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68868B - 数据传输模组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模组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68868B
CN114968868B CN202110197361.XA CN202110197361A CN114968868B CN 114968868 B CN114968868 B CN 114968868B CN 202110197361 A CN202110197361 A CN 202110197361A CN 114968868 B CN114968868 B CN 1149688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line
transmission
layer
transmission lin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973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68868A (zh
Inventor
李串宝
宋凯凯
别文涛
曹孝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9736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688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688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688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688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688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382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using universal interface adap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63Device-to-bus coupling
    • G06F13/4068Electrical coup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模组和移动终端。数据传输模组包括电路板、设在电路板上的传输线、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多条传输线电连接在移动终端内的驱动芯片和第一、第二模组。多条传输线构成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第一线组由X条传输线构成且用于传送信号给第一模组,第二线组由Y条传输线构成且用于传送信号给第二模组,Y小于X,且第二线组和第一线组共用传输线。第一连接单元与第一线组一一对应设置且串连在第一线组传输路径上,第二连接单元与第二线组一一对应设置且串连在第二线组的传输路径上。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不但能兼容两种不同型号的模组,还具有节约空间的优势。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模组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MIPI(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模组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显示和摄像是移动终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分,显示屏和摄像头与SOC(System onchip,片上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过MIPI总线实现。MIPI总线根据数据传输的方式又分为三类:CPHY、DPHY和MPHY,显示和摄像一般采用CPHY或者DPHY。
通常,移动终端针对显示和摄像的信号传输的MIPI总线通道采用一对一的设计方式,即,选择CPHY协议或者DPHY协议,这CPHY接口和DPHY接口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这样的设计限制了CPHY和DPHY两种接口的交叉互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可能因为模组供应问题出现产品设计成本和周期的增加,例如在选择显示屏或摄像头供应链的过程中,就会因为MIPI总线通道的类型受限。当然也可以在移动终端内的电路板上同时使用CPHY接口和DPHY接口,但这种设计会占用较大的电路板布线空间,不但电路板面积(或数量)增加,也会占用移动终端内部的较多空间。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数据传输模组,能够兼容CPHY接口和DPHY接口,且能够节约空间为业界研发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模组,实现了兼容CPHY接口和DPHY接口,且具小尺寸优势,节约电路板的面积及移动终端的内部空间。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模组,包括电路板、设在电路板上的多条传输线、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多条传输线并列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多条传输线的一端用于电连接至移动终端的驱动芯片,另一端用于电连接至移动终端的第一模组或第二模组,所述多条传输线构成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所述第一线组由X条所述传输线构成且用于传送信号给所述第一模组,所述第二线组由Y条所述传输线构成且用于传送信号给所述第二模组,Y小于X,且所述第二线组和所述第一线组共用所述传输线,所述第一线组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线组的数量。第一连接单元与所述第一线组一一对应设置且串连在所述第一线组的传输路径上。第二连接单元与所述第二线组一一对应设置且串连在所述第二线组的传输路径上。本申请通过在电路板上的多条传输线构成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且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共同传输线的方式,使得传输线可以构成能够兼容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的数据通道。应用在具体的移动终端中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器件安装在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的位置。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能够节约电路板的面积,具有小尺寸的优势。
具体而言,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可以电连接在驱动芯片的MIPI接口和电子模组之间,所述电子模组包括CPHY模组和DPHY模组,所有的所述传输线在所述电路板上同层排布,即在所述电路板的相同位置处的所述多条传输线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层,可以理解为:同层排布可以理解为多条传输线排布在同一层中,或都相同的两层或多层内,即传输线可以在电路板内穿层,从A层穿至B层,但穿层的位置处,需要保证所有的传输线在同一个位置同时穿层,为了保证图像传输质量,传输线穿层数越少越好。所述多条传输线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MIPI接口,所述多条传输线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子模组,所述多条传输线构成至少一个第一线组和至少一个第二线组,具体而言,每个所述第一线组由三条所述传输线构成且用于传输图像数据给所述CPHY模组,每个所述第一线组中的两条所述传输线构成一个所述第二线组,所述第二线组用于传输图像数据给所述DPHY模组。
