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52232A - 一种拾音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拾音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52232A
CN115052232A CN202210965819.6A CN202210965819A CN115052232A CN 115052232 A CN115052232 A CN 115052232A CN 202210965819 A CN202210965819 A CN 202210965819A CN 115052232 A CN115052232 A CN 115052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ckup
hole
top cover
microphon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6581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从旺
李俊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6581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522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52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522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3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4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by combining a number of identical transducers
    • H04R1/406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by combining a number of identical transducers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6Supports for loudspeaker casing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拾音器,涉及音频信号处理领域,用于解决拾音器收音不佳的问题。具体的,拾音器包括拾音器本体。并且,拾音器本体包括壳体和麦克风组件。具体的,麦克风组件设置于壳体内,麦克风组件包括固定板和多个麦克风,固定板包括第一表面,多个麦克风阵列设置于固定板的第一表面上。壳体包括第一壁板,第一壁板位于第一表面所朝向的一侧,并与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第一壁板上与麦克风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通孔,麦克风为全向麦克风。有利于提高拾音器拾音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拾音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音频信号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拾音器。
背景技术
拾音器,又称监听头。是用来采集现场环境声音再传送到后端设备的一个器件,它是由麦克风和音频放大电路构成。如今对高质量拾音有着很强的需求。
此外,目前市面上的高端拾音器存在较少。现有的拾音器拾音范围小,并且拾麦克风数量少,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拾音器,用于解决拾音器收音不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拾音器,拾音器包括拾音器本体。并且,拾音器本体包括壳体和麦克风组件。具体的,麦克风组件设置于壳体内,麦克风组件包括固定板和多个麦克风,固定板包括第一表面,多个麦克风阵列设置于固定板的第一表面上。壳体包括第一壁板,第一壁板位于第一表面所朝向的一侧,并与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第一壁板上与麦克风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通孔,麦克风为全向麦克风。
将麦克风阵列设置于固定板上,并通过第一壁板伸出壳体外部。并且,麦克风选择全向麦克风。如此一来,阵列排布的全向麦克风可以全方位的拾音,避免遗漏部分声音。并且,多个麦克风有利于小声音识别以及角色分离,能够达到降噪和去除混响的作用,达到较佳的拾音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壁板朝向固定板的表面设有限位凸台,固定板上设有限位孔。具体的,限位凸台的横截面的形状为非圆形,限位孔的形状及尺寸与限位凸台的横截面形状及尺寸相匹配,限位凸台配合穿设于限位孔内。在安装固定板时,固定板放入壳体的腔体内,通过限位凸台与限位孔配合,固定板设置为固定方位放进壳体内,便于麦克风与第一通孔的对应,避免了安装固定板时花费过多的时间对齐麦克风与第一通孔,提高拾音器的安装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还包括第一侧框和顶盖。具体的,第一侧框围绕第一壁板设置,且第一侧框与第一壁板围成容纳腔。容纳腔远离第一壁板的一端形成第一开口,顶盖设置于第一开口处。麦克风组件位于容纳腔内。将壳体设置有可以拆卸的顶盖,在装配拾音器时,便于将麦克风组件放于容纳腔内,麦克风组件放于容纳腔后,将顶盖安装于第一侧框上,以将麦克风组件封闭于容纳腔内,防止外界的灰尘对麦克风组件的性能造成影响,使麦克风能够长时间保持高性能拾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拾音器本体还包括电路板。具体的,电路板设置于容纳腔内,且电路板位于顶盖与固定板之间,电路板在顶盖上的正投影与限位凸台在顶盖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电路板是利用板基绝缘材料隔离开表面铜箔导电层,使得电流沿着预先设计好的路线在各种元器件中流动完成诸如做功、放大、衰减、调制、解调、编码等功能。在电路板工作的过程中,电路板会产生热量。电路板封装于容纳腔内,电路板散发的热量容易积累,进而影响电路板的性能。在Y方向上,将电路板设置于限位凸台的上方,电路板的热量可以通过限位凸台传导,限位凸台与第一壁板相连。因此,限位凸台可以作为热量传递的桥梁,使电路板的热量通过限位凸台传导至第一壁板,以提高电路板的散热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路板与限位凸台之间具有间隙。并且,在垂直于第一壁板的方向,间隙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0.5mm,且小于或者等于1.5mm。间隙的宽度是指,在垂直于第一壁板的方向上,电路板与限位凸台之间的间距。