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9286B - 卷扬机以及电梯 - Google Patents

卷扬机以及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9286B
CN114829286B CN202080087523.8A CN202080087523A CN114829286B CN 114829286 B CN114829286 B CN 114829286B CN 202080087523 A CN202080087523 A CN 202080087523A CN 114829286 B CN114829286 B CN 1148292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hoist
rotor
support member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75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29286A (zh
Inventor
志村树
安部贵
高桥晓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292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92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292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92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6/00Machines with more than one rotor or sta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卷扬机具备主轴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主轴的卷扬机单元。卷扬机单元具有轴部、第一支承构件、第一定子、第二支承构件、第二定子、旋转体、第一转子、第二转子和绳轮。第一转子与第一定子对置,与第一定子一起构成第一马达。第二转子与第二定子对置,与第二定子一起构成第二马达。第二定子或第二转子相对于第一定子或第一转子在周向上机械地具有规定的相位差而错开配置。

Description

卷扬机以及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轿厢、平衡重等升降体进行升降动作的卷扬机以及具备该卷扬机的电梯。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卷扬机,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卷扬机。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内容:将支承轴突出设置于在外壳的前面开口的凹部,将旋转体枢轴安装于支承轴而以嵌合状态配置于外壳的凹部。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内容:将制动机设置于在与外壳的凹部的开口侧相同一侧开口的旋转体的凹部,并且在支承轴的突出端、即外壳的前面侧设置驱动绳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64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将支承定子的外壳固定于表示主轴的支承轴的轴向的一端部,将支承转子的旋转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的轴向的另一端部。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主轴的轴向的长度变长,难以实现卷扬机整体的小型化。
而且,在卷扬机中,产生了在驱动时产生的转矩脉动、在停止驱动时产生的齿槽转矩等转矩的变动,但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实现降低这样的转矩的变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的问题点,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降低转矩的变动的卷扬机以及电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卷扬机具备主轴和能够装卸地安装于主轴的卷扬机单元。
卷扬机单元具有轴部、第一支承构件、第一定子、第二支承构件、第二定子、旋转体、第一转子、第二转子和绳轮。
轴部具有供主轴插入的筒孔,并固定于主轴。第一支承构件配置于轴部的轴向的一端部。第一定子固定于第一支承构件。第二支承构件配置于轴部的轴向的另一端部。第二定子固定于第二支承构件。旋转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轴部。第一转子固定于旋转体,与第一定子对置,与第一定子一起构成第一马达。第二转子固定于旋转体,与第二定子对置,与第二定子一起构成第二马达。绳轮安装于旋转体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外周面。并且,第二定子或第二转子相对于第一定子或第一转子在周向上机械地具有规定的相位差而错开配置。
另外,电梯具备:升降体,其在升降通道内升降;吊索,其与升降体连接;以及卷扬机,其通过卷绕吊索而使升降体升降。另外,卷扬机使用上述的卷扬机。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的卷扬机以及电梯,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降低转矩的变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中的卷扬机单元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中的卷扬机单元的另一例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中的卷扬机单元的又一例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中的第一马达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中的转子及定子的另一例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中的转子及定子的又一例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中的第一马达与第二马达的周向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中的第一马达与第二马达的周向的位置关系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各种齿槽转矩及转矩脉动相对于马达的相位差的变动的一例的图。
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例的马达的转子和定子的配置图。
图14是示出图13所示的第一马达的线圈的交链磁通矢量的图。
图15是示出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中的线圈的交链磁通矢量的图。
图16A及图16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中的定子的接线状态的图,图16A示出第一马达,图16B示出第二马达。
图17A及图17B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和比较例进行比较的图,图17A是示出转矩变动的图,图17B是示出循环电流的大小的图。
图18是示出变形例的各种齿槽转矩及转矩脉动相对于马达的相位差的变动的图。
图19A及图19B是对图18所示的卷扬机和比较例进行比较的图,图19A是示出转矩变动的图,图19B是示出循环电流的大小的图。
图2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中的各马达的周向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1对卷扬机以及电梯的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对共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1.第一实施方式例
1-1.电梯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对第一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为“本例”)的电梯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电梯的概要结构图。
