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86497A - 内窥镜用处置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用处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86497A
CN114886497A CN202210073272.9A CN202210073272A CN114886497A CN 114886497 A CN114886497 A CN 114886497A CN 202210073272 A CN202210073272 A CN 202210073272A CN 114886497 A CN114886497 A CN 1148864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k
arm
engagement
stepped connection
cl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732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泷泽直辉
佐竹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886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864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7Spring cli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61B17/128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477Coupl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夹持装置包括管状部件、夹子及接合构造。夹子具有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接合构造包括台阶状连接部和钩状结构,连接夹子。台阶状连接部包括连接两个侧方区域的接合区域,台阶状连接部的接合区域的宽度小于台阶状连接部的两个侧方区域中的第一侧方区域的宽度。钩状结构包括被钩面连接的两个侧面,台阶状连接部的接合区域的表面与钩状结构的钩面接合,台阶状连接部的两个侧方区域的每一个与钩状结构的两个侧面中的对应的一面邻接。

Description

内窥镜用处置装置
本申请要求2021年1月26日在美国提交的临时申请号为63/141620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入体内用于结扎组织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具有改进的夹具单元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多种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其中一类装置具有夹具单元,用于结扎形成在组织或者血管的开口。现有的结扎装置包括夹具单元、处置装置主体以及将处置装置主体连接到夹具单元的连接部件。夹具单元可分离地安装在处置装置主体的远端。夹具单元可以包括夹具主体和收容该夹具主体的压管。夹具主体包括一对臂部和中间部。中间部设置在该一对臂部的近端,连接所述一对臂部。
连接部件包括设置在处置装置主体的远端的钩部。夹具单元的中间部与连接部件的钩部接合。依靠上述接合,通过操纵处置装置主体,能够使夹具单元穿过压管进退。此外,夹具单元能够围绕压管的轴向旋转,从而在夹持组织的过程中调整一对臂部的位置。
然而,位于夹具和处置装置主体之间的现有的连接部件仍存在若干缺陷。例如,现有的连接部件缺乏足够的强度,当旋转夹具单元时,无法确保夹具单元围绕压管轴向的旋转动作。再例如,现有的连接部件缺乏足够的强度,当夹具单元被操作线牵引时,无法确保夹具单元在压管轴向上的线性移动。结果,夹具单元有可能会在结扎过程成功完成之前意外地从处置装置主体的钩部脱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和夹具单元,其能够充分地解决现有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和夹具单元的局限和缺点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其包括:管状部件,具有内腔和至少一个开口端;夹子,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能够在收缩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滑动,在收缩位置,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位于所述管状部件的内腔,在展开位置,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从所述管状部件的开口端伸出;接合构造,设置在所述管状部件的内部,包括台阶状连接部和钩状结构,连接所述夹子。所述台阶状连接部包括连接两个侧方区域的接合区域,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接合区域的宽度小于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两个侧方区域中的第一侧方区域的宽度。所述钩状结构包括被钩面连接的两个侧面。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接合区域的表面与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钩面接合,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两个侧方区域的每一个与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两个侧面中的对应的一面邻接。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结扎活体组织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其包括:夹具单元,包括第一臂部、第二臂部及管状部件,所述管状部件能够收容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使所述第一臂部的远端和所述第二臂部的远端相互靠近;线形部件,与所述夹具单元连接,使所述夹具单元进退;护套,供所述线形部件插入,使所述线形部件能够进退。所述夹具单元还包括接合构造,所述接合构造设置在所述管状部件的内部,包括台阶状连接部和钩状结构,所述接合构造与夹子连接。所述台阶状连接部包括连接两个侧方区域的接合区域,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接合区域的宽度小于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两个侧方区域中的第一侧方区域的宽度。所述钩状结构包括被钩面连接的两个侧面。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接合区域的表面与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钩面接合,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两个侧方区域的每一个与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两个侧面中的对应的一面邻接。
此外,接合构造可以具有变形例。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台阶状连接部是所述夹子的一部分,所述钩状结构与操作线连接。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钩状结构是所述夹子的一部分,所述台阶状连接部与操作线连接。在再一实施方式中,接合构造包括两个钩状结构,每个钩状结构包括被钩面连接的两个侧面,所述台阶状连接部包括与两个所述台阶状连接部分别相关的表面,每个台阶状连接部包括接合区域和两个侧方区域。作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相应特征,钩状结构和台阶状连接部的各种特征起到相似的作用。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其包括:夹子,包括两个臂部和贯通所述两个臂部的近端部连接所述两个臂部的中间部件;连接部件,连接操作线与所述中间部件,所述夹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部件的远端部具有与所述中间部件接合的接合部,所示连接部件还具有抵接部,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中间部件接合的状态下,所述抵接部从所述接合部延伸到所述臂部的侧方位置且与所述臂部在侧方抵接,所述连接部件中形成有所述抵接部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件的其他部分的宽度。
此外,所述中间部件是销。
此外,作为所述夹持装置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接合部是与所述中间部件接合的钩爪。所述抵接部从所述钩爪延伸。
此外,所述抵接部可以连续或者断续设置。在所述抵接部断续设置的情况下,所述抵接部至少形成在从钩爪的根部到连接部件的长度轴方向上的钩爪的远端为止的区域。或者,所述抵接部从所述钩爪以放射状延伸多个。
此外,在所述夹持装置中,所述抵接部的厚度可以与所述钩爪的厚度相同,或者大于所述钩爪的厚度。
此外,作为所述夹持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接合部包括相对的两个接合爪。在所述两个接合爪之间形成是收容部和切口,收容部收容所述中间部件,切口处的两个接合爪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中间部件的外径,且能够经由切口将所述中间部件推入所述收容部。因此,可将所述中间部件嵌入所述两个接合爪之间。在所述中间部件嵌在所述两个接合爪之间的状态下,如果从两个接合爪之间拉拔所述中间部件,所述两个接合爪会发生变形,所述中间部件从所述两个接合爪之间脱离。
