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46531B - 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46531B
CN114946531B CN202210735311.7A CN202210735311A CN114946531B CN 114946531 B CN114946531 B CN 114946531B CN 202210735311 A CN202210735311 A CN 202210735311A CN 114946531 B CN114946531 B CN 1149465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ivation
lepista sordida
lepista
black fungus
sordid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3531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46531A (zh
Inventor
盛春鸽
王延锋
史磊
潘春磊
王金贺
张鹏
刘姿彤
于海洋
赵静
闫水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DANJIANG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MUDANJIANG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DANJIANG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MUDANJIANG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21073531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465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46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46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465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465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20Culture media, e.g. compost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0Fertilizers of biological origin, e.g. guano or fertilizers made from animal corps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y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涉及食用菌栽培领域,使用将营养料碳源、氮源、磷酸二氢钾、硫酸镁七水、硫酸锰一水、氧化锌、碳酸钙和黄原胶添加于蒸馏水中形成的混合溶液为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应用该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花脸香蘑栽培方法包括:制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制备花脸香蘑栽培种、制备花脸香蘑栽培料、铺料接种、催蕾出菇管理和花脸香蘑的采收等步骤,以黑木耳菌渣为培养基质,通过配方处理及参数优化,在农法发酵料菌床覆土栽培模式下实现了快速、高产、优质出菇的工艺效果,缩短栽培周期,提高生物学效率,改善子实体培育品质,而且利用黑木耳菌渣还可清减农林废弃物,降低栽培成本,在黑木耳栽培主产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推广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花脸香蘑又称丁香蘑、花脸蘑、紫花脸等,是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香蘑属的一种珍稀优质野生食用菌,分布于东北、西北、华中、内蒙古等地区,其子实体中富含硒、锗、铁、锌、钙等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同时还含有多糖类、甾醇类、三萜类等活性成分,不但营养丰富,而且色泽怡人,近年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一系列关于花脸香蘑的研究及成果得到披露公开,现有公开资料显示,花脸香蘑的相关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样本的采集和驯化阶段,大部分还都没有深入到产量和生物学效率阶段,研究成果所体现出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指标普遍偏低,个别在小规模菌床或者箱筐内完成的研究试验,由于温度、湿度等条件相对可控,可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然而相关技术路线在大面积农法栽培模式下难以实现,而且还存在栽培操作程序复杂以及成本过高等现实问题,因而都不具备产业化技术条件。此外,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棉籽壳、木屑、稻草、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等传统栽培基质资源减量以及成本猛增,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食用菌产业深入发展的制约因素,专利“一种利用菌渣制作花脸香蘑栽培种的方法(CN111066574B)”具体公开了一种以金针菇废菌渣作为花脸香蘑栽培种培养料组成成分的工艺方法,但是,培养料中金针菇废菌渣的使用量较低,对传统基质的替代量较小,且操作工序复杂,投入成本较高,成果应用中也并没有体现出基本的生物学效率优势,仍然不能克服花脸香蘑产业化的技术“瓶颈”。因此,有必要对花脸香蘑的培育和栽培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培养基质的改进和栽培工艺的创新,提高在产业化生产条件下花脸香蘑生产的生物学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利用黄原胶调节营养成分的供给机制,缩短花脸香蘑的产业化栽培周期,提高花脸香蘑的培育品质。
一种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为将营养料添加于蒸馏水中形成的混合溶液,所述营养料的组成成分,包括:碳源、氮源、磷酸二氢钾、硫酸镁七水、硫酸锰一水、氧化锌、碳酸钙和黄原胶。
进一步,所述一种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优选所述碳源为玉米粉、蔗糖、可溶性淀粉或者麦芽糖中的一种,所述氮源为酵母膏、硫酸铵或者黄豆粉中的一种。
更进一步,所述一种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优选所述营养料由玉米粉、酵母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七水、 硫酸锰一水、氧化锌、碳酸钙和黄原胶所构成,所述营养料构成组分按照每升蒸馏水的比例添加重量分别为:玉米粉15~25克、酵母膏1~3克、磷酸二氢钾0.2~2克、硫酸镁七水0.2~1克、硫酸锰一水0.1~0.6克、氧化锌0.1~1.0克、碳酸钙0.1~1.0克、黄原胶1.0~5.0克。
