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04681A - 显示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04681A
CN115004681A CN202080094541.9A CN202080094541A CN115004681A CN 115004681 A CN115004681 A CN 115004681A CN 202080094541 A CN202080094541 A CN 202080094541A CN 115004681 A CN115004681 A CN 1150046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tting
area
image
display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454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尾祐也
田中康一
北川润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004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046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1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04N5/77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 H04N5/772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th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the television camera being placed in the same enclo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剪切摄影影像中的一部分,且切换剪切影像的影像的显示方法中,提高对使用者的便利性。显示由摄影装置拍摄的影像的显示方法具备:设定工序,在作为基准影像的摄影区域的基准区域中,设定多个设定区域;选择工序,从多个设定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的记录影像的区域的记录区域;切换工序,在实施选择工序之后,从多个设定区域中重新选择记录区域并切换记录区域;及显示工序,显示记录影像、基准影像、表示基准影像内的多个设定区域的各个位置的标志。

Description

显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影像的显示方法。
背景技术
已开发有如下技术:从由一台摄影装置拍摄的影像中,切换其影像中的多个被摄体中任意的被摄体的影像并存储。作为其一例,例如,可以举出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中,在摄影装置的摄影范围中,设定相互不同的多个影像区域,并记录其中一个区域的影像。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中,能够在多个区域中变更(切换)要记录的影像的区域。由此,例如,能够在固定摄影装置的状态下,获得针对摄影影像中的多个被摄体的每一个进行了变焦放大的影像。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924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剪切摄影影像中的一部分,且切换剪切影像的影像的显示方法中,提高对使用者的便利性。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一种显示方法,其显示由摄影装置拍摄的影像,所述显示方法具备:设定工序,在作为基准影像的摄影区域的基准区域中,设定多个设定区域;选择工序,从多个设定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的记录影像的区域的记录区域;切换工序,在实施选择工序之后,从多个设定区域中重新选择记录区域并切换记录区域;及显示工序,显示记录影像、基准影像、表示基准影像内的多个设定区域的各个位置的标志。
并且,标志可以包括设定区域的边界,在显示工序中,强调显示基准影像中的边界内的影像。
并且,在设定工序的开始时点,可以在各个设定区域彼此不重叠的状态下,显示标志。
并且,在显示工序中,可以以相互不同的方式显示表示基准影像内的记录区域的位置的标志、表示作为除了记录区域以外的设定区域的待机区域的位置的标志。
并且,在显示工序中,可以以与表示除了移动区域以外的设定区域的位置的标志不同的方式,显示表示作为追随移动的被摄体而移动的设定区域的移动区域的位置的标志。
并且,在显示工序中,可以将记录影像和基准影像显示于相互不同的显示器。
并且,显示工序可以具有:第1显示工序,显示记录影像、基准影像及标志;及第2显示工序,显示记录影像且不显示基准影像及标志,并实施第1显示工序及第2显示工序中由使用者指定的一方的工序。
并且,在第2显示工序中,可以将记录影像和作为除了记录区域以外的设定区域的影像的待机影像显示于相互不同的显示器。
并且,显示工序中的标志的显示数量可以是可变的,在显示工序中,可以针对各个标志显示标志的识别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当变更标志的显示数量的情况下,在各个标志中所设定的识别信息优选被维持在标志的显示数量的变更前后。
并且,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一种显示方法,其显示由摄影装置拍摄的影像,所述显示方法具备:设定工序,在作为基准影像的摄影区域的基准区域中,设定多个设定区域;选择工序,从多个设定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的记录影像的区域的记录区域;切换工序,在实施选择工序之后,从多个设定区域中重新选择记录区域并切换记录区域;决定工序,当将除了记录区域以外的设定区域设为待机区域的情况下,对多个待机区域决定优先级;及显示工序,显示作为多个待机区域的影像的多个待机影像,当在基准区域中所设定的多个待机区域的数量达到与待机影像的显示数量相关的设定值的情况下,在显示工序中,显示多个待机区域中基于优先级而被选定的待机区域的待机影像,或者以与优先级相应的尺寸显示多个待机影像。
并且,在决定工序中,可以检测多个待机影像中的被摄体,并根据与所检测的被摄体相关的信息来决定多个待机区域的各个优先级。
并且,在决定工序中,可以确定待机区域过去被选择为记录区域的实绩,并根据与所确定的实绩相关的信息来决定多个待机区域的各个优先级。
并且,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一种显示方法,其显示由摄影装置拍摄的影像,所述显示方法具备:设定工序,在作为基准影像的摄影区域的基准区域中,设定多个设定区域;选择工序,从多个设定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的记录影像的区域的记录区域;切换工序,在实施选择工序之后,从多个设定区域中重新选择记录区域并切换记录区域;显示工序,显示作为多个设定区域的影像的多个设定影像;及控制工序,在至少决定基准区域之后,执行与基准区域的变更相关的控制处理。
并且,控制处理可以包括用于控制基准区域的变更的处理、用于督促基准区域的变更的处理、及用于通知与基准区域的变更相关的提议信息的处理中的至少一个。
并且,当摄影装置具备变焦用的光学设备的情况下,在控制工序中,可以执行与基于光学设备的变焦相关的控制处理。
并且,可以在接收到使用者的记录开始指示时决定基准区域,控制处理为与接收记录开始指示的时点后的基准区域的变更相关的处理。
并且,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一种显示方法,其显示由摄影装置拍摄的影像,所述显示方法具备:设定工序,在作为基准影像的摄影区域的基准区域中,设定多个设定区域;选择工序,从多个设定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的记录影像的区域的记录区域;切换工序,在实施选择工序之后,从多个设定区域中重新选择记录区域并切换记录区域;及显示工序,显示作为设定区域的影像的设定影像,在显示工序中所显示的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及设定影像的显示尺寸中的至少一个根据记录影像的分辨率及纵横比中的至少一方的项目来决定。
并且,在显示工序中所显示的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可以根据依据记录影像的记录形式而被调整的至少一个项目来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装置的外观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装置的背面侧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装置的结构的块图。
图4是对电子手抖动校正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基准区域与设定区域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基准影像与记录影像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示出记录影像的动态图像中的切换前后的记录影像的图。
图8是表示新的被摄体进入摄影区域内时的基准影像的图。
图9是表示移动区域追随移动的被摄体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影像显示流程的流程的图。
图11是表示设定工序中的UI画面的过渡的图。
图12是表示当选择上次使用图案的情况下设定设定区域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预先设定图案的选择画面的图。
图14是与设定区域的位置相关的使用者操作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基于AF位置确定图案而设定的设定区域的图。
图16是表示基准影像中的特征部位的图。
图17是表示在特征部位设定设定区域的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显示工序时的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第2显示工序时的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第2显示工序时的显示画面的变形例的图。
图21是表示当待机区域的数量达到待机影像的最大显示数量时的画面例的图(其1)。
图22是表示当待机区域的数量达到待机影像的最大显示数量时的显示工序的流程的图。
图23是表示当待机区域的数量达到待机影像的最大显示数量时的画面例的图(其2)。
图24是表示当待机区域的数量达到待机影像的最大显示数量时的画面的变形例的图。
图25是表示实施记录工序时的处理的流程的图。
图26是表示变更工序实施前的画面例的图。
图27是表示因变更工序而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增加时的画面例的图。
图28是表示移动区域与其他设定区域重叠时的画面例的图。
图29是表示将重叠的移动区域与其他设定区域合并为1个设定区域时的画面例的图。
图30是表示某设定区域的设定影像的显示被中止时的画面例的图。
