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28257A - 逆变器装置、马达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装置、马达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28257A
CN114928257A CN202210127865.9A CN202210127865A CN114928257A CN 114928257 A CN114928257 A CN 114928257A CN 202210127865 A CN202210127865 A CN 202210127865A CN 114928257 A CN114928257 A CN 1149282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inverter device
flow channel
power modul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278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奈良朋信
岩上直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Elesy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Elesy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Elesys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Elesy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9282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282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27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高效冷却电容器的逆变器装置、马达及车辆。逆变器装置(20)具有:电容器模块(14),其具有电容器(141);流路形成体(2),其与电容器模块(14)相邻地配置,且具有能供对电容器模块(14)进行冷却的制冷剂(Q)通过的流路(21);以及框体(3),其对电容器模块(14)及流路形成体(2)进行收纳。电容器模块(14)具有互相对置的两个主面(S141、S142)以及将两个主面(S141、S142)相连的侧面(S143、S144)。流路形成体(2)具有与主面(S141)接触的第一接触面(S21)、与侧面(S143)接触的第二接触面(S22)以及与侧面(S144)接触的第二接触面(S23)。

Description

逆变器装置、马达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逆变器装置、马达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载用的逆变器装置中,例如有装设于电动汽车(EV)的逆变器装置、装设于混合动力车的逆变器装置等。在装设于电动汽车的逆变器装置的情况下,由于通电时的大电流,逆变器装置发热。另外,在装设于混合动力车的逆变器装置的情况下,由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被传递,逆变器装置被加热。而且,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求逆变器装置、特别是内置于逆变器装置中的电容器的冷却。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在使冷却介质通过的流路形成体12与被填充材料覆盖的电容器的上表面接近的状态下,利用冷却介质冷却电容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978324号公报
但是,在仅使电容器的一个面与冷却介质或流路形成体接触的结构中,存在冷却介质对电容器的冷却不充分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冷却电容器的逆变器装置、装设有该逆变器装置的马达以及装设有该马达的车辆。
本申请的示例性发明是一种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容器模块,其具有使来自电源的电压平滑的电容器;流路形成体,其与所述电容器模块相邻配置,且具有冷却该电容器模块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流路;以及框体,其收纳所述电容器模块及所述流路形成体,所述电容器模块具有相互对置的两个主面和连接该两个主面的侧面,所述流路形成体具有与一方的所述主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面以及与所述侧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面。
另外,本申请的另一示例性发明是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装设有上述逆变器装置。
另外,本申请的另一示例性发明是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装设有上述马达。
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发明,能够提供能够高效地冷却电容器的逆变器装置、装设了该逆变器装置的马达以及装设了该马达的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装设有本发明的逆变器装置(马达)的车辆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逆变器装置的垂直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逆变器装置的组装过程中的垂直剖视图。
