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11736A - 新风组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新风组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11736A
CN114811736A CN202210451717.2A CN202210451717A CN114811736A CN 114811736 A CN114811736 A CN 114811736A CN 202210451717 A CN202210451717 A CN 202210451717A CN 114811736 A CN114811736 A CN 1148117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nal circulation
air inlet
air
door
switch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517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庆壮
黄涛
陈永锋
刘武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5171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117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117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17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1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using more than one tilting member, e.g. with several pivoting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具体公开了一种新风组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所述新风组件包括壳体、第一内循环部件、第二内循环部件和风门,壳体上设有第一内循环进气口、第二内循环进气口和新风进气口,第一内循环进气口、第二内循环进气口和新风进气口间隔布置,第一内循环部件包括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第一内循环开关门可转动以开启和关闭第一内循环进气口且开合角度可调节,第二内循环部件包括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第二内循环开关门可转动以开启和关闭第二内循环进气口且开合角度可调节,所述风门与壳体相连,且风门设在新风进气口内以控制新风进气口的开启和关闭,且风门的开合角度可调节。本公开的新风组件,可以提高室内空气改善效果和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新风组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组件、一种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带新风功能的空调器,通过风管从室外吸风进入内部,通过过滤将空气中的灰尘和杂物过滤掉,最后通过空调内部的风管进入室内,使得新风功能得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相关技术中的新风空调,进气门的开启角度固定,当室内或室外风量较大时,气流倒灌噪声大,并且由于进气门开启角度固定,无法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节,例如在进气一侧出现窗帘遮挡,或者有障碍物阻碍,或者一侧未积尘角落,导致风门无法或者不变开启,影响用户体验。
本公开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新风组件,可以提高室内空气改善效果和用户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内循环进气口、第二内循环进气口和新风进气口,所述第一内循环进气口、第二内循环进气口和新风进气口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内循环部件包括第一内循环开关门,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相对于所述壳体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转动以开启和关闭所述第一内循环进气口,且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的开合角度可调节,所述第二内循环部件包括第二内循环开关门,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相对于所述壳体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转动以开启和关闭所述第二内循环进气口,且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的开合角度可调节;风门,所述风门与所述壳体相连,且所述风门设在所述新风进气口内以控制所述新风进气口的开启和关闭,且所述风门的开合角度可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开合角度为B1,且0°≤B1≤90°,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的开合角度为B2,且0°≤B2≤90°,所述风门的开合角度为B3,且0°≤B3≤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组件具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和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闭合且所述风门开启,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和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开启且所述风门关闭,在所述第三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和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开启且所述风门开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组件还具有第四状态、第五状态、第六状态和第七状态,在第四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闭合、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开启且所述风门开启,在第五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开启、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闭合且所述风门开启,在第六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闭合、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闭合且所述风门闭合,在第七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闭合、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开启且所述风门闭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的挡风面积小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的流通面积,和/或,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的挡风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内循环进气口的流通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进风机,所述进风机设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进风机在气体流动的方向上位于所述风门的下游,且所述进风机的进气口与所述新风进气口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机包括风叶,所述风叶的旋转轴的轴线与所述风门的旋转轴的轴线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间隔距离为A,且10≤A≤2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具有风道,所述风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循环进气口、第二内循环进气口和新风进气口连通,所述风道的出口与所述进风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过滤网在空气流通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内循环进气口、第二内循环进气口和所述新风进气口的下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和第三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器与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相连以控制所述述第一内循环开关开启和关闭所述第一内循环进气口,所述第二驱动器与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相连以控制所述述第二内循环开关开启和关闭所述第二内循环进气口,所述第二驱动器与所述风门相连以控制所述述风门开启和关闭所述新风进气口。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新风组件。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用户终端控制第一内循环部件、第二内循环部件和风门中至少一者的开启和关闭,和/或,通过用户终端控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第二内循环开关门和风门中至少一者的开合角度。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可以增加空调器选择模式的多样性,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且第一内循环部件和第二内循环部件处于开启状态。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的侧视图,且第一内循环部件和第二内循环部件处于开启状态。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且第一内循环部件和第二内循环部件处于关闭状态。
