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95798B - 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95798B
CN114895798B CN202210407123.1A CN202210407123A CN114895798B CN 114895798 B CN114895798 B CN 114895798B CN 202210407123 A CN202210407123 A CN 202210407123A CN 114895798 B CN114895798 B CN 1148957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layer
elastic
touch pad
frame
actu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071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95798A (zh
Inventor
邓皓婷
李海涛
高漫
杨德森
吴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0712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957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95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9579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0880 priority patent/WO202320216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957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957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7Touch pads, in which fingers can move on a surfa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电子设备可以包括笔记本电脑键盘、平板电脑外置键盘、皮套键盘、个人数码助理以及游戏操作平台设备等具有触控板的移动或固定终端。触控板的弹性层包括框架以及连接于框架内的动作件、连接部和支撑部,通过在连接部与动作件之间、连接部与框架之间以及连接部与支撑部之间设置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臂,以保证该弹性层的整体联动性能,使得触控板的任意位置被按压后,均能够将按压作用力传递至动作件,并作用于触发件使得触发件被触发,从而通过机械结构的设置实现该触控板的全域触控,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并可保证性能稳定、降低故障发生概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
背景技术
目前,以笔记本电脑键盘和平板电脑外置键盘为例,包括带有触控板的键盘的电子设备,触控板主要为半域触控,半域触控是指触控板只能实现部分区域的触发和按压手感。而触控板若能实现全域触控,即在触控板上任一区域按压时都能够实现触发和按压手感,则能够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现有技术中,可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以实现触控板的全域触控,但此种方式使得按压手感不够真实,体验较差,并且能耗较高,存在反馈延迟、故障发生率较高的问题。
而如何在实现电子设备的触控板的全域触控的同时,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并保证性能稳定、降低故障发生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能够在实现触控板的全域触控的同时,提升用户体验,并保证性能稳定,降低故障发生率。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板、弹性层、电路板和装饰层,电路板朝向弹性层的一侧还设有触发件;
弹性层包括框架以及连接于框架内的动作件、连接部和支撑部,支撑部通过弹性折弯形成向底板的一侧凸出的支撑点,支撑点能够支撑于底板;
连接部沿动作件的周向布置,连接部与框架之间、连接部与动作件之间以及连接部与支撑部之间分别连接有弹性臂,支撑部以及各弹性臂均能够在受到按压作用后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回弹力。
在受到按压作用后,弹性层能够在按压作用下向底板的一侧移动,由于底板对支撑点的支撑作用,使得弹性折弯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回弹力,该回弹力能够阻碍弹性层继续向底板的一侧移动,随着按压作用的继续,弹性层沿按压方向(即由弹性层向底板的一侧的方向)的移动位移小于触发件的移动位移,动作件能够反向挤压触发件,使得触发件被触发而产生信号传输。
框架包括沿周向布置的边框,动作件沿其周向与框架的边框之间连接有连接部,连接部与框架之间、连接部与动作件之间以及连接部与支撑部之间分别连接有弹性臂,该弹性臂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当受到按压作用后,弹性臂能够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回弹力。
通过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臂,将框架、连接部和动作件连接成一体,以实现弹性层整体的联动效果。使得触控板的任意位置被按压后都能够通过弹性层的各部件之间的联动作用将按压作用力传递至动作件所在位置,弹性层的支撑部和弹性臂均发生弹性变形并蓄能以产生回弹力,并使得动作件能够作用于触发件,以使触发件被触发,进而实现全域触控。如此一来,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触控板的某一位置被按压后,弹性层仅有与该按压位置对应的一侧向底板的倾斜,动作件挤压触发件的行程不够而导致触发件未能被触发的情况。
也就是说,当触控板的任意位置被按压后,按压作用力传递至弹性层,支撑部和弹性臂处均发生弹性变形,并通过框架、连接部的联动作用传递至动作件,使得动作件能够反向作用于触发件使其被触发,从而实现该触控板的全域触控。而按压过程中,弹性臂和支撑部所产生的回弹力,能够在外部按压作用撤除后,带动弹性层的各部件实现快速复位。
由于本实施例是通过机械结构实现触控板的全域触控,相较于通过设置电子元件实现触控板的全域触控的方案来说,能够有效提升用户体验,提升用户在按压触控板时的按压手感,并可保证性能稳定、降低故障发生概率。
基于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
弹性臂的厚度小于连接部的厚度。将弹性臂的厚度设置较小以实现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回弹力时,能够简化弹性层的整体结构,并简化加工工艺。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
弹性层包括柔性层和加强层,柔性层设有弹性臂和柔性连接部,加强层设有连接部加强结构,连接部加强结构与柔性连接部对应贴合固定并形成连接部。通过柔性层和加强层两层结构设计形成弹性层时,能够简化加工工艺。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
柔性连接部和连接部加强结构的形状相同,并完全重叠固定,以保证弹性层的整体联动性能。或者,柔性连接部和连接部加强结构部分重叠固定,以保证弹性层的整体柔性。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
柔性层设有框架,或者加强层设有框架,或者,柔性层设有柔性框架,加强层设有框架加强结构,框架加强结构与柔性框架贴合固定,并形成框架。框架设置较为灵活,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即可。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
动作件设于柔性层,加强层还包括加强框,加强框能够沿动作件的周向与柔性层贴合固定。该加强框的设置能够增加此处的结构强度,便于通过该连接部和弹性臂将按压作用力传递至动作件。
基于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
连接部关于框架的中心对称布置。如此设置,能够使得该触控板全域联动情况更均匀
基于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
