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92223A - 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 Google Patents

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92223A
CN114992223A CN202111047947.4A CN202111047947A CN114992223A CN 114992223 A CN114992223 A CN 114992223A CN 202111047947 A CN202111047947 A CN 202111047947A CN 114992223 A CN114992223 A CN 1149922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assembly
shaft sleeve
portions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4794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92223B (zh
Inventor
魏亚蒙
封蕾
姚文星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4794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922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92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92223A/zh
Priority to US18/246,778 priority patent/US20230358089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117105 priority patent/WO2023036088A1/zh
Priority to EP22866551.9A priority patent/EP4202241A4/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922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922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3/00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 E05F3/20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in hi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04M1/022The hinge comprising two parallel pivoting a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5Pivotal connections with at least a pair of arms pivoting relatively to at least one other arm, all arms being mounted on one pi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3/00Hinges with pins
    • E05D3/06Hinges with pins with two or more pins
    • E05D3/18Hinges with pins with two or more pins with sliding pins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99/00Subject-matt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阻尼组件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较小,有利于实现可折叠终端的轻薄化设计。阻尼组件包括阻尼段和套设于阻尼段的轴套,阻尼段包括沿阻尼段的轴向排布的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轴套包括沿轴套的轴向排布的第一轴套部和第二轴套部,第一轴套部套设于第一阻尼部,第一轴套段与第一阻尼段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一干涉量,第二轴套段套设于第二阻尼段,第二轴套段与第二阻尼段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二干涉量,第二干涉量小于第一干涉量。

Description

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折叠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屏智能终端时代来临,可折叠终端因其大屏和方便携带等优点而备受用户青睐。目前,可折叠终端往往采用包括阻尼组件的转动机构来实现折叠和展开,来优化使用者在折叠和展开可折叠终端时的阻尼手感。然而,现有的阻尼组件的结构复杂,往往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不利于实现可折叠终端的轻薄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阻尼组件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较小,有利于实现可折叠终端的轻薄化设计。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阻尼组件,包括阻尼段和套设于阻尼段的轴套。阻尼段包括沿阻尼段的轴向排布的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轴套包括沿轴套的轴向排布的第一轴套部和第二轴套部。第一轴套部套设于第一阻尼部,第一轴套部与第一阻尼部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一干涉量。第二轴套部套设于第二阻尼部,第二轴套部与第二阻尼部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二干涉量。其中,第二干涉量小于第一干涉量。
其中,阻尼段的轴向和轴套的轴向相同。
其中,第一干涉量为第一阻尼部的直径和第一轴套部的内径之间的差值。即,第一干涉量等于第一阻尼部的直径减去第一轴套部的内径。第二干涉量为第二阻尼部的直径和第二轴套部的内径之间的差值。即,第二干涉量等于第二阻尼部的直径减去第二轴套部的内径。
本申请所示阻尼组件的生命周期包括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内,阻尼组件利用第一阻尼部和第一轴套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提供阻尼力,随着轴套相对阻尼段转动的次数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的直径越来越小,直至第一阻尼部与第一轴套部之间的干涉量与第二干涉量相等。
在第二阶段内,阻尼组件利用第一阻尼部和第二轴套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以及第二阻尼部和第二轴套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共同提供阻尼力,随着轴套相对阻尼段转动的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均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的直径越来越小,阻尼组件提供的阻尼力越来越小,直至阻尼组件最终失效。
本申请所示阻尼组件中,利用阻尼段和轴套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提供阻尼力,阻尼组件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此外,阻尼段与轴套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干涉量不同,有助于延长阻尼组件的使用寿命。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干涉量大于零。即,第一轴套部与第一阻尼部之间过盈配合。在第一阶段内,阻尼组件利用第一轴套部和第一阻尼部之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提供阻尼力,随着轴套相对阻尼段转动的次数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的直径越来越小,第一阻尼部与第一轴套部之间的干涉量不断变小,直至第一阻尼部与第一轴套部之间的干涉量与第二干涉量相等。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干涉量大于零。即,第二轴套部与第二阻尼部之间过盈配合。
在第二阶段内,阻尼组件利用第一轴套部和第一阻尼部之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以及第二轴套部和第二阻尼部之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提供阻尼力,随着轴套相对阻尼段转动的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均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的直径越来越小,第一阻尼部与第一轴套部之间的干涉量、以及第二阻尼部与第二轴套部之间的干涉量不断变小,阻尼组件提供的阻尼力越来越小,直至阻尼组件最终失效。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阻尼部的直径大于第二阻尼部的直径,第一轴套部的内径等于或大于第二轴套部的直径。此时,阻尼段设计成阶梯状结构。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阻尼部有两个,两个第一阻尼部分别位于第二阻尼部的相对两侧。第一轴套部有两个,两个第一轴套部分别位于第二轴套部的相对两侧。
本实施方式所示阻尼组件中,两个第一阻尼部分别位于第二阻尼部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一轴套部分别位于第二轴套部的相对两侧,有助于提高轴套相相对于阻尼段转动时的转动稳定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阻尼部有两个,两个第二阻尼部位于两个第一阻尼部之间。第二轴套部有两个,两个第二轴套部位于两个第一轴套部之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套部的长度等于第一阻尼部的长度,第二轴套部的长度等于第二阻尼部的长度。
两个第一阻尼部的长度之和与第一干涉量的积等于,两个第一阻尼部的长度和两个第二阻尼部的长度之和与第二干涉量的积,以使阻尼组件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初始阻尼力相等。
本实施方式中,阻尼组件是利用轴套和阻尼段之间产生摩擦力来提供阻尼力,阻尼组件在各个阶段的阻尼力的变化幅度较小。本实施方式所示阻尼组件的生命周期中,由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初始阻尼力相等,可保证阻尼组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阻尼手感的相对恒定,有助于优化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阻尼段还包括第三阻尼部,第三阻尼部与第一阻尼部沿阻尼段的轴向排布。轴套包括第三轴套部,第三轴套部与第一轴套部的轴向排布,第三轴套部套设于第三阻尼部,第三轴套部与第三阻尼部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三干涉量,第三干涉量小于第二干涉量。
本实施方式所示阻尼组件的生命周期包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在第二阶段内,阻尼组件利用第一阻尼部和第二轴套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以及第二阻尼部和第二轴套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共同提供阻尼力,随着轴套相对阻尼段转动的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均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的直径越来越小,直至第一阻尼部与第一轴套部之间的干涉量、以及第二阻尼部与第二轴套部之间的干涉量与第三干涉量相等。
