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70566A - 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70566A
CN114870566A CN202210575275.2A CN202210575275A CN114870566A CN 114870566 A CN114870566 A CN 114870566A CN 202210575275 A CN202210575275 A CN 202210575275A CN 114870566 A CN114870566 A CN 1148705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ge
adsorption bed
bed body
air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752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70566B (zh
Inventor
王宝汉
洪延龄
柳龙
余瑞江
董学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JP EP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JP EP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JP EP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JP EP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7527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705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705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705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705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705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6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moving adsorbents, e.g. rotating beds
    • B01D53/1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moving adsorbents, e.g. rotating beds with dispersed adsorbents
    • B01D53/1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moving adsorbents, e.g. rotating beds with dispersed adsorbents according to the "fluidised techniqu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包括吸附床体组、进风管组、出风管、新料补充装置、回料管组和出料管道,吸附床体组包括N个吸附床体;进风管组包括N个进风管;出风管与第N级吸附床体相连;新料补充装置与第N级吸附床体连接;回料管组包括N‑1个回料管及N个回流管,第一回料管的进料端与第二级吸附床体的底部连接,第一回料管的出料端与第一级吸附床体的第一级进风管连接,回料管设置有输送器;出料管道与第一级吸附床体连通。新鲜物料总是与低浓度废气接触,保证净化效果,相对饱和物料总是与高浓度废气首先接触,实现物料充分利用,减少物料的浪费。

Description

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业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含有污染物的工业废气,工业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避免直接排放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工厂需要对废气进行处理。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废气净化装置,废气净化装置一般包括罐体,在罐体内填充放置有能够吸附废气中污染物的物料,废气导入罐体经吸附净化后,再排出罐体外部。上述废气净化装置在工作时,物料总是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一些还未达到饱和状态的物料就堆积在罐体底部,等待排出,物料更换频繁且相应操作复杂,对物料产生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新鲜物料总是与低浓度废气接触,保证净化效果,相对饱和物料总是与高浓度废气首先接触,实现物料充分利用,减少物料的浪费。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包括:
吸附床体组,所述吸附床体组包括N个吸附床体,N大于等于二,沿废气流向依次标记为第一级吸附床体、第二级吸附床体、……、第N级吸附床体;
进风管组,所述进风管组包括N个进风管,沿所述废气流向依次标记为第一级进风管、第二级进风管、……、第N级进风管,所述第一级进风管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一级吸附床体相连,所述第二级进风管的进风端与第一级吸附床体相连,所述第二级进风管的出风端与第二级吸附床体相连,所述第N级进风管的进风端与第N-级吸附床体相连,所述第N级进风管的出风端与第N级吸附床体相连;
出风管,所述出风管与所述第N级吸附床体相连;
新料补充装置,所述新料补充装置与所述第N级吸附床体连接,所述新料补充装置能够将物料导入所述第N级吸附床体内,所述物料被配置为能够吸附所述废气中的污染物;
回料管组,所述回料管组包括N-个回料管及N个回流管,N-个所述回料管沿所述废气流向依次标记为第一回料管、……、第N-回料管,所述第一回料管的进料端与所述第二级吸附床体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回料管的出料端与所述第一级吸附床体的所述第一级进风管连接,所述回料管设置有输送器;
N个所述回流管沿所述废气流向依次标记为第一回流管、……、第N回流管,所述第一回流管的进料端与所述第一级吸附床体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出料端与所述第一级进风管连接,所述回流管设置有自动阀门;
出料管道,所述出料管道与所述第一级吸附床体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吸附床体内设置有M组两相混流再布器,M大于等于一,所述两相混流再布器设置有动作机构,所述动作机构驱动所述两相混流再布器抖动。
作为优选,所述吸附床体内设置有导流分布器,所述导流分布器位于所述进风管的出风端与所述两相混流再布器之间,所述导流分布器能够对所述进风管排出的气固两相流导流。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管包括有相互连接的直管和弯管,所述弯管处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弯管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弯管的轴线重合。
作为优选,所述回料管组包括设置于所述吸附床体与本级所述进风管之间的回流管,所述进风管内设置有引流装置,所述引流装置通过所述回流管将所述吸附床体底部的所述物料导至所述进风管。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管内设置有混流器,所述混流器位于所述引流装置的出料口和所述进风管出风端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管上设置有过滤器以及用于检测所述废气浓度的气体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吸附床体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新料补充装置设置有新料自动阀,所述出料管道设置有出料自动阀,所述吸附床体内设置有料位传感器,所述气体传感器、所述新料自动阀、所述出料自动阀、所述循环自动阀、所述料位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两项流循环吸附系统,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吸附床体,新料补充装置对最后一级吸附床体添加物料,最后一个回料管将最后一级吸附床体内的物料传输回倒数第二级吸附床体,以此类推,第二级吸附床体内的物料通过第二回料管传输回第一级进风管内;
废气通过第一级进风管进入第一级吸附床体内,污染物浓度最高的废气在第一级进风管内被已经相对饱和的物料首先接触,废气与物料在第一级进风管内混合,呈气固两相流化态,固相物料将废气汇总的污染物吸附到物料中,在第一级进风管内被第一次吸附净化,经过一次吸附净化的气固两相流进入第一级吸附床体内,完成第一阶段的吸附净化,气固两相流再依次进入第二级进风管、第二级吸附床体内,在此处完成第二阶段的吸附净化;
直至气固两相流到达到最后一级吸附床体内,与最后一级吸附床体内添加的最新鲜的物料接触,此时的气固两相流已经完成了第N-1阶段的吸附净化,其中污染物的浓度已经较低,污染浓度较低的废气在最后一级吸附床体内被最新鲜的物料吸附净化,吸附效果极佳,在此处完成最后一阶段的吸附净化后,气相废气从出风管离开最后一级吸附床体,即排出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