图4是示出将图1所示的逆变器装置的小盖部件拆下后的状态的垂直剖视图。
图5是图2中的A-A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逆变器装置、马达及车辆。
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轴设定为X轴、Y轴及Z轴。作为一个例子,包含X轴和Y轴的XY平面为水平,Z轴为铅垂。另外,有时将图2~图5中的上侧称为"上"或"上方",将下侧称为"下"或"下方"。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下方向(铅垂方向)、水平方向、上侧及下侧只是用于说明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由这些名称示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在图1中,马达(电动马达)15例如是三相交流马达,是车辆100的驱动力源。马达15的旋转轴与减速器60及差速齿轮70连接。由此,马达15的驱动力(转矩)经由这些减速器60、差速齿轮70、驱动轴(driving shaft)80传递到一对车轮50a、50b。
逆变器控制装置10的逆变器装置(逆变器部)20装设于马达15而使用。该逆变器装置20具备:向马达15提供驱动电力的功率模块单元13;向功率模块单元13输出使马达15驱动的驱动信号的功率模块驱动电路(驱动电路)12;向功率模块驱动电路12输出控制信号的逆变器控制电路(控制电路)11;以及使来自电池(外部电源)BT的电压平滑的电容器模块14。
逆变器装置20由来自掌管车辆100整体的控制的控制部30的控制信号控制,驱动马达15。即,逆变器装置20能够对来自电池BT的电力进行转换(从直流转换为交流)而向马达15提供。控制部30例如是车辆控制单元(Vehicle Control Unit:VCU)。
另外,逆变器装置20也能够对通过马达15的旋转而产生的反电动势进行转换(从交流转换为直流)并提供给电池BT。
另外,逆变器装置20例如只要是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具备马达15的车辆100,就能够装设于任何车辆。
功率模块单元13具有U相、V相、W相各连接两个功率开关元件(上桥臂的功率开关元件和下桥臂的功率开关元件)、总共连接六个功率开关元件而成的桥电路(电力转换电路)。
另外,作为功率开关元件,例如有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MO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SiC(Silicon Carbide:碳化硅)半导体等。
功率模块单元13根据来自功率模块驱动电路12的驱动信号(PWM控制信号)来切换功率开关元件的接通/断开。由此,功率模块单元13将从电池BT经由电容器模块14提供来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三相交流电力),提供给马达15,驱动马达15。
电池BT是作为车辆100的动力源的电能的提供源,例如由多个二次电池构成。
在逆变器装置20中,在与电池BT的连接部配置有电容器模块14。电容器模块14连接在高电位线(正极电位B+)和低电位线(负极电位B-(GND))之间。该电容器模块14具有使来自电池BT的输入电压平滑的功能,具备大容量的电容器141。
在此,参照图2~图5对逆变器装置2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图4所示,逆变器装置20具备从上侧起依次配置的电路基板17、功率模块单元13、流路形成体2和电容器模块1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17、功率模块单元13、流路形成体2、电容器模块14的配置方向为与Z轴方向相同的方向。由此,与例如将电路基板17、功率模块单元13、流路形成体2、电容器模块14的配置方向设为X轴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逆变器装置20的X轴方向的全长,有助于逆变器装置20的小型化。
另外,逆变器装置20具备:将电路基板17、功率模块单元13、流路形成体及电容器模块14一并收纳的框体3;以及固定于框体3的盖部件5。
而且,如图5所示,逆变器装置20具备:从电池BT(未图示)向功率模块单元13提供电力的电力提供部40;以及连接功率模块单元13与电容器141的正极母线90A及负极母线90B。
电容器模块14具有电容器141、收纳电容器141的电容器壳体4、填充在电容器壳体4内的树脂密封材料142。
电容器壳体4由箱状的部件构成。从Y轴方向观察时,电容器壳体4在外侧的面上具有在Z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主面S141、主面S142和在X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侧面S143、侧面S144。侧面S143连接主面S141和主面S142,侧面S144在与侧面S143相反的一侧连接主面S141和主面S142。
主面S141和主面S142分别是与XY平面平行的平面,侧面S143和侧面S144分别是与YZ平面平行的平面。由此,电容器壳体4成为主面S141与侧面S143及侧面S144正交、主面S142与侧面S143及侧面S144正交的矩形。因此,能够使电容器壳体4的外形形状成为例如容易成形的简单的形状。另外,通过该成形,能够容易地将主面S141、主面S142、侧面S143、侧面S144形成为平滑的平面。
如图5所示,电容器壳体4具有在Y轴方向开口的一个开口41。开口41被主面S141、主面S142、侧面S143和侧面S144包围。并且,能够经由开口41将电容器141收纳在电容器壳体4中。另外,电容器壳体4的与开口41相反的一侧被侧面(底面)封闭。