图4是图3中所示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所述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且风门处于开启状态。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的侧视图,且风门处于开启状态。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且第一内循环部件、第二内循环部件和风门处于开启状态。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的侧视图,且第一内循环部件、第二内循环部件和风门处于开启状态。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用户终端中用户交互界面的示意图,且新风组件的第一内循环部件、第二内循环部件和风门均闭合的状态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用户终端中用户交互界面的示意图,且新风组件的第一内循环部件、第二内循环部件和风门均完全开启的状态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用户终端中用户交互界面的示意图,新风组件的第一内循环部件、第二内循环部件和风门均部分开启的状态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壳体1,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新风进气口13,风道14,出风口15,
第一内循环部件2,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第一开关门本体211,第一转动部212,第二转动部213,第一支架22,第一板221,第二板222,第一限位筋23,
第二内循环部件3,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第二开关门本体311,第三转动部312,第四转动部313,第二支架32,第三板321,第四板322,第二限位筋33
风门4,进风机5,风叶51,过滤网6,连接管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包括壳体1、第一内循环部件2、第二内循环部件3和风门4,壳体1上设有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和新风进气口13,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和新风进气口13在壳体1左右方向间隔布置。
第一内循环部件2包括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壳体1相连,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相对于壳体1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转动以开启和关闭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且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开合角度可调节,第二内循环部件3包括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相对于壳体1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转动以开启和关闭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且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开合角度可调节,风门4设在新风进气口13内以控制新风进气口13的开启和关闭,且风门4的开合角度可调节。
具体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和第二循环开关在左右方向上相对间隔布置,壳体1上设有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与室内空间连通,即室内空间的空气通过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11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12进入新风组件。
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上端与壳体1相连,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下端与壳体1相连,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相对于壳体1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例如,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设有第一开关门本体211、第一转动部212和第二转动部213,第一转动部212的下端与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本体的上端相连,第二转动部213的上端与第一开关门本体211的下端相连,第一转动部212的上端与壳体1枢接,第二转动的下端与壳体1枢接,进而使第一开关门本体211转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
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上端与壳体1相连,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下端与壳体1相连,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相对于壳体1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例如,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设有第二开关门本体311、第三转动部312和第四转动部313,第三转动部312的下端与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本体的上端相连,第四转动部313的上端与第二开关门本体311的下端相连,第三转动部312的上端与壳体1枢接,第四转动部313的下端与壳体1枢接,进而使第二开关门本体311转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
具体地,进风组件还包括风门4,壳体1上设有新风进气口13,新风进气口13位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之间,且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在左右方向上对称布置在新风进气口13的左右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与室内空间连通,新风进气口13与室外空间连通,即室内空间的空气通过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进入进风组件,室外空间的空气通过新风进气口13进入进风组件。
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通过设置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和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且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可转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循环门转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并且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和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开合角度可调节,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和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开合角度控制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开启大小,从而调节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进气量,进而增加新风组件使用模式的多样性,提高室内空气改善效果和用户体验,并且还可根据室外的风量调整风门4的开合角度,控制新风进气口13的进气量,避免室外风量过大时,导致的气流倒灌造成的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开合角度为B1,且0°≤B1≤90°,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开合角度为B2,且0°≤B2≤90°,风门4的开合角度为B3,且0°≤B3 ≤90°。
例如,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开合角度每次可以调节10°、30°、45°。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开合角度每次可以调节10°、30°、45°。风门4的开合角度每次可以调节 10°、30°、45°。当风门4开合角度为0°时,风门4闭合,新风进气口13关闭,当开合角度为90°时,新风进气口13完全开合。
当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开合角度为0°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闭合,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关闭,当开合角度为90°时,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完全开合。当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开合角度为0°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闭合,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关闭,当开合角度为90°时,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完全开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组件具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和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闭合且风门4开启,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和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开启且风门4关闭,在第三状态下,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和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开启且风门4开启。