框架由两条平行设置的第一边框和两条平行设置的第二边框围合形成;连接部设有镂空结构,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边框连接,第二连接件与第二边框连接。使得连接部能够在布置于整个框架内的同时,提高连接部和框架之间的整体联动效果。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
连接部还包括设于框架的各拐角处的第三连接件。进一步使得连接部能够在布置于整个框架内的同时,提高连接部和框架之间的整体联动效果。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
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第一连接件连接,或者,第一连接端通过弹性臂与动作件连接,第二连接端与第二连接件、第一边框及第二边框中的至少一者连接。如此设置,能够加强框架在各拐角处的联动作用,保证拐角处的触控效果,进一步保证框架内的各处位置整体联动效果。当第三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连接时,能够提高该连接部的整体传力效果,进而提升整体联动性能,当第三连接件与边框连接而未与第二连接件连接时,能够提高该连接部的整体柔性,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即可。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
支撑部包括与第二连接件连接的第一支撑件以及与各第三连接件对应连接的第二支撑件。两组支撑件的设置,能够增加支撑点的数量并在受到按压作用后产生更大的回弹力,每个支撑件都设有弹性折弯并支撑于底板,进而能够提高弹性层的快速回弹能力。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
第二支撑件呈V字型结构,且V字型结构的折弯处形成支撑点,V字型结构的开口侧,一个侧端与第三连接件连接,另一个侧端与第三连接件或第一连接件连接。将第二支撑件设置为两端翘起并分别与连接件连接、中间抵接底板支撑的结构时,一端的连接件受力向底板的一侧移动时,能够通过该第二支撑件带动另一端的连接件向远离底板的一侧移动,保证该弹性层的整体联动性能。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实施方式:
第一支撑件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支撑件沿动作件的周向布置;第二支撑件的数量为四个并分别与四个第三连接件一一对应。四个第一支撑件和四个第二支撑件共形成八个支撑点,可在足够的弹性支撑作用的同时,简化整体结构。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种至第十二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实施方式:
第三连接件设有与第一支撑件对应的让位结构。让位结构的设置能够为第一支撑件的设置提供让位空间。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种至第十二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实施方式:
第三连接件与第一支撑件间隔设置。如此设置,第三连接件的设置与第一支撑件互不干涉。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种至第十四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实施方式:
第一支撑件的支撑点和第二支撑件的支撑点中,一者为固定点,另一者为固定点或抵接点,固定点设有固定孔,并通过螺钉和螺母与底板固定连接,抵接点与底板抵接。两组支撑件的支撑点中,至少一组支撑点是固定点并与底板固定,如此一来,无需通过其它方式将弹性层与底板固定,可简化整体结构和安装工艺。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六种实施方式:
螺母固定于弹性层远离底板的一侧,并与固定孔连通。固定螺母够增加固定点处的结构强度,安装时,螺钉依次穿过底板和固定孔并与加强螺母配合固定,便于安装操作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七种实施方式:
固定点还设有弹性件,固定点通过螺钉和螺母与底板固定状态下,弹性件能够夹设于弹性层和底板之间。弹性垫片能够进一步增加支撑点与底板之间的弹性支撑作用,提升该支撑点的回弹能力。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七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八种实施方式:
弹性件为弹性垫片,或者,固定孔的边缘沿周向设有弹性翻边,弹性翻边形成弹性件。给出了弹性件的不同形式,设置灵活性好,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至的第十八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九种实施方式:
螺母为T型结构,螺母包括限位端和插入段,插入段穿过固定孔,限位端和插入段沿轴向贯穿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与螺钉相适配。如此设置,能够增加螺纹孔的轴向长度,增加螺母和螺钉之间的配合面积,保证二者螺纹配合稳定。
基于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的第十九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十种实施方式:
弹性折弯还设有镂空结构。如此设置,能够减小弹性折弯的刚度,提高其变形能力和回弹能力,并且,还能够便于该弹性折弯在受力产生弹性变形时,能够向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进而能够防止由于弹性折弯刚性过强而出现损坏或产生塑性变形的情况。
基于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的第二十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十一种实施方式:
至少部分弹性臂还设有镂空结构。通过设置有镂空孔能够减小此处弹性臂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其弹性变形能力,利于在弹性层由于按压发生变形的过程中蓄能,提高弹性层的整体回弹能力。
基于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的第二十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十二种实施方式:
弹性层的表面形成动作件,或者,弹性层朝向电路板的一侧设置有凸起,凸起形成动作件,能够简化整体结构。或者,弹性层设有与触发件相对应的动作孔,动作孔设置有柔性件并形成动作件,柔性件的硬度小于弹性层的硬度。使得柔性件在与触发件作用时,能够降低噪音并降低对触发件的碰撞损坏的概率,同时提升用户按压时的手感。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十二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十三种实施方式:
柔性件还设有搭接于动作孔边缘的凸台。如此设置,能够提升用户的按压手感。
基于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的第二十三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十四种实施方式:
电路板和装饰层之间还设有第一胶黏层,电路板和弹性层之间还设有第二胶黏层。可简化该触控板的整体组装工艺。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包括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的第二十四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的触控板。
该电子设备的技术效果与上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的技术效果类似,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的爆炸图;
图2是图1中的弹性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的爆炸图;
图5是图4中柔性层的俯视图;
图6是图2中局部位置弹性臂的布置图;
图7-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第一条路径的运动原理示意图;