电容器141是使来自电池BT的电压平滑的薄膜电容器。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电容器141被收纳在电容器壳体4中。四个电容器141在Z轴方向配置两个,在X轴方向配置两个(以下将该配置称为"2×2配置")。
2×2配置与例如将四个电容器141沿X轴方向配置成一列的情况相比,从Z轴方向观察时的逆变器装置20的小型化变得容易,并且电容器模块14能够较大地确保后述的流路形成体2所包围的区域。另外,通过确保被流路形成体2包围的区域较大,能够利用流路形成体2迅速地冷却电容器141。
另外,电容器141的配置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五个以上。
另外,四个电容器141的配置不限于2×2配置。
在电容器壳体4内填充树脂密封材料142。树脂密封材料142例如是环氧树脂,固定并密封电容器141。由此,限制了电容器壳体4内的各电容器141的位置,并且能够防止水分(水蒸气)侵入电容器141。
另外,如图5所示,树脂密封材料142从开口41露出。能够使正极母线90A及负极母线90B通过开口41。并且,能够用树脂密封材料142固定该正极母线90A和负极母线90B。由此,经由正极母线90A及负极母线90B的功率模块单元13与电容器141的连接状态稳定。
如图2所示,在电容器模块14的上侧相邻地配置有流路形成体2。流路形成体2由弯曲的长条板状部件构成。流路形成体2具有沿长度方向形成的流路21。冷却电容器模块14的制冷剂Q能够通过流路21。
流路21从上游侧起依次具有第一部分211、第二部分212和第三部分213。第一部分211由沿Z轴方向延伸的贯穿孔构成。第二部分212由沿X轴方向延伸的槽构成。第三部分213由沿Z轴方向延伸的贯穿孔构成。另外,第一部分211和第三部分213经由第二部分212连接。
作为制冷剂Q,例如优选乙二醇水溶液等LLC(Long Life Coolant:长效冷却剂),但并不限定于此。
流路形成体2在下侧(里侧)的面具有:与电容器模块14(电容器壳体4)的主面S141的整体接触的第一接触面S21;与侧面S143的主面S141侧的一部分接触的第二接触面S22;以及与侧面S144的主面S141侧的一部分接触的第二接触面S23。
另外,在流路形成体2中,第一接触面S21和第二部分212相互平行且尽可能接近。类似地,第二接触面S22和第一部分211也彼此平行并且尽可能靠近。另外,第二接触面S23和第三部分213也相互平行且尽可能接近。
如上所述,在逆变器装置20中,流路形成体2和电容器模块14在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面上相互接触。由此,在制冷剂Q通过流路形成体2的流路21时,能够利用该制冷剂Q迅速地一并夺取(吸收)各电容器141的热量。由此,逆变器装置20能够对各电容器141进行有效的冷却,冷却性能优异。
另外,如上所述,马达15装设有逆变器装置20。因此,马达15装设有冷却性能优异的逆变器装置20,因此能够实现大电流提供时的高耐久性和长寿命化。
另外,车辆100装设有实现了大电流时的高耐久性和长寿命化的马达15,因此能够长期顺利且迅速地行驶和停止。
在电容器模块14中,作为成形体的电容器壳体4比树脂密封材料142更容易形成平滑的面。由此,能够使电容器壳体4的主面S141、侧面S143及侧面S144成为平滑的面,与流路形成体2紧贴。而且,通过提高紧贴的程度,提高对电容器模块14的冷却效率。而且,也可以通过在流路形成体2与电容器壳体4之间赋予(涂敷)散热油脂、复合物来进一步提高它们的紧贴程度。
在流路形成体2的上侧(与电容器模块14相反的一侧),相邻地配置有向马达15提供驱动电流的功率模块单元13。
功率模块单元13覆盖流路21的第二部分212。由此,在制冷剂Q通过第二部分212(流路21)时,制冷剂Q与功率模块单元13接触,能够直接冷却功率模块单元13。由此,能够对功率模块单元13进行迅速的冷却。
另外,利用通过流路形成体2的制冷剂Q,能够一并冷却电容器模块14和功率模块单元13。由此,能够省略与流路形成体2分开地设置用于冷却电容器模块14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逆变器装置20的部件数量。
另外,在功率模块单元13与流路形成体2之间配置有衬垫16。由此,能够防止制冷剂Q从功率模块单元13与流路形成体2之间漏出。
如图2所示,流路形成体2具有:经由螺钉91与电容器模块14紧固的电容器紧固部23;以及经由螺钉92与功率模块单元13紧固的功率模块紧固部24。电容器紧固部23及功率模块紧固部24分别由阴螺纹构成。
在将电容器模块14紧固于流路形成体2时,在将电容器模块14配置于流路形成体2的下侧(里侧)的状态下,从电容器模块14侧将螺钉91拧入电容器紧固部23。另外,此时,螺钉91贯通设置于电容器模块14的电容器壳体4的贯穿孔42。由此,在流路形成体2上紧固电容器模块14。
在将功率模块单元13紧固于流路形成体2时,在将功率模块单元13配置于流路形成体2的上侧(表侧)的状态下,从功率模块单元13侧将螺钉92拧入电容器紧固部23。另外,此时,螺钉92贯通设置在功率模块单元13上的贯穿孔131。由此,在流路形成体2上紧固功率模块单元13。
通过以上那样的紧固,流路形成体2、电容器模块14、功率模块单元13在收纳于框体3之前,成为预先通过螺纹紧固而组装的组装体1。
并且,如图3所示,能够将组装体1直接收纳在框体3中。由此,例如与将电容器模块14、流路形成体2、功率模块单元13按该顺序收纳于框体3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地进行向框体3的收纳作业。由此,逆变器装置20的组装作业性提高。
另外,电容器紧固部23的设置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在电容器紧固部23的设置数量为四个的情况下,电容器紧固部23在X轴方向上配置两个,在Y轴方向上配置两个。由此,电容器模块14稳定且牢固地紧固在流路形成体2上。
