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46005A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946005A CN114946005A CN202080092556.1A CN202080092556A CN114946005A CN 114946005 A CN114946005 A CN 114946005A CN 202080092556 A CN202080092556 A CN 202080092556A CN 114946005 A CN114946005 A CN 1149460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upling
- fixed contact
- arc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磁接触器。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的盖框架包括框架结合部。框架结合部包括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和位于延伸部的端部且具有比延伸部更大的宽度的插入部。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的绝缘构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电磁接触器。绝缘构件包括复数个结合凸起,结合凸起在插入电磁接触器的过程中形状变形并储存弹性力,若完成插入,则通过所储存的弹性力恢复形状。由此,电磁接触器的各个构成要素既可以容易地结合到电磁接触器,又可以稳定地保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接触器,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电磁接触器的各个构成要素容易地结合且不会任意分离的结构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电磁接触器设置在电源和负载之间,用于防止负载因过电流而损坏。
电磁接触器包括线圈和可动芯。若电流施加到电磁接触器,则包括可动触头的可动芯通过由线圈形成的磁场被吸向固定芯。
若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接触,则电磁接触器可以与外部通电。由此,电源、电磁接触器以及负载可以通电。
在电磁接触器中,复数个相的电流可以通电。例如,在电磁接触器中,包括U相、V相以及W相的三相电流可以通电。或者,在电磁接触器中,包括R相、S相以及T相的三相电流可以通电。
这种各相电流需要电分离以防止彼此通电。在各相电流彼此电干扰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短路等安全事故。
另外,在设置电磁接触器的配线为复数个的情况下,电磁接触器具有复数个,可以彼此相邻配置。在所述状况下,彼此相邻的电磁接触器也需要电分离。
这是为了防止在某一电磁接触器通电的电流影响在另一电磁接触器流动的电流。
韩国授权专利文献第10-1094038号公开了一种漏电断路器。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通过在本体盖形成相间屏障来防止在漏电断路器通电的各相电流之间的干扰的漏电断路器。
然而,在这种类型的漏电断路器中,由于相间屏障与本体盖一体地形成,因此存在难以仅维护相间屏障的限制。此外,在所述现有文献的漏电断路器中,相间屏障固定于本体盖,因此其是相间屏障和本体盖之间的尺寸彼此受影响的结构。由此,设计自由度可能会下降。
韩国授权专利文献第10-0527823号公开了一种断路器。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包括绝缘屏障的断路器,所述绝缘屏障以能够调节长度的方式结合于壳体,从而能够调节露出到外部的长度。
然而,这种类型的漏电断路器存在仅公开了用于改变绝缘屏障露出到壳体外部的长度的方案的限制。即,没有公开用于稳定地保持结合于壳体的绝缘屏障的结合状态的方案。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结构的电磁接触器。
首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具有能够容易地与电磁接触器结合和分离的结构的盖框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具有能够稳定地保持结合于电磁接触器的状态的结构的盖框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具有能够防止结合于电磁接触器的构件损坏的结构的盖框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具有能够防止在电磁接触器通电的彼此不同相的电流之间发生电干扰的结构的盖框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在具有复数个电磁接触器且彼此相邻配置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各个电磁接触器之间发生电干扰的结构的盖框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具有防止用户因在电磁接触器产生的电弧而受伤的结构的盖框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具有能够容易地结合到电磁接触器的结构的绝缘构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具有在电磁接触器的其他构成要素结合之后也能够容易地结合到电磁接触器的结构的绝缘构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具有能够稳定地保持结合于电磁接触器的状态的结构的绝缘构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具有能够防止在电磁接触器通电的彼此不同相的电流之间发生电干扰的结构的绝缘构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具有在结合于电磁接触器之后能够防止用户受伤的结构的绝缘构件的电磁接触器。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包括:固定触头;可动触头,与所述固定触头相邻配置,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支撑框架,支撑所述固定触头;以及盖框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所述支撑框架,覆盖所述支撑框架的一侧;所述盖框架包括:复数个外表面,彼此隔开且相对配置;筋部,位于复数个所述外表面之间;以及框架结合部,从所述筋部的一侧延伸,插入结合于所述支撑框架;所述框架结合部包括:延伸部,从所述筋部的所述一侧延伸,具有规定的宽度;以及插入部,位于所述延伸部的端部,具有比所述延伸部更大的宽度。
另外,所述延伸部可以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筋部的厚度更小的宽度,所述插入部可以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筋部的厚度更大的宽度。
另外,所述插入部形成为四边板状,所述插入部的边角中的至少一个边角可以被倒角加工。
另外,所述外表面包括:第一面,形成为一方向的长度比另一方向的长度更长的板状;以及第二面和第三面,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延伸,彼此相对;所述筋部在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之间可以分别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隔开配置。
另外,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朝远离所述第一面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筋部可以与所述第一面连续,朝远离所述第一面的方向以比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的长度更短的长度延伸形成。
另外,所述框架结合部可以在所述筋部的面向所述电磁接触器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筋部的端部相邻配置。
另外,在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筋部之间以及所述筋部和所述第三面之间形成有电弧空间部,所述电弧空间部由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以及所述筋部包围以及由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三面以及所述筋部包围,所述电弧空间部可以与所述电磁接触器的电弧排出孔连通。
另外,还包括第四面,所述第四面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另一方向的端部中与所述电磁接触器相反侧的端部延伸,所述第四面在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之间延伸,所述第四面可以和所述筋部的与设置有所述框架结合部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端部连续。
另外,所述支撑框架可以包括:第一槽,从面向所述盖框架的一侧面凹陷形成;以及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从在两侧包围所述第一槽的面凸出,彼此面向。
另外,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从所述支撑框架的所述一侧面朝与所述盖框架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槽凹陷形成的深度可以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延伸的长度更长。
另外,所述支撑框架可以包括:第二槽,其为形成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之间的空间;以及容纳槽,分别与所述第二槽连通,所述容纳槽是形成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的与所述盖框架相反的一侧的空间;所述框架结合部的所述延伸部插入到所述第二槽,所述框架结合部的所述插入部可以插入到所述容纳槽。
另外,所述框架结合部的所述插入部的高度可以形成为所述第一槽的高度以下。
另外,所述第一槽的一侧开放形成,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封闭,所述插入部的面向所述第一槽的所述另一侧的边角可以被倒角加工。
另外,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包括:固定触头,固定于支撑框架;可动触头,与所述固定触头相邻配置,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电弧箱体,包括空间部和电弧排出孔,所述空间部位于所述电弧箱体的内部且容纳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所述电弧排出孔连通所述空间部和外部;以及盖框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电弧箱体,覆盖所述电弧箱体的一侧;所述盖框架包括:第一面,形成为一方向的长度比另一方向的长度更长的板状;以及电弧箱体紧固部,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另一方向的端部中面向所述电弧箱体的一侧端部延伸,结合于所述电弧排出孔。
另外,所述电弧箱体紧固部可以包括:延伸部,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一侧端部延伸;插入部,位于所述延伸部的端部,插入结合于所述电弧排出孔;以及紧固部,位于所述插入部的端部,相对于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朝辐射状外侧延伸形成,与包围所述电弧排出孔的边缘接触。
另外,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包括:固定触头;可动触头,与所述固定触头相邻配置,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支撑框架,支撑所述固定触头;以及绝缘构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所述支撑框架;所述绝缘构件包括:板部,形成为板状;结合边缘,形成所述板部的一侧边缘;以及结合凸起,设置于所述结合边缘,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结合于所述支撑框架;所述结合凸起包括:延伸部,从所述板部的所述一侧朝所述支撑框架延伸,具有规定的宽度;插入部,位于所述延伸部的端部,朝所述支撑框架延伸;以及紧固部,从所述插入部的一侧凸出,具有比所述延伸部更大的宽度。
另外,所述板部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所述延伸部可以形成为具有比所述板部的厚度更小的宽度。
另外,所述紧固部沿所述板部的厚度方向凸出,所述紧固部的一侧的端部可以在所述板部的厚度方向上比所述板部的一侧的面更靠外侧。
另外,所述紧固部可以沿所述板部的厚度方向凸出,且与所述插入部形成规定的角度延伸。
另外,所述插入部形成为其截面积朝远离所述延伸部的方向减小,所述紧固部可以位于所述延伸部和所述插入部连续的部位附近。
另外,所述结合凸起具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可以沿所述结合边缘延伸的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另外,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可以包括:第一结合凸起,偏向所述结合边缘的一侧;第二结合凸起,与所述第一结合凸起相邻配置,偏向所述结合边缘的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以及第三结合凸起,与所述第二结合凸起相邻配置,偏向所述结合边缘的所述一侧。
另外,所述第一结合凸起的第一紧固部可以在朝所述结合边缘的所述一侧的方向上凸出,所述第二结合凸起的第二紧固部可以在朝所述结合边缘的所述另一侧的方向上凸出,所述第三结合凸起的第三紧固部可以在朝所述结合边缘的所述一侧的方向上凸出。
另外,所述板部的与所述结合边缘相反的另一侧的边缘的各个端部可以被倒角(taper)加工。
另外,所述支撑框架可以包括:第一槽,从面向所述绝缘构件的一侧面凹陷形成;以及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从在两侧包围所述第一槽的面凸出,彼此面向。
另外,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从所述支撑框架的所述一侧面朝与所述绝缘构件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槽凹陷形成的深度可以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延伸的长度更长。
另外,所述支撑框架包括:第二槽,其为形成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之间的空间;以及容纳槽,分别与所述第二槽连通,所述容纳槽是形成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的与所述绝缘构件相反的一侧的空间;所述绝缘构件的所述延伸部可以插入到所述第二槽,所述绝缘构件的所述插入部和所述紧固部可以插入到所述容纳槽。
另外,所述紧固部可以在所述绝缘构件插入所述支撑框架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重叠配置。
另外,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绝缘构件分别具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绝缘构件可以分别位于复数个所述固定触头之间。
另外,所述绝缘构件和所述支撑框架可以钩(hook)结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
首先,在盖框架设置有框架结合部。框架结合部插入结合于在电磁接触器的支撑框架设置的盖结合部。另外,在盖框架设置有电弧箱体结合部。电弧箱体结合部贯穿结合于形成在电磁接触器的电弧箱体的电弧排出孔。
因此,盖框架可以以插入和贯穿的形式结合于支撑框架和电弧箱体。由此,盖框架可以容易地结合到电磁接触器。
另外,框架结合部包括延伸部和插入部。插入部位于延伸部的端部,具有比延伸部更大的宽度。供框架结合部插入的盖结合部包括供延伸部插入的第二槽和容纳插入部的容纳槽。第二槽和容纳槽彼此连通,第二槽的宽度形成为小于容纳槽的宽度。
因此,插入到容纳槽的插入部不会通过第二槽引出,仅可以通过形成于容纳槽或第一槽的上侧的开口部引出。由此,可以稳定地保持盖框架结合于电磁接触器的状态。
另外,在插入部设置有通过倒角加工形成的锥形部。锥形部形成在插入部的下侧即与支撑框架接触的部分的边角。因支撑框架摇晃而产生的冲击可以被具有更宽表面积的锥形部分散。
由此,可以加强插入结合于盖结合部的框架结合部的刚性。因此,即使电磁接触器动作,也能够使框架结合部的损坏和破损最小化。
另外,盖结合部包括复数个筋。若盖结合部结合于支撑框架,则复数个筋分别位于复数个固定触头部之间。复数个筋由绝缘材料形成,可以使复数个固定触头部物理、电分离。
由此,在复数个固定触头部通电的彼此不同相的电流可以通过复数个筋物理、电分离。因此,防止各个电流之间发生电干扰。
另外,盖结合部包括外表面。若盖结合部结合于支撑框架,则所述外表面中的一部分在支撑框架的两侧包围固定触头部。所述外表面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
由此,即使在电磁接触器具有复数个且彼此相邻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外表面使各个电磁接触器物理、电分离。因此,防止各个电磁接触器之间发生电干扰。
另外,盖结合部包括外表面和作为由外表面包围而形成的空间的电弧空间部。电弧空间部与电弧排出孔连通,在电弧箱体的内部产生的电弧可以流入其中。另外,从电弧排出孔排出的电弧的路径被包围电弧空间部的外表面阻断。
由此,从电弧排出孔排出的电弧在电弧空间部滞留规定时间之后通过开口部排出。因此,电弧在温度和压力充分下降之后排出到外部空间,从而能够提高用户的安全性。
另外,绝缘构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结合于支撑框架。在支撑框架设置有在内部形成有空间的板结合部。在绝缘构件形成有复数个结合凸起。各个结合凸起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到板结合部。结合凸起由具有规定弹性的材料形成。另外,结合凸起形成为其截面积朝面向板结合部的方向减小。
因此,结合凸起被压缩,从而其形状发生变形,可以容易地插入到板结合部。
另外,板结合部形成在支撑框架的面向绝缘构件的两侧。板结合部可以从支撑框架的所述两侧露出到外部。在支撑框架结合有电弧箱体的情况下,板结合部也能保持从支撑框架的所述两侧露出的状态。
因此,与电弧箱体是否结合到支撑框架无关地,绝缘构件可以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结合于板结合部。
另外,结合凸起具有复数个,且沿结合边缘延伸的方向彼此隔开配置。各个结合凸起包括从结合边缘延伸的延伸部、位于延伸部的端部的插入部以及紧固部。紧固部沿结合凸起的宽度方向凸出。
板结合部包括:第二槽,形成为较窄的宽度,延伸部贯穿插入其中;以及容纳槽,形成为较宽的宽度,插入部和紧固部插入其中。第二槽的宽度形成为延伸部的宽度以上且小于各个结合凸起的各个紧固部之间的距离。容纳槽形成为各个结合凸起的各个紧固部之间的距离以上。
因此,复数个结合凸起的形状以面向彼此弯曲的方式变形并穿过第二槽。若复数个结合凸起容纳于容纳槽,则形状发生变形,复数个结合凸起通过储存的恢复力恢复到初始形状。
此时,各个紧固部在绝缘构件插入的方向上与板结合部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重叠配置。即,结合凸起和板结合部钩结合。因此,除非施加用于使结合凸起的形状朝彼此变形的外力,否则绝缘构件不会从支撑框架任意引出。
由此,可以稳定地保持绝缘构件和支撑框架的结合状态。
另外,绝缘构件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绝缘构件可以分别位于复数个固定触头部之间。绝缘构件的板部在电弧箱体的上侧面和支撑框架的下侧端部之间延伸。
因此,复数个固定触头部物理、电分离。由此,在电磁接触器通电的彼此不同相的电流之间不会发生电干扰。
另外,板部的边缘中与结合边缘相反的一侧的边缘、即露出到外部的边角的顶点部分被倒角处理。
因此,位于电磁接触器附近的用户不会被板部的锋利边缘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电磁接触器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电磁接触器的内部构成的A-A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1的电磁接触器所具有的上部框架和电弧箱体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4的上部框架和电弧箱体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图1的电磁接触器所具有的电弧腔室和上部框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1的电磁接触器所具有的上部框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7的上部框架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图7的上部框架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图1的电磁接触器所具有的盖框架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另一角度示出图10的盖框架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图10的盖框架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0的盖框架的后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0的盖框架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图7的上部框架和图10的盖框架结合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图7的上部框架和图10的盖框架结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7是示出电弧箱体结合到图7的上部框架和图10的盖框架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图18的电磁接触器的主视图。
图20是示出图18的电磁接触器的内部构成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图18的电磁接触器所具有的上部框架和电弧箱体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图21的上部框架和电弧箱体的主视图。
图23是示出图18的电磁接触器所具有的电弧腔室和上部框架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图18的电磁接触器所具有的上部框架的立体图。
图25是示出图24的上部框架的俯视图。
图26是示出图24的上部框架的主视图。
图27是示出图18的电磁接触器所具有的绝缘构件的立体图。
图28是从另一角度示出图27的绝缘构件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图27的绝缘构件的主视图。
图30是示出图27的绝缘构件的侧视图。
图31是示出图27的绝缘构件的后视图。
图32是示出图24的上部框架和图10的绝缘构件结合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33是示出图24的上部框架和图10的绝缘构件结合的过程的俯视图。
图34是示出图24的上部框架和图10的绝缘构件结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
在以下说明中,为了明确本发明的特征,可以省略对一些构成要素的说明。
1.术语的定义
在提及某一构成要素“连接”或“连结”于另一构成要素时,可以直接连接或连结于所述另一构成要素,但应理解为,在它们中间可能存在其他构成要素。
相反,在提及某一构成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连结”于另一构成要素时,应理解为,在它们中间不存在其他构成要素。
除非另有明确说明,否则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
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术语“磁化(magnetize)”是指,物体在磁场中带有磁性的现象。
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术语“通电(electric current)”是指,两个以上的构件电连接的状态。在一实施例中,通电可以用于表示电流在两个以上的构件之间流动或者电信号传递的状态。
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术语“左侧”、“右侧”、“上侧”、“下侧”、“前方侧”以及“后方侧”将参照图1和图18所示的坐标系来理解。
2.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的构成的说明
参照图1至图6,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框架100、驱动部200、可动触头部300、固定触头部400以及灭弧部500。
另外,参照图7至图14,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还包括支撑框架600和盖框架700。盖框架70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支撑框架600和灭弧部500,从而防止各相电流之间的干扰,可以保护用户。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的各个构成,另行说明支撑框架600和盖框架700。
(1)框架100的说明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框架100。
框架100形成电磁接触器10的外形。在框架10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在所述空间可以安装有用于使电磁接触器10动作的各个构成要素。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空间可以容纳有驱动部200。因此,框架100也可以被称为“罩体”。
所述空间被框架100的外表面包围。即,所述空间与外部物理隔开。由此,容纳于所述空间的各个构成要素不会任意露出到外部。
所述空间与外部通电。具体而言,所述空间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连接成能够通电。由此,电流可以施加到容纳于所述空间的线圈(未图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100具有四边形截面,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框架100可以形成为能够在内部容纳各种构成要素的任何形状。
