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75073A - 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75073A
CN115075073A CN202210729204.3A CN202210729204A CN115075073A CN 115075073 A CN115075073 A CN 115075073A CN 202210729204 A CN202210729204 A CN 202210729204A CN 115075073 A CN115075073 A CN 1150750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vehicle
lane
railway bridge
road
vehicle 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292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明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1072920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750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75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750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4Road cross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different lev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ad Signs Or Road Mark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道路改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包括改造后的机动车道,改造后的机动车道均为贯穿铁路桥的倾斜车道,改造后的机动车道的两侧均设有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延改造后的机动车道水平方向建设有贯穿铁路桥的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与改造后的机动车道为上下两层设置,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的铁路桥两侧的机动车道容易出现堵车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道路改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
背景技术
铁路桥梁是铁路跨越河流、湖泊、海峡、山谷或其他障碍物,以及为实现铁路线路与铁路线路或道路的立体交叉而修建的构筑物。上世纪早期,我国为了发展经济,在北方许多城市建立铁路,而建立铁路的过程中为了交通的必要性而,形成了多处铁路桥,但是上世纪早期设计的铁路桥通过能力已不满足当前社会城市发展,纵横于城市当中的铁路桥成为道路交通的“瓶颈”。
目前的铁路桥单侧道路通常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不通过铁路桥的道路,其中机动车道为双向两车道,在机动车驶入该路段时由双向八车道瞬间变为双向两车道,大量机动车同时驶入铁路桥,车流瞬间出现“瓶颈”、“栓塞”现象,极易造成大面积路面拥堵交通瘫痪。为了分流机动车道路车辆,目前只得采取“借道”行驶方式,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并驾行驶,此类通行方式存在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大都采取“扩宽车道”的方式,即通过在两侧的自行车道向外再造两个涵洞来增加机动车道,从而解决车流瓶颈问题,如采取此方法,在短时间内不仅财政方面加大成本难以承受,在施工过程中也会给铁路运输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发明人有鉴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的铁路桥两侧的机动车道容易出现堵车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基础方案:
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
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及效果在于:包括改造后的机动车道,所述改造后的机动车道均为贯穿铁路桥的倾斜车道,所述改造后的机动车道的两侧均设有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所述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延改造后的机动车道水平方向建设有贯穿铁路桥的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与改造后的机动车道为上下两层设置。
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的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在现有的车道系统中进行改进,将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利用起来,在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上增加一条辅助车道,形成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并且非机动车道贯穿铁路桥设置,同样能够满足交通运输和行人通过的要求。
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的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由于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的设置是从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向机动车道水平延申,而改造后的机动车道为倾斜的道路,所以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同样为倾斜的车道,位于铁路桥下方,相较于传统的在铁路桥两侧道路的两侧增加涵洞的方法来说,施工更为方便,施工工程位于铁路桥底部,不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输,且施工方案更加简单,所花的时间更短,起到的效果更好。
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的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使得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与改造后的机动车道形成上下两层车道,机动车在下层通行,而非机动车在上层通行,在运行的过程中,非机动车和行人从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进入非机动车道,而机动车则直接进入机动车道,避免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处于同一车道内,极大地避免了交通事故地发生,同时也减小了行人受伤和非机动车辆与机动车辆发生刮擦的概率。
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通过在不穿越铁路桥地道路上增设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使得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和改造后的机动车道形成上下两层车道,而下层的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即可利用原本的改造前的非机动车道,增加机动车道的车道数量,增强了机动车地流通,极大地避免了交通形成堵塞和“栓塞”现象地发生,减少了机动车通过铁路桥所需要的时间,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因铁路桥所带来的拥堵负担,同时也更加方便人们出行,本发明结构新颖,达到的效果更佳。
