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57803B - 氨冷冻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氨冷冻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57803B
CN114857803B CN202110155583.5A CN202110155583A CN114857803B CN 114857803 B CN114857803 B CN 114857803B CN 202110155583 A CN202110155583 A CN 202110155583A CN 114857803 B CN114857803 B CN 1148578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monia
cooler
shell side
compresso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555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57803A (zh
Inventor
马明燕
唐硕
万克西
胡健
赵红霞
黄清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China Huanqiu Contracting and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China Huanqiu Contracting and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China Huanqiu Contracting and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5558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578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57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578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57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578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2Compression-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是关于一种氨冷冻系统,属于氮肥制备技术领域。氨冷冻系统包括氨压缩机、氨受槽、一级氨冷器、二级氨冷器、第一水冷器和第二水冷器;氨受槽与一级氨冷器的壳程相通,一级氨冷器的壳程与二级氨冷器的壳程相通;一级氨冷器的壳程还与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入端相通,二级氨冷器的壳程与氨压缩机一段的输入端相通;氨压缩机一段的输出端与第一水冷器的输入端相通,第一水冷器的输出端与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入端相通,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出端与第二水冷器的输入端相通,第二水冷器的输出端与氨受槽相通;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出端还与一级氨冷器的壳程、二级氨冷器的壳程相通。采用本申请,可以有效解决氨压缩机喘振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氨冷冻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氮肥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氨冷冻系统。
背景技术
氨冷冻系统是氮肥制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氨冷冻系统包括氨压缩机(包括氨压缩机一段和氨压缩机二段)、氨受槽、一级氨冷器、二级氨冷器、第一水冷器和第二水冷器。氨冷冻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所述。
来自氨受槽的液氨进入一级氨冷器,作为一级氨冷器的冷却剂,再由一级氨冷器引出一股液氨,作为二级氨冷器的冷却剂。作为冷却剂的液氨,吸收被冷却工艺气的热量后,气化成气氨,分别进入压缩机一段和压缩机二段。进入压缩机一段的气氨经第一水冷器冷却后,进入氨压缩机二段,然后经氨压缩机二段压缩后,进入第二水冷器,并液化为液氨重新回到氨受槽,从而不断循环。
当一级氨冷器和二级氨冷器负荷较低时,气氨蒸发量少,导致进入氨压缩机一段和氨压缩机二段的气体的量较少,使得氨压缩机负荷过低,产生喘振,引起压缩机产生较大振动,造成全厂停车,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氨冷冻系统,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述氨冷冻系统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氨冷冻系统,所述氨冷冻系统包括氨压缩机、氨受槽、一级氨冷器、二级氨冷器、第一水冷器和第二水冷器,所述氨压缩机包括氨压缩机一段和氨压缩机二段;
所述氨受槽与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壳程相通,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壳程与所述二级氨冷器的壳程相通;
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壳程还与所述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入端相通,所述二级氨冷器的壳程与所述氨压缩机一段的输入端相通;
所述氨压缩机一段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水冷器的输入端相通,所述第一水冷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入端相通,所述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水冷器的输入端相通,所述第二水冷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氨受槽相通;
所述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出端还与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壳程、所述二级氨冷器的壳程相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出端与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壳程的连接管线上具有第一调节阀;
在所述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出端与所述二级氨冷器的壳程的连接管线上具有第二调节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氨冷冻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量控制器和第二流量控制器;
所述第一流量控制器用于检测所述氨压缩机一段的输出端的流量,所述第二流量控制器用于检测所述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出端的流量;