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应用所述一种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 制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
按照所述一种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限定比例,取使用量的蒸馏水和营养液的组成成分,先将除黄原胶之外的其他所述营养料组成成分添加于所述蒸馏水当中,持续搅拌,使各组成成分与所述蒸馏水充分混合或者在所述蒸馏水中充分溶解,伴随着搅拌过程,同时向所述蒸馏水中缓慢加入所述黄原胶,并继续搅拌,直至其充分溶解,制得所述一种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静置备用。
步骤2. 制备花脸香蘑栽培种
对花脸香蘑保藏母株进行两次扩繁,对所述保藏母株一级扩繁获得花脸香蘑一级种,之后再对获得的所述花脸香蘑一级种进行二级扩繁,制得花脸香蘑栽培种备用。
步骤3. 制备花脸香蘑栽培料
取上年出耳后的黑木耳菌棒,剥去塑料外皮,收集黑木耳菌渣,经粉碎后过1.5目筛,将筛漏的黑木耳菌渣置于阳光下晾晒干燥,利用步骤1制备的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将晾晒干燥的黑木耳菌渣充分润湿,使所述黑木耳菌渣中所含水分质量占黑木耳菌渣总重量的比例达到55~60%,然后进行前后两次发酵,工艺方法如下:
1. 将所述黑木耳菌渣堆砌成连续的梯形料堆进行前发酵,在所述料堆堆体上开设垂直的通风孔,保持空气的流通交换,观测记录堆体料温变化,当所述堆体料温达到70℃时,继续持续保持温度24小时以上,直至可观测到白色放线菌出现为止,然后开始翻堆补水,每间隔4~6天翻堆一次,连续翻堆3~4次,每次翻堆都要使所述黑木耳菌渣翻转均匀,上下内外充分翻透,翻堆过程中注意喷淋补液;
2. 翻堆完成后继续对所述黑木耳菌渣料堆进行后发酵,再次提升所述堆体温度,将所述黑木耳菌渣料堆内部温度提高至55~65℃并保持12~24个小时,然后通风散热,将所述堆体温度降低至50~55℃并保持4~6天,之后继续将所述堆体温度降至常温(25~28℃),完成所述黑木耳菌渣的后发酵过程,完成发酵的所述黑木耳菌渣料质松软,富有弹性,无氨味,无结块,无粪臭味,肉眼可见料面具有明显的白色放线菌层;
最后,向完成后发酵的所述黑木耳菌渣中均匀喷洒浓度0.1%甲基硫菌灵、浓度0.15%的多菌灵或者浓度0.1%的氯氰菊酯等,预防病虫害发生,加水补湿,使所述黑木耳菌渣中所含水分质量占黑木耳菌渣总重量的比例达到65%,再以所述黑木耳菌渣干料计,按重量百分比添加1%石膏,然后利用石灰将所述黑木耳菌渣的PH值调节至7.0~7.5范围内,即制备获得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
步骤4. 铺料接种
在播种季节,铺料之前先在所述栽培床底部均匀撒上一层石灰,然后从下到上采用“3层料2层菌”的方式在料面上进行接种,即:下层铺设厚度为10~15厘米步骤3制备的花脸香蘑栽培料,铺设平整后在料面播撒一层步骤2制备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种,中层铺设厚度为1~2厘米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料面再播撒一层所述花脸香蘑栽培种,上层最后覆盖一层厚度为1~2厘米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并压实整理成龟背状,然后在铺设料面上开设垂直贯通的通风口,完成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的铺设和所述花脸香蘑栽培种的接种。
步骤5. 发菌和覆土管理
完成铺料接种后,通过控制温度、调节湿度和保持通风措施进行发菌管理,发菌期为15~20天,期间控制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的温度保持在22~28℃范围内,保持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充分湿润,根据料面干湿情况适时喷水增湿,当观察到菌丝开始吃料并在所述栽培床上生长达到床面的80%时,再在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上覆盖一层透气性良好的田园土,覆土层厚度为1~2厘米,喷水使所述覆土层增湿,保持所述覆土层和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的湿度在60~65%,温度在24~28℃,完成发菌过程,持续观测花脸香蘑菌丝的生长情况。
步骤6. 催蕾出菇管理
在覆盖田园土后15~25天后,当观测到所述花脸香蘑菌丝长满所述覆土层时,开始进行催蕾管理,向所述覆土层上喷水增湿直至土层湿润,将空气湿度调节至80~90%,增加昼夜温差以促进原基(幼蕾)形成,在开始进行催蕾管理4~5天后,当所述覆土层表面开始扭结形成紫色原基时,观测记录从覆土到菌丝长满土层并长出扭结原基的现蕾时间,现蕾后开始进行出菇管理,减少喷水量和喷水频次,并调整喷水方式为细腻轻柔的雾化喷施,始终保持所述覆土层湿润,将空气湿度调整至70~80%,温度控制在22~26℃,持续观测子实体生长情况。
步骤7. 花脸香蘑的采收
在现蕾后的5~7天内,在出菇管理过程中,当观测到所述子实体充分生长,边缘出现波状前即可进行采收。
所述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优选步骤2中对所述保藏母株的一级种扩繁方法:采用试管斜面固体培养基,其具体配方比例为,每升蒸馏水中添加玉米粉15~25克、酵母膏1~3克、磷酸二氢钾0.2~2克、硫酸镁七水0.2~1克、硫酸锰一水0.1~0.6克、氧化锌0.1~1.0克、碳酸钙0.1~1.0克、琼脂18~20克,分装到试管,121℃灭菌30分钟,斜面冷却后将母种接入到培养基中,避光25℃培养3~5天,长满备用。
所述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优选步骤2中对所述一级种的二级扩繁方法:采用麦粒培养基,先将麦粒浸泡24小时,将浸泡后的所述麦粒用清水冲洗干净,取适量步骤1制备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按照所述麦粒与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1~1.2: 2的体积比例,将洗净的所述麦粒置于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中焖煮,煮至水分完全蒸发,所述麦粒无白芯且不破粒为止,煮好的麦粒开盖通风,表面水分稍干后,加入1%石膏搅拌均匀装袋,121℃高压灭菌2个小时,出锅后冷却至22~28℃时,然后,将所述花脸香蘑一级种接种至麦粒培养基中,25℃避光培养20~25天,得到所述花脸香蘑栽培种。