本申请通过在一个电路板上设置多条传输线,且多条传输线即可以构成用于传输图像数据给CPHY模组的第一线组,同时,第一线组中的两条传输线还能够成用于传输图像数据给DPHY模组的第二线组,从而实现兼容CPHY接口和DPHY接口,而且,可以用同样的传输线执行传输不同的信号的功能,不额外占用电路板的面积,具有小尺寸的优势,节约移动终端内部空间。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中的电路板可以为硬质电路板也可以为柔性电路板。当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时,具有可弯折的特性,可以使用在折叠的环境中,例如移动终端为折叠屏,可以在折叠的位置,若需要设置数据传输模组,就可以采用柔性电路板。
本申请中的第一线组为基于三根传输线的三电平编辑和嵌入式时钟机制的串行接口。本申请中的第二线组为由两根传输线构成的差分线架构。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一线组中的一条所述传输线与相邻组所述第一线组中的一条所述传输线构成一个所述第二线组。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线组,相邻的两个第一线组能构成三个第二线组,为了保证图像传输数据量的需求,可以通过增加传输线的方式,扩展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的数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X=3,Y=2。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线的数量为10条,所述第一线组的数量为3个,所述第二线组的数量为5个。本实施方式限定了一种具体的数据传输模组架构,本实施方式中,当数据传输模组传输图像数据给CPHY模组时,使用第一线组,这10条传输线中有一条为闲置状态。当数据传输模组传输图像数据给DPHY模组时,使用第二线组,这10条传输线均为工作状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输线的数量为4条,第一线组的数量为一个,第二线组的数量为两个。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输线的数量为6条,第一线组的数量为两个,第二线组的数量为三个。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输线的数量为9条,第一线组的数量为三个,第二线组的数量为四个。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电路板的相同位置处的所述多条传输线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层。具体而言,多条所述传输线可以排布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同一层中。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条所述传输线等间距均匀间隔排布,可以实现保证信号传输质量,传输线可以自由搭配构成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由于传输线之间距离相同,不会因为传输线之间间距不同,导致不同的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传输的信号不同,因此,本实施方式有利于保证信号的一致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有的所述传输线的线宽相同、长度相等。本实施方式通过对线宽和线长的精确的控制,能够实现图像传输质量的提升。“线宽”指的是电路板的布线层所在的平面上传输线的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即宽度),“线长”指的是从传输线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尺寸。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路板为多层板结构,所述电路板包括信号传输层、第一接地层和第二接地层,所述信号传输层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地层和所述第二接地层之间,所有的所述传输线排布在所述信号传输层内。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一接地层和第二接地层在信号传输层的两侧形成屏蔽结构,在传输线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避免其它的信号层和金属层影响信号传输的质量,抑制外界对传输线所传输的信号的干扰。第一接地层和第二接地层可以为电路板的中间层,也可以为电路板的表层。为了保证图像信号的质量,信号传输层和第一接地层之间只有介质层,不设置其它的信号层或金属层,同样,信号传输层和第二接地层之间亦只有介质层,不设置其它的信号层和金属层。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号传输层和所述第一接地层之间以及所述信号传输层和所述第二接地层之间设有介质层,所述第一接地层、所述介质层、所述信号传输层、所述介质层和所述第二接地层依次邻接设置。这种方案有利于保证信号传输的质量,避免受其它器件的干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路板还包括信号传输层,所述信号传输层上设有第一地线和第二地线,所述多条传输线排布在所述信号传输层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地线和所述第二地线之间。在传输线和第一地线之间不设置其它的信号线或金属器件,在传输线和第二地线之间不设置其它的信号线和金属器件。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一地线和第二地线在传输线的两侧构成隔离保护结构,能够防止其它的信号线和金属器件干扰传输线所传送的信号的质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判断线组,所述判断线组的一端用于电连接所述驱动芯片,所述判断线组的另一端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模组或所述第二模组,所述驱动芯片用于通过所述判断线组判断所述第一模组上电或者所述第二模组上电,并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在所述多条传输线上传送信号。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判断线组和多条所述传输线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地线或所述第二地线隔离;或者,所述判断线组和多条所述传输线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地线和所述第二地线隔离。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判断线组包括两条导线,分别为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第一导线电连接在驱动芯片和CPHY模组之间,第二导线电连接在驱动芯片和DPHY模组之间。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位于所有的传输线的同侧。判断线组中的两条导线可以集成在一根线内,也可以分散布置在电路板的不同位置上。可以理解的是,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可以分别布置在多条传输线的两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减少判断线组对传输线的影响,可以在判断线组和传输线之间设置地线,通过地线隔离判断线组和传输线,避免判断线组对传输线传送的信号产生干扰,保证图像传输质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条所述传输线排布在所述电路板上的中间层中,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排布在所述电路板的表层,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通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中的导电孔电连接至所述传输线。