图31是表示显示有督促变更基准区域的提议信息的画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以下,称为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使用了图1~图3所示的摄影装置10的影像的显示方法。但是,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例举的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即,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宗旨,则能够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变更或改良。并且,在本发明中包括其等价物。
[摄影装置的基本结构]
摄影装置10例如是拍摄影像的数码相机。
在此,除非特别指出,“影像”是指实时影像(实时取景图像),即实时拍摄的影像。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影像主要为动态图像。即,摄影装置10以规定的帧速率拍摄动态图像。
摄影装置10例如是镜头可换式的机种,如图1及图2所示,具备摄影装置主体12和摄影透镜14。摄影透镜14可更换地安装于摄影装置主体12的卡口13。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摄影装置10也可以为镜头一体式的机种。
(摄影透镜)
如图3所示,摄影透镜14包括光学单元17、光圈20、变焦用驱动部21、对焦用驱动部22及光圈驱动部23。
光学单元17包括变焦用的光学设备18(例如,变焦透镜)。通过在光轴L1的方向上移动光学设备18,摄影装置10的摄影区域放大或缩小从而变更变焦。即,摄影装置10具备基于光学设备18的光学变焦功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10具备光学变焦功能的同时还具备对影像中的被摄体进行电子处理而放大的电子变焦(数字变焦)功能。
并且,光学单元17包括对焦用的光学设备19(例如,对焦透镜)。通过在光轴L1的方向上移动光学设备19,摄影透镜14的对焦位置发生变化,从而调整焦点。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10具备自动聚焦(AF)功能。即,当使用者在影像摄影期间进行规定的操作(例如,影像记录开始的指示操作)时,对焦用驱动部22工作从而移动光学设备19。其结果,对焦位置被自动调整,以使对焦于影像中的规定部分。
并且,光学单元17包括广角透镜、超广角透镜、360度透镜或变形透镜等。其结果,摄影装置10能够在摄影装置10的横向(宽度方向)上以宽视场角拍摄影像。摄影装置10的视场角随着光学变焦的执行等而发生变化。并且,摄影装置10的最大视场角(总视场角)根据光学单元17及后述的成像元件40的设计规格等来决定。
即,设置于摄影装置10的光学单元17不限定于1个,可以具备相互视场角不同的多个光学单元17。
光圈20具有构成为可变的开口形状,开口形状通过光圈驱动部23来调整。通过调整开口形状,相对于向摄影透镜14的入射光的光圈量发生变化从而调整曝光量。
(摄影装置主体)
如图1及图2所示,摄影装置主体12具备包括操作按钮30的操作部。并且,在摄影装置主体12的上表面配置有作为操作部之一的释放按钮26。若按下释放按钮26,则开始记录摄影装置10拍摄的影像,或者从中剪切出的影像(严格而言,为后述的记录影像)。
在此,在接收到使用者的记录开始指示的时点决定摄影装置10的摄影区域,即进入到摄影装置10的视场角的范围。并且,摄影区域例如根据电子手抖动校正的开启/关闭状态等而发生变化。当在记录开始指示的接收时点,电子手抖动校正处于关闭状态时,摄影区域通常成为全尺寸(总视场角)的摄影区域。
另外,进行影像的记录开始指示的使用者的操作不限定于按下释放按钮26,也可以为在后述的背面的显示器28上触摸规定位置的操作。
以下,将摄影装置10以该时点下的视场角拍摄的影像称为“基准影像”。并且,将基准影像的摄影区域称为“基准区域”。
在摄影装置主体12的背面设置有图2所示的显示器(以下,也称为背面的显示器28。)。背面的显示器28例如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有机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显示器、或电子纸等构成。
背面的显示器28显示基准影像及后述的记录影像等。如此,具有显示器的摄影装置10由于具备影像的显示功能,因此被用作影像显示装置。
并且,背面的显示器28能够显示除了影像以外的信息,例如显示与摄影相关的建议或提议信息等(参考图18)。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主体12具备作为副显示器的电子取景器(图3中,记载为EVF)29。在背面的显示器28与电子取景器29上能够显示相同的影像,也能够显示相互不同的影像。即,摄影装置可以不具备电子取景器29。并且,可以在电子取景器29上显示影像,在背面的显示器28上不显示影像。
并且,在背面的显示器28的内部或显示器28的露出面上设置有检测使用者操作的触摸面板36。例如,当使用者触摸背面的显示器28的规定位置时,触摸面板36检测触摸位置,并将其检测结果输出至后述的控制部46。
如图3所示,在摄影装置主体12上还设置有快门38、成像元件40、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4、控制部46、内部存储器50、卡槽52及缓冲存储器56。
成像元件40为图像传感器,接收通过摄影透镜14的光,并将其受光图像转换成电信号(影像信号)并输出。作为成像元件40,能够利用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Image Sens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等固体成像元件。
控制部46控制摄影装置10的各部,并执行与影像的拍摄、显示及记录等相关的各种处理。如图3所示,控制部46包括控制器47及影像处理部48。
控制部46具有1个或多个处理器,通过处理器与控制程序的协作来构成控制部46。处理器例如可以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单元)、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单元)、或其他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构成。或者,也可以组合这些而构成处理器。
并且,如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等所代表的那样,处理器也可以由1个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芯片构成包括控制器47及影像处理部48的控制部46整体的功能。
以上例举的各处理器的硬件结构可以由组合半导体元件等电路元件而成的电路(Circuitry)实现。
控制器47基于使用者操作,或者根据规定的控制程序控制摄影装置10的各部。例如,控制器47控制成像元件40及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4,以使以规定的帧速率拍摄影像。
控制器47控制各驱动部21~23、成像元件40及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4等,以使摄影条件成为所期望的条件。摄影条件包括对焦(焦点)、曝光量及白平衡等。即,通过控制器47,实现作为摄影装置10的自动调整功能的自动聚焦(AF)功能、自动曝光(AE)功能、及自动白平衡(AWB)功能。
而且,若接收使用者的记录开始指示,则控制器47控制影像处理部48,以开始影像的记录。
影像处理部48将从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4发送过来的模拟影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影像数据,并对数字影像数据进行伽马校正及白平衡校正等。处理后的数字影像数据以按照规定规格的压缩形式被压缩。
影像处理部48在拍摄期间,以规定的帧速率生成压缩数字图像数据,从该数据中获取影像(严格来说,为帧图像)。此时获取的影像相当于在基准区域中拍摄的基准影像。
并且,影像处理部48在基于控制器47的控制下,从基准影像中剪切记录影像。记录影像是视场角小于基准影像的视场角的影像,是基准区域中的一部分的区域的影像。记录影像以与基准影像相同的帧速率生成,例如显示于背面的显示器28或电子取景器29。
并且,记录影像记录于记录介质。其结果,创建记录影像的影像文档。此时,记录影像的分辨率(像素数)及纵横比根据记录影像的记录形式(动画格式)来决定。
另外,记录形式并不限定于此,能够自由决定。
而且,在电子手抖动校正有效(开启状态)期间,如图4所示,影像处理部48从以总视场角拍摄的校正前影像中提取尺寸比其校正前影像稍微小的提取影像。然后,若提取影像因振动等而偏移,则影像处理部48执行电子手抖动校正,使校正前影像中的提取区域的位置偏移(例如,图4中,从实线的位置向虚线的位置偏移)。
另外,电子手抖动校正开启状态期间,提取影像成为基准影像。
以下,除非特别指定,将控制器47及影像处理部48各自的动作及处理作为控制部46的动作及处理进行说明。
可装卸于内置于摄影装置主体12的内部存储器50及卡槽52的存储卡54为记录介质,例如记录记录影像。
另外,内部存储器50及存储卡54可以设置于与摄影装置主体12不同的设备(外部)。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46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相对于外部的记录介质记录记录影像。
缓冲存储器56作为控制部46的工作存储器而发挥作用。
[关于记录影像的记录及切换]
摄影装置10将从基准影像剪切的记录影像记录于记录介质。并且,摄影装置10通过变更基准影像中的剪切区域,能够切换记录影像(switching)。关于这样的功能,参考图5进行说明。
另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影像中的被摄体的图示。
当摄影装置10开始拍摄时,基准影像显示于显示器(例如,背面的显示器28)。此时,通常,总视场角的影像成为基准影像,被图5中的最外缘围绕的区域成为基准区域As。并且,在电子手抖动校正开启状态期间,从总视场角的影像中提取的提取影像成为基准影像,被图5中的虚线框围绕的区域成为基准区域At。
若使用者在开始拍摄前或开始拍摄期间进行规定的操作,则控制部46在基准区域As、At中设定设定区域Ar。设定区域Ar为基准区域As、At中的一部分,例如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映入设定区域Ar内(参考图6)。
并且,设定区域Ar的位置及尺寸能够自动或者基于使用者操作进行调整。使用者通过在画面上进行规定操作等,例如能够根据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的位置及大小,变更该被摄体所映入的设定区域Ar的位置及尺寸。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区域Ar的纵横比被决定为与记录影像的记录形式(动画格式)对应的值。因此,在变更设定区域Ar的尺寸时,在设定区域Ar的纵横比恒定的状态下变更尺寸。但是,也可以不依赖于记录影像的记录形式而决定设定区域Ar的纵横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一边改变纵横比一边改变设定区域Ar的尺寸。
如图5所示,若设定区域Ar被设定,则在该时点,在显示器中所显示的基准影像中显示标志f。
标志f表示基准影像中的设定区域Ar的位置,包括设定区域Ar的边界。设定区域Ar的边界为了识别(区分)设定区域Ar和其周边而设定。
作为包括边界的标志f,例如,可以举出围绕设定区域Ar的框及表示设定区域Ar的代表位置的指针等图形对象。并且,设定区域Ar与其周边之间的明度、色度、及浓淡等差异也对应于标志f。除此以外,只要可以区分设定区域Ar与其周边,则也可以包含在标志f的范畴内。