所述第一调节阀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流量控制器检测到的所述氨压缩一段的输出流量调节阀门开度,所述第二调节阀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流量控制器检测到的所述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出流量调节阀门开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氨受槽与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壳程的连接管线上具有第三调节阀;
在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壳程与所述二级氨冷器的连接管线上具有第四调节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氨冷冻系统还包括第一液位控制器和第二液位控制器;
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用于检测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壳程的液位,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用于检测所述二级氨冷器的壳程的液位;
所述第三调节阀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检测到的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壳程的液位调节阀门开度,所述第四调节阀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检测到的所述二级氨冷器的壳程的液位调节阀门开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一级氨冷器具有第一气体分布器,所述二级氨冷器具有第二气体分布器;
所述第一气体分布器位于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壳程的壳壁上,用于将从所述氨压缩机二段输入的气氨分散到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壳程的内部;
所述第二气体分布器位于所述二级氨冷器的壳程的壳壁上,用于将从所述氨压缩机二段输入的气氨分散到所述二级氨冷器的壳程的内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气体分布器位于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底侧,所述第二气体分布器位于所述二级氨冷器的底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气体分布器和所述第二气体分布器均具有中空结构,以及与所述中空结构相通的至少一个进气孔和多个出气孔;
所述第一气体分布器的进气孔与所述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出端通过管线连接,所述第一气体分布器的多个出气孔与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壳程的内部相通;
所述第二气体分布器的进气孔与所述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出端通过管线连接,所述第二气体分布器的多个出气孔与所述二级氨冷器的壳程的内部相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氨冷冻系统还包括第一缓冲罐和第二缓冲罐;
所述第一缓冲罐的输入端与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壳程相通,所述第一缓冲罐的输出端与所述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入端相通;
所述第二缓冲罐的输入端与所述二级氨冷器的壳程相通,所述第二缓冲罐的输出端与所述氨压缩机一段的输入端相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一级氨冷器的壳程输出至所述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出端设置有集液包;
所述二级氨冷器的壳程输出至所述氨压缩机一段的输出端设置有集液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氨冷冻系统,在该氨冷冻系统中氨压缩机二段的输出端与一级氨冷器的壳程、二级氨冷器的壳程相通,从而,当一级氨冷器和二级氨冷器的热负荷较低,气化的液氨较少时,自氨压缩机二段出来的气氨有一部分,经一级氨冷器和二级氨冷器,重新进入氨压缩机,从而保证进入氨压缩机的气氨的量不会过少,不会使得氨压缩机负荷过低,就不会产生喘振,避免了因全厂停车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可能的人员伤害。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氨冷冻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气体分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氨压缩机,101、氨压缩机一段,102、氨压缩机二段,2、氨受槽,3、一级氨冷器,4、二级氨冷器,5、第一调节阀,6、第二调节阀,7、第一流量控制器,8、第二流量控制器,9、第一水冷器,10、第二水冷器,11、第三调节阀,12、第四调节阀,13、第一液位控制器,14、第二液位控制器,15、第一缓冲罐,16、第二缓冲罐;
301、第一气体分布器,401、第二气体分布器,a、进气孔,b、出气孔。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氨冷冻系统,如图1所示,氨冷冻系统包括氨压缩机1、氨受槽2、一级氨冷器3、二级氨冷器4、第一水冷器5和第二水冷器6,氨压缩机1包括氨压缩机一段101和氨压缩机二段102。氨受槽2与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相通,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与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相通。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还与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入端相通,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与氨压缩机一段101的输入端相通。氨压缩机一段101的输出端与第一水冷器5的输入端相通,第一水冷器5的输出端与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入端相通,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与第二水冷器6的输入端相通,第二水冷器6的输出端与氨受槽2相通。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还与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相通。
其中,氨压缩机1可以为离心式氨压缩机。
氨受槽2用于储存液氨。
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用于对气氨进行冷却,壳程是指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中的腔体,在该腔体中存在有作为冷却剂的液氨,管程为与壳程相对的概念,管程中流动有待冷却气体。
第一水冷器5和第二水冷器6用于对气氨进行冷却。
