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31014A - 包括多部分可旋转套筒的电插头的联接半部件,以及电插头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包括多部分可旋转套筒的电插头的联接半部件,以及电插头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31014A
CN114731014A CN202080079439.1A CN202080079439A CN114731014A CN 114731014 A CN114731014 A CN 114731014A CN 202080079439 A CN202080079439 A CN 202080079439A CN 114731014 A CN114731014 A CN 1147310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sleeve
coupling half
inner sleeve
outer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94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P.蒙切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 Connectivity Industrial GmbH
Original Assignee
TE Connectivity Industrial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 Connectivity Industrial GmbH filed Critical TE Connectivity Industrial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4731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310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8Snap or like fastening comprising a pin snapping into a rec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5Casing or ring with bayonet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7Snap or like fastening comprising annular latching means, e.g. ring snapping in an annular groov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005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requiring successive relative motions to complete the coupling, e.g. bayonet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engaging or disengaging the two parts of a coup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3Casing or ring with helicoidal groo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电插头(2)的联接半部件(1),其配置为用于联接到电插头(1)的其他联接半部件(3),包括外壳(4)并包括用于电触点的触点载体(7),触点载体(7)布置在外壳(4)中,以及包括套筒(8),套筒与外壳(4)分开且布置在外壳(4)上以无螺纹地可旋转,其中,套筒(8)形成联接半部件(1)的连接器(8a)以连接到其他联接半部件(3),其中,套筒(8)包括外套筒(9),外套筒无螺纹可旋转地布置在外壳(4)上,并且套筒(8)包括内套筒(15),内套筒与外套筒(8)分开,其中,内套筒(15)布置在外套筒(9)上,并且内套筒(15)在联接半部件(1)的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相对于外壳(4)且相对于外套筒(9)可移动。一方面涉及一种电插头(2)。一方面涉及一种方法。

Description

包括多部分可旋转套筒的电插头的联接半部件,以及电插头 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用于电插头的联接半部件。联接半部件配置为用于联接到电插头的其他联接半部件。联接半部件包括外壳。此外,联接半部件包括用于电触点的触点载体。触点载体布置在外壳中。此外,联接半部件包括与外壳分开的套筒。该套筒无螺纹可旋转地布置在外壳上。套筒形成连接器以将联接半部件与其他联接半部件连接。本发明的其他方面涉及一种具有两个分开的联接半部件的电插头,其能够彼此联接。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将电插头的第一联接半部件与电插头的第二联接半部件联接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从DE 10 2005 026 148 B4已知一种插头连接器联接件。