图9-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第二条路径的运动原理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二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的爆炸图;
图12是图11中的弹性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图13中动作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2的爆炸图;
图16是图2中局部位置弹性臂的布置图;
图17-图18是本申请二实施例第一条路径的运动原理示意图;
图19-图20是本申请二实施例第二条路径的运动原理示意图;
图21是图13中第一支撑件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22是图13中第二支撑件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23是本申请三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的弹性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4-图30为第二支撑件在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图30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弹性层,110-柔性层,111-柔性连接部,112-柔性框架,120-加强层,121-连接部加强结构,122-框架加强结构,130-动作孔,140-加强框;200-底板,210-支撑台;300-电路板;400-装饰层;500-触发件;600-第一胶黏层,700-第二胶黏层;
1-框架,11-第一边框,12-第二边框;
2-动作件,21-凸台;
3-连接部,31-第一连接件,32-第二连接件,33-第三连接件,331-让位结构,34-连接结构;
41-第一支撑件,42-第二支撑件,43-弹性折弯,44-加强螺母,45-连接螺母,46-螺钉,47-弹性件,48-限位端,49-插入段,410-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中,电子设备为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键盘、平板电脑外置键盘、皮套键盘、个人数码助理以及游戏操作平台设备等具有触控板的移动或固定终端。
以笔记本电脑键盘为例的触控板可被视作鼠标的替代物,触控板包括电路板和触发件,通过按压触控板,使得触控板的触发件被触发,能够进行信号传输,使用较为方便。但现有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多为半域触控,其中,半域触控是指触控板只能实现部分区域的触发和按压手感,当用户需要触发触控件时,只能在对应的区域内对其进行操作,体验较差。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能够实现全域触控,使得用户在触控板上任一区域实施按压时都能够实现触发件的触发,进而能够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图1-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的相关附图,图11-图20是本申请二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的相关附图,图23是本申请三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的弹性层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11所示,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板200、弹性层100、电路板300和装饰层400,其中,装饰层400位于该触控板的最外层,装饰层400可以是玻璃层或麦拉层等,装饰层400的外侧还可设置有涂层,并形成用户手动触摸的部分;底板200能够对弹性层100提供支撑,弹性层100在受到按压作用后,能够产生弹性变形,并在按压作用撤出后能够恢复原状并调动该触控板恢复原状;触发件500设于电路板300朝向弹性层100的一侧,并与电路板300连接,触发件500在被触发后能够进行信号传输。具体的,触发件500包括但不限于Metal Dome(金属簧片,俗称"锅仔片"),而具体触发件500是如何与电路板300连接并在触发后实现信号传输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已是熟知的现有技术,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和图11所示,电路板300和装饰层400之间设置有第一胶黏层600,电路板300通过第一胶黏层600与装饰层400粘接固定,电路板300和弹性层100之间设置有第二胶黏层700,电路板300和弹性层100之间通过该第二胶黏层700粘接固定,通过粘接实现各层之间的固定连接能够简化安装工艺。
具体的,对于胶黏层的具体形状并不做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即可,如第一胶黏层600能够覆盖整个电路板300的表面,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第一胶黏层600设置有与电路板300表面个别电路元件对应的避让孔,第二胶黏层700沿电路板300的周向设置的框型结构。胶黏层可以是通过涂覆液态胶固化后形成的,也可以是直接通过贴附双面背胶形成的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2和图12所示,弹性层100包括框架1以及连接于框架1内的动作件2、连接部3(如图中所示的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和第三连接件33)和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件41和第二支撑件42),其中,支撑部与连接部3连接,并且该支撑部通过设置弹性折弯43形成向底板200的一侧凸出的支撑点,支撑点能够支撑于底板200。在受到按压作用后,弹性层100能够在按压作用下向底板200的一侧移动,由于底板200对支撑点的支撑作用,使得弹性折弯43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回弹力,该回弹力能够阻碍弹性层100继续向底板200的一侧移动,随着按压作用的继续,弹性层100沿按压方向(即由弹性层100向底板200的一侧的方向)的移动位移小于触发件500的移动位移,动作件2能够反向挤压触发件500,使得触发件500被触发而产生信号传输。
框架1包括沿周向布置的边框,动作件2沿其周向与框架1的边框之间连接有连接部3,连接部3与框架1之间、连接部3与动作件2之间以及连接部3与支撑部之间分别连接有弹性臂,该弹性臂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当受到按压作用后,弹性臂能够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回弹力。
通过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臂,将框架1、连接部3和动作件2连接成一体,以实现弹性层100整体的联动效果。使得触控板的任意位置被按压后都能够通过弹性层100的各部件之间的联动作用将按压作用力传递至动作件2所在位置,弹性层100的支撑部和弹性臂均发生弹性变形并蓄能以产生回弹力,并使得动作件2能够作用于触发件500,以使触发件500被触发,进而实现全域触控。如此一来,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触控板的某一位置被按压后,弹性层100仅有与该按压位置对应的一侧向底板200倾斜,动作件2挤压触发件500的行程不够而导致触发件500未能被触发的情况。
也就是说,当触控板的任意位置被按压后,按压作用力传递至弹性层100,支撑部和弹性臂处均发生弹性变形,并通过框架1、连接部3的联动作用传递至动作件2,使得动作件2能够反向作用于触发件500使其被触发,从而实现该触控板的全域触控。而按压过程中,弹性臂和支撑部所产生的回弹力,能够在外部按压作用撤除后,带动弹性层100的各部件实现快速复位。
由于本实施例是通过机械结构实现触控板的全域触控,相较于通过设置电子元件实现触控板的全域触控的方案来说,能够有效提升用户体验,提升用户在按压触控板时的按压手感,并可保证性能稳定、降低故障发生概率。
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13所示,弹性臂的厚度要小于连接部3的厚度,在材质相同的情况下,当受到按压作用力时,厚度较小的弹性臂相对于厚度较大的连接部更容易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在连接部和框架以及支撑部和动作件之间实现联动效果。