另外,功率模块紧固部24的设置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在功率模块紧固部24的设置数量为四个的情况下,功率模块紧固部24在X轴方向上配置两个,在Y轴方向上配置两个。由此,功率模块单元13稳定且牢固地紧固在流路形成体2上。
但是,电容器紧固部23及功率模块紧固部24的设置数量并不分别限定于四个,只要能够稳定地固定,任何数量都可以。
在功率模块单元13的上侧配置并固定有电路基板17。电路基板17是装设有逆变器控制电路11和功率模块驱动电路12的单一的基板。逆变器控制电路11是向功率模块驱动电路12输出控制信号的电路。功率模块驱动电路12是向对马达15提供驱动电流的功率模块单元13输出驱动信号的电路。
通过将逆变器控制电路11和功率模块驱动电路12集中在一个基板上,能够抑制构成逆变器装置20的部件数量。由此,例如能够实现逆变器装置20的组装时间的缩短和逆变器装置20的小型化。
另外,电路基板17由于被固定在功率模块单元13上,因此包含在组装体1中。
如上所述,组装体1收纳在框体3中。如图2所示,框体3由具有底部33和侧壁部34的箱状部件构成。
另外,框体3具有:与流路形成体2的流路21的第一部分211(上游侧)连接的流入部31;以及与流路形成体2的流路21的第三部分213(下游侧)连接的流出部32。流入部31和流出部32在底部33上设置成具有相同高度的块状,也作为支撑流路形成体2(组装体1)的支撑台发挥功能。
流入部31具有从侧壁部34延伸到流路形成体2的流路21的第一部分211的流路311。流路311由贯穿孔构成,制冷剂Q能够通过。由此,能够使制冷剂Q流入流路21。
流出部32具有从流路形成体2的流路21的第三部分213延伸到底部33的流路321。流路321由贯穿孔构成,制冷剂Q能够通过。由此,能够使制冷剂Q从流路21流出。
另外,在流入部31与流出部32之间配置有电容器模块14。而且,流入部31与电容器模块14的侧面S143接触,流出部32与电容器模块14的侧面S144接触。由此,电容器模块14除了流路形成体2之外,与制冷剂Q通过的部件的接触部位(接触面积)增加。由此,进一步提高对电容器模块14的冷却效率。
逆变器装置20具备:与流入部31连接的第一配管18;以及与流出部32连接的第二配管19。
第一配管18是使制冷剂Q经由流入部31流入流路21的管状部件,例如具有呈直线状的部分、折曲或弯曲的部分。
第二配管19是使制冷剂Q经由流出部32从流路21流出的管状部件,与第一配管18同样,例如具有呈直线状的部分、折曲或弯曲的部分。
这种形状的第一配管18及第二配管19分别向收纳马达15的马达外壳151(参照图1)侧延伸。由此,能够缩短第一配管18及第二配管19的配管路径,有助于迅速地冷却电容器模块14。
另外,流路形成体2具有通过螺钉93分别与框体3的流入部31及流出部32紧固的框体紧固部22。框体紧固部22具有螺钉93沿着Z轴方向(主面S141的法线方向)贯通的贯穿孔221。
另一方面,在流入部31及流出部32上分别设有阴螺纹35。
在将流路形成体2紧固于框体3时,在将流路形成体2载置于流入部31及流出部32的状态下,从上侧将螺钉93拧入阴螺纹35。另外,此时,螺钉93贯通框体紧固部22的贯穿孔221。由此,流路形成体2被紧固在框体3上。
另外,框体紧固部22的设置数量优选为至少四个。在框体紧固部22的设置数量为四个的情况下,框体紧固部22在X轴方向上配置两个,在Y轴方向上配置两个。由此,流路形成体2稳定且牢固地紧固在框体3上。
另外,四个框体紧固部22的贯通贯穿孔221的螺钉93的方向一致(相同)。由此,流路形成体2与框体3的螺纹紧固时的作业性提高。
盖部件5通过多个螺钉94固定在框体3上。由此,能够堵塞框体3的上侧的开口36,例如能够保护框体3内的组装体1。
另外,基于螺钉94的固定部位优选至少四个。在固定部位为四个的情况下,螺钉94在X轴方向上配置两个,在Y轴方向上配置两个。
盖部件5具有板状的盖主体51和板状的小盖部件52。
盖主体51具有贯通设置的窗部511。
小盖部件52通过螺钉95装卸自如地安装于盖主体51的窗部511。由此,窗部511能够形成被小盖部件52覆盖的关闭状态(参照图2、图3)和从小盖部件52开放的打开状态(参照图4)。由此,即使在将盖部件5(盖主体51)固定于框体3的状态下,只要将小盖部件52从盖主体51拆下,就能够进行例如对框体3内的电容器模块14的连接作业、对端子台6的电缆的连接更换等,作业效率提高。端子台6支撑将来自电池BT的电力向逆变器装置20的部件(例如功率模块单元13)提供的母线(具有电力提供部40的弯曲的长条的板部件)。
如上所述,逆变器装置20具备电力提供部40、正极母线90A及负极母线90B。
电力提供部40是从电池BT向功率模块单元13提供电力的部分,例如由弯曲的长条的板部件的上端部(端部)构成。
正极母线90A及负极母线90B分别是连接功率模块单元13和电容器141的母线,例如由弯曲的长条的板部件构成。
如图5所示,电力提供部40与电路基板17相邻,配置在与电路基板17相同的平面上。由此,例如与电力提供部40位于比电路基板17靠上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逆变器装置20的高度,有助于逆变器装置20的小型化。
正极母线90A和负极母线90B跨过功率模块单元13和电容器141之间而配置。另外,正极母线90A和负极母线90B在从X轴方向(侧面S143、S144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它们的一部分相互重叠配置。由此,能够降低等效串联电感(ESL)。
以上,针对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逆变器装置、马达以及车辆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构成逆变器装置、马达以及车辆的各部分能够置换为能够发挥同样功能的任意结构的部件。另外,也可以附加任意的构成物。
1 组装体
2 流路形成体
21 流路
211 第一部分
212 第二部分
213 第三部分
22 框体紧固部
221 贯穿孔
23 电容器紧固部
24 功率模块紧固部
3 框体
31 流入部
311 流路