其中,电插头包括两个分开的联接半部件。它们以可以非破坏性释放的方式彼此联接。第一联接半部件具有外壳。在该外壳上将单件式套筒布置为能够旋转。套筒和外壳布置为在该第一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固定。然而,套筒可以相对于外壳绕该纵向轴线旋转。为连接两个联接半部件,它们被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引导并因此轴向地进入彼此。为此目的,第二联接半部件的前部被推入套筒中。电插头包括快速锁定装置。该快速锁定装置包括布置在套筒上的径向向内地取向的条。当使两个联接半部件轴向地在一起时,这些条接合在锁定机构后面。这些锁定机构形成在第二联接半部件的前部的外侧上。这些锁定机构是条,其绕纵向轴线成方位角地取向。一旦旋转套筒,从而也实现套筒上的径向条相对于这些锁定机构的相对运动。由于这些条直接接触这些锁定机构,所以发生两个联接半部件的朝向彼此的轴向拉动。这是这种情况,因为锁定机构具有倾斜的接触表面,如果套筒在方位角方向上旋转,则套筒的条沿着倾斜的接触表面被引导。由此,然后实现两个联接半部件的锁定状态。
然而,在该实施例中,可能产生方位角容差。这可能导致未最终实现联接半部件之间的联接最终状态。如果套筒围绕纵向轴线旋转得不足够远以实际实现完全的联接最终状态或最终位置,就是这种情况。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电插头的联接半部件,其具有关于套筒的改善的设置,并且一旦联接到电插头的其他联接半部件,则允许改善实现联接最终状态。目标特别是至少减小关于套筒的旋转的最终位置的方位角容差,以实现两个联接半部件的联接最终位置。这意味着,对于电插头,两个联接半部件之间的联接最终状态应被安全地实现。
该目标由一种联接半部件、一种电插头和一种用于联接两个联接半部件的方法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电插头的联接半部件。联接半部件配置为用于联接到电插头的与之分开的其他联接半部件。联接半部件具有外壳。此外,联接半部件包括用于电触点的触点载体。该触点载体特别地配置为与外壳分开。触点载体布置在外壳中。此外,联接半部件具有与外壳分开的套筒。该套筒无螺纹可旋转地布置在外壳上。这意味着,将套筒保持或布置在外壳上在没有螺纹的情况下实现。然而,套筒在外壳上布置为使得其可以相对于外壳绕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旋转。套筒形成联接半部件的连接器以与其他联接半部件直接连接。特别地,套筒从而是使得与其他联接半部件直接联接的部件。
套筒包括外套筒。该外套筒无螺纹可旋转地布置在外壳上。特别地,其直接布置在外套筒上。套筒还包括内套筒,其与外套筒分开。内套筒也是与外壳分开的部件。内套筒布置在外套筒上。内套筒被接收在外套筒中。内套筒在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观察相对于外壳且相对于外套筒可移动。因此,其布置在该外套筒中以在该轴向方向(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可移动。因此,在提出的联接半部件中,套筒被配置为多部分部件。其包括两个分开的部分,即外套筒和布置在其中的内套筒。内套筒特别地根据预期用途而配置为用于与第二联接半部件直接联接。
通过这样的概念,有助于改进与第二联接半部件的联接。特别地,从而有助于改进达到套筒的方位角最终位置。因此,可以至少减小该套筒的旋转期间的方位角容差。因此,达到联接半部件之间的联接最终状态可以同等地以改善的方式实现。由此,达到并也维持了联接状态。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想到在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配置引导件。通过引导件来引导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轴向相对运动。通过引导件,从而有助于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高度精确概念的相对可移动性。这在两个联接半部件的轴向联接中是尤其有利的。由此避免了内套筒的不期望的倾斜。由此了避免外套筒或内套筒的堵住和/或卡住。这也有利地促进两个联接半部件的联接最终位置的改进的达到,因为由此,外套筒也可以以改善的方式绕纵向轴线旋转,以便能够以限定且安全的方式达到方位角旋转最终位置。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想到引导件包括第一引导件部分。第一引导件部分布置在外套筒的内侧上。特别地,该第一引导件部分与外套筒一体成型。优选地,引导件包括第二引导件部分。第二引导件部分布置在内套筒上。此处也可以设想,第二引导件与内套筒一体成型。第一引导件部分和第二引导件部分在垂直于纵向轴线的方向上观察是彼此接合的。这是引导件的尤其有利的概念。这是因为由此也实现了不仅促进运动的高度精确轴向引导,而且当外套筒围绕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旋转时内套筒自动地一起旋转。然而,在没有内套筒被朝向外侧露出且能够由用户抓握的情况下,其从而进行与外套筒相同的旋转运动。特别地,从而也设想到引导件促进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方位角运动联接。该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方位角运动联接经由外套筒的整个旋转运动路径的特定部分路径来配置。特别地,然而,该方位角运动联接不是被配置在外套筒的整个可能的旋转运动路径上。该方位角运动联接对于旋转运动路径优选地达到小于外套筒的整个可能的旋转运动路径的100%,然而,至少80%,特别地至少85%,特别地至少90%,特别地至少95%。通过该相对大的部分的方位角运动联接,实现了当联接和旋转外套筒时,两个联接半部件以最佳可能方式朝向彼此被轴向地拉动。然而,另一方面,还促进在套筒的整个旋转运动路径的最后的、次要的方位角旋转运动部分上,外套筒和内套筒可以在该方位角方向上接触联接。这是特别地有利的,以便以改善的方式达到联接最终位置。特别地,这还是有利的,以便用户可能地也以改善的方式能够感知联接最终位置。这是因为就此而言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方位角接触联接可以被用户识别。
