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02533A - 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 - Google Patents

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02533A
CN114802533A CN202110070251.7A CN202110070251A CN114802533A CN 114802533 A CN114802533 A CN 114802533A CN 202110070251 A CN202110070251 A CN 202110070251A CN 114802533 A CN114802533 A CN 1148025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tomobile
dual
door
automobile body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7025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奚琳
时培成
万寿祥
李国安
疏达
孙思博
杨礼
赵苳
向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07025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025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02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025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3/00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63/02Motor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48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60D1/54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collapsible or retractable when not in use, e.g. hide-away hi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2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 B60G17/04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fluid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60G17/052Pneumatic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60G17/0523Regulating distributors or valves for pneumatic springs
    • B60G17/0525Height adjusting or levelling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3/00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63/02Motor vehicles
    • B62D63/04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8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movement or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vehicle and to the end result to be achieved by the control action
    • B60G2800/90System Controller type
    • B60G2800/91Suspension Control
    • B60G2800/914Height Control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包括第一车体、第二车体、设置于第一车体上的第一行驶系统、设置于第二车体上的第二行驶系统、设置于第一车体内的第一座椅系统和设置于第二车体内的第二座椅系统,第一车体的尾部与第二车体的尾部为可拆卸式连接。本发明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可以实现一车变2车的切换模式,空间整合满足中国汽车家庭多样化需求;而且双车分体模式实现车身小型化,精小的车身可以大大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并且方便找寻公共停车位。

Description

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
背景技术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对于传统汽车行业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需求:首先,夫妻上下班忙碌,不再满足仅一辆车。但若一户两车,小区停车位配比将会受限;其次,目前私家车以5座居多,然二胎家庭或者祖孙三代驾车出行,5座汽车显然空间不够,7座汽车是利用后备箱设计的,空间拥挤;再次,中国高密度的交通与停车难的问题给车身小型化提出了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目的是满足中国家庭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包括第一车体、第二车体、设置于第一车体上的第一行驶系统、设置于第二车体上的第二行驶系统、设置于第一车体内的第一座椅系统和设置于第二车体内的第二座椅系统,第一车体的尾部与第二车体的尾部为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第一车体上设置定位件和主动滑板,所述第二车体上设置让定位件嵌入的定位孔和用于容纳主动滑板的容置槽,主动滑板为可移动设置,主动滑板上设置第一销孔,第二车体内设置用于在主动滑板插入容置槽中后插入主动滑板上的销孔中的卡销,以使主动滑板固定在容置槽中,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处于对接状态。
所述第一车体上让螺栓拧入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车体上让螺栓拧入的第二螺纹孔,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处于对接状态时,螺栓同时拧入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中,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同轴。
