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10319B - 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10319B
CN114810319B CN202110118760.2A CN202110118760A CN114810319B CN 114810319 B CN114810319 B CN 114810319B CN 202110118760 A CN202110118760 A CN 202110118760A CN 114810319 B CN114810319 B CN 1148103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opening
control module
temperature control
cool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1876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10319A (zh
Inventor
林承伯
丁尚芬
徐昆朋
张旭
何炎迎
吴广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1876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103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10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0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103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03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在发动机完成暖机启动后,调节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温控模块的开度,直至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根据发动机工况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确定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初始开度与目标开度;将温控模块的开度调整为初始开度,基于初始开度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以使温控模块的开度与目标开度之间的偏差处于预设范围内。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温控模块的开度执行和冷却液的温度反馈之间的时间差,提高温控模块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速度和温控模块的开度的准确性,提高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部分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温控模块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的温度进行调节,一般而言,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缸盖出水口的水温最高,可用于反映风险,因而现有的温控模块通常是基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水口的冷却液的温度进行开度的控制。然而,这种开度调节方式在温控模块的开度的调节后,冷却液需要流经一个循环重新回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水口时方可读到水温的响应,使得温控模块的开度响应和冷却液的温度响应之间存在迟滞,无法精确控制冷却液的温度,导致发动机冷却系统可靠性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可以提高发动机冷却系统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发动机完成暖机启动后,调节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温控模块的开度,直至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
根据发动机工况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确定对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初始开度与所述目标开度;
将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调整为所述初始开度,基于所述初始开度对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以使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与所述目标开度之间的偏差处于预设范围内。
其中,所述在发动机完成暖机启动后,调节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温控模块的开度,直至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发动机暖机启动的过程中,根据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调节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
在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暖机退出阈值、或环境温度低于环境温度阈值且暖机启动的时长超过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最大暖机时长时,暖机启动结束。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调节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包括:
当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小于超低流量模式阈值时,控制所述温控模块开度为零,以进入零流量模式;
当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高于所述超低流量模式阈值或所述零流量模式的持续时长超过预设持续时长时,控制所述温控模块开度为超低流量模式对应的开度,以进入超低流量模式;
当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高于外界需求阈值时,判断是否有外界的冷却需求,若有,则根据所述冷却需求调节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
其中,所述根据发动机工况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确定对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初始开度与目标开度,包括:
获取所述发动机工况、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车速和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发动机工况确定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和所述初始开度;
根据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所述初始开度、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所述车速及所述环境温度确定所述温控模块的目标开度。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所述初始开度、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所述车速及所述环境温度确定所述温控模块的目标开度,包括:
确定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之间的温差;
根据所述温差查表得到第一修正量,以及根据所述车速和所述环境温度查表得到第二修正量;
基于所述第一修正量、所述第二修正量及修正时长对所述初始开度进行修正,得到所述目标开度。
其中,本申请的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车辆上电后,获取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和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
判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是否在第一预设正常值范围和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是否在第二预设正常值范围,以判断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水温传感器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水温传感器是否出现故障;
当确定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水温传感器出现故障时,输出报警提示并控制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为最大开度;