如图4和图15所示,弹性层100包括柔性层110和加强层120两层结构,其中,弹性臂形成于柔性层110,柔性层110还包括柔性连接部111,加强层120包括连接部加强结构121,连接部加强结构121能够与柔性连接部111贴合固定,以形成上述厚度较厚的连接部3。柔性连接部111的厚度与弹性臂的厚度相同,连接部3的厚度为柔性连接部111的厚度与连接部加强结构121的厚度之和,以使得连接部3的厚度大于弹性臂的厚度。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通过一整块板型结构制备,具体通过机加工将弹性臂所在位置减薄即可,而通过柔性层110和加强层120两层结构设计形成弹性层100时,能够简化加工工艺。
本实施例中,对于框架1的设置并不做限制,如可以是仅有柔性层110设置有上述框架1,也可以是仅有加强层120设置有上述框架1(如图15所示),此时,柔性层110的柔性连接部111可通过焊接等方式与设于加强层120的框架1固定,或者,还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柔性层110设置有柔性框架112,该柔性框架112的厚度与柔性连接部111以及弹性臂的厚度相同,同时,加强层120对应设有框架加强结构122,框架加强结构122与柔性框架112贴合固定,以形成框架1整体即可。本实施例中,框架1的设置较为灵活,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即可。
具体的,连接部加强结构121和柔性连接部111可以是完全一样的形状,二者能够完全重叠并贴合固定,以保证该弹性层100的整体联动性能。或者,还可以是连接部加强结构121与柔性连接部111的形状不是完全一样的,二者仅部分重叠并贴合固定,以保证该弹性层100的整体柔性,利于发生弹性变形。连接部3的整体厚度要大于弹性臂的厚度。同样的,框架加强结构122和柔性框架112的形状可以完全一样并完全重叠,也可以是二者形状不完全一样,仅部分重叠均可。
本实施例中,弹性层100沿动作件2的周向还设有加强框140,具体的,如图4和图15所示,柔性层110设有动作件2,加强层120设置有加强框140,加强框140沿动作件2的周向布置并与柔性层110贴合固定即可。该加强框140的设置能够增加此处的结构强度,便于通过该连接部3和弹性臂将按压作用力传递至动作件2。
另外,本实施例中,对于加强层120的加工工艺不做限制,各加强结构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并在加强结构与柔性层110贴合固定后,能够在相邻两个加强结构之间的缝隙处形成上述弹性臂,具体的,在制备弹性层100时,可将各加强结构逐一与柔性层110对应的位置贴合固定,也可以是在制备加强层120时,将各加强结构之间留有连接结构,在将加强层120整体与柔性层110贴合固定后,再将各加强结构之间的连接结构通过机加工等方式去掉即可,如此可提高弹性层100的整体制作效率。
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连接部3和框架1之间、连接部3和动作件2之间以及连接部3和支撑部之间设置如弹片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并形成弹性臂。而将弹性臂的厚度设置较小以实现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回弹力时,能够简化弹性层100的整体结构,并简化加工工艺。
如图2和图12所示,连接部3关于框架1的中心对称布置,如此设置,能够使得该触控板全域联动情况更均匀,当按压触控板的任意区域时均可通过连接部3和框架1之间的联动作用,使得动作件2作用于触发件500以使其触发。
如图2和图12所示,框架1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第一边框11以及两条平行设置的第二边框12,第一边框11和第二边框12围合形成方形框架1,其中,第一边框11的长度大于第二边框12的长度,或者还可以是第一边框11的长度小于第二边框12的长度,即该框架1为长方形结构;也可以是第一边框11和第二边框12的长度相同并围合形成正方形的框架1均可。当然,本实施例中,对于框架1的具体结构并不作限制,也就是说,对于触控板的形状不做限制,如还可将其设置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等均可,而将其设置为方形结构,更适用于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触控板,通用性好。
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并没有完全填满整个框架1内,而是通过设置有镂空结构,以将框架1内的连接部3分成多块区域,具体包括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和第三连接件33,其中,第一连接件31与第一边框11连接,第二连接件32与第二边框12连接,第三连接件33设置在框架1的各拐角处。如此设置,使得连接部3能够在布置于整个框架1内的同时,提高连接部3和框架1之间的整体联动效果。
方形框架1设置有四个拐角处,第三连接件33的数量为四组,四组第三连接件33相互独立并分别设置于四个拐角处。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三连接件33的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制,第三连接件33有两个连接端,其中,一个连接端可以是与第一连接件31连接,或者通过弹性臂与动作件2连接,该弹性臂可以与设于第一连接件31和动作件2之间的弹性臂为同一个弹性臂,以简化整体结构;第三连接件33的另一个连接端可以与第二连接件32、第一边框11或第二边框12中的任意至少一者连接均可。如此设置,能够加强框140架在各拐角处的联动作用,保证拐角处的触控效果,进一步保证框架1内的各处位置整体联动效果。
具体的,第三连接件33在与第一连接件31或第二连接件32连接时可以设置弹性臂也可以不设置弹性臂,第三连接件33在与动作件2、第一边框11和第二边框12连接时需要设置弹性臂。如图2所示,第三连接件33连接于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边框12之间;如图12所示,第三连接件33分别与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和第一边框11连接。
当第三连接件33与第一连接件31或第二连接件32连接时,能够提高该连接部3的整体传力效果,进而提升整体联动性能,当第三连接件33与边框连接而未与第二连接件32连接时,能够提高该连接部3的整体柔性,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即可。
本实施例中,对于各连接件的形状均不作限制,如可设置折弯、镂空等结构,每个连接件与边框之间都设置有弹性臂,对于弹性臂的长短、数量均不作限制。如图2和图12所示,第一连接件31包括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连接于第一边框11和动作件2之间,同时,这两部分之间也连接有弹性臂,或者如图23所示,第一连接件31为一个整体并连接于第一边框11和动作件2之间均可。如图2和图12所示,第二连接件32的一端与动作件2连接,第二连接件32远离动作件2的一端形成分叉结构以使得该第二连接件32形成类似V型结构,V型结构的开口侧的两个侧端分别与第二边框12连接,如图2和图12所示,V型结构的开口侧的两个侧端彼此分离,以提升整体柔性,或者,还可以是如图23所示的,V型结构的开口侧的两个侧端之间还设置有连接结构34,以提升整体联动效果。
本实施例中,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件41和第二支撑件42,其中,第一支撑件41与第二连接件32连接,第二支撑件42与第三连接件33连接,各第一支撑件41沿动作件2的周向布置,各第二支撑件42沿动作件2的周向布置,两组支撑件的设置,能够增加支撑点的数量并在受到按压作用后产生更大的回弹力,每个支撑件都设有弹性折弯43并支撑于底板200,进而能够提高弹性层100的快速回弹能力。
第二支撑件42大致呈V字型结构,此处需要说明的,第二支撑件42的形状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V字型结构,也可以U字型结构等均可,该第二支撑件42的开口侧的两个侧端向电路板300的一侧翘起,中部折弯处形成支撑点并支撑于底板200。该第二支撑件42在支撑点两侧的部分可以设置为关于支撑点对称的结构。
将第二支撑件42设置为两端翘起并分别与连接件连接、中间抵接底板200支撑的结构时,一端的连接件受力向底板200的一侧移动时,能够通过该第二支撑件42带动另一端的连接件向远离底板200的一侧移动,保证该弹性层100的整体联动性能。