此外,在所述夹持装置中,所述抵接部从所述接合爪的边缘延伸。所述抵接部连续或者断续设置。在所述抵接部断续设置的情况下,所述抵接部例如以放射状从所述接合爪的边缘延伸出多个。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特征及有益效果进行说明,这些部分地可以从说明书的记载中明确获知,或者也可以通过实施本发明获知。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和夹具单元的发明目的和其它有益效果,可通过说明书、保护范围及附图中具体记载的技术手段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采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的示意截面图(截去内窥镜用处置装置的一部分侧面)。
图2是表示图1中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远端的俯视示意截面图。
图3是表示图1中的夹具单元的侧视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图1中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近端的侧视截面图。
图5是表示图1中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近端的俯视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3中的切割线A1-A1截取的示意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近端侧观察图1中夹具单元的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沿着图4中的切割线A2-A2截取的视图。
图9A是表示夹具和连接部件之间的接合构造的一实施方式配置例的放大侧视图,图9B是沿着图9A中的A3-A3线截取的示意截面图。
图10A是表示夹具和连接部件之间的接合构造的另一实施方式配置例的示意立体图,图10B是图10A中区域E的放大图,图10C是表示图10A中夹具和连接部件的接合构造的示意截面图,图10D是表示接合构造的示意侧视图。
图11A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和连接部件的示意立体图,图11B是图11A的侧视图,图11C是表示图11A中夹具和连接部件的接合构造的示意截面图,图11D是表示接合构造的示意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中内窥镜用处置装置的使用例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拉回滑块所需的力相对于滑块在图1所示内窥镜用处置装置中被拉回的移动量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图1中的夹具单元处于接触状态时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的示意侧视截面图。
图15是表示图1中的夹具单元处于接触状态时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的示意俯视截面图。
图16是表示图1中的夹具单元处于跨越状态时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的示意侧视截面图。
图17是表示图1中的夹具单元处于跨越状态时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的示意俯视截面图。
图18是从近端侧观察处于跨越状态的图1中夹具单元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图1中的夹具单元处于锁定状态时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的示意侧视截面图。
图20是表示图1中的夹具单元处于锁定状态时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的示意俯视截面图。
图21是从近端侧观察处于锁定状态的图1中夹具单元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图1中内窥镜用处置装置的另一使用例的示意图。
图23仍是表示图1中内窥镜用处置装置的另一使用例的示意图。
图2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夹持装置中夹具单元附近的截面图。
图2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夹持装置的压管的示意图。
图2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夹持装置中连接部件和臂部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2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夹持装置的连接部件的侧视图。
图28是将抵接部的厚度大于钩爪的变形例从图27的S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夹持装置的连接部件的另一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3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夹持装置的连接部件的侧视图。
图31是将抵接部的厚度大于钩爪的变形例从图27的S’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前述的发明内容和后述的对于实施例的具体描述,对于本发明的要旨进行说明。为了进行清楚的说明,在附图中适当地调整了相应组成部件的厚度或者尺寸的比例。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书中,“远”端侧是指图1中远离操作部100的方向,“近”端侧是指接近操作部100的方向。
图1和图2表示作为结扎工具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1,包括夹具单元(以下简称为“夹具”)10和处置装置主体40。夹具10可分离地安装在处置装置主体40的远端。图1和图2是经过后述的压管31的轴线C1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内窥镜用处置装置1的夹具10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内窥镜用处置装置1的近端的截面图。图5也是内窥镜用处置装置1的近端的截面图。下面,参照概略附图对构造和操作进行说明,参照详细附图对主要部分进行说明。
构造:夹具10的臂部12、13
如图1和图2所示,夹具10包括夹具主体11、压管31以及螺旋弹簧(弹性部件)36。压管31呈圆柱状,但也可以呈其他的管状,包括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或者具有N个边的多边形(N可以大于等于4)的形态。压管31具有内腔和至少一个开口端,以收容被插进来的夹具主体11的近端。螺旋弹簧36被收容在压管31内。包括夹具主体11在内,构成夹具10的部件例如由钴铬合金、钛或者不锈钢之类的材料形成。夹具10能够在MRI(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磁共振成像)检测下被观察到。
夹具主体11包括第一臂部12、第二臂部13以及中间部14。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从夹具主体11的近端侧朝向远端侧延伸,彼此相对。中间部14位于第一臂部12的近端和第二臂部13的近端之间,作为连接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的连接部分。此外,夹具主体11被设置成在收缩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滑动。收缩位置例如位于压管31的近端侧,当夹具主体11在收缩位置时,臂部12、13在压管31的内腔中。展开位置例如位于压管31的远端侧,当夹具主体11在展开位置时,臂部12、13从压管31的开口端伸出。
在自然状态下,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从近端侧朝向远端侧相互分离。在第一臂部12的远端形成有爪部12a,朝向第二臂部13侧延伸。在第二臂部13的远端形成有爪部13a,朝向第一臂部12侧延伸。
图6是沿着图3中的切割线A1-A1截取的示意立体图。如图6所示,在第二臂部13,在第二臂部13的远端侧正交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圆弧状。更具体地,在下述的正交方向Z上,臂部13的外表面的中间部分呈朝向外侧突出的曲面状。臂部12具有类似的形状。
因此,对于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来说,抗弯曲强度提升,并且与后述的护套管50的摩擦阻力减小,所以能够更顺畅地进行进退操作。
构造:夹具10的第一被锁定部16、17
在此,如图1所示定义X、Y、Z轴,其中,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在X轴上相对,Y轴平行于压管31的轴线C1,Z轴分别正交于X轴和Y轴。如图2所示,两个第一被锁定部16、17设置在第一臂部12的近端部。在平行于压管31的轴线(中心轴线)C1的基准面S1,第一被锁定部16、17从第一臂部12的侧表面沿着Z轴突出。第一被锁定部16、17朝相反的方向突出。
图2是从正交于基准面S1的方向观察图1所示内窥镜用处置装置的图。如图2所示,第一被锁定部16、17相对于轴线C1呈线对称。
如图2所示,第一被锁定部16的近端面16a随着朝向第一被锁定部16的远端侧倾斜地从第一臂部12(中心轴线C1)分离。第一被锁定部16的远端面16b与Y轴正交。相对于轴线C1,第一被锁定部17的近端面17a和远端面17b分别与第一被锁定部16的近端面16a和远端面16b线对称。
构造:夹具10的突出部18、19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臂部12,两个突出部18、19位于比第一被锁定部16、17更靠远端侧的位置。突出部18、19沿Z轴从第一臂部12的侧表面突出。突出部18、19相对于轴线C1形成线对称。突出部18、19沿Z轴从第一臂部12突出的长度大于沿Z轴从第一臂部12突出的第一被锁定部16、17。
构造:夹具13的第二臂部13
