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86318U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86318U CN211786318U CN202020325249.0U CN202020325249U CN211786318U CN 211786318 U CN211786318 U CN 211786318U CN 202020325249 U CN202020325249 U CN 202020325249U CN 211786318 U CN211786318 U CN 21178631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system
- lens element
- image
- convex
- le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上述光学系统拥有优良的摄像品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摄像头应用至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装置以来,摄像头的性能也随着用户对摄像品质需求的提高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理论上,通过配置多个透镜能够使系统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去调整入射光路,这是提高光学系统成像质量最高效的方法之一。但如何良好地配置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的性能以确保系统的高摄像品质,是目前镜头设计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获得具有优良摄像品质的多透镜系统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一种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及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在上述光学系统中,通过使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有效提高系统矫正像差的能力,并可降低系统的敏感性。通过将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设计为凸面,可使所述第二透镜承担更多的正屈折力,并可有效减小整个系统的像差,降低系统敏感度,提高系统良率,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结构的加工和组装。将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设计为凸面,可有效配合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以降低系统球差并提高系统像差矫正能力。将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设计为凸面,可使所述第七透镜承担合理的正屈折力,以分担系统的部分屈折力,避免正屈折力过度集中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另外,进一步配合所述第四透镜的负屈折力和所述第七透镜的正屈折力将有利于整个系统的屈折力分配、避免屈折力过度集中,同时还有助于平衡系统垂轴色差和横向色差。上述光学系统通过良好地配置各透镜的屈折力及面型关系从而能够拥有优良的摄像品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TTL/Imgh<1.36;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有效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2<f/R16<4;其中,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R16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与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有利于降低系统成像面上的主光线角度,提升装配后的感光元件的感光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FNO≤2;其中,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具有大口径特性,从而能够提高进光量,使得拍摄的图像更加清晰,进而还能对夜景、星空等光亮度低的场景实现高质量拍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1<SD12/SD21<1.4;其中,SD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SD21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满足上述关系时,可有效缩小所述光学系统的前端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TTL/f<1.65;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系统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能够满足小型化设计的要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tan(HFOV)>1.09;其中,HFOV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拥有小广角特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0<T23/CT3<0.9;其中,T2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减小光线于系统中的偏折角度,从而可有效降低系统敏感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的面型设置能够有效帮助所述光学系统消除像差,解决视界歪曲的问题,同时还有利于所述光学系统实现小型化设计,使所述光学系统能够在保持小型化的同时具备优良的光学性能。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感光元件及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所述摄像模组能够拥有优良摄像品质。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固定件及上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固定件。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所述电子装置能够拥有优良的拍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6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7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8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9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10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11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12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原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原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原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STO、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及第八透镜L8。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正屈折力、第八透镜L8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分别只含有一个透镜,且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与光阑STO同轴设置,即各透镜的光轴与光阑STO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该直线可称为光学系统10的光轴。
