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16106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16106A
CN114816106A CN202210062712.0A CN202210062712A CN114816106A CN 114816106 A CN114816106 A CN 114816106A CN 202210062712 A CN202210062712 A CN 202210062712A CN 114816106 A CN114816106 A CN 1148161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etection
detection electrode
lead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627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沢晃彦
伊藤薫
安部大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Publication of CN114816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61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够使基于配置于周边区域的多个触摸传感器的操作性提高。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对置;多个检测电极,以包围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方式设置;以及公共电极,遍布显示区域的整面而设置。公共电极具有第一引出布线,第一引出布线沿着第一检测电极与第二检测电极的边界部而在处于显示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延伸,第一检测电极是多个检测电极之中的一个,第二检测电极邻接于第一检测电极。在第一引出布线与第一检测电极之间形成的电容、和在第一引出布线与第二检测电极之间形成的电容实质上相等。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相关申请
本申请享有以日本专利申请2021-006534号(申请日:2021年1月19日)为基础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基础申请而包括基础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之一,可穿戴设备(手表型可穿戴设备、眼镜型可穿戴设备等)逐渐普及起来。在这样的可穿戴设备中,要求兼顾显示图像时的显示品质、和触摸的优异操作性这两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开发。例如,开发出在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周围配置有多个触摸传感器的结构的可穿戴设备。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使基于配置于周边区域的多个触摸传感器的操作性提高的显示装置。
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对置;多个检测电极,以包围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方式设置;以及公共电极,遍布所述显示区域的整面而设置。所述公共电极具有第一引出布线,所述第一引出布线沿着第一检测电极与第二检测电极的边界部而在处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延伸,所述第一检测电极是所述多个检测电极之中的一个,所述第二检测电极邻接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在所述第一引出布线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之间形成的电容、和在所述第一引出布线与所述第二检测电极之间形成的电容实质上相等。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相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相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再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相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再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相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再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相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再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由图1的A-B线剖切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由图1的C-D线剖切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比较例的显示装置的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比较例的显示装置中的各检测电极的电容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相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效果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相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效果的另一图。
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由图13所示的E-F线剖切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由图13所示的G-H线剖切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由图13所示的I-J线剖切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应用例的图。
