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9164A - 显示控制装置、图像显示系统及显示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控制装置、图像显示系统及显示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9164A
CN115039164A CN202080094426.1A CN202080094426A CN115039164A CN 115039164 A CN115039164 A CN 115039164A CN 202080094426 A CN202080094426 A CN 202080094426A CN 115039164 A CN115039164 A CN 1150391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image
unit
history information
component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44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久保俊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0391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91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Abstract

在对具备背光源(7)和非发光型的显示面板(8)的图像显示器(6)进行控制的显示控制装置(2)中,图像处理装置(3)对输入图像的明亮度进行校正并输出校正图像,使校正图像显示于显示面板,利用根据校正图像(Db)的平均亮度(Lb)和输入图像的平均亮度(La)而计算的调光率(E)使背光源发光。图像处理装置生成并存储显示历史信息,该显示历史信息表示从图像显示器的使用开始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累积显示时间和进行了显示的期间内的调光率的平均值。寿命控制器(4)基于存储的显示历史信息和背光源的使用开始时的寿命(L_ORG)及目标寿命(TRGT(E)),对明亮度校正的校正程度进行控制。能够维持显示图像的视觉确认性或者将显示图像的视觉确认性的下降抑制到最小限度,并且调整为将背光源使用至目标寿命。

Description

显示控制装置、图像显示系统及显示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控制装置和方法、以及图像显示系统。本公开尤其涉及对具备液晶面板等非发光型的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器的寿命进行调整的技术。
背景技术
有时想要使图像显示器的寿命与同图像显示器一起使用的其他设备的寿命一致。例如,有时想要使作为电视接收器的一部分而使用的图像显示器的寿命与电视接收器的电源电路、HDD等的寿命一致。此外,有时想要使为了构成汽车的仪表板而使用的图像显示器的寿命与汽车的其他部件的寿命一致。同样,有时想要使作为电车的显示器而使用的图像显示器的寿命与电车的其他部件的寿命一致。
在具备液晶面板等非发光型的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器中,背光源将从电源供给的电力转换成光,并控制透射显示面板的光量,由此进行图像显示。这样的图像显示器的寿命大多由背光源的寿命决定。
背光源的寿命由发光引起的经时劣化决定,劣化取决于发光量。如果使发光量下降,则背光源的寿命延长,但显示图像的视觉确认性伴随着画面的亮度下降而下降。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以下方案:为了降低消耗电力,使背光源的发光量下降,并且为了弥补该下降而对图像数据的灰度值进行校正,由此抑制显示图像的亮度变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74802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背光源的劣化的进展程度取根据输入图像而改变,因此,有时无法将背光源的使用延续至达到目标寿命。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背光源的使用延续至达到目标寿命并能够抑制画质的下降的显示控制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显示控制装置对具备背光源和非发光型的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器进行控制,其中,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具备图像处理装置和寿命控制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具备:明亮度校正部,其对输入图像的明亮度进行校正并输出校正图像;校正图像亮度计算部,其计算从所述明亮度校正部输出的校正图像的平均亮度;输入图像亮度计算部,其计算所述输入图像的平均亮度;调光率计算部,其基于所述校正图像的平均亮度和所述输入图像的平均亮度,对所述背光源的调光率进行计算;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其基于由所述调光率计算部计算出的调光率,生成显示历史信息;以及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其存储由所述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生成的显示历史信息,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利用所述调光率使所述背光源发光,使所述校正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显示历史信息表示从所述图像显示器的使用开始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累积显示时间和利用所述图像显示器进行了显示的期间内的调光率的平均值,所述寿命控制器基于存储于所述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的显示历史信息、所述背光源的使用开始时的寿命以及所述背光源的目标寿命,对所述明亮度校正部的校正程度进行控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显示图像的画质的下降,并能够将背光源的使用延续至达到目标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像显示系统的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明亮度校正部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由图2的灰度转换部使用的灰度转换曲线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图1的明亮度校正部的其他结构例的框图。