所述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优选步骤4中的所述播种季节为棚内气温达到20~26℃之前一个月的时间范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以及一种应用该营养液的花脸香蘑栽培方法,在优化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将黄原胶作为组成成分之一应用于花脸香蘑的菌种繁育和栽培生产领域,利用其突出的缓释、亲水、稳定的性能特点,在栽培基质中形成一个相对恒定的营养成分扩散梯度,使营养成分保持温和稳定地释放供给,保证花脸香蘑菌丝及其子实体能够持续发育生长,应用该营养液的花脸香蘑栽培方法以黑木耳菌渣为培养基质,通过配方处理及参数优化,达到快速、高产、优质出菇的工艺效果,在农法发酵料菌床覆土栽培模式下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从播种到现蕾,可较常规栽培周期缩短4天,生物学效率可达38.55%,较传统栽培方式可提高6.75个百分点,子实体在粗多糖,粗纤维含量上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条件下的培育产品和野生产品,显著提高了生物学效率,缩短了菌丝及子实体的生育和栽培周期,保证了花脸香蘑的培育品质,同时,利用黑木耳菌渣清减了农林废弃物,降低了花脸香蘑的栽培成本,在黑木耳栽培主产区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推广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结合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营养料成分筛选试验、黄原胶添加量的优化试验、花脸香蘑快速优质栽培方法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上述试验均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进行,试验用母种是利用本专利发明人从本地区采集的野生真菌子实体,通过挑取菌盖与菌柄交接处组织培养得到菌丝,并经过两次纯化获得的真菌菌种样本,该菌种样本(ZD4)现保藏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实施例1
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营养料成分的筛选试验,主要对碳源、氮源、金属盐类种类及其添加浓度进行优化筛选:
1. 对碳源的筛选
试验的目标碳源为:麦芽糖、可溶性淀粉、玉米粉、蔗糖、葡萄糖,使用无碳基础培养基分别对花脸香蘑母种培养的所述目标碳源进行单因素筛选试验,所述无碳基础培养基的具体配方比例为:每升蒸馏水中含有1.0克磷酸二氢钾、0.5克硫酸镁七水、2.0克蛋白胨、20克琼脂,分别将等量的所述目标碳源加入到所述无碳基础培养基中,添加比例均为每升蒸馏水中加入20克,每种所述目标碳源培养基各设4个重复,接种后第7天起,观测测取菌丝长势、菌落直径和菌丝密度及其整齐度,其中: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以所述菌落直径作为所述花脸香蘑菌丝生长速度的表征参数,在限定的培育时间内,测取所述菌落直径的数值较大代表所述花脸香蘑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而测取所述菌落直径较小则代表生长速度较慢,所述花脸香蘑菌丝生长速度的表征方法适用于本发明的全部试验分析过程。
对碳源的筛选试验结果示于表1,数据显示,在不同的所述目标培养基上花脸香蘑菌丝均能发育生长,但菌丝生长形态和菌丝生长速度之间差异较大,在玉米粉培养基上所述花脸香蘑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而且菌丝浓密、粗壮,边缘生长整齐,在 P<0.05水平上,在所述玉米粉培养基上菌丝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在其它所述目标碳源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在蔗糖、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培养基上菌丝的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对照基础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在菌丝状态方面,在玉米粉培养基上菌丝浓密整齐,长势旺盛,明显优于在其它目标培养基上的生长状态;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可确定蔗糖、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为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优选碳源,玉米粉为最佳碳源。
2. 对氮源的筛选
试验的目标氮源为:硫酸铵、酵母膏、黄豆粉、蛋白胨,使用无氮基础培养基分别对花脸香蘑母种培养的所述目标氮源进行单因素筛选试验,所述无氮基础培养基的具体配方比例为:每升蒸馏水中含有20克葡萄糖、1.0克磷酸二氢钾、0.5克硫酸镁七水、20.克琼脂,分别将等量所述目标氮源加入到所述无氮基础培养基中,添加比例均为每升蒸馏水中加入2克,每种所述目标氮源培养基各设4个重复,接种后第6天起,分别观测测取菌丝长势、菌落直径和菌丝密度及其整齐度。
对氮源的筛选试验结果示于表2,数据显示,在不同所述目标氮源培养基上花脸香蘑均能发育生长,但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长状态差异较大,在 P<0.05水平上,菌丝在不同所述目标氮源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差异明显,其中:在酵母膏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与在蛋白胨培养基和无氮基础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差异显著,与在黄豆粉和硫酸铵培养基上差异不显著,但在黄豆粉和硫酸铵培养基上所述花脸香蘑菌丝生长较为稀疏,边缘生长稍有不齐;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确定硫酸铵和黄豆粉为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优选氮源,酵母膏为最佳氮源。
3. 对金属盐类及其添加浓度的筛选
1)金属盐类种类的初筛
试验的目标金属盐类为:氧化锌、硫酸锰一水、硫酸铜五水、硫酸亚铁七水、碳酸钙,以PDA培养基和不添加金属盐类的所述基础培养基作为对照组培养基,分别对花脸香蘑母种培养的所述目标金属盐类进行单因素筛选试验,初步筛选所述目标金属盐类,在对碳源和氮源的筛选试验基础上,所述基础培养基分别选择以玉米粉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具体配方比例为:每升蒸馏水中含有20克玉米粉、2克酵母膏、1克磷酸二氢钾、0.5克硫酸镁七水、20克琼脂,分别将等量的所述金属盐类添加到所述基础培养基中,添加比例均为每升蒸馏水中加入0.5克,每种添加有所述目标金属盐类的基础培养基各设5个重复,而PDA培养基的具体配方比例为:每升蒸馏水中含有200克马铃薯、20克葡萄糖、20克琼脂,接种后第7天起,分别观测测取菌落直径、菌丝密度及其整齐度。
所述目标金属盐类初步筛选试验结果示于表3,数据显示,在不同所述金属盐类培养基上所述花脸香蘑菌丝均能生长,但生长速度差异较大,在 P<0.05水平上,在硫酸锰一水培养基和不添加金属盐类的所述基础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相当,显著高于在其它所述目标金属盐类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表明此浓度培养基适合菌丝生长,应该以该浓度为基础,扩大浓度范围再行考察。在氧化锌和碳酸钙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次之,二者无显著差异,菌丝生长速度较快,且菌丝长势旺盛,但是与其它培养基差异显著,此浓度培养基适合菌丝生长,应该以该浓度为基础,扩大浓度范围再行考察。硫酸亚铁七水培养基与PDA培养基菌丝长势无显著差异,应缩小浓度再行考察。而硫酸铜五水培养基菌丝长速最慢,显著的低于其它培养基,表明硫酸铜五水在此浓度下对菌丝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应缩小浓度再行考察,根据所述目标金属盐类的单因素试验数据,我们进一步对不同金属盐类的添加浓度进行试验。