在实施中,被冷却工艺气依次通过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的管程进行冷却。储存在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中的液氨为被冷却工艺气的冷却剂。
氨受槽2中储存有液氨,来自氨受槽2的液氨进入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作为一级氨冷器3的冷却剂,再由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引出一股液氨,进入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作为二级氨冷器4的冷却剂。作为冷却剂的液氨,吸收被冷却工艺气的热量后,气化成气氨。二级氨冷器4中气化的液氨进入压缩机一段101中,然后经第一水冷器5冷却后,与一级氨冷器3中气化的液氨一起进入到氨压缩机二段102,然后经氨压缩机二段102压缩后,一部分进入第二水冷器6,并液化为液氨重新回到氨受槽2,从而不断循环。
氨压缩机二段102输出的另一部分气氨,一些进入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并被一级氨冷器3的液氨冷却后,进入氨压缩机二段102,另一些进入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并被二级氨冷器4的液氨冷却后,进入氨压缩机一段101。
从而,当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中气化的液氨较少时,自氨压缩机二段102出来的气氨有一部分,经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冷却后,重新进入氨压缩机一段101和氨压缩机二段102,从而保证进入氨压缩机一段101和氨压缩机二段102的气氨的量不会过少,不会使得氨压缩机1负荷过低,就不会产生喘振,避免了因全厂停车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可能的人员伤害。
经氨压缩机1压缩后的气氨温度升高,因此,氨压缩机二段102出来的气氨温度较高,为了避免气氨在不断循环过程中,温度越来越高,气氨进入氨压缩机1之前,需要进行冷却。本申请实施中利用氨冷器的壳程中的液氨作为冷却剂,将进入氨压缩机1之前的气氨进行冷却,利用现有的冷冻设备,实现了冷却气氨的目的,成本较低,没有增加额外的冷却设备,也没有占据额外的空间。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在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与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的连接管线上具有第一调节阀7。在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与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的连接管线上具有第二调节阀8。
在实施中,通过设置第一调节阀7和第二调节阀8,可以调节氨压缩机二段102输出至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的气氨的量,从而,在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本身气化出的气氨的量较多时,可以调小或关闭第一调节阀7和第二调节阀8的阀门的开度。而在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本身气化出的气氨的量较少时,可以调大第一调节阀7和第二调节阀8的阀门的开度,从而防止氨冷冻系统发生喘振。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氨冷冻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量控制器9和第二流量控制器10。第一流量控制器9用于检测氨压缩机一段101的输出端的流量,第二流量控制器10用于检测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的流量。第一调节阀7用于基于第二流量控制器10检测到的氨压缩一段101的输出流量调节阀门开度,第二调节阀8用于基于第一流量控制器9检测到的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流量调节阀门开度。
其中,第一流量控制器9的流量检测传感器位于氨压缩机一段101的输出端,第二流量控制器10的流量检测传感器位于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第一流量控制器9与第二调节阀8电性连接,从而第一流量控制器9能够向第二调节阀8发送阀门开度调整信号。第二流量控制器10与第一调节阀7电性连接,从而第二流量控制器10能够向第一调节阀7发送阀门开度调整信号。
在实施中,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调节阀7可以根据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流量自动控制阀门开度。示例性的,当氨压缩机二段102输出的气氨的流量较大时,可以调小第一调节阀7的阀门开度;当氨压缩机二段102输出的气氨的流量较小时,可以调大第一调节阀7的阀门开度,从而防止氨压缩机喘振。
并且,第二调节阀8可以根据氨压缩机一段101的输出流量自动控制阀门开度。示例性的,当氨压缩机一段101输出的气氨的流量较大时,可以调小第二调节阀8的阀门开度;当氨压缩机一段101输出的气氨的流量较小时,可以调大第二调节阀8的阀门开度,从而防止氨压缩机喘振。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在氨受槽2与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的连接管线上具有第三调节阀11。在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与二级氨冷器4的连接管线上具有第四调节阀12。
在实施中,通过设置第三调节阀11和第四调节阀12,可以调节氨受槽1输出至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的液氨的量。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氨冷冻系统还包括第一液位控制器13和第二液位控制器14。第一液位控制器13用于检测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的液位,第二液位控制器14用于检测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的液位。第三调节阀11用于基于第一液位控制器13检测到的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的液位调节阀门开度,第四调节阀12用于基于第二液位控制器14检测到的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的液位调节阀门开度。
其中,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液位检测传感器位于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中,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液位检测传感器位于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中。第一液位控制器13与第三调节阀11电性连接,从而第一液位控制器13能够向第三调节阀11发送阀门开度调整信号。第二液位控制器14与第四调节阀12电性连接,从而第二液位控制器14能够向第四调节阀12发送阀门开度调整信号。
