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83359A - 一种背光基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基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83359A
CN115083359A CN202210866827.5A CN202210866827A CN115083359A CN 115083359 A CN115083359 A CN 115083359A CN 202210866827 A CN202210866827 A CN 202210866827A CN 115083359 A CN115083359 A CN 1150833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stor
driving circuit
signal terminal
circuit subunit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668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祺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rm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rm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rm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rm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6682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833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833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33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G09G3/342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using several illumination sources separately controlled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e.g. along one dimension such as lin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 G09G2320/062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for control of overall brightnes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 G09G2320/068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with two or more screen areas displaying information with different brightness or colou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基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背光基板包括衬底基板,驱动电路和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包括多个驱动电路单元;多个背光分区,每一驱动电路单元对应一个背光分区设置;每一背光分区包括至少两个背光子分区,每一背光子分区内设有至少一个微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单元包括驱动电路子单元,每一驱动电路子单元对应一个背光子分区;背光基板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同一背光分区内的多个驱动电路子单元同时驱动,以实现多个背光子分区同时控制;在第二状态下,同一背光分区内的多个驱动电路子单元交替驱动,以实现多个背光子分区独立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基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基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现有液晶显示中的侧入式背光光源的局限性,使其存在诸如对比度低、漏光等缺点,迫使背光朝着局部可控制(local dimming)的方向发展。MiniLED是微发光二极管的一种,通常Mini LED30芯片的尺寸为100-200微米。因为Mini LED 30芯片尺寸小、发光角度大(可大于160°),做成的屏幕厚度只有传统LED屏幕几十分之一,亮度能比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又称有机发光显示技术)高出30%,在保证轻薄、高对比度、高色域的同时,又解决了OLED屏幕烧屏和色彩偏差的问题,寿命通常能延长3-5倍;因此搭配Mini LED 30背光模组能够实现更好的对比对和高动态范围图像(HDR)显示效果。
现有技术中Mini LED背光基板包括多个分区,分区采用静态驱动或被动矩阵式驱动实现的背光区局部可控制效果,但Mini LED分区设计是固定的,无法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动态调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基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驱动电路和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多个驱动电路单元;
多个背光分区,每一所述驱动电路单元对应一个所述背光分区设置;
每一所述背光分区包括至少两个背光子分区,每一所述背光子分区内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
每一所述驱动电路单元包括多个电性连接的驱动电路子单元,每一所述驱动电路子单元对应一个所述背光子分区;
所述背光基板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同一所述背光分区内的多个所述驱动电路子单元同时驱动,以实现多个所述背光子分区同时控制;在所述第二状态下,同一所述背光分区内的多个所述驱动电路子单元交替驱动,以实现多个所述背光子分区独立控制。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背光基板及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基板的出光面一侧。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任一项显示模组。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同一背光分区内的背光子分区的驱动电路子单元电连接,并通过在不同时序控制下实现:在第一状态下,同一背光分区内的各背光子分区同时控制;在第二状态下,同一背光分区内的各背光子分区独立控制;如此,背光基板可以实现在不同状态需求下的分区切换功能,满足背光基板针对不同多种发光模式需求的动态切换选择,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提供的驱动电路结构,还有利于降低同时驱动模式下的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基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背光基板的一种局部Q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一种背光分区的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背光基板的又一种局部Q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一种背光分区的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路单元第一状态时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路单元第二状态时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实施例所描述的“基本上”、“近似”、“大约”、“约”、“大致”“大体上”等词语,是指在合理的工艺操作范围内或者公差范围内,可以大体上认同的,而不是一个精确值。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方向、信号线等,但这些方向、信号线等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方向、信号线等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也可以被称为第二方向,类似地,第二方向也可以被称为第一方向。