框架100位于灭弧部500的下侧。框架100通过支撑框架600与灭弧部500结合。为了所述结合,可以设置螺钉构件等紧固构件(未图示)。
框架100位于支撑框架600的下侧。框架100与支撑框架600结合。为了所述结合,可以设置螺钉构件等紧固构件(未图示)。
框架100包括基座部110和下部框架部120。
基座部110形成框架100的下侧。基座部110是框架100与外部的环境接触的部分。在一实施例中,基座部110可以固定于设置电磁接触器10的环境的地面。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基座部110具有四边板状。基座部110可以形成为,能够支撑下部框架部120的任何形状。
在基座部110的上侧设置有下部框架部120。
下部框架部120在形成于内部的空间容纳电磁接触器10的一些构成要素。在一实施例中,在下部框架部120可以容纳有驱动部200等。
下部框架部120位于基座部110的上侧。下部框架部120被基座部110支撑。在一实施例中,下部框架部120可以固定结合于基座部110。
下部框架部120位于支撑框架600的下侧。下部框架部120支撑支撑框架600。下部框架部120内部的空间与支撑框架600内部的空间连通。
下部框架部120可以通过螺钉构件等紧固构件(未图示)与支撑框架600结合。下部框架部120的截面的形状可以形成为与支撑框架600的截面的形状相同。
由此,若下部框架部120与基座部110和支撑框架600结合,则下部框架部120内部的空间不会任意暴露于外部。因此,可以防止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内部空间的构成要素的任意露出。
虽然未图示,在下部框架部120的内部可以设置有线圈(未图示)和固定芯(未图示)。若电流通电到所述线圈(未图示),则通过线圈(未图示)形成的磁场,固定芯(未图示)被磁化。
由此,可动芯212和连接于其的可动触头320与固定触头430接触,从而电磁接触器10可以通电。
(2)驱动部200的说明
参照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驱动部200。
驱动部200生成用于使可动触头部300朝面向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移动的驱动力。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部200部分地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的内部空间。驱动部200的剩余部分容纳于灭弧部500的电弧箱体520的内部。
驱动部20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和支撑框架600的内部空间。具体而言,驱动部200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和支撑框架60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部200可以沿上下方向移动。
驱动部200包括横杆210和弹性构件220。
横杆210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和支撑框架600的内部空间。
横杆210与可动触头部300连接。可动触头部300可以与横杆210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
因此,通过横杆210的移动,可动触头部300可以朝面向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移动。
虽然未图示,在横杆210的下侧设置有线圈(未图示)和固定芯(未图示)。若电流通电到线圈(未图示),则形成磁场,从而固定芯(未图示)被磁化。
固定芯(未图示)被磁化而生成的磁力吸引可动芯212。由此,可动触头部300可以朝固定触头部400移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横杆210包括沿前后和左右方向延伸形成的板状部分和从板状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柱状部分。
横杆210的形状可以形成为能够与可动触头部300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任何形状。
横杆210的所述板状部分和所述柱状部分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板状部分和所述柱状部分可以容纳于电弧箱体520的内部。
横杆210的所述板状部分和所述柱状部分可以根据可动触头部300和固定触头部400的数量而改变。
横杆210包括触头杆连接部211、可动芯212以及固定部213。
在触头杆连接部211连接有可动触头部300的可动触头杆310。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头杆310可以以能够在其延伸方向上旋转的方式连接于触头杆连接部211。
触头杆连接部211位于横杆210的上侧。具体而言,触头杆连接部211与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的上侧端部相邻配置。
在触头杆连接部211和所述板状部分之间设置有固定触头部400和灭弧部500。
连接于触头杆连接部211的可动触头部300可以朝面向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移动。另外,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分离而产生的电弧可以流入灭弧部500并被熄灭。
可动芯212朝面向固定芯(未图示)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芯(未图示)的方向移动。由此,横杆210及连接于其的可动触头部300可以移动。
可动芯212可以设置成能够被磁力吸引的任何形式。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芯212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动芯212可以是电磁铁或永磁铁。
可动芯212位于横杆210的所述板状部分的下侧。由此,可动芯212和固定芯(未图示)之间的距离减小,由固定芯(未图示)生成的磁力可以有效地传递到可动芯212。
固定部213位于横杆210的上侧。具体而言,固定部213比触头杆连接部211更靠近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的上侧端部。在一实施例中,固定部213可以位于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的上侧端部。
固定部213结合于灭弧部500。结合于灭弧部500的固定部213可以向电磁接触器10的外侧露出。
由此,横杆210可以稳定地结合于灭弧部500。另外,横杆210可以以固定部213为轴沿上下方向移动。
弹性构件220提供用于使横杆210朝远离固定芯(未图示)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移动的恢复力。弹性构件220位于横杆210的下侧。
具体而言,横杆210通过固定芯(未图示)生成的磁力朝面向固定芯(未图示)的方向即下侧移动。此时,横杆210按压弹性构件220并向下侧移动。
由此,在横杆210移动而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接触的状态下,弹性构件220通过形状变形储存恢复力。
若因流入过电流而流入线圈(未图示)的电流被切断,则固定芯(未图示)的磁化状态被解除。由此,对可动芯212施加的磁吸引力被解除。
此时,弹性构件220将朝远离固定芯(未图示)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方向的恢复力施加到横杆210。
由此,横杆210朝远离固定芯(未图示)的方向移动,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之间的接触状态可以被解除。
弹性构件220可以是在形状变形的同时储存恢复力且能够将储存的恢复力传递到另一构件的任何形式。在一实施例中,弹性构件220可以是螺旋弹簧(coil spring)。
弹性构件220包括第一弹性构件221和第二弹性构件222。
第一弹性构件221设置于横杆210。具体而言,第一弹性构件221容纳于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的内侧。
第二弹性构件222位于下部框架部120的内部空间。第二弹性构件222位于横杆210的下侧。第二弹性构件222弹性支撑横杆210的所述板状部分。
第二弹性构件222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弹性构件222在前方侧和后方侧各设置有一个。另外,第二弹性构件222分别设置于下部框架部120的左侧和右侧,所以共具有四个。第二弹性构件222的数量可以变化。
若横杆210向下侧移动,则第一弹性构件221和第二弹性构件222在分别被按压的同时储存恢复力。
此时,第一弹性构件221和第二弹性构件222储存的恢复力的大小形成为,小于固定芯(未图示)对可动芯212施加的磁吸引力的大小。
因此,在固定芯(未图示)被磁化的状态即电流通电到线圈(未图示)的状态下,弹性构件220可以被压缩,保持储存恢复力的状态。
(3)可动触头部300的说明
参照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可动触头部300。
可动触头部300可以与横杆210一起朝面向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移动。
可动触头部300容纳于电弧箱体520内部的空间。可动触头部300可以在电弧箱体520内部的空间内部沿上下方向移动。
可动触头部300连接于横杆210。具体而言,可动触头部30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横杆210的触头杆连接部211。
可动触头部300位于固定触头部4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若可动触头部300与横杆210一起向下侧移动,则可动触头部300和固定触头部400可以接触。
可动触头部300与固定触头部400能够通电地接触。若可动触头320与固定触头430接触,则电磁接触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连接成能够通电。
可动触头部30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头部300具有三个。这是因为R相、S相以及T相或U相、V相以及W相的三相电流施加到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
可动触头部300的数量可以根据施加到电磁接触器10的电流的相的数量而变化。
可动触头部300包括可动触头杆310和可动触头320。
可动触头杆310形成可动触头部300的主体。可动触头杆310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可动触头杆310的延伸长度可以被确定为对应于第一固定触头413和第二固定触头432隔开的距离。
可动触头杆310结合于横杆210。具体而言,可动触头杆310结合于横杆210的触头杆连接部211。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头杆310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触头杆连接部211。
可动触头杆310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通过固定触头杆410流入的电流可以经由可动触头320流入到可动触头杆310。
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头杆310可以由铁(Fe)或铜(Cu)等材料形成。
可动触头320位于可动触头杆310延伸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附近。可动触头杆310与可动触头320通电。
可动触头320根据横杆210的移动与固定触头430接触或分离。若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接触,则电磁接触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
若在所述通电状态下可动触头320与固定触头430分离,则通过通电的电流产生电弧。所产生的电弧由灭弧部500熄灭并可以排出到电磁接触器10的外部。
可动触头320结合于可动触头杆310。可动触头320可以与可动触头杆310一起移动。
可动触头320与可动触头杆310通电。从固定触头430流入可动触头320的电流可以通过可动触头杆310。
可动触头32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头320包括位于前方侧的第一可动触头321和位于后方侧的第二可动触头322。
第一可动触头321位于可动触头杆310延伸的方向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可动触头321可以与可动触头杆310的前方侧端部相邻配置。
第二可动触头322位于可动触头杆310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可动触头322可以与可动触头杆310的后方侧端部相邻配置。
可动触头320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固定触头430的位置和数量而变化。
以下,说明电流通过所述结构通电到可动触头部300的过程。
首先,电流从固定触头430流入第一可动触头321和第二可动触头322中的任一方。流入的电流通过可动触头杆310并经由第一可动触头321和第二可动触头322中的另一方流入到固定触头430。
由此,电磁接触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
(4)固定触头部400和灭弧部500的说明
参照图3至图6,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固定触头部400。
通过可动触头部300的移动,固定触头部400与可动触头部300能够通电地接触或分离。即,顾名思义,固定触头部400不移动。
固定触头部400容纳于电弧箱体520内部的空间和支撑框架600的内部空间。固定触头部400固定于电弧箱体520内部的空间和支撑框架600的内部空间。
固定触头部400固定结合于支撑框架600。具体而言,固定触头部400的固定触头杆410贯穿结合于在支撑框架600的两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前方侧和后方侧贯通形成的触头杆贯通孔。
固定触头部400位于可动触头部3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若可动触头部300与横杆210一起向下侧移动,则固定触头部400和可动触头部300可以接触。
固定触头部400与可动触头部300连接成能够通电。若固定触头430与可动触头320接触,则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以能够通电地连接。
固定触头部40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部400具有三个。各个固定触头部400可以分别与各个可动触头部300接触或分离。
这是因为R相、S相以及T相或U相、V相以及W相的三相电流施加到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
固定触头部400的数量可以根据施加到电磁接触器10的电流的相的数量而变化。
固定触头部400包括固定触头杆410、固定触头块420、固定触头430以及支撑框架600。
在所述构成中,支撑框架600执行将固定触头部400固定到电磁接触器10的作用。因此,支撑框架600也可以理解为包括在框架100中。只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以支撑框架600包括在固定触头部400的情形进行说明。
固定触头杆410形成固定触头部400的主体。固定触头杆410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固定触头杆410的延伸长度优选形成为,一侧与固定触头块420能够通电地接触,另一侧能够凸出到电磁接触器10的外部。
固定触头杆4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能够通电地连接。如后所述,固定触头杆410具有复数个。复数个固定触头杆410中的一方可以与电源能够通电地连接,另一方可以与负载能够通电地连接。
固定触头杆410结合于支撑框架600。具体而言,固定触头杆410贯穿结合于在支撑框架600的面中彼此相对的两个面贯通形成的触头杆贯通孔。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面和后方侧面形成有触头杆贯通孔。由此,固定触头杆410分别结合于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
固定触头杆410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以与固定触头杆410能够通电地连接。通过固定触头杆410流入的电流可以经由可动触头部300流动到电磁接触器10的外部。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触头杆410可以由铁(Fe)或铜(Cu)等材料形成。
固定触头杆410可以具有复数个。电流可以流入复数个固定触头杆410中的一方,电流可以从另一方流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杆410包括第一固定触头杆411和第二固定触头杆412这两个。
第一固定触头杆411位于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换言之,第一固定触头杆411位于第一可动触头321的下侧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
第一固定触头杆411的延伸方向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向电磁接触器10的外侧凸出规定长度。在第一固定触头杆411的凸出到外侧的部分能够通电地连接有电源或负载。
第一固定触头杆411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延伸至第一可动触头321的下侧。换言之,第一固定触头杆411的延伸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端部与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相邻配置。
在第一固定触头杆411的所述另一侧安置有第一固定触头块421。第一固定触头杆411与第一固定触头块421能够通电地接触。
第二固定触头杆412位于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换言之,第二固定触头杆412位于第二可动触头322的下侧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
第二固定触头杆412的延伸方向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向电磁接触器10的外侧凸出规定长度。在第二固定触头杆412的凸出到外侧的部分能够通电地连接有电源或负载。
第二固定触头杆412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延伸至第二可动触头322的下侧。换言之,第二固定触头杆412的延伸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端部与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相邻配置。
在第二固定触头杆412的所述另一侧安置有第二固定触头块422。第二固定触头杆412与第二固定触头块422能够通电地接触。
固定触头块420位于固定触头杆410和固定触头430之间。固定触头块420将固定触头杆410和固定触头430连接成能够通电。
另外,固定触头块420可以调整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之间的距离。即,根据固定触头块420的高度,可以调整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之间的距离。
固定触头块420与固定触头杆410的一侧端部相邻配置。具体而言,固定触头块420与固定触头杆410的面向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的一侧端部相邻配置。
换言之,固定触头块420与复数个固定触头杆410彼此相对的方向的各个端部相邻配置。
固定触头块420位于固定触头杆410的上侧。固定触头块420安置于固定触头杆410。
固定触头块420延伸形成为具有规定的高度。固定触头块420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即,固定触头块420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横杆210能够升降的距离来确定。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调整固定触头块420的高度来调整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之间的距离。
固定触头块420与固定触头杆410能够通电地接触。流入到固定触头杆41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头块420。另外,流入到固定触头块42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头杆410。
固定触头块420与固定触头430能够通电地接触。流入到固定触头43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头块420。另外,流入到固定触头块42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头430。
固定触头块42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固定触头块420可以分别与复数个固定触头杆410能够通电地结合。另外,复数个固定触头块420可以分别与复数个固定触头430能够通电地结合。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块420包括第一固定触头块421和第二固定触头块424这两个。
第一固定触头块421与第一固定触头杆411能够通电地接触。具体而言,第一固定触头块421与第一固定触头杆411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端部相邻配置。
在第一固定触头块421安置有第一固定触头431。第一固定触头块421与第一固定触头431能够通电地接触。
第二固定触头块422与第二固定触头杆412能够通电地接触。具体而言,第二固定触头块422与第二固定触头杆412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端部相邻配置。
在第二固定触头块422安置有第二固定触头432。第二固定触头块422与第二固定触头432能够通电地接触。
固定触头430与可动触头320接触或分离。若固定触头430与可动触头320接触,则固定触头部400和可动触头部300通电。由此,电磁接触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
固定触头430位于固定触头块420的上侧。固定触头430安置于固定触头块4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面。
固定触头430位于可动触头部300的下侧。具体而言,固定触头430位于可动触头320的下侧。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触头430可以位于可动触头320的正下方。
固定触头430与固定触头块420能够通电地接触。流入到固定触头43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头块420。另外,流入到固定触头块42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头430。
固定触头43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固定触头430分别位于复数个固定触头块420,与各个固定触头块420通电。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430包括第一固定触头431和第二固定触头432这两个。
第一固定触头431结合于第一固定触头块421。第一固定触头431与第一固定触头块421能够通电地接触。
第二固定触头432结合于第二固定触头块422。第二固定触头432与第二固定触头块422能够通电地接触。
灭弧部500构成为,熄灭并排出可动触头部300和固定触头部400分离而产生的电弧。
灭弧部500位于支撑框架600的上侧。灭弧部500可以由支撑框架600支撑。
灭弧部500包括电弧腔室(arc chamber)510和电弧箱体(arc box)520。
电弧腔室510熄灭可动触头部300和固定触头部400分离而产生的电弧。电弧腔室510与固定触头部400相邻配置。具体而言,电弧腔室510与各个固定触头431、432相邻配置。
由此,若可动触头部300与固定触头部400在接触后分离,则所产生的电弧可以朝电弧腔室510延伸。朝电弧腔室510延伸的电弧可以沿设置于电弧腔室510的复数个格栅(grid)扩张并被熄灭。
电弧腔室51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腔室510沿前后方向具有两个,沿左右方向具有三对,共具有六个。
电弧腔室510的数量可以根据可动触头部300和固定触头部400的数量而变化。
电弧腔室510容纳于电弧箱体520的内部。另外,电弧腔室510结合于电弧箱体520。
电弧箱体520在形成于内部的空间容纳电弧腔室510、可动触头部300以及固定触头部400。另外,电弧箱体520可以在所述空间容纳用于使电磁接触器10动作的各种构成要素。
即,电弧箱体520起到一种罩体的功能。
电弧箱体520位于支撑框架600的上侧。电弧箱体520与支撑框架600结合。在一实施例中,电弧箱体520可以通过额外的紧固构件(未图示)与支撑框架600结合。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箱体520具有四边形截面,其是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四棱柱形状。电弧箱体520的形状可以是与支撑框架600结合且能够在内部安装用于使电磁接触器10动作的构成要素的任何形状。
电弧箱体520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电弧箱体520内部的构成要素与外部任意通电。在一实施例中,电弧箱体520可以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电弧箱体520可以由高刚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电弧箱体520因在电弧箱体520内部产生的高温高压的电弧而损坏。在一实施例中,电弧箱体520可以由增强塑料形成。
电弧箱体520包括盖部521、电弧排出孔522以及框架结合部523。
盖部521形成电弧箱体520的外侧。换言之,盖部521是电弧箱体520暴露于外部的部分。如上所述,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箱体520具有四棱柱形状。
由此,盖部521包括除了在下侧开放的部分之外的五个面,即位于上侧、前方侧、后方侧、左侧以及右侧的面。
