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5538A -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75538A
CN114975538A CN202210457934.2A CN202210457934A CN114975538A CN 114975538 A CN114975538 A CN 114975538A CN 202210457934 A CN202210457934 A CN 202210457934A CN 114975538 A CN114975538 A CN 1149755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display panel
light emitting
tou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5793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75538B (zh
Inventor
聂大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5793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75538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4355 priority patent/WO2023206670A1/zh
Priority to US17/780,095 priority patent/US20230354640A1/en
Publication of CN114975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5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755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55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模组,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和发光器件层,发光器件层设置于衬底基板上,且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有效发光区和位于有效发光区之外的非发光区。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吸光层,第一吸光层设置于发光器件层的朝向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一侧,并且第一吸光层对应非发光区设置。本发明通过在发光器件层的朝向出光侧的一侧设置第一吸光层,第一吸光层用于吸收非发光区的金属电极反射的环境光,从而取代传统结构中的偏光片,进而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进步,OLED显示器逐渐成为主流。在现有柔性OLED显示器的多层结构中,偏光片(Polarizer,POL)主要用于阻止外部射入OLED显示器内部的光线射出OLED显示器,以提高OLED显示器的对比度。但是,偏光片在提高OLED显示器对比度的同时,由于偏光片的膜层厚度较厚,因此大大增加了制造轻薄的OLED显示器的难度。尤其是将OLED显示器应用于柔性显示时,多层结构使得OLED显示器整体厚度较厚,对应弯折区域的应力也越大,从而导致柔性OLED显示器弯折区域的折痕越明显。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以减小OLED显示器的厚度,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模组,能够解决现有OLED显示器的厚度较厚以及弯折区折痕明显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发光器件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有效发光区和位于所述有效发光区之外的非发光区;以及
第一吸光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吸光层对应所述非发光区设置。
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光层为半导体吸光材料。
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光层在所述发光器件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非发光区重合。
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层叠的阳极、发光功能层和阴极,所述阳极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的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阴极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吸光层设置于所述阴极的朝向所述出光侧一侧的表面上。
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发光器件层为顶发射结构时,所述第一吸光层位于所述阴极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当所述发光器件层为底发射结构时,所述第一吸光层位于所述阴极的朝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
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发光器件层为顶发射结构时,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吸光层,所述第二吸光层位于所述阳极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且对应所述非发光区设置。
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阳极包括对应所述非发光区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二吸光层覆盖所述阳极的第一部分。
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光层为半导体吸光材料。
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吸光层的朝向所述出光侧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线和第三吸光层,所述触控电极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所述第三吸光层位于所述触控电极线的背向所述发光器件层一侧的表面上。
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吸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触控电极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线,所述触控电极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其中,所述第一吸光层位于所述触控层的朝向所述出光侧一侧的表面上。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触控层和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触控层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线和第三吸光层,所述触控电极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所述第三吸光层位于所述触控电极线的背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上。
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吸光层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触控电极线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在发光器件层的朝向出光侧的一侧设置第一吸光层,并且将第一吸光层覆盖于发光器件层的非发光区,其中,第一吸光层用于吸收非发光区的金属电极反射的环境光,可取代传统的偏光片结构,并且第一吸光层制备于显示面板的内部,从而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另外,当显示面板应用于柔性显示时,还可减轻显示面板弯折区的折痕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第一吸光层的涂覆区域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层处于发光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显示面板的触控层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请参阅图1-图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衬底基板10和发光器件层20,所述发光器件层20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10上。其中,所述衬底基板10上设置有驱动电路,所述发光器件层20与所述驱动电路电连接,且所述发光器件层20响应于所述驱动电路提供的驱动信号进行发光。所述发光器件层20包括多个有效发光区100和位于所述有效发光区100之外的非发光区200。
