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94042A - 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94042A
CN114794042A CN202210479731.3A CN202210479731A CN114794042A CN 114794042 A CN114794042 A CN 114794042A CN 202210479731 A CN202210479731 A CN 202210479731A CN 114794042 A CN114794042 A CN 1147940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st
insect
lamp
trapping
pes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7973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94042B (zh
Inventor
黄健
郭贤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iority to CN20221047973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940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94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940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940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940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02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with devices or substances, e.g. food, pheronones attracting the inse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02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with devices or substances, e.g. food, pheronones attracting the insects
    • A01M1/026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with devices or substances, e.g. food, pheronones attracting the insects combined with devices for monitoring insect presence, e.g. termi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02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with devices or substances, e.g. food, pheronones attracting the insects
    • A01M1/04Attracting insects by using illumination or colou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包括诱虫机构及拍摄组件,所述诱虫机构包括第一诱虫机构和第二诱虫机构;所述第一诱虫机构包括多个第一诱虫组件,各第一诱虫组件均包括诱剂瓶及与诱剂瓶出口相通的释放箱;所述第二诱虫机构包括多个第二诱虫组件,各第二诱虫组件均包括用于安装诱虫灯的接口;所述拍摄组件包括相机,所述相机用于图像采集,所述图像采集的覆盖区域包括释放箱的诱虫区域以及诱虫灯的诱虫区域。本方案可用于森林害虫识别监测,同时可提高害虫识别准确率。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森林虫害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森林害虫是指危害森林及林产品的昆虫,研究作用于森林及林产品的昆虫的分布对森林及林产品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现目前,对森林害虫进行识别监控的主要任务包括研究森林害虫的类别、数量、个体情况、种群数量变化等,具体监测结果可用于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策略和方法,最终目的为达到防治害虫、保证林木健康成长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计算机图像识别在害虫识别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害虫类别识别为例,具体方法一般为:通过监测获得害虫图像,从包括害虫的图像上提取害虫特征,将所述特征与预设的害虫特征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获得害虫种类。该技术可运用为害虫自动识别系统,可实现无人值守且自动运行,不仅识别准确度高,同时还具有对人力依赖程度低的特点。
进一步的,在实施以上害虫自动识别过程中,害虫监测装置一般由技术人员定点架设,为提高害虫识别效率,可配置诱虫装置将害虫引诱至图像识别区域(图像采集区),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2110981079.0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关方法运用在果园害虫诱捕识别中,可有效解决现有园害虫依靠人工识别存在的主观性强、识别效率低等问题。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林业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但森林覆盖率依然较低。为更好完成森林资源保护,方便森林虫害防治和管理,提出适用于森林害虫监测的方案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本方案可用于森林害虫识别监测,同时可提高害虫识别准确率。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包括诱虫机构及拍摄组件,所述诱虫机构包括第一诱虫机构和第二诱虫机构;所述第一诱虫机构包括多个第一诱虫组件,各第一诱虫组件均包括诱剂瓶及与诱剂瓶出口相通的释放箱;所述第二诱虫机构包括多个第二诱虫组件,各第二诱虫组件均包括用于安装诱虫灯的接口;所述拍摄组件包括相机,所述相机用于图像采集,所述图像采集的覆盖区域包括释放箱的诱虫区域以及诱虫灯的诱虫区域。