例如,新风组件还可以具有第四状态、第五状态、第六状态和第七状态,在第四状态下,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闭合、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开启且风门4开启,在第五状态下,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开启、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闭合且风门4开启,在第六状态下,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闭合、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闭合且风门4闭合,在第七状态下,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闭合、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开启且风门4闭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挡风面积小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流通面积,和/或,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挡风面积小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流通面积。
具体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挡风面积小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流通面积以提高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进气量,或者,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挡风面积小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流通面积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以提高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进气量,或者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挡风面积小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流通面积且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挡风面积小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流通面积以同时提高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进气量。
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相比相关技术中的风门4叶片是全封闭造成在进风时的进风量损失,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的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21的挡风面积小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流通面积且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挡风面积小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流通面积以增加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进风量,还可以降低进风时的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侧(如图4中所示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前侧)和第二侧(如图4中所示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后侧),第一侧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隙,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三侧(如图5中所示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前侧)和第四侧(如图5中所示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后侧),第三侧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内壁面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间隙。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前侧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设有第一预设间隙,第一预设间隙使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之间具有进风间隙。
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后侧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内壁面设有第二预设间隙,第二预设间隙使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之间具有进风间隙。
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第一预设间隙使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 11之间具有进风间隙可以增大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进气量,且可以避免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在装配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相接造成装配卡死。第二预设间隙使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之间具有进风间隙,可以增大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进气量,且可以避免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在装配时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内壁面相接造成装配卡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循环部件2还包括第一支架22,在关闭位置,第一支架22与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相配合以关闭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部件3还包括第二支架32,在关闭位置,第二支架32与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相配合以关闭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
具体地,第一支架22与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相配合以关闭或开启第一内循环进气口 11,例如,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从开启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第一支架22相接触以关闭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例如,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转动以使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后侧与第一支架22相接以关闭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
第二支架32的右端与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相配合以关闭或开启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例如,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从开启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时,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与第二支架32的相接触以关闭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侧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转动以使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后侧与第二支架32相接以关闭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
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通过设置第一支架22和第二支架32,第一支架22和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相配合以关闭和开启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从而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在新风组件非工作状态下可以关闭,避免了非工作状态下杂物进入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还可以通过第一支架22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闭合不稳定。第二支架32和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相配合以关闭和开启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从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在新风组件非工作状态下可以关闭,避免了非工作状态下杂物进入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可以通过第二支架32进行限位,避免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闭合不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2包括第一板221和第二板222,第一板221相对于第二板222邻近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第二侧与第一板221邻近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一侧端面之间具有第三预设间隙,第二支架32包括第三板321和第四板322,第三板321邻近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第四侧与第三板321邻近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一侧端面之间具有第四预设间隙。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板221的右端与第二板222的上端相连,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后侧与第一板221的右侧之间具有第三预设间隙,第三预设间隙使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第一板221之间形成进风间隙,进一步提高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进风量。