如图1所示,第二臂部13的远端形成有朝向第一臂部12侧延伸的爪部13a。与第一臂部12的第一被锁定部16、17及突出部18、19同样地,在第二臂部13分别形成有第二被锁定部21、22及突出部23、24。第二被锁定部21、22示于图7,突出部23、24未示出。即,第二被锁定部21、22沿Z轴从第二臂部13的侧表面突出。突出部23、24沿Z轴从第二臂部13的侧表面突出。在第二臂部13,突出部23、24位于比第二被锁定部21、22更靠远端侧的位置。沿着Z轴,第二被锁定部21、22和突出部23、24分别与第一被锁定部16、17和突出部18、19平行。即,在图2中,第一被锁定部16、17与第二被锁定部21、22重叠,突出部18、19与突出部23、24重叠。
在图1所示的侧视图中,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形成在相对于轴线C1线对称的位置。
为了制造夹具主体11,对由钴铬合金之类的材料形成的板材实施冲裁加工,使第一臂部12、第二臂部13、中间部14、第一被锁定部16、17、第二被锁定部21、22以及突出部18、19、23、24以平面状延伸。然后,将第一臂部12与中间部14的连接部分及第二臂部13与中间部14的连接部分弯曲,使被冲裁的部件在侧视时整体呈C字状。
构造:连接部件63
连接部件63包括位于桥接部76的远端的钩状结构77和形成于桥接部76的近端的通孔76a。参照图2,表面76b面向钩状结构77的钩面形成。表面76b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相对于轴线C1倾斜的表面,也可以是如图9A所示的沿着正交于轴线C1的方向朝向上方延伸的表面。
当环状部73的线材73a中的弯曲部分插入到通孔76a时,连接部件63以可绕与X轴平行的轴旋转的方式(可沿着图2中的箭头方向旋转)与环状部73连接。
当钩状结构77设置在桥接部76的远端侧时,连接部件63的宽度是桥接部76在正交于中心轴线C1的方向上的外径。连接部件63的宽度略小于螺旋弹簧36的内径、线圈护套66的内径以及远端部件67的内径。
通过在连接部件63的钩状结构77和连接部件63的表面76b之间放置中间部14,钩状部件77能够与中间部14接合。
构造:夹具10和连接部件63之间的接合部
第一实施方式
图9A是用于说明夹具10与连接部件63之间的接合构造的一示例的放大侧视图,图9B是沿着图9A的A3-A3线截取的截面图。如图9A所示,接合构造包括钩状结构77和接合部15(也称为台阶状连接部)。台阶状连接部15包括接合区域ER和两个侧方区域SR,接合区域ER与钩状结构77的钩面79实现接合(参照图10B),两个侧方区域SR与钩状结构77的两个侧面78邻接。两个侧面78和钩面79位于钩状结构77的远端部。桥接部76包括与钩状结构77的远端部相连的第一端,并且从第一端延伸而形成连接部件63的凹陷部RR的一部分。接合区域ER位于夹具10的中间部14,两个侧方区域SR位于夹具10的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的近端。
接合区域ER在沿着Z轴且与图2中的轴线C1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宽度W1,分别位于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的两个侧方区域SR在沿着Z轴且与图2中的轴线C1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宽度W2,连接部件63的桥接部76在同样沿着Z轴且与图2中的轴线C1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宽度W3。宽度W1、W2、W3之间的关系可以设定如下。宽度W2大于宽度W1,优选地,宽度W2是宽度W1的1.5倍至2倍。宽度W1可以设定成与宽度W3大致相等。此外,两个侧方区域SR可以在第一臂部12侧具有第一宽度,在第二臂部13侧具有第二宽度,第一宽度与第二宽度不同,即第一宽度和第二宽度具有不同长短。但是,宽度W1小于两个侧方区域SR的第一宽度和第二宽度中的任一方。即,第一宽度和第二宽度均大于宽度W1,优选地,是宽度W1的1.5倍至2倍。
台阶状连接部15还包括第一底面80和第二底面81。第一底面80可以是中间部14的底面的一部分,第二底面81可以是第一臂部12的近端表面的一部分。台阶状连接部15具有由第一底面80和第二底面81形成的α角。α角可以是直角或者钝角(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第一底面80可以位于桥接部76的顶面76c之上,或者与桥接部76的顶面76c接触。
虽未图示,由第二臂部13和中间部14形成的台阶状连接部具有与台阶状连接部15相同的构造。该台阶状连接部同样包括中间部14与钩状结构77接触的一区域和第二臂部13邻接于钩状结构77的其它区域。这两类区域可以分别与接合区域ER和两个侧方区域SR具有相同构造。所述台阶状连接部还可以包括两个底面,该两个底面具有与前述第一底面80和第二底面81相同的构造。所述两个底面中的一底面可以是第二臂部13的近端表面的一部分,另一底面可以是中间部14的底面的一部分。未图示的所述台阶状连接部同样可以具有由所述两个底面形成的α角,所述两个底面中的一方可以与桥接部76的顶面76c接触。
如图13所示(后面将详述),当夹具10被钩状结构77朝向近端侧大力牵引时,与钩状结构77连接并支撑钩状结构77的桥接部76必须承受来自操作部100的强大牵引力。如果桥接部76的宽度W3相对于接合区域ER的宽度W1过窄,连接部件63在其轴向上的强度将会变弱,导致钩状结构77的变形。结果,由于该变形,夹具10的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有可能在夹具10的爪部12a、13a成功地夹持目标组织之前便从钩状结构77脱离。通过将宽度W3增大至与宽度W1基本相同的程度,桥接部76在轴向上的强度将会增强。因此,当夹具10被钩状结构77朝向近端侧牵引时,能够防止夹具10在夹持操作完成之前从连接部件63脱离。
另一方面,通过使钩状结构77围绕连接部件63的轴向旋转,夹具10可在压管31的内部旋转。为了防止钩状结构77旋转时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在压管31的内部从钩状结构77脱离,在旋转方向上加强夹具10和连接部件63之间的连接结构是必要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宽度W2设定成大于宽度W1,优选地,将宽度W2设定为宽度W1的1.5倍至2倍,使第一臂部12、第二臂部13与钩状结构77之间的区域大于接触区域。如图9B所示,在从Y轴观察的侧视图中,除了钩状结构77的顶部77a之外,第一臂部12、第二臂部13与钩状结构77的整个侧面78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提供更大的接触面积,旋转方向上的连接结构的强度将会得到增强。因此,在连接部件63被旋转时,可防止夹具10在夹持操作完成之前从连接部件63脱离。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A是示意地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夹具10’和连接部件63’的立体图,图10B是图10A中区域E的放大图。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包括第一、第二钩状结构77a、77b以及第一、第二台阶状连接部15a、15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钩状结构中的每一个都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钩状结构77相同。即,第一钩状结构77a包括由钩面79连接的两个侧面78,第二钩状结构77b包括钩面79连接的两个侧面78。此外,第一、第二台阶状连接部15a、15b中的每一个都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台阶状连接部15相同。即,第一台阶状连接部15a包括接合区域ER和侧方区域SR,第二台阶状连接部15b包括接合区域ER和侧方区域SR。由此,第一台阶状连接部的接合区域与第一钩状结构的钩面接合,第一台阶状连接部的两个侧方区域中的每一个与第一钩状结构的两个侧面中的对应一面邻接。第二台阶状连接部的接合区域与第二钩状结构的钩面接合,第二台阶状连接部的两个侧方区域中的每一个与第二钩状结构的两个侧面中的对应一面邻接。但是,第一、第二钩状结构77a、77b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结构,第一、第二台阶状连接部15a、15b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结构。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中,第一、第二台阶状连接部15a、15b形成在第一、第二臂部12’、13’各自的近端,第一、第二钩状结构77a、77b形成在连接部件63’的远端。第一、第二台阶状连接部15a、15b在侧视图中相对于轴线C1线对称,第一、第二钩状结构77a、77b在侧视图中相对于轴线C1线对称,两个相应的桥接部76a、76b在侧视图中相对于轴线C1线对称。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台阶状连接部15a、15b和桥接部76a、76b之间的宽度关系同样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10C是示意地表示夹具10’和连接部件63’的接合构造的截面图,图10D是表示夹具10’和连接部件63’的接合构造的另一示意截面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第二实施方式采用双台阶状连接部和双钩状结构,提供夹具10’和连接部件63’之间更稳定的接合。
第三实施方式
图11A是示意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夹具10”和连接部件63”的立体图,图11B是图11A的示意截面图。如图11A、图11B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第三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具有从第一、第二臂部12”、13”延伸(与第一、第二臂部12”、13”一体形成)的钩状结构77”和钩住钩状结构77”的连接部件63”。连接部件63”具有通过两个臂81、82和中间部83形成的台阶状连接部15”。中间部83可以视为是连接臂81、82的连接部分。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具有台阶状连接部15”的连接部件63”被添加于夹具10”上的钩状结构77”钩住。
钩状结构77”通过诸如焊接之类的方式附加在夹具10”上。