如图1所示,电梯100具备在升降通道150内升降的轿厢110、卷扬机10、平衡重130和主吊索140。主吊索140的一端与表示升降体的一例的轿厢110连接,主吊索140的另一端与表示升降体的另一例的平衡重130连接。并且,主吊索140卷绕于卷扬机10的绳轮5(参照图1)。通过驱动卷扬机10,主吊索140移动,轿厢110及平衡重130在升降通道150内升降。
卷扬机10设置于在升降通道150的顶部设置的机械室151。另外,在机械室151中配置有对卷扬机10中的绳轮5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多个(在本例中为两个)制动器机构160和检测绳轮5的转速的速度传感器170。
制动器机构160、160及速度传感器170配置于后述的卷扬机10中的绳轮5的外周部。两个制动器机构160、160中的一个制动器机构160配置于架台1的一侧,另一个制动器机构160配置于架台1的另一侧。另外,速度传感器170在绳轮5的外周部配置于上下方向的下端部。并且,速度传感器170与绳轮5的外周部抵接来检测绳轮5的转速。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制动器机构160、160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两个制动器机构160、160集中配置于架台1的一侧。制动器机构160及速度传感器170能够在卷扬机10的外周部设置于任意的位置。制动器机构160及速度传感器170优选配置在比卷扬机10的主轴3靠上下方向的下方的位置。
另外,作为升降体,也可以将平衡重130设为轿厢110。
1-2.卷扬机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2至图4对卷扬机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卷扬机10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卷扬机10的侧视图。
如图2所示,卷扬机10具有一对架台1、1、主轴3和卷扬机单元50。另外,卷扬机10具有构成第一马达7的多个第一定子14A、多个第一转子15A、构成第二马达8的多个第二定子14B、以及多个第二转子15B。
如图2及图3所示,一对架台1、1在主轴3的轴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对置地配置。另外,在架台1设置有支承主轴3的支承部4。以下,将与主轴3的轴向成为平行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X,将与第一方向X正交且也与铅垂方向(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Y。另外,将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正交的方向、即上下方向设为第三方向Z。
支承部4支承主轴3的第一方向X的端部。另外,在支承部4设置有固定主轴3的键板(key plate)4a。主轴3被键板4a限制旋转及向第一方向X的移动。在主轴3上经由固定构件17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有卷扬机单元50。
[卷扬机单元]
卷扬机单元50具有框体2、绳轮5和旋转体6。框体2具有第一支承构件11、第二支承构件12和轴部13。第一支承构件11和轴部13一体地形成。轴部13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轴部13的筒孔13a中插入主轴3。在轴部13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形成有安装凹部22,在轴部13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经由固定螺栓16固定有第二支承构件12。另外,在轴部13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形成有轴侧定位孔13c。
安装凹部22是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凹部,主轴3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侧开口。安装凹部22的外径形成为比轴部13的外径大。而且,安装凹部22包围主轴3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的外周面。
在安装凹部22与主轴3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之间夹设有固定构件17。固定构件17由截面形状形成为楔状的两个圆筒部17a和紧固螺栓17b构成。并且,通过对紧固螺栓17b进行紧固,圆筒部17a的外周面压接于安装凹部22的内表面22a,圆筒部17a的内周面压接于主轴3的外周面。由此,框体2与主轴3经由固定构件17而牢固地结合,限制框体2的旋转及向第一方向X的移动。
作为固定构件17,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可应用其他各种固定构件。
另外,在轴部13及安装凹部22的外周面连续地形成有第一支承构件11。第一支承构件11具有侧面部23和第一定子支承部24。侧面部23从安装凹部22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大致垂直地朝向半径方向的外侧延伸。另外,侧面部23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在侧面部23的与安装凹部22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定子支承部24。
第一定子支承部24具有安装部25和侧壁部26。安装部25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从侧面部23朝向主轴3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大致垂直地突出。安装部25与轴部13及安装凹部22呈同心圆状配置。在安装部25的外周面25a固定有多个第一定子14A。而且,多个第一定子14A沿着安装部25的周向呈环状配置。
另外,在外周面25a形成有进行多个第一定子14A的周向的定位的第一定位部27。关于第一定位部27及第一定子14A的详细结构,在后面叙述。
侧壁部26从安装部25的外周面25a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大致垂直地朝向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另外,侧壁部26形成为大致圆板状,覆盖固定于安装部25的多个第一定子14A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
第二支承构件12具有侧面部33和第二定子支承部34。侧面部33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在侧面部33的半径方向的中心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33a。主轴3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及轴部13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插入开口部33a。而且,侧面部33从轴部13的外周面13b朝向半径方向的外侧延伸。
图4是示出卷扬机单元50的侧视图。
如图4所示,在侧面部33,在主轴3及轴部13的同心圆上形成有多个固定孔33b。如图2及图4所示,在固定孔33b中插入固定螺栓16。由此,第二支承构件12固定于轴部13。
另外,如图2及图4所示,在侧面部33形成有框体侧定位孔33c。如图2所示,框体侧定位孔33c与轴侧定位孔13c对置。并且,在框体侧定位孔33c及轴侧定位孔13c中插入定位销19。由该框体侧定位孔33c、轴侧定位孔13c及定位销19构成进行第二支承构件12的定位的定位机构。
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支承构件12相对于轴部13的周向的定位。其结果是,能够将配置有第一马达7的第一支承构件11和配置有第二马达8的第二支承构件12的周向的相位设定在规定的位置,能够将第一定子14A和第二定子14B的周向的相位设定在规定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进行第二支承构件12的定位的定位机构并不限定于使用了上述的定位销19的结构。
图5是示出卷扬机单元的另一例的侧视图。
在图5所示的卷扬机单元51中,在轴部13A形成有轴部键槽13d,在第二支承构件12A的开口部33a形成有框体侧键槽33d。并且,在轴部键槽13d和框体侧键槽33d中插入定位键19A。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支承构件12A相对于轴部13的周向的定位,能够将第一支承构件11和第二支承构件12A的周向的相位设定在规定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将第一定子14A和第二定子14B的周向的相位设定在规定的位置。
图6是示出卷扬机单元的又一例的侧视图。
