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12024B - 一种空调及其除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及其除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12024B
CN114812024B CN202210489724.1A CN202210489724A CN114812024B CN 114812024 B CN114812024 B CN 114812024B CN 202210489724 A CN202210489724 A CN 202210489724A CN 114812024 B CN114812024 B CN 1148120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valve port
heat exchanger
communicated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8972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12024A (zh
Inventor
韩飞
颜鹏
孙杨
都学敏
李文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8972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120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12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20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12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20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25B47/022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 F25B47/025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by reversing th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F24F11/42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of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4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调及其除霜方法,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的空调在除霜过程中会导致室内温度降低的问题。该空调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以及蓄热器。其中,第一阀门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第二阀门具有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压缩机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出气口与第一阀口以及第四阀口连通,进气口与第二阀口连通以及第五阀口连通。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六阀口连通。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连通,第二端与第三阀口连通。蓄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七阀口连通,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以及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本申请的空调用于调节室内温度。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及其除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及其除霜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空调可以简单、快捷的为人们带来舒适的室内温度环境,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空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家用电器。
然而,在冬季低温潮湿的环境下,空调制热会造成室外换热器结霜,使室外换热器换热性能衰减,用户会有空调制热效果差的体验。现有的除霜方法是采用逆除霜方式,即通过改变空调的运行模式,使空调从制热模式转换为制冷模式,这样室外机换热器由蒸发器切换到冷凝器,室外换热器的温度升高,进而可以达到除霜的目的。
但是,现有的空调在除霜过程中会导致室内温度降低,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及其除霜方法,用于解决现有的空调在除霜过程中会导致室内温度降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以及蓄热器。其中,第一阀门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以及第三阀口。第三阀口用于与第一阀口或第二阀口连通。第二阀门具有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以及第七阀口。第四阀口以及第五阀口中的一个用于与第六阀口连通,另一个用于与第七阀口连通。压缩机具有进气口以及出气口,出气口与第一阀口以及第四阀口分别连通,进气口与第二阀口连通以及第五阀口分别连通。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六阀口连通。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连通,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第三阀口连通。蓄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七阀口连通,蓄热器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以及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蓄热器用于与制冷剂交换热量并储存热量。
基于此,当空调需要运行制热模式时,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导通,第四阀口与第七阀口导通,第五阀口与第六阀口导通。这样一来,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并从压缩机的出气口排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第一阀门流入到室内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此时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中冷凝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制冷剂,并将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室内环境中,进而实现对室内环境温度的提升,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中流出。从压缩机中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的另一部分经第二阀门流入到蓄热器中,此时蓄热器用作冷凝器,蓄热器与高温的制冷剂交换热量并储存热量,然后从蓄热器中流出的制冷剂与从室内换热器中流出的制冷剂汇合,汇合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外换热器,此时室外换热器用作蒸发器,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中蒸发。然后从室外换热器中流出的制冷剂经第二阀门流向压缩机的进气口,最后流入到压缩机中完成整个制热循环。