在实施中,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三调节阀11可以根据一级氨冷器3中的壳程的液氨的液位,自动调节阀门开度。第四调节阀12可以根据二级氨冷器4中的壳程的液氨的液位自动调节阀门开度。
为了防止液态的氨进入氨压缩机1,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氨冷冻系统还包括第一缓冲罐15和第二缓冲罐16。第一缓冲罐15的输入端与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相通,第一缓冲罐15的输出端与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入端相通。第二缓冲罐16的输入端与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相通,第二缓冲罐16的输出端与氨压缩机一段101的输入端相通。
在实施中,当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热负荷较大时,气氨的蒸发量较大,气氨可能会携带一些液氨液滴从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顶部流出。为避免液氨液滴进入氨压缩机1,对氨压缩机1造成破坏,在一级氨冷器3和氨压缩机二段102之间增设第一缓冲罐15,在二级氨冷器4和氨压缩机一段101之间增设第二缓冲罐16。这样,即使有液氨液滴从氨冷器的壳程顶部被带出,也可以在第一缓冲罐15和第二缓冲罐16中经过分液后除去,使得液氨液滴不能进入氨压缩机,从而避免了液氨液滴对氨压缩机1的破坏。从第一缓冲罐15和第二缓冲罐16分离出的液氨,可以通过第一缓冲罐15和第二缓冲罐16底部设置的阀门流出。
在另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输出至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设置有集液包。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输出至氨压缩机一段101的输出端设置有集液包。其中,集液包中具有丝网除沫器,可以除掉气氨携带的液氨液滴,从而,减少气氨液滴流出壳程的可能性。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为了避免进入氨压缩机1的气体的温度过高,使得一级氨冷器3、二级氨冷器4能够对进入到壳程的气氨进行充分冷却。一级氨冷器3具有第一气体分布器301,二级氨冷器4具有第二气体分布器401。第一气体分布器301位于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的壳壁上,用于将从氨压缩机二段102输入的气氨分散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的内部。第二气体分布器401位于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的壳壁上,用于将从氨压缩机二段102输入的气氨分散到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的内部。
其中,第一气体分布器301可以位于一级氨冷器3的底侧,第二气体分布器401可以位于二级氨冷器4的底侧。从而,使得气氨尽可能的流动较长的行程。
下面,提供一种气体分布器(第一气体分布器和第二气体分布器)可能的实现形式:
如图2所示,第一气体分布器301和第二气体分布器401均具有中空结构,以及与中空结构相通的至少一个进气孔a和多个出气孔b。第一气体分布器301的进气孔a与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通过管线连接,第一气体分布器301的多个出气孔b与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的内部相通。第二气体分布器401的进气孔a与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通过管线连接,第二气体分布器401的多个出气孔b与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的内部相通。
其中,进气孔a的尺寸可以大于出气孔b的尺寸。
在实施中,氨压缩机二段102出来的一部分气氨,通过第一气体分布器301和第二气体分布器401分别进入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中。
基于第一气体分布器301和第二气体分布器401的上述结构,气氨可以均匀的分散在壳程的液氨中,从而气氨和液氨可以充分混合,气氨的冷却效果更好,从而避免在气氨的循环过程中,气氨的温度越来越高,避免对氨冷冻系统中的设备产生损害。
如图2所示,为了使气氨均匀的分散在壳程中,进气孔a的数目可以为2,且分别与进气管线相连接。
位于一个进气孔a相同一侧且相邻的两个出气孔b之间的距离L1可以为32mm,进气孔a和相邻的出气孔b之间的距离L2可以大于350mm。出气孔b可以分为8行,分布在气体分布器的壳壁上。
出气孔的直径可以为25mm。进气孔的直径应当与进气管线的尺寸相匹配,可以为300mm。
为了连接方便与紧密,第一气体分布器301焊接在一级氨冷器3的底侧,第二气体分布器401焊接在二级氨冷器4的底侧。
在实际工作中,氨冷冻系统的工作过程可以如下所述:
被冷却工艺气依次通过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进行冷却。储存在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壳程中的液氨为被冷却工艺气的冷却剂。
氨受槽2中储存有液氨,来自氨受槽2的液氨进入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作为一级氨冷器3的冷却剂,再由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引出一股液氨,进入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作为二级氨冷器4的冷却剂。作为冷却剂的液氨,吸收被冷却工艺气的热量后,气化成气氨。
二级氨冷器4中气化的液氨,首先进入第二缓冲罐16,然后从第二缓冲罐16进入压缩机一段101中,然后经第一水冷器5冷却后,进入到氨压缩机二段102。一级氨冷器3中气化的液氨,首先进入第一缓冲罐15,然后从第一缓冲罐15进入氨压缩机二段102。
进入氨压缩机二段102的气氨,经氨压缩机二段102压缩后,一部分进入第二水冷器6,并液化为液氨重新回到氨受槽2,从而不断循环。
氨压缩机二段102输出的另一部分气氨,部分经第一调节阀7和第一气体分布器301进入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并与一级氨冷器3的液氨混合并冷却后,进入氨压缩机二段102。另一部分经第二调节阀8和第二气体分布器401进入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并与二级氨冷器4的液氨混合并冷却后,进入氨压缩机一段101。
从而,当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中气化的液氨较少时,自氨压缩机二段102出来的气氨有一部分,经一级氨冷器3和二级氨冷器4,重新进入氨压缩机一段101和氨压缩机二段102,从而保证进入氨压缩机一段101和氨压缩机二段102的气体的量不会过少,不会使得氨压缩机1负荷过低,就不会产生喘振,不会导致压缩机振动过大,避免了因全厂停车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可能的人员伤害。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氨冷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冷冻系统包括氨压缩机(1)、氨受槽(2)、一级氨冷器(3)、二级氨冷器(4)、第一水冷器(5)、第二水冷器(6)、第一调节阀(7)、第二调节阀(8)、第一流量控制器(9)和第二流量控制器(10),所述氨压缩机(1)包括氨压缩机一段(101)和氨压缩机二段(102);
