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94295A - 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94295A
CN114994295A CN202210623045.9A CN202210623045A CN114994295A CN 114994295 A CN114994295 A CN 114994295A CN 202210623045 A CN202210623045 A CN 202210623045A CN 114994295 A CN114994295 A CN 114994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ting
sleeve
slurry
time
test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2304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94295B (zh
Inventor
顾盛
郝路
陈文雯
张军
王陶
孙军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CONSTRUCT ENGINEERING QUALITY TESTING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CONSTRUCT ENGINEERING QUALITY TESTING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CONSTRUCT ENGINEERING QUALITY TESTING CENTER filed Critical KUNSHAN CONSTRUCT ENGINEERING QUALITY TESTING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21062304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942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94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94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94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942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38Concrete; Lime; Mortar; Gypsum; Bricks; Ceramics; Glass
    • G01N33/383Concrete or cem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16Auxiliary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e.g. connectors, spacers, stirrups
    • E04C5/162Connectors or means for connecting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 E04C5/163Connectors or means for connecting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the reinforcements running in one single direction
    • E04C5/165Coaxial connection by means of sleev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02Conveying or working-up concrete or similar masses able to be heaped or cas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onsolidation Of Soil By Introduction Of Solidifying Substances Into Soi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先进行套筒试件制备,然后钻孔插入内窥镜前视探头,随后对单个套筒试件进行测试,对套筒试件的补浆间隙中注浆,通过内窥镜前视探头观察到浆料在补浆间隙内出现即将回涌的特征状态时,记录注浆时间tnm,接着通过内窥镜观察到补浆间隙恢复通畅,记录间歇时间Tnm,对单个套筒试件反复测试,完成一个套筒试件测试,对其余套筒试件进行测试,得到数据集,根据注浆时间tnm的最小值tmin以及间歇时间Tnm的最大值分别乘以保险系数,即可得到最终确定注浆时间t以及最终确定间歇时间T。本发明能够在注浆时间和间歇时间两个参数中找寻到最优补浆质量和补浆效率的解决方案。