图19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应用例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基于自电容方式的触摸检测的原理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本申请只不过是一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保持了发明主旨的适当变更的方式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此外,为了更明确地进行说明,与实施方式相比,有时附图会示意性地表示,但只不过是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此外,在本说明书和各附图中,有时对与之前的附图发挥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详细的说明。
在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例,对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触摸检测方式有光学式、电阻式、静电电容方式、电磁感应方式等的各种方式。上述的各种检测方式之中的静电电容方式是利用起因于物体(例如手指等)的接近或接触而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检测方式,具有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构造来实现、功耗较少等的优点。在各实施方式中,主要对利用静电电容方式的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另外,静电电容方式包括:互电容方式,在以相互分离的状态配置的一对发送电极(驱动电极)与接收电极(检测电极)之间产生电场,对该电场伴随着物体的接近或接触的变化进行检测;以及自电容方式,使用单一电极对静电电容伴随着物体的接近或接触的变化进行检测。在各实施方式中,主要对利用自电容方式的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的一结构例的俯视图。在一例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相互正交,但也可以以90°以外的角度交叉。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相当于与构成显示装置DSP1的基板的主面平行的方向,第三方向Z相当于显示装置DSP1的厚度方向。在本说明书中,将第三方向Z定义为上,将与第三方向Z相反的一侧的方向定义为下。在设为“第一部件之上的第二部件”以及“第一部件之下的第二部件”的情况下,第二部件可以与第一部件相接,也可以位于远离第一部件的位置。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假设观察显示装置DSP1的观察位置存在于示出第三方向Z的箭头的前端侧,将从该观察位置朝向由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规定的X-Y平面进行观察称为“俯视观察”。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备显示面板PNL、柔性布线基板FPC和电路基板PCB。显示面板PNL经由柔性布线基板FPC而与电路基板PCB电连接。更详细而言,经由柔性布线基板FPC而与显示面板PNL的端子部T和电路基板PCB的连接部CN电连接。
显示面板PNL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和包围显示区域DA的边框状的周边区域SA。有时也将显示区域DA称为显示部。有时也将周边区域SA称为周边部、边框部或非显示部。在显示区域DA配置有像素PX。具体而言,多个像素PX沿着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呈矩阵状排列于显示区域DA。
在本实施方式中,像素PX包括红色(R)、绿色(G)、蓝色(B)的子像素SP。此外,各子像素SP具有多个区段像素SG。各区段像素SG具有面积不同的像素电极,通过切换这些多个区段像素SG的显示/非显示,从而在每个子像素SP形成灰度。
如在图1中放大所示,区段像素SG具备开关元件SW、像素电路PC、像素电极PE、公共电极CE、液晶层LC等。
开关元件SW例如由薄膜晶体管(TFT)构成,与扫描线G以及信号线S电连接。扫描线G与在第一方向X上并列的各个区段像素SG中的开关元件SW电连接。信号线S与在第二方向Y上并列的各个区段像素SG中的开关元件SW电连接。
像素电极PE经由像素电路PC而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各个像素电极PE与公共电极CE对置,通过在像素电极PE与公共电极CE之间产生的电场来驱动液晶层LC。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像素电极PE经由像素电路PC而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的结构,但像素电极PE也可以不经由像素电路PC而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
图1所示的多个同心圆之中,位于最内侧的圆的区域相当于显示区域DA,从位于最外侧的圆除去位于最内侧的圆的区域相当于周边区域SA。也就是说,在图1中标注有斜线的区域相当于显示区域DA,这以外的区域相当于周边区域S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显示区域DA为圆形状且包围显示区域DA的周边区域SA也为相同系统的形状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显示区域DA也可以不是圆形状,周边区域SA也可以是与显示区域DA不同的系统的形状。例如,显示区域DA以及周边区域SA也可以是多角形状。进一步,在显示区域DA为多角形状的情况下,周边区域SA也可以是作为与显示区域DA不同的系统的形状的圆形状。
上述的公共电极CE遍布整面而配置于显示区域DA。此外,如图1所示,公共电极CE具有沿着后述的多个检测电极间的边界部延伸的第一引出布线CEL1~CEL4。第一引出布线CEL1~CEL4从显示区域DA朝向周边区域SA延伸,经由后述的密封材料所包括的导电珍珠(导电部件)而与用于向公共电极CE供电的布线(未图示)电连接。