在第三阶段内,阻尼组件利用第一阻尼部和第二轴套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第二阻尼部和第二轴套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以及第三阻尼部与第三轴套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共同提供阻尼力,随着轴套相对阻尼段转动的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第二阻尼部和第三阻尼部均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第二阻尼部和第三阻尼部的直径越来越小,阻尼组件提供的阻尼力越来越小,直至阻尼组件最终失效。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三干涉量大于零。即,第三轴套部与第三阻尼部之间过盈配合。
在第三阶段内,阻尼组件利用第一阻尼部和第二轴套部之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第二阻尼部和第二轴套部之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以及第三阻尼部与第三轴套部之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共同提供阻尼力,随着轴套相对阻尼段转动的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第二阻尼部和第三阻尼部均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第二阻尼部和第三阻尼部的直径越来越小,第一阻尼部与第一轴套部之间的干涉量、第二阻尼部与第二轴套部之间、以及第三阻尼部与第三轴套部之间的干涉量不断变小,阻尼组件提供的阻尼力越来越小,直至阻尼组件最终失效。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三阻尼部位于两个第二阻尼部之间,两个第二阻尼部和两个第一阻尼部均关于第三阻尼部对称。第三轴套部位于两个第二轴套部之间,两个第二轴套部和两个第一轴套部均关于第三轴套部对称。阻尼段和轴套的对称设计,有助于保证轴套相对阻尼段转动时的稳定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套部的长度等于第一阻尼部的长度,第二轴套部的长度等于第二阻尼部的长度,第三轴套部的长度等于第三阻尼部的长度。
两个第一阻尼部的长度之和与第一干涉量的积、两个第一阻尼部的长度和两个第二阻尼部的长度之和与第二干涉量的积,以及两个第一阻尼部的长度、两个第二阻尼部的长度和第三阻尼部的长度之和与第三干涉量的积,三者相等,以使阻尼组件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初始阻尼力相等,以保证阻尼组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阻尼手感的相对恒定,有助于优化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阻尼部的直径大于第三阻尼部的直径,第二轴套部的内径等于或大于第三轴套部的直径。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阻尼部的直径等于第二阻尼部的直径,第一轴套部的内径小于第二轴套部的内径。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阻尼部有两个,两个第二阻尼部分别位于第一阻尼部的相对两侧。第二轴套部有两个,两个第二轴套部分别位于第一轴套部的相对两侧。
本实施方式所示阻尼组件中,两个第二阻尼部分别位于第一阻尼部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二轴套部分别位于第一轴套部的相对两侧,有助于提高轴套相相对于阻尼段转动时的转动稳定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阻尼部关于第一阻尼部对称,两个第二轴套部关于第一轴套部对称。阻尼段和轴套的对称设计,有助于保证轴套相对阻尼段转动时的稳定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套部的长度与第一阻尼部的长度相等,第二轴套部的长度与第二阻尼部的长度相等。
第一阻尼部的长度与第一干涉量的积等于,第一阻尼部的长度和两个第二阻尼部的长度之和与第二干涉量的积,使得第一阶段的初始阻尼力与第二阶段的初始阻尼力相等。
本实施方式中,阻尼组件是利用轴套和阻尼段之间产生摩擦力来提供阻尼力,阻尼组件在各个阶段的阻尼力的变化幅度较小。本实施方式所示阻尼组件的生命周期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初始阻尼力相等,可保证阻尼组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阻尼手感的相对恒定,有助于优化消费者使用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阻尼段还包括第三阻尼部,第三阻尼部与第一阻尼部沿阻尼段的轴向排布。轴套包括第三轴套部,第三轴套部与第一轴套部沿轴套的轴向排布,第三轴套部套设于第三阻尼部。第三轴套部与第三阻尼部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三干涉量,第三干涉量小于第二干涉量。
本实施方式所示阻尼组件的生命周期包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在第二阶段内,阻尼组件利用第一阻尼部和第二轴套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以及第二阻尼部和第二轴套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共同提供阻尼力,随着轴套相对阻尼段转动的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均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的直径越来越小,直至第一阻尼部与第一轴套部之间的干涉量、以及第二阻尼部与第二轴套部之间的干涉量与第三干涉量相等。
在第三阶段内,阻尼组件利用第一阻尼部和第二轴套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第二阻尼部和第二轴套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以及第三阻尼部与第三轴套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共同提供阻尼力,随着轴套相对阻尼段转动的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第二阻尼部和第三阻尼部均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第二阻尼部和第三阻尼部的直径越来越小,阻尼组件提供的阻尼力越来越小,直至阻尼组件最终失效。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三干涉量大于零。即,第三轴套部与第三阻尼部之间过盈配合。
在第三阶段内,阻尼组件利用第一阻尼部和第二轴套部之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第二阻尼部和第二轴套部之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以及第三阻尼部与第三轴套部之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共同提供阻尼力,随着轴套相对阻尼段转动的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第二阻尼部和第三阻尼部均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第二阻尼部和第三阻尼部的直径越来越小,第一阻尼部与第一轴套部之间的干涉量、第二阻尼部与第二轴套部之间、以及第三阻尼部与第三轴套部之间的干涉量不断变小,阻尼组件提供的阻尼力越来越小,直至阻尼组件最终失效。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三阻尼部有两个,两个第三阻尼部分别位于两个第二阻尼部的相对两侧。第三轴套部有两个,两个第三轴套部分别位于两个第二轴套部的相对两侧。
本实施方式所示阻尼组件中,两个第三阻尼部分别位于两个第二阻尼部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三轴套部分别位于两个第二轴套部的相对两侧,有助于提高轴套相相对于阻尼段转动时的转动稳定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三阻尼部关于第一阻尼部对称,两个第三轴套部关于第一轴套部对称。阻尼段和轴套的对称设计,有助于保证轴套相对阻尼段转动时的稳定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套部的长度等于第一阻尼部的长度,第二轴套部的长度等于第二阻尼部的长度,第三轴套部的长度等于第三阻尼部的长度。
第一阻尼部的长度之和与第一干涉量的积、第一阻尼部的长度和两个第二阻尼部的长度之和与第二干涉量的积,以及第一阻尼部的长度、两个第二阻尼部的长度和两个第三阻尼部的长度之和与第三干涉量的积,三者相等,以使阻尼组件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初始阻尼力相等,以保证阻尼组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阻尼手感的相对恒定,有助于优化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阻尼部的直径等于第三阻尼部的直径,第二轴套部的内径小于第三轴套部的内径。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包括两个上述任一种阻尼组件,两个阻尼组件分别为第一阻尼组件和第二阻尼组件,第一阻尼组件的阻尼段和第二阻尼组件的阻尼段并排且间隔排布。
本申请所示转动机构中,采两个上述任一种阻尼组件,阻尼组件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使得转动机构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
一种实施方式中,沿垂直于第一阻尼组件的阻尼段的方向上,第一阻尼组件的阻尼段和第二阻尼组件的阻尼段并排且间隔排布。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第一转动轴包括转轴段和第一阻尼组件的阻尼段,第一转动轴的转轴段和第一阻尼组件的阻尼段沿第一转动轴的轴向间隔排布。第二转动轴包括转轴段和第二阻尼组件的阻尼段,第二转动轴的转轴段和第二阻尼组件的阻尼段沿第二转动轴的周向间隔排布。第一摆臂套设于第一转动轴的转轴段,且与第一阻尼组件的轴套沿所述第一转动轴的轴向间隔排布。第二摆臂套设于第二转动轴的转轴段,且与第二阻尼组件的轴套沿第二转动轴的轴向间隔排布。
其中,第一摆臂相对第一转动轴转动的方向,与第二摆臂相对第二转动轴转动的方向相反。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轴的转轴段有两个,两个第一转动轴的转轴段沿第一转动轴的轴向间隔排布。第二转动轴的转轴段有两个,两个第二转动轴的转轴段沿第二转动轴的轴向间隔排布。第一摆臂有两个,两个第一摆臂分别套设于两个第一转动轴的转轴段,且沿第一转动轴的轴向间隔排布。第二摆臂有两个,两个第二摆臂分别套设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的转轴段。
一种实施方式中,转动机构还包括传动件,传动件连接于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之间。
在第一摆臂相对第一转动轴转动时,传动件带动第二摆臂相对第二转动轴转动。或者,在第二摆臂相对第二转动轴转动时,传动件带动第一摆臂相对第一转动轴转动,以实现第一摆臂与第一转动轴、以及第二摆臂与第二转动轴之间的同步转动。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折叠终端,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上述任一种转动机构,第一壳体与第一阻尼组件的轴套固定连接,第二壳体与第二阻尼组件的轴套固定连接。
本申请所示可折叠终端中,采用上述任一种转动机构,转动机构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使得可折叠终端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有助于实现可折叠终端的轻薄化设计。
一种实施方式中,可折叠终端还包括显示屏,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部分、第二显示部分及可折叠部分,可折叠部分连接于第一显示部分和第二显示部分之间,第一显示部分安装于第一壳体,第二显示部分安装于第二壳体,可折叠部分与转动机构相对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终端在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可折叠终端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可折叠终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可折叠终端中可折叠装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可折叠终端中可折叠装置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阻尼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第一阻尼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阻尼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第一轴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a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阻尼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b是图9a所示第一阻尼组件中第一轴套与第一阻尼段在经过N1次相对转动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c是图9a所示第一阻尼组件中第一轴套与第一阻尼段在经过N2次相对旋转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a所示第一阻尼组件的生命周期曲线;
