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50925A - 冷热回收系统及具备冷热回收系统的船舶或浮体 - Google Patents

冷热回收系统及具备冷热回收系统的船舶或浮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50925A
CN114750925A CN202111671390.1A CN202111671390A CN114750925A CN 114750925 A CN114750925 A CN 114750925A CN 202111671390 A CN202111671390 A CN 202111671390A CN 114750925 A CN114750925 A CN 1147509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air
cooling
heat medium
air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713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俊光
高田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750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509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5/00Load-accommodating arrangements, e.g. stowing, trimming; Vessels characterised thereby
    • B63B25/02Load-accommodating arrangements, e.g. stowing, trimming; Vessels characterised thereby for bulk goods
    • B63B25/08Load-accommodating arrangements, e.g. stowing, trimming; Vessels characterised thereby for bulk goods fluid
    • B63B25/12Load-accommodating arrangements, e.g. stowing, trimming; Vessels characterised thereby for bulk goods fluid closed
    • B63B25/16Load-accommodating arrangements, e.g. stowing, trimming; Vessels characterised thereby for bulk goods fluid closed heat-insul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JAUXILIARIES ON VESSELS
    • B63J2/00Arrangements of ventilation, heating, cooling, or air-conditioning
    • B63J2/12Heating;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JAUXILIARIES ON VESSELS
    • B63J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B63J2099/001Burning of transported goods, e.g. fuel, boil-off or refuse
    • B63J2099/003Burning of transported goods, e.g. fuel, boil-off or refuse of cargo oil or fuel, or of boil-off gases, e.g. for propulsive purpo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船舶或浮体的船内空间的结露,并且抑制船舶或浮体的消耗电力的冷热回收系统及具备该冷热回收系统的船舶或浮体。冷热回收系统具备:构成为使液化气气化的第一热交换器;用于从液化气贮存装置向第一热交换器供给液化气的液化气供给线路;构成为使在第一热交换器中与液化气进行了热交换的冷热用热介质循环的冷热回收循环;构成为使与在冷热回收循环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之间进行了热交换的空调用热介质循环的空调循环;以及构成为对从船舶或浮体的船内空间取入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装置,除湿装置包括冷却器,该冷却器构成为通过在液化气或该液化气的气化气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空气冷却至露点以下的温度。

Description

冷热回收系统及具备冷热回收系统的船舶或浮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回收液化气的冷热能量的冷热回收系统以及具备该冷热回收系统的船舶或浮体。
本申请基于在2021年1月8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特愿2021-002020号来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液化气(例如液化天然气)以运输、储藏为目的而液化,在向城市煤气站、火力发电厂等供给目的地供给时,利用海水等热介质进行升温而使其气化。在使液化气气化时,有时进行回收而不是向海水废弃液化气的冷热能量(例如,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液化气的冷热能量作为电力进行回收的冷热发电循环。作为该冷热发电循环,已知有二次介质兰金循环方式等(参照专利文献1)。二次介质兰金循环方式是如下方式:在蒸发器中将海水作为热源对在闭环内循环的二次介质进行加热而使其蒸发,并将该蒸气导入冷热发电用的涡轮而得到动力后,使液化天然气冷却并冷凝。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船舶用的空调系统,其将从液化气回收的冷热能量作为冷却源,对在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在空调机(制冷循环的蒸发器)中利用上述制冷剂对船舶内部的空气进行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598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55787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在将未包装的谷物、矿石等散装货物收纳于船舱的货物室并运输的散装货船中,已知由于在货物室中产生的结露而在货物、货物室中产生损伤的情况。以往,有时会进行如下方法:通过在货船的航行期间定期地开放货物室的上部舱口来进行货物室的换气,从而防止货物室的结露。在该方法中,除了存在在将货物室的上部舱口开放时海水会从外部流入的风险之外,还需要用于进行货物室的换气的人员。
另外,也考虑将面向船舶的除湿装置搭载于货船,利用该除湿装置进行货物室的除湿。在该情况下,除湿装置的运转需要较多的电力,相应地需要增加发电量,因此有可能导致货船的燃料经济性恶化。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船舶或浮体的船内空间的结露,并且能够抑制船舶或浮体的消耗电力的冷热回收系统以及具备该冷热回收系统的船舶或浮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设置在具有构成为贮存液化气的液化气贮存装置的船舶或浮体,该冷热回收系统具备:
第一热交换器,该第一热交换器构成为使所述液化气气化;
液化气供给线路,该液化气供给线路用于从所述液化气贮存装置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供给所述液化气;
冷热回收循环,该冷热回收循环构成为使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与所述液化气进行了热交换的冷热用热介质循环;
空调循环,该空调循环构成为使与在所述冷热回收循环中流动的所述冷热用热介质之间进行了热交换的空调用热介质循环;以及
除湿装置,该除湿装置构成为对从所述船舶或所述浮体的船内空间取入的空气进行除湿,
所述除湿装置包括冷却器,该冷却器构成为通过在所述液化气或该液化气的气化气与所述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所述空气冷却至露点以下的温度。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船舶或浮体具备所述冷热回收系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船舶或浮体的船内空间的结露,并且能够抑制船舶或浮体的消耗电力的冷热回收系统以及具备该冷热回收系统的船舶或浮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构造体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概略地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构造体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概略地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构造体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由除湿装置产生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说明图。
图6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7是概略地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构造体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8是概略地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构造体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概略地示出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及温度调整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符号说明
1 冷热回收系统
2 液化气供给线路
3 气化气供给线路
4 冷热回收循环
5 空调循环
6 除湿装置
7 中间循环
8 温度调整装置
10 水上漂浮构造体
10A 船舶
10B 浮体
11 液化气贮存装置
12、14 热交换器
13 供给目的地
15、15A、15B 供给源
16、16A、16B 排出目的地
17、17A、17B 外部水供给线路
18 旁通流路
20 液化气管路
21 气体用泵
30 气化气管路
31 气化气用加热器
40 冷热用管
41 冷热用涡轮
42 冷热用泵
43 冷热用冷凝器
44 冷热用蒸发器
45 发电机
46 冷热用热交换器
50 空调用管路
51 空调用冷凝器
52 空调用减压器
53 空调用蒸发器
54 空调用压缩机
60、80 空气用管路