图11C是示意地表示夹具10”和连接部件63”之间的接合构造的截面图,图11D是表示夹具10”和连接部件63”之间的接合的另一示意截面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钩状结构77”是夹具10”的一部分,形成在夹具10”的近端(连接部分14),台阶状连接部15”是连接部件63”的一部分,位于连接部件63”的远端。连接部件63”的近端与线形部件74连接(参照图1)。
构造:夹具10的锁定部32
如图2和图7所示,在压管31的近端的内周面,锁定部32沿着整个内周面伸出。在图7中朝Y轴方向观察时,轴线C1一侧的锁定部32的边缘32a形成与压管31同轴的环形。如图2所示,锁定部32的近端面32b(近端侧表面)和远端面32c(远端侧表面)与Y轴正交。
第一臂部12中比突出部18、19更靠近端侧的部分、第二臂部13中比突出部23、24更靠近端侧的部分以及中间部能够插进锁定部32。如图7所示,第一被锁定部16的端部和第一被锁定部17的端部之间沿Z轴的长度L1小于锁定部32的内径。在后述的初始状态下,沿着Y轴观察时,第一被锁定部16、17的局部会与锁定部32重叠。即,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第一被锁定部16、17在位置P1、P2处与边缘32a相对,边缘32a被设定成第一被锁定部16、17间的长度L1大于边缘32a在该处的高度(位置P1、P2之间的线段)。
如图2所示,锥面31a形成在压管31远端的整个内周面。锥面31a的直径朝向压管的远端侧扩大。
压管31和锁定部32通过例如64钛合金(Ti-6Al-4V)或钴铬合金等材料一体形成。
构造:夹具10的螺旋弹簧36
如图3所示,螺旋弹簧36的远端设置有末端卷绕部36b。所形成的末端卷绕部36b的内径小于螺旋弹簧36的其它部分。
当螺旋弹簧36被收容在压管31的内部时,螺旋弹簧36的远端与突出部18、19、23、24连结,螺旋弹簧36的近端与锁定部32连结。螺旋弹簧36的近端和锁定部32可以通过诸如焊接之类的方式固定。
第一臂部12中比突出部18、19更靠近端侧的部分、第二臂部13中比突出部23、24更靠近端侧的部分以及中间部14能够插进螺旋弹簧36。当突出部18、19、23、24朝向近端侧移动时,突出部18、19、23、24与螺旋弹簧36的末端卷绕部36b连结。即使螺旋弹簧36不包括末端卷绕部36b,通过在螺旋弹簧36的远端采用诸如垫圈等分体部件,也能够获得同样的良好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夹具10的初始状态,第一臂部12的近端、第二臂部13的近端以及中间部14相对于压管31内部的锁定部32位于远端侧。第一被锁定部16、17和第二被锁定部21、22不与压管31的锁定部32发生接触。在Y轴上相邻的螺旋弹簧36的绕线36a彼此分离。与自然状态相比,螺旋弹簧36在Y轴上被略微压缩。在夹具主体11,第一臂部12的远端和第二臂部13的远端彼此分开,呈打开状态。
构造:夹具10的夹具主体11和压管31之间的关系
在前述的夹具10中,初始状态下的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在X轴上彼此分开。因此,如图7所示,当从近端侧观察第一被锁定部16时,第一被锁定部16在锁定部32的位置P1处与边缘32a的一部分重叠。即,当第一臂部12相对于压管31朝向近端侧移动时,第一被锁定部16在位置P1处与边缘32a的一部分发生接触。在位置P1处的边缘32a的一部分与第一被锁定部16发生点接触。
同样地,当第一臂部12相对于压管31朝向近端侧移动时,第一被锁定部17在位置P2处与边缘32a的一部分发生接触。在位置P2处的边缘32a的一部分与第一被锁定部17发生点接触。第一被锁定部16的近端面16a在位置P1处与边缘32a的一部分发生接触。第一被锁定部17的近端面17a在位置P2处与边缘32a的一部分发生接触。
与位置P1、P2对应的边缘32a上的位置,在图2中被标注为Q1、Q2。
与第一臂部12的第一被锁定部16、17同样地,当与第一臂部12一体形成的第二臂部13相对于压管31朝向近端侧移动时,第二被锁定部21、22与压管31的锁定部32发生接触。
构造:处置装置主体40
接下来,对处置装置主体40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处置装置主体40包括护套管50、插入部60及操作部100。插入部60可进退地插入护套管50。操作部100与插入部60的近端连结。
护套管50例如可以由聚四氟乙烯(PTFE)之类的含氟树脂形成,也可以由高密度聚乙烯(HDPE)之类的树脂材料形成。
构造:处置装置主体40的护套部61
插入部60包括护套部61和操作线62。向护套部61可进退地插入操作线62。连接部件63与操作线62的远端连接。相对于操作线62,连接部件63可绕与X轴平行的轴转动。
护套部61包括线圈护套66和固定在线圈护套66的远端的远端部件(止挡部)67。线圈护套66例如由具有高抗压缩性的JIS(日本工业标准)SU301之类的不锈钢制成。
沿着Y轴密集绕线(未图示)的线圈可被用于线圈护套66。线圈护套66具有可挠性,且在Y轴上具有很强的抗压缩性。线圈护套66的内径与螺旋弹簧36的内径基本一致。
远端部件67例如由不锈钢形成圆柱状。远端部件67的内径小于线圈护套66的内径。远端部件67的外径大于线圈护套66或者压管31的外径。通过减小外径,在远端部件67的近端的外周面形成凹陷部67a。在线圈护套66的远端与凹陷部67a嵌合后,通过激光焊接之类的方式固定远端部件67和线圈护套66。
在护套部61远端的内周面,通过减小相比于线圈护套66位于远端侧的远端部件67的内径,在线圈护套66和远端部件67的连接部分形成台阶部68。远端部件67的内径被设定成:当夹具10与锁定部32接合时,远端部件67不与第一被锁定部16、17和第二被锁定部21、22接合。对此,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构造:处置装置主体40的远端部件67
凹陷部形成在远端部件67远端的整个内周面,支撑部69设置在比凹陷部更远端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69形成圆柱状。支撑部69具有略大于压管31的外径的内径,其尺寸能够收容压管31的近端。在支撑部69内周面的凹陷部,朝向前方的表面是远端支撑面(远端面)67b。远端支撑面67b能够与压管31的近端面发生接触。夹具10设置在护套部61的远端侧。支撑部69能够支撑与远端支撑面67b发生接触的压管31的外周面。
在这样的构造中,夹具10相对于支撑部69的抖动能够被抑制得尽可能小,所以允许夹具10相对于支撑部69具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因此,内窥镜用处置装置1能够被顺利地插入到弯曲形状的内窥镜钳道或者类似通道。
构造:处置装置主体40的操作线62
操作线62例如由金属单线或者金属绞线制成。环状部73经由扩径部72设置在操作线62的远端。线形部件74(参照图1)由操作线62和环状部73形成。
扩径部72由例如金属之类的材料形成圆柱状。扩径部72的外径小于线圈护套66的内径,且大于远端部件67的内径。当扩径部72的远端面与台阶部68发生接触时,环状部73相对于护套部61的伸出量被限制为长度L2(参照图22)。长度L2是远端部件67所允许的环状部73的最大伸出量。
环状部73通过翻转线材73a而形成。线材73a被翻转,翻转部位于线材73a的远端侧。线材73a的两端通过钎焊、焊接之类的方式固定在扩径部72。
构造:处置装置主体40的操作部100
如图1所示,操作部100包括操作部主体101、滑块102及断裂构造64。操作部主体101安装在线圈护套66的近端。滑块102从外部装配到操作部主体101,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沿着Y轴滑动。断裂构造64与操作线62的近端和滑块102连接。
操作部主体101形成沿着Y轴延伸的杆状。钩指部101a连结在操作部主体101的近端。在钩指部101a的近端侧设置有平面部101c,使双手能够容易地握住操作部100(参照图4)。操作部主体101形成有沿着Y轴延伸的缝隙101b。
滑块102形成圆柱状。在滑块102的外周面,沿着周向形成有凹陷部102a。在Y轴上,一对凸缘部102b、102c形成在滑块102,凹陷部102a位于一对凸缘部102b、102c之间。从Y轴方向观察时,一对凸缘部102b、102c具有椭圆形(参照图4和图8)。因此,能够容易地握住滑块102。当内窥镜用处置装置1的操作部100被包装时,能够节省空间。如图5所示,在Z轴上延伸的槽102e形成在滑块102的管孔102d中。
当滑块102与操作部主体101的缝隙101b接合时,滑块10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在Y轴上的移动范围受到限制。如图4和图5所示,断裂构造64设置在滑块102的管孔102之中。即,断裂构造64设置在操作部100中。
处置装置主体40的操作
接下来,对处置装置主体40的操作进行说明。
在前述的构造中,通过将滑块10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沿着Y轴滑动,能够操纵操作线62在Y轴上进退,由此能够使夹具10相对于压管31进退。
动作:初始状态
接下来,对使用前述构造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1的夹具10结扎目标组织的操作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将内窥镜用处置装置1提供给用户(操作者)使用时,将护套管50推至插入部60,使安装在处置装置主体40上的夹具10被遮住。与自然状态下相比,初始状态下的夹具10的螺旋弹簧36在Y轴上被稍微压缩。因此,压管31的近端面与远端支撑面67b发生接触。扩径部72的远端面与台阶部68发生接触,环状部73从远端部件67伸出至最大伸出量。
当使用内窥镜用处置装置时,将内窥镜的插入部插进患者的体内。内窥镜用处置装置1的护套管50从内窥镜钳道的近端插入,从内窥镜钳道的远端伸出。当护套管50相对于插入部60被拉回时,夹具10从护套管50的远端侧伸出,如图1所示。由此,夹具10的第一、第二臂部12、13成为图1所示的打开状态。
图13是表示拉回滑块所需的力相对于滑块在内窥镜用处置装置中被拉回的移动量的示意图。从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滑块10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朝向近端侧移动(拉回)。夹具10被设置成拉回滑块所需的力随着上述移动而变化,如图13所示。图13表示了拉回滑块所需的力在夹具10的诸如初始状态之类的不同状态下的相对变化。
随着滑块102的拉回操作,夹具10的状态从初始状态变为接触状态、跨越状态、锁定状态。下面,说明力的变化和夹具10的状态变化。
在初始状态下,例如,扩径部72与台阶部68接触。因此,压管31的近端面与远端支撑面67b接触,压管31和远端支撑面67b至少在长度方向上的支撑部69的深度之上不会分离。
接下来,当使用内窥镜进行体内检查时,通过对设置在内窥镜插入部的可弯曲部分实施弯曲操作,夹具10在体内转向目标组织T(参照图16)。通过推出内窥镜中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1,第一、第二臂部12、13与目标组织T抵接。
