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1141A - 双重管 - Google Patents

双重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01141A
CN114901141A CN202180008881.XA CN202180008881A CN114901141A CN 114901141 A CN114901141 A CN 114901141A CN 202180008881 A CN202180008881 A CN 202180008881A CN 114901141 A CN114901141 A CN 1149011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tube
tube
gap
pipe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888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海老原龙夫
龟井一成
藤原悠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r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r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ro Corp filed Critical Nipr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9011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11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aking samples of venous or arterial blood, e.g. with syringes
    • A61B5/154Devices using pre-evacuated mea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0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 G01N1/10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liquid or fluent stat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Devices For Use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抑制内侧管体发生损伤,适于检体的冷冻保存的双重管。双重管具备:具有底壁部和侧壁部的有底的内侧管体;以与内侧管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形式被内侧管体插入,且密闭间隙的开口侧的外侧管体;和密封内侧管体内的栓构件;在内侧管体的侧壁部的开口侧部分,形成向开口的径向的外方突出的凸缘,朝向底侧方向在外侧管体和内侧管体之间形成间隙;在内侧管体中形成凸缘的部分的厚度,相比于在内侧管体中与形成凸缘的部分邻接的未形成凸缘的部分的厚度,具有2倍以上的尺寸。

Description

双重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保存采集的检体等的双重管。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保存采集的血液的容器而有采血管。有的采血管内容纳有采集的血液,并进行减压处理后管内变为真空状态。因此,为了在长期未使用的情况下也不会使血液蒸发,且保持真空状态,采血管采用双重管构造。作为这样的采血管,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双重管。
该双重管用于冷冻保存,例如,基因检测用的血液要以-80℃左右的低温冷冻全部血液以长期保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997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对专利文献1的发明进行仔细研究后,新发现以下记载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以下记载的问题的至少一个,能抑制内侧管体发生较大损伤,防止检体向外部漏出的双重管。