图5是示出图1的明亮度校正部的其他结构例的框图。
图6是示出由图5的转换曲线选择部选择的灰度转换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7是示出图1的明亮度校正部的其他结构例的框图。
图8的(a)~(f)是示出图7的转换曲线生成部中的灰度转换曲线的生成过程的图。
图9是与背光源及显示面板一起示出实现图1的显示控制装置的全部功能的计算机的框图。
图10是示出图9的计算机9中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图像显示系统的框图。
图12是与背光源及显示面板一起示出实现图11的图像处理装置的全部功能的计算机和实现寿命控制器的全部功能的计算机的框图。
图13是示出图12的第1计算机中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图12的第2计算机中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像显示系统。图1所示的图像显示系统具备显示控制装置2和图像显示器6。
显示控制装置2具有图像处理装置3和寿命控制器4。
图像处理装置3具有图像输入部11、明亮度校正部12、校正图像亮度计算部13、输入图像亮度计算部14、调光率计算部15、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17、以及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18。
寿命控制器4具备寿命预测部41和校正程度调整部42。
图像显示器6具备背光源7和显示面板8。
背光源7通过从未图示的电源供给的电力而发光。
显示面板8例如由液晶面板构成,对来自背光源7的光进行空间调制而显示图像。显示面板8具有多个像素,各像素具有R(红)的子像素、G(绿)的子像素以及B(蓝)的子像素。
图像输入部11接收模拟形式或数字形式的图像信号,输出数字形式的输入图像数据Da。输入图像数据Da是适合于图像处理装置3内的处理的形式的数据。在输入的图像信号是模拟形式的图像信号的情况下,图像输入部11也可以包含A/D转换器。
输入图像数据Da例如表示彩色图像。在该情况下,输入图像数据Da例如按照每个像素而具有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取而代之,输入图像数据Da也可以按照每个像素而具有亮度成分值和色差成分值。
明亮度校正部12对输入图像数据Da进行校正并输出校正图像数据Db。
明亮度校正部12中的校正以使得由校正图像数据Db表示的图像(校正图像)Db比由输入图像数据Da表示的图像(输入图像)Da更加明亮的方式进行。
明亮度校正部12中的校正程度如后述那样根据寿命控制器4的控制而变更。寿命控制器4的控制用的控制信息由Ce表示。
显示面板8基于从明亮度校正部12输出的校正图像数据Db进行图像的显示。显示面板8基于校正图像数据Db对来自背光源7的光进行空间调制,由此进行图像的显示。为了进行空间调制,根据针对校正图像数据Db所包含的各像素的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来控制显示面板8的对应的像素的子像素的透射率。
图2示出明亮度校正部12的结构例。
图2所示的明亮度校正部12具备灰度转换部201。灰度转换部201对输入图像数据Da进行灰度值的转换,使图像变得明亮。
在输入图像数据Da具有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的情况下,也可以分别单独地对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进行灰度转换,还可以暂时转换成亮度成分值和色差成分值,对亮度成分值进行灰度转换,之后,逆转换成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
在灰度转换中,例如使用图3所示的灰度转换曲线TC。图3所示的灰度转换曲线TC具有向上凸出的形状,位于与输出=输入的直线TN相同的位置或者比其靠上的位置,与直线TN之差越大,则使图像变得明亮的程度、即校正程度越大。
另外,图3所示的灰度转换曲线是一例,不限定本实施方式。例如,图3所示的灰度转换曲线TC在输入灰度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以外的全部范围内位于比输出=输入的直线TN靠上的位置,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输入灰度值的大部分的范围内位于比输出=输入的直线TN靠上的位置即可。总之,灰度转换曲线TC是这样的曲线即可:针对大部分的输入图像Da,以校正图像Db的平均亮度大于输入图像Da的平均亮度的方式进行校正。
也可以是,灰度转换部201能够根据来自寿命控制器4的控制信息Ce,使灰度转换曲线TC变形。取而代之,灰度转换部201也可以存储多个灰度转换曲线TC,根据来自寿命控制器4的控制信息Ce,选择多个灰度转换曲线TC中的任意的灰度转换曲线TC。
图4示出明亮度校正部12的其他结构例。
图4所示的明亮度校正部12具备最大成分值计算部202、帧内最大值计算部203、增益决定部204以及增益相乘部205。
最大成分值计算部202按照输入图像数据Da的每个像素,计算R成分值Dar、G成分值Dag及B成分值Dab中的最大值,即最大成分值M。
帧内最大值计算部203计算由最大成分值计算部202针对帧内的全部像素分别计算出的最大成分值M中的最大值,即帧内最大值Mmax。
增益决定部204基于由帧内最大值计算部203计算出的帧内最大值Mmax,按照每个帧来决定增益系数Ka。例如通过下述的式(1)来计算增益系数Ka。
Ka=(Tmax/Mmax)×β (1)
在式(1)中,Tmax是各成分值可取的值的最大值(最大灰度值)。例如,在各成分值由8比特表示的情况下,最大灰度值是255。
β是调整系数。调整系数β使用1或接近1的值。
如果调整系数β是1、Tmax是255、Mmax是128,则成为下式。
Ka=(255/128)×1≒2
增益相乘部205由增益决定部204决定的增益系数Ka来校正输入图像数据Da,生成校正图像数据Db。
增益系数Ka的决定按照每个帧来进行,针对各帧决定的增益系数Ka与该帧的输入图像Da的灰度值相乘。
在输入图像数据Da具有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的情况下,可以对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分别单独地乘以增益系数Ka,也可以暂时转换成亮度成分值和色差成分值,对亮度成分值乘以增益系数Ka,之后,逆转换成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
增益决定部204也可以根据来自寿命控制器4的控制信息Ce来变更调整系数β。
图5示出明亮度校正部12的其他结构例。
图5所示的明亮度校正部12具备最大成分值计算部202、帧内平均值计算部206、转换曲线选择部207、以及灰度转换部201c。
图5的最大成分值计算部202与图4的最大成分值计算部202相同。