如图1所示,使多个检测电极Rx1~Rx8以包围显示区域DA的方式配置于周边区域SA。在图1中,例示出八个检测电极Rx1~Rx8,但配置于周边区域SA的检测电极Rx的个数并不限定于此,以使任意个数的检测电极Rx包围显示区域DA的方式进行配置也是无妨的。此外,在图1中,例示出多个检测电极Rx1~Rx8为多角形状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多个检测电极Rx1~Rx8为圆弧形状(拱形形状)或其他任意形状也是无妨的。
多个检测电极Rx1~Rx8经由Rx布线(未图示)而与配置于周边区域SA的端子部T电连接。Rx布线例如沿着检测电极Rx1~Rx8的外周延伸。Rx布线是用于向检测电极Rx1~Rx8供给驱动信号Tx、以及从检测电极Rx1~Rx8输出检测信号RxAFE而使用的布线。
在此,对从公共电极CE延伸的第一引出布线CEL1~CEL4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1所述,第一引出布线CEL1~CEL4均沿着预定的检测电极Rx、和邻接于该预定的检测电极Rx的检测电极Rx之间的边界部延伸。
具体而言,如图1所述,第一引出布线CEL1沿着检测电极Rx2、和邻接于该检测电极Rx2的检测电极Rx3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由此,能够使在第一引出布线CEL1与检测电极Rx2之间形成的边缘电容、和在第一引出布线CEL1与检测电极Rx3之间形成的边缘电容实质上相等。
第一引出布线CEL2沿着检测电极Rx4、和邻接于该检测电极Rx4的检测电极Rx5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由此,能够使在第一引出布线CEL2与检测电极Rx4之间形成的边缘电容、和在第一引出布线CEL2与检测电极Rx5之间形成的边缘电容实质上相等。
第一引出布线CEL3沿着检测电极Rx6、和邻接于该检测电极Rx6的检测电极Rx7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由此,能够使在第一引出布线CEL3与检测电极Rx6之间形成的边缘电容、和在第一引出布线CEL3与检测电极Rx7之间形成的边缘电容实质上相等。
第一引出布线CEL4沿着检测电极Rx8、和邻接于该检测电极Rx8的检测电极Rx1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由此,能够使在第一引出布线CEL4与检测电极Rx8之间形成的边缘电容、和在第一引出布线CEL4与检测电极Rx1之间形成的边缘电容实质上相等。
如以上那样,根据图1所示的第一引出布线CEL的引出方式,检测电极Rx1~Rx8分别与第一引出布线CEL1~CEL4之中的任一个形成边缘电容。也就是说,根据图1所示的第一引出布线CEL的引出方式,能够使因第一引出布线CEL被引出到周边区域SA而造成的对各检测电极Rx1~Rx8的影响均匀化。
此外,根据图1所示的第一引出布线CEL的引出方式,由于夹持第一引出布线CEL的两个检测电极Rx(例如,检测电极Rx2以及Rx3、检测电极Rx4以及Rx5、检测电极Rx6以及Rx7、检测电极Rx8以及Rx1)为相互对称的形状,且该两个检测电极Rx的面积相同,因此能够使在该两个检测电极Rx中分别形成的电容相等。
另外,在此,作为能够使对各检测电极Rx1~Rx8的影响均匀化的第一引出布线CEL的引出方式,例示出图1所示的引出方式,但第一引出布线CEL的引出方式并不限定于此,第一引出布线CEL例如如图2所示那样被引出也是无妨的。
在图2所示的引出方式中,除了图1所示的四个第一引出布线CEL1~CEL4之外,从显示区域DA朝向周边区域SA进一步引出:第一引出布线CEL5,沿着检测电极Rx1与检测电极Rx2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第一引出布线CEL6,沿着检测电极Rx3与检测电极Rx4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第一引出布线CEL7,沿着检测电极Rx5与检测电极Rx6之间的边界部延伸;以及第一引出布线CEL8,沿着检测电极Rx7与检测电极Rx8之间的边界部延伸。
在该情况下,检测电极Rx1在与第一引出布线CEL4之间、和与第一引出布线CEL5之间形成边缘电容。此外,检测电极Rx2在与第一引出布线CEL5之间、和与第一引出布线CEL1之间形成边缘电容。进一步,检测电极Rx3在与第一引出布线CEL1之间、和与第一引出布线CEL6之间形成边缘电容。以下,省略关于检测电极Rx4~Rx8分别在与哪一个第一引出布线CEL之间形成边缘电容的说明,但检测电极Rx4~Rx8也与上述的检测电极Rx1~Rx3同样地,在与处于与邻接的检测电极Rx之间的边界部的两个第一引出布线CEL之间形成边缘电容。
也就是说,根据图2所示的引出方式,由于检测电极Rx1~Rx8分别与第一引出布线CEL1~CEL8之中的任两个形成边缘电容,因此在图2所示的引出方式中,也能够使因第一引出布线CEL被引出到周边区域SA而造成的对各检测电极Rx1~Rx8的影响均匀化。
此外,根据图2所示的引出方式,由于检测电极Rx1~Rx8的面积分别相同,因此能够使在检测电极Rx1~Rx8中分别形成的电容相等。
进一步,作为能够使对各检测电极Rx1~Rx8的影响均匀化的第一引出布线CEL的引出方式,例如可列举图3所示的引出方式。另外,在图3中,设想了检测电极Rx1~Rx8的形状与图1以及图2的情况不同、且使两个圆弧(拱形)以在内侧和外侧相互有差异的方式在圆周方向上并列地组合而成的形状(S字形状)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也期望第一引出布线CEL在预定的检测电极Rx与邻接于该预定的检测电极Rx的检测电极Rx之间的边界部延伸。
在图3中,第一引出布线CELA沿着检测电极Rx1与检测电极Rx2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第一引出布线CELB沿着检测电极Rx2与检测电极Rx3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第一引出布线CELC沿着检测电极Rx3与检测电极Rx4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第一引出布线CELD沿着检测电极Rx4与检测电极Rx5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第一引出布线CELE沿着检测电极Rx5与检测电极Rx6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第一引出布线CELF沿着检测电极Rx6与检测电极Rx7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第一引出布线CELG沿着检测电极Rx7与检测电极Rx8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第一引出布线CELH沿着检测电极Rx8与检测电极Rx1之间的边界部延伸。