饱和物料最终在第一级吸附床体底部的出料管道外排,废气在最后一级吸附床体充净化后外排,实现了新鲜物料总是在最后一级吸附床体内与低浓度废气接触,保证净化效果,相对饱和物料总是在第一级进风管处高浓度废气首先接触,实现物料充分利用,减少物料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实施例一中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实施例二中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吸附床体;11、料位传感器;2、进风管;21、引流装置;22、混流器;3、出风管;31、过滤器;32、气体传感器;4、新料补充装置;41、新料罐; 42、新料管道;421、新料自动阀;5、回料管组;51、回料管;511、输送器; 52、回流管;521、循环自动阀;6、出料管道;61、出料自动阀;7、两相混流再布器;71、动作机构;8、导流分布器;9、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包括吸附床体组、进风管组、出风管3、新料补充装置4和出料管道6,吸附床体组包括N个吸附床体1,N大于等于二,沿废气流向依次标记为第一级吸附床体1、第二级吸附床体1、……、第N级吸附床体1;吸附床体组包括N个吸附床体1,N大于等于二,沿废气流向依次标记为第一级吸附床体1、第二级吸附床体1、……、第 N级吸附床体1;第N级吸附床体1与出风管3和新料补充装置4分别相连,新料补充装置能够将物料导入第N级吸附床体内,物料被配置为能够吸附废气中的污染物;回料管组5包括N-1个回料管51及N个回流管52,N-1个回料管51 沿废气流向依次标记为第一回料管51、……、第N-1回料管51,第一回料管51 的进料端与第二级吸附床体1的底部连接,第一回料管51的出料端与第一级吸附床体1的第一级进风管2连接,回料管51设置有输送器511;N个回流管52 沿所述废气流向依次标记为第一循环料管52、……、第N循环料管52,所述第一循环料管52的进料端与所述第一级吸附床体1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循环料管52的出料端与所述第一级进风管2连接,所述循环料管52设置有自动阀门 521;出料管道6与第一级吸附床体1连通。饱和物料最终在第一级吸附床体1 底部的出料管道6外排,废气在最后一级吸附床体1充净化后外排,实现了新鲜物料总是在最后一级吸附床体1内与低浓度废气接触,保证净化效果,相对饱和物料总是在第一级进风管2处高浓度废气首先接触,实现物料充分利用,减少物料的浪费。
本实施例中,N取值为等于二,即吸附床体组包括两个吸附床体1,沿废气流向依次标记为第一级吸附床体1和第二级吸附床体1;进风管组包括两个进风管2,沿废气流向依次标记为第一级进风管2和第二级进风管2;回料管组5包括一个回料管51,标记为第一回料管51。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将N选取为不同的数值,理论上,N的数值越大,净化效果越好,但占地面积及设备的使用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所以不用盲目设置有多个,根据废气中的污染物含量设置到合适的数量即可。
吸附床体1呈罐状竖直设置,其底部内壁呈收缩的锥状,其下方设置有若干支撑架,支撑架将吸附床体1撑起。在本实施例中,进风管2置于吸附床体1 的外部。具体地,进风管2竖直的设置在吸附床体1外侧部,进风管2的底端为进风端,废气由此通入,进风管2的顶端为出风端,第一级进风管2的出风端弯折延伸至第一级吸附床体1的顶部且与第一级吸附床体1内部连通,第二级进风管2的进风端与第一级吸附床体1的底部连通,第二级进风管2的出风端弯折延伸至第二级吸附床体1的顶部且与第二级吸附床体1内部连通。
第二级吸附床体1与出风管3和新料补充装置4分别相连。具体地,出风管3与第二级吸附床体1底部连通,供被净化吸附完毕的废气排出。新料补充装置4包括新料罐41,新料罐41与第二级吸附床体1之间连接有新料管道42,新料罐41通过新料罐41管道与吸附床体1连通,为第二级吸附床体1内导入新鲜的物料,物料被配置为能够吸附废气中的污染物,可以选用活性炭、分子筛或吸附树脂等,活性炭是由木质、煤质和石油焦等含碳的原料经热解、活化加工制备而成,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化学基团,特异性吸附能力较强的炭材料的统称,对废气起到良好的吸附净化效果。吸附树脂指的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是以吸附为特点,具有多孔立体结构的树脂吸附剂,也能够对废气起到良好的吸附净化效果。可根据具体需要处理的废气含有的污染物种类,对应的选择有相应吸附功能的物料。
第一回料管51的进料端与第二级吸附床体1的底部连接,第一回料管51 的出料端与第一级吸附床体1的第一级进风管2连接,第一回料管51设置有输送器511,输送器511采用气动输送器,也可以选用其他具有输送功能的设备。第一回料管51将最后一级吸附床体1,即第二级吸附床体1内的物料传输回第一级进风管2,第一回料管51的出料口与第一级进风管2连通处靠近第一级进风管2的进风端,使得物料得以循环使用,废气进入第一级进风管2内,首先与该物料混合。