帧内平均值计算部206计算由最大成分值计算部202针对帧内的全部像素分别计算出的最大成分值M的平均值,即帧内平均值Mave。
转换曲线选择部207预先存储有多个灰度转换曲线,基于由帧内平均值计算部206计算出的帧内平均值Mave,从存储的多个灰度转换曲线中选择一个灰度转换曲线。
转换曲线选择部207例如选择帧内平均值Mave越小则校正程度越强的灰度转换曲线。
图6示出转换曲线选择部207所存储的灰度转换曲线的例子。在图示的例子中,存储有2个灰度转换曲线TC1和TC2。
2个灰度转换曲线TC1和TC2分别具有向上凸出的形状。灰度转换曲线TC1位于与输出=输入的直线TN相同的位置或者比其靠上的位置。灰度转换曲线TC2位于与灰度转换曲线TC1相同的位置或者比其靠上的位置。因此,可以说灰度转换曲线TC2与灰度转换曲线TC1相比明亮度的校正程度更强。
例如,如果帧内平均值Mave比阈值Mth大,则转换曲线选择部207选择灰度转换曲线TC1,如果帧内平均值Mave为阈值Mth以下,则转换曲线选择部207选择灰度转换曲线TC2。由TCs表示所选择的灰度转换曲线。
灰度转换部201c使用由转换曲线选择部207选择出的灰度转换曲线TCs,对输入图像数据Da进行灰度值的转换,生成校正图像数据Db。
灰度转换曲线的选择按照每个帧来进行,针对各帧选择出的灰度转换曲线被用于该帧的输入图像Da的灰度转换。
与图2的灰度转换部201同样,可以针对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进行灰度转换,也可以针对亮度成分值进行灰度转换。
转换曲线选择部207也可以根据来自寿命控制器4的控制信息Ce,对基于帧内平均值Mave而选择出的灰度转换曲线进行变形。
取而代之,转换曲线选择部207也可以存储3个以上的灰度转换曲线,根据帧内平均值Mave和来自寿命控制器4的控制信息Ce,选择所存储的灰度转换曲线中的任意的灰度转换曲线。
例如,也可以是,如果帧内平均值Mave相同,则相比于不要求根据控制信息Ce而变更校正程度的情况,在要求根据控制信息Ce而增大校正程度的情况下,选择校正程度更大的灰度转换曲线。反之,也可以是,如果帧内平均值Mave相同,则相比于不要求根据控制信息Ce而变更校正程度的情况,在要求根据控制信息Ce而减小校正程度的情况下,选择校正程度更小的灰度转换曲线。
图7示出明亮度校正部12的其他结构例。
图7所示的明亮度校正部12具备最大成分值计算部202、直方图生成部208、转换曲线生成部209以及灰度转换部201c。
图7的最大成分值计算部202与图4的最大成分值计算部202相同。
直方图生成部208生成直方图,该直方图表示由最大成分值计算部202针对帧内的全部像素分别计算出的最大成分值M中的具有各灰度值的最大成分值M的个数,即,上述的最大成分值M的每个灰度值的出现频率。
图8(a)示出所生成的直方图H(M)的一例。在图8(a)中,横轴的灰度值M是最大成分值M可取的值的范围内的值,例如是0至255的值。
在图8(a)中,与各灰度值M对应的出现频率H(M)表示最大成分值M与该灰度值相等的像素的数量。出现频率H(M)可取的值的范围是0至帧内的像素的总数。
转换曲线生成部209基于由直方图生成部208生成的直方图H(M),生成灰度转换曲线。在灰度转换曲线的生成中,包含直方图的归一化和累积直方图的生成。
转换曲线生成部209例如将图8(a)所示的直方图H(M)如图8(b)所示那样归一化,生成归一化的直方图P(r)。例如,横轴的灰度值和纵轴的出现频率均以最大值成为1的方式被归一化。由r表示归一化的灰度值,由P(r)表示归一化的出现频率。
转换曲线生成部209接着根据图8(b)的归一化直方图P(r)而生成图8(c)的归一化累积直方图T(r)。这里所说的归一化累积直方图T(r)针对各归一化灰度值r表示从0到该灰度值r的归一化出现频率P(r)的累积值。
另外,也可以说,图8(a)所示的直方图H(M)表示最大成分值M的分布函数,图8(b)所示的归一化直方图P(r)表示归一化最大成分值r的分布函数,图8(c)所示的归一化累积直方图T(r)表示归一化最大成分值r的累积密度函数。
转换曲线生成部209接着将图8(c)的归一化累积直方图T(r)与图8(d)所例示的校正曲线G(r)重叠,生成图8(e)所示的归一化灰度转换曲线T2(r)。
重叠是通过将T(r)与G(r)相乘来进行的。
即,针对r的各值,通过下述的式(2)来计算T2(r)。
T2(r)=T(r)×G(r) (2)
图8(d)的校正曲线G(r)被另外制作,用于使图像变得明亮。在图8(d)中,横轴和纵轴取0至1的值。校正曲线G(r)具有向上凸出的形状,位于与输出=输入的直线TNn相同的位置或者比其靠上的位置,与直线TNn之差越大,则使图像变得明亮的程度即校正程度越大。
另外,图8(d)所示的校正曲线是一例,并非限定本实施方式。例如,图8(d)所示的校正曲线G(r)在输入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以外的全部范围内位于比输出=输入的直线TNn靠上的位置,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输入值的大部分的范围内位于比输出=输入的直线TNn靠上的位置即可。
转换曲线生成部209接着针对图8(e)所示的归一化灰度转换曲线T2(r)进行逆归一化,生成图8(f)所示的灰度转换曲线TC。在图8(f)所示的灰度转换曲线TC中,横轴表示输入的(转换前的)灰度值,纵轴表示输出的(转换后的)灰度值。
逆归一化以图8(e)的横轴的1和纵轴的1均成为灰度值的最大值例如255的方式进行。
灰度转换部201c使用由转换曲线生成部209生成的灰度转换曲线TC,对输入图像数据Da进行灰度值的转换,生成校正图像数据Db。
灰度转换曲线的生成按照每个帧来进行,针对各帧生成的灰度转换曲线被用于该帧的输入图像Da的灰度转换。
与图2的灰度转换部201和图7的灰度转换部20c同样,可以针对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进行灰度转换,也可以针对亮度成分值进行灰度转换。
也可以是,转换曲线生成部209能够根据来自寿命控制器4的控制信息Ce,使校正曲线G(r)变形。取而代之,转换曲线生成部209也可以存储多个校正曲线G(r),根据来自寿命控制器4的控制信息Ce,选择多个校正曲线G(r)中的任意的校正曲线G(r)。
作为明亮度校正部12,也可以使用图2、图4、图5及图7所示的结构例以外的明亮度校正部。总之,针对大部分的输入图像,进行校正使得校正图像的平均亮度比输入图像的平均亮度更加明亮即可。
校正图像亮度计算部13对校正图像Db的平均亮度Lb进行计算。校正图像Db的平均亮度Lb是针对构成校正图像Db的全部像素的亮度的平均值。例如,针对构成校正图像Db的全部像素的每个像素,根据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求出针对该像素的亮度,通过对针对全部像素的亮度进行平均来求出平均亮度Lb。
输入图像亮度计算部14对输入图像Da的平均亮度La进行计算。输入图像Da的平均亮度La是针对构成输入图像Da的全部像素的亮度的平均值。例如,针对构成输入图像Da的全部像素的每个像素,根据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求出针对该像素的亮度,通过对针对全部像素的亮度进行平均来求出平均亮度La。
校正图像Db的平均亮度Lb与输入图像Da的平均亮度La之比可以说表示明亮度校正部12中的明亮度校正的程度。
调光率计算部15基于由输入图像亮度计算部14计算出的平均亮度La和由校正图像亮度计算部13计算出的平均亮度Lb,来计算调光率E。