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基板100,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基板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背光基板的一种局部Q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一种背光分区的驱动电路单元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背光基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0,以及设置于衬底基板10上的驱动电路4和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30,驱动电路4包括多个驱动电路单元40;多个背光分区20,每一驱动电路单元40对应一个背光分区20设置;每一背光分区20包括至少两个背光子分区21,每一背光子分区21内设有至少一个微发光二极管30;驱动电路单元40包括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每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对应一个背光子分区21;背光基板100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同一背光分区20内的多个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电连通,以实现多个背光子分区21同时控制;在第二状态下,同一背光分区20内的多个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交替驱动,以实现多个背光子分区21独立控制。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1、图2和图3,背光基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0、以及设置在衬底基板10上的驱动电路4、以及沿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上阵列排布的多行多列的微发光二极管30;驱动电路4与微发光二极管30电连接、并通过接收来自驱动芯片11的控制信号而实现对微发光二极管30开关控制;微发光二极管30是背光基板100发出背光光线的最直接的基本单元,微发光二极管30是尺寸在100μm及之下的LED芯片,其具有色彩饱和度高、可局部调光、亮度高、节能等优点,利用巨量微发光二极管30作为背光源,不仅可以实现背光基板100的薄形化,还可以实现更为精细化的动态控制,提升画面显示的动态对比度。更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微发光二极管30可以为Mini LED 30或Micro LED等,为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以Mini LED 30为例进行表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背光基板100可以提供一个均匀的面光源,当该背光基板100与被动发光的显示面板组合时,能够为被动发光的显示面板提供显示所需的背光源,例如当背光基板100与液晶显示面板的搭配组合,液晶显示面板自身不发光,其画面显示的光源来源其背面的背光基板100提供的面光源。
背光基板100包括多个背光分区20,驱动电路4包括多个驱动电路单元40,每一个背光分区20与一个驱动电路单元40对应设置,通过设置块状的背光分区20和独立的驱动电路单元40,可以实现对背光基板100的区域性分区控制。各个背光分区20并联、且分别与驱动芯片11电连接,接收驱动芯片11为各背光分区20提供的控制信(电压/电流)号,从而控制背光基板100中各背光分区20内的微发光二极管30的亮暗。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驱动芯片11可以是直接设置在背光基板100,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芯片11可以是设置在与该背光基板100组配使用的显示面板上。
如图1所示,背光分区20包括第一背光子分区211和第二背光子分区212,第一背光子分区211和第二背光子分区212内部均包括3个Mini LED30;需要说明的是,背光分区20内还可以包括更多个背光子分区21,例如3个、4个、6个等;背光子分区21内部的Mini LED 30的数量也不限于3个,可以为1个、2、4个、6个或更多个,本申请不对背光分区20内部的背光子分区21的数量以及每个背光子分区21内部的微发光二极管30的数量进行限制。
驱动电路单元40包括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如图1~3所示,驱动电路单元40包括2个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每个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对应一个背光子分区21,如图1所示,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对应第一背光子分区211,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对应第二背光子分区212;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和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在电路连接。
背光基板100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与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电路在驱动芯片11的时序控制下实现电路导通,也即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和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可以实现同时控制,进而实现第一背光子分区211和第二背光子分区212同时打开或关闭;如此设置,可以在节省功耗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对第一背光子分区211和第二背光子分区212的控制。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和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在驱动芯片11的时序控制下实现电路的交替驱动,也即对第一背光子分区211和第二背光子分区212的控制信号分时写入,每个背光子分区211/212的亮度可以单独驱动控制,实现对第一背光子分区211和第二背光子分区212的分别独立控制,实现更为精细的背光控制效果。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基板100,可以实现在不同状态需求下的背光分区20切换功能,满足背光基板100针对不同多种发光模式需求的切换选择;而且提升了背光基板100的驱动电路集成度,有利于简化驱动电路的走线形态和降低功耗。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1、图2;包括沿第一方向Y相邻排布的第一发光单元行311和第二发光单元行312,第一发光单元行311和第二发光单元行312分别包括沿第二方向X排布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30,第一方向Y与第二方向X相交;沿第一方向Y上,第一发光单元行311中的微发光二极管30与第二发光单元行312中的微发光二极管30不交叠。
具体地,如图1所示,背光基板100包括沿第一方向Y上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行311/312,发光单元行311/312均包括沿第二方向X上排布的多个Mini LED 30;相邻设置的发光单元行311/312包括第一发光单元行311和第二发光单元行312,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发光单元行311的Mini LED 30与第二发光单元行312中的Mini LED 30不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也即第一发光单元行311的Mini LED 30与第二发光单元行312中的Mini LED 30在第二方向Y上错位设置,第二发光单元行312中的Mini LED 30在第一发光单元行311上的投影位于第一发光单元行311上相邻两个Mini LED 30之间。如此设置,对于显示画面中的某一个点的显示效果而言,可对背光进行更细腻的灰阶设计,提高了显示画面的细腻程度,提供了更优异的画面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背光子分区211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和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电连接的第一发光单元组321,第一发光单元组321包括多个串联或并联设置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30;第二背光子分区212包括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和与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电连接的第二发光单元组322,第二发光单元组322包括多个串联或并联设置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30。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第一背光子分区211包括电连接的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和第一发光单元组321,第二背光子分区212包括电连接的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22;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发光单元组321包括3个依次串联的Mini LED30,第二发光单元组322包括3个依次串联的Mini LED 30,采用一个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同时驱动3个发光源Mini LED 30,能够降低背光基板100中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的设置密度,也即降低驱动电路走线占据的空间面积,节省更多的空间用于设置Mini LED 30,进而可以提升背光基板100的亮度和对比度;再者,采用一个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驱动多个Mini LED 30可以进一步节省功耗。