如图6所示,在卷扬机单元52的第二支承构件12B上,在主轴3及轴部13的同心圆上形成有多个固定孔33e。固定孔33e是沿轴部13的周向延伸的长孔。在该固定孔33e中插入固定螺栓16。并且,在图6所示的卷扬机单元52中,能够使第二支承构件12B以轴部13为中心旋转,来调整第一支承构件11和第二支承构件12B的周向的相位。由此,能够将第一定子14A和第二定子14B的周向的相位设定在规定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例子中,说明了通过调整第二支承构件的位置而将第一支承构件11和第二支承构件12的周向的相位设定在规定的位置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支承构件11设为与轴部13不同的构件,调整第一支承构件11的位置,由此调整第一支承构件11和第二支承构件12的周向的相位。
返回图2所示,第二支承构件12的侧面部33与第一支承构件11的侧面部23隔开间隔地对置。而且,由第一支承构件11的侧面部23和第二支承构件12的侧面部33形成收纳空间。在该收纳空间配置有后述的旋转体6的轴承外壳41。
在侧面部33的与轴部13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定子支承部34。第二定子支承部34具有安装部35和侧壁部36。安装部35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从侧面部33朝向主轴3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大致垂直地突出。安装部35与轴部13呈同心圆状配置。在安装部35的外周面35a固定有多个第二定子14B。而且,多个第二定子14B沿着安装部35的周向呈环状配置。
另外,与第一支承构件11同样地,在外周面35a形成有进行多个第二定子14B的周向的定位的第一定位部27。关于第一定位部27及第一定子14A的详细结构,在后面叙述。
侧壁部36从安装部35的外周面35a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大致垂直地朝向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侧壁部36形成为大致圆板状,覆盖固定于安装部35的多个第二定子14B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另外,第二支承构件12的侧壁部36与第一支承构件11的侧壁部26隔开间隔地对置。在该第二支承构件12的侧壁部36与第一支承构件11的侧壁部26之间配置有旋转体6。
接着,对旋转体6进行说明。旋转体6形成为大致圆板状。旋转体6具有轴承外壳41、连接部42和转子支承部43。
轴承外壳41形成于旋转体6的半径方向的中心部。轴承外壳41形成为圆筒状,形成有从第一方向X的一端贯通到另一端的支承孔41a。在支承孔41a的内壁设置有轴承46。另外,轴承外壳41配置于在第一支承构件11的侧面部23与第二支承构件12的侧面部33之间形成的收纳空间。并且,旋转体6经由轴承4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框体2的轴部13的外周面13b。
连接部42从轴承外壳41的外周面大致垂直地突出。连接部42形成为大致圆板状。连接部42配置于第一支承构件11与第二支承构件12之间。连接部42的与轴承外壳41相反一侧的端部、即半径方向的外侧的端部配置于比固定于第一支承构件11的多个第一定子14A及固定于第二支承构件12的多个第二定子14B靠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位置。而且,连接部42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端部配置于第一支承构件11的侧壁部26与第二支承构件12的侧壁部36之间。在该连接部42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端部设置有转子支承部43。
转子支承部43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从连接部42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X的两侧突出。另外,转子支承部43在第一支承构件11及第二支承构件12上配置于比安装部25、35靠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位置。而且,转子支承部43的内壁面43a与第一支承构件11的安装部25的外周面25a及第二支承构件12的安装部35的外周面35a对置。
另外,在转子支承部43的内壁面43a固定有多个第一转子15A和多个第二转子15B。多个第一转子15A配置于转子支承部43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侧,并与多个第一定子14A对置。多个第二转子15B配置于转子支承部43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侧,并与多个第二定子14B对置。
另外,在内壁面43a形成有进行多个第一转子15A及第二转子15B的周向的定位的第二定位部47。关于第二定位部47及第一转子15A、第二转子15B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叙述。
转子支承部43的外周面43b配置于比框体2靠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在转子支承部43的外周面43b固定有绳轮5。绳轮5形成为圆环状。在该绳轮5上卷绕有与电梯的轿厢、平衡重等升降体连接的吊索。并且,通过驱动卷扬机10,绳轮5旋转,卷绕于绳轮5的吊索移动。
根据本例的卷扬机10,通过框体2将固定有转子15A、15B的旋转体6支承为能够旋转。由此,能够缩短对施加于卷扬机10的载荷进行支承的主轴3的第一方向X的长度,能够实现卷扬机10整体的小型化。
并且,能够在一个卷扬机10中构成第一马达7和第二马达8这两个马达,能够得到薄型且较大的转矩。
在此,在现有的卷扬机中,当将框体及旋转体从主轴卸下时,框体与旋转体分离,定子与转子也分离。因此,在现有的卷扬机中,定子与转子的对位作业变得繁杂。而且,分解状态下的搬运作业变得困难。
与此相对,在本例的卷扬机10中,即使从框体2分解主轴3,框体2与旋转体6也不会分离。因此,能够在定子14A、14B与转子15A、15B对置的状态下进行主轴3的装卸作业,能够容易地进行卷扬机10的组装作业。
另外,在作为卷扬机单元50的旋转要素的旋转体6的第一方向X的两侧配置有作为固定要素的框体2的第一支承构件11和第二支承构件12。由此,即使在卷扬机单元50的第一方向X的两侧配置其他构件,也不会对旋转体6的旋转动作造成影响。其结果是,能够在从卷扬机单元50卸下主轴3的状态下容易地搬运卷扬机单元50。
1-3.定子及转子的定位的结构例
接着,参照图7对定子14A、14B及转子15A、15B的定位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第一马达的侧视图。
如图7所示,第一定子14A具有多个线圈61和圆环状的定子芯62。多个线圈61沿周向配置于定子芯62,并固定于定子芯62。作为定子芯62,从降低铁损的观点出发,由层叠钢板等构成。
在定子芯62形成有多个定子侧定位部62a和多个固定用的螺栓贯穿孔62b。多个定子侧定位部62a是形成于定子芯62的内壁面的凹部。而且,多个定子侧定位部62a沿着定子芯62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定子侧定位部62a与形成于安装部25的外周面25a的第一定位部27嵌合。由此,定子芯62相对于安装部25向周向的移动被限制。
第一定位部27是从安装部25的外周面25a突出的凸部。另外,第一定位部27沿着安装部25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通过使第一定位部27与定子侧定位部62a嵌合,将第一定子14A相对于安装部25的周向的相位设定在规定的位置。而且,通过将固定螺栓插入螺栓贯穿孔62b,从而将第一定子14A固定于第一支承构件11的安装部25。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定子14B及第二支承构件12的第一定位部27的结构也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一转子15A具有多个磁铁71和圆环状的转子芯72。多个磁铁71固定于转子芯72的内壁面。另外,多个磁铁7I沿着转子芯72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被固定。作为转子芯72,与定子芯62同样地,从降低铁损的观点出发,由层叠钢板等构成。
在转子芯72形成有多个转子侧定位部72a和多个固定用的螺栓贯穿孔72b。多个转子侧定位部72a是形成于转子芯72的外周面的凹部。而且,多个转子侧定位凹部72a沿着转子芯72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转子侧定位部72a与形成于转子支承部43的内壁面43a的第二定位部47嵌合。由此,转子芯72相对于转子支承部43向周向的移动被限制。