进风管2内设置有混流器22,混流器22位于引流装置21的出料口和进风管2出风端之间。在第一级进风管2内,刚刚进入的废气,与物料混合后,在第一级进料管内呈气固两相流化态,气固两相流能够在混流器22处被进一步混合,气固两相流再从第一级进风管2的出风端排到第一级吸附床体1内部。混流器22选择为能够扰乱气固两相流直线路径的结构,本实施例中混流器22选择为管道混合器,具有螺旋的导板结构,使得气固两相流只能沿着螺旋的路线盘旋上升,增加气固两相流在第一级进风管2内的路径长度,提高混合效果,进一步提高废气在第一级进风管2内被吸附净化的效果,使得废气中的污染物在此尽可能多的被吸附,同理,混流器22在第二进风管2内也增加了第二进风管2内的气固混合程度。
吸附床体1内设置有导流分布器8,导流分布器8位于进风管2的出风端,导流分布器8能够对进风管2排出的气固两相流导流。具体地,导流分布器8 的壁面呈圆锥、圆锥台、或双曲线中的一种形状,导流分布器8上开设有开孔,保证物料下落面尽可能覆盖整个吸附床体1的层截面。本实施例中导流分布器8 的壁面形状为上部尖锐的圆锥,导流分布器8设置于靠近进风管2的出风端处,且位于进风管2的出风端正下方,导流分布器8顶部与进风管2的出风端留有一定的间隙,气固两相流从此间隙掉落至导流分布器8上,被导流分布器8倾斜的外壁面引导、均匀分布,一部分从导流分布器8上的开孔下落下来,另一部分沿着导流分布器8倾斜的壁面向下继续掉落。导流分布器8能够将气固两相流均匀分布,气固两相流进入吸附床体1内后过于聚集,起到分布和引导作用,使得气固两相流能够均匀的向下继续运动。
吸附床体1内设置有M组两相混流再布器7,M大于等于一,第一级吸附床体1内两相混流再布器7设置于第一级进风管2的出风端和第二级进风管2的进风端之间,第二级吸附床体1内的两相混流再布器7设置于第二级进风管2 的进风端和出风管3的进风端之间,气固两相流均是先碰撞导流分布器8后,再碰撞两相混流再布器7,通过导流分布器8的导流分布,使得气固两相流更加均匀的分布在两相混流再布器7上。
两相混流再布器7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为滤网结构,气固两相流由导流分布器8均匀分流后,掉落至两相混流再布器7上,气固两相流中的固相物料会被两相混流再布器7截留,两相混流再布器7对气固两相流进行再次的均布,废气穿过滤网向下掉落,后面继续掉落在两相混流再布器7上的气固两相流被两相混流再布器7上截留的物料再次吸附净化,在吸附床体1内再次被吸附净化。通过两相混流再布器7对气固两相流进行了截留、匀布及传送,完成对废气的第二次吸附净化。两相混流再布器7在每个吸附床体1内可以设置为一层或多层,本实施例中每个吸附床体1内均设置两层两相混流再布器7。可以理解的是,用户也可以根据具体使用要求,按需的选择设置的两相混流再布器7的层数,以匹配废气的净化效果。设置多层的两相混流再布器7后,固相物料每次都被截留、气相废气每次都被再次净化,可以理解的是,层数越多,净化越彻底,废气的净化效果越好。过一层或多层筛网的截留、均布,及传送,在每个吸附床体1内完成对废气的在本级吸附床体1内的第二次吸附净化。
两相混流再布器7设置有动作机构71,动作机构71驱动两相混流再布器7 抖动,两相混流再布器7与吸附床体1之间设置软连接结构,软连接结构一方面可以将震动隔绝,防止吸附床体1共振,另一方面防止气体从两相混流再布器7与吸附床体1之间的空隙穿过,影响处理效果。
具体地,动作机构71使得两相混流再布器7通过局部振动或者绕轴往复转动、或者水平往复动作,将物料均布在筛网上,并且保证物料落至下层空间,避免筛网上积料堵塞。相应地,动作机构71可由偏心轮机构、凸轮机构,电磁驱动机构或者振动器实现。软连接结构采用柔性材料支撑,使得两相混流再布器7更多的可动空间。本实施例中软连接结构采用氟碳纤维膜,固定连接在两相混流再布器7的外壁与吸附床体1的内壁之间,起到软连接的作用。氟碳纤维的膜材经过特殊的紫外线光固化处理和防霉、防腐及防菌处理后,防腐性能十分优越,自重很轻,抗拉强度高,具有耐磨、耐腐蚀、抗老化、耐折度高、吸湿量低等特点,一般实用在工业污水加盖,或者室外遮阳棚等领域,非常适用于此处作为软连接结构使用。通过动作机构71与软连接结构的配合,使得两相混流再布器7具有抖动效果,其抖动时,再布效果进一步提升,截留的固相物料也被抖落至下层空间,防止两相混流再布器7堵塞,同时废气穿过两相混流再布器7后,与抖落的固相物料重新混合,重新形成气固两相流体,使得废气在此处被吸附净化的更加充分,也使得物料被利用的更加充分。
废气进入第一级进风管2内,在第一级进风管2内被第一次净化,再进入第一级吸附床体1内,被第一级吸附床体1内的两相混流再布器7再次净化,净化后进入第二级进风管2,在第二级进风管2被再次净化,然后再进入第二级吸附床体1内,被第二级吸附床体1内的两相混流再布器7再次净化后,通过出风管3排出。
而固相物料堆积在一级吸附床体1和二级吸附床体1的底部,堆积在吸附床体1底部的物料已经被使用多次,其吸附净化能力有所削减,但仍有一定的作用,为节省成本,也为了避免物料过多的堆积对本级吸附床体1内两相混流再布器7正常工作的影响,在吸附床体1与本级进风管2之间设置回流管52,回流管52可选用为引流装置21、气动送料器等,本实施例中选用送料器。回流管52一端连通至吸附床体1底部,另一端连通至本级进风管2内,回流管52 将堆积在吸附床体1底部的物料送回本级进风管2内,被本级进风管2再次利用,完成物料在本级吸附床体1和本级进风管2内的循环利用,提高物料的使用率,使其吸附净化效果达到饱和程度,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从第一吸附床体1底部的出料管道6将已经达到吸附饱和状态的物料排出,通过新料补充装置4对第二吸附床体1补充新的物料。