当空调需要运行除霜模式时,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导通,第四阀口与第六阀口导通,第五阀口与第七阀口导通。这样一来,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并从压缩机的出气口排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第一阀门流入到室内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此时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中冷凝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制冷剂,并将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室内环境中,进而实现对室内环境温度的提升,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中流出。从压缩机中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的另一部分经第二阀门流入到室外换热器中,此时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中冷凝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制冷剂,并将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室外换热器的周围环境中,进而实现对室外换热器的除霜目的。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中流出,并与从室内换热器中流出的制冷剂汇合,汇合的制冷剂一起流入到蓄热器中。由于蓄热器在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时被用作冷凝器,与高温的制冷剂交换了热量,并储存了热量。因此,此时蓄热器用作蒸发器,汇流到蓄热器中的制冷剂很容易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经第二阀门流入到压缩机中,至此完成整个除霜循环。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通过设置蓄热器,且使得蓄热器能够与制冷剂交换热量并储存热量,并对空调系统的流路进行优化设计。由此,空调在制热时,蓄热器可用作冷凝器,将高温制冷剂的部分热量存储。而空调在除霜时,蓄热器用作蒸发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均用作冷凝器。由此,空调在除霜时可实现对室内的不间断制热,且在除霜过程中蓄热器存储的热量被释放,既可以有效除掉室外换热器的霜,又可以保证室内温度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还可以包括流量调节件,流量调节件位于压缩机的出气口与第四阀口之间。流量调节件的一端与压缩机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与第四阀口连通,流量调节件用于调节经过流量调节件的制冷剂的流量。其中,压缩机的出气口与第四阀口通过流量调节件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流量调节件可以为电子膨胀阀。流量调节件也可以包括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一减压管。其中,第一电磁阀的一端与压缩机的出气口连通,第一减压管的一端与第一电磁阀的另一端连通,第一减压管的另一端与第四阀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还可以包括第三阀门,第三阀门的一端与蓄热器连通,另一端连接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第三阀门用于调节经过第三阀门的制冷剂的流量。其中,蓄热器的第二端通过第三阀门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以及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阀门可以为电子膨胀阀。第三阀门也可以包括第二电磁阀以及第二减压管。其中,第二电磁阀的一端与蓄热器连通,第二减压管的一端与第二电磁阀的另一端连通,第二减压管的另一端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以及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器可以包括连通管以及蓄热材料。其中,连通管的一端与第七阀口连通,另一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以及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用于流通制冷剂。蓄热材料与连通管接触,用于与连通管内的制冷剂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材料可以包括显示蓄热材料、相变蓄热材料、热化学蓄热材料以及吸附蓄热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器还可以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连通管靠近第七阀口一端,用于检测连通管连通第七阀口一端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位于连通管靠近室外换热器一端,用于检测连通管连通室外换热器一端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器还可以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位于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温度传感器之间,用于检测蓄热材料的温度。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任一种空调的除霜方法,包括:
控制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第四阀口与第七阀口以及第五阀口与第六阀口连通;
检测室外环境的温度是否低于预设值;