在该情况下,检测电极Rx1在与第一引出布线CELA之间、和与第一引出布线CELH之间形成边缘电容。此外,检测电极Rx2在与第一引出布线CELB之间、和与第一引出布线CELA之间形成边缘电容。进一步,检测电极Rx3在与第一引出布线CELC之间、和与第一引出布线CELB之间形成边缘电容。以下,省略关于检测电极Rx4~Rx8分别在与哪一个第一引出布线CEL之间形成边缘电容的说明,但检测电极Rx4~Rx8也与上述的检测电极Rx1~Rx3同样地,在与处于与邻接的检测电极Rx之间的边界部的两个第一引出布线CEL之间形成边缘电容。
也就是说,根据图3所示的引出方式,由于检测电极Rx1~Rx8分别与第一引出布线CELA~CELH之中的任两个形成边缘电容,因此在图3所示的引出方式中,也能够使因第一引出布线CEL被引出到周边区域SA而造成的对各检测电极Rx1~Rx8的影响均匀化。
重新返回到图1的说明。
如图1所示,在电路基板PCB设置触摸控制器TC、显示控制器DC、CPU1等。
触摸控制器TC对配置于显示面板PNL的多个检测电极Rx1~Rx8输出驱动信号Tx,且受理从检测电极Rx1~Rx8输入检测信号(RxAFE信号)(也就是说,检测外部接近物体的接近或接触)。也可以将触摸控制器TC称为检测部。
由触摸控制器TC输出的驱动信号Tx可以分时地对多个检测电极Rx1~Rx8进行供给,也可以一次性地对全部检测电极Rx1~Rx8进行供给。此外,也可以在通过触摸控制器TC对多个检测电极Rx1~Rx8输出驱动信号Tx的触摸期间,将公共电极CE设定为高阻抗状态或浮动状态。
在交替地重复上述的触摸期间的显示期间,显示控制器DC输出表示显示于显示面板PNL的显示区域DA的图像的影像信号。
CPU1进行对触摸控制器TC与显示控制器DC的动作定时进行规定的同步信号的输出、与由触摸控制器TC检测到的触摸相对应的动作的执行等。
另外,在图1中,例示出通过一个半导体芯片实现触摸控制器TC、显示控制器DC和CPU1的情况,但这些安装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如图4所示在仅将触摸控制器TC以分体的方式分开的基础之上将各部分安装于电路基板PCB上,可以如图5所示将触摸控制器TC和CPU1分开地安装于电路基板PCB上,并通过COG(Chip On Glass:玻璃覆晶封装)安装于显示面板PNL上,也可以如图6所示仅将CPU1安装于电路基板PCB上,并通过COG将触摸控制器TC和显示控制器DC安装于显示面板PNL上。
图7是示出由图1的A-B线剖切的显示装置DSP1的剖面的剖视图。在以下,对显示区域DA侧的结构和周边区域SA侧的结构分别进行说明。
显示装置DSP1具备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密封材料30、液晶层LC、偏光板PL和盖部件CM。也可以将第一基板SUB1称为阵列基板,将第二基板SUB2称为对置基板。第一基板SUB1以及第二基板SUB2呈与X-Y平面平行的平板状形成。
第一基板SUB1以及第二基板SUB2在俯视观察下重叠,通过密封材料30粘接(连接)。液晶层LC保持于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由密封材料30密封。密封材料30包括由金属涂敷的多个导电珍珠31,由此,使第一基板SUB1侧的结构与第二基板SUB2侧的结构电连接。
偏光板PL配置于第二基板SUB2之上,进一步,盖部件CM配置于该偏光板PL之上。
另外,在图7中,例示出显示装置DSP1是未配置背光单元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显示装置DSP1也可以是采用有机EL来作为像素的显示装置、配置有背光单元的透过型显示装置。或者,显示装置DSP1也可以是组合有反射型和透过型的显示装置。作为背光单元,能够利用各种方式的背光单元,例如,能够利用:利用发光二极管(LED)来作为光源的单元、利用冷阴极管(CCFL)的单元等。另外,在配置背光单元的情况下,在第一基板SUB1与背光单元之间(也就是说在第一基板SUB1之下)配置偏光板。
在显示区域DA侧,如图7所示,第一基板SUB1具备透明基板10、开关元件SW、像素电路PC、平坦化膜11、像素电极PE、层间绝缘膜PIL、金属膜ML和取向膜AL1。除了上述的结构,第一基板SUB1还具备图1所示的扫描线G、信号线S等,但在图7中省略了它们的图示。
透明基板10具备主面(下表面)10A和与主面10A相反的一侧的主面(上表面)10B。开关元件SW以及像素电路PC配置于主面10B侧。平坦化膜11由至少一个以上的绝缘膜构成,覆盖开关元件SW以及像素电路PC。
像素电极PE配置于平坦化膜11之上,通过形成于平坦化膜11的接触孔而连接于像素电路PC。开关元件SW、像素电路PC以及像素电极PE配置于每个区段像素SG。像素电极PE被层间绝缘膜PIL覆盖。在层间绝缘膜PIL之上设置有金属膜ML。取向膜AL1覆盖平坦化膜11以及金属膜ML,并与液晶层LC相接。
另外,在图7中,简略地图示出开关元件SW以及像素电路PC,但实际上开关元件SW以及像素电路PC包括半导体层、各层的电极。此外,在图7中省略了图示,但开关元件SW与像素电路PC被电连接。进一步,如上述那样,在图7中省略了图示的扫描线G、信号线S,例如,配置于透明基板10与平坦化膜11之间。
在显示区域DA侧,如图7所示,第二基板SUB2具备透明基板20、遮光膜BM、彩色滤光片CF、外涂层OC、公共电极CE和取向膜AL2。
透明基板20具备主面(下表面)20A和与主面20A相反的一侧的主面(上表面)20B。透明基板20的主面20A与透明基板10的主面10B对置。遮光膜BM划分各区段像素SG。彩色滤光片CF配置于透明基板20的主面20A侧,与像素电极PE对置,其一部分与遮光膜BM重合。彩色滤光片CF包括红色滤光片、绿色滤光片、蓝色滤光片等。外涂层OC覆盖彩色滤光片CF。
公共电极CE遍布多个区段像素SG(多个像素PX)而配置,在第三方向Z上与多个像素电极PE对置。公共电极CE配置于外涂层OC之上。取向膜AL2覆盖外涂层OC以及公共电极CE,并与液晶层LC相接。
液晶层LC配置于主面10B与主面20A之间。
透明基板10以及20例如是玻璃基材、塑料基板等的绝缘基板。平坦化膜11例如由硅氧化物、硅氮化物、硅氮氧化物或丙烯酸树脂等的透明的绝缘材料形成。在一例中,平坦化膜11包括无机绝缘膜以及有机绝缘膜。
像素电极PE例如是由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透明电极。金属膜ML例如由银(Ag)等形成。另外,代替在像素电极PE之上设置金属膜ML,也可以将像素电极PE本身作为反射电极来形成。在该情况下,像素电极PE例如由氧化铟锌(IZO)、银(Ag)、氧化铟锌(IZO)的三层层叠构造形成。公共电极CE例如是由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透明电极。
取向膜AL1以及AL2是具有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取向限制力的水平取向膜。取向限制力可以通过抛光处理来赋予,也可以通过光取向处理来赋予。