所述第一行驶系统包括第一前悬架和第一后悬架,所述第二行驶系统包括第二前悬架和第二后悬架,第一前悬架和第二前悬架均为麦弗逊独立悬架,第一后悬架和第二后悬架均为空气弹簧独立悬架。
所述第一车体上设置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发动机通过第一传动系统与第一前车轮连接,第一前车轮与第一前悬架连接,第一后车轮与第一后悬架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上设置电动机作为动力源,电动机通过第二传动系统与第二后车轮连接,第二前车轮与第二前悬架连接,第二后车轮与第二后悬架连接。
所述第一车体上设置第一车门组件,第一车门组件与第一车体转动连接且第一车门组件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车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车门组件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座椅系统位于两个第一车门组件之间。
所述第一车门组件包括通过第一车门铰链与所述第一车体转动连接的第一上车门体和与第一上车门体转动连接的第一下车门体,第一车门铰链包括与第一车体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座、与第一铰接座转动连接且与第一上车门体固定连接的第一铰接座和设置于第一铰接座上的第一限位凸起。
所述第二车体上设置第二车门组件,第二车门组件与第二车体转动连接且第二车门组件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二车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车门组件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座椅系统位于两个第二车门组件之间。
所述第二车门组件包括通过第二车门铰链与所述第二车体转动连接的第二上车门体和与第二上车门体转动连接的第二下车门体,第二车门铰链包括与第二车体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座、与第二铰接座转动连接且与第二上车门体固定连接的第二铰接座和设置于第二铰接座上的第二限位凸起。
所述第一座椅系统包括第一前座部、第一后座部以及与第一前座部和第一后座部连接的第一背部,第一前座部和第一后座部分别朝向第一背部的相对两侧伸出;所述第二座椅系统包括第二前座部、第二后座部以及与第二前座部和第二后座部连接的第二背部,第二前座部和第二后座部分别朝向第二背部的相对两侧伸出。
本发明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可以实现一车变2车的切换模式,空间整合满足中国汽车家庭多样化需求;而且双车分体模式实现车身小型化,精小的车身可以大大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并且方便找寻公共停车位。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处于对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二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车体的尾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车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后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二后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座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二座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第一车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二车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第一车体;2、第二车体;3、第一前车轮;4、第一后车轮;5、第二前车轮;6、第二后车轮;7、主动滑板;8、第一螺纹孔;9、滑板弹簧挡块;10、定位件;11、定位孔;12、第二螺纹孔;13、容置槽;14、第二挡块;15、第一销孔;16、卡销;17、第二销孔;18、限位板;19、第一空气气囊泵;20、第一控制单元;21、第一空气弹簧;22、第一支座;23、第一空气管路;24、第一气路控制阀;25、第二空气气囊泵;26、第二控制单元;27、第二空气弹簧;28、第二支座;29、第二空气管路;30、第二气路控制阀;31、第一背部;32、第一前座部;33、第一后座部;34、第二背部;35、第二前座部;36、第二后座部;37、第一上车门体;38、第一下车门体;39、第二上车门体;40、第二下车门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包括第一车体1、第二车体2、设置于第一车体1上的第一行驶系统、设置于第二车体2上的第二行驶系统、设置于第一车体1内的第一座椅系统和设置于第二车体2内的第二座椅系统,第一车体1的尾部与第二车体2的尾部为可拆卸式连接,第一车体1与第二车体2之间设置成可在对接状态与分离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车体1与第二车体2处于对接状态后,第一车体1与第二车体2连接成一体,形成可以行驶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第一车体1与第二车体2处于分离状态后,第一车体1与第二车体2不连接成一体,第一车体1与第二车体2为可以单独行驶的车辆。
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车体1上设置定位件10和主动滑板7,第二车体2上设置让定位件10嵌入的定位孔11和用于容纳主动滑板7的容置槽13,主动滑板7为可移动设置,主动滑板7上设置第一销孔15,第二车体2内设置用于在主动滑板7插入容置槽13中后插入主动滑板7上的销孔中的卡销16,以使主动滑板7固定在容置槽13中,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处于对接状态。主动滑板7位于第一车体1的尾部,第一车体1的尾部端面设置让主动滑板7伸出的开口,主动滑板7为水平设置,主动滑板7的移动方向与第一车体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主动滑板7的长度方向也与第一车体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主动滑板7的宽度方向与第一车体1的宽度方向相平行。容置槽13设置在第二车体2的尾部,容置槽13在第二车体2的尾部端面形成让主动滑板7穿过的开口,容置槽13为矩形槽。第二车体2具有让卡销16插入的第二销孔17,第二车体2上设置用于对卡销16进行限位的限位板18,限位板18固定设置在第二车体2的底面的下方,限位板18位于第二销孔17的下方,卡销16为沿竖直方向可移动的设置。第一车体1上设置用于控制主动滑板7进行直线移动的第一执行器,第二车体2上设置用于控制卡销16沿竖直方向进行直线移动的第二执行器,第一执行器和第二执行器均为电缸,第一执行器与主动滑板7连接,第二执行器与卡销16连接。
