到72.6kg改性纳米TiO2,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与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3.5:50。
(3)将3kg麝香草酚与10L(15.95kg)四氯化碳行混合溶解,得到18.95kg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麝香草酚与四氯化碳质量体积比为3g/mL,再将0.1kg过氧化二苯甲酰和3.64kgN-溴代琥珀酰亚胺加入18.95kg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在60℃下,冷凝回流,反应6h,过滤,将过滤之后的滤液在50℃下蒸馏得到2.78kg液体产物,过氧化二苯甲酰、N-溴代琥珀酰亚胺、麝香草酚的质量比为0.1:3.64:3。
(4)将66kg改性纳米TiO2与200L(319kg)四氯化碳超声分散15min,得到385kg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改性纳米TiO2与四氯化碳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将步骤(3)中的液体产物2.2kg加入到385kg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中,在60℃下反应6h后,过滤,用四氯化碳洗涤3次,在45℃下真空干燥24h,得到68.3kg复合抗菌剂,改性纳米TiO2与步骤(3)中液体产物的质量比为30:1。
(5)将105kg漂珠加入1050L 10wt%的HNO3水溶液中,超声清洗30min后干燥,得到104.7kg干燥后的漂珠,漂珠与HNO3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1g/mL,将90L 30wt%双氧水水溶液倒入210L 98wt%硫酸水溶液中,加入干燥后的99kg漂珠,加热煮沸至不再有气泡产生,反应后的产物用蒸馏水洗涤至滤液为中性,过滤,在120℃下真空干燥3h,得到98.6kg羟基化漂珠,30wt%双氧水水溶液与98wt%硫酸水溶液体积比为3:7,干燥后的漂珠与30wt%双氧水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
(6)将89.6kg羟基化的漂珠与7840kg步骤(2)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混合,羟基化的漂珠与步骤(2)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1:87.5,加热至85℃,在3000r/min的转速搅拌反应3h,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90.1kg改性漂珠。
(7)将84kg改性漂珠与1615kg蒸馏水在3000r/min的转速下搅拌30min分散,加入44.6kg复合抗菌剂,再加入浓度为0.15mol/L的氯化铁水溶液1615kg,在8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反应24h,过滤,用乙醇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128.5kg复合材料,改性漂珠、蒸馏水、复合抗菌剂的质量比为1.3:25:0.69,蒸馏水与氯化铁水溶液的体积比为1:1。
(8)将120kg复合材料、335kg 25.37wt%硅酸钠水溶液、50kg松香皂、50kg氟硅酸钠、25kg氧化锌混合,在55r/min的转速下搅拌0.7h,然后困料8h,在25t的压力下成型,在300℃条件下干燥5h,得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复合材料、25wt%硅酸钠水溶液、松香皂、氟硅酸钠、氧化锌的质量比为120:335:50:50:25。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9kg纳米TiO2与30L(30kg)蒸馏水在40℃下以3000r/min的转速搅拌30min,再加入41.85kg 0.2wt%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再加入0.1mol/L的NaOH水溶液直至溶液pH为10,在40℃下超声分散30min,得到80.85kg纳米TiO2水分散液,纳米TiO2与蒸馏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3g/mL,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与纳米TiO2的质量比为1:4.65。
(2)向72kg纳米TiO2水分散液中加入52.6kg乙醇,得到124.6kg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乙醇与纳米TiO2水分散液的质量比为1:1.368,将1875kg偶联剂KH550、6562.5kg乙醇、937.5kg混合,对偶联剂KH550进行水解处理1.6h,得到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9375kg,偶联剂KH550、乙醇、蒸馏水的质量比为2:7:1,将11.25kg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加入125kg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中,加热至71℃反应125min,反应后静置冷却20min,在4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分离25min,离心后除上清液,得离心产物,用乙醇洗涤,干燥,得到72.7kg改性纳米TiO2,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与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4.5:50。
(3)将3kg麝香草酚与10L(15.95kg)四氯化碳进行混合溶解,得到18.95kg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麝香草酚与四氯化碳质量体积比为3g/mL,再将0.1kg过氧化二苯甲酰和3.69kg N-溴代琥珀酰亚胺加入18.95kg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在60℃下,冷凝回流,反应6h,过滤,将过滤之后的滤液在50℃下蒸馏得到2.75kg液体产物,过氧化二苯甲酰、N-溴代琥珀酰亚胺、麝香草酚的质量比为0.1:3.69:3。
(4)将66kg改性纳米TiO2与200L(319kg)四氯化碳超声分散15min,得到385kg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改性纳米TiO2与四氯化碳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将步骤(3)中的液体产物2.2kg加入到385kg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中,在62℃下反应6.2h后,过滤,用四氯化碳洗涤3次,在45℃下真空干燥24h,得到67.9kg复合抗菌剂,改性纳米TiO2与步骤(3)中液体产物的质量比为30:1。
