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47607B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47607B
CN115047607B CN202210971364.9A CN202210971364A CN115047607B CN 115047607 B CN115047607 B CN 115047607B CN 202210971364 A CN202210971364 A CN 202210971364A CN 115047607 B CN115047607 B CN 1150476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system
lens group
lens element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713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47607A (zh
Inventor
党绪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7136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476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476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476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476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476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fixed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光学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数为六片,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为固定透镜组,第四透镜至第六透镜为移动透镜组,固定透镜组相对于光学系统的成像面固定,移动透镜组在固定透镜组和成像面之间沿光轴方向移动,使光学系统在不同的物距状态下成像;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2.2<fc*Fno/fd<2.7,其中,fc为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焦距,fd为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焦距,Fno为光学系统的光圈数。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光学系统的快速发展,光学系统被广泛应用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里,人们对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对焦方式一般是通过对焦马达移动整个光学系统使其成像面与感光芯片的感光面重合来实现,因此光学系统与感光芯片之间需要预留较大的空间(机械后焦),如此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设计。此外,移动整个光学系统对对焦马达的力量要求较高,导致对焦马达尺寸较大,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设计,且会导致对焦速度大幅下降。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光学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该光学系统能够满足具备连续的内对焦功能和小型化的特点。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数为六片,从物侧到像侧沿光轴方向依次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三透镜为固定透镜组,所述第四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为移动透镜组,所述固定透镜组相对于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固定,所述移动透镜组在所述固定透镜组和所述成像面之间沿所述光轴方向移动,使所述光学系统在不同的物距状态下成像;在移动过程中,当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最大时,所述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当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最小时,所述移动透镜组处于近焦端;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2.2<fc*Fno/fd<2.7,其中,fc为所述移动透镜组位于所述远焦端时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fd为所述移动透镜组位于所述近焦端时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
本申请通过利用移动透镜组在固定透镜组和成像面之间移动,使得该光学系统可以具有连续的内对焦功能,而且在移动透镜组移动的过程中光学系统的总长不发生改变,即该光学系统具有固定的光学总长,可以进一步满足光学系统小型化的设计需求;同时,仅利用移动透镜组移动的方式,还能够进一步减小光学系统对马达的负担,实现在使用更低功率的马达的情况下即完成对光学系统的快速内对焦的效果;使用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可以将光线折射的压力均匀的分散至每一片透镜上,以减小单个透镜屈折光线的任务量,避免透镜过于弯曲而增加公差敏感度。并且将移动透镜组和固定透镜组的透镜数均设置为三片,有利于平衡移动透镜组和固定透镜组之间的重量;当移动透镜组的透镜数量少于上述中的三片时,移动透镜组的透镜数量过少,其折光能力较差,不易矫正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产生的像差,导致成像质量较差;当移动透镜组的透镜数量多于上述中的三片时,移动透镜组的透镜数量过多,导致移动透镜组的总质量过重,对马达的要求较高,需定制更高规格的马达,并且移动透镜组也更难被马达驱动,从而对焦速度减慢。
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合理配置远焦端和近焦端的焦距,有利于扩大对焦范围,保障对焦过程更加合理,并使光学系统的光圈数位于合理范围内,有效控制像差的引入。当超过关系式上限时,远焦端处的焦距和近焦端处的焦距比率过高,不利于校正远焦端处光学系统产生的球面像差,并且,移动透镜组从远焦端向近焦端移动的距离过大,光学系统的总长过长,导致无法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当低于关系式下限时,远焦端处的焦距和近焦端处的焦距比率过低,即调节范围过小无法实现明显的内对焦效果,并且光圈数过小,不利于近焦端和远焦端的像差矫正。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该镜头模组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光学系统和感光芯片,所述感光芯片设置在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通过在镜头模组中加入本发明提供的光学系统,通过对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的面型和屈折力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固定的光学总长,能够使镜头模组具备连续的内对焦功能和小型化的特点。