在盖部521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和后方侧贯通形成有电弧排出孔522。
在电弧箱体520的内部空间产生的电弧通过电弧腔室510被熄灭,电弧排出孔522是将被熄灭的电弧排出到电弧箱体520的外部的通道。电弧排出孔522分别在电弧箱体520的面中彼此相对的一对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面和后方侧面贯通形成。
电弧排出孔522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排出孔522在各相电流通电的每个位置形成有三个。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中,三个彼此不同的相的电流可以通电。
由此,电弧排出孔522在前方侧形成有九个,在后方侧形成有九个,共形成有18个。电弧排出孔522的数量可以变化。
电弧排出孔522连通电弧箱体520的内部空间和电弧箱体520的外部。由此,所产生的电弧可以排出到电弧箱体520的外部。
如后所述,盖框架700可以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电弧箱体520。此时,电弧排出孔522与盖框架700的电弧空间部730连通。
由此,被熄灭并排出的电弧在通过电弧空间部730之后排出,而不直接排出到电弧箱体520的外部空间。
其结果,由于所产生的电弧排出到外部空间所需要的时间增加,因此电弧可以在被充分熄灭之后排出到外部空间。由此,可以提高用户的安全性。
框架结合部523是电弧箱体520与支撑框架600结合的部分。框架结合部523可以与支撑框架600的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对齐。
框架结合部523可以通过额外的紧固构件(未图示)与电弧箱体结合部610结合。在一实施例中,框架结合部523可以与电弧箱体结合部610螺纹结合。
框架结合部523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结合部523分别形成于电弧箱体52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前方侧端部和后方侧端部,共具有四个。框架结合部523的数量可以根据电弧箱体结合部610的数量而变化。
(5)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支撑框架600的说明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支撑框架600。支撑框架600固定支撑固定触头部400,从而防止固定触头部400在电磁接触器10与外部通电期间任意摇晃。
以下,参照图7至图9,详细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支撑框架600。
在支撑框架600结合有固定触头部400。固定触头部400可以固定结合于支撑框架600。支撑框架600在下侧支撑固定触头部400。
支撑框架600支撑灭弧部500。支撑框架600的上部空间和灭弧部500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由此,容纳于灭弧部500的内部空间的可动触头部300可以朝面向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移动。
在支撑框架600的下侧设置有框架100。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框架600和框架100可以通过螺钉等结合构件(未图示)紧固。
在支撑框架600的上侧设置有灭弧部500。支撑框架600与电弧箱体520结合。具体而言,支撑框架600的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和电弧箱体520的框架结合部523彼此结合。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框架600具有四边形截面,其是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四棱柱形状。支撑框架600的形状可以根据电弧箱体520的形状而变化。
支撑框架600包括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固定触头容纳部620、分隔壁部630以及盖结合部640。
电弧箱体结合部610是支撑框架600与电弧箱体520结合的部分。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可以与框架结合部523对齐。
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可以通过额外的紧固构件(未图示)与框架结合部523结合。在一实施例中,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可以与框架结合部523螺纹结合。
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分别形成于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的左侧和右侧以及后方侧的左侧和右侧,共具有四个。电弧箱体结合部610的数量可以根据框架结合部523的数量而变化。
在一实施例中,各个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可以分别位于前方侧的两侧端部和后方侧的两侧端部。
位于前方侧的两个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和位于后方侧的两个电弧箱体结合部610配置成彼此相对。
另外,盖结合部640位于前方侧的两个电弧箱体结合部610之间。盖结合部640还位于设置于后方侧的两个电弧箱体结合部610之间。
固定触头容纳部620是容纳固定触头部400的空间。在固定触头部400容纳于固定触头容纳部620之后,可以通过紧固构件(未图示)固定结合于支撑框架600。
另外,在电弧腔室510结合于电弧箱体520的状态下,可以与固定触头容纳部620相邻配置。
固定触头容纳部620从面向电弧箱体520的一侧凹陷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容纳部620从支撑框架600的上侧凹陷形成。
固定触头容纳部620可以形成为与固定触头杆410相应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容纳部620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换言之,固定触头容纳部620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长于左右方向的宽度。
固定触头容纳部620可以形成有复数个。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在每一相包括两个固定触头部400。由此,固定触头容纳部620在前方侧和后方侧分别形成有一个。
此外,可以在各相电流通电的每一个固定触头部400设置固定触头容纳部620。由此,固定触头容纳部620共形成有六个。固定触头容纳部620的数量可以根据通电的电流的相的数量而变化。
在沿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配置的固定触头容纳部620之间设置有分隔壁部630。
分隔壁部630位于各个固定触头部400之间,可以物理隔开各个固定触头部400。通过设置分隔壁部630,通电到各个可动触头部300和固定触头部400的彼此不同相的电流可以被物理、电分离。
分隔壁部630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在彼此相邻配置的可动触头部300和固定触头部400之间发生电干扰。在一实施例中,分隔壁部630可以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分隔壁部630沿固定触头杆410或固定触头容纳部620所延伸的方向延伸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分隔壁部630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在每一相包括两个固定触头部400。由此,分隔壁部630向前方侧和后方侧延伸形成。分隔壁部630的前方侧端部可以与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面相邻配置。分隔壁部630的后方侧端部可以与支撑框架600的后方侧面相邻配置。
分隔壁部63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中,可以通电彼此不同的三个相的电流。由此,分隔壁部630具有两个,位于沿宽度方向配置的三个固定触头容纳部620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盖框架700的筋部720和框架结合部750可以位于延伸分隔壁部630的虚拟线上。由此,防止彼此不同的各相的电流被电干扰。
在一实施例中,盖结合部640可以位于延伸分隔壁部630的虚拟线上。
盖结合部640是盖框架700结合到支撑框架600的部分。支撑框架60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结合于盖结合部640。
盖结合部640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结合部640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盖结合部640a和位于右侧的第二盖结合部640b这两个。
第一盖结合部640a和第二盖结合部640b彼此隔开配置。盖框架700的框架结合部750分别插入结合于第一盖结合部640a和第二盖结合部640b。
第一盖结合部640a和第二盖结合部640b在配置位置上有差异,其他形状和结构相同。因此,将第一盖结合部640a和第二盖结合部640b统称为盖结合部640。
盖结合部640可以形成在支撑框架600彼此相对的两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结合部640分别形成于支撑框架600的彼此相对的前方侧面和后方侧面。
由此,盖结合部640共形成有四个。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位于前方侧的盖结合部640为基准说明各个方向。
框架结合部750插入结合于盖结合部640。在一实施例中,框架结合部750以能够沿上下方向装卸的方式结合于盖结合部640。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框架结合部750沿前后方向插入到盖结合部640之后,可以以能够沿上下方向装卸的方式结合。
盖结合部640包括第一槽641、第二槽642、第一凸出部643、第二凸出部644以及容纳槽645。
第一槽641是供框架结合部750插入的空间。第一槽641从支撑框架600的面向盖框架700的一侧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面凹陷形成。
第一槽641凹陷的距离可以形成为后述的延伸部751所延伸的长度以上。由此,框架结合部750可以插入到第一槽641,直至插入部752到达容纳槽645。
第一槽641的一侧可以开放。具体而言,第一槽641的面向电弧箱体5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可以开放形成。因此,第一槽641也可以看作从支撑框架600的上侧凹陷形成。
第一槽641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规定长度。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槽641可以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度长于框架结合部750的插入部752的高度(即,上下方向的长度)。
第一槽641的另一侧可以被封闭。具体而言,第一槽641的与电弧箱体520相反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可以被封闭。由此,插入到第一槽641的框架结合部750可以被稳定地安置于第一槽641的所述另一侧。
第一槽641的另一另一侧可以被封闭。具体而言,第一槽641的与盖框架700相反的另一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可以被封闭。由此,框架结合部750插入到第一槽641的距离可以被限制。
即,第一槽641的面向盖框架700的一侧(即,前方侧)和面向电弧箱体520的另一侧(即,上侧)开放形成。另外,第一槽641的与盖框架700相反的另一另一侧(即,后方侧)和与电弧箱体520相反的又一另一侧(即,下侧)被封闭。
第一槽641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宽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第一槽641的宽度的长度优选根据框架结合部750的插入部752的宽度的长度确定。
即,第一槽641的宽度的长度优选形成为大于插入部752的宽度的长度。
在第一槽641的内部形成有第二槽642和容纳槽645。另外,在第一槽64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
第二槽642是供框架结合部750的延伸部751插入的空间。第二槽642从支撑框架600的面向盖框架700的一侧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面凹陷形成。
第二槽642所凹陷的距离可以形成为短于第一槽641所凹陷的距离。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槽642所凹陷的距离和容纳槽645的宽度(即,前后方向的长度)之和可以等于第一槽641所凹陷的距离。
第二槽642可以被定义为第一槽641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第二槽642可以被定义为第一槽641中由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包围的空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槽642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被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包围。
由此,第二槽642的宽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小于第一槽641的宽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第二槽642的宽度的长度优选根据框架结合部750的宽度的长度来确定。
即,第二槽642的宽度的长度优选形成为大于延伸部751的宽度。另外,第二槽642的宽度的长度优选形成为小于插入部752的宽度。
因此,若框架结合部750插入结合于盖结合部640,则插入部752不会通过第二槽642引出。由此,可以稳定地保持支撑框架600和盖框架700的结合状态。
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形成为在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上包围第一槽641。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从在宽度方向上包围第一槽641的各个面朝彼此凸出形成。
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彼此相对的面可以隔开。通过所述隔开,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的各个面之间的空间即第二槽642可以被限定。
换言之,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与支撑框架600的面向盖框架700的一侧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面相邻配置。另外,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从支撑框架600的所述一侧面朝远离盖框架700的方向延伸。
第二槽642的深度(即,前后方向的长度)可以根据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朝盖框架700延伸的长度来确定。即,第二槽642的深度可以等于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朝盖框架700延伸的长度。
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的高度(即,上下方向的长度)可以形成为短于第一槽641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度。由此,框架结合部750在插入之后向下侧移动并可以容纳于第二槽642和容纳槽645。
容纳槽645位于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的与盖框架700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
容纳槽645是容纳框架结合部750的插入部752的空间。容纳槽645可以被定义为从第一槽641划分的空间。
具体而言,容纳槽645可以被定义为,第一槽641所形成的空间中除第二槽642、第一凸出部643以及第二凸出部644占用的空间之外的剩余空间的一部分或全部。
容纳槽645与第一槽641连通。可以理解所述实施例中的容纳槽645是第一槽641所形成的空间中除第二槽642、第一凸出部643以及第二凸出部644占用的空间之外的剩余空间的一部分的情形。
容纳槽645与第二槽642连通。因此,与框架结合部750的插入部752连续的延伸部751可以容纳于第二槽642。
容纳槽645可以被定义为,在与盖框架700相反的一侧包围第一槽641的面与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之间的空间。
换言之,容纳槽645是由第一槽641的左侧、右侧、后方侧、下侧的面以及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的后方侧面包围的空间。
容纳槽645比第二槽642更远离盖框架700。即,容纳槽645比第二槽642位于后方侧。
容纳槽645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宽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容纳槽645的宽度可以形成为大于第二槽642的宽度。
容纳槽645的宽度可以形成为大于插入部752的宽度。在一实施例中,容纳槽645的宽度可以形成为等于第一槽641的宽度。
因此,框架结合部750的插入部752可以容易地插入并容纳于容纳槽645。另外,插入到容纳槽645的插入部752不会通过第二槽642引出。
稍后详细说明支撑框架600和盖框架700通过框架结合部750插入结合到盖结合部640而结合的过程。
(6)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盖框架700的说明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盖框架700。
盖框架700与灭弧部500和支撑框架600结合。盖框架700的两侧被封闭,从而可以防止与其他电磁接触器10之间的电干扰。
另外,盖框架700配置成覆盖灭弧部500的电弧排出孔522,可以将从电弧排出孔522排出的电弧容纳规定时间。由此,所产生的电弧不会向用户直接排出,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安全性。
此外,盖框架700构成为,使在电磁接触器10通电的彼此不同相的电流电分离。由此,防止彼此不同的相的电流之间的干扰,从而可以防止发生电事故。
以下,参照图10至图14,详细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盖框架700。
盖框架70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结合于支撑框架600。所述结合通过盖框架700的框架结合部750插入结合到支撑框架600的盖结合部640来实现。
盖框架70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电弧箱体520。所述结合通过盖框架700的电弧箱体紧固部740紧固到电弧排出孔522来实现。
稍后详细说明盖框架700结合于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的过程。
盖框架700可以防止彼此相邻配置的复数个电磁接触器10之间的电干扰。即,盖框架700可以使各个电磁接触器10电分离。所述分离通过盖框架700的外表面710来实现。
盖框架700可以阻断在电磁接触器10通电的复数个相的电流之间的电干扰。所述阻断通过设置于盖框架700的筋部720来实现。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框架700形成为,朝电弧箱体520或支撑框架600的方向(即,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短于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的长度。换言之,盖框架700形成为具有前后方向的长度短于左右方向的长度的四边形截面。
盖框架700的宽度方向长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优选根据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来确定。
盖框架700沿高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由此,盖框架700的整体形状是四棱柱形状。
盖框架700的形状可以被确定为,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电弧箱体520或支撑框架600来覆盖固定触头部400和电弧排出孔522的任何形状。
盖框架700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这是为了排除在电磁接触器10通电的彼此不同的相的电流之间的电干扰。另外,这是为了在具有复数个电磁接触器10的情况下排除相邻配置的电磁接触器10之间的电干扰。
盖框架700可以由具有高刚性和高耐热性的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盖框架700被从电弧排出孔522排出的电弧损坏。
在一实施例中,盖框架700可以由合成树脂或增强塑料形成。
盖框架70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盖框架700可以分别结合于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框架700具有一个,位于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
只是,电弧箱体520的一侧和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可以形成为彼此对称。
同理,支撑框架600的一侧和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可以形成为彼此对称。
由此,盖框架700具有两个,可以分别结合于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盖框架700结合于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为前提进行说明。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框架700包括外表面710、筋部720、电弧空间部730、电弧箱体紧固部740以及框架结合部750。
外表面710形成盖框架700的外侧面。外表面710可以配置成包围盖框架700的各个构成要素。
筋部720和电弧空间部730可以位于由外表面710包围的空间。
外表面710包括第一面711、第二面712、第三面713以及第四面714。
第一面711是盖框架700的一侧的外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面711是盖框架700的上侧面。
第一面711与第二面712、第三面713以及第四面714连续。第二面712、第三面713以及第四面714朝远离第一面711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延伸形成。
第一面711与筋部720连续。筋部720朝远离第一面711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延伸形成。
第一面711构成为覆盖电弧空间部730。换言之,第一面711位于电弧空间部730的上侧,形成电弧空间部730的上侧边界。
第一面711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延伸形成。第一面711的朝电弧箱体520的方向即前后方向的长度短于延伸形成的方向即左右方向的长度。
换言之,第一面711形成为,彼此相对的前后方向的边缘的长度长于彼此相对的左右方向的边缘的长度。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面711的前后方向的边缘的长度可以形成为等于电弧箱体520或支撑框架600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的长度。
因此,即使盖框架700与电弧箱体520或支撑框架600结合,盖框架700也不会过度凸出。
由此,在电磁接触器10具有盖框架700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所占用的空间最小。
在第一面711的面向电弧箱体520或盖框架7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设置有电弧箱体紧固部740。
第二面712和第三面713在第一面711的长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延伸形成。第四面714在第一面711的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端部延伸形成。
另外,筋部720在第一面711的面向电弧空间部73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延伸形成。
第二面712是盖框架700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的外表面。
第二面712从第一面711延伸的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端部延伸形成。第二面712与第一面711形成规定角度且朝远离第一面711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延伸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面712可以相对于第一面711垂直地延伸形成。
第二面712从第一面711以规定长度延伸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面712所延伸的长度可以等于第三面713所延伸的长度。另外,第二面712所延伸的长度可以形成为长于筋部720所延伸的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在从侧面观察时,第二面712可以延伸为第二面712的下侧端部位于固定触头部400的下侧。即,第二面712可以延伸为在侧面覆盖固定触头部400。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面712可以防止固定触头部400和与其相邻配置的另一电磁接触器10的固定触头部400之间发生电干扰。
