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34328B - 座椅浮动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浮动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34328B
CN114834328B CN202210614072.XA CN202210614072A CN114834328B CN 114834328 B CN114834328 B CN 114834328B CN 202210614072 A CN202210614072 A CN 202210614072A CN 114834328 B CN114834328 B CN 1148343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sliding rail
groove
link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140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34328A (zh
Inventor
过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Xiw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Xi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Xiw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Xi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1407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343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34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34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34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343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246Electric mo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7Slide constr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09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 of the cushion, e.g. back-rest hinged on the bottom to the cushion and linked on the top to the vehicle fram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包括两组滑轨机构、两组连杆机构和驱动机构;滑轨机构包括滑动连接的下滑轨和上滑轨,上、下滑轨相互制约,能够对座椅的调节方向进行限定,从而确保调节的统一性和准确性;驱动机构用于驱使上滑轨沿下滑轨运动,驱动机构实现了座椅的电动调节,使用更便捷更省力;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三个连杆相互配合并相互制约,使得驱动机构驱使上滑轨沿下滑轨运动时,坐垫随上滑轨进行平移,而靠背既能够随坐垫进行平移,又能够随着坐垫远离背板而放倒、随着坐垫靠近背板而恢复;靠背调节的过程中能够贴合用户的背部进行变化。

Description

座椅浮动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座椅浮动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乘用车或者商用车的座椅通常是不可调的。由于座椅靠近后备箱,为区分乘坐区域和置物区域,座椅的靠背一般采用锁扣固定式结构。一些情况下,还会在乘坐区域和置物区域之间设置背板,并使得座椅的靠背直接接近甚至抵靠背板。
这就使得后排的乘坐人员只能适应乘车环境,而无法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座椅状态的调整。尤其是在长时间乘车的状态下,后排乘坐人员不具备适宜的乘车环境,可能导致其产生疲劳。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座椅浮动调节装置。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其包括两组滑轨机构,两组滑轨机构间隔设置,滑轨机构包括:下滑轨,固定设置在安装板上、并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上滑轨,滑动设置在下滑轨上;
座椅浮动调节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用于驱使上滑轨沿下滑轨运动;两组连杆机构,分别与一组滑轨机构相连;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板上,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设置在靠背安装板上;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上滑轨上;第三连杆,第三连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靠背安装板上、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处于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和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之间;第一连杆包括第一铰接部位,第一铰接部位处于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二连杆包括第二铰接部位,第二铰接部位处于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一铰接部位和第二铰接部位转动连接;