61、61A~61D 冷却器
62 加热器
63 预冷器
64、82 送风机
70 管路
71 中间用热交换器
72 循环泵
73 中间热介质贮存装置
74、75、81 热交换器
100、110 船内空间
101、111 空气吸入口
102、112 空气吹出口
P1、P2、P3、P4 状态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作为实施方式记载的或者附图所示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并不是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定于此的意思,只不过是说明例。
例如,“在某方向上”、“沿着某方向”、“平行”、“正交”、“中心”、“同心”或“同轴”等表示相对或绝对的配置的表现不仅表示严格这样的配置,还表示带有公差或能够得到相同功能的程度的角度、距离地相对位移的状态。
例如,“相同”、“相等”以及“均质”等表示事物相等的状态的表现不仅表示严格相等的状态,还表示存在公差或能够得到相同功能的程度的差的状态。
例如,表示四边形状、圆筒形状等形状的表现不仅表示几何学上严格意义上的四边形状、圆筒形状等形状,还表示在能够得到相同效果的范围内包含凹凸部、倒角部等的形状。
另一方面,“具备”、“包含”、或者“具有”一个构成要素这样的表现并非是排除其他构成要素的存在的排他性的表现。
此外,对于相同的结构,有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船舶、浮体)
图1~图3分别是概略地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构造体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图3所示,几个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1设置于具有构成为贮存液化气的液化气贮存装置(例如,液化气罐)11的水上漂浮构造体10(船舶10A或浮体10B)。水上漂浮构造体10(船舶10A、浮体10B)是能够在水上漂浮的构造体。船舶10A是具有构成为驱动螺旋桨等推进器的未图示的推进装置,并通过驱动该推进装置而构成为能够自行的构造体。浮体10B是不具有船舶10A那样的用于自行的推进装置的不能自行的构造体。
(冷热回收系统)
如图1~图3所示,冷热回收系统1具备:第一热交换器(液化气气化器)12,该第一热交换器12构成为使液化气气化;液化气供给线路2,该液化气供给线路2用于从液化气贮存装置11向热交换器12供给液化气;气化气供给线路3,该气化气供给线路3用于供给通过在热交换器12中使液化气气化而生成的气化气;冷热回收循环4,该冷热回收循环4构成为使在热交换器12中与液化气进行了热交换的冷热用热介质循环;以及空调循环5,该空调循环5构成为使与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之间进行了热交换的空调用热介质循环。气化气通过气化气供给线路3被输送到供给目的地13。
(液化气供给线路、气化气供给线路)
液化气供给线路2包括:液化气管路20,该液化气管路20的一侧与液化气贮存装置11连接,其另一侧与热交换器12连接;以及气体用泵21,该气体用泵21设置于液化气供给线路2(液化气管路20)。气化气供给线路3包括气化气管路30,该气化气管路30的一侧与热交换器12连接且其另一侧与气化气的供给目的地13连接。液化气管路20及气化气管路30分别构成为能够使液化气、液化气气化而成的气化气流通。气体用泵21构成为向其下游侧输送流体(液化气)。利用气体用泵21将贮存在液化气贮存装置11中的液化气向液化气供给线路2排出,并通过液化气供给线路2输送到热交换器12。在热交换器12中液化气气化而生成的气化气利用气体用泵21通过气化气供给线路3被输送到供给目的地13。此外,气化气的供给目的地13既可以是设置于水上漂浮构造体10的外部的设备(例如,陆地上的发电设备、储藏设备),也可以是搭载于水上漂浮构造体10的设备。
(液化气与冷热用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
热交换器12构成为在从液化气供给线路2输送来的液化气与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12包括供从液化气供给线路2输送来的液化气流动的一侧热交换部121和设置于冷热回收循环4并供冷热用热介质流动的另一侧热交换部122。在一侧热交换部121与另一侧热交换部122之间进行热交换,在一侧热交换部121流动的液化气的冷热能量回收到在另一侧热交换部122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由此,在一侧热交换部121中流动的液化气被加热,生成气化气。另外,在另一侧热交换部122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被冷却。
(气化气与外部水之间的热交换)
如图1~图3所示,冷热回收系统1也可以具备气化气用加热器31,该气化气用加热器31在从冷热回收系统1的外部导入的外部水与在气化气供给线路3中流动的气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气化气用加热器31包括设置于气化气供给线路3(气化气管路30)并供气化气流动的一侧热交换部311和供外部水流动的另一侧热交换部31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另一侧热交换部312由设置于连接外部水的供给源15和外部水的排出目的地16的外部水供给管线17并供外部水流动的管路构成。在一侧热交换部311与另一侧热交换部312之间进行热交换,在一侧热交换部311中流动的气化气被加热。通过利用气化气用加热器31对气化气进行加热,能够使气化气升温至供给目的地13中所要求的规定温度。
外部水只要是在热交换器(例如,气化气用加热器31)中能够作为热介质而对热交换对象进行加热的水(比热交换对象更高温的水)即可,也可以是常温的水。外部水优选在船舶10A或浮体10B中容易获得的水(例如,海水等船外水或冷却船舶10A的发动机的发动机冷却水等)。在某实施方式中,外部水的供给源15由设置于船舶10A或浮体10B并用于导入船外的水的取水口构成,外部水的排出目的地16由设置于船舶10A或浮体10B并用于向船外排出水的排出口构成。
以下,作为从液化气贮存装置11供给的液化气的具体例,以液化天然气(LNG)为例进行说明,作为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的具体例,以丙烷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将液化天然气以外的液化气(液化石油气、液体氢等)作为从液化气贮存装置11供给的液化气的情况,另外,也能够应用于将丙烷以外的热介质(例如,有机介质)作为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的情况。此外,冷热用热介质的沸点、凝固点低于水。
(冷热用热介质与空调用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
在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冷热回收系统1具备热交换器(冷热用蒸发器、空调用冷凝器)14。热交换器14构成为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与在空调循环5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14包括设置于冷热回收循环4并供冷热用热介质流动的冷热侧热交换部141和设置于空调循环5并供空调用热介质流动的空调侧热交换部142。在冷热侧热交换部141与空调侧热交换部142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冷热侧热交换部141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的冷热能量回收到在空调侧热交换部142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由此,在冷热侧热交换部141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被加热,在空调侧热交换部142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被冷却。
(冷热回收循环)
冷热回收循环4构成为使冷热用热介质在有机兰金循环下循环。冷热回收循环4包括:冷热用管路40,该冷热用管路40用于使与液化气进行了热交换的冷热用热介质循环;冷热用涡轮41,该冷热用涡轮41构成为利用冷热用热介质的冷热能量进行驱动;冷热用泵42,该冷热用泵42构成为压缩冷热用热介质;冷热用冷凝器43,该冷热用冷凝器43构成为利用液化气的冷热能量对由冷热用涡轮41膨胀后的冷热用热介质进行冷却;以及冷热用蒸发器44,该冷热用蒸发器44构成为利用从空调用热介质传递来的热能对由冷热用泵42压缩后的冷热用热介质进行加热。
上述热交换器12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作为冷热用冷凝器43发挥功能。冷热回收循环4及空调循环5共有热交换器14。上述热交换器14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作为冷热用蒸发器44发挥功能。
冷热用涡轮41位于冷热回收循环4(冷热用管路40)中的比冷热用蒸发器44(热交换器14的冷热侧热交换部141)靠下游侧的位置,并位于比冷热用冷凝器43(热交换器12的另一侧热交换部122)靠上游侧的位置。冷热用泵42位于冷热回收循环4(冷热用管路40)中的比冷热用冷凝器43靠下游侧的位置,并位于比冷热用蒸发器44靠上游侧的位置。在此,“上游侧”是指热介质(冷热用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下游侧”是指热介质(冷热用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冷热用泵42构成为向其下游侧输送冷热用热介质。通过驱动冷热用泵42,冷热用热介质在冷热回收循环4(冷热用管路40)中循环。由冷热用冷凝器43冷却后的冷热用热介质在被冷热用泵42压缩后,被引导到冷热用蒸发器44。在冷热用蒸发器44中被空调用热介质加热了的冷热用热介质被导入到冷热用涡轮41。此外,冷热回收循环4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冷热用冷凝器43中的冷却使冷热用热介质液化,且通过冷热用蒸发器44中的加热使冷热用热介质气化。
(冷热用涡轮)
冷热用涡轮41包括旋转轴411、安装于旋转轴411的涡轮叶片412以及将涡轮叶片412收容为能够旋转的壳体413。冷热用涡轮41构成为利用导入到壳体413的内部的冷热用热介质的能量使涡轮叶片412旋转。通过涡轮叶片412的冷热用热介质在被排出到壳体413的外部之后,被引导到冷热用冷凝器43。
冷热回收循环4构成为将涡轮叶片412的旋转力作为动力进行回收。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冷热回收循环4还包括构成为通过冷热用涡轮41的驱动进行发电的冷热用的发电机45。冷热用的发电机45与旋转轴411机械连接,构成为将涡轮叶片412的旋转力转换为电力。此外,在其他几个实施方式中,冷热回收循环4也可以不将涡轮叶片412的旋转力转换为电力,而是利用动力传递装置(例如联轴器、带、带轮等)直接作为动力进行回收。此外,冷热回收循环4也可以具备绕过冷热用涡轮41的旁通流路18。
(空调循环)