本方案针对森林害虫具有种类繁多、局限于相机野外自动拍摄时害虫本身并不会配合完成高品质图像采集且人为干预不能参与、受限于森林基站搭建位置,野外图像数据传输能力和本地图像数据存储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森林害虫识别监控的技术方案。
以上提出的方案在运用时,所述第一诱虫机构通过诱虫试剂吸引害虫到达图像采集覆盖区域,所述第二诱虫机构第二诱虫机构通过诱虫灯吸引害虫到达图像采集覆盖区域,所述相机用于对图像采集覆盖区域进行图像采集,这样,通过设置诱虫机构,可促进害虫达到图像采集覆盖区域的机会,从而提升本装置完成害虫识别监测的效率。
本方案进一步设置为包括多个第一诱虫组件,各第一诱虫组件均包括诱剂瓶和释放箱,所述诱剂瓶在使用时用于盛装诱虫剂,并通过释放箱的出口将诱虫剂中的诱虫成分释放至外界环境中,利用诱虫成分信息剂对害虫的吸引作用即可达到诱虫目的。通过设置为包括多个第一诱虫组件,这样,通过在不同第一诱虫组件的诱剂瓶中添加不同成分或种类的诱虫剂,可使得各释放箱对应的诱虫区域对害虫的吸引程度具有选择性,这样,在第一诱虫组件被固定后,对应的诱虫区域即可被确定,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诱虫剂对应的害虫类别的情况下,第一诱虫机构中的诱虫剂可作为害虫分类的评价标准:在相机所拍摄的图像质量较差(并不局限于成像质量,如害虫在图像中的姿态、来自其他害虫对目标害虫的遮挡均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根据当下作用于诱虫区域的诱虫剂与吸引害虫的关系,可用于辅助判断目标害虫的种类,以弥补森林害虫种类繁多,种类分辨难度相对较大、图像采集品质不可控,不能在图像上提取出足够多的用于害虫分类的特征点、受限于网络传输能力或本地存储能力,适宜适当降低被传输图像数据大小或被存储图像数据大小所带来的问题。
同理,本方案进一步设置为包括多个第二诱虫组件,各第二诱虫组件均包括用于安装诱虫灯的接口,以上接口作为安装诱虫灯的基础,具体运用为:在不同第二诱虫组件上安装能够发射不同波长光线的诱虫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对害虫的吸引作用即可达到诱虫目的。这样,根据害虫可识别波长的分布范围,如设置为所述诱虫灯包括紫外光灯、蓝光灯以及绿光灯,以分别引诱紫外光敏感性害虫、蓝光敏感型害虫以及绿光敏感型害虫,通过在不同诱虫灯对不同种类害虫的吸引程度,可使得各第二诱虫组件对应的诱虫区域对害虫的吸引程度具有选择性,这样,在第二诱虫组件被固定后,对应的诱虫区域即可被确定,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不同害虫类别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敏感程度的情况下,第二诱虫机构中上的诱虫灯类型可作为害虫分类的评价标准:在相机所拍摄的图像质量较差(并不局限于成像质量,如害虫在图像中的姿态、来自其他害虫对目标害虫的遮挡均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根据当下作用于诱虫区域的诱虫灯类型与吸引害虫的关系,可用于辅助判断目标害虫的种类,以弥补森林害虫种类繁多,种类分辨难度相对较大、图像采集品质不可控,不能在图像上提取出足够多的用于害虫分类的特征点、受限于网络传输能力或本地存储能力,适宜适当降低被传输图像数据大小或被存储图像数据大小所带来的问题。
综上,以上方案为各诱虫区域上害虫种类分布提供了筛分基础,根据已知的诱虫灯、诱虫剂对不同种类害虫的吸引程度,实现各诱虫区域上特定种类害虫出现概率干预,可用于辅助解决森林害虫具有种类繁多、局限于相机野外自动拍摄时害虫本身并不会配合完成高品质图像采集且人为干预不能参与、受限于森林基站搭建位置,野外图像数据传输能力和本地图像数据存储能力相对较差给害虫识别分类所带来的问题。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本方案中,并不能理解为单个诱虫区域即为单种类型的害虫:无论是诱虫剂还是诱虫灯,单个类型或参数的诱虫剂或诱虫灯并不局限于吸引单种种类的害虫,本方案强调的是单个类型或参数的诱虫剂、诱虫灯对害虫分区域引诱对识别出害虫具体种类的意义,即,当害虫种类并不能明显区分的情况下,该害虫由于在特定诱虫区域内,该诱虫区域由于更有可能吸引哪些类型的害虫,这样可辅助得出更为准确的害虫识别分类准确性。
优选的:
还包括安装架,所述第二诱虫机构包括固定于安装架上的第一横杆,各第二诱虫组件均通过第一滑块固定于第一横杆上,第一滑块在第一横杆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可调;各第二诱虫组件的接口上均安装有诱虫灯;位于同一第二诱虫组件上的诱虫灯发射相同波长的光线,不同第二诱虫组件上的诱虫灯发射的光线波长不同。
以上方案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第二诱虫机构实现方式,以用于实际解决以下问题:在现有技术背景下,相对于诱虫剂在使用过程中,如信息剂释放量、信息剂成分更容易受外其他因素干扰(如稀释、温度、湿度、剩余量),诱虫灯的光线强度以及光线波长非常稳定,在实施本方案时,根据对当前森林现有情况的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安装特定参数的诱虫灯,而诱虫灯相互之间干扰对诱虫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提出以上方案。采用以上方案,可根据需要设置的诱虫灯参数,选择沿着第一横杆长度方向的合理间距的诱虫灯排布形式;进一步采用位于同一第二诱虫组件上的诱虫灯发射相同波长的光线,不同第二诱虫组件上的诱虫灯发射的光线波长不同的方案,可使得各第二诱虫组件均对应特定种类的害虫,不同第二诱虫组件对应不同种类的害虫,实现诱虫灯诱虫方案下不同目标类型害虫的诱虫区域分布。在具体实施时,可设置为包括三个第二诱虫组件,三个第二诱虫组件为:其中一个第二诱虫组件安装紫外光诱虫灯,另一个第二诱虫组件安装绿光诱虫灯,最后一个第二诱虫组件安装蓝光诱虫灯;可根据需要,在单个第二诱虫组件安装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诱虫灯;可根据需要,设置数量更多的第二诱虫组件以增加基于害虫视觉的害虫区域分布差异程度。