作为本发明的问题之一,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内侧管体的开口顶部附近的外侧管体与内侧管体之间的间隙变小。因此,尤其是靠近开口顶部的部分处,因检体冻结而膨胀的内侧管体有可能会向半径方向外方推压外侧管体。此时,内侧管体的膨胀部位和外侧管体被推压的部位可能会分别损伤。如果各个部位产生较大损伤,则解冻双重管时内侧管体的内部的检体可能会向外漏出。又,内侧管体和外侧管体的间隙非真空时,若内侧管体产生较大损伤,则内侧管体不再为真空状态,内侧管体的吸引力可能会消失。
作为本发明的问题之一,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内侧管体与外侧管体的嵌合在常压下进行后,在真空状态下进行橡胶栓打栓,但内侧管体与外侧管体的间隙为常压,另一方面内侧管体内部为真空状态,外侧管体内的压力不均一。因此,在冷冻检体时的急冷时,内侧管体内部膨胀,内侧管体可能会破裂。若内侧管体破裂,则有可能检体泄露或内侧管体的吸引力消失。
作为本发明的问题之一,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使内侧管体的材质为聚乙烯等树脂,但不能承受急冷时的膨胀,内侧管体可能会破裂。若内侧管体破裂,则有可能检体泄露或内侧管体的吸引力消失。
作为本发明的问题之一,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内侧管体与外侧管体之间的间隙未减压至低于大气压。因此,内侧管体的内外的压力差可能会引起急冷时内侧管体损伤,若内侧管体损伤,则有可能检体泄露或内侧管体的吸引力消失。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双重管,具备:具有底壁部和侧壁部的有底的内侧管体;以与所述内侧管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形式被所述内侧管体插入,且密闭所述间隙的开口侧的外侧管体;和密封所述内侧管体内的栓构件;在所述内侧管体的所述侧壁部的开口侧部分,形成向开口的径向的外方突出的凸缘,朝向底侧方向在所述外侧管体和所述内侧管体之间形成所述间隙,在所述内侧管体中形成所述凸缘的部分的厚度,相比于在所述内侧管体中与形成所述凸缘的部分邻接的未形成所述凸缘的部分的厚度,具有2倍以上的尺寸。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凸缘的外周面与外侧管体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遍及内侧管体的几乎全长(轴线方向的全长),均能确保内侧管体与外侧管体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即便内侧管体的哪个部位随着检体中的水分的膨胀而向外方变形,也能抑制因来自外侧管体的应力而内侧管体受到损伤。又,同时,能抑制内侧管体的变形部分推压外侧管体而损伤外侧管体。又,凸缘厚壁而刚性较高,故而能相对于外侧管体以形成适当的间隙的适当姿势保持内侧管体。
本发明的双重管,具备:具有底壁部和侧壁部的有底的内侧管体;以与所述内侧管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形式被所述内侧管体插入,且密闭所述间隙的开口侧的外侧管体;和密封所述内侧管体内的栓构件;在所述外侧管体和所述内侧管体之间形成所述间隙,在所述内侧管体的开口侧形成有将所述内侧管体支持于所述外侧管体的环状的支持部,在所述支持部及所述外侧管体中与所述支持部抵接的部位的至少一方,形成有连通所述间隙和所述间隙的外部的通气路。
由此,在内侧管体插入于外侧管体而成为双重管的状态下,能同时对内侧管体和内侧管体及外侧管体的间隙抽真空,能使内侧管体与外侧管体的间隙以及内侧管体内部为真空状态下。因此,能防止急冷时内侧管体破裂的事态。又,例如,即便内侧管体破裂,内侧管体内部仍保持于真空状态下,因此内侧管体的吸引力不会消失。
本发明的双重管,具备:具有底壁部和侧壁部的有底的内侧管体;以与所述内侧管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形式被所述内侧管体插入,且密闭所述间隙的开口侧的外侧管体;和密封所述内侧管体内的栓构件;在所述外侧管体和内侧管体之间形成所述间隙,所述内侧管体的材质包含弹性体(elastomer)。
由此,能使内侧管体保有柔软的变形性能,当因检体的膨胀而产生变形时,能防止内侧管体破裂的事态。
本发明的双重管,具备:具有底壁部和侧壁部的有底的内侧管体;以与所述内侧管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形式被所述内侧管体插入,且密闭所述间隙的开口侧的外侧管体;和密封所述内侧管体内的栓构件;在所述外侧管体和所述内侧管体之间形成所述间隙,所述间隙减压至低于大气压的压力。
