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94823A -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终端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94823A
CN114994823A CN202110232084.1A CN202110232084A CN114994823A CN 114994823 A CN114994823 A CN 114994823A CN 202110232084 A CN202110232084 A CN 202110232084A CN 114994823 A CN114994823 A CN 1149948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length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320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94823B (zh
Inventor
林信伯
郑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3208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948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94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94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948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948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3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和终端。本公开的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导光板本体包括出光面,以及与出光面邻接的入光面;以及收光部件,用于吸收光线并将光线从出光面射出,收光部件沿第一方向凸出设置于出光面,第一方向为与所述入光面垂直的方向;收光部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靠近入光面设置,且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端的长度小于第二端的长度,第二方向为出光面内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本公开的设置可以解决导光板上入光侧的黄光问题,使得导光板的出光更加均匀,能够提供更好的背光效果。

Description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终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和终端。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屏作为手机显示的主要技术其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改善液晶显示屏的显示效果是显示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液晶显示屏是利用背光模组提供光源实现正常显示的。光源通过导光板等膜层实现面光源的显示。通常利用蓝光通过涂覆黄色荧光粉或红绿荧光粉实现白光发射。
由于蓝光芯片发出大角度的光经过荧光粉的路径更长,从统计学上来看,黄光的光型分布是更大的,大角度的光一般集中在光源段射出来,因此容易在灯口出现发黄现象。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和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包括出光面,以及与所述出光面邻接的入光面;以及收光部件,用于吸收光线并将光线从所述出光面射出,所述收光部件沿第一方向凸出设置于所述出光面,所述第一方向为与所述入光面垂直的方向;所述收光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靠近所述入光面设置,且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端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端的长度,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出光面内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收光部件的长度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设置为至少部分呈递增。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段端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端的长度,所述第三方向为与所述出光面垂直的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收光部件的长度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设置为至少部分呈递增。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收光部件与所述出光面接触面的轮廓呈V形、W型和U形中的一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本体还包括与所述出光面相背的底面;所述导光板还包括多个网点,多个所述网点分布于所述底面,所述网点通过反射将光线从所述出光面射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网点凹陷于所述底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面上靠近所述入光面位置的所述网点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底面中间位置的所述网点的分布密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面上远离所述入光面位置的所述网点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底面中间位置的所述网点的分布密度。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和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光源与所述入光面相对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外侧,并向所述入光面发出光线。