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79026U - 进风组件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进风组件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79026U
CN217979026U CN202220998442.XU CN202220998442U CN217979026U CN 217979026 U CN217979026 U CN 217979026U CN 202220998442 U CN202220998442 U CN 202220998442U CN 217979026 U CN217979026 U CN 2179790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air
internal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switch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9844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庆壮
黄涛
陈永锋
刘武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9844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790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790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790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进风组件及一种空调器,所述进风组件包括壳体和内循环部件,壳体上设有内循环进气口和新风进气口,内循环进气口构成室内空气循环通道,新风进气口构成室外气流进入室内的通道,内循环部件包括内循环开关门,内循环开关门与壳体相连,内循环开关门相对于壳体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转动以开启和关闭内循环进气口,内循环开关门的挡风面积小于内循环进气口的流通面积。本公开的进风组件,可以提高新风进风量,还可降低噪声。

Description

进风组件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进风组件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带新风功能的空调器,通过风管从室外吸风进入内部,通过将空气中的灰尘和杂物过滤掉,最后通过空调内部的风管进入室内,使得新风功能得以实现,同时部分空调还有内循环风门,实现室内空气循环。
发明内容
公开内容
本公开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相关技术中的新风空调,内循环风门叶片是全封闭的或者仅预留很小运动间隙,导致在开启新风模式下,进风风量有损失,且新风噪音也会偏高,造成整个新风体验效果较差。
本公开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进风组件,可以提高新风进风量,还可降低噪声。
本公开实施例的还提出一种空调器。
本公开实施例的进风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内循环进气口和新风进气口,所述内循环进气口构成室内空气循环通道,所述新风进气口构成室外气流进入室内的通道;内循环部件,所述内循环部件包括内循环开关门,所述内循环开关门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内循环开关门相对于所述壳体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转动以开启和关闭所述内循环进气口,所述内循环开关门的挡风面积小于所述内循环进气口的流通面积。
本公开实施例的进风组件,可以提高新风进风量,还可降低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循环开关门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内循环进气口的内壁面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循环部件还包括第一支架,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内循环开关门相配合以关闭所述内循环进气口内循环进气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相对于所述第二板邻近所述内循环开关门,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板邻近所述内循环进气口的一侧之间具有第三预设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循环开关门在其高度方向上相对布置有第五侧和第六侧,所述第五侧和第六侧中至少一个与所述内循环进气口的内壁面之间具有第五预设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1,且2mm≤D1≤8mm,所述第二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2,且2mm≤D2≤8mm,所述第三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3,且2mm≤D3≤8mm,所述第四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4,且2mm≤D4≤8mm,所述第五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5,且2mm ≤D5≤8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循环进气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内循环进气口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布;所述内循环部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内循环部件分别与所述壳体相连,且多个所述内循环部件与多个所述内循环进气口一一对应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组件还包括风门,所述风门与所述壳体相连,且所述风门设在所述新风进气口内以控制所述新风进气口的开启和关闭,在新风模式下,所述风门开启,所述内循环开关门关闭,气流可从所述内循环进气口未被遮挡的通道以及所述新风进气口进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组件还包括进风机,所述进风机设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进风机在气体流动的方向上位于所述风门的下游,且所述进风机的进气口与所述新风进气口在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上相对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具有风道,所述风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室内空气循环通道和室外进入室内的通道连通,所述风道的出口与所述进风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进风组件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过滤网在空气流通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内循环进气口和所述新风进气口的下游。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进风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的进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4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进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的进风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
壳体1,内循环进气口11,,新风进气口12,风道13,
第一内循环部件2,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第一开关门本体211,第一转动部212,第二转动部213,第一支架22,第一板221,第二板222,第一限位筋23,
第二内循环部件3,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第二开关门本体311,第三转动部312,第四转动部313,第二支架32,第三板321,第四板322,第二限位筋33
风门4,进风机5,过滤网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进风组件包括壳体1和内循环部件,壳体上设有内循环进气口11和新风进气口12,内循环进气口11构成室内空气循环通道,新风进气口 12构成室外气流进入室内的通道,内循环部件包括内循环开关门21,内循环开关门21与壳体1相连,内循环开关门21相对于壳体1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转动以开启和关闭内循环进气口11,内循环开关门21的挡风面积小于内循环进气口11的流通面积。
可选地,内循环进气口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内循环进气口11在壳体1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布,内循环部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内循环部件分别与壳体1相连,且多个内循环部件与多个内循环进气口11一一对应相连。
例如,内循环进气口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内循环进气口11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且新风进气口12位于两个内循环进气口11之间,内循环部件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内循环部件2和第二内循环部件3,第一内循环部件2和第二内循环部件3分别设在两个内循环进气口11内。