(5)将105kg漂珠加入1050L 10wt%的HNO3水溶液中,超声清洗30min后干燥,得到104.6kg干燥后的漂珠,漂珠与HNO3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1g/mL,将90L 30wt%双氧水水溶液倒入210L 98wt%硫酸水溶液中,加入干燥后的漂珠99kg,加热煮沸至不再有气泡产生,反应后的产物用蒸馏水洗涤至滤液为中性,过滤,在120℃下真空干燥3h,得到98.7kg羟基化漂珠,30wt%双氧水水溶液与98wt%硫酸水溶液体积比为3:7,干燥后的漂珠与30wt%双氧水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
(6)将89.6kg羟基化的漂珠与7884.8kg步骤(2)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混合,加热至85℃,在3000r/min的转速搅拌反应3h,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90.4kg改性漂珠,羟基化的漂珠与步骤(2)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1:88。
(7)将86kg改性漂珠与1535kg蒸馏水在3000r/min的转速下搅拌30min分散,加入43kg复合抗菌剂,再加入浓度为0.15mol/L的氯化铁水溶液1535kg,在8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反应24h,过滤,用乙醇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128.3kg复合材料,改性漂珠、蒸馏水、复合抗菌剂的质量比为1.4:25:0.7,蒸馏水与氯化铁水溶液的体积比为1:1。
(8)将120kg复合材料、335kg 25.37wt%硅酸钠水溶液、55kg松香皂、50kg氟硅酸钠、30kg氧化锌混合,在60r/min的转速下搅拌0.8h,然后困料8h,在28t的压力下成型,在350℃条件下干燥5h,得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复合材料、25wt%硅酸钠水溶液、松香皂、氟硅酸钠、氧化锌的质量比为120:335:55:50:30。
对比例1
本对比例公开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105kg漂珠加入1050L 10wt%的HNO3水溶液中,超声清洗30min后干燥,得到104.8kg干燥后的漂珠,漂珠与HNO3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1g/mL,将90L 30wt%双氧水水溶液倒入210L 98wt%硫酸水溶液中,加入干燥后的漂珠99kg,加热煮沸至不再有气泡产生,反应后的产物用蒸馏水洗涤至滤液为中性,过滤,在120℃下真空干燥3h,得到羟基化98.8kg漂珠,30wt%双氧水水溶液与98wt%硫酸水溶液体积比为3:7,干燥后的漂珠与30wt%双氧水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
(2)将1875kg偶联剂KH550、6562.5kg乙醇、937.5kg蒸馏水混合,对偶联剂KH550进行水解处理1.2h,得到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9375kg,偶联剂KH550、乙醇、蒸馏水的质量比为2:7:1,将89.6kg羟基化的漂珠与8019.2kg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混合,加热至85℃,在3000r/min的转速搅拌反应3h,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90.3kg改性漂珠,羟基化的漂珠与步骤(2)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1:86.5。
(3)将84kg改性漂珠与1909kg蒸馏水在3000r/min的转速下搅拌30min分散,加入51.2kg麝香草酚,再加入浓度为0.15mol/L的氯化铁水溶液1909kg,在8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反应24h,过滤,用乙醇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134.8kg复合材料,改性漂珠、蒸馏水、麝香草酚的质量比为1.1:25:0.67,蒸馏水与氯化铁水溶液的体积比为1:1。
(4)将120kg复合材料、335kg 25.37wt%硅酸钠水溶液、45kg松香皂、50kg氟硅酸钠、20kg氧化锌混合,在50r/min的转速下搅拌0.6h,然后困料8h,在20t的压力下成型,在200℃条件下干燥5h,得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复合材料、25wt%硅酸钠水溶液、松香皂、氟硅酸钠、氧化锌的质量比为120:335:45:50:20。
对比例2
本对比例公开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9kg纳米TiO2与30L(30kg)蒸馏水在40℃下以3000r/min的转速搅拌30min,再加入40.95kg 0.2wt%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再加入0.1mol/L的NaOH水溶液直至溶液pH为10,在40℃下超声分散30min,得到79.95kg纳米TiO2水分散液,纳米TiO2与蒸馏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3g/mL,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与纳米TiO2的质量比为1:4.55。
(2)向72kg纳米TiO2水分散液中加入52.8kg乙醇,得到124.8kg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乙醇与纳米TiO2水分散液的质量比为1:1.364,将1875kg偶联剂KH550、6562.5kg乙醇、937.5kg蒸馏水混合,对偶联剂KH550进行水解处理1.2h,得到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9375kg,偶联剂KH550、乙醇、蒸馏水的质量比为2:7:1,将7.5kg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加入125kg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中,加热至69℃反应115min,反应后静置冷却20min,在4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分离25min,离心后除上清液,得离心产物,用乙醇洗涤,干燥,得到改性纳米TiO2,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与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3:50。
(3)将105kg漂珠加入1050L 10wt%的HNO3水溶液中,超声清洗30min后干燥,得到104.6kg干燥后的漂珠,漂珠与HNO3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1g/mL,将90L 30wt%双氧水水溶液倒入210L 98wt%硫酸水溶液中,加入干燥后的漂珠99kg,加热煮沸至不再有气泡产生,反应后的产物用蒸馏水洗涤至滤液为中性,过滤,在120℃下真空干燥3h,得到98.8kg羟基化漂珠,30wt%双氧水水溶液与98wt%硫酸水溶液体积比为3:7,干燥后的漂珠与30wt%双氧水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