空调循环5构成为在具有冷凝行程(空调用冷凝器51)、膨胀行程(空调用减压器52)、蒸发行程(空调用蒸发器53)及压缩行程(空调用压缩机54)的制冷循环下使空调用热介质循环。空调循环5包括用于使与冷热用热介质进行了热交换的空调用热介质循环的空调用管路50、空调用冷凝器51、空调用减压器52、空调用蒸发器53以及空调用压缩机54。上述热交换器14在空调循环5中作为空调用冷凝器51发挥功能。
以下,作为在空调循环5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的具体例,以丙烷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将丙烷以外的热介质(例如,有机介质)作为在空调循环5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的情况。此外,空调用热介质优选沸点、凝固点低于水。
空调用压缩机54位于空调循环5(空调用管路50)中的比空调用蒸发器53靠下游侧的位置,并位于比空调用冷凝器51(热交换器14的空调侧热交换部142)靠上游侧的位置。空调用减压器52位于空调循环5(空调用管路50)中的比空调用冷凝器51靠下游侧的位置,并位于比空调用蒸发器53靠上游侧的位置。在此,“上游侧”是指在空调用管路50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下游侧”是指在空调用管路50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空调用压缩机54包括旋转轴541、安装于旋转轴541的叶轮542、将叶轮542收纳为能够旋转的壳体543、以及与旋转轴541机械连接的电动机544。电动机544构成为将电力转换为旋转力。叶轮542通过利用从电动机544传递来的旋转力进行旋转,从而对空调用热介质进行压缩。
在空调循环5(空调用管路50)中循环的空调用热介质依次通过空调用冷凝器51、空调用减压器52、空调用蒸发器53及空调用压缩机54。空调用冷凝器51构成为对由空调用压缩机54压缩后的空调用热介质进行冷却。空调用减压器52构成为对由空调用冷凝器51冷却后的空调用热介质进行减压。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空调用减压器52由膨胀阀构成,利用膨胀阀(空调用减压器52)使空调用热介质减压膨胀。由空调用冷凝器51冷却后的空调热介质在由空调用减压器52减压后,被引导到空调用蒸发器53。空调用蒸发器53构成为对由空调用减压器52减压后的空调用热介质进行加热。空调用压缩机54构成为对由空调用蒸发器53加热后的空调用热介质进行压缩。由空调用蒸发器53加热后的空调用热介质被空调用压缩机54压缩。另外,空调循环5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空调用冷凝器51中的冷却使空调用热介质液化,且通过空调用蒸发器53中的加热使空调用热介质气化。
(除湿装置)
图4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如图4所示,冷热回收系统1具备除湿装置6,该除湿装置6构成为对从水上漂浮构造体10(船舶10A、浮体10B)的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进行除湿。在某实施方式中,船内空间100由用于贮存货物的货物室的室内空间构成。
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除湿装置6具备用于输送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的空气用管路60、冷却器61、加热器62、预冷器63以及送风机64。在水上漂浮构造体10(船舶10A、浮体10B)的形成船内空间100的壁面形成有空气吸入口101及空气吹出口102。空气用管路60的一侧与空气吸入口101连接,其另一侧与空气吹出口102连接。送风机64包括设置于空气用管路60的动叶片641和构成为向动叶片641供给使动叶片641旋转的驱动力的电动机642。通过驱动送风机64,从船内空间100通过空气吸入口101向空气用管路60吸入空气。吸入到空气用管路60的空气利用送风机64在空气用管路60中朝向下游侧(空气吹出口102所在的一侧)输送。
加热器62配置于空气用管路60中的比冷却器61靠下游侧的位置。预冷器63配置于空气用管路60中的比冷却器61靠上游侧的位置。如图4所示,送风机64也可以配置于空气用管路60中的比预冷器63及冷却器61靠上游侧的位置。在此,“上游侧”是指在空气用管路60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下游侧”是指在空气用管路60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吸入到空气用管路60的空气在依次通过预冷器63、冷却器61及加热器62后,通过空气吹出口102返回到船内空间100。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由除湿装置产生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说明图。在图5中,利用空气线图示出从船内空间100取入到除湿装置6(空气用管路60)的空气的状态。图5中的P1表示从船内空间100吸入到空气用管路60的空气(在预冷器63中被冷却之前的空气)的状态值,P2表示利用预冷器63冷却后的空气的状态值。P3表示利用冷却器61冷却后的空气的状态值,P4表示利用加热器62加热后的空气的状态值。此外,在图5中,一并示出状态值P1~P4各自的干球温度及相对湿度的一例。
吸入到空气用管路60的空气在预冷器63中被冷却至露点附近。状态值P2与状态值P1相比干球温度降低,相对湿度上升。利用预冷器63冷却后的空气由冷却器61冷却至露点以下的温度,状态从状态值P2沿着饱和线变化为状态值P3。此时,空气的饱和水蒸气量降低,成为饱和状态的水分析出,因此上述空气被除湿。状态值P3与状态值P2相比干球温度降低。利用冷却器61冷却后的空气被加热器62加热,在维持空气所含有的水蒸气量的状态下升温。状态值P4与状态值P3相比干球温度上升,相对湿度降低。通过利用加热器62加热后的空气通过空气吹出口102返回到船内空间100,从而进行船内空间100内的空气的温度调整及湿度调整。
图6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如图4所示,除湿装置6也可以利用预冷器63及冷却器61分成两阶段地对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进行冷却,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仅利用冷却器61对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进行冷却。在该情况下,通过冷却器61中的冷却,使空气的状态从状态值P1经过状态值P2而变化为状态值P3。
如图1~图3所示,几个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1具备上述的热交换器12、上述的液化气供给线路2、上述的冷热回收循环4、上述的空调循环5、以及包含上述冷却器61的除湿装置6。冷却器61构成为,通过在液化气或该液化气的气化气与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将上述空气冷却至露点以下的温度。
如图1~4所示,冷却器61包括供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流动的空气侧热交换部611和供用于冷却空气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冷却器61的空气侧热交换部611由设置于空气用管路60并供空气流动的管路构成。在空气侧热交换部611与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空气侧热交换部611中流动的空气被冷却至露点以下的温度,在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中流动的制冷剂被加热。此外,在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中流动的制冷剂可以是上述的液化气、气化气,也可以是从液化气、气化气回收冷热能量的热介质(例如,冷热用介质、后述的中间热介质)。
根据上述结构,除湿装置6通过利用冷却器61将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冷却至露点以下的温度,从而能够使成为饱和状态的水分从上述空气析出,因此能够降低上述空气所含有的水分量。由于能够利用冷却器61降低船内空间100的空气所含有的水分量,因此能够抑制船内空间100中的结露的产生。通过抑制船内空间100中的结露的产生,能够抑制搭载于船内空间100的货物、构成船内空间100的壁面的结露所引起的损伤。冷却器61不是利用船内电力,而是利用液化气或该液化气的气化气的冷热能量对上述空气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通过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能够抑制冷热回收系统1的燃料经济性的恶化。另外,冷却器61通过从与上述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对象回收液化气或该液化气的气化气的冷热能量,能够使该热交换对象升温。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用于使上述热交换对象升温的能量消耗,因此能够提高冷热回收系统1的效率。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除湿装置6的冷却器61(61A)构成为在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与在气化气供给线路3中流动的气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冷却器61(61A)的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612A)由设置于气化气供给线路3(气化气管路30)中的比气化气用加热器31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供气化气流动的管路构成。在空气侧热交换部611与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A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空气侧热交换部611中流动的空气被冷却至露点以下的温度,在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A中流动的气化气被加热。
根据上述结构,冷却器61(61A)能够利用在气化气供给线路3中流动的气化气的冷热能量对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另外,冷却器61(61A)通过从气化气回收冷热能量,能够使气化气升温。在冷热回收系统1构成为利用气化气用加热器31将气化气升温至供给目的地13的要求温度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气化气用加热器31中的加热量(热交换量),因此能够降低用于驱动气化气用加热器31的船内电力的消耗量。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除湿装置6的冷却器61(61B)构成为在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与在液化气供给线路2中流动的液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冷却器61(61B)的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612B)由设置于液化气供给线路2(液化气管路20)中的比气体用泵21靠下游侧的位置并供液化气流动的管路构成。在空气侧热交换部611与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B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空气侧热交换部611中流动的空气被冷却至露点以下的温度,在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B中流动的液化气被加热。