在其他实施例中,同一个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同时驱动的Mini LED 30之间也可以采用并联设置,如图4和图5所示,图4为图1所示的背光基板100的又一种局部Q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一种背光分区的驱动电路单元结构示意图;第一背光子分区211包括电连接的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和第一发光单元组321,第二背光子分区212包括电连接的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22;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发光单元组321包括3个并联设置的Mini LED 30,第二发光单元组322包括3个依次并联的Mini LED 30;同串联设计实施例,采用一个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同时驱动3个发光源Mini LED 30,能够降低背光基板100中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的设置密度,节省更多的空间用于设置Mini LED 30,进而可以提升背光基板100的亮度和对比度;而且,并联设置的Mini LED 30能够避免因其中一个Mini LED 30发生故障导致整个发光单元组321/322不能发光,进而导致整个背光子分区211/212的发光性能丧失。
进一步地,背光基板100中各背光分区20内部的电路走线可以设为一致,由于线路上会存在压降,各背光分区20内部的线路设置一致有利于分区发光均一性的实现,也利于线路检测。
优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发光单元组321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22内的MiniLED 30错位排布或中心对称排布,能够进一步提升背光基板100发光面的光线均匀度,使得采用该背光基板100的显示装置的画面亮度更均一。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虽然以一个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同时驱动3个发光源Mini LED 30为例进行介绍,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容易得知,一个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上的连接的Mini LED 30数量也可以为2个、4个、5个、6个等,只要驱动电路子单元41/42的驱动能力能够带动,该数量不会形成任何限制。但同时,为了使得背光基板100上各处的发光强度较为均匀,可以优选设置个背光子分区211/212内的Mini LED 30数量相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发光单元组321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22中的Mini LED 30数量越多,第一发光单元组321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22的出光亮度也就越大。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1~图5,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和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均分别包括七个晶体管M1~M7/M1’~M7’和一个电容C1/C1’组成,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包括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第七晶体管M7和电容C1;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包括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第七晶体管M7’和电容C1’;
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中,第一晶体管M1的第二极与第二晶体管M2的第二极、第三晶体管M3的第一级电连接于第二节点N2,第三晶体管M3的第二极与第四晶体管M4的第二级、第六晶体管M6的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三节点N3,第六晶体管M6的第二级与第七晶体管M7的第二级、第一发光单元组321中的微发光二极管30的阳极电连接于第四节点N4,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与电容C1的第二级、第四晶体管M4的第一极、第五晶体管M5的第二极电连接于第一节点N1;
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中,第一晶体管MI’的第二极与第二晶体管M2’的第二极、第三晶体管M3’的第一级电连接于第二节点N2’,第三晶体管M3’的第二极与第四晶体管M4’的第二级、第六晶体管M6’的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三节点N3’,第六晶体管M6’的第二级与第七晶体管M7’的第二级、第一发光单元组321中的微发光二极管30的阳极电连接于第四节点N4’,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与电容C1’的第二级、第四晶体管M4’的第一极、第五晶体管M5’的第二极电连接于第一节点N1’;
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一晶体管M1的第一极和电容C1的第一极、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的第一晶体管M1’的第一极和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电容C1’的第一极均与第一电源信号端PVDD电连接,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二晶体管M2的第一极连接第一数据电压信号端VData1,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二晶体M2’的第一极连接第二数据电压信号端VData2,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五晶体管M5的栅极和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的第五晶体管M5’的栅极和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均连接第一扫描信号端S1,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和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四晶体管M2的栅极连接第二甲扫描信号端S2,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的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和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连接第二乙扫描信号端S2’,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六晶体管M6的栅极、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的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六晶体管M6’的栅极均连接第一控制信号端EMIT,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七晶体管M7的第一极和