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的导光板上设置有收光部件,在第二方向上,收光部件靠近入光面的第一端的长度小于远离出光面的第二端的长度。光源设置于入光面的一侧,光源发出的光线首先进入收光部件的第一端。并且,收光部件凸出于导光板本体的表面设置,光源的蓝光芯片发出的进入第一端的光线角度较大,容易出现黄光现象。本公开的设置中,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端的长度较小,收入的光线减少,相应地,收入的黄光也减少。本公开的设置可以解决导光板上入光侧的黄光问题,使得导光板的出光更加均匀,能够提供更好的背光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源的光线分布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光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光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光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光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液晶显示屏作为手机显示的主要技术其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改善液晶显示屏的显示效果是显示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液晶显示屏是利用背光模组提供光源实现正常显示的。光源通过导光板等膜层实现面光源的显示。
本公开提供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导光板本体包括出光面,以及与出光面邻接的入光面;以及收光部件,用于吸收光线并将光线从出光面射出,收光部件沿第一方向凸出设置于出光面,第一方向为与入光面垂直的方向;收光部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靠近入光面设置,且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端的长度小于第二端的长度。
在本公开中,收光部件可以为棱镜,具有光传导的功能。可以通过激光雕刻、V型十字网格雕刻、UV网版印刷技术等工艺加工收光部件,使得收光部件靠近入光面的第一端,能够尽量多的使得光源发出的光线从第一端进入收光部件。
收光部件的内部也可以利用激光雕刻、V型十字网格雕刻、UV网版印刷技术等工艺设置多个导光点,将进入到收光部件内部的光线从出光面射出。
这样,可以利用收光部件将线光源转化为面光源。并且,通过对导光点的分布配置,可以使得收光部件内部的光线自出光面均匀地射出,这样还能起到均光作用。
本公开的导光板上设置有收光部件,收光部件靠近入光面的第一端的长度小于远离出光面的第二端的长度。光源设置于入光面的一侧,光源发出的光线首先进入收光部件的第一端。并且,收光部件凸出于导光板本体的表面设置,光源的蓝光芯片发出的进入第一端的光线角度较大,容易出现黄光现象。本公开的设置中,第一端的长度较小,收入的光线减少,相应地,收入的黄光也减少。本公开的设置可以解决导光板上入光侧的黄光问题,使得导光板的出光更加均匀,能够提供更好的背光效果。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源的光线分布示意图。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本公开的导光板10可以应用于背光模组20,背光模组20包括光源200和导光板本体100。光源200与入光面102相对设置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入光面102外侧,并向入光面102发出光线。
如图1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光源200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发光二极管可以包括蓝光芯片201,蓝光芯片201通过第一金线203连接于第一焊盘205,蓝光芯片201通过第二金线204连接于第二焊盘206。
在发光二极管的两侧设置有支架207,用于支撑发光二极管的外壳以及内部结构。在发光二极管的内部还设置有荧光部210。荧光部210可以是黄色荧光粉或红绿荧光粉。
发光二极管的光源通过导光板等膜层实现面光源的显示,通常采用蓝光LED。蓝光LED通过涂覆黄色荧光粉或红绿荧光粉实现白光发射。蓝光芯片发出大角度光线A,相较于小角度光线S,大角度光线A经过荧光粉的路径更长。
如图2所示,从统计学上来看,黄光的光型相较于蓝光B分布是更大的,大角度的光一般集中在光源段射出来,因此容易在灯口出现发黄现象。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本公开提供的导光板10,包括导光板本体100,导光板本体100包括出光面101,以及与出光面101邻接的入光面102。
如图4和图5所示,导光板10还包括收光部件110,例如可以包括多个收光部件。收光部件110沿第一方向凸出设置于出光面101。
第一方向为与入光面102垂直的方向,如图4所示,第一方向可以是y轴方向。
收光部件1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第一端111靠近入光面102设置,且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端111的长度小于第二端112的长度。
第二方向为出光面101内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如图4所示,第二方向可以是x轴方向。
如图3所示,光源200的光线从光源200的发光面211发出。收光部件110突出于导光板本体100设置,相较于光源200发出的光线到达导光板本体100的路径,光源200发出的光线到达收光部件110的路径的发光角度更大,为大角度黄光。
在本公开中,在第二方向上,收光部件110的第一端111的长度小于第二端112的长度,相较于以往技术,光源200射入收光部件110的第一端111的光线较少,相应的,在第一端111产生的黄光也减少。
本公开通过将收光部件110靠近光源200的第一端111的长度设置的较小,可以减少第一端111的黄光,解决导光板靠近光源一侧黄光较多的问题。从而使得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的黄光也减少,这样可以减少背光模组的光线对显示模组的显示影响,提高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在第二方向上,收光部件的长度从第一端至第二端设置为至少部分呈递增。由于收光部件的第一段靠近光源,收光部件内部靠近第一端处的光线强度大于靠近第二端处的光线强度。第二端的长度大于第一端的长度,可以保障第二端的光线强度与第一端处的光线强度一致或者相近。