为了避免电路板安装时与限位凸台发生干涉,电路板与限位凸台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间隙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0.5mm。该间隙还需要满足电路板散热的间距。因此,将电路板与限位凸台之间的间隙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1.5mm。通过该间隙电路板的热量可以有效传导至限位凸台的表面,进而传导至第一壁板散发至容纳腔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顶盖包括顶盖主体、底板和第二侧框。顶盖主体上设有第二开口。底板位于顶盖主体靠近第一壁板的一侧,第二侧框连接于顶盖主体和底板之间,底板与第二侧框围成凹槽,第二开口形成凹槽的开口。第二侧框连接于顶盖主体和底板之间,底板与第二侧框围成凹槽,第二开口形成凹槽的开口。其中,凹槽的凹部设置于顶盖主体靠近第一壁板的一侧。凹槽用于收纳麦克风组件与电路板上的线束。在连接拾音器内部的线束时,线束会有部分冗余的长度,过长的线束使容纳腔的内部空间杂乱无章。通过凹槽收纳冗余的线束后,容纳腔内的空间更加整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拾音器本体还包括束线带。束线带设置于第一容纳槽内,并固定于顶盖主体、第二侧框和底板中的至少一个上,束线带用于收束线材。束线带用于收束凹槽内的线束,避免线束过多溢出凹槽,造成容纳腔的内部混乱。进一步提高容纳腔的整洁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拾音器还包括支架和可拆卸连接结构。支架设置于拾音器本体的顶盖背离第一壁板的一侧,可拆卸连接结构位于支架与拾音器本体之间,拾音器本体借助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于支架上。支架的形状可以为方形板、圆形板或异形板,这里对支架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拾音器本体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于支架上,支架将拾音器本体固定于吊顶或者墙面上。实现拾音器本体的吊装,节省了摆放拾音器本体的空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挂接部和第二挂接部,其中,第一挂接部设置于拾音器本体上,第二挂接部设置于支架上。第一挂接部与第二挂接部挂接。可拆卸连接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挂接部和第二挂接部,通过第一挂接部和第二挂接部的配合将拾音器本体连接于支架上。第一挂接部和第二挂接部之间可以拆卸,也就是说,在拾音器本体使用的过程中,若出现需要将拾音器本体取下的情况,仅需将第一挂接部从第二挂接部拆卸即可实现。拾音器本体的安装与拆卸更加便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挂接部设置于第一壁板,固定板上设有供第一挂接部伸出的第一避让孔,顶盖上设有供第一挂接部伸出的第二避让孔。第一挂接部穿设于第一避让孔和第二避让孔,且第一挂接部远离第一壁板的一端位于顶盖远离第一壁板的一侧。将第一挂接部设置于第一壁板上,有利于更好的将拾音器本体固定于支架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包括固定面和连接面,固定面用于与墙壁或者吊顶贴合,连接面与固定面相背对。第二挂接部包括转轴和挂钩,挂钩通过转轴可转动的连接于连接面,转轴的轴线与连接面平行。挂钩包括滑槽和第三开口,滑槽的延伸方向与转轴的轴线相交,第三开口与滑槽连通,且第三开口与滑槽组成T字型。对拾音器本体内的线束与外部的电器元件或电源开关相接通,操作人员无需手持拾音器本体接线,仅需在第一挂接部与第二挂接部的连接下将拾音器本体挂接于支架上。在安装线束连接结束后,操作人员将拾音器本体向上托举至支架的连接面上,通过拾音器本体与连接面的进一步连接,将拾音器本体安装至支架上。安装过程更为方便,提高安装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设有第四开口。第四开口在顶盖主体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开口的至少部分交叠。在拾音器本体与支架安装完成后,拾音器本体上的第一开口的至少部分与第四开口相对。如此一来,通过第一开口伸出的线束可以经由第四开口伸出,部分需要外接电器元件或电源开关的线束可以通过第四开口伸出,保证了拾音器安装的便捷性与整洁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拾音器还包括键帽。键帽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弹性臂和键帽本体。第一固定部位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固定。壳体上设有第二通孔,键帽本体通过第二通孔伸出壳体,容纳腔内设有开关,开关与电路板电连接,键帽本体与开关接触。第一弹性臂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上,第一弹性臂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固定于键帽本体上。
键帽本体伸出壳体外部,在需要对拾音器本体开启、关闭或复位等操作时,可以通过按压键帽本体实现。在使用者按压键帽本体时,键帽本体沿第二通孔向壳体内移动,此时,弹性臂在键帽的移动中发生弹性形变。键帽本体位于壳体内的一端接触并按压开关,实现使用者的操作意图。在操作完成后,使用者施加于键帽本体上的按压力撤销,键帽本体在第一弹性臂的弹力作用下,沿第二通孔向壳体外移动,恢复初始位置。采用键帽操作拾音器本体的开关,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拾音器本体的控制方式快捷方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键帽还包括第二固定部和第二弹性臂,第二固定部位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固定,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分别位于述键帽本体的两侧;第二弹性臂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上,第二弹性臂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固定于键帽本体上。