驱动机构包括正向运动和反向运动;驱动机构正向运动时,上滑轨沿下滑轨朝远离背板的方向运动,上滑轨带动第二连杆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配合、致使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和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逐渐下降,第二连杆带动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下降,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配合、致使靠背安装板下降,并使得靠背安装板的下端朝远离背板的方向运动、而靠背安装板的上端朝向背板翻转;驱动机构反向运动时,上滑轨沿下滑轨朝靠近背板的方向运动,上滑轨带动第二连杆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反向移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配合、致使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和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逐渐上升,第二连杆带动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上升,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配合、致使靠背安装板上升,并使得靠背安装板的下端朝靠近背板的方向运动、而靠背安装板的上端背离背板翻转;
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具备两个输出端;两个涡轮,任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一个涡轮相连;两根蜗杆,任一涡轮与一根蜗杆啮合,任一上滑轨与一根蜗杆相连;
第一连杆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的一端连接第一段、另一端朝远离第一段的方向延伸并连接第三段;第二段倾斜设置,第二段与第一段呈角度设置、第二段与第三段亦呈角度设置;
第二连杆包括第四段和第五段,第五段的一端与第四段相连、另一端朝远离第四段的方向延伸;第四段与第五段呈角度设置;
座椅浮动调节装置还包括两个辅助支架,辅助支架固定设置在安装板上,任一辅助支架上固定设置有一个下滑轨,任一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一个辅助支架上;
辅助支架和/或下滑轨上设有多个螺纹孔,多个螺纹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安装时,选择不同的螺纹孔、利用螺栓进行连接,能够改变下滑轨在辅助支架上的位置。
进一步地,任一组滑轨机构中,下滑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滑槽,第一滑槽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上滑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滑槽,第二滑槽亦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构成第一滑槽的一个槽壁伸入第二滑槽中,构成第二滑槽的一个槽壁伸入第一滑槽中,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相互扣接。
进一步地,滑轨机构还包括保持架,保持架设于第一滑槽中、并与伸入第一滑槽中的第二滑槽的槽壁接触;上滑轨沿下滑轨运动时,上滑轨与保持架相互摩擦;其中,上滑轨和下滑轨采用金属材料制备,保持架采用非金属材料制备。
进一步地,保持架包括:底块,用于接触第一滑槽远离上滑轨的底面;顶块,用于接触第二滑槽的槽壁;连接块,用于连接底块和顶块;其中,连接块远离底块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顶块;顶块用于接触第二滑槽槽壁的表面为圆弧面。
进一步地,滑轨机构还包括端盖,用于遮挡第一滑槽的端部;端盖采用柔性材料制备;第一滑槽侧面设置有穿孔,端盖上设有凸块;安装端盖时,将端盖上设有凸块的部分插入第一滑槽中,并使得凸块从穿孔穿出。
进一步地,驱动电机设于两组滑轨机构之间,驱动电机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一组滑轨机构相对;驱动机构还包括两根联动轴,任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一根联动轴相连,任一联动轴上设有一个涡轮。
进一步地,驱动机构还包括安装架,用于安置驱动电机;安装架设于两个上滑轨之间;安装架的中部设置有电机槽,电机槽用于放置驱动电机;电机槽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轴槽,轴槽用于放置联动轴;任一轴槽远离电机槽的一端设有盖板,盖板用于遮挡涡轮;电机槽和轴槽中均设有限位板,分别用于固定驱动电机和联动轴。
进一步地,座椅浮动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一按钮,与驱动电机相连,按动第一按钮时,驱动机构正向运动;第二按钮,与驱动电机相连,按动第二按钮时,驱动机构反向运动。
进一步地,靠背安装板远离背板的一面为平面;靠背安装板靠近背板的一面为弧面,且愈靠近靠背安装板的上端和下端、靠背安装板的厚度愈小。
进一步地,座椅浮动调节装置还包括:坐垫,设于上滑轨上;靠背,设于靠背安装板上。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包括两组滑轨机构、两组连杆机构和驱动机构;滑轨机构包括滑动连接的下滑轨和上滑轨,上、下滑轨相互制约,能够对座椅的调节方向进行限定,从而确保调节的统一性和准确性;驱动机构用于驱使上滑轨沿下滑轨运动,驱动机构实现了座椅的电动调节,使用更便捷更省力;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三个连杆相互配合并相互制约,使得驱动机构驱使上滑轨沿下滑轨运动时,坐垫随上滑轨进行平移,而靠背既能够随坐垫进行平移,又能够随着坐垫远离背板而放倒、随着坐垫靠近背板而恢复;靠背调节的过程中能够贴合用户的背部进行变化,既实现了座椅的人性化调节,又避免了传统直连式靠背仅角度变化而带来的用户背部的拉扯感,从而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座椅浮动调节装置靠背安装板立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的结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靠背安装板放倒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的结构侧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中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中驱动机构的结构俯视图;
图7为图1所示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中滑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滑轨机构的结构爆炸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座椅浮动调节装置靠背安装板立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靠背安装板放倒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包括:
两组滑轨机构,两组滑轨机构间隔设置,滑轨机构包括:下滑轨10,固定设置在安装板上、并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上滑轨20,滑动设置在下滑轨10上;
驱动机构30,用于驱使上滑轨20沿下滑轨10运动;
两组连杆机构,分别与一组滑轨机构相连;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40,第一连杆4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板上,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设置在靠背安装板2上;第二连杆50,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上滑轨20上;第三连杆60,第三连杆6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靠背安装板2上、第三连杆60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其中,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处于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和第三连杆60的第一端之间;第一连杆40包括第一铰接部位,第一铰接部位处于第一连杆4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二连杆50包括第二铰接部位,第二铰接部位处于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一铰接部位和第二铰接部位转动连接。
需要解释的是,当本申请提供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用于车内座椅时,安装板可以是车内地板。当本申请提供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用于智能家用座椅时,安装板可以是座椅自带的底板或者屋内底板。
为方便乘坐,本申请提供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还包括:坐垫81,设于上滑轨20上;靠背82,设于靠背安装板2上。
坐垫81和/或靠背82包括外套,外套内具有填充物。其中,外套可采用布料或者皮料进行制备,填充物可采用海绵、发泡塑料等柔性材料进行制备;当外套和填充物均具备一定弹性时,既有利于提高乘坐的舒适感、又能够增加整个座椅的使用寿命。
对传统的座椅调节装置而言,其坐垫位置的调节与靠背状态的调节通常是相互独立的,本申请通过滑轨机构与连杆机构的配合,使得坐垫81和靠背82能够同步进行调节;由于是当申请提供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用于车内后排座椅时,坐垫81和靠背82同步调节,能够有效利用后排空间。
需要解释的是,滑轨机构具有导向作用、能够限定坐垫81和靠背82的调节方向,确保每一次调节座椅时,坐垫81和靠背82都能沿同样的路径进行状态变化,从而确保调节的统一性和准确性,还有利于调节装置的使用寿命。
设置两组滑轨机构,能够提高导向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还能够分担负载、避免劳损、进一步保证调节装置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两组滑轨机构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设置驱动机构30驱使上滑轨20带动坐垫81沿下滑轨10平移,并通过连杆机构进一步带动靠背82翻转,实现了座椅的电动调节,使用更便捷更省力。
具体地,驱动机构30包括正向运动和反向运动。
驱动机构30正向运动时,上滑轨20沿下滑轨10朝远离背板1的方向运动,上滑轨20带动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一连杆40与第二连杆50相互作用、致使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和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逐渐下降,第二连杆50进一步带动第三连杆60的第二端下降,第二连杆50和第三连杆60配合、带动靠背安装板2下降,并使得靠背安装板2的下端朝远离背板1的方向运动、而靠背安装板2的上端朝向背板1翻转。
驱动机构30反向运动时,上滑轨20沿下滑轨10朝靠近背板1的方向运动,上滑轨20带动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反向移动,第一连杆40与第二连杆50相互作用、致使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和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逐渐上升,第二连杆50进一步带动第三连杆60的第二端上升,第二连杆50和第三连杆60配合、带动靠背安装板2上升,并使得靠背安装板2的下端朝靠近背板1的方向运动、而靠背安装板2的上端背离背板1翻转。
参照图1至图4,图示了一种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图1和图2所示的状态下,靠背安装板2处于立起状态,方便后排乘坐人员端坐;图3和图4所示的状态下,靠背安装板2处于放倒状态,方便后排乘坐人员躺卧。此时,图3和图4所示的座椅的状态可以看作是图1和图2所示的所示的座椅经过驱动机构30正向运动后带来的调节效果。
需要解释的是,本申请中,背板1可以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结构件,例如图1至图4、或者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座椅的后方设置有一块背板1。
背板1也可以是一个虚拟的结构件,也就是说,实际到运用环境中,座椅后方并不存在真实的板件用作背板1;此时,背板1相当于虚拟墙,背板1可以代表座椅后方的一个虚拟位置;之所以虚构背板1,是为了更好地体现靠背安装板2(或者靠背82)的位置;简单来说,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对座椅进行调节时,无论是放倒靠背82、亦或是恢复靠背82,靠背安装板2和靠背82均不会越过背板1所在的位置。
确保座椅在调节过程中不会越过背板1,一方面,能够避免靠背安装板2和靠背82在调节过程中进入置物区域、影响置物区域的使用;另一方面,当背板1为真实存在于车内的板件时,靠背安装板2和靠背82的调节也不会挤压背板1,从而避免座椅的调节损害车内结构件。