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五晶体管M5的第一极、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的第七晶体管M7’的第一极和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五晶体管M5’的第一极均接收基准电压信号Vref,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六晶体管M6的第二级和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七晶体管M7的第二极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四节点N4电连接,第一背光子分区211的第一发光单元组321的微发光二极管30的阳极301也与第四节点电连接,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的第六晶体管M6’的第二级和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第七晶体管M7’的第二极与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的第四节点N4’电连接,第二背光子分区212的第二发光单元组322的微发光二极管30的阳极301也与第四节点N4’电连接,第一发光单元组321和第二发光单元322中的微发光二极管30的阴极302与第二电源信号端PVEE电连接;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一电源信号端PVDD经由第一电源信号线提供高电平,第二电源信号端PVEE经由第二电源信号线60提供低电平。
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的第五晶体管M5’的第一极直接电连接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一节点N1;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的第七晶体管M7’的第一极直接电连接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四节点N4。
通过将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的第五晶体管M5’的第一极直接电连接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中的第一节点N1,以及将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的第七晶体管M7’的第一极直接电连接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四节点N4,可以实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和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之间的电性连通,进而在相应的驱动芯片的时序信号控制下,有条件实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和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之间能够在同时驱动和独立驱动两种模式下进行切换选择,也即可以实现第一背光子分区211和第二背光子分区212之间在同时驱动和独立驱动两种状态下根据背光基板的发光需求进行自由切换。
进一步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发光单元组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3个Mini LED30,位于3串联的Mini LED 30首端的Mini LED 30的阳极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电连接,位于Mini LED 30首端的Mini LED 30与第二电源信号端PVEE电连接;第二发光单元组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3个Mini LED 30,位于3串联的Mini LED 30首端的Mini LED 30的阳极与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电连接,位于Mini LED 30首端的Mini LED 30与第二电源信号端PVEE电连接。换句话说,第一发光单元组中的第1个Mini LED 30与第四节点N4/N4’电性连接,第3个Mini LED 30与第二电源信号端PVEE电性连接;第一发光单元组321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22中串联设置的Mini LED 30在第一电源信号线传输的高电平和在第二电源信号线传输的低电平电流驱动作用下发光。
图3所示,第一发光单元组321包括并联设置的3个Mini LED 30,位于3串联的MiniLED 30首端的Mini LED 30的阳极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电连接,3个Mini LED 30中每个Mini LED 30的阳极电连接、并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电连接,3个Mini LED 30中每个MiniLED 30的阴极电连接、并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二电源信号端PVEE电连接;第二发光单元组包括并联设置的3个Mini LED 30,3个Mini LED 30中每个Mini LED 30的阳极电连接、并与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电连接,3个Mini LED 30中每个Mini LED 30的阴极电连接、并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二电源信号端PVEE电连接,第一发光单元组321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22中并设置的3个Mini LED 30在经由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和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传输至其阳极上的高电平和传输至其阴极上的低电平电流驱动下发光。
如前文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一发光单元组321或第二发光单元组322包括的Mini LED 30数量大于等于2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2的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第七晶体管M7以及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的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第七晶体管M7’可以均为NMOS管,也可以均为PMOS管;当为NMOS管时,在高电平下导通,在低电平下截至;当为PMOS管时,在低电平下导通,在高电平下截至。
进一步可选地,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211的第四晶体管M4,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212的第四晶体管M4’包括串联的第一子晶体管M41’和第二子晶体管M42’,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一子晶体管M41和第一子晶体管M41’为低温多晶硅晶体管,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二子晶体管M42和第二子晶体管M42’为氧化物晶体管,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211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一子晶体管M41的栅极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二子晶体管M42的栅极均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二甲扫描信号端S2电连接,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212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一子晶体管M41’的栅极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二子晶体管M42’的栅极均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二乙扫描信号端S2’电连接。由于第四晶体管M4/M4包括串联的低温多晶硅晶体管和氧化物晶体管,当第四晶体管M4的第二级(复合源极或漏极)与电容C1电连接,或者,在发光阶段,第四晶体管M4处于关断状态时,基于氧化物晶体管在关断状态下的漏电流较小的特性,使得氧化物晶体管与低温多晶硅晶体管串联后所形成的第四晶体管M4的漏电流也较小,改善了第四晶体管M4的漏电流对与其电连接的电容C1的极板的电位的影响,提高了节点电位N1和N4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基于低温多晶硅晶体管的稳定性较好的特性,能够使得第四晶体管M4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即使第四晶体管M4长时间处在负偏压状态,其特性也不会发生显著变化,避免了阈值电压漂移等问题。
