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99377A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99377A
CN114999377A CN202210763989.6A CN202210763989A CN114999377A CN 114999377 A CN114999377 A CN 114999377A CN 202210763989 A CN202210763989 A CN 202210763989A CN 114999377 A CN114999377 A CN 1149993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stor
folding
light
scanning
gate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639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琼
唐韬
王玉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6398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9937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5839 priority patent/WO202400078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999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993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0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plays having non-planar surfaces, e.g. curved displays
    • G09G3/03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plays having non-planar surfaces, e.g. curved displays for flexible display surfac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非折叠区和折叠区,非折叠区与折叠区相邻设置,显示面板参照折叠区进行折叠;以及,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数据线、多条栅极线和多个栅极驱动单元;多条数据线均沿列方向延伸,多条栅极线均沿行方向延伸,栅极线与数据线交叉限定出子像素所在的区域,多个栅极驱动单元沿列方向依次排布,栅极驱动单元与对应的栅极线连接,栅极线与子像素的像素驱动电路连接。基于此,通过将位于折叠区的栅极驱动单元的一部分元器件设置于非折叠区,使得折叠区的元器件的数量适当地减小,由此降低了折叠区的应力集中,从而降低了折叠区电路电性改变及电路走线断裂的可能性,进而提升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具有可折叠性能的方便携带的显示装置,是未来显示装置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目前的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进行折叠时,折叠区的应力集中较大,致使折叠区的电路电性改变,甚至电路走线断裂,从而影响折叠区甚至整个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降低折叠区的应力集中,从而降低折叠区电路电性改变及电路走线断裂的可能性,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非折叠区和折叠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条数据线,沿列方向延伸;
多条栅极线,沿行方向延伸;所述栅极线与所述数据线交叉限定出子像素所在的区域;
多个栅极驱动单元,沿列方向依次排布;所述栅极驱动单元与对应的所述栅极线连接,所述栅极线与子像素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其中,所述非折叠区与所述折叠区相邻设置,所述显示面板参照所述折叠区进行折叠,位于所述折叠区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部分元器件设置于所述非折叠区。
可选地,所述非折叠区包括器件设置区和器件预留区;
所述器件预留区位于所述器件设置区和所述折叠区之间,位于所述非折叠区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设置于所述器件设置区,位于所述折叠区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部分元器件设置于所述器件预留区。
可选地,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和第二栅极驱动单元,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位于所述非折叠区,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位于所述折叠区。
可选地,由所述非折叠区背离相邻的所述折叠区的方向,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等间距设置;
优选地,由所述非折叠区背离相邻的所述折叠区的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之间的间距依次递增。
可选地,在同一所述非折叠区,距离相邻的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近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的摆放方式,与距离同一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远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的摆放方式不同;
优选地,距离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近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以m行摆放,距离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远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以n行摆放;其中,m和n均为正整数且m<n;
优选地,距离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近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内,相邻两个元器件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距离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远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内,相邻两个元器件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其中,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优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子像素位于所述显示区;距离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近且距离所述非显示区相对较近的所述子像素,其内的各元器件非等间距设置;距离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近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部分元器件位于所述显示区。
可选地,所述折叠区内限定有折叠轴;
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位于所述折叠区的各元器件等间距设置;
优选地,在所述折叠区,由所述折叠轴指向所述非折叠区的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之间的间距呈减小趋势;
优选地,在所述折叠区,由所述折叠轴指向所述非折叠区的方向,相邻两个元器件之间的间距呈减小趋势,所述元器件为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所述非折叠区的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薄膜晶体管的尺寸,大于所述折叠区的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薄膜晶体管的尺寸;
优选地,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电容,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至少一个电容设置于所述非折叠区。
可选地,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
扫描第一晶体管、扫描第二晶体管、扫描第三晶体管、扫描第四晶体管、扫描第五晶体管、扫描第六晶体管、扫描第七晶体管、扫描第八晶体管、扫描第一电容和扫描第二电容;
所述扫描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接入第一使能信号,所述扫描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扫描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扫描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第一时钟信号;
所述扫描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扫描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扫描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第二时钟信号;