所述第二诱虫组件还包括可透光的第一网板,所述第一网板设置在诱虫灯与相机之间,所述第一网板包括网架及张设在网架内侧的编织网。
以上方案提供了一种更为细致的第二诱虫机构实现方式,以用于解决如下问题:现有技术中,诱虫灯本身外表光滑,如害虫直接攀附在诱虫灯上,如相机拍摄时诱虫灯依然工作,相机是逆光拍摄且并非自然光,同时害虫与诱虫灯距离较近,因为诱虫灯反光或者发光对相机拍摄的拍摄质量均会带来干扰。采用以上提出的方案,诱虫灯发射的光线由于可穿过第一网板,当害虫攀附在第一网板上时,可减小诱虫灯发光和反光对相机拍摄质量带来的影响;通过采用编织网形成所述第一网板的主体,编织网能够形成的漫反射可有效保障相机拍摄质量。在具体运用中,所述编织网优先考虑采用植物纤维编织网,这样不仅环保,同时其多孔特性使得害虫能够更为顺利的攀附于第一网板上,以保持更为静态的姿态利于相机对第一网板上害虫进行高质量拍摄。
所述第二诱虫组件还包括阻光的罩壳,所述罩壳的下端敞口,罩壳的侧壁具有开口,所述第一网板作为罩壳完整侧壁的组成部分:第一网板安装在所述开口位置,诱虫灯发出的光线经过开口中编织网上的网孔射出,所述诱虫灯安装在罩壳的内侧。
以上方案为可尽可能高效利用诱虫灯所发射光线、减小雨水等对诱虫灯影响、避免罩壳内堆积害虫的技术方案:通过阻光的罩壳使得诱虫灯发出的光线尽可能由所述网孔射出;所述罩壳以及第一网板可被视为诱虫灯外侧的保护罩;罩壳下端敞口可用于跌落失去行动能力的害虫。在具体实践中,宜在罩壳的下端连接收集腔:在害虫穿过第一网板进入罩壳且在罩壳中失去逃逸能力后,由罩壳的下端跌入收集腔中,收集腔发挥对害虫尸体的收集作用且避免害虫从罩壳的下端进入到罩壳内影响诱虫灯或增加第一网板内侧的害虫数量。
在第一诱虫组件上,诱剂瓶安装在释放箱的下侧,所述释放箱为侧面设置有第二网板的箱体结构,所述第二网板可透气,第二网板包括网架及张设在网架内侧的编织网。
以上方案为一种详细的第一诱虫组件设置方式,具体原理为:诱剂瓶中的诱虫剂的信息素从诱剂瓶进入到释放箱中,第二网板上的网孔作为释放箱的信息素出口,同时所述第二网板也用于害虫攀附,相机对停留在第二网板上的害虫进行拍摄即可。通过采用编织网形成所述第二网板的主体,编织网能够形成的漫反射可有效保障相机拍摄质量。在具体运用中,所述编织网优先考虑采用植物纤维编织网,这样不仅环保,同时其多孔特性使得害虫能够更为顺利的攀附于第二网板上,以保持更为静态的姿态利于相机对第二网板上害虫进行高质量拍摄。
还包括与诱剂瓶瓶口相接的释放管,所述释放管的伸入释放箱的内侧且释放管的上端位于释放箱的顶部,所述释放管的上端为封闭端,释放管的侧壁还设置有多个贯通所述侧壁的通道,所述通道均位于释放箱的内侧,所述通道具有沿着释放管长度方向分布以及周向方向分布的分布形态。
以上方案为一种详细的第一诱虫组件设置方式,具体原理为:诱剂瓶向释放箱注入信息素通过释放管完成,通过设置为包括多个通道以及具体的通道形式,可使得信息素在释放箱内的分布更为均匀,这样,针对第二网板上网孔数量一般较多且分布在不同位置的特点,可使得各网孔均具有相对均匀的信息素释放,避免害虫在第二网板上堆叠而不利于害虫识别。
所述诱剂瓶中还设置有电热棒。
以上方案为一种详细的第一诱虫组件设置方式,具体原理为:通过设置电热棒,可在需要时对诱虫剂进行加热,以促进诱虫剂中信息素的释放,使得第一诱虫组件诱虫能力可控。
各第一诱虫组件、第二诱虫组件均匹配有单独的相机;各相机上均设置有用于辅助夜间拍摄的闪光灯。
以上方案为具体的拍摄组件设置方案,旨在解决相机成像质量的问题:如单个相机覆盖多个诱虫区域,任意诱虫区域在成像中的像素占比较少,采用诱虫区域与相机一一对应,可提升各诱虫区域的成像质量。设置为包括所述闪光灯用于实现以下目的:针对第一诱虫组件,由于第一诱虫组件并不需要具备发光能力,所述闪光灯用于相机拍摄时补光,相对于如匹配持续工作的补光灯,可有效减少非目标或种类(相对于特定类型的诱虫剂)害虫的数量和比例;针对第二诱虫组件,在相机拍摄时可关闭诱虫灯,相较于诱虫灯光源,通过闪光灯产生的补光有利于提升相机成像质量(反光拍摄以及更贴近自然光补光),同时,相对于如匹配持续工作的补光灯,可有效减少非目标或种类(相对于特定类型的诱虫灯)害虫的数量和比例。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相机成像能力以及需要识别害虫类型对应的害虫体型、外形特征,并不局限于以上提出的各第一诱虫组件、第二诱虫组件均匹配单独的相机的方案,该方案仅仅是一种优选方式。
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接口供电电路上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用于控制所述供电电路通断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为以下模块形式中的任意一种:
形式一:设置有计时器,根据计时器的设定,控制所述供电电路的连通、断开状态;
形式二:设置有信号接收模块,根据信号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供电电路的连通、断开状态。
以上方案为关联具体的第二诱虫机构工作方式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所述控制器,在控制模块的工作下,使得诱虫灯可自动间断性工作,以解决相对于诱虫剂,单种诱虫灯可引诱更多种类害虫的特点:在诱虫灯打开后,害虫在趋光性作用下运动至诱虫灯所决定的诱虫区域,当诱虫区域内害虫数量过多时,害虫之间相互影响和遮盖影响相机拍摄效果,此时关闭诱虫灯,可使得害虫自发逃离,减少诱虫区域的害虫数量。具体工作方式如以上提供的形式一和形式二,以上形式二的控制信号来源可来源于相机成像判定结果,在具体运用时,优选采用形式二,且具体运用为:相机获取到第二诱虫机构决定的诱虫区域图像数据后,经过无线传输至远程控制中心,在远程控制中心完成图像数据分析后获得区域内害虫数量或成像质量判定结果,该结果作为控制信号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的方式发送至信息接收模块,采用该方式,不仅可减少本监控装置的成本以减小害虫识别成本,同时可减小监控装的功耗。