若室外环境的温度低于预设值,控制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第四阀口与第六阀口连通,以及第五阀口与第七阀口连通。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除霜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种空调,因此能够解决与上述空调相同的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时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处于除霜模式时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第一种替换方案的结构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的结构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第二种替换方案的结构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第三种替换方案的结构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处于除霜模式时的压焓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蓄热器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除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101-室内机;102-室外机;1-第一阀门;2-第二阀门;3-压缩机;4-室外换热器;5-室内换热器;6-蓄热器;7-流量调节件;8-第三阀门;9-油分离器;10-第三电磁阀;11-第一阀口;12-第二阀口;13-第三阀口;15-气液分离器;16-室外膨胀阀;17-室内膨胀阀;18-液侧截止阀;19-气侧截止阀;21-第四阀口;22-第五阀口;23-第六阀口;24-第七阀口;31-进气口;32-出气口;41-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41;42-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51-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52-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61-蓄热器的第一端;62-蓄热器的第二端;63-连通管;64-蓄热材料;65-第一温度传感器;66-第二温度传感器;67-第三温度传感器;71-电子膨胀阀;72-第一电磁阀;73-第一减压管;81-电子膨胀阀;82-第二电磁阀;83-第二减压管;111-回油减压管;112-第四电磁阀;113-室外风扇;114-室内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用于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有另外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是难以达到的。在本申请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的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100的结构框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100,包括第一阀门1、第二阀门2、压缩机3、室外换热器4、室内换热器5以及蓄热器6。其中,第一阀门1具有第一阀口11、第二阀口12以及第三阀口13。第三阀口13用于与第一阀口11或第二阀口12连通。第二阀门2具有第四阀口21、第五阀口22、第六阀口23以及第七阀口24。第四阀口21以及第五阀口22中的一个用于与第六阀口23连通,另一个用于与第七阀口24连通。压缩机3具有进气口31以及出气口32,出气口32与第一阀口11以及第四阀口21分别连通,进气口31与第二阀口12连通以及第五阀口22分别连通。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41与第六阀口23连通。室内换热器5的第一端51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42连通,室内换热器5的第二端52与第三阀口13连通。蓄热器6的第一端61与第七阀口24连通,蓄热器6的第二端6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42以及室内换热器5的第一端51连通,蓄热器6用于与制冷剂交换热量并储存热量。
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的结构框图,当空调100需要运行制热模式时,第一阀口11与第三阀口13导通,第四阀口21与第七阀口24导通,第五阀口22与第六阀口23导通。这样一来,制冷剂在压缩机3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并从压缩机3的出气口32排出。
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第一阀门1流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此时室内换热器5用作冷凝器,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5中冷凝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制冷剂,并将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室内环境中,进而实现对室内环境温度的提升,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5中流出。
从压缩机3中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的另一部分经第二阀门2流入到蓄热器6中,此时蓄热器6用作冷凝器,蓄热器6与高温的制冷剂交换热量并储存热量,然后从蓄热器6中流出的制冷剂与从室内换热器5中流出的制冷剂汇合,汇合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外换热器4,此时室外换热器4用作蒸发器,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4中蒸发。
然后从室外换热器4中流出的制冷剂经第二阀门2流向压缩机3的进气口31,最后流入到压缩机3中完成整个制热循环。
参照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100处于除霜模式时的结构框图,当空调100需要运行除霜模式时,第一阀口11与第三阀口13导通,第四阀口21与第六阀口23导通,第五阀口22与第七阀口24导通。这样一来,制冷剂在压缩机3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并从压缩机3的出气口32排出。
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第一阀门1流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此时室内换热器5用作冷凝器。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5中冷凝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制冷剂,并将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室内环境中,进而实现对室内环境温度的提升,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5中流出。
从压缩机3中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的另一部分经第二阀门2流入到室外换热器4中,此时室外换热器4用作冷凝器,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4中冷凝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制冷剂,并将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室外换热器4的周围环境中,进而实现对室外换热器4的除霜目的。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4中流出,并与从室内换热器5中流出的制冷剂汇合,汇合的制冷剂一起流入到蓄热器6中。