所述氨受槽(2)与所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相通,所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与所述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相通;
所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还与所述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入端相通,所述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与所述氨压缩机一段(101)的输入端相通;
所述氨压缩机一段(10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水冷器(5)的输入端相通,所述第一水冷器(5)的输出端与所述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入端相通,所述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水冷器(6)的输入端相通,所述第二水冷器(6)的输出端与所述氨受槽(2)相通;
所述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还与所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所述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相通;
所述一级氨冷器(3)具有第一气体分布器(301),所述二级氨冷器(4)具有第二气体分布器(401),所述第一气体分布器(301)位于所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的底侧,用于将从所述氨压缩机二段(102)输入的气氨分散到所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的内部,所述第二气体分布器(401)位于所述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的底侧,用于将从所述氨压缩机二段(102)输入的气氨分散到所述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的内部;
所述第一气体分布器(301)和所述第二气体分布器(401)均具有中空结构,以及与所述中空结构相通的两个进气孔(a)和八行出气孔(b),所述第一气体分布器(301)的进气孔(a)与所述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通过管线连接,所述第一气体分布器(301)的出气孔(b)与所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气体分布器(401)的进气孔(a)与所述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通过管线连接,所述第二气体分布器(401)的出气孔(b)与所述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的内部相通;
所述进气孔(a)与相邻所述出气孔(b)之间的距离大于350mm,所述进气孔(a)的直径为300mm,所述出气孔(b)的直径为25mm,位于一个所述进气孔(a)相同一侧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出气孔(b)之间的距离为32mm;
所述第一流量控制器(9)用于检测所述氨压缩机一段(101)的输出端的流量,所述第二流量控制器(10)用于检测所述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的流量;
在所述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与所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的连接管线上具有第一调节阀(7),所述第一调节阀(7)与所述第二流量控制器(10)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阀(7)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流量控制器(10)检测到的所述氨压缩机一段(101)的输出流量调节阀门开度;
在所述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与所述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的连接管线上具有第二调节阀(8),所述第二调节阀(8)与所述第一流量控制器(9)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阀(8)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流量控制器(9)检测到的所述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流量调节阀门开度;
所述氨冷冻系统还包括第一缓冲罐(15)和第二缓冲罐(16),所述第一缓冲罐(15)的输入端与所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相通,所述第一缓冲罐(15)的输出端与所述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入端相通,所述第二缓冲罐(16)的输入端与所述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相通,所述第二缓冲罐(16)的输出端与所述氨压缩机一段(101)的输入端相通,或者,
所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输出至所述氨压缩机二段(102)的输出端设置有集液包,所述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输出至所述氨压缩机一段(101)的输出端设置有集液包,所述集液包中具有丝网除沫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冷冻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氨受槽(2)与所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的连接管线上具有第三调节阀(11);
在所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与所述二级氨冷器(4)的连接管线上具有第四调节阀(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氨冷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冷冻系统还包括第一液位控制器(13)和第二液位控制器(14);
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用于检测所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的液位,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用于检测所述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的液位;
所述第三调节阀(11)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检测到的所述一级氨冷器(3)的壳程的液位调节阀门开度,所述第四调节阀(12)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检测到的所述二级氨冷器(4)的壳程的液位调节阀门开度。