以键帽本体为基准,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对称设置于键帽本体的两侧。使得键帽本体的固定更加平衡稳固。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对称设置于键帽本体的两侧,使得键帽本体在使用者按压的过程中受力更加均匀,避免键帽本体出现歪斜或接触不良的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朝向顶盖的表面设有凸起,凸起上设有第三通孔。顶盖主体与凸起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容纳槽,第二容纳槽的宽度大于凸起的宽度,凸起位于第二容纳槽内。壳体上设有第四通孔,第四通孔的一端与第三通孔相通,第四通孔的另一端与壳体的外部空间相通,第四通孔与第三通孔共轴线。拾音器还包括连接杆,连接杆穿设于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中。通过连接杆连接第三通孔与第四通孔,进而将支架与拾音器本体固定为整体。进一步提高了壳体与支架之间的固定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通孔包括第一通孔段和第二通孔段,第一通孔段设置于壳体的第一侧框上,第二通孔段设置于第二容纳槽的侧壁上。凸起位于第二容纳槽内时,第一通孔段一端与第三通孔相通,第一通孔段的另一端与第二通孔段相通,第一通孔段、第二通孔段和第三通孔共轴线。通过连接杆连接第一通孔段、第二通孔段和第三通孔,进而将支架与拾音器本体固定为整体。进一步提高了第一侧框、顶盖与支架之间的固定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麦克风形成多组麦克风,每组麦克风均环形阵列于第一表面,多组麦克风由内至外依次设置。使得麦克风能够全方位的拾音,避免遗漏声音,扩大了拾音范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拾音器还包括钢网。钢网设置于第一壁板远离顶盖的一侧并至少与第一通孔相对。在第一壁板的第一通孔上设置钢网,通过钢网遮挡第一通孔,使得拾音器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拾音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拾音器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麦克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沿A方向观察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壳体11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沿B-B线剖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键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8中D区域的放大图;
图12为图7中E区域的放大图;
图1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麦克风排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麦克风排列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钢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钢网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需要理解的是,上文如有涉及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本申请提供一种拾音器。拾音器可以在移动终端、计算机终端或者类似的运算装置中执行。下面以拾音器在计算机终端中执行为例进行说明。计算机终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处理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或可编程逻辑器件等的处理装置、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器。
除此以外,还可以包括:传输模块、显示器、输入/输出接口(I/O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SB)端口、网络接口、电源和/或相机。
计算机终端是通过拾音器采集现场环境声音的,拾音器是由麦克风和音频放大电路构成。拾音器可以应用于对拾音质量的要求过高的场景,以满足突发情况的语音信息全记录,便于事后可靠的追溯。现有的拾音器拾音范围小,并且拾音麦克风数量少,效果较差,必须通过特定的咪头之间的微小时差的相互作用,形成算法可控的指向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拾音器。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拾音器100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方便后文各实施例的描述,建立XYZ坐标系,定义拾音器100的宽度方向为Z轴方向,拾音器10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拾音器100的厚度方向为Y轴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拾音器100的坐标系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拾音器100的爆炸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拾音器100包括拾音器本体10。具体的,拾音器本体10包括壳体11和麦克风组件12。具体的,麦克风组件12设置于壳体11内。壳体11可以为长方体、圆柱体或异形体,以上为举例说明,并非对壳体11的特殊限定。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麦克风组件12的结构示意图。麦克风组件12包括固定板121和多个麦克风122,麦克风1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这里对麦克风122的数量不做特殊限定。固定板121包括第一表面1211,多个麦克风122阵列设置于固定板121的第一表面1211上。多个麦克风122可以沿矩形阵列的方式排列,也可以沿环形阵列的方式排列。
请参阅图4,图4为图2中沿A方向观察的壳体11的结构示意图。壳体11包括第一壁板111,第一壁板111位于第一表面1211所朝向的一侧,并与第一表面1211相对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壁板111在固定板12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表面1211有交叠,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板111在固定板12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表面1211重合。也就是第一表面1211与第一壁板111在Y方向上层叠间隔设置。