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出光侧A(即出光面),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吸光层40,所述第一吸光层40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20的朝向所述出光侧A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吸光层40对应所述非发光区200设置。
通常,所述显示面板上会设置多种不同功能的金属电极/信号线,而这些金属电极/信号线具有反射光线的特性,当外界环境光射入显示面板后,经由这些金属电极/信号线反射后又射出显示面板,由此造成显示面板显示的对比度降低,影响显示效果。传统设计中,通常采用偏光片阻止外部射入显示面板内部的光线射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过在发光器件层20的朝向出光侧A的一侧设置第一吸光层40,并且将第一吸光层40对应设置于发光器件层20的非发光区200,第一吸光层40可以吸收射向非发光区200的金属电极/信号线的环境光,由此取代传统的偏光片结构,并且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吸光层40制备于显示面板的内部,从而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此外,当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应用于柔性显示时,由于整体厚度较薄,可减小显示面板弯折区所受的应力,因此还可减轻显示面板弯折区的折痕问题。
具体请参考以下实施例。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请参阅图1~图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第一吸光层的涂覆区域示意图。以下对本实施例的方案进行具体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0、发光器件层20、薄膜封装层30以及第一吸光层40。所述发光器件层20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10上,所述薄膜封装层30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20上,所述第一吸光层40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20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A的一侧。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吸光层40设置于所述薄膜封装层30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
其中,所述衬底基板10包括第一基板(未示出)和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阵列驱动层(未示出),即所述衬底基板10可以为阵列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可以是刚性基板,也可以是柔性基板。所述阵列驱动层包括多层无机膜层和多个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每个所述薄膜晶体管可包括半导体层、栅极电极、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其中,所述薄膜晶体管以所述栅极电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上方的顶栅方法形成,但不限于该方法。例如,所述薄膜晶体管以所述栅极电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下方的底栅方法形成,或者所述栅极电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上方和下方的双栅方法形成。
多层无机膜层可以包括缓冲膜、绝缘中间层以及栅极绝缘膜。其中,所述缓冲膜可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半导体层之间。所述绝缘中间层可设置在所述半导体层上,所述栅极电极可设置在所述绝缘中间层上,并且所述栅极绝缘膜可设置在所述栅极电极上。然后,所述源极电极和所述漏极电极可设置在所述栅极绝缘膜上。且所述源极电极和所述漏极电极的每一个可经由贯穿所述绝缘中间层和所述栅极绝缘膜的接触孔与所述半导体层连接。
所述发光器件层20与所述衬底基板10上的阵列驱动层中的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用于为所述发光器件层20提供驱动信号,所述发光器件层20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进行发光。如图2所示,所述发光器件层20包括多个有效发光区100和位于所述有效发光区100之外的非发光区200。其中,所述第一吸光层40对应所述非发光区200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吸光层40在所述发光器件层2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非发光区200重合。
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吸光层40完全覆盖住所述非发光区200的相应区域,并且不与所述有效发光区100交叠,从而在不影响正常显示的情况下可以最大范围的将外界射向所述非发光区200的环境光吸收掉。
请继续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所述发光器件层20为顶发射结构。所述发光器件层20包括层叠的阳极201、发光功能层202和阴极203,所述阳极201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202的朝向所述衬底基板10的一侧,所述阴极203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202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10的一侧。其中,每个所述阳极201均与对应的漏极电极电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功能层202通过像素定义层300隔开。每个所述发光功能层202可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在这种情形中,如果给所述阳极201和所述阴极203施加电压,则空穴注入层中的空穴和电子注入层中的电子通过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传输至发光层并且在发光层中结合,由此发光。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有效发光区100为所述发光功能层202的发光区域。
其中,所述发光功能层202可包括用于发射红色光的红色发光层、用于发射绿色光的绿色发光层和用于发射蓝色光的蓝色发光层。
所述薄膜封装层30防止氧气或湿气渗透到所述发光功能层202中。为此,所述薄膜封装层30可包括层叠的第一无机膜、有机膜和第二无机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光层40的材料可以选用半导体吸光材料,例如硒化镉(CdSe)。
半导体吸光材料的吸光原理为: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组成及结构不同,它们所具有的特征能级也不同,其能级差也不同,而各物质只能吸收与它们分子内部能级差相当的光辐射,所以不同物质对光波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固体材料的吸收边界λ=1240/禁带宽度Eg。例如:采用CdSe,其Eg=1.7eV,吸收边界为729nm,基本可以实现对所有可见光的吸收。
本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的薄膜封装层30的背向衬底基板10的表面设置第一吸光层40,且第一吸光层40对应非发光区200设置,从而吸收射向非发光区200的金属电极/信号线的环境光,由此取代传统的偏光片结构;并且本实施例的第一吸光层40制备于薄膜封装层30的表面,其厚度远远小于偏光片的厚度,只需薄薄的涂布一层即可,因此实现了显示面板的轻薄化。此外,当显示面板应用于柔性显示时,还可减小显示面板弯折区所受的应力,因此可以减轻显示面板弯折区的折痕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可以根据所述发光功能层202包括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和蓝色发光层在所述发光器件层20的朝向出光侧A的一侧设置对应的滤色器(未示出),且滤色器对应所述有效发光区100设置。其中,对应不同颜色发光层的滤色器可吸收具有可见光线的预定波长的光,也就是说,对应不同颜色发光层的滤色器可具有不同的光吸收波长范围和光透射波长范围。
例如,红色滤色器的供体材料可具有吸收除红色光以外的光的波长范围,就是说,红色滤色器的供体材料可具有透射红色光的波长范围。此外,绿色滤色器的供体材料可具有吸收除绿色光以外的光的波长范围,就是说,绿色滤色器的供体材料可具有透射绿色光的波长范围。此外,蓝色滤色器的供体材料可具有吸收除蓝色光以外的光的波长范围,就是说,蓝色滤色器的供体材料可具有透射蓝色光的波长范围。
此外,红色滤色器、绿色滤色器以及蓝色滤色器还可吸收外部的环境光。由此,可防止射入显示面板内部的环境光经反射后从有效发光区100射出显示面板从而影响对比度。同时,也不需要贴附偏光片来减少环境光的反射。