第二面712配置成,与第三面713隔开,与第三面713相对。具体而言,第二面712配置成隔着筋部720和电弧空间部730与第三面713相对。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面712和第三面713可以配置成彼此平行。
第二面712与第四面714连续。具体而言,第二面712的与电弧箱体520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端部与第四面714的左侧端部连续。
第二面712部分地包围电弧空间部730。具体而言,第二面712部分地包围相邻形成的第一电弧空间部731。
第二面712部分地包围第一开口部731a。具体而言,第二面712形成第一开口部731a的左侧边界。
若盖框架700结合于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则第二面712构成为覆盖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
由此,可以防止电磁接触器10和与电磁接触器10的左侧相邻配置的另一电磁接触器10之间的电干扰。
第三面713是盖框架700的另一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的外表面。
第三面713从第一面711所延伸的另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端部延伸形成。第三面713与第一面711形成规定的角度且朝远离第一面711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延伸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面713可以相对于第一面711垂直地延伸形成。
第三面713从第一面711以规定的长度延伸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第三面713所延伸的长度可以等于第二面712所延伸的长度。另外,第三面713所延伸的长度可以形成为长于筋部720所延伸的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在从侧面观察时,第三面713可以延伸为第三面713的下侧端部位于固定触头部400的下侧。即,第三面713可以延伸为在侧面覆盖固定触头部400。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三面713可以防止固定触头部400和与其相邻配置的另一电磁接触器10的固定触头部400之间发生电干扰。
第三面713配置成与第二面712隔开,与第二面712相对。具体而言,第三面713配置成隔着筋部720和电弧空间部730与第二面712相对。在一实施例中,第三面713和第二面712可以配置成彼此平行。
第三面713与第四面714连续。具体而言,第三面713的与电弧箱体520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端部与第四面714的右侧端部连续。
第三面713部分地包围电弧空间部730。具体而言,第三面713部分地包围相邻形成的第三电弧空间部733。
第三面713部分地包围第三开口部733a。具体而言,第三面713形成第三开口部733a的左侧边界。
若盖框架700结合于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则第三面713构成为覆盖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
由此,可以防止电磁接触器10和与电磁接触器10的左侧相邻配置的另一电磁接触器10之间的电干扰。
第四面714是盖框架700的又一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的外表面。
第四面714从第一面711的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端部延伸形成。第四面714与第一面711形成规定的角度且朝远离第一面711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延伸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第四面714可以相对于第一面711垂直地延伸形成。
第四面714从第一面711以规定的长度延伸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第四面714所延伸的长度可以短于第二面712和第三面713所延伸的长度。另外,第四面714所延伸的长度可以短于筋部720所延伸的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四面714可以延伸为其下侧端部比电弧排出孔522的下侧端部位于下侧。即,在从正面观察时,第四面714可以配置成完全覆盖电弧排出孔522。
由此,从电弧排出孔522排出的电弧不会直接流动到外部空间。其结果,可以防止靠近电磁接触器10的用户受伤。
第四面714的与第一面711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端部比第二面712、第三面713以及筋部720的下侧端部位于上侧。
由此,可以限定将第四面714的下侧端部作为上侧边界的复数个开口部731a、732a、733a。
第四面714在第二面712和第三面713之间连续。具体而言,第四面714的面向第二面712的一侧端部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端部与第二面712连续。另外,第四面714的面向第三面713的另一侧端部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端部与第三面713连续。
第四面714可以与第二面712和第三面713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四面714可以相对于第二面712和第三面713垂直地延伸。
筋部720在第四面714的面向电弧箱体520或支撑框架6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连续。在一实施例中,第四面714和筋部720可以彼此垂直地形成。
第四面714部分地包围电弧空间部730。具体而言,第四面714包围形成于后方侧的第一电弧空间部731、第二电弧空间部732以及第三电弧空间部733的前方侧。
第四面714部分地包围第一开口部731a、第二开口部732a以及第三开口部733a。具体而言,第四面714形成第一开口部731a、第二开口部732a以及第三开口部733a的上侧边界。
若盖框架700结合于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则第四面714构成为覆盖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此时,如上所述,第四面714可以覆盖电弧排出孔522。
由此,从电弧排出孔522排出的电弧不会直行排出,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安全性。
筋部720使复数个固定触头部400物理分离和电分离。由于筋部720,通电到复数个固定触头部400的彼此不同相的电流不会彼此电干扰。
另外,筋部720分别与外表面710连续,从而加强盖框架700的刚性。在一实施例中,筋部720可以具有板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筋部720形成为具有规定厚度的四边板状。
筋部720在第一面711的面向电弧空间部73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延伸形成。筋部720与第一面711形成规定的角度且朝远离第一面711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延伸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筋部720可以相对于第一面711垂直地延伸形成。
筋部720从第一面711以规定的长度延伸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筋部720可以以比第二面712和第三面713更短的长度延伸形成。另外,在一实施例中,筋部720可以比第四面714更长地延伸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在从侧面观察时,筋部720可以延伸为筋部720的下侧端部位于固定触头部400的下侧。即,筋部720可以延伸为在侧面覆盖固定触头部400。
在上述实施例中,筋部720可以防止彼此相邻配置的复数个固定触头部400之间发生电干扰。
筋部720位于第二面712和第三面713之间。换言之,筋部720位于形成在第二面712和第三面713之间的空间即电弧空间部730。筋部720将电弧空间部730划分为复数个。
在一实施例中,筋部720可以配置成与第二面712和第三面713平行。
筋部720与第四面714连续。具体而言,筋部720的面向第四面714的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边缘与第四面714连续。在一实施例中,筋部720可以相对于第四面714垂直地延伸。
在筋部720的面向电弧箱体520或支撑框架6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边缘设置有框架结合部750。在一实施例中,框架结合部750可以位于筋部720的后方侧边缘的下侧端部附近。
筋部72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筋部720可以彼此隔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筋部720包括第一筋721和第二筋722这两个。
由此,筋部720将电弧空间部730划分为第一电弧空间部731、第二电弧空间部732以及第三电弧空间部733。这是因为彼此不同的三个相的电流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通电。
第一筋721位于面向第二面712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
第一筋721划分第一电弧空间部731和第二电弧空间部732。第一筋721部分地包围第一电弧空间部731和第二电弧空间部732。
具体而言,第一筋721包围第一电弧空间部731的与第二面712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另外,第一筋721包围第二电弧空间部732的面向第三面713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
第一筋721划分第一开口部731a和第二开口部732a。第一筋721部分地包围第一开口部731a和第二开口部732a。
具体而言,第一筋721包围第一开口部731a的与第二面712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另外,第一筋721包围第二开口部732a的面向第三面713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
第二筋722位于面向第三面713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
第二筋722划分第二电弧空间部732和第三电弧空间部733。第二筋722部分地包围第二电弧空间部732和第三电弧空间部733。
具体而言,第二筋722包围第二电弧空间部732的与第一筋721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另外,第二筋722包围第三电弧空间部733的与第三面713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
第二筋722划分第二开口部732a和第三开口部733a。第二筋722部分地包围第二开口部732a和第三开口部733a。
具体而言,第二筋722包围第二开口部732a的与第一筋721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另外,第二筋722包围第二开口部732a的与第三面713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
第一筋721和第二筋722配置成彼此相对。具体而言,第一筋721和第二筋722配置成隔着第二电弧空间部732彼此相对。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筋721和第二筋722可以平行地配置。
第一筋721和第二筋722优选隔开能够在其之间配置的第二电弧空间部732容纳配置在中间的固定触头部400的程度。
电弧空间部730是从电弧排出孔522排出的电弧排出到外部空间之前滞留的空间。由此,防止所排出的电弧直接流动到外部空间。其结果,用户可以不会因电弧的温度或压力而受伤。
电弧空间部730与电弧排出孔522连通。从电弧排出孔522排出的电弧可以流入电弧空间部730。
电弧空间部730与开口部731a、732a、733a连通。流入到电弧空间部730的电弧可以通过开口部731a、732a、733a流动到外部。
电弧空间部730被定义为由外表面710和筋部720包围的空间。具体而言,电弧空间部730的前方侧、左侧以及右侧被外表面710包围。另外,电弧空间部730由筋部720划分为复数个,被划分的电弧空间部731、732、733可以分别由筋部720包围。
另外,电弧空间部730的面向电弧箱体5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开放形成。由此,电弧箱体520的内部空间、电弧排出孔522以及电弧空间部730可以彼此连通。
在电弧空间部730的上侧设置有第一面711。第一面711形成电弧空间部730的上侧边界。
在电弧空间部730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第二面712和第三面713。第二面712和第三面713分别形成电弧空间部730的左侧和右侧边界。
在电弧空间部730的前方侧设置有第四面714。第四面714形成电弧空间部730的前方侧边界。
开口部731a、732a、733a位于电弧空间部730的前方侧的第四面714的下侧。电弧空间部730和开口部731a、732a、733a彼此连通。
电弧空间部730形成在第二面712和第三面713之间。电弧空间部730可以由筋部720划分成复数个。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空间部730被划分成位于第二面712和第一筋721之间的第一电弧空间部731、位于第一筋721和第二筋722之间的第二电弧空间部732以及位于第二筋722和第三面713之间的第三电弧空间部733。
这是因为彼此不同的三个相的电流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通电。即,在各相电流通电的固定触头部400产生并通过了各个电弧排出孔522的电弧流入各个电弧空间部731、732、733。
如上所述,电弧空间部730由外表面710和筋部720包围。由此,通过了电弧排出孔522的电弧在电弧空间部730滞留规定时间之后排出到外部空间。
由此,用户不会因排出的电弧而受伤。
电弧空间部730分别与开口部731a、732a、733a连通。开口部731a、732a、733a起到各个电弧空间部731、732、733与外部连通的通道的功能。
具体而言,第一电弧空间部731与第一开口部731a连通。流入到第一电弧空间部731的电弧可以通过第一开口部731a排出到外部空间。
第二电弧空间部732与第二开口部732a连通。流入到第二电弧空间部732的电弧可以通过第二开口部732a排出到外部空间。
第三电弧空间部733与第三开口部733a连通。流入到第三电弧空间部733的电弧可以通过第三开口部733a排出到外部空间。
开口部731a、732a、733a被外表面710和筋部720部分地包围。
具体而言,第一开口部731a被第二面712、第四面714以及第一筋721部分地包围。第二开口部732a被第四面714、第一筋721以及第二筋722部分地包围。第三开口部733a被第三面713、第四面714以及第二筋722部分地包围。
电弧箱体紧固部740是盖框架700结合于电弧箱体520的部分。
电弧箱体紧固部740从外表面710朝电弧箱体520延伸形成。具体而言,电弧箱体紧固部740从第一面711的面向电弧箱体5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朝电弧箱体520延伸形成。
电弧箱体紧固部74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结合于电弧排出孔522。若电弧箱体紧固部740插入到电弧排出孔522,则由于紧固部743,电弧箱体紧固部740不会任意引出。
电弧箱体紧固部74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电弧箱体紧固部740可以彼此隔开配置。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箱体紧固部740在第一电弧空间部731的上侧形成有一个、在第二电弧空间部732的上侧形成有两个、在第三电弧空间部733的上侧形成有一个,共具有四个。
电弧箱体紧固部740可以根据盖框架700和电弧箱体520能够稳定地保持结合状态的任意数量和配置方式设置。
具体而言,电弧箱体紧固部740可以与电弧排出孔522的位置和数量相应地配置和设置。
电弧箱体紧固部740可以由具有规定弹性的材料形成。由此,在插入电弧排出孔522时,电弧箱体紧固部740可以被向下侧按压。另外,若插入部742和紧固部743完成插入,则向上侧恢复形状,从而紧固部743可以与包围电弧排出孔522的面钩结合。
电弧箱体紧固部740包括延伸部741、插入部742以及紧固部743。
延伸部741是电弧箱体紧固部740与第一面711连续的部分。换言之,延伸部741从第一面711的面向电弧箱体5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朝电弧箱体520延伸形成。
在延伸部741的与第一面711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端部设置有插入部742和紧固部743。
插入部742是电弧箱体紧固部740插入到电弧排出孔522的部分。插入部742可以贯穿并插入到电弧排出孔522。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入部742形成为其截面积朝远离延伸部741的方向减小。换言之,插入部742的面向电弧箱体520的一侧端部的截面积形成为小于结合于延伸部741的另一侧端部的截面积。
由此,插入部742的较小地形成的截面积的部分先插入到电弧箱体520。因此,插入部742可以容易地插入到电弧排出孔522。
插入部742可以相对于延伸部741以规定的角度弯曲。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入部742向上侧弯曲形成。
在插入部742的上侧设置有紧固部743。
紧固部743防止插入到电弧排出孔522的电弧箱体紧固部740从电弧排出孔522任意引出。紧固部743与插入部742一起贯穿并插入到电弧排出孔522。
紧固部743形成在插入部742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在一实施例中,紧固部743可以位于延伸部741和插入部742连续的部分。
紧固部743从插入部742的侧面朝辐射状外侧凸出形成。紧固部743的面向第一面711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可以与插入部742的侧面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紧固部743可以相对于插入部742的侧面垂直地延伸。
紧固部743可以在远离第一面711的方向上朝插入部742倾斜地形成。换言之,紧固部743可以在面向电弧箱体520的方向上朝插入部742倾斜地形成。
即,紧固部743形成为,其截面积随着远离第一面711而减小。
因此,电弧箱体紧固部740整体上形成为钩(hook)的形状。由此,电弧箱体紧固部740可以容易地插入到电弧排出孔522。
另外,若电弧箱体紧固部740贯穿插入到电弧排出孔522,则紧固部743与包围电弧排出孔522的电弧箱体520的面(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面)接触。
由此,电弧箱体紧固部740不会从电弧排出孔522任意引出。
框架结合部750是盖框架700结合于支撑框架600的部分。
框架结合部750从筋部720朝支撑框架600延伸形成。具体而言,框架结合部750从筋部720的面向支撑框架6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朝支撑框架600延伸形成。
框架结合部75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结合于盖结合部640。若框架结合部750插入到盖结合部640,则由于插入部752,盖框架700不会任意引出。
框架结合部75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结合部750包括第一框架结合部750a和第二框架结合部750b这两个。
第一框架结合部750a和第二框架结合部750b分别从第一筋721和第二筋722延伸。第一框架结合部750a和第二框架结合部750b与第一筋721和第二筋722的后方侧边缘的下侧端部相邻配置。
框架结合部750可以在各种方向上插入结合于盖结合部640。在一实施例中,框架结合部750在设置于盖结合部640的上侧之后,向下侧移动并可以插入结合于盖结合部640。
在另一实施例中,框架结合部750在向后侧水平地移动并容纳到第一槽641之后,向下侧移动并可以插入到盖结合部640。
稍后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框架结合部750包括延伸部751、插入部752以及锥形部753。
延伸部751是框架结合部750与筋部720连续的部分。换言之,延伸部751从筋部720的面向支撑框架6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朝支撑框架600延伸形成。
延伸部751插入到盖结合部640的第二槽642。延伸部751可以通过形成于第二槽642的上侧的开口部容纳于第二槽642。
延伸部751朝支撑框架600延伸的长度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可以形成为长于第二槽64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由此,若延伸部751插入到第二槽642,则位于延伸部751的端部的插入部752和锥形部753可以容纳于容纳槽645。
延伸部751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的长度可以形成为短于第二槽64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换言之,延伸部75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可以形成为短于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彼此隔开的距离。
由此,延伸部751可以通过形成于第二槽642的上侧的开口部容易地插入并容纳于第二槽642。
插入部752是框架结合部750插入、容纳于盖结合部640的容纳槽645的部分。
插入部752与延伸部751连续。插入部752位于延伸部751的与筋部720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端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入部752形成为具有四边形截面的板状。插入部752可以是插入到容纳槽645并能够被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卡住的任何形状。
插入部752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的长度可以形成为短于容纳槽645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另外,插入部752的厚度(即,前后方向的长度)可以形成为短于容纳槽645的厚度。
由此,插入部752可以容易地插入到容纳槽645。
插入部752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的长度可以形成为长于延伸部75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另外,插入部752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的长度可以形成为长于第二槽64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换言之,插入部75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可以形成为长于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彼此隔开的距离。
由此,容纳于容纳槽645的插入部752不会通过第二槽642任意引出。
锥形(taper)部753构成为加强插入部752的刚性。锥形部753通过对插入部752的边角倒角加工而形成。
锥形部753形成于插入部752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这是因为插入部752的下侧边缘与在下侧包围容纳槽645的支撑框架600的一面接触。
由于形成有锥形部753,从支撑框架600的所述一面向插入部752施加的冲击量被分散,从而可以加强插入部752的刚性。
锥形部753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锥形部753可以形成于插入部752的各个边角。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锥形部753分别形成于插入部752的下侧的左侧和右侧边角。
或者,锥形部753可以分别形成于插入部752的上侧的左侧和右侧边角。
(7)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盖框架700结合的过程的说明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盖框架700。盖框架70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分别结合于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
由此,所产生的电弧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排出,因而防止用户受伤。另外,可以防止在电磁接触器10通电的彼此不同相的电流之间的电干扰。此外,也可以防止彼此相邻配置的复数个电磁接触器10之间的电干扰。
以下,参照图15至图17,详细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盖框架700与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结合的过程。
参照图15,示出了盖框架70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支撑框架600的过程。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盖框架700从支撑框架600的上侧朝下侧移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支撑框架600。
首先,框架结合部750设置于垂直于盖结合部640的上侧。
如上所述,盖结合部640包括第一盖结合部640a和第二盖结合部640b。并且,框架结合部750包括第一框架结合部750a和第二框架结合部750b。
因此,框架结合部750配置成,第一框架结合部750a和第二框架结合部750b分别位于第一盖结合部640a和第二盖结合部640b的上侧。
若盖框架700向下侧移动,则各个框架结合部750a、750b插入到各个盖结合部640a、640b。
此时,框架结合部750的延伸部751通过形成于第二槽642的上侧的开口部插入到第二槽642。另外,框架结合部750的插入部752通过形成于第一槽641的上侧的开口部插入到容纳槽645。
参照图16,示出了盖框架700和支撑框架600结合的状态。