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在电路板的表层利于在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的位置设置电子器件,当数据传输模组应用在移动终端内时,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需求在第一连接单元或第二连接单元的位置设置电感或电阻结构。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导电孔的外围还设置隔离部,隔离部与第一接地层电连接,可以理解为隔离部为接地环,环绕在导电孔的外围,由于导电孔用于传输图像数据信号,通过隔离部设置在导电孔的外围,可以避免外界的金属部或信号线对导电孔内传送的图像数据信号造成干扰。具体而言,隔离部的一端连接至第一接地层,另一端延伸至电路板的表面。隔离部的延伸方向可以垂直于第一接地层。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包括2X个第一焊盘,所述2X个第一焊盘包括X个第一输入焊盘和X个第一输出焊盘,所述第一输入焊盘和所述第一输出焊盘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线组中的对应的所述传输线上,每条所述传输线上设有一个所述第一输入焊盘和一个所述第一输出焊盘。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单元包括6个第一焊盘,其中包括3个第一输入焊盘和3个第一输出焊盘。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包括2Y个第二焊盘,所述2Y个所述第二焊盘包括Y个第二输入焊盘和Y个第二输出焊盘,所述第二输入焊盘和所述第二输出焊盘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线组小对应的所述传输线上,每条所述传输线上设有一个所述第二输入焊盘和一个所述第二输出焊盘。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单元包括4个第二焊盘,其中包括2个第二输入焊盘和2个第二输出焊盘。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驱动芯片、第一模组、第二模组和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数据传输模组,所述数据传输模组的一端电连接在所述驱动芯片,所述数据传输模组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模组和所述第二模组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而言,第一模组为CPHY模组,第二模组为DPHY模组;或者,所述第一模组或所述第二模组为CDPHY兼容模组。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显示屏和摄像头,所述第一模组和所述第二模组用于为所述显示屏或所述摄像头提供图像数据信号。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共模电感,所述第一共模电感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一一对应设置,且电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处。第一线组在传送图像信号给CPHY模组时,图像信号经过第一共模电感,第一共模电感对图像信号具有降噪、防干扰的作用。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共模电感包括第一主体和连接至所述第一主体的2X个第一引脚,所述2X个第一引脚包括X个第一输入引脚和X个第一输出引脚,所述第一输入引脚和所述第一输出引脚一一对应设置且构成X组第一接口,通过各组所述第一接口将所述第一共模电感连接至所述第一线组。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第一共模电感的具体的架构,将第一共模电感的电路结构集成在第一主体上,使得第一共模电感成为一个独立的器件,可以安装在电路板,或者,可以将它从电路板上拆下来,替换不同型号的第一共模电感,使得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配置更灵活,通用能力更佳。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二共模电感,所述第二共模电感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一一对应设置,且电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处。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共模电感包括第二主体和连接至所述第二主体的2Y个第二引脚,所述2Y个第二引脚包括Y个第二输入引脚和Y个第二输出引脚,所述第二输入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引脚一一对应设置且构成Y组第二接口,通过各组所述第二接口将所述第二共模电感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组。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电阻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处设置所述电阻结构,所述电阻结构包括Y个电阻,所述Y个电阻一一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二线组中的所述传输线上。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电阻结构和第二共模电感,所述电阻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单元位置处,所述电阻结构包括X个电阻,所述X个电阻一一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一线组中的所述传输线上;所述第二共模电感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单元位置处。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电阻结构,所述电阻结构包括X个第一电阻和Y个第二电阻,所述X个第一电阻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的位置处,且一一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一线组中的所述传输线上;所述Y个第二电阻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单元的位置处,且一一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二线组的所述传输线上。
第一共模电感和第二共模电感设在电路板的表层的好处在于:方便更换第一共模电感和第二共模电感,以实现调节图像传送的质量以及匹配不同的电子模组。例如,当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在移动终端内只需要匹配DPHY模组时,可以将第一共模电感用三个电阻替换,电阻的阻值可以为0ohm。相应地,当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在移动终端内只需要匹配CPHY模组时,可以将第二共模电感用两个电阻替换,电阻的阻值可以为0ohm。或者,也可以更换不同型号的第一共模电感和第二共模电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的示意图,其中包括连接在数据传输模组两端的驱动芯片和电子模组;
图3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的示意图,其中包括连接在数据传输模组两端的驱动芯片和电子模组;
图6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的示意图,其中包括连接在数据传输模组两端的驱动芯片和电子模组;