在周边区域SA侧,如图7所示,第一基板SUB1具备透明基板10、包括多个布线L的布线群LG、平坦化膜11、Rx端子部RT和取向膜AL1。在以下,关于在显示区域DA侧已经说明的结构,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透明基板10的主面10B侧配置包括多个布线L的布线群LG。布线群LG所包括的多个布线L被平坦化膜11覆盖。另外,在图7中,作为布线群LG所包括的多个布线L,图示出包括Rx布线RL的五个布线L,但布线群LG所包括的多个布线L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布线群LG所包括的多个布线L进一步也可以包括信号线S、用于向公共电极CE供电的布线等。
Rx端子部RT设置于平坦化膜11之上。Rx端子部RT在俯视观察下设置于与密封材料30重叠的位置,通过形成于平坦化膜11的接触孔而与作为布线群LG所包括的布线之一的Rx布线RL连接。Rx端子部RT通过密封材料30所包括的导电珍珠31而与设置于第二基板SUB2侧的检测电极Rx电连接。
取向膜AL1在周边区域SA处在配置有液晶层LC的区域对平坦化膜11进行覆盖,并与液晶层LC相接。
在周边区域SA侧,如图7所示,第二基板SUB2具备透明基板20、遮光膜BM、外涂层OC、检测电极Rx和取向膜AL2。在以下,关于在显示区域DA侧已经说明的结构,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透明基板20的主面20A侧配置有遮光膜BM。遮光膜BM遍布周边区域SA的大致整面而配置。外涂层OC与显示区域DA侧的彩色滤光片CF一起覆盖遮光膜BM。
如图7所示,检测电极Rx配置于外涂层OC之上。检测电极Rx与显示区域DA侧的公共电极CE配置于同层,例如由与公共电极CE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检测电极Rx从在周边区域SA处未配置密封材料30的区域(在周边区域SA处配置有液晶层LC的区域)延伸至配置有该密封材料30的区域,通过密封材料30所包括的导电珍珠31与配置于第一基板SUB1侧的Rx端子部RT以及Rx布线RL电连接。
取向膜AL2在周边区域SA处在配置有液晶层LC的区域对外涂层OC以及周边区域SA进行覆盖,并与液晶层LC相接。
另外,在图7中,例示出根据用于使液晶层LC所包括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发生变化的电场的施加方向而被分类为两种的液晶模式是所谓的纵电场模式的情况的结构,但本结构也能够应用于液晶模式是所谓的横电场模式的情况。上述的纵电场模式例如包括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模式、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取向)模式等。此外,上述的横电场模式例如包括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转换)模式、作为IPS模式之一的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转换)模式等。在采用横电场模式的情况下,设置于显示区域DA的公共电极CE被设置于第一基板SUB1侧,经由较薄的绝缘层而与像素电极PE对置。此外,检测电极Rx也与公共电极CE同样地设置于第一基板SUB1侧。另外,即使在采用横电场模式的情况下,通过使来自公共电极CE的第一引出布线CEL沿着多个检测电极Rx间的边界部引出,从而也能够使因引出第一引出布线CEL而造成的对各检测电极Rx1~Rx8的影响均匀化。
图8是示出由图1的C-D线剖切的显示装置DSP1的剖面的剖视图。另外,由于显示区域DA侧的结构与图7所描述的剖面是同样的,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在以下,主要对周边区域SA侧的结构之中、与图7所描述的剖面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8所描述的剖面中,第一基板SUB1具备透明基板10、包括多个布线L的布线群LG、平坦化膜11、公共电极端子部CT和取向膜AL1。
公共电极端子部CT设置于平坦化膜11之上。公共电极端子部CT在俯视观察下设置于与密封材料30重叠的位置,通过形成于平坦化膜11的接触孔而与作为布线群LG所包括的布线之一的公共电极布线CL连接。公共电极端子部CT通过密封材料30所包括的导电珍珠31而与设置于第二基板SUB2侧的第一引出布线CEL(公共电极CE)电连接。
在图8所描述的剖面中,第二基板SUB2具备透明基板20、遮光膜BM、外涂层OC、第一引出布线CEL和取向膜AL2。
第一引出布线CEL设置于外涂层OC之上。第一引出布线CEL是公共电极CE的一部分,与显示区域DA侧的公共电极CE一体地形成。第一引出布线CEL从在周边区域SA处未配置密封材料30的区域(在周边区域SA处配置有液晶层LC的区域)延伸至配置有该密封材料30的区域,通过密封材料30所包括的导电珍珠31而与配置于第一基板SUB1侧的公共电极端子部CT以及公共电极布线CL电连接。
在此,使用比较例对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的效果进行说明。另外,比较例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能够起到的效果的一部分进行说明,并不是从本申请发明的范围内将在比较例和本实施方式中所共有的效果除外。
图9是示出比较例的显示装置DSP1′的一结构例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比较例中的显示装置DSP1′在公共电极CE具有两个第一引出布线CEL1以及CEL2,并以使这些第一引出布线CEL1以及CEL2分别将检测电极Rx2以及Rx6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引出的点上,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的结构不相同。另外,被分割的检测电极Rx2分别经由配置于第一基板SUB1侧的Rx端子部RT而电连接,被分割的检测电极Rx6分别经由配置于第一基板SUB1侧的Rx端子部RT而电连接。
在比较例中的显示装置DSP1′中,由于检测电极Rx1不与第一引出布线CEL1以及CEL2的任一方邻接,因此在检测电极Rx1与第一引出布线CEL之间形成的边缘电容变小。也就是说,因使第一引出布线CEL引出到周边区域SA而造成的影响较小。
此外,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由于检测电极Rx3~Rx5、Rx7、Rx8也同样地不与第一引出布线CEL1以及CEL2的任一方邻接,因此在这些检测电极Rx与第一引出布线CEL之间形成的边缘电容较小,此外,因使第一引出布线CEL引出到周边区域SA而造成的影响也较小。
另一方面,由于检测电极Rx2与第一引出布线CEL1邻接,因此与不与第一引出布线CEL1邻接的检测电极Rx相比,在检测电极Rx2与第一引出布线CEL1之间形成的边缘电容变大。此外,同样地,由于检测电极Rx6与第一引出布线CEL2邻接,因此与不与第一引出布线CEL2邻接的检测电极Rx相比,在检测电极Rx6与第一引出布线CEL2之间形成的边缘电容变大。也就是说,与不与第一引出布线CEL邻接的检测电极Rx受到的影响相比,因使第一引出布线CEL引出到周边区域SA而受到的影响较大。