第一壁板111上与麦克风122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通孔1111。麦克风122为全向麦克风122。第一通孔1111在固定板121上的正投影与麦克风122有交叠,并且,第一通孔1111的数量与麦克风122的数量相等,以保证每个麦克风122都可以通过第一通孔1111伸出壳体11外部。全向麦克风122拾音半径较大,不单单拾取一个人的声音,灵敏度较高。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板111的形状也可以为矩形平板状、圆形平板状、椭圆形平板状等等,本申请以第一壁板111的形状为矩形平板状为例进行说明,并不是对本申请的特殊限定。
将麦克风122阵列设置于固定板121上,并通过第一壁板111伸出壳体11外部。并且,麦克风122选择全向麦克风。如此一来,阵列排布的全向麦克风可以全方位的拾音,避免遗漏部分声音。并且,多个麦克风122有利于小声音识别以及角色分离,能够达到降噪和去除混响的作用,达到较佳的拾音效果。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壳体11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板111朝向固定板121的表面设有限位凸台1112,固定板121上设有限位孔1212。具体的,限位凸台1112的横截面的形状为非圆形,限位孔1212的形状及尺寸与限位凸台1112的横截面形状及尺寸相匹配,限位凸台1112配合穿设于限位孔1212内。限位凸台1112为突出于第一壁板111表面的凸块,限位凸台1112突出于第一壁板111的高度小于壳体11的高度,也就是说,限位凸台1112可以容纳于壳体11内。限位凸台1112可以设置于第一壁板111的中心处,此处仅为举例说明,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限位凸台1112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椭圆形、矩形或异形,此处不做具体限定。限位孔1212的形状可以与限位凸台1112的形状一致,例如,当限位凸台1112的横截面的形状为椭圆形时,限位孔1212的形状也为椭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凸台1112的形状可以为椭圆形与方形的组合,即限位凸台1112包括椭圆块和方块,椭圆块与方块相接设置。同样的,限位孔1212的形状与限位凸台1112的横截面的形状一致,即限位孔1212的形状为椭圆形与方形相接设置的。进一步地,在限位凸台1112中,椭圆块与方块间隔设置,且椭圆块与方块之间的间距小于2mm,同样的,在限位孔1212中,与之对应的椭圆孔和方形孔之间设置横板间隔。
在安装固定板121时,固定板121放入壳体11的腔体内,通过限位凸台1112与限位孔1212配合,固定板121设置为固定方位放进壳体11内,便于麦克风122与第一通孔1111的对应,安装固定板121时,避免了花费过多的时间对齐麦克风122与第一通孔1111,提高拾音器100的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凸台1112可以设置于固定板121上,限位孔1212可以设置于第一壁板111上。相比较于上述实施例,将限位凸台1112与限位孔1212的位置互换,依旧可以取得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6,图6为图4中沿B-B线剖切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还包括第一侧框112和顶盖113。具体的,第一侧框112围绕第一壁板111设置,且第一侧框112与第一壁板111围成容纳腔114。容纳腔114远离第一壁板111的一端形成第一开口115,顶盖113设置于第一开口115处。麦克风组件12位于容纳腔114内。其中,壳体11可以为可拆卸结构,即第一侧框112、顶盖113和第一侧框112相互之间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框112与第一壁板111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生产,仅将顶盖113与第一侧框112之间设置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将壳体11设置有可以拆卸的顶盖113,在装配拾音器100时,便于将麦克风组件12放于容纳腔114内。麦克风组件12放于容纳腔114后,将顶盖113安装于第一侧框112上,以将麦克风组件12封闭于容纳腔114内,防止外界的灰尘对麦克风组件12的性能造成影响,麦克风122能够保持高性能的拾音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拾音器本体10还包括电路板13。具体的,电路板13设置于容纳腔114内,且电路板13位于顶盖113与固定板121之间,电路板13在顶盖113上的正投影与限位凸台1112在顶盖113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电路板13是利用板基绝缘材料隔离开表面铜箔导电层,使得电流沿着预先设计好的路线在各种元器件中流动完成诸如做功、放大、衰减、调制、解调、编码等功能。在电路板13工作的过程中,电路板13会产生热量。电路板13封装于容纳腔114内,电路板13散发的热量容易积累,进而影响电路板13的性能。在Y方向上,将电路板13设置于限位凸台1112的上方,电路板13的热量可以通过限位凸台1112传导,限位凸台1112与第一壁板111相连。因此,限位凸台1112可以作为热量传递的桥梁,使电路板13的热量通过限位凸台1112传导至第一壁板111,以提高电路板13的散热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13与限位凸台1112之间具有间隙L1。并且,在垂直于第一壁板111的方向,间隙L1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0.5mm,且小于或者等于1.5mm。间隙L1的宽度是指,在垂直于第一壁板111的方向上,电路板13与限位凸台1112之间的间距。为了避免电路板13安装时与限位凸台1112发生干涉,电路板13与限位凸台1112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L1,间隙L1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0.5mm。该间隙L1还需要满足电路板13高效散热的间距。因此,将电路板13与限位凸台1112之间的间隙L1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1.5mm。通过该间隙L1电路板13的热量可以有效传导至限位凸台1112的表面,进而传导至第一壁板111散发至容纳腔114外。
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顶盖113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113包括顶盖主体1131、底板1132和第二侧框1133。顶盖主体1131上设有第二开口1134。底板1132位于顶盖主体1131靠近第一壁板111的一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Y方向上,底板1132可以位于顶盖主体1131的正下方。第二侧框1133连接于顶盖主体1131和底板1132之间,底板1132与第二侧框1133围成凹槽1135,第二开口1134形成凹槽1135的开口。其中,凹槽1135的凹部设置于顶盖主体1131靠近第一壁板111的一侧。凹槽1135用于收纳麦克风组件12与电路板13上的线束。在连接拾音器100内部的线束时,线束会有部分冗余的长度,过长的线束使容纳腔114的内部空间杂乱无章。通过凹槽1135收纳冗余的线束后,容纳腔114内的空间更加整洁。