根据上述结构,冷却器61(61B)能够利用在液化气供给线路2中流动的液化气的冷热能量对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另外,冷却器61(61B)通过从液化气回收冷热能量,能够使液化气升温。在冷热回收系统1构成为利用气化气用加热器31将气化气升温至供给目的地13的要求温度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气化气用加热器31中的加热量(热交换量),因此能够降低用于驱动气化气用加热器31的船内电力的消耗量。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除湿装置6的冷却器61(61C)构成为在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与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的冷热用涡轮41和第一热交换器12之间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冷却器61(61C)的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612C)由设置于冷热回收循环4(冷热用管路40)中的比冷热用涡轮41靠下游侧且比第一热交换器12的另一侧热交换部122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供冷热用热介质流动的管路构成。在空气侧热交换部611与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C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空气侧热交换部611中流动的空气被冷却至露点以下的温度,在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C中流动的液化气被加热。
根据上述结构,冷却器61(61C)能够利用从冷热用热介质的液化气回收的冷热能量对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假设在液化气供给线路2、气化气供给线路3设置冷却器61的情况下,需要采取用于防止液化气、气化气的泄漏、散热的充分的对策。相对于此,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设置冷却器61的情况下,即使不采取上述充分的对策,也能够确保冷热回收系统1的可靠性。另外,冷却器61(61C)通过从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的冷热用涡轮41与第一热交换器12之间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回收冷热能量,能够使冷热用热介质升温。通过使向第一热交换器12输送的冷热用热介质升温,能够在第一热交换器12中使液化气有效地升温。在冷热回收系统1构成为利用气化气用加热器31将气化气升温至供给目的地13的要求温度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气化气用加热器31中的加热量(热交换量),因此能够降低用于驱动气化气用加热器31的船内电力的消耗量。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所示,上述的除湿装置6包括上述的冷却器61和上述的加热器62。如图1~图3所示,加热器62构成为在被空调用压缩机54压缩并向空调用冷凝器51导入的空调用热介质与被冷却器61冷却后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加热器62包括供由冷却器61冷却后的空气流动的空气侧热交换部621和供用于加热空气的热介质流动的热介质侧热交换部62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加热器62的空气侧热交换部621由设置于空气用管路60中的比冷却器61的空气侧热交换部611靠下游侧的位置并供空气流动的管路构成。加热器62的热介质侧热交换部622由设置于空调循环5(空调用管路50)中的比空调用压缩机54靠下游侧且比空调用冷凝器51(热交换器14的空调侧热交换部142)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供空调用热介质流动的管路构成。在空气侧热交换部621与热介质侧热交换部622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空气侧热交换部621中流动的空气被加热,在热介质侧热交换部622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被冷却。
根据上述结构,除湿装置6通过利用冷却器61从空气中去除水分,利用加热器62对由冷却器61冷却后的空气进行升温,从而能够进行上述空气的温度调整及湿度调整。因此,能够利用除湿装置6将船内空间100调整为适当的温度、湿度。加热器62不是通过船内电力进行驱动的电动加热器等,而是通过由空调用压缩机54压缩后的空调用热介质的压缩热对上述空气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所示,上述的除湿装置6包括上述的冷却器61和上述的预冷器63。如图1~图4所示,预冷器63构成为,在比冷却器61靠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在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与在空调循环5中的空调用减压器52和空调用压缩机54之间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预冷器63在空调循环5中作为空调用蒸发器53发挥功能,构成为对由空调用减压器52减压后的空调用热介质进行加热。
预冷器63包括供由冷却器61冷却前的空气流动的空气侧热交换部631和供用于冷却空气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3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预冷器63的空气侧热交换部631由设置于空气用管路60中的比冷却器61的空气侧热交换部611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供空气流动的管路构成。预冷器63的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32由设置于空调循环5(空调用管路50)中的比空调用减压器52靠下游侧且比空调用压缩机54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供空调用热介质流动的管路构成。在空气侧热交换部631与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32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空气侧热交换部631中流动的空气被冷却,在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32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被加热。
根据上述结构,预冷器63能够利用从冷热用热介质回收的空调用热介质的冷热能量对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另外,在冷却器61中的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对象为液化气、冷热用热介质的情况下,通过分为预冷器63及冷却器61这两阶段来冷却上述空气,能够降低冷却器61对冷热用热介质的冷热能量的回收量,因此能够抑制冷热回收循环4的效率降低。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上述的冷热回收系统1还具备构成为在从冷热回收系统1的外部导入的外部水与冷热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冷热用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46。冷热用热交换器46包括设置于冷热回收循环4(冷热用管路40)并供冷热用热介质流动的一侧热交换部461和供外部水流动的另一侧热交换部462。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一侧热交换部461由设置于冷热回收循环4(冷热用管路40)中的比冷热用泵42靠下游侧且比冷热用涡轮41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供冷热用热介质流动的管路构成。另一侧热交换部462由设置于连接外部水的供给源15A和外部水的排出目的地16A的外部水供给线路17A并供外部水流动的管路构成。在一侧热交换部461与另一侧热交换部462之间进行热交换,在一侧热交换部461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被加热。另外,外部水的供给源15A也可以与供给源15相同,外部水的排出目的地16A也可以与排出目的地16相同。另外,外部水供给线路17A也可以构成为与外部水供给线路17共有一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冷热用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46,能够利用外部水使冷热用热介质升温,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冷热用热介质的温度调整。由此,能够迅速应对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的状态变动,因此能够使冷热回收循环4稳定动作。另外,通过冷热用热交换器46,能够利用外部水使冷热用热介质升温,因此不论空调循环5有无运转,均能够使冷热回收循环4运转。由此,能够提高冷热回收系统1的可靠性。
(中间循环)