可以设想,引导件部分是轴向地延伸的凹槽。还可以设想,引导件部分是轴向地延伸的加高部。优选地,凹槽或加高部配置为在该轴向方向上是完全直线的,并且从而处于联接半部件的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因此,提供了关于直线的轴向引导件的特别精确的引导件部分。
可以设想,另一引导件部分包括相反于凹槽或加高部的联接几何形状。通过这样的设计,在该连接中,有助于两个引导件部分的联接的最佳可能方式。另一方面,从而也实现了节省空间的设计。通过这些互补几何形状也促进两个引导件部分在尽可能大的表面上的接触。由此也可以有利地生成对应的保持力。因此,促进了用于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方位角运动联接的尤其可靠的保持力。
优选地设想到引导件部分(特别是提到的另一引导件部分)配置为在垂直于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弹性地可回弹。通过此处这样的设计,特别是在径向方向上,在两个引导件部分之间可以生成一定的径向压紧力。就此而言从而再次改进了联接。该弹性地可回弹的设计的其他优点还见于以改进的方式使得联接和接触联接成为可能的效果。这是因为在两个硬的部分中,仅在极高的力下才实现接触联接(如果存在)。这可能导致部分部件的损坏或损毁。通过这样的弹性地可回弹的设计(其特别地在径向方向上指向),联接和接触联接还可以以连续过程发生。联接或接触联接力可以稳定地增加。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想到该另一引导件部分是例如弹簧。其可以例如为板簧。另一引导件部分可以优选地与套筒部分(特别是内套筒)一体成型。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想到通过引导件形成方位角保持力,通过方位角保持力,外套筒和内套筒在围绕纵向轴线旋转时运动地联接。通过该方位角保持力,在有利的实施例中,力阈值被预定。在方位角旋转力作用在外套筒上并超出力阈值的情况下,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旋转联接可以被接触联接。因此,还提供了限定的概念,其在预定的限定条件下允许外套筒和内套筒在方位角方向上接触联接。
这是引导件的尤其有利的实施例,其就此而言从而在方位角方向上围绕纵向轴线提供了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接触联接自动化。
特别地,设想到通过引导件形成触觉反馈器。通过触觉反馈器,可以触觉地感知两个联接半部件的联接最终位置。当释放旋转联接时达到的最终位置,并且通过释放旋转联接而生成触觉信号。从而,有利地,通过该设计,向用户给出已经达到联接最终位置的触觉反馈。通过实现两个引导件部分的释放并由此生成触觉地可感知的信号,即,电插头的用户可以容易地辨别达到联接最终位置。特别地通过该有利的实施例,如果旋转力超出预定的力阈值,则以类似于扭矩扳手的方式进行识别,从而两个引导件部分接触联接并由此生成触觉信号。特别地,力阈值以这样的方式预定,使得仅当套筒在方位角方向上已经达到其旋转最终位置时发生旋转力的超出,并且从而可靠地设定两个联接半部件的联接最终位置。
优选地设想到外套筒具有观察窗。观察窗取向为垂直于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观察窗配置为完全延伸穿过外套筒的壁。这意味着其被特别地配置为外套筒的壁中的径向孔。通过观察窗,形成光学反馈器,用户可以通过光学反馈器从外套筒外侧观察两个联接半部件的联接最终位置。在该连接中给出进一步有利的实施例。这是因为在套筒的基础位置中,在轴向方向上观察的内套筒尚未与观察窗重叠。因此,如果用户从外侧通过观察窗观察套筒,他尚无法识别布置为定位在外套筒内侧的内套筒。然而,在联接最终位置中,在轴向方向上观察的内套筒相对于外套筒轴向地位移足够远以与观察窗重叠。从而,通过该设计或结合以上提到的有利的触觉反馈器或即使没有触觉反馈器,也可以同样可靠地识别联接最终位置。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想到外套筒具有前边缘。前边缘包括至少一个止挡部,止挡部垂直于纵向轴线向内取向并向内凸起。该凸起相对于外套筒的壁(特别是外套筒的护套壁)形成。在垂直于纵向轴线的方向上观察的内套筒被接收在该外套筒中以与止挡部重叠。这意味着,垂直于纵向轴线度量的内套筒的外部尺寸大于该止挡部的径向内边缘。通过这样的设计,从而也限制了内套筒相对于外套筒的最大位移定位。此外,通过具有止挡部的该设计,还配置了防止内套筒丢失的安全装置。其可以在接触联接状态或接触联接位置以及在联接位置都不会轴向地掉出外套筒。
可以设想,前述止挡部配置为绕纵向轴线在方位角方向上完全周向地延伸。在这样的设计中,止挡部从而配置为在没有中断的情况下周向地延伸。其从而表现为环形条。