图7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所在的电路板的截面图;
图8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所在的电路板的截面图;
图11是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用于传送信号给DPHY模组时的链路仿真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用于传送信号给CPHY模组时的链路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相关的专业术语的解释:
MIPI: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
CPHY:MIPI接口的一种类型,是基于三根线(A/B/C)三电平编码和嵌入式时钟机制的串行接口技术。
DPHY:MIPI接口的一种类型,由至少1组数据差分线和1组时钟差分线组成。
CDPHY兼容模组:指的是接口既支持C-PHY信号传输,也支持D-PHY信号传输的模组。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描述。
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10应用在移动终端100内。移动终端100具有摄像和显示功能,移动终端100可以为:手机、电脑、车载显示屏、电视机等。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包括显示屏101、摄像头102、驱动芯片103(即片上系统,SOC,System on chip)及电子模组106,所述数据传输模组10电连接在所述驱动芯片103的MIPI接口和所述电子模组106之间。电子模组106用于设置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为具有不同类型的接口的电子模组,它们可以择一应用在移动终端内,也可以同时存在于移动终端内部。可以理解的是:一种方案中,移动终端100内的电子模组106包括第一模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模组可以为CPHY模组104)和第二模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模组可以为DPHY模组105)。为了方便理解,后续具体实施例的描述直接用CPHY模组104代表第一模组,用DPHY模组105代表第二模组。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中,CPHY模组104和DPHY模组105用于为所述显示屏101和所述摄像头102提供图像数据信号。可以理解的是,其中的CPHY模组104可以为CDPHY兼容模组,但在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主要执行CPHY模组的功能,同样,DPHY模组105可以为CDPHY兼容模组,但在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主要执行DPHY模组的功能,当然,也可以采用在移动终端10即布置CPHY模组104又布置DPHY模组105的架构。
驱动芯片103可以理解为移动终端内的处理器。驱动芯片103是移动终端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移动终端的各功能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移动终端100的存储器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内的数据,执行移动终端1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移动终端100进行整体监控。驱动芯片103可以设置在移动终端100内的主板上,驱动芯片103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驱动芯片103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驱动芯片103中。
驱动芯片103具有MIPI接口,通过MIPI接口与显示屏101和摄像头102进行数据传输,驱动芯片103的MIPI接口兼容CPHY协议和DPHY协议,也就是说,驱动芯片103侧的同一组MIPI接口即可以接MIPI-DPHY,也可以接MIPI-CPHY。MIPI-CPHY是基于三根线(A/B/C)三电平编码和嵌入式时钟机制的串行接口技术,CPHY高速接口三根线称为1lane(可以理解为一组),目前CPHY的数据速率最大为6Gsps,可以根据要传递的数据量大小选择lane的数量。MIPI-DPHY由1组或多组(例如4组)数据差分线(DATA0_DN/DATA0_DP、…、DATA3_DN/DATA3_DP)和1组时钟差分线(CLK_DP/CLK_DN)组成,每两根数据线称为1 lane(即每组数据差分线包括两根数据线,每组时钟差分线包括两根数据线)。DPHY每lane的数据速率最大为2.5Gbps,数据差分对的lane数可以根据系统的设计规格需求来选择,当传输的数据量较大时选择较多的lane数,反之亦然。
本申请中,电子模组106是CPHY模组104和DPHY模组105的上位概念,并不代表CPHY模组104和DPHY模组105为一个功能模组器件,图1只是示意性地表达CPHY模组104和DPHY模组105在移动终端100内,图1所示并不代表CPHY模组104和DPHY模组105的具体的位置。CPHY模组104和DPHY模组105为两个不同类型的MIPI接口,具体在移动终端100内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芯片。举例说明:一种实施方式中,CPHY模组104为连接至显示屏101的芯片,CPHY模组104设置在连接至显示屏101的FPC上,DPHY模组105为连接至摄像头102的芯片,DPHY模组105设置在连接至摄像头的FPC上。其它实施方式中,CPHY模组104为连接至摄像头102的芯片,CPHY模组设在连接至摄像头102的FPC上,DPHY模组105为连接至显示屏101的芯片,DPHY模组105设置在连接至显示屏101的FPC上。其它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100内可以设置两个摄像头,例如:一个前置摄像头和一个后置摄像头,CPHY模组104为连接至其中一个摄像头的芯片,DPHY模组105为连接至另一个摄像头的芯片。
参阅图2,所述数据传输模组10包括电路板11、设置在所述电路板11上的多条传输线12、第一连接单元13和第二连接单元14。电路板11可以为硬质电路板也可以为柔性电路板,当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时,具有可弯折的特性,可以使用在折叠的环境中,例如移动终端为折叠屏,可以在折叠的位置,若需要设置数据传输模组,就可以采用柔性电路板。图2示意性地绘出了三条传输线12,在具体的实施例中,传输线12的数量可以多于三条,例如4条、6条、10条。所有的所述传输线12在所述电路板11上同层排布(同层排布可以理解为多条传输线12排布在同一层中,或都相同的两层或多层内,即传输线12可以在电路板11内穿层,从A层穿至B层,但穿层的位置处,需要保证所有的传输线12在同一个位置同时穿层,为了保证图像传输质量,传输线12穿层数越少越好),所述多条传输线12的一端电连接至驱动芯片103的MIPI接口,所述多条传输线12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子模组106,所述多条传输线12构成至少一个第一线组L1和至少一个第二线组L2,每个所述第一线组L1由三条所述传输线12构成且用于传输图像数据给所述CPHY模组104,每个所述第一线组L1中的两条所述传输线12构成一个所述第二线组L2,所述第二线组L2用于传输图像数据给所述DPHY模组105。图2中示意性地绘出了一个第一线组L1和一个第二线组L2,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根据系统传输的数据量的需求来设置第一线组L1和第二线组L2的数量,当一个第一线组L1和一个第二线组L2就可以满足系统传输的数据量的需求时,本申请实施例就可以只设置一个第一线组L1和一个第二线组L2。
一种实施方式中,传输线12的数量为四条,其中前三条传输线构成第一线组L1,第一线组L1中的两条传输线构成一个第二线组L2(用于构成数据差分线),第一线组L1中的另一条与第四条传输线构成一个第二线组L2(用于构成时钟差分线)。