进一步,所述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的中部沿道路长度方向设有用于非机动车道及行人与车辆的隔离带。改造后的机动车道由原本的双向两车道,再利用原本的非机动车道变为双向四车道,增加了机动车的数量。
进一步,所述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的中部轴向设有用于非机动车道及行人与车辆的隔离带。通过设置隔离带将非机动车及行人和机动车分离,方便非机动车和行人进入非机动车道,从而穿越铁路桥。
进一步,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内设有隔栏,所述隔栏的一侧供行人通过,所述隔栏的另一侧供非机动车行驶。通过设置隔栏,将电瓶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与行人隔开,防止非机动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
进一步,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供非机动车行驶一侧的入口处均设有限制组件,所述限制组件均包括限宽石墩以及限高架,所述限宽石墩的宽度为1.2M,限高架高度为3.2M。通过设置的限制组件,进行限宽限高,防止机动车进入非机动车道。
进一步,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的底部设有若干用于支撑非机动车道的路架,所述路架设置在机动车道之间。设置的路架能够对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进行支撑,保障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所述铁路桥底的垂直高度为4.5M。现有的铁路桥底的垂直高度为3M,改为4.5M方便改造后的机动车道和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形成两层车道。
进一步,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的出口设置于铁路桥另一侧距铁路桥底部垂直高度2.2M处,拐入不穿越铁路的道路内。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设置在铁路桥另一侧使得行人和非机动车辆能够穿越铁路桥。
进一步,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的出口处均设有斑马线。设置斑马线使得行人能够进入到车道右侧进入人行道,避免造成交通事故。
进一步,所述改造后的机动车道、不穿越铁路桥的车道宽度均为3.6M,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宽度均为3.3M,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内机动车行驶的道路宽度为2M,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内供行人通过的宽度为1.3M。改造后的非机动车辆行驶的道路宽度为2M,人行道的宽度为 1.3M,保障了非机动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改造前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的侧视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改造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实现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铁路桥1、隔离带2、限制组件3、隔栏4、斑马线5、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6、改造前的非机动车道7、改造前的机动车道8、改造后的机动车道9、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
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
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改造后的机动车道9,改造后的机动车道9为双向四车道,且改造后的机动车道9均贯穿铁路桥1,改造后的机动车道9左右两侧均设有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6,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6均为单向道路,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6 延改造后的机动车道9水平方向建设有贯穿铁路桥1的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如图4所示,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在上层,改造后的机动车道 9在下层,在运行的过程中,非机动车和行人从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6进入非机动车道,而机动车则直接进入机动车道,避免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处于同一车道内,极大地避免了交通事故地发生,同时也减小了行人受伤和非机动车辆与机动车辆发生刮擦的概率,保障了行人的安全,而下层的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即可利用原本的改造前的非机动车道7,增加机动车道的车道数量,增强了机动车地流通,极大地避免了交通形成堵塞和“栓塞”现象地发生,减少了机动车通过铁路桥1所需要的时间,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因铁路桥1所带来的拥堵负担,同时也更加方便人们出行,。
如图3所示现有的铁路桥1路段道路系统,包括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 6、改造前的非机动车道7和改造前的机动车道8,如图5所示,在此路段,机动车道为双向两车道,当大量机动车进入机动车道形成堵塞,机动车会进入非机动车道进行借道,与行人和非机动车在同一车道内通行,从而容易造成不安全的情况发生,而相比于现有的铁路桥1路段的道路系统为防止拥堵选择在两侧增加涵洞相比,由于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的设置是从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6向机动车道水平延申,而改造后的机动车道 9为倾斜的道路,所以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同样为倾斜的车道,位于铁路桥1下方,施工更为方便,施工工程位于铁路桥1底部,不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输,且施工方案更加简单,所花的时间更短,经济成本更低,起到的效果更好。
两侧的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6中部沿着道路长度方向设有隔离带2,将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6隔离为两个道路,左侧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道和行人通行,右侧供机动车通行,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内设有隔栏4,隔栏4的右侧供行人通过,隔栏4的左侧供非机动车行驶,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供非机动车行驶一侧的入口处均设有限制组件3,限制组件3均包括限宽石墩以及限高架,所述限宽石墩的宽度为1.2M,限高架高度为 3.2M,设置限制组件3,进行限宽限高,防止机动车进入非机动车道,同样保障了行人的安全,防止行人与机动车发生碰撞。
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的底部设有若干用于支撑非机动车道的路架,所述路架设置在机动车道之间,从而实现对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进行支撑。