所述扫描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入第一电位信号,所述扫描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扫描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
所述扫描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入所述第一时钟信号,所述扫描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扫描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
所述扫描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扫描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扫描第五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入第二电位信号,所述扫描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所述第一时钟信号;
所述扫描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扫描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扫描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接入所述第一电位信号,所述扫描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扫描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扫描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入所述第二时钟信号,所述扫描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扫描第八晶体管的第一端;
所述扫描第八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扫描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扫描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第二电位信号;
所述扫描第一电容连接于所述扫描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和第一端之间;
所述扫描第二电容连接于所述扫描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和第一端之间;
其中,所述扫描第六晶体管、所述扫描第七晶体管、所述扫描第一电容和所述扫描第二电容设置于所述非折叠区。
可选地,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
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发光控制第二晶体管、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发光控制第四晶体管、发光控制第五晶体管、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发光控制第七晶体管、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发光控制第一电容、发光控制第二电容和发光控制第三电容;
所述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接入第二使能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光控制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第三时钟信号;
所述发光控制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接入所述第一时钟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
所述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入第四电位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所述第三时钟信号;
所述发光控制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发光控制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接入第三电位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
所述发光控制第五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所述发光控制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第四时钟信号;
所述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所述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接入所述第三电位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
所述发光控制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发光控制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所述第四时钟信号;
所述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入所述第四时钟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
所述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的第一端接入所述第三电位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
所述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入所述第四电位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
所述发光控制第一电容连接于所述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的第一端和控制端之间;
所述发光控制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发光控制电容的第二端接入所述第四时钟信号;
所述发光控制第三电容连接于所述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的控制端和第一端之间;
其中,所述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所述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所述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所述发光控制第一电容、所述发光控制第二电容和所述发光控制第三电容设置于所述非折叠区。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时钟线、电位线和使能线;
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均连接所述时钟线,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均连接所述电位线;所述使能线用于向所述栅极驱动单元提供起始信号;其中,折叠区内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栅极驱动单元之间的所述时钟线、所述电位线和/或所述使能线,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内呈倾斜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显示面板包括非折叠区和折叠区,非折叠区与折叠区相邻设置,显示面板参照折叠区进行折叠;以及,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数据线、多条栅极线和多个栅极驱动单元;多条数据线均沿列方向延伸,多条栅极线均沿行方向延伸,栅极线与数据线交叉限定出子像素所在的区域,多个栅极驱动单元沿列方向依次排布,栅极驱动单元与对应的栅极线连接,栅极线与对应的子像素连接。基于此,通过将位于折叠区的栅极驱动单元的一部分元器件设置于非折叠区,使得折叠区的元器件的数量适当地减小,由此降低了折叠区的应力集中,从而降低了折叠区电路电性改变及电路走线断裂的可能性,进而提升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相关技术中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的摆放方式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的摆放方式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的摆放方式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5所示意的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正如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目前的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进行折叠时,折叠区的应力集中较大,致使折叠区的电路电性改变,甚至电路走线断裂。对此,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其具体原因如下: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非折叠区12_1、第二非折叠区12_2和折叠区11,折叠区11位于第一非折叠区12_1和第二非折叠区12_2之间;显示面板包括栅极线14、数据线15和栅极驱动单元13,栅极线14与数据线15交叉限定出子像素所在的区域,栅极线14与对应的子像素连接,栅极驱动单元13与对应的栅极线14连接。