参阅图3,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10上的传输线12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可以构成至少两个第一线组L1,每个所述第一线组L1中的一条所述传输线12与相邻组所述第一线组L1中的一条所述传输线12构成一个所述第二线组L2。如图3所示,传输线12的数量为10条,这10条传输线12构成3个第一线组L1和5个第二线组L2,每个第一线组L1中的两条传输线12构成一个第二线组L2,每个第一线组L1中的一条传输线12和相邻的第一线组L1中的一条传输线12构成一个第二线组L2。结合图2和图3所示,当数据传输模组10传输图像数据给CPHY模组104时,使用第一线组L1,这10条传输线12中有一条为闲置状态。当数据传输模组10传输图像数据给DPHY模组105时,使用第二线组L2,这10条传输线12均为工作状态。
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多条所述传输线12等间距均匀间隔排布在电路板11上,以实现保证信号传输的质量,传输线12可以自由搭配构成第一线组L1和第二线组2,由于传输线12之间距离相同,不会因为传输线12之间间距不同,导致不同的第一线组L1和第二线组L2传输的信号不同,因此,本实施方式有利于保证信号的一致性。如图3所示,相邻的传输线12之间的距离D是相同的。可以理解为,相邻的传输线12之间的距离完全相同,或者相邻的传输线12之间的距离的差值在预设的范围内,即允许传输线12之间的距离D不完全相等,电路板11布线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只要传输线12之间的距离的差值控制在预设范围内即可以保证信号传输的质量。例如,此预设范围为:2倍-3倍的传输线12的线宽。
对于传输线12而言,影响信号传输性能的参数可以包括线宽和线长,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所有的传输线12的线宽是相同的,所有的传输线12的长度相等。通过对线宽和线长的精确的控制,能够实现图像传输质量的提升。“线宽”指的是电路板11的布线层所在的平面上传输线12的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即宽度),“线长”指的是从传输线1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尺寸。
参阅图3,为了保证图像信号的质量,不受干扰,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路板11上设置第一连接单元13,第一连接单元13串连在第一线组L1的传输路径上,当数据传输模组10应用在移动终端内时,可以在第一连接单元13的位置设置电感或电阻器件,以实现对信号的保护。电路板11上设三个第一连接单元13,第一连接单元13与第一线组L1一一对应设置,当应用在移动终端内时,第一线组L1在传送图像信号给CPHY模组104时,图像信号经过第一连接单元13位置处的第一共模电感,第一连接单元13位置处的第一共模电感可以对图像信号具有降噪、防干扰的作用。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共模电感13包括第一主体131(图中较大的方框表示的区域)和位于第一主体131中的6个第一焊盘132,所述6个第一焊盘132包括3个第一输入焊盘133和3个第一输出焊盘134,所述第一输入焊盘133和所述第一输出焊盘134一一对应设置且构成3组第一接口136,通过各组所述第一接口136与各条传输线12的连接将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3连接至所述第一线组L1。第一主体131的位置可以理解为一个板上的位置,用于安装电感或电阻。具体而言,安装在第一连接单元13位置处的第一共模电感,可以包括第一主体,第一主体可以理解为基材,具有绝缘性能,第一主体上设置与第一焊盘对应设置的第一引脚,第一引脚通过第一焊盘电连接传输线12,连接至第一输入焊盘133的第一引脚和连接至第一输出焊盘134的第一引脚之间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一主体内的走线电连接。
参阅图4,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路板上设置的第二连接单元14与第二线组L2一一对应设置,且串连在第二线组L2的传输路径上。第二线组L2在传送图像信号给DPHY模组105时,图像信号经过第二连接单元14处的器件(例如第二共模电感或电阻结构),其中设置在第二连接单元14处的第二共模电感对图像信号具有降噪、防干扰的作用。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连接单元14包括第二主体141和位于第二主体141位置处的4个第二焊盘142,所述4个第二焊盘包括2个第二输入焊盘143和2个第二输出焊盘144,所述第二输入焊盘143和所述第二输出焊盘144一一对应设置且构成2组第二接口146,通过各组所述第二接口146将所述第二连接单元14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组L2。数据传输模组用在移动终端内时,第二连接单元14位置处可以设置第二共模电感,第二共模电感的引脚焊接至第二焊盘142上,第二共模电感用于保护信号,防止其它器件对信号的干扰。
具体而言,在传输线12延伸的方向上,第一连接单元13可以设置在第二连接单元14的远离电子模组106的一端,即第一连接单元13位于驱动芯片103和第二连接单元14之间。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10条传输线构成3个第一线组L1和5个第二线组L2,对应的,第一连接单元13的数量为3个,第二连接单元14的数量为5个。
参阅图5,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单元13和第二连接单元14共存在电路板上。但是应用在移动终端内时,第一连接单元13位置处的第一共模电感和第二连接单元14位置处的第二共模电感可以选择性地设置,也可以同时设置。
当数据传输模组应用在移动终端内,数据传输模组只接CPHY模组时,在第一连接单元13位置处设置第一共模电感,在第二连接单元14的位置处设置电阻结构,电阻结构包括的电阻的数量与第二线组中的传输线的数量是相同的。各电阻的阻值可以为0。如图3所示,图3只示意性地表达只有第一连接单元13的位置设置第一共模电感,第二连接单元14的位置由于设置电阻,直接用导线代表电阻结构,没有具体图示。
当数据传输模组应用在移动终端内,数据传输模组只接DPHY模组时,在第二连接单元14位置处设置第二共模电感,在第一连接单元13的位置处设置电阻结构,电阻结构包括的电阻的数量与第一线组中的传输线的数量是相同的。各电阻的阻值可以为0。如图4所示,图4只示意性地表达只有第二连接单元14的位置设置第二共模电感,第一连接单元13的位置由于设置电阻,直接用导线代表电阻结构,没有具体图示。
当数据传输模组应用在移动终端内,数据传输模组同时接CPHY模组和DPHY模组,或者数据传输模组接的是CDPHY兼容模组时,第一连接单元13的位置设置第一共模电感,第二连接单元14的位置设置第二共模电感。如图5所示,想表达的是:由于第一连接单元13和第二连接单元14均设置共模电感,第一连接单元13和第二连接单元14均出现在图5中。
参阅图6,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路板11上还设有判断线组L3,所述判断线组L3电连接在所述驱动芯片103和所述电子模组106之间,所述驱动芯片103通过所述判断线组L3判断所述CPHY模组104上电或者所述DPHY模组105上电,并根据所述判断结果传送信号,具体而言,根据判断结果确定采用CPHY通道或者DPHY通道,当驱动芯片103确定采用CPHY通道时,所述多条传输线12通过所述第一线组L1传送第一信号给所述CPHY模组,当驱动芯片103确定采用DPHY通道时,多条传输线12通过所述第二线组L2传送第二信号给所述DPHY模组。可以理解为,驱动芯片103内具有判断单元和选择单元,判断单元具有C/DPHY判断逻辑,由于CPHY模组是上拉电压控制触发的,而DPHY模组是下拉电压控制触发的,当电子模组106上电后,驱动芯片103通过判断线组L3判断是上拉电压还是下拉电压,然后通过驱动芯片103内的选择单元进行选择第一线组L1(CPHY通道)还是第二线组L2(DPHY通道)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而言,判断线组L3包括两条导线,分别为第一导线L31和第二导线L32,第一导线L31电连接在驱动芯片103和CPHY模组104之间,第二导线L32电连接在驱动芯片103和DPHY模组105之间。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线L31和第二导线L32位于所有的传输线12的同侧,如图6所示,在传输线12的上方设置判断线组L3。判断线组L3中的两条导线可以集成在一根线内,也可以分散布置在电路板12的不同位置上。可以理解的是,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线L31和第二导线L32可以分别布置在多条传输线12的两侧。