铁路桥1底部的垂直高度加深至4.5M,相较于传统的3M高度,本发明中桥底部的垂直高度跟高,方便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和改造后的机动车道9形成上下两层车道,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出口设置在铁路桥1另一侧距铁路桥1底部垂直高度2.2M处,拐入不穿越铁路的道路内,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的出口处均设有斑马线5,行人和非机动车辆最终从铁路桥1另一侧的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6中出来,行人通过斑马线5 进入道路人行道内。
改造后的机动车道9、不穿越铁路桥1的车道宽度均为3.6M,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宽度均为3.3M,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内机动车行驶的道路宽度为2M,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内供行人通过的宽度为1.3M。
具体实施步骤:第一步,当机动车行驶至铁路桥1路段,从铁路桥1 底部的双向四车道行驶,穿过铁路桥1,第二步,非机动车和行人进入至此路段后,从不穿越铁路的道路左侧前进,直至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 的入口处,第三步,非机动车辆进入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的左侧,行人则进入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的右侧通行,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和改造后的机动车道9形成当非机动车辆和行人穿越铁路桥1之后,从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10进入铁路桥1另一侧的不穿越铁路的道路内,行人经过斑马线5进入道路右侧至人行道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改造后的机动车道,所述改造后的机动车道均为贯穿铁路桥的倾斜车道,所述改造后的机动车道的两侧均设有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所述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延改造后的机动车道水平方向建设有贯穿铁路桥的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与改造后的机动车道为上下两层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造后的机动车道为双向四车道,所述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均为单向车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不穿越铁路桥的道路的中部沿道路长度方向设有用于非机动车道及行人与车辆的隔离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内设有隔栏,所述隔栏的一侧供行人通过,所述隔栏的另一侧供非机动车行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供非机动车行驶一侧的入口处均设有限制组件,所述限制组件均包括限宽石墩以及限高架,所述限宽石墩的宽度为1.2M,限高架高度为3.2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的底部设有若干用于支撑非机动车道的路架,所述路架设置在机动车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路桥底部的垂直高度为4.5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的出口设置于铁路桥另一侧距铁路桥底部垂直高度2.2M处,拐入不穿越铁路的道路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的出口处均设有斑马线。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造后的机动车道、不穿越铁路桥的车道宽度均为3.6M,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宽度均为3.3M,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内机动车行驶的道路宽度为2M,所述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内供行人通过的宽度为1.3M。
CN202210729204.3A 2022-06-24 2022-06-24 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 Pending CN1150750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29204.3A CN115075073A (zh) 2022-06-24 2022-06-24 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29204.3A CN115075073A (zh) 2022-06-24 2022-06-24 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75073A true CN115075073A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56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29204.3A Pending CN115075073A (zh) 2022-06-24 2022-06-24 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7507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189851A1 (en) Full interchange urban road system and the traffic method of using it
CN102051845A (zh) 平交口左转进口道迁移及其行驶方法
JP6093871B2 (ja) 都市交差路構造
CN103161105A (zh) 交叉路口畅通桥
CN204417942U (zh) 一种过街桥及十字路口双拱桥
CN102747661B (zh) 基于城市道路中的扭转式立交桥的结构及其用途
WO2008031309A1 (fr) Système d'autoroute à péage comprenant moins d'arrêts, aucun changement et un trajet convenable
CN103643607B (zh) 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
CN202099708U (zh) 一种新型式道路十字路口的低立交桥
CN102127886A (zh) 多功能隧道、道路泊车场
CN112176801A (zh) 一种城市道路十字路口的立交桥
CN204676382U (zh) 人走平地车走上下仅本路车互让立交路口
CN115075073A (zh) 一种基于城市改造的机动车道路系统
CN103898820B (zh) 准轨道交通道路系统
CN103088734A (zh) 城市主干道立体运输系统
CN108978384A (zh) 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
CN203639771U (zh) 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
CN210797135U (zh) 一种单线小高架交通系统
CN210395068U (zh) 人车分流及观光休闲结构桥梁
CN218373066U (zh) 城市隧道中的地库专用道结构
WO2013067753A1 (zh) 十字立交桥
CN102286902B (zh) 解决道路交通车堵的方法
CN1378016A (zh) 三层式立交桥和小型车立交桥及通道
CN100366821C (zh) 高低车分道完全互通式二层立交桥
WO2016172809A1 (zh) 一站换乘直通公交式多维交通路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