Description

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 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作为当前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竖向构件钢筋连接的主 要方式之一,其施工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了结构的整体性和可靠性。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中对套筒灌浆连接施工 验收要求是“灌浆应饱满、密实”。目前,套筒灌浆饱满度(性)的检测技术已 取得实质性突破,多种较为成熟的检测方法已被纳入国家行业标准或相关地方 标准。随着检测技术的实施应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施工质量问题也逐渐显 现。对套筒灌浆饱满度进行检测只是“识病”,在发现问题后如何“治病”,即 如何对套筒灌浆缺陷进行补灌整治,己成为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焦点,迫切希望能够解决。
在对套筒灌浆缺陷进行补灌整治时,由于套筒内部往往处于半空半满的状 态,因此只能从出浆孔进行单孔补灌。从出浆孔进行单孔补灌的原理是,浆料 在自重作用下沿着套筒内壁与连接钢筋之间的补浆间隙往下流淌填充灌浆缺陷, 灌浆缺陷内的空气通过补浆管与出浆孔之间的剩余间隙排出,当浆料充满整个 灌浆缺陷后从出浆孔溢出时,完成补浆。上述补灌原理,表面上看似简单易行,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千差万别,从补灌整治后的效果上,主要表现为存在 一定比例的套筒,在补灌后第二次检测仍不饱满。这些整治“失败”的套筒, 在补灌整治时采用的补浆完成的标准与其他整治“成功”的套筒是相同的,即 出浆孔有浆料溢出。当发现有“假性补满”的现象后,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把 所有补灌过的套筒全部进行第二次检测,找出整治“失败”的套筒,然后进行 第二次补灌和第三次检测,若第三次检测后仍有补浆不饱满的现象,则将第二 次补灌过的套筒全部再进行第三次检测,找出整治“失败”的套筒,然后进行 第三次补灌和第四次检测,按上述方法循环至全部套筒经检测均补灌饱满。以 上做法,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最终导致补灌整治的成本大幅度增加。
造成补灌整治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浆料本身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再加上套 筒内壁及连接钢筋表面常常附着有首次灌浆时残留的浆料,使得补浆时浆料往 下流淌的速度变慢。倘若采用连续性补浆,有时会产生浆料来不及往下流淌从 而往上回涌的现象,让现场施工人员误以为补灌已满,提前结束补浆。针对该 类情况,可以尝试间歇式补浆来代替连续式补浆,先进行注浆,在浆料还未出 现回涌现象但已有相关征兆时,暂停注浆,等待一段时间,使已经注入的浆料 充分往下流淌,再恢复注浆,如此往复进行注浆和暂停注浆操作,直到浆料充 满整个灌浆缺陷后从出浆孔溢出,即可完成补浆。这种注浆与暂停注浆相互间隔执行,使得已经注浆套筒的浆料具有充足的时间往下流淌。
间歇式补浆的关键点在于注浆时间和间歇时间的合理设置。如果注浆时间 太长,浆料会出现回涌;注浆时间太短,每次注入的浆料太少,注浆效率较低。 如果间歇时间太长,则浪费时间,影响补浆效率;如果间歇时间太短,浆料来 不及向下流淌,依然会出现回涌现象。选择合理的注浆时间和间歇时间,可以 实现一种兼顾补浆质量和补浆效率的最优化解决方案。
因此,亟需一种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来 保障补灌整治的成功率和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并提供一种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 进歇时间确定方法,能够在注浆时间和间歇时间两个参数中找寻到最优补浆质 量和补浆效率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 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通过制作带有灌浆缺陷的套筒试件进行补浆测试,确 定套筒灌浆缺陷修复时的注浆时间和间歇时间;
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步骤1)套筒试件制备:选择与现场待修复套筒规格一致的试验套筒,试 验套筒数量为多个,将试验套筒和连接钢筋制作用于测试的带有灌浆缺陷的套 筒试件;
步骤2)钻孔、插入可视化设备:在套筒试件顶部钻孔,得到观察孔,观 察孔贯穿套筒试件内腔和外界,将内窥镜前视探头插入观察孔,用于观察套筒 试件内浆料流动状态;
步骤3)对单个套筒试件进行测试,步骤如下:
A、注浆:按照预定的注浆速度匀速向套筒试件的补浆间隙中注浆,通过内 窥镜前视探头观察浆料流动情况,直到观察到浆料在补浆间隙内出现即将回涌 的特征状态时,记录开始注浆到即将回涌时的注浆时间tnm,tnm为第n个套筒在 第m次注浆时的注浆时间;
B、暂停注浆:观察到浆料在补浆间隙内出现即将回涌的特征状态后停止注 浆操作,通过内窥镜拍摄结果观察浆料流动情况,直到观察到补浆间隙恢复通 畅,记录停止注浆到恢复通畅时的间歇时间Tnm,Tnm为第n个套筒试件在第m次 注浆后的间歇时间;
C、单个套筒试件反复测试:将套筒试件内的浆料清除,然后再根据步骤3) 和步骤4)对单个套筒试件重复测试,得到第n个套筒试件测试的多个注浆时 间tnm以及多个间歇时间Tnm
补浆间隙为出浆孔道一侧的试验套筒内壁与连接钢筋朝向出浆孔道一侧的 表面之间的区域;
步骤4)测试其余套筒试件:按照步骤3)测试其余套筒试件,并得到N*M 个注浆时间tnm以及N*M个间歇时间Tnm,N为套筒试件数量,M为每个套筒试件 数反复测试的次数;
步骤5)确定注浆时间和间歇时间:对N*M个注浆时间tnm的记录值中取最 小值tmin,并乘以一个小于1的保险系数C1,得到最终确定注浆时间t=C1tmin; 对N*M个间歇时间Tnm的记录值中取最大值Tmax,并乘以一个大于1的保险系数 C2,得到最终确定间歇时间T=C2Tmax
进一步的,步骤1)中,制作不少于3个套筒试件;对每个套筒试件进行 注浆测试次数不少于3次。
进一步的,步骤1)中,制作两类带有灌浆缺陷的套筒试件,第一类套筒 试件和第二类套筒试件均包括试验套筒、密封圈和连接钢筋,密封圈数量为2 且设置在试验套筒的底部和顶部,将连接钢筋按设计要求插入试验套筒内,第 一类套筒试件在内部模拟灌浆时,将试验套筒竖直摆放,并从试验套筒的灌浆 口向内部灌浆,当有浆料从灌浆口溢出即停止灌浆,静置并等待浆料凝固后得 到第一类套筒试件,第二类套筒试件在内部模拟灌浆时,将试验套筒竖直摆放, 并从灌浆口向套筒内部灌浆,直到浆料从出浆口溢出即停止灌浆,并封堵灌浆 口,间隔5-10分钟后,结束对灌浆口的封堵,浆料通过自重从灌浆口漏浆流出, 直到灌浆口无浆料漏出,静置并等待浆料凝固后得到第二类套筒试件;
静置时间不小于1d,第二类套筒试件准备的个数多于第一类套筒试件。
进一步的,第一类套筒试件和第二类套筒试件在注浆测试时,灌浆口通过 塞子密封。
进一步的,步骤3)中,当单次注浆后,已经注入套筒内的浆料的总量超 过灌浆缺陷体积的40%,则取下塞在灌浆口的塞子,将浆料从灌浆口放出;当 单次注浆后,已经注入套筒内的浆料的总量不超过灌浆缺陷体积的40%,则继 续进行下一次注浆测试。
进一步的,步骤2)中,根据内窥镜前视探头的可视距离调整内窥镜前视 探头的位置,使得内窥镜前视探头视野内可以完整地观察到浆料在补浆间隙中 的流动状态。
进一步的,步骤3)中,预定的注浆速度与现场灌浆缺陷修复时的注浆速 度一致。
进一步的,步骤3)中,浆料在补浆间隙内出现特征状态为浆料向前方鼓 满补浆间隙,且在左右方向上呈带状扩展或呈带状扩展的同时伴随向上回涌, 即为即将回涌的特征状态。
进一步的,步骤5)中,C1可取0.9,C2可取1.1。
进一步的,步骤3)中,通过内窥镜前视探头观察浆料流动情况,当浆料 的液面接近补浆管且还未出现即将回涌的特征状态时,注浆时间tnm和间歇时 间Tnm通过自定义确定取值。
进一步的,步骤3)中,向补浆间隙内注浆时,将出浆管连接到套筒出浆 口模拟形成出浆孔道,再将补浆管从出浆管内伸入到补浆间隙,浆料通过补浆 管注入到补浆间隙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基于便于识别的浆料即将出现回涌的特征状态,并通过大量的套 筒注浆测试,记录每次测试的注浆时间,对记录值取最小值,并乘上一个小于 1的保险系数,保证了单次注浆时注入尽可能多的浆料,而且浆料不会出现回 涌;记录每次测试的间歇时间,对记录值取最大值,并乘上一个大于1的保险 系数,保证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补浆间隙恢复通畅,不会造成补浆时间的 浪费,确定的注浆时间和间歇时间共同保证了最优的补浆质量和补浆效率。
2、本发明制作多个带有灌浆缺陷的套筒试件,有效的模拟了实际套筒灌浆 缺陷修复中补浆间隙内的不同状态,有第一类首次灌浆后钢筋和套筒内壁上没 有附着浆料的情况和第二类首次灌浆后浆料附着在钢筋和套筒内壁上的情况。 同时规定了第二类的试件数量大于第一类,既考虑到了实际工程中的灌浆缺陷 大多属于第二类,又兼顾了第二类情况下不同套筒内浆料的附着状态会略有差 异的特点,做到了尽可能的模拟实际工程的补浆状态,从而确保了测试数据的 有效性和可靠性。
3、本发明通过对单个套筒试件进行多次测试,第一次测试模拟了钢筋和套 筒内壁上附着有干性浆料或无浆料附着的情况。第二次及以后的注浆测试模拟 了钢筋和套筒内壁上附着有湿性浆料的情况。全面考虑了钢筋和套筒内壁上附 着干性和湿性浆料以及无浆料附着的情况,模拟了单个套筒的真实的补浆进程。