出风管3连接于最后一级吸附床体1底部,即第二级吸附床体1的底部,出风管3处设置有过滤器31,过滤器31背风面安装有可移动式反吹扫机构,可移动式反吹扫机构向过滤器31吹风。具体地,过滤器31选用为滤网或过滤筒,设置在出风管3的进风端处,过滤器31紧贴第二级吸附床体1的内壁面,过滤器31能够对离开第二级吸附床体1的废气进行过滤,避免物料随废气排出,气体可以顺利通过。可移动式反吹扫机构为常规的管道吹扫设备,设置有压缩空气吹嘴,压缩空气吹嘴向过滤器31吹风,避免过滤器31堵塞,由于可移动式反吹扫机构安装在背风面,其吹落的物料还会落回第二级吸附床体1内。压缩空气吹嘴与吸附床体1之间连接有万向管,通过万向管能够对压缩空气吹嘴移动,以改变压缩空气吹嘴向过滤器31吹风的具体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床体1设置有控制器,出风管3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废气浓度的气体传感器32,气体传感器32能够检测出风管3处废气浓度,新料管道42设置有新料自动阀421,出料管道6设置有出料自动阀61,回流管52设置有循环自动阀521,吸附床体1内设置有料位传感器11,料位传感器11设置在吸附床体1下方,距离吸附床体1的最底部还留有一定的距离,气体传感器32、新料自动阀421、出料自动阀61、循环自动阀521、料位传感器11均与控制器连接。
废气导入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前,打开新料管道42上的新料自动阀421,补充第二吸附床体1内的物料至设计料位,第一回料管51上的输送器511通入压缩空气,将物料运送至第一级进风管2内,废气导入后,打开回流管52上的循环自动阀521,启动两相混流再布器7的动作机构71,各级吸附床体1内的物料存量达到预设值之后,料位传感器11触发,关闭新料自动阀421,停止新料补充装置4的新料补充,第一回料管51停止动作。气体传感器32对出风管3 排出的废气进行检测,当排气浓度达到设定上限时,首先出料管道6上的出料自动阀61开启,出料管到开始排第一吸附床体1内的已经吸附饱和的物料,并同步计时,计时结束后关闭出料自动阀61,料位传感器11信号触发后,输送器 511启动,第一回料管51向第一级吸附床体1内补充物料,第二级吸附床体1 由新料补充装置4补充新的物料,直至料位达到预设值,料位传感器11被触发,关闭新料自动阀421和输送器511,停止新料补充装置4的新料补充,也停止回料管51的回料动作,完成物料的更新置换。
进风管2设置包括有相互连接的直管和弯管,弯管处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与弯管内壁固定连接,导流板与弯管的轴线重合,即导流板设置在弯管的中间,且与弯管的弯折弧度相适配。导流板一方面能够对进风管2内的气固两相流进行导流,避免其偏置于进风管2的一侧,另一方面能够于进风管2内的气固两相流碰撞,提高气固混合效果,进一步的提高废气的净化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新料管道42也设置有弯管,在新料管道42的弯管处也设置有引导板,起到相似的引导和混合作用。
下面介绍一下本实施例的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的工作过程:通过新料管道42向第一级进风管2内导入物料,废气进入第一级进风管2时,与第一级进风管2内的物料混合,呈气固两相流化态,固相物料将废气中的污染物吸附到物料中,混流器22增加两相的混合程度,在物料混合的过程中,物料将废气中的污染物吸附,在第一级进风管2内对废气进行一次吸附净化,经过一次吸附净化的气固两相流进入第一级吸附床体1内,与导流分布器8碰撞,气固两相流被导流分布,与下方的两相混流再布器7接触,接触过程中,两相混流再布器7 将气固两相流中的物料截留,且将气固两相流匀布,经过两相混流再布器7匀布后的废气继续向出风管3移动,后面继续移动至两相混流再布器7的气固两相流,能够被两相混流再布器7上截留的物料二次吸附净化,继续被两相混流再布器7匀布后向下移动,通过两相混流再布器7对气固两相流进行了截留、匀布及传送,完成对废气的第二次吸附净化,经过多次吸附净化后,气相废气由第一级吸附床体1排到第二级进风管2,在第二级进风管2和第二级吸附床体 1内被多次吸附净化,固相物料则积留在每级吸附床体1底部;
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吸附床体1,新料补充装置4对最后一级吸附床体 1添加物料,最后一个回料管51将最后一级吸附床体1内的物料传输回倒数第二级吸附床体1,以此类推,第二级吸附床体1内的物料通过第二回料管51传输回第一级进风管2内,将物料在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内循环;
废气通过第一级进风管2进入第一级吸附床体1内,污染物浓度最高的废气在第一级进风管2内被已经相对饱和的物料首先接触,气固两相流到达到最后一级吸附床体1内,与最后一级吸附床体1内添加的最新鲜的物料接触,即在本实施中,与第二级吸附床体1内添加的最新鲜的物料接触,此时的气固两相流已经完成了多次的吸附净化,其中污染物的浓度已经较低,污染浓度较低的废气在最后一级吸附床体1内被最新鲜的物料吸附净化,吸附效果极佳,在此处完成最后一阶段的吸附净化后,气相废气从出风管3离开最后一级吸附床体1,即排出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