请继续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拾音器本体10还包括束线带1136。束线带1136设置于凹槽1135内,并固定于顶盖主体1131、第二侧框1133和底板1132中的至少一个上,束线带1136用于收束线材。具体的,束线带1136可以包括座体、带体和限位部。其中,座体可转动的连接于顶盖主体1131、第二侧框1133和底板1132中的至少一个上,座体上设有穿孔部。带体连接于座体上。带体穿过穿孔部时,穿孔部配合容纳限位部,用于将带体固定于穿孔部。束线带1136用于收束凹槽1135内的线束,避免线束过多溢出凹槽1135,造成容纳腔114的内部混乱。进一步提高容纳腔114的整洁性。
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2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拾音器100还包括支架20和可拆卸连接结构30。支架20设置于拾音器本体10的顶盖113背离第一壁板111的一侧,可拆卸连接结构30位于支架20与拾音器本体10之间,拾音器本体10借助可拆卸连接结构30连接于支架20上。支架20的形状可以为方形板、圆形板或异形板,这里对支架20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拾音器本体10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30连接于支架20上,支架20将拾音器本体10固定于吊顶或者墙面上。实现拾音器本体10的吊装,节省了摆放拾音器本体10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拆卸连接结构30包括第一挂接部和第二挂接部32,其中,第一挂接部设置于拾音器本体10上,第二挂接部32设置于支架20上。第一挂接部与第二挂接部32挂接。可拆卸连接结构30分为两个部分,即第一挂接部和第二挂接部32,通过第一挂接部和第二挂接部32的配合将拾音器本体10连接于支架20上。第一挂接部和第二挂接部32之间可以拆卸,也就是说,在拾音器本体10使用的过程中,若出现需要将拾音器本体10取下的情况,仅需将第一挂接部从第二挂接部32拆卸即可实现。拾音器本体10的安装与拆卸更加便捷。
请返回参阅图3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挂接部设置于第一壁板111,固定板121上设有供第一挂接部伸出的第一避让孔33,顶盖113上设有供第一挂接部伸出的第二避让孔34。第一挂接部穿设于第一避让孔33和第二避让孔34,且第一挂接部远离第一壁板111的一端位于顶盖113远离第一壁板111的一侧。第一挂接部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壁板111上,第一挂接部的另一端依次穿设于第一避让孔33和第二避让孔34,使得第一挂接部的另一端伸出第一避让孔33和第二避让孔34,即在Y方向上,第一挂接部的另一端位于顶盖113的上方。第一挂接部的另一端与第二挂接部32相连接。将第一挂接部设置于第一壁板111上,有利于更好的将拾音器本体10固定于支架2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挂接部可以为螺栓,螺栓连接于第一壁板111上,第一壁板111上设有供螺栓连接的螺栓孔。螺栓依次穿设与第一避让孔33和第二避让孔34,使螺栓帽位于顶盖113的上方。第二挂接部32与螺栓相配合将拾音器本体10固定于支架20上。将第一挂接部设置为螺栓,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请继续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20包括固定面21和连接面22,固定面21用于与墙壁或者吊顶贴合,连接面22与固定面21相背对。其中,固定面21是支架20远离顶盖113的表面。拾音器本体10固定于支架20上,支架20通过固定面21固定于墙面或吊顶上。具体的,在壳体11内设有定位柱,支架20上设有定位孔,定位柱穿设于定位孔中,定位柱远离第一壁板111的一端位于支架20远离壳体11的一侧。固定面21可以通过定位柱连接于吊顶或是墙面上。
请参阅图9,图9为图8中C区域的放大图。第二挂接部32包括转轴321和挂钩322,挂钩322通过转轴321可转动的连接于连接面22,连接面22是与固定面21相对的表面,即连接面22是支架20靠近第一壁板111的表面。转轴321的轴线与连接面22平行,也就是说,转轴321设置于连接面22上,并不会穿设连接面22。挂钩322包括滑槽3221和第三开口3222,滑槽3221的延伸方向与转轴321的轴线相交,第三开口3222与滑槽3221连通,且第三开口3222与滑槽3221组成T字型。
在安装拾音器本体10的过程中,第一挂接部通过第三开口3222进入滑槽3221内,第一挂接部可以沿滑槽3221滑动。拾音器本体10在重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一挂接部在滑槽3221内向下滑动。当第一挂接部滑动至滑槽3221的端部时,第一挂接部挂接于挂钩322内。进而拾音器本体10挂接于支架20上。此时,对拾音器本体10内的线束与外部的电器元件或电源开关接通,操作人员无需手持拾音器本体10接线,仅需在第一挂接部与第二挂接部32的连接下将拾音器本体10挂接于支架20上。在安装线束连接结束后,操作人员将拾音器本体10向上托举至支架20的连接面22上,通过拾音器本体10与连接面22的进一步连接,将拾音器本体10安装至支架20上。安装过程更为方便,提高安装效率。
在需要对拾音器本体10拆除时,将拾音器本体10向上托举,使第一挂接部在滑槽3221内滑动至第三开口3222处,第一挂接部通过第三开口3222取出。此时,拾音器本体10与支架20之间无挂接连接,拾音器本体10得以从支架20上拆除。拆除过程较为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主体1131靠近支架20的表面设有卡扣25,支架20的连接面22上设有与卡扣25相对的卡槽1139。通过卡扣25与卡槽1139的配合将拾音器本体10固定于支架2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扣25与卡槽1139的数量可以设置多个。其中,卡扣25与卡槽1139的数量相等,并且,卡扣25与卡槽1139一一对应设置。通过多个卡扣25与卡槽1139的配合连接,使得拾音器本体10更加稳固的连接于支架2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20设有第四开口1137。支架20在顶盖主体113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开口115的至少部分交叠。在拾音器本体10与支架20安装完成后,拾音器本体10上的第一开口115的至少部分与第四开口1137相对。如此一来,通过第一开口115伸出的线束可以经由第四开口1137伸出,部分需要外接电器元件或电源开关的线束可以通过第四开口1137伸出,保证了拾音器100安装的便捷性与整洁性。