请参阅图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与上述实施例一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相似,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80,即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为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层80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20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10的一侧,所述触控层80包括触控电极线802,所述触控电极线802位于所述非发光区200,其中,所述第一吸光层40位于所述触控层80的朝向所述出光侧A一侧的表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光层40在所述发光器件层2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非发光区200重合,使得所述第一吸光层40可以完全覆盖所述非发光区200的相应区域且不与所述有效发光区100交叠。
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吸光层40由于设置于所述触控电极线802的上方,因此,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可以吸收射向所述触控电极线802的环境光,从而避免触控电极线由于反射环境光影响显示效果以及触控电极线可被看见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在实现上述目的的同时,还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如何兼顾像素开口率的问题。其中以实施例一的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请参阅图4,图4是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层处于发光时的截面示意图。由于上述实施例一的显示面板上的所述第一吸光层40离所述发光功能层202的距离较远,而所述发光功能层202发出的光需要穿过其膜层上方的其他膜层才能射出显示面板,在此过程中,所述发光功能层202发出的射向所述非发光区200边缘的光被所述第一吸光层40吸收,使得所述发光功能层202发出的光只能透过所述有效发光区100射出,在实现显示面板轻薄化的同时,也影响了显示面板的视角,而且也影响了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以下实施例可有效解决此问题,具体请参考以下实施例。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以发光器件层20为顶发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与上述实施例一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相似,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吸光层40不是设置在薄膜封装层30表面,而是将所述第一吸光层40设置于所述阴极203的朝向所述出光侧A的一侧表面上。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吸光层40位于所述阴极203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上。
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吸光层40直接设置在所述阴极203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上,使得所述第一吸光层40离所述发光功能层202的距离较近,所述发光功能层202发出的射向所述非发光区200边缘的光可以透过所述非发光区200的对应部分射出显示面板,如图中箭头所示,从而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视角,也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开口率。此外,所述第一吸光层40用于吸收射向非发光区200的金属电极/信号线的环境光,由此取代传统的偏光片结构。并且,本实施例的第一吸光层40制备于显示面板的内部,其厚度远远小于偏光片的厚度,因此实现了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请参阅图5和图9,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可以为内嵌式触摸显示面板,即在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层20与薄膜封装层30之间设置有触控层,该触控层可以是自容式触控,也可以是互容式触控,具体可以参考图9,所述触控层80设置于第一吸光层40的朝向所述出光侧A的一侧,所述触控层80包括第一缓冲层801、导电桥8023、介电层805、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平坦层804以及第三吸光层803。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形成网状结构,相邻两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通过所述导电桥8023电连接,相邻两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直接通过自身材料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以及所述导电桥8023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以及所述导电桥8023均位于所述非发光区200,所述第三吸光层80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以及所述导电桥8023的背向所述发光器件层20一侧的表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吸光层803在所述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以及所述导电桥8023在所述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
其中,所述第三吸光层803与所述第一吸光层40的材料相同。
本实施例将所述第三吸光层803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以及所述导电桥8023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上,可以吸收外界射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以及所述导电桥8023的环境光,避免环境光在触控层80的金属电极上发射反射影响显示效果,还可以解决因取消偏光片而导致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以及导电桥8023可被看见的问题。此外,由于所述第三吸光层803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以及所述导电桥8023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上,并不是覆盖整个非发光区200,因此,不会对开口率和显示视角造成影响。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以发光器件层20为底发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0、滤色器层60、发光器件层20、第一吸光层40以及对向基板50。其中,所述滤色器层60位于所述衬底基板10上,所述发光器件层20位于所述滤色器层60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10的一侧,所述对向基板50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20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10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A为具有所述衬底基板10的一侧。所述发光器件层20包括有效发光区100和非发光区200,所述第一吸光层40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20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A的一侧,且对应所述非发光区200设置。
其中,所述衬底基板1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中显示面板的衬底基板的结构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衬底基板10上的第一基板是透明玻璃基板,也可以是其他材质的透明基板。
本实施例的所述发光器件层2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中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层的结构相似,即所述发光器件层20包括层叠的阳极201、发光功能层202以及阴极203,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的所述发光器件层20为底发射结构。此外,所述对向基板50可以是玻璃基板,也可以是其他材质的基板,此处不作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滤色器层60包括与发光功能层202的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和蓝色发光层对应的多个滤色器,且多个所述滤色器对应所述有效发光区100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滤色器层60的结构只是示意,不以此作为限制。本实施例的所述滤色器层60所起的作用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滤色器所起的作用相同,此处不在赘述。