4、本发明使用塞子和密封圈封堵灌浆口和套筒底部,注浆时,气体只能从 出浆口排出,这保证了注浆时套筒内腔中的气体环境接近于真实补浆情况;排 出浆料时,打开塞在灌浆口的塞子,从灌浆口排出浆料,避免了浆料向套筒上 段流动,保证注浆测试时补浆间隙中浆料的初始状态不会发生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类套筒试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类套筒试件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浆料向前方鼓满补浆间隙、且在左右方向上呈带状扩展的实 际工况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浆料向前方鼓满补浆间隙、且呈带状扩展同时伴随向上回涌 的实际工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的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 方法的一实施例,通过制作带有灌浆缺陷的套筒试件进行补浆测试,确定套筒 灌浆缺陷修复时的注浆时间和间歇时间;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套筒试件制备:选择与现场待修复套筒规格一致的试验套筒,试验套 筒数量为3个,因此制作3个套筒试件,对于每个套筒试件进行注浆测试的次 数为3次;制作时,由于实际工况中存在未灌足浆料形成的灌浆缺陷和已灌浆 后漏浆形成的灌浆缺陷,因此需要制备两类带有灌浆缺陷的套筒试件,第一类 套筒试件和第二类套筒试件均包括试验套筒2、密封圈3和连接钢筋4,密封圈 数量为2且设置在试验套筒的底部和顶部,将连接钢筋按设计要求插入试验套 筒内,第一类套筒试件在内部模拟灌浆时,将试验套筒竖直摆放,并从试验套 筒的灌浆口向内部灌浆,当有浆料从灌浆口溢出即停止灌浆,静置并等待浆料凝固后得到第一类套筒试件,第一类套筒试件内部由于浆料高度并未超过灌浆 口高度,因此制作完成后,第一类套筒试件内壁上没有浆料残留,以模拟未灌 足浆料形成的灌浆缺陷,参照图2所示;第二类套筒试件在内部模拟灌浆时, 将试验套筒竖直摆放,并从灌浆口向套筒内部灌浆,直到浆料从出浆口溢出即 停止灌浆,并封堵灌浆口,间隔5-10分钟后,结束对灌浆口的封堵,浆料通过 自重从灌浆口漏浆流出,直到灌浆口无浆料漏出,静置并等待浆料凝固后得到 第二类套筒试件,第二类套筒试件内部有浆料高度达到了出浆口高度,在排出 后,第二类套筒试件内壁上存在浆料残留,以模拟已灌浆后漏浆形成的灌浆缺 陷,参照图3所示;上述静置时间不小于1d,第一类套筒试件的数量为1,第 二类套筒试件的数量为2,并且第一类套筒试件和第二类套筒试件在注浆测试 时,灌浆口通过塞子5密封,在起到密闭的同时,方便后续对套筒试件内部浆 料快速清理。
制作完成后,对套筒试件进行钻孔以及插入可视化设备:在套筒试件顶部 钻孔,得到观察孔,观察孔贯穿套筒试件内腔和外界,将内窥镜前视探头6插 入观察孔,用于观察套筒试件内浆料流动状态;在插入过程中,根据内窥镜前 视探头的可视距离调整内窥镜前视探头的位置,需要保证内窥镜前视探头视野 内可以完整地观察到浆料在补浆间隙中的流动状态。
随后对单个套筒试件进行测试,步骤如下:
先进行注浆:向补浆间隙内注浆时,将出浆管连接到套筒出浆口模拟形成 出浆孔道,再将补浆管7从出浆管内伸入到补浆间隙,补浆间隙的定义为出浆 孔道一侧的试验套筒内壁与连接钢筋朝向出浆孔道一侧的表面之间的区域,浆 料通过补浆管注入到补浆间隙中,达到补浆效果;
在补浆过程中,按照预定的注浆速度匀速向套筒试件的补浆间隙中注浆, 预定的注浆速度与现场灌浆缺陷修复时的注浆速度一致,通过内窥镜前视探头 观察灌浆流动情况,直到观察到浆料在补浆间隙内出现即将回涌的特征状态时, 记录开始注浆到即将回涌时的注浆时间t11,t1为第1个套筒在第1次注浆时的 注浆时间;浆料在补浆间隙内出现特征状态为浆料向前方鼓满补浆间隙,且在 左右方向上呈带状扩展,参照图4所示,或呈带状扩展的同时伴随向上回涌, 参照图5所示,即为即将回涌的特征状态。
在观察到浆料在补浆间隙内出现即将回涌的特征状态后需要停止注浆操作, 通过内窥镜拍摄结果观察浆料流动情况,直到观察到补浆间隙恢复通畅,记录 停止注浆到恢复通畅时的间歇时间T11,T11为第1个套筒试件在第1次注浆后的 间歇时间;
单个套筒第一次注浆的操作即完成,随后需要对内部的浆料进行处理以进 行单个套筒第二次注浆的操作,由于套筒试件内部的缺陷较大,因此可以通过 注入量的判断决定如何对注入的浆料进行处理,当单次注浆后,已经注入套筒 内的浆料的总量超过灌浆缺陷体积的40%,则取下塞在灌浆口的塞子,将浆料 从灌浆口放出;当单次注浆后,已经注入套筒内的浆料的总量不超过灌浆缺陷 体积的40%,则继续进行下一次注浆测试;注入的浆料总量可以通过注射筒的 刻度读取获得,而套筒试件内部的缺陷容量可以通过套筒图纸计算得出,因此 已经注入套筒内的浆料的总量超过灌浆缺陷体积的比例可以计算得到。
随后单个套筒试件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测试:根据上述注浆和暂停的方法, 对单个套筒试件重复测试,得到第一个套筒试件三次测试数据:三个注浆时间 t11、t12、t13及多个间歇时间T11、T12、T13
随后根据上述的方式将其余两个套筒试件进行测试,得到9个注浆时间tnm, 即为t11、……、t33以及9个间歇时间Tnm,即为T11、……、T33
最后即可快速的确定注浆时间和间歇时间:对9个注浆时间tnm的记录值中 取最小值tmin=min{t11、……、t33},并乘以一个小于1的保险系数C1,C1可取0.9, 得到最终确定注浆时间t=0.9*tmin;对9间歇时间Tnm的记录值中取最大值Tmax, 并乘以一个大于1的保险系数C2,C2可取1.1,得到最终确定间歇时间T=1.1*Tmax