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少判断线组L3对传输线12的影响,可以在判断线组L3和传输线12之间设置地线G,通过地线G隔离判断线组L3和传输线12,避免判断线组L3对传输线12传送的信号产生干扰,保证图像传输质量。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有的传输线12相互平行设置,判断线组L3平行于传输线12,地线G亦平行于传输线12。
参阅图7,所述电路板11为多层板结构,所述电路板11包括信号传输层111、第一接地层112和第二接地层113,所述信号传输层111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地层112和所述第二接地层113之间,所有的所述传输线12排布在所述信号传输层111内。图7所示为电路板11的截面图,刚好在一根传输线12的位置处形成截面,信号传输层111在垂直于纸面方向上延伸。图7所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信号传输层111为电路板11的中间层(即信号传输层111的两侧均有其它的层结构,信号传输层111不是电路板11的表层),第一接地层112和第二接地层113可以为电路板11的中间层,也可以为电路板11的表层。为了保证图像信号的质量,信号传输层111和第一接地层112之间只有介质层114,不设置其它的信号层或金属层,同样,信号传输层111和第二接地层113之间亦只有介质层114,不设置其它的信号层和金属层,即,第一接地层112、介质层114、信号传输层111、介质层114和第二接地层113依次邻接设置。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一接地层112和第二接地层113在信号传输层111的两侧形成屏蔽结构,在传输线12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避免其它的信号层和金属层影响信号传输的质量,抑制外界对传输线12所传输的信号的干扰。
结合图8和图9,信号传输层111上可以设置第一地线G1和第二地线G2,所有的所述传输线12排布在信号传输层111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地线G1和所述第二地线G2之间。在传输线12和第一地线G1之间不设置其它的信号线或金属器件,在传输线12和第二地线G2之间不设置其它的信号线和金属器件。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一地线G1和第二地线G2在传输线12的两侧构成隔离保护结构,能够防止其它的信号线和金属器件干扰传输线12所传送的信号的质量。
图8和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信号传输层111还设判断线组L3,上的判断线组L3和多条所述传输线12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地线G1和/或所述第二地线G2隔离。具体而言,参阅图8,判断线组L3包括第一导线L31和第二导线L32,第一导线L31位于第一地线G1的背离传输线12的一侧,第二导线L32位于第二地线G2的背离传输线12的一侧,即第一导线L31通过第一地线G1与传输线12隔离,第二导线L32通过第二地线G2与传输线12隔离。其它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一导线L31和第二导线L32均位于第一地线G1背离传输线12的一侧。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可以根据电路板11的布局情况设置判断线组L3的具体的位置。
参阅图10,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路板11为多层板架构,传输线12布置在信号传输层111,信号传输层111为中间层,电路板11还包括第一接地层112和第二接地层113,第一接地层112和第二接地层113分别设置在信号传输层111相对的两侧,如图所示,第一接地层112位于信号传输层111的顶部,第二接地层113位于信号传输层111的底部,且第一接地层112和信号传输层111之间通过介质层114相隔,第一接地层112和信号传输层111之间不设置其它的信号层和金属结构。同样,第二接地层113和信号传输层111之间通过介质层113相隔,第二接地层113和信号传输层111之间不设置其它的信号层和金属结构。第一接地层112、介质层114、信号传输层111、介质层114和第二接地层113依次邻接设置。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在传输线12的传输路径上设置的第一连接单元13和第二连接单元14的位置处分别旋转第一共模电感和第二共模电感。第一连接单元13和第二连接单元14设在电路板11的表层,第一连接单元13和第二连接单元14通过电路板11内的导电孔15电连接至传输线12。
第一连接单元13和第二连接单元14设在电路板11的表层的好处在于:方便更换第一连接单元13和第二连接单元14处的电子器件,例如:方便更换第一共模电感和第二共模电感,以实现调节图像传送的质量以及匹配不同的电子模组。例如,当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10在移动终端内只需要匹配DPHY模组时,可以在第一连接单元13位置设置三个电阻,电阻的阻值可以为0ohm。相应地,当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10在移动终端内只需要匹配CPHY模组时,可以在第二连接单元14位置设置两个电阻,电阻的阻值可以为0ohm。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传输线12包括第一段121、第二段122和第三段123,第二段122位于第一段121和第三段123之间,且第二段122和第一段121之间、第二段122和第三段123之间均呈开路状态(可以理解为通过绝缘介质隔离,绝缘介质可以空气或其它绝缘体),第一连接单元13的第一输入焊盘133与第一段121通过导电孔15电连接,第一连接单元13的第一输出焊盘134与第二段122通过导电孔15电连接,第二连接单元14的第二输入焊盘143与第二段122通过导电孔15电连接,第二连接单元14的第二输出焊盘144与第三段通过导电孔15电连接,这样传输线12传送信号的路径依次为:第一段121、第一连接单元13、第二段122、第二连接单元14、第三段123。
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导电孔15的外围还设置隔离部16,隔离部16与第一接地层112电连接,可以理解为隔离部16为接地环,环绕在导电孔15的外围,由于导电孔15用于传输图像数据信号,通过隔离部16设置在导电孔15的外围,可以避免外界的金属部或信号线对导电孔15内传送的图像数据信号造成干扰。具体而言,隔离部16的一端连接至第一接地层112,另一端延伸至电路板11的表面。隔离部16的延伸方向可以垂直于第一接地层112。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10用于传送信号给DPHY模组时的链路仿真图,图11中间的矩形称之为“mask”,即模板,MIPI协议规定了各类Mask的形状和大小。对于D-PHY而言,协议要求mask的眼高不小于正负70mv,即总高最小140mv。宽度满足数据速率倒数的0.3倍。外边的曲线图案代表: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得到的信号图,该曲线图案由传输数据根据D-PHY协议要求叠加而来。协议要求中间的mask不能触碰到外边的曲线图案,该曲线图案是由一个时间单位的数据叠加而成,仿真过程中,所有的曲线图案和中间的矩形图案一致,因此本申请满足协议要求,即满足工程设计要求。概括而言:通过图11可以证明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10的设计满足MIPI-DPHY协议对信号质量的约束。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10用于传送信号给CPHY模组时的链路仿真图,图12中间的矩形称之为“mask”,即模板,MIPI协议规定了各类Mask的形状和大小。在该本申请实施案例中,对于C-PHY而言,协议要求mask的眼高为正负40mv,即总高为80mv。宽度是数据速率倒数的0.5倍。外边的曲线图案代表: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得到的信号图,该曲线图案由传输数据根据C-PHY协议要求叠加而成。协议要求中间的mask不能触碰到外边的曲线图案,该曲线图案是由一个时间单位的数据叠加而成,仿真过程中,所有的曲线图案和中间图案一致,因此本申请满足协议要求,即满足工程设计要求。概括而言:通过图12可以证明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模组10的设计满足MIPI-CPHY协议对信号质量的约束。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3)