第一透镜L1包括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包括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包括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包括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L5包括物侧面S9及像侧面S10,第六透镜包括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第七透镜包括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第八透镜包括物侧面S15和像侧面S16。另外,光学系统10还有一成像面S19,成像面S19位于第八透镜的像侧。一般地,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9与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重合,为方便理解,可将成像面S19视为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2于近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于近轴处为凹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于近轴处为凸面;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6于近轴处为凹面。
在上述光学系统10中,通过使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可有效提高系统矫正像差的能力,并可降低系统的敏感性。通过将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设计为凸面,可使第二透镜L2承担更多的正屈折力,并可有效减小整个系统的像差,降低系统敏感度,提高系统良率,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结构的加工和组装。将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设计为凸面,可有效配合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以降低系统球差并提高系统像差矫正能力。将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设计为凸面,可使第七透镜L7承担合理的正屈折力,以分担系统的部分屈折力,避免正屈折力过度集中于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另外,进一步配合第四透镜L4的负屈折力和第七透镜L7的正屈折力将有利于整个系统的屈折力分配、避免屈折力过度集中,同时还有助于平衡系统垂轴色差和横向色差。上述光学系统10通过良好地配置各透镜的屈折力及面型关系从而能够拥有优良的摄像品质。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S15和像侧面S16均存在反曲点。非球面的面型设置能够进一步帮助光学系统10消除像差,解决视界歪曲的问题,同时还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设计,使光学系统10能够在保持小型化设计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优良的光学效果。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中任意一个的物侧面可以是球面,也可以是非球面;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中任意一个的像侧面可以是球面,也可以是非球面,通过球面与非球面的配合也可有效消除像差问题,使光学系统10具有优良的成像效果,同时提高镜片设计及组装的灵活性。特别地,当第八透镜L8为非球面透镜时将有利于对前方各透镜所产生的像差进行最终校正,从而有利于改善成像品质。需注意的是,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参考而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非球面的面型计算可参考非球面公式: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为非球面顶点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另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某个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该面可以是整体凸面或整体呈现凹面的结构;或者该面也可设计成存在反曲点的结构,此时该面由中心至边缘的面型将发生改变,例如该面于中心处呈凸面而于边缘处呈凹面。需要注意的是,当本申请的实施例在描述透镜的一个侧面于光轴处(该侧面的中心区域)为凸面时,可理解为该透镜的该侧面于光轴附近的区域为凸面,因此也可认为该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当描述透镜的一个侧面于圆周处为凹面时,可理解为该侧面在靠近最大有效半孔径处的区域为凹面。举例而言,当该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且于圆周处也为凸面时,该侧面由中心(光轴)至边缘方向的形状可以为纯粹的凸面;或者是先由中心的凸面形状过渡到凹面形状,随后在靠近最大有效半孔径处时变为凸面。此处仅为说明光轴处与圆周处的关系而做出的示例,侧面的多种形状结构(凹凸关系)并未完全体现,但其他情况可根据以上示例推导得出,也应视为是本申请所记载的内容。
在上述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玻璃。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光学系统10的重量并降低生产成本,而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高的温度且具有优良的光学效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材质为玻璃,而第二透镜L2至第八透镜L8的材质均为塑料,此时,由于光学系统10中位于物方的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因此这些位于物方的玻璃透镜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好耐受效果,不易受物方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老化等情况,从而当光学系统10处于暴晒高温等极端环境下时,这种结构能够较好地平衡系统的光学性能与成本。当然,光学系统10中透镜材质配置关系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任一透镜的材质可以为塑料,也可以为玻璃。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包括红外截止滤光片L9,红外截止滤光片L9设置于第八透镜L8的像侧,并与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相对固定设置。红外截止滤光片L9包括物侧面S17和像侧面S18。红外截止滤光片L9用于滤除红外光,防止红外光到达系统的成像面S19,从而防止红外光干扰正常成像。红外截止滤光片L9可与各透镜一同装配以作为光学系统10中的一部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9并不属于光学系统10的元件,此时红外截止滤光片L9可以在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摄像模组时,一并安装至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9也可设置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红外截止滤光片L9,而是通过在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中的任一透镜上设置滤光镀层以实现滤除红外光的作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也可以包含两个或多个透镜,其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面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相应地,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及第八透镜L8中的任一个并不限于只包含一个透镜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还满足以下各关系:
TTL/Imgh<1.36;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9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光学系统10于成像面S19上有效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一些实施例中的TTL/Imgh为1.290、1.292、1.295、1.297、1.299或1.30。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
2<f/R16<4;其中,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R16为第八透镜L8的像侧面S16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一些实施例中的f/R16为3.75、3.78、3.80、3.82、3.85、3.87或3.89。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与第八透镜L8的像侧面S16的曲率半径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有利于降低系统成像面S19上的主光线角度,提升装配后的感光元件的感光效率。