32 流出部
321 流路
33 底部
34 侧壁部
35 阴螺纹
36 开口
4 电容器壳体
41 开口
42 贯穿孔
5 盖部件
51 盖主体
511 窗部
52 小盖部件
6 端子台
91 螺钉
92 螺钉
93 螺钉
94 螺钉
95 螺钉
10 逆变器控制装置
11 逆变器控制电路(控制电路)
12 功率模块驱动电路(驱动电路)
13 功率模块单元
131 贯穿孔
14 电容器模块
141 电容器
142 树脂密封材料
15 马达(电动马达)
151 电机外壳
16 衬垫
17 电路基板
18 第一配管
19 第二配管
20 逆变器装置(逆变器部)
30 控制部
40 电力提供部
50a、50b 车轮
60 减速器
70 差速齿轮
80 驱动轴(driving shaft)
90A 正极母线
90B 负极母线
100 车辆
BT 电池(外部电源)
S141、S142 主面
S143、S144 侧面
S21 第一接触面
S22、S23 第二接触面
Q 制冷剂。

Claims (17)

1.一种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具有:
电容器模块,所述电容器模块具有使来自电源的电压平滑的电容器;
流路形成体,所述流路形成体与所述电容器模块相邻地配置,且具有能供对所述电容器模块进行冷却的制冷剂通过的流路;以及
框体,所述框体对所述电容器模块及所述流路形成体进行收纳,
所述电容器模块具有互相对置的两个主面以及将两个所述主面相连的侧面,
所述流路形成体具有与一方的所述主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面以及与所述侧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电容器模块和所述流路形成体构成为通过螺纹紧固而组装的组装体,
所述流路形成体具有经由螺钉与所述框体紧固的框体紧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流路形成体与整个所述一方的主面接触,并与所述侧面的靠所述一方的主面侧的一部分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一方的主面是平面,
所述框体紧固部至少设有四个,且具有供所述螺钉沿着所述一方的主面的法线方向贯穿的贯穿孔。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
还包括功率模块单元,所述功率模块单元与所述流路形成体的所述电容器模块相反侧相邻地配置,并将驱动电流提供至马达,
所述流路形成体具有:经由螺钉与所述电容器模块紧固的至少四个电容器紧固部;以及经由螺钉与所述功率模块单元紧固的至少四个功率模块紧固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电容器模块具有:
电容器壳体,所述电容器壳体包括由两个所述主面和所述侧面包围的一个开口,且经由所述开口对所述电容器进行收纳;以及
树脂密封材料,所述树脂密封材料填充在所述电容器壳体内,对所述电容器进行密封并从所述开口露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电容器壳体呈两个所述主面与所述侧面正交的矩形。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框体还具有:流入部,所述流入部与所述流路形成体的所述流路的上游侧连接,且供所述制冷剂向所述流路流入;以及流出部,所述流出部与所述流路形成体的所述流路的下游侧连接,且供所述制冷剂从所述流路流出,
所述流入部及所述流出部都与所述电容器模块的所述侧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逆变器装置装设于马达而使用,还包括:
第一配管,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流入部连接,且经由所述流入部使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流路;以及
第二配管,所述第二配管与所述流出部连接,且经由所述流出部使所述制冷剂从所述流路流出,
所述第一配管及所述第二配管都朝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外壳侧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
还包括单一的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装设有: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向将驱动电流提供至所述马达的功率模块单元输出驱动信号;以及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向所述驱动电路输出控制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
还包括将驱动电流提供至马达的功率模块单元,
所述流路形成体以在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流路时所述制冷剂与所述功率模块单元接触的方式,对所述功率模块单元进行冷却。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
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框体的盖部件,
所述盖部件包括:
具有贯穿设置的窗部的盖主体;以及
能自由装拆地装设于所述窗部的小盖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
还包括:
功率模块单元,所述功率模块单元将驱动电流提供至马达;
单一的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装设有向所述功率模块单元输出驱动信号的驱动电路及向所述驱动电路输出控制信号的控制电路;以及