第二定位部47是从转子支承部43的内壁面43a突出的凸部。另外,第二定位部47沿着转子支承部43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有多个。通过使第二定位部47与转子侧定位部72a嵌合,第一转子15A相对于旋转体6的周向的相位被设定在规定的位置。并且,通过将固定螺栓插入螺栓贯穿孔72b,从而将第一转子15A固定于转子支承部43。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转子15B的结构也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另外,将第一定位部27及第二定位部47作为凸部,将定子侧定位部62a及转子侧定位部72a作为凹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定位部27及第二定位部47作为凹部,将定子侧定位部62a及转子侧定位部72a作为凸部。
需要说明的是,定子14A、14B及转子15A、15B的周向的定位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应用下述所示的图8及图9所示的第一马达那样的结构。
图8是示出第一马达的另一例的侧视图。
如图8所示,在定子芯62A形成有多个定子侧定位部62c和多个固定用的螺栓贯穿孔62b。多个定子侧定位部62c是形成于定子芯62A的内壁面的键槽。而且,多个定子侧定位部62c沿着定子芯62A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
另外,在安装部25A的外周面25a形成有多个第一定位部27A。多个第一定位部27A沿着安装部25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另外,第一定位部27A与定子侧定位部62c同样是键槽。
通过使多个定子侧定位部62c与多个第一定位部27A对置,并将键销63插入定子侧定位部62c与第一定位部27A,从而将第一定子14A相对于安装部25的周向的相位设定在规定的位置。
另外,在转子芯72A形成有多个转子侧定位部72c和多个固定用的螺栓贯穿孔72b。多个转子侧定位部72c是形成于转子芯72A的内壁面的键槽。而且,多个转子侧定位部72c沿着转子芯72A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
另外,在转子支承部43A的内壁面43a形成有多个第二定位部47A。多个第二定位部47A沿着转子支承部43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另外,第二定位部47A与转子侧定位部72c同样是键槽。
通过使多个转子侧定位部72c与多个第二定位部47A对置,并将键销73插入转子侧定位部72c和第二定位部47A,从而将第一转子15A相对于转子支承部43A的周向的相位设定在规定的位置。
图9是示出第一马达的另一例的侧视图。
如图9所示,在定子芯62B形成有多个第一定子侧定位部62d、多个第二定子侧定位部62e和多个固定用的螺栓贯穿孔62b。
多个第一定子侧定位部62d及第二定子侧定位部62e是形成于定子芯62B的内壁面的凹部。另外,第一定子侧定位部62d和第二定子侧定位部62e在定子芯62B的周向上隔开规定的角度θsc而配置。
将第一定子侧定位部62d和第二定子侧定位部62e作为1组,在定子芯62B的内壁面,在周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有多组第一定子侧定位部62d和第二定子侧定位部62e。第一定位部27与第一定子侧定位部62d及第二定子侧定位部62e中的一方嵌合。
另外,在转子芯72B形成有多个第一转子侧定位部72d、多个第二转子侧定位部72e和多个固定用的螺栓贯穿孔72b。
多个第一转子侧定位部72d及第二转子侧定位部72e是形成于转子芯72B的外周面的凹部。另外,第一转子侧定位部72d和第二转子侧定位部72e在转子芯72B的周向上隔开规定的角度θrc而配置。
将第一转子侧定位部72d和第二转子侧定位部72e作为1组,在转子芯72B的外周面,在周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有多组第一转子侧定位部72d和第二转子侧定位部72e。第二定位部47与第一转子侧定位部72d及第二转子侧定位部72e中的一方嵌合。
另外,多个固定用的螺栓贯穿孔62b、72b也与1组定子侧定位部62d、62e及转子侧定位部72d、72e的数量相匹配地各形成有两个。由此,不需要在安装部25、转子支承部43排列形成两个固定用螺钉孔,制造性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对将1组定子侧定位部及旋转侧定位部的数量设为两个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1组定子侧定位部及旋转侧定位部的数量也可以为3个以上。并且,1组螺栓贯穿孔62b、72b的数量与1组定子侧定位部及旋转侧定位部的数量相匹配地形成。
1—4.第一马达的第二马达的周向的位置关系
接着,参照图10及图11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马达7及第二马达8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第一马达7及第二马达8的周向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第一马达7及第二马达8的周向的位置关系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第一马达7的定子侧定位部62a与第二马达8的定子侧定位部62a的周向的相位设定为相等。因此,在将第一定子14A和第二定子14B安装于第一支承构件11及第二支承构件12时,第一定子14A和第二定子14B的周向的相位相等。
与此相对,第一马达7的转子侧定位部72a和第二马达8的转子侧定位部72a形成为相对于周向错开角度θm。因此,在将第一转子15A和第二转子15B安装于转子支承部43时,在第一转子15A和第二转子15B相对于周向产生机械角的相位差(以下成为机械相位差)θm。
另外,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马达7的转子侧定位部72a与第二马达8的转子侧定位部72a的周向的相位设定为相等。因此,在将第一转子15A和第二转子15B安装于转子支承部43时,第一转子15A与第二转子15B的周向的相位相等。
与此相对,第一马达7的定子侧定位部62a和第二马达8的定子侧定位部62a形成为相对于周向错开角度θm。因此,在将第一定子14A和第二定子14B安装于第一支承构件11及第二支承构件12时,在第一定子14A和第二定子14B上相对于周向产生机械相位差θm。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及图11所示的例子中,说明了仅在定子14A、14B和转子15A、15B中的单侧设置机械相位差θm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定子14A、14B和转子15A、15B这两方向上设置相位差。即,根据第一定子14A与第二定子14B的相位差和第一转子15A与第二转子15B的相位差之差,来决定定子14A、14B与转子15A、15B间的相对机械相位差θm。
1-5.马达产生的转矩变动分量
接着,对在马达产生的转矩进行说明。在马达的转矩变动分量中,存在在线圈中未流过电流时、即马达未产生转矩时产生的齿槽转矩和马达产生转矩时产生的转矩脉动。通常,齿槽转矩在设为马达的极数(磁铁的磁极的数量)P与定子数(线圈的数量)S的最小公倍数C时,主要是机械角C次(电角2C/P次)分量及其倍数次。将其称为基于槽组合的齿槽转矩。
除此以外,还产生因转子磁铁的配置、剩余磁通密度的偏差而产生的机械角S次(电角2S/P次)分量和因定子的前端形状的偏差而产生的机械角P次(电角2次)分量等。
另外,转矩脉动由于因永磁铁的磁动势而与线圈交链的磁通的谐波分量,以电角6次的倍数产生。
另外,在电梯中使用的卷扬机中,为了防止升降机的乘坐舒适度变差,要求减小转矩变动分量。特别是低阶的转矩变动分量容易引起升降机的整个系统的谐振。
因此,经常使用齿槽转矩的次数比较高的为电角12次的、且表示永磁铁的利用率的绕组系数为0.933的比其他组合高的P∶S=10∶12或14∶12系列。此外,齿槽转矩的次数为电角18次,绕组系数为0.945的P∶S=8∶9或10∶9系列也经常被使用。
另外,通过增多极数P和槽数S,能够提高由转子不规则引起的机械角S次、由定子不规则引起的机械角P次的次数。进而,通过增加极数P和槽数S,具有即使使磁铁71的厚度变薄也能够提高退磁耐力的效果。因此,希望极数P和槽数S尽可能大,但若过大,则组装成本增大,因此希望以成本和性能的平衡来选择极数P和槽数S。
1-6.相位差θm的设定例
接着,参照图12对相位差θm的设定例进行说明。
第一马达7与第二马达8的电气相位差(以下称为电相位差)θe根据机械相位差θm而为θe=P/2×θm。另外,若针对电角K次的转矩变动设为θe=(180+360m)/K(在此,m为任意的整数),则转矩变动分量的相位在第一马达7和第二马达8中错开180°,因此能够降低转矩胍动。因此,通过适当地设定机械相位差θm,能够选择性地消除任意次数的转矩变动。
例如,在各分量中,与θe=0°的情况相比,在将转矩变动的降低设定为50%以下的情况下,如果电相位差θe相对于(30+60m)度(m为任意的整数)在±5度以内,则能够降低电角6次转矩脉动。另外,如果电角θe相对于(90+180m)度在±15度以内,则能够降低由定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