如图1至图5所示,定位件10固定设置在第一车体1的尾部端面上,定位件10的高度大于主动滑板7的高度,定位件10为圆锥形结构,定位件10的轴线与第一车体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定位孔11为在第二车体2的尾部端面上设置的圆锥形孔,定位孔11的高度大于容置槽13的高度,定位件10的直径与定位孔11的直径大小相同。
如图1至图5所示,卡销16为圆柱体,卡销16设置多个,卡销16的轴线为竖直线,第一销孔15和第二销孔17均为圆孔,第一销孔15和第二销孔17的轴线为竖直线,第一销孔15和第二销孔17数量与卡销16的数量相同。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车体1上让螺栓拧入的第一螺纹孔8,第二车体2上让螺栓拧入的第二螺纹孔12,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处于对接状态时,螺栓同时拧入第一螺纹孔8和第二螺纹孔12中,第一螺纹孔8和第二螺纹孔12同轴。第一螺纹孔8和第二螺纹孔12均设置多个,第一螺纹孔8和第二螺纹孔12的数量相同,第一螺纹孔8的轴线与第一车体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螺纹孔12的轴线与第二车体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连接时,各个螺栓分别拧入对齐的一个第一螺纹孔8和一个第二螺纹孔12中,实现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固定连接。
当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需要进行对接时,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停放在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指定对接位置,等待对接开始。通过调节第一后悬架和第二后悬架的刚度,使得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调节到设定高度,确保定位件10能够与第二车体2上的定位孔11对齐,定位件10和定位孔11处于同轴状态时,完成对接前的预定位过程,此定位阶段只是粗定位过程。然后,第一车体1开始向正后方进行低速倒车运动,定位件10慢慢进入定位孔11中,最终使定位件10完整嵌入定位孔11中,第一车体1的尾部端面与第二车体2的尾部端面贴合,完成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定位。
定位完成后,进行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第一次锁紧,第一执行器推动主动滑板7进行移动,使主动滑板7从第一车体1中移出并移入第二车体2上的容置槽13中,当主动滑板7上的第一销孔15与第二车体2上的第二销孔17对齐后,第一销孔15和第二销孔17处于同轴状态,第二执行器推动卡销16向下进行移动,使卡销16同时插入对齐的第一销孔15和第二销孔17中,卡销16对主动滑板7起到限位作用,从而完成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第一次锁紧固定。
通过卡销16锁紧只能承受较低负载情况下的使用,于是开始另一套锁紧机构的锁紧过程。完成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第一次锁紧后,进行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第二次锁紧,将螺栓拧入对齐的第一螺纹孔8和第二螺纹孔12中,螺栓与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为螺纹连接,拧紧螺栓,实现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固定连接。至此,锁紧机构工作过程结束。
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螺纹孔8和第二螺纹孔12均设置两个,两个第一螺纹孔8处于与第一车体1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两个第二螺纹孔12处于与第二车体2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一螺纹孔8的高度大于定位件10的高度,两个第一螺纹孔8是以定位件10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上沿周向分布的,两个第二螺纹孔12是以定位孔11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上沿周向分布的。卡销16锁紧机构和螺纹锁紧机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三点锁紧,使得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对接固联的可靠性、安全性、强度刚度、稳定性都能达到预定要求。
如图1至图5所示,主动滑板7上开设两个第一销孔15,第二车体2上设置两个第二销孔17,卡销16也设置两个,两个卡销16处于与第二车体2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同时,在第一车体1的后方安装两个滑板弹簧挡块9,用于保证对接机构的可靠性和初定位,弹簧可用于减少冲击产生的较大作用力。在第二车体2上位于容置槽13的左右两侧设置两个矩形凹面,此凹面刚好与主动机构的滑板弹簧挡块9完美嵌合,保证连接的密封性和准确性,强化固联的可靠性。在第二销孔17的下方装有一限位板18,可用以限制卡销16轴向自由度,保证对接装置的强度和可靠性。