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吸光层40直接设置在所述阴极203的朝向所述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上,使得所述第一吸光层40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视角,同时也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开口率。此外,由于所述发光器件层20是底发射结构,因此,所述阴极203为反射电极,所述阳极201为透明电极,位于所述阴极203表面的所述第一吸光层40用于吸收射向非发光区200的阴极203的对应部分的环境光,由此取代传统的偏光片结构,实现了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光层40还可以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20的朝向所述出光侧A一侧的其他膜层中,如所述第一吸光层40除了位于所述阴极203的朝向所述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之外,还可以设置在所述阳极201的朝向所述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上,此处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以发光器件层20为顶发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与上述实施例二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相似,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吸光层70,所述第二吸光层70位于阳极201的背向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上,且对应非发光区200设置。
具体地,所述阳极201的面积通常比发光功能层202的面积大,所述阳极201包括对应所述非发光区200的第一部分2011,所述第二吸光层70位于所述第一部分2011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且所述第二吸光层70覆盖所述第一部分2011。其中,所述第二吸光层70的材料与第一吸光层40的材料相同。
由于所述发光器件层20为顶发射结构,所以所述阳极201为反射电极,以将发光功能层202发出的射向所述阳极201的光反射出显示面板,提高所述发光功能层202发出的光的利用率。一般,像素定义层300采用聚酰亚胺材料制作,由于聚酰亚胺材料具有一定的透过性,部分入射至显示面板内部的环境光会在所述第一部分2011发生反射,影响显示面板的视觉效果。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在所述阳极201的第一部分2011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设置所述第二吸光层70,所述第二吸光层70用于吸收透过有效发光区100射向所述阳极201的第一部分2011的环境光。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吸光层40和所述第二吸光层70均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内部,可取代传统的偏光片结构,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并且还可提高开口率。
请参阅图8,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可以是底发射型,也可以是顶发射型。此处以顶发射型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与上述实施例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相似,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为内嵌式触摸显示面板,即在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层20与薄膜封装层30之间设置有触控层80,所述触控层80设置于第一吸光层40的朝向所述出光侧A的一侧,所述触控层80包括第一缓冲层801、触控电极线802、第三吸光层803和平坦层804。所述第一缓冲层801位于所述第一吸光层40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10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线802位于所述第一缓冲层801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吸光层803位于所述触控电极线802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平坦层804覆盖所述第三吸光层803和所述触控电极线802。
其中,所述触控电极线802位于所述非发光区200,所述第三吸光层803位于所述触控电极线802的背向所述发光器件层20一侧的表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吸光层803在所述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触控电极线802在所述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
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三吸光层803与第一吸光层40以及第二吸光层70的材料相同。
结合图9所示,图9是图8中的显示面板的触控层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可以是自容式触控,也可以是互容式触控。其中,图8中示意的是互容式触控。具体地,所述触控层80包括第一缓冲层801、导电桥8023、介电层805、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平坦层804以及第三吸光层803。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形成网状结构,相邻两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通过所述导电桥8023电连接,相邻两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直接通过自身材料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以及所述导电桥8023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例如,可包括由从铝(Al)、铂(Pt)、钯(Pd)、银(Ag)、镁(Mg)、金(Au)、镍(Ni)、钕(Nd)、铱(Ir)、铬(Cr)、锂(Li)、钙(Ca)、钼(Mo)、钛(Ti)、钨(W)和铜(Cu)中选择的至少一种金属形成的单层或多层。
本实施例将所述第三吸光层803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以及所述导电桥8023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上,可以吸收外界射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以及所述导电桥8023的环境光,避免环境光在触控层80的金属电极上发射反射影响显示效果。此外,由于所述第三吸光层803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802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8022以及所述导电桥8023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上,因此,不会对开口率和显示视角造成影响。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触控层80和如上述实施例一至四中的任一实施例的所述显示面板,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可以是底发射型,也可以是顶发射型,此处以顶发射型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为外挂式,所述触控层80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本实施例的所述触控层80与上述实施例五中的触控层的结构相同,所述触控层80包括第一缓冲层801、触控电极线802、第三吸光层803和平坦层804,具体请参照图8所示,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第三吸光层803位于所述触控电极线802的背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吸光层803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触控电极线802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
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模组从下至上依次包括衬底基板10、发光器件层20、薄膜封装层30、触控层80、胶黏层901以及保护盖板902。其中,所述衬底基板1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铜-石墨复合层、金属支撑层、泡棉层、背板以及柔性基板,且相邻两个膜层之间通过胶粘层粘结。
由于本发明取消了传统的偏光片结构,因此大大减薄了显示模组的厚度,实现了显示模组的轻薄化。当该显示模组应用于柔性显示时,可减轻显示模组弯折区的折痕问题。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发光器件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有效发光区和位于所述有效发光区之外的非发光区;以及