进而,如果电相位差θe相对于{(180+360m)/(2S/P)}度在±{180/(2S/P)/6}度以内,则能够降低由转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另外,如果电角θe相对于{(180+360m)/(2C/P)}度在±{180/(2C/P)/6}度以内,则能够降低基于槽组合的齿槽转矩。
但是,如上所述,在转矩胍动中包含多个次数的分量,因此在减少了一个转矩变动分量的情况下,其他转矩变动分量有可能增加。因此,需要选择考虑了这些的相位差θm(θe)。
图12是示出各种齿槽转矩及转矩脉动相对于电相位差θe的变动的图。
图12所示的横轴表示电相位差θe=P/2×θm,纵轴表示各种齿槽转矩及转矩脉动的变动的大小,将θe=0°时的转矩的大小设为1。另外,在图12所示的图中,示出了极数P∶槽数S=10∶12的马达的转矩变动分量。转矩脉动TR1是示出了产生的6的倍数次中的最低阶即电角6次。由于极数Pu与槽数S的最小公倍数C为60,因此基于槽组合的齿槽转矩Tc1为电角12次,由转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Ta1为电角2.4次,由定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TB1为电角2次。
并且,根据图12所示的图,如果电相位差θe在75°<θe<85°的范围,则能够使基于转矩脉动TR1和槽组合的齿槽转矩TC1中的某一个为一半的50%以下。另外,能够使由转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TA1和由定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TB1双方为30%以下。基于该设定的电相位差θe,设定定子14A、14B与转子15A、15B间的相对机械相位差θm。
1-7.由相位差引起的转矩降低的抑制
接着,参照图13至16B对由定子14A、14B与转子15A、15B间的相对电相位差θe(θm)引起的转矩降低的抑制方法进行说明。
图13是示出极数P∶槽数S=10∶12即第一马达7的线圈61和磁铁71的配置例的图。示出了图13所示的箭头、磁铁71的磁极的方向。另外,图14是示出图13所示的第一马达7的线圈61的交链磁通矢量的图。
如图13所示,多个磁铁71沿着转子芯72的周向交替地配置N极和S极。如图14所示,在极数P与槽数S之比为10∶12的马达中,齿的极间距为180×P/S=150°。因此,相对于#1线圈61,#2线圈61的相位超前150°。即,相对于相邻的线圈61,相位各超前150°。
线圈61隔开由下述式1算出的间隔θc而配置。
[式1]
θc=360×D/S=30°D是极对数P/2与槽数S的最大公约数。
而且,线圈61的交链磁通矢量的相位间隔也各隔开Oc=30°。
另外,#1~#12的线圈61通过将交链磁通矢量的相位相邻的线圈61、61彼此串联地接线,构成相位相互错开120°的U相、V相、W相的三相绕组。如图13及图14所示,例如,将#1线圈61和#8线圈61设为U+,将#2线圈61和#7线圈设为U-,将#3线圈61和#10线圈61设为V-,将#4线圈61和#9线圈61设为V+。并且,将#5线圈61和#12线圈设为W+,将#6线圈61和#11线圈设为W-。需要说明的是,#13以后的线圈61成为#1~#12的线圈的重复。
图15是示出第一马达7和第二马达8中的线圈61的交链磁通的矢量的图。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将第一马达7与第二马达8的电相位差θe设为80°的情况。并且,用实线示出第一马达7的线圈61的交链磁通矢量,用虚线示出第二马达8的线圈61的交链磁通矢量。
在此,将第一马达7和第二马达8双方的线圈61中的#1线圈61和#8线圈61接线为U1,将#2线圈61和#7线圈接线为U-,将#3线圈61和#10线圈61接线为V-。另外,将#4线圈61和#9线圈61接线为V+,将#5线圈61和#12线圈接线为W+,将#6线圈61和#11线圈接线为W-。在该情况下,第一马达7与第二马达8的UVW各相的交链磁通矢量的相位相差80°。
另外,在用不同的电源驱动第一马达7和第二马达8的情况下,通过对分别流过第一马达7和第二马达8的电流赋予相位差θs=Oe,能够使线圈61的相位电错开,能够抑制转矩的降低。但是,由于需要2台电源,因此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在利用一个相同的电源驱动第一马达7和第二马达8的情况下,无法针对每个马达7、8抑制电流的相位差。因此,无法使两个马达7、8的感应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同时一致,转矩降低。特别是,在降低低阶的转矩变动的情况下,如上述的图12所示,需要增大电相位差θe,因此转矩大幅降低。
另外,在将第一马达7和第二马达8并联接线,用一个相同的电源进行驱动的情况下,由于感应电压的相位差而产生在第一马达7与第二马达8之间循环的电流,马达效率变差。在将第一马达7与第二马达8串联接线的情况下,循环电流在原理上不再流动。但是,在第一马达7和第二马达8中的任一方,除了电源连接用的出口线的3根以外,还需要3根向其他马达的连接用的出口线。其结果是,在第一马达7和第二马达8中接线作业不同,且出口线的根数增加,因此卷扬机10的组装性变差。
接着,说明即使在用一个电源驱动第一马达7和第二马达8、且将电相位差θe设定得较大的情况下,也抑制转矩减少和降低并联接线下的循环电流的增加的方法。
如上所述,马达7、8的线圈61的间隔θc以θc=(360×D/S)°等间隔地配置。因此,通过变更分配给UVW的各相的线圈61的位置,能够使线圈61的交链磁通矢量的相位电偏移θs=(360n×D/S)°(n为任意的整数)。
因此,选择第一马达7的线圈61与第二马达8的线圈61的相位差θs相对于电相位差θe最接近的n,变更与UVW相接线的第二马达8的线圈61。由此,能够减少由电相位差θe引起的转矩的减少和循环电流的增加。
图16A及图16B示出使第二马达8的线圈的相位错开相位差θs=90°时的第一马达7及第二马达8的配置和接线状态,图16A表示第一马达7,图16B表示第二马达8。在图15、图16A及图16B所示的例子中,选择n=3,将相位差θs设定为90°。
如图15、图16A及图16B所示,第二马达8的#1线圈61及#6线圈61与第一马达7的#4线圈61及#9线圈61接线为相同的V+。另外,第二马达8的#2线圈61及#9线圈61与第一马达7的#5线圈61及#12线圈61接线为相同的W+。第二马达8的#3线圈61及#8线圈61与第一马达7的#6线圈61及#11线圈接线为相同的W-。
另外,第二马达8的#4线圈61及#11线圈61与第一马达7的#7线圈及#2线圈61接线为相同的U-,第二马达8的#5线圈61及#10线圈61与第一马达7的#8线圈61及#1线圈61接线为相同的U+。另外,第二马达8的#7线圈61及#12线圈61与第一马达7的#3线圈61及#10线圈61接线为相同的V-。
另外,如图15所示,在第一马达7中接线为V+的#4线圈61及#9线圈61的交链磁通矢量和在第二马达8中接线为V+的#1线圈61及#6线圈61的交链磁通矢量的相位为θs-θe。在此,由于相位差θs=90°、电相位差θe=80°,因此线圈61的交链磁通矢量的相位差为10°。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相中也是同样的,因此能够将第一马达7与第二马达8间的UVW各相中的线圈61的交链磁通矢量的相位差从θe=80°降低至10°。
如上所述,通过对任意的电相位差θe求出使UVW各相的交链磁通矢量的相位差最小的相位差θs,能够抑制转矩的降低。即,使第二马达8的线圈61接线为与第一马达7的线圈61中的交链磁通矢量最接近的线圈61同相。另外,由接线的变更引起的交链磁通矢量的相位被设定在线圈61的间隔θc=(360×D/S)°的范围。因此,第一马达7和第二马达8的UVW各相中的交链磁通矢量的相位差为θc/2以下。
[比较]
接着,参照图17A及图17B对通过上述的方法变更了第二马达8的线圈61的接线的本例的卷扬机10与未变更线圈61的接线的卷扬机(比较例)的转矩变动及循环电流的大小的差异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17A及图17B是极数与槽数之比为10:12的马达。
图17A是示出转矩变动、图17B是示出将第一马达7和第二马达8并联接线的情况下的循环电流的大小的图。另外,图17A及图17B所示的横轴表示电相位差θe。而且,图17A所示的纵轴表示转矩变动的大小,将θe=0°时的转矩的大小设为1。图17B所示的纵轴表示循环电流的大小,将循环电流成为最大的Oe=180°时设为1。
在不变更线圈61的接线的情况下(比较例),相对于电相位差θe,转矩通过下述式2算出
[式2]
T=|cos(θe/2)|
另外,不变更线圈61的接线的比较例中的并联接线时的循环电流的大小Ic由下述式3表示。
[式3]
Ic=|sin(θe/2)|
与此相对,在将线圈61的接线变更为θs最接近θe的本例的卷扬机10的情况下,第一马达7与第二马达8的交链磁通矢量的相位差θd由下述的式4表示。
[式4]
θd=mod(θe,θc)-θc/2
其中,mod(A,B)是A除以B时的余数。因此,最佳地选择了线圈61的接线的情况下的相对于θe的转矩由下述式5表示。
[式5]
T=|cos(mod(θe,θc)-θc/2)|
另外,将线圈的接线变更为θs最接近θe的本例的卷扬机10中的并联接线时的循环电流的大小Ic由下述式6表示。