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第二方面所述的镜头模组,所述镜头模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通过在电子设备中加入本发明提供的镜头模组,使得电子设备可以拥有连续的内对焦功能,也能得到更快捷的对焦相应速度;小型化的镜头模组设计还可以节约更多的空间用于安装其他器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3为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5为第二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7为第二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二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9为第三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三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11为第三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第三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13为第四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第四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15为第四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第四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17为第五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第五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19为第五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第五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21为第六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第六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23为第六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第六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2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数为六片,从物侧到像侧沿光轴方向依次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为固定透镜组,第四透镜至第六透镜为移动透镜组,固定透镜组相对于光学系统的成像面固定,移动透镜组在固定透镜组和成像面之间沿光轴方向移动,使光学系统在不同的物距状态下成像;在移动过程中,当第六透镜与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最大时,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当第六透镜与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最小时,移动透镜组处于近焦端;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2.2<fc*Fno/fd<2.7,其中,fc为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焦距,fd为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的焦距,Fno为光学系统的光圈数;具体地,fc*Fno/fd的值可以为:2.246、2.290、2.349、2.386、2.400、2.491、2.425、2.479、2.646、2.668。
本申请通过利用移动透镜组在固定透镜组和成像面之间移动,使得该光学系统可以具有连续的内对焦功能,而且在移动透镜组移动的过程中光学系统的总长不发生改变,即该光学系统具有固定的光学总长,可以进一步满足光学系统小型化的设计需求;同时,仅利用移动透镜组移动的方式,还能够进一步减小光学系统对马达的负担,实现在使用更低功率的马达的情况下即完成对光学系统的快速内对焦的效果;使用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可以将光线折射的压力均匀的分散至每一片透镜上,以减小单个透镜屈折光线的任务量,避免透镜过于弯曲而增加公差敏感度。并且将移动透镜组和固定透镜组的透镜数均设置为三片,有利于平衡移动透镜组和固定透镜组之间的重量;当移动透镜组的透镜数量少于上述中的三片时,移动透镜组的透镜数量过少,其折光能力较差,不易矫正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产生的像差,导致成像质量较差;当移动透镜组的透镜数量多于上述中的三片时,移动透镜组的透镜数量过多,导致移动透镜组的总质量过重,对马达的要求较高,需定制更高规格的马达,并且移动透镜组也更难被马达驱动,从而对焦速度减慢。
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合理配置远焦端和近焦端的焦距,有利于扩大对焦范围,保障对焦过程更加合理,并使光学系统的光圈数位于合理范围内,有效控制像差的引入。当超过关系式上限时,远焦端处的焦距和近焦端处的焦距比率过高,不利于校正远焦端处光学系统产生的球面像差,并且,移动透镜组从远焦端向近焦端移动的距离过大,光学系统的总长过长,导致无法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当低于关系式下限时,远焦端处的焦距和近焦端处的焦距比率过低,即调节范围过小无法实现明显的内对焦效果,并且光圈数过小,不利于近焦端和远焦端的像差矫正。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至少一个透镜利用塑料材料制成;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6<f5/f6<-0.2,其中,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具体地,f5/f6的值可以为:-0.577、-0.534、-0.496、-0.447、-0.428、-0.375、-0.336、-0.283、-0.249、-0.213。
通过设置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有利于压缩大角度入射的光线,提升光学系统的紧凑性;且其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光轴为凸面,有助于增强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有利于压缩各视场入射的光线走向,降低球差,满足光学系统高像质的需求;其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有利于增强第二透镜的负屈折力,进一步为边缘光线的引入提供合理的光线入射角。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有利于压缩所通过的光线,进一步缩小光学系统的总长。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有利于为中心视场和边缘视场提供不同的屈折力,降低内外视场光程差。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有利于增强第五透镜的负屈折力,提升光学系统的焦距。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有利于提升移动透镜组的组合焦距,优化移动透镜组的公差敏感性,降低移动透镜组的制造难度,更有利于缩短镜头的长度,实现镜头的小型化。
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够合理分配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屈折力,有利于约束中心到边缘视场的像差变化,同时避免第五透镜、第六透镜有效径区域的过度弯曲,能够将成像性能的劣化、制造镜头模组时产生的偏心倾斜等抑制在良好的范围内。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3mm<TTL*(fc-fd)/fc<0.55mm;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光学系统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具体地,TTL*(fc-fd)/fc的值可以为:0.337、0.364、0.393、0.427、0.451、0.478、0.487、0.509、0.532、0.541。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有利于在固定的光学总长内获得较长的焦距,并扩大对焦范围,保障各物距下的对焦像质;当超过关系式上限时,移动透镜组从远焦端向近焦端移动的距离过大,或光学系统的总长过长,导致无法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当低于关系式下限时,移动透镜组从远焦端向近焦端移动的距离过小,对焦效果不明显,或者光学系统的总长过小,光学系统被过度压缩,不利于各对焦物距下的像差矫正和降敏感性优化。