具体的,第二支撑件42可以是如图6所示的设置在第一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3之间,此时,第二连接件32的两个翘起的侧端中,一个侧端与第三连接件33连接,另一个侧端与第一连接件31连接,或者,如图23所示,第三连接件33为两段式结构,第二支撑件42连接于两段式结构之间,此时,第二连接件32的两个翘起的侧端分别与第三连接件33的两段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41的支撑点和第二支撑件42的支撑点中,一者是固定点,另一者可以是固定点也可以是抵接点。其中,固定点是指能够与底板200固定连接的结构,抵接点是指并未与底板200固定,而仅是与底板200抵接的结构。也就是说,两组支撑件的支撑点中,至少一组支撑点是固定点并与底板200固定,如此一来,无需通过其它方式将弹性层100与底板200固定,可简化整体结构和安装工艺。
具体的,可以是如图7-图10所示的第一支撑件41的支撑点是固定点,第二支撑件42的支撑点为抵接点,也可以是如图17-图20所示的第一支撑件41的支撑点和第二支撑件42的支撑点均为固定点,或者还可以是第一支撑件41的支撑点为抵接点,第二支撑件42的支撑点为固定点均可。
详细的讲,当支撑点是固定点时,支撑部在固定点处开设有固定孔,并通过螺钉46和螺母配合与底板200固定,其中,螺母位于弹性层100远离底板200的一侧,螺钉46能够依次穿过底板200和固定孔并与螺母配合,以将弹性层100和底板200固定。
并且,当支撑点是固定点时,有两种设置情况,一种设置情况是如图7-图10以及图17和图18所示的,螺母是加强螺母44,安装前,加强螺母44先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固定点,具体位于弹性层100远离底板200的一侧,该加强螺母44与固定孔连通,并能够增加固定点处的结构强度,安装时,螺钉46依次穿过底板200和固定孔并与加强螺母44配合固定,便于安装操作;另一种设置情况是如图19和图20所示的,螺母是连接螺母45,该连接螺母45并未先与固定点固定,安装时螺钉46依次穿过底板200和固定孔后,与连接螺母45配合固定。并且,当螺母是连接螺母45时,固定点处还设有弹性件47,当固定点通过螺钉46和连接螺母45与底板200处于固定状态时,该弹性件47能够夹设于弹性层100和底板200之间,使得固定点直接与弹性件47作用,如此一来,能够进一步增加固定点与底板200之间的弹性支撑作用,提升该固定点处的回弹能力。
具体的,图21是图13中,第一支撑件41处的局部剖视图,示出了螺母是加强螺母44时,固定点通过加强螺母44和螺钉46配合固定,以实现与底板200固定的示意图;图22是图13中,第二支撑件42处的局部剖视图,示出了螺母为连接螺母45时,固定点通过连接螺母45和螺钉46配合固定,以实现与底板200固定的示意图。当然,本实施例中,设于第一支撑点41处的螺母可以是加强螺母44也可以是连接螺母45,同时,设于第二支撑点42处的螺母可以是连接螺母45也可以是加强螺母44均可。
本实施例中,对于弹性件47的具体结构并不做限制,如可将弹性件47设置为夹设于弹性层100和底板200之间的弹性垫片,或者,还可以是固定孔的边缘沿周向设有弹性翻边,通过弹性翻边形成上述弹性件47均可。该弹性件47的形状和结构设置较为灵活,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即可。并且,当弹性件47为弹性翻边时,该弹性翻边是可以是沿固定孔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翻边结构,还可以将弹性翻边设置为沿固定孔的周向连续设置的整体的翻边结构均可。
如图21和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中,螺母(包括加强螺母44和连接螺母45)呈T型结构,螺母包括限位端48和插入段49,其中,插入段49能够穿过固定孔,限位端48位于弹性层100远离底板200的一侧,无法穿过固定孔,限位端48和插入段49沿轴向贯穿设置有螺纹孔,螺钉46能够与螺纹孔配合,以在支撑点处将弹性层100和底板200固定。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将螺母设置为包括限位端48的结构,而将螺母设置为包括限位端48和插入段49的结构时,能够增加螺纹孔的轴向长度,增加螺母和螺钉46之间的配合面积,保证二者螺纹配合稳定。
进一步的,如图21所示,还可以在弹性层100和底板200之间设置垫片410,插入段49穿过垫片410,通过垫片410的设置可进一步增加插入段49的长度,从而增加螺纹孔的轴向长度,以保证螺钉46和螺母之间的配合稳定性。
当支撑点是抵接点时,如图9和图10所示,支撑点可以是直接抵接于底板200的表面,并通过底板200的表面提供支撑作用,以产生回弹力,或者,还可以是在底板200的表面设置有向弹性层100的一侧凸出设置的支撑台210,支撑点抵接于支撑台210的表面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支撑部的弹性折弯43还设有镂空结构,如此设置,能够减小弹性折弯43的刚度,提高其变形能力和回弹能力。并且,弹性折弯43设有镂空结构还能够便于该弹性折弯43在受力产生弹性变形时,能够向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进而能够防止由于弹性折弯43刚性过强而出现损坏或产生塑性变形的情况。
具体的,对于各支撑件的具体形状和结构并不做限制,图24-图30为第二支撑件42在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4和图25中,第二支撑件42设置有类似O型的镂空孔,图26和图27中,第二支撑件42设置有类似菱形的镂空孔,图28中,第二支撑件42设置有不规则的镂空孔,图29中,第二支撑件42通过设置有镂空槽形成类似连续的V型结构,图30中,第二支撑件42通过设置有镂空槽形成类似连续的U型结构。当然,本实施例中,对于设于支撑件的镂空结构还可以是上述各镂空孔和镂空槽之间的随意组合均可。
并且,对于第一支撑件41的数量以及第二支撑件42的数量均不作限制,第一支撑件41的数量和第二支撑件4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12所示,动作件2设于框架1的中部位置(具体是框架1的中心位置也可以是靠近中心的位置均可),第一支撑件41的数量为四个并绕动作件2的周向布置,第二支撑件42的数量也是四个,并分别与四个第三连接件33对应连接,第二支撑件42绕动作件2的周向布置。四个第一支撑件41和四个第二支撑件42共形成八个支撑点,可在足够的弹性支撑作用的同时,简化整体结构。
第一支撑件41和第二支撑件42的设置位置可能是相近的,如图3所示,第三连接件33经过第一支撑件41所在位置,二者之间在厚度方向上存在重叠,此时,可在第三连接件33设置让位结构331(如让位孔或让位槽),以为第一支撑件41的设置提供让位空间,或者,还可以是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第三连接件33与第一支撑件41彼此间隔设置,二者在厚度方向上不存在重叠,第三连接件33的设置与第一支撑件41互不干涉。
本实施例中,动作件2是能够与触发件500抵接,并作用于触发件500使其触发的,对于动作件2的具体结构并不做限制。如图4和图5所示,弹性层100的表面直接形成动作件2,及弹性层100的表面中心区域直接与触发件500抵接,并作用于触发件500,具体的,通过柔性层110朝向电路板300的一侧表面形成动作件2,减小该动作件2的刚度,降低动作件2在与触发件500作用时的噪音,并降低对触发件500的碰撞损坏的概率。或者,还可以是在弹性层100的表面中心区域设置有凸起,通过凸起抵接于触发件500并作用于触发件500使其触发。或者,还可以是如图13-图15所示的,在弹性层100的中心区域设置有动作孔130,并在动作孔130设置有柔性件,通过柔性件形成上述动作件2并抵接作用于触发件500,柔性件的硬度要小于弹性层100的硬度,使得柔性件在与触发件500作用时,能够降低噪音并降低对触发件500的碰撞损坏的概率,同时提升用户按压时的手感。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对于柔性件的具体形状和结构并不做限制,如该柔性件可以是设置在动作孔130处的麦拉片,或者,柔性件还可以是设置在动作孔130处的塑料件,塑料件可以通过模内注塑、热熔、粘接等方式固定于弹性层100即可。本实施例中,对于该塑料件的具体结构也不做限制,塑料件还可设置有延伸凸台21,延伸凸台21能够与触发件500作用,对于延伸凸台21的大小也不做限制,如延伸凸台21可以是如图13所示的,与动作孔130的边缘搭接,也可以是如图14所示的,延伸凸台21并未与动作孔130的边缘搭接均可,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如用户按压手感需求等设计即可。
以下结合图6-图10,对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弹性层100的各部件之间的联动作用做详细举例说明,其中,a1、b1、c1、d1、e1和f1均为弹性臂,当用户对触控板进行按压,并且按压位置与图6中虚线所示区域对应时,弹性层100在按压作用力下能够发生弹性变形,在变形过程中,按压作用力能够通过第二连接件32传递至动作件2以形成第一条传递路径,并通过第三连接件33和第二连接件32传递至动作件2以形成第二条传递路径。