如上所述,延伸部751形成为具有小于插入部752的宽度。另外,第二槽642形成为具有小于第一槽641或容纳槽645的宽度。
因此,若框架结合部750容纳于盖结合部640,则框架结合部750不会向插入部752通过第二槽642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引出。
除了第二槽642之外,盖结合部640仅在其上侧形成有开口部。因此,除非向上侧加压盖框架700,否则框架结合部750不会从盖结合部640任意引出。
参照图17,示出了盖框架700和电弧箱体520结合的过程。
如上所述,电弧箱体520被支撑框架600支撑。如上所述,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的结合通过框架结合部523和电弧箱体结合部610结合而形成。
盖框架700的电弧箱体紧固部740插入结合于电弧箱体520。具体而言,电弧箱体紧固部740贯穿插入到在电弧箱体520的前方侧面贯通形成的电弧排出孔522。
此时,如上所述,电弧箱体紧固部740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弹性的材料。另外,电弧箱体紧固部740包括向上侧凸出的紧固部743。
由此,电弧箱体紧固部740的形状以朝下侧的方式变形并贯穿插入到电弧排出孔522。若插入部742和紧固部743完成插入,则电弧箱体紧固部740重新向上侧恢复形状。
此时,紧固部743的一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面与包围电弧排出孔522的面接触。如上所述,所述结合可以定义为钩结合。
由此,盖框架700可以与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稳定地结合。
另外,可以理解,相反地执行上述过程,从而盖框架700可以从电弧箱体520和支撑框架600分离。
3.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的构成的说明
参照图18至图23,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框架100、驱动部200、可动触头部300、固定触头部400以及灭弧部500。
另外,参照图24至图31,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还包括支撑框架600和绝缘构件800。绝缘构件80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支撑框架600,从而防止各相电流之间的干扰。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的各个构成,另行说明支撑框架600和绝缘构件800。
(1)框架100的说明
参照图18至图20,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框架100。
框架100形成电磁接触器10的外形。在框架10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在所述空间可以安装有用于使电磁接触器10动作的各个构成要素。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空间可以容纳有驱动部200。因此,框架100也可以被称为“罩体”。
所述空间被框架100的外表面包围。即,所述空间与外部物理隔开。由此,容纳于所述空间的各个构成要素不会任意露出到外部。
所述空间与外部通电。具体而言,所述空间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连接成能够通电。由此,电流可以施加到容纳于所述空间的线圈(未图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100具有四边形截面,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框架100可以形成为能够在内部容纳各种构成要素的任何形状。
框架100位于灭弧部500的下侧。框架100通过支撑框架600与灭弧部500结合。为了所述结合,可以设置螺钉构件等紧固构件(未图示)。
框架100位于支撑框架600的下侧。框架100与支撑框架600结合。为了所述结合,可以设置螺钉构件等紧固构件(未图示)。
框架100包括基座部110和下部框架部120。
基座部110形成框架100的下侧。基座部110是框架100与外部的环境接触的部分。在一实施例中,基座部110可以固定于设置电磁接触器10的环境的地面。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基座部110具有四边板状。基座部110可以形成为,能够支撑下部框架部120的任何形状。
在基座部110的上侧设置有下部框架部120。
下部框架部120在形成于内部的空间容纳电磁接触器10的一些构成要素。在一实施例中,在下部框架部120可以容纳有驱动部200等。
下部框架部120位于基座部110的上侧。下部框架部120被基座部110支撑。在一实施例中,下部框架部120可以固定结合于基座部110。
下部框架部120位于支撑框架600的下侧。下部框架部120支撑支撑框架600。下部框架部120内部的空间与支撑框架600内部的空间连通。
下部框架部120可以通过螺钉构件等紧固构件(未图示)与支撑框架600结合。下部框架部120的截面的形状可以形成为与支撑框架600的截面的形状相同。
由此,若下部框架部120与基座部110和支撑框架600结合,则下部框架部120内部的空间不会任意暴露于外部。因此,可以防止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内部空间的构成要素的任意露出。
虽然未图示,在下部框架部120的内部可以设置有线圈(未图示)和固定芯(未图示)。若电流通电到所述线圈(未图示),则通过线圈(未图示)形成的磁场,固定芯(未图示)被磁化。
由此,可动芯212和连接于其的可动触头320与固定触头430接触,从而电磁接触器10可以通电。
(2)驱动部200的说明
再次参照图20,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驱动部200。
驱动部200生成用于使可动触头部300朝面向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移动的驱动力。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部200部分地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的内部空间。驱动部200的剩余部分容纳于灭弧部500的电弧箱体520的内部。
驱动部20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和支撑框架600的内部空间。具体而言,驱动部200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和支撑框架60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部200可以沿上下方向移动。
驱动部200包括横杆210和弹性构件220。
横杆210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和支撑框架600的内部空间。
横杆210与可动触头部300连接。可动触头部300可以与横杆210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
因此,通过横杆210的移动,可动触头部300可以朝面向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移动。
虽然未图示,在横杆210的下侧设置有线圈(未图示)和固定芯(未图示)。若电流通电到线圈(未图示),则形成磁场,从而固定芯(未图示)被磁化。
固定芯(未图示)被磁化而生成的磁力吸引可动芯212。由此,可动触头部300可以朝固定触头部400移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横杆210包括沿前后和左右方向延伸形成的板状部分和从板状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柱状部分。
横杆210的形状可以形成为能够与可动触头部300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任何形状。
横杆210的所述板状部分和所述柱状部分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板状部分和所述柱状部分可以容纳于电弧箱体520的内部。
横杆210的所述板状部分和所述柱状部分可以根据可动触头部300和固定触头部400的数量而改变。
横杆210包括触头杆连接部211、可动芯212以及固定部213。
在触头杆连接部211连接有可动触头部300的可动触头杆310。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头杆310可以以能够在其延伸方向上旋转的方式连接于触头杆连接部211。
触头杆连接部211位于横杆210的上侧。具体而言,触头杆连接部211与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的上侧端部相邻配置。
在触头杆连接部211和所述板状部分之间设置有固定触头部400和灭弧部500。
连接于触头杆连接部211的可动触头部300可以朝面向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移动。另外,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分离而产生的电弧可以流入灭弧部500并被熄灭。
可动芯212朝面向固定芯(未图示)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芯(未图示)的方向移动。由此,横杆210及连接于其的可动触头部300可以移动。
可动芯212可以设置成能够被磁力吸引的任何形式。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芯212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动芯212可以是电磁铁或永磁铁。
可动芯212位于横杆210的所述板状部分的下侧。由此,可动芯212和固定芯(未图示)之间的距离减小,由固定芯(未图示)生成的磁力可以有效地传递到可动芯212。
固定部213位于横杆210的上侧。具体而言,固定部213比触头杆连接部211更靠近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的上侧端部。在一实施例中,固定部213可以位于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的上侧端部。
固定部213结合于灭弧部500。结合于灭弧部500的固定部213可以向电磁接触器10的外侧露出。
由此,横杆210可以稳定地结合于灭弧部500。另外,横杆210可以以固定部213为轴沿上下方向移动。
弹性构件220提供用于使横杆210朝远离固定芯(未图示)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移动的恢复力。弹性构件220位于横杆210的下侧。
具体而言,横杆210通过固定芯(未图示)生成的磁力朝面向固定芯(未图示)的方向即下侧移动。此时,横杆210按压弹性构件220并向下侧移动。
由此,在横杆210移动而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接触的状态下,弹性构件220通过形状变形储存恢复力。
若因流入过电流而流入线圈(未图示)的电流被切断,则固定芯(未图示)的磁化状态被解除。由此,对可动芯212施加的磁吸引力被解除。
此时,弹性构件220将远离固定芯(未图示)的方向即朝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方向的恢复力施加到横杆210。
由此,横杆210朝远离固定芯(未图示)的方向移动,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之间的接触状态可以被解除。
弹性构件220可以是在形状变形的同时储存恢复力且能够将储存的恢复力传递到另一构件的任何形式。在一实施例中,弹性构件220可以是螺旋弹簧(coil spring)。
弹性构件220包括第一弹性构件221和第二弹性构件222。
第一弹性构件221设置于横杆210。具体而言,第一弹性构件221容纳于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的内侧。
第二弹性构件222位于下部框架部120的内部空间。第二弹性构件222位于横杆210的下侧。第二弹性构件222弹性支撑横杆210的所述板状部分。
第二弹性构件222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弹性构件222在前方侧和后方侧各设置有一个。另外,第二弹性构件222分别设置于下部框架部120的左侧和右侧,所以共具有四个。第二弹性构件222的数量可以变化。
若横杆210向下侧移动,则第一弹性构件221和第二弹性构件222在分别被按压的同时储存恢复力。
此时,第一弹性构件221和第二弹性构件222储存的恢复力的大小形成为,小于固定芯(未图示)对可动芯212施加的磁吸引力的大小。
因此,在固定芯(未图示)被磁化的状态即电流通电到线圈(未图示)的状态下,弹性构件220可以被压缩,保持储存恢复力的状态。
(3)可动触头部300的说明
参照图20,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可动触头部300。
可动触头部300可以与横杆210一起朝面向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移动。
可动触头部300容纳于电弧箱体520内部的空间。可动触头部300可以在电弧箱体520内部的空间内部沿上下方向移动。
可动触头部300连接于横杆210。具体而言,可动触头部30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横杆210的触头杆连接部211。
可动触头部300位于固定触头部4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若可动触头部300与横杆210一起向下侧移动,则可动触头部300和固定触头部400可以接触。
可动触头部300与固定触头部400能够通电地接触。若可动触头320与固定触头430接触,则电磁接触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连接成能够通电。
可动触头部30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头部300具有三个。这是因为R相、S相以及T相或U相、V相以及W相的三相电流施加到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
可动触头部300的数量可以根据施加到电磁接触器10的电流的相的数量而变化。
可动触头部300包括可动触头杆310和可动触头320。
可动触头杆310形成可动触头部300的主体。可动触头杆310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可动触头杆310的延伸长度可以被确定为对应于第一固定触头413和第二固定触头432隔开的距离。
可动触头杆310结合于横杆210。具体而言,可动触头杆310结合于横杆210的触头杆连接部211。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头杆310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触头杆连接部211。
可动触头杆310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通过固定触头杆410流入的电流可以经由可动触头320流入到可动触头杆310。
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头杆310可以由铁(Fe)或铜(Cu)等材料形成。
可动触头320位于可动触头杆310延伸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附近。可动触头杆310与可动触头320通电。
可动触头320根据横杆210的移动与固定触头430接触或分离。若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接触,则电磁接触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
若在所述通电状态下可动触头320与固定触头430分离,则通过通电的电流产生电弧。所产生的电弧由灭弧部500熄灭并可以排出到电磁接触器10的外部。
可动触头320结合于可动触头杆310。可动触头320可以与可动触头杆310一起移动。
可动触头320与可动触头杆310通电。从固定触头430流入可动触头320的电流可以通过可动触头杆310。
可动触头32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头320包括位于前方侧的第一可动触头321和位于后方侧的第二可动触头322。
第一可动触头321位于可动触头杆310延伸的方向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可动触头321可以与可动触头杆310的前方侧端部相邻配置。
第二可动触头322位于可动触头杆310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可动触头322可以与可动触头杆310的后方侧端部相邻配置。
可动触头320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固定触头430的位置和数量而变化。
以下,说明电流通过所述结构通电到可动触头部300的过程。
首先,电流从固定触头430流入第一可动触头321和第二可动触头322中的任一方。流入的电流通过可动触头杆310并经由第一可动触头321和第二可动触头322中的另一方流入到固定触头430。
由此,电磁接触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
(4)固定触头部400和灭弧部500的说明
参照图20至图23,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固定触头部400。
通过可动触头部300的移动,固定触头部400与可动触头部300能够通电地接触或分离。即,顾名思义,固定触头部400不移动。
固定触头部400容纳于电弧箱体520内部的空间和支撑框架600的内部空间。固定触头部400固定于电弧箱体520内部的空间和支撑框架600的内部空间。
固定触头部400固定结合于支撑框架600。具体而言,固定触头部400的固定触头杆410贯穿结合于在支撑框架600的两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前方侧和后方侧贯通形成的触头杆贯通孔。
固定触头部400位于可动触头部3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若可动触头部300与横杆210一起向下侧移动,则固定触头部400和可动触头部300可以接触。
固定触头部400与可动触头部300连接成能够通电。若固定触头430与可动触头320接触,则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以能够通电地连接。
固定触头部40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部400具有三个。各个固定触头部400可以分别与各个可动触头部300接触或分离。
这是因为R相、S相以及T相或U相、V相以及W相的三相电流施加到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
固定触头部400的数量可以根据施加到电磁接触器10的电流的相的数量而变化。
固定触头部400包括固定触头杆410、固定触头块420、固定触头430以及支撑框架600。
在所述构成中,支撑框架600执行将固定触头部400固定到电磁接触器10的作用。因此,支撑框架600也可以理解为包括在框架100中。只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以支撑框架600包括在固定触头部400的情形进行说明。
固定触头杆410形成固定触头部400的主体。固定触头杆410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固定触头杆410的延伸长度优选形成为,一侧与固定触头块420能够通电地接触,另一侧能够凸出到电磁接触器10的外部。
固定触头杆4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能够通电地连接。如后所述,固定触头杆410具有复数个。复数个固定触头杆410中的一方可以与电源能够通电地连接,另一方可以与负载能够通电地连接。
固定触头杆410结合于支撑框架600。具体而言,固定触头杆410贯穿结合于在支撑框架600的面中彼此相对的两个面贯通形成的触头杆贯通孔。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面和后方侧面形成有触头杆贯通孔。由此,固定触头杆410分别结合于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
固定触头杆410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以与固定触头杆410能够通电地连接。通过固定触头杆410流入的电流可以经由可动触头部300流动到电磁接触器10的外部。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触头杆410可以由铁(Fe)或铜(Cu)等材料形成。
固定触头杆410可以具有复数个。电流可以流入复数个固定触头杆410中的一方,电流可以从另一方流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杆410包括第一固定触头杆411和第二固定触头杆412这两个。
第一固定触头杆411位于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换言之,第一固定触头杆411位于第一可动触头321的下侧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
第一固定触头杆411的延伸方向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向电磁接触器10的外侧凸出规定长度。在第一固定触头杆411的凸出到外侧的部分能够通电地连接有电源或负载。
第一固定触头杆411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延伸至第一可动触头321的下侧。换言之,第一固定触头杆411的延伸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端部与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相邻配置。
在第一固定触头杆411的所述另一侧安置有第一固定触头块421。第一固定触头杆411与第一固定触头块421能够通电地接触。
第二固定触头杆412位于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换言之,第二固定触头杆412位于第二可动触头322的下侧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
第二固定触头杆412的延伸方向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向电磁接触器10的外侧凸出规定长度。在第二固定触头杆412的凸出到外侧的部分能够通电地连接有电源或负载。
第二固定触头杆412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延伸至第二可动触头322的下侧。换言之,第二固定触头杆412的延伸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端部与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相邻配置。
在第二固定触头杆412的所述另一侧安置有第二固定触头块422。第二固定触头杆412与第二固定触头块422能够通电地接触。
固定触头块420位于固定触头杆410和固定触头430之间。固定触头块420将固定触头杆410和固定触头430连接成能够通电。
另外,固定触头块420可以调整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之间的距离。即,根据固定触头块420的高度,可以调整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之间的距离。
固定触头块420与固定触头杆410的一侧端部相邻配置。具体而言,固定触头块420与固定触头杆410的面向横杆210的所述柱状部分的一侧端部相邻配置。
换言之,固定触头块420与复数个固定触头杆410彼此相对的方向的各个端部相邻配置。
固定触头块420位于固定触头杆410的上侧。固定触头块420安置于固定触头杆410。
固定触头块420延伸形成为具有规定的高度。固定触头块420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即,固定触头块420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横杆210能够升降的距离来确定。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调整固定触头块420的高度来调整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430之间的距离。
固定触头块420与固定触头杆410能够通电地接触。流入到固定触头杆41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头块420。另外,流入到固定触头块42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头杆410。
固定触头块420与固定触头430能够通电地接触。流入到固定触头43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头块420。另外,流入到固定触头块42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头430。
固定触头块42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固定触头块420可以分别与复数个固定触头杆410能够通电地结合。另外,复数个固定触头块420可以分别与复数个固定触头430能够通电地结合。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块420包括第一固定触头块421和第二固定触头块424这两个。
第一固定触头块421与第一固定触头杆411能够通电地接触。具体而言,第一固定触头块421与第一固定触头杆411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端部相邻配置。
在第一固定触头块421安置有第一固定触头431。第一固定触头块421与第一固定触头431能够通电地接触。
第二固定触头块422与第二固定触头杆412能够通电地接触。具体而言,第二固定触头块422与第二固定触头杆412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端部相邻配置。
在第二固定触头块422安置有第二固定触头432。第二固定触头块422与第二固定触头432能够通电地接触。
固定触头430与可动触头320接触或分离。若固定触头430与可动触头320接触,则固定触头部400和可动触头部300通电。由此,电磁接触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
固定触头430位于固定触头块420的上侧。固定触头430安置于固定触头块4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面。
固定触头430位于可动触头部300的下侧。具体而言,固定触头430位于可动触头320的下侧。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触头430可以位于可动触头320的正下方。