调光率E的计算例如通过下述的式(3)进行。
E=(La/Lb)×α (3)
在式(3)中,α是调整参数。
例如在输入图像Da的平均亮度La为100、校正图像Db的平均亮度Lb为125、调整参数α被设定为1的情况下,
成为E=(100/125)×1=0.8。
计算出的调光率E被供给到背光源7。背光源7基于所供给的调光率E对发光量进行调整。即,以调整后的发光量进行发光。例如,将对成为基准的发光量乘以调光率E而得到的值设为调整后的发光量。成为基准的发光量例如是最大的发光量。
可以说,背光源7的发光量的调整大体以消除明亮度校正部12的明亮度校正的方式进行。
如果调整参数α为1,则在不进行基于明亮度校正部12的明亮度的校正及基于背光源7的发光量的调整的情况、和进行基于明亮度校正部12的明亮度的校正及基于背光源7的发光量的调整的情况下,由图像显示器6显示的图像的平均亮度相同。
如果调整参数α是比1小的值,则由图像显示器6显示的图像的平均亮度较低。在即便降低平均亮度也想要延长背光源的寿命时,使调整参数α比1小。
如上所述,基于输入图像Da的平均亮度La和校正图像Db的平均亮度Lb来决定调光率E的处理以及改变调整参数α的处理均是调光率计算部15中的校正程度的调整。
除了进一步增大明亮度校正部12中的校正程度的校正之外,使调光率计算部15中的参数α比1小的处理可以说是进一步增大调光率计算部15中的校正程度的调整,即追加的调整。
如以上那样,能够通过减少背光源7的发光量来延长背光源7的寿命。此外,在明亮度校正部12中,生成表示比输入图像Da明亮的校正图像Db的校正图像数据Db,利用校正图像数据Db进行显示面板8的调制,因此,能够维持显示图像的视觉确认性。
图像输入部11、明亮度校正部12、校正图像亮度计算部13、输入图像亮度计算部14及调光率计算部15每隔帧期间进行动作。
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17生成显示历史信息。这里所说的“生成”包含图像处理装置3的起动后最初的生成、以及第二次以后的生成即更新。显示历史信息的生成例如每隔固定的期间TLa进行。在该情况下,上述的最初的显示历史信息的生成例如可以在刚刚起动后进行,也可以在从起动开始经过了固定的期间TLa时进行。显示历史信息表示从图像显示器6的使用开始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累积显示时间和调光率的平均值。调光率的平均值是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进行了显示的期间内的调光率的平均值。
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17将生成的显示历史信息存储于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18。在已经存储有显示历史信息的情况下,进行信息的改写。
累积显示时间和调光率的平均值如以下那样计算。
例如设为在某个时间点,累积显示时间为D_NOW,调光率的平均值即平均调光率为E_NOW,表示这些情况的显示历史信息被存储在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18中。而且,之后在整个期间D_ADD进行显示,该期间D_ADD内的平均调光率是E_ADD。在该情况下,通过下述的式(4)来计算更新后的累积显示时间D_NOW’,通过下述的式(5)来计算更新后的平均调光率E_NOW’。
D_NOW’=D_NOW+D_ADD (4)
E_NOW’=(D_NOW×E_NOW+D_ADD×E_ADD)/(D_NOW+D_ADD) (5)
期间D_ADD可以是1帧期间,也可以是比1帧长的期间。
在每隔固定的期间TLa进行显示历史信息的生成的情况下,期间D_ADD与期间TLa相等。
在期间D_ADD为1帧期间的情况下,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17每隔1帧期间进行式(5)的计算。
在期间D_ADD比1帧期间长的情况下,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17对期间D_ADD的长度进行计测。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17还存储该期间D_ADD内的每个帧期间的调光率,求出所存储的每个帧的调光率的期间D_ADD范围内的平均值。
这样计算出的D_NOW’和E_NOW’被用于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18的改写。通过改写,D_NOW’和E_NOW’成为新的D_NOW和E_NOW。
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18由即便不与电源连接也能够保持数据的非易失性的存储器构成。
关于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18中的信息的写入或改写,可以在由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17每次生成信息时进行,也可以每隔固定的期间TLb进行,也可以在发生了预先决定的事项时,例如在图像显示系统的电源被切断时进行。在每隔固定的期间TLb进行的情况下,图像处理装置3的起动后最初的写入可以在刚刚起动后进行,也可以在从起动开始经过了固定的期间TLb时进行。
在由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17生成的信息没有被马上写入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18的情况下,将生成的信息暂时保持于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17内。
寿命控制器4基于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18所存储的显示历史信息和预先存储在内部的背光源7的使用开始时的寿命L_ORG及目标寿命TRGT,进行寿命控制。
寿命控制例如通过明亮度校正部12中的校正程度的调整来进行。为了明亮度校正部12的控制而供给控制信息Ce。当在明亮度校正部12中进行校正程度的调整时,与此相伴,在调光率计算部15中也进行校正程度的调整。寿命控制也可以包含调光率计算部5中的追加的校正程度的调整。调光率计算部5的控制用的控制信息由Cf表示。
寿命是指直至发光亮度下降到一定值为止的时间。一定值例如是使用开始时的发光亮度的一半。
作为使用开始时的寿命L_ORG,存储有以调光率100%持续点亮的情况下的寿命L_ORG(100)。作为目标寿命TRGT,存储有一边调整调光率E一边持续使用的情况下的目标寿命TRGT(E)。
寿命控制例如每隔固定的期间TLc进行。在该情况下,寿命控制器4的起动后最初的寿命控制可以在刚刚起动后进行,也可以在从起动开始经过了固定的期间TLc时进行。
寿命预测部41根据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18所存储的显示历史信息和预先存储在寿命预测部41内的使用开始时的寿命L_ORG(100),计算背光源的剩余寿命L_RST。
作为剩余寿命L_RST,例如通过下述的式(6)来计算以调光率100%持续点亮的情况下的剩余寿命L_RST(100)。