图11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阻尼组件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第一阻尼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阻尼组件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第一轴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a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阻尼组件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b是图13a所示第一阻尼组件在经过N1次相对转动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c是图13a所示第一阻尼组件在经过N2次相对转动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阻尼组件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下第一轴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a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阻尼组件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b是图15a所示第一阻尼组件在经过N1次相对转动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c是图15a所示第一阻尼组件在经过N2次相对转动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终端1000在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为了便于描述,定义图2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可折叠终端100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可折叠终端10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可折叠终端10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个人计算机、多媒体播放器、电子书阅读器、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或可穿戴设备等可折叠的电子产品。本实施例中,可折叠终端1000为可折叠手机。即,可折叠终端1000为可以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的手机。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可折叠终端1000可沿X轴方向发生折叠或者展开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图1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处于折叠状态,图2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处于展开状态。示例性的,图2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的展开角度α为180度。即,图2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处于展平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举例说明的角度均允许存在少许偏差。例如,图2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的展开角度α为180度是指,α可以为180度,也可以大约为180度,比如170度、175度、185度和190度等。后文中举例说明的角度可做相同理解。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为可发生一次折叠的终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折叠终端1000也可以为可发生多次(两次以上)折叠的终端。此时,可折叠终端1000可以包括多个部分,相邻两个部分可相对靠近折叠至可折叠终端1000处于折叠状态,相邻两个部分可相对远离展开至可折叠终端1000处于展开状态。
请参阅图2和图3,图3是图2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可折叠终端1000包括可折叠装置100和显示屏200,显示屏200安装于可折叠装置100。显示屏200包括背离可折叠装置100的显示面201,显示面201用以显示文字、图像或视频等信息。本实施例中,显示屏200包括第一显示部分210、第二显示部分220和可折叠部分230,可折叠部分230连接于第一显示部分210和第二显示部分220之间。其中,可折叠部分230可沿X轴方向发生弯折。
如图1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显示部分210和第二显示部分220相对设置,可折叠部分230发生弯折。此时,显示屏200处于折叠状态,显示屏200的外露面积比较少,可大大降低显示屏200被损坏的概率,实现对显示屏200的有效保护。如图2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显示部分210和第二显示部分220相对展开,可折叠部分230不发生弯折而展平。此时,第一显示部分210、第二显示部分220和可折叠部分230之间的夹角均为α,显示屏200具有大面积的显示区域,实现可折叠终端1000的大屏显示,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采用向内折叠的方式进行折叠,处于折叠状态的可折叠终端1000的显示屏200位于可折叠装置100的内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折叠终端1000也可以采用向外折叠的方式进行折叠,此时,处于折叠状态的可折叠终端1000的显示屏200位于可折叠装置100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可折叠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以及转动机构130,转动机构130连接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以实现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的转动连接。具体的,第一壳体110承载第一显示部分210,第二壳体120承载第二显示部分220。换言之,第一显示部分210安装于第一壳体210,第二显示部分220安装于第二壳体120。其中,转动机构130与可折叠部分230相对设置。
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可通过转动机构130相对转动,使得可折叠装置100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相互切换。具体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可相对转动至相对设置,以使可折叠装置100处于折叠状态,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也可相对转动至相对展开,以使可折叠装置100处于展开状态,如图2所示。示例性的,图2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处于展平状态,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的夹角为α。
请一并参阅图4,图4是图3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中可折叠装置100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壳体110设有第一收容槽1101,第一收容槽1101位于第一壳体110朝向第二壳体120的一侧。第一收容槽1101的开口位于第一壳体110的顶面。第一收容槽1101自第一壳体110的顶面向底面的方向凹陷,且贯穿第一壳体110朝向第二壳体120的侧面。
第二壳体120和第一壳体110的结构相同,且相对于转动机构130镜像对称。第二壳体120设有第二收容槽1201,第二收容槽1201位于第二壳体120朝向第一壳体110的一侧。第二收容槽1201的开口位于第二壳体120的顶面。第二收容槽1201自第二壳体120的顶面向底面的方向凹陷,且贯穿第二壳体120朝向第一壳体110的侧面。如图3所示,可折叠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时,即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的夹角为α时,第一收容槽1101和第二收容槽1201围合形成收容空间1301,收容空间1301收容转动机构13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描述可折叠终端1000时所采用“顶”、“底”、“左”、“右”、“前”和“后”等方位用词主要依据可折叠终端1000于附图2中的展示方位进行阐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顶”,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底”,以朝向X轴负方向为“左”,以朝向Y轴正方向为“后”,以朝向Y轴负方向为“前”,其并不形成对可折叠终端100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方位的限定。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图3所示可折叠终端1000中可折叠装置100的转动机构130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3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130具有对称面O,转动机构130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转动机构130包括转动轴10和转动组件20。转动轴10有两个,两个转动轴10的轴向方向均为Y轴方向。其中,两个转动轴10分别为第一转动轴10a和第二转动轴10b,第一转动轴10a和第二转动轴10b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第一转动轴10a位于第二转动轴10b朝向X轴正方向的一侧。
转动组件20套设于两个转动轴10。本实施例中,转动组件20有两个,两个转动组件20分别为第一转动组件20a和第二转动组件20b。第一转动组件20a和第二转动组件20b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第一转动组件20a位于第二转动组件20b朝向Y轴负方向的一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组件20也可以有一个或三个以上,本申请实施例对转动组件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第一转动轴10a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第一转动轴10a包括转轴段11a和阻尼段12a,转轴段11a和阻尼段12a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本实施例中,转轴段11a有两个,两个转轴段11a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且分别位于第一转动轴10a的相对两端。两个转轴段11a分别为第一转轴段13a和第二转轴段14a,第一转轴段13a位于第二转轴段14a朝向Y轴负方向的一侧。其中,第一转轴段13a和第二转轴段14a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轴段13a和第二转轴段14a也可以不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