(4)将89.6kg羟基化的漂珠与7750.4kg步骤(2)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混合,加热至85℃,在3000r/min的转速搅拌反应3h,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90kg改性漂珠,羟基化的漂珠与步骤(2)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1:86.5。
(5)将84kg改性漂珠与1909kg蒸馏水在3000r/min的转速下搅拌30min分散,加入51.2kg改性纳米TiO2,再加入浓度为0.15mol/L的氯化铁水溶液1909kg,在8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反应24h,过滤,用乙醇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复合材料134.7kg,改性漂珠、蒸馏水、改性纳米TiO2的质量比为1.1:25:0.67,蒸馏水与氯化铁水溶液的体积比为1:1。
(6)将120kg复合材料、335kg 25.37wt%硅酸钠水溶液、45kg松香皂、50kg氟硅酸钠、20kg氧化锌混合,在50r/min的转速下搅拌0.6h,然后困料8h,在20t的压力下成型,在200℃条件下干燥5h,得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复合材料、25wt%硅酸钠水溶液、松香皂、氟硅酸钠、氧化锌的质量比为120:335:45:50:20。
对比例3
本对比例公开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9kg纳米TiO2与30L(30kg)蒸馏水在40℃下以3000r/min的转速搅拌30min,再加入40.95kg 0.2wt%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再加入0.1mol/L的NaOH水溶液直至溶液pH为10,在40℃下超声分散30min,得到79.95kg纳米TiO2水分散液,纳米TiO2与蒸馏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3g/mL,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与纳米TiO2的质量比为1:4.55。
(2)向72kg纳米TiO2水分散液中加入52.8kg乙醇,得到124.8kg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乙醇与纳米TiO2水分散液的质量比为1:1.364,将1875kg偶联剂KH550、6562.5kg乙醇、937.5kg蒸馏水混合,对偶联剂KH550进行水解处理1.2h,得到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9375kg,偶联剂KH550、乙醇、蒸馏水的质量比为2:7:1,将7.5kg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加入125kg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中,加热至69℃反应115min,反应后静置冷却20min,在4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分离25min,离心后除上清液,得离心产物,用乙醇洗涤,干燥,得到72.7kg改性纳米TiO2,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与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3:50。
(3)将3kg麝香草酚与10L(15.95kg)四氯化碳进行混合溶解,得到18.95kg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麝香草酚与四氯化碳质量体积比为3g/mL,再将0.1kg过氧化二苯甲酰和3.59kg N-溴代琥珀酰亚胺加入18.95kg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在60℃下,冷凝回流,反应6h,过滤,将过滤之后的滤液在50℃下蒸馏得到液体产物2.77kg,过氧化二苯甲酰、N-溴代琥珀酰亚胺、麝香草酚的质量比为0.1:3.59:3。
(4)将66kg改性纳米TiO2与200L(319kg)四氯化碳超声分散15min,得到385kg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改性纳米TiO2与四氯化碳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将步骤(3)中的液体产物2.2kg加入到385kg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中,在57℃下反应5.7h后,过滤,用四氯化碳洗涤3次,在45℃下真空干燥24h,得到68.1kg复合抗菌剂,改性纳米TiO2与步骤(3)中液体产物的质量比为30:1。
(5)将84kg漂珠与1909kg蒸馏水在3000r/min的转速下搅拌30min分散,加入51.2kg复合抗菌剂,再加入浓度为0.15mol/L的氯化铁水溶液1909kg,在8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反应24h,过滤,用乙醇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135.1kg复合材料,漂珠、蒸馏水、复合抗菌剂的质量比为1.1:25:0.67,蒸馏水与氯化铁水溶液的体积比为1:1。
(6)将120kg复合材料、335kg 25.37wt%硅酸钠水溶液、45kg松香皂、50kg氟硅酸钠、20kg氧化锌混合,在50r/min的转速下搅拌0.6h,然后困料8h,在20t的压力下成型,在200℃条件下干燥5h,得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复合材料、25wt%硅酸钠水溶液、松香皂、氟硅酸钠、氧化锌的质量比为120:335:45:50:20。
以上所有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所使用的纳米TiO2的平均粒径为50nm。
测试一、抗菌性检测,按照QB/T2591-2003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材料抗菌性能试验;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734701DEST_PATH_IMAGE001
由表1的测试结果可知,对比例1-2跟实施例相比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杀伤率有所降低,说明有机和无机的杀菌剂协同作用,杀菌效果更好;对比例3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杀伤率与实施例3相比略微下降,说明改性漂珠可以增加杀菌剂的吸附度;其中,对比例1没有添加TiO2,对比例2没有添加麝香草酚,对比例3中的漂珠没有经过改性处理。
测试二、导热系数,采用DRE-2C型号的导热系数测量仪来测定样品的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457806DEST_PATH_IMAGE002
由表2的测试结果可知,说明漂珠凭借自身的多孔结构,在受热时,导热系数在能够达到0.13W/(m·℃)以下,具备优异的耐火隔热性能。