[式6]
Ic=|sin(mod(θe,θc)-θc/2)|
如图17A所示,比较例N1在θe=80°的情况下,与θe=0°相比,转矩降低约23%。另外,如图17B所示,比较例N2在θe=80°的情况下,相对于成为最大值的θe=180°,循环电流增加至约64%。
与此相对,如图17A所示,本例M1在θe=80°的情况下,与θe=0°相比,转矩的降低被抑制为约1.5%。进而,如图17B所示,本例M2在θe=80°的情况下,相对于成为最大值的θe=180°,循环电流被抑制为约17%左右。
并且,如图17A及图17B所示,例如,在将电相位差θe设定为90°的情况下,在本例的卷扬机10中,能够使转矩的降低率及循环电流为0%。并且,如图12所示,本例的卷扬机10能够使6次转矩脉动TR1和由定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TB1为0%,能够使由转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TA1为40%以下。
1-8.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18、图19A及图19B对将马达的极数P与槽数S之比设定为8∶9的变形例的卷扬机进行说明。
图18是示出变形例的各种齿槽转矩及转矩脉动相对于马达的相位差的变动的图。与图12同样地,图18所示的横轴示出电相位差θe=P/2×Om,纵轴示出各种齿槽转矩及转矩脉动的变动的大小,将θe=0°时的转矩的大小设为1。
根据上述式1,极数P与槽数S之比为8∶9的马达中的根据上述式1的多个线圈61的间隔θc根据上述式1为40°,线圈61的交链磁通矢量的相位间隔也各隔开θc=40°。
另外,极数P与槽数S的最小公倍数C为72,因此基于槽组合的齿槽转矩TC2为电角18次,由转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TA2为电角2.25次,由定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TB2为电角2次。转矩脉动TR2示出了产生的6的倍数次中的最低阶即电角6次。
如图18所示,如果将电相位差θe设定在80°<θe<100°的范围,则能够将转矩脉动TR2及基于槽组合的齿槽转矩TC2降低至一半的50%以下。另外,由转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TA2及由定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TB2也能够降低至一半的50%以下,即能够将全部的转矩变动降低至50%以下。
接着,参照图19A及图19B对变更了线圈61的接线的变形例的卷扬机与未变更线圈61的接线的比较例的卷扬机的转矩变动及循环电流的大小的差异进行说明。
图19A是示出转矩变动的图。图19B是示出将第一马达7和第二马达8并联接线的情况下的循环电流的大小的图。另外,图19A及图19B所示的横轴表示电相位差Oe。而且,图19A所示的纵轴表示转矩变动的大小,将θe=0°时的转矩的大小设为1。图19B所示的纵轴表示循环电流的大小,将循环电流成为最大的Oe=180°时设为1。
如图19A所示,比较例N3在θe=90°的情况下,与θe=0°相比,转矩降低约29%。另外,如图19B所示,比较例N4在θe=90°的情况下,相对于成为最大值的θe=180°,循环电流增加至约71%。
与此相对,如图19A所示,变形例M3在,θe=90°的情况下,与θe=0°相比,转矩的降低被抑制为约3.5%。进而,如图19B所示,变形例M4在0e=90°的情况下,相对于成为最大值的θe=180°,循环电流被抑制为约26%左右。
并且,如图19A及图19B所示,例如,在将电相位差θe设定为80°的情况下,变形例的卷扬机能够将转矩的降低率及循环电流设为0%。并且,如图18所示,变形例的卷扬机能够使6次转矩脉动TR2为40%以下,使由定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TB2为30%以下,能够使由转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TA2为0%。
2.第二实施方式例
接着,参照图20至图21对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进行说明。
图2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的剖视图,图2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中的各马达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该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10不同点在于设置有多个卷扬机单元。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10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0所示,卷扬机220具有一对架台221、221、主轴223和三个卷扬机单元50A、50B、50C。需要说明的是,三个卷扬机单元50A、50B、50C分别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单元50相同的结构。
一对架台221、221在主轴223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对置地配置。另外,在架台1设置有支承主轴223的支承部224。支承部224支承主轴223的第一方向X的端部。另外,在支承部224设置有固定主轴223的键板224a。主轴223被键板224a限制旋转及向第一方向X的移动。
第一卷扬机单元50A配置于主轴223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侧,第三卷扬机单元50C配置于主轴223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侧。并且,第二卷扬机单元50B配置于第一卷扬机单元50A与第三卷扬机单元50C之间。
在将三个卷扬机单元50A、50B、50C沿着主轴223的第一方向X排列配置时,各卷扬机单元50A、50B、50C的轴部13的筒孔13a与主轴223的第一方向X平行地呈直线状连通。主轴223插入三个卷扬机单元50A、50B、50C的轴部13的筒孔13a。而且,卷扬机单元50A、50B、50C的框体2通过固定构件17A、17B、17C固定于共用的一个主轴223。
在此,如上所述,在卷扬机单元50中,作为旋转要素的旋转体6被作为固定要素的框体2中的第一支承构件11和第二支承构件12夹持。而且,卷扬机单元50的第一方向X的两侧是作为固定要素的第一支承构件11及第二支承构件12,因此即使在卷扬机单元50的第一方向X的两侧配置其他构件,也不会对旋转体6的旋转动作造成影响。
由此,能够将第一卷扬机单元50A和第二卷扬机单元50B接近地配置,能够将第二卷扬机单元50B和第三卷扬机单元50C接近地配置。由此,能够缩短贯通三个卷扬机单元50A、50B、50C的主轴223的第一方向X的长度,能够实现卷扬机220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第一卷扬机单元50A的第二支承构件12和第二卷扬机单元50B的第一支承构件11通过框体结合构件311结合。并且,第一卷扬机单元50A的旋转体6和第二卷扬机单元50B的旋转体6在从框体2露出的转子支承部43通过旋转体结合构件312结合。
并且,第二卷扬机单元50B的第二支承构件12与第三卷扬机单元50C的第一支承构件11通过框体结合构件313结合。并且,第二卷扬机单元50B的旋转体6和第三卷扬机单元50C的旋转体6在从框体2露出的转子支承部43通过旋转体结合构件314结合。由此,三个卷扬机单元50A、50B、50C的旋转体6成为一体地旋转。
通过结合三个卷扬机单元50A、50B、50C的旋转体6,能够容易地增加卷扬机310的转矩。而且,卷扬机单元50的数量不限定于三个,可以根据要求的转矩、升降体的装载量、载荷来适当设定。
图21是示出各卷扬机单元50A、50B、50C的马达7A、8A、7B、8B、7C、8C的周向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如图21所示,第一卷扬机单元50A中的第一马达7A和第二马达8A在周向上机械地设置马达间相位差θm而配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卷扬机单元50B中的第一马达7B、第二马达8B、第三卷扬机单元50C中的第一马达7C和第二马达8C也在周向上设置马达间相位差θm而配置。
并且,第一卷扬机单元50A的第一马达7A和第二卷扬机单元50B的第一马达7B在周向上机械地设置单元间相位差θh而配置。同样地,第二卷扬机单元50B的第一马达7B和第三卷扬机单元50C的第一马达7C在周向上机械地设置单元间相位差θh而配置。
马达间相位差θm与单元间相位差θh的角度可以相等,或者也可以不同。需要说明的是,从抑制转矩变动的观点出发,优选将马达间相位差θm和单元间相位差θh设定为不同的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马达7A、7B、7C和第二马达8A、8B、8C的形状全部形成为相等。另外,在第一马达7A、7B、7C与第二马达8A、8B、8C的极数P和槽数S之比为10:12的情况下,通过使马达间相位差θm为90°,能够使6次转矩脉动和由定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为0%。并且,通过使单元间相位差Oh为75°,能够使基于槽组合的齿槽转矩和由转子不规则引起的齿槽转矩为0%。