当用户握持操作部100拉回滑块102时,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受到压管31远端的内周面按压。结果,第一臂部12朝向第二臂部13侧弹性变形,第二臂部13朝向第一臂部12侧弹性变形,由此,第一臂部12的远端靠近第二臂部13的远端(第一、第二臂部12、13关闭)。螺旋弹簧36在Y轴上被逐渐压缩。
拉回滑块102的力被传递到断裂构造64。
动作:从初始状态到接触状态
当滑块102被拉回时,如图7、图14、图15所示,第一被锁定部16、17和第二被锁定部21、22与压管31的锁定部32进入接触状态。此时,如图7所示,第一被锁定部16和第一被锁定部17与压管31的边缘32a在位置P1和位置P2分别发生接触。
在对应于初始状态至接触状态的区域R1,如图13所示,拉回滑块102所需的力随着滑块102被拉回而增加。夹具10从打开状态变成关闭状态。由于连接部件63位于压管31或者护套部61的内部,连接部件63不会相对于环状部73旋转,钩状结构77和中间部14的接合将会被维持。由于断裂构造64尚未断裂,拉回滑块102的力能够经由断裂构造64传递到操作线62。
当滑块102被推出时,滑块102被推出的力能够被传递到操作线62。
动作:从接触状态到跨越状态
如前所述,第一被锁定部16、17的近端面16a、17a倾斜形成。锁定部32的边缘32a具有环形。因此,当滑块102被进一步拉回时,若在图18中从Y轴观察,第一被锁定部16受到来自边缘32a的垂直力,该垂直力平行于法线N,法线N正交于边缘32a在P1处的切线θ,第一被锁定部16与锁定部32的边缘32a在P1发生接触。该垂直力使第一臂部12的第一被锁定部16在X轴上移动,使第一被锁定部16靠近第二臂部13。
当拉回操作持续时,如图16至图18所示,第一被锁定部16、17与锁定部32变成点接触,锁定部32的边缘32a与第一被锁定部16的接触位置从位置P1移动到位置P3。同时,锁定部32的边缘32a与第一被锁定部17的接触位置从位置P2移动到位置P4。图16至图18表示跨越状态,在跨越状态下,第一被锁定部16的近端面16a的远端及第一被锁定部17的近端面17a的远端与锁定部32的边缘32a发生接触。
同样地,第二臂部13受到来自锁定部32的边缘32a的垂直力,从而在X轴方向上靠近第一臂部12。此时,中间部14发生弹性变形,使中间部14的两个端部朝向轴线C1侧移动。
在初始状态下,通过使操作线62相对于护套部61旋转,夹具10的方向能够被调整。
在对应于接触状态至跨越状态的区域R2,如图13所示,拉回滑块102所需的力相对于滑块102被拉回的单位移动量的比率增大。即,区域R2的该比率大于前述的区域R1。换言之,区域R1展现出梯度(斜率)相对平缓的力变化特性,而区域R2展现出梯度(斜率)相对陡峭的力变化特性,其中,在区域R2,第一被锁定部16、17和第二被锁定部21、22与锁定部32发生接触。
即,当用户拉回滑块102时,拉回滑块102的用户会突然感到在区域R2拉动滑块102比在区域R1吃力。由此,用户能够容易识别出用户当前拉动滑块102的状态是处于区域R1还是区域R2。换言之,用户能够容易地识别出滑块102的拉回是否越过了接触状态。
在区域R2,夹具10的关闭状态被维持。由于连接部件63尚在护套部61内,钩状结构77和中间部14的接合也被维持。断裂构造64没有断裂。例如,如图13所示,导致夹具10进入跨越状态所需的力F1大约在20N至50N的范围。
如图18所示,在跨越状态下,边缘32a的位置P3和位置P4之间的距离与前述的第一被锁定部16、17的长度L1相同。
动作:重新夹持
夹具10发生的是弹性变形。因此,如果在夹具10处于区域R1、R2中的任一状态时滑块102被推出,被压缩的螺旋弹簧36会发生伸展。在压管32与远端支撑面67b接触时,夹具主体11相对于压管31朝向远端侧移动,夹具10进入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例如,通过对可弯曲部的弯曲操作,夹具10转向另一目标组织T。然后,按照前述步骤进行操作,能够通过夹具10重新夹持目标组织T。
动作:从跨越状态到锁定状态
当滑块102从跨越状态进一步被拉回时,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相对于压管31在X轴和Z轴上的位置被维持。在该状态下,设置有第一被锁定部16、17的第一臂部12和设置有第二被锁定部21、22的第二臂部13被插入到锁定部32的内部。然后,第一被锁定部16、17和第二被锁定部21、22跨越锁定部32朝向近端侧移动。
此时,第一、第二臂部12、13和中间部14不再从锁定部32受力。因此,如图19、图20所示,第一臂部12的近端侧和第二臂部13的近端侧受到中间部14所施加的使两臂彼此分开的弹性力而在X轴上移动。当使夹具主体11朝向压管31的近端侧移动的力解除时,第一被锁定部16、17的远端面16b、17b进入锁定状态,锁定状态下远端面16b、17b被锁定部32的近端面32b锁定。即,远端面16b、17b被保持在近端面32b的远端侧。
在对应于跨越状态至锁定状态的区域R3,如图13所示,第一、第二臂部12、13及中间部14的弹性变形被部分解除。因此,拉回滑块102所需的力随着拉回滑块102而逐渐减小。在区域R3,夹具10的关闭状态被维持。由于连接部件63位于护套部61的内部,钩状部件77和中间部14的接合被维持。断裂构造64并未断裂。
当夹具10进入锁定状态时,如图19、图20所示,在Y轴上被压缩的螺旋弹簧36的绕线36a进入闭合卷绕状态,即在Y轴上相邻的绕线36a几乎发生接触。当夹具10进入锁定状态时,第一被锁定部16、17的远端面16b、17b与锁定部32的近端面32b发生锁定。因此,夹具主体11相对于压管31朝向远端侧的移动受到约束。即,夹具10结扎目标组织T的状态被维持,夹具10的状态不会回到第一、第二臂部12、13打开的初始状态。夹具10被保持在第一、第二臂部12、13关闭的状态。在夹具10,中间部14相对于压管31从近端侧伸出。
当第一被锁定部16、17和第二被锁定部21、22跨越锁定部32朝向近端侧移动时,第一被锁定部16、17和第二被锁定部21、22可以通过与锁定部32抵接摩擦或者使锁定部32变形的方式跨越锁定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锁定部32过度受损,优选地,对于第一被锁定部16、17及第二被锁定部21、22与锁定部32发生接触的部分实施诸如倒角加工之类的处理。
动作:即将断裂状态之前
由于螺旋弹簧36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即使进一步拉回滑块102,夹具主体11也不能相对于压管31朝向近端侧移动。夹具10的锁定状态维持不变。但是,当滑块102被拉回时,作用于断裂构造64、操作线62等结构的张力逐渐增大。例如在图13所示的区域R4中,区域R4对应于锁定状态至下述的断裂构造64即将断裂之前的状态,如图13所示,夹具10的关闭状态被保持。由于连接部件63位于护套部61的内部,钩状结构77和中间部14的接合被维持。断裂构造64的可断裂部件82并未断裂。
动作:断裂状态
进一步拉回滑块102,对于滑块102的操作力达到大于或者等于预定值的值,作用于断裂构造64的张力超过断裂构造64的断裂强度。此时,断裂构造64进入断裂状态,断裂构造64中的可断裂部件发生断裂。
在断裂构造64的可断裂部件发生断裂之后,断裂冲击传递到握持操作部100的用户处。当断裂构造64的可断裂部件发生断裂时,断裂构造64使用户意识到夹具10被固定在关闭状态。由于断裂构造64设置在操作部100,用户能够更容易地觉察到上述冲击。
在用户觉察到传递过来的冲击时,用户能够意识到夹具10已进入锁定状态且针对目标组织T的结扎状态将会被维持。即使用户进一步拉回滑块102,使滑块102与操作部主体101的缝隙101b的近端接触,用户能够意识到夹具10已处于锁定状态。
由于夹具10处于锁定状态,操作线62不会朝向近端侧移动。
图13所示的区域R5包括断裂状态和在夹具10处于断裂状态之后进一步拉回滑块102的状态。在图13所示的区域R5,断裂构造64的可断裂部件发生断裂,拉回滑块102所需的力暂时减小,之后随着滑块102被拉回而增大。在区域R5,夹具10的关闭状态被维持。由于连接部件63位于护套部61的内部,钩状结构77和中间部14的接合被维持。断裂构造64的可断裂部件断裂。
动作:夹具10的分离
下面,对于夹具10从处置装置主体的分离进行说明。
夹具10从处置装置主体的分离的步骤如下所述。即,当滑块102被推出时,操作线62相对于线圈护套66朝向远端侧移动。如图22所示,扩径部72的远端面与台阶部68发生接触,环状部73相对于远端部件67伸出作为最大伸出量的长度L2。
在连接部件63相对于远端部件67朝向远端侧伸出时,夹具主体11和压管31整体地朝向远端侧移动。由于连接部件63位于压管31的外部,连接部件63能够相对于环状部73旋转。当滑块102被推出且操作线62朝向远端侧移动时,连接部件63的表面76b与结扎着目标组织T的夹具10的中间部14的近端面发生接触。如图23所示,钩状结构77被引导至表面76b并且与桥接部76一起朝着D方向旋转,由此,钩状结构77和中间部14的接合解除。由此,结扎着目标组织T的夹具10被留置在体内。
即,在区域R5表示的状态至滑块102被推出且连接部件63相对于远端部件67朝向远端侧伸出的状态下,夹具10的关闭状态被维持,如图22所示。钩状结构77和中间部14的接合能够被解除。断裂构造64的可断裂部件已断裂。
动作:操作的最后处置
滑块102被拉回,连接部件63被收容在护套部61的内部。
从内窥镜的钳道拔出内窥镜用处置装置1。从患者体内拔出内窥镜的插入部。然后,实施其它必要的处置,一系列操作结束。
第四实施方式
在图24中,夹具单元10包括夹子(夹具主体)11和压管31。压管31收容夹子11的至少近端部。压管31的近端通过连接件65与插入部60的远端连接。操作线62穿过插入部60内部的通道。连接部件63A连接操作线62的远端和夹子11的近端部。
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夹子11包括两个臂部12、13。臂部12、13在其近端部包括第一销110(中间部件),第一销110将两个臂部12、13可动地连接。两个臂部12、13还具有第二销120穿过的长槽121、131。插入到长槽121、131的第二销120能够沿着长槽121、131滑动。第二销120的两端固定在压管31。如果通过操作线62使第一销110前后移动,第二销120会沿着长槽121、131滑动,两个臂部12、13开闭,臂部的前端12a、13a夹持或者放开目标组织。
如图24、图25所示,压管31是中空的筒状,具有远端开口311和近端开口312。压管31的管壁设有相对的两个管壁槽313,两个臂部12、13在打开时通过管壁槽313。另外,压管31还在管壁设有供第二销120的两端固定的一对销孔314。
如图24、2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3A包括第一连接部件63Aa和第二连接部件63Ab。第一连接部件63Aa和第二连接部件63Ab分别与第一销110的两端连接,从两侧与两个臂部12、13抵接。第一连接部件63Aa和第二连接部件63Ab的形状及尺寸可以相同。