以下,例举由有色的矩形框构成的标志f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设定区域Ar能够在基准影像中设定多个。在这种情况下,标志f显示于各个设定区域Ar。并且,识别信息(图5中,显示于标志f的右上的编号)显示于各标志f。
识别信息是控制部46按照规定的赋予规则针对各个标志f单独赋予的信息。识别信息与标志f同时显示,由此使用者能够区分各标志f。
另外,识别信息并不限定于此,可以为编号、文字或记号,或者也可以为按每个标志f而区分的标志f的显示颜色。当将编号设为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优选为序号。
当设定区域Ar的设定结束时,使用者从所设定的多个设定区域Ar中选定作为记录影像的区域的记录区域Ap。控制部46根据使用者的选定操作,从多个设定区域Ar中选择记录区域Ap。由此,决定记录区域内的影像的设定区域Ar,即记录区域Ap。
当决定记录区域Ap时,控制部46以相互不同的方式显示基准影像中所显示的每个设定区域Ar的标志f中表示记录区域Ap的位置的标志f和表示除此以外的设定区域Ar的位置的标志f。例如,作为标志f的显示方式,可以举出标志f的颜色、明度、浓度(浓淡程度)、形状、缘线的粗细及线种类、以及闪烁显示的有无等。
在图5所示的情况中,表示记录区域Ap的位置的标志f的显示颜色及粗细与除此以外的标志f不同。
若使用者在决定记录区域Ap之后进行记录开始指示,则开始记录记录区域Ap的影像(以下,称为记录影像。)。在该时点,决定基准区域(即,摄影装置10的朝向及视场角)。
另外,决定基准区域是指,在接收记录开始指示的时点,决定一次基准区域。并且,在决定基准区域之后,使用者也能够自由地变更基准区域。即,当使用者变更基准区域时,如后面叙述,优选根据被摄体的位置变更设定区域的位置。
如上所述,通过将基准影像的一部分作为记录影像进行记录,例如能够记录基准影像中,关注的部分的变焦影像。
另外,记录影像虽为视场角小于基准影像的视场角的影像,但只要基准影像为高画质(例如,只要像素数为1000万以上),则足够成为高画质的影像。
关于基准影像的像素数,并没有特别限定,其下限优选为1000万以上,更优选为6000万以上。并且,像素数的上限优选为10亿以下,更优选为5亿以下。若像素数大于上述的下限,则记录影像的视觉辨认性得以保障。并且,若像素数小于上述的上限,则基准影像的数据量减少,可实现基于控制部46的处理的高速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设定区域Ar中选择决定为记录区域Ap的1个设定区域Ar之后,能够在影像记录期间将记录区域Ap切换为另一设定区域Ar。其结果,能够分别记录切换前的记录区域Ap的影像和切换后的记录区域Ap的影像。参考图6对其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摄影装置10在某场景(位置)中拍摄多个被摄体(人物),并如图6所示,对各个被摄体设定设定区域Ar。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从多个设定区域Ar中选择的1个设定区域Ar成为记录区域Ap。在图6所示的情况中,设定4个设定区域Ar,被识别信息“1”的标志f围绕的设定区域Ar为记录区域Ap。
若使用者在上述的状况下进行记录开始指示,则在该时点记录作为记录区域Ap的设定区域Ar的影像。
然后,若使用者在影像记录期间进行将记录区域Ap变更为另一设定区域Ar(例如,被识别信息“2”的标志f围绕的设定区域Ar)的指示,则记录区域Ap被重新选择而切换记录影像。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影像记录期间,能够通过重新选择记录区域Ap来切换记录影像。由此,无需对存在多个的被摄体的每一个设置各个相机,便能够拍摄各被摄体的变焦影像。
并且,当切换记录影像的情况下,控制部46分别记录切换前的记录影像和切换后的记录影像,并结合这些影像而制成1个动态图像。由此,如图7所示,可以获取伴随记录影像的切换而变更影像中的被摄体的动态图像的文档(影像文档)。
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结合切换前的记录影像和切换后的记录影像而分别记录为单独的文档数据。并且,基准影像及后述的待机区域也可以记录为单独的文档数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6所示,针对包括记录区域Ap的多个设定区域Ar的每一个,显示表示基准影像中的位置的标志f。由此,使用者能够在拍摄期间掌握各个设定区域Ar的位置。即,从容易掌握设定区域Ar的位置的观点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显示方法提高了便利性(易使用性)。在能够在多个设定区域Ar中切换记录区域Ap的结构中,这样的效果尤其有效。即,通过对各设定区域Ar显示标志f,能够容易地掌握切换后的记录影像是基准影像中的哪个影像。
补充说明设定区域Ar,例如当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的数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设定区域Ar的数量(设定数量)能够根据该变化自动地或者基于使用者操作而进行变更。例如,如图8所示,当新的被摄体进入到基准影像中的情况下,能够在该被摄体的位置追加新的设定区域Ar。相反地,当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被移动至基准影像之外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消除作为该被摄体的影像区域的设定区域Ar。
并且,当某设定区域Ar(例如,在图8中,被识别信息“5”的标志f围绕的设定区域Ar)内的被摄体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该设定区域Ar追随被摄体的移动而位移。由此,能够追踪在基准影像中移动中的被摄体。在此,被摄体的追踪能够通过基于影像分析的公知的被摄体检测技术来实现。
并且,当追踪移动中的被摄体的设定区域Ar为记录区域Ap的情况下,能够记录移动中的被摄体的影像。
以下,将追踪移动中的被摄体的设定区域Ar称为移动区域Am。另外,移动区域Am不限定于追随移动的被摄体而移动的区域,可以为在规定方向上以恒定速度或不规则的速度移动的区域。
[影像显示流程]
参考图10,对摄影装置10的控制部46所执行的处理流程(以下,为影像显示流程)进行说明。
若使用者将摄影装置10的电源设为开启状态,则开始影像显示流程。在开始影像显示流程时,使用者进行摄影装置10的初始调整。在初始调整中,例如,指定记录方式等来调整记录影像的分辨率(像素数)及纵横比等。该调整例如在摄影装置10的初次启动时进行,以后保持该调整内容。
另外,上述的调整可以在摄影装置10的出货前,在装置制造商侧进行。并且,为了修改已经调整过一次的分辨率及纵横比等,使用者能够在摄影装置10的启动后重新调整这些值。
在影像显示流程中,首先,控制部46开始摄影工序(S001)。该摄影工序是在该时点的基准区域中拍摄基准影像的工序。伴随拍摄开始,优选实时的基准影像作为实时取景影像而显示于背面的显示器28等。摄影工序持续到使用者指示拍摄结束为止或将摄影装置10的电源设为关闭状态为止。
之后,控制部46实施设定工序(S002)。设定工序是在基准影像的摄影区域中自动地设定多个设定区域Ar的工序。在设定工序中,设定各设定区域Ar的初始位置及初始尺寸,之后基于使用者操作或者按照规定的规则能够自动地变更各设定区域Ar的位置及尺寸。
在设定工序结束后,控制部46实施选择工序(S003)。选择工序是基于使用者的选定操作,从在设定工序中设定的多个设定区域Ar中选择记录区域Ap的工序。
在实施选择工序时,控制部46可以将多个设定区域Ar的各个影像(以下,称为“设定影像”。)显示于显示器。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能够针对多个设定区域Ar分别确认设定影像。
之后,若使用者进行记录开始指示(S004),则控制部46开始记录工序(S005)。记录工序是将作为所选择的记录区域Ap的影像的记录影像记录于记录介质的工序。记录影像按照规定的记录形式(动画格式)进行记录。
并且,如上所述,在成为记录工序的开始契机的记录开始指示的接收时点,决定基准区域。
并且,在实施记录工序期间,控制部46实施显示工序(S006)。显示工序是将包括记录影像的多个设定影像、在该时点的基准影像及基准影像中的标志f显示于显示器的工序。使用者能够观察这些影像来确认基准影像中的各设定区域Ar的位置,并掌握哪个设定区域Ar为记录区域Ap。
并且,在实施记录工序期间,控制部46实施控制工序(S007)。控制工序是执行与在记录开始指示的接收时点所决定的基准区域的变更相关的控制处理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处理包括用于控制基准区域的变更的处理,例如,是与基于光学设备19的变焦(光学变焦)相关的控制处理。
并且,在实施记录工序期间,若使用者指示重新选择记录区域Ap(S008),则控制部46实施切换工序(S009)。切换工序是在实施选择工序之后,按照基于使用者的重新选择指示,从多个设定区域Ar中重新选择记录区域Ap而切换记录区域Ap的工序。当实施了切换工序的情况下,在之后的记录工序中,记录切换后的记录区域的影像(记录影像)。
然后,直到使用者指示影像记录结束为止,反复实施自记录工序的一连串的工序(即,S005~S009)(S010)。另一方面,若存在结束影像记录的指示,则在该时点结束记录工序。
之后,若存在结束拍摄指示或摄影装置10的电源成为关闭状态(S011),则在该时点结束影像显示流程。
[关于设定工序]
对影像显示流程中的设定工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执行设定工序时,背面的显示器28显示图11所示的第1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画面101。使用者选择“记录图案”或“自动设定图案”中的任意一个作为设定区域Ar的设定图案,并按下UI画面101上的按钮Bt1、Bt2中表示所选择的图案的按钮。
在选择记录图案时的设定工序中,控制部46读取预先存储于摄影装置10的设定区域Ar的位置信息。然后,在所读取的位置信息所表示的位置处自动地设定设定区域Ar。此时,出于使使用者易于观察标志f的目的,更优选在基准影像中强调显示标志f内的影像。例如,在基准影像中,可以降低除了标志f内(即,设定区域Ar的边界内)的影像以外的明度,或者灰显(参考图18)。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选择记录图案,则如图11所示,第2UI画面102显示于背面的显示器28。使用者选择预先准备的多个记录图案中的任意一个,并按下第2UI画面102上的按钮Bt3、Bt4、Bt5中表示所选择的图案的按钮。作为记录图案,例如,可以选择“上次使用图案”、“预先设定图案”及“使用者输入图案”。
另一方面,在选择自动设定图案时的设定工序中,控制部46基于拍摄期间的基准影像,在基准影像中的规定位置处自动地设定设定区域Ar。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选择自动设定图案,则如图11所示,显示第3UI画面103。使用者选择预先准备的多个自动设定图案中的任意一个,并按下第3UI画面103上的按钮Bt6、Bt7、Bt8中表示所选择的图案的按钮。作为自动设定图案,例如,可以选择“场景识别图案”、“被摄体检测图案”及“AF位置确定图案”。另外,当自动设定图案的情况下,优选在设定工序的开始时点,各个设定区域Ar彼此不重叠,且在相互不重叠的状态下显示标志f。由此,变得容易识别多个标志f,并且设定工序中的设定区域Ar的设定变得容易。
以下,对多个记录图案及多个自动设定图案分别进行说明。
(上次使用图案)
当选择上次使用图案的情况下,控制部46读取在上次(紧前)的影像显示流程中的设定工序中所设定的设定区域Ar的位置信息。该位置信息表示在上次的影像显示流程的设定工序中所设定的多个设定区域Ar的各个位置,例如存储于摄影装置10的内部存储器50。所存储的位置信息优选在摄影装置10的电源关闭之后扔被保持。