继续参考图1,由于在折叠区11设置了栅极驱动单元13,因此显示面板参照折叠区11进行折叠时,折叠区11的栅极驱动单元13会被弯折,使得折叠区11的应力集中较大,从而随着折叠次数的增多,折叠区11的栅极驱动单元13更容易出现损伤性疲劳,致使元器件损坏、栅极驱动单元13之间的走线16断裂,即致使折叠区11的元器件失效。元器件失效时信号不能正常传输,从而会影响折叠区11的显示效果,严重时影响整个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显示面板包括非折叠区22和折叠区21。非折叠区22包括多条第一栅极线24_1、多条第一数据线25_1、多个第一子像素以及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单元23_1;第一栅极线24_1与对应的第一子像素连接,第一数据线25_1与对应的第一子像素连接,第一栅极驱动单元23_1与对应的第一栅极线24_1连接;其中,第一栅极线24_1沿行方向x延伸,第一数据线25_1沿列方向y延伸。折叠区21包括多条第二栅极线24_2、多条第二数据线25_2、多个第二子像素以及多个第二栅极驱动单元23_2,第二栅极线24_2与对应的第二子像素连接,第二数据线25_2与对应的第二子像素连接,第二栅极驱动单元23_2与对应的第二栅极线24_2连接;其中,第二栅极线24_2沿列方向y延伸,第二数据线25_2沿行方向x延伸。继续参考图2,通过将位于非折叠区22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23_1和位于折叠区21的第二栅极驱动单元23_2独立设计,来避免第二栅极驱动单元23_2不会受到显示面板弯折的影响。然而此类设计,本质上仍然没有减小折叠区的应力集中,而且非折叠区22和折叠区21独立设计栅极驱动单元容易引起显示分屏。
图3是相关技术中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非折叠区32_1、第二非折叠区32_2和折叠区31,折叠区31位于第一非折叠区32_1和第二非折叠区32_2之间。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栅极线35、多条数据线34、多个第一数据引脚36_1和多个第二数据引脚36_2,栅极线35依次经过第一非折叠区32_1、折叠区31和第二非折叠区32_2,数据线34包括位于第一非折叠区32_1的第一数据线34_1和位于第二非折叠区32_2的第二数据线34_2,第一数据线34_1与位于第一非折叠区32_1的第一数据引脚36_1连接,第二数据线34_2与位于第二非折叠区32_2的第二数据引脚36_2连接;其中,栅极线35沿列方向y延伸,数据线34沿行方向x延伸。继续参考图3,通过将数据线34的延伸方向设置为与折叠轴KK’平行,避免了对数据线34的弯折,同时由于栅极线35横跨第一非折叠区32_1、折叠区31和第二非折叠区32_2,从而可以从栅极线35两侧提供扫描信号。然而此类设计,虽然避免了在折叠区31设置栅极驱动单元33,进而避免了折叠区31栅极驱动单元的多次弯折,但由于在第一非折叠区32_1和第二非折叠区32_2分别设置第一数据引脚36_1和第二数据引脚36_2,导致连接第一数据引脚36_1和第二数据引脚36_2的柔性电路板(图中未示意出)会涉及多次弯折,即将折叠区31栅极驱动单元的弯折问题转嫁到了柔性电路板上,技术问题实质上并未得到解决,而且两个绑定区容易引起显示分屏。
图4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显示装置包括基板40、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和多个栅极驱动器43,栅极驱动器43包括多个栅极驱动块,栅极驱动块与对应的栅极线连接;其中,栅极线沿行方向x延伸,数据线沿列方向y延伸。继续参考图4,基板40限定有折叠线QQ’和折叠部41,通过将栅极驱动器43不设置在折叠线QQ’上,即在折叠部41不设置栅极驱动器43,也即在折叠部41不设置诸如具有交叠电极的薄膜晶体管的器件,从而即使显示装置反复折叠,栅极驱动器43亦不受直接影响。然而此类设计,由于所有的栅极驱动块全都设置在非折叠区42,导致非折叠区42边框较大,进而导致显示装置边框较大。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针对性地解决折叠区应力集中较大的技术问题,降低折叠区电路电性改变及电路走线断裂的可能性,进而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与此同时,实现窄边框设计且避免显示分屏。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显示面板包括非折叠区52和折叠区51,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数据线55,沿列方向y延伸;多条栅极线54,沿行方向x延伸;栅极线54与数据线55交叉限定出子像素所在的区域;多个栅极驱动单元沿列方向y依次排布;栅极驱动单元53与对应的栅极线54连接,栅极线54与对应的子像素连接(具体可以是栅极线54与子像素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其中,非折叠区52与折叠区51相邻设置,显示面板参照折叠区51进行折叠,位于折叠区51的栅极驱动单元53的部分元器件设置于非折叠区52。
具体地,显示面板可以是柔性可折叠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具有至少两个非折叠区52和至少一个折叠区51,折叠区51位于相邻的两个非折叠区52之间。每个折叠区51限定有折叠轴PP’,显示面板可在折叠区51内沿着折叠轴进行折叠、弯折(弯曲),使得折叠区51的显示面板的平面曲率不为0。如图5中示例性示意出显示面板具有两个非折叠区52(即第一非折叠区52_1和第二非折叠区52_2)和一个折叠区51(限定有折叠轴PP’),折叠区51位于第一非折叠区52_1和第二非折叠区52_2之间。
数据线55与栅极线54交叉限定的区域内设置有子像素(图中未示意出),从而多个子像素在显示面板内呈阵列排布,子像素阵列覆盖第一非折叠区52_1、折叠区51以及第二非折叠区52_2。子像素可包括发光元件和像素驱动电路(简称像素电路),发光元件与像素电路连接,像素电路用于根据驱动信号驱动所连接的发光元件发光,驱动信号包括数据信号、扫描信号以及初始化信号等,发光元件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
其中,数据信号由数据线55提供。扫描信号由栅极线54提供;扫描信号既可以作为驱动数据写入晶体管和初始化晶体管等开关晶体管工作的扫描信号Scan,也可作为驱动发光控制晶体管工作的发光控制信号EM。这里,数据写入晶体管是指像素电路中用于向存储电容传输数据信号的开关晶体管,初始化晶体管是用于向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或发光元件的阳极传输初始化信号的开关晶体管,发光控制晶体管是用于控制发光元件的发光阶段的开关晶体管。
显示面板中的驱动器包括数据驱动单元(图中未示意出)和栅极驱动单元53,数据驱动单元与对应的数据线55连接,数据驱动单元用于产生数据信号,栅极驱动单元53与对应的栅极线54连接,栅极驱动单元53用于产生扫描信号。每一个栅极驱动单元53可作为一个移位寄存器,级联的多个栅极驱动单元53构成级联的多个移位寄存器;其中,第一级栅极驱动单元53的输入端接入起始信号,栅极驱动单元53可根据接收到的时钟信号将起始信号从自身的输出端移位输出,输出即为扫描信号,而下一级栅极驱动单元53的输入端可连接上一级栅极驱动单元53的输出端。
多个栅极驱动单元53在子像素阵列的外围沿列方向y依次排布,第一非折叠区52_1、折叠区51和第二非折叠区52_2均设置有栅极驱动单元53。每一个栅极驱动单元53可包括多个元器件,即可由多个元器件相互电连接后构成一个栅极驱动单元53,元器件例如是薄膜晶体管或者电容等;薄膜晶体管可由层叠设置的有源层和多层金属膜层构成,电容可由层叠设置的多层金属膜层构成。
依此可知,在显示面板参照折叠区51进行折叠时,因折叠区51设置有栅极驱动单元53,折叠区51的栅极驱动单元53会被弯折,而栅极驱动单元53中构成元器件的有源层、金属膜层硬度较大,且一般栅极驱动单元53所包含的元器件的数量较多,元器件排布密集,因此折叠区51的应力集中较大,从而随着折叠次数的增多,折叠区51栅极驱动单元53很容易出现损伤性疲劳,致使栅极驱动单元53的元器件损坏、栅极驱动单元53之间的走线断裂。其中,单元53之间的走线包括但不限于用于提供起始信号的使能线、用于提供时钟信号的时钟线以及用于提供电位信号的电位线;电位信号例如是具有较高电压的电位信号或者具有较低电压的电位信号。
对此,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将位于折叠区51的栅极驱动单元53的部分元器件设置于非折叠区52,例如将位于折叠区51的栅极驱动单元53的部分元器件设置于第一非折叠区52_1和/或第二非折叠区52_2,使得折叠区51的元器件的数量被适当地减少。折叠区51的元器件较少,则折叠区51的有源层、金属膜层的体积较少,且元器件排布的密集程度可以较低,从而折叠区51的应力集中较小,本实施例由此降低了折叠区51的应力集中,从而降低了折叠区51栅极驱动单元53元器件损坏及单元之间走线断裂的可能性,使得折叠区51栅极驱动单元53能够正常地生成信号以及传输信号、正常工作,本实施例由此提升了折叠区51及显示面板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显示效果。