实施例6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成型模具,该成型模具能满足对实施例1-5中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成型。
请参阅图7,一种漂珠隔热板成型模具,包括模具基座11,所述模具基座11的内壁底部固定安装有中心梁1,所述中心梁1密封连接有底板2,且所述底板2沿所述中心梁1中轴线方向可移动,所述底板2上表面的两侧均密封连接有侧板3,另两侧均密封连接有正板4,且所述正板4与侧板3垂直设置以形成口字腔,所述底板2的下方设置有罗盘驱动系统,以用于驱动所述侧板3、正板4做平移运动;
所述罗盘驱动系统转动以带动侧板3纵向平移至所述侧板3与底板2解除密封连接,随后所述罗盘驱动系统继续转动,使所述侧板3横向平移以远离所述中心梁1,同时所述侧板3驱动所述底板2沿纵向移动至所述底板2与正板4解除密封连接,在所述底板2与正板4解除密封连接后,所述罗盘驱动系统继续转动以同步驱动所述侧板3与正板4远离所述中心梁1。
其中以纵向为Z轴方向,横向为X轴方向,正板4移动方向为Y轴方向,建立底板2、侧板3和正板4的平移体系,且所述中心梁1的中轴线与Z轴重合,且穿过所述平移体系的原点。
同时,在模具基座11的上方设置热压机和热压板,热压机驱动热压板下移以不断进入口字腔,达到对口字腔中原料的加压成型。
本发明成型模具以对本发明实施例1-5步骤(8)中的成型为例,进行其工作原理的介绍,当然,采用本发明的成型模具对其他现有技术的材料进行成型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工作原理:
将困料后的混合物(如上述实施例1-5的步骤(8)中复合材料、硅酸钠水溶液、松香皂、氟硅酸钠、氧化锌混合并进行困料后得到的混合物)灌注在正板4、侧板3以及底板2密封连接所形成的口字腔中,压力机带动压力板下降,使压力板与口字腔相贴合,对混合物进行施加15-30t的压力并持续2-5min后,形成板材,压力板复位,随后启动罗盘驱动系统;通过罗盘驱动系统,首先将驱动侧板3上升到设定距离,然后罗盘驱动系统继续转动以驱动侧板3沿横向平移,使得侧板3与板材分离,同时,当侧板3沿X轴进行移动时,对底板2形成挤压力,此挤压力驱动底板2向Z轴负方向移动,使底板2与板材分离;其次罗盘驱动系统继续转动,使侧板3沿X轴、正板4沿Y轴同步移动,从而使侧板3在板材分离后,进一步远离板材以形成抓取空间,便于对板材进行抓取以实现脱模,同时正板4沿Y轴方向移动,以使正板4与板材相分离;最后通过夹板或者机械手等通过抓取空间对板材进行抓取,或者通过人工将托板托在板材的底部,以使板材托在托板上,再进行转运至现有技术的干燥装置中,进行干燥处理,干燥后得到成型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
进一步,压力板为现有技术的热压板,压力机为现有技术的热压机。
将困料后的混合物(如上述实施例1-5的步骤(8)中复合材料、硅酸钠水溶液、松香皂、氟硅酸钠、氧化锌混合得到的混合物)灌注在正板4和侧板3与底板2密封连接所形成的口字腔中,热压机带动热压板下降,使热压板与口字腔相贴合,对混合物进行施加15-30t的压力并持续2-5min后,形成板材初模;热压板开始加热升温至150-200℃后,在再150-200℃的温度环境下保持加热至设定时间阈值(如10-30min),得到预干燥后的板材,热压板复位,随后启动罗盘驱动系统;通过罗盘驱动系统,首先将驱动侧板3上升到设定距离,然后罗盘驱动系统继续转动以驱动侧板3沿横向平移,使得侧板3与预干燥后的板材分离,同时,当侧板3沿X轴进行移动时,对底板2形成挤压力,此挤压力驱动底板2向Z轴负方向移动,使底板2与预干燥后的板材分离;其次罗盘驱动系统继续转动,使侧板3沿X轴、正板4沿Y轴同步移动,从而使侧板3在干燥后的板材分离后,进一步远离干燥后的板材以形成抓取空间,便于对干燥后的板材进行抓取以实现脱模,同时正板4沿Y轴方向移动,以使正板4与干燥后的板材相分离;最后通过夹板或者机械手等通过抓取空间对干燥后的板材进行抓取或者通过人工将托板托在干燥后的板材的底部,将干燥后的板材托在托板上,再进行转运至现有技术的干燥装置中,进行干燥处理,干燥后得到成型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
或者,本发明也可以对板材初模在施压设定时间阈值(如2-5min)进行成型处理后,再以保持150-400℃的温度进行加热至设定时间阈值(如5h),得到干燥后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再进行热压板复位以及上述罗盘驱动系统的作业,实现底板2、侧板3、正板4与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分离,再通过夹板或者机械手等通过抓取空间对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进行转移。
进一步,本发明在侧板3上开设有透气孔,当热压板与口字腔相贴合时,透气孔位于热压板的上方,此时透气孔与口字腔相互密封不连通,施压结束后(即施加15-30t的压力2min后),将热压板向上移动至透气孔位于热压板的下方,此时透气孔与口字腔相通,再进行热压板的加热。
进一步,在侧板3或者底板2或者侧板3以及底板2上均设置有加热元件,加热元件如电阻丝,配合热压板进行同步加热。
进一步地,本发明在板材成型初期,将原料灌注在正板4和侧板3与底板2密封连接所形成的口字腔中,热压机带动热压板下降,使热压板与口字腔相贴合,并对原料进行施压以形成板材初模,在施压设定时间阈值后,热压板开始加热升温以对初模进行干燥得到板材初模,在施压状态下加热设定时间阈值后,热压板复位,且启动罗盘驱动系统;
通过罗盘驱动系统的转动,首先将驱动侧板3沿纵向(平移体系中Z轴的正方向)平移,使侧板3上升设定距离以与底板2解除密封连接,同时解除了侧板3与底板2密封连接所对侧板3沿横向(平移体系中X轴的负方向)平移的限制;
然后罗盘驱动系统继续转动以驱动侧板3沿横向(平移体系中的X轴方向)平移,以使侧板3与板材分离,从而消除了侧板3对板材的摩擦力,同时侧板3沿X轴进行移动时,对底板2形成挤压力,由于底板2与中心梁1沿Z轴方向可移动,因此挤压力驱动底板2向Z轴负方向移动,使底板2与板材分离,以消除板材成型时与底板2之间的黏附力,仅独留中心梁1对所形成的板材形成支撑作用;
其次罗盘驱动系统继续转动,使侧板3沿X轴、正板4沿Y轴同步移动,从而使侧板3在板材分离后,进一步远离板材以形成抓取空间,便于对板材进行抓取以实现脱模,同时正板4沿Y轴方向移动,以使正板4与板材相分离,以消除正板4对板材的摩擦力;
最后通过夹板或者机械手等通过抓取空间对板材进行抓取,此时仅中心梁1的上表面对板材有较小的黏附力,极大地减小了模具型腔表面对板材的摩擦力和黏附力,降低了板材成型后脱模的难度和风险。
本发明通过罗盘驱动系统驱动侧板3、底板2和正板4的逐一分离以消除侧板3和正板4对板材的摩擦力、底板2对板材的黏附力,使成型后的板材逐渐减小与模具型腔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地减小了模具型腔表面对板材的摩擦力和黏附力,降低了板材成型后脱模的难度和风险,同时逐渐较小板材与模具型腔表面的接触面积,可有效地降低板材与型腔表面同时分离的难度,避免分离时,板材受力较多而在加热凝固所残留的温度下产生热变形;
此外,侧板3与板材分离后,进一步远离板材以形成抓取空间,便于对板材进行脱模时,对板材进行外部辅助以加快板材的脱模速度。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对于上述罗盘驱动系统来说,所述罗盘驱动系统包括动力组5、侧板驱动组6、正板驱动组7以及变换罗盘8,其中所述侧板驱动组6与所述侧板3固定安装,所述正板驱动组7与所述正板4固定安装,所述动力组5驱动所述变换罗盘8绕所述中心梁1的中轴线持续转动,以先后驱动所述侧板驱动组6纵向平移、所述侧板驱动组6横向平移、所述侧板驱动组6和正板驱动组7同步远离所述中心梁。