FNO≤2;其中,FNO为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一些实施例中的FNO为1.80、1.82、1.84、1.86或1.88。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具有大口径特性,从而能够提高进光量,使得拍摄的图像更加清晰,进而还能对夜景、星空等光亮度低的场景实现高质量拍摄。
1<SD12/SD21<1.4;其中,SD12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的最大有效半口径;SD21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的最大有效半口径。一些实施例中的SD12/SD21为1.280、1.283、1.287、1.290、1.292、1.295、1.300、1.305。满足上述关系时,可有效缩小光学系统10的前端尺寸。
TTL/f<1.65;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9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光学系统10有效焦距。一些实施例中的TTL/f为1.58、1.59、1.60或1.61。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能够满足小型化设计的要求。
tan(HFOV)>1.09;其中,HFOV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一些实施例中的tan(HFOV)为1.242、1.244、1.245、1.247或1.249。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能够实现小广角特性。
0<T23/CT3<0.9;其中,T23为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至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上的距离,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上的厚度。一些实施例中的T23/CT3为0.803、0.806、0.810、0.812、0.815或0.818。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减小光线于系统中的偏折角度,从而可有效降低系统敏感性。
接下来以更为具体详细的实施例来对本申请的光学系统10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和图2,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L8。图2包括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的像散图和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555nm。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2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4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3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4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S15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6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6于圆周处为凸面。
在上述光学系统10中,通过使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可有效提高系统矫正像差的能力,并可降低系统的敏感性。通过将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设计为凸面,可使第二透镜L2承担更多的正屈折力,并可有效减小整个系统的像差,降低系统敏感度,提高系统良率,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结构的加工和组装。将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设计为凸面,可有效配合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以降低系统球差并提高系统像差矫正能力。将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设计为凸面,可使第七透镜L7承担合理的正屈折力,以分担系统的部分屈折力,避免正屈折力过度集中于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另外,进一步配合第四透镜L4的负屈折力和第七透镜L7的正屈折力将有利于整个系统的屈折力分配、避免屈折力过度集中,同时还有助于平衡系统垂轴色差和横向色差。上述光学系统10通过良好地配置各透镜的屈折力及面型关系从而能够拥有优良的摄像品质。
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S15和像侧面S16均存在反曲点。通过配合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面型,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光学系统10视界歪曲的问题,也能够使透镜在较小、较薄的情况下实现优良的光学效果,进而使光学系统10具有更小的体积,有利于光学系统10实现小型化设计。
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塑料透镜的采用能够降低光学系统10的制造成本。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各关系:
TTL/Imgh=1.29;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9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光学系统10于成像面S19上有效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
f/R16=3.89;其中,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R16为第八透镜L8的像侧面S16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与第八透镜L8的像侧面S16的曲率半径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有利于降低系统成像面S19上的主光线角度,提升装配后的感光元件的感光效率。
FNO=1.85;其中,FNO为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一些实施例中的FNO为1.80、1.82、1.84、1.86或1.88。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具有大口径特性,从而能够提高进光量,使得拍摄的图像更加清晰,进而还能对夜景、星空等光亮度低的场景实现高质量拍摄。
SD12/SD21=1.287;其中,SD12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的最大有效半口径;SD21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的最大有效半口径。满足上述关系时,可有效缩小光学系统10的前端尺寸。
TTL/f=1.59;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9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光学系统10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能够满足小型化设计的要求。
tan(HFOV)=1.25;其中,HFOV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拥有小广角特性。
T23/CT3=0.81;其中,T23为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上的距离,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上的厚度。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减小光线于系统中的偏折角度,从而可有效降低系统敏感性。
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和表2给出。表2为表1中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其中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由物面至像面(成像面S19,也可理解为后期装配时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其中,位于物面的被摄物能够于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9上形成清晰的成像。面序号1和2分别表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表1中的Y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上的曲率半径。透镜于“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光学元件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透镜的光轴处于同一直线上,该直线作为光学系统10的光轴。需注意的是,以下各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9可以作为光学系统10中的元件,也可以不作为光学系统10中的元件。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4.38mm,光圈数FNO=1.85,最大视场角(即对角线方向视角)FOV=102.9°,光学总长TTL=6.95mm。