L_RST(100)=L_ORG(100)-D_NOW×E_NOW (6)
在式(6)中,
L_ORG(100)是以调光率100%持续点亮的情况下的使用开始时的寿命,
D_NOW是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累积显示时间,
E_NOW是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平均调光率。
另外,通过下述的式(7)来计算将背光源7以与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平均调光率Eave相同的平均调光率持续点亮的情况下的剩余寿命L_RST(Eave)。
L_RST(Eave)=L_RST(100)/E_NOW (7)
根据以上处理,能够预测背光源7的寿命。
校正程度调整部42基于剩余寿命L_RST(100)和预先存储在校正程度调整部42内的目标寿命TRGT(E)来计算目标调光率E_RST,基于计算出的目标调光率,对明亮度校正部12进行控制。
目标调光率E_RST的计算例如如以下那样进行。
首先,通过下述的式(8)来计算剩余寿命的目标值TRGT_RST(E)。
TRGT_RST(E)=TRGT(E)-D_NOW (8)
在式(8)中,TRGT(E)是一边调整调光率E一边持续使用的情况下的使用开始时的目标寿命。
通过式(8)计算的剩余寿命的目标值TRGT_RST(E)是一边调整调光率E一边持续使用的情况下的今后的寿命的目标值。
通过下述的式(9)来计算今后的目标调光率E_RST。
E_RST=L_RST(100)/TRGT_RST(E) (9)
在上述的例子中,作为使用开始时的寿命L_ORG,存储有以调光率100%持续点亮的情况下的寿命L_ORG(100),在用于计算目标调光率E_RST的处理中进行使用。但是,这一点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存储以100%以外的调光率持续点亮的情况下的寿命。总之,存储以固定的调光率持续点亮的情况下的寿命即可。例如也可以预先存储以固定的调光率γ%持续点亮的情况下的使用开始时的寿命L_ORG(γ),代替式(6)的L_ORG(100)而使用L_ORG(γ)×100/γ。
校正程度调整部42基于如上述那样计算出的目标调光率E_RST,对明亮度校正部12中的明亮度校正的程度进行控制。在校正程度的控制中,根据需要而调整明亮度校正的程度。
例如如以下那样进行针对明亮度校正部12的控制。
如果应该进一步减小调光率,则进一步增大明亮度校正的程度。这是因为,如果增大明亮度校正的程度,则校正图像Db变得更加明亮,其结果是,由调光率计算部15计算出的调光率E进一步减小。
如果应该进一步增大调光率,则进一步减小明亮度校正的程度。这是因为,如果减小明亮度校正的程度,则校正图像Db变得更加暗(更加接近输入图像Da的明亮度),其结果是,由调光率计算部15计算出的调光率E进一步变大。
在明亮度校正部12为图2所示的明亮度校正部的情况下,如以下那样进行针对明亮度校正部12的控制。
在进一步增大明亮度校正的程度的情况下,在灰度转换部201的灰度转换中,使用校正程度(使图像变得明亮的程度)更大的灰度转换曲线TC。为此,也可以对灰度转换部201所存储的灰度转换曲线TC进行变形,使得校正程度变得更大。在灰度转换部201存储有多个灰度转换曲线TC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校正程度更大的灰度转换曲线TC。
反之,在进一步减小明亮度校正的程度的情况下,在灰度转换部201的灰度转换中使用校正程度(使图像变得明亮的程度)更小的灰度转换曲线TC。为此,也可以对灰度转换部201所存储的灰度转换曲线TC进行变形,使得校正程度变得更小。在灰度转换部201存储有多个灰度转换曲线TC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校正程度更小的灰度转换曲线TC。
在明亮度校正部12是图4所示的明亮度校正部的情况下,如以下那样进行针对明亮度校正部12的控制。
在进一步增大明亮度校正的程度的情况下,在增益决定部204中使用的调整系数β变得更大。
反之,在进一步减小明亮度校正的程度的情况下,在增益决定部204中使用的调整系数β变得更小。
在明亮度校正部12是图5所示的明亮度校正部的情况下,如以下那样进行针对明亮度校正部12的控制。
在进一步增大明亮度校正的程度的情况下,在灰度转换部201c的灰度转换中,使用校正程度更大的灰度转换曲线。
为此,例如也可以进一步减小在转换曲线选择部207中使用的阈值Mth,使得容易选择校正程度更大的灰度转换曲线。
取而代之,在转换曲线选择部207中,也可以根据来自寿命控制器4的控制信息Ce,对基于帧内平均值Mave而选择的灰度转换曲线进行变形,使得校正程度变得更大。
此外,在转换曲线选择部207存储有3个以上的灰度转换曲线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校正程度更大的灰度转换曲线。例如,相比于不要求根据控制信息Ce而变更校正程度的情况,也可以选择校正程度更大的灰度转换曲线。
反之,在进一步减小明亮度校正的程度的情况下,在灰度转换部201c的灰度转换中,使用校正程度更小的灰度转换曲线。
为此,例如,也可以进一步增大阈值Mth,使得容易选择校正程度更小的灰度转换曲线。
取而代之,在转换曲线选择部207中,也可以根据来自寿命控制器4的控制信息Ce,对基于帧内平均值Mave而选择出的灰度转换曲线进行变形,使得校正程度更小。
此外,在转换曲线选择部207存储有3个以上的灰度转换曲线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校正程度更小的灰度转换曲线。例如,相比于不要求根据控制信息Ce而变更校正程度的情况,也可以选择校正程度更小的灰度转换曲线。
在明亮度校正部12是图7所示的明亮度校正部的情况下,如以下那样进行针对明亮度校正部12的控制。
在进一步增大明亮度校正的程度的情况下,在转换曲线生成部209中,使用校正程度(使图像变得明亮的程度)更大的校正曲线G(r)。
为此,在转换曲线生成部209中,也可以以校正程度变得更大的方式对校正曲线G(r)进行变形。
此外,在转换曲线生成部209存储有多个校正曲线G(r)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校正程度更大的校正曲线。
反之,在进一步减小明亮度校正的程度的情况下,在转换曲线生成部209中,使用校正程度(使图像变得明亮的程度)更小的校正曲线G(r)。
为此,在转换曲线生成部209中,也可以以校正程度变得更小的方式对校正曲线G(r)进行变形。
此外,在转换曲线生成部209存储有多个校正曲线G(r)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校正程度更小的校正曲线。
当明亮度校正部12中的明亮度校正的程度改变时,与此相伴,校正图像Db的明亮度改变,其结果是,由调光率计算部15计算的调光率也改变。
校正程度调整部42不仅控制明亮度校正部12,也可以控制调光率计算部15。例如,也可以对由调光率计算部15使用的调整参数α进行调整。例如,在想要增长直到寿命结束的时间(发光亮度下降到一定值为止的时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调整参数α设为更小的值。