第三板321的后端与第四板322的上端相连,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后侧与第三板321 的左侧之间具有第四预设间隙,第四预设间隙使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与第三板321之间形成进风间隙,进一步提高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进风量。
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组件,第三预设间隙提高了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进气量,且降低进风时的噪音,避免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在装配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相接造成装配卡死。第四预设间隙提高了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进气量,避免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在装配时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内壁面相接造成装配卡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在其高度方向(如图10所示的上下方向)上相对布置有第五侧(如图10中所示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上侧)和第六侧(如图10中所示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下侧),第五侧和第六侧中至少一个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之间具有第五预设间隙(未示出),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在其高度方向(如图10所示的上下方向)上相对布置有第七侧(如图10中所示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上侧)和第八侧(如图10中所示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下侧),第七侧和第八侧中至少一个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内壁面之间具有第六预设间隙。
具体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上侧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在上下方向上设有第五预设间隙,或者,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下侧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第五预设间隙,或者,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上侧和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下侧均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第五预设间隙。
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上侧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内壁面在上下方向上设有第六预设间隙,或者,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下侧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内壁面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第六预设间隙,或者,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上侧和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下侧均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内壁面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第六预设间隙。
本公开实施例的进风组件,通过第五预设间隙和第六预设间隙,可以使增大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进气量,避免了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在装配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内壁面相接造成卡死,避免了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在装配时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内壁面相接造成卡死,降低了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风时的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1,且2mm≤D1≤8mm,第二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2,且2mm≤D2≤8mm,第三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3,且2mm≤D3≤8mm,第四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4,且2mm≤D4≤8mm,第五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5,第六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6,且 2mm≤D6≤8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循环部件2还包括第一限位筋23,第一限位筋23位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内,第一限位筋23与第一支架2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布置,且第一限位筋 23用于限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转动范围,避免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超范围的转动造成进风组件的损伤。
第二内循环部件3还包括第二限位筋33,第二限位筋33位于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内,第二限位筋33与第二支架3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布置,且第二限位筋33用于限制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转动范围,避免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超范围的转动造成进风组件的损伤。
例如,第一预设间隙的尺寸D1、第三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3、第五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5 且均可以为2mm、3mm、4mm、5mm、6mm、7mm、8mm,可以提高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进风量,且避免进风时噪音。第二预设间隙的尺寸D2、第四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4、第六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6且均可以为2mm、3mm、4mm、5mm、6mm、7mm、8mm可以提高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进风量,且避免进风时噪音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
内循环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组件还包括进风机5,进风机5设在壳体1内,且进风机 5在气体流动的方向上位于风门4的下游,且进风机5的进气口与新风进气口13在壳体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
具体地,进风机5位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和新风进气口13的前侧,新风进气口13与进风机5的进气口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布置,外部空气经过新风进气口13进入壳体1后无需通过折弯的风道14即可进入进风机5内,从而缩短了气体的进风路径,提高了进风效率。
可选地,将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和新风进气口13设在进风机 5的后侧,使通过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和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的空气也可快速的进入进风机5内,提高室内空气的进风效率,进而提高对室内空气的改善效果。
可选地,新风进气口13与进风机5的进气口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布置,使风门4与进风机5进气口的气体流动方向上保持同向,可以缩短气体的进风路径,使通过新风进气口13气体沿着直线路径进入进风机5的进气口内,提高进风效率。
例如,进风机5为离心风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机5包括风叶51,风叶51的旋转轴的轴线与风门4的旋转轴的轴线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的间隔距离为A,且10≤A≤25mm。
具体地,如图8所示,风门4的旋转轴沿上下方向延伸,风叶5151的旋转轴沿前后方向延伸,且风门44的旋转轴的轴线与风叶5151的旋转轴的轴线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距离为A。
例如,A可以为10mm、11mm、12mm、13.5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20mm、21mm、22.5mm、23mm、24mm、25mm。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将风门4的旋转轴偏离风叶 51的旋转轴的设置,使进风机5的进风更加顺畅,而且在空间上提高结构的紧凑性,同时通过风叶51的转动加速气体的流通,进一步提高进入进风机5的气体的顺畅度,以提高对室内空气改善的效果。