由于蓄热器6在空调100处于制热模式时被用作冷凝器,与高温的制冷剂交换了热量,并储存了热量。因此,此时蓄热器6用作蒸发器,汇流到蓄热器6中的制冷剂很容易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经第二阀门2流入到压缩机3中,至此完成整个除霜循环。
综上,参照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100通过设置蓄热器6,且使得蓄热器6能够与制冷剂交换热量并储存热量,并对空调100系统的流路进行优化设计。由此,空调100在制热时,蓄热器6可用作冷凝器,将高温制冷剂的部分热量存储。而空调100在除霜时,蓄热器6用作蒸发器,室内换热器5和室外换热器4均用作冷凝器。由此,空调100在除霜时可实现对室内的不间断制热,且在除霜过程中蓄热器6存储的热量被释放,既可以有效除掉室外换热器4的霜,又可以保证室内温度的舒适性。
继续参照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100还可以包括流量调节件7,流量调节件7位于压缩机3的出气口32与第四阀口21之间。流量调节件7的一端与压缩机3的出气口32连通,另一端与第四阀口21连通,流量调节件7用于调节经过流量调节件7的制冷剂的流量。其中,压缩机3的出气口32与第四阀口21通过流量调节件7连通。
由此,通过在压缩机3的出气口32与第四阀口21之间设置流量调节件7,使得压缩机3的出气口32与第四阀口21通过流量调节件7连通,且使得该流量调节件7用于调节经过流量调节件7的制冷剂的流量。这样一来,在空调100运行除霜模式时,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流入室外换热器4进行换热除霜之前,会经过流量调节件7进行制冷剂流量调节。通过压缩机3排气侧的流量调节件7调节制冷剂流量,可以降低制冷剂的压力,进而可以实现中压除霜,避免了能量的浪费。另外,通过流量调节件7调节制冷剂流量,可以根据室内的制热效果和室外换热器4的除霜效果来控制流量调节件7的开度,使得流量调节件7的开度达到一个优化的平衡点,进而既可以保证室内的制热效果较好,也可以保证室外换热器4的除霜效果较好。
继续参照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流量调节件7可以为电子膨胀阀71。由此,通过一个部件就可以调节制冷剂的流量,达到中压除霜的目的。这种将流量调节件7采用电子膨胀阀71的设计方案,使得空调100管路的连接方式较简单。
可选择的,参照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100的第一种替换方案的结构框图,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流量调节件7也可以包括第一电磁阀72以及第一减压管73。其中,第一电磁阀72的一端与压缩机3的出气口32连通,第一减压管73的一端与第一电磁阀72的另一端连通,第一减压管73的另一端与第四阀口21连通。也就是说,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流量调节件7采用第一电磁阀72和第一减压管73组成,进而来调节制冷剂的流量,实现中压除霜的方法。由于第一电磁阀72以及第一减压管73的成本较低,通过采用第一电磁阀72以及第一减压管73作为流量调节件7,可以降低空调100的成本。
继续参照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100还可以包括第三阀门8,第三阀门8的一端与蓄热器6连通,另一端连接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42与室内换热器5的第一端51之间。第三阀门8用于调节经过第三阀门8的制冷剂的流量。其中,蓄热器6的第二端62通过第三阀门8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42以及室内换热器5的第一端51连通。
通过设置第三阀门8,使得蓄热器6的第二端62通过第三阀门8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42以及室内换热器5的第一端51连通。这样一来,继续参照图2,当空调100制热时,控制第三阀门8处于开启状态,即第三阀门8的开度不为0。此时,压缩机3排出的一部分制冷剂流入蓄热器6换热后,从蓄热器6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三阀门8会被进一步的节流降压,由此,提高了从蓄热器6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度,进而,从第三阀门8流出的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4中的蒸发效率得以提高,空调100的制热效果也就得以提升。
继续参照图3,当空调100除霜时,控制第三阀门8处于开启状态,即第三阀门8的开度不为0。此时,压缩机3排出的一部分制冷剂流入室外换热器4换热,从室外换热器4流出后的制冷剂会流入蓄热器6中进行蒸发。而制冷剂在进入到蓄热器6之前,通过设置第三阀门8,制冷剂会先流入到第三阀门8中,进而在第三阀门8中被进一步的节流降压。由此,提高了从室外换热器4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度。进而,从第三阀门8流出的制冷剂在流入蓄热器6时,其蒸发效率得以提高,空调100的制热效果和除霜效果也就得以提升。
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100处于制冷模式时的结构框图,而空调100制冷时,控制第三阀门8处于关闭状态,即第三阀门8的开度为0。另外,此时第一阀门1的第二阀口12与第三阀口13导通,第一阀口11关闭,第二阀门2的第四阀口21与第六阀口23导通,第五阀口22与第七阀口24导通。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经流量调节件7以及第二阀门2后流入室外换热器4中换热,此时室外换热器4用作冷凝器,冷凝后的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4中流出。由于第三阀门8的开度为0,因此,从室外换热器4中流出的制冷剂全部流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此时室内换热器5用作蒸发器,蒸发过程可以带走室内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最后在室内换热器5中蒸发后的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5中流出,经第一阀门1后通过压缩机3的进气口31回流到压缩机3中,至此完成整个制冷循环。
由于空调100在制冷时,第三阀门8的开度为0,因此,此时的制冷剂不会分流到蓄热器6中,而是全部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由此,提高了室内换热器5的换热效率,可以有效保证室内的制冷效果。
综上,通过在空调100中设置第三阀门8,在空调100制热或除霜时,控制第三阀门8处于开启状态,可以提升空调100的制热效果和除霜效果。在空调100制冷时,控制第三阀门8处于关闭状态,可以提高室内换热器5的换热效率,有效保证室内的制冷效果。
继续参照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阀门8可以为电子膨胀阀81。由此,通过一个部件就可以调节制冷剂的流量,进而可以实现提升空调100的制冷、制热以及除霜效果的目的。这种将第三阀门8采用电子膨胀阀81的设计方案,使得空调100管路的连接方式较简单。