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键帽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拾音器100还包括键帽40。键帽40包括第一固定部41、第一弹性臂421和键帽本体43。请返回参阅图5。第一固定部41位于壳体11内并与壳体11固定。具体的,第一固定部41可以为板状,例如,方板或圆板,这里对第一固定部41的形状不做特殊限定,第一固定部41可以采用螺栓固定的方式。具体的,在第一固定部41上设置螺栓孔411,壳体11内设置与其相对应的螺栓孔,通过螺栓依次穿设于第一固定部41的螺栓孔411和壳体11的通孔,进而将第一固定部41固定于壳体11内。壳体11上设有第二通孔18,键帽本体43通过第二通孔18伸出壳体11,容纳腔114内设有开关,开关与电路板13电连接,键帽本体43与开关接触。弹性臂4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固定部41上,第一弹性臂421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固定于键帽本体43上。
键帽本体43伸出壳体11外部,在需要对拾音器本体10开启、关闭或复位等操作时,可以通过按压键帽本体43实现。在使用者按压键帽本体43时,键帽本体43沿第二通孔18向壳体11内移动,此时,第一弹性臂421在键帽本体43的移动中发生弹性形变。键帽本体43位于壳体11内的一端接触并按压开关,实现使用者的操作意图。在操作完成后,使用者施加于键帽本体43上的按压力撤销,键帽本体43在第一弹性臂421的弹力作用下,沿第二通孔18向壳体11外移动,恢复初始位置。采用键帽40操作拾音器本体10的开关,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拾音器本体10的控制方式快捷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键帽40还包括第二固定部44和第二弹性臂422,第二固定部44位于壳体11内并与壳体11固定,第一固定部41与第二固定部44分别位于述键帽本体43的两侧。第一弹性臂421连接于第一固定部41与键帽本体43之间,第二弹性臂42连接于第二固定部44与键帽本体43之间。以键帽本体43为基准,第一固定部41与第二固定部44对称设置于键帽本体43的两侧。使得键帽本体43更加平衡稳固的固定于壳体11内。第一弹性臂421与第二弹性臂422对称设置于键帽本体43的两侧,使得键帽本体43在使用者按压的过程中受力更加均匀,避免键帽本体43出现歪斜或接触不良的情况。
请返回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20朝向顶盖113的表面设有凸起23。请参阅图11,图11为图8中D区域的放大图。凸起23上设有第三通孔231。凸起23可以为连接于连接面22上的固定板121。具体的,凸起23可以为方形板、圆形板或锥形板,此处对固定板121的形状不做特殊限定。固定板121可以垂直于连接面22并向靠近顶盖113的一侧延伸设置。并且,在固定板121靠近顶盖113的一端设有第三通孔231。
顶盖主体1131与凸起23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容纳槽1138。也就是说,凸起23在顶盖主体113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容纳槽1138的至少部分有交叠。第二容纳槽1138的宽度大于凸起23的宽度,凸起23位于第二容纳槽1138内。请返回参阅图2,壳体11上设有第四通孔116,第四通孔116的一端与第三通孔231相通,第四通孔116的另一端与壳体11的外部空间相通,第四通孔116与第三通孔231共轴线。拾音器100还包括连接杆,连接杆穿设于第三通孔231和第四通孔116中。
通过连接杆连接第三通孔231与第四通孔116,进而将支架20与拾音器本体10固定为整体。进一步提高了壳体11与支架20之间的固定强度。
请参阅图12,图12为图7中E区域的放大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通孔116包括第一通孔段1161和第二通孔段1162,第一通孔段1161设置于壳体11的第一侧框112上,第二通孔段1162设置于第二容纳槽1138的侧壁上。凸起23位于第二容纳槽1138内时,第一通孔段1161一端与第三通孔231相通,第一通孔段1161的另一端与第二通孔段1162相通,第一通孔段1161、第二通孔段1162和第三通孔231共轴线。通过连接杆连接第一通孔段1161、第二通孔段1162和第三通孔231,进而将支架20与拾音器本体10固定为整体。进一步提高了第一侧框112、顶盖113与支架20之间的固定强度。
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麦克风122排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麦克风122形成多组麦克风122,每组麦克风122均环形阵列于第一表面1211,多组麦克风122由内至外依次设置。麦克风122可以设置三组、四组或五组,图示中以麦克风122设置三组为例进行说明,但这并不是对本申请的特殊限定。具体的,第一组麦克风122沿环形线A1环形阵列,第二组麦克风122沿环形线A2环形阵列,第三组麦克风122沿环形线A3环形阵列。其中,环形线A1、环形线A2和环形线A3为同心圆。环形阵列的麦克风122能够全方位的拾音,避免遗漏声音,扩大了拾音范围。可满足高质量语音监控的需求,实现对突发情况的语音信息全记录,以便事后可靠的追溯。
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麦克风122排列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麦克风122沿螺旋线A4设置于第一表面1211。具体的,在第一表面1211上,沿螺旋线A4的延伸路径依次设置多个麦克风122,扩大了拾音范围。可满足高质量语音监控的需求,实现对突发情况的语音信息全记录,以便事后可靠的追溯。
请参阅图15,图15为嫩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钢网5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钢网50。钢网50设置于第一壁板111远离顶盖113的一侧并至少与第一通孔1111相对。在第一壁板111的第一通孔1111上设置钢网50,通过钢网50遮挡第一通孔1111,使得拾音器100更加美观。
请参阅图16,图16为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钢网50的立体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钢网50包括钢网本体51和安装部52,钢网本体51的形状可以是长方体、圆柱体或是异形体。本实施例中钢网本体51与壳体11的形状一致。以钢网本体51的形状是长方体为例进行说明,但这并不是对本申请的特殊限定。在钢网本体51的周边设置安装部52。安装部52为柱体,壳体11上设有与柱体相配合的通孔。在安装钢网50时,首先,将安装部52伸入通孔中,使钢网本体52贴合壳体11的第一壁板111设置。然后在第一壁板111远离钢网本体52的一侧将安装部52折弯。进而将钢网50安装至壳体11上。安装方式简单,钢网50覆盖在第一壁板111上,使得拾音器100更加美观。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拾音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拾音器本体;