从而动力组5驱动变换罗盘8进行转动,先使变换罗盘8驱动侧板驱动组6产生沿Z轴正向上的位移,以使侧板驱动组6带动侧板3解除与底板2的密封,随后随着变换罗盘8的继续转动,使变化罗盘8驱动侧板驱动组6沿X轴方向进行平移,从而带动侧板3沿X轴方向平移以使侧板2与板材分离,同时侧板3沿X轴方向平移以使侧板2与板材分离的过程中,侧板3驱动底板2沿Z轴负方向移动,以使底板2与板材分离,最后随着变换罗盘8的继续转动,使变换罗盘8驱动侧板驱动组6和正板驱动组7同步运动,以分别使侧板驱动组6带动侧板进一步远离板材以形成抓取空间、正板驱动组7驱动正板4沿Y轴方向平移以与板材分离。
进一步地,如图7-8所示,对于上述动力组5来说,所述动力组5驱动所述变换罗盘8转动以使所述侧板驱动组6独自横向平移时,所述侧板驱动组6同步驱动所述底板2沿纵向相对所述中心梁1移动,以用于使所述中心梁1相对所述底板2形成高度差;
其中在中心梁1与底板2密封连接时,底板2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阶梯槽,且中心梁1的顶部为与阶梯槽相对应的阶梯状(横截面为T形),中心梁1的四侧均开设有限位条,同理在阶梯槽中开设有与阶梯槽相对应的限位滑槽,通过限位滑槽与限位条引导底板2沿Z轴方向移动。
侧板驱动组6驱动侧板3沿X轴进行移动时,对底板2形成挤压力,由于底板2与中心梁1在限位条和限位滑槽的作用下沿Z轴方向可移动,因此挤压力驱动底板2向Z轴负方向移动,使底板2与板材分离,以消除板材成型时与底板2之间的黏附力,仅独留中心梁1对所形成的板材形成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7-8所示,对于上述底板2来说,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开设有环形密封条9,所述侧板3和所述侧板3和正板4的下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环形密封条9相对应的密封槽10,所述环形密封条9分别与所述侧板3和正板4上的密封槽10相契合以使所述侧板3和正板4均与底板2密封连接,且同步使所述侧板3与正板4相贴合;从而通过环形密封条9与密封槽10的相契合使侧板3和正板4均与底板2密封连接以形成模具型腔,对型腔进行灌注原料时,避免原料的泄露。
进一步地,如图7-8所示,对于上述底板2来说,所述底板2的四角均滑动配合有固定安装在模具基座11上的导向柱12,所述导向柱12的下部固定安装有支撑弹簧13的一端,所述支撑弹簧13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板2的正下方以支撑所述底板2,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靠近所述侧板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挡板14,所述限位挡板14的顶部开设有倾斜驱动板15,所述侧板3纵向移动至与所述限位挡板14顶部平齐后进行横向移动以挤压所述倾斜驱动板15;
通过在底板2的四角套接导向柱12,通过导向柱12对底板2进行移动导向,从而使底板2相对导向柱12能够进行滑动;
当侧板3沿Z轴正方向移动时,侧板3的下表面与限位挡板14的上表面平齐,以解除限位挡板14对侧板3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限定,在解除限定之后,当侧板3沿X轴方向移动时,侧板3的下部挤压倾斜驱动板15的倾斜面,使倾斜驱动板15产生向下的驱动力,由于倾斜驱动板15固定安装在底板2上,因此侧板3沿X轴方向移动挤压倾斜驱动板15,使底板2压板导向柱12进行向下移动,从而使底板2与板材分离;
反之,由于底板2下降的过程中会压缩支撑弹簧13,因此在侧板3复位的过程中,支撑弹簧13压缩所产生的弹力会驱动底板2上升以复位。
进一步地,如图8-9所示所述侧板驱动组6包括第一连接件601,所述第一连接件601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侧板3上,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受力体602,所述第一受力体602与所述变换罗盘8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601固定安装有第一导向块603,所述第一导向块603滑动连接在第一限位套604的内壁上,且第一弹簧605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导向块603和第一限位套604上,所述第一限位套604沿纵向滑动配合有固定安装在所述模具基座11上的引导柱606,且第二弹簧607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限位套604和引导柱606上。
所述正板驱动组7包括第二连接件701,所述第二连接件701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正板4上,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受力体702,所述第二受力体702与所述变换罗盘8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701固定安装有第二导向块703,所述第二导向块703滑动连接在第二限位套704的内壁上,且第三弹簧705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导向块703和第二限位套704上。
所述变换罗盘8包括基体801,所述基体801的内壁通过转动配合固定安装在所述模具基座11上的支撑柱805,所述基体801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初始环802,所述初始环802的上表面对称设置有半圆环803以形成初始槽804,所述初始槽804用于所述侧板3和正板4均与所述底板2密封连接时停留所述第一受力体602,所述半圆环803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受力体602和第二受力体702远离所述中心梁1的驱动块806。
所述动力组5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模具基座11上的电机501,所述电机501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斜齿轮502,所述斜齿轮502啮合有固定安装在所述基体801下部的斜齿圈503。
所述第一受力体602为楔形,且其下部为弧形以用于承受所述半圆环803一侧的挤压,所述第一受力体602经所述半圆环803的挤压使其下表面与所述半圆环803的上表面贴合;
所述第二受力体702为楔形,且其下表面与所述半圆环803的上表面始终贴合。
具体侧板3和正板4的平移驱动原理如下:
通过电机501带动斜齿轮502进行转动,由于斜齿轮502与斜齿圈503啮合,且斜齿圈503固定安装在基体801的下部,而基体801与支撑柱805转动连接,因此电机501通过斜齿轮502和斜齿圈503带动基体801在支撑柱805的配合作用下进行转动,从而带动初始环802、半圆环803进行转动;
由于第一受力体602位于初始槽804内,当初始环802、半圆环803以及基体801同步转动时,半圆环803的一侧(即初始槽804的侧壁)挤压第一受力体602的下部的弧形面,使第一受力体602产生向上的挤压力,从而使第一受力体602通过第一连接件601在引导柱606、第一限位套604以及第一导向块603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从而驱动侧板3与底板2接触密封连接,并且此时第一受力体602的下表面与半圆环803的上表面贴合;