进一步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5,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五晶体管M5包括串联的第三子晶体管M51和第四子晶体管M52,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三子晶体管M51为低温多晶硅晶体管,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四子晶体管M52为氧化物晶体管,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三子晶体M52管的栅极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四子晶体管M52的栅极均与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一扫描信号端S1电连接。如上,由于第五晶体管M5包括串联的低温多晶硅晶体管和氧化物晶体管,通过将氧化物晶体管和低温多晶硅晶体管串联,基于串联晶体管的特性,串联后的晶体管的关态漏电流由氧化物晶体管和低温多晶硅晶体管中关态漏电流较小的晶体管决定,因此,串联后所形成的第五晶体管M5不仅能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还兼具关态漏电流较小的特性,进一步优化了第五晶体管M5的性能。
进一步可选地,可以将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中的第四晶体管M4和第五晶体管M5均设置为氧化物晶体管和低温多晶硅晶体管串联的复合晶体管,在发光阶段,第四晶体管M4和第五晶体管M5关断,由于第四晶体管M4和第五晶体管M5在关断状态下漏电流较小,因而显著改善了漏电流对第一节点N1电位的影响,避免了第一节点N1的电位发生偏移,进而有效保证了微发光二极管30的实际发光亮度的准确性;并且,由于第四晶体管M4和第五晶体管M5的稳定性较高,还能提高了整个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工作状态的稳定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氧化物晶体管也可定义为氧化物半导体,具体可包括铟镓锌氧化物晶体管或氧化锌晶体管。
可选地,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路单元第一状态时序图;参阅图2、图3和图6;驱动电路的一个驱动周期包括初始化阶段M1、数据写入阶段M2和发光阶段M3;为便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暂以所有晶体管为PMOS晶体管为例进行说明。背光基板在第一状态下时,在初始化阶段M1;
在初始化阶段M1,第一扫描信号端S1提供低电平,第二甲扫描线信号端S2、第二乙扫描信号端S2’和第一控制信号端EMIT分别提供高电平,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五晶体管M5和第七晶体管M7、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第五晶体管M5’和第七晶体管M7’分别在低电平的作用下导通;基准电压信号端Vref提供的参考电压信号分别通过导通的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中的第五晶体管M5和第七晶体管M7流入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和第一发光单元组321中微发光二极管30的阳极301而实现对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电压和第一发光单元组321中微发光二极管30的阳极301电压进行复位、以及通过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中的第五晶体管M5’和第七晶体管M7’流入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22中微发光二极管30的阳极301而实现对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电压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21中微发光二极管30的阳极301电压进行复位。
在数据写入阶段M2,第一扫描信号端S1和第一控制信号端EMIT分别提供高电平,第二甲扫描线信号端S2和第二乙扫描信号端S2’分别提供低电平,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第二晶体管M2和第四晶体管M4、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第二晶体管M2’和第四晶体管M4’在低电平的作用下分别导通,第一数据信号端VData1提供的数据信号通过导通的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写入第一节点N1,第二数据信号端VData2提供的数据信号通过导通的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写入第一节点N1’。
在发光阶段M3,第一扫描线信号端S1、第二甲扫描信号端S2和第二乙扫描信号端S2′分别提供高电平,第一控制信号端EMIT提供低电平,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中的第一晶体管M1和第六晶体管M6在低电平的作用下持续导通,第一电源信号端PVDD提供的第一电源信号Vpvdd通过导通的第一晶体管M1、第三晶体管M3和第六晶体管M6流入第一发光单元组321中的微发光二极管30,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中的第一晶体管M1’和第六晶体管M6’在低电平的作用下持续导通,第一电源信号端PVDD提供的第一电源信号Vpvdd通过导通的第一晶体管M1’、第三晶体管M3’和第六晶体管M6’第二发光单元组321中的微发光二极管30,第一发光单元组321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22中的微发光二极管30在第一电源信号Vpvdd和第二电源信号Vpvee的作用下同时发光;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基板的第一状态下,通过在数据写入阶段M2,同时对第一数据信号端VData1和第二数据信号端VData2写入数据信号,以实现对第一背光子分区211和第二背光子分区212的同时驱动控制。
进一步可选地,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路单元第二状态时序图;参阅图2、图3和图7;背光基板100在第二状态下时,
在初始化阶段M1,第一扫描信号端S1提供低电平,第二甲扫描线信号端S2、第二乙扫描信号端S2’和第一控制信号端EMIT分别提供高电平,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第五晶体管M5和第七晶体管M7、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第五晶体管M5’和第七晶体管M7’分别在低电平的作用下导通;基准电压信号端Vref提供的参考电压信号分别通过导通的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中的第五晶体管M5和第七晶体管M7流入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和第一发光单元组321中微发光二极管30的阳极301而实现对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电压和第一发光单元组321中微发光二极管30的阳极301电压进行复位、以及通过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中的第五晶体管M5’和第七晶体管M7’流入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22中微发光二极管30的阳极301而实现对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电压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21中微发光二极管30的阳极301电压进行复位。
数据写入阶段M2包括第一子数据写入阶段M21和第二子数据写入阶段M22,在数据写入阶段M21,第一扫描信号端S1、第一控制信号端EMIT和第二乙扫描信号端S2’分别提供高电平,第二甲扫描线信号端S2提供低电平,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第二晶体管M2和第四晶体管M4、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第二晶体管M2’和第四晶体管M4’在高电平的作用下截止,第一数据信号端VData1提供的数据信号通过导通的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写入第一节点N1。在数据写入阶段M22,第一扫描信号端S1、第一控制信号端EMIT和第二甲扫描信号端S2分别提供高电平,第二乙扫描线信号端S2’提供低电平,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的第二晶体管M2和第四晶体管M4在高电平的作用下截止,第二数据信号端VData2提供的数据信号通过导通的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写入第一节点N1’。