具体的,图7示出了弹性层100通过第一条传递路径传递按压作用力的各部件在按压前的状态,图8示出了弹性层100通过第一条传递路径传递按压作用力的各部件在按压后的状态。电路板300、弹性层100受到按压作用后均整体向底板200的一侧靠近,在此过程中,对于弹性层100来说,按压作用力能够由弹性臂a1通过第二连接件32传递至弹性臂b1至第一支撑件41,第一支撑件41的弹性折弯43(弹性臂b1)发生弹性变形并蓄能,以对第二连接件32提供一个向远离底板200移动的支撑力,此时,该第二连接件32形成一个类似以第一支撑件41的支撑点为支点的翘板的结构,第二连接件32朝向弹性臂a1的一端向底板200的一侧移动,那么第二连接件32朝向弹性臂c1的一端将会向远离底板200的一侧移动,并通过弹性臂c1带动动作件2向触发件500的一侧移动,以作用于触发件500使得触发件500被触发。
图9示出了弹性层100通过第二条传递路径传递按压作用力的各部件在按压前的状态,图10示出了弹性层100通过第二条传递路径传递按压作用力的各部件在按压后的状态。电路板300、弹性层100受到按压作用后均整体向底板200的一侧靠近,在此过程中,对于弹性层100来说,按压作用力能够由弹性臂d1通过第三连接件33传递至弹性臂e1至第二支撑件42,该第二支撑件42的V字型结构的开口侧的两个侧端,一个侧端与第三连接件33连接,另一个侧端与第一连接件31连接,因此,第三连接件33受按压力作用向底板200的一侧移动时,能够通过第二支撑件42的变形支撑作用带动第一连接件31向远离底板200的一侧移动,进而通过弹性臂f1带动动作件2向触发件500的一侧移动,以作用于触发件500使得触发件500被触发。
经过上述分析,弹性层100如图6中虚线所示区域受到按压作用力时,能够通过边框、各连接件以及弹性臂之间的联动作用发生变形,并将按压作用力传递至动作件2,使得动作件2沿按压方向的移动位移小于触发件500的移动位移,并通过动作件2作用于触发件500使其触发,而当按压作用力撤出后,支撑部和各弹性臂的回弹力能够带动弹性层100及其余各层回位。
以下结合图16-图20,对本申请二实施例的弹性层100的各部件之间的联动作用做详细举例说明,其中,a2、b2、c2、d2、e2和f2均为弹性臂,当用户对触控板进行按压,并且按压位置与图16中虚线所示区域对应时,弹性层100在按压作用力下能够发生弹性变形,在变形过程中,按压作用力能够通过第二连接件32传递至动作件2以形成第一条传递路径,并通过第三连接件33和第二连接件32传递至动作件2以形成第二条传递路径。
具体的,图17示出了弹性层100通过第一条传递路径传递按压作用力的各部件在按压前的状态,图18示出了弹性层100通过第一条传递路径传递按压作用力的各部件在按压后的状态。电路板300、弹性层100受到按压作用后均整体向底板200的一侧靠近,在此过程中,对于弹性层100来说,按压作用力能够由弹性臂a2通过第二连接件32传递至弹性臂b2至第一支撑件41,第一支撑件41的弹性折弯43(弹性臂b2)发生弹性变形并蓄能,以对第二连接件32提供一个向远离底板200移动的支撑力,此时,该第二连接件32形成一个类似以第一支撑件41的支撑点为支点的翘板的结构,第二连接件32朝向弹性臂a2的一端向底板200的一侧移动,那么第二连接件32朝向弹性臂c2的一端将会向远离底板200的一侧移动,并通过弹性臂c2带动动作件2向触发件500的一侧移动,以作用于触发件500使得触发件500被触发。
图19示出了弹性层100通过第二条传递路径传递按压作用力的各部件在按压前的状态,图20示出了弹性层100通过第二条传递路径传递按压作用力的各部件在按压后的状态。电路板300、弹性层100受到按压作用后均整体向底板200的一侧靠近,在此过程中,对于弹性层100来说,按压作用力能够由弹性臂d2通过第三连接件33传递至弹性臂e2至第二支撑件42,该第二支撑件42的V字型结构的开口侧的两个侧端,一个侧端与第三连接件33连接,另一个侧端与第一连接件31连接,因此,第三连接件33受按压力作用向底板200的一侧移动时,能够通过第二支撑件42的变形支撑作用带动第一连接件31向远离底板200的一侧移动,进而通过弹性臂f2带动动作件2向触发件500的一侧移动,以作用于触发件500使得触发件500被触发。
经过上述分析,弹性层100如图16中虚线所示区域受到按压作用力时,能够通过边框、各连接件以及弹性臂之间的联动作用发生变形,并将按压作用力传递至动作件2,使得动作件2沿按压方向的移动位移小于触发件500的移动位移,并通过动作件2作用于触发件500使其触发,而当按压作用力撤出后,支撑部和各弹性臂的回弹力能够带动弹性层100及其余各层回位。
另外,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弹性臂还设有镂空结构,如图16中,位于第一连接件31和动作件2之间的弹性臂f2,通过设置有镂空孔能够减小此处弹性臂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其弹性变形能力,利于在弹性层100由于按压发生变形的过程中蓄能,提高弹性层100的整体回弹能力。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1)

1.一种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板、弹性层、电路板和装饰层,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弹性层的一侧还设有触发件;
所述弹性层包括框架以及连接于所述框架内的动作件、连接部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通过弹性折弯形成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凸出的支撑点,所述支撑点能够支撑于所述底板;
所述连接部沿所述动作件的周向布置,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框架之间、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动作件之间以及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分别连接有弹性臂,所述支撑部以及各所述弹性臂均能够在受到按压作用后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回弹力;
回弹力使得弹性层沿按压方向的移动位移小于触发件的移动位移,动作件能够反向挤压触发件,使得触发件被触发而产生信号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的厚度小于所述连接部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包括柔性层和加强层,所述柔性层设有所述弹性臂和柔性连接部,所述加强层设有连接部加强结构,所述连接部加强结构与所述柔性连接部对应贴合固定并形成所述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部和所述连接部加强结构的形状相同,并完全重叠固定;或者,所述柔性连接部和所述连接部加强结构部分重叠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层设有所述框架,或者所述加强层设有所述框架,或者,所述柔性层设有柔性框架,所述加强层设有框架加强结构,所述框架加强结构与所述柔性框架贴合固定,并形成所述框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件设于所述柔性层,所述加强层还包括加强框,所述加强框能够沿所述动作件的周向与所述柔性层贴合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关于所述框架的中心对称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由两条平行设置的第一边框和两条平行设置的第二边框围合形成;
所述连接部设有镂空结构,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边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边框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还包括设于所述框架的各拐角处的第三连接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端通过所述弹性臂与所述动作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边框及所述第二边框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的第一支撑件以及与各所述第三连接件对应连接的第二支撑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呈V字型结构,且所述V字型结构的折弯处形成所述支撑点,所述V字型结构的开口侧,一个侧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另一个侧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或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支撑件沿所述动作件的周向布置;