阻尼段12a有两个,两个阻尼段12a均位于第一转轴段13a和第二转轴段14a之间,且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其中,两个阻尼段12a分别为第一阻尼段15a和第二阻尼段16a,第一阻尼段15a位于第二阻尼段16a朝向Y轴负方向的一侧。此时,第一阻尼段15a相比于第二阻尼段16a靠近第一转轴段13a,且与第一转轴段13a间隔排布。第二阻尼段16a相比于第一阻尼段15a靠近第二转轴段14a,且与第二转轴段14a间隔排布。其中,第一阻尼段15a和第二阻尼段16a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尼段15a和第二阻尼段16a也可以不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
第二转动轴10b与第一转动轴10a的结构相同。第二转动轴10b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第二转动轴10b包括转轴段11b和阻尼段12b,转轴段11b和阻尼段12b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本实施例中,转轴段11b有两个,两个转轴段11b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且分别位于第二转动轴10b的相对两端。两个转轴段11b分别为第一转轴段13b和第二转轴段14b,第一转轴段13b位于第二转轴段14b朝向Y轴负方向的一侧。其中,第一转轴段13b和第二转轴段14b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轴段13b和第二转轴段14b也可以不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
阻尼段12b有两个,两个阻尼段12b均位于第一转轴段13b和第二转轴段14b之间,且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其中,两个阻尼段12b分别为第一阻尼段15b和第二阻尼段16b,第一阻尼段15b和第二阻尼段16b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其中,第一阻尼段15b位于第二阻尼段16b朝向Y轴负方向的一侧。此时,第一阻尼段15b相比于第二阻尼段16b靠近第一转轴段13b,且与第一转轴段13b间隔排布。第二阻尼段16b相比于第一阻尼段15b靠近第二转轴段14b,且与第二转轴段14b间隔排布。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尼段15b和第二阻尼段16b也可以不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
第一转动组件20a套设于第一转动轴10a和第二转动轴10b。第一转动组件20a包括第一摆臂21a和第二摆臂22a。第一摆臂21a套设于第一转动轴10a,第二摆臂22a套设于第二转动轴10b。第一摆臂21a可相对于第一转动轴10a转动。第二摆臂22a可相对于第二转动轴10b转动。其中,第一摆臂21a相对于第一转动轴10a的转动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二摆臂22a相对于第二转动轴10a的转动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的方向相反。示例性的,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图示ω1方向),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图示ω2方向)。
第一摆臂21a套设于第一转动轴10a的第一转轴段13a。本实施例中,第一摆臂21a包括第一转动部23a和第一摆动部24a,第一转动部23a和第一摆动部24a彼此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转动部23a套设于第一转轴段13a,第一摆动部24a自第一转动部23a沿X轴正方向延伸。第一摆动部24a相对于第一转动轴10a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部23a相对第一转动轴10a转动。
第二摆臂22a的结构与第一摆臂21a的结构相同。第二摆臂22a套设于第二转动轴10b的第一转轴段13b,且与第一摆臂21a镜像对称。本实施例中,第二摆臂22a包括第二转动部25a和第二摆动部26a,第二转动部25a和第二摆动部26a彼此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二转动部25a套设于第一转轴段13b,第二摆动部26a自第一转动部27a沿X轴负方向延伸。第二摆动部26a相对于第二转动轴10b转动时,带动第二转动部25a相对第二转动轴10b转动。
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结构与第一转动组件20a的结构相同。第二转动组件20b套设于第一转动轴10a和第二转动轴10b,且与第一转动组件20a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组件20b包括第一摆臂21b和第二摆臂22b。第一摆臂21b套设于第一转动轴10a,第二摆臂22b套设于第二转动轴10b。具体的,第一摆臂21b的第一转动部23b套设于第一转动轴10a的第二转轴段14b,第一摆动部24b自第一转动部23b沿X轴正方向延伸。第二摆臂22b的第二转动部25b套设于第二转动轴10b的第二转轴段14b,第二摆动部26b自第二转动部25b沿X轴负方向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结构与第一转动组件20a的结构大致相同,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结构描述可参见第一转动组件20a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动组件20b和第一转动组件10b也可以不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
此外,转动机构130还包括传动组件30,传动组件30连接于两个转动轴10之间。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30包括第一传动件31和第二传动件32,第一传动件31和第二传动件32均连接于两个转动轴10之间,且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示例性的,第一传动件31和第二传动件32可为齿轮或其他可实现传动的部件。具体的,第一传动件31连接于两个转动轴10朝向Y轴负方向的一端,第二传动件32连接于两个转动轴10朝向Y轴正方向的一端。其中,第一传动件31和第二传动件32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31和第二传动件32也可以不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
在第一转动组件20a的第一摆臂21a和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第一摆臂21b相对第一转动轴10a转动时,传动组件30带动第一转动组件20a的第二摆臂22a和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第二摆臂22b相对第二转动轴10b转动。或者,在第一转动组件20a的第二摆臂22a和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第二摆臂22b相对第二转动轴10b转动时,传动组件30带动第一转动组件20a的第一摆臂21a和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第一摆臂21b相对第一转动轴10a转动,以实现第一摆臂21a和第一摆臂21b与第一转动轴10a、以及第二摆臂22a和第二摆臂22b与第二转动轴10b之间的同步转动。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可折叠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时,转动机构130安装于收容空间1301。部分转动机构130安装于第一壳体110的第一收容槽1101,部分转动机构130安装于第二壳体120的第二收容槽1201。具体的,第一转动轴10a、第一转动组件20a的第一摆臂21a和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第一摆臂21b均安装于第一收容槽1101。第二转动轴10b、第一转动组件20a的第二摆臂22a和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第二摆臂22b均安装于第二收容槽1201。其中,第一转动组件20a的第一摆臂21a和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第一摆臂21b均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110。第一转动组件20a的第二摆臂22a和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第二摆臂22b均固定连接于第二壳体120。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时,第一壳体110带动第一摆臂21a和第一摆臂21b相对第一转动轴10a转动,第二壳体120带动第二摆臂22a和第二摆臂22b相对第二转动轴10b转动。
此外,转动机构130还包括四个轴套40,四个轴套40分别为第一轴套41、第二轴套42、第三轴套43和第四轴套44。具体的,第一轴套41和第三轴套43均套设于第一转动轴10a,且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第二轴套42和第四轴套44均套设于第二转动轴10b,且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其中,第一轴套41和第三轴套43均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110,且可相对第一转动轴10a转动。第二轴套42和第四轴套44均固定连接于第二壳体120,且可相对第二转动轴10b转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轴套41套设于第一转动轴10a的第一阻尼段15a,第三轴套43套设于第一转动轴10a的第二阻尼段16a。具体的,第一轴套41和第三轴套43位于第一转动组件20a的第一摆臂21a和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第一摆臂21b之间,且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其中,第一轴套41位于第三轴套43朝向Y轴负方向的一侧。此时,第一轴套41相比于第三轴套43靠近第一转动组件20a的第一摆臂21a,且与第一摆臂21a间隔排布。第三轴套43相比于第一轴套41靠近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第一摆臂21b,且与第一摆臂21b间隔排布。
第二轴套42套设于第二转动轴10b的第一阻尼段15b,第四轴套44套设于第二转动轴10b的第二阻尼段16b。具体的,第二轴套42和第四轴套44位于第一转动组件20a的第二摆臂22a和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第二摆臂22b之间,且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其中,第二轴套42位于第四轴套44朝向Y轴负方向的一侧。此时,第二轴套42相比于第四轴套44靠近第一转动组件20a的第二摆臂22a,且与第二摆臂22a间隔排布。第四轴套44相比于第二轴套42靠近第二转动组件20b的第二摆臂22b,且与第二摆臂22b间隔排布。
可折叠终端1000在折叠和展开过程中,第一轴套41和第三轴套43相对第一转动轴10a转动产生的摩擦力、以及第二轴套42和第四轴套44相对第二转动轴10b转动产生的摩擦力,以提供可折叠终端1000在折叠和展开过程中的阻尼力,保证使用者在折叠和展开可折叠终端1000时的阻尼手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转动机构130包括阻尼组件50,阻尼组件50用以在可折叠终端1000折叠和展开过程中提供阻尼力,保证使用者在折叠和展开可折叠终端1000时的阻尼手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示例性的,阻尼组件50有四个,四个阻尼组件50分别为第一阻尼组件51、第二阻尼组件52、第三阻尼组件53和第四阻尼组件54,第一阻尼组件51和第三阻尼组件53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且关于对称面O镜像对称。第二阻尼组件52和第四阻尼组件54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且关于对称面O镜向对称。