在发光阶段M3,第一扫描线信号端S1、第二甲扫描信号端S2和第二乙扫描信号端S2’分别提供高电平,第一控制信号端EMIT提供低电平,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41中的第一晶体管M1和第六晶体管M6在低电平的作用下持续导通,第一电源信号端PVDD提供的第一电源信号Vpvdd通过导通的第一晶体管M1、第三晶体管M3和第六晶体管M6流入第一发光单元组321中的微发光二极管30,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42中的第一晶体管M1’和第六晶体管M6’在低电平的作用下持续导通,第一电源信号端PVDD提供的第一电源信号Vpvdd通过导通的第一晶体管M1’、第三晶体管M3’和第六晶体管M6’第二发光单元组321中的微发光二极管30,第一发光单元组321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22中的微发光二极管30在第一电源信号Vpvee和第二电源信号Vpvee的作用下同时发光;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基板的第一状态下,通过在数据写入阶段M2,分时交替地向第一数据信号端VData1和第二数据信号端VData2写入数据信号,以实现对第一背光子分区211和第二背光子分区212的分别驱动控制。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背光基板100还包括第一电源线(未示出)和第二电源线60,第一电源信号Vpvdd是指由第一电源线提供至微发光二极管30的正极的正性电源信号,第一电源信号Vpvee是指由第二电源线60提供至微发光二极管30负极的负性电源信号,驱动芯片11通过向驱动电路单元40上的晶体管提供控制信号,以决定微发光二极管30是否可在接受第一电源信号Vpvdd和第一电源信号Vpvee的夹压作用下发光。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001;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任意一项的背光基板100和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设置在背光基板100的出光面Z一侧。
具体地,如图8所示,显示模组001包括背光基板100和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具体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200位于背光基板100的出光面Z的一侧,接受背光基板100提供的背光源。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01,参考图9,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显示装置01包括显示模组001。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装置01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和部件。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背光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驱动电路和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多个驱动电路单元;
多个背光分区,每一所述驱动电路单元对应一个所述背光分区设置;
每一所述背光分区包括至少两个背光子分区,每一所述背光子分区内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
每一所述驱动电路单元包括多个电性连接的驱动电路子单元,每一所述驱动电路子单元对应一个所述背光子分区设置;
所述背光基板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同一所述背光分区内的多个所述驱动电路子单元同时驱动,以实现多个所述背光子分区同时控制;在所述第二状态下,同一所述背光分区内的多个所述驱动电路子单元交替驱动,以实现多个所述背光子分区独立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背光分区包括第一背光子分区和第二背光子分区,所述第一背光子分区包括电连接的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和第一发光单元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包括多个串联和/或并联的所述微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背光子分区包括电连接的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包括多个串联和/或并联的所述微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子单元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第七晶体管和电容;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级电连接于第二节点,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级、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三节点,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级与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级、微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于第四节点,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电容的第二级、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极、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二极电连接于第一节点;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级和所述电容的第一极、以及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中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电容的第一极均与第一电源信号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第一数据电压信号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第二数据电压信号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五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五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栅极均连接第一扫描信号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二甲扫描信号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二乙扫描信号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栅极均连接第一控制信号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极、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极均连接基准电压信号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级和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的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级和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中的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中的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电源信号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端的电压大于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端的电压;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极直接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一极直接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中的所述第四节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所述第五晶体管、所述第六晶体管、所述第七晶体管均为PMOS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所述第五晶体管、所述第六晶体管、所述第七晶体管均为NMOS管。