更具体地,由于第一连杆4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板上,因此第一连杆40的第一端不可移动、仅能绕旋转点做转动运动。驱动机构30反向运动时,上滑轨20带动第二连杆50靠近背板1;由于第二连杆50的第二铰接部位与第一连杆40包括第一铰接部位转动连接,第二连杆50受上滑轨20的带动朝向第一连杆4运动时,为抵消平移运动,第一连杆40会进行摆动、第二连杆50会随之一起摆动;又由于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杆60相连、受到第三连杆60位置的限定,第一连杆40只能带动第二连杆50向上摆动(参照图2);由此可知,驱动机构30反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不断沿第一方向朝向背板1运动,但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会向上摆动,也就使得靠背安装板2既具有向背板1移动的运动分量、又具有向上移动的运动分量。由于靠背安装板2同时与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和第三连杆60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当第三连杆60的第二端受第二连杆50的带动向上摆动时,受重力影响,第三连杆60的第一端会向下摆动,也就使得靠背安装板2在平移并上升的过程中还具有向远离背板1的方向转动的趋势。由于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设于第三连杆60的第一端下方,第三连杆60的第一端带动靠背安装板2向下转动时,靠背安装板2还会带动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向下运动,但第一连杆40与第二连杆50相互制约,也就使得整个靠背安装板2具备稳定的放置状态。
结合参照图4和图2,将靠背安装板2从放倒状态转化为立起状态的过程中,靠背安装板2与连杆机构相连的下端不断靠近背板1、并逐渐升高,而靠背安装板2的上端会在不断升高的过程中朝向远离背板1的方向转动。
同理,驱动机构30正向运动时,上滑轨20拉动第二连杆50远离背板1运动,由于第二连杆50的第二铰接部位与第一连杆40包括第一铰接部位转动连接、而第一连杆40无法平移,第二连杆50只能牵动第一连杆40远离向下摆动,此时,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远离背板1平移,而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不断向下摆动;第二连杆50会带动第三连杆60的第二端向下摆动,而第三连杆60的第一端会向上摆动、进而带动靠背安装板2朝向背板1转动;连杆机构配合,带动靠背安装板2远离背板1平移并逐渐下降;由于第三连杆60的第一端具有向上摆动的趋势,靠背安装板2的下端受到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的牵制,使得整个靠背安装板2依然具备稳定的放置状态。
结合参照图2和图4,将靠背安装板2从立起状态转化为放倒状态的过程中,靠背安装板2与连杆机构相连的下端不断远离背板1、并逐渐下降,而靠背安装板2的上端会在不断下降的过程中朝向背板1转动
综上可知,第一连杆40、第二连杆50和第三连杆60相互配合并相互制约,使得驱动机构30驱使上滑轨20沿下滑轨10在第一方向上运动时,坐垫81随上滑轨20进行平移,而靠背82既能够随坐垫81进行平移,又能够随着坐垫81远离背板1而放倒、随着坐垫81靠近背板1而恢复。如此,靠背82调节的过程中能够贴合用户的背部进行变化,既实现了座椅的人性化调节,又避免了传统直连式靠背仅角度变化而带来的用户背部的拉扯感,从而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补充的是,下滑轨10可以直接设置在安装板上,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如辅助支架3)间接设置在安装板上。
同理,第一连杆40的第一端可以直接设置在安装板上,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如辅助支架3)间接设置在安装板上。
为保证滑轨机构的可靠性,一实施方式中,任一组滑轨机构中,下滑轨1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滑槽11,第一滑槽1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上滑轨2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滑槽21,第二滑槽21亦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构成第一滑槽11的一个槽壁伸入第二滑槽21中,构成第二滑槽21的一个槽壁伸入第一滑槽11中,第一滑槽11与第二滑槽21相互扣接。
为方便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21扣接在一起,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21的开口朝向相对。
具体可参照图7和图8,图示实施例中,下滑轨10包括两个第一滑槽11,两个第一滑槽11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同时,上滑轨20包括两个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滑槽21。进一步地,第一滑槽11的开口朝下,两个第一滑槽11相互靠近的一侧相对开放,而相互远离的一侧相连;第二滑槽21的开口朝上,两个第二滑槽21相互靠近的一侧相连、而相互远离的一侧相对开放;任一第一滑槽11或者第二滑槽21开放侧的侧壁能够伸入对应的一个第二滑槽21或者第一滑槽11中。由此,上滑轨20与下滑轨10滑动连接时,第一滑槽11与第二滑槽21一一对应进行扣接,扣接在一起的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21构成一组扣接结构;图示实施例中,一组滑轨机构具备两组扣接结构,任一组扣接结构中的第一滑槽11与第二滑槽21能够相互限制,两组扣接结构能够加强限制效果、保证导向精度,从而保证上滑轨20的运动稳定性和准确性,还有利于整个滑轨机构的结构强度。
其他实施例中,滑轨机构可以仅包括一组扣接结构,也可以包括多组扣接结构。
为确保滑轨机构的结构强度和精度,一般情况下,上滑轨20和下滑轨10采用金属(如不锈钢)制备。容易理解的,若上滑轨20和下滑轨10直接接触,上滑轨20运动时,二者相互摩擦,既容易磨损彼此,又可能产生金属屑等安全隐患。
为此,一实施方式中,滑轨机构还包括保持架70,保持架70设于第一滑槽11中、并与伸入第一滑槽11中的第二滑槽21的槽壁接触;上滑轨20沿下滑轨10运动时,上滑轨20与保持架70相互摩擦;其中,保持架70采用非金属制备。
保持架70可采用塑料制备。在第一滑槽11中设置非金属的保持架70,利用保持架70隔开上滑轨20和下滑轨10,能够有效避免金属制的上滑轨20和下滑轨10相互摩擦。
需要补充的是,对任一组扣接结构而言,由于第一滑槽11的一侧槽壁会伸入第二滑槽21中,而第二滑槽21的一侧槽壁会伸入第一滑槽11中,因此,实际使用过程中,伸入槽中的两个槽壁彼此相邻、容易相互接触。为此,保持架70至少能够伸入这两个槽壁之间;如此,保持架70能够隔开这两个槽壁,在不影响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21相互约束、起到导向作用的同时,又能够避免金属件直接接触。
一具体实施例中,保持架70包括:底块71,用于接触第一滑槽11远离上滑轨20的底面;顶块72,用于接触第二滑槽21的槽壁;连接块73,用于连接底块71和顶块72;其中,顶块72用于接触第二滑槽21槽壁的表面为圆弧面。