同时,由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仅仅是将位于折叠区51的栅极驱动单元53的部分元器件设置于非折叠区52,若折叠区51设置有多个栅极驱动单元53,则仅将折叠区51的每个栅极驱动单元53的部分元器件设置于非折叠区52即可,所占用的非折叠区52的区域很微小,从而相较于图4和图3所示意的方案,减小了非折叠区52边框,进而减小了显示装置边框,实现了窄边框设计,并且由于所占用的非折叠区52的区域很微小,则可以避免对非折叠区52内的各栅极驱动单元53的排布做出较大移动、改动、调整,从而使得非折叠区52的可靠性较高,进而使得显示面板的可靠性较高。以及,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相较于图3和图2所示意的横屏竖用的设计,能够避免显示分屏,由此进一步提升了显示效果。以及,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通过减少折叠区51元器件数量而降低了折叠区51应力集中的同时,也对折叠区51起到了柔化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折叠区51的弯折性能,进而提升了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继续参考图5,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可选地,非折叠区52包括器件设置区56和器件预留区57;器件预留区57位于器件设置区56和折叠区51之间;位于非折叠区52的栅极驱动单元53的元器件设置于器件设置区56,位于折叠区51的栅极驱动单元53的部分元器件设置于器件预留区57;其中,器件设置区56和器件预留区57均位于子像素阵列的外围。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将非折叠区52用于设置栅极驱动单元53的区域,腾让出一小片区域来设置折叠区51的栅极驱动单元53的部分元器件,该腾让出的一小片区域即为器件预留区57,未腾让的区域即为器件设置区56。器件设置区56用于设置非折叠区52的栅极驱动单元53,器件预留区57用于设置折叠区51的栅极驱动单元53的部分元器件,即折叠区51栅极驱动单元53中需要搬移至非折叠区52的元器件可以设置在器件预留区57。将器件预留区57设置在器件设置区56和非折叠区52之间,使得折叠区51栅极驱动单元53中搬移至非折叠区52的元器件可以实现就近设置,以尽可能的缩短折叠区51栅极驱动单元53中元器件之间的走线长度,缩短折叠区51和非折叠区52之间的走线长度,不仅可以降低走线上的IR-Drop(IR压降),还可以简化子像素阵列外围的走线,提升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示例性地,继续参考图5,可以是第一非折叠区52_1包括第一器件设置区56_1和第一器件预留区57_1,和/或,第二非折叠区52_2包括第二器件设置区56_2和第二器件预留区57_2。其中,第一器件设置区56_1用于设置第一非折叠区52_1的栅极驱动单元53,第二器件设置区56_2用于设置第二非折叠区52_2的栅极驱动单元53,第一器件预留区57_1位于第一器件设置区56_1和折叠区51之间,第二器件预留区57_2位于第二器件设置区56_2和折叠区51之间,折叠区51栅极驱动单元53中需要搬移至非折叠区52的元器件可以设置在第一器件预留区57_1和/或第二器件预留区57_2。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非折叠区如何设置器件设置区和器件预留区的方式有多种,以下就其中几种进行示例性地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其中,栅极驱动单元53包括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和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设置于非折叠区52,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设置于折叠区51。如图5示例性示意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设置于第一非折叠区52_1和第二非折叠区52_2;非折叠区52背离相邻的折叠区51的方向包括第一非折叠区52_1背离折叠区51的方向,以及第二非折叠区52_2背离折叠区51的方向。
继续参考图5,可选地,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由非折叠区52背离相邻的折叠区51的方向,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等间距设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非折叠区52_1,由第一非折叠区52_1背离折叠区51的方向,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等间距设置,以及在第二非折叠区52_2,由第二非折叠区52_2背离折叠区51的方向,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等间距设置;从而使得第一器件预留区57_1是通过将第一非折叠区52_1的所有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整体向背离折叠区51的方向进行平移得到,以及第二器件预留区57_2是通过将第二非折叠区52_2的所有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整体向背离折叠区51的方向进行平移得到。
并且,由于本实施例中仅是将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部分元器件设置于第一非折叠区52_1或者第二非折叠区52_2,因此第一器件预留区57_1和第二器件预留区57_2无需太大,从而所有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在非折叠区52也无需整体地平移太多距离,本实施例据此在实现折叠区51应力集中降低的同时,实现了窄边框设计。
参考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由非折叠区52背离相邻的折叠区51的方向,相邻两个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之间的间距呈增大趋势(也即相邻两个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之间的间距依次递增)。
示例性地,在第一非折叠区52_1,由第一非折叠区52_1背离折叠区51的方向,相邻两个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之间的间距呈增大趋势,以及在第二非折叠区52_2,由第二非折叠区52_2背离折叠区51的方向,相邻两个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之间的间距呈增大趋势;从而使得第一器件预留区57_1是通过将第一非折叠区52_1内,靠近折叠区51的两相邻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之间的间距进行缩小得到,以及第二器件预留区57_2是通过将第二非折叠区52_2内,靠近折叠区51的两相邻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之间的间距进行缩小得到。也即是说,通过将第一非折叠区52_1内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沿列方向y“相互挤一挤”,使其在列方向y上紧凑排布,从而在第一非折叠区52_1内让出一小片区域作为第一器件预留区57_1,以及将第二非折叠区52_2内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沿列方向y“相互挤一挤”,使其在列方向y上紧凑排布,从而在第二非折叠区52_2内让出一小片区域作为第二器件预留区57_2。
其中,由于器件预留区57位于器件设置区56和折叠区51之间,因此可以优先将非折叠区52内,靠近折叠区51的两相邻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之间的间距进行压缩、缩小,以让出小片区域作为器件预留区57。并且,由于本实施例中仅是将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部分元器件,设置于由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在非折叠区52挤让出来的区域中(即让出来的器件预留区中),而并非额外占用其它任何区域,因此不会导致非折叠区52有任何的增大,本实施例据此在实现折叠区51应力集中降低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了窄边框设计。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的摆放方式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的摆放方式示意图。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在同一非折叠区52,距离相邻的折叠区51相对较近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D的摆放方式(可参考图8),与距离同一折叠区51相对较远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D的摆放方式(可参考图7)不同,据此也可以在非折叠区52预留出器件预留区57。
继续参考图7和图8,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在同一非折叠区52,距离折叠区51相对较近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以m行摆放,距离折叠区51相对较远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以n行摆放;其中,m和n均为正整数且m<n,图7示例性示意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可以是图6中的第一非折叠区52_1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06(距离折叠区51相对较远),图8示例性示意的第一栅极单元可以是图6中的第一非折叠区52_1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01(距离折叠区51相对较近)。
具体地,一般显示面板中各栅极驱动单元53的具体结构相同,即所包含的元器件种类和个数均相同。在同一非折叠区52内,将距离折叠区51相对较远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的元器件以n行摆放,而将距离折叠区51相对较近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的元器件以m行摆放;从而使得器件预留区57是通过将非折叠区52内靠近折叠区51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的元器件,在列方向y上摆放较少个而在行方向x上摆放较多个,以此在非折叠区52内让出一小片区域作为器件预留区57。例如,原本第一非折叠区52_1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01的元器件和第一非折叠区52_1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06的元器件,均以4行3列来摆放,而通过将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01的元器件以3行4列来摆放,从而便在第一非折叠区52_1内让出一小片区域作为第一器件预留区57_1。并且,由于本实施例中仅是将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部分元器件设置于第一非折叠区52_1或者第二非折叠区52_2,因此第一器件预留区57_1和第二器件预留区57_2无需太大,从而也无需设置较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的元器件在列方向y上摆放较少个而在行方向x上摆放较多,本实施例据此在实现折叠区51应力集中降低的同时,实现了窄边框设计。