另外,也可以与设定区域Ar的位置信息一起一并存储设定区域Ar的尺寸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在选择了上次使用图案时,可以一并读取位置信息和尺寸信息。
然后,如图12所示,控制部46在所读取的位置信息所表示的位置,即与上次的影像显示流程中的设定位置相同的位置处自动地设定设定区域Ar。在以与上次的影像显示流程相同的构图拍摄影像的情况下(例如,在相同的位置以相同的弯角拍摄影像的情况),这种上次使用图案是有效的。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读取的位置信息表示在上次(紧前)的影像显示流程中所设定的设定区域Ar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分别存储在过去所实施的几次的设定工序中所设定的设定区域Ar的位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所存储的位置信息中在使用者所指定的一次的设定工序中所设定的设定区域Ar的位置处,设定本次的设定区域Ar。
(预先设定图案)
当选择预先设定图案的情况下,控制部46读取以预先决定的定型的配置图案配置的设定区域Ar的位置信息。定型的配置图案事先登记在摄影装置10或者在购入后的程序更新时等新登记。
若读取定型的配置图案(预先设定图案)所涉及的位置信息,则图13所示的第4UI画面104显示于背面的显示器28。在第4UI画面104中,可选择地显示多种类的图案(图13中的图案A~D),使用者选择任意一种的预先设定图案。控制部46在与使用者所选择的预先设定图案相应的位置处自动地设定设定区域Ar。在以所决定的构图拍摄影像时(例如,在确定的位置拍摄影像时),当存在与该构图对应的图案的情况下,这种预先设定图案是有效的。
另外,关于预先设定图案的种类数量及各预先设定图案中的设定区域Ar的个数及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此,可以任意决定。
(使用者输入图案)
当选择使用者输入图案的情况下,控制部46读取基于使用者的操作而决定的设定区域Ar的位置信息。此处的使用者的操作为用于登记设定区域Ar的位置的输入操作,在设定工序的前阶段(例如,与图案相关的初始登记的阶段)进行。上述的输入操作例如通过图14所示的图案登记用的输入画面105来进行。使用者触摸并拖动输入画面105上所显示的区域设定用的标志fx的内侧区域。由此,登记拖动后的标志fx的显示位置作为设定区域Ar的位置。
控制部46在所读取的位置信息所表示的位置,即在基于使用者的输入操作而决定的设定位置处自动地设定设定区域Ar。当在前述的预先设定图案中无法对应的状况下基于使用者的输入而准备图案的情况下,这种使用者输入图案是有效的。
另外,在登记设定区域Ar的位置,也可以一并登记该设定区域Ar的尺寸。即,也可以存储表示基于使用者的输入操作而决定的设定区域Ar的位置及尺寸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多个设定区域Ar分别以作为使用者输入图案而登记的位置及尺寸进行设定。
(场景识别图案)
在选择场景识别图案时的设定工序中,控制部46基于基准影像识别基准影像的摄影场景。基准影像的摄影场景例如是作为基准影像而拍摄的风景、事件、被摄体的种类、场面(例如,是白天的景色还是夜景)及状况(例如,天气等)等。
另外,作为基于基准影像来识别摄影场景的方法,能够利用公知的场景识别技术。例如,可以举出判断规定区域的影像的亮度或色调是否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方法等。并且,可以实施将表示影像的摄影场景的正确标签和影像的数据用作学习数据集的机器学习,并通过作为学习的结果而获取的场景识别模型,识别基准影像的摄影场景。
(被摄体检测图案)
在选择被摄体检测图案时的设定工序中,控制部46检测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并在所检测的被摄体的位置处自动地设定设定区域Ar。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是基准影像中的除了风景以外的被摄体,并且是能够由控制部46检测的被摄体,例如包括人、动物及交通工具等。
当检测被摄体的情况下,可以适用公知的模板匹配技术。例如,可以将被摄体的图像预先存储为模板图像,并将模板图像与基准影像中的各部分进行对照,将与模板图像类似的影像检测为被摄体。或者,可以构建通过机器学习来识别影像中的被摄体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检测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作为被摄体识别模型的算法,能够利用YOLO(You OnlyLook Once)或R-CNN(Region with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等公知的算法。
在被摄体检测图案中,如图6所示,控制部46能够分别对所检测的被摄体逐一设定设定区域Ar。此时,在各个设定区域Ar内可以容纳有对应的被摄体的整体,或者也可以容纳有对应的被摄体中的一部分(例如,包括面部的上半身部分)。
根据如上的被摄体检测图案,能够对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自动地设定设定区域Ar,而无需使用者费心。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记录从多个设定区域Ar中选择的记录区域Ap的影像而记录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的影像的情况下,被摄体检测图案是有效的。
(AF位置确定图案)
在选择AF位置确定图案时的设定工序中,控制部46在基准影像中确定摄影装置10的用于决定对焦的特征满足基准的位置,并在所确定的位置处自动地设定设定区域Ar。用于决定对焦的特征例如是用于决定基准影像内的对焦位置的特征。例举具体例,当自动聚焦为相位差AF(Auto Focus)方式的情况下,相位差相当于上述的特征。并且,当自动聚焦为反差AF方式的情况下,多个像素之间反差相当于上述的特征。另外,AF方式可以是使用了定向性光的AF方式,或者是使用了DFD(Depth from defocus:离焦深度法)的AF方式。
并且,满足基准的位置是指,上述的特征(例如,相位差或反差等)成为对焦时的特征的位置。简而言之,控制部46在基准影像中,确定通过AF功能而聚焦的位置,作为满足基准的位置。然后,如图15所示,相对于所确定的位置(为聚焦的位置,在图15中,带有阴影线的位置)自动地设定设定区域Ar。此时,例如,在基准影像中,也可以根据聚焦中的部分的面积等,自动地设定设定区域Ar的尺寸。
通过AF功能而聚焦中的部分的影像,通常大多情况下成为记录对象。基于这一点,通过在聚焦的位置处设定设定区域Ar,能够容易地记录聚焦中的影像,因此提高对使用者的便利性。
在AF位置确定图案中,若在聚焦的位置处设定设定区域Ar,则伴随于此,控制部46自动地设定另一设定区域Ar。例如,如图15所示,在聚焦的位置的对称位置(例如,从基准影像的中央观察时点对称的位置)处设定另一设定区域Ar。由此,当选择了AF位置确定图案的情况下,能够在基准区域中自动地设定多个设定区域Ar。但是,设定另一设定区域Ar的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位置。
并且,在AF位置确定图案中,当基准影像整体聚焦的情况下,可以将基准区域整体设定为1个设定区域Ar。
并且,当在基准影像中未检测到被摄体,且在基准影像内未观察到适当的设定区域Ar的设定位置的情况下,可以在基准影像的中央附近设定设定区域Ar。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摄影条件的一例举出基准影像内的对焦位置,在基准影像中,在用于决定对焦位置的特征满足基准的位置(即,聚焦的位置)处设定设定区域Ar。在此,摄影条件可以是除了对焦位置以外的条件,例如可以举出曝光量及白平衡。另外,这里所提及的摄影条件中,快门速度及ISO灵敏度除外。
在此,举例作为摄影条件之一的曝光量,在基准影像中,能够在用于决定曝光量的特征(例如,像素值或亮度)满足基准的位置处设定设定区域Ar。例如,在基准影像中,可以在通过AE(Automatic Exposure)功能而曝光量被调整为适当值的位置处设定设定区域Ar。或者,在基准影像中,可以分别在曝光量相对低的位置及曝光量相对高的位置处设定设定区域Ar。
并且,举例作为摄影条件之一的白平衡,在基准影像中,可以在用于决定白平衡的特征(例如,色度)满足基准的位置处设定设定区域Ar。例如,在基准影像中,可以在通过AWB(Auto White Balance)功能而白平衡被调整为适当值的位置处设定设定区域Ar。例举具体例,当在基准影像中存在从照明及太阳等多个光源分别照射光的区域的情况下,可以对每个光源的照射区域分别设定设定区域Ar。
使用者从以上所说明的多个配置图案中选择任意的图案。由此,在设定工序中,设定区域Ar可以反映使用者的想法或偏好进行设定。并且,在设定工序中,由于设定区域Ar被自动地设定,因此不需要使用者费心(设定作业)。即,在省去使用者的麻烦且反映使用者的想法等而在基准区域中设定设定区域Ar的观点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显示方法提高了便利性(易使用性)。另外,配置图案可以是将图11所示的配置图案组合多个而成的配置图案。例如,可以同时采用场景识别图案和AF位置确定图案来设定多个设定区域Ar。
另外,上述的图案仅为一例,可以添加除了上述图案以外的配置图案,相反地,也可以省略上述的图案中的一部分的图案。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设定工序中,与所选择的图案的种类无关地,当在基准影像中存在后述的特征部位的情况下,在基准区域中,在特征部位的位置处自动地设定设定区域的候选Ac。然后,若使用者对所设定的候选Ac进行规定的操作,则在所设定的候选Ac的位置处设定设定区域Ar。
以下,对设定工序中的候选Ac的设定步骤进行说明。
(关于候选的设定)
在设定工序中,控制部46基于基准影像的各像素的特征(例如,像素值),判定在基准影像中是否存在特征部位。特征部位是指,在基准影像中产生视觉上的变化的部位(作为被摄体而被检测的部位除外),例如,在背景影像中存在移动的部位以及颜色及明度等发生变化的部位。作为具体例,可以举出存在如瀑布那样的流动的部位、如灯光那样的光点亮或熄灭的部位、及切换如电子公告板那样显示的文字及图像等的部位等。
另外,在图16所示的基准影像中,例如,出现在图中的左上部分的灯饰相当于特征部位。
当在基准影像中存在特征部位的情况下,控制部46实施第1设定工序。第1设定工序是在基准影像中的特征部位的位置处自动地设定设定区域的候选Ac的工序。
当实施了第1设定工序的情况下,在之后所实施的显示工序中,如图16所示,显示表示基准影像内的候选Ac的位置的标志(以下,称为候选标志K。)。候选标志K以与表示设定区域Ar的位置的标志f不同的方式显示。例如,图16中的候选标志K是表示围绕特征部位的矩形区域的四边形的大致L字形的图形对象。关于候选标志K的种类及形状等,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箭头或呈手指形状的指针,或者由圆形或星形等记号构成的图形对象。或者,也可以将基准影像中的候选Ac和其周边之间的浓淡差(明度之差)设为候选标志K。
若使用者在显示工序的实施期间进行点击候选标志K等的操作,则将其作为触发而实施第2设定工序。第2设定工序是控制部46根据使用者对候选Ac的操作(例如,点击操作等),在执行该操作的候选Ac的设定位置处设定设定区域Ar的工序。通过实施第2设定工序,如图17所示,在特征部位的影像的区域设定新的设定区域Ar。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设定区域的候选Ac自动地设定于在基准影像中未被识别为被摄体但产生视觉上的变化的特征部位。并且,通过将表示所设定的候选Ac的位置的候选标志K显示于基准影像中,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认候选Ac。而且,通过使用者对候选Ac进行规定的操作,可以在候选Ac的位置处设定设定区域Ar。由此,在基准影像中,能够对使用者感兴趣的特征部位设定设定区域Ar。而且,若选择如此设定的设定区域Ar作为记录区域,则能够记录特征部位的影像。