还包括可伸缩的立架,所述诱虫机构及拍摄组件均安装在所述立架的顶端;所述立架的顶端还设置有光伏板,还包括用于存储光伏板所产生电能的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固定在立架的底部;所述立架的底部还设置有地锚及配重箱,所述配重箱为与立架固定连接的箱体结构。
以上方案提供诱虫机构及拍摄组件的架设模式,以根据需要和地形选择适宜的安装高度;以上光伏板和蓄电池用于实现本装置电能自行供应;所述蓄电池、地锚以及配重箱用于实现立架稳定架设:蓄电池本身增加立架底部的配重;地锚用于立架初步安装;配重箱通过被装填土料、石块或水体后,进一步增加立架底侧的配重。
更为完整的,配置为:拍摄组件为两组,其中一组对应第一诱虫机构,另一组对应第二诱虫机构,各组拍摄组件均包括为T型钢的第三横杆,第三横杆上安装有多个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横杆作为第三滑块沿着第三横杆滑动的滑轨且每个第三滑块均相对于第三横杆位置可固定,各第三滑块上均通过云台安装一个相机。第一诱虫机构包括为T型钢的的第二横杆,第二横杆上安装多个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横杆作为第二滑块沿着第二横杆滑动的滑轨且每个第二滑块均相对于第二横杆位置可固定,各第二滑块上均连接有一个释放箱,各释放箱的底部均连接有一个诱剂瓶。第二诱虫机构包括为T型钢的的第一横杆,第一横杆上安装多个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横杆作为第一滑块沿着第一横杆滑动的滑轨且每个第一滑块均相对于第一横杆位置可固定,各第一滑块上均连接有一个罩壳,各罩壳中均通过接口连接有一个诱虫灯。拍摄组件与诱虫机构的关系为:每个释放箱的信息素释放口位置均设置有一个正对该释放口的相机;每个罩壳上诱虫灯光线射出口位置均设置有一个正对该光线射出口的相机;诱虫机构以及拍摄组件均安装在安装架上,且:其中一组拍摄组件与与之对应的第一诱虫机构安装在安装架的下风侧,另一组拍摄组件与与之对应的第二诱虫机构安装在安装架的上风侧,这样,可避免诱虫剂对灯光引诱的干扰、通过立架支撑于以上上风侧与下风侧的中部均匀安装架的配重,同时拍摄组件与诱虫机构均安装在安装架的下侧以方便使用者观察。第一诱虫机构与与之对应的拍摄组件的关系为:第二横杆与第三横杆平行;第二诱虫机构与与之对应的拍摄组件的关系为:第一横杆与第三横杆平行。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以上方案为各诱虫区域上害虫种类分布提供了筛分基础,根据已知的诱虫灯、诱虫剂对不同种类害虫的吸引程度,实现各诱虫区域上特定种类害虫出现概率干预,可用于辅助解决森林害虫具有种类繁多、局限于相机野外自动拍摄时害虫本身并不会配合完成高品质图像采集且人为干预不能参与、受限于森林基站搭建位置,野外图像数据传输能力和本地图像数据存储能力相对较差给害虫识别分类所带来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方案所述的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方案所述的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展示拍摄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方案所述的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展示第二诱虫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方案所述的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展示第一诱虫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分别为:1、安装架,2、拍摄组件,21、第三横杆,22、第三滑块,23、云台,24、相机,3、第一诱虫机构,31、第二横杆,32、第二滑块,33、释放箱,34、诱剂瓶,35、第二网板,36、释放管,37、电热棒,4、第二诱虫机构,41、第一横杆,42、第一滑块,43、诱虫灯,44、第一网板,45、罩壳,5、立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包括诱虫机构及拍摄组件2,所述诱虫机构包括第一诱虫机构3和第二诱虫机构4;所述第一诱虫机构3包括多个第一诱虫组件,各第一诱虫组件均包括诱剂瓶34及与诱剂瓶34出口相通的释放箱33;所述第二诱虫机构4包括多个第二诱虫组件,各第二诱虫组件均包括用于安装诱虫灯43的接口;所述拍摄组件2包括相机24,所述相机24用于图像采集,所述图像采集的覆盖区域包括释放箱33的诱虫区域以及诱虫灯43的诱虫区域。
本方案针对森林害虫具有种类繁多、局限于相机24野外自动拍摄时害虫本身并不会配合完成高品质图像采集且人为干预不能参与、受限于森林基站搭建位置,野外图像数据传输能力和本地图像数据存储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森林害虫识别监控的技术方案。
以上提出的方案在运用时,所述第一诱虫机构3通过诱虫试剂吸引害虫到达图像采集覆盖区域,所述第二诱虫机构4第二诱虫机构4通过诱虫灯43吸引害虫到达图像采集覆盖区域,所述相机24用于对图像采集覆盖区域进行图像采集,这样,通过设置诱虫机构,可促进害虫达到图像采集覆盖区域的机会,从而提升本装置完成害虫识别监测的效率。
本方案进一步设置为包括多个第一诱虫组件,各第一诱虫组件均包括诱剂瓶34和释放箱33,所述诱剂瓶34在使用时用于盛装诱虫剂,并通过释放箱33的出口将诱虫剂中的诱虫成分释放至外界环境中,利用诱虫成分信息剂对害虫的吸引作用即可达到诱虫目的。通过设置为包括多个第一诱虫组件,这样,通过在不同第一诱虫组件的诱剂瓶34中添加不同成分或种类的诱虫剂,可使得各释放箱33对应的诱虫区域对害虫的吸引程度具有选择性,这样,在第一诱虫组件被固定后,对应的诱虫区域即可被确定,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诱虫剂对应的害虫类别的情况下,第一诱虫机构3中的诱虫剂可作为害虫分类的评价标准:在相机24所拍摄的图像质量较差(并不局限于成像质量,如害虫在图像中的姿态、来自其他害虫对目标害虫的遮挡均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根据当下作用于诱虫区域的诱虫剂与吸引害虫的关系,可用于辅助判断目标害虫的种类,以弥补森林害虫种类繁多,种类分辨难度相对较大、图像采集品质不可控,不能在图像上提取出足够多的用于害虫分类的特征点、受限于网络传输能力或本地存储能力,适宜适当降低被传输图像数据大小或被存储图像数据大小所带来的问题。