可选择的,参照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100的第二种替换方案的结构框图,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阀门8也可以包括第二电磁阀82以及第二减压管83。其中,第二电磁阀82的一端与蓄热器6连通,第二减压管83的一端与第二电磁阀82的另一端连通,第二减压管83的另一端与室内换热器5的第一端51以及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42分别连通。也就是说,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三阀门8采用第二电磁阀82和第二减压管83组成,进而达到调节制冷剂的流量,提升空调100的制冷、制热以及除霜效果的目的。由于第二电磁阀82以及第二减压管83的成本较低,因此,通过选择第二电磁阀82以及第二减压管83作为第三阀门8,可以降低空调100的成本。
可选择的,参照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100的第三种替换方案的结构框图,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流量调节件7可以采用第一电磁阀72以及第一减压管73,第三阀门8也可以采用第二电磁阀82以及第二减压管83。
继续参照图5,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100还可以包括油分离器9、第三电磁阀10、回油减压管111、第四电磁阀112、室外风扇113、室内风机114、气液分离器15、室外膨胀阀16、室内膨胀阀17、液侧截止阀18以及气侧截止阀19。
其中,油分离器9的一端连接于压缩机3的出气口32,另一端与第一阀门1的第一阀口11和流量调节件7均连接,用于将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中混合的润滑油进行分离,进而可以保证空调100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行。
第三电磁阀10连接于油分离器9与压缩机3的进气口31之间,用于打开或关闭回油流路。
回油减压管111的一端连接第三电磁阀10,另一端连接压缩机3的进气口31,用于对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压的润滑油进行降压,避免高压的润滑油直接进入压缩机3进而对压缩机3造成损坏。
室外膨胀阀16和室内膨胀阀17均位于室内换热器5与室外换热器4之间,其中,室外膨胀阀16位于靠近室外换热器4的一侧,室内膨胀阀17位于靠近室内换热器5的一侧,两者的作用均是对经冷凝器冷凝后的高压中温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使其成为容易蒸发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而达到提高蒸发器的蒸发效率的目的。
第四电磁阀112连接于油分离器9与第二阀门2的第四阀口21之间,第四电磁阀112可处于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其中,第四电磁阀112和流量调节件7连接于油分离器9与第二阀门2的第四阀口21之间的不同的流路上。
参照图2和图5,当空调100制热或制冷时,由于流量调节件7对制冷剂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进而会限制制冷剂的部分流量。此时使得第四电磁阀112处于打开状态,可使得制冷剂也能从第四电磁阀112所在的一条支路流入到室外换热器4中,由此,可以提高整个空调100流路的制冷剂流速,进而可以提高空调100的运行效率,提升空调100的制冷效果。
参照图3,当空调100除霜时,使得第四电磁阀112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从油分离器9排出的一部分制冷剂只能经过流量调节件7进而流入蓄热器6或室外换热器4中。进而,通过流量调节件7调节制冷剂流量,可以根据室内的制热效果和室外换热器4的除霜效果来控制流量调节件7的开度,使得流量调节件7的开度达到一个优化的平衡点,既可以保证室内的制热效果较好,也可以保证室外换热器4的除霜效果较好。
具体可参照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100处于除霜模式时的压焓图,其中,a为压缩机3(图3)的排气状态点,b室内换热器5(图3)冷凝后的状态点,c为室内膨胀阀17(图3)节流降压后的状态点,d为流量调节件7(图3)节流降压后的状态点,e为室外换热器4(图3)冷凝后的状态点,f为室外膨胀阀16(图3)节流降压后的状态点,g为第三阀门8(图3)降压后的状态点,i为蓄热器6(图3)蒸发后的状态点。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采用蓄热器6+流量调节件7的方案,既可以保证室内的制热效果较好,也可以保证室外换热器4的除霜效果较好。
继续参照图5,室外风扇113位于室外换热器4处,用于加速室外换热器4周围空气的流动,进而提高室外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
室内风机114位于室内换热器5处,用于加速室内换热器5周围空气的流动,进而提高室内换热器5的换热效率。
气液分离器15连接于压缩机3的进气口31与第一阀门1的第二阀口12和第二阀门2的第五阀口22之间之间,主要作用是贮存空调100系统内的部分制冷剂,防止压缩机3液击和制冷剂过多而稀释压缩机3油。
液侧截止阀18位于室外膨胀阀16和室内膨胀阀17之间,气侧截止阀19位于室内换热器5与第一阀门1的第三阀口13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液侧截止阀18和气侧截止阀19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示例性的,液侧截止阀18的数量为一个,气侧截止阀19的数量也为一个。
同样可以理解的是,室内换热器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示例性的,室内换热器5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室内换热器5串联在液侧截止阀18和气侧截止阀19之间,且每一个室内换热器5所在的支路上均设置一个室内膨胀阀17。
参照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蓄热器6的示意图,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蓄热器6可以包括连通管63以及蓄热材料64。其中,连通管63的一端与第七阀口24(图7)连通,另一端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42(图7)以及室内换热器5的第一端51(图7)连通,用于流通制冷剂。蓄热材料64与连通管63接触,用于与连通管63内的制冷剂换热。也就是说,蓄热器6中设置有连通管63,连通管63中可流通制冷剂,连通管63的周围包覆设置有蓄热材料64,蓄热材料64可与连通管63内的制冷剂换热。这样一来,当制冷剂经过蓄热器6的连通管63时,可以很容易的与蓄热材料64进行换热。由此,通过这种蓄热器6的设计,可以简单快捷的使制冷剂与蓄热器6进行换热,并且,这种蓄热器6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进一步的,蓄热器6中的蓄热材料64可以包括显示蓄热材料、相变蓄热材料、热化学蓄热材料以及吸附蓄热材料中的至少一种。这样,使得蓄热器6中的蓄热材料64的选择具有多样化,降低了蓄热材料64的选择难度,进而可以降低蓄热器6的制造难度。
当然,蓄热材料64的选择还可以是其他蓄热、散热能力强的材料,此处不作限定。
继续参照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器6还可以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65和第二温度传感器66。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65位于连通管63靠近第七阀口24(图7)一端,用于检测连通管63连通第七阀口24一端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66位于连通管63靠近室外换热器4(图7)一端,用于检测连通管63连通室外换热器4一端的温度。也就是说,第一温度传感器65和第二温度传感器66分别位于连通管63的首尾两端,分别用于检测两端的连通管63的温度。