具体可参照图7和图8,图示实施例中,底块71和连接块73沿第一方向延伸、具备一定长度;连接块73设于底块71远离上滑轨20的一侧、能够贴合第一滑槽11的侧壁;连接块73远离底块71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顶块72;通过减少顶块72的数量和长度,在不影响保持架70支持上滑轨20和下滑轨10的同时,还能够减少保持架70与第二滑槽21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相互摩擦力、方便上滑轨20运动。
其他实施例中,若上滑轨20和下滑轨10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较大,连接块73上能够设置更多个顶块72、以确保保持架70支持并避免上滑轨20和下滑轨10相互接触;若有需要,顶块72也能够设置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整个长块结构。
更具体地,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顶块72不与连接块73相连的表面设置为圆弧面;使得顶块72与滚轮轮面类似,在保证顶块72接触第二滑槽21槽壁的同时,还能够减小二者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保持架70与上滑轨20的相互摩擦力。
更具体地,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顶块72分设于连接块73长度方向的两端,且每一顶块7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表面为圆弧面的支持结构;如此设置,能够确保保持架70对上滑轨20和下滑轨10的支持作用。
可选地,至少部分顶块72能够伸入第二滑槽21中;顶块72既接触第二滑槽21的槽壁、又接触第一滑槽11的槽壁。
继续参照图7,图示实施例中,顶块72处于第一滑槽11与第二滑槽21相互扣接的两个槽壁之间,连接块73处于第二滑槽21用于扣接第一滑槽11的侧壁和第一滑槽11不用于扣接第二滑槽21的侧壁之间,底块71处于第一滑槽11的底部内壁和第二滑槽21的底部外壁之间。此时,第二滑槽21伸入第一滑槽11中的部分均能够接触保持架70、而不会接触第一滑槽11,能够有效避免金属之间的相互接触。
进一步地,顶块72同时接触相互扣接的两个侧壁的内壁以及第一滑槽11的顶部内壁,使得顶块接触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21的表面为圆弧面,顶块72既能够支持并隔开两个滑槽,也不会因为与滑槽的接触面积过大而妨碍上滑轨20的运动。
进一步地,第一滑槽11内设有两个挡块12,两个挡块1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保持架70处于两个挡块12之间;挡块12能够限定保持架70的运动范围。
通过挡块12阻止保持架70继续运动,能够限定保持架70的运动范围,一方面,能够避免保持架70受上滑轨20运动的影响沿第一滑槽11运动时滑出第一滑槽11,有利于整个滑轨机构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保持架70还能反向限制上滑轨20的运动范围。
更进一步地,上滑轨20上设置有卡块22,底块71上开设有卡块滑槽,卡块滑槽沿第一方向延伸,卡块滑槽的两端封闭;卡块22处于卡块滑槽中,当上滑轨20运动至卡块22抵靠卡块滑槽的封闭端时,上滑轨20无法继续运动。
由此,保持架70的运动范围被挡块12限定,而上滑轨20的运动范围被卡块滑槽限制,一方面,能够避免上滑轨20过度运动影响设备结构,另一方面,还能够方便驱动机构30确认原点、以便于驱动机构30和滑轨机构正常工作。
可选地,滑轨机构还包括端盖,用于遮挡第一滑槽11的端部。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滑槽11的端部指第一滑槽11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或者两端。
通过端盖遮挡第一滑槽11的端部。一方面,能够起到防尘作用,避免灰尘进入滑槽内部影响上、下滑轨的配合运动;另一方面,还能够避免金属端部暴露在外、带来安全隐患。
可选地,端盖采用柔性材料(如塑料)制备。为方便安装和固定端盖,第一滑槽11侧面设置有穿孔,端盖上设有凸块;安装端盖时,将端盖上设有凸块的部分插入第一滑槽11中,并使得凸块从穿孔穿出,即可固定端盖。
为实现两组滑轨机构的电动驱动,一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30包括两组驱动组件,分别与一组滑轨机构相连。其中,驱动组件可以采用气缸、电缸、直线模组等驱动构件,驱动组件与上滑轨20相连;两组驱动组件同步工作,能够驱使两组上滑轨20沿对应的下滑轨10在第一方向上同步运动。
另一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30包括:驱动电机31,驱动电机31具备两个输出端;两个涡轮32,任一驱动电机31的输出端与一个涡轮32相连;两根蜗杆,任一涡轮32与一根蜗杆啮合,任一上滑轨20与一根蜗杆相连。
该实施方式中,驱动电机31工作,能够驱使两个涡轮32同步转动,涡轮32进一步带动与之啮合的蜗杆转动。一实施例中,蜗杆可以用做丝杆,上滑轨20通过丝母与蜗杆螺纹连接,如此,蜗杆转动时,上滑轨20能够沿蜗杆做直线运动。另一实施例中,蜗杆与一丝杆相连,上滑轨20通过丝母与丝杆螺纹连接,如此,蜗杆转动时,带动丝杆同步转动,而上滑轨20能够沿丝杆做直线运动。
为确保上滑轨20沿第一方向运动,蜗杆或者丝杆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可选地,蜗杆或者丝杆设置在上滑轨20和下滑轨10之间,并隐藏在上、下滑轨的内部通道中(如图7所示的上滑轨20的两个第二滑槽21之间的桥型槽中)。
由于两组滑轨机构间隔设置,当驱动机构30仅包括一个驱动电机31,而该驱动电机31需要通过两组涡轮蜗杆分别与两组上滑轨20连接时,为简化驱动机构30的结构,优选将驱动电机31设于两组滑轨机构之间,并使得驱动电机31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一组滑轨机构相对。为此,可选地,驱动机构30还包括两根联动轴33,任一驱动电机31的输出端与一根联动轴33相连,任一联动轴33上设有一个涡轮32。具体可参照图3,任一联动轴33指向对应的一组滑轨机构、以便于涡轮32与对应的蜗杆啮合。
可选地,驱动机构30还包括安装架34,用于安置驱动电机31;安装架34设于两个上滑轨20之间。
通过设置安装架34装载驱动电机31,既有利于驱动电机31的安装和固定,又有利于驱动机构20的美观性和安全性。
一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6,两组滑轨机构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安装架34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安装架34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一组上滑轨20的上方。进一步地,安装架34的中部设置有电机槽,电机槽用于放置驱动电机31;电机槽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轴槽,轴槽用于放置联动轴33;任一轴槽远离电机槽的一端设有盖板,盖板用于遮挡涡轮32;电机槽和轴槽中均设有限位板,分别用于固定驱动电机31和联动轴33,以确保整个驱动机构30的结构稳定;盖板能够起到防尘作用。