同理,本方案进一步设置为包括多个第二诱虫组件,各第二诱虫组件均包括用于安装诱虫灯43的接口,以上接口作为安装诱虫灯43的基础,具体运用为:在不同第二诱虫组件上安装能够发射不同波长光线的诱虫灯43,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对害虫的吸引作用即可达到诱虫目的。这样,根据害虫可识别波长的分布范围,如设置为所述诱虫灯43包括紫外光灯、蓝光灯以及绿光灯,以分别引诱紫外光敏感性害虫、蓝光敏感型害虫以及绿光敏感型害虫,通过在不同诱虫灯43对不同种类害虫的吸引程度,可使得各第二诱虫组件对应的诱虫区域对害虫的吸引程度具有选择性,这样,在第二诱虫组件被固定后,对应的诱虫区域即可被确定,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不同害虫类别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敏感程度的情况下,第二诱虫机构4中上的诱虫灯43类型可作为害虫分类的评价标准:在相机24所拍摄的图像质量较差(并不局限于成像质量,如害虫在图像中的姿态、来自其他害虫对目标害虫的遮挡均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根据当下作用于诱虫区域的诱虫灯43类型与吸引害虫的关系,可用于辅助判断目标害虫的种类,以弥补森林害虫种类繁多,种类分辨难度相对较大、图像采集品质不可控,不能在图像上提取出足够多的用于害虫分类的特征点、受限于网络传输能力或本地存储能力,适宜适当降低被传输图像数据大小或被存储图像数据大小所带来的问题。
综上,以上方案为各诱虫区域上害虫种类分布提供了筛分基础,根据已知的诱虫灯43、诱虫剂对不同种类害虫的吸引程度,实现各诱虫区域上特定种类害虫出现概率干预,可用于辅助解决森林害虫具有种类繁多、局限于相机24野外自动拍摄时害虫本身并不会配合完成高品质图像采集且人为干预不能参与、受限于森林基站搭建位置,野外图像数据传输能力和本地图像数据存储能力相对较差给害虫识别分类所带来的问题。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本方案中,并不能理解为单个诱虫区域即为单种类型的害虫:无论是诱虫剂还是诱虫灯43,单个类型或参数的诱虫剂或诱虫灯43并不局限于吸引单种种类的害虫,本方案强调的是单个类型或参数的诱虫剂、诱虫灯43对害虫分区域引诱对识别出害虫具体种类的意义,即,当害虫种类并不能明显区分的情况下,该害虫由于在特定诱虫区域内,该诱虫区域由于更有可能吸引哪些类型的害虫,这样可辅助得出更为准确的害虫识别分类准确性。
优选的:
还包括安装架1,所述第二诱虫机构4包括固定于安装架1上的第一横杆41,各第二诱虫组件均通过第一滑块42固定于第一横杆41上,第一滑块42在第一横杆41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可调;各第二诱虫组件的接口上均安装有诱虫灯43;位于同一第二诱虫组件上的诱虫灯43发射相同波长的光线,不同第二诱虫组件上的诱虫灯43发射的光线波长不同。
以上方案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第二诱虫机构4实现方式,以用于实际解决以下问题:在现有技术背景下,相对于诱虫剂在使用过程中,如信息剂释放量、信息剂成分更容易受外其他因素干扰(如稀释、温度、湿度、剩余量),诱虫灯43的光线强度以及光线波长非常稳定,在实施本方案时,根据对当前森林现有情况的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安装特定参数的诱虫灯43,而诱虫灯43相互之间干扰对诱虫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提出以上方案。采用以上方案,可根据需要设置的诱虫灯43参数,选择沿着第一横杆41长度方向的合理间距的诱虫灯43排布形式;进一步采用位于同一第二诱虫组件上的诱虫灯43发射相同波长的光线,不同第二诱虫组件上的诱虫灯43发射的光线波长不同的方案,可使得各第二诱虫组件均对应特定种类的害虫,不同第二诱虫组件对应不同种类的害虫,实现诱虫灯43诱虫方案下不同目标类型害虫的诱虫区域分布。在具体实施时,可设置为包括三个第二诱虫组件,三个第二诱虫组件为:其中一个第二诱虫组件安装紫外光诱虫灯43,另一个第二诱虫组件安装绿光诱虫灯43,最后一个第二诱虫组件安装蓝光诱虫灯43;可根据需要,在单个第二诱虫组件安装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诱虫灯43;可根据需要,设置数量更多的第二诱虫组件以增加基于害虫视觉的害虫区域分布差异程度。
所述第二诱虫组件还包括可透光的第一网板44,所述第一网板44设置在诱虫灯43与相机24之间,所述第一网板44包括网架及张设在网架内侧的编织网。
以上方案提供了一种更为细致的第二诱虫机构4实现方式,以用于解决如下问题:现有技术中,诱虫灯43本身外表光滑,如害虫直接攀附在诱虫灯43上,如相机24拍摄时诱虫灯43依然工作,相机24是逆光拍摄且并非自然光,同时害虫与诱虫灯43距离较近,因为诱虫灯43反光或者发光对相机24拍摄的拍摄质量均会带来干扰。采用以上提出的方案,诱虫灯43发射的光线由于可穿过第一网板44,当害虫攀附在第一网板44上时,可减小诱虫灯43发光和反光对相机24拍摄质量带来的影响;通过采用编织网形成所述第一网板44的主体,编织网能够形成的漫反射可有效保障相机24拍摄质量。在具体运用中,所述编织网优先考虑采用植物纤维编织网,这样不仅环保,同时其多孔特性使得害虫能够更为顺利的攀附于第一网板44上,以保持更为静态的姿态利于相机24对第一网板44上害虫进行高质量拍摄。
所述第二诱虫组件还包括阻光的罩壳45,所述罩壳45的下端敞口,罩壳45的侧壁具有开口,所述第一网板44作为罩壳45完整侧壁的组成部分:第一网板44安装在所述开口位置,诱虫灯43发出的光线经过开口中编织网上的网孔射出,所述诱虫灯43安装在罩壳45的内侧。
以上方案为可尽可能高效利用诱虫灯43所发射光线、减小雨水等对诱虫灯43影响、避免罩壳45内堆积害虫的技术方案:通过阻光的罩壳45使得诱虫灯43发出的光线尽可能由所述网孔射出;所述罩壳45以及第一网板44可被视为诱虫灯43外侧的保护罩;罩壳45下端敞口可用于跌落失去行动能力的害虫。在具体实践中,宜在罩壳45的下端连接收集腔:在害虫穿过第一网板44进入罩壳45且在罩壳45中失去逃逸能力后,由罩壳45的下端跌入收集腔中,收集腔发挥对害虫尸体的收集作用且避免害虫从罩壳45的下端进入到罩壳45内影响诱虫灯43或增加第一网板44内侧的害虫数量。