所述拾音器本体包括:
壳体;
麦克风组件,所述麦克风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麦克风组件包括固定板和多个麦克风,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表面,多个所述麦克风阵列设置于所述固定板的第一表面上;
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壁板,所述第一壁板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所朝向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壁板上与所述麦克风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麦克风为全向麦克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板朝向所述固定板的表面设有限位凸台,所述固定板上设有限位孔;
所述限位凸台的横截面形状为非圆形,所述限位孔的形状及尺寸与所述限位凸台的横截面形状及尺寸相匹配,所述限位凸台配合穿设于所述限位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拾音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一侧框和顶盖;
所述第一侧框围绕所述第一壁板设置,且所述第一侧框与所述第一壁板围成容纳腔;
所述容纳腔远离所述第一壁板的一端形成第一开口,所述顶盖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处;
所述麦克风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拾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器本体还包括电路板;
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顶盖与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电路板在所述顶盖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限位凸台在所述顶盖上的正投影有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拾音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与所述限位凸台之间具有间隙;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壁板的方向,所述间隙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0.5mm,且小于或者等于1.5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拾音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包括顶盖主体、底板和第二侧框;
所述顶盖主体上设有第二开口;
所述底板位于顶盖主体靠近第一壁板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框连接于所述顶盖主体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框围成凹槽,所述第二开口形成所述凹槽的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拾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器本体还包括束线带;
所述束线带设置于所述凹槽内,并固定于所述顶盖主体、第二侧框和底板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束线带用于收束线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拾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器还包括支架和可拆卸连接结构;
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拾音器本体的顶盖背离所述第一壁板的一侧,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位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拾音器本体之间,所述拾音器本体借助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于所述支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拾音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挂接部和第二挂接部,其中,所述第一挂接部设置于所述拾音器本体上,所述第二挂接部设置于所述支架上;
所述第一挂接部与所述第二挂接部挂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拾音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挂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壁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第一避让孔,所述顶盖上设有第二避让孔;
所述第一挂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一避让孔和所述第二避让孔,且所述第一挂接部远离第一壁板的一端位于所述顶盖远离所述第一壁板的一侧。
CN202210965819.6A 2022-08-12 2022-08-12 一种拾音器 Pending CN1150522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65819.6A CN115052232A (zh) 2022-08-12 2022-08-12 一种拾音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65819.6A CN115052232A (zh) 2022-08-12 2022-08-12 一种拾音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52232A true CN115052232A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67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65819.6A Pending CN115052232A (zh) 2022-08-12 2022-08-12 一种拾音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5223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25001A1 (en) * 2021-01-13 2022-07-14 Shure Acquisition Holdings, Inc. Audio device housing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6487A (zh) * 2013-11-29 2014-03-26 谢虹 一种蓝牙音箱