继续参考图7和图8,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在同一非折叠区52,距离折叠区51相对较近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01内,相邻两个元器件D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L1;距离折叠区51相对较远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06内,相邻两个元器件D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L2;第一间距L1小于第二间距L2。
具体地,将距离折叠区51相对较近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内,相邻两个元器件D之间的间距设置为较小,不仅有利于腾让出器件预留区57,还有利于腾让出器件预留区57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引起边框增大,从而在实现折叠区51应力集中降低的同时,实现了窄边框设计。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的摆放方式示意图。结合图6与图9,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A,子像素位于显示区AA;在同一非折叠区52,距离折叠区51相对较近且距离非显示区NAA相对较近的子像素,其内的各元器件非等间距设置;距离折叠区51相对较近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的部分元器件位于显示区AA。
具体地,可以是将距离折叠区51相对较近且距离非显示区NAA相对较近的子像素,其内的像素电路的元器件非等间距设置,使得像素电路中元器件之间沿列方向y或者沿行方向x“相互挤一挤”,从而可以在距离折叠区51相对较近且距离非显示区NAA相对较近处让出一小块区域用来摆放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的部分元器件,从而便可以在非折叠区52让出一小片区域用做器件预留区57。由于本实施例中是通过将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的部分元器件挤在显示区AA内设置,从而在非折叠区52腾让出器件预留区57,因此并不会引起边框的增大,本实施例据此在实现折叠区51应力集中降低的同时,实现了窄边框设计。
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位于折叠区51的各元器件的摆放方式有多种,以下就其中几种进行示例性地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位于折叠区51的各元器件等间距设置,即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位于折叠区51的元器件均匀分布于折叠区51,从而可进一步降低折叠区51的应力集中,以及进一步柔化折叠区51,提升折叠区51的弯折性能。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在折叠区51,由折叠轴PP’指向非折叠区52的方向,相邻两个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之间的间距呈减小趋势。即,由折叠轴PP’指向非折叠区52的方向,距离折叠轴PP’较远的相邻两个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小,而距离折叠轴PP’较近的相邻两个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大,即距离折叠轴PP’较近的区域内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设置较为稀疏、不密集,从而可进一步降低折叠区51的应力集中。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在折叠区51,由折叠轴PP’指向非折叠区52的方向,相邻两个元器件之间的间距呈减小趋势,其中元器件为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元器件。即,在折叠区51,由折叠轴PP’指向非折叠区52的方向,距离折叠轴PP’较远的相邻两个元器件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小,距离折叠轴PP’较近的相邻两个元器件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大,即距离折叠轴PP’较近的片区内元器件的设置较为稀疏、不聚集,从而可进一步降低折叠区51的应力集中。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是将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任意元器件设置在非折叠区52,本实施例对其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可以是根据显示面板中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和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版图设计,以基本不会对版图设计带来不良影响为前提,且以简化走线为需求,来选择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一部分元器件设置在非折叠区52。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其中,设置于非折叠区52的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薄膜晶体管的尺寸,大于设置于折叠区51的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薄膜晶体管的尺寸。
具体地,一般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所包含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中,部分薄膜晶体管的尺寸相对较小,而部分薄膜晶体管的尺寸相对较大,尺寸相对较大的薄膜晶体管的应力集中相对较大,将尺寸相对较大的薄膜晶体管从折叠区51搬移至非折叠区52,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大尺寸薄膜晶体管的应力集中,保护大尺寸薄膜晶体管以避免其损坏或者电性改变,还能够有效减小折叠区51内总元器件体积,从而有效降低折叠区51应力集中,以及能够有效柔化折叠区51,提高折叠区51弯折性能。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专门设计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位于折叠区51的元器件的尺寸相对较小,来进一步降低折叠区51应力集中,以及进一步柔化折叠区51,提高折叠区51弯折性能。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还包括多个电容;其中,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至少一个电容设置于非折叠区52。
具体地,一般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中的电容用于保证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稳定输出扫描信号。如果电容因弯折而损坏或者电性改变,会更容易影响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正常工作,进而影响折叠区51甚至整个显示面板的显示。据此,将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电容设置于非折叠区52,不仅能够避免电容的应力集中,保护电容以避免其损坏或者电性改变,还能够有效减小折叠区51内总元器件体积,从而有效降低折叠区51应力集中,以及能够有效柔化折叠区51,提高折叠区51弯折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可选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包括8T2C结构,以输出扫描信号Scan。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示例性地,参考图10,具有8T2C结构的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包括:
扫描第一晶体管T1、扫描第二晶体管T2、扫描第三晶体管T3、扫描第四晶体管T4、扫描第五晶体管T5、扫描第六晶体管T6、扫描第七晶体管T7、扫描第八晶体管T8、扫描第一电容C1和扫描第二电容C2;
扫描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端接入第一使能信号SIN,扫描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端连接扫描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端,扫描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端接入第一时钟信号SCK1;
扫描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端连接扫描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端,扫描第二晶体管T2的控制端接入第二时钟信号SCK2;
扫描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端接入第一电位信号VGH1,扫描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端连接扫描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端;