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85<OAL1/OAL2<1.25;其中,OAL1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三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OAL2为第四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具体地,OAL1/OAL2的值可以为:0.867、0.906、0.957、1.031、1.062、1.105、1.130、1.158、1.184、1.204。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固定透镜组和移动透镜组的透镜数量,使得固定透镜组与移动透镜组分别具备合适的光学长度,便于固定透镜组与移动透镜组形成独立的组件,方便生产和调试;当超过关系式上限时,移动透镜组的光学长度较小,不足以承担较合适的屈折力,无法满足在不同行程下的像差矫正和像质提升;当低于关系式下限时,移动透镜组的光学长度较大,移动透镜组的体积增加,不利于马达驱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12<FFLd/TTL<0.3;其中,当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处时,第六透镜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FFLd,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光学系统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具体地,FFLd/TTL的值可以为:0.145、0.171、0.194、0.207、0.228、0.233、0.242、0.255、0.270、0.281。满足上述关系式,通过控制近焦端处的第六透镜到成像面的最小距离和与光学总长的比值,可较好保障第六透镜到成像面的距离在合理的范围内,为其他的光学器件提供足够的装配距离,降低光学系统与感光芯片的装配工艺难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75<R41/R42<1.5;其中,R41为第四透镜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42为第四透镜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具体地,R41/R42的值可以为:0.771、0.846、0.880、0.963、1.074、1.188、1.236、1.285、1.364、1.494。满足以上条件式时,第四透镜的曲率半径得到合理的控制,有利于更好的汇聚来自于前透镜的光线,降低光学系统的垂轴色差,从而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2.5<(CT4+CT5+CT6)/(CT45+CT56)<5.8;其中,CT4为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5为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6为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45为第四透镜像侧面和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CT56为第五透镜像侧面和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具体地,(CT4+CT5+CT6)/(CT45+CT56)的值可以为:2.785、2.863、3.244、3.502、3.671、3.823、4.216、4.683、4.808、5.636。满足上述关系式时,空气间隙与中心厚度的比值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在利于小型化设计的同时,使镜头偏长焦特性,且在结构上留有合适的空间,保证镜头的品质及良率。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02<(Tmax-Tmin)/TTL<0.1;其中,Tmin为固定透镜组的像侧面至移动透镜组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最小距离,Tmax为固定透镜组的像侧面至移动透镜组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最大距离,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具体地,(Tmax-Tmin)/TTL的值可以为: 0.037、0.042、0.047、0.055、0.058、0.064、0.066、0.075、0.079、0.083。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调整移动透镜组的行程与总长的比值,可以在固定的光学总长下可获得较合理的行程大小,避免兼顾对焦范围而导致行程过大,从而导致的驱动装置选择及控制困难,保障移动透镜组具有合理的行程可满足光学系统在近焦端和远焦端之间的正常切换与成像品质。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23mm<Tmax-Tmin<0.65mm;其中,Tmax为固定透镜组的像侧面至移动透镜组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最大距离,Tmin为固定透镜组的像侧面至移动透镜组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最小距离;具体地,Tmax-Tmin的值可以为:0.266、0.353、0.417、0.453、0.480、0.492、0.526、0.548、0.582、0.621。满足上述条件式时,可以约束移动透镜组的行程范围在固定的距离内,从而实现光学系统在远焦端和近焦端的对焦切换,并且,合适的移动距离可以帮助选择合适的移动透镜组的驱动器,有助于光学系统实现小型化的设计;当超过关系式上限时,移动透镜组的移动行程较大,难以匹配合适的驱动器,导致光学系统的可行性较低;当低于关系式下限时,移动行程较短,无法实现近焦端的清晰成像。
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88<ff/ft<-0.35;其中,ff为固定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t为移动透镜组的组合焦距;具体地,ff/ft的值可以为:-0.862、-0.640、-0.614、-0.580、-0.561、-0.548、-0.503、-0.474、-0.425、-0.380。满足上述条件式时,固定透镜组具有正屈折力,移动透镜组具有负屈折力,通过约束固定透镜组和移动透镜组的组合焦距比值,可以合理分配固定透镜组和移动透镜组的屈折力,使得移动透镜组在移动的过程中,各行程下均可获得较佳的对焦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屈折力过度分配在一个组合中,从而导致移动透镜组移动过程中敏感性太高使得整体像质不佳和稳定性较差的现象。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该镜头模组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和感光芯片,感光芯片设置在光学系统的像侧。通过在镜头模组中加入本发明提供的光学系统,通过对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的面型和屈折力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固定的光学总长,能够使镜头模组具备连续的内对焦功能和小型化的特点。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第二方面的镜头模组,镜头模组设置在壳体内。通过在电子设备中加入本发明提供的镜头模组,使得电子设备可以拥有连续的内对焦功能,从而得到更快捷的对焦相应速度;小型化的镜头模组设计还可以节约更多的空间用于安装其他器件。