具体的,第一阻尼组件51包括第一轴套41和第一转动轴10a的第一阻尼段15a。第二阻尼组件52包括第二轴套42和第二转动轴10b的第一阻尼段15b。第三阻尼组件53包括第三轴套43和第一转动轴10a的第二阻尼段16a。第四阻尼组件54包括第四轴套44和第二转动轴10b的第二阻尼段16b。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阻尼组件51、第二阻尼组件52、第三阻尼组件53和第四阻尼组件54的结构大致相同。接下来,以第一阻尼组件51为例,对阻尼组件50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第二阻尼组件52、第三阻尼组件53和第四阻尼组件54的结构可参照下文的结构描述,后文将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7,图7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130中第一阻尼组件51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第一阻尼段15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第一阻尼段15a包括沿Y轴方向排布的第一阻尼部1、第二阻尼部2和第三阻尼部3。其中,Y轴方向即为第一阻尼段15a的轴向。第一阻尼部1有两个,两个第一阻尼部1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两个第一阻尼部1分别位于第一阻尼段15a的相对两端,且关于第三阻尼部3对称。其中,第一阻尼部1的直径为d1。第一阻尼部1的长度为0.5B1
第二阻尼部2位于两个第一阻尼部1之间。即,两个第一阻尼部1位于第二阻尼部2的相对两侧。具体的,第二阻尼部2有两个,两个第二阻尼部2位于两个第一阻尼部1之间,且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两个第二阻尼部2分别与两个第一阻尼部1连接,且关于第三阻尼部3对称。其中,第二阻尼部2的直径为d2,d2小于d1。第二阻尼部2的长度为0.5B2。第三阻尼部3位于第一阻尼段15a的中部。第三阻尼部3位于两个第二阻尼部2之间,且连接于两个第二阻尼部2之间。其中,第三阻尼部3的直径为d3,d3小于d2。第三阻尼部3的长度为B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段15a包括第一阻尼部1、第二阻尼部2和第三阻尼部3,第一阻尼部1、第二阻尼部2和第三阻尼部3沿Y轴方向依次排布。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阻尼段15a可以只包括第一阻尼部1和第二阻尼部2,而不包括的第三阻尼部3,或者,第一阻尼部1、第二阻尼部2和第三阻尼部3也可以不沿Y轴方向依次排布,例如,第一阻尼部1也可以位于第二阻尼部2和第三阻尼部3之间,本申请实施方式不对第一阻尼部1、第二阻尼部2和第三阻尼部的排布次序进行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6,第一轴套41设有缺口411,缺口411的开口位于第一轴套41的外表面。缺口411自第一轴套41的外表面向内表面的方向凹陷,且贯穿第一轴套41的内表面,以连通第一轴套41的内侧和外侧。此外,缺口411沿Y轴方向延伸,且贯穿第一轴套41的两个端面。应当理解的是,缺口411的设计增加了第一轴套41的弹性,有助于第一轴套41与第一转动轴10a之间的装配。
请一并参阅图8,图8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130中第一阻尼组件51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第一轴套4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套41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阻尼段15a的弹性模量。第一轴套41包括沿Y轴方向排布的第一轴套部4、第二轴套部5和第三轴套部6。其中,Y轴方向即为第一轴套41的轴向。第一轴套部4有两个,两个第一轴套部4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两个第一轴套部4分别位于第一轴套41的相对两端,且关于第三轴套部6对称。其中,第一轴套部4的内径为D1。第一轴套部4的长度为W1,W1等于0.5B1
第二轴套部5位于两个第一轴套部4之间。即,两个第一轴套部4位于第二轴套部5的相对两侧。具体的,第二轴套部5有两个,两个第二轴套部5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且均位于两个第一轴套部4之间。两个第二轴套部5分别与两个第一轴套部4连接,且关于第三轴套部6对称。其中,第二轴套部5的内径为D2,D2小于D1。第二轴套部5的长度为W2,W2等于0.5B2。第三轴套部6位于两个第二轴套部5之间,且连接于第二轴套部5之间。其中,第三轴套部6的内径为D3,D3小于D2。第三轴套部6的长度为W3,W3等于B3
请参阅图9a,图9a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30中第一阻尼组件51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第一轴套41套设于第一阻尼段15a。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之间过盈配合。具体的,两个第一轴套部4分别套设于两个第一阻尼部1。其中,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过盈配合。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一干涉量A1。其中,第一干涉量A1为第一阻尼部1的直径与第一轴套部4的内径之间的差值。即,A1=d1-D1。此时,d1大于D1,A1大于0。
两个第二轴套部5分别套设于两个第二阻尼部2。其中,第二轴套部5与第二阻尼部2之间过盈配合。第二轴套部5与第二阻尼部2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二干涉量A2。其中,第二干涉量A2为第二阻尼部2的直径与第二轴套部4的内径之间的差值。即,A2=d2-D2。此时,d2大于D2,A2大于0且小于A1
第三轴套部6套设于第三阻尼部3。其中,第三轴套部6与第三阻尼部3之间过盈配合。第三轴套部6与第三阻尼部3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三干涉量A3。其中,第三干涉量A3为第三阻尼部3的直径与第三轴套部6的内径之间的差值。即,A3=d3-D3。此时,d3大于D3,A3大于0且小于A2
请一并参阅图9b、图9c和图10,图9b是图9a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中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在经过N1次相对转动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c是图9a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中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在经过N2次相对旋转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a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生命周期曲线。其中,图10所示曲线中横坐标为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相对转动次数,纵坐标为阻尼力。
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生命周期包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以N1次为分界点,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之间以N2次为分界点。
在第一阶段内,即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之间相对转动的次数在0至N1次之间时,两个第一轴套部4分别与两个第一阻尼部1之间由于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提供阻尼力。在第一阶段的初始点(即图10所示原点)处,第一阻尼组件51的阻尼力为F1,F1=kA1B1,F1=F0。其中,k为第一轴套41的弹性模量。随着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相对转动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1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1的直径越来越小,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的干涉量也就越来越小,相应的,第一阻尼组件51的阻尼力也就越来越小。在第N1次转动后,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的干涉量为A4,A4等于A2,如图9b所示。
在第二阶段内,即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之间相对转动的次数在N1次至N2次之间时,两个第一轴套部4与两个第一阻尼部1之间由于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以及两个第二轴套部5与两个第二阻尼部2之间由于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共同提供阻尼力。第二阶段的初始点(即图10所示N1次)处,第一阻尼组件51的阻尼力为F2,F2=kA2(B1+B2),F2=F1。随着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相对转动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1和第二阻尼部2均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1和第二阻尼部2的直径越来越小,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的干涉量、以及第二轴套部5与第二阻尼部2之间的干涉量越来越小,相应的,第一阻尼组件51的阻尼力也就越来越小。在第N2次旋转后,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的干涉量为A5,第二轴套部5与第二阻尼部2之间的干涉量为A6,A5和A6均等于A3,如图9c所示。
在第三阶段,即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之间相对转动的次数大于N2次时,两个第一轴套部4与两个第一阻尼部1之间由于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两个第二轴套部5与两个第二阻尼部2之间由于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以及第三轴套部6与第三阻尼部3之间由于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共同提供阻尼力。第二阶段的初始点(即图10所示N2次)处,第一阻尼组件51的阻尼力为F3,F3=kA3(B1+B2+B3),F3=F2。随着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相对转动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1、第二阻尼部2和第三阻尼部3均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1、第二阻尼部2和第三阻尼部3的直径越来越小,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的干涉量、第二轴套部5与第二阻尼部2之间的干涉量以及第三轴套部6与第三阻尼部3之间的干涉量越来越小,相应的,第一阻尼组件51的阻尼力也就越来越小,直至第一阻尼组件51最终失效。
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中,在第一轴套41相对第一转动轴10a转动时,利用第一轴套41和第一阻尼段15a之间的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实现阻尼效果,第一阻尼组件51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实现可折叠终端1000的轻薄化设计。而且,第一阻尼段15a和第一轴套41多个部分之间干涉量的阶梯式设计,延长了第一阻尼组件51的使用寿命。此外,第一阻尼段15a和第一轴套41的对称设计,保证了第一轴套41相对第一转动轴10a转动时的稳定性。
此外,由于第一阻尼组件51是利用第一轴套41和第一阻尼段15a之间过盈配合产生摩擦力来提供阻尼力,使得第一阻尼组件51在各个阶段的阻尼力的变化幅度较小,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生命周期中,三个阶段的初始阻尼力均相等,可保证第一阻尼组件51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阻尼手感的相对恒定,有助于优化了消费者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主要是利用第一阻尼段15a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磨损来进行阻尼力设计,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阻尼组件51也可以利用第一轴套41在生命周期中的磨损量来进行阻尼力设计。