第一吸光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吸光层对应所述非发光区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光层为半导体吸光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光层在所述发光器件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非发光区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层叠的阳极、发光功能层和阴极,所述阳极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的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阴极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吸光层设置于所述阴极的朝向所述出光侧一侧的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光器件层为顶发射结构时,所述第一吸光层位于所述阴极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当所述发光器件层为底发射结构时,所述第一吸光层位于所述阴极的朝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光器件层为顶发射结构时,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吸光层,所述第二吸光层位于所述阳极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且对应所述非发光区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包括对应所述非发光区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二吸光层覆盖所述阳极的第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光层为半导体吸光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吸光层的朝向所述出光侧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线和第三吸光层,所述触控电极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所述第三吸光层位于所述触控电极线的背向所述发光器件层一侧的表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吸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触控电极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线,所述触控电极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其中,所述第一吸光层位于所述触控层的朝向所述出光侧一侧的表面上。
12.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控层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触控层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线和第三吸光层,所述触控电极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所述第三吸光层位于所述触控电极线的背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吸光层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触控电极线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
CN202210457934.2A 2022-04-27 2022-04-27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Active CN1149755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57934.2A CN114975538B (zh) 2022-04-27 2022-04-27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PCT/CN2022/094355 WO2023206670A1 (zh) 2022-04-27 2022-05-23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US17/780,095 US20230354640A1 (en) 2022-04-27 2022-05-23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57934.2A CN114975538B (zh) 2022-04-27 2022-04-27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5538A true CN114975538A (zh) 2022-08-30
CN114975538B CN114975538B (zh) 2024-09-24

Family

ID=82979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57934.2A Active CN114975538B (zh) 2022-04-27 2022-04-27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75538B (zh)
WO (1) WO2023206670A1 (zh)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56983A1 (en) * 2003-06-17 2004-12-23 Liang-Sun Hu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reduction of ambient-light-reflection by disposing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ver a semi-transparent cathode
US20120007107A1 (en) * 2010-07-07 2012-01-12 Choi Jung-Mi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4078489A (zh) * 2014-06-11 2014-10-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393016A (zh) * 2014-10-30 2015-03-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像素单元、显示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5810718A (zh) * 2016-05-06 2016-07-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US20160322444A1 (en) * 2015-04-30 2016-11-03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CN108091772A (zh) * 2017-06-27 2018-05-2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Oled显示单元及显示面板
CN108493230A (zh) * 2018-05-31 2018-09-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
CN109301082A (zh) * 2017-07-25 2019-02-01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616497A (zh) * 2018-11-30 2019-04-1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
CN109994535A (zh) * 2019-04-24 2019-07-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10770A (zh) * 2019-11-29 2020-03-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54862A (zh) * 2018-12-20 2020-06-30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55490A (zh) * 2020-06-22 2020-10-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11965933A (zh) * 2020-08-12 2020-11-20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掩膜板以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1969011A (zh) * 2020-08-14 2020-11-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12349759A (zh) * 2020-09-04 2021-02-0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35923A (zh) * 2021-03-08 2021-06-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3345919A (zh) * 2021-05-25 2021-09-0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3555517A (zh) * 2021-07-22 2021-10-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3659093A (zh) * 2021-08-20 2021-11-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WO2021238872A1 (zh) * 2020-05-26 2021-12-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94380A (ja) * 1999-04-08 2000-10-20 Chisso Corp 有機el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TWI283939B (en) * 2006-01-20 2007-07-11 Au Optronics Corp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0323353B (zh) * 2019-04-24 2021-09-28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289284A (zh) * 2019-04-25 2019-09-27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制造方法