2)金属盐类种类的种类和浓度的筛选
在1)中对所述目标金属盐类进行单因素筛选试验的基础上,依据添加所述目标金属盐类后花脸香蘑菌丝长速和菌落情况,分别对所添加各种类所述目标金属盐类浓度进行调节,以所述PDA培养基和所述基础培养基为对照组,进行进一步的浓度优化试验,所述目标金属盐类的具体添加浓度示于表4,在此基础上,以菌丝长速为指标,针对筛选出硫酸锰一水、氧化锌和碳酸钙3个因素,采用L16(43)设计进行正交试验,确定优选目标金属盐类在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中的优化浓度,正交试验的因素和水平列于表5,当花脸香蘑菌丝长至超过平板2/3时测量菌落直径,所测数据录入EXCEL做基本处理,在菌龄一致、培养条件一致的条件下,应用spss20作方差分析和正交试验分析。
接种后的第6天起,观测测取菌落直径,筛选试验结果示于表6和表7,数据显示,在不同所述目标金属盐类培养基上所述花脸香蘑菌丝均能生长,但生长速度差异较大,在硫酸铜五水培养基和硫酸亚铁七水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培养基,表明在本试验浓度范围内,硫酸铜五水培养基和硫酸亚铁七水培养基对所述花脸香蘑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而适宜浓度的氧化锌培养基、硫酸锰一水培养基和碳酸钙培养基则对花脸香蘑菌丝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当培养基中氧化锌浓度在0.25~1.0克/升范围内,对所述花脸香蘑菌丝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当培养基中氧化锌浓度≥1克/升时,生长速度有所降低,当浓度达到2.0克/升时,生长速度与基础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相当,但仍显著高于在所述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在硫酸锰一水培养基上,所述花脸香蘑菌丝的生长速度有很强的规律性,随着浓度的增加,生长速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浓度为0.25克/升时,生长速度最快,当浓度达到1.0克/升时,生长速度与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相当,而浓度达到1.25克/升时,生长速度受到抑制,随后浓度增高,抑制越强,同样,适宜的碳酸钙浓度也会促进菌丝生长,当培养基中碳酸钙浓度为0.25克/升时,生长速度最快,且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分析,可优选氧化锌、碳酸钙和硫酸锰一水为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组成成分,优选添加浓度范围分别为0.10~1.0克/升、0.10~1.0克/升和0.10~0.60克/升,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表8),以所述花脸香蘑菌丝生长速度为指标,优选金属盐类对生长速度影响强度关系为:硫酸锰一水>氧化锌>碳酸钙,其中硫酸锰一水的影响最为显著,因而确定所述优选金属盐类的最优组合添加量为硫酸锰一水 0.25克/升、氧化锌0.50克/升和碳酸钙0.25克/升,并已通过试验验证。
实施例2
黄原胶(Xanthan gum),又名汉生胶,是由野油菜黄单胞杆菌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经发酵生产的一种微生物胞外多糖,具有独特的流变性,良好的水溶性以及相对热及酸碱的稳定性,而且与多种盐类有很好的相容性,作用十分广泛,作为增稠剂、悬浮剂、乳化剂、稳定剂等在食品、石油、医药等许多行业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本发明独辟蹊径,充分利用其优良的亲水和稳定特性,将黄原胶拓展应用于食用菌栽培领域,作为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成分组成之一,以微胶囊形态对营养料的有效营养成分起到吸附缓释作用,建立相对恒定的营养成分释放梯度,使培养料中的营养成分能够在花脸香蘑菌丝发育和子实体生长过程中温和、持续、均衡地供给释放,保证全程营养充足,实现充分发育生长。为此,对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中黄原胶的添加量进行试验筛选。
筛选试验选用培养基质与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复配构成的固体培养基,其中:所述培养基质分别采用麦粒和改性黑木耳菌渣两种,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培养料以实施例1试验筛选的最佳碳源、氮源和金属盐类为基础,再添加适量的磷酸二氢钾、硫酸镁七水,以及试验设计量的黄原胶所构成,经理论评估和分析预测,所述设计量的添加比例分别选择每升蒸馏水中加入1克、2克和5克为筛选试验含量,据此,以每升蒸馏水为基准,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培养料的具体构成比例为:玉米粉20克、酵母膏2.0克、磷酸二氢钾1.0克、硫酸镁七水0.5克、硫酸锰一水0.25克、氧化锌0.50克、碳酸钙0.25克、黄原胶分别为1克、2克或者5克。按照上述比例分别制备使用量的3种包含试验浓度黄原胶的目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备用,同时,以不添加黄原胶但其他组分比例不变的成分构成作为对照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进一步,分别采用以下方法对制备以麦粒和改性黑木耳菌渣为培养基质的试验用所述固体培养基。
麦粒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先将使用量的麦粒浸泡24小时,将浸泡后的所述麦粒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分别取按照前述比例制备的3种所述目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和所述对照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按照与所述麦粒与所述目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或者所述对照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体积比均为1.2:2的比例,再将洗净的所述麦粒分别置于所述目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或者所述对照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中焖煮,煮至水分完全蒸发,所述麦粒无白芯且不破粒为止,煮好的麦粒开盖通风,表面水分稍干后,加入1%石膏搅拌均匀装袋,121℃高压灭菌2个小时,出锅后冷却至22~28℃,完成4种所述麦粒培养基的制备。