另外,在以下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的参数表格中,各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和焦距的参考波长均为555nm。另外,各实施例的关系式计算和透镜结构以透镜参数(如表1、表2、表3、表4等)为准。
表1
表2
面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K | -1.5111 | -6.1427 | -13.8745 | -7.6187 | 3.3628 | -1.8636 | -0.3653 | -8.2092 |
A4 | 0.0363 | 0.0365 | 0.1187 | -0.0257 | -0.0172 | -0.0482 | -0.0598 | -0.0214 |
A6 | -0.0099 | -0.0132 | -0.1125 | 0.0157 | -0.0079 | -0.0336 | -0.0601 | 0.0073 |
A8 | 0.0039 | 0.0088 | 0.1082 | -0.0118 | 0.0045 | 0.0588 | 0.0870 | -0.0391 |
A10 | -0.0010 | -0.0035 | -0.0772 | 0.0037 | -0.0134 | -0.0603 | -0.0762 | 0.0304 |
A12 | 0.0002 | 0.0009 | 0.0365 | 0.0003 | 0.0122 | 0.0330 | 0.0405 | -0.0091 |
A14 | 0.0000 | -0.0001 | -0.0100 | -0.0011 | -0.0067 | -0.0097 | -0.0110 | 0.0010 |
A16 | 0.0000 | 0.0000 | 0.0011 | 0.0003 | 0.0011 | 0.0011 | 0.0012 | 0.0000 |
A18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A2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面序号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K | 2.5029 | -9.5128 | -22.7856 | -27.6029 | -6.9216 | -23.6470 | -3.8168 | -3.0788 |
A4 | -0.0431 | -0.0223 | -0.0077 | -0.1574 | 0.0305 | 0.1982 | -0.1119 | -0.0733 |
A6 | 0.0754 | 0.0216 | 0.0475 | 0.1096 | -0.0041 | -0.1121 | 0.0258 | 0.0226 |
A8 | -0.1436 | -0.0467 | -0.0498 | -0.0496 | -0.0100 | 0.0346 | -0.0040 | -0.0052 |
A10 | 0.1203 | 0.0395 | 0.0266 | 0.0152 | 0.0049 | -0.0071 | 0.0006 | 0.0008 |
A12 | -0.0517 | -0.0167 | -0.0084 | -0.0029 | -0.0011 | 0.0010 | -0.0001 | -0.0001 |
A14 | 0.0113 | 0.0034 | 0.0016 | 0.0003 | 0.0001 | -0.0001 | 0.0000 | 0.0000 |
A16 | -0.0010 | -0.0003 | -0.0002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A18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A2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第二实施例
参考图3和图4,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L8。图4括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的像散图和畸变图为555nm波长下的曲线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2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4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3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4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S15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6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6于圆周处为凸面。
另外,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3和表4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3
表4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
第三实施例
参考图5和图6,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L8。图6包括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的像散图和畸变图为555nm波长下的曲线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2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4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3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4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S15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6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6于圆周处为凹面。
另外,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5和表6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5
表6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
第四实施例
参考图7和图8,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L8。图8包括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的像散图和畸变图为555nm波长下的曲线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2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4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3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4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S15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6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5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6于圆周处为凹面。
另外,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7和表8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7
表8
面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K | -1.1630 | -5.5948 | -12.1402 | -6.8019 | 10.0000 | -1.7205 | -0.9802 | 7.5960 |
A4 | 0.0336 | 0.0355 | 0.1040 | -0.0235 | -0.0201 | -0.0533 | -0.0689 | -0.0368 |
A6 | -0.0088 | -0.0126 | -0.0878 | 0.0137 | -0.0045 | -0.0159 | 0.0076 | 0.0123 |
A8 | 0.0033 | 0.0078 | 0.0791 | -0.0111 | -0.0042 | 0.0286 | -0.0131 | -0.0169 |
A10 | -0.0008 | -0.0031 | -0.0548 | 0.0050 | -0.0019 | -0.0330 | -0.0004 | 0.0055 |