CN111025750A (zh) * 2019-12-09 2020-04-17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3644220B (zh) * 2021-08-12 2023-08-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56983A1 (en) * 2003-06-17 2004-12-23 Liang-Sun Hu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reduction of ambient-light-reflection by disposing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ver a semi-transparent cathode
US20120007107A1 (en) * 2010-07-07 2012-01-12 Choi Jung-Mi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4078489A (zh) * 2014-06-11 2014-10-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393016A (zh) * 2014-10-30 2015-03-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像素单元、显示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160322444A1 (en) * 2015-04-30 2016-11-03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CN105810718A (zh) * 2016-05-06 2016-07-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8091772A (zh) * 2017-06-27 2018-05-2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Oled显示单元及显示面板
CN109301082A (zh) * 2017-07-25 2019-02-01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493230A (zh) * 2018-05-31 2018-09-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
CN109616497A (zh) * 2018-11-30 2019-04-1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
CN111354862A (zh) * 2018-12-20 2020-06-30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994535A (zh) * 2019-04-24 2019-07-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10770A (zh) * 2019-11-29 2020-03-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238872A1 (zh) * 2020-05-26 2021-12-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1755490A (zh) * 2020-06-22 2020-10-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11965933A (zh) * 2020-08-12 2020-11-20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掩膜板以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1969011A (zh) * 2020-08-14 2020-11-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12349759A (zh) * 2020-09-04 2021-02-0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35923A (zh) * 2021-03-08 2021-06-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3345919A (zh) * 2021-05-25 2021-09-0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3555517A (zh) * 2021-07-22 2021-10-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3659093A (zh) * 2021-08-20 2021-11-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5538B (zh) 2024-09-24
WO2023206670A1 (zh) 2023-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331325A1 (en) Oled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11258034B2 (en) Display panel and producing method therefor, vehicle-mounted rearview mirror,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630727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CN10900400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102648919B1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10426859B (zh) 一种光学膜片、显示组件以及显示装置
US10734457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525157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968218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26806A (zh) 触摸显示装置
JP2003123965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KR20050049999A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KR20050113125A (ko) 발광 디바이스, 발광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및 디스플레이유닛
CN111952481B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2968139B (zh)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KR101781049B1 (ko)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US20200035954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14975538B (zh)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US20230354640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module
US10727449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JP6868669B2 (ja) 発光装置
CN113327964A (zh) Oled显示面板
KR101770592B1 (ko)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CN113366651A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1477673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