改性黑木耳菌渣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取上年出耳后的黑木耳菌棒,剥去塑料外皮,收集黑木耳菌渣,经粉碎后过1.5目筛,将筛漏的黑木耳菌渣置于阳光下晾晒干燥,利用分别按照前述比例制备的3种所述目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和所述对照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将晾晒干燥的黑木耳菌渣充分润湿,使所述黑木耳菌渣中所含水分质量占黑木耳菌渣总重量的比例达到55~60%,分别将所述黑木耳菌渣堆砌成连续的梯形料堆进行前发酵,在所述料堆堆体上开设垂直的通风孔,保持空气的流通交换,当所述堆体料温达到70℃时,继续持续保持温度24小时以上,直至可观测到白色放线菌出现为止,然后开始翻堆补水,每间隔4~6天翻堆一次,连续翻堆3~4次,每次翻堆都要翻转均匀,上下内外充分翻透,翻堆过程中注意喷淋补液;翻堆完成后继续分别对所述黑木耳菌渣进行后发酵,再次提升所述堆体温度,将所述黑木耳菌渣料堆内部温度提高至55~65℃并保持12~24个小时,然后通风散热,将所述堆体温度降低至50~55℃并保持4~6天,之后继续将所述堆体温度降至常温(25~28℃),最后分别向完成后发酵的3种所述改性黑木耳菌渣中均匀喷洒浓度0.1%甲基硫菌灵、浓度0.15%的多菌灵或者浓度0.1%的氯氰菊酯等,使所述黑木耳菌渣中所含水分质量占黑木耳菌渣总重量的比例达到65%,再以所述黑木耳菌渣干料计,按重量百分比添加1%石膏,然后利用石灰将所述黑木耳菌渣的PH值调节至7.0~7.5范围内,完成4种所述改性黑木耳菌渣培养基的制备。
采用试管斜面固体培养基对保藏母株扩繁获取一级种,所述试管斜面固体培养基的成分组成及其比例为:每升蒸馏水中含玉米粉20克、酵母膏2克、磷酸二氢钾1.0克、硫酸镁七水0.5克、硫酸锰一水0.25克、氧化锌 0.50克、碳酸钙0.25克、琼脂20克,分装到试管后,121℃灭菌30分钟,斜面冷却后将所述保藏母株母种接入到所述斜面固体培养基中,避光25℃培养3~5天,长满扩繁一级种备用。
选用统一规格的聚丙烯塑料袋,将制备完成的4种所述麦粒培养基和4中所述改性黑木耳菌渣培养基分别人工装入所述聚丙烯塑料袋中,每袋鲜重500克,将5~7块经扩繁获得菌龄一致的所述花脸香蘑一级种分别接种在各个菌袋之中,观察并记录在各个所述麦粒培养基和所述改性黑木耳菌渣培养基上的菌丝长速和菌丝长势,在所述麦粒培养基上和所述改性黑木耳菌渣培养基上的菌丝长速和菌丝长势情况分别示于表9和表10。
表9数据显示,与添加不含黄原胶的所述对照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麦粒培养基相对比,在所述麦粒培养基中添加含有不同浓度黄原胶的所述目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花脸香蘑菌丝均能生长,但菌丝长速和菌丝状态差异显著,在P<0.05水平下,在所述目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中添加2克/升黄原胶时,花脸香蘑菌丝生长浓密、洁白,生长速度最快,最高可达到6.54毫米/天,显著高于添加5克/升黄原胶的所述目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和不含黄原胶成分的所述目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生长速度,而菌丝状态也优于添加含1克/升黄原胶的所述目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由此可以确定,在所述麦粒培养基中,含有1~5克/升黄原胶的所述目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为优选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其中含有2克/升黄原胶的为最佳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同理,由表10数据也可以确定,在所述改性黑木耳菌渣培养基中,含有1~5克/升黄原胶的所述目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为优选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黄原胶添加量2g/l的为最佳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所述麦粒培养基中,还是在所述改性黑木耳菌渣培养基中,含有1~5克/升黄原胶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均有利于促进花脸香蘑菌丝的生长发育,而含有2克/升时促进作用最大;进一步,对具有相同黄原胶含量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在所述麦粒培养基和所述改性黑木耳菌渣培养基中的应用效果对比还可见,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在所述改性黑木耳菌渣培养基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在所述麦粒培养基的应用效果,使用黄原胶含量在2克/升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时,在所述改性黑木耳菌渣培养基中花脸香蘑菌丝生长速度可达7.79毫米/天,相较在相同条件下所述麦粒营养基中可增长1.25毫米/天,表明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在所述改性黑木耳菌渣培养基中的作用效果更为突出。
实施例3
一种花脸香蘑快速优质栽培方法的应用试验,试验使用自行保藏的花脸香蘑母株(ZD4)经过两次扩繁的栽培种,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食用菌示范园区中采用农法发酵料床栽方式进行规模化栽培试验,试验以黑木耳菌渣为基础基质,分别设置添加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和不添加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对比黑木耳菌渣基质,同时还设置进一步用于对照的玉米秸秆基质,综合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试验结果,本试验用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优选营养料由玉米粉、酵母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七水、硫酸锰一水、氧化锌、碳酸钙和黄原胶所构成,按照每升蒸馏水的比例,添加所述营养料组成成分及其重量分别为:玉米粉20克、酵母膏2克、磷酸二氢钾1.0克、硫酸镁七水0.25克、硫酸锰一水0.25克、氧化锌0.50克、碳酸钙0.25克和黄原胶2克,其制备方法为:先把适量的玉米粉、酵母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七水、硫酸锰一水、氧化锌和碳酸钙添加于对应量的蒸馏水当中,持续搅拌,使各组成成分与所述蒸馏水充分混合或者在所述蒸馏水中充分溶解,伴随着搅拌过程,同时向所述蒸馏水中缓慢加入对应量的所述黄原胶,并继续搅拌,直至其充分溶解,得到本试验用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