由此,由于内侧管体的内外的压力差较小,所以能防止压力差引起的内侧管体的变形及损伤。又,内侧管体的周围也减压,从而假使内侧管体损伤,也能防止空气进入而检体起泡飞散这样的事态发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抑制内侧管体发生损伤,适于检体的冷冻保存的双重管。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双重管的主视图;
图2是沿II-II线截断图1的双重管的剖视图;
图3是内侧管体的剖视图;
图4是内侧管体的立体图;
图5是图2的双重管的区域X1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图2的双重管的区域X2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形态2的双重管的剖视图;
图8中,(A)及(B)是通过TEM拍摄由烯烃类弹性体构成的内侧管体的截面的照片,均示出形成海岛结构的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形态1)
以下,参照前述说明书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双重管1。另,以下的说明中所用的方向概念是便于说明而使用,并非将发明的构成朝向等限定于该方向。又,以下说明的双重管1仅为本发明一实施形态。因此,本发明不限于实施形态,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追加、删除、变更。
图1示出的双重管1在以-15℃以下的温度冷冻保存采集的检体、例如血液时使用。具体而言,双重管1是在-30℃以下保存以使检体中所含的酶的反应停止(医疗冷冻:medical freeze),或者在-70℃以下保存以长期保存用于基因检测的检体(深冷冻:deepfreeze)时使用。如此使用的双重管1具备管主体2和栓构件3。
管主体2是所谓的双重管,如图2所示具有内侧管体11和外侧管体12。内侧管体11具有成为侧壁部的圆筒部11a和成为底壁部的底部11f,是沿其轴线L1延伸的长尺寸的有底的管,其中放入从血管采集的血液。内侧管体11例如由具有柔软的变形性能、具有透光性的热可塑性树脂、典型的烯烃类弹性体构成,通过注射成型等制造。这样的材质用于内侧管体,从而在因检体的膨胀而发生变形时,能防止内侧管体破裂的事态。
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60度,由此制作的内侧管体在冷冻下会破裂。聚丙烯(PP)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10摄氏度,由此制作的内侧管体在冷冻下的变形性能不够,也可能会产生破裂。又,由于聚乙烯(PE)是白浊的,所以由此制作的内侧管体的内部可视性不好。而且,与这些相比,尤其是由烯烃类弹性体构成的内侧管体11在冷冻下的变形性能高,能抑制破裂的发生,能确保内部的高可视性。
又,内侧管体11如图3所示,圆筒部11a形成为朝向底侧(即,底部11f侧)缩小直径的锥状。
对圆筒部11a的形状进行更详细说明,使圆筒部11a的轴线方向的中途的位置为边界11b,由此具有开口侧的开口侧锥部分11c和底侧的底侧锥部分11d。这样的两个锥部分11c、11d形成为外径及内径朝向底侧共同缩小直径的锥形状。又,开口侧锥部分11c的斜度(轴线L1与各部分所成的锐角部分的角度)与底侧锥部分11d的斜度相比较大。
如图4所示,内侧管体11的开口端部11h上,向开口11i的径向的外方突出的凸缘20遍及开口端部11h的全周地形成。凸缘20的外周面沿轴线L1几乎笔直地延伸,换言之,开口端部11h的部分为直管。又,如图6所示,凸缘20与内侧管体11的其他部分相比厚度为2倍以上。即,内侧管体11上形成有凸缘20的部分的厚度T1,相比于与内侧管体11上形成有凸缘20的部分邻接的未形成凸缘20的部分的厚度T2,具有2倍以上的尺寸。
更具体而言,凸缘20具有开口侧的上部凸缘21和底侧的下部凸缘22。其中下部凸缘2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都与轴线L1几乎平行地形成,其厚度T1相比于内侧管体11的凸缘20以外的部分(典型地,圆筒部11a的开口侧锥部分11c中,与圆筒部11a的形成有凸缘20的部分邻接的部分)的厚度T2,具有2倍以上的尺寸(T1/T2≥2)。另,基于确保内侧管体11的内部容量的观点,T1/T2的上限优选限定于2.5~3.0的范围。另一方面,上部凸缘21形成为内周面随着从底侧朝向开口侧而扩大直径的锥面。