[关于显示工序]
以下,对影像显示流程中的显示工序进行详细说明。
若在设定工序中设定设定区域Ar,则控制部46开始显示工序。之后,控制部46继续显示工序,直到记录工序结束为止(严格而言,拍摄结束为止)。
显示工序是将记录影像、基准影像、表示基准影像内的多个设定区域Ar的各个位置的标志f显示于显示器的工序。在显示工序中,如图18所示,标志f在基准影像中显示于每个设定区域Ar。由此,使用者能够可靠地掌握基准影像中的各设定区域Ar的位置。
并且,在显示工序中,如图18所示,能够显示多个设定区域Ar中的除了记录区域Ap以外的设定区域Ar的各个影像(以下,称为待机影像。)。
而且,在基准影像中存在前述的特征部位时的显示工序中,表示特征部位的位置的候选标志K与标志f一起显示于基准影像中。
对显示工序的一例进行说明,能够将记录影像、基准影像及待机影像同时显示于背面的显示器28的画面(以下,称为显示画面。)。例如,如图18所示,将显示画面分为主画面G1、子画面G2及信息显示画面G3。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待机影像显示于子画面G2。
主画面G1在显示画面中占据比较宽的范围(例如,显示画面的一半以上),显示基准影像。优选将主画面G1的纵横比设定为与基准影像的纵横比相同的值。
子画面G2为小于主画面G1的画面,且沿显示画面的纵向或横向排列成一列。各子画面G2显示记录影像或一个待机影像。优选将各子画面G2的纵横比设定为与记录影像及待机影像的各个纵横比相同的值。
信息显示画面G3为显示除了影像以外的文字信息的画面,例如,如图18所示,显示与影像记录相关的建议。
另外,显示画面的布局(例如,主画面G1及子画面G2的各个尺寸及配置位置等)不限定于图18所示的方式,能够根据设备的规格或使用者的偏好等自由地进行设计。
并且,在主画面G1中,与基准影像一起,针对在设定工序中所设定的多个设定区域Ar的每一个显示标志f。在显示工序中,主画面G1中所显示的标志f的数量(显示数量)是可变的,且能够同时显示可显示的最大数量(显示上限数)的标志f。
并且,出于使使用者易于观察标志f的目的,更优选在基准影像中强调显示标志f内的影像。例如,如图18所示,在基准影像中,可以降低除了标志f内(即,设定区域Ar的边界内)的影像以外的明度或者灰显。
并且,在显示工序中,以相互不同的方式显示表示记录区域Ap的位置的标志f、表示除此以外的设定区域Ar(以下,还称为待机区域。)的位置的标志f。此时,表示记录区域Ap的位置的标志f优选强调显示,例如,可以将框线的颜色设为红色及荧光色等比较显眼的颜色,或者将框线设为更粗,或者设为闪烁显示。并且,可以强调显示记录区域Ap内的影像(即,记录影像)本身。
并且,当在基准影像中存在移动的被摄体的情况下,对该被摄体设定的移动区域Am追随被摄体而移动。在显示工序中,如图9所示,以与表示除了移动区域Am以外的设定区域Ar的位置的标志f不同的方式,显示表示移动区域Am的位置的标志f。由此,能够容易地区分移动区域Am与除此以外的设定区域Ar,并在基准影像内简单地观察移动区域Am的位置。
另外,若移动区域Am内的被摄体向深度方向(即,相对于摄影装置10靠近及远离的方向)进行移动,则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的大小发生变化。伴随于此,上述被摄体的大小相对于移动区域Am的尺寸的比率(以下,称为被摄体比率。)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46利用电子变焦功能,根据被摄体比率的变化来变更移动区域Am的尺寸,并将被摄体比率调整为保持恒定。
并且,伴随被摄体的移动,移动区域Am有时会移动到基准区域的端(即,视场角的外缘)附近,或者超出基准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控制部46在信息显示画面G3中显示警告消息或者输出警告音,从而向使用者通知上述的状况。
并且,若通过电子手抖动校正来变更基准影像(即,从总视场角的影像中提取的提取影像),则各设定区域Ar相对于基准区域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参考图4)。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46计算基于电子手抖动校正的基准影像的偏差量,并基于所计算出的偏差量,调整各设定区域Ar的位置。由此,各设定区域Ar相对于基准区域的位置被维持在电子手抖动校正的实施前后。
另外,对于伴随电子手抖动校正而调整设定区域Ar的位置的功能,优选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来自由地切换开启/关闭状态。
并且,在显示工序中,如图18所示,按各个标志f的每一个显示标志f的识别信息。各标志f的识别信息在显示工序的实施期间被固定,即使在显示工序中标志f的显示数量发生改变,在其前后也无变化地被维持。例如,图18中,当识别编号为“3”的标志f的显示被中止的情况下,除此以外的标志f的识别编号(即,“1”、“2”、“4”)不发生变化。如此,通过在显示工序的实施期间固定各标志f的识别编号,例如即使标志f的显示数量发生改变,也能够容易地掌握哪个设定区域Ar存在于哪里。
在多个子画面G2中,显示包括记录影像及待机影像的多个设定影像。详细而言,在多个子画面G2上分别逐一显示对应的设定影像。在此,若各子画面G2的纵横比与对应的设定影像的纵横比相同,则能够将该设定影像良好地容纳在画面中并进行显示。
并且,在所显示的多个设定影像中,优选强调显示记录影像。例如,优选在显示记录影像的子画面G2与显示其他设定影像的子画面G2之间,画面框的颜色、框线的粗细或线种类、或者点亮的有无等不同。由此,通过显示器观察多个设定影像的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区分哪个影像为记录影像。
并且,如图18所示,可以在显示移动区域Am的影像的子画面G2(图18中,从上开始第二个子画面)中显示意为移动区域Am的影像的信息(例如,“移动中”等文字信息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准备有多个显示工序的实施模式,显示工序中的影像的显示方法按每个模式发生变化。即,按照由使用者指定的模式来实施显示工序。
例如,若使用者指定第1模式,则作为显示工序而实施第1显示工序。如图18所示,在第1显示工序中,基准影像及每个设定区域Ar的标志f显示于主画面G1,记录影像及待机影像显示于子画面G2。另一方面,若使用者指定第2模式,则作为显示工序而实施第2显示工序。如图19所示,在第2显示工序中,显示记录影像及待机影像,且不显示基准影像及每个设定区域Ar的标志f。
另外,在第1显示工序中,记录影像、待机影像、基准影像及每个设定区域Ar的标志f也可以无须显示于同一个显示器(例如,背面的显示器28)上。即,如图20所示,可以将主画面G1中所显示的影像和子画面G2中所显示的影像显示于相互不同的显示器。例举具体例,可以将主画面G1中所显示的影像显示于背面的显示器28,将子画面G2中所显示的影像显示于电子取景器29或连接于摄影装置10的外部显示器(未图示)。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工序包括第1显示工序及第2显示工序,在这2个显示工序中,实施由使用者指定的一方的工序。由此,能够结合使用者的需求来切换显示影像。例如,当使用者想要确认基准影像及标志f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第1显示工序从而显示基准影像及标志f。另一方面,当使用者想要仅确认记录影像及待机影像(即,设定影像)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第2显示工序从而仅显示记录影像及待机影像。
并且,关于显示工序的实施模式,即,实施第1显示工序及第2显示工序中的哪个工序,优选在显示工序的实施期间,根据基于使用者的切换操作而自由地进行切换。例如,优选使用者通过图2所示的触摸面板36或操作按钮30来切换采用哪个显示工序。
另外,在第2显示工序中,可以将记录影像与其他设定影像显示于同一显示器。例如,如图19所示,可以将记录影像显示于显示画面中的主画面G1,将待机影像显示于子画面G2。
或者,在第2显示工序中,可以将记录影像与其他设定影像显示于相互不同的显示器。例如,如图20所示,可以将记录影像显示于背面的显示器28,将其他设定影像显示于电子取景器29或连接于摄影装置10的外部显示器(未图示)。
在信息显示画面G3中,例如显示后述的提议信息。
并且,在信息显示画面G3中,能够显示对使用者的摄影用的建议及警告消息等。例如,当在记录工序中需要调整曝光量或ISO灵敏度等的情况下,可以显示该消息。
而且,在信息显示画面G3中,能够显示除了上述以外的信息。例如,可以显示当前时点下所采用的摄影模式、与分辨率及ISO灵敏度等摄影条件相关的当前值、以及电子变焦等各种功能的开启/关闭状态等。
(关于基于优先级的设定影像的显示)
在显示工序中,子画面G2的数量根据记录影像的分辨率及纵横比中的至少一方的项目(以下,简称为“至少一方的项目”)来决定。即,子画面G2中所显示的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根据至少一方的项目来决定。
同样地,关于各子画面G2的尺寸也根据至少一方的项目来决定。即,设定影像的显示尺寸为与至少一方的项目相应的尺寸。
在此,至少一方的项目根据记录影像的记录形式(动画格式)来调整。因此,显示工序中的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严格而言,最大显示数量)及显示尺寸为与记录影像的记录形式相应的数及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及显示尺寸根据至少一方的项目来决定,由此能够良好地显示包括记录影像的多个设定影像的每一个。例如,能够将各个设定影像以适当的分辨率良好地容纳在子画面G2中并进行显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影像的纵横比根据记录影像的记录形式来决定,但也可以不依赖于记录形式而任意地设定记录影像的纵横比。在这种情况下,伴随记录影像的纵横比的调整,子画面G2的数量及尺寸根据调整后的纵横比而发生改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显示工序中所显示的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及显示尺寸(即,子画面G2的数量及尺寸)这两者根据至少一方的项目来决定。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或显示尺寸中的任意一方可以根据至少一方的项目来决定。
另外,显示工序中的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也可以根据至少一方的项目来决定。例如,使用者可以设定或变更显示数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工序中的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如上所述,根据记录影像的分辨率及纵横比来决定。在此,当第1显示工序的情况下,在所显示的设定影像中,1个为记录影像,其余为待机影像。因此,与待机影像的显示数量相关的设定值,即最大显示数量,根据记录影像的分辨率及纵横比来决定,具体而言,是比子画面G2的数量少1的数量。
另外,在图21所示的情况中,待机影像的最大显示数量为3个。
另一方面,基准区域中的设定区域Ar的数量根据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等而发生变化,伴随于此,除了记录区域Ap以外的设定区域Ar,即多个待机区域的数量发生变化。
另外,在图21所示的情况中,待机区域的数量6个。