考虑到汽车的轻量化,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选用高强度铝材制成。主动滑板7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强度和工作条件较为恶劣,冲击较大,故主动滑板7采用高强度钢制成。考虑到连接部分的受力情况,故卡销16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制成。当双车单独行使时,捕获机构不工作,只需将主动滑板7限制在第一车体1的矩形腔内即可,也可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为了保证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设置两套锁紧机构。由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工作路况,卡销16受载情况复杂,冲击较为严重,因此需要添加另一套性能更优越的螺纹锁紧机构。螺纹连接是一种被大范围使用的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具有许多突出优点,结构非常简单、连接较为可靠、装拆相对方便。两车后部上方开设两螺纹孔,为保证定位精确,第一螺纹孔8的牙型和第二螺纹孔12的牙型尺寸大小等完全一致。螺纹锁紧机构主要由第一螺纹孔8、第二螺纹孔12、螺栓和伺服电机等组成。在卡销16锁紧机构锁紧后,微量调节两车后悬空气弹簧的弹性和高度,使得两个螺纹孔精准定位,此时连接螺栓在伺服电机的作用下,从一端通过螺纹旋入两车的螺纹孔。此螺纹锁紧机构与下部的定位件10-定位孔11,形成三角形定位,由于三角形具有十分稳定的特性,这就使两车对接的紧固性更加稳定。
在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需要切换至分离状态时,拧松螺栓,使螺栓从第一螺纹孔8和第二螺纹孔12中拧出,将卡销16从第一销孔15和第二销孔17中抽出,将主动滑板7从容置槽13中移出,实现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拆卸,即可完成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分离。
如图1所示,第一行驶系统包括第一前悬架和第一后悬架,第二行驶系统包括第二前悬架和第二后悬架,第一前悬架和第二前悬架均为麦弗逊独立悬架,第一后悬架和第二后悬架均为空气弹簧独立悬架。第一车体1上设置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发动机通过第一传动系统与第一前车轮3连接,第一前车轮3与第一前悬架连接,第一后车轮4与第一后悬架连接,第一前车轮3为驱动轮和转向轮。第二车体2上设置电动机作为动力源,第二车体2上设置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包为电动机提供电能,电动机通过第二传动系统与第二后车轮6连接,第二前车轮5与第二前悬架连接,第二后车轮6与第二后悬架连接,第二前车轮5为转向轮,第二后车轮6为驱动轮。两个第一前车轮3设置在第一车体1的头部,两个第一后车轮4设置在第一车体1的尾部,两个第二前车轮5设置在第二车体2的头部,两个第二后车轮6设置在第二车体2的尾部。第一车体1与第二车体2分离后,第一车体1为燃油车,第二车体2为电动车。第一车体1与第二车体2连接后,形成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为混合动力汽车。
如图6所示,第一后悬架由第一空气气囊泵19、第一控制单元20、第一空气弹簧21、第一支座22、第一气路控制阀24和第一空气管路23等零部件组成。第一空气气囊泵19和第一控制单元20设置在第一车体1上,第一空气气囊泵19通过第一空气管路23与第一气路控制阀24连接,第一气路控制阀24通过第一空气管路23与第一空气弹簧21连接,第一空气弹簧21的下端与第一支座22连接,第一后车轮4安装在第一支座22上。第一空气气囊泵19启动,产生源源不断的气压源,通过气管输入到第一气路控制阀24当中,第一控制单元20检测并控制气压,当气压达到工作条件要求时通过气管输出到第一空气弹簧21之中,进而控制第一空气弹簧21的软硬程度和第一空气弹簧21的高低。为了能够满足后对接装置的对接精度需要,对车体位置要求极高,故使用气压控制作为弹簧的调节方式。
如图7所示,第二后悬架由第二空气气囊泵25、第二控制单元26、第二空气弹簧27、第二支座28、第二气路控制阀30和第二空气管路29等零部件组成。第二空气气囊泵25和第二控制单元26设置在第二车体2上,第二空气气囊泵25通过第二空气管路29与第二气路控制阀30连接,第二气路控制阀30通过第二空气管路29与第二空气弹簧27连接,第二空气弹簧27的下端与第二支座28连接,第二后车轮6安装在第二支座28上。第二空气气囊泵25启动,产生源源不断的气压源,通过气管输入到第二气路控制阀30当中,第二控制单元26检测并控制气压,当气压达到工作条件要求时通过气管输出到第二空气弹簧27之中,进而控制第二空气弹簧27的软硬程度和第二空气弹簧27的高低。为了能够满足后对接装置的对接精度需要,对车体位置要求极高,故使用气压控制作为弹簧的调节方式。
如图10所示,第一车体1上设置第一车门组件,第一车门组件与第一车体1转动连接且第一车门组件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车体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车门组件设置两个,第一座椅系统位于两个第一车门组件之间。第一车门组件用于封闭第一车体1上设置的第一前门洞,第一前门洞设置两个,第一座椅系统位于第一车体1的乘员舱中。第一车门组件包括通过第一车门铰链与第一车体1转动连接的第一上车门体37和与第一上车门体37转动连接的第一下车门体38,第一上车门体37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车体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下车门体38相对于第一上车门体37旋转时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车体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上车门体37相对于第一车体1可以上下旋转,第一下车门体38相对于第一上车体可以上下旋转,也即第一车门组件采用鸥翼门设计,车门通过铰链连接在第一车体1的顶部,使得形成类似胳膊肘的结构,以便车门可折叠开启,车门顶部承受车门大部分的质量,在车门关闭时,车门上部中间厚度与常规的汽车顶盖厚度基本相同。
第一车门铰链包括与第一车体1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座、与第一铰接座转动连接且与第一上车门体37固定连接的第一铰接座和设置于第一铰接座上的第一限位凸起,第一固定座与第一车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限位凸起用于限定第一铰接座相对于第一固定座转动的最大角度,也即限定第一上车门体37最大的开启角度。
如图11所示,第二车体2上设置第二车门组件,第二车门组件与第二车体2转动连接且第二车门组件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二车体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车门组件设置两个,第二座椅系统位于两个第二车门组件之间。第二车门组件用于封闭第二车体2上设置的第二前门洞,第二前门洞设置两个,第二座椅系统位于第二车体2的乘员舱中。第二车门组件包括通过第二车门铰链与第二车体2转动连接的第二上车门体39和与第二上车门体39转动连接的第二下车门体40,第二上车门体39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二车体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下车门体40相对于第二上车门体39旋转时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二车体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上车门体39相对于第二车体2可以上下旋转,第二下车门体40相对于第二上车体可以上下旋转,也即第二车门组件采用鸥翼门设计,车门通过铰链连接在第二车体2的顶部,使得形成类似胳膊肘的结构,以便车门可折叠开启,车门顶部承受车门大部分的质量,在车门关闭时,车门上部中间厚度与常规的汽车顶盖厚度基本相同。