当确定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水温传感器出现故障时,则根据所述发动机工况及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确定对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目标开度。
其中,所述将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调整为所述初始开度,基于所述初始开度对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以使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与所述目标开度之间的偏差处于预设范围内,包括:
获取所述温控模块的当前开度;
计算所述当前开度与所述目标开度的开度差值;
根据所述开度差值对球阀的运动速度进行设定;
通过所述球阀的运动速度调整对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直至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与所述目标开度之间的偏差处于预设范围内。
其中,本申请的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对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过程中,判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是否超过过热阈值;
若是,则控制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为最大开度。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单元;
至少一个存储器,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被耦合到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并且存储用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当由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根如上所述任一项所述的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的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在发动机完成暖机启动后,调节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温控模块的开度,直至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根据发动机工况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确定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初始开度与目标开度;将温控模块的开度调整为初始开度,基于初始开度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以使温控模块的开度与目标开度之间的偏差处于预设范围内。通过这样的方式,根据发动机工况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可以缩短温控模块的开度的执行和冷却液的温度反馈之间的时间差,提高温控模块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温控模块的开度的准确性,进而实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的温度的精准控制,提高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可靠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应用场景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应用场景提供的一种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在下述描述中,参考附图,附图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例。应当理解,还可使用其他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机械组成、结构、电气以及操作上的改变。下面的详细描述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性的,这里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而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
虽然在一些实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用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进行区分。
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所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10,在发动机完成暖机启动后,调节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温控模块的开度,直至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
其中,在发动机完成暖机启动后,随着发动机水温迅速升高,温控模块的控制需要退出暖机启动并进入开度闭环,以避免冷却液的温度过高并满足不同时期的冷却需求。因此,在发动机完成暖机启动后,通过获取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调节温控模块的开度,直至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进入温控模块的开度的闭环调节的阈值,也即大于第一阈值。
其中,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应用场景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如图2所示,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和出口各安装有一个水温传感器,并由ECU(电子控制单元)接收水温传感器采集的发动机冷却液的温度信号。温控模块为球阀控制,可对散热器、小循环两路的流量分配进行控制,从而调整水温,此部分的开度控制基于发动机进水口的传感器1进行,而包含过热控制等其他EMS功能,则基于缸盖出口(发动机冷却系统出水口)的一个水温传感器2进行控制。其中,传感器1的水温也即发动机冷却系统进水口的冷却液的温度,传感器2的水温也即发动机冷却系统出水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在车辆上电后,先获取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判断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是否在第一预设正常值范围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是否在第二预设正常值范围,以判断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水温传感器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水温传感器是否出现故障。
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在第一预设正常值范围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在第二预设正常值范围内时,确定两个水温传感器均未故障。
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在第一预设正常值范围,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不在第二预设正常值范围内时,确定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水温传感器出现故障。
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不在第一预设正常值范围,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在第二预设正常值范围内时,确定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水温传感器出现故障。
实际实现时,两个水温传感器的作用不同,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水温传感器记录的冷却液温度主要用于在步骤120与步骤130中进行温控模块开度的闭环控制;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水温传感器记录的冷却液温度主要用于过热判断,故通常作为阈值判断。当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水温传感器故障时,所有阈值判断的基准将失去效果,影响温度模块的控制,故输出报警提示以提醒驾驶员,并使温控模块的开度为最大开度,即水泵流量比例保持在最高值,从而维持散热功能的正常,确保发动机不过热。如果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水温传感器故障,仅影响温控模块的控制精准程度,则在步骤120中,可以根据发动机工况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确定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目标开度,同时,输出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水温传感器故障的提示信息。其中,提示信息可以是预设的水温传感器故障码。