此外,如图4所示,凸缘20的外周面上,形成通气路的缝隙23从上部凸缘21遍及下部凸缘22地形成,通气路将轴线L1方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即凸缘20的开口侧和底侧的各端面连通。缝隙23在本实施形态中于凸缘20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四根,各缝隙23均为与轴线L1平行的直线状。另,缝隙23只要将凸缘20的开口侧和底侧的各端面连通即可,不与轴线L1平行或不是直线状均可,根数也不限定于上述四条。即,该缝隙23为通气路的一例,基于该意思,作为设于凸缘20的通气路只要将后述的间隙15的内外连通即可,除缝隙形状的结构之外也可以是贯通孔等,形状和尺寸不做特别限定。
内侧管体11的底部11f如图5所示为局部球面状,内侧管体11的底部11f的下表面11g且以轴线L1为中心的部分区域向内侧管体11的内侧凹入。由此,内侧管体11的下表面11g形成为圆环状。具有如此形状的内侧管体11插入外侧管体12。具体而言,上述的凸缘20构成环状的支持部,内侧管体11通过该凸缘20以插入于外侧管体12的状态被外侧管体12支持。
如图2所示,外侧管体12是沿其轴线L2延伸的长尺寸的有底圆筒状的直管,例如由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P(聚丙烯)、乙二醇改性聚酯、PS(聚苯乙烯)等具有透光性的热可塑性树脂制成。本实施形态中,外侧管体12由至少比内侧管体11硬质的材料构成。又,外侧管体12与内侧管体11中至少凸缘20以外的部分相比厚度大。借助这样的材料及厚度,外侧管体12能确保比内侧管体11高的刚性。另一方面,内侧管体11与外侧管体12相比壁厚小,且如上述由延展性较佳的材料构成,从而具有对破裂的较高耐性。又,外侧管体12例如通过注射成型制造。因此,外侧管体12的圆筒部分12a上设有拔模,但其内周面沿轴线L2几乎笔直地形成。
外侧管体12的底部12b也如图5所示为局部球面状,外侧管体12的底部12b的下表面12c且以轴线L2为中心的部分区域向外侧管体12的内侧凹入。又,外侧管体12的内底面12d以与轴线L2正交的形式形成平坦,插入的内侧管体11的下表面11g与底面12d抵接。
外侧管体12形成为比内侧管体11长尺寸,内侧管体11整体容纳于外侧管体12内。即,管主体2内,内侧管体11的整体被外侧管体12覆盖。又,如图6所示内侧管体11的外径在凸缘20的部分处最大,该凸缘20与位于外侧管体12的开口侧的内周面的嵌插部位12h嵌合。即,内侧管体11的凸缘20的外径形成为与外侧管体12的内径几乎相同(或稍微大径)。另,该嵌插部位12h遍及全周地形成平坦面,未形成局部凹部等。
另一方面,内侧管体11成为除开口端部11h外的圆筒部11a朝向底侧缩小直径的锥形状,外侧管体12的内周面沿轴线L2大致笔直地形成。因此,在外侧管体12的内周面和内侧管体11的外周面之间空出间隙15。此外,位于开口端部11h的凸缘20向开口11i的径向的外方突出,在开口侧锥部分11c和开口端部11h(凸缘20)之间形成有具有圆筒部11a的厚度尺寸以上的高度的段差。因此,间隙15从最靠近凸缘20的部分至底侧(内侧管体11的下端)为止,形成比较大的空间。
另,如上述,间隙15形成至内侧管体11的下端。此处所说的“下端”是表示“内侧管体11的最下方的部分(本实施形态中的话为底部11f的下表面11g)”。因此,间隙15形成至内侧管体11的下端这样的形态中,除本实施形态所示的结构之外,还包含内侧管体11的底部11f与外侧管体12的内底面12d不相接而隔离,间隙15不间断地形成于该些底部11f和内底面12d之间的形态。
又,间隙15的间隔H在外侧管体12的内周面与圆筒部11a的外周面之间收敛于规定的范围内,例如0.5mm≤H≤2.5mm。另,本实施形态中,开口侧锥部11c与底侧锥部分11d的边界11b在圆筒部11a中位于比轴线L1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开口侧,更具体而言,在圆筒部11a中位于从开口11i至圆筒部11a的轴线L1方向尺寸的约1/4的位置。
如此构成的管主体2中,以相互的轴线L1、L2大致一致的形式在外侧管体12内插入内侧管体11,本实施形态中,内侧管体11的下表面11g与外侧管体12的底面12d抵接。又,内侧管体11的开口端部11h在轴线方向位于比外侧管体12的开口端低(内方)的位置,如图6所示,内侧管体11的凸缘20收纳于外侧管体12内。而且,内侧管体11收纳于内方的状态的管主体2的开口端部2b(此处,外侧管体12的开口端部12f)与栓构件3嵌合,从而密封管主体2的开口2a(外侧管体12的开口12e)。
栓构件3是所谓的橡胶栓,例如由合成橡胶构成。栓构件3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其梢端侧部分3a延伸至内侧管体11的内部(凸缘20的内侧)。又,栓构件3的基端侧部分3b从外侧管体12的开口端部12f向外侧突出,具有遍及其周向全周而形成的凸缘3c。凸缘3c的外径形成为比外侧管体12的外径大径,当通过栓构件3塞住管主体2的开口2a时与外侧管体12的开口端部12f抵接。该栓构件3对内装有内侧管体11的外侧管体12内进行密闭,由此内侧管体11内的气体及液体不会放出至外侧。