图27是第一连接部件63Aa的侧视图。第一连接部件63Aa由长条的金属板材一体形成。如图27所示,第一连接部件63Aa从远端侧起包括远端部63Aa1、主体部63Aa2及近端部63Aa3。
第一连接部件63Aa的近端部63Aa3与操作线62的远端连接。近端部63Aa3的宽度小于远端部63Aa1及主体部63Aa2的宽度。
第一连接部件63Aa的远端部63Aa1是第一钩爪(接合部)。同样地,第二连接部件63Ab的远端部是第二钩爪(接合部)。第一钩爪63Aa4和第二钩爪呈C字形,分别形成钩住第一销110的端部的内部空间。即,第一钩爪63Aa4和第二钩爪分别钩住第一销110的两端。在分离夹子11和连接部件63A时,如果向近端侧拉动操作线62,第一钩爪和第二钩爪会受力变形,解除与第一销的连接。
两个臂部12、13位于第一钩爪63Aa4和第二钩爪之间。优先地,第一钩爪63Aa4和第二钩爪从两侧与臂部12、13抵接,防止臂部12、13在第一销110的轴向上移动。
如图27所示,抵接部63Aa5从第一钩爪63Aa4延伸,增加与臂部的抵接面积。抵接部63Aa5可以与第一钩爪一体形成,也可以在分体形成之后再结合。
优选地,连接部件中形成有抵接部的部分的宽度大于连接部件的其他部分的宽度。例如,如图27所示,第一连接部件63Aa中形成有抵接部63Aa5的部分的宽度W1大于主体部63Aa2的宽度W2。
抵接部63Aa5的厚度与第一钩爪63Aa4的厚度相同。代替地,如图28所示,抵接部63Aa5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一钩爪63Aa4的厚度。在第一连接部件63Aa,形成有抵接部63Aa5的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一连接部件63Aa的其他部分的厚度,例如大于主体部63Aa2的厚度。此外,在第一钩爪63Aa4的厚度大于主体部63Aa2的厚度,且能够维持第一钩爪63Aa4的充分强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抵接部63Aa5。
如图27所示,抵接部63Aa5连续形成。此外,抵接部63Aa5也可以断续形成。在抵接部63Aa5断续形成的情况下,优选地,抵接部63Aa5形成在钩爪上的被操作线62拉回时钩爪所受作用力最集中的区域,以避免钩爪断裂。例如,如图29所示,抵接部至少形成在从钩爪的根部到连接部件的长度轴方向上的钩爪的远端为止的区域。此外,例如也可以是,断续形成的多个抵接部从钩爪以放射状延伸。
第二连接部件形成有与第一连接部件的抵接部63Aa5相同的抵接部,在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由于在第一、第二钩爪形成抵接部,与臂部的抵接面积增加,所以能够抑制钩爪和臂部之间的晃动,确保连接部件和臂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尤其,连接部件中形成有抵接部的部分的宽度大于连接部件的其他部分的宽度,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连接部件以其长度轴为中心的转动。
并且,由于抵接部起到增加钩爪的宽度或者厚度的作用,钩爪的强度得到增强。因此,在为了分离夹子和连接部件而将操作线62朝向近端侧拉动时,钩爪仅通过变形使第一销脱离,钩爪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变小。
在抵接部断续形成的情况下,使钩爪变形所需的力变小,且钩爪断裂的可能性同样小。钩爪抗变形的抵抗力可以适当权衡设置。
第五实施方式
与第四实施方式相比,第五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两个连接部件的结构不同。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的远端部不是钩爪,而是具有相对的两个接合爪的接合部。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两个连接部件相同。因此,以第一连接部件63B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0所示,第一连接部件63B从远端侧起包括接合部63B1(即,远端部)、主体部63B6及近端部63B7。
构成接合部63B1的两个接合爪63B2在彼此之间形成收容部63B3和切口63B4。收容部63B3收容第一销110。切口63B4处的两个接合爪63B2之间的间隙小于第一销110的外径,可经由切口63B4将第一销110推入收容部63B3。因此,可将第一销110嵌入两个接合爪63B2之间。在第一销110嵌在两个接合爪63B2之间的状态下,如果从两个接合爪63B2之间拉拔第一销110,两个接合爪63B2会发生变形,第一销110从两个接合爪63B2之间脱离。
包括接合部63B1的第一连接部件63B是板状部件,从两侧与臂部12、13抵接,防止臂部12、13在第一销110的轴向上移动。在将夹子11和第一连接部件63B分离时,如果朝向近端侧拉动操作线62,两个接合爪63B2受力变形,第一销110经由切口63B4脱离收容部63B3,第一连接部件63B和第一销110的连接解除。
如图30所示,抵接部63B5从接合爪63B2的边缘延伸,增加与臂部12、13的抵接面积。抵接部63B5可以与第一连接部件63B一体形成,也可以在分体形成之后再结合。优选地,第一连接部件63B中形成有抵接部63B5的部分的宽度W1大于第一连接部件63B的其他部分的宽度W2。
抵接部63B5的厚度可以与接合爪63B2的厚度相同。代替地,如图31所示,抵接部63B5的厚度可以大于接合爪63B2的厚度。在第一连接部件63B,形成有抵接部63B5的部分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一连接部件63B的其他部分的厚度。此外,在接合爪63B2的厚度大于主体部63B6的厚度,且能够维持接合爪63B2的充分强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抵接部63B5。
如图30所示,抵接部63B5连续形成。此外,抵接部63B5也可以断续形成。例如,断续形成的多个抵接部63B5可以从接合爪63B2以放射状延伸。
在第二连接部件形成与第一连接部件63B的抵接部63B5相同的抵接部,在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于在接合部形成抵接部,与臂部的抵接面积增加,所以能够抑制接合部和臂部之间的晃动,确保连接部件和臂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尤其,连接部件中形成有抵接部的部分的宽度大于连接部件的其他部分的宽度,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连接部件以其长度轴为中心的转动。
并且,由于抵接部起到了增加接合部的宽度或者厚度的作用,接合部的强度得到增强。因此,在为了分离夹子和连接部件而将操作线62朝向近端侧拉动时,接合爪仅通过变形使第一销脱离,接合爪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变小。
在抵接部断续形成的情况下,使接合爪变形所需的力变小,且接合爪断裂的可能性同样小。接合爪抗变形的抵抗力可以适当权衡设置。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这些均是对本发明的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的情况下,对于技术特征的添加、省略、替换和其它变形均可实施。相应地,本发明不应理解为被限定在上述说明中。本发明仅由要求保护的请求范围限定。
前面已公开了各种实施方式,但这些都是示例性说明,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同样地,为了说明本发明给出了各种附图,这些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和功能。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用于例示、说明的附图,所需的技术特征可以采用多种变形。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知晓如何实现替代性的功能、逻辑或物理上的位置和配置,从而实现本发明所需的技术特征。
前述的各种实施方式,某一或某些实施方式中的技术特征、配置、功能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单独或者组合着应用于其它实施方式,不论这样的实施方式是否有记载或者相应技术特征是否记载于其它实施方式中。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方式。
除有明确的声明之外,说明书中的术语、表述及其变形应理解为是开放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包括”应理解为“包括但不限于”。“示例”应理解为仅是举例说明,而非穷尽或者限制实施例。“一个”应理解为“至少一个”、“一个及更多”。“现有的”、“传统的”、“通常的”、“标准的”、“已知的”及类似的表述,不应理解为仅限于属于或者用于给定的时期,而是应理解为可用于当前或将来的任意时期的现有的、传统的、通常的或者标准的技术。类似地,说明书中所述的一般技术人员已知的或者显而易见的技术手段,包括一般技术人员在当前或者未来已知或者显而易见的技术手段。
某些实施例中诸如“一个及更多”、“至少”、“不限于”之类含扩展含义的表述,不应理解为当这些含扩展含义的表述缺少是就意味着要求包括比该表述更窄的范围。
此外,说明书中的各实施方式通过示意图、框图和其它示例图进行了说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之后,应当理解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可以不受这些示例的约束而实施。例如,框图及对应的说明不应被理解为必须包括该特定配置。

Claims (24)

1.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状部件,具有内腔和至少一个开口端;
夹子,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所述夹子能够在收缩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滑动,在所述收缩位置,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位于所述管状部件的所述内腔,在所述展开位置,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从所述管状部件的所述开口端伸出;