这样一来,通过在连通管63的首尾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65和第二温度传感器66,且两者分别可以检测连通管63两端的温度,由此就可以实时监测制冷剂从进入到蓄热器6内到离开蓄热器6时的温度变化,进而就可以实时监测蓄热器6的换热性能,避免了因蓄热器6的换热性能失效而导致空调100的制热和除霜效果较差的问题发生。
继续参照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器6还可以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67,第三温度传感器67位于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温度传感器之间,用于检测蓄热材料64的温度。由此,在空调100制热时,通过设置第三温度传感器67检测蓄热材料64的温度,当蓄热材料64的温度较高、排气压力较低时,可以减小流量调节件7(图5)的开度,降低流入蓄热器6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而可以避免能量浪费,提升室内的制热效果。当蓄热材料64的温度较低、排气压力较高时,可以增大流量调节件7的开度,提高流入蓄热器6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而可以加大对蓄热器6的蓄热量,避免蓄热器6中的热量较少而导致空调100除霜时效果较差。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还可以包括室外机传感器和室内机传感器(均未在图中示出)。
室外机传感器包括气分入口温度传感器、气分入口低压压力传感器、压缩机出口温度传感器、压缩机出口高压压力传感器、室外换热器侧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室外换热器气管温度传感器、室外换热器液管温度传感器、室外换热器分流液管温度传感器。其中,气分入口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的吸气口的温度,气分入口低压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的吸气口的压力,压缩机出口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压缩机出口的温度,压缩机出口高压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压缩机出口的压力,室外换热器侧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的周边环境温度,室外换热器气管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内的气管的温度,室外换热器液管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内的液管的温度,室外换热器分流液管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的分流液管的温度。
室内机传感器包括液管温度传感器以及气管温度传感器。其中,液管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机中液管的温度,气管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机中气管的温度。
参照图10,图10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100的除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100的除霜方法,应用于上述空调100,包括步骤S10~S30。
S10:控制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第四阀口与第七阀口以及第五阀口与第六阀口连通。
可参照图2,首先控制第一阀口11与第三阀口13连通、第四阀口21与第七阀口24以及第五阀口22与第六阀口23连通,使得空调100运行制热模式。这样,从压缩机3流出的一部分制冷剂流向室内换热器5,并与室内空气换热。另一部分制冷剂流向蓄热器6,与蓄热器6进行换热,并向蓄热器6中存储热量。
S20:检测室外环境的温度是否低于预设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检测室外环境的温度,并比较室外环境的温度与预设值的大小,进而来判断是否需要运行除霜模式。
S30:若室外环境的温度低于预设值,控制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第四阀口与第六阀口连通,以及第五阀口与第七阀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室外环境的温度低于预设值时,此时则认为空调100的室外换热器4有结霜。进而控制第一阀口11与第三阀口13连通、第四阀口21与第六阀口23连通,以及第五阀口22与第七阀口24连通,使得空调100运行除霜模式除霜。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需要检测室外机液管(图中未示出)的温度,并比较室外机液管的温度与预设值的大小。进而,当室外环境的温度和室外机液管的温度均低于预设值时,此时则认为空调100的室外换热器4有结霜。进而控制第一阀口11与第三阀口13连通、第四阀口21与第六阀口23连通,以及第五阀口22与第七阀口24连通,使得空调100运行除霜模式除霜。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阀门,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以及第三阀口;所述第三阀口用于与所述第一阀口或所述第二阀口连通;
第二阀门,具有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以及第七阀口;所述第四阀口以及所述第五阀口中的一个用于与所述第六阀口连通,另一个用于与所述第七阀口连通;
压缩机,具有进气口以及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第一阀口以及所述第四阀口分别连通;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二阀口连通以及所述第五阀口分别连通;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阀口连通;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连通,第二端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以及,
蓄热器,所述蓄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阀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蓄热器用于与制冷剂交换热量并储存热量;
流量调节件,所述流量调节件位于所述压缩机的出气口与所述第四阀口之间;所述流量调节件的一端与压缩机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流量调节件用于调节经过所述流量调节件的所述制冷剂的流量;
第四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压缩机的出气口与所述流量调节件的进口之间,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流量调节件的出口与所述第四阀口之间;当空调为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时,所述第四电磁阀处于打开状态,当空调为除霜模式时,所述第四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