如此构成的双重管1,内侧管体11内经减压处理而成真空,通过使用带采血针的支架(未图示)能采集血液。即,带采血针的支架的采血针穿刺血管,其后,通过在带采血针的支架上安装双重管1,从而使血管内的血液流入经减压处理的内侧管体11内。然后,采集了适量的血液后从带采血针的支架拆除双重管1。由此,能以密闭状态保存内侧管体11内采集的血液。
这样的双重管1,大部分可由自动化的生产线制造。例如,通过在平行设置的两条轨道上挂上内侧管体11的开口端部11h的突出的凸缘20的下表面,从而悬挂多个内侧管体11。该状态下通过凸轮使轨道上下振动,内侧管体11沿轨道搬运,于轨道的端部落下。轨道的端部的下方准备外侧管体12,落下的内侧管体11容纳于外侧管体12内。进而从上方向下方按压内侧管体11,以此内侧管体11的凸缘(支持部)20的外周面与外侧管体12的内周面的嵌插部位12h嵌合,内侧管体11被支持于外侧管体12内,形成双重管状态的管主体2。
该管主体2接着抽真空。此时,内侧管体11和外侧管体12之间的间隙15通过形成于凸缘20的缝隙(通气路)23而与外部连通。因此,通过抽真空使内侧管体11的内部的空气排气,并且使位于间隙15的空气也同时排气。即,内侧管体11和间隙15一起减压为同压。然后,抽真空后通过栓构件3塞住管主体2的开口2a,从而完成双重管1。
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实施形态的双重管1在内侧管体11的开口侧端部11h处形成向开口11i的径向的外方突出的凸缘20。而且,内侧管体11上形成有凸缘20的部分的厚度T1,相比于与内侧管体11上形成有凸缘20的部分邻接的未形成凸缘20的部分的厚度T2,具有2倍以上的尺寸。
由此,能遍及内侧管体11的几乎全长(轴线L1方向的全长)而确保内侧管体11和外侧管体12之间的间隙15较大。因此,即使内侧管体11的哪个部位随内部的检体的膨胀向外方变形,也能抑制内侧管体11因来自外侧管体12的应力而损伤。又,凸缘20厚壁而刚性高,所以能相对于外侧管体12以形成适当间隙15的适当姿势保持内侧管体11。
此外,双重管1在内侧管体11和外侧管体12之间具有间隙15,且内侧管体11的材质包含弹性体。本实施形态的内侧管体11特别包含烯烃类弹性体。根据这样的结构,能谋求内侧管体11的对“破裂”的耐性的改善。即,弹性体对扩缩变形的耐性高。其中,烯烃类弹性体在耐水性、耐候性、耐热性以及对酸或碱的耐性中优于其他弹性体,适合作为长期间的保管用途下的双重管1的内侧管体11的材料。而且,在形成嵌段共聚物的烯烃类弹性体的情况下,分子量不同的两种以上的聚合物混合且相互共价结合。因此,在各聚合物间,相对强的结合力和弱的结合力混合作用。因此,在具有适度的强度的同时,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通过适度地变形,能够确保对“破裂”的较高耐性。因此,内侧管体11的材质优选烯烃类弹性体。另,作为其他弹性体,可以考虑苯乙烯类弹性体、酰胺类弹性体、酯类弹性体等。
与此相对,确认了由PET、PP、PE等树脂制造的内侧管体在冷冻下的破裂试验中发生破裂。
另,上述的双重管1例示了在内侧管体11的凸缘20处形成有成为通气路的缝隙23的形态,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凸缘20的外周面为平坦面,在与该外周面抵接的外侧管体12的内周面的部位(即,嵌插部位12h)处,形成沿轴线L2方向的缝隙,从而使其作为通气路。进而,也可以在凸缘20和嵌插部位12h两者上形成通气路。不过,在外侧管体12的内周面处形成缝隙的情况下,可能会对由栓构件3闭栓时的密封性产生影响,所以更优选在内侧管体11的凸缘20形成通气路。
又,作为上述优选例,例示了将内侧管体11和间隙15减压为同压的形态,但不限于此。即,间隙15优选减压至至少低于大气压的压力,内侧管体11和间隙15的压力为低于大气压的压力,可以不为同一压力。
(实施形态2)
接着,说明实施形态2的双重管101。另,双重管101中与上述的双重管1对应的部分上标注在双重管1相关的符号上加100后的符号,从而示出二者的对应关系。以下,以双重管101中具备与双重管1不同结构的部分为主进行说明。
图7所示的双重管101与实施形态1的双重管1同样具备管主体102和栓构件103,管主体102具有内侧管体111和外侧管体112。在内侧管体111的开口端部111h上,向开口111i的径向的外方突出的凸缘(支持部)120遍及开口端部111h的全周地形成。凸缘120的外周面沿内侧管体111的轴线L1几乎笔直地延伸。又,凸缘120与内侧管体111的其他部分相比,厚度为2倍以上。即,内侧管体111中形成有凸缘120的部分的厚度T11,相比于内侧管体111中与形成有凸缘120的部分邻接的未形成凸缘120的部分的厚度T12,具有2倍以上的尺寸。