同时,随着距离的增加,光线强度呈现逐渐衰减。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长度变化设置为至少部分渐变,符合光线强度的衰减分布,使得从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光线强度保持一致或者相近。
如图3所示,在第二方向上,收光部件110的长度从第一端111至第二端112设置为部分呈递增。这样的设置,仅将收光部件110靠近第一端111处的局部的长度设置为递增。在减少黄光的同时,还可以保证收光部件自出光面射出的光线强度均匀。同时,由于仅是局部改进,制作工艺更加简单,有利于提高生产的效率。
但本公开不限于此,如图4所示,在第二方向上,收光部件110的长度从第一端111至第二端112设置为整体呈递增。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光线强度分布得更加均匀。
如图4和图5所示,导光板10包括有多个收光部件110,多个收光部件110可以均匀分布在导光板本体100,这样可以使得出光面射出的光线强度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收光部件用于将光源发出的线光源转变为面光源自出光面射出,因此针对光源分布的不同,多个收光部件的分布方式也不同。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多个光源,每个光源之间的距离较远,此时在距离光源越近的位置,光线强度越高。而距离光源越远的位置,光线强度越低。则在距离光源较近的位置处,收光部件的分布密度可以小于距离光源较远的位置处收光部件的分布密度。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出光面射出的光线强度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定收光部件的具体数量,只要能够达到将光源发出的光线自出光面射出即可。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收光部件。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收光部件与出光面接触面的轮廓呈V形、W型和U形中的一种。
如图3所示,收光部件110与出光面101接触面的轮廓呈V形。收光部件110与出光面101相接触的一面可以是收光部件110的底面,收光部件110的底面为V形。由于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端的长度小于第二端的长度,可以认为是V形的底部为第一端,V形的开口为第二端。
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中,收光部件的顶部设置为弧形。收光部件的顶部与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为同一面,这样可以增大收光部件顶部的出光角度,即收光部件的顶部向周围方向发出光线,可以进一步提高导光板的均光效果。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光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光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100,导光板本体100包括出光面101,以及与出光面101邻接的入光面102。
导光板还包括多个收光部件110,收光部件110沿第一方向凸出设置于出光面101。收光部件1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第一端111靠近入光面102设置,且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端111的长度小于第二端112的长度。
在本公开中,收光部件110与出光面101接触面的轮廓呈U形。收光部件110与出光面101相接触的一面可以是收光部件110的底面,收光部件110的底面为U形。由于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端的长度小于第二端的长度,可以认为是U形的底部为第一端,U形的开口为第二端。
如图7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100,导光板本体100包括出光面101,以及与出光面101邻接的入光面102。
导光板还包括多个收光部件110,收光部件110沿第一方向凸出设置于出光面101。收光部件110在第一方向上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第一端111靠近入光面102设置,且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端111的长度小于第二端112的长度。
在本公开中,收光部件110与出光面101接触面的轮廓呈W形。收光部件110与出光面101相接触的一面可以是收光部件110的底面,收光部件110的底面为W形。由于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端的长度小于第二端的长度,可以认为是W形的底部为第一端,W形的开口为第二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所示的V形、W型和U形仅为示例性,在实际中,收光部件可以是任意形状。只要第一端的长度小于第二端的长度即可。
并且,本公开并不限于一种实施例中仅包括一种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同时包括两种或者三种等多种形状。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第三方向上,第一端的长度小于第二端的长度。如图4所示,第三方向可以是z轴方向。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光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收光部件110的第一端111可以是与导光板本体100平齐,在第三方向上,第二端112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一端111的长度。
在第三方向上,第一端111的长度设置于小于第二端112的长度,可以进一步的减少收光部件110的第一端111的收光面积,即相应的减少了第一端111黄光的分布,解决导光板靠近光源一侧黄光较多的问题。从而使得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的黄光也减少,这样可以减少背光模组的光线对显示模组的显示影响,提高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如图8所示,在第三方向上,收光部件110的长度由第一端111至第二端112逐渐增加,即从第一端111的顶部至第二端112的顶部的路径斜率一致。这样的设置,使得收光部件110的收光面积从靠近光源200到远离光源200逐渐增多。