A12 | 0.0001 | 0.0008 | 0.0259 | -0.0017 | 0.0033 | 0.0191 | 0.0077 | 0.0016 |
A14 | 0.0000 | -0.0001 | -0.0073 | 0.0000 | -0.0027 | -0.0057 | -0.0034 | -0.0011 |
A16 | 0.0000 | 0.0000 | 0.0009 | 0.0001 | 0.0004 | 0.0006 | 0.0005 | 0.0002 |
A18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A2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面序号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K | -12.4040 | 5.6791 | -27.7800 | -27.8830 | -8.1068 | -23.6470 | -4.3607 | -3.1332 |
A4 | -0.0244 | 0.0167 | -0.0207 | -0.1669 | 0.0391 | 0.1808 | -0.1119 | -0.0735 |
A6 | -0.0379 | -0.0443 | 0.0623 | 0.1239 | -0.0113 | -0.1074 | 0.0291 | 0.0232 |
A8 | 0.0162 | 0.0089 | -0.0618 | -0.0612 | -0.0077 | 0.0338 | -0.0057 | -0.0055 |
A10 | 0.0066 | 0.0113 | 0.0331 | 0.0205 | 0.0045 | -0.0070 | 0.0009 | 0.0009 |
A12 | -0.0071 | -0.0080 | -0.0106 | -0.0042 | -0.0011 | 0.0010 | -0.0001 | -0.0001 |
A14 | 0.0021 | 0.0019 | 0.0020 | 0.0005 | 0.0001 | -0.0001 | 0.0000 | 0.0000 |
A16 | -0.0002 | -0.0002 | -0.0002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A18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A2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
第五实施例
参考图9和图10,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L8。图10包括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的像散图和畸变图为555nm波长下的曲线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2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4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3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4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S15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6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5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6于圆周处为凹面。
另外,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9
表10
面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K | -1.2817 | -5.7810 | -11.6878 | -7.2294 | 3.3331 | -1.9182 | -1.6194 | -7.5380 |
A4 | 0.0345 | 0.0353 | 0.1030 | -0.0232 | -0.0190 | -0.0489 | -0.0354 | 0.0163 |
A6 | -0.0092 | -0.0121 | -0.0864 | 0.0143 | -0.0056 | -0.0262 | -0.0416 | -0.0782 |
A8 | 0.0034 | 0.0075 | 0.0808 | -0.0138 | 0.0010 | 0.0383 | 0.0150 | 0.0752 |
A10 | -0.0009 | -0.0029 | -0.0593 | 0.0088 | -0.0120 | -0.0341 | -0.0015 | -0.0529 |
A12 | 0.0001 | 0.0008 | 0.0297 | -0.0046 | 0.0127 | 0.0161 | 0.0004 | 0.0238 |
A14 | 0.0000 | -0.0001 | -0.0087 | 0.0010 | -0.0076 | -0.0042 | 0.0004 | -0.0057 |
A16 | 0.0000 | 0.0000 | 0.0010 | 0.0000 | 0.0015 | 0.0004 | -0.0002 | 0.0006 |
A18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A2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面序号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K | -5.1641 | -12.4040 | -27.7800 | -7.8830 | -8.6649 | -16.9991 | -4.0007 | -3.2604 |
A4 | -0.0212 | -0.0025 | 0.0071 | -0.1753 | 0.0318 | 0.1881 | -0.1057 | -0.0647 |
A6 | -0.1270 | -0.0735 | 0.0280 | 0.1295 | -0.0033 | -0.1010 | 0.0246 | 0.0187 |
A8 | 0.1592 | 0.0591 | -0.0389 | -0.0639 | -0.0101 | 0.0293 | -0.0039 | -0.0040 |
A10 | -0.0961 | -0.0194 | 0.0237 | 0.0214 | 0.0047 | -0.0056 | 0.0006 | 0.0006 |
A12 | 0.0320 | 0.0016 | -0.0082 | -0.0044 | -0.0010 | 0.0007 | -0.0001 | -0.0001 |
A14 | -0.0056 | 0.0004 | 0.0016 | 0.0005 | 0.0001 | -0.0001 | 0.0000 | 0.0000 |
A16 | 0.0004 | -0.0001 | -0.0002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A18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A2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
第六实施例
参考图11和图12,在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L8。图12包括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的像散图和畸变图为555nm波长下的曲线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2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4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3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4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S15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6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5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6于圆周处为凹面。
另外,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1和表12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11
表12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
参考图13,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210组装以形成摄像模组20,感光元件210设置于第八透镜L8的像侧,即设置于光学系统10的像侧。一般地,感光元件210的感光表面与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9重叠。该实施例中的第八透镜L8与感光元件210之间还设置有红外截止滤光片L9。感光元件210可以为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10,摄像模组20能够拥有优良摄像品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元件210与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的距离相对固定,此时,摄像模组20为定焦模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设置音圈马达等驱动机构以使感光元件210能够相对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相对移动,从而实现对焦效果。具体地,在装配上述各透镜的镜筒上设置有与驱动芯片电性连接的线圈,同时摄像模组20还设置有磁石,通过通电后的线圈与磁石之间的磁力作用以驱动镜筒相对感光元件210运动,从而实现对焦效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通过设置类似的驱动机构以驱动光学系统10中的部分透镜移动,从而实现光学变焦效果。