请参阅图11,图11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130中第一阻尼组件51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第一阻尼段15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第一阻尼段15a包括沿Y轴方向排布的第一阻尼部1、第二阻尼部2和第三阻尼部3。其中,Y轴方向即为第一阻尼段15a的轴向。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段15a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段15a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阻尼部1位于第一阻尼段15a的中部。第一阻尼部1的直径为d1。第一阻尼部1的长度为B1。第二阻尼部2有两个,两个第二阻尼部2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且位于第一阻尼部1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二阻尼部2连接于第一阻尼部1的相对两端,且关于第一阻尼部1对称。其中,第二阻尼部2的直径为d2,d2等于d1。第二阻尼部2的长度为0.5B2。第三阻尼部3有两个,两个第三阻尼部3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两个第三阻尼部3分别位于第一阻尼段15a的相对两端,且位于两个第二阻尼部2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三阻尼部3分别与两个第二阻尼部2连接,且关于第一阻尼部1对称。其中,第三阻尼部3的直径为d3,d3等于d2。第三阻尼部2的长度为0.5B3
请参阅图12,图12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130中第一阻尼组件51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第一轴套4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第一轴套41包括沿Y轴方向排布的第一轴套部4、第二轴套部5和第三轴套部6。其中,Y轴方向即为第一轴套41的轴向。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一轴套41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所示第一轴套4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轴套部4位于第一轴套41的中部。第一轴套部4的内径为D1。第一轴套部4的长度为W1,W1等于B1。第二轴套部5有两个,两个第二轴套部5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且分别位于第一轴套部4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二轴套部5连接于第一轴套部4的相对两端,且关于第一轴套部4对称。其中,第二轴套部5的内径为D2,D2大于D1。第二轴套部5的长度为W2,W2等于0.5B2。第三轴套部6有两个,两个第三轴套部6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两个第三轴套部6分别位于第一轴套41的相对两端,且位于两个第二轴套部5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三轴套部6分别与两个第二轴套部5连接,且关于第一轴套部4对称。其中,第三轴套部6的内径为D3,D3大于D2。第三轴套部6的长度为W3,W3等于0.5B3
请参阅图13a,图13a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30中第一阻尼组件51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第一轴套41套设于第一阻尼段15a。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之间过盈配合。具体的,第一轴套部4套设于第一阻尼部1,两个第二轴套部5分别套设于两个第二阻尼部2,两个第三轴套部6分别套设于两个第三阻尼部3。其中,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过盈配合,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一干涉量A1,A1=d1-D1,d1大于D1,A1大于0。第二轴套部5与第二阻尼部2之间过盈配合,第二轴套部5与第二阻尼部2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二干涉量A2,A2=d2-D2,d2大于D2,A2大于0且小于A1。第三轴套部6与第三阻尼部3之间过盈配合,第三轴套部6与第三阻尼部3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三干涉量A3,A3=d3-D3,d3大于D3,A3大于0且小于A2
请一并参阅图13b和图13c,图13b是图13a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在经过N1次相对转动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3c是图13a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在经过N2次相对转动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生命周期包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以N1次为分界点,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之间以N2次为分界点。
在第一阶段内,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由于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提供阻尼力。在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相对转动N1次后,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的干涉量为A4,A4等于A2。第二阶段内,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由于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以及两个第二轴套部5与两个第二阻尼部2之间由于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共同提供阻尼力。在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相对转动N1次后,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的干涉量为A5,第二轴套部5与第二阻尼部1之间的干涉量为A6,A5和A6均等于A3。在第三阶段内,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由于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两个第二轴套部5与两个第二阻尼部2之间由于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以及两个第三轴套部6与两个第三阻尼部3之间由于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共同提供阻尼力。随着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相对转动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的干涉量、第二轴套部5与第二阻尼部2之间的干涉量以及第三轴套部6与第三阻尼部3之间的干涉量越来越小,第一阻尼组件51的阻尼力也就越来越小,直至第一阻尼组件51最终失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生命周期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生命周期大致相同,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生命周期的其余部分可参见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生命周期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4,图14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130中第一阻尼组件51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下第一轴套4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轴套41为弹性轴套。具体的,第一轴套部4的内径D1、第二轴套部5的内径D2和第三轴套部6的内径D3相等。换言之,第一轴套41的内径均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第一轴套41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中第一轴套41的相关结构大致相同,因此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一轴套41的其他结构可参加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所示第一轴套41的相关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15a、图15b和图15c,图15a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30中第一阻尼组件51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b是图15a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在经过N1次相对转动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c是图15a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在经过N2次相对转动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第一轴套41套设于第一阻尼段15a。具体的,两个第一轴套部4分别套设于两个第一阻尼部1,两个第二轴套部5分别套设于两个第二阻尼部2,第三轴套部6套设于第三阻尼部3。其中,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相配合,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一干涉量A1,A1=d1-D1,d1等于D1,A1等于0。第二轴套部5与第二阻尼部2之间过差配合,第二轴套部5与第二阻尼部2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二干涉量A2,A2=d2-D2,d2小于D2,A2小于A1。第三轴套部6与第三阻尼部3之间过差配合,第三轴套部6与第三阻尼部3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三干涉量A3,A3=d3-D3,d3小于D3,A3小于A2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也可以过盈配合,或者,第二轴套部5与第二阻尼部2之间也可以相配合或过盈配合,或者,第三轴套部6与第三阻尼部3之间相配合或过盈配合,只要保证第一干涉量A1大于第二干涉量A2大于第三干涉量A3即可。
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1的生命周期包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以N1次为分界点,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之间以N2次为分界点。
在第一阶段内,两个第一轴套部4的内表面分别与第一阻尼部1外表面相贴合,第一轴套部4与第一阻尼部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提供阻尼力。随着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相对转动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1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1的直径越来越小,但由于第一轴套41具有弹性,第一轴套41的内径也与第一阻尼部1相适应地越来越小,使得第一轴套部4的内表面与第一阻尼部1的外表面始终贴合。在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相对转动N1次后,第一阻尼部1的外径变成d4,d4等于d2,如图15b所示。