当多个待机区域的数量达到待机影像的最大显示数量(严格而言,超过)的情况下,控制部46以图22所示的流程实施显示工序。对图22所示的显示工序的流程进行说明,当多个待机区域的数量达到待机影像的最大显示数量的情况下,控制部46实施决定工序(S021)。
在决定工序中,控制部46对多个待机区域的每一个决定优先级。对该步骤进行说明,首先,控制部46对多个待机影像的每一个检测待机影像中的被摄体(S101)。接着,控制部46获取与所检测的待机影像中的被摄体相关的信息(S102)。另外,此时,控制部46可以获取作为后述的记录区域的实绩信息来代替与待机影像中的被摄体相关的信息。
作为与被摄体相关的信息,例如,可以举出在拍摄期间,被摄体映在基准影像中的时间或次数、以及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的大小(显示尺寸)。这些信息能够通过在拍摄期间中由控制部46分析基准影像并进行计测或计数而获取。
并且,当被摄体为人物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模式匹配等技术识别人物的面部,确定识别了面部的人物的重要度,并将该确定结果设为与被摄体相关的信息。关于人物的重要度,例如,能够对识别了面部的人物的属性(例如,家属、亲戚、熟人或其他人)等进行判定,并从该判定结果求出。并且,当所检测的被摄体为多个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被摄体的类别(例如,人、动物、物品或风景等)来决定优先级。而且,也可以从所检测的定时早的被摄体开始优先地决定优先级。
另外,关于与被摄体相关的信息,当然也可以考虑除了上述以外的信息。在决定工序中,关于利用哪种信息作为与被摄体相关的信息,期望由使用者自由地进行选择。
之后,控制部46在决定工序中,根据与所检测的被摄体相关的信息来决定多个待机区域的各个优先级(S103)。
在实施决定工序之后,控制部46在多个待机区域中,基于优先级选定N个待机区域(S022)。在此,所选定的待机区域的数量N为待机影像的最大显示数量,是根据子画面G2的数量而决定的数量(例如,比子画面G2的数量仅少1的数量)。在步骤S022中,控制部46从优先级高的一方依次选定N个待机区域。
然后,控制部46将所选定的N个待机区域的影像(待机影像)显示于子画面G2的(S023)。在此,当子画面G2如图21所示沿显示画面的纵向排列的情况下,期望将优先级更高的待机区域的待机影像显示于更上方的子画面G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多个待机区域的数量达到(超过)待机影像的最大显示数量的情况下,显示根据优先级所选定的N个待机影像。由此,能够响应于画面显示中的限制的同时适当地显示优先级高的待机影像。
另外,关于优先级的决定方法,不限于基于与待机影像中的被摄体相关的信息来决定的方法。例如,可以根据作为记录区域的实绩信息来决定优先级。更详细地进行说明,针对多个待机区域的每一个确定从拍摄开始时到当前时点为止的期间被选择为记录区域的次数、处于记录区域的时间、或者从在紧前被选择为记录区域的时点开始的经过时间等。这些信息相当于与过去被选择为记录区域的实绩相关的信息。
然后,可以基于与上述的实绩相关的信息,决定多个待机区域的各个优先级。例如,当与实绩相关的信息为被选择为记录区域的次数或时间的情况下,该次数或时间越多,可以赋予越高的优先级。
并且,在图22所示的显示工序的流程中,设为基于优先级选定N个待机区域,并仅显示所选定的待机区域的影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以优先级的降序分别选定上位N个待机区域和其下位的待机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首先显示上位N个待机区域的待机影像,并如图23所示,通过显示画面的滚动或切换等来显示其下位的待机区域的待机影像。
并且,也可以以与优先级相应的尺寸显示多个待机影像的每一个。例如,如图24所示,优先级高的待机区域的待机影像可以显示于通常尺寸的子画面G2,优先级低的待机区域的待机影像可以显示于缩小尺寸的子画面G2x。如此,能够显示多个待机影像的每一个,且能够更容易观察地显示优先级高的待机区域。
[关于控制工序]
对影像显示流程中的控制工序进行说明。控制工序是执行用于控制基准区域的变更的控制处理的工序,并至少在决定基准区域之后实施。即,控制处理是用于控制接收使用者的记录开始指示的时点后的基准区域的变更的处理。
在控制处理中,控制部46锁定变焦用驱动部21并停止变焦用的光学设备18的移动。由此,在记录工序中,光学变焦功能被限制,基准区域被固定,从而在该时点的视场角得以维持。
若执行上述的控制处理,则在记录工序的实施期间,能够防止各设定区域Ar相对于基准区域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其结果,能够避免各设定区域Ar从基准区域偏离而无法适当地拍摄记录影像等各设定影像的状况。
另外,为了抑制基准区域的变更所实施的控制处理不限定于上述的处理,例如,也可以为用于通知与基准区域的变更相关的提议信息的处理。例举具体例,可以将禁止光学变焦的消息显示于信息显示画面G3,或者利用声音等再现。除此以外,如图18所示,也是显示禁止移动摄影装置10的动作(例如,摇摄动作)的消息、或者推荐使用三脚架等云台来固定摄影装置10的消息等。
并且,控制工序可以在决定基准区域之前(即,接收记录开始指示之前)的时点实施,例如也可以在设定工序中实施。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在基准区域中设定多个设定区域Ar的期间,基准区域发生改变。
[关于变更工序]
在记录工序的实施期间,若满足规定的条件,则控制部46实施变更工序。变更工序是执行与设定区域Ar的影像(即,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的变更相关的变更处理的工序。通过执行变更处理,能够在记录工序的实施期间,动态增加或减少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
以下,参考图25所示的流程,对记录工序的实施期间的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即,在以后的说明中所参考的图26~图31中,为了便于图示,省略了除了标志f内的影像以外的影像的灰显。
在记录工序的实施期间,控制部46监视基准影像,并判定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是否增加(S031)。当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增加的情况下,控制部46实施变更工序(S032)。在该变更工序中,执行增加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的变更处理。
在步骤S032中的变更处理中,根据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的增加而追加设定区域Ar,并将所追加的设定区域Ar的设定影像显示于新的显示器。其结果,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增加。例如,如图26及27所示,当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从3人增加到4人的情况下,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即,子画面G2中所显示的影像的数量)从3个增加到4个。
另外,当伴随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的增加而追加设定区域Ar的情况下,以与其联动的形式,主画面G1中所显示的基准影像中的标志f的数增加所追加的设定区域Ar的量相同的量(参考图27)。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基准影像中的新的被摄体的位置处设定设定区域Ar,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定设定区域的候选Ac来代替设定区域Ar。在这种情况下,在基准影像中,显示表示候选Ac的位置的标志(详细而言,前述的候选标志K)。然后,若使用者对候选标志K进行点击等操作,则将其作为触发而在候选Ac的位置处追加设定区域Ar。其结果,新显示所追加的设定区域Ar的设定影像,并且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增加。
并且,可以输出与设定区域Ar的追加(即,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的变更)相关的提议信息来代替在基准影像中的新的被摄体的位置处设定设定区域Ar或其候选Ac。例如,可以在新的被摄体的位置处追加设定区域Ar并将提议增加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的消息显示于信息显示画面G3或以声音等再现。如此,作为变更处理,可以执行输出与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的变更相关的提议信息的处理。
在图25所示的流程中,控制部46在记录工序的实施期间监视基准影像,并判定基准区域中的移动区域Am是否与其他设定区域Ar重叠(S033)。然后,如图28所示,当移动区域Am与其他设定区域Ar重叠的情况下,或者在重叠紧前的情况下,控制部46输出警告消息或警告音(S034)。这是因为,在移动区域Am与其他设定区域Ar重叠的状况下,存在一方的区域内的被摄体出现在另一方的区域内的被摄体的背后而无法成像的情况。
通过输出警告消息等,能够向使用者告知移动区域Am与其他设定区域Ar重叠或处于重叠紧前的状况。接收到警告的使用者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重新设定设定区域Ar等)。作为其措施之一,当使用者通过画面操作等进行变更请求时(S035),控制部46实施变更工序(S036)。在该变更工序中,执行减少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的变更处理。
在步骤S036中的变更处理中,将重叠的移动区域Am及其他设定区域Ar更新为1个设定区域Ar,并将更新后的设定区域Ar的设定影像显示于显示器。例如,如图28那样分别显示的移动区域Am的影像与其他设定区域Ar的影像如图29那样被合并成包括这2个影像的各个的被摄体的1个影像。其结果,设定区域Ar的数量减少了1个,且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也减少了1个。
另外,更新后的设定区域Ar的尺寸及位置优选设定为可以容纳上述2个影像的被摄体。并且,表示更新后的设定区域Ar的标志f的识别信息可以延续表示更新前的2个区域(即,移动区域Am及其他设定区域Ar)中的任意一方的标志f的识别信息。或者,也可以对更新后的设定区域Ar赋予新的识别编号。
在图25所示的流程中,控制部46在记录工序的实施期间,定期地判定多个设定区域Ar的每一个是否满足中止条件(S037)。中止条件是判断是否应该中止设定区域Ar的影像(设定影像)的显示时的基准,例如可以举出下述的条件(1)~(3)。
中止条件(1):由于光学变焦等,设定区域Ar的至少一部分超出基准区域。
中止条件(2):在一定时间以上,设定区域Ar的设定影像中没有变化或者设定影像中不存在被摄体。
中止条件(3):在一定时间以上,没有被选择为记录区域的设定区域Ar。
另外,中止条件不限于上述的条件(1)~(3),除了上述以外的条件也可以包含在中止条件中。
然后,当存在满足上述的中止条件(1)~(3)中的任意一个的设定区域Ar的情况下,控制部46实施变更工序(S038)。在该变更工序中,执行减少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的变更处理。
在步骤S038中的变更处理中,中止满足中止条件的设定区域Ar的设定影像的显示。例如,在图26中,当标志f的识别信息为“2”的设定区域Ar满足中止条件的情况下,如图30所示,中止该设定区域Ar的设定影像的显示(从子画面G2消失)。其结果,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减少了1个。