第一内循环部件2包括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壳体1相连,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相对于壳体1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转动以开启和关闭左侧的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部件3包括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相对于壳体1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转动以开启和关闭位于右侧的内循环进气口11,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挡风面积小于内循环进气口11的流通面积,和/或,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挡风面积小于内循环进气口11的流通面积。
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上端与壳体1相连,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下端与壳体1相连,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相对于壳体1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一进气口11。例如,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 设有第一开关门本体211、第一转动部212和第二转动部213,第一转动部212的下端与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本体的上端相连,第二转动部213的上端与第一开关门本体211的下端相连,第一转动部212的上端与壳体1枢接,第二转动部213的下端与壳体1枢接,进而使第一开关门本体211转动以开启或关闭位于左侧的内循环进气口11。
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上端与壳体1相连,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下端与壳体1相连,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相对于壳体1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以开启或关闭位于右侧的内循环进气口11。例如,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设有第二开关门本体311、第三转动部312和第四转动部313,第三转动部312的下端与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本体的上端相连,第四转动部313的上端与第二开关门本体311的下端相连,第三转动部312的上端与壳体1枢接,第四转动部313的下端与壳体1枢接,进而使第二开关门本体311转动以开启或关闭位于右侧的内循环进气口11。
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挡风面积小于左侧的内循环进气口11的流通面积,以在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关闭且新风进气口打开的情况下,提高室外气流进入室内的通道内的进气量,室内空气通过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内循环进气口11之间的间隙进入壳体内,平衡了进出风的气压,减小了新风进气时的气流噪声。
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挡风面积小于右侧的内循环进气口11的流通面积,以在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关闭且新风进气口打开的情况下,提高室外气流进入室内的通道内的进气量,室内空气通过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内循环进气口11之间的间隙进入壳体内,平衡了进出风的气压,减小了新风进气时的气流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侧(如图2中所示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的前侧)和第二侧(如图2中所示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的后侧),第一侧与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隙,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三侧(如图3中所示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的前侧)和第四侧(如图3中所示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的后侧),第三侧与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间隙。
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前侧与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设有第一预设间隙,第一预设间隙使内循环开关门21与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之间具有进风间隙。
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后侧与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设有第二预设间隙,第二预设间隙使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与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之间具有进风间隙。
本公开实施例的进风组件,第一预设间隙使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左侧内循环进气口 11之间具有进风间隙可以增大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进气量,且可以避免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在装配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相接造成装配卡死。第二预设间隙使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与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之间具有进风间隙,可以增大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进气量,且可以避免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在装配时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与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相接造成装配卡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循环部件2还包括第一支架22,在关闭位置,第一支架22与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相配合以关闭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部件3还包括第二支架32,在关闭位置,第二支架32与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相配合以关闭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支架22与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相配合以关闭或开启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11,例如,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从开启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第一支架22相接触以关闭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例如,内循环开关门21转动以使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后侧与第一支架22相接以关闭左侧内循环进气口 11。
第二支架32的右端与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相配合以关闭或开启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例如,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从开启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时,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与第二支架32的相接触以关闭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侧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转动以使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后侧与第二支架32相接以关闭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
本公开实施例的进风组件,通过设置第一支架22和第二支架32,第一支架22和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相配合以关闭和开启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从而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在进风组件非工作状态下可以关闭,避免了非工作状态下杂物进入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还可以通过第一支架22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闭合不稳定。第二支架32和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相配合以关闭和开启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从而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在进风组件非工作状态下可以关闭,避免了非工作状态下杂物进入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可以通过第二支架32进行限位,避免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闭合不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2包括第一板221和第二板222,第一板221相对于第二板222邻近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第二侧与第一板221邻近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一侧端面之间具有第三预设间隙,第二支架32包括第三板321和第四板322,第三板321邻近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第四侧与第三板321邻近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一侧端面之间具有第四预设间隙。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板221的右端与第二板222的上端相连,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后侧与第一板221的右侧之间具有第三预设间隙,第三预设间隙使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第一板221之间形成进风间隙,进一步提高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进风量。