第二车门铰链包括与第二车体2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座、与第二铰接座转动连接且与第二上车门体39固定连接的第二铰接座和设置于第二铰接座上的第二限位凸起,第二固定座与第二车体2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限位凸起用于限定第二铰接座相对于第二固定座转动的最大角度,也即限定第二上车门体39最大的开启角度。
如图8所示,第一座椅系统包括第一前座部32、第一后座部33以及与第一前座部32和第一后座部33连接的第一背部31,第一前座部32和第一后座部33分别朝向第一背部31的相对两侧伸出。第一前座部32和第一后座部33用于让乘员乘坐,第一前座部32和第一后座部33上均至少可以同时乘坐两名乘员,第一前座部32的长度方向和第一后座部3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车体1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一前座部32朝向第一背部31的前方伸出,第一后座部33朝向第一背部31的后方伸出。
如图9所示,第二座椅系统包括第二前座部35、第二后座部36以及与第二前座部35和第二后座部36连接的第二背部34,第二前座部35和第二后座部36分别朝向第二背部34的相对两侧伸出。第二前座部35和第二后座部36用于让乘员乘坐,第二前座部35和第二后座部36上均至少可以同时乘坐两名乘员,第二前座部35的长度方向和第二后座部36的长度方向与第二车体2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二前座部35朝向第二背部34的前方伸出,第二后座部36朝向第二背部34的后方伸出。
针对内控空间座椅的布局设计,焦点在于对空间的利用率上。目前传统汽车座椅都是一致朝向车头布局,7座汽车第三排座椅更是牺牲了储物空间换得,且仍然拥挤,舒适度受限。这种座椅朝向将座椅空间与储物空间分割的布局,势必造成车身内部的空间浪费。在本发明中,将后排座椅朝向车尾,将后排乘坐空间与储物空间二合一。当上班族夫妻双车分体行使时,基本乘坐人很少,后排空间以储物为主;当家庭单车合体行使时,后排空间以乘坐为主,并且双后排座椅相对排布,便于家庭成员面对面交流娱乐。车尾处设置的尾门为采用帆布材料制成且能够卷收的软门帆布,在尾门卷收后,尾部处于敞开状态,使得两个车体的乘员舱能够连通。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车体、第二车体、设置于第一车体上的第一行驶系统、设置于第二车体上的第二行驶系统、设置于第一车体内的第一座椅系统和设置于第二车体内的第二座椅系统,第一车体的尾部与第二车体的尾部为可拆卸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上设置定位件和主动滑板,所述第二车体上设置让定位件嵌入的定位孔和用于容纳主动滑板的容置槽,主动滑板为可移动设置,主动滑板上设置第一销孔,第二车体内设置用于在主动滑板插入容置槽中后插入主动滑板上的销孔中的卡销,以使主动滑板固定在容置槽中,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处于对接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上让螺栓拧入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车体上让螺栓拧入的第二螺纹孔,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处于对接状态时,螺栓同时拧入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中,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同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驶系统包括第一前悬架和第一后悬架,所述第二行驶系统包括第二前悬架和第二后悬架,第一前悬架和第二前悬架均为麦弗逊独立悬架,第一后悬架和第二后悬架均为空气弹簧独立悬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上设置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发动机通过第一传动系统与第一前车轮连接,第一前车轮与第一前悬架连接,第一后车轮与第一后悬架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上设置电动机作为动力源,电动机通过第二传动系统与第二后车轮连接,第二前车轮与第二前悬架连接,第二后车轮与第二后悬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上设置第一车门组件,第一车门组件与第一车体转动连接且第一车门组件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车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车门组件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座椅系统位于两个第一车门组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门组件包括通过第一车门铰链与所述第一车体转动连接的第一上车门体和与第一上车门体转动连接的第一下车门体,第一车门铰链包括与第一车体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座、与第一铰接座转动连接且与第一上车门体固定连接的第一铰接座和设置于第一铰接座上的第一限位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体上设置第二车门组件,第二车门组件与第二车体转动连接且第二车门组件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二车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车门组件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座椅系统位于两个第二车门组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门组件包括通过第二车门铰链与所述第二车体转动连接的第二上车门体和与第二上车门体转动连接的第二下车门体,第二车门铰链包括与第二车体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座、与第二铰接座转动连接且与第二上车门体固定连接的第二铰接座和设置于第二铰接座上的第二限位凸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椅系统包括第一前座部、第一后座部以及与第一前座部和第一后座部连接的第一背部,第一前座部和第一后座部分别朝向第一背部的相对两侧伸出;所述第二座椅系统包括第二前座部、第二后座部以及与第二前座部和第二后座部连接的第二背部,第二前座部和第二后座部分别朝向第二背部的相对两侧伸出。