除了进一步增大明亮度校正部12中的校正程度的校正以外,进一步减小调光率计算部15中的调整参数α的处理可以说是进一步增大调光率计算部15中的校正程度的追加处理。
当减小调整参数α时,由图像显示器6显示的图像变暗。因此,减小调整参数α的处理限于以显示图像的明亮度为代价而优先能够使用至达到目标寿命为止的情况。
根据以上,可调整为能够使用背光源7直至目标寿命。
图1的显示控制装置2能够通过处理电路来构成其一部分或全部。
例如,可以分别由单独的处理电路实现显示控制装置2的各部分的功能,也可以统一由1个处理电路实现多个部分的功能。
处理电路可以由硬件构成,也可以由软件、即程序化的计算机构成。
也可以是,由硬件实现显示控制装置2的各部分的功能中的一部分,由软件实现其他部分。
图9与背光源7及显示面板8一起示出实现显示控制装置2的全部功能的计算机9。
在图示例中,计算机9具有处理器91和存储器92。
在存储器92中,存储有用于实现显示控制装置2的各部功能的程序。存储器92还用于存储在图1的显示控制装置2的各部中的信息的存储。存储器92例如也用作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18。
处理器91例如使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单元)、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或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等。
存储器92例如使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闪存、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半导体存储器、磁盘、光盘、或者光磁盘等。
处理器91和存储器92也可以由相互一体化的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实现。
处理器91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器92的程序来实现显示控制装置2的功能。显示控制装置2的功能包含背光源7的发光量的控制、以及显示面板8中的显示的控制(向显示面板8供给信号)。
可以通过网络来提供程序,也可以将程序记录在记录介质例如非暂时性的记录介质中来提供。即,程序例如也可以作为程序产品来提供。
图9的计算机包含单一的处理器,但也可以包含2个以上的处理器。
参照图10,来说明图1的显示控制装置2由图9的计算机构成的情况下的处理器91的处理步骤。在每次输入1帧的输入图像数据Da时,开始图10的处理。
在步骤ST1中,处理器91对输入图像数据Da进行校正而生成校正图像数据Db。该处理与图1的明亮度校正部12中的处理是同等的。
在步骤ST2中,处理器91计算由在步骤ST1中生成的校正图像数据Db表示的校正图像Db的平均亮度Lb。该处理与图1的校正图像亮度计算部13中的处理是同等的。
在步骤ST3中,处理器91计算由输入图像数据Da表示的输入图像Da的平均亮度La。该处理与图1的输入图像亮度计算部14中的处理是同等的。
步骤ST3的处理能够与步骤ST1及ST2的处理并行地执行。
在步骤ST4中,处理器91基于在步骤ST3中计算出的平均亮度La和在步骤ST2中计算出的平均亮度Lb来计算调光率E。该处理与图1的调光率计算部15中的处理是同等的。
在步骤ST5中,处理器91判断是否应进行显示历史信息的生成。例如,判断是否是应进行显示历史信息的生成的定时。
如果在步骤ST5中为“否”,则返回步骤ST1和ST3,如果为“是”,则进入步骤ST6。
在步骤ST6中,处理器91基于在步骤ST4中计算出的调光率E,生成显示历史信息。
步骤ST5和ST6中的处理与图1的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17生成显示历史信息的处理是同等的。
在步骤ST7中,处理器91判断是否应进行在步骤ST6中生成的显示历史信息的存储。例如,判断是否是应进行显示历史信息的存储的定时。
如果在步骤ST7中为“否”,则返回步骤ST1和ST3,如果为“是”,则进入步骤ST8。
在步骤ST8中,处理器91将在步骤ST6中生成的显示历史信息写入到存储器92中。
步骤ST7和ST8的处理与图1的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17在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18中存储显示历史信息的处理是同等的。
在步骤ST9中,处理器91判断是否应进行寿命控制。
例如,判断是否是应进行寿命控制的定时。
如果在步骤ST9中为“否”,则返回步骤ST1和ST3,如果为“是”,则进入步骤ST10。
在步骤ST10中,处理器91基于存储于存储器92的显示历史信息和使用开始时的寿命L_ORG来计算背光源的剩余寿命。
步骤ST9和ST10的处理与图1的寿命预测部41中的处理是同等的。
在步骤ST11中,处理器91基于在步骤ST10中计算出的剩余寿命L_RST(100)和存储于存储器92的目标寿命TRGT(E)来计算目标调光率E_RST,基于计算出的目标调光率,对校正程度进行调整。在校正程度的调整中,例如,对步骤ST1中的明亮度校正的校正程度进行调整。在校正程度的调整中,也可以进行在步骤ST4中使用的调整参数α的调整。
步骤ST11的处理与图1的校正程度调整部42中的处理、以及根据校正程度调整部42的输出由明亮度校正部12进行的校正程度的调整的处理是同等的。步骤ST11的处理也可以包含根据校正程度调整部42的输出由调光率计算部15进行的校正程度的调整的处理。
在参照上述的图1~图10说明的结构例中,寿命控制器4每隔固定的期间TLc进行寿命控制。
取而代之,寿命控制器4也可以在发生了预先决定的事项时,例如,在图像显示系统的电源接通时,进行寿命控制。
此外,也可以是,在每次改写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18的显示历史信息时,寿命控制器4进行寿命控制。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从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17向寿命预测部41通知信息被改写了,寿命预测部41基于该通知进行剩余寿命L_RST的计算。该通知用的控制信息由Cw表示。也可以向校正程度调整部42供给同样的控制信息。
此外,也可以在独立于寿命预测部41中的目标调光率E_RST的计算的定时,进行校正程度调整部42中的校正程度的调整。
例如,在每隔固定的期间TLc进行目标调光率E_RST的计算的情况下,也可以每隔与该期间TLc不同的固定的期间TLd进行校正程度的调整。期间TLd也可以比期间TLc长。在每隔固定的期间TLd进行校正程度的调整的情况下,图像处理装置3和寿命控制器4的起动后最初的校正程度的调整可以在刚刚起动后进行,也可以在从起动开始经过了固定的期间TLd时进行。
此外,也可以在发生了预先决定的事项时,例如在图像显示系统的电源接通时,进行校正程度的调整。
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能够一边维持显示图像的视觉确认性或者将显示图像的视觉确认性的下降抑制为最小限度,一边进行调整使得背光源7被使用至目标寿命。
实施方式2.