扫描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端接入第一时钟信号SCK1,扫描第四晶体管T4的控制端连接扫描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端;
扫描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端连接扫描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端,扫描第五晶体管T5的第二端接入第二电位信号VGL1,扫描第五晶体管T5的控制端接入第一时钟信号SCK1;
扫描第六晶体管T6的控制端连接扫描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端,扫描第六晶体管T6的第一端接入第一电位信号VGH1,扫描第六晶体管T6的第二端连接栅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
扫描第七晶体管T7的第一端连接栅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扫描第七晶体管T7的第二端接入第二时钟信号SCK2,扫描第七晶体管T7的控制端连接扫描第八晶体管T8的第一端;
扫描第八晶体管T8的第二端连接扫描第四晶体管T4的控制端,扫描第八晶体管T8的控制端接入第二电位信号VGL1;
扫描第一电容C1连接于扫描第六晶体管T6的控制端和第一端之间;
扫描第二电容C2连接于扫描第七晶体管T7的控制端和第一端之间;
其中,扫描第六晶体管T6和扫描第七晶体管T7为栅极驱动单元用于输出扫描信号Scan的晶体管,其尺寸相较于其他扫描晶体管一般较大,因此可以将扫描第六晶体管T6和扫描第七晶体管T7设置在非折叠区52;扫描第一电容C1和扫描第二电容C2用于保证栅极单元输出稳定的扫描信号Scan,因此可以将扫描第一电容C1和扫描第二电容C2设置于非折叠区52。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可选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包括:10T3C结构,以输出发光控制信号EM。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示例性地,参考图11,具有10T3C结构的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包括:
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M1、发光控制第二晶体管M2、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M3、发光控制第四晶体管M4、发光控制第五晶体管M5、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M6、发光控制第七晶体管M7、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M8、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M9、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M10、发光控制第一电容C3、发光控制第二电容C4和发光控制第三电容C5;
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M1的第一端接入第二使能信号EIN,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M1的第二端与发光控制第二晶体管M2的控制端连接,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M1的控制端接入第三时钟信号ECK1;
发光控制第二晶体管M2的第一端接入第一时钟信号SCK1,发光控制第二晶体管M2的第二端连接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M3的第一端;
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M3的第二端接入第四电位信号VGL2,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M3的控制端接入第三时钟信号ECK1;
发光控制第四晶体管M4的控制端连接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M3的第一端,发光控制第四晶体管M4的第一端接入第三电位信号VGH2,发光控制第四晶体管M4的第二端连接发光控制第五晶体管M5的第一端;
发光控制第五晶体管M5的第二端连接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M1的第二端,发光控制第五晶体管M5的控制端接入第四时钟信号ECK2;
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M6的控制端连接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M1的第二端,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M6的第一端接入第三电位信号VGH2,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M6的第二端连接发光控制第七晶体管M7的第一端;
发光控制第七晶体管M7的第二端连接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M8的第一端,发光控制第七晶体管M7的控制端接入第四时钟信号ECK2;
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M8的第二端接入第四时钟信号ECK2,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M8的控制端连接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M3的第一端;
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M9的第一端接入第三电位信号VGH2,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M9的第二端连接栅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M9的控制端连接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M6的第二端;
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M10的第一端连接栅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M10的第二端接入第四电位信号VGL2,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M10的控制端连接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M1的第二端;
发光控制第一电容C3连接于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M8的第一端和控制端之间;
发光控制第二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M10的控制端,发光控制电容的第二端接入第四时钟信号ECK2;
发光控制第三电容C5连接于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M9的控制端和第一端之间;
其中,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M8、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M9和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M10,其尺寸相较于其他发光控制晶体管一般较大,因此可以将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M8、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M9和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M10设置在非折叠区52;发光控制第一电容C3、发光控制第二电容C4和发光控制第三电容C5用于保证栅极单元输出稳定的发光控制信号EM,因此可以将发光控制第一电容C3、发光控制第二电容C4和发光控制第三电容C5设置于非折叠区5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包括8T2C结构或者10T3C结构仅是作为示例,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也可以包括其它结构,本实施例对其不作具体限定;并且,第一栅极驱动单元53_1和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可具有相同的结构。此外,显示面板中可同时设置8T2C结构的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以输出扫描信号Scan和10T3C结构的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以输出发光控制信号EM,其中,10T3C结构的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可以设置在8T2C结构的第二栅极驱动单元53_2的外围。
图12是图5所示意的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在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5与图12,可选地,显示面板还包括时钟线58、电位线59和使能线(图中未示意出);各栅极驱动单元53连接时钟线58,各栅极驱动单元53均连接电位线59;时钟线58用于提供时钟信号,电位线59用于提供电位信号,使能线用于向栅极驱动单元53提供起始信号;其中,折叠区内51位于相邻两个栅极驱动单元53之间的时钟线58、电位59线和/或使能线,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内呈倾斜设置,从而进一步降低折叠区51的应力集中,进一步柔化折叠区51,提高折叠区51的弯折性能。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3,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两者属于相同的发明构思,能够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重复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非折叠区和折叠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条数据线,沿列方向延伸;