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第四晶体管包括串联的第一子晶体管和第二子晶体管,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子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子晶体管的栅极均与所述第二甲扫描信号端电连接;和/或,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第四晶体管包括串联的所述第一子晶体管和所述第二子晶体管,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子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子晶体管的栅极均与所述第二乙扫描信号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子晶体管为低温多晶硅晶体管,所述第二子晶体管为氧化物晶体管。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五晶体管包括串联的第三子晶体管和第四子晶体管,所述第三子晶体管为低温多晶硅晶体管,所述第四子晶体管为氧化物晶体管,所述第三子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子晶体管的栅极均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单元包括初始化阶段、数据写入阶段和发光阶段;在所述第一状态下,
所述初始化阶段,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电压幅值的第一控制电压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六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六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一幅值电压的第一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五晶体管和所述第七晶体管导通、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五晶体管和所述第七晶体管导通;所述第二甲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电压幅值的第二甲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中的所述第二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二乙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电压幅值的第二乙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中的所述第二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截止;
所述数据写入阶段,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电压幅值的第一控制电压而保持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六晶体管截止、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六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幅值电压的第一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五晶体管和所述第七晶体管截止、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五晶体管和所述第七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二甲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一电压幅值的第二甲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导通,同时所述第二乙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一电压幅值的第二乙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导通,数据信号电压分别经由所述第一数据电压信号端、所述第二数据电压信号端写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二节点、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二节点;
在所述发光阶段,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一电压幅值的第一控制电压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六晶体管导通、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六晶体管导通;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幅值电压的第一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五晶体管和所述第七晶体管截止、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五晶体管和所述第七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二甲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电压幅值的第二甲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二乙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电压幅值的第二乙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端接收的第一电源电压同时写入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基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
所述初始化阶段,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电压幅值的第一控制电压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六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六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一幅值电压的第一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五晶体管和所述第七晶体管导通、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五晶体管和所述第七晶体管导通;所述第二甲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电压幅值的第二甲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中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二乙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电压幅值的第二乙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中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截止;