基于本方法得出的最终确定注浆时间和最终确定间歇时间,能够保证单次 注浆时注入尽可能多的浆料,而且浆料不会出现回涌,并且还保证了在尽可能 短的时间内使补浆间隙恢复通畅,不会造成补浆时间的浪费,确定的注浆时间 和间歇时间共同保证了最优的补浆质量和补浆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在补浆过程中,通过内窥镜前视探头观察灌浆流动情况, 当浆料的液面接近补浆管且还未出现即将回涌的特征状态时,注浆时间tnm和间 歇时间Tnm通过自定义确定取值,注浆时间tnm选定5-6秒,间歇时间Tnm选定2-3 秒,尽管在有限的套筒试件注浆试验中,未发生回涌现象,但毕竟为了考虑试 验成本,套筒试件的样本容量不会无限扩大,而现实工程中有时会出现特殊情 况,比如套筒壁和连接钢筋上附着的浆料特别厚导致补浆间隙进一步缩小还比 如在对出浆孔道进行钻孔、扩孔、清灰时,出浆孔道内的浆料碎屑落入了补浆 间隙且卡设在间隙中,也会导致浆料下流速度放缓,因此保留间歇性模式很有 必要,适当规定一个注浆时间和间歇时间,用以满足各种工况下的需要。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 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 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 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 发明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制作带有灌浆缺陷的套筒试件进行补浆测试,确定套筒灌浆缺陷修复时的注浆时间和间歇时间;
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步骤1)套筒试件制备:选择与现场待修复套筒规格一致的试验套筒,试验套筒数量为多个,将试验套筒和连接钢筋制作用于测试的带有灌浆缺陷的套筒试件;
步骤2)钻孔、插入可视化设备:在套筒试件顶部钻孔,得到观察孔,观察孔贯穿套筒试件内腔和外界,将内窥镜前视探头插入观察孔,用于观察套筒试件内浆料流动状态;
步骤3)对单个套筒试件进行测试,步骤如下:
A、注浆:按照预定的注浆速度匀速向套筒试件的补浆间隙中注浆,通过内窥镜前视探头观察浆料流动情况,直到观察到浆料在补浆间隙内出现即将回涌的特征状态时,记录开始注浆到即将回涌时的注浆时间tnm,tnm为第n个套筒在第m次注浆时的注浆时间;
B、暂停注浆:观察到浆料在补浆间隙内出现即将回涌的特征状态后停止注浆操作,通过内窥镜拍摄结果观察浆料流动情况,直到观察到补浆间隙恢复通畅,记录停止注浆到恢复通畅时的间歇时间Tnm,Tnm为第n个套筒试件在第m次注浆后的间歇时间;
C、单个套筒试件反复测试:将套筒试件内的浆料清除,然后再根据步骤3)和步骤4)对单个套筒试件重复测试,得到第n个套筒试件测试的多个注浆时间tnm以及多个间歇时间Tnm
补浆间隙为出浆孔道一侧的试验套筒内壁与连接钢筋朝向出浆孔道一侧的表面之间的区域;
步骤4)测试其余套筒试件:按照步骤3)测试其余套筒试件,并得到N*M个注浆时间tnm以及N*M个间歇时间Tnm,N为套筒试件数量,M为每个套筒试件数反复测试的次数;
步骤5)确定注浆时间和间歇时间:对N*M个注浆时间tnm的记录值中取最小值tmin,并乘以一个小于1的保险系数C1,得到最终确定注浆时间t=C1tmin;对N*M个间歇时间Tnm的记录值中取最大值Tmax,并乘以一个大于1的保险系数C2,得到最终确定间歇时间T=C2Tmax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制作不少于3个套筒试件;对每个套筒试件进行注浆测试次数不少于3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制作两类带有灌浆缺陷的套筒试件,第一类套筒试件和第二类套筒试件均包括试验套筒、密封圈和连接钢筋,密封圈数量为2且设置在试验套筒的底部和顶部,将连接钢筋按设计要求插入试验套筒内,第一类套筒试件在内部模拟灌浆时,将试验套筒竖直摆放,并从试验套筒的灌浆口向内部灌浆,当有浆料从灌浆口溢出即停止灌浆,静置并等待浆料凝固后得到第一类套筒试件,第二类套筒试件在内部模拟灌浆时,将试验套筒竖直摆放,并从灌浆口向套筒内部灌浆,直到浆料从出浆口溢出即停止灌浆,并封堵灌浆口,间隔5-10分钟后,结束对灌浆口的封堵,浆料通过自重从灌浆口漏浆流出,直到灌浆口无浆料漏出,静置并等待浆料凝固后得到第二类套筒试件;