1.一种数据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板;
多条传输线,并列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多条传输线的一端用于电连接至移动终端的驱动芯片,另一端用于电连接至移动终端的第一模组或第二模组,所述多条传输线构成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所述第一线组由X条所述传输线构成且用于传送信号给所述第一模组,所述第二线组由Y条所述传输线构成且用于传送信号给所述第二模组,Y小于X,且所述第二线组和所述第一线组共用所述传输线,所述第一线组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线组的数量;
第一连接单元,与所述第一线组一一对应设置且串连在所述第一线组的传输路径上;和
第二连接单元,与所述第二线组一一对应设置且串连在所述第二线组的传输路径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路板的相同位置处的所述多条传输线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传输线排布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同一层中。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传输线等间距排布。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为多层板结构,所述电路板包括信号传输层、第一接地层和第二接地层,所述信号传输层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地层和所述第二接地层之间,所有的所述传输线排布在所述信号传输层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输层和所述第一接地层之间以及所述信号传输层和所述第二接地层之间设有介质层,所述第一接地层、所述介质层、所述信号传输层、所述介质层和所述第二接地层依次邻接设置。
7.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还包括信号传输层,所述信号传输层上设有第一地线和第二地线,所述多条传输线排布在所述信号传输层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地线和所述第二地线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判断线组,所述判断线组的一端用于电连接所述驱动芯片,所述判断线组的另一端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模组或所述第二模组,所述驱动芯片用于通过所述判断线组判断所述第一模组上电或者所述第二模组上电,并根据判断结果在所述多条传输线上传送信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线组和多条所述传输线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地线或所述第二地线隔离;或者,所述判断线组和多条所述传输线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地线和所述第二地线隔离。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传输线排布在所述电路板上的中间层中,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排布在所述电路板的表层,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通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中的导电孔电连接至所述传输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包括2X个第一焊盘,所述2X个第一焊盘包括X个第一输入焊盘和X个第一输出焊盘,所述第一输入焊盘和所述第一输出焊盘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线组中的对应的所述传输线上,每条所述传输线上设有一个所述第一输入焊盘和一个所述第一输出焊盘。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包括2Y个第二焊盘,所述2Y个所述第二焊盘包括Y个第二输入焊盘和Y个第二输出焊盘,所述第二输入焊盘和所述第二输出焊盘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线组小对应的所述传输线上,每条所述传输线上设有一个所述第二输入焊盘和一个所述第二输出焊盘。
13.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线的数量为10条,所述第一线组的数量为3个,所述第二线组的数量为5个。
14.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芯片、第一模组、第二模组和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模组,所述数据传输模组的一端电连接在所述驱动芯片,所述数据传输模组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模组和所述第二模组中的至少一个。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显示屏和摄像头,所述第一模组和所述第二模组用于为所述显示屏或所述摄像头提供图像数据信号。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组为CPHY模组,所述第二模组为DPHY模组;或者,所述第一模组或所述第二模组为CDPHY兼容模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共模电感,所述第一共模电感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一一对应设置,且电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处。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共模电感包括第一主体和连接至所述第一主体的2X个第一引脚,所述2X个第一引脚包括X个第一输入引脚和X个第一输出引脚,所述第一输入引脚和所述第一输出引脚一一对应设置且构成X组第一接口,通过各组所述第一接口将所述第一共模电感连接至所述第一线组。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二共模电感,所述第二共模电感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一一对应设置,且电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处。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共模电感包括第二主体和连接至所述第二主体的2Y个第二引脚,所述2Y个第二引脚包括Y个第二输入引脚和Y个第二输出引脚,所述第二输入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引脚一一对应设置且构成Y组第二接口,通过各组所述第二接口将所述第二共模电感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组。