电力提供部,所述电力提供部从外部电源向所述功率模块单元提供电力,
所述电路基板、所述功率模块单元、所述流路形成体、所述电容器模块以此顺序配置,
所述电力提供部与所述电路基板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电容器模块具有四个所述电容器,
四个所述电容器在所述电路基板、所述功率模块单元、所述流路形成体、所述电容器模块的配置方向上配置有两个,且在与所述配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有两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是,
还包括将所述功率模块单元与所述电容器连接的正极母线以及负极母线,
在沿所述侧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正极母线和所述负极母线配置成所述正极母线和所述负极母线局部彼此重叠。
16.一种马达,其特征是,装设有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装置。
17.一种车辆,其特征是,装设有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马达。
CN202210127865.9A 2021-02-12 2022-02-11 逆变器装置、马达及车辆 Pending CN1149282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0456 2021-02-12
JP2021020456A JP2022123257A (ja) 2021-02-12 2021-02-12 インバータ装置、モータおよび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28257A true CN114928257A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05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27865.9A Pending CN114928257A (zh) 2021-02-12 2022-02-11 逆变器装置、马达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23257A (zh)
CN (1) CN114928257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23257A (ja) 2022-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3335B2 (en) Semiconductor control device
JP5508357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5855899B2 (ja) Dc−dc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KR102131684B1 (ko) 차량 탑재용 전력 변환 장치
JP5957396B2 (ja) 両面冷却型電力変換装置
JP5481148B2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パワー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パワー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電力変換装置
JP5978151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9048721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O2013015106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5314933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5250442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2859682A (zh) 功率模块和功率模块制造方法
JP2013027218A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5815063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180857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1386009B (zh) 电气设备
CN110474535B (zh) 电力转换系统和组装方法
JP5919421B1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4928257A (zh) 逆变器装置、马达及车辆
JP2019170065A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
CN115224955A (zh) 功率转换装置
JP2012139037A (ja) インバータ回路体の構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コンプレッサ
JP2017038454A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2019170075A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2005166866A (ja) 電気機器を収容する筐体の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