CN202110070251.7A 2021-01-19 2021-01-19 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 Pending CN1148025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70251.7A CN114802533A (zh) 2021-01-19 2021-01-19 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70251.7A CN114802533A (zh) 2021-01-19 2021-01-19 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02533A true CN114802533A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23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70251.7A Pending CN114802533A (zh) 2021-01-19 2021-01-19 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02533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9134A (en) * 1997-10-17 2000-03-21 Batanist; Moisey Motor vehicle
CN102556204A (zh) * 2012-02-28 2012-07-11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头与车尾对接的组合汽车
CN102582703A (zh) * 2012-02-28 2012-07-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尾与车尾对接的组合汽车
CN107351927A (zh) * 2017-07-14 2017-11-17 河南科技大学 可分离的铰接式城市公交车
CN110171258A (zh) * 2019-06-10 2019-08-27 龙奎 一种ab电动复合型车
CN210082848U (zh) * 2019-06-17 2020-02-18 隆链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托盘和agv小车侧挂牵引机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9134A (en) * 1997-10-17 2000-03-21 Batanist; Moisey Motor vehicle
CN102556204A (zh) * 2012-02-28 2012-07-11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头与车尾对接的组合汽车
CN102582703A (zh) * 2012-02-28 2012-07-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尾与车尾对接的组合汽车
CN107351927A (zh) * 2017-07-14 2017-11-17 河南科技大学 可分离的铰接式城市公交车
CN110171258A (zh) * 2019-06-10 2019-08-27 龙奎 一种ab电动复合型车
CN210082848U (zh) * 2019-06-17 2020-02-18 隆链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托盘和agv小车侧挂牵引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75994B2 (en) Vehicle with inwardly rotating seat
US7874610B2 (en) Drag reduction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EP0940288B1 (en) Seat device of a vehicle
US5890758A (en) Seat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retractable below the vehicle floor
US7686367B2 (en) Over and under swing seat
US6234553B1 (en) Flexible seat system
US8360496B2 (en) Folding seat system
US7775599B2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with fore-AFT adjustable back portion
WO2021126703A1 (en) Side-impact crash structure
CN111017036A (zh) 一种多尺寸多种动力平台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平台车辆
CN110605942B (zh) 一种自适应无轨连接器
CN114802533A (zh) 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
CN114802532A (zh) 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的对接方法
CN101450644B (zh) 一种可伸缩的汽车保险杠
US3785325A (en) Amphibious structure
CN112776889B (zh) 一种折叠伸缩汽车
CN101992739B (zh) 一种气压驱动式摩擦自锁碰撞吸能装置
US11260748B2 (en) Vehicle frame assembly
EP0987140A3 (de) Sitzbank für Kraftfahrzeuge
CN201128385Y (zh) 可避让冲击式驾驶座
KR19980034938A (ko) 전기자동차의 무게 중심 자동 조절장치
CN213413564U (zh) 一种汽车底盘与座椅的连接机构
CN217917788U (zh) 一种车载自行车架
JP7359799B2 (ja) 車両
CN113147288B (zh) 一种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72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