在第二阶段内,两个第一轴套部4的内表面分别与两个第一阻尼部1的外表面相贴合,两个第二轴套部5的内表面分别与两个第二阻尼部1的外表面相贴合,两个第一轴套部4与两个第一阻尼部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以及两个第二轴套部5与两个第二阻尼部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共同提供阻尼力。随着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相对转动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1和第二阻尼部2均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1和第二阻尼部2的直径越来越小,但由于第一轴套41具有弹性,第一轴套41的内径也与第一阻尼部1和第二阻尼部2相适应地越来越小,使得第一轴套部4的内表面与第一阻尼部1的外表面始终贴合,第二轴套部5的内表面与第二阻尼部2的外表面始终贴合。在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相对转动N2次后,第一阻尼部1的外径变成d5,第二阻尼部2的外径变成d6,d5和d6均等于d3,如图15b所示。
在第三阶段内,两个第一轴套部4的内表面分别与两个第一阻尼部1的外表面相贴合,两个第二轴套部5的内表面分别与两个第二阻尼部1的外表面相贴合,第三轴套部6的内表面与第三阻尼部3的外表面相贴合,两个第一轴套部4与两个第一阻尼部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两个第二轴套部5与两个第二阻尼部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以及第三轴套部6与第三阻尼部3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共同提供阻尼力。随着第一轴套41与第一阻尼段15a相对转动次数的不断增加,第一阻尼部1、第二阻尼部2和第三阻尼部3均出现磨损,第一阻尼部1、第二阻尼部2和第三阻尼部3的直径越来越小,但由于第一轴套41具有弹性,第一轴套41的内径也与第一阻尼部1和第二阻尼部2相适应地越来越小,使得第一轴套部4的内表面与第一阻尼部1的外表面贴合,第二轴套部5的内表面与第二阻尼部2的外表面贴合,第三轴套部6的内表面与第三阻尼部3的外表面贴合。直至第一阻尼部1、第二阻尼部2和第三阻尼部3的直径小于第一轴套41的最小内径值,第一阻尼组件51最终失效。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所示转动机构130中,第一阻尼组件51、第二阻尼组件52、第三阻尼组件53和第四阻尼组件54的结构可以相同,均采用上述三个实施方式所示的一种结构,或者,采用上述三种实施方式所示的一种或几种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和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1)

1.一种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阻尼段和套设于所述阻尼段的轴套,所述阻尼段包括沿所述阻尼段的轴向排布的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所述轴套包括沿所述轴套的轴向排布的第一轴套部和第二轴套部,所述第一轴套部套设于所述第一阻尼部,所述第一轴套段与所述第一阻尼段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一干涉量,所述第二轴套段套设于所述第二阻尼段,所述第二轴套段与所述第二阻尼段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二干涉量,所述第二干涉量小于所述第一干涉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涉量和所述第二干涉量均大于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阻尼部的直径,所述第一轴套部的内径等于或者大于所述第二轴套部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部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阻尼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阻尼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轴套部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轴套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轴套部的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部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阻尼部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阻尼部之间,所述第二轴套部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轴套部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轴套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套部的长度与所述第一阻尼部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轴套部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阻尼部的长度相同;
两个所述第一阻尼部的长度之和与所述第一干涉量的积等于,两个所述第一阻尼部的长度和两个所述第二阻尼部的长度之和与所述第二干涉量的积。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段还包括第三阻尼部,所述第三阻尼部与所述第一阻尼部沿所述阻尼段的轴向排布,所述轴套还包括第三轴套部,所述第三轴套部与所述第一轴套部沿所述轴套的轴向排布,所述第三轴套部套设于所述第三阻尼部,所述第三轴套部与所述第三阻尼部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三干涉量,所述第三干涉量小于所述第二干涉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阻尼部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阻尼部之间,所述第三轴套部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轴套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阻尼部的直径,所述第二轴套部的内径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三轴套部的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部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阻尼部的直径,所述第一轴套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轴套部的内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部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阻尼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阻尼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轴套部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轴套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轴套部的相对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套部的长度与所述第一阻尼部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轴套部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阻尼部的长度相等;
所述第一阻尼部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干涉量的积等于,所述第一阻尼部的长度和两个所述第二阻尼部的长度之和与所述第二干涉量的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段还包括第三阻尼部,所述第三阻尼部与所述第一阻尼部沿所述阻尼段的轴向排布,所述轴套包括第三轴套部,所述第三轴套部与所述第一轴套部沿所述轴套的轴向排布,所述第三轴套部套设于所述第三阻尼部,所述第三轴套部与所述第三阻尼部之间的干涉量为第三干涉量,所述第三干涉量小于所述第二干涉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阻尼部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三阻尼部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阻尼段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轴套部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三轴套部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轴套部的相对两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阻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部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三阻尼部的直径,所述第二轴套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三轴套部的内径。
16.一种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组件,两个所述阻尼组件分别为第一阻尼组件和第二阻尼组件,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阻尼组件的所述阻尼段的轴向上,所述第一阻尼组件的所述阻尼段和所述第二阻尼组件的所述阻尼段并排且间隔排布。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第一转动轴包括所述第一阻尼组件的所述阻尼段,所述第二转动轴包括所述第二阻尼组件的所述阻尼段,所述第一摆臂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且与所述第一阻尼组件的所述轴套沿所述第一转动轴的轴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摆臂套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轴,且与所述第二阻尼组件的所述轴套沿第二转动轴的轴向间隔排布;
所述第一摆臂相对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的方向,与所述第二摆臂相对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的方向相反。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臂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摆臂均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且沿所述第一转动轴的轴向间隔排布;
所述第二摆臂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摆臂均套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轴,且沿所述第二转动轴的轴向间隔排布。
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传动件,所述传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之间。
20.一种可折叠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阻尼组件的所述轴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阻尼组件的所述轴套固定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折叠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终端还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部分、第二显示部分及可折叠部分,所述可折叠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显示部分和所述第二显示部分之间,所述第一显示部分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显示部分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可折叠部分与所述转动机构相对设置。