静置时间不小于1d,第二类套筒试件准备的个数多于第一类套筒试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类套筒试件和第二类套筒试件在注浆测试时,灌浆口通过塞子密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当单次注浆后,已经注入套筒内的浆料的总量超过灌浆缺陷体积的40%,则取下塞在灌浆口的塞子,将浆料从灌浆口放出;当单次注浆后,已经注入套筒内的浆料的总量不超过灌浆缺陷体积的40%,则继续进行下一次注浆测试。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根据内窥镜前视探头的可视距离调整内窥镜前视探头的位置,使得内窥镜前视探头视野内可以完整地观察到浆料在补浆间隙中的流动状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浆料在补浆间隙内出现特征状态为浆料向前方鼓满补浆间隙,且在左右方向上呈带状扩展或呈带状扩展的同时伴随向上回涌,即为即将回涌的特征状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通过内窥镜前视探头观察浆料流动情况,当浆料的液面接近补浆管且还未出现即将回涌的特征状态时,注浆时间tnm和间歇时间Tnm通过自定义确定取值。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预定的注浆速度与现场灌浆缺陷修复时的注浆速度一致,步骤5)中,C1取值为0.9,C2取值为1.1。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向补浆间隙内注浆时,将出浆管连接到套筒出浆口模拟形成出浆孔道,再将补浆管从出浆管内伸入到补浆间隙,浆料通过补浆管注入到补浆间隙中。
CN202210623045.9A 2022-06-02 2022-06-02 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 Active CN1149942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3045.9A CN114994295B (zh) 2022-06-02 2022-06-02 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3045.9A CN114994295B (zh) 2022-06-02 2022-06-02 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94295A true CN114994295A (zh) 2022-09-02
CN114994295B CN114994295B (zh) 2023-04-07

Family

ID=83031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23045.9A Active CN114994295B (zh) 2022-06-02 2022-06-02 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9429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2117A (zh) * 2013-07-31 2013-10-23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注浆段全段注浆的方法
CN204631008U (zh) * 2015-05-28 2015-09-09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构件的灌浆密实度的检测结构
CN108956047A (zh) * 2018-07-28 2018-12-07 宁波联城住工科技有限公司 灌浆套筒的漏浆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08982535A (zh) * 2018-08-01 2018-12-11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基于内窥镜三维尺寸测量技术的套筒灌浆饱满度检测方法
CN109029630A (zh) * 2018-07-19 2018-12-18 湖南马池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灌浆套筒的浆面检测及补浆方法
US20210349073A1 (en) * 2020-05-09 2021-11-11 Guangzhou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sting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grout compactness in grouted splice sleeve
CN113668898A (zh) * 2021-09-26 2021-11-19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一种针对套筒中部存在窝气型灌浆缺陷的补灌整治方法
CN113668897A (zh) * 2021-09-26 2021-11-19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一种针对预制剪力墙底部连通腔漏浆的低压补灌整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2117A (zh) * 2013-07-31 2013-10-23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注浆段全段注浆的方法