随着初始环802、半圆环803以及基体801持续同步转动,部分驱动块806与第一受力体602接触,随着部分驱动块806的转动,部分驱动块806挤压第一受力体602,使第一受力体602先沿X轴方向移动设定距离后,剩余的驱动块806与第二受力体702相接触,从而随着所有驱动块的转动,第一受力体602、第二受力体702同步进行平移,使侧板3进一步远离板材,使正板4与板材分离。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簧605的弹性系数满足第一受体沿Z轴方向移动时不会沿X轴移动的需求;
第一弹簧605、第二弹簧607和第三弹簧705分别用于侧板沿X轴方向的复位、侧板沿Z轴方向的复位和正板沿Y轴方向上的复位;
第二导向块703和第二限位套704主要用于正板4在Y轴方向上平移的引导作用;
第一限位套604和引导柱606主要用于侧板3在Z轴方向平移的引导作用;
第一限位套604和第一导向块603主要用于侧板3在X轴方向平移的引导作用。
实施例7
本发明还提出了基于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通风管道:
如图10所示,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在通风管道中的应用,所述通风管道的管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镀锌钢板16、绝热岩棉17、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18和彩钢板19,且在所述镀锌钢板16与绝热岩棉17之间、绝热岩棉17与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18之间均涂刷有耐高温胶,所述镀锌钢板16的内壁设置有支撑杆20。
优先地,所述镀锌钢板16的厚度为1.0mm,所述绝热岩棉17的厚度为30mm、容重为80kg/m3,所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18的厚度为8mm,所述彩钢板19的厚度为0.5mm。
本发明通过由镀锌钢板16、绝热岩棉17、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18、彩钢板19以及耐高温胶所组成的管壁,使通风管的耐火时长由2小时提升至3小时,极大的提高了耐火性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制备而成:
步骤(1)将纳米TiO2分散于蒸馏水中,在40℃下搅拌,再加入0.2wt%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调节溶液pH为10,超声分散,得到纳米TiO2水分散液;其中,纳米TiO2与蒸馏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3-0.5g/mL,聚丙烯酸胺的水溶液与纳米TiO2的质量比为1:4.5-4.7;
步骤(2)向纳米TiO2水分散液中加入乙醇,得到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将偶联剂KH550、乙醇、蒸馏水混合,对偶联剂KH550进行水解处理1-2h,得到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将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加入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中,加热至68-72℃反应110-130min,得到改性纳米TiO2;其中,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与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的质量比为2.5-5:50;
步骤(3)将麝香草酚加入到四氯化碳中溶解,得到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将过氧化二苯甲酰和N-溴代琥珀酰亚胺加入麝香草酚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热反应,过滤,将滤液蒸馏得到液体产物;其中,过氧化二苯甲酰、N-溴代琥珀酰亚胺、麝香草酚的质量比为0.1:3.54-3.74:3;
步骤(4)将改性纳米TiO2加入四氯化碳中超声分散,得到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将步骤(3)中的液体产物加入到改性纳米TiO2的分散液中,加热至55-65℃反应5.5-6.5h,得到复合抗菌剂;
步骤(5)将漂珠加入HNO3水溶液中,超声清洗后干燥,得到干燥后的漂珠;将双氧水水溶液倒入硫酸水溶液中,再加入干燥后的漂珠,加热煮沸,得到羟基化漂珠;
步骤(6)将羟基化的漂珠与按照步骤(2)的方式得到的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按照1:85-90的质量比混合,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改性漂珠;
步骤(7)将改性漂珠分散于蒸馏水中,加入复合抗菌剂,再加入氯化铁水溶液,搅拌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复合材料;其中,改性漂珠、蒸馏水、复合抗菌剂的质量比为1-1.5:25:0.65-0.71;
步骤(8)将复合材料、25-26wt%硅酸钠水溶液、松香皂、氟硅酸钠、氧化锌以120:335:40-60:50:14-35的质量比混合,搅拌,困料,成型,干燥,得到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偶联剂KH550、乙醇、蒸馏水的质量比为2:7:1;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中乙醇与纳米TiO2水分散液的质量比为1:1.36-1.37;将水解后的偶联剂KH550混合体系加入纳米TiO2-乙醇混合体系中,加热反应;反应后静置冷却20-30min,在4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分离25min,离心后除上清液,得离心产物,用乙醇洗涤,干燥,得到改性纳米TiO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加热反应的条件为:在60℃下,冷凝回流,反应6h,反应后再对产物过滤,过滤之后的滤液在50℃下蒸馏得到液体产物;麝香草酚与四氯化碳的质量体积比为3g/m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改性纳米TiO2与四氯化碳按照质量体积比为0.33g/mL超声分散15-25min,改性纳米TiO2与步骤(3)中液体产物的质量比为30:1;步骤(4)加热反应后,过滤,用四氯化碳洗涤3次,在45℃下真空干燥24h,得到复合抗菌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漂珠与10wt%HNO3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1g/mL,超声清洗30min后干燥;将30wt%双氧水水溶液倒入98wt%硫酸水溶液中,加入干燥后的漂珠,加热煮沸至不再有气泡产生,反应后的产物用蒸馏水洗涤至滤液为中性,过滤,在120℃下真空干燥3h,得到羟基化漂珠;其中,30wt%双氧水水溶液与98wt%硫酸水溶液体积比为3:7;干燥后的漂珠与30wt%双氧水水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0.33g/m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成型模具用于所述步骤(8)的成型,所述成型模具包括模具基座,所述模具基座的内壁底部固定安装有中心梁,所述中心梁密封连接有底板,且所述底板沿所述中心梁中轴线方向可移动,所述底板上表面的两侧均密封连接有侧板,另两侧均密封连接有正板,且所述正板与侧板垂直设置以形成口字腔,所述底板的下方设置有罗盘驱动系统,以用于驱动所述侧板和正板做平移运动;