饱和物料最终在第一级吸附床体1底部的出料管道6外排,废气在最后一级吸附床体1充净化后外排,实现了新鲜物料总是在最后一级吸附床体1内与低浓度废气接触,保证净化效果,相对饱和物料总是在第一级进风管2处高浓度废气首先接触,实现物料充分利用,减少物料的浪费。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进风管2设置在吸附床体1的内部,节省了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的占用空间,使得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的结构紧凑。具体地,进风管2竖直的设置在本级吸附床体1中线位置,进风管2的进风端置于吸附床体1的外部,进风管2 的出风端延伸至吸附床体1内部、靠近吸附床体1顶部处,进风管2将吸附床体1分隔为位于进风管2内的一级吸附区以及位于进风管2外的二级吸附区。第一级进风管2的出风端将第一级吸附床体1内的一级吸附区与二级吸附区连通,第二级进风管2将第一吸附床体1内的二级吸附区域第二级吸附床体1的一级吸附区连通。
本实施例中,导流分布器8设置为壁面为圆锥台的形状,其位于进风管2 的出风端的顶部,导流分布器8与进风管2的出风端留有一定的距离,使得进风管2内的气固两相流可以流出,起到导流分布作用的是导流分布器8的倾斜的内壁面,保证物料下落面尽可能覆盖整个吸附床体1的层截面。两相混流再布器7供进风管2穿过,两相混流再布器7与进风管2之间也设置有软连接结构。出料管道6连接在第一吸附床体1的底部锥状的侧壁上,避免与第一级进风管2产生干涉。
本实施例内置的进风管2结构,使得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结构更加紧凑,减少其占用的厂房空间。吸附床体1对本级进风管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进风管2在外部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提高进风管2的使用寿命,另外也优化了废气在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内的移动路径,相比于外置的进风管2,内置的进风管2道内的废气若发生泄露,也是泄露至本级吸附床体1内,还是会在吸附床体1被吸附净化,避免由于进风管2废气泄露引发的废气未经吸附净化而直接排出的现象发生,保证净化效果。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附床体组,所述吸附床体组包括N个吸附床体(1),N大于等于二,沿废气流向依次标记为第一级吸附床体(1)、第二级吸附床体(1)、……、第N级吸附床体(1);
进风管组,所述进风管组包括N个进风管(2),沿所述废气流向依次标记为第一级进风管(2)、第二级进风管(2)、……、第N级进风管(2),所述第一级进风管(2)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一级吸附床体(1)相连,所述第二级进风管(2)的进风端与第一级吸附床体(1)相连,所述第二级进风管(2)的出风端与第二级吸附床体(1)相连,所述第N级进风管(2)的进风端与第N-1级吸附床体(1)相连,所述第N级进风管(2)的出风端与第N级吸附床体(1)相连;
出风管(3),所述出风管(3)与所述第N级吸附床体(1)相连;
新料补充装置(4),所述新料补充装置(4)与所述第N级吸附床体(1)连接,所述新料补充装置(4)能够将物料导入所述第N级吸附床体(1)内,所述物料被配置为能够吸附所述废气中的污染物;
回料管组(5),所述回料管组(5)包括N-1个回料管(51)及N个回流管(52),N-1个所述回料管(51)沿所述废气流向依次标记为第一回料管(51)、……、第N-1回料管(51),所述第一回料管(51)的进料端与所述第二级吸附床体(1)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回料管(51)的出料端与所述第一级吸附床体(1)的所述第一级进风管(2)连接,所述回料管(51)设置有输送器(511);
N个所述回流管(52)沿所述废气流向依次标记为第一回流管(52)、……、第N回流管(52),所述第一回流管(52)的进料端与所述第一级吸附床体(1)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回流管(52)的出料端与所述第一级进风管(2)连接,所述回流管(52)设置有自动阀门(521);