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数量为四个并分别与四个所述第三连接件一一对应。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对应的让位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间隔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支撑点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支撑点中,一者为固定点,另一者为固定点或抵接点,所述固定点设有固定孔,并通过螺钉和螺母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抵接点与所述底板抵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固定于所述弹性层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并与所述固定孔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点还设有弹性件,所述固定点通过螺钉和螺母与所述底板固定状态下,所述弹性件能够夹设于所述弹性层和所述底板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性垫片,或者,所述固定孔的边缘沿周向设有弹性翻边,所述弹性翻边形成所述弹性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为T型结构,所述螺母包括限位端和插入段,所述插入段穿过所述固定孔,所述限位端和所述插入段沿轴向贯穿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与所述螺钉相适配。
21.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为T型结构,所述螺母包括限位端和插入段,所述插入段穿过所述固定孔,所述限位端和所述插入段沿轴向贯穿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与所述螺钉相适配。
22.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折弯还设有镂空结构。
23.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弹性臂还设有镂空结构。
24.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设有与所述触发件相对应的动作孔,所述动作孔设置有柔性件并形成所述动作件,所述柔性件的硬度小于所述弹性层的硬度。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件还设有搭接于所述动作孔边缘的凸台。
2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设有与所述触发件相对应的动作孔,所述动作孔设置有柔性件并形成所述动作件,所述柔性件的硬度小于所述弹性层的硬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件还设有搭接于所述动作孔边缘的凸台。
2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设有与所述触发件相对应的动作孔,所述动作孔设置有柔性件并形成所述动作件,所述柔性件的硬度小于所述弹性层的硬度。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件还设有搭接于所述动作孔边缘的凸台。
30.根据权利要求9-13及17-20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设有与所述触发件相对应的动作孔,所述动作孔设置有柔性件并形成所述动作件,所述柔性件的硬度小于所述弹性层的硬度。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件还设有搭接于所述动作孔边缘的凸台。
3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设有与所述触发件相对应的动作孔,所述动作孔设置有柔性件并形成所述动作件,所述柔性件的硬度小于所述弹性层的硬度。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件还设有搭接于所述动作孔边缘的凸台。
3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设有与所述触发件相对应的动作孔,所述动作孔设置有柔性件并形成所述动作件,所述柔性件的硬度小于所述弹性层的硬度。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件还设有搭接于所述动作孔边缘的凸台。
3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设有与所述触发件相对应的动作孔,所述动作孔设置有柔性件并形成所述动作件,所述柔性件的硬度小于所述弹性层的硬度。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件还设有搭接于所述动作孔边缘的凸台。
38.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形成所述动作件,或者,所述弹性层设有与所述触发件相对应的动作孔,所述动作孔设置有柔性件并形成所述动作件,所述柔性件的硬度小于所述弹性层的硬度。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件还设有搭接于所述动作孔边缘的凸台。
4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装饰层之间还设有第一胶黏层,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弹性层之间还设有第二胶黏层。
4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0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板。
CN202210407123.1A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 Active CN1148957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07123.1A CN114895798B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
PCT/CN2023/070880 WO2023202168A1 (zh) 2022-04-18 2023-01-06 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07123.1A CN114895798B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95798A CN114895798A (zh) 2022-08-12
CN114895798B true CN114895798B (zh) 2023-06-27

Family

ID=82717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07123.1A Active CN114895798B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95798B (zh)
WO (1) WO20232021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5798B (zh) * 2022-04-18 2023-06-2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
CN118131943A (zh) * 2022-10-09 2024-06-04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19478B1 (ja) * 2016-10-04 2017-10-25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入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207009336U (zh) * 2017-07-31 2018-02-13 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结构