21.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电阻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处设置所述电阻结构,所述电阻结构包括Y个电阻,所述Y个电阻一一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二线组中的所述传输线上。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电阻结构和第二共模电感,所述电阻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单元位置处,所述电阻结构包括X个电阻,所述X个电阻一一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一线组中的所述传输线上;所述第二共模电感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单元位置处。
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电阻结构,所述电阻结构包括X个第一电阻和Y个第二电阻,所述X个第一电阻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的位置处,且一一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一线组中的所述传输线上;所述Y个第二电阻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单元的位置处,且一一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二线组的所述传输线上。
CN202110197361.XA 2021-02-22 2021-02-22 数据传输模组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1149688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97361.XA CN114968868B (zh) 2021-02-22 2021-02-22 数据传输模组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97361.XA CN114968868B (zh) 2021-02-22 2021-02-22 数据传输模组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68868A CN114968868A (zh) 2022-08-30
CN114968868B true CN114968868B (zh) 2023-12-29

Family

ID=82954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97361.XA Active CN114968868B (zh) 2021-02-22 2021-02-22 数据传输模组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6886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0369A (en) * 1994-07-14 1996-12-31 Fujitsu Limited Bus supporting a plurality of data transfer sizes and protocols
JPH11313128A (ja) * 1998-04-30 1999-11-09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ータ転送方法およびデータ伝送装置
CN1561494A (zh) * 2000-12-20 2005-01-05 汤姆森许可公司 用于快速的i2c总线通信而隔离所选择的ic的i2c总线控制
CN108430153A (zh) * 2018-03-09 2018-08-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线路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392149A (zh) * 2019-07-23 2019-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摄取显示终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0369A (en) * 1994-07-14 1996-12-31 Fujitsu Limited Bus supporting a plurality of data transfer sizes and protocols
JPH11313128A (ja) * 1998-04-30 1999-11-09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ータ転送方法およびデータ伝送装置
CN1561494A (zh) * 2000-12-20 2005-01-05 汤姆森许可公司 用于快速的i2c总线通信而隔离所选择的ic的i2c总线控制
CN108430153A (zh) * 2018-03-09 2018-08-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线路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392149A (zh) * 2019-07-23 2019-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摄取显示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68868A (zh)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45875B1 (en) Multiple channel modules and bus systems using same
US8063480B2 (en) Printed board and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TWI434630B (zh) 電子裝置與電路板
CN108415601B (zh) 布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US7456701B2 (en) Flexible substrat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CN113937109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制备方法及掩膜版
JPH10190204A (ja) トランジスタ/抵抗器用のプリント回路板
JP2638567B2 (ja) 多層配線基板
CN109585418B (zh) 半导体器件和增强接口的信号完整性的方法
CN114968868B (zh) 数据传输模组及移动终端
EP3525200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mobile phone, and display
CN11031057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05013325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ce shielding and routing on a substrate
CN114501796B (zh) 一种车载网关印制电路板
JP4125077B2 (ja) ノイズフィルタ
CN109324719B (zh) 传感器布局以及电容式触控屏幕
CN215499741U (zh) 电路板、显示装置
US8077477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circuit board
US11469179B2 (en) Wire interconnect stru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CN101728351B (zh) 接垫布局
CN212910171U (zh) 高性能超窄柔性电路板及柔性设备
US20240172357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CN113260147A (zh) 电路板、显示装置
CN113007883B (zh) 一种抗干扰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空调
WO2023019824A1 (zh) 一种基板及其封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