另外,也可以将各卷扬机单元50A、50B、50C中的马达间相位差θm分别设定为不同的角度。并且,也可以将第一卷扬机单元50A的第一马达7A与第二卷扬机单元50B的第一马达7B的单元间相位差θh和第二卷扬机单元50B的第一马达7B与第三卷扬机单元50C的第一马达7C的单元间相位差θh设定为不同的角度。
另外,各卷扬机单元50A、50B、50C的马达7A、8A、7B、8B、7C、8C的线圈61电错开相位差θs而配置,线圈61的接线变更为规定的位置。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10同样,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根据具有这样结构的卷扬机310,能够获得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卷扬机10同样的作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且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请求范围所记载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使用了“平行”及“正交”等用语,但这些用于并不仅意味着严格的“平行”及“正交”,也可以是包含“平行”及“正交”且处于能够发挥其功能的范围的“大致平行”、“大致正交”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架台,2…框体,3…主轴,4…支承部,4a…键板,5…绳轮,5a…第一制动面,5b…第二制动面,6…旋转体,7…第一马达,8…第二马达,10…卷扬机,11…第一支承构件,12…第二支承构件,13…轴部,13a…筒孔,13b…外周面,13c…轴侧定位孔,14、14A…定子,15、15B…转子,17…固定构件,19…定位销,22…安装凹部,22a…内表面,23、33…侧面部,24…第一定子支承部,25、35…安装部,25a、35a…外周面,26…侧壁部,27…第一定位部,33c…框体侧定位孔,34…第二定子支承部,41…轴承外壳,41a…支承孔,42…连接部,43…转子支承部,43a…内壁面,43b…外周面,46…轴承,47…第二定位部,50、50A、50B、50C…卷扬机单元,61…线圈,62…定子芯,71…磁铁,72…转子芯,100、200…电梯,110…轿厢(升降体),130…平衡重(升降体),140…主吊索,170…速度传感器,311、312、313、314…结合构件,θm…机械相位差/马达间相位差,θe、θs…电相位差,θh…单元间相位差。

Claims (8)

1.一种卷扬机,其中,
所述卷扬机具备:
主轴;以及
卷扬机单元,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轴,
所述卷扬机单元具有:
轴部,其具有供所述主轴插入的筒孔,并固定于所述主轴;
第一支承构件,其配置于所述轴部的轴向的一端部;
第一定子,其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承构件;
第二支承构件,其配置于所述轴部的轴向的另一端部;
第二定子,其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承构件;
旋转体,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轴部;
第一转子,其固定于所述旋转体,与所述第一定子对置,与所述第一定子一起构成第一马达;
第二转子,其固定于所述旋转体,与所述第二定子对置,与所述第二定子一起构成第二马达;以及
绳轮,其安装于所述旋转体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外周面,
所述第二定子或所述第二转子相对于所述第一定子或第一转子在周向上机械地具有规定的相位差而错开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扬机,其中,
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及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具有供所述第一定子及所述第二定子固定的圆筒状的安装部,
在所述安装部分别形成有进行所述第一定子及所述第二定子的周向的定位的第一定位部,
在所述旋转体形成有进行所述第一转子及所述第二转子的周向的定位的第二定位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扬机,其中,
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固定于所述轴部,
在所述轴部及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形成有进行所述第二支承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构件的定位的定位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扬机,其中,
所述第一定子及所述第二定子具有:
多个线圈;以及
圆环状的定子芯,其供所述多个线圈固定,
在将所述第一马达的极数设为P、将槽数设为S、将极对数P/2和槽数S的最大公约数设为D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定子的所述多个线圈与所述第二定子的所述多个线圈的电相位差为(360n×D/S)°,n为任意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扬机,其中,
所述第二定子的所述多个线圈接线为与所述第一定子的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交链磁通矢量最接近的线圈同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扬机,其中,
所述第一马达和所述第二马达由一个相同的电源驱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扬机,其中,
在所述主轴沿着其轴向安装有多个所述卷扬机单元,
所述主轴贯通多个所述卷扬机单元中的所述轴部的所述筒孔,
多个所述卷扬机单元的所述第一马达及所述第二马达相对于相邻的所述卷扬机单元的所述第一马达及所述第二马达沿着周向机械地设置单元间相位差而配置。
8.一种电梯,其中,
所述电梯具备:
升降体,其在升降通道中升降;
主吊索,其与所述升降体连接;以及
卷扬机,其通过卷绕所述主吊索而使所述升降体升降,
所述卷扬机具备:
主轴;以及
卷扬机单元,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轴,
所述卷扬机单元具有:
轴部,其具有供所述主轴插入的筒孔,并固定于所述主轴;
第一支承构件,其配置于所述轴部的轴向的一端部;
第一定子,其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承构件;
第二支承构件,其配置于所述轴部的轴向的另一端部;
第二定子,其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承构件;
旋转体,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轴部;
第一转子,其固定于所述旋转体,与所述第一定子对置,与所述第一定子一起构成第一马达;
第二转子,其固定于所述旋转体,与所述第二定子对置,与所述第二定子一起构成第二马达;以及
绳轮,其安装于所述旋转体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外周面,供所述主吊索卷绕,
所述第二定子或所述第二转子相对于所述第一定子或第一转子在周向上机械地具有规定的相位差而错开配置。
CN202080087523.8A 2019-12-16 2020-10-29 卷扬机以及电梯 Active CN1148292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6344A JP7348829B2 (ja) 2019-12-16 2019-12-16 巻上機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JP2019-226344 2019-12-16
PCT/JP2020/040577 WO2021124703A1 (ja) 2019-12-16 2020-10-29 巻上機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9286A CN114829286A (zh) 2022-07-29
CN114829286B true CN114829286B (zh) 2023-12-05

Family