CN202111047947.4A 2021-09-08 2021-09-08 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Active CN1149922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7947.4A CN114992223B (zh) 2021-09-08 2021-09-08 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US18/246,778 US20230358089A1 (en) 2021-09-08 2022-09-05 Damping assembly, rotating mechanism, and foldable terminal
PCT/CN2022/117105 WO2023036088A1 (zh) 2021-09-08 2022-09-05 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EP22866551.9A EP4202241A4 (en) 2021-09-08 2022-09-05 DAMPING ARRANGEMENT, ROTATION MECHANISM AND FOLDABLE TERMINAL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7947.4A CN114992223B (zh) 2021-09-08 2021-09-08 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92223A true CN114992223A (zh) 2022-09-02
CN114992223B CN114992223B (zh) 2023-03-10

Family

ID=83018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47947.4A Active CN114992223B (zh) 2021-09-08 2021-09-08 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58089A1 (zh)
EP (1) EP4202241A4 (zh)
CN (1) CN114992223B (zh)
WO (1) WO202303608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36088A1 (zh) * 2021-09-08 2023-03-1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64052B1 (en) * 2002-02-13 2002-10-15 Chun-Sung Hsiao Rotatable hydraulic damper
CN202220793U (zh) * 2011-09-01 2012-05-16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及其连接轴、传动连接轴系统
US20130146110A1 (en) * 2010-06-14 2013-06-13 Lekisport Ag Pole having a shock absorber
US20180029215A1 (en) * 2015-02-15 2018-02-01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ower tool
CN206972745U (zh) * 2017-05-08 2018-02-06 北京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阻尼转动机构及一种虚拟现实跟踪装置
CN108716327A (zh) * 2018-05-18 2018-10-30 王兵 阻尼合页
US10450893B1 (en) * 2019-02-01 2019-10-22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Bearing centering spring and damper
CN213023255U (zh) * 2021-03-23 2021-04-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测试探针结构、射频测试装置以及系统
CN112780721A (zh) * 2021-01-28 2021-05-11 武汉海润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单向受压自复位阻尼器及单向受压可滑移结构
CN112947692A (zh) * 2021-03-29 2021-06-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4692A (ja) * 2001-06-05 2002-12-18 Seiko Epson Corp 回動ダンパー構造及び回動構造を備えた機器
JP4480569B2 (ja) * 2004-12-22 2010-06-16 株式会社ストロベリ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ヒンジ装置並びにヒンジ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TWM284191U (en) * 2005-09-29 2005-12-21 Shin Zu Shing Co Ltd Pivot device with easy open but hard close motion
JP2008106852A (ja) * 2006-10-25 2008-05-08 Sugatsune Ind Co Ltd 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電話機
CN201044391Y (zh) * 2007-05-18 2008-04-02 厦门厦华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电视的电动翻转机构
CN109026982A (zh) * 2017-06-12 2018-12-18 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CN107327471B (zh) * 2017-08-31 2020-07-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10005694B (zh) * 2019-03-26 2020-05-1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折叠机构以及移动终端
CN110805610B (zh) * 2019-09-29 2021-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816423A (zh) * 2019-10-28 2020-02-21 广汽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显示装置及转动机构
CN112911033B (zh) * 2021-01-20 2023-07-18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屏转轴结构及旋转屏
CN114992223B (zh) * 2021-09-08 2023-03-1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64052B1 (en) * 2002-02-13 2002-10-15 Chun-Sung Hsiao Rotatable hydraulic damper
US20130146110A1 (en) * 2010-06-14 2013-06-13 Lekisport Ag Pole having a shock absorber
CN202220793U (zh) * 2011-09-01 2012-05-16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及其连接轴、传动连接轴系统
US20180029215A1 (en) * 2015-02-15 2018-02-01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ower tool
CN206972745U (zh) * 2017-05-08 2018-02-06 北京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阻尼转动机构及一种虚拟现实跟踪装置
CN108716327A (zh) * 2018-05-18 2018-10-30 王兵 阻尼合页
US10450893B1 (en) * 2019-02-01 2019-10-22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Bearing centering spring and damper
CN112780721A (zh) * 2021-01-28 2021-05-11 武汉海润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单向受压自复位阻尼器及单向受压可滑移结构
CN213023255U (zh) * 2021-03-23 2021-04-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测试探针结构、射频测试装置以及系统
CN112947692A (zh) * 2021-03-29 2021-06-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36088A1 (zh) * 2021-09-08 2023-03-1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02241A4 (en) 2024-06-05
EP4202241A1 (en) 2023-06-28
WO2023036088A9 (zh) 2023-05-19
US20230358089A1 (en) 2023-11-09
WO2023036088A1 (zh) 2023-03-16
CN114992223B (zh) 2023-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79808B2 (en) Dual-axis hing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370848B (zh) 可折叠移动终端及其折叠机构和折叠组件
EP3469448B1 (en) Hinged device
JP7024991B2 (ja) 開閉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US9471111B2 (en) Hinge mechanism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9069531B2 (en) Portable device and mobile phone with double hinge torsion bar
JP6397195B2 (ja) 二軸ヒンジ装置
KR20180062277A (ko)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의 폴딩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395816B (zh) 折叠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JP7407739B2 (ja) 回動軸体及び電子機器
CN107395817B (zh) 折叠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CN114992223B (zh) 阻尼组件、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US20210156416A1 (en) Torque hinge module
CN116464708A (zh) 转动机构和电子设备
US20230393632A1 (en) Hinge device of portable terminal with foldable structure
CN108415509B (zh) 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WO2010100843A1 (ja) 二軸ヒンジ機構及び電子機器
CN112153832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JP2009030733A (ja) 折り畳み式電子機器
EP4194994A1 (en) Hinge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same
JP7445554B2 (ja) 2軸ヒンジ機構
KR102335698B1 (ko) 폴더블 구조를 갖는 휴대단말기 힌지
EP3620601B1 (en) Electronic devices comprising a dual spring and driver assembly
JP4586175B2 (ja) 端末装置
JPH08247134A (ja) ヒンジ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7763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