可选地,驱动机构30还包括:第一按钮,与驱动电机31相连,按动第一按钮时,驱动机构30正向运动;第二按钮,与驱动电机31相连,按动第二按钮时,驱动机构30反向运动。
通过设置按钮(第一按钮或者第二按钮),能够方便乘坐人员实现调节。设置两个按钮,更便于操作,能够有效防止操作失误。
一实施例中,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能够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按钮相较于第二按钮更远离背板1。如此设置,更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以便于操作人员确认座椅的前后调节。
一实施例中,第一按钮和/或第二按钮设置为常闭形式,保持对按钮的按压,驱动机构30持续运行;松开按钮时,驱动机构30停止运行。
其他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30还可以采用齿轮齿条等联动结构实现一个驱动电机的双端同步驱动。
为方便连杆相互连接并配合动作,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40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段41、第二段42和第三段43;第二段42的一端连接第一段41、另一端朝远离第一段41的方向延伸并连接第三段43。
具体可参照图5,图示实施例中,第一连杆40大致呈Z字型;第一段41远离第二段42的一端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板上(其中,第一连杆40的第一端能够直连安装板,也能够通过辅助支架3等结构间接地连接安装板,本申请并不限定第一连杆40的第一端与安装板的连接方式,只要第一连杆40能够相对固定地设置在安装板上、并能绕连接点转动即可),第二段42连接第一段41和第三段43,第三段43远离第二段42的一端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靠背安装板2上。
更具体地,第二段42倾斜设置,第二段42与第一段41呈角度设置、且第二段42与第一段41之间的夹角大于90°,第二段42与第三段43亦呈角度设置、且第二段42与第三段43之间的夹角亦大于90°。第一铰接部位处于第二段42与第三段43之间;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铰接部位处于第二段42与第三段43相连的拐角处。
如此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第一连杆40的结构稳定性,能够避免第一连杆40为直杆结构时因为力矩过大而受损;另一方面,有利于第一连杆40与第二连杆50和第三连杆60配合,既能够避免三者动作时相互干扰,又能够减小三者的结构长度、压缩安装空间、确保连杆运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第二连杆50包括第四段51和第五段52,第五段52的一端于第四段51相连、另一端朝远离第四段51的方向延伸。
具体可参照图5,图示实施例中,第四段51远离第五段52的一端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上滑轨20上,第五段52远离第四段51的一端通过转轴与第三连杆60转动连接。第四段51与第五段52呈角度设置、且第四段51与第五段52之间的夹角大于90°。第二铰接部位靠近第四段51与第五段52的连接拐角设置;图示实施例中,第二铰接部位设于第五段52靠近第四段51的一侧处。
如此设置,以便于第二连杆50连接第一连杆40和第三连杆60,还能够有效带动靠背安装板2在沿竖直方向运动时进行转动。
可选地,第三连杆60为直板。
可选地,第一连杆40、第二连杆50和/或第三连杆60用于连接彼此、安装板或者靠背安装板2的端部设置为圆弧状,如此,既方便安装,又能够避免存在尖角产生安全隐患。
可选地,靠背安装板2远离背板1的一面为平面;靠背安装板2靠近背板1的一面为弧面,且愈靠近靠背安装板2的上端和下端、靠背安装板2的厚度愈小。
其中,靠背安装板2远离背板1的一面用于安装靠背82,设置该面为平面,方便安装靠背82。若有需要,靠背安装板2远离背板1的一面也可以设置为弧面,此时,靠背82可以设置为圆弧结构、用于贴合人体的背部。
使得靠背安装板2靠近背板1的一面为弧面,能够加宽靠背安装板2,从而提高靠背安装板2的结构强度,进而保证座椅的使用寿命。使得靠背安装板2中愈靠近其上端和下端的位置厚度愈小,在不影响其实际使用的情况下,既能够减料、降低成本,又能够减轻重量、方便调节,还能够避免靠背安装板2的转动干涉背板1。
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还包括两个辅助支架3,辅助支架3固定设置在安装板上;任一辅助支架3上固定设置有一个下滑轨10;任一第一连杆4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一个辅助支架3上。
设置辅助支架3,能够避免下滑轨10直接安装在安装板上,有利于滑轨机构的安装和调试;还能够避免车辆的震动直接作用于滑轨机构,有利于滑轨机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同时,辅助支架3还能够增长下滑轨10,确保下滑轨10安装在坐垫81运动所需的路径上。
可选地,辅助支架3和/或下滑轨10上设有多个螺纹孔,多个螺纹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一实施例中,辅助支架3上设有多个螺纹孔,下滑轨10上亦设有多个螺纹孔;安装时,选择不同的螺纹孔、利用螺栓进行连接,能够改变下滑轨10在辅助支架3上的位置,也就能够根据实际车辆的车内布局调整下滑轨10的安装位置。
另一实施例中,辅助支架3和下滑轨10中的一者上设有多个螺纹孔、另一者上设有腰型孔,选择不同的螺纹孔、使之暴露在腰型孔中,利用螺栓锁紧二者,即可改变下滑轨10在辅助支架3上的位置。
本申请并不限定辅助支架3和下滑轨10上螺纹孔的设置方式,只要能够利用螺纹孔调节二者的相对位置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滑轨机构,两组所述滑轨机构间隔设置,所述滑轨机构包括:
下滑轨(10),固定设置在安装板上、并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上滑轨(20),滑动设置在所述下滑轨(10)上;
所述座椅浮动调节装置还包括:
驱动机构(30),用于驱使所述上滑轨(20)沿所述下滑轨(10)运动;
两组连杆机构,分别与一组所述滑轨机构相连;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第一连杆(40),所述第一连杆(4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设置在靠背安装板(2)上;
第二连杆(50),所述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上滑轨(20)上;