在这样的设计中,有利地设想,从而垂直于纵向轴线度量的这样的止挡部的径向高度小于形成在第二联接半部件的前部的外侧上的锁定机构的径向高度。因此,这样的径向内侧定位的止挡部的边界壁与前边缘的相对边缘之间的内部宽度大于第二联接半部件的前部上的锁定机构的顶部边缘与就此而言在前部的外侧上相对地定位的其他外部部分之间的尺寸。就此而言命名的尺寸各自在垂直于第一联接半部件以及第二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的平面中观看。它们还可以延伸穿过相应命名的纵向轴线被观看。通过这样的尺寸设定,套筒从而可以被在轴向方向上推动通过该锁定机构,而它们不会在径向方向上接触。
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想前边缘上的向内凸起的止挡部被配置为不完全周向地绕第一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延伸。反之,其可以配置为至少中断一处。还可以设想,在该前边缘上存在至少两个分开的止挡部,其配置为在方位角方向上彼此间隔。特别地,这些可以在方位角方向上绕第一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单独地被设定尺寸。例如,它们优选地被设定尺寸,以使得它们小于配置在第二联接半部件的前部的外侧上的两个分开的锁定机构之间的方位角距离。由此,则这样的径向较大的止挡部可以在布置在第二联接半部件的前部上的两个这样的锁定机构之间被轴向地推动。
优选地设想到,内套筒的前边缘布置在内套筒的基础位置,与止挡部轴向地间隔。特别地设想到,在两个联接半部件的联接最终位置,内套筒的前边缘直接接触止挡部的后侧。这是进一步非常有利的实施例。一方面,由此,有助于内套筒相对于外套筒的期望的轴向可移动性。另一方面,在联接最终位置,还实现了内套筒的前边缘与止挡部的限定的直接接触。由此,内套筒也以特别有利的方式轴向地固定在联接最终位置。这是因为,一方面,其直接接触止挡部的后侧,另一方面在该状态,配置在第二联接半部件的前部的外侧上的锁定机构也与该内套筒的前边缘直接接触。特别地设想到,在轴向方向上观察的该联接最终位置,该内套筒的前边缘布置在第二联接半部件的锁定机构与第一联接半部件的外套筒的前边缘上的止挡部之间。特别地,提到的部件之间的该内套筒的前边缘则也被堵住。由此,实现了内套筒在联接最终状态或联接最终位置的特别有利的轴向固定。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想到内套筒具有前边缘。在前边缘上形成至少一个径向联接鼻状部。联接鼻状部配置为用于联接到联接条,联接条布置在第二联接半部件上。联接条特别地表示第二联接半部件的锁定机构的示例。联接鼻状部在垂直于第一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联接半部件的外壳的壁(特别是外壁)向内凸起布置。这意味着,其配置为关于内套筒的壁(特别是护套壁)进一步向内凸起。通过该联接鼻状部,有助于对第二联接半部件上的锁定机构(特别是联接条)的特别有利的联接。由此,有助于这两个部件从后面的特别有利的接合和沿着彼此的方位角滑动。
优选地,联接鼻状部在方位角方向上绕第一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在整个周向长度上仅部分地延伸。特别地,这样的联接鼻状部的方位角延伸达到整个周向长度的360°中的3°与20°之间,特别是在5°至15°之间。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提供可容易操作的联接概念。另一方面,由此还便于以改善的方式引导联接鼻状部,联接鼻状部的尺寸设计为使得在轴向方向上穿过第二联接半部件的两个锁定机构之间的间隙,这两个锁定机构布置为在方位角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因此,还可以实现这样的联接鼻状部与这样的联接条的后壁的简单联接。
特别地,通过这样的联接鼻状部和联接条,配置了快速锁定系统。特别地,通过这样的联接鼻状部和联接条,配置了卡口锁定系统。因此,特别地通过相对于整个周向长度的360°中的优选在40°与90°之间的外套筒的方位角旋转路径,可以达到这样的联接最终位置。联接鼻状部从而是快速锁定部分,特别是卡口锁定系统的部分。
在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想到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观察的内套筒短于外套筒。在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想到内套筒在接触联接的基础位置中以及在两个联接半部件联接的联接最终位置中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观察都完全布置在外套筒的轴向长度内。内套筒从而被完全接收在外套筒中。因此,一方面,其也被以受保护的方式被布置。另一方面,从而特别有利地可以特别精确地实现内套筒的轴向引导。
优选地设想到,在第一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观察的内套筒布置为不与外壳有任何重叠。从而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观察,外壳和内套筒彼此布置成行。特别地设想到,在垂直于第一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观察,内套筒的壁布置为与外壳的壁重叠。壁是外壁。它们特别地是中空圆柱的外壁。因此,还