更具体而言,凸缘120从开口侧的部分至底侧的部分为止,其壁厚T11为大致一定。而且,该壁厚T11相比于内侧管体111的凸缘120以外的部分的厚度T12,具有2倍以上的尺寸。另,如图7所示,本实施形态2的双重管101使凸缘120的开口端的内周面侧的角倒角。
又,本实施形态的内侧管体111在凸缘120的外周面120a上未形成连通路。即,凸缘120的外周面120a遍及全周,且由没有局部凹凸等的平坦面构成,也未形成贯通孔。因此,内侧管体111内插于外侧管体112,则内侧管体111的凸缘120的外周面120a,与位于外侧管体112的开口侧的内周面的嵌插部位112h嵌合,且该些外周面120a和嵌插部位112h之间气密地密封。因此,内侧管体111和外侧管体112之间的间隙115从外部被气密地隔断。
又,在内侧管体111内插于外侧管体112的状态下,内侧管体111的开口端位于比外侧管体112的开口端靠近内方。相对于这样的双重管状态的管主体102,通过嵌入栓构件103,以此封住管主体102的开口102a。此时,栓构件103的梢端侧部分103a的外周面和内侧管体111的开口端部111h的内周面气密地密封。
另,图7中,栓构件103的梢端侧部分103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还与外侧管体112的开口端部112f的内周面相接,但该抵接部位处的密封性并非必须。即,如上述,内侧管体111内插于外侧管体112,嵌入栓构件103,从而间隙115及内侧管体111的内部空间以都不与外部连通的形式气密地密封。因此,进一步地,由栓构件103气密地密封外侧管体112的开口并非必须。不过,若由栓构件103气密地密封外侧管体112的开口,则能改善间隙115及内侧管体111的内部空间的气密性。
另一方面,内侧管体111的底部(底壁部)111f成为半球面形状。又,外侧管体112的内底面112d也成为半球面形状。而且,如上述,组装为双重管101时,内侧管体111的底部111f和外侧管体112的内底面112d构成为相互只隔开规定尺寸。
以上说明的双重管101与之前说明的双重管1同样,遍及内侧管体111的几乎全长(轴线L1方向的全长)上,能确保内侧管体111和外侧管体112之间的间隙115较大。因此,即使内侧管体111的哪个部位随内部的检体的膨胀而向外方变形,也能抑制内侧管体111因来自外侧管体112的应力而损伤。又,凸缘20厚壁而刚性高,所以能相对于外侧管体112以形成适当间隙115的适当姿势保持内侧管体111。
另,本实施形态的双重管101中,也可使内侧管体111的底部111f和外侧管体112的内底面112d与实施形态1的有关双重管1说明的对应部位为相同的结构。
又,上述的各实施形态中,关于双重管1、101,作为用于采集血液的采血管而例示,但采集的检体不限于血液。采集的检体例如可为唾液及胃液等消化液或汗等分泌液。又,外侧管体可不为有底筒状。又,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上述的各构成中,尤其通气路(缝隙)、凸缘(支持部)及内侧管体的材料等,在构成上相互独立而发挥特有的作用效果。因此,该些构成相互组合并非必须,并且组合时的该组合方法可任意选择。
(双重管的材质)
以下说明上述的实施形态1、2中说明的双重管1、101的优选材质。构成双重管的外侧管体及内侧管体中,外侧管体典型地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构成,内侧管体由弹性体构成。又,内侧管体在弹性体中,还典型地由烯烃类弹性体(TPO)构成。
图8(A)及图8(B)是表示优选结果的各种硬链段(hard segment)及软链段(softsegment)形成的代表性的两种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的各自的摄影图像。图8(A)及图8(B)表示该两种内侧管体的各自的截面照片,软链段的粒子的大小和分布的分散形态不同,但在一方为20000倍、另一方为40000倍下的摄影时,看到在内侧管体的截面中,将硬链段200作为基材,其中粒子状的多个软链段201以海岛结构地分散并存在这样的共同分布结构。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弹性体的硬链段及软链段成为海岛结构。由此,可以推测各个软链段与冷冻时的血液的膨胀对应地变形,从而能防止内侧管体的破损。
相对于此,例如,在作为基材的硬链段中层状地含有软链段的层结构的情况下,冷冻时软链段伸长变形,内侧管体容易产生破裂。由如上述的海岛结构的弹性体构成的内侧管体于该点上相对于由层结构的弹性体构成的内侧管体具有优势,冷冻时发挥适当的变形性。