在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1中,构成为使冷热用热介质与空调用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但也可以构成为使冷热用热介质和空调用热介质在它们之间经由热介质(中间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图7是概略地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构造体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图8是概略地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构造体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图9是概略地示出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除湿装置及温度调整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7、图8所示,几个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1具备上述的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12、上述的液化气供给线路2、上述的冷热回收循环4、上述的空调循环5、上述的除湿装置6、中间循环7以及中间用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71。
以下,作为在中间循环7中流动的中间热介质的具体例,以乙二醇水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将乙二醇水以外的热介质(例如丙烷等有机介质)作为在中间循环7中流动的中间热介质的情况。此外,中间热介质优选沸点、凝固点低于水。中间热介质可以是与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相同种类的热介质,也可以是不同种类的热介质。
中间循环7构成为使与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及在空调循环5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中的每一个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介质循环。中间循环7包括用于使中间热介质循环的管路70和中间热介质用的循环泵72。循环泵72构成为向其下游侧输送中间热介质。通过驱动循环泵72,从而中间热介质在中间循环7(管路70)中循环。中间循环7也可以包括构成为贮存中间热介质的中间热介质贮存装置(例如缓冲罐)73。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中间热介质贮存装置73设置于中间循环7(管路70)中的比循环泵72靠上游侧的位置。
(冷热用热介质及空调用热介质中的每一个与中间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
如图7、图8所示,冷热回收系统1具备热交换器(空调用冷凝器)74和热交换器(冷热用蒸发器)75来代替上述的热交换器14,上述热交换器74构成为在空调循环5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与在中间循环7中流动的中间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上述热交换器75构成为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与在中间循环7中流动的中间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空调循环5及中间循环7共有热交换器74。热交换器74在空调循环5中作为空调用冷凝器51发挥功能。冷热回收循环4及中间循环7共有热交换器75。热交换器75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作为冷热用蒸发器44发挥功能。
热交换器(空调用冷凝器)74包括:空调侧热交换部741,该空调侧热交换部741设置于空调循环5(空调用管路50)中的比加热器62的热介质侧热交换部622及空调用压缩机54靠下游侧且比空调用减压器52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供空调用热介质流动;以及中间侧热交换部742,该中间侧热交换部742设置于中间循环7(管路70)中的比循环泵72靠下游侧的位置并供中间热介质流动。在空调侧热交换部741与中间侧热交换部742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空调侧热交换部741中流动的空调侧热介质被冷却,在中间侧热交换部742中流动的中间热介质被加热。
热交换器(冷热用蒸发器)75包括:冷热侧热交换部751,该冷热侧热交换部751设置于冷热回收循环4(冷热用管路40)中的比冷热用泵42靠下游侧且比冷热用涡轮41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供冷热用热介质流动;以及中间侧热交换部752,该中间侧热交换部752设置于中间循环7(管路70)中的比热交换器74的中间侧热交换部742靠下游侧的位置并供中间热介质流动。向中间侧热交换部742输送在中间侧热交换部742中加热后的中间热介质。在冷热侧热交换部751与中间侧热交换部752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冷热侧热交换部751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被加热,在中间侧热交换部752中流动的中间热介质被冷却。
(中间用热介质与外部水之间的热交换)
中间用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71构成为在从冷热回收系统1的外部导入的外部水与和冷热用热介质进行了热交换的中间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中间用热交换器71包括:一侧热交换部711,该一侧热交换部711设置于中间循环7(管路70)中的比热交换器75的中间侧热交换部752靠下游侧且比循环泵72及中间热介质贮存装置73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供中间热介质流动;以及另一侧热交换部712,该另一侧热交换部712设置于连接外部水的供给源15B与外部水的排出目的地16B的外部水供给线路17B并供外部水流动。在一侧热交换部711与另一侧热交换部712之间进行热交换,在一侧热交换部711中流动的中间热介质被加热。此外,外部水的供给源15B可以与供给源15或15A中的至少一方相同,外部水的排出目的地16B也可以与排出目的地16或16A中的至少一方相同。另外,外部水供给线路17B也可以构成为与外部水供给线路17或17A共有一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中间用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71,能够利用外部水使与冷热用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降温后的中间热介质升温,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中间热介质的温度调整。通过利用中间用热交换器71进行与冷热用热介质、空调用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介质的温度调整,从而即使对于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在空调循环5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中的任一个的变动,也能够迅速地应对。由此,能够使冷热回收循环4、空调循环5稳定动作,因此能够提高冷热回收系统1的可靠性。
如图8所示,几个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1具备上述的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12、上述的液化气供给线路2、上述的冷热回收循环4、上述的空调循环5、上述的除湿装置6、中间循环7以及中间用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71。如图8所示,除湿装置6的冷却器61(61D)构成为在与冷热用热介质进行了热交换的中间热介质与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冷却器61(61D)的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612D)由设置于中间循环7(管路70)中的比热交换器75的中间侧热交换部752靠下游侧且比中间用热交换器71的一侧热交换部711及中间热介质贮存装置73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供中间热介质流动的管路构成。在空气侧热交换部611与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D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空气侧热交换部611中流动的空气被冷却至露点以下的温度,在制冷剂侧热交换部612D中流动的液化气被加热。
根据上述结构,冷却器61(61D)能够利用从冷热用热介质回收的中间热介质的冷热能量对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通过中间用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71,能够利用外部水使与冷热用热介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降温后的中间热介质升温,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中间热介质的温度调整。因此,能够迅速应对向冷却器61D导入的空气的状态变动。由此,能够使冷却器61D稳定动作,因此能够提高冷热回收系统1的可靠性。
如图8、图9所示,几个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1具备热交换器(第四热交换器)81,该热交换器81构成为在与利用上述的水上漂浮构造体10(船舶10A或浮体10B)的除湿装置6对空气除湿的船内空间100不同的第二船内空间110的介质(水、空气等)与在空调循环5中的空调用减压器52与空调用压缩机54之间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第二船内空间110的介质既可以是第二船内空间110的空气,也可以是在与第二船内空间110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水等)。
热交换器(第四热交换器)81构成为,代替预冷器63而在空调循环5中作为空调用蒸发器53发挥功能,对由空调用减压器52减压后的空调用热介质进行加热。在图8、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除湿装置6不包括预冷器63,利用冷却器61(61D)将空气从图5所示的状态值P1冷却至P3。
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冷热回收系统1不仅具备包括上述的冷却器61及加热器62的除湿装置6,还具备温度调整装置8。温度调整装置8具备用于输送从第二船内空间110取入的空气的空气用管路80、上述的热交换器81以及送风机82。