CN204534045U (zh) * 2015-01-21 2015-08-05 四川长虹电子系统有限公司 显示屏壁挂安装支架及结构
CN204829185U (zh) * 2015-06-30 2015-12-02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平板电视的壁挂模组
JP2017158030A (ja) * 2016-03-01 2017-09-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マイクアレイシステム及びマイクアレイシステムの製造方法
CN209120398U (zh) * 2018-12-27 2019-07-16 贵州产投智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安装的阵列麦克风防尘罩
CN209642947U (zh) * 2019-06-11 2019-11-15 合肥讯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拾音设备
CN111010649A (zh) * 2018-10-08 2020-04-14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拾音器和麦克风阵列
CN212413356U (zh) * 2020-05-13 2021-01-26 深圳市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麦克风阵列组件及智能音箱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6487A (zh) * 2013-11-29 2014-03-26 谢虹 一种蓝牙音箱
CN204534045U (zh) * 2015-01-21 2015-08-05 四川长虹电子系统有限公司 显示屏壁挂安装支架及结构
CN204829185U (zh) * 2015-06-30 2015-12-02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平板电视的壁挂模组
JP2017158030A (ja) * 2016-03-01 2017-09-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マイクアレイシステム及びマイクアレイシステムの製造方法
CN111010649A (zh) * 2018-10-08 2020-04-14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拾音器和麦克风阵列
CN209120398U (zh) * 2018-12-27 2019-07-16 贵州产投智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安装的阵列麦克风防尘罩
CN209642947U (zh) * 2019-06-11 2019-11-15 合肥讯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拾音设备
CN212413356U (zh) * 2020-05-13 2021-01-26 深圳市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麦克风阵列组件及智能音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25001A1 (en) * 2021-01-13 2022-07-14 Shure Acquisition Holdings, Inc. Audio device hous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70030156A (ko) 헤드폰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및 코드 권취 장치와 코드 권취방법
JP2005504692A (ja) 格納式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それを含む装置
US20140306847A1 (en) Antenna clip and electronic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JP2019523844A (ja) 接続機構
WO2021104006A1 (zh)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140118120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안테나 장치
CN115052232A (zh) 一种拾音器
EP2575214B1 (en) Socket for two cameras, camera module and terminal device
KR100664357B1 (ko) 배면단자를 가진 전기음향변환장치
CN115529853A (zh) 声学输入输出设备
CN211880590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100473114C (zh) 照相机组件及其安装结构
KR20060096311A (ko) 홀더를 구비한 전기 음향 변환기
US8059854B2 (en) Earphone
US20070293082A1 (en) Terminal assembly for selectively coupling loads in parallel and in series
CN101754581A (zh) 电子元件及陶瓷天线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111432053A (zh) 可实现远距离拾音的移动终端
US11665479B2 (en) Sounding device
KR101374349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를 위한 이어폰 수납장치
CN115086843B (zh) 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JP2000251971A (ja) アンテナ用電気コネクタ
CN210298065U (zh) 扬声器
CN112656346B (zh) 内窥镜摄像主机及内窥镜系统
KR102059417B1 (ko) 블루투스 이어버드
CN218071744U (zh) 咪安装结构及降噪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