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此外,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STO、滤光片IR和成像面IMG。本实施例中,光阑STO设置在第一透镜L1前,用于控制进光量,其他实施例中,光阑STO也可以设在两透镜间,例如设于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滤光片IR可以为红外截止滤光片,设置在第六透镜L6和成像面IMG之间,其包括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滤光片IR用于过滤掉红外光线,使得射入成像面IMG的光线为可见光,可见光的波长为380nm-780nm。滤光片IR的材质为玻璃(GLASS),并可在透镜上镀膜,当然,其他实施例中,滤光片IR也可以为红外通过滤光片,用于过滤可见光,仅让红外光通过,可用于红外摄像等。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材质为塑料,其他实施例中,透镜材质也可以均为玻璃,或为玻塑混合,即其中几片为塑料,另外几片为玻璃。感光芯片的有效像素区域位于成像面IMG。
其中,第一透镜L1至第三透镜L3为固定透镜组G1,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为移动透镜组G2,移动透镜组G2可以沿光轴101的方向在固定透镜组G1和成像面IMG之间移动,从而达到光学系统的内对焦效果。在拍摄的过程中,当物距逐渐降低时,移动透镜组G2沿光轴方向背向固定透镜组G1移动;当物距逐渐增加时,移动透镜组G2沿光轴方向朝向固定透镜组G1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物距逐渐降低时,移动透镜组G2沿光轴方向朝向固定透镜组G1移动;当物距逐渐增加时,移动透镜组G2沿光轴方向背向固定透镜组G1移动。
表1a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特性的表格,其中,透镜的焦距、折射率和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nm,表1a中的Y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101处的曲率半径。面序号S1和面序号S2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101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光学面(后一透镜的物侧面或光阑面)于光轴101上的距离。Y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b为表1a的补充参数,具体为移动透镜组G2沿光轴移动的参数变化的端值。
表1a
Figure 3696DEST_PATH_IMAGE001
表1b
Figure 927659DEST_PATH_IMAGE002
其中,如表1a和表1b所示,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系统10成像面IMG于光轴101上的距离,OBJ为光学系统10的物距,FNO为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FOV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f为光学系统10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以均为球面,或者为球面与非球面结合,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S1为球面,像侧面S2为非球面。非球面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Figure 388727DEST_PATH_IMAGE003
其中,x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轴上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h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101的距离,c为非球面顶点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表1c给出了可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镜面S1至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1c
Figure 818571DEST_PATH_IMAGE004
图2中(a)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图4中(a)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其参考波长为650nm、610nm、587nm、510nm和470nm。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视场,纵向球差曲线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后的会聚焦点偏离。由图2中(a)可以看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的球差数值较佳,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较好。
图2中(b)还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像散曲线图,图4中(b)还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像散曲线图。其参考波长为587nm。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其单位为mm。像散曲线图中的T表示成像面IMG在子午方向的弯曲、S表示成像面IMG在弧矢方向的弯曲。由图2中(b)可以看出,光学系统10的像散得到了很好的补偿。
图2中(c)还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畸变曲线图,图4中(c)还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畸变曲线图。其波长为587nm。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畸变曲线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由图2中(c)可以看出,在波长为587nm下,光学系统10的畸变得到了很好的矫正。
由图2中(a)、(b)、(c)和图4中(a)、(b)、(c)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的像差较小、成像质量较好,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二实施例
请参考图5至图8,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参照即可。
表2a和表2b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的特性的表格,各参数含义均与第一实施例各参数含义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表2a
Figure 247148DEST_PATH_IMAGE005
表2b
Figure 646905DEST_PATH_IMAGE006
表2c给出了可用于第二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2c
Figure 228059DEST_PATH_IMAGE007
图6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图8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由图6和图8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三实施例
请参考图9至图12,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参照即可。
表3a和表3b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的特性的表格,各参数含义均与第一实施例各参数含义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表3a
Figure 750176DEST_PATH_IMAGE008
表3b
Figure 416781DEST_PATH_IMAGE009
表3c给出了可用于第三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3c
Figure 495595DEST_PATH_IMAGE010
图10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图12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由图10和图12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四实施例