所述罗盘驱动系统转动以带动侧板纵向平移至所述侧板与底板解除密封连接,随后所述罗盘驱动系统继续转动,使所述侧板横向平移以远离所述中心梁,同时所述侧板驱动所述底板沿纵向移动至所述底板与正板解除密封连接,在所述底板与正板解除密封连接后,所述罗盘驱动系统继续转动以同步驱动所述侧板与正板远离所述中心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罗盘驱动系统包括动力组、侧板驱动组、正板驱动组以及变换罗盘,其中所述侧板驱动组与所述侧板固定安装,所述正板驱动组与所述正板固定安装,所述动力组驱动所述变换罗盘绕所述中心梁的中轴线持续转动,以先后驱动所述侧板驱动组纵向平移、所述侧板驱动组横向平移、所述侧板驱动组和正板驱动组同步远离所述中心梁;
所述动力组驱动所述变换罗盘转动以使所述侧板驱动组独自横向平移时,所述侧板驱动组同步驱动所述底板沿纵向相对所述中心梁移动,以用于使所述中心梁相对所述底板形成高度差;
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环形密封条,所述侧板和正板的下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环形密封条相对应的密封槽,所述环形密封条分别与所述侧板和正板上的密封槽相契合以使所述侧板和正板均与底板密封连接,且同步使所述侧板与正板相贴合;
所述底板的四角均滑动配合有固定安装在模具基座上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下部固定安装有支撑弹簧的一端,所述支撑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板的正下方以支撑所述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靠近所述侧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的顶部开设有倾斜驱动板,所述侧板纵向移动至与所述限位挡板顶部平齐后进行横向移动以挤压所述倾斜驱动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驱动组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侧板上,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受力体,所述第一受力体与所述变换罗盘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安装有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一导向块滑动连接在第一限位套的内壁上,且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导向块和第一限位套上,所述第一限位套沿纵向滑动配合有固定安装在所述模具基座上的引导柱,且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限位套和引导柱上;
所述正板驱动组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正板上,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受力体,所述第二受力体与所述变换罗盘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安装有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向块滑动连接在第二限位套的内壁上,且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导向块和第二限位套上;
所述变换罗盘包括基体,所述基体的内壁通过转动配合固定安装在所述模具基座上的支撑柱,所述基体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初始环,所述初始环的上表面对称设置有半圆环以形成初始槽,所述初始槽用于所述侧板和正板均与所述底板密封连接时停留所述第一受力体,所述半圆环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受力体和第二受力体远离所述中心梁的驱动块;
所述动力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模具基座上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斜齿轮,所述斜齿轮啮合有固定安装在所述基体下部的斜齿圈。
9.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
10.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的通风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的管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镀锌钢板(16)、绝热岩棉(17)、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18)和彩钢板(19),且在所述镀锌钢板(16)与绝热岩棉(17)之间、绝热岩棉(17)与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18)之间均涂刷有耐高温胶,所述镀锌钢板(16)的内壁设置有支撑杆(20)。
CN202211019920.9A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50931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19920.9A CN115093194B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19920.9A CN115093194B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93194A CN115093194A (zh) 2022-09-23
CN115093194B true CN115093194B (zh) 2022-11-08

Family

ID=83300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19920.9A Active CN115093194B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93194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71397A (en) * 1954-04-05 1957-04-03 Columbia Machine Works Inc Concrete block forming machine
CN101186467A (zh) * 2007-12-05 2008-05-28 南宝树脂(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保温的节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80639A (zh) * 2011-02-24 2011-09-14 卢清友 一种环保轻质隔热材料及制作方法