多条栅极线,沿行方向延伸;所述栅极线与所述数据线交叉限定出子像素所在的区域;
多个栅极驱动单元,沿列方向依次排布;所述栅极驱动单元与对应的所述栅极线连接,所述栅极线与驱动所述子像素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其中,所述非折叠区与所述折叠区相邻设置,位于所述折叠区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部分元器件设置于所述非折叠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折叠区包括器件设置区和器件预留区;
所述器件预留区位于所述器件设置区和所述折叠区之间,位于所述非折叠区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设置于所述器件设置区,位于所述折叠区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部分元器件设置于所述器件预留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和第二栅极驱动单元,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位于所述非折叠区,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位于所述折叠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由所述非折叠区背离相邻的所述折叠区的方向,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等间距设置;
优选地,由所述非折叠区背离相邻的所述折叠区的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之间的间距依次递增;
可选地,在同一所述非折叠区,距离相邻的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近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的摆放方式,与距离同一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远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的摆放方式不同;
优选地,距离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近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以m行摆放,距离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远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以n行摆放;其中,m和n均为正整数且m<n;
优选地,距离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近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内,相邻两个元器件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距离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远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内,相邻两个元器件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其中,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优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子像素位于所述显示区;距离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近且距离所述非显示区相对较近的所述子像素,其内的各元器件非等间距设置;距离所述折叠区相对较近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部分元器件位于所述显示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叠区内限定有折叠轴;
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位于所述折叠区的各元器件等间距设置;
优选地,在所述折叠区,由所述折叠轴指向所述非折叠区的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之间的间距呈减小趋势;
优选地,在所述折叠区,由所述折叠轴指向所述非折叠区的方向,相邻两个元器件之间的间距呈减小趋势,所述元器件为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元器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所述非折叠区的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薄膜晶体管的尺寸,大于所述折叠区的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薄膜晶体管的尺寸;
优选地,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电容,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至少一个电容设置于所述非折叠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
扫描第一晶体管、扫描第二晶体管、扫描第三晶体管、扫描第四晶体管、扫描第五晶体管、扫描第六晶体管、扫描第七晶体管、扫描第八晶体管、扫描第一电容和扫描第二电容;
所述扫描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接入第一使能信号,所述扫描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扫描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扫描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第一时钟信号;
所述扫描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扫描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扫描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第二时钟信号;
所述扫描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入第一电位信号,所述扫描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扫描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
所述扫描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入所述第一时钟信号,所述扫描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扫描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
所述扫描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扫描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扫描第五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入第二电位信号,所述扫描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所述第一时钟信号;
所述扫描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扫描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扫描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接入所述第一电位信号,所述扫描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扫描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扫描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入所述第二时钟信号,所述扫描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扫描第八晶体管的第一端;
所述扫描第八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扫描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扫描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第二电位信号;
所述扫描第一电容连接于所述扫描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和第一端之间;
所述扫描第二电容连接于所述扫描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和第一端之间;
其中,所述扫描第六晶体管、所述扫描第七晶体管、所述扫描第一电容和所述扫描第二电容设置于所述非折叠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
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发光控制第二晶体管、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发光控制第四晶体管、发光控制第五晶体管、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发光控制第七晶体管、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发光控制第一电容、发光控制第二电容和发光控制第三电容;