第三板321的后端与第四板322的上端相连,第二内循环开关门22的后侧与第三板321 的左侧之间具有第四预设间隙,第四预设间隙使第二内循环开关门21与第三板321之间形成进风间隙,进一步提高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进风量。
本公开实施例的进风组件,第三预设间隙提高了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进气量,且降低进风时的噪音,避免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在装配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相接造成装配卡死。第四预设间隙提高了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进气量,避免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在装配时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与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相接造成装配卡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循环部件2还包括第一限位筋23,第一限位筋23位于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内,第一限位筋23与第一支架2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布置,且第一限位筋 23用于限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转动范围,避免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超范围的转动造成进风组件的损伤,并且确定关闭内循环开关门21的转动终点。
第二内循环部件3还包括第二限位筋33,第二限位筋33位于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内,第二限位筋33与第二支架3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布置,且第二限位筋33用于限制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转动范围,避免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超范围的转动造成进风组件的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在其高度方向(如图5所示的上下方向)上相对布置有第五侧(如图5中所示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的上侧)和第六侧(如图5中所示第一内循环开关门的下侧),第五侧和第六侧中至少一个与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之间具有第五预设间隙(未示出),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在其高度方向(如图5所示的上下方向)上相对布置有第七侧(如图5中所示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的上侧)和第八侧(如图5中所示第二内循环开关门的下侧),第七侧和第八侧中至少一个与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之间具有第六预设间隙。
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上侧与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在上下方向上设有第五预设间隙,或者,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下侧与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第五预设间隙,或者,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上侧面和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下侧均与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第五预设间隙。
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上侧与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在上下方向上设有第六预设间隙,或者,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下侧与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第六预设间隙,或者,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上侧和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下侧均与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内壁面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第六预设间隙。
本公开实施例的进风组件,通过第五预设间隙和第六预设间隙,可以使增大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和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的进气量,避免了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在装配时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与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内壁面相接造成卡死,避免了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在装配时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与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内壁面相接造成卡死,降低了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进风时的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1,且2mm≤D1≤8mm,第二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2,且2mm≤D2≤8mm,第三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3,且2mm≤D3≤8mm,第四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4,且2mm≤D4≤8mm,第五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5,第六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6,且 2mm≤D6≤8mm。
例如,第一预设间隙的尺寸D1、第三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3、第五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5 且均可以为2mm、3mm、4mm、5mm、6mm、7mm、8mm,可以提高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的进风量,且避免进风时噪音。第二预设间隙的尺寸D2、第四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4、第六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6且均可以为2mm、3mm、4mm、5mm、6mm、7mm、8mm可以提高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的进风量,且避免进风时噪音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组件还包括风门4,风门4设在新风进气口12内以控制新风进气口12的开启和关闭。
具体地,如图1至图5进风组件还包括风门4,壳体1上设有新风进气口12,新风进气口12位于内循环进气口11和之间,且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和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在左右方向上对称布置在新风进气口12的左右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和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与室内空间连通,新风进气口12与室外空间连通,即室内空间的空气通过内循环进气口11和进入进风组件,室外空间的空气通过新风进气口12进入进风组件。
本公开实施例的进风组件,通过第一内循环部件2、第二内循环部件3和风门4分别控制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和新风进气口12的开启和关闭,从而可根据用户的选择开启内循环或者新风外循环,提高进风组件的功能和模式的数量,进而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提高室内空气改善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组件还包括进风机5,进风机5设在壳体1内,且进风机5在气体流动的方向上位于风门4的下游,且进风机5的进气口与新风进气口12在壳体1的前后方向上相对布置。