其中,蓄热器包括蓄热材料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蓄热材料的温度,以根据所述蓄热材料的温度增大或减小所述流量调节件的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件为电子膨胀阀,或者,
所述流量调节件包括:
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出气口连通;以及,
第一减压管,所述第一减压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减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还包括:
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的一端与所述蓄热器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三阀门用于调节经过所述第三阀门的所述制冷剂的流量;
其中,所述蓄热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三阀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门为电子膨胀阀,或者,
所述第三阀门包括:
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的一端与所述蓄热器连通;以及,
第二减压管,所述第二减压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减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器包括:
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七阀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用于流通所述制冷剂;
所述蓄热材料与所述连通管接触,用于与所述连通管内的制冷剂换热。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材料包括显示蓄热材料、相变蓄热材料、热化学蓄热材料以及吸附蓄热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器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连通管靠近所述第七阀口一端,用于检测所述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七阀口一端的温度;以及,
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连通管靠近所述室外换热器一端,用于检测所述连通管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一端的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之间。
9.一种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空调的除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霜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七阀口以及所述第五阀口与所述第六阀口连通;
检测室外环境的温度是否低于预设值;
若所述室外环境的温度低于所述预设值,控制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六阀口连通,以及所述第五阀口与所述第七阀口连通。
CN202210489724.1A 2022-05-06 2022-05-06 一种空调及其除霜方法 Active CN1148120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89724.1A CN114812024B (zh) 2022-05-06 2022-05-06 一种空调及其除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89724.1A CN114812024B (zh) 2022-05-06 2022-05-06 一种空调及其除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2024A CN114812024A (zh) 2022-07-29
CN114812024B true CN114812024B (zh) 2023-11-07

Family

ID=82511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89724.1A Active CN114812024B (zh) 2022-05-06 2022-05-06 一种空调及其除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12024B (zh)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5250A (en) * 1990-03-30 1992-11-2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thermal storage cycle control
KR970062622A (ko) * 1996-02-13 1997-09-12 구자홍 냉장고
JPH1123036A (ja) * 1997-07-04 1999-01-26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KR20110019818A (ko) * 2009-08-21 2011-03-02 백현정 제상 시스템
CN102706053A (zh) * 2011-03-28 2012-10-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外单元及其控制方法
CN202613832U (zh) * 2012-04-24 2012-12-19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JP2013122345A (ja) * 2011-12-12 2013-06-20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3196262A (zh) * 2013-04-19 2013-07-10 洛阳中懋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热气旁通除霜装置
WO2014049834A1 (ja) * 2012-09-28 2014-04-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蓄熱熱交換装置
CN104515217A (zh) * 2013-09-26 2015-04-15 海尔集团公司 蓄能空调和控制方法
CN104566699A (zh) * 2013-10-10 2015-04-29 海尔集团公司 蓄能多联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WO2015063846A1 (ja) * 2013-10-29 2015-05-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299797A (zh) * 2014-07-07 2016-02-03 Lg电子株式会社 蓄热式空气调节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524610A (zh) * 2016-11-22 2017-03-2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和空调