第三连杆(60),所述第三连杆(6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靠背安装板(2)上、所述第三连杆(6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处于所述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连杆(60)的第一端之间;
所述第一连杆(40)包括第一铰接部位,所述第一铰接部位处于所述第一连杆(4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所述第二连杆(50)包括第二铰接部位,所述第二铰接部位处于所述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所述第一铰接部位和所述第二铰接部位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30)包括正向运动和反向运动;
所述驱动机构(30)正向运动时,所述上滑轨(20)沿所述下滑轨(10)朝远离背板(1)的方向运动,所述上滑轨(20)带动所述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连杆(40)与所述第二连杆(50)配合、致使所述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逐渐下降,所述第二连杆(50)带动所述第三连杆(60)的第二端下降,所述第二连杆(50)和所述第三连杆(60)配合、致使所述靠背安装板(2)下降,并使得所述靠背安装板(2)的下端朝远离所述背板(1)的方向运动、而所述靠背安装板(2)的上端朝向所述背板(1)翻转;
所述驱动机构(30)反向运动时,所述上滑轨(20)沿所述下滑轨(10)朝靠近所述背板(1)的方向运动,所述上滑轨(20)带动所述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反向移动,所述第一连杆(40)与所述第二连杆(50)配合、致使所述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逐渐上升,所述第二连杆(50)带动所述第三连杆(60)的第二端上升,所述第二连杆(50)和所述第三连杆(60)配合、致使所述靠背安装板(2)上升,并使得所述靠背安装板(2)的下端朝靠近所述背板(1)的方向运动、而所述靠背安装板(2)的上端背离所述背板(1)翻转;
所述驱动机构(30)包括:驱动电机(31),所述驱动电机(31)具备两个输出端;两个涡轮(32),任一所述驱动电机(31)的输出端与一个所述涡轮(32)相连;两根蜗杆,任一所述涡轮(32)与一根所述蜗杆啮合,任一所述上滑轨(20)与一根所述蜗杆相连;
所述第一连杆(40)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段(41)、第二段(42)和第三段(43),所述第二段(4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段(41)、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段(41)的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三段(43);
所述第二段(42)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段(42)与所述第一段(41)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二段(42)与所述第三段(43)亦呈角度设置;
所述第二连杆(50)包括第四段(51)和第五段(52),所述第五段(52)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段(51)相连、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第四段(51)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四段(51)与所述第五段(52)呈角度设置;
所述座椅浮动调节装置还包括两个辅助支架(3),所述辅助支架(3)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任一所述辅助支架(3)上固定设置有一个所述下滑轨(10),任一所述第一连杆(4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一个所述辅助支架(3)上;
所述辅助支架(3)和/或所述下滑轨(10)上设有多个螺纹孔,多个螺纹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安装时,选择不同的螺纹孔、利用螺栓进行连接,能够改变所述下滑轨(10)在所述辅助支架(3)上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任一组所述滑轨机构中,所述下滑轨(1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滑槽(11),所述第一滑槽(11)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上滑轨(2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滑槽(21),所述第二滑槽(21)亦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构成所述第一滑槽(11)的一个槽壁伸入所述第二滑槽(21)中,构成所述第二滑槽(21)的一个槽壁伸入所述第一滑槽(11)中,所述第一滑槽(11)与所述第二滑槽(21)相互扣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机构还包括保持架(70),所述保持架(70)设于所述第一滑槽(11)中、并与伸入所述第一滑槽(11)中的所述第二滑槽(21)的槽壁接触;
所述上滑轨(20)沿所述下滑轨(10)运动时,所述上滑轨(20)与所述保持架(70)相互摩擦;
其中,所述上滑轨(20)和所述下滑轨(10)采用金属材料制备,所述保持架(70)采用非金属材料制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70)包括:
底块(71),用于接触所述第一滑槽(11)远离所述上滑轨(20)的底面;
顶块(72),用于接触所述第二滑槽(21)的槽壁;
连接块(73),用于连接所述底块(71)和所述顶块(72);
其中,所述连接块(73)远离所述底块(71)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顶块(72);
所述顶块(72)用于接触所述第二滑槽(21)槽壁的表面为圆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滑轨机构还包括端盖,用于遮挡所述第一滑槽(11)的端部;
所述端盖采用柔性材料制备;
所述第一滑槽(11)侧面设置有穿孔,所述端盖上设有凸块;
安装所述端盖时,将所述端盖上设有凸块的部分插入所述第一滑槽(11)中,并使得所述凸块从所述穿孔穿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31)设于两组所述滑轨机构之间,所述驱动电机(31)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一组所述滑轨机构相对;