在第一诱虫组件上,诱剂瓶34安装在释放箱33的下侧,所述释放箱33为侧面设置有第二网板35的箱体结构,所述第二网板35可透气,第二网板35包括网架及张设在网架内侧的编织网。
以上方案为一种详细的第一诱虫组件设置方式,具体原理为:诱剂瓶34中的诱虫剂的信息素从诱剂瓶34进入到释放箱33中,第二网板35上的网孔作为释放箱33的信息素出口,同时所述第二网板35也用于害虫攀附,相机24对停留在第二网板35上的害虫进行拍摄即可。通过采用编织网形成所述第二网板35的主体,编织网能够形成的漫反射可有效保障相机24拍摄质量。在具体运用中,所述编织网优先考虑采用植物纤维编织网,这样不仅环保,同时其多孔特性使得害虫能够更为顺利的攀附于第二网板35上,以保持更为静态的姿态利于相机24对第二网板35上害虫进行高质量拍摄。
还包括与诱剂瓶34瓶口相接的释放管36,所述释放管36的伸入释放箱33的内侧且释放管36的上端位于释放箱33的顶部,所述释放管36的上端为封闭端,释放管36的侧壁还设置有多个贯通所述侧壁的通道,所述通道均位于释放箱33的内侧,所述通道具有沿着释放管36长度方向分布以及周向方向分布的分布形态。
以上方案为一种详细的第一诱虫组件设置方式,具体原理为:诱剂瓶34向释放箱33注入信息素通过释放管36完成,通过设置为包括多个通道以及具体的通道形式,可使得信息素在释放箱33内的分布更为均匀,这样,针对第二网板35上网孔数量一般较多且分布在不同位置的特点,可使得各网孔均具有相对均匀的信息素释放,避免害虫在第二网板35上堆叠而不利于害虫识别。
所述诱剂瓶34中还设置有电热棒37。
以上方案为一种详细的第一诱虫组件设置方式,具体原理为:通过设置电热棒37,可在需要时对诱虫剂进行加热,以促进诱虫剂中信息素的释放,使得第一诱虫组件诱虫能力可控。
各第一诱虫组件、第二诱虫组件均匹配有单独的相机24;各相机24上均设置有用于辅助夜间拍摄的闪光灯。
以上方案为具体的拍摄组件2设置方案,旨在解决相机24成像质量的问题:如单个相机24覆盖多个诱虫区域,任意诱虫区域在成像中的像素占比较少,采用诱虫区域与相机24一一对应,可提升各诱虫区域的成像质量。设置为包括所述闪光灯用于实现以下目的:针对第一诱虫组件,由于第一诱虫组件并不需要具备发光能力,所述闪光灯用于相机24拍摄时补光,相对于如匹配持续工作的补光灯,可有效减少非目标或种类(相对于特定类型的诱虫剂)害虫的数量和比例;针对第二诱虫组件,在相机24拍摄时可关闭诱虫灯43,相较于诱虫灯43光源,通过闪光灯产生的补光有利于提升相机24成像质量(反光拍摄以及更贴近自然光补光),同时,相对于如匹配持续工作的补光灯,可有效减少非目标或种类(相对于特定类型的诱虫灯43)害虫的数量和比例。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相机24成像能力以及需要识别害虫类型对应的害虫体型、外形特征,并不局限于以上提出的各第一诱虫组件、第二诱虫组件均匹配单独的相机24的方案,该方案仅仅是一种优选方式。
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接口供电电路上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用于控制所述供电电路通断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为以下模块形式中的任意一种:
形式一:设置有计时器,根据计时器的设定,控制所述供电电路的连通、断开状态;
形式二:设置有信号接收模块,根据信号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供电电路的连通、断开状态。
以上方案为关联具体的第二诱虫机构4工作方式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所述控制器,在控制模块的工作下,使得诱虫灯43可自动间断性工作,以解决相对于诱虫剂,单种诱虫灯43可引诱更多种类害虫的特点:在诱虫灯43打开后,害虫在趋光性作用下运动至诱虫灯43所决定的诱虫区域,当诱虫区域内害虫数量过多时,害虫之间相互影响和遮盖影响相机24拍摄效果,此时关闭诱虫灯43,可使得害虫自发逃离,减少诱虫区域的害虫数量。具体工作方式如以上提供的形式一和形式二,以上形式二的控制信号来源可来源于相机24成像判定结果,在具体运用时,优选采用形式二,且具体运用为:相机24获取到第二诱虫机构4决定的诱虫区域图像数据后,经过无线传输至远程控制中心,在远程控制中心完成图像数据分析后获得区域内害虫数量或成像质量判定结果,该结果作为控制信号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的方式发送至信息接收模块,采用该方式,不仅可减少本监控装置的成本以减小害虫识别成本,同时可减小监控装的功耗。
还包括可伸缩的立架5,所述诱虫机构及拍摄组件2均安装在所述立架5的顶端;所述立架5的顶端还设置有光伏板,还包括用于存储光伏板所产生电能的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固定在立架5的底部;所述立架5的底部还设置有地锚及配重箱,所述配重箱为与立架5固定连接的箱体结构。
以上方案提供诱虫机构及拍摄组件2的架设模式,以根据需要和地形选择适宜的安装高度;以上光伏板和蓄电池用于实现本装置电能自行供应;所述蓄电池、地锚以及配重箱用于实现立架5稳定架设:蓄电池本身增加立架5底部的配重;地锚用于立架5初步安装;配重箱通过被装填土料、石块或水体后,进一步增加立架5底侧的配重。