在水上漂浮构造体10(船舶10A、浮体10B)的形成第二船内空间110的壁面形成有空气吸入口111及空气吹出口112。空气用管路80的一侧与空气吸入口111连接,其另一侧与空气吹出口112连接。送风机82包括设置于空气用管路80的动叶片821和构成为向动叶片821供给使动叶片821旋转的驱动力的电动机822。通过驱动送风机82,从第二船内空间110通过空气吸入口111向空气用管路80吸入空气。吸入空气用管路80的空气利用送风机82在空气用管路80中朝向下游侧(空气吹出口112所在的一侧)输送。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81包括:空气侧热交换部811,该空气侧热交换部811设置于空气用管路80并供从第二船内空间110取入的空气流动;以及空调侧热交换部812,该空调侧热交换部812设置于空调循环5(空调用管路50)中的比空调用减压器52靠下游侧且比空调用压缩机54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供空调用热介质流动。在空气侧热交换部811与空调侧热交换部812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空气侧热交换部811中流动的空气被冷却,在空调侧热交换部812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被加热。
如图9所示,送风机82也可以配置于空气用管路80中的比热交换器81靠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吸入到空气用管路80的空气在热交换器81的空气侧热交换部811中被冷却后,通过空气吹出口112返回到第二船内空间110。
此外,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热交换器81利用从冷热用热介质回收的空调用热介质的冷热能量来冷却第二船内空间110的空气,但也可以利用从冷热用热介质回收的空调用热介质的冷热能量来冷却与第二船内空间11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水。热交换器81也可以包括水侧热交换部,该水侧热交换部供与第二船内空间11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水流动,该水侧热交换部与上述的空调侧热交换部812进行热交换。在水侧热交换部与空调侧热交换部812之间进行热交换,在水侧热交换部中流动的水被冷却,在空调侧热交换部812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被加热。利用由水侧热交换部冷却后的水,对第二船内空间110的空气进行冷却。
根据上述结构,热交换器(第四热交换器)81能够利用从冷热用热介质回收的空调用热介质的冷热能量来冷却第二船内空间110的介质(水、空气等)。由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并且能够调整第二船内空间110的温度。
如图1~图3、图7、图8所示,几个实施方式的水上漂浮构造体10(船舶10A或浮体10B)具备具有上述的除湿装置6的冷热回收系统1。在该情况下,船舶10A、浮体10B能够利用除湿装置6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并且抑制船内空间100中的结露的产生。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对上述的实施方式加以变形的方式、将这些方式适当组合的方式。
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例如如以下那样掌握。
1)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冷热回收系统(1)是设置于具有构成为贮存液化气的液化气贮存装置(11)的船舶(10A)或浮体(10B)的冷热回收系统(1),具备:
第一热交换器(12),该第一热交换器构成为使所述液化气气化,
液化气供给线路(2),该液化气供给线路用于从所述液化气贮存装置(11)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供给所述液化气;
冷热回收循环(4),该冷热回收循环构成为使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中与所述液化气进行了热交换的冷热用热介质循环;
空调循环(5),该空调循环构成为使与在所述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所述冷热用热介质之间进行了热交换的空调用热介质循环;以及
除湿装置(6),该除湿装置构成为对从所述船舶(10A)或所述浮体(10B)的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进行除湿,
所述除湿装置(6)包括冷却器(61),所述冷却器构成为通过在所述液化气或该液化气气化气与所述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所述空气冷却至露点以下的温度。
根据上述1)的结构,除湿装置(6)通过利用冷却器(61)将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冷却至露点以下的温度,能够使成为饱和状态的水分从所述空气析出,因此能够降低所述空气所含有的水分量。通过冷却器(61),能够降低船内空间(100)的空气所含有的水分量,因此能够抑制船内空间(100)中的结露的产生。冷却器(61)不是利用船内电力,而是利用液化气或该液化气的气化气的冷热能量对所述空气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另外,冷却器(61)通过从与所述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对象回收液化气或该液化气的气化气的冷热能量,能够使该热交换对象升温。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用于使所述热交换对象升温的能量消耗,因此能够提高冷热回收系统(1)的效率。
2)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1),
所述空调循环(5)包括:
空调用压缩机(54),该空调用压缩机构成为压缩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以及
空调用冷凝器(51),该空调用冷凝器构成为在所述空调循环(5)中的比所述空调用压缩机(54)靠下游侧的位置使所述空调用热介质冷凝,
所述除湿装置(6)还包括加热器(62),该加热器构成为在被所述空调用压缩机(54)压缩并向所述空调用冷凝器(51)导入的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与由所述冷却器(61)冷却后的所述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上述2)的结构,除湿装置(6)通过利用冷却器(61)从空气中去除水分,利用加热器(62)使由冷却器(61)冷却后的空气升温,从而能够进行所述空气的温度调整及湿度调整。因此,通过除湿装置(6),能够将船内空间(100)调整为适当的温度、湿度。加热器(62)不是利用船内电力进行驱动的电动加热器等,而是利用由空调用压缩机(54)压缩后的空调用热介质的压缩热对上述空气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
3)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1),
还具备气化气供给线路(3),该气化气供给线路用于供给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中使所述液化气气化而生成的所述气化气,
所述冷却器(61A)构成为在所述气化气供给线路(3)中流动的所述气化气与从所述船内空间(100)取入的所述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上述3)的结构,冷却器(61A)能够利用在气化气供给线路(3)中流动的气化气的冷热能量对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另外,冷却器(61A)通过从气化气回收冷热能量,从而能够使气化气升温。在冷热回收系统(1)构成为利用气化气用加热器(31)将气化气升温至供给目的地(13)的要求温度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气化气用加热器(31)中的加热量(热交换量),因此能够降低用于驱动气化气用加热器(31)的船内电力的消耗量。
4)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1),
所述冷却器(61B)构成为在从所述船内空间(100)取入的所述空气与在所述液化气供给线路(2)中流动的所述液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上述4)的结构,冷却器(61B)能够利用在液化气供给线路2中流动的液化气的冷热能量对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另外,冷却器(61B)通过从液化气回收冷热能量,能够使液化气升温。在冷热回收系统(1)构成为利用气化气用加热器(31)将气化气升温至供给目的地(13)的要求温度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气化气用加热器(31)中的加热量(热交换量),因此能够降低用于驱动气化气用加热器(31)的船内电力的消耗量。
5)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1),
所述冷热回收循环(4)包括冷热用涡轮(41),该冷热用涡轮构成为利用所述冷热用热介质的冷热能量进行驱动,
所述冷却器(61C)构成为在从所述船内空间(100)取入的所述空气与在所述冷热回收循环(4)中的所述冷热用涡轮(41)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之间流动的所述冷热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上述5)的结构,冷却器(61C)能够利用回收了液化气的冷热能量的冷热用热介质的冷热能量对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另外,在液化气供给线路(2)、气化气供给线路(3)设置冷却器(61)的情况下,需要采取用于防止气体从这些管线(2、3)泄漏、散热的充分的对策。相对于此,在冷热回收循环(4)设置冷却器(61C)的情况下,即使不采取上述对策,也能够确保冷热回收系统(1)的可靠性。
6)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1),还具备:
中间循环(7),该中间循环构成为使中间热介质循环,该中间热介质的凝固点低于水,该中间热介质与在所述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所述冷热用热介质及在所述空调循环(5)中流动的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中的每一个进行热交换;以及
第二热交换器(中间用热交换器71),该第二热交换器构成为在从所述冷热回收系统(1)的外部导入的外部水与和所述冷热用热介质进行了热交换的所述中间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上述6)的结构,通过第二热交换器(71),能够利用外部水使与冷热用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降温后的中间热介质升温,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中间热介质的温度调整。通过利用第二热交换器(71)进行与冷热用热介质、空调用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介质的温度调整,从而即使对于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在空调循环(5)中流动的空调用热介质中的任一个的变动,也能够迅速地应对。由此,能够使冷热回收循环(4)、空调循环(5)稳定动作,因此能够提高冷热回收系统(1)的可靠性。