所述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接入第二使能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光控制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第三时钟信号;
所述发光控制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接入所述第一时钟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
所述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入第四电位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所述第三时钟信号;
所述发光控制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发光控制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接入第三电位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
所述发光控制第五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所述发光控制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第四时钟信号;
所述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所述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接入所述第三电位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
所述发光控制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发光控制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接入所述第四时钟信号;
所述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入所述第四时钟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
所述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的第一端接入所述第三电位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
所述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入所述第四电位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
所述发光控制第一电容连接于所述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的第一端和控制端之间;
所述发光控制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发光控制电容的第二端接入所述第四时钟信号;
所述发光控制第三电容连接于所述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的控制端和第一端之间;
其中,所述发光控制第八晶体管、所述发光控制第九晶体管、所述发光控制第十晶体管、所述发光控制第一电容、所述发光控制第二电容和所述发光控制第三电容设置于所述非折叠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时钟线、电位线和使能线;
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均连接所述时钟线,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均连接所述电位线;所述使能线用于向所述栅极驱动单元提供起始信号;其中,折叠区内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栅极驱动单元之间的所述时钟线、所述电位线和/或所述使能线,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内呈倾斜设置。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0763989.6A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9993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3989.6A CN114999377A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CT/CN2022/115839 WO2024000786A1 (zh) 2022-06-29 2022-08-30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3989.6A CN114999377A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99377A true CN114999377A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19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63989.6A Pending CN114999377A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99377A (zh)
WO (1) WO202400078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7855B (zh) * 2016-05-30 2019-02-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8335660B (zh) * 2018-01-19 2020-07-3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显示面板的goa电路及驱动方法、折叠显示面板
CN108806511A (zh) * 2018-06-14 2018-11-13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显示面板及折叠显示装置
CN108962117B (zh) * 2018-07-25 2021-10-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的显示面板及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08766249B (zh) * 2018-08-09 2020-12-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的显示面板及可折叠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00786A1 (zh) 2024-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47887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400535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80657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0746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22342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29907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950222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223436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63735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990236B (zh)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703767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999377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7102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030058398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haracterized by wiring structure
CN112864199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4955729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65360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426900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064405A (zh) 显示面板
CN111627386A (zh)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53916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992689A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5035871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367373B1 (en) Driver integrated circuit
CN115136317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