固定触头430与固定触头块420能够通电地接触。流入到固定触头43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头块420。另外,流入到固定触头块42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头430。
固定触头43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固定触头430分别位于复数个固定触头块420,与各个固定触头块420通电。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430包括第一固定触头431和第二固定触头432这两个。
第一固定触头431结合于第一固定触头块421。第一固定触头431与第一固定触头块421能够通电地接触。
第二固定触头432结合于第二固定触头块422。第二固定触头432与第二固定触头块422能够通电地接触。
灭弧部500构成为,熄灭并排出可动触头部300和固定触头部400分离而产生的电弧。
灭弧部500位于支撑框架600的上侧。灭弧部500可以由支撑框架600支撑。
灭弧部500包括电弧腔室510和电弧箱体520。
电弧腔室510熄灭可动触头部300和固定触头部400分离而产生的电弧。电弧腔室510与固定触头部400相邻配置。具体而言,电弧腔室510与各个固定触头431、432相邻配置。
由此,若可动触头部300与固定触头部400在接触后分离,则所产生的电弧可以朝电弧腔室510延伸。朝电弧腔室510延伸的电弧可以沿设置于电弧腔室510的复数个格栅扩张并被熄灭。
电弧腔室51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腔室510沿前后方向具有两个,沿左右方向具有三对,共具有六个。
电弧腔室510的数量可以根据可动触头部300和固定触头部400的数量而变化。
电弧腔室510容纳于电弧箱体520的内部。另外,电弧腔室510结合于电弧箱体520。
电弧箱体520在形成于内部的空间容纳电弧腔室510、可动触头部300以及固定触头部400。另外,电弧箱体520可以在所述空间容纳用于使电磁接触器10动作的各种构成要素。
即,电弧箱体520起到一种罩体的功能。
电弧箱体520位于支撑框架600的上侧。电弧箱体520与支撑框架600结合。在一实施例中,电弧箱体520可以通过额外的紧固构件(未图示)与支撑框架600结合。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箱体520具有四边形截面,其是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四棱柱形状。电弧箱体520的形状可以是与支撑框架600结合且能够在内部安装用于使电磁接触器10动作的构成要素的任何形状。
电弧箱体520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电弧箱体520内部的构成要素与外部任意通电。在一实施例中,电弧箱体520可以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电弧箱体520可以由高刚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电弧箱体520因在电弧箱体520内部产生的高温高压的电弧而损坏。在一实施例中,电弧箱体520可以由增强塑料形成。
电弧箱体520包括盖部521、电弧排出孔522以及框架结合部523。
盖部521形成电弧箱体520的外侧。换言之,盖部521是电弧箱体520暴露于外部的部分。如上所述,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箱体520具有四棱柱形状。
由此,盖部521包括除了在下侧开放的部分之外的五个面、即位于上侧、前方侧、后方侧、左侧以及右侧的面。
在盖部521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和后方侧贯通形成有电弧排出孔522。
在电弧箱体520的内部空间产生的电弧通过电弧腔室510被熄灭,电弧排出孔522是将被熄灭的电弧排出到电弧箱体520的外部的通道。电弧排出孔522分别在电弧箱体520的面中彼此相对的一对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面和后方侧面贯通形成。
电弧排出孔522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排出孔522在各相电流通电的每个位置形成有三个。如上所述,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中,三个彼此不同的相的电流可以通电。
由此,电弧排出孔522在前方侧形成有九个,在后方侧形成有九个,共形成有18个。电弧排出孔522的数量可以变化。
电弧排出孔522连通电弧箱体520的内部空间和电弧箱体520的外部。由此,所产生的电弧可以排出到电弧箱体520的外部。
框架结合部523是电弧箱体520与支撑框架600结合的部分。框架结合部523可以与支撑框架600的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对齐。
框架结合部523可以通过额外的紧固构件(未图示)与电弧箱体结合部610结合。在一实施例中,框架结合部523可以与电弧箱体结合部610螺纹结合。
框架结合部523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结合部523分别形成于电弧箱体52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前方侧端部和后方侧端部,共具有四个。框架结合部523的数量可以根据电弧箱体结合部610的数量而变化。
(5)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支撑框架600的说明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支撑框架600。支撑框架600固定支撑固定触头部400,从而防止固定触头部400在电磁接触器10与外部通电期间任意摇晃。
以下,参照图24至图26,详细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支撑框架600。
在支撑框架600结合有固定触头部400。固定触头部400可以固定结合于支撑框架600。支撑框架600在下侧支撑固定触头部400。
支撑框架600支撑灭弧部500。支撑框架600的上部空间和灭弧部500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由此,容纳于灭弧部500的内部空间的可动触头部300可以朝面向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头部400的方向移动。
在支撑框架600的下侧设置有框架100。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框架600和框架100可以通过螺钉等结合构件(未图示)紧固。
在支撑框架600的上侧设置有灭弧部500。支撑框架600与电弧箱体520结合。具体而言,支撑框架600的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和电弧箱体520的框架结合部523彼此结合。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框架600具有四边形截面,其是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四棱柱形状。支撑框架600的形状可以根据电弧箱体520的形状而变化。
支撑框架600包括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固定触头容纳部620、分隔壁部630以及板结合部640。
电弧箱体结合部610是支撑框架600与电弧箱体520结合的部分。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可以与框架结合部523对齐。
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可以与框架结合部523结合。在一实施例中,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可以与框架结合部523螺纹结合。
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分别形成于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的左侧和右侧以及后方侧的左侧和右侧,共具有四个。电弧箱体结合部610的数量可以根据框架结合部523的数量而变化。
在一实施例中,各个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可以分别位于前方侧的两侧端部和后方侧的两侧端部。
位于前方侧的两个电弧箱体结合部610和位于后方侧的两个电弧箱体结合部610配置成彼此相对。
另外,板结合部640位于前方侧的两个电弧箱体结合部610之间。板结合部640还位于设置于后方侧的两个电弧箱体结合部610之间。
固定触头容纳部620是容纳固定触头部400的空间。在固定触头部400容纳于固定触头容纳部620之后,可以通过紧固构件(未图示)固定结合于支撑框架600。
另外,在电弧腔室510结合于电弧箱体520的状态下,可以与固定触头容纳部620相邻配置。
固定触头容纳部620从面向电弧箱体520的一侧凹陷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容纳部620从支撑框架600的上侧凹陷形成。
固定触头容纳部620可以形成为与固定触头杆410相应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容纳部620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换言之,固定触头容纳部620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长于左右方向的宽度。
固定触头容纳部620可以形成有复数个。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在每一相包括两个固定触头部400。由此,固定触头容纳部620在前方侧和后方侧分别形成有一个。
此外,可以在各相电流通电的每一个固定触头部400设置固定触头容纳部620。由此,固定触头容纳部620共形成有六个。固定触头容纳部620的数量可以根据通电的电流的相的数量而变化。
在沿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配置的固定触头容纳部620之间设置有分隔壁部630。
分隔壁部630位于各个固定触头部400之间,可以物理隔开各个固定触头部400。通过设置分隔壁部630,通电到各个可动触头部300和固定触头部400的彼此不同相的电流可以被物理、电分离。
分隔壁部630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在彼此相邻配置的可动触头部300和固定触头部400之间发生电干扰。在一实施例中,分隔壁部630可以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分隔壁部630沿固定触头杆410或固定触头容纳部620所延伸的方向延伸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分隔壁部630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在每一相包括两个固定触头部400。由此,分隔壁部630向前方侧和后方侧延伸形成。分隔壁部630的前方侧端部可以与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面相邻配置。分隔壁部630的后方侧端部可以与支撑框架600的后方侧面相邻配置。
分隔壁部63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中,彼此不同的三个相的电流可以通电。由此,分隔壁部630具有两个,位于沿宽度方向配置的三个固定触头容纳部620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绝缘构件800的板部810可以位于延伸分隔壁部630的虚拟线上。由此,防止彼此不同的各相的电流被电干扰。
在一实施例中,板结合部640可以位于延伸分隔壁部630的虚拟线上。
板结合部640是绝缘构件800结合到支撑框架600的部分。支撑框架60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结合于板结合部640。
板结合部640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板结合部640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板结合部640a和位于右侧的第二板结合部640b这两个。
第一板结合部640a和第二板结合部640b彼此隔开配置。绝缘构件800的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分别插入结合于第一板结合部640a和第二板结合部640b。
第一板结合部640a和第二板结合部640b在配置位置上有差异,其他形状和结构相同。因此,将第一板结合部640a和第二板结合部640b统称为板结合部640。
板结合部640可以形成在支撑框架600彼此相对的两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板结合部640分别形成于支撑框架600的彼此相对的前方侧面和后方侧面。
由此,板结合部640共形成有四个。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位于前方侧的板结合部640为基准说明各个方向。
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插入结合于板结合部64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以能够沿前后方向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板结合部640。
板结合部640包括第一槽641、第二槽642、第一凸出部643、第二凸出部644以及容纳槽645。
第一槽641是供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插入的空间。第一槽641从支撑框架600的面向绝缘构件800的一侧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面凹陷形成。
第一槽641凹陷的距离可以形成为后述的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所延伸的长度以上。由此,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可以插入到第一槽641,直至各个插入部832、842、852和各个紧固部833、843、853到达容纳槽645。
第一槽641的一侧可以开放。具体而言,第一槽641的面向电弧箱体5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可以开放形成。因此,第一槽641也可以看作从支撑框架600的上侧凹陷形成。
第一槽641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规定长度。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槽641可以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度长于绝缘构件800的第一结合凸起830的上侧端部和第三结合凸起850的下侧端部之间的距离。
第一槽641的另一侧可以被封闭。具体而言,第一槽641的与电弧箱体520相反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可以被封闭。由此,插入到第一槽641的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可以被稳定地安置于第一槽641的所述另一侧。
第一槽641的另一另一侧可以被封闭。具体而言,第一槽641的与绝缘构件800相反的另一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可以被封闭。由此,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插入到第一槽641的距离可以被限制。
即,第一槽641的面向绝缘构件800的一侧(即,前方侧)和面向电弧箱体520的另一侧(即,上侧)开放形成。另外,第一槽641的与绝缘构件800相反的另一另一侧(即,后方侧)和与电弧箱体520相反的又一另一侧(即,下侧)被封闭。
第一槽641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宽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第一槽641的宽度的长度可以根据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的第一紧固部833或第三紧固部853的右侧端部和第二紧固部843的左侧端部之间的距离确定。
即,第一槽641的宽度的长度优选形成为大于第一紧固部833或第三紧固部853的右侧端部和第二紧固部843的左侧端部之间的距离。
换言之,第一槽641的宽度的长度优选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大于第一紧固部833或第三紧固部853和第二紧固部843之间的最长距离。
在第一槽641的内部形成有第二槽642和容纳槽645。另外,在第一槽64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
第二槽642是供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的第一延伸部831、第二延伸部841以及第三延伸部851插入的空间。第二槽642从支撑框架600的面向绝缘构件800的一侧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面凹陷形成。
第二槽642所凹陷的距离可以形成为短于第一槽641所凹陷的距离。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槽642所凹陷的距离和容纳槽645的宽度(即,前后方向的长度)之和可以等于第一槽641所凹陷的距离。
第二槽642可以被定义为第一槽641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第二槽642可以被定义为第一槽641中由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包围的空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槽642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被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包围。
由此,第二槽642的宽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小于第一槽641的宽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第二槽642的宽度的长度可以根据第一延伸部831、第二延伸部841以及第三延伸部851的宽度的长度来确定。
即,第二槽642的宽度的长度优选形成为大于第一延伸部831、第二延伸部841以及第三延伸部851的宽度。另外,第二槽642的宽度的长度优选形成为小于第一紧固部833或第三紧固部853的右侧端部和第二紧固部843的左侧端部之间的宽度。
换言之,第二槽642的宽度的长度优选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小于第一紧固部833或第三紧固部853和第二紧固部843之间的最长距离。
因此,若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插入结合于板结合部640,则各个插入部832、842、852和各个紧固部833、843、853不会通过第二槽642引出。由此,可以稳定地保持支撑框架600和绝缘构件800的结合状态。
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形成为沿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包围第一槽641。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从在宽度方向上包围第一槽641的各个面朝彼此凸出形成。
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彼此相对的面可以隔开。通过所述隔开,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的各个面之间的空间即第二槽642可以被限定。
换言之,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与支撑框架600的面向绝缘构件800的一侧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面相邻配置。另外,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从支撑框架600的所述一侧面朝远离绝缘构件800的方向延伸。
第二槽642的深度(即,前后方向的长度)可以根据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朝绝缘构件800延伸的长度来确定。即,第二槽642的深度可以等于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朝绝缘构件800延伸的长度。
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的高度(即,上下方向的长度)可以形成为第一槽641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度以下。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的高度可以形成为等于第一槽641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度。
容纳槽645位于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的与绝缘构件800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
容纳槽645是容纳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的第一插入部832、第二插入部842以及第三插入部852和第一紧固部833、第二紧固部843以及第三紧固部853的空间。容纳槽645可以被定义为由第一槽641划分的空间。
具体而言,容纳槽645可以被定义为,第一槽641所形成的空间中除第二槽642、第一凸出部643以及第二凸出部644占用的空间之外的剩余空间的一部分或全部。
容纳槽645与第一槽641连通。可以理解所述实施例中的容纳槽645是第一槽641所形成的空间中除第二槽642、第一凸出部643以及第二凸出部644占用的空间之外的剩余空间的一部分的情形。
容纳槽645与第二槽642连通。因此,与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的第一紧固部833、第二紧固部843以及第三紧固部853连续的第一延伸部831、第二延伸部841以及第三延伸部851可以容纳于第二槽642。
容纳槽645可以被定义为,在与绝缘构件800相反的一侧包围第一槽641的面与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之间的空间。
换言之,容纳槽645是由第一槽641的左侧、右侧、后方侧、下侧的面以及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的后方侧面包围的空间。
容纳槽645比第二槽642更远离绝缘构件800。即,容纳槽645比第二槽642位于后方侧。
容纳槽645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宽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容纳槽645的宽度可以形成为大于第二槽642的宽度。
容纳槽645的宽度可以形成为大于第一紧固部833或第三紧固部853的端部和第二紧固部843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一实施例中,容纳槽645的宽度可以形成为等于第一槽641的宽度。
因此,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的第一插入部832、第二插入部842以及第三插入部852和第一紧固部833、第二紧固部843以及第三紧固部853可以容易地插入并容纳于容纳槽645。另外,插入到容纳槽645的第一紧固部833、第二紧固部843以及第三紧固部853不会通过第二槽642引出。
稍后详细说明支撑框架600和绝缘构件800通过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插入结合到板结合部640而结合的过程。
(6)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绝缘构件800的说明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绝缘构件800。
绝缘构件800防止在电磁接触器10通电的彼此不同相的电流之间发生电干扰。
绝缘构件80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支撑框架600。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绝缘构件800在没有额外的紧固构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支撑框架600。
此外,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绝缘构件800在结合于支撑框架600之后可以稳定地保持结合于支撑框架600的状态。
以下,参照图27至图31,详细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绝缘构件800。
绝缘构件80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结合于支撑框架600。所述结合通过绝缘构件800的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插入结合到支撑框架600的板结合部640来实现。稍后详细说明所述结合过程。
绝缘构件800可以阻断在电磁接触器10通电的复数个相电流之间的电干扰。所述阻断通过绝缘构件800的板部810定位到复数个固定触头部400之间来实现。
绝缘构件800沿高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绝缘构件800可以在电弧箱体520的上侧面和支撑框架600的下侧面之间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绝缘构件800的上侧端部可以位于与电弧箱体520的上侧面相同的高度。另外,绝缘构件800的下侧端部可以位于与支撑框架600的下侧面相同的高度。
绝缘构件800在面向支撑框架600的方向和远离支撑框架600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形成。另外,绝缘构件800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
即,绝缘构件800是以经过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面作为截面且以左右方向作为高度的板状。
绝缘构件800的形状可以被确定为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支撑框架600并能够在复数个固定触头部400之间设置的任何形状。
绝缘构件800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这是为了排除在电磁接触器10通电的彼此不同相的电流之间的电干扰。