出料管道(6),所述出料管道(6)与所述第一级吸附床体(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床体(1)内设置有M组两相混流再布器(7),M大于等于一,所述两相混流再布器(7)设置有动作机构(71),所述动作机构(71)驱动所述两相混流再布器(7)抖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床体(1)内设置有导流分布器(8),所述导流分布器(8)位于所述进风管(2)的出风端与所述两相混流再布器(7)之间,所述导流分布器(8)能够对所述进风管(2)排出的气固两相流导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2)包括有相互连接的直管和弯管,所述弯管处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弯管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弯管的轴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料管组(5)包括设置于所述吸附床体(1)与本级所述进风管(2)之间的回流管(52),所述进风管(2)内设置有引流装置(21),所述引流装置(21)通过所述回流管(52)将所述吸附床体(1)底部的所述物料导至所述进风管(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2)内设置有混流器(22),所述混流器(22)位于所述引流装置(21)的出料口和所述进风管(2)出风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管(3)上设置有过滤器(31)以及用于检测所述废气浓度的气体传感器(3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床体(1)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新料补充装置(4)设置有新料自动阀(421),所述出料管道(6)设置有出料自动阀(61),所述吸附床体(1)内设置有料位传感器(11),所述气体传感器(32)、所述新料自动阀(421)、所述出料自动阀(61)、所述循环自动阀(521)、所述料位传感器(11)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CN202210575275.2A 2022-05-24 2022-05-24 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 Active CN1148705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5275.2A CN114870566B (zh) 2022-05-24 2022-05-24 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5275.2A CN114870566B (zh) 2022-05-24 2022-05-24 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70566A true CN114870566A (zh) 2022-08-09
CN114870566B CN114870566B (zh) 2023-02-28

Family

ID=82677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75275.2A Active CN114870566B (zh) 2022-05-24 2022-05-24 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70566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2223A (en) * 1979-03-30 1982-03-30 Pall Corporation Adsorbent fractionators with electronic sequence timer cycle control and process
US5085674A (en) * 1990-10-25 1992-02-04 Union Carbide Industrial Gases Technology Corporation Duplex adsorption process
CN108579320A (zh) * 2018-04-20 2018-09-28 盐城中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浓度有机废气的浓缩-催化净化装置、系统及方法
CN208212850U (zh) * 2018-04-20 2018-12-11 盐城中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浓度有机废气的浓缩装置
CN208642218U (zh) * 2018-07-17 2019-03-26 福建兴业东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废气处理装置
CN109513311A (zh) * 2019-01-16 2019-03-26 上海环境保护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高效节能的动态流化床分级吸附的废气处理方法
CN212855120U (zh) * 2020-05-14 2021-04-02 领跃电子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一种净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2223A (en) * 1979-03-30 1982-03-30 Pall Corporation Adsorbent fractionators with electronic sequence timer cycle control and process