接合构造,设置在所述管状部件的内部,包括台阶状连接部和钩状结构,连接所述夹子,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包括连接两个侧方区域的接合区域,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接合区域的宽度小于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两个侧方区域中的第一侧方区域的宽度,
所述钩状结构包括被钩面连接的两个侧面,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接合区域的表面与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钩面接合,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两个侧方区域的每一个与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两个侧面中的对应的一面邻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接合区域的宽度小于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两个侧方区域中的第二侧方区域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两个侧方区域中的所述第一侧方区域和所述第二侧方区域的每一个的宽度是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接合区域的宽度的1.5倍至2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侧面和所述钩面位于所述钩状结构的远端部,所述钩状结构还包括桥接部,所述桥接部的宽度与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接合区域的宽度大致相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包括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桥接部的顶面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面和所述第二底面之间的角度是直角或者钝角。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是所述夹子的一部分,所述钩状结构与操作线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结构是第一钩状结构,所述接合构造还包括第二钩状结构,
所述第二钩状结构包括被第二钩面连接的两个第二侧面,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是第一台阶状连接部,所述接合构造还包括第二台阶状连接部,
所述第二台阶状连接部包括第二接合区域和两个第二侧方区域,
所述第二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第二接合区域与所述第二钩状结构的所述第二钩面接合,所述第二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两个第二侧方区域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二钩状结构的所述两个第二侧面中的对应的一面邻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结构是所述夹子的一部分,所述台阶状连接部与操作线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中的每一个包括从其延伸出的被锁定部,所述管状部件包括从所述管状部件的近端的内周面延伸出的锁定部,
当通过第一拉力使所述被锁定部与所述锁定部发生锁定时,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相对于所述管状部件朝向远端侧的移动受到限制,
通过比所述第一拉力更大的第二拉力,所述被锁定部能够越过所述锁定部朝向近端侧移动规定距离。
11.一种用于结扎活体组织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夹具单元,包括管状部件和夹子,所述管状部件具有内腔和至少一个开口端,所述夹子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所述夹子能够在收缩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滑动,在所述收缩位置,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位于所述管状部件的所述内腔,在所述展开位置,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从所述管状部件的所述开口端伸出;
线形部件,与所述夹具单元连接,使所述夹具单元进退;
护套,供所述线形部件插入,使所述线形部件能够进退,
所述夹具单元还包括接合构造,所述接合构造设置在所述管状部件的内部,包括台阶状连接部和钩状结构,所述接合构造与所述夹子连接,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包括连接两个侧方区域的接合区域,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接合区域的宽度小于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两个侧方区域中的第一侧方区域的宽度,
所述钩状结构包括被钩面连接的两个侧面,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接合区域的表面与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钩面接合,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两个侧方区域的每一个与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两个侧面中的对应的一面邻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接合区域的宽度小于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两个侧方区域中的第二侧方区域的宽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两个侧方区域中的所述第一侧方区域和所述第二侧方区域的每一个的宽度是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接合区域的宽度的1.5倍至2倍。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侧面和所述钩面位于所述钩状结构的远端部,所述钩状结构还包括桥接部,所述桥接部的宽度与所述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接合区域的宽度大致相同。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包括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桥接部的顶面接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面和所述第二底面之间的角度是直角或者钝角。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是所述夹子的一部分,所述钩状结构与操作线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结构是第一钩状结构,所述接合构造还包括第二钩状结构,
所述第二钩状结构包括被第二钩面连接的两个第二侧面,
所述台阶状连接部是第一台阶状连接部,所述接合构造还包括第二台阶状连接部,
所述第二台阶状连接部包括第二接合区域和两个第二侧方区域,
所述第二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第二接合区域与所述第二钩状结构的所述第二钩面接合,所述第二台阶状连接部的所述两个第二侧方区域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二钩状结构的所述两个第二侧面中的对应的一面邻接。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结构是所述夹子的一部分,所述台阶状连接部与操作线连接。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中的每一个包括从其延伸出的被锁定部,所述管状部件包括从所述管状部件的近端的内周面延伸出的锁定部,
当通过第一拉力使所述被锁定部与所述锁定部发生锁定时,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相对于所述管状部件朝向远端侧的移动受到限制,
通过比所述第一拉力更大的第二拉力,所述被锁定部能够越过所述锁定部朝向近端侧移动规定距离。
21.一种夹持装置,包括:
夹子,包括两个臂部和贯通所述两个臂部的近端部连接所述两个臂部的中间部件;
连接部件,连接操作线与所述中间部件,
所述夹持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部件的远端部具有与所述中间部件接合的接合部,
所示连接部件还具有抵接部,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中间部件接合的状态下,所述抵接部从所述接合部延伸到所述臂部的侧方位置且与所述臂部在侧方抵接,
所述连接部件中形成有所述抵接部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件的其他部分的宽度。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是与所述中间部件接合的钩爪。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具有相对的两个接合爪,
所述中间部件能够嵌入所述两个接合爪之间,
在所述两个接合爪之间嵌入了所述中间部件的状态下,如果从所述两个接合爪之间拉拔所述中间部件,所述两个接合爪发生变形,所述中间部件从所述两个接合爪之间脱离。
24.如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件是销。