CN111665959A (zh) * 2019-03-07 2020-09-15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触控式电子设备及其触摸板装置
TWI726696B (zh) * 2020-04-24 2021-05-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結構
CN113031792A (zh) * 2021-03-26 2021-06-25 深圳市恒怡多精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平衡全域触控板
CN113867552A (zh) * 2021-10-20 2021-12-31 广东虹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域按压电脑触控板
CN215576545U (zh) * 2021-05-31 2022-01-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触控板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115559A (zh) * 2021-11-12 2022-03-01 深圳市恒怡多精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双平衡杆的电子触控板模组
CN216118567U (zh) * 2021-08-20 2022-03-2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触控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45664U (zh) * 2010-10-26 2011-05-25 英顺达科技有限公司 按键
JP5889661B2 (ja) * 2012-02-10 2016-03-2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JP6080265B2 (ja) * 2013-12-26 2017-02-15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ッド入力装置
CN103811217B (zh) * 2014-02-28 2016-03-30 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 触摸板按钮
WO2018123661A1 (ja) * 2016-12-27 2018-07-05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触覚フィードバック装置及び該触覚フィードバック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TWM604437U (zh) * 2020-08-26 2020-11-21 精元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穩定按壓裝置
TWM611109U (zh) * 2020-10-06 2021-05-01 精元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穩定按壓裝置
CN114415862A (zh) * 2022-02-17 2022-04-29 深圳市蓝海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板支架、触控板和电子输入装置
CN114895798B (zh) * 2022-04-18 2023-06-2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19478B1 (ja) * 2016-10-04 2017-10-25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入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207009336U (zh) * 2017-07-31 2018-02-13 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结构
CN111665959A (zh) * 2019-03-07 2020-09-15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触控式电子设备及其触摸板装置
TWI726696B (zh) * 2020-04-24 2021-05-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結構
CN113031792A (zh) * 2021-03-26 2021-06-25 深圳市恒怡多精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平衡全域触控板
CN215576545U (zh) * 2021-05-31 2022-01-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触控板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6118567U (zh) * 2021-08-20 2022-03-2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触控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867552A (zh) * 2021-10-20 2021-12-31 广东虹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域按压电脑触控板
CN114115559A (zh) * 2021-11-12 2022-03-01 深圳市恒怡多精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双平衡杆的电子触控板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95798A (zh) 2022-08-12
WO2023202168A1 (zh) 2023-10-26
WO2023202168A9 (zh)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95798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触控板
CN211928943U (zh) 支撑背板及显示装置
CN100565742C (zh) 按压开关
JP2013093313A (ja) スイッチ
WO2004038819A3 (en) Piezoelectric switch for tunable electronic components
CN102957020A (zh) 连接器
US10564680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lick pad thereof
US5024605A (en) Connecting electrode
CN206650016U (zh) 按键开关
US11476063B2 (en) Touchpad device
JP7429506B2 (ja) 振動パネル及び電子機器
TWI714036B (zh) 觸控板模組
US11323046B2 (en) Vibration unit having a piezoelectric element as the vibration source
CN110389670B (zh) 触摸板装置
CN1101053C (zh) 一种开关的结构
CN221079758U (zh) 一种组合电感
US914236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power button module thereof
CN110189949A (zh) 按键结构
TWI829311B (zh) 觸控板裝置
US20030183659A1 (en) Impact absorbing system for a flat switch panel
CN214540732U (zh) 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JP3097543U (ja) 押しボタン構造
CN216052964U (zh) 压电单元、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7404849U (zh) 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N218849813U (zh) 弹片以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