收光部件110上距离光源200最近的位置收光面积最小,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黄光的分布。同时,距离光源越远的位置光线强度越弱,而收光面积越大,这样可以在降低第一端黄光分布的同时,保证远离光源的部分能够吸收足够的光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为,收光部件110靠近光源200的一部分的长度小于第二端112的长度。收光部件110的中间部分和靠近第二端112的部分的长度可以设置为相同。
这样的设置,可以增大收光部件110远离光源200的位置的收光面积,增强这部分的收光能力,增大相应位置的光线强度。
在第三方向上,收光部件的长度从第一端至第二端设置为至少部分呈递增。由于收光部件的第一段靠近光源,收光部件内部靠近第一端处的光线强度大于靠近第二端处的光线强度。第二端的长度大于第一端的长度,可以保障第二端的光线强度与第一端处的光线强度一致或者相近。
同时,随着距离的增加,光线强度呈现逐渐衰减。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长度变化设置为至少部分渐变,符合光线强度的衰减分布,使得从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光线强度保持一致或者相近。
在第三方向上,收光部件的长度从第一端至第二端设置为部分呈递增。这样的设置,仅将收光部件靠近第一端处的局部的长度设置为递增。在减少黄光的同时,还可以保证收光部件自出光面射出的光线强度均匀。同时,由于仅是局部改进,制作工艺更加简单,有利于提高生产的效率。
但本公开不限于此,如图8所示,在第三方向上,收光部件110的长度从第一端111至第二端112设置为整体呈递增。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光线强度分布得更加均匀。
如图4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收光部件的长度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加。即从第一端111的边缘至第二端112的边缘的路径斜率一致。这样的设置,使得收光部件110的收光面积从靠近光源200到远离光源200逐渐增多。
收光部件110上距离光源200最近的位置收光面积最小,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黄光的分布。同时,距离光源越远的位置光线强度越弱,而收光面积越大,这样可以在降低第一端黄光分布的同时,保证远离光源的部分能够吸收足够的光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也可以设置为,收光部件110靠近光源200的一部分的长度小于第二端112的长度。收光部件110的中间部分和靠近第二端112的部分的长度可以设置为相同。
这样的设置,可以增大收光部件220远离光源200的位置的收光面积,增强这部分的收光能力,增大相应位置的光线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收光部件的长度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加。并且,收光部件的长度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加。
这样的设置,可以将收光部件靠近光源的一端的收光面积进一步降低,从而进一步减少收光部件靠近光源的一端的黄光。并且,保证远离光源的部分能够吸收足够的光线。
本公开提供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导光板本体包括出光面,以及与出光面邻接的入光面。导光板还包括收光部件,例如可以包括多个收光部件。收光部件沿第一方向凸出设置于出光面。
收光部件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靠近入光面设置,且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端的长度小于第二端的长度。在本公开中,在第二方向上,收光部件的第一端的长度小于第二端的长度。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还包括与出光面相背的底面;导光板还包括多个网点,多个网点分布于底面。网点通过反射将光线从出光面射出。
本公开的网点,可以是通过激光雕刻、V型十字网格雕刻、UV网版印刷技术等工艺在收光部件内部形的导光点,可以进入到收光部件内部的光线从出光面射出。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光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103分布有网点120。光源发出的光线有一部分到达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103,底面103的网点120可以经过反射、散射或者漫射,使得光源发出的光线自出光面射出。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网点凹陷于底面设置。在本公开中,网点凹陷于底面设置,即网点从导光板本体100的下方向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方向凸出。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将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反射、散射或者漫射等方式自出光面射出。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底面上靠近入光面位置的网点的分布密度大于底面中间位置的网点的分布密度。
如图9所示,底面103上靠近入光面102的网点分布于第一区域121。底面103中间的网点分布于第二区域122。
第一区域121的网点分布的密度大于第二区域122的网点分布的密度。这样的设置,使得导光板10靠近光源200的一侧具有更多可以反射、散射或者漫射光线的网点,第一区域的反射、散射或者漫射光线的能力更强。
相应的,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101能够射出的光线也更多,导光板靠近光源处的位置的亮度更高。这样的设置,配合收光部件的第一端的长度减小,可以在导光板靠近光源的位置处黄光减小的同时,射出的光线亮度保持足够。
即,本公开的设置,既能够解决导光板靠近光源处的黄光问题,还可以保证导光板的亮度,为显示屏提供无黄光影响并且亮度足够的背光。
在本公开中,在第一区域121,靠近光源的位置的网点密度可以大于远离光源位置的网点密度。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区域121内靠近光源200的一侧具有更多可以反射、散射或者漫射光线的网点,该位置内的反射、散射或者漫射光线的能力更强。
在第一区域121内,从靠近光源位置到远离光源位置,网点的密度可以为逐渐减小。
在本公开中,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端的长度小于第二端的长度,有利于解决黄光问题。由于第一端的长度小于第二端的长度,则第一端处收光部件内的光线强度减小,而靠近第一端的第一区域内的网点密度设置为较大,可以利用第一区域内部较多的网点将更多的光线从出光面上靠近第一端的位置射出。