试验用花脸香蘑栽培种的制备方法是:采用与实施例2中对花脸香蘑保藏母株扩繁的相同方法获取花脸香蘑一级种,同时,使用本实施例制备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同样采用与实施例2中相同的方法制备麦粒培养基,然后,将获取的所述花脸香蘑一级种接种至所述麦粒培养基中,25℃避光培养20~25天,即得到所述花脸香蘑栽培种。
试验用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培养基,使用本实施例制备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采用与实施例2中所述改性黑木耳菌渣培养基相同的制备方法制得。
试验用所述对比黑木耳菌渣培养基,在不添加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前提下,亦采用与实施例2中改性黑木耳菌渣培养基相同的制备方法制得。
试验用所述玉米秸秆培养基,在不添加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前提下,以玉米秸秆和牛粪为构成组分,亦采用与实施例2中改性黑木耳菌渣培养基相同的制备方法制得。
试验规划了3个栽培小区,每个小区100平方米,投料量为10~15公斤/平方米(干重),分别按照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所述对比黑木耳菌渣基质和所述玉米秸秆基质划分3个栽培试验组,每个小区为一个试验组,分别在每个试验组随机选取3个1平方米的样方,做好标记,统计样方内的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
栽培试验在2020年6月初至8月中旬进行,具体采用以下栽培方法:
步骤1. 铺料接种
选择在气温达到20~26℃之前一个月的季节开始铺料播种,铺料之前先在所述栽培床底部均匀撒上一层石灰,然后从下到上采用“3层料2层菌”的方式在料面上进行接种,接种量为干料重的10%,具体播种方法为:下层铺设厚度为15厘米、与所述栽培床所标注栽培试验组相一致的花脸香蘑栽培料(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所述对比黑木耳菌渣基质或者所述玉米秸秆基质),铺设平整后在料面播撒一层本实施例制备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种,中层再对应铺设一层厚度为1~2厘米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料面再播撒一层所述花脸香蘑栽培种,上层最后对应覆盖一层厚度为1~2厘米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并压实整理成龟背状,然后在铺设料面上开设垂直贯通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孔径为4厘米左右,孔间行距10厘米、间距6厘米,其中,播撒所述花脸香蘑栽培种通常采用手工扬洒方式,具体为双手洗净消毒,带乳胶手套防护,将麦粒菌种揉碎盛装在洁净容器中均匀扬洒播种。
步骤2. 发菌和覆土管理
完成铺料接种后,通过控制温度、调节湿度和保持通风措施进行发菌管理,发菌期为15~20天,期间控制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的温度保持在22~28℃范围内,保持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充分湿润,根据料面干湿情况适时喷水增湿,当观察到菌丝开始吃料并在所述栽培床上生长达到床面的80%时,再在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上覆盖一层透气性良好的田园土,覆土层厚度为1~2厘米,喷水使所述覆土层增湿,保持所述覆土层和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的湿度在60~65%,温度在24~28℃,完成发菌过程,持续观测花脸香蘑菌丝的生长情况。
步骤3. 催蕾、出菇管理
在覆盖田园土后15~25天后,当观测到所述花脸香蘑菌丝长满所述覆土层时,开始进行催蕾管理,向所述覆土层上喷水增湿直至土层湿润,将空气湿度调节至80~90%,增加昼夜温差以促进原基(幼蕾)形成,在开始进行催蕾管理4~5天后,在所述覆土层表面开始扭结形成紫色原基,此时期称为现蕾期,观测记录从覆土到菌丝长满土层并长出扭结原基的现蕾时间,现蕾后开始进行出菇管理,减少喷水量和喷水频次,并调整喷水方式为细腻轻柔的雾化喷施,始终保持所述覆土层湿润,将空气湿度调整至70~80%,温度控制在22~26℃,持续观测子实体生长情况。
步骤4. 花脸香蘑的采收
在现蕾后的5~7天内,当观测到所述子实体充分生长,边缘出现波状前即可进行采收,采收时用手握住菌柄,轻轻旋转,采收完后,将裸露处的菌丝再次用土盖好,记录样方内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生物学效率=子实体鲜重/培养料干重×100%)。
经过栽培试验过程中对花脸香蘑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发育状况的观测,以及对子实体产出量及其成分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不同栽培基质对花脸香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栽培试验中,在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所述对比黑木耳菌渣基质和所述玉米秸秆基质上花脸香蘑菌丝的长势和长速情况如表11所示,数据显示,花脸香蘑菌丝在所述对比黑木耳菌渣基质上长满料面时间为26天,现蕾时间为17天,在所述玉米秸秆基质上长满料面时间为20天,现蕾时间为16天,在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上长满料面的时间为19天,现蕾时间为13天;对比可见,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促进花脸香蘑菌丝生长发育效果全面优于所述玉米秸秆基质和所述对比黑木耳菌渣基质,而所述对比黑木耳菌渣基质的效果最差,在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上花脸香蘑的从接种到出菇整体较在所述玉米秸秆基质上可缩短4天时间。
2. 不同栽培基质对花脸香蘑产量的影响
栽培试验中,在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所述对比黑木耳菌渣基质和所述玉米秸秆基质上花脸香蘑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情况如表12所示,数据显示,花脸香蘑在3种不同栽培培养基上的产量差异显著(P<0.05),对比可见,在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上子实体的产量明显高于在所述对比黑木耳菌渣基质上(P<0.05),平均产量可达到5.14公斤/平方米,生物学效率可达38.55%,比在所述玉米秸秆基质上提高了6.75个百分点,且子实体的含水量也有所降低。
3. 不同栽培基质对花脸香蘑营养品质的影响