US5085674A (en) * 1990-10-25 1992-02-04 Union Carbide Industrial Gases Technology Corporation Duplex adsorption process
CN108579320A (zh) * 2018-04-20 2018-09-28 盐城中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浓度有机废气的浓缩-催化净化装置、系统及方法
CN208212850U (zh) * 2018-04-20 2018-12-11 盐城中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浓度有机废气的浓缩装置
CN208642218U (zh) * 2018-07-17 2019-03-26 福建兴业东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废气处理装置
CN109513311A (zh) * 2019-01-16 2019-03-26 上海环境保护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高效节能的动态流化床分级吸附的废气处理方法
CN212855120U (zh) * 2020-05-14 2021-04-02 领跃电子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一种净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70566B (zh) 202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98624B2 (en) Counterflow adsorption filter column for water treatment
CN1123372C (zh) 流体分配和收集系统及其设备
CN101053762A (zh) 一种干式内外双循环流化床脱硫装置及其脱硫方法
US6383373B1 (en) Biological filtration apparatus
JP2515552B2 (ja) 排出空気および廃水の生物学的精製装置および方法
KR101413908B1 (ko) 건식 탈황장치
KR100458387B1 (ko) 연기정화장치
PL160703B1 (pl) Sposób i urzadzenie do wydzielania niepozadanych skladników z gazów spalinowych PL
CN210544365U (zh) 一种用于烟气脱硫脱硝治理系统的反应剂移动床
CN114870566B (zh) 两相流循环吸附系统
CN109865414B (zh) 一种活性炭脱硫脱硝装置
CN104168982B (zh) 用于湿法烟道气脱硫系统的汞捕捉系统和方法
FI84435C (fi) Foerfarande och anordning foer rengoering av foeroreningar innehaollande gaser
JP2003181208A (ja) 排水の生物学的浄化のための三相分離装置および設備
CN114870567B (zh) 两相流吸附反应器
CN211800016U (zh) 一种使用钙基脱硫剂的移动床干法脱硫装置
US4566882A (en) Filter for cleaning gases
CN101632894A (zh) 半干式烟气脱硫的方法及装置
KR101147982B1 (ko) 바이오가스 생산설비의 전처리 시스템
KR100436981B1 (ko) 수처리장치
CN208776419U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KR20060082915A (ko) 흡착기능과 입자제거 기능을 갖는 정수용 복합필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20990243U (zh) 一种活性焦脱硫脱硝装置及系统
JPS5836696A (ja) 被浄化廃水の通気装置
CN111186905A (zh) 以氢气为电子供体的膜生物还原反应器及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Two phase flow circulating adsorption syste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228

Pledgee: Guangdong Development Bank Limited by Share Ltd. Guangzhou branch

Pledgor: GUANGZHOU JP.EP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4440000001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