绝缘构件800可以由具有高刚性和高耐热性的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绝缘构件800被从电弧排出孔522排出的电弧而损坏。
在一实施例中,绝缘构件800可以由合成树脂或增强塑料形成。
绝缘构件80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绝缘构件800可以分别结合于支撑框架60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构件800包括第一绝缘构件800a和第二绝缘构件800b这两个。
第一绝缘构件800a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结合于第一板结合部640a。另外,第二绝缘构件800b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结合于第二板结合部640b。
第一绝缘构件800a和第二绝缘构件800b配置成彼此相对。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构件800a和第二绝缘构件800b可以平行地配置。
第一绝缘构件800a和第二绝缘构件800b彼此隔开配置。复数个固定触头部400中的位于中央的固定触头部400设置在第一绝缘构件800a和第二绝缘构件800b之间。
再次参照图21,以下,具体说明第一绝缘构件800a和第二绝缘构件800b与复数个固定触头部400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构件800a位于第二绝缘构件800b的右侧。第一绝缘构件800a设置在位于最左侧的固定触头部400和位于中央的固定触头部400之间。
第二绝缘构件800b位于第一绝缘构件800a的左侧。第二绝缘构件800b设置在位于中央的固定触头部400和位于最右侧的固定触头部400之间。
因此,在绝缘构件800结合的状态下从正面观察电磁接触器10时,从左侧向右侧方向依次配置有固定触头部400、第一绝缘构件800a、固定触头部400、第二绝缘构件800b以及固定触头部400。
即,第一绝缘构件800a和第二绝缘构件800b分别位于设置在电磁接触器10的复数个固定触头部400之间。由此,在各个固定触头部400之间不会发生电干扰。
另一方面,支撑框架600的一侧和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可以形成为彼此对称。
由此,绝缘构件800具有两对,可以分别结合于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即,绝缘构件800可以共具有四个。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绝缘构件800结合于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为前提进行说明。
另外,第一绝缘构件800a和第二绝缘构件800b在结合于第一板结合部640a和第二板结合部640b方面有差异,但结构相同。
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绝缘构件800a和第二绝缘构件800b统称为绝缘构件800。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构件800包括板部810、结合边缘820、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
板部810形成绝缘构件800的主体。板部810具有结合边缘820。另外,在板部810结合有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
板部810将彼此相邻配置的复数个固定触头部400之间物理、电分离。
顾名思义,板部810形成为板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板部810形成为将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彼此相对的边缘和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彼此相对的边缘为各个边的四边板状。板部810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
板部810的所述规定的厚度可以根据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的配置方式来确定。
具体而言,板部810的厚度可以形成为等于第一延伸部831的外侧(即,左侧)的面或第三延伸部851的外侧(即,左侧)的面和第二延伸部841的外侧(即,右侧)的面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
另外,板部810的前方侧的上侧和下侧的边角被倒角(taper)加工。即,板部810的向外部凸出的各个边角被倒角加工。由此,用户不会因板部810的边缘而受伤。
板部810沿上下方向延伸规定的长度。板部810可以在电弧箱体520的上侧面和支撑框架600的下侧端部之间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板部810的上侧端部可以位于与电弧箱体的上侧面相同的高度。另外,板部810的下侧端部可以位于与支撑框架600的下侧端部相同的高度。
由此,板部810可以物理、电分离彼此相邻配置的复数个固定触头部400。
板部810的面向支撑框架6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的边缘被定义为结合边缘820。
结合边缘820是绝缘构件800与支撑框架600相邻配置的边缘。在一实施例中,结合边缘820可以与支撑框架600的面向结合边缘820的一侧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面接触。
结合边缘820与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连续。具体而言,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偏向结合边缘820的下侧。
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是绝缘构件800与支撑框架600结合的部分。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结合于板结合部640。
或者,结合凸起830、840、850可以具有三个以上。不管任何情况,只要结合凸起830、840、85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板结合部640的数量就足够。
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从结合边缘820朝支撑框架600延伸形成。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偏向结合边缘820的下侧。
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可以配置在板部810位于彼此相邻配置的复数个固定触头部400之间的任何位置。
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可以由具有规定弹性的材料形成。如后所述,在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插入板结合部640时,伴随着规定形状的变形并插入。
另外,若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完成插入,则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恢复到初始形状并可以紧固到板结合部640。稍后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沿结合边缘820的上下方向依次配置。具体而言,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可以彼此隔开配置。
沿上下方向配置的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第三结合凸起850的最长距离可以形成为第二槽642的高度以下。具体而言,第一结合凸起830的上侧端部和第三结合凸起850的下侧端部之间的距离可以形成为短于第二槽642从上侧朝下侧凹陷的长度。
由此,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贯穿插入到第二槽642,可以与板结合部640稳定地结合。
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从结合边缘820朝支撑框架600延伸形成。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延伸形成的长度可以形成为,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面和在后方包围容纳槽645的面之间的距离以上。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所延伸的长度可以等于第一槽64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换言之,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所延伸的长度可以等于第二槽642和容纳槽645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之和。
在上述实施例中,若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插入到第二槽642和容纳槽645,则结合边缘820可以与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面接触。由此,即使在电磁接触器10动作的情况下也能使绝缘构件800的摇晃最小,从而可以使绝缘构件800与支撑框架600稳定地结合。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形成为在结合边缘820延伸的方向上即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高度。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结合凸起840的高度形成为大于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第三结合凸起850的高度。或者,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第三结合凸起850的高度可以形成为大于第二结合凸起840的高度。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的高度可以形成为相同。
第一结合凸起830位于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中的最上侧。第一结合凸起830与第二结合凸起840隔开配置。
第一结合凸起830从结合边缘820朝支撑框架600延伸。第一结合凸起830插入结合于板结合部640。
第一结合凸起830通过外力其形状变形并可以储存恢复力。具体而言,第一结合凸起830在通过第二槽642时其形状可以在朝结合边缘820的内侧的方向上变形。
另外,若第一结合凸起830完成插入,则第一结合凸起830通过储存的恢复力恢复到初始形状。
由此,第一结合凸起830被第一凸出部643或第二凸出部644卡住,第一结合凸起830可以稳定地容纳于容纳槽645。
第一结合凸起830在结合边缘820的厚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偏向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结合凸起830偏向结合边缘820的左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结合凸起830所偏向的方向可以与第二结合凸起840所偏向的方向相反。另外,第一结合凸起830所偏向的方向可以与第三结合凸起850所偏向的方向相同。
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第三结合凸起850偏向结合边缘820的左侧。另外,第二结合凸起840偏向结合边缘820的右侧。
第一结合凸起830包括第一延伸部831、第一插入部832以及第一紧固部833。
第一延伸部831是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结合边缘820连续的部分。第一延伸部831从结合边缘820朝支撑框架600延伸形成。
第一延伸部831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第一延伸部831的厚度(即,左右方向长度)可以形成为第二槽642的宽度以下。
换言之,第一延伸部831的厚度可以形成为,在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宽度(即,左右方向长度)以下。
因此,第一延伸部831可以从第二槽642的前方侧贯穿并插入第二槽642。
第一延伸部831的面向支撑框架6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端部与第一插入部832和第一紧固部833连续。
第一插入部832是第一结合凸起830的部分中容纳于容纳槽645的部分。第一插入部832贯穿第二槽642并可以插入到容纳槽645。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插入部832形成为,其截面积随着远离第一延伸部831的方向而减小。换言之,第一插入部832的连接于第一延伸部831的一侧端部的截面积形成为小于面向支撑框架600的另一侧端部的截面积。
由此,第一插入部832的较小地形成的截面积的部分先插入到第二槽642。因此,第一插入部832可以容易地插入到第二槽642。
第一紧固部833在第一插入部832和第一延伸部831连续的部分向外侧凸出。由此,可以理解成,第一插入部832形成为大于第一延伸部831的宽度。
在第一插入部83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紧固部833。
第一紧固部833防止插入到容纳槽645的第一结合凸起830任意引出。第一紧固部833与第一插入部832一起容纳于容纳槽645。
第一紧固部833形成于第一插入部832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紧固部833可以位于第一延伸部831和第一插入部832连续的部分。
第一紧固部833从第一插入部832的侧面朝辐射状外侧凸出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紧固部833向第一结合凸起830偏向结合边缘820的方向即左侧凸出形成。
第一紧固部833可以与第一插入部832的一侧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面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紧固部833可以相对于第一插入部832的侧面垂直地延伸。
第一紧固部833的与第一插入部832相反的一侧端部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端部可以比板部640的面更靠外侧。即,在从前方侧观察时,第一紧固部833的所述一侧端部比板部640的面更靠近左侧。
第一紧固部833可以在远离第一延伸部831的方向上朝第一插入部832的端部倾斜地延伸。换言之,第一紧固部833可以在面向支撑框架600的方向(即,前方侧)上朝第一插入部832的端部倾斜地形成。
即,第一紧固部833形成为,其截面积随着远离第一延伸部831而减小。
因此,在从上侧观察时,第一结合凸起830是朝面向支撑框架600的方向延伸的箭头或钩(hook)的形状。
由此,第一结合凸起830可以容易地插入到板结合部640。另外,若第一结合凸起830插入到板结合部640,则第一紧固部833与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接触。由此,第一结合凸起830不会从板结合部640任意引出。
第二结合凸起840位于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第三结合凸起850之间,第二结合凸起840分别与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第三结合凸起850隔开配置。
第二结合凸起840从结合边缘820朝支撑框架600延伸。第二结合凸起840插入结合于板结合部640。
第二结合凸起840通过外力其形状变形并可以储存恢复力。具体而言,第二结合凸起840在通过第二槽642时其形状可以在朝结合边缘820的内侧的方向上变形。
另外,若第二结合凸起840完成插入,则第二结合凸起840通过储存的恢复力恢复到初始形状。
由此,第二结合凸起840被第一凸出部643或第二凸出部644卡住,第二结合凸起840可以稳定地容纳于容纳槽645。
第二结合凸起840在结合边缘820的厚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偏向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结合凸起840偏向结合边缘820的右侧。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结合凸起840所偏向的方向可以与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第三结合凸起850所偏向的方向相反。
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结合凸起840偏向结合边缘820的右侧。另外,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第三结合凸起850偏向结合边缘820的左侧。
第二结合凸起840包括第二延伸部841、第二插入部842以及第二紧固部843。
第二延伸部841是第二结合凸起840和结合边缘820连续的部分。第二延伸部841从结合边缘820朝支撑框架600延伸形成。
第二延伸部841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第二延伸部841的厚度(即,左右方向长度)可以形成为第二槽642的宽度以下。
换言之,第二延伸部841的厚度可以形成为在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宽度(即,左右方向长度)以下。
因此,第二延伸部841可以从第二槽642的前方侧贯穿并插入第二槽642。
第二延伸部841的面向支撑框架6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端部与第二插入部842和第二紧固部843连续。
第二插入部842是第二结合凸起840的部分中容纳于容纳槽645的部分。第二插入部842贯穿第二槽642并可以插入到容纳槽645。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插入部842形成为,其截面积随着远离第二延伸部841的方向而减小。换言之,第二插入部842的连接于第二延伸部841的一侧端部的截面积形成为小于面向支撑框架600的另一侧端部的截面积。
由此,第二插入部842的较小地形成的截面积的部分先插入到第二槽642。因此,第二插入部842可以容易地插入到第二槽642。
第二紧固部843在第二插入部842和第二延伸部841连续的部分向外侧凸出。由此,可以理解成,第二插入部842形成为大于第二延伸部841的宽度。
在第二插入部84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紧固部843。
第二紧固部843防止插入到容纳槽645的第二结合凸起840任意引出。第二紧固部843与第二插入部842一起容纳于容纳槽645。
第二紧固部843形成在第二插入部842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紧固部843可以位于第二延伸部841和第二插入部842连续的部分。
第二紧固部843从第二插入部842的侧面朝辐射状外侧凸出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紧固部843向第二结合凸起840偏向结合边缘820的方向即右侧凸出形成。
第二紧固部843凸出的所述方向可以理解为与第一紧固部833凸出的方向相反。
第二紧固部843可以与第二插入部842的一侧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面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紧固部843可以相对于第二插入部842的侧面垂直地延伸。
第二紧固部843的与第二插入部842相反的一侧端部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端部可以比板部640的面更靠外侧。即,在从前方侧观察时,第二紧固部843的所述一侧端部比板部640的面更靠近右侧。
第二紧固部843可以在远离第二延伸部841的方向上朝第二插入部842的端部倾斜地延伸。换言之,第二紧固部843可以在面向支撑框架600的方向(即,前方侧)上朝第二插入部842的端部倾斜地形成。
即,第二紧固部843形成为其截面积随着远离第二延伸部841而减小。
因此,在从上侧观察时,第二结合凸起840是朝面向支撑框架600的方向延伸的箭头或钩的形状。
由此,第二结合凸起840可以容易地插入到板结合部640。另外,若第二结合凸起840插入到板结合部640,则第二紧固部843与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接触。由此,第二结合凸起840不会从板结合部640任意引出。
第三结合凸起850在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中位于最下侧。第三结合凸起850与第二结合凸起840隔开配置。
第三结合凸起850从结合边缘820朝支撑框架600延伸。第三结合凸起850插入结合于板结合部640。
第三结合凸起850通过外力其形状变形并可以储存恢复力。具体而言,第三结合凸起850在通过第二槽642时其形状可以在朝结合边缘820的内侧的方向上变形。
另外,若第三结合凸起850完成插入,则第三结合凸起850通过储存的恢复力恢复到初始形状。
由此,第三结合凸起850被第一凸出部643或第二凸出部644卡住,第三结合凸起850可以稳定地容纳于容纳槽645。
第三结合凸起850在结合边缘820的厚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偏向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三结合凸起850偏向结合边缘820的左侧。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结合凸起840所偏向的方向可以与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第三结合凸起850所偏向的方向相反。
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结合凸起840偏向结合边缘820的右侧。另外,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第三结合凸起850偏向结合边缘820的左侧。
第三结合凸起850包括第三延伸部851、第三插入部852以及第三紧固部853。
第三延伸部851是第三结合凸起850和结合边缘820连续的部分。第三延伸部851从结合边缘820朝支撑框架600延伸形成。
第三延伸部851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第三延伸部851的厚度(即,左右方向长度)可以形成为第二槽642的宽度以下。
换言之,第三延伸部851的厚度可以形成为在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宽度(即,左右方向长度)以下。
因此,第三延伸部851可以从第二槽642的前方侧贯穿并插入第二槽642。
第三延伸部851的朝支撑框架6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端部与第三插入部852和第三紧固部853连续。
第三插入部852是第三结合凸起850的部分中容纳于容纳槽645的部分。第三插入部852可以贯穿第二槽642并插入到容纳槽645。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三插入部852形成为,其截面积随着远离第三延伸部851的方向而减小。换言之,第三插入部852的连接于第三延伸部851的一侧端部的截面积形成为小于面向支撑框架600的另一侧端部的截面积。
由此,第三插入部852的较小地形成的截面积的部分先插入到第二槽642。因此,第三插入部852可以容易地插入到第二槽642。
第三紧固部853在第三插入部852和第三延伸部851连续的部分向外侧凸出。由此,可以理解成,第三插入部852形成为大于第三延伸部851的宽度。
在第三插入部852的一侧设置有第三紧固部853。
第三紧固部853防止插入到容纳槽645的第三结合凸起850任意引出。第三紧固部853与第三插入部852一起容纳于容纳槽645。
第三紧固部853形成在第三插入部852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紧固部853可以位于第三延伸部851和第三插入部852连续的部分。
第三紧固部853从第三插入部852的侧面朝辐射状外侧凸出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三紧固部853向第三结合凸起850偏向结合边缘820的方向即左侧凸出形成。
可以理解,第三紧固部853凸出的所述方向与第一紧固部833凸出的方向相同。另外,可以理解,第三紧固部853凸出的所述方向与第二紧固部843凸出的方向相反。
第三紧固部853可以与第三插入部852的一侧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面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紧固部853可以相对于第三插入部852的侧面垂直地延伸。
第三紧固部853的与第三插入部852相反的一侧端部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端部可以比板部640的面更靠外侧。即,在从前方侧观察时,第三紧固部853的所述一侧端部比板部640的面更靠近左侧。
第三紧固部853可以在远离第三延伸部851的方向上朝第三插入部852的端部倾斜地延伸。换言之,第三紧固部853可以在面向支撑框架600的方向(即,前方侧)上朝第三插入部852的端部倾斜地延伸。
即,第三紧固部853形成为,其截面积随着远离第三延伸部851而减小。
因此,在从上侧观察时,第三结合凸起850是朝面向支撑框架600的方向延伸的箭头或钩的形状。
由此,第三结合凸起850可以容易地插入到板结合部640。另外,若第三结合凸起850插入到板结合部640,则第三紧固部853与第一凸出部643或第二凸出部644接触。由此,第三结合凸起850不会从板结合部640任意引出。
(7)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绝缘构件800结合的过程的说明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绝缘构件800。绝缘构件80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支撑框架600。绝缘构件800具有复数个,分别位于复数个固定触头部400之间。
由此,可以防止在电磁接触器10通电的彼此不同相的电流之间的电干扰。
以下,参照图32至图34,详细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绝缘构件800与支撑框架600结合的过程。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构件800包括第一绝缘构件800a和第二绝缘构件800b这两个。第一绝缘构件800a和第二绝缘构件800b分别结合于在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形成的第一板结合部640a和第二板结合部640b。