另外,关于设定影像的显示被中止的设定区域Ar(以下,称为中止区域。),如图30所示,在主画面G1中,表示中止区域的位置的标志f的显示也被中止。
即,也可以不立即中止满足中止条件的设定区域Ar的设定影像的显示,而输出与设定影像的显示中止(换言之,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的变更)相关的提议信息。例如,可以将推荐满足中止条件的设定区域Ar的设定影像的显示中止的消息显示于信息显示画面G3,或者以声音等再现。在此期间,可以在子画面G2中显示另一影像(与设定影像不同的影像)来代替满足中止条件的设定区域Ar的设定影像。
若中止影像的设定影像的显示被中止,则中止区域在实施记录工序的期间被存储于摄影装置10内的内部存储器50等中。存储中止区域的期间,可以到拍摄结束为止或者到摄影装置10的电源成为关闭状态为止。
并且,若中止区域的设定影像的显示被中止,则如图30所示,在主画面G1中显示返回按钮Bt9等操作用图表。使用者例如能够通过点击返回按钮Bt9等,对中止区域的设定影像进行重新显示指示。若存在使用者的重新显示指示(S039),则控制部46实施变更工序(S040)。在该变更工序中,基于使用者的重新显示指示,执行重新显示存储中的中止区域的设定影像的变更处理。
通过步骤S040中的变更处理,中止区域的影像重新显示于子画面G2,并且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返回到中止区域的设定影像的显示被中止之前的数量。
另外,可重新显示的中止区域的设定影像不限于紧前的中止区域(最近设定影像的显示被中止的设定区域)的影像。例如,也可以重新显示本次的拍摄期间中的过去几次的中止区域的影像。在这种情况下,在摄影装置10中存储有过去几次的中止区域,使用者指定重新显示哪个中止区域的设定影像并指示影像的重新显示。
在图25所示的流程中,控制部46在记录工序的实施期间监视基准影像,并判定基准区域中的被摄体的数量是否超过了设定区域Ar的数量的上限值(S041)。然后,当被摄体的数量超过设定区域Ar的数的上限值的情况下,控制部46实施变更工序(S042)。在该变更工序中,执行与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的减少相关的变更处理。
在步骤S042中的变更处理中,将被摄体的数量超过了设定区域Ar的数量的上限值的情况及推荐减少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的消息显示于信息显示画面G3或者以声音等再现。使用者以此作为契机来修改设定区域Ar的设定,例如,删除没有被选择为记录区域的期间最长的设定区域Ar等不需要的设定区域Ar。其结果,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仅减少使用者所删除的设定区域Ar的数量。
关于以上所说明的一连串的步骤S031~S042,在记录工序的实施期间,反复实施,并在记录工序的结束时点结束(S043)。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基准影像中的变化(例如,被摄体的追加等)及中止条件的成立等为契机而实施变更工序,并适当变更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由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认与当时的状况相应的数量的设定影像,且能够省略成为记录区域的可能性低的设定区域Ar等的影像的确认。其结果,提高了对使用者的便利性。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通俗易懂的说明本发明的显示方法而举出的具体例,其仅仅为一例,也可以为考虑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摄影装置10作为显示装置而显示各种影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由摄影装置10、与摄影装置10有线或无线连接的相机控制器、及外置型的外部显示器等构成显示装置。在这种情况下,相机控制器发挥控制部46的功能,使摄影装置10拍摄基准影像,并使外部显示器显示各种影像。并且,相机控制器也可以进行设定区域Ar的设定、记录区域的选择及重新选择(切换)、以及记录影像的记录等。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影像显示流程中的控制工序中,设为执行用于抑制基准区域的变更的控制处理。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作为与基准区域的变更相关的控制处理,也可以执行用于督促基准区域的变更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根据基准影像中的变化(例如,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的移动等)来调整基准区域。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例如,设为在记录工序中通过电子变焦来变焦放大记录影像。此时,若变焦倍率超过规定值,则记录影像的分辨率成为一定值以下,从而有可能难以得到所期望的画质。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1所示,可以代替电子变焦而进行光学变焦,并将督促基准区域的变更的信息显示于信息显示画面G3。或者,例如可以以分辨率成为规定值以上的方式,控制部46移动变焦用驱动部并强制进行光学变焦从而自动地变更基准区域。
若通过光学变焦而基准区域发生改变,则各设定区域Ar相对于基准区域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控制部46计算基准区域的变化量,并基于所计算出的变化量来调整各设定区域Ar的位置及尺寸。由此,各设定区域Ar相对于基准区域的相对位置被维持在变焦的实施前后。
并且,在记录工序的实施期间,有时移动区域Am追随被摄体的移动而到达基准区域的端附近或者移动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超出基准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督促移动摄影装置10以使移动后的移动区域Am容纳于基准区域中(即,基准影像的变更)的信息显示于信息显示画面G3。
在此,在记录工序中,当使用者通过移动摄影装置10来变更基准区域的情况下,摄影装置10中所具备的陀螺仪传感器等公知的检测传感器可以检测摄影装置10的移动(例如,位移量)。然后,优选基于控制部46所检测出的摄影装置10的移动来调整各设定区域Ar的位置及尺寸。由此,各设定区域Ar相对于基准区域的相对位置根据变更后的基准区域来进行调整。此时,由于基准区域的变更而超出基准区域外的设定区域Ar可以被自动删除。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记录的影像为动画,即,以恒定的帧速率连续拍摄到的多个帧图像的集合。但是,所记录的影像不限于动画,也可以为静态图像。
例如,控制部46将基准影像作为实时取景图像而显示于主画面G1,并在基准区域中设定多个设定区域Ar。使用者从多个设定区域Ar中选择记录区域Ap,控制部46将包括记录影像的多个设定影像显示于子画面G2。然后,若使用者操作释放按钮26等而进行记录指示,则控制部46可以将记录影像作为静止图像而记录于记录介质。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若检测基准影像中的被摄体,则在所检测的被摄体的位置处自动地设定设定区域Ar。但是,不限于在所检测的被摄体的位置处立即设定设定区域Ar的情况,也可以在所检测的被摄体的位置处首先设定设定区域的候选Ac。在这种情况下,在候选Ac的位置显示候选标志K,当使用者对该候选标志K进行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可以在候选Ac的位置处设定设定区域Ar。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关于满足中止条件的设定区域Ar,设为设定影像的显示被中止,另一方面,在记录工序的实施期间存储于摄影装置10。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删除满足中止条件的设定区域Ar,并不存储该区域的影像。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删除满足中止条件的设定区域Ar之前的阶段,将与该设定区域Ar的删除相关的提议信息显示于信息显示画面G3。然后,可以另外显示用于选择是否删除设定区域Ar的画面(未图示),并在确认关于是否删除的使用者的想法之后,删除满足中止条件的设定区域Ar。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拍摄装置为数码相机,但也可以为摄像机、带摄像光学系统的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及平板型终端等移动终端。并且,成像透镜也可以是外置于移动终端的摄像光学系统的透镜单元。
符号说明
10-摄影装置,12-摄影装置主体,13-卡口,14-摄影透镜,17-光学单元,18、19-光学设备,20-光圈,21-变焦用驱动部,22-对焦用驱动部,23-光圈驱动部,26-释放按钮,28-显示器,29-电子取景器,30-操作按钮,36-触摸面板,38-快门,40-成像元件,42-像素,44-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6-控制部,47-控制器,48-影像处理部,50-内部存储器,52-卡槽,54-存储卡,56-缓冲存储器,61-相机控制器,62-外部显示器,101-第1UI画面,102-第2UI画面,103-第3UI画面,104-第4UI画面,105-输入画面,Ac-候选,Am-移动区域,Ap-记录区域,Ar-设定区域,As、At-摄影区域,Bt1~Bt8-按钮,Bt9-返回按钮,f、fx-标志,G1-主画面,G2、G2x-子画面,G3-信息显示画面,K-候选标志,L1-光轴,T-表数据。

Claims (18)

1.一种显示方法,其显示由摄影装置拍摄的影像,所述显示方法具备:
设定工序,在作为基准影像的摄影区域的基准区域中,设定多个设定区域;
选择工序,从所述多个设定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的记录影像的区域的记录区域;
切换工序,在实施所述选择工序之后,从所述多个设定区域中重新选择所述记录区域并切换所述记录区域;及
显示工序,显示所述记录影像、所述基准影像、表示所述基准影像内的所述多个设定区域的各个位置的标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方法,其中,
所述标志包括所述设定区域的边界,
在所述显示工序中,强调显示所述基准影像中的所述边界内的影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方法,其中,
在所述设定工序的开始时点,在各个所述设定区域彼此不重叠的状态下,显示所述标志。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方法,其中,
在所述显示工序中,以相互不同的方式显示表示所述基准影像内的所述记录区域的位置的所述标志、表示作为除了所述记录区域以外的所述设定区域的待机区域的位置的所述标志。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方法,其中,
在所述显示工序中,以与表示除了移动区域以外的所述设定区域的位置的所述标志不同的方式,显示表示所述移动区域的位置的所述标志,所述移动区域是追随移动的被摄体而移动的所述设定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方法,其中,