本试验委托黑龙江省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试验中利用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和所述玉米秸秆基质栽培的花脸香蘑子实体的营养成分(粗纤维、粗脂肪、粗多糖、粗蛋白质、灰分)进行了分析检测,样品名称分别为H2和H1,检测结论示于表13,数据显示,在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上花脸香蘑子实体的粗纤维含量、粗多糖含量明显高于在所述玉米秸秆基质上的子实体,尤其是粗多糖含量接近提高到了在所述玉米秸秆基质上子实体的2倍,增幅非常明显,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在所述玉米秸秆基质上的子实体,由此证明,采用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栽培的子实体具有高纤维、高多糖、低脂肪的特点,由于粗多糖在抗肿瘤、降血脂等方面具有许多积极的功效,因而,具有这一特点的花脸香蘑产品正好符合了现代人们的健康理念。
综上所述,添加有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较常规基质在花脸香蘑的栽培生产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菌丝生长周期从播种到现蕾,在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上较在传统的所述玉米秸秆培基质上可缩短4天,而较在未添加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的所述对比黑木耳菌渣基质上可缩短11天,在产量方面,在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上花脸香蘑的产量可达5.14公斤/平方米,相应生物学效率为38.55%,在本实施例只统计了一潮菇产量的情况下,与在所述玉米秸秆培基质上比较,生物学效率提高了6.75个百分点,工艺优势和产出效果均十分明显,在子实体营养成分方面,在所述目标黑木耳菌渣基质上花脸子实体具有高多糖、高纤维、低脂肪的特点,符合人们健康饮食的理念,本实施例优选所述花脸香蘑快速优质栽培方法能够克服花脸香蘑产业化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高在产业化生产条件下花脸香蘑的生物学效率,缩短栽培周期,改善培育品质,同时充分利用黑木耳菌渣清减了农林废弃物,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十分突出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Claims (2)

1.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 制备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
按照每升蒸馏水中添加玉米粉20克、酵母膏2克、磷酸二氢钾1.0克、硫酸镁七水0.25克、硫酸锰一水0.25克、氧化锌0.50克、碳酸钙0.25克和黄原胶2克营养料组成成分的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限定比例,取使用量的蒸馏水和所述营养料组成成分,先将除黄原胶之外的其他所述营养料组成成分添加于所述蒸馏水当中,持续搅拌,使各组成成分与所述蒸馏水充分混合或者在所述蒸馏水中充分溶解,伴随着搅拌过程,同时向所述蒸馏水中缓慢加入所述黄原胶,并继续搅拌,直至其充分溶解,制得所述一种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静置备用;
步骤2. 制备花脸香蘑栽培种
对花脸香蘑保藏母株进行两次扩繁,对所述保藏母株一级扩繁获得花脸香蘑一级种,扩繁方法为:采用试管斜面固体培养基,其具体配方比例为,每升蒸馏水中添加玉米粉15~25克、酵母膏1~3克、磷酸二氢钾0.2~2克、硫酸镁七水0.2~1克、硫酸锰一水0.1~0.6克、氧化锌0.1~1.0克、碳酸钙0.1~1.0克、琼脂18~20克,分装到试管,121℃灭菌30分钟,斜面冷却后将母种接入到培养基中,避光25℃培养3~5天,长满备用;之后再对获得的所述花脸香蘑一级种进行二级扩繁,制得花脸香蘑栽培种备用,扩繁方法为:采用麦粒培养基,先将麦粒浸泡24小时,将浸泡后的所述麦粒用清水冲洗干净,取适量步骤1制备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按照所述麦粒与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1~1.2: 2的体积比例,将洗净的所述麦粒置于所述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中焖煮,煮至水分完全蒸发,所述麦粒无白芯且不破粒为止,煮好的麦粒开盖通风,表面水分稍干后,加入1%石膏搅拌均匀装袋,121℃高压灭菌2个小时,出锅后冷却至22~28℃时,然后,将所述花脸香蘑一级种接种至麦粒培养基中,25℃避光培养20~25天,得到所述花脸香蘑栽培种;
步骤3. 制备花脸香蘑栽培料
取上年出耳后的黑木耳菌棒,剥去塑料外皮,收集黑木耳菌渣,经粉碎后过1.5目筛,将筛漏的黑木耳菌渣置于阳光下晾晒干燥,利用步骤1制备的花脸香蘑栽培营养液将晾晒干燥的黑木耳菌渣充分润湿,使所述黑木耳菌渣中所含水分质量占黑木耳菌渣总重量的比例达到55~60%,然后进行前后两次发酵,工艺方法如下:
①将所述黑木耳菌渣堆砌成连续的梯形料堆进行前发酵,在所述料堆堆体上开设垂直的通风孔,保持空气的流通交换,观测记录堆体料温变化,当所述堆体料温达到70℃时,继续持续保持温度24小时以上,直至可观测到白色放线菌出现为止,然后开始翻堆补水,每间隔4~6天翻堆一次,连续翻堆3~4次,每次翻堆都要使所述黑木耳菌渣翻转均匀,上下内外充分翻透,翻堆过程中注意喷淋补液;
②翻堆完成后继续对所述黑木耳菌渣料堆进行后发酵,再次提升所述堆体温度,将所述黑木耳菌渣料堆内部温度提高至55~65℃并保持12~24个小时,然后通风散热,将所述堆体温度降低至50~55℃并保持4~6天,之后继续将所述堆体温度降至常温,完成所述黑木耳菌渣的后发酵过程,完成发酵的所述黑木耳菌渣料质松软,富有弹性,无氨味,无结块,无粪臭味,肉眼可见料面具有明显的白色放线菌层;
最后,向完成后发酵的所述黑木耳菌渣中均匀喷洒浓度0.1%甲基硫菌灵、浓度0.15%的多菌灵或者浓度0.1%的氯氰菊酯,预防病虫害发生,加水补湿,使所述黑木耳菌渣中所含水分质量占黑木耳菌渣总重量的比例达到65%,再以所述黑木耳菌渣干料计,按重量百分比添加1%石膏,然后利用石灰将所述黑木耳菌渣的ph值调节至7.0~7.5范围内,即制备获得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
步骤4. 铺料接种
在播种季节,先在栽培床底部均匀撒上一层石灰,然后从下到上采用“3层料2层菌”的方式在料面上进行接种,即:下层铺设厚度为10~15厘米步骤3制备的花脸香蘑栽培料,铺设平整后在料面播撒一层步骤2制备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种,中层铺设厚度为1~2厘米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料面再播撒一层所述花脸香蘑栽培种,上层最后覆盖一层厚度为1~2厘米的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并压实整理成龟背状,然后在铺设料面上开设垂直贯通的通风口,完成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的铺设和所述花脸香蘑栽培种的接种;
步骤5. 发菌和覆土管理