这样的设置,增加了第一区域向外射出的光线强度,进而提升了导光板整体在第一区域处的光线强度。在解决黄光问题的同时,还能保障导光板整体在靠近第一端的位置处的光线强度足够,从而进一步优化了导光板的导光效果。
同样的,在第三方向上,第一端的长度小于第二端的长度时,有利于解决黄光问题。由于第一端的长度小于第二端的长度,则第一端处收光部件内的光线强度减小,而靠近第一端的第一区域内的网点密度设置为较大,可以利用第一区域内部较多的网点将更多的光线从出光面上靠近第一端的位置射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底面上远离入光面位置的网点的分布密度大于底面中间位置的网点的分布密度。
如图9所示,底面103中间的网点分布于第二区域122。底面103上远离入光面102的网点分布于第三区域123。
在本公开中,相较于第二区域122,第三区域123距离光源较远,能够反射、散射或者漫射的光线较少。第三区域123的网点密度大于第二区域122的网点密度,更加符合光学远离,可以保障导光板上光线分布得更加均匀。
在本公开中,在第三区域123,靠近光源的位置的网点密度可以大于远离光源位置的网点密度。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三区域123内远离光源200的一侧具有更多可以反射、散射或者漫射光线的网点,该位置内的反射、散射或者漫射光线的能力更强。
在第三区域123,从靠近光源位置到远离光源位置,网点的密度可以为逐渐增大。
在本公开中,第一区域121、第二区域122和第三区域123可以是三等份,即第一区域121、第二区域122和第三区域123的面积均为底面103的面积的三分之一。
在本公开中,收光部件可以被称为V-cut,可以是一种棱镜。本公开的设置是改变了入光侧导光板V-cut的密度和形状,入光侧高度减小,密度变疏,使得V-cut收光能力变弱,减少大角度黄光的射出。
V-cut的变化也会影响小角度白光的射出,从而使整个模组亮度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又对导光板底面的网点经行了优化。增加了入光侧网点密度,是的入光侧混光更加均匀,同时增加亮度,使得因V-cut形状变化引起的亮度衰减得以解决。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和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导光板;其中,光源与入光面相对设置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外侧,并向入光面发出光线。
在本公开中,光源可以是给发光二极管。本公开的导光板上设置有收光部件,在第二方向上,收光部件靠近入光面的第一端的长度小于远离出光面的第二端的长度。光源设置于入光面的一侧,光源发出的光线首先进入收光部件的第一端。并且,收光部件突出于导光板本体的表面设置,光源的蓝光芯片发出的进入第一端的光线角度较大,容易出现黄光现象。本公开的设置中,第一端的长度较小,收入的光线减少,相应地,收入的黄光也减少。本公开的设置可以解决导光板上入光侧的黄光问题,使得导光板的出光更加均匀,能够提供更好的背光效果。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导光板。
本公开的设置可以解决导光板上入光侧的黄光问题,使得导光板的出光更加均匀,能够提供更好的背光效果。从而可以达到优化终端显示效果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和背光模组以及终端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除非有特殊说明,“连接”包括两者之间不存在其他构件的直接连接,也包括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元件的间接连接。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1)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包括出光面,以及与所述出光面邻接的入光面;以及
收光部件,用于吸收光线并将光线从所述出光面射出,所述收光部件沿第一方向凸出设置于所述出光面,所述第一方向为与所述入光面垂直的方向;
所述收光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靠近所述入光面设置,且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端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端的长度,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出光面内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收光部件的长度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设置为至少部分呈递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
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端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端的长度,所述第三方向为与所述出光面垂直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收光部件的长度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设置为至少部分呈递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光部件与所述出光面接触面的轮廓呈V形、W型和U形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本体还包括与所述出光面相背的底面;
所述导光板还包括多个网点,多个所述网点分布于所述底面,所述网点通过反射将光线从所述出光面射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点凹陷于所述底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面上靠近所述入光面位置的所述网点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底面中间位置的所述网点的分布密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面上远离所述入光面位置的所述网点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底面中间位置的所述网点的分布密度。
10.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
其中,所述光源与所述入光面相对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外侧,并向所述入光面发出光线。
1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