如上所述,支撑框架600可以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彼此对称。由此,在支撑框架600的后方侧也可以形成有第一板结合部640a和第二板结合部640b。
在上述实施例中,绝缘构件800也可以设置在支撑框架600的后方侧。即,第一绝缘构件800a可以结合于后方侧的第一板结合部640a,第二绝缘构件800b可以结合于后方侧的第二板结合部640b。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以绝缘构件800与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结合的过程为中心进行说明。可以理解,所述过程同样适用于绝缘构件8000与支撑框架600的后方侧结合的情形。
参照图32,示出了绝缘构件800与支撑框架600结合的过程的立体图。
绝缘构件800配置于支撑框架600的前方侧。绝缘构件800朝面向支撑框架600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移动。
此时,绝缘构件800包括第一绝缘构件800a和第二绝缘构件800b这两个。第一绝缘构件800a和第二绝缘构件800b分别朝第一板结合部640a和第二板结合部640b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绝缘构件800的第三结合凸起850的下侧端部可以位于与在下侧包围第一槽641和第二槽642的面相同的高度。即,第三结合凸起850的下侧端部安置于所述面,可以插入到板结合部640。
参照图33,示出了绝缘构件800与支撑框架600结合的过程的俯视图。
绝缘构件800的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插入到板结合部640。
具体而言,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的各个插入部832、842、852和各个紧固部833、843、853先插入到第二槽642。
此时,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能够实现规定的形状变形。另外,在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各个插入部832、842、852之间的最长距离和各个紧固部833、843、853之间的最长距离形成为长于第二槽642的宽度。
因此,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的形状朝彼此弯曲变形并插入到第二槽642。
具体而言,偏向结合边缘820的左侧的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第三结合凸起850的形状朝右侧即第二结合凸起840偏向的方向弯曲变形。
另外,偏向结合边缘820的右侧的第二结合凸起840的形状朝左侧即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第三结合凸起850偏向的方向弯曲变形。
由于所述形状变形,各个插入部832、842、852之间的最长距离和各个紧固部833、843、853之间的最长距离可以减小到第二槽642的宽度以下。
由此,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贯穿第二槽642并可以插入到容纳槽645。
在所述插入过程中,绝缘构件800的各个插入部832、842、852和各个紧固部833、843、853的最外侧可以与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接触并移动。
换言之,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被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按压并插入结合到第二槽642和容纳槽645。
参照图34,示出了绝缘构件800与支撑框架600结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通过上述过程,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结合于板结合部640。
若完成结合,则各个延伸部831、841、851贯穿插入到第二槽642。另外,各个插入部832、842、852和各个紧固部833、843、853容纳于容纳槽645。
此时,如上所述,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的形状变形并储存恢复力。另外,容纳槽645形成为具有比第二槽642更宽的宽度(即,左右方向)。
此外,容纳槽645形成为,在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的形状不发生变形的状态下,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的最长距离以上的宽度。
因此,第一结合凸起830、第二结合凸起840以及第三结合凸起850通过储存的恢复力恢复到初始形状。即,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第三结合凸起850与第二结合凸起840朝彼此远离的方向弯曲。
换言之,第一结合凸起830和第三结合凸起850朝作为偏向结合边缘820的方向的左侧弯曲。另外,第二结合凸起840朝作为偏向结合边缘820的方向的右侧弯曲。
由此,各个插入部832、842、852和各个紧固部833、843、853在容纳槽645的宽度方向上展开。
此时,各个紧固部833、843、853位于在后方侧包围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以及容纳槽645的面之间。即,各个紧固部833、843、853在绝缘构件800插入的方向(即,前方侧)上与第一凸出部643和第二凸出部644重叠。
具体而言,第一紧固部833和第三紧固部853与第一凸出部643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另外,第二紧固部843与第二凸出部644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即,各个紧固部833、843、853与板结合部640卡扣紧固或钩结合。
因此,即使向绝缘构件800施加朝远离支撑框架600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的力,由于各个紧固部833、843、853和各个凸出部643、644接触,绝缘构件800也不会与支撑框架600分离。
由此,可以稳定地保持绝缘构件800和支撑框架600的结合。
另外,可以理解,各个结合凸起830、840、850在朝彼此被按压之后与板结合部640分离,从而绝缘构件800可以与支撑框架600分离。
此外,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电弧箱体520未结合的状态下,绝缘构件800结合于支撑框架600。或者,可以理解,即使在电弧箱体520结合于支撑框架600的状态下,绝缘构件800也可以结合(参照图21)。
以上,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应理解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本发明的思想和领域的范围内能够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10:电磁接触器
100:框架
110:基座部
120:下部框架部
200:驱动部
210:横杆
211:触头杆连接部
212:可动芯
213:固定部
220:弹性构件
221:第一弹性构件
222:第二弹性构件
300:可动触头部
310:可动触头杆
320:可动触头
321:第一可动触头
322:第二可动触头
400:固定触头部
410:固定触头杆
411:第一固定触头杆
412:第二固定触头杆
420:固定触头块
421:第一固定触头块
422:第二固定触头块
430:固定触头
431:第一固定触头
432:第二固定触头
500:灭弧部
510:电弧腔室(arc chamber)
520:电弧箱体(arc box)
521:盖部
522:电弧排出孔
523:框架结合部
600:支撑框架
610:电弧箱体结合部
620:固定触头容纳部
630:分隔壁部
640:盖结合部(板结合部)
640a:第一盖结合部(第一板结合部)
640b:第二盖结合部(第二板结合部)
641:第一槽
642:第二槽
643:第一凸出部
644:第二凸出部
645:容纳槽
700:盖框架
710:外表面
711:第一面
712:第二面
713:第三面
714:第四面
720:筋部
721:第一筋
722:第二筋
730:电弧空间部
731:第一电弧空间部
731a:第一开口部
732:第二电弧空间部
732a:第二开口部
733:第三电弧空间部
733a:第三开口部
740:电弧箱体紧固部
741:延伸部
742:插入部
743:紧固部
750:框架结合部
750a:第一框架结合部
750b:第二框架结合部
751:延伸部
752:插入部
753:锥形部
800:绝缘构件
800a:第一绝缘构件
800b:第二绝缘构件
810:板部
820:结合边缘
830:第一结合凸起
831:第一延伸部
832:第一插入部
833:第一紧固部
840:第二结合凸起
841:第二延伸部
842:第二插入部
843:第二紧固部
850:第三结合凸起
851:第三延伸部
852:第三插入部
853:第三紧固部
Claims (30)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中,包括:
固定触头;
可动触头,与所述固定触头相邻配置,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
支撑框架,支撑所述固定触头;以及
盖框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所述支撑框架,覆盖所述支撑框架的一侧;
所述盖框架包括:
复数个外表面,配置成彼此隔开且彼此面向;
筋部,位于复数个所述外表面之间;以及
框架结合部,从所述筋部的一侧延伸,插入结合于所述支撑框架;
所述框架结合部包括:
延伸部,从所述筋部的所述一侧延伸,具有规定的宽度;以及
插入部,位于所述延伸部的端部,具有比所述延伸部的宽度更大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延伸部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筋部的厚度更小的宽度,
所述插入部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筋部的厚度更大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插入部形成为四边板状,
所述插入部的边角中的至少一个边角被倒角加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外表面包括:
第一面,形成为一方向的长度比另一方向的长度更长的板状;以及
第二面和第三面,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一方向的各个端部延伸,配置成彼此面向;
所述筋部在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之间分别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隔开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朝远离所述第一面的方向延伸形成,
所述筋部与所述第一面连续,并且,所述筋部朝远离所述第一面的方向以比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的长度更短的长度延伸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框架结合部在所述筋部的面向所述电磁接触器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筋部的端部相邻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在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筋部之间以及所述筋部和所述第三面之间形成有电弧空间部,所述电弧空间部由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以及所述筋部包围以及由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三面以及所述筋部包围,
所述电弧空间部与所述电磁接触器的电弧排出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还包括第四面,所述第四面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另一方向的端部中与所述电磁接触器相反侧的端部延伸,
所述第四面在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之间延伸,
所述第四面和所述筋部的与设置有所述框架结合部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端部连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支撑框架包括:
第一槽,从面向所述盖框架的一侧面凹陷形成;以及
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从在两侧包围所述第一槽的面凸出,彼此面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从所述支撑框架的所述一侧面朝与所述盖框架相反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槽凹陷形成的深度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延伸的长度更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支撑框架包括:
第二槽,其为形成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之间的空间;以及
容纳槽,分别与所述第二槽连通,所述容纳槽是形成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的与所述盖框架相反的一侧的空间;
所述框架结合部的所述延伸部插入到所述第二槽,
所述框架结合部的所述插入部插入到所述容纳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框架结合部的所述插入部的高度形成为所述第一槽的高度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第一槽的一侧开放形成,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封闭,
所述插入部的面向所述第一槽的所述另一侧的边角被倒角加工。
14.一种电磁接触器,其中,包括:
固定触头,固定于支撑框架;
可动触头,与所述固定触头相邻配置,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
电弧箱体,包括空间部和电弧排出孔,所述空间部位于所述电弧箱体的内部且容纳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所述电弧排出孔连通所述空间部和外部;以及
盖框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电弧箱体,覆盖所述电弧箱体的一侧;
所述盖框架包括:
第一面,形成为一方向的长度比另一方向的长度更长的板状;以及
电弧箱体紧固部,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另一方向的端部中面向所述电弧箱体的一侧端部延伸,并结合于所述电弧排出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电弧箱体紧固部包括:
延伸部,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一侧端部延伸;
插入部,位于所述延伸部的端部,插入结合于所述电弧排出孔;以及
紧固部,位于所述插入部的端部,相对于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朝辐射状外侧延伸形成,与包围所述电弧排出孔的边缘接触。
16.一种电磁接触器,其中,包括:
固定触头;
可动触头,与所述固定触头相邻配置,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
支撑框架,支撑所述固定触头;以及
绝缘构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所述支撑框架;
所述绝缘构件包括:
板部,形成为板状;
结合边缘,形成所述板部的一侧边缘;以及
结合凸起,设置于所述结合边缘,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结合于所述支撑框架;
所述结合凸起包括:
延伸部,从所述板部的所述一侧朝所述支撑框架延伸,具有规定的宽度;
插入部,位于所述延伸部的端部,朝所述支撑框架延伸;以及
紧固部,从所述插入部的一侧凸出,具有比所述延伸部的宽度更大的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板部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
所述延伸部形成为具有比所述板部的厚度更小的宽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紧固部沿所述板部的厚度方向凸出,
所述紧固部的一侧的端部在所述板部的厚度方向上比所述板部的一侧的面更靠外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紧固部沿所述板部的厚度方向凸出,且延伸为与所述插入部形成规定的角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插入部形成为其截面积朝远离所述延伸部的方向减小,
所述紧固部位于所述延伸部和所述插入部连续的部位附近。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结合凸起具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沿所述结合边缘延伸的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包括:
第一结合凸起,偏向所述结合边缘的一侧;
第二结合凸起,与所述第一结合凸起相邻配置,偏向所述结合边缘的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以及
第三结合凸起,与所述第二结合凸起相邻配置,偏向所述结合边缘的所述一侧。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第一结合凸起的第一紧固部在朝所述结合边缘的所述一侧的方向上凸出,
所述第二结合凸起的第二紧固部在朝所述结合边缘的所述另一侧的方向上凸出,
所述第三结合凸起的第三紧固部在朝所述结合边缘的所述一侧的方向上凸出。
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板部的与所述结合边缘相反的另一侧的边缘的各个端部被倒角加工。
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支撑框架包括:
第一槽,从面向所述绝缘构件的一侧面凹陷形成;以及
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从在两侧包围所述第一槽的面凸出,彼此面向。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从所述支撑框架的所述一侧面朝与所述绝缘构件相反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槽凹陷形成的深度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延伸的长度更长。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支撑框架包括:
第二槽,其为形成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之间的空间;以及
容纳槽,分别与所述第二槽连通,所述容纳槽是形成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的与所述绝缘构件相反的一侧的空间;
所述绝缘构件的所述延伸部插入到所述第二槽,
所述绝缘构件的所述插入部和所述紧固部插入到所述容纳槽。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紧固部在所述绝缘构件插入所述支撑框架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重叠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绝缘构件分别具有复数个,
复数个所述绝缘构件分别位于复数个所述固定触头之间。
3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绝缘构件和所述支撑框架进行钩结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20-0003858 | 2020-01-10 | ||
KR1020200003859A KR102303549B1 (ko) | 2020-01-10 | 2020-01-10 | 절연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접촉기 |
KR1020200003858A KR102303548B1 (ko) | 2020-01-10 | 2020-01-10 | 커버 프레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접촉기 |
KR10-2020-0003859 | 2020-01-10 | ||
PCT/KR2020/019406 WO2021141320A1 (ko) | 2020-01-10 | 2020-12-30 | 전자 접촉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46005A true CN114946005A (zh) | 2022-08-26 |
Family
ID=76788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92556.1A Withdrawn CN114946005A (zh) | 2020-01-10 | 2020-12-30 | 电磁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946005A (zh) |
WO (1) | WO2021141320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3871Y2 (ja) * | 1987-07-24 | 1995-05-31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JPH02138834U (zh) * | 1989-04-24 | 1990-11-20 | ||
JP3360771B2 (ja) * | 1994-02-08 | 2002-12-24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JP3323120B2 (ja) * | 1997-12-04 | 2002-09-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端子カバー付き電磁接触器 |
JP2000057921A (ja) * | 1998-08-10 | 2000-02-25 | Fuji Electric Co Ltd | 電磁接触器 |
KR200200492Y1 (ko) * | 2000-05-10 | 2000-10-16 | 엘지산전주식회사 | 단독 취부장치와 안전 덮개를 구비한 열동형 과부하 계전기 |
-
2020
- 2020-12-30 CN CN202080092556.1A patent/CN114946005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20-12-30 WO PCT/KR2020/019406 patent/WO2021141320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141320A1 (ko) | 2021-07-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01027950A1 (fr) | Contacteur | |
JP7432762B2 (ja) | 気中遮断器 | |
CN112955994B (zh) |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 |
CN115280453A (zh) | 灭弧部及包括该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 | |
CN114946005A (zh) | 电磁接触器 | |
EP4174894A1 (en) | Arc path-forming par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comprising same | |
KR102303549B1 (ko) | 절연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접촉기 | |
KR102303548B1 (ko) | 커버 프레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접촉기 | |
CN114762071B (zh) | 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 |
CN114600219B (zh) | 能够有效地消灭电弧的电磁接触器 | |
CN101488426B (zh) | 析气绝缘体组件、导体组件和使用该导体组件的电气开关装置 | |
JP7399308B2 (ja) | 気中遮断器 | |
KR102275001B1 (ko) | 아크를 효과적으로 소호할 수 있는 전자 접촉기 | |
JP5288083B1 (ja) | 開閉器 | |
JP2023515588A (ja) | アーク消弧組立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遮断器{arc extinguishing assembly and circuit breaker having thereof} | |
JP7432761B2 (ja) | アーク消弧部、及びこれを含む気中遮断器 | |
KR102704406B1 (ko) | 차단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기중 차단기 | |
CN221057295U (zh) | 挂锁结构、断路器及电气设备 | |
EP4339982A1 (en) | Circuit breaking unit and air circuit breaker including same | |
EP4439618A1 (en) | Sub-contact uni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including same | |
US20240047163A1 (en) | Interrupter and air circuit breaker comprising same | |
KR20230075639A (ko) | 직류 릴레이 | |
CN117280435A (zh) | 电弧熄灭部及包括其的空气断路器 | |
KR20040058822A (ko) | 저압용 차단기 및 개폐기 소호부의 고정접촉자 구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