CN103937155A (zh) * 2014-02-13 2014-07-23 甘肃康博丝特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抗高强度固体浮力材料
CN106517995A (zh) * 2016-11-08 2017-03-22 威海鑫盛动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防火保温材料
CN108339324A (zh) * 2018-04-27 2018-07-31 佛山九陌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载银漂珠基陶瓷滤料的制备方法
KR101885599B1 (ko) * 2018-03-22 2018-08-06 이중래 보온 장식판재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1647251A (zh) * 2020-06-28 2020-09-11 杭州佧斯家居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用环保耐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45670A (zh) * 2020-12-29 2021-04-13 河南安筑装配式防排烟风管有限公司 一种漂珠耐火隔热板
CN112727007A (zh) * 2020-12-29 2021-04-30 河南安筑装配式防排烟风管有限公司 一种防火风管用漂珠耐火隔热板模块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71397A (en) * 1954-04-05 1957-04-03 Columbia Machine Works Inc Concrete block forming machine
CN101186467A (zh) * 2007-12-05 2008-05-28 南宝树脂(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保温的节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80639A (zh) * 2011-02-24 2011-09-14 卢清友 一种环保轻质隔热材料及制作方法
CN103937155A (zh) * 2014-02-13 2014-07-23 甘肃康博丝特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抗高强度固体浮力材料
CN106517995A (zh) * 2016-11-08 2017-03-22 威海鑫盛动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防火保温材料
KR101885599B1 (ko) * 2018-03-22 2018-08-06 이중래 보온 장식판재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8339324A (zh) * 2018-04-27 2018-07-31 佛山九陌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载银漂珠基陶瓷滤料的制备方法
CN111647251A (zh) * 2020-06-28 2020-09-11 杭州佧斯家居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用环保耐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45670A (zh) * 2020-12-29 2021-04-13 河南安筑装配式防排烟风管有限公司 一种漂珠耐火隔热板
CN112727007A (zh) * 2020-12-29 2021-04-30 河南安筑装配式防排烟风管有限公司 一种防火风管用漂珠耐火隔热板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93194A (zh) 2022-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093194B (zh) 一种抗菌型漂珠耐火隔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0372812C (zh)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气凝胶块体的制备方法
CN104558360B (zh) 强碱性复合离子交换树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RU2423334C2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пористого керамическ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с высокой теплостойкостью
CN102690534B (zh) 一种新型表面接枝改性无机纳米调湿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888302A (zh) 一种纳米多孔柔性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9546191A (zh) 一种混合基质型阴离子膜及其制备方法
WO2013181875A1 (zh) 一种生产熔铸耐火材料的复合砂型成型工艺
CN114989588B (zh) 一种具有隔热储能性能的降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34008A (zh) 一种高通量油水分离cof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3524850B (zh) 一种有机复合膜及其生产工艺
CN102219455B (zh) 一种无机轻集料保温隔热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41493B (zh) 一种具有可调孔径的聚芳醚酮分离膜或磺化聚芳醚酮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12655A (zh) 一种石墨烯-片状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
CN102643517A (zh) 液晶环氧/蒙脱土共混改性环氧树脂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
CN107098354A (zh) 一种自疏水硅酸盐气凝胶材料的制备方法
CN210880191U (zh) 一种复合防火型住宅排气道生产用制板机
CN112121760B (zh) 一种室内景观模型建材的制备方法
CN111440511B (zh) 一种高导热的纳米Al2O3改性环氧树脂超疏水涂层及其制法
CN109083334A (zh) 高耐火性复合彩钢瓦
CN112745099A (zh) 一种互穿网络型棉纤维/柔性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831145A (zh) 一种高强度高透光亚克力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CN117024119B (zh) 自清洁施釉陶瓷杯的制备方法
CN1247671C (zh) 碳纳米管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方法
CN215102867U (zh) 一种玻璃器皿自动取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