CN202110155583.5A 2021-02-04 2021-02-04 氨冷冻系统 Active CN1148578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55583.5A CN114857803B (zh) 2021-02-04 2021-02-04 氨冷冻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55583.5A CN114857803B (zh) 2021-02-04 2021-02-04 氨冷冻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57803A CN114857803A (zh) 2022-08-05
CN114857803B true CN114857803B (zh) 2024-04-30

Family

ID=82623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55583.5A Active CN114857803B (zh) 2021-02-04 2021-02-04 氨冷冻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578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59109B (zh) * 2023-07-25 2023-10-17 浙江科维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合成氨装置用防喘振型氨冷冻系统及其防喘振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8835A (zh) * 2004-12-14 2006-06-21 杭州林达化工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横向管式换热反应设备
CN106918254A (zh) * 2015-12-28 2017-07-04 天津亚斯德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冷却器
US9751773B1 (en) * 2017-02-07 2017-09-05 Hunan Anchun Advanced Technology Co., Ltd. Ammonia synthesis system and method
CN206556348U (zh) * 2017-02-28 2017-10-13 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 合成氨液氨冷冻系统
CN108341417A (zh) * 2018-04-02 2018-07-31 河南龙宇煤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氨气压缩机组的开车方法
CN109269224A (zh) * 2018-09-13 2019-01-25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氨冷冻系统
CN209131447U (zh) * 2018-08-20 2019-07-19 天津五洲同创空调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耐用的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8835A (zh) * 2004-12-14 2006-06-21 杭州林达化工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横向管式换热反应设备
CN106918254A (zh) * 2015-12-28 2017-07-04 天津亚斯德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冷却器
US9751773B1 (en) * 2017-02-07 2017-09-05 Hunan Anchun Advanced Technology Co., Ltd. Ammonia synthesis system and method
CN206556348U (zh) * 2017-02-28 2017-10-13 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 合成氨液氨冷冻系统
CN108341417A (zh) * 2018-04-02 2018-07-31 河南龙宇煤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氨气压缩机组的开车方法
CN209131447U (zh) * 2018-08-20 2019-07-19 天津五洲同创空调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耐用的换热器
CN109269224A (zh) * 2018-09-13 2019-01-25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氨冷冻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57803A (zh) 2022-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14292B2 (en) Cooling system using chiller and thermally coupled cooling circuit
US5191776A (en) Household refrigerator with improved circuit
CN114857803B (zh) 氨冷冻系统
JP2009520620A (ja) モジュラー冷却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冷凍機
US3481151A (en) Refrigerant system employing liquid chilling evaporators
US9303909B2 (en)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refrigeration capacity
JP2007521456A (ja) 冷凍システム
EP2661593B1 (en) Condenser/accumulator and systems and operation methods
CN111664524B (zh) 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
CN106766294A (zh) 热管多联式空调机组
CN207019343U (zh) 多盘管微通道蒸发器及包含其的制冷剂压缩系统
KR101810674B1 (ko) 반만액식 증발기가 구비된 선박용 냉동장치
US11402140B2 (en) Modular refrigeration system, e.g., for ships
CN213564311U (zh) 多温冷水机组
KR101085900B1 (ko) 압축기 균유장치 및 냉동기
CN114923291A (zh) 一种具有负压保护模块的超流氦制冷机
CN207049118U (zh) 液压油路冷却系统及液压系统
CN110966808A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CN215260783U (zh) 一种核岛降温设备
CN212157743U (zh) 一种具备自调节功能的制冷系统
CN220187137U (zh) 一种换热器及风冷柜
CN215723774U (zh) 用于稳定冰蓄冷系统压力的构造
CN110307679A (zh) 一种冷水机及其低温防冻方法
CN114857797B (zh) 一种用于超流氦制冷机的负压保护模块
CN216845185U (zh) 一种双冷源风冷工业冷水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