完成铺料接种后,通过控制温度、调节湿度和保持通风措施进行发菌管理,发菌期为15~20天,期间控制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的温度保持在22~28℃范围内,保持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充分湿润,根据料面干湿情况适时喷水增湿,当观察到菌丝开始吃料并在所述栽培床上生长达到床面的80%时,再在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上覆盖一层透气性良好的田园土,覆土层厚度为1~2厘米,喷水使所述覆土层增湿,保持所述覆土层和所述花脸香蘑栽培料的湿度在60~65%,温度在24~28℃,完成发菌过程,持续观测花脸香蘑菌丝的生长情况;
步骤6. 催蕾出菇管理
在覆盖田园土后15~25天后,当观测到所述花脸香蘑菌丝长满所述覆土层时,开始进行催蕾管理,向所述覆土层上喷水增湿直至土层湿润,将空气湿度调节至80~90%,增加昼夜温差以促进原基形成,在开始进行催蕾管理4~5天后,当所述覆土层表面开始扭结形成紫色原基时,观测记录从覆土到菌丝长满土层并长出扭结原基的现蕾时间,现蕾后开始进行出菇管理,减少喷水量和喷水频次,并调整喷水方式为细腻轻柔的雾化喷施,始终保持所述覆土层湿润,将空气湿度调整至70~80%,温度控制在22~26℃,持续观测子实体生长情况;
步骤7. 花脸香蘑的采收
在现蕾后的5~7天内,在出菇管理过程中,当观测到所述子实体充分生长,边缘出现波状前即可进行采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的所述播种季节,为棚内气温达到20~26℃之前一个月的时间。
CN202210735311.7A 2022-06-27 2022-06-27 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 Active CN1149465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35311.7A CN114946531B (zh) 2022-06-27 2022-06-27 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35311.7A CN114946531B (zh) 2022-06-27 2022-06-27 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46531A CN114946531A (zh) 2022-08-30
CN114946531B true CN114946531B (zh) 2024-03-26

Family

ID=82965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35311.7A Active CN114946531B (zh) 2022-06-27 2022-06-27 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4653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01280A (ko) * 2000-06-27 2002-01-09 성재모 노랑다발동충하초 자실체의 대량생산방법
CN111066574A (zh) * 2020-01-15 2020-04-28 青岛农业大学 一种利用菌渣制作花脸香蘑栽培种的方法
CN111742778A (zh) * 2019-03-29 2020-10-09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一株花脸香蘑菌株及其液体菌种栽培子实体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01280A (ko) * 2000-06-27 2002-01-09 성재모 노랑다발동충하초 자실체의 대량생산방법
CN111742778A (zh) * 2019-03-29 2020-10-09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一株花脸香蘑菌株及其液体菌种栽培子实体的方法
CN111066574A (zh) * 2020-01-15 2020-04-28 青岛农业大学 一种利用菌渣制作花脸香蘑栽培种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坝上白灵菇液体菌种应用及菌糠综合利用研究;卢朝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农业科技辑》;20111215(第S1期);D048-104 *
花脸香蘑菌丝体发酵条件优化研究;邓功成等;《安徽农业科学》;20120901;第40卷(第25期);12403-1240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46531A (zh)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68668A (zh) 一种利用农业废弃物制备瓜果类蔬菜育苗基质
CN102010260B (zh) 用造纸污泥加工的生物育苗基质
CN106187515B (zh) 利用食用菌菌渣制作的羊肚菌营养袋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01072B (zh) 一种作物根际土壤调理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602561A (zh) 一种促生型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818233A (zh) 一株含死谷芽孢杆菌及其制备的功能型蔬菜育苗生物基质
CN115340968B (zh) 微刺假单胞菌的新用途及其方法、微刺假单胞菌21 4.1 9.2-14及其产品
CN105340713A (zh) 一种有机草莓组培瓶苗移栽基质及育苗方法
CN106922392A (zh) 一种富硒姬菇的培养料及富硒姬菇的培养方法
CN109355197A (zh) 用于促进盐碱地苜蓿生长的促生菌及其微生物有机肥料
JP2006169043A (ja) 微生物による土壌菌土こうじ、土壌菌米こうじ、土壌菌有機質肥料並びに土壌菌肥料及び該土壌菌有機質肥料等による栽培方法
CN112753533A (zh) 一种促生抗逆水稻育秧基础基质、育秧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育秧方法
CN110229757B (zh) 一株有效促进作物生长的桔绿木霉js84及其研制的生物有机肥
CN105274026B (zh) 一种解钾微生物及其在作物种植中的应用
CN107494226A (zh) 营养豌豆苗及其温控生产工艺
CN110622825A (zh) 一种烟草育苗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946531B (zh) 一种花脸香蘑栽培方法
CN107099465B (zh) 用于促进扦插茶苗生根的促生菌株及其微生物育苗基质
CN113767832A (zh) 一种辣椒育苗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04366A (zh) 一种黑鲍菇液体菌种制备及高产栽培的方法
CN111727847A (zh) 一种定殖生防菌的秸秆纤维育苗基质及其生产方法和两步定殖生防菌方法
CN110183260A (zh) 一种利用生物制氢发酵液制备的植物营养液及其应用
CN109912353A (zh) 有机硒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复合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74769B (zh) 一种采用强化堆肥微生物菌剂改善低温草皮生产性能的方法
CN109548557A (zh) 一种竹耳的种植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