当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和出口的水温传感器都无故障时,ECU通过读取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水温传感器的温度来确定当前冷却液温度,并以冷启动阈值Tc1进行判断。若冷却液温度高于阈值Tc1时,则认为是热启动,温控模块正常工作;若水温低于阈值Tc1时,则认为处于冷启动过程,ECU控制温控模块进入冷启模式,也即暖机启动。其中,冷启动阈值Tc1为预设值,设定该值时需参考节温器的开启温度,并结合实际试验效果来确定,一般可设定在70℃~90℃的范围内。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步骤110发动机完成暖机启动后,调节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温控模块的开度,直至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发动机暖机启动的过程中,根据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调节温控模块的开度;
在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暖机退出阈值、或环境温度低于环境温度阈值且暖机启动的时长超过环境温度对应的最大暖机时长时,暖机启动结束。
其中,通过预先设定暖机不同阶段对应的冷却液的温度的阈值,在发动机暖机启动的过程中,根据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与对应的温度的阈值,来调节温控模块的开度。当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小于超低流量模式阈值Tc2时,控制温控模块开度为零,也即温控模块的开度调整至全关的位置,以进入零流量模式。在零流量模式下,发动机冷却系统内无任何冷却液流动,该策略将导致发动机内热量全部锁定在内部,使壁温迅速攀升,进而使机油温度迅速上升,避免寒区机油温度长期过低而出现稀释的问题,但该模式下由于冷却液不流动,外部水温传感器无法感知实际水温,故需设定时间限制t1,计时满足t1为止,或冷却液的初始温度高于阈值Tc2,则进入超低流量模式。也即,当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高于超低流量模式阈值或零流量模式的持续时长超过预设持续时长时,控制温控模块开度为超低流量模式对应的开度,以进入超低流量模式。在超低流量模式下,温控模块的阀门仅轻微打开,使系统内维持约1L/min的流量,且保持散热器关闭,此时热量在整个小循环内均匀分布,但未向外散逸,既可加速快速暖机,又可确保传感器读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真实温度值。当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不断上升且超过外界需求阈值Tc3时,系统需开始考虑外界的冷却请求,若无外界冷却请求,则继续维持超低流量,若有外界冷却请求,则调整到低流量模式,基于外部冷却需求调整温控模块开度,直到系统流量可满足外部冷却需求为止,也即,判断是否有外界的冷却需求,若有,则根据冷却需求调节温控模块的开度。本实施例中,温控模块通过水温阈值将快速暖机阶段分为零流量、超低流量、低流量等多个阶段,可以实现满足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的不同时期的冷却需求。
随着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的温度迅速升高,温控模块的控制需要结束暖机启动,以避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温度过高,并进到下一个状态。其中,温控模块在两种情况下可以退出暖机模式,一种是普通情况下,发动机EMS(发动机管理系统)持续判断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是否大于暖机退出阈值Tc4,当大于Tc4时,则暖机启动结束,此时开始禁止使用小开度,需随水温上升逐渐调大流量以避免缸内过热。第二种主要用于应对寒区,由于寒区气温较低,整车行驶以后面临迎风散热量极大,热量聚集存在困难,因此冷却液的温度容易处在较低水平而无法上涨,若此时持续将温控模块限定在极小开度可能容易引起其他问题,例如:此时发动机舱内、缸体缸盖内均已不再是冷态,低流量可能无法保证温度场均匀,存在局部热点;且其他功能支路可能需要大流量,如果系统长时间维持在低流量,则其他功能支路无法被满足等问题。因此,需设定环境温度阈值,当EMS识别到环境温度低于阈值Tc5时,则基于环境温度查表得到允许暖机的最长时间t2,当暖机启动时即开始计时,如暖机启动后时间超过时长t2,则暖机启动结束。通过针对暖机阶段定义了基于环境因素的“提前退出快暖”策略,可应对寒区的特别情况。
在暖机启动结束后,进入开环控制模式,开环控制模式是一种灵活控制的模式,温控模块的开度由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环境温度查表得到。在开环模式下,温控模块的开度应当在保证系统无风险、其他功能需求被满足的前提下(比超低流量时大),尽可能设小,使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快速达到闭环模式阈值Tc6,即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当温度超过阈值Tc6时,则退出开环模式,进入温控模块的开度的闭环调节。
步骤120,根据发动机工况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确定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初始开度与目标开度。
其中,根据发动机工况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可以缩短温控模块的开度的执行和冷却液的温度的反馈之间的时间差,提高温控模块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温控模块的开度的准确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根据发动机工况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确定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初始开度与目标开度,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发动机工况、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车速和环境温度;
根据发动机工况确定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和初始开度;
根据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初始开度、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车速及环境温度确定温控模块的目标开度。
其中,首先基于发动机工况(如:转速、负荷),查表得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以及初始开度A,并将温控模块开度调整为对应的初始开度A,此后预备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接着,根据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初始开度、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车速及环境温度确定温控模块的目标开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根据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初始开度、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车速及环境温度确定温控模块的目标开度,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与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之间的温差;
根据温差查表得到第一修正量,以及根据车速和环境温度查表得到第二修正量;
基于第一修正量、第二修正量及修正时长对初始开度进行修正,得到目标开度。
其中,基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与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可以求得二者之间的温差,并基于温差、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查表得到第一修正量,也即修正量P,以及基于车速、环境温度查表得到第二修正量,也即修正量I。接着,基于初始开度A、修正量P及修正量I计算温控模块的目标角度Atag,计算公式为Atag=A+P+I*t,其中I修正量随修正时长t推移不断累积修正量,持续修正。其中,在计算温控模块的目标开度的过程中,修正量I最大值、最小值将由预设值进行限制,其中,修正量I最大值、最小值的预设值是基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查表得到。如此,温控模块的目标角度也将受到修正量I的最大值、最小值的预设值的限制,不得超过温控模块的开度的最大值、最小值的范围。