7)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1),
还具备第三热交换器(冷热用热交换器46),该第二热交换器构成为在从所述冷热回收系统1的外部导入的外部水与所述冷热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上述7)的结构,通过第三热交换器(46),能够利用外部水使冷热用热介质升温,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冷热用热介质的温度调整。由此,能够迅速应对在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冷热用热介质的状态变动,因此能够使冷热回收循环(4)稳定动作。另外,通过第三热交换器(46),能够利用外部水使冷热用热介质升温,因此不论空调循环5有无运转,均能够使冷热回收循环4运转。由此,能够提高冷热回收系统(1)的可靠性。
8)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1),还具备:
中间循环(7),该中间循环构成为使中间热介质循环,该中间热介质的凝固点低于水,该中间热介质与在所述冷热回收循环(4)中流动的所述冷热用热介质及在所述空调循环(5)中流动的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中的每一个进行热交换;以及
第二热交换器(中间用热交换器71),该第二热交换器构成为在从所述冷热回收系统(1)的外部导入的外部水与和所述冷热用热介质进行了热交换的所述中间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冷却器(61D)构成为在和所述冷热用热介质进行了热交换的所述中间热介质与从所述船内空间(100)取入的所述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上述8)的结构,冷却器(61D)能够利用从冷热用热介质回收的中间热介质的冷热能量对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通过第二热交换器(71),能够利用外部水使与冷热用热介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降温后的中间热介质升温,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中间热介质的温度调整。因此,能够迅速应对向冷却器(61D)导入的空气的状态变动。由此,能够使冷却器(61D)稳定动作,因此能够提高冷热回收系统(1)的可靠性。
9)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1),
所述空调循环(5)包括:
空调用压缩机(54),该空调用压缩机构成为压缩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以及
空调用减压器(52),该空调用减压器构成为在所述空调循环中的比所述空调用压缩机(54)靠上游侧的位置使所述空调用热介质减压,
所述冷热回收系统(1)还具备预冷器(63),该预冷器构成为在比所述冷却器(61)靠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在从所述船内空间(100)取入的所述空气与在所述空调循环(5)中的所述空调用减压器(52)与所述空调用压缩机(54)之间流动的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上述9)的结构,预冷器(63)能够利用从冷热用热介质回收的空调用热介质的冷热能量,对从船内空间(100)取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另外,在冷却器(61)中的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对象为液化气、冷热用热介质的情况下,通过分为预冷器(63)和冷却器(61)这两阶段来冷却所述空气,能够降低冷却器(61)对冷热用热介质的冷热能量的回收量,因此能够抑制冷热回收循环(4)的效率降低。
10)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1),
所述空调循环(5)包括:
空调用压缩机(54),该空调用压缩机构成为压缩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以及
空调用减压器(52),该空调用减压器构成为在所述空调循环中的比所述空调用压缩机(54)靠上游侧的位置使所述空调用热介质减压,
所述冷热回收系统(1)还具备第四热交换器(81),该第四热交换器构成为在与利用所述船舶(10A)或所述浮体(10B)的所述除湿装置(6)对所述空气除湿的所述船内空间(100)不同的第二船内空间(110)的介质与在所述空调循环(5)中的所述空调用减压器(52)与所述空调用压缩机(54)之间流动的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上述10)的结构,第四热交换器(81)能够利用从冷热用热介质回收的空调用热介质的冷热能量来冷却第二船内空间(110)的介质(水、空气等)。由此,能够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并且能够调整第二船内空间(110)的温度。
11)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船舶(10A)或浮体(10B)具备上述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1)。
根据上述11)的结构,船舶(10A)、浮体(10B)能够利用除湿装置(6)来抑制船内电力的消耗,并且能够抑制船内空间(100)中的结露的产生。

Claims (11)

1.一种冷热回收系统,设置在具有构成为贮存液化气的液化气贮存装置的船舶或浮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热交换器,该第一热交换器构成为使所述液化气气化;
液化气供给线路,该液化气供给线路用于从所述液化气贮存装置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供给所述液化气;
冷热回收循环,该冷热回收循环构成为使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与所述液化气进行了热交换的冷热用热介质循环;
空调循环,该空调循环构成为使与在所述冷热回收循环中流动的所述冷热用热介质之间进行了热交换的空调用热介质循环;以及
除湿装置,该除湿装置构成为对从所述船舶或所述浮体的船内空间取入的空气进行除湿,
所述除湿装置包括冷却器,该冷却器构成为通过在所述液化气或该液化气的气化气与所述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所述空气冷却至露点以下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循环包括:
空调用压缩机,该空调用压缩机构成为压缩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以及
空调用冷凝器,该空调用冷凝器构成为在所述空调循环中的比所述空调用压缩机靠下游侧的位置使所述空调用热介质冷凝,
所述除湿装置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构成为在被所述空调用压缩机压缩并向所述空调用冷凝器导入的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与由所述冷却器冷却后的所述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气化气供给线路,该气化气供给线路用于供给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使所述液化气气化而生成的所述气化气,
所述冷却器构成为在所述气化气供给线路中流动的所述气化气与从所述船内空间取入的所述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器构成为在从所述船内空间取入的所述空气与在所述液化气供给线路中流动的所述液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热回收循环包括冷热用涡轮,该冷热用涡轮构成为利用所述冷热用热介质的冷热能量进行驱动,
所述冷却器构成为在从所述船内空间取入的所述空气与在所述冷热回收循环中的所述冷热用涡轮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流动的所述冷热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中间循环,该中间循环构成为使中间热介质循环,该中间热介质的凝固点低于水,该中间热介质与在所述冷热回收循环中流动的所述冷热用热介质及在所述空调循环中流动的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中的每一个进行热交换;以及
第二热交换器,该第二热交换器构成为在从所述冷热回收系统的外部导入的外部水与和所述冷热用热介质进行了热交换的所述中间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三热交换器,该第三热交换器构成为在从所述冷热回收系统的外部导入的外部水与所述冷热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中间循环,该中间循环构成为使中间热介质循环,该中间热介质的凝固点低于水,该中间热介质与在所述冷热回收循环中流动的所述冷热用热介质及在所述空调循环中流动的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中的每一个进行热交换;以及
第二热交换器,该第二热交换器构成为在从所述冷热回收系统的外部导入的外部水与和所述冷热用热介质进行了热交换的所述中间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冷却器构成为在和所述冷热用热介质进行了热交换的所述中间热介质与从所述船内空间取入的所述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循环包括:
空调用压缩机,该空调用压缩机构成为压缩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以及
空调用减压器,该空调用减压器构成为在所述空调循环中的比所述空调用压缩机靠上游侧的位置使所述空调用热介质减压,
所述冷热回收系统还具备预冷器,该预冷器构成为在比所述冷却器靠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在从所述船内空间取入的所述空气与在所述空调循环中的所述空调用减压器与所述空调用压缩机之间流动的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循环包括:
空调用压缩机,该空调用压缩机构成为压缩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以及
空调用减压器,该空调用减压器构成为在所述空调循环中的比所述空调用压缩机靠上游侧的位置使所述空调用热介质减压,