因此,如图10所示,因使第一引出布线CEL引出到周边区域SA而受到较大的影响的检测电极Rx2以及Rx6,与该影响较小的检测电极Rx1、Rx3~Rx5、Rx7、Rx8相比,存在电容变大的倾向。当检测电极Rx1~Rx8的电容产生差异(偏差)时,产生如下问题:由于是触摸检测,因此通过模拟前端电路(AFE电路)进行的调整处理会复杂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中,由于通过公共电极CE引出第一引出布线CEL以便使因将第一引出布线CEL引出到周边区域SA而造成的对各检测电极Rx1~Rx8的影响均匀化,因此能够使各检测电极Rx1~Rx8的电容实质上均匀化,并能够抑制因上述的AFE电路而造成的调整处理的复杂化。
例如,在为图1所示的引出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与比较例的情况相比,检测电极Rx2以及Rx6的电容下降,与比较例的情况相比,检测电极Rx1、Rx3~Rx5、Rx7、Rx8的电容下降,从而使检测电极Rx1~Rx8的电容比比较例更均匀化。
此外,在为图2、图3所示的引出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与比较例的情况相比,检测电极Rx1、Rx3~Rx5、Rx7、Rx8的电容上升,与比较例中的Rx2以及Rx6的电容变为相同程度,从而使检测电极Rx1~Rx8的电容实质上均匀化。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使因将第一引出布线CEL从公共电极CE引出到周边区域SA而造成的对各检测电极Rx1~Rx8的影响均匀化,并能够抑制因上述的AFE电路而造成的调整处理的复杂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2的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如图1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2进一步在以使第一屏蔽电极SE1以及第二屏蔽电极SE2包围显示区域DA的方式来设置的点上,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相同。在以下,主要对就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2来说所特有的结构进行说明,而省略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13所示,以使第一屏蔽电极SE1以及第二屏蔽电极SE2在俯视观察下包围显示区域DA的方式来配置。更详细而言,在显示装置DSP2中,在俯视观察下,以使圆环状(甜甜圈状)的第一屏蔽电极SE1包围显示区域DA的方式来配置。此外,在显示装置DSP2中,在俯视观察下,以使第二屏蔽电极SE2包围公共电极CE的方式来配置。另外,在图13中,为了便于说明,对第二屏蔽电极SE2标注间距较窄的斜线阴影线。第一屏蔽电极SE1与第二屏蔽电极SE2在俯视观察下至少一部分重叠,第一屏蔽电极SE1配置于第二屏蔽电极SE2之下。
如图13所示,第二屏蔽电极SE2具有第二引出布线SEL1~SEL4,所述第二引出布线SEL1~SEL4沿着在预定的检测电极Rx与邻接于该预定的检测电极Rx的检测电极Rx之间的边界部之中的、未引出作为公共电极CE的一部分的第一引出布线CEL1~CEL4的边界部延伸。
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第二引出布线SEL1沿着检测电极Rx1与邻接于该检测电极Rx1的检测电极Rx2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第二引出布线SEL2沿着检测电极Rx3与邻接于该检测电极Rx3的检测电极Rx4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第二引出布线SEL3沿着检测电极Rx5与邻接于该检测电极Rx5的检测电极Rx6之间的边界部延伸。第二引出布线SEL4沿着检测电极Rx7与邻接于该检测电极Rx7的检测电极Rx8之间的边界部延伸。
第二引出布线SEL1~SEL4与第一引出布线CEL1~CEL4相同,延伸至检测电极Rx1~Rx8的外周,经由密封材料30所包括的导电珍珠31而与用于向第二屏蔽电极SE2供电的布线(未图示)电连接。
对第一屏蔽电极SE1和第二屏蔽电极SE2施加GND电压(与检测电极Rx为相同电位)或预定的直流电压(固定电压)。
根据图13所示的第一引出布线CEL以及第二引出布线SEL的引出方式,例如,检测电极Rx1通过在包围第一引出布线CEL4的第二屏蔽电极SE2中未完全屏蔽而漏出的电荷,而在与该第一引出布线CEL4之间形成边缘电容,且在与第二引出布线SEL1之间形成边缘电容。
此外,检测电极Rx2通过在包围第一引出布线CEL1的第二屏蔽电极SE2中未完全屏蔽而漏出的电荷,而在与该第一引出布线CEL1之间形成边缘电容,且在与第二引出布线SEL1之间形成边缘电容。
进一步,检测电极Rx3通过在包围第一引出布线CEL1的第二屏蔽电极SE2中未完全屏蔽而漏出的电荷,而在与该第一引出布线CEL1之间形成边缘电容,且在与第二引出布线SEL2之间形成边缘电容。
以下,省略关于检测电极Rx1~Rx8分别在与哪一个第一引出布线CEL以及第二引出布线SEL之间形成边缘电容的说明,但检测电极Rx4~Rx8也与上述的检测电极Rx1~Rx3同样地,在与处于与邻接的检测电极Rx之间的边界部的第一引出布线CEL以及第二引出布线SEL之间形成边缘电容。
也就是说,根据图13的引出方式,由于检测电极Rx1~Rx8分别在第一引出布线CEL1~CEL4之中的任一个之间、和与第二引出布线SEL1~SEL4之中的任一个之间形成边缘电容,因此能够使因将第一引出布线CEL以及第二引出布线SEL引出到周边区域SA而造成的对各检测电极Rx1~Rx8的影响实质上均匀化。
另外,如图14所示,即使在检测电极Rx1~Rx8的形状为使两个圆弧以在内侧和外侧相互有差异的方式在圆周方向上并列地组合而成的形状的情况下,沿着各检测电极Rx1~Rx8间的边界部,交替地引出第一引出布线CEL和第二引出布线SEL,从而也能够使因将第一引出布线CEL以及第二引出布线SEL引出到周边区域SA而造成的对各检测电极Rx1~Rx8的影响实质上均匀化。
图15是示出由图13所示的E-F线剖切的显示装置DSP2的剖面的剖视图。另外,由于显示区域DA侧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是同样的,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在以下,主要对周边区域SA侧的结构之中、检测电极Rx、第一屏蔽电极SE1、第二屏蔽电极SE2等进行说明。