例如,风叶51的旋转轴的轴线可以相对风门4的旋转轴的轴线进行偏左或偏右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内具有风道14,风道14的进口分别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和新风进气口13连通,风道14的出口与进风机5的进气口连通,新风组件还包括过滤网6,过滤网6设在壳体1内,且过滤网6设在风道14的进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内具有风道14,风道14的进口分别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和新风进气口13连通,风道14的出口与进风机5的进气口连通,新风组件还包括过滤网6,过滤网6设在壳体1内,且过滤网6设在在空气流通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和新风进气口13的下游。
具体地,过滤网6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壳体1连接,在空气流通的方向上,过滤网6设在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和新风进气口13的下游,且过滤网6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壳体1连接,即过滤网6能够过滤通过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和新风进气口13进入风道14的气体,可以理解的是,进入风道14进口的气体均为过滤网6过滤后的气体。
可选地,通过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和新风进气口13进入壳体 1内的气体均通过过滤网6进入到风道14的进口处,使进入风道14内的气体通过过滤网6过滤,避免室内和室外空气中掺杂的杂物进入新风组件内,提高新风组件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过滤网6为HEPA网,可以对流通的气体进行过滤并杀菌,提高进入室内的空气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和第三驱动器,第一驱动器与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相连以控制述第一内循环开关开启和关闭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驱动器与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相连以控制述第二内循环开关开启和关闭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第二驱动器与风门4相连以控制述风门4开启和关闭新风进气口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上设有出风口15,出风口15的一端与风道14的出口连通,出风口15的另一端与外界连通。
可选地,通过出风口15的设置,可以使风道14的出口与外界连通,提高气体的传输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组件还包括连接管7,连接管77的一端与新风进气口1313连通,连接管77的另一端与外界连通。
可选地,通过连接管77的设置,可以使新风进气口1313与外界连通,提高进风效率,进而提高进风量,使外界的空气传输至室内更加顺畅,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器(未示出)、第二驱动器(未示出)和第三驱动器(未示出),第一驱动器与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相连以控制述第一内循环开关开启和关闭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驱动器与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相连以控制述第二内循环开关开启和关闭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第三驱动器与风门4相连以控制述风门4开启和关闭新风进气口13。
具体地,第一驱动器对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控制,使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可以单独开启或关闭,第二驱动器对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控制,使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可以单独开启或关闭,第三驱动器对风门4的控制,使风门4可以单独开启或关闭。
可选地,通过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和风门4对第一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进气口12和新风进气口13的开启和关闭,以提供多种模式,如内循环模式,即开启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和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内循环和外循环模式,即开启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和风门4、外循环模式,即开启风门4,使模式选择多样化,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提高用户的体验。
可选地,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对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和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控制,可以使室内的空气流通到过滤网6,并经过滤网6过滤后输送回室内,形成室内空气的内部循环,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对风门4的控制,可以将室外的空气流通到室内,提高室内空气的改善效果,进而提高用户体验。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和风门4三者的独立开启和关闭,满足不同的需求,增加使用模式的数量和使用功能,提高用户的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新风组件。
具体地,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模式选择,并在不同模式下满足提高室内空气改善效果,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100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用户终端控制第一内循环部件2、第二内循环部件3和风门4中至少一者的开启和关闭,和/或,通过用户终端控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和风门4中至少一者的开合角度。
例如,用户终端控制第一内循环部件2开启、第二内循环部件3开启且风门4关闭,即对应新风组件的第二状态,或者第一内循环部件2关闭、第二内循环部件3开启且风门 4关闭,即对应新风组件的第七状态,或者第一内循环部件2开启、第二内循环部件3关闭且风门4开启,即对应新风组件的第五状态,或者第一内循环部件2关闭、第二内循环部件3开启且风门4开启,即对弈新风组件的第四状态,或者第一内循环部件2开启、第二内循环部件3开启且风门4开启,即对应新风组件的第三状态,或者第一内循环部件2 关闭、第二内循环部件3关闭且风门4开启,即对应新风组件的第一状态,或者第一内循环部件2关闭、第二内循环部件3关闭且风门4关闭,即对应新风组件的第六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进风模式,提高新风组件模式的多样性和用户体验。
如图13所示,用户终端可以控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和风门 4的开合角度,例如可以控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开合30°、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开合30°和风门4开合30°,或者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开合60°、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开合 30°和风门4开合90°,或者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开合30°、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开合 60°和风门4开合60°。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根据需求调整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和风门4的开合角度,提高新风组件模式的多样性和用户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100控制方法,可以增加空调器100选择模式的多样性,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操作界面设置有操作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和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中的至少一者,和/或,风门4的打开角度的控制界面。
例如,用户终端可以为手机APP或者带有操作屏幕的遥控器,手机APP的操作界面上设有操作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和风门4的按键或者图案。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公开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内循环进气口、第二内循环进气口和新风进气口,所述第一内循环进气口、第二内循环进气口和新风进气口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
所述第一内循环部件包括第一内循环开关门,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相对于所述壳体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转动以开启和关闭所述第一内循环进气口,且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的开合角度可调节,所述第二内循环部件包括第二内循环开关门,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相对于所述壳体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转动以开启和关闭所述第二内循环进气口,且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的开合角度可调节;