所述数据写入阶段包括第一子数据写入阶段和第二子数据写入阶段;在所述数据写入阶段,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电压幅值的第一控制电压而保持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六晶体管截、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六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幅值电压的第一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五晶体管和所述第七晶体管截止、和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五晶体管和所述第七晶体管截止;在所述第一子数据写入阶段,所述第二甲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一电压幅值的第二甲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中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导通,所述第二乙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电压幅值的第二乙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中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截止,第一数据信号电压经由所述第一数据电压信号端写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子数据写入阶段,所述第二甲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电压幅值的第二甲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中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二乙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一电压幅值的第二乙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中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导通,第二数据信号电压经由所述第二数据电压信号端写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二节点;
在所述发光阶段,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一电压幅值的第一控制电压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六晶体管导通、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六晶体管导通;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幅值电压的第一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五晶体管和所述第七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五晶体管和所述第七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二甲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电压幅值的第二甲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二乙扫描信号端接收具有第二电压幅值的第二乙扫描信号而使得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单元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端接收的第一电源电压分别写入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方向相邻排布的第一发光单元行和第二发光单元行,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行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行分别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行中的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行中的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不交叠。
1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基板和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基板的出光面一侧。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210866827.5A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背光基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0833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6827.5A CN115083359A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背光基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6827.5A CN115083359A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背光基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3359A true CN115083359A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42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66827.5A Pending CN115083359A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背光基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8335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36279B (zh) 阵列基板、驱动方法、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41714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1354307B (zh) 一种像素驱动电路及驱动方法、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US10565934B2 (en) Drive compensation circuit,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10473496B (zh) 像素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09346009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538245B (zh) 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EP3588480B1 (en) Pixel driving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layout structure of transistor
CN110021261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
JP2004326115A (ja) 表示装置に利用される有機発光ダイオード駆動回路
CN110288950B (zh) 像素阵列、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209374036U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637451B (zh) 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053299A (zh) 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547258A (zh)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20150295016A1 (en) Double-sided displa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13362759B (zh) 一种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036791A1 (en) Driving method 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724640A (zh) 一种像素驱动电路、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31197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990243B (zh) 像素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及显示驱动方法
US20220085127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5083359A (zh) 一种背光基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927095A (zh) 像素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
US20220084460A1 (en) Pixel driving chip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