具体地,进风机5位于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和新风进气口12的前侧,新风进气口12与进风机5的进气口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布置,外部空气经过新风进气口12进入壳体1后无需通过折弯的风道即可进入进风机5内,从而缩短了气体的进风路径,提高了进风效率。
可选地,将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和新风进气口12设在进风机 5的后侧,使通过内循环进气口11和的空气也可快速的进入进风机5内,提高室内空气的进风效率,进而提高对室内空气的改善效果。
可选地,新风进气口12与进风机5的进气口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布置,使风门4与进风机5进气口的气体流动方向上保持同向,可以缩短气体的进风路径,使通过新风进气口12气体沿着直线路径进入进风机5的进气口内,提高进风效率。
例如,进风机5为离心风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内具有风道13,风道13的进口分别与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和新风进气口12连通,风道13的出口与进风机5的进气口连通,进风组件还包括过滤网6,过滤网6设在壳体1内,过滤网6在空气流通的方向上位于内循环进气口11和新风进气口12的下游。
具体地,过滤网6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壳体1连接,在空气流通的方向上,过滤网6设在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和新风进气口12的下游,即过滤网6能够过滤通过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和新风进气口12进入风道13的气体,可以理解的是,进入风道13进口的气体均为过滤网6过滤后的气体。
可选地,通过左侧内循环进气口11、右侧内循环进气口11和新风进气口12进入壳体 1内的气体均通过过滤网6进入到风道13的进口处,使进入风道13内的气体通过过滤网6过滤,避免室内和室外空气中掺杂的杂物进入新风组件内,提高新风组件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过滤网6为HEPA网,可以对流通的气体进行过滤并杀菌,提高进入室内的空气质量。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如上述的进风组件。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采用上述的进风组件,可以提高空调器的进风量,降低进风时的噪声,避免第一内循环开关门21和第二内循环开关门31在装配时卡死,进而提高空调器的装配效率。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公开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内循环进气口和新风进气口,所述内循环进气口构成室内空气循环通道,所述新风进气口构成室外气流进入室内的通道;
内循环部件,所述内循环部件包括内循环开关门,所述内循环开关门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内循环开关门相对于所述壳体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可转动以开启和关闭所述内循环进气口,所述内循环开关门的挡风面积小于所述内循环进气口的流通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开关门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内循环进气口的内壁面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部件还包括第一支架,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内循环开关门相配合以关闭所述内循环进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相对于所述第二板邻近所述内循环开关门,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板邻近所述内循环进气口的一侧之间具有第三预设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开关门在其高度方向上相对布置有第五侧和第六侧,所述第五侧和第六侧中至少一个与所述内循环进气口的内壁面之间具有第五预设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1,且2mm≤D1≤8mm,所述第三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3,且2mm≤D3≤8mm,所述第五预设间隙的尺寸为D5,且2mm≤D5≤8m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进气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内循环进气口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
所述内循环部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内循环部件分别与所述壳体相连,且多个所述内循环部件与多个所述内循环进气口一一对应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门,所述风门与所述壳体相连,且所述风门设在所述新风进气口内以控制所述新风进气口的开启和关闭,在新风模式下,所述风门开启,所述内循环开关门关闭,气流可从所述内循环进气口未被遮挡的通道以及所述新风进气口进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风机,所述进风机设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进风机在气体流动的方向上位于所述风门的下游,且所述进风机的进气口与所述新风进气口在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上相对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具有风道,所述风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室内空气循环通道和室外进入室内的通道连通,所述风道的出口与所述进风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进风组件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过滤网在空气流通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内循环进气口和所述新风进气口的下游。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进风组件。
CN202220998442.XU 2022-04-26 2022-04-26 进风组件及空调器 Active CN2179790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98442.XU CN217979026U (zh) 2022-04-26 2022-04-26 进风组件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98442.XU CN217979026U (zh) 2022-04-26 2022-04-26 进风组件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79026U true CN217979026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66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98442.XU Active CN217979026U (zh) 2022-04-26 2022-04-26 进风组件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790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3225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237138A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108613262A (zh) 厨房空调内机及厨房空调装置
CN2156754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050116217A (ko) 창문형 공기조화기
CN111623421A (zh) 一体式空调
CN217979026U (zh) 进风组件及空调器
JP2001515578A (ja) 室内型空調機用の空気案内アセンブリ
CN211011641U (zh) 整体式空调
CN209877201U (zh) 一种除湿机
KR100564440B1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511293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575282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503807U (zh) 进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14383209A (zh) 新风组件和空调器
CN210118833U (zh) 天花机的面板组件及天花机
CN210320313U (zh) 一种风道系统和空调器
CN21014163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096249U (zh) 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20707463U (zh) 一种多电机控制的换气取暖一体式线型浴霸
KR101371628B1 (ko)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의 송풍기유니트
CN218348777U (zh) 空调烟机
KR20070053834A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5260110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JP4857794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