第一屏蔽电极SE1设置于第一基板SUB1的平坦化膜11之上,通过形成于平坦化膜11的接触孔而与作为布线群LG所包括的布线之一的第一屏蔽布线SL1连接。第一屏蔽电极SE1以如下方式配置:与布线群LG所包括的多个布线L的至少一部分对置,在第三方向Z上位于该布线群LG与检测电极Rx之间。第一屏蔽电极SE1与显示区域DA侧的像素电极PE配置于同层,例如由与像素电极PE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
如上述那样,经由第一屏蔽布线SL1而对第一屏蔽电极SE1施加GND电压(与检测电极Rx为相同电位)或预定的直流电压(固定电压)。由此,第一屏蔽电极SE1能够抑制检测电极Rx与其他结构(例如,布线群LG所包括的多个布线L)电容耦合。
第二屏蔽电极SE2(第二引出布线SEL)设置于第二基板SUB2的外涂层OC之上。在图15所描述的剖面中,作为第二屏蔽电极SE2的一部分的第二引出布线SEL从在周边区域SA处未配置密封材料30的区域(在周边区域SA处配置有液晶层LC的区域)延伸至配置有该密封材料30的区域,通过密封材料30所包括的导电珍珠31而与配置于第一基板SUB1侧的屏蔽端子部ST以及第二屏蔽布线SL2电连接。第二屏蔽电极SE2(第二引出布线SEL)与显示区域DA侧的公共电极CE配置于同层,例如由与公共电极CE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
如上述那样,经由第二屏蔽布线SL2、屏蔽端子部ST、导电珍珠31以及第二引出布线SEL而对第二屏蔽电极SE2施加GND电压(与检测电极Rx为相同电位)或预定的直流电压(固定电压)。由此,第二屏蔽电极SE2能够抑制检测电极Rx与其他结构(例如,显示区域DA侧的像素电极PE、公共电极CE)电容耦合。
图16是示出由图13所示的G-H线剖切的显示装置DSP2的剖面的剖视图。另外,由于显示区域DA侧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是同样的,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在以下,主要对周边区域SA侧的结构之中、检测电极Rx、第一屏蔽电极SE1、第二屏蔽电极SE2等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第二屏蔽电极SE2与检测电极Rx配置于同层,第二屏蔽电极SE2配置于比检测电极Rx更靠显示区域DA的附近。在图16所描述的剖面中,检测电极Rx从在周边区域SA处未配置密封材料30的区域(在周边区域SA处配置有液晶层LC的区域)延伸至配置有该密封材料30的区域,通过密封材料30所包括的导电珍珠31而与配置于第一基板SUB1侧的Rx端子部RT以及Rx布线RL电连接。
图17是示出由图13所示的I-J线剖切的显示装置DSP2的剖面的剖视图。另外,由于显示区域DA侧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是同样的,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在以下,主要对周边区域SA侧的结构之中、检测电极Rx、第一屏蔽电极SE1、第二屏蔽电极SE2等进行说明。
在图17所描述的剖面中,第二屏蔽电极SE2(第二引出布线SEL)、检测电极Rx、第二引出布线SEL(第二屏蔽电极SE2)、第一引出布线CEL朝向远离显示区域DA的方向(从内侧朝向外侧)依次并列于第二基板SUB2侧的周边区域SA。如已经说明的那样,由于第二屏蔽电极SE2以包围公共电极CE的方式设置,因此如图17所示在公共电极CE与检测电极Rx之间配置有第二屏蔽电极SE2,且在作为公共电极CE的一部分的第一引出布线CEL与检测电极Rx之间配置有作为第二屏蔽电极SE2的一部分的第二引出布线SEL。
在以上所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如上述那样,也能够使因将第一引出布线CEL以及第二引出布线SEL引出到周边区域SA而造成的对各检测电极Rx1~Rx8的影响实质上均匀化。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由于设置有第一屏蔽电极SE1以及第二屏蔽电极SE2,因此如上述那样能够抑制检测电极Rx与其他结构电容耦合,由此,也能够期待提高使图像显示于显示区域DA时的显示品质、提高基于检测电极Rx的触摸检测的精度等。
图18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应用例的图。如图18所示,显示装置DSP例如应用于手表100。在该情况下,在显示装置DSP的显示区域DA显示时刻等,显示装置DSP通过配置于周边区域SA的检测电极被触摸来检测预定的姿势(例如,以顺时针绕表的外周部进行一个旋转的方式触碰的姿势、以逆时针绕表的外周部进行一个旋转的方式触碰的姿势、进行点触的姿势等),能够实现与检测到的预定的姿势相对应的动作。
图19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另一应用例的图。如图19所示,显示装置DSP例如应用于车载后视镜200。在该情况下,在显示装置DSP的显示区域DA显示由设置于车辆的照相机拍摄到的车辆后方的影像等,显示装置DSP通过配置于周边区域SA的检测电极被触摸来检测预定的姿势,能够实现与检测到的预定的姿势相对应的动作。
图20是用于说明基于自电容方式的触摸检测的原理的一例的图。将通过电阻分压使电源Vdd的电压分压而得的电压作为偏置电压向检测电极Rx供给。通过电容耦合等,从驱动电路300b向检测电极Rx供给预定的波形的驱动信号,从检测电极Rx供给读出预定的波形的检测信号。此时,当使因手指等产生的电容负载于检测电极Rx时,检测电极的振幅发生变化。在图20中,检测电极Rx的振幅降低。因此,在图20所例示的等效电路中,通过检测电路400b对检测电极Rx的振幅进行检测,从而检测有无手指等的外部接近物体的接触或接近。另外,自检电路并不限定于图20所例示的电路,只要是能够仅通过检测电极来检测有无手指等的外部接近物体,则也可以采用任何电路方式。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针对配置于周边区域SA的多个触摸传感器(检测电极Rx),能够使各种布线(第一引出布线CEL、第二引出布线SEL)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偏差均匀化,提供能够使基于该多个触摸传感器的操作性提高的显示装置。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括在发明的范围、主旨内,同时也包括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及与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对置;
多个检测电极,以包围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方式设置;以及
公共电极,遍布所述显示区域的整面而设置,