风门,所述风门与所述壳体相连,且所述风门设在所述新风进气口内以控制所述新风进气口的开启和关闭,且所述风门的开合角度可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开合角度为B1,且0°≤B1≤90°,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的开合角度为B2,且0°≤B2≤90°,所述风门的开合角度为B3,且0°≤B3≤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组件具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和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闭合且所述风门开启,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和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开启且所述风门关闭,在所述第三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和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开启且所述风门开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组件还具有第四状态、第五状态、第六状态和第七状态,在第四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闭合、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开启且所述风门开启,在第五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开启、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闭合且所述风门开启,在第六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闭合、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闭合且所述风门闭合,在第七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闭合、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开启且所述风门闭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的挡风面积小于第一内循环进气口的流通面积,和/或,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的挡风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内循环进气口的流通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风机,所述进风机设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进风机在气体流动的方向上位于所述风门的下游,且所述进风机的进气口与所述新风进气口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机包括风叶,所述风叶的旋转轴的轴线与所述风门的旋转轴的轴线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间隔距离为A,且10≤A≤25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具有风道,所述风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循环进气口、第二内循环进气口和新风进气口连通,所述风道的出口与所述进风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过滤网在空气流通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内循环进气口、第二内循环进气口和所述新风进气口的下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和第三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器与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相连以控制所述述第一内循环开关开启和关闭所述第一内循环进气口,所述第二驱动器与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相连以控制所述述第二内循环开关开启和关闭所述第二内循环进气口,所述第二驱动器与所述风门相连以控制所述述风门开启和关闭所述新风进气口。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
11.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用户终端控制第一内循环部件、第二内循环部件和风门中至少一者的开启和关闭,和/或,通过用户终端控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第二内循环开关门和风门中至少一者的开合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操作界面设置有操作所述第一内循环开关门和所述第二内循环开关门中的至少一者,和/或,所述风门的打开角度的控制界面。
CN202210451717.2A 2022-04-26 2022-04-26 新风组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48117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51717.2A CN114811736A (zh) 2022-04-26 2022-04-26 新风组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51717.2A CN114811736A (zh) 2022-04-26 2022-04-26 新风组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1736A true CN114811736A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09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51717.2A Pending CN114811736A (zh) 2022-04-26 2022-04-26 新风组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11736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49945A (ko) * 2003-11-24 2005-05-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US20160131377A1 (en) * 2014-11-12 2016-05-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214370590U (zh) * 2021-02-25 2021-10-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KR20210150311A (ko) * 2020-06-03 2021-12-10 (주)마스윈 시로코팬 직결형 송풍기를 갖는 수직형 공조기
CN113983551A (zh) * 2021-09-30 2022-01-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的新风装置、具有其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383209A (zh) * 2022-01-06 2022-04-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新风组件和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49945A (ko) * 2003-11-24 2005-05-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US20160131377A1 (en) * 2014-11-12 2016-05-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KR20210150311A (ko) * 2020-06-03 2021-12-10 (주)마스윈 시로코팬 직결형 송풍기를 갖는 수직형 공조기
CN214370590U (zh) * 2021-02-25 2021-10-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CN113983551A (zh) * 2021-09-30 2022-01-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的新风装置、具有其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383209A (zh) * 2022-01-06 2022-04-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新风组件和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75280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14199590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3357811B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113237138A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KR100596254B1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56754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0296241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토출 그릴
CN2151129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4811736A (zh) 新风组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N113566355A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01515578A (ja) 室内型空調機用の空気案内アセンブリ
KR102060713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16143824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909306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979026U (zh) 进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1575282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503807U (zh) 进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0197463U (zh) 风管机的出风框组件及风管机
CN110068051B (zh) 风管机的出风框组件及风管机
CN220567365U (zh) 空调器
CN111140921A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925942U (zh) 一种窗户空调
CN221035968U (zh) 出风框组件和空调器
CN215372698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7817062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