在所述显示工序中,将所述记录影像和所述基准影像显示于相互不同的显示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方法,其中,
所述显示工序具有:
第1显示工序,显示所述记录影像、所述基准影像及所述标志;及
第2显示工序,显示所述记录影像且不显示所述基准影像及所述标志,
实施所述第1显示工序及所述第2显示工序中由使用者指定的一方的工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2显示工序中,将所述记录影像和作为除了所述记录区域以外的所述设定区域的影像的待机影像显示于相互不同的显示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方法,其中,
所述显示工序中的所述标志的显示数量是可变的,
在所述显示工序中,针对各个所述标志显示所述标志的识别信息,
当变更了所述标志的显示数量的情况下,在所述各个标志中所设定的所述识别信息在所述标志的显示数量的变更前后被维持。
10.一种显示方法,其显示由摄影装置拍摄的影像,所述显示方法具备:
设定工序,在作为基准影像的摄影区域的基准区域中,设定多个设定区域;
选择工序,从所述多个设定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的记录影像的区域的记录区域;
切换工序,在实施所述选择工序之后,从所述多个设定区域中重新选择所述记录区域并切换所述记录区域;
决定工序,当将除了所述记录区域以外的设定区域设为待机区域的情况下,对多个所述待机区域决定优先级;及
显示工序,显示作为多个所述待机区域的影像的多个待机影像,
当在所述基准区域中所设定的多个所述待机区域的数量达到与所述待机影像的显示数量相关的设定值的情况下,在所述显示工序中,显示多个所述待机区域中基于所述优先级而被选定的所述待机区域的所述待机影像,或者以与所述优先级相应的尺寸显示多个所述待机影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方法,其中,
在所述决定工序中,检测多个所述待机影像中的被摄体,并根据与所检测的所述被摄体相关的信息来决定多个所述待机区域的各个所述优先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方法,其中,
在所述决定工序中,确定所述待机区域过去被选择为所述记录区域的实绩,并基于与所确定的所述实绩相关的信息来决定所述多个待机区域的各个所述优先级。
13.一种显示方法,其显示由摄影装置拍摄的影像,所述显示方法具备:
设定工序,在作为基准影像的摄影区域的基准区域中,设定多个设定区域;
选择工序,从所述多个设定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的记录影像的区域的记录区域;
切换工序,在实施所述选择工序之后,从所述多个设定区域中重新选择所述记录区域并切换所述记录区域;
显示工序,显示作为所述多个设定区域的影像的多个设定影像;及
控制工序,在至少决定所述基准区域之后,执行与所述基准区域的变更相关的控制处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方法,其中,
所述控制处理包括用于抑制所述基准区域的变更的处理、用于促使所述基准区域的变更的处理、及用于通知与所述基准区域的变更相关的提议信息的处理中的至少一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显示方法,其中,
当所述摄影装置具备变焦用的光学设备的情况下,在所述控制工序中,执行与基于所述光学设备的变焦相关的所述控制处理。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方法,其中,
在接收到使用者的记录开始指示时,决定所述基准区域,
所述控制处理为与接收所述记录开始指示的时点后的所述基准区域的变更相关的处理。
17.一种显示方法,其显示由摄影装置拍摄的影像,所述显示方法具备:
设定工序,在作为基准影像的摄影区域的基准区域中,设定多个设定区域;
选择工序,从所述多个设定区域中选择作为被记录的记录影像的区域的记录区域;
切换工序,在实施所述选择工序之后,从所述多个设定区域中重新选择所述记录区域并切换所述记录区域;及
显示工序,显示作为所述设定区域的影像的设定影像,
在所述显示工序中所显示的所述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及所述设定影像的显示尺寸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所述记录影像的分辨率及纵横比中的至少一方的项目来决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方法,其中,
在所述显示工序中所显示的所述设定影像的显示数量根据依据所述记录影像的记录形式而被调整的所述至少一方的项目来决定。
CN202080094541.9A 2020-01-30 2020-11-16 显示方法 Pending CN1150046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3155 2020-01-30
JP2020-013155 2020-01-30
PCT/JP2020/042589 WO2021152960A1 (ja) 2020-01-30 2020-11-16 表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04681A true CN115004681A (zh) 2022-09-02

Family

ID=77078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4541.9A Pending CN115004681A (zh) 2020-01-30 2020-11-16 显示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60704A1 (zh)
JP (1) JPWO2021152960A1 (zh)
CN (1) CN115004681A (zh)
WO (1) WO2021152960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75683A (ja) * 2003-12-09 2005-06-30 Nikon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856023A (zh) * 2005-04-21 2006-11-0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2011175508A (ja) * 2010-02-25 2011-09-08 Mazda Motor Corp 駐車支援システム
JP2014042357A (ja) * 2008-09-12 2014-03-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CN107408300A (zh) * 2015-04-14 2017-11-28 索尼公司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图像处理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75683A (ja) * 2003-12-09 2005-06-30 Nikon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856023A (zh) * 2005-04-21 2006-11-0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2014042357A (ja) * 2008-09-12 2014-03-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11175508A (ja) * 2010-02-25 2011-09-08 Mazda Motor Corp 駐車支援システム
CN107408300A (zh) * 2015-04-14 2017-11-28 索尼公司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图像处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52960A1 (ja) 2021-08-05
US20220360704A1 (en) 2022-11-10
JPWO2021152960A1 (zh) 2021-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71133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US8780200B2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e capturing method which combine a first image with a second image having a wider view
US8139136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function to detect specific subject
KR101467293B1 (ko) 촬영될 영상에 관련된 메뉴를 표시하는 ui 제공방법 및이를 적용한 촬영장치
US7505679B2 (en) Image-taking apparatus
JP2018113551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JP4730478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509081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デジタルカメラのプログラム
US20080309785A1 (en)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US10477113B2 (en) Imag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2023164919A (ja) 映像作成方法
JP2005223658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15004681A (zh) 显示方法
JP7394151B2 (ja) 表示方法
JP2008160701A (ja) カメラ及びカメラ用撮影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841111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889507B2 (ja) カメラ装置、及び撮影タイミング報知方法、撮影タイミング報知プログラム
JP2008219367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07074402A (ja) 表示装置、表示操作装置、処理装置、撮影装置、および表示方法
JP7418083B2 (ja) 表示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5078779B2 (ja) 撮像装置
JP2007281533A (ja) 画像データ生成装置、画像データ生成方法
JP2013135268A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975127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6158084A (zh) 摄像装置及程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