所述公共电极具有第一引出布线,所述第一引出布线沿着第一检测电极与第二检测电极之间的边界部而在处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延伸,所述第一检测电极是所述多个检测电极之中的一个,所述第二检测电极邻接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
在所述第一引出布线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之间形成的电容、和在所述第一引出布线与所述第二检测电极之间形成的电容实质上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和第三检测电极之间的边界部不设置所述第一引出布线,所述第三检测电极在与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相反的一侧邻接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屏蔽电极,所述屏蔽电极以包围所述公共电极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周边区域,
所述屏蔽电极具有第二引出布线,所述第二引出布线沿着所述第一检测电极与所述第三检测电极之间的边界部而向所述周边区域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和第三检测电极之间也设置所述第一引出布线,所述第三检测电极在与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相反的一侧邻接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共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检测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侧。
CN202210062712.0A 2021-01-19 2022-01-19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8161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06534 2021-01-19
JP2021006534A JP2022110853A (ja) 2021-01-19 2021-01-19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6106A true CN114816106A (zh) 2022-07-29

Family

ID=82406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62712.0A Pending CN114816106A (zh) 2021-01-19 2022-01-19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67615B2 (zh)
JP (1) JP2022110853A (zh)
CN (1) CN11481610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136555A (ko) * 2021-03-30 2022-10-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US20220350438A1 (en) * 2021-05-03 2022-11-03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Touch apparatus
JP2023132063A (ja) * 2022-03-10 2023-09-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16668B2 (ja) * 2008-03-28 2011-11-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JP2019061563A (ja) 2017-09-27 2019-04-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67615B2 (en) 2023-01-31
JP2022110853A (ja) 2022-07-29
US20220229515A1 (en) 2022-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16106A (zh) 显示装置
US9880431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928672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1706234B1 (ko) 터치 패널 및 터치 패널 일체형 표시 장치
JP6466737B2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液晶表示装置
US11740753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19207354A (ja) 表示装置
US1189987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watch
JP2016157263A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液晶表示装置
WO2022054671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時計
US1177481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watch
WO2022039156A1 (ja) 表示装置、検出装置および時計
US11899883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watch
US20230305500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watch
JP2016157274A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液晶表示装置
WO2021187388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時計
JP2023132063A (ja) 表示装置
US11656724B2 (en) Display device, detection device and wat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