CN202110232084.1A 2021-03-02 2021-03-02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终端 Active CN1149948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2084.1A CN114994823B (zh) 2021-03-02 2021-03-02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2084.1A CN114994823B (zh) 2021-03-02 2021-03-02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94823A true CN114994823A (zh) 2022-09-02
CN114994823B CN114994823B (zh) 2024-01-30

Family

ID=83018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2084.1A Active CN114994823B (zh) 2021-03-02 2021-03-02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9482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6722A (zh) * 2005-08-18 2007-02-2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双面液晶显示装置
JP2007294170A (ja) * 2006-04-24 2007-11-08 Fujifilm Corp 透過率調整体ユニット、これ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3424801A (zh) * 2013-08-20 2013-12-04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多向性结构的导光板
CN103823272A (zh) * 2014-01-02 2014-05-28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
CN107102475A (zh) * 2017-06-08 2017-08-29 合肥京东方显示光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8547739U (zh) * 2018-06-06 2019-02-26 中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CN212229225U (zh) * 2020-03-31 2020-12-25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6722A (zh) * 2005-08-18 2007-02-2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双面液晶显示装置
JP2007294170A (ja) * 2006-04-24 2007-11-08 Fujifilm Corp 透過率調整体ユニット、これ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3424801A (zh) * 2013-08-20 2013-12-04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多向性结构的导光板
CN103823272A (zh) * 2014-01-02 2014-05-28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
CN107102475A (zh) * 2017-06-08 2017-08-29 合肥京东方显示光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8547739U (zh) * 2018-06-06 2019-02-26 中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CN212229225U (zh) * 2020-03-31 2020-12-25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94823B (zh)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59232B (zh) 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8640368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4780788B2 (ja) Led灯具ユニット
US8109666B2 (en) Light guiding member and linear light source apparatus using same
US20040119668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6031941A (ja) 面状光源ユニット
US20070274103A1 (en) Light guide panel and a backlight unit using the same
CN110260263B (zh) 车载双功能发光模块及车载双功能照明灯组
KR20130051130A (ko)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디스플레이장치
CN213904010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458925A (zh) 光源模块及显示装置
CN213207458U (zh) 一种发光均匀的氛围灯
JP4939446B2 (ja) 面光源及び表示装置
JP5555927B2 (ja) 照明装置
JP2006332638A (ja) Led装置
KR20010015155A (ko) 백 라이트를 갖는 디스플레이 스크린
CN114994823A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终端
JP6041082B2 (ja) 照明装置
CN109799648B (zh)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12174599A (ja) 照明装置
CN112445028A (zh) 反射扩散透镜及包括反射扩散透镜的光发射模块
JP4671343B2 (ja) 照明装置
CN215769264U (zh)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终端
JP3696095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216565302U (zh) 图像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