CN202210073272.9A 2021-01-26 2022-01-21 内窥镜用处置装置 Pending CN1148864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141620P 2021-01-26 2021-01-26
US63/141,620 2021-01-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86497A true CN114886497A (zh) 2022-08-12

Family

ID=824942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69359.1U Active CN217938300U (zh) 2021-01-26 2022-01-21 一种用于结扎活体组织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及夹持装置
CN202210073272.9A Pending CN114886497A (zh) 2021-01-26 2022-01-21 内窥镜用处置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69359.1U Active CN217938300U (zh) 2021-01-26 2022-01-21 一种用于结扎活体组织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及夹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37828B2 (zh)
CN (2) CN217938300U (zh)
WO (1) WO20221636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02809A1 (en) * 2020-04-01 2021-10-07 GI Scientific,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agnosing and/or treating patients
US11937828B2 (en) * 2021-01-26 2024-03-26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e treatment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20957Y2 (zh) * 1973-11-14 1978-06-01
AR218795A1 (es) * 1979-12-11 1980-06-30 Derechinsky V Instrumento porta-clips para el "clipado" de vasos sanguineos
US5242456A (en) * 1991-11-21 1993-09-07 Kensey Nash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lamping tissue and reflecting the same
US5569274A (en) * 1993-02-22 1996-10-29 Heartport, Inc. Endoscopic vascular clamping system and method
JP3776529B2 (ja) * 1996-02-29 2006-05-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装置
JP4472217B2 (ja) 2000-10-16 2010-06-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JP2002224124A (ja) * 2001-02-06 2002-08-1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結紮装置
JP2002360589A (ja) 2001-06-06 2002-12-17 Pentax Corp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
US7094245B2 (en) * 2001-10-05 2006-08-22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through the scope endoscopic hemostatic clipping
EP2455010A3 (en) 2002-08-21 2017-09-13 Olympus Corporation Ligating device for biological tissue
US7727247B2 (en) * 2002-08-21 2010-06-01 Olympus Corporation Living tissue ligation device
JP4414662B2 (ja) * 2003-03-03 2010-02-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密巻コイル及びこの密巻コイルを用いた医療用処置具
JP4116049B2 (ja) * 2006-07-25 2008-07-09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JP2010029629A (ja) 2008-06-30 2010-02-12 Fujifilm Corp クリップ処置具
JP2009022776A (ja) 2008-09-16 2009-02-05 Olympus Corp 生体組織の結紮装置
EP3398538A3 (en) * 2010-01-29 2019-02-13 Advanced Bariatric Technology, LLC Surgical clamp
JP5588711B2 (ja) * 2010-03-30 2014-09-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結紮装置
US9138234B2 (en) * 2011-11-14 2015-09-22 Anrei Medical (Hz) Co., Ltd. Clip apparatus for ligature of living tissue
CN104936537B (zh) * 2013-05-07 2017-03-1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夹具单元
CN104869917B (zh) * 2013-05-07 2017-10-1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处理器具
EP2995263B1 (en) 2013-05-07 2018-03-21 Olympus Corporation Endoscopic treatment instrument
CN107371362B (zh) * 2015-05-19 2020-05-0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夹子装置
JP6752816B2 (ja) * 2015-12-18 2020-09-09 株式会社カネカ 接続具、医療用クリップ装置および医療用クリップ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8173474A1 (ja) * 2017-03-22 2018-09-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処置具
CN112955082B (zh) * 2018-11-09 2024-04-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夹具
JP7209012B2 (ja) 2018-11-09 2023-01-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ユニットおよび内視鏡クリップ
WO2020121400A1 (ja) 2018-12-11 2020-06-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アプリケータ、およびクリップユニット
US11234707B2 (en) * 2019-01-22 2022-02-01 Beijing Donglin Fushi Medical Devices Co., Ltd. Disposable hemostatic clip system
US11937828B2 (en) * 2021-01-26 2024-03-26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e treatment device
US11944321B2 (en) * 2021-01-26 2024-04-02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ic treatment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38300U (zh) 2022-12-02
US20220233197A1 (en) 2022-07-28
US11937828B2 (en) 2024-03-26
WO2022163680A1 (en) 2022-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50620B2 (ja) 内視鏡処置具
CN217938300U (zh) 一种用于结扎活体组织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及夹持装置
JP5750624B2 (ja) 内視鏡処置具
EP3420975B1 (en) Clip cartridge
JP5750619B2 (ja) クリップユニット
CN114469238B (zh) 内窥镜夹具
CN114533180B (zh) 内窥镜夹具及其制造方法、夹具的张开宽度的调整方法
JP6084347B1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CN113784670B (zh) 用于组织止血或闭合的医疗器械
US20210236134A1 (en) Endoscope clip
US20210290240A1 (en) Medical device and method of releasing clip unit
CN110769765B (zh) 夹具处置器具
CN217066505U (zh) 医疗设备
CN113365565A (zh) 夹具盒、医疗设备和医疗设备的安装方法
WO2021156930A1 (ja) アプリケータおよび結紮装置
CN215899794U (zh) 夹具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