更为完整的,配置为:拍摄组件2为两组,其中一组对应第一诱虫机构3,另一组对应第二诱虫机构4,各组拍摄组件2均包括为T型钢的第三横杆21,第三横杆21上安装有多个第三滑块22,所述第三横杆21作为第三滑块22沿着第三横杆21滑动的滑轨且每个第三滑块22均相对于第三横杆21位置可固定,各第三滑块22上均通过云台23安装一个相机24。第一诱虫机构3包括为T型钢的的第二横杆31,第二横杆31上安装多个第二滑块32,所述第二横杆31作为第二滑块32沿着第二横杆31滑动的滑轨且每个第二滑块32均相对于第二横杆31位置可固定,各第二滑块32上均连接有一个释放箱33,各释放箱33的底部均连接有一个诱剂瓶34。第二诱虫机构4包括为T型钢的的第一横杆41,第一横杆41上安装多个第一滑块42,所述第一横杆41作为第一滑块42沿着第一横杆41滑动的滑轨且每个第一滑块42均相对于第一横杆41位置可固定,各第一滑块42上均连接有一个罩壳45,各罩壳45中均通过接口连接有一个诱虫灯43。拍摄组件2与诱虫机构的关系为:每个释放箱33的信息素释放口位置均设置有一个正对该释放口的相机24;每个罩壳45上诱虫灯43光线射出口位置均设置有一个正对该光线射出口的相机24;诱虫机构以及拍摄组件2均安装在安装架1上,且:其中一组拍摄组件2与与之对应的第一诱虫机构3安装在安装架1的下风侧,另一组拍摄组件2与与之对应的第二诱虫机构4安装在安装架1的上风侧,这样,可避免诱虫剂对灯光引诱的干扰、通过立架5支撑于以上上风侧与下风侧的中部均匀安装架1的配重,同时拍摄组件2与诱虫机构均安装在安装架1的下侧以方便使用者观察。第一诱虫机构3与与之对应的拍摄组件2的关系为:第二横杆31与第三横杆21平行;第二诱虫机构4与与之对应的拍摄组件2的关系为:第一横杆41与第三横杆21平行。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包括诱虫机构及拍摄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诱虫机构包括第一诱虫机构(3)和第二诱虫机构(4);所述第一诱虫机构(3)包括多个第一诱虫组件,各第一诱虫组件均包括诱剂瓶(34)及与诱剂瓶(34)出口相通的释放箱(33);所述第二诱虫机构(4)包括多个第二诱虫组件,各第二诱虫组件均包括用于安装诱虫灯(43)的接口;所述拍摄组件(2)包括相机(24),所述相机(24)用于图像采集,所述图像采集的覆盖区域包括释放箱(33)的诱虫区域以及诱虫灯(43)的诱虫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架(1),所述第二诱虫机构(4)包括固定于安装架(1)上的第一横杆(41),各第二诱虫组件均通过第一滑块(42)固定于第一横杆(41)上,第一滑块(42)在第一横杆(41)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可调;各第二诱虫组件的接口上均安装有诱虫灯(43);位于同一第二诱虫组件上的诱虫灯(43)发射相同波长的光线,不同第二诱虫组件上的诱虫灯(43)发射的光线波长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诱虫组件还包括可透光的第一网板(44),所述第一网板(44)设置在诱虫灯(43)与相机(24)之间,所述第一网板(44)包括网架及张设在网架内侧的编织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诱虫组件还包括阻光的罩壳(45),所述罩壳(45)的下端敞口,罩壳的侧壁具有开口,所述第一网板(44)作为罩壳(45)完整侧壁的组成部分:第一网板安装在所述开口位置,诱虫灯发出的光线经过开口中编织网上的网孔射出,所述诱虫灯(43)安装在罩壳(45)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诱虫组件上,诱剂瓶(34)安装在释放箱(33)的下侧,所述释放箱(33)为侧面设置有第二网板(35)的箱体结构,所述第二网板(35)可透气,第二网板(35)包括网架及张设在网架内侧的编织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诱剂瓶(34)瓶口相接的释放管(36),所述释放管(36)的伸入释放箱(33)的内侧且释放管(36)的上端位于释放箱(33)的顶部,所述释放管(36)的上端为封闭端,释放管(36)的侧壁还设置有多个贯通所述侧壁的通道,所述通道均位于释放箱(33)的内侧,所述通道具有沿着释放管(36)长度方向分布的分布形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剂瓶(34)中还设置有电热棒(37)。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第一诱虫组件、第二诱虫组件均匹配有单独的相机(24);各相机(24)上均设置有用于辅助夜间拍摄的闪光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接口供电电路上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用于控制所述供电电路通断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为以下模块形式中的任意一种:
形式一:设置有计时器,根据计时器的设定,控制所述供电电路的连通、断开状态;
形式二:设置有信号接收模块,根据信号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供电电路的连通、断开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伸缩的立架(5),所述诱虫机构及拍摄组件(2)均安装在所述立架(5)的顶端;所述立架(5)的顶端还设置有光伏板,还包括用于存储光伏板所产生电能的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固定在立架(5)的底部;所述立架(5)的底部还设置有地锚及配重箱,所述配重箱为与立架(5)固定连接的箱体结构。
CN202210479731.3A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 Active CN1147940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79731.3A CN114794042B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79731.3A CN114794042B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94042A true CN114794042A (zh) 2022-07-29
CN114794042B CN114794042B (zh) 2022-12-23

Family

ID=82512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79731.3A Active CN114794042B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94042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8506976A1 (es) * 1984-04-30 1985-09-16 Montedison Spa Perfeccionamientos en trampas para capturar insectos