图11示出实施方式2的图像显示系统。图11所示的图像显示系统具有显示控制装置2b和图像显示器6。
显示控制装置2b具有图像处理装置3b和寿命控制器4b。
图像处理装置3b和寿命控制器4b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图像处理装置3和寿命控制器4分别相同的内部结构,并具有同样的功能,但寿命控制器4b被设置为能够与图像处理装置3b分离,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的图像处理装置3及寿命控制器4不同。
由图像处理装置3b和图像显示器6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1b。
例如,图像处理装置3b和寿命控制器4b分别具备连接器301、401,能够通过缆线501将该连接器301、401连接,在不通过缆线501进行连接的状态(非连接状态)下,能够将寿命控制器4b从图像处理装置3b分离。
作为能够分离的结果,例如能够实现以下那样的使用。
例如,始终预先将寿命控制器4b从图像处理装置3b分离,仅在必要时,将寿命控制器4b与图像处理装置3b连接。在连接的状态下,寿命控制器4b进行寿命控制。
寿命控制例如也可以在寿命控制器4b与图像处理装置3b连接之后,即,在检测到连接之后马上进行。之后,只要连接状态持续,就可以每隔固定的期间TLc进行。
在寿命控制中,寿命控制器4b读取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18所存储的信息,计算需要的校正程度,基于计算结果,进行校正程度的调整。
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独立于寿命预测部41中的目标调光率E_RST的计算的定时进行寿命控制器4b内的校正程度调整部42中的校正程度的调整。例如,在每隔固定的期间TLc进行寿命预测部41中的目标调光率E_RST的计算的情况下,也可以每隔与上述的期间TLc不同的期间TLd进行校正程度调整部42中的校正程度的调整。期间TLd也可以比期间TLc长。
在图11的例子中,经由缆线501将连接器301与连接器401连接,但也可以使用不经由缆线而能够直接连接的连接器301和连接器401。
此外,代替设置连接器301、401,也可以设置能够进行基于无线的相互通信的接口,图像处理装置3b与寿命控制器4b能够通过基于无线的相互通信而进行数据的授受。在该情况下,可以说在不进行通信的状态下,寿命控制器4b处于从图像处理装置3b分离的状态,在进行通信的状态下,寿命控制器4b处于与图像处理装置3b连接的状态。
图11的显示控制装置2b的图像处理装置3b和寿命控制器4b分别也能够由处理电路构成其一部分或全部。
例如,也可以由分别独立的处理电路实现图像处理装置3b和寿命控制器4b各自的各部分的功能,还可以统一由1个处理电路实现多个部分的功能。
处理电路可以由硬件构成,也可以由软件、即程序化的计算机构成。
也可以由硬件实现图像处理装置3b和寿命控制器4b各自的各部分的功能中的一部分,由软件实现其他部分。
在图12中,与背光源7及显示面板8一起示出实现图像处理装置3b的全部功能的第1计算机9b和实现寿命控制器4b的全部功能的第2计算机9c。
计算机9b具有处理器91b和存储器92b。在存储器92b中,存储有用于实现图像处理装置3b的各部的功能的程序。
计算机9c具有处理器91c和存储器92c。在存储器92c中,存储有用于实现寿命控制器4b的各部的功能的程序。
存储器92b还用于在图11的图像处理装置3b的各部中存储的信息的存储。存储器92b例如也用作图11的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18。
存储器92c还用于在图11的寿命控制器4b的各部中存储的信息的存储。
处理器91b和91c分别例如使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单元)、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或DSP(Digital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等。
存储器92b和存储器92c分别例如使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闪存、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半导体存储器、磁盘、光盘、或者光磁盘等。
处理器91b和存储器92b也可以由相互一体化的LSI实现。同样,处理器91c和存储器92c也可以由相互一体化的LSI实现。
处理器91b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器92b的程序来实现图像处理装置3b的功能。图像处理装置3b的功能包含背光源7的发光量的控制、以及显示面板8中的显示的控制(向显示面板8供给信号)。
处理器91c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器92c的程序,来实现寿命控制器4b的功能。寿命控制器4b的功能包含校正程度的计算。
可以通过网络来提供程序,也可以将程序记录在记录介质例如非暂时性的记录介质中来提供。即,程序例如也可以作为程序产品来提供。
计算机9b和9c分别包含单一的处理器,但也可以包含2个以上的处理器。
计算机9b与计算机9c通过输入输出接口93b、93c及缆线94以相互能够分离的方式连接。
参照图13,对上述的图像处理装置3b由图12的计算机9b构成的情况下的处理器91b的处理步骤进行说明。即便计算机9c未与计算机9b连接,也能够实施图13的处理,在每次输入1帧的输入图像数据Da时开始图13的处理。
图13的步骤ST1~ST8的处理与图10的步骤ST1~ST8分别相同。但是,代替图1的图像处理装置3中的处理,进行与图11的图像处理装置3b中的处理同样的处理。
参照图14,对上述的图像处理装置3b和寿命控制器4b由图12的计算机9b和9c构成的情况下的处理器91b和91c的处理的步骤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图14的处理在计算机9c与计算机9b连接的状态下实施。图14的处理例如也可以在计算机9c与计算机9b连接之后,即,在检测到连接之后马上开始。之后,也可也是,只要连接状态持续,就每隔固定的期间TLc开始。
图14的步骤ST10及ST11的处理与图10的步骤ST10及ST11分别相同。但是,代替图1的寿命控制器4中的处理,进行与图11的寿命控制器4b中的处理同样的处理。
在图12的例子中,经由缆线94将输入输出接口93b与输入输出接口93c连接,但也可以使用具备不经由缆线而能够直接连接的连接器的输入输出接口93b和93c。
此外,代替设置输入输出接口93b和93c,也可以设置能够进行基于无线的相互通信的接口,计算机9b与计算机9c能够通过基于无线的相互通信而进行数据的授受。在该情况下,可以说在不进行通信的状态下,计算机9c处于从计算机9b分离的状态,在进行通信的状态下,计算机9c处于与计算机9b连接的状态。
在实施方式2中也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此外,由于寿命控制器4b能够与图像处理装置3b分离,因此在不需要时,能够预先将寿命控制器4b分离,具备图像处理装置3b的图像显示装置1b或者具备该图像显示装置1b的图像显示系统的便利性提高。例如,在图像显示系统或图像显示装置1b是能够携带的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将寿命控制器4b分离,相应地减轻尺寸或重量,携带方面的便利性提高。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2的结构,寿命控制器4b也可以不是专用于图像显示装置1b的设备。例如,也能够针对相同规格的多个图像显示装置1b准备1台寿命控制器4b,将1台寿命控制器4b与多个图像显示装置1b依次连接,对各图像处理装置3b进行寿命控制。此外,也能够准备相互为相同规格的多个图像显示装置1b和相互为相同规格的多个寿命控制器4b,针对上述的多个图像显示装置1b中的任意的图像显示装置,连接上述的多个寿命控制器4b中的任意的寿命控制器,进行寿命控制。
在图像处理装置3b和寿命控制器4b分别由计算机9b和9c构成的情况下,由于计算机9c能够从计算机9b分离,因此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针对实施方式1说明了各种变形例,但在实施方式2中也能够采用同样的变形例。
以上对显示控制装置和图像显示系统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使用显示控制装置来实施显示控制方法,并且也能够通过程序使计算机执行显示控制装置或显示控制方法中的处理。
附图标记说明
1b图像显示装置,2显示控制装置,3、3b图像处理装置,4、4b寿命控制器,6图像显示器,7背光源,8显示面板,9、9b、9c计算机,11图像输入部,12明亮度校正部,13校正图像亮度计算部,14输入图像亮度计算部,15调光率计算部,17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18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41寿命预测部,42校正程度调整部,91、91b、91c处理器,92、92b、92c存储器,93b、93c输入输出接口,94缆线,201、201c灰度转换部,202最大成分值计算部,203帧内最大值计算部,204增益决定部,205增益相乘部,206帧内平均值计算部,207转换曲线选择部,208直方图计算部,209转换曲线生成部,301连接器,401连接器,501缆线。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控制装置,其对具备背光源和非发光型的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器进行控制,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具备图像处理装置和寿命控制器,
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具备:
明亮度校正部,其对输入图像的明亮度进行校正并输出校正图像;
校正图像亮度计算部,其计算从所述明亮度校正部输出的校正图像的平均亮度;
输入图像亮度计算部,其计算所述输入图像的平均亮度;
调光率计算部,其基于所述校正图像的平均亮度和所述输入图像的平均亮度,对所述背光源的调光率进行计算;
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其基于由所述调光率计算部计算出的调光率生成显示历史信息;以及
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其存储由所述显示历史信息生成部生成的显示历史信息,
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按照所述调光率使所述背光源发光,使所述显示面板显示所述校正图像,
所述显示历史信息表示从所述图像显示器的使用开始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累计显示时间和利用所述图像显示器进行了显示的期间内的调光率的平均值,
所述寿命控制器基于存储于所述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的显示历史信息、所述背光源的使用开始时的寿命以及所述背光源的目标寿命,对所述明亮度校正部的校正程度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寿命控制器具备:
寿命预测部,其根据存储于所述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的所述显示历史信息和所述背光源的使用开始时的寿命,预测所述背光源的剩余寿命;以及
校正程度调整部,其根据由所述寿命预测部预测出的剩余寿命和所述目标寿命,对所述明亮度校正部的校正程度进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寿命控制器还基于存储于所述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的显示历史信息、所述背光源的使用开始时的寿命以及所述背光源的目标寿命,对所述调光率计算部的校正程度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明亮度校正部具备转换所述输入图像的灰度值的灰度转换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图像按照每个像素具有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
所述明亮度校正部还具备:
最大成分值计算部,其按照所述输入图像的每个像素计算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中的最大值;
帧内平均值计算部,其计算由所述最大成分值计算部计算出的最大值的各帧内的平均值;以及
转换曲线选择部,其基于由所述帧内平均值计算部计算出的帧内平均值,选择灰度转换曲线,
所述灰度转换部使用由所述转换曲线选择部选择出的灰度转换曲线来转换所述输入图像的灰度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图像按照每个像素具有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
所述明亮度校正部还具备:
最大成分值计算部,其按照所述输入图像的每个像素计算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中的最大值;
直方图生成部,其生成由所述最大成分值计算部计算出的最大值的针对各帧的直方图;以及
转换曲线生成部,其基于由所述直方图生成部生成的直方图,生成灰度转换曲线,
所述灰度转换部使用由所述转换曲线生成部生成的灰度转换曲线来转换所述输入图像的灰度值。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图像按照每个像素具有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
所述明亮度校正部具备:
最大成分值计算部,其按照所述输入图像的每个像素计算R成分值、G成分值及B成分值中的最大值;
帧内最大值计算部,其计算由所述最大成分值计算部计算出的最大值中的各帧内的最大值;以及
增益相乘部,其基于由所述帧内最大值计算部计算出的最大值,决定针对该帧的增益,将所述输入图像的灰度值乘以决定出的增益乘。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寿命控制器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分离。
9.一种图像显示系统,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系统具备:
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以及
所述图像显示器。
10.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其是具备背光源和非发光型的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器的显示控制方法,其中,
对输入图像的明亮度进行校正并输出校正图像,
计算所述校正图像的平均亮度和所述输入图像的平均亮度,
根据所述校正图像的平均亮度和所述输入图像的平均亮度,计算所述背光源的调光率,
基于所述调光率生成显示历史信息,
将所述显示历史信息存储于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
按照所述调光率使所述背光源发光,使所述校正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显示历史信息表示从所述图像显示器的使用开始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累计显示时间和利用所述图像显示器进行了显示的期间内的调光率的平均值,
基于存储于所述显示历史信息存储部的显示历史信息、所述背光源的使用开始时的寿命以及所述背光源的目标寿命,对所述明亮度的校正的校正程度进行控制。
CN202080094426.1A 2020-02-03 2020-02-03 显示控制装置、图像显示系统及显示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50391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03984 WO2021156924A1 (ja) 2020-02-03 2020-02-03 表示制御装置、画像表示システム及び表示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9164A true CN115039164A (zh) 2022-09-09

Family

ID=77199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4426.1A Pending CN115039164A (zh) 2020-02-03 2020-02-03 显示控制装置、图像显示系统及显示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58190B2 (zh)
CN (1) CN115039164A (zh)
WO (1) WO20211569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7039B (zh) * 2021-10-11 2022-02-22 广州中大中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灯光照明系统能耗的预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24780A (ja) 2007-03-08 2008-09-25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テレビジョン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447643B2 (ja) 2010-02-24 2014-03-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表示管理システム及び管理方法
CN102243852B (zh) 2011-07-04 2014-02-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和装置
JP2013097140A (ja) 2011-10-31 2013-05-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映像表示装置
JP2015118144A (ja) 2013-12-17 2015-06-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58190B2 (ja) 2023-04-14
WO2021156924A1 (ja) 2021-08-12
JPWO2021156924A1 (zh) 2021-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19102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brightness thereof
US9685109B2 (en) Luminance boost method and system
US8063871B2 (en) Low-power driv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20110074803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mbient-Illumination-Selective Display Backlight Modification and Image Enhancement
KR100810873B1 (ko) 표시 구동 회로
KR100944595B1 (ko) 표시 장치, 표시 장치 구동 회로, 화상 표시 방법, 전자기기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구동 회로
KR102294231B1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구동 방법
JP5734580B2 (ja) 画素データの補正方法及びこれを遂行するための表示装置
JP5666163B2 (ja) 光源駆動方法
KR101073006B1 (ko) 표시장치 및 표시장치의 이미지 밝기조절방법
JP6395990B1 (ja) 表示装置
CN107924664B (zh) 显示装置、显示方法、控制程序、记录介质以及电视接收机
JP2018010060A (ja) 表示装置
JP6648932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5039164A (zh) 显示控制装置、图像显示系统及显示控制方法
US11610522B2 (en) Display device,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JP2023047330A (ja) 表示パネルにおける焼き付きの領域ベースでの可変補償の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WO2018139054A1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CN115311989A (zh) 显示屏控制方法及其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22175370A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0103798A1 (en) Display control apparatus an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JP2022140298A (ja) 表示装置、表示制御方法、および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9164206A (ja)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2019161491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2019113804A (ja) 表示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7459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