CN106705304A (zh) * 2017-01-10 2017-05-24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化霜控制方法
WO2018129839A1 (zh) * 2017-01-10 2018-07-19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蓄热组件和空调器
CN111473411A (zh) * 2020-05-22 2020-07-3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分体式空调器及运行方法
CN211977168U (zh) * 2020-03-24 2020-11-20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制热结霜的空调系统
CN212179118U (zh) * 2020-02-14 2020-12-1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5250A (en) * 1990-03-30 1992-11-2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thermal storage cycle control
KR970062622A (ko) * 1996-02-13 1997-09-12 구자홍 냉장고
JPH1123036A (ja) * 1997-07-04 1999-01-26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KR20110019818A (ko) * 2009-08-21 2011-03-02 백현정 제상 시스템
CN102706053A (zh) * 2011-03-28 2012-10-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外单元及其控制方法
JP2013122345A (ja) * 2011-12-12 2013-06-20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202613832U (zh) * 2012-04-24 2012-12-19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WO2014049834A1 (ja) * 2012-09-28 2014-04-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蓄熱熱交換装置
CN103196262A (zh) * 2013-04-19 2013-07-10 洛阳中懋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热气旁通除霜装置
CN104515217A (zh) * 2013-09-26 2015-04-15 海尔集团公司 蓄能空调和控制方法
CN104566699A (zh) * 2013-10-10 2015-04-29 海尔集团公司 蓄能多联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WO2015063846A1 (ja) * 2013-10-29 2015-05-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963971B2 (ja) * 2013-10-29 2016-08-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299797A (zh) * 2014-07-07 2016-02-03 Lg电子株式会社 蓄热式空气调节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524610A (zh) * 2016-11-22 2017-03-2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和空调
CN106705304A (zh) * 2017-01-10 2017-05-24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化霜控制方法
WO2018129839A1 (zh) * 2017-01-10 2018-07-19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蓄热组件和空调器
CN212179118U (zh) * 2020-02-14 2020-12-1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设备
CN211977168U (zh) * 2020-03-24 2020-11-20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制热结霜的空调系统
CN111473411A (zh) * 2020-05-22 2020-07-3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分体式空调器及运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2024A (zh)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64591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0832604U (zh) 空调器
CN107238226B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762642B (zh) 室外换热器、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154522B (zh) 一种多联空调机系统及除霜控制方法
CN108151350B (zh) 三管制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51934B (zh) 空调器
CN213841111U (zh) 空调器
CN112013515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KR101414860B1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CN113669939A (zh) 一种空调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CN114812024B (zh) 一种空调及其除霜方法
CN112710100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577101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013472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JP2021055876A (ja) 熱源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CN112013474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013473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6481291U (zh) 空调器
CN115127196A (zh) 蓄热化霜控制系统、控制方法以及空调器
CN112013471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51935A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12728800A (zh) 空调器
CN112797660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21035981U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