请参考图13至图16,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参照即可。
表4a和表4b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的特性的表格,各参数含义均与第一实施例各参数含义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表4a
Figure 180523DEST_PATH_IMAGE011
表4b
Figure 889853DEST_PATH_IMAGE012
表4c给出了可用于第四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4c
Figure 27443DEST_PATH_IMAGE013
图14示出了第四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图16示出了第四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由图14和图16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五实施例
请参考图17至图20,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三透镜L3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五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参照即可。
表5a和表5b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的特性的表格,各参数含义均与第一实施例各参数含义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表5a
Figure 847631DEST_PATH_IMAGE014
表5b
Figure 387066DEST_PATH_IMAGE015
表5c给出了可用于第五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5c
Figure 267297DEST_PATH_IMAGE016
图18示出了第五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图20示出了第五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由图18和图20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六实施例
请参考图21至图24,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三透镜L3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参照即可。
表6a和表6b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的特性的表格,各参数含义均与第一实施例各参数含义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表6a
Figure 892182DEST_PATH_IMAGE017
表6b
Figure 250482DEST_PATH_IMAGE018
表6c给出了可用于第六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6c
Figure 723052DEST_PATH_IMAGE019
图22示出了第六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图24示出了第六实施例的移动透镜组位于近焦端时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由图22和图24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表7示出了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中2.2<fc*Fno/fd<2.7、0.3mm<TTL*(fc-fd)/fc<0.55mm、0.85<OAL1/OAL2<1.25、0.12<FFLd/TTL<0.3、0.75<R41/R42<1.5、2.5<(CT4+CT5+CT6)/(CT45+CT56)<5.8、0.02<(Tmax-Tmin)/TTL<0.1、-0.88<ff/ft<-0.35、0.23mm<Tmax-Tmin<0.65mm、-0.6<f5/f6<-0.2的值。
表7
Figure 23452DEST_PATH_IMAGE020
上述各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系统10能够满足具备连续的内对焦功能和小型化的特点。
参考图25,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20,镜头模组20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及感光芯片201,感光芯片201设置于光学系统10的像侧,两者可通过支架固定。感光芯片201可以为CCD传感器(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传感器(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一般地,在装配时,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IMG与感光芯片201的感光表面重叠。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10,镜头模组20能够具备连续的内对焦功能和小型化的特点。
参考图26,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电子设备30包括壳体310和前述实施例中的镜头模组20,镜头模组20安装于壳体310,壳体310可以为显示屏、电路板、中框、后盖等部件。电子设备30可以为但不限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生物识别设备(如指纹识别设备或瞳孔识别设备等)、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等。由于上述镜头模组20能够在具备连续的内对焦功能的同时还具备小型化的特点,从而当采用上述镜头模组20时,电子设备30可用更小的空间装配上述镜头模组20,从而使得设备的厚度能够得到压缩,同时拍照对焦相应速度变快。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些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数为六片,从物侧到像侧沿光轴方向依次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三透镜为固定透镜组,所述第四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为移动透镜组,所述固定透镜组相对于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固定,所述移动透镜组在所述固定透镜组和所述成像面之间沿所述光轴方向移动,使所述光学系统在不同的物距状态下成像;
在移动过程中,当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最大时,所述移动透镜组位于远焦端;当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最小时,所述移动透镜组处于近焦端;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2.2<fc*Fno/fd<2.7,0.3mm<TTL*(fc-fd)/fc<0.55mm;其中,fc为所述移动透镜组位于所述远焦端时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fd为所述移动透镜组位于所述近焦端时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至少一个透镜利用塑料材料制成;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6<f5/f6<-0.2,其中,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
0.85<OAL1/OAL2<1.25;
其中,OAL1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OAL2为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
0.12<FFLd/TTL<0.3;