所述驱动机构(30)还包括两根联动轴(33),任一所述驱动电机(31)的输出端与一根所述联动轴(33)相连,任一所述联动轴(33)上设有一个所述涡轮(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30)还包括安装架(34),用于安置所述驱动电机(31);
所述安装架(34)设于两个所述上滑轨(20)之间;
所述安装架(34)的中部设置有电机槽,所述电机槽用于放置所述驱动电机(31);所述电机槽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轴槽,所述轴槽用于放置所述联动轴(33);任一所述轴槽远离所述电机槽的一端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用于遮挡所述涡轮(32);所述电机槽和所述轴槽中均设有限位板,分别用于固定所述驱动电机(31)和所述联动轴(3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按钮,与所述驱动电机(31)相连,按动所述第一按钮时,所述驱动机构(30)正向运动;
第二按钮,与所述驱动电机(31)相连,按动所述第二按钮时,所述驱动机构(30)反向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安装板(2)远离所述背板(1)的一面为平面;
所述靠背安装板(2)靠近所述背板(1)的一面为弧面,且愈靠近所述靠背安装板(2)的上端和下端、所述靠背安装板(2)的厚度愈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浮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坐垫(81),设于所述上滑轨(20)上;
靠背(82),设于所述靠背安装板(2)上。
CN202210614072.XA 2022-05-31 2022-05-31 座椅浮动调节装置 Active CN1148343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4072.XA CN114834328B (zh) 2022-05-31 2022-05-31 座椅浮动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4072.XA CN114834328B (zh) 2022-05-31 2022-05-31 座椅浮动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34328A CN114834328A (zh) 2022-08-02
CN114834328B true CN114834328B (zh) 2023-06-23

Family

ID=82572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14072.XA Active CN114834328B (zh) 2022-05-31 2022-05-31 座椅浮动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34328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2233823U (zh) * 2020-04-28 2020-12-29 广东银狐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床椅调节机构及电动床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88696B2 (en) * 2002-05-09 2004-02-10 Timothy J. Brush Automatic articulating seat assembly
CN205365291U (zh) * 2016-01-12 2016-07-06 江苏格瑞德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滑动的电动乘客座椅
CN212124922U (zh) * 2020-04-23 2020-12-11 无锡锡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前置滑轨
CN111907543A (zh) * 2020-08-26 2020-11-10 青岛威奥轨道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列车商务区坐卧两用座椅
CN216545850U (zh) * 2021-12-29 2022-05-17 无锡锡玮科技有限公司 滑动保持块、滑动保持架及滑轨机构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2233823U (zh) * 2020-04-28 2020-12-29 广东银狐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床椅调节机构及电动床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34328A (zh)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19277B1 (ko) 차량용 전동 시트트랙의 구조
CN103079432B (zh) 座垫壳单元及车辆用壳体型座椅
US8684459B2 (en) Vehicle seat, especially utility vehicle seat
US20070205626A1 (en) Vehicle driving posture adjusting device
JPH0331612B2 (zh)
KR20100033583A (ko) 자동차의 파워 롱 슬라이드 리어시트
CN110203118B (zh) 隐藏式座椅小桌板组件
CN114834328B (zh) 座椅浮动调节装置
CN112537231A (zh) 一种汽车座椅的自动滑轨装置
KR101232075B1 (ko) 차량 시트용 레그 레스트 장치
KR100723991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레일의 로크장치
KR101499998B1 (ko) 시트쿠션 익스텐션 장치
CN202053923U (zh) 带减震装置的工程车座椅
CN209921132U (zh) 六向调节头枕及汽车
JPS6177538A (ja) 車両等のシ−トの調整装置
CN219989053U (zh) 一种座椅滑轨调节机构
CN111216753A (zh) 一种可翻转座椅及安装有该座椅的交通工具
CN215154133U (zh) 一种客车座椅下压式扶手
CN220904765U (zh) 一种翻转座椅
CN214420256U (zh) 车辆模块化联动调节座椅
CN215244492U (zh) 一种座椅侧翼调节装置
CN219838501U (zh) 用于显示屏的安装装置、显示屏总成及车辆
CN214083960U (zh) 一种汽车座椅的自动滑轨装置
CN215921960U (zh) 靠背联动的汽车座椅局部支撑结构
KR102415251B1 (ko) 푸시형 작동블록을 구비한 차량용 럼버서포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