ID=76430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7523.8A Active CN114829286B (zh) 2019-12-16 2020-10-29 卷扬机以及电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48829B2 (zh)
CN (1) CN114829286B (zh)
WO (1) WO20211247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21567A (ja) * 2021-08-02 2023-02-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巻上機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23198A (ko) * 2002-09-11 2004-03-18 현대엘리베이터주식회사 엘리베이터용 박형 권상기
JP2006027894A (ja) * 2004-07-22 2006-0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2007326701A (ja) * 2006-06-09 2007-12-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WO2009119333A1 (ja) * 2008-03-28 2009-10-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CN102730526A (zh) * 2012-07-05 2012-10-17 宁波欣达电梯配件厂 电梯曳引机
EP2824808A2 (en) * 2013-07-08 2015-01-1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7534339A (zh) * 2015-04-28 2018-0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8599495A (zh) * 2018-06-06 2018-09-28 永大电梯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盘式双支撑双定子永磁同步曳引机
CN108683314A (zh) * 2018-06-08 2018-10-19 永大电梯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双定子大载重永磁同步曳引机
KR20190063361A (ko) * 2017-11-29 2019-06-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CN110022013A (zh) * 2019-05-29 2019-07-16 山东大学 一种磁极倾斜且凸极不对称的转子及高性能永磁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22309B2 (ja) * 2000-12-27 2011-07-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及びこの回転電機を用いた滑車駆動装置
JP2003276971A (ja) * 2002-01-18 2003-10-02 Toshiba Corp 巻上機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23198A (ko) * 2002-09-11 2004-03-18 현대엘리베이터주식회사 엘리베이터용 박형 권상기
JP2006027894A (ja) * 2004-07-22 2006-0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2007326701A (ja) * 2006-06-09 2007-12-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WO2009119333A1 (ja) * 2008-03-28 2009-10-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CN102730526A (zh) * 2012-07-05 2012-10-17 宁波欣达电梯配件厂 电梯曳引机
EP2824808A2 (en) * 2013-07-08 2015-01-1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7534339A (zh) * 2015-04-28 2018-0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KR20190063361A (ko) * 2017-11-29 2019-06-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CN108599495A (zh) * 2018-06-06 2018-09-28 永大电梯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盘式双支撑双定子永磁同步曳引机
CN108683314A (zh) * 2018-06-08 2018-10-19 永大电梯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双定子大载重永磁同步曳引机
CN110022013A (zh) * 2019-05-29 2019-07-16 山东大学 一种磁极倾斜且凸极不对称的转子及高性能永磁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24703A1 (ja) 2021-06-24
JP7348829B2 (ja) 2023-09-21
JP2021095237A (ja) 2021-06-24
CN114829286A (zh)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95097B2 (ja) エレベータ巻上げ機およびエレベータ
US9124161B2 (en) Double-stator/double-rotor type motor and direct drive apparatus for washer using same
CA2613394C (en) Direct drive for large-scale drives
US9209657B2 (en) Electric motor, hoisting machine and elevator system
JP2002262528A5 (zh)
EP1870985B1 (en) An improved brushless motor with self braking features
US10399828B2 (en) Electrically driven winch device and mobile crane
WO2016063324A1 (ja)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回転電機、及び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2014180094A (ja) 永久磁石回転電機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駆動巻上機
CN114829286B (zh) 卷扬机以及电梯
JP2016163421A (ja) 永久磁石回転電機
US20110025156A1 (en) Machine for fixing
JP3374700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WO2003052901A1 (fr) Moteur a aimants permanents et appareil de levage
JP4619713B2 (ja)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4177189B2 (ja) 回転電機及びこの回転電機を用いた滑車装置
JP5499549B2 (ja) 二重回転子構造磁気支持モータ及び該二重回転子構造磁気支持モータを搭載したターンテーブル
JP2003276971A (ja) 巻上機
JP2007028703A (ja) トロイダル巻線回転電機
JP2005112583A (ja)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2006320051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6756752B2 (ja) モータ装置、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及びモータの駆動方法
JP4388315B2 (ja) 回転電機及びこの回転電機を用いた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装置
JP2005247514A (ja)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WO2021144871A1 (ja) 回転電機、及び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