步骤130,将温控模块的开度调整为初始开度,基于初始开度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以使温控模块的开度与目标开度之间的偏差处于预设范围内。
其中,在计算出温控模块的目标角度后,EMS(发动机管理系统)继续判断温控模块的当前角度、和目标角度的差值,基于开度差值对球阀的运动速度进行设定,通过球阀的运动速度调整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直至温控模块的开度与目标开度之间的偏差处于预设范围内,则确定为温控模块的开度调整到位。
实际实现时,若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水温传感器故障,则在步骤120和步骤130中,可以根据发动机工况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查表以确定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目标开度,仍可以保证温控模块的正常运行。
在一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还可包括以下步骤:
在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过程中,判断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是否超过过热阈值;
若是,则控制温控模块的开度为最大开度。
在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过程中,当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超过过热阈值Tc7,此时EMS判断系统存在过热风险,则将温控模块强制设定为最大开度。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应用场景提供的一种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请结合图2与图3所示,在整车上电以后,ECU对两个水温传感器进行检查,若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水口位置的水温传感器2出现故障,则进行报警且温控模块的球阀开度,设定在散热器100%全开的位置,以当前的最大流量运行;如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进水口位置的水温传感器1故障而水温传感器2正常,则将在闭环阶段时使用额外的一张目标温度表,该表基于发动机的转速、负荷查询,目标温度基于传感器2的位置进行设定,此后进行温控模块开度的闭环控制时,亦使用传感器2的实际水温与目标温度进行闭环控制。若判断两个水温传感器均无故障,则对当前水温进行识别,通过读取传感器2的水温值T,判断是否超过冷启动阈值Tc1;如超过阈值则温控模块进入正常工作模式;未超过阈值则为冷启动,进入冷启动模式,也即快暖模式。
进入冷启模式时,温控模块进行快速暖机准备,持续判断传感器2的水温值,若判断水温超过暖机退出阈值Tc4,则退出快速暖机模式,则退出快速暖机模式;同时,判断环境温度是否超过环境温度阈值Tc5并计时,如环境温度低于Tc5,则基于环境温度查表得到允许暖机时长t2,如冷启动后时间超过时长t2,则退出快速暖机模式;退出暖机模式后,进入开环控制模式。在开环模式下,温控模块的开度由传感器2的水温、环境温度查表得到,直到水温超过闭环阈值Tc6,则退出开环模式,进入闭环模式。
在闭环模式下,根据传感器1的目标温度、初始开度、传感器1的当前温度、车速及环境温度确定温控模块的目标开度,EMS持续判断温控模块的当前角度、和目标角度的差值,基于角度差值对球阀的运动速度进行设定,实现角度的闭环控制,直到角度偏差低于默认阈值时,认为调整到位。直到传感器2的水温超过过热阈值Tc7,此时EMS认为系统存在过热风险,将温控模块强制设定为全开。
本申请的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在发动机完成暖机启动后,调节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温控模块的开度,直至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根据发动机工况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确定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初始开度与目标开度;将温控模块的开度调整为初始开度,基于初始开度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以使温控模块的开度与目标开度之间的偏差处于预设范围内。通过这样的方式,根据发动机工况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可以缩短温控模块的开度的执行和冷却液的温度的反馈之间的时间差,提高温控模块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温控模块的开度的准确性,进而实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的温度的精准控制,提高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可靠性。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将暖机启动过程分为零流量、超低流量、低流量等多个阶段,可满足暖机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冷却需求;针暖机启动阶段定义了基于环境因素的“提前退出快暖”策略,可应对寒区的特别情况。此外,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在闭环控制模式下,基于发动机工况进行温控模块的开度预设,此后对冷却液温度、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双闭环控制,可以有效实现按需冷却,实现节油减排的效果。
第二实施例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如图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6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6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603中的程序而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处理器601例如可以包括通用微处理器(例如CPU)、指令处理器和/或相关芯片组和/或专用微处理器(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等。处理器601还可以包括用于缓存用途的板载存储器。处理器601可以包括用于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的不同动作的单一处理单元或者是多个处理单元。
在RAM603中,存储有电子设备6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器601、ROM602以及RAM603中通过总线604彼此相连。处理器601通过执行ROM602和/或RAM603中的程序来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的各种操作。需要注意,上述程序也可以存储在除ROM602和RAM603以外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处理器601也可以通过执行存储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的程序来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的各种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601通过执行存储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的程序,可以在发动机完成暖机启动后,调节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温控模块的开度,直至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根据发动机工况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确定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初始开度与目标开度;将温控模块的开度调整为初始开度,基于初始开度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以使温控模块的开度与目标开度之间的偏差处于预设范围内。通过这样的方式,根据发动机工况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对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可以缩短温控模块的开度的执行和冷却液的温度的反馈之间的时间差,提高温控模块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温控模块的开度的准确性,进而实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的温度的精准控制,提高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可靠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电子设备60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I/O)接口605,输入/输出(I/O)接口605也连接至总线604。