所述冷热回收系统还具备第四热交换器,该第四热交换器构成为在与利用所述船舶或所述浮体的所述除湿装置对所述空气除湿的所述船内空间不同的第二船内空间的介质与在所述空调循环中的所述空调用压缩机与所述空调用减压器之间流动的所述空调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11.一种船舶或浮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冷热回收系统。
CN202111671390.1A 2021-01-08 2021-12-31 冷热回收系统及具备冷热回收系统的船舶或浮体 Pending CN1147509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02020 2021-01-08
JP2021002020A JP7492464B2 (ja) 2021-01-08 2021-01-08 冷熱回収システム、および冷熱回収システムを備える船舶又は浮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50925A true CN114750925A (zh) 2022-07-15

Family

ID=82116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71390.1A Pending CN114750925A (zh) 2021-01-08 2021-12-31 冷热回收系统及具备冷热回收系统的船舶或浮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92464B2 (zh)
CN (1) CN114750925A (zh)
DE (1) DE102022200026A1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51798U (ja) * 1983-03-31 1984-10-11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液化ガス船の船倉除湿装置
JPS6159803U (zh) * 1984-09-26 1986-04-22
JPH1089823A (ja) * 1996-09-18 1998-04-10 Kobe Steel Ltd 低温液化ガス冷熱利用の空調装置
JP2003072689A (ja) * 2001-09-07 2003-03-12 Shin Kurushima Dockyard Co Ltd 粉体物運搬船の除湿システム
US20080299848A1 (en) * 2005-12-28 2008-12-04 Wartsila Finland Oy Arrangement for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Cooling Energy to a Cooling Medium Circuit of a Marine Vessel
CN102216668A (zh) * 2008-07-15 2011-10-12 克里奥斯塔股份有限公司 液化天然气的转化
KR20130027319A (ko) * 2011-09-07 2013-03-15 에스티엑스조선해양 주식회사 엘엔지 연료 추진선의 액화 및 증발 천연가스를 이용한 냉동 공조 시스템
CN103814204A (zh) * 2011-09-28 2014-05-21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直喷式柴油机装置
JP2014104847A (ja) * 2012-11-27 2014-06-0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低温液化燃料の冷熱利用装置
JP2015155787A (ja) * 2014-02-20 2015-08-27 潮冷熱株式会社 Lngの冷熱を用いた船舶の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循環装置
WO2015197066A1 (en) * 2014-06-27 2015-12-30 Odense Maritime Technology A/S A system for providing cooling in a marine vessel
JP2017190829A (ja) * 2016-04-13 2017-10-19 美浜株式会社 ガス供給設備と冷却設備とを融合したシステム
CN109026235A (zh) * 2018-06-15 2018-12-18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液化天然气浮式存储再气化装置的冷能发电系统
CN111409809A (zh) * 2020-04-16 2020-07-14 武彦峰 一种船舶lng动力及冷能保鲜的综合系统及方法
KR20210000789A (ko) * 2019-06-25 2021-01-06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액화가스 재기화 시스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92673B1 (ja) 2019-06-25 2020-11-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51798U (ja) * 1983-03-31 1984-10-11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液化ガス船の船倉除湿装置
JPS6159803U (zh) * 1984-09-26 1986-04-22
JPH1089823A (ja) * 1996-09-18 1998-04-10 Kobe Steel Ltd 低温液化ガス冷熱利用の空調装置
JP2003072689A (ja) * 2001-09-07 2003-03-12 Shin Kurushima Dockyard Co Ltd 粉体物運搬船の除湿システム
US20080299848A1 (en) * 2005-12-28 2008-12-04 Wartsila Finland Oy Arrangement for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Cooling Energy to a Cooling Medium Circuit of a Marine Vessel
CN102216668A (zh) * 2008-07-15 2011-10-12 克里奥斯塔股份有限公司 液化天然气的转化
KR20130027319A (ko) * 2011-09-07 2013-03-15 에스티엑스조선해양 주식회사 엘엔지 연료 추진선의 액화 및 증발 천연가스를 이용한 냉동 공조 시스템
CN103814204A (zh) * 2011-09-28 2014-05-21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直喷式柴油机装置
JP2014104847A (ja) * 2012-11-27 2014-06-0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低温液化燃料の冷熱利用装置
JP2015155787A (ja) * 2014-02-20 2015-08-27 潮冷熱株式会社 Lngの冷熱を用いた船舶の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循環装置
WO2015197066A1 (en) * 2014-06-27 2015-12-30 Odense Maritime Technology A/S A system for providing cooling in a marine vessel
JP2017190829A (ja) * 2016-04-13 2017-10-19 美浜株式会社 ガス供給設備と冷却設備とを融合したシステム
CN109026235A (zh) * 2018-06-15 2018-12-18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液化天然气浮式存储再气化装置的冷能发电系统
KR20210000789A (ko) * 2019-06-25 2021-01-06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액화가스 재기화 시스템
CN111409809A (zh) * 2020-04-16 2020-07-14 武彦峰 一种船舶lng动力及冷能保鲜的综合系统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马哲树;董瑞;葛鹰;李庆;杨珊珊;: "应用LNG冷能的船舶空调系统设计及分析",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o. 03, 2 August 2016 (2016-08-0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07215A (ja) 2022-07-21
DE102022200026A1 (de) 2022-07-14
JP7492464B2 (ja) 2024-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42412B2 (ja) 船舶の冷媒回路に冷却エネルギーを与える構造および方法
KR101434431B1 (ko) 천연가스 연료공급 시스템 및 천연가스 연료공급 시스템이 탑재된 선박
CN102444478B (zh) 用于涡轮隔间通风的系统及方法
JP5317000B2 (ja) Lngの冷熱および海水を用いた船舶の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05531130A (zh) 利用来自压缩流体膨胀的热容量的空调系统
CN106573672B (zh) 用于在船舶中提供制冷的系统
DK160331B (da) Luftkonditioneringssystem
JP2015155787A (ja) Lngの冷熱を用いた船舶の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循環装置
JP5535510B2 (ja) 陸上輸送用冷凍装置
JP2022098410A (ja) 燃料電池モビリティ統合熱管理システム
ES2534919T3 (es) Instalación de calefacción/climatización con condensador y evaporador externos y contiguos para el calentamiento del evaporador externo
KR101917508B1 (ko) Lng 연료선박의 냉매 압축방식을 배제한 냉동 공조 시스템
KR101324612B1 (ko) 천연가스 연료공급 시스템
JP7492464B2 (ja) 冷熱回収システム、および冷熱回収システムを備える船舶又は浮体
JP7496740B2 (ja) 冷熱回収システム
KR101315163B1 (ko) 공기조화장치
KR101917505B1 (ko) 냉매 압축방식을 배제한 냉동 공조 시스템
WO2022044873A1 (ja) 冷熱回収システム
KR101324614B1 (ko) 천연가스 연료공급 시스템
KR101662011B1 (ko) 연료 공급 시스템
KR101324613B1 (ko) 천연가스 연료공급 시스템
KR101917506B1 (ko) Lng 연료선박의 냉매 압축방식을 배제한 냉동 공조 시스템
WO2023042742A1 (ja) 動力回収システム
JP2006038365A (ja) 熱交換システム
WO2024004270A1 (ja) 水素ステーション及び水素ステーション用冷凍機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