其中,当所述移动透镜组位于所述近焦端处时,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FFLd,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
0.75<R41/R42<1.5;和/或,2.5<(CT4+CT5+CT6)/(CT45+CT56)<5.8;
其中,R41为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42为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CT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5为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45为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和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CT56为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和所述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
0.02<(Tmax-Tmin)/TTL<0.1,和/或0.23mm<Tmax-Tmin<0.65mm;
其中,Tmin为所述固定透镜组的像侧面至所述移动透镜组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最小距离,Tmax为所述固定透镜组的像侧面至所述移动透镜组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最大距离,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
-0.88<ff/ft<-0.35;
其中,ff为所述固定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t为所述移动透镜组的组合焦距。
8.一种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和感光芯片,所述感光芯片设置在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头模组,所述镜头模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CN202210971364.9A 2022-08-15 2022-08-15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50476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1364.9A CN115047607B (zh) 2022-08-15 2022-08-15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1364.9A CN115047607B (zh) 2022-08-15 2022-08-15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47607A CN115047607A (zh) 2022-09-13
CN115047607B true CN115047607B (zh) 2023-01-10

Family

ID=83167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71364.9A Active CN115047607B (zh) 2022-08-15 2022-08-15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476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00760B (zh) * 2023-06-27 2023-09-19 江西欧菲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60996B2 (ja) * 2001-07-30 2011-03-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の調整方法、撮像装置の調整方法、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4315450B2 (ja) * 2005-03-11 2009-08-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JP6404795B2 (ja) * 2015-09-28 2018-10-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951857B2 (ja) * 2017-03-30 2021-10-20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7114041B2 (ja) * 2017-09-04 2022-08-08 株式会社シグマ 変倍結像光学系
CN113866939B (zh) * 2021-09-13 2023-11-07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4815152B (zh) * 2022-04-19 2023-09-05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815181B (zh) * 2022-04-19 2023-09-05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47607A (zh)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52513B2 (en)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093372A (zh)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
CN116560052A (zh) 取像用光学镜片组
CN111308659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443461A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341539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815152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946038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812806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526726A (zh)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14815181A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296232B (zh) 光学变焦系统、变焦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047607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167583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2111955U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1786318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239986A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568142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433652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484998B (zh) 光学系统和具有其的取像模组、电子装置
CN114815153A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578515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002832A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815197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185161A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