电子设备600还可以包括连接至输入/输出(I/O)接口605的以下部件中的一项或多项: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6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6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608;以及包括诸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609。通信部分6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此外,驱动器,可拆卸介质。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可也根据需要连接至输入/输出(I/O)接口605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608。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图1至图3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6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6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系统中限定的上述功能。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描述的系统、设备、装置、模块和单元等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模块来实现。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设备/装置/系统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设备/装置/系统中。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承载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执行时,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本实施例执行上述方法步骤的具体过程,详见图1至图3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发动机完成暖机启动后,调节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温控模块的开度,直至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
根据发动机工况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确定对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初始开度与目标开度;
将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调整为所述初始开度,基于所述初始开度对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以使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与所述目标开度之间的偏差处于预设范围内;
所述在发动机完成暖机启动后,调节位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温控模块的开度,直至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发动机暖机启动的过程中,根据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调节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
在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暖机退出阈值、或环境温度低于环境温度阈值且暖机启动的时长超过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最大暖机时长时,暖机启动结束;
所述根据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调节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包括:
当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小于超低流量模式阈值时,控制所述温控模块开度为零,以进入零流量模式;
当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高于所述超低流量模式阈值或所述零流量模式的持续时长超过预设持续时长时,控制所述温控模块开度为超低流量模式对应的开度,以进入超低流量模式;
当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高于外界需求阈值时,判断是否有外界的冷却需求,若有,则根据所述冷却需求调节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发动机工况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确定对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初始开度与目标开度,包括:
获取所述发动机工况、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车速和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发动机工况确定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和所述初始开度;
根据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所述初始开度、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所述车速及所述环境温度确定所述温控模块的目标开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所述初始开度、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所述车速及所述环境温度确定所述温控模块的目标开度,包括:
确定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目标温度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之间的温差;
根据所述温差查表得到第一修正量,以及根据所述车速和所述环境温度查表得到第二修正量;
基于所述第一修正量、所述第二修正量及修正时长对所述初始开度进行修正,得到所述目标开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车辆上电后,获取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和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
判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是否在第一预设正常值范围和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是否在第二预设正常值范围,以判断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水温传感器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水温传感器是否出现故障;
当确定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水温传感器出现故障时,输出报警提示并控制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为最大开度;
当确定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入口的水温传感器出现故障时,则根据所述发动机工况及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确定对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所述目标开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调整为所述初始开度,基于所述初始开度对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以使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与所述目标开度之间的偏差处于预设范围内,包括:
获取所述温控模块的当前开度;
计算所述当前开度与所述目标开度的开度差值;
根据所述开度差值对球阀的运动速度进行设定;
通过所述球阀的运动速度调整对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直至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与所述目标开度之间的偏差处于预设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对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进行闭环调节的过程中,判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是否超过过热阈值;
若是,则控制所述温控模块的开度为最大开度。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单元;