CN204631008U (zh) * 2015-05-28 2015-09-09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构件的灌浆密实度的检测结构
CN109029630A (zh) * 2018-07-19 2018-12-18 湖南马池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灌浆套筒的浆面检测及补浆方法
CN108956047A (zh) * 2018-07-28 2018-12-07 宁波联城住工科技有限公司 灌浆套筒的漏浆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08982535A (zh) * 2018-08-01 2018-12-11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基于内窥镜三维尺寸测量技术的套筒灌浆饱满度检测方法
US20210349073A1 (en) * 2020-05-09 2021-11-11 Guangzhou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sting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grout compactness in grouted splice sleeve
CN113668898A (zh) * 2021-09-26 2021-11-19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一种针对套筒中部存在窝气型灌浆缺陷的补灌整治方法
CN113668897A (zh) * 2021-09-26 2021-11-19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一种针对预制剪力墙底部连通腔漏浆的低压补灌整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94295B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95150A1 (zh) 一种裂缝堵漏模拟的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
CN105220687B (zh)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后注浆法灌芯补强施工方法
CN106869029B (zh) 桥梁预应力管道补压浆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13668897B (zh) 一种针对预制剪力墙底部连通腔漏浆的低压补灌整治方法
CN109441441B (zh) 一种承压动水作用下煤层底板多角度倾斜钻孔注浆工艺模拟试验装置及方法
CN209280524U (zh) 一种岩石节理渗流剪切试验装置
CN108918275A (zh) 模拟高土石坝蓄水过程土工膜工作性态的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05699116B (zh) 一种混凝土坝取芯方法
CN107677586A (zh) 一种新型的土工织物淤堵实验仪
CN111519843A (zh) 一种具有双检查孔的灌浆套筒及应用方法
CN110984948B (zh) 一种压裂用支撑剂在裂缝中的注入能力测试评价方法
CN114994295B (zh) 非可视化间歇性补浆模式下的注浆进歇时间确定方法
CN111535610B (zh) 一种负压注胶施工方法
CN108951608A (zh) 加固地下连续墙码头水下混凝土结构施工工法
JP2840566B2 (ja) 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の深層補強工法
CN206052696U (zh) 一种预应力管桩桩身缺陷修复装置
CN113279785B (zh) 对隧道二衬拱顶空洞及局部松散部处理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2377169A (zh) 储气库井注采出砂模拟系统及方法
KR102340883B1 (ko) 수도 배관 세척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수도 배관 세척 방법
CN208467565U (zh) 暂堵装置
US2011004516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determining point sources of water infiltration/inflow into a sewer system
CN100540159C (zh) 采煤机水循环系统除垢方法
CN218598242U (zh) 一种盐穴储气库的腔体修复模拟装置
CN111830198A (zh) 一种泡排剂性能评价试验装置
CN114239365B (zh) 一种天然裂缝钻井液污染后壁面等效渗透率的计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