进而,本实施例的内侧管体中,规定范围的TEM图像中具有0.1μm以上2.0μm以下的粒径的软链段的总面积相对于可视觉确认的全部软链段的总面积的比例占90%以上。此处,为了使软链段适当地有利于内侧管体的变形性,其粒径优选0.1μm以上。又,从在内侧管体的各处确保变形性观点出发,优选软链段在硬链段中不过度凝集,适当分散地配置。因此,软链段的粒径优选2.0μm以下。而且,这样的范围内的粒径的软链段在面积比例方面如上述占90%以上,从而可以说与硬链段配合的软链段的大部分有效地有助于内侧管体的变形性。
构成内侧管体的烯烃类弹性体作为硬链段可选择聚丙烯(PP),作为软链段可选择三元乙丙橡胶(EPDM)和/或二元乙丙橡胶(EPM)。又,作为软链段,代替上述,也可使用从丁二烯橡胶(EBM),异戊二烯橡胶(IR)和氢化丁苯橡胶(氢化SBR)中选择的一种或多种。
关于这样的烯烃类弹性体中的各链段(segment)的配合比例,从变形性及耐性的平衡的观点出发,硬链段的含有量在烯烃类弹性体总量的75重量%以上且低于100重量%的范围内。烯烃类弹性体以上述范围内的含有量包含硬链段之外,还含有如上述的软链段,但除此之外还适应性含有抗氧化剂等添加剂。另,软链段与硬链段相比对经年或低温的耐性较低。因此,在双重管的冷冻保存时,为防止以软链段为基点内侧管体发生损伤,硬链段的含有量优选75%以上。
又,根据所期望的变形性,软链段可只含有微量,因此,上述中使硬链段的含有量低于100重量%。相对于此,从-30℃以下的医疗冷冻和-70℃以下的深冷冻中确保适当的变形性的观点出发,上述硬链段的含有量优选低于99重量%(软链段的含有量为烯烃类弹性体总量的1重量%以上)。
又,作为烯烃类弹性体的其他特性,密度优选为0.85以上且0.95以下。由此,能确保对冷冻时的变形的耐性,能防止内侧管体发生破损。
作为构成内侧管体的弹性体,上述的烯烃类弹性体之外,还可以选择苯乙烯类弹性体、酰胺类弹性体、酯类弹性体、以及氨基甲酸酯类弹性体等。其中,对于苯乙烯类弹性体,硬链段的含有量优选为弹性体总量的75重量%以上且低于100重量%。另一方面,对于酰胺类弹性体、酯类弹性体和氨基甲酸酯类弹性体,由于羰基引起的劣化性,与其他弹性体相比硬链段的含有量多些比较好,具体而言,硬链段的含有量优选为弹性体总量的90重量%以上且低于100重量%。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能适用于用以冷冻保存采集的检体的双重管。又,能适用于用以保存以疫苗等的冷冻下的保存为前提的物品的双重管。
符号说明:
1、101 双重管
3、103 栓构件
11、111 内侧管体
12、112 外侧管体
20、120 凸缘(支持部)
23 缝隙(连通路)
15、115 间隙。

Claims (4)

1.一种双重管,具备:
具有底壁部和侧壁部的有底的内侧管体;
以与所述内侧管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形式被所述内侧管体插入,且密闭所述间隙的开口侧的外侧管体;和
密封所述内侧管体内的栓构件;
在所述内侧管体的所述侧壁部的开口侧部分,形成向开口的径向的外方突出的凸缘,朝向底侧方向在所述外侧管体和所述内侧管体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在所述内侧管体中形成所述凸缘的部分的厚度,相比于在所述内侧管体中与形成所述凸缘的部分邻接的未形成所述凸缘的部分的厚度,具有2倍以上的尺寸。
2.一种双重管,具备:
具有底壁部和侧壁部的有底的内侧管体;
以与所述内侧管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形式被所述内侧管体插入,且密闭所述间隙的开口侧的外侧管体;和
密封所述内侧管体内的栓构件;
在所述外侧管体和所述内侧管体之间形成所述间隙,在所述内侧管体的开口侧形成有将所述内侧管体支持于所述外侧管体的环状的支持部,
在所述支持部及所述外侧管体中与所述支持部抵接的部位的至少一方,形成有连通所述间隙和所述间隙的外部的通气路。
3.一种双重管,具备:
具有底壁部和侧壁部的有底的内侧管体;
以与所述内侧管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形式被所述内侧管体插入,且密闭所述间隙的开口侧的外侧管体;和
密封所述内侧管体内的栓构件;
在所述外侧管体和所述内侧管体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所述内侧管体的材质包含弹性体。
4.一种双重管,具备:
具有底壁部和侧壁部的有底的内侧管体;
以与所述内侧管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形式被所述内侧管体插入,且密闭所述间隙的开口侧的外侧管体;和
密封所述内侧管体内的栓构件;
在所述外侧管体和所述内侧管体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所述间隙减压至低于大气压的压力。