至少一个存储器,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被耦合到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并且存储用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当由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
CN202110118760.2A 2021-01-28 2021-01-28 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8103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18760.2A CN114810319B (zh) 2021-01-28 2021-01-28 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18760.2A CN114810319B (zh) 2021-01-28 2021-01-28 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0319A CN114810319A (zh) 2022-07-29
CN114810319B true CN114810319B (zh) 2023-08-15

Family

ID=82525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18760.2A Active CN114810319B (zh) 2021-01-28 2021-01-28 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103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4355B (zh) * 2022-08-02 2023-10-20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水温控制方法和水温控制装置
CN115990432A (zh) * 2022-12-20 2023-04-21 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闭环温控配料系统、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6328A (zh) * 2016-08-26 2016-12-2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水冷系统电子水泵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KR20190042877A (ko) * 2017-10-17 2019-04-2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냉각수 제어 밸브유닛의 제어방법
CN111412099A (zh) * 2019-01-08 2020-07-14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快速暖机的方法及系统
CN111749782A (zh) * 2019-03-27 2020-10-0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阀门位置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12177752A (zh) * 2020-08-21 2021-01-05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热管理模块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CN112177753A (zh) * 2020-08-21 2021-01-05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发动机暖机工况下热管理模块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03846A (ja) * 2001-06-21 2003-01-08 Aisan Ind Co Ltd 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6328A (zh) * 2016-08-26 2016-12-2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水冷系统电子水泵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KR20190042877A (ko) * 2017-10-17 2019-04-2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냉각수 제어 밸브유닛의 제어방법
CN111412099A (zh) * 2019-01-08 2020-07-14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快速暖机的方法及系统
CN111749782A (zh) * 2019-03-27 2020-10-0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阀门位置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12177752A (zh) * 2020-08-21 2021-01-05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热管理模块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CN112177753A (zh) * 2020-08-21 2021-01-05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发动机暖机工况下热管理模块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外特性前馈和模糊控制反馈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杨鸿镔等;《内燃机工程》;20200615(第03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0319A (zh)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57940B (zh) 汽车水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控制器
CN107415718B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牵引电池冷却系统
CN114810319B (zh) 温控模块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433870B (zh) 具有冷却剂比例阀的牵引电池冷却系统
EP2333268B1 (en) Cooling system for engine
US932419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n engine cooling system
US9217689B2 (en) Engine cooling system control
US944819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etermining failure in thermostat
CN113847136B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车辆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MX2014006540A (es) Sistemas y metodos para controlar una bomba de agua de velocidad variable.
CN109296440B (zh) 使用反馈线性化控制内燃机冷却系统
CN113818981A (zh) 基于温控模块的暖机方法、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09026335B (zh) 一种用于发动机的热管理控制方法及系统
US9551313B2 (en) Engine cold start warmup method
CN114740913B (zh) 一种车用温控模块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5071408A (zh) 车辆热管理附件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及存储介质
CN114738102B (zh) 一种发动机电子水泵控制方法和装置
US20160305309A1 (en) Cooling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14738103B (zh) 一种车用温控模块控制方法及装置
JPS63183216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液温度制御装置
WO2011089705A1 (ja) 車両の冷却装置
KR102552089B1 (ko) 터보차저가 적용된 차량의 엔진 냉각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4738101B (zh) 一种发动机电子水泵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4961964B (zh) 车辆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CN117307304A (zh) 发动机冷却的控制方法及装置、车辆、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