CA2269117A1 (en) * 1997-08-25 1999-02-25 Earth Chemical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tching fleas
CN103760847A (zh) * 2013-12-31 2014-04-30 北京瀚景锦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虫害远程监控系统及方法
CN205865718U (zh) * 2016-06-28 2017-01-11 河南铭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目标区域粘诱虫防控系统
CN106489876A (zh) * 2016-09-28 2017-03-15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大田害虫监控诱捕装置
CN107150805A (zh) * 2017-05-23 2017-09-12 芜湖元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昼夜双用灭虫无人机
CN108200383A (zh) * 2017-12-17 2018-06-22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农作物虫害远程图像监测装置
CN213044848U (zh) * 2020-08-06 2021-04-27 马永飞 一种新型林业病虫害防治诱虫装置
CN113940326A (zh) * 2021-09-29 2022-01-18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害虫防控系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8506976A1 (es) * 1984-04-30 1985-09-16 Montedison Spa Perfeccionamientos en trampas para capturar insectos
CA2269117A1 (en) * 1997-08-25 1999-02-25 Earth Chemical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tching fleas
CN103760847A (zh) * 2013-12-31 2014-04-30 北京瀚景锦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虫害远程监控系统及方法
CN205865718U (zh) * 2016-06-28 2017-01-11 河南铭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目标区域粘诱虫防控系统
CN106489876A (zh) * 2016-09-28 2017-03-15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大田害虫监控诱捕装置
CN107150805A (zh) * 2017-05-23 2017-09-12 芜湖元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昼夜双用灭虫无人机
CN108200383A (zh) * 2017-12-17 2018-06-22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农作物虫害远程图像监测装置
CN213044848U (zh) * 2020-08-06 2021-04-27 马永飞 一种新型林业病虫害防治诱虫装置
CN113940326A (zh) * 2021-09-29 2022-01-18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害虫防控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94042B (zh) 2022-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169174A1 (zh) 利用无线控制技术的自动化储粮害虫诱捕器及使用方法
CN108935373A (zh) 一种蝗虫种群监测和防治的方法及诱捕装置
CN113693041B (zh) 一种应用于无公害蔬菜的虫害防控装置及防控方法
CN112790172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感知控制的田间生态植保方法及系统
KR102073151B1 (ko) 해충 포획장치
CN114794042B (zh) 一种带有诱虫机构的森林害虫识别监控装置
KR102263751B1 (ko) 포충장치
KR20100008217U (ko) 단파장 엘이디를 이용한 산림 해충 방제용 친환경 포획장치
CN213369525U (zh) 一种植物保护灭虫灯
CN205005773U (zh) 路灯式有害飞虫监测控制系统
EP3772279A1 (en) Device and process for massive capture of olive flies - adhesive model
JP3872064B2 (ja) 誘蛾灯装置
CN210470745U (zh) 一种快速安装收取式昆虫抓捕器
CN213095645U (zh) 诱捕器
CN205093413U (zh) 一种环保节能型害虫诱捕装置
CN112200368B (zh) 一种蚊子数量预测方法及系统
EP3772277B1 (en) Device and process for massive capture of olive flies - electrocutor trap
CN105284754A (zh) 一种环保节能型害虫诱捕装置
CN111742900A (zh) 一种农业大棚用灭虫装置
CN219421970U (zh) 生态果园用除虫机构
CN206821767U (zh) 一种林业种植用环保杀虫灯
CN217364358U (zh) 蜜柚病虫害监测装置
CN216753312U (zh) 一种林业育苗用病虫害防治设备
CN214903264U (zh) 一种天牛诱捕装置
CN219088190U (zh) 一种林业害虫捕杀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