CN202180008881.XA 2020-01-17 2021-01-18 双重管 Pending CN1149011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6180 2020-01-17
JP2020-006180 2020-01-17
PCT/JP2021/001503 WO2021145459A1 (ja) 2020-01-17 2021-01-18 二重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1141A true CN114901141A (zh) 2022-08-12

Family

ID=76864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8881.XA Pending CN114901141A (zh) 2020-01-17 2021-01-18 双重管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1145459A1 (zh)
CN (1) CN114901141A (zh)
BR (1) BR112022013871A2 (zh)
WO (1) WO202114545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2893B2 (ja) * 1997-12-19 2007-01-24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真空検体採取管
JP2002116201A (ja) * 2000-10-11 2002-04-19 Sekisui Chem Co Ltd 細胞機能測定容器
WO2013042772A1 (ja) * 2011-09-22 2013-03-28 ニプロ株式会社 採血管
JP6604176B2 (ja) * 2015-12-03 2019-11-13 ニプロ株式会社 二重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145459A1 (zh) 2021-07-22
WO2021145459A1 (ja) 2021-07-22
BR112022013871A2 (pt)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26498B2 (en) Hermetically sealed container and vacuum test substance-collecting container
US4444330A (en) Medical container stopper
AU2014203839B2 (en) Capillary action collection device and container assembly
CN101909495B (zh) 带有压力平衡开口的双壁容器
US9868252B2 (en) Containe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king assembly
JP5051288B2 (ja) 容器アセンブリとアセンブリの作製方法
CN103269955B (zh) 小瓶橡胶塞
CN114901141A (zh) 双重管
CN106413552B (zh) 容纳容器和用于容纳体液的容纳单元
CN111671444A (zh) 具有膜元件的一体式安全管密封件
JP2006500566A (ja) 高バイアス・ゲル用チューブ及びチューブを製造するプロセス
JP6958601B2 (ja) 二重管
TW201934427A (zh) 疊層剝離容器
JPH1147234A (ja) 医療用ゴム栓
JP7244162B2 (ja) 採血容器
JP6604176B2 (ja) 二重管
JP4205019B2 (ja) 密封容器及び真空検体採取容器
US8098069B1 (en) Adaptive closure with removable vent for sealing containers and method of use
JP2018110610A (ja) ノズルキャップ及び医療用プレフィルドシリンジ
CN108136699A (zh) 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
EP4268789A1 (en) Rubber plug
US5893476A (en) Sealing closure for sample tubes
JP6753047B2 (ja) 被膜管
JPH09328157A (ja) 金属製キャップ
CN118103141A (zh) 包含具有填充物材料的密封组装件的药物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