参考图1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30,摄像模组20应用于电子装置30以使电子装置30具备摄像功能。具体地,电子装置30包括固定件310,摄像模组20安装于固定件310,固定件310可以是电路板、中框等部件。电子装置30可以是但不限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电子书阅读器、车载摄像设备、监控设备、医疗设备(如内窥镜)、平板电脑、生物识别设备(如指纹识别设备或瞳孔识别设备等)、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无人机等。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包括中框和电路板,电路板设置于中框,摄像模组20安装于智能手机的中框,且其中的感光元件210与电路板电性连接。摄像模组20可作为智能手机的前置摄像模组或者后置摄像模组。通过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摄像模组20,电子装置30能够拥有优良的拍摄功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及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TTL/Imgh<1.36;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有效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2<f/R16<4;
其中,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R16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FNO≤2;
其中,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1<SD12/SD21<1.4;
其中,SD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SD21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TTL/f<1.65;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系统有效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tan(HFOV)>1.09;
其中,HFOV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0<T23/CT3<0.9;
其中,T2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10.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元件及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
1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件及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固定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25249.0U CN211786318U (zh) | 2020-03-16 | 2020-03-16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25249.0U CN211786318U (zh) | 2020-03-16 | 2020-03-16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86318U true CN211786318U (zh) | 2020-10-27 |
Family
ID=72930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325249.0U Active CN211786318U (zh) | 2020-03-16 | 2020-03-16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8631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08659A (zh) * | 2020-03-16 | 2020-06-19 |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CN112698493A (zh) * | 2020-12-30 | 2021-04-23 | 诚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
2020
- 2020-03-16 CN CN202020325249.0U patent/CN21178631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08659A (zh) * | 2020-03-16 | 2020-06-19 |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CN112698493A (zh) * | 2020-12-30 | 2021-04-23 | 诚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2698493B (zh) * | 2020-12-30 | 2022-04-29 | 诚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08659A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WO2021184165A1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1308658A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211741691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3552694B (zh) |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1352218A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3534407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3946038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1786312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1239971A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1239968A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211554450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211786334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1263924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3960759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1786318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3534408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1786314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211577551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211554452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211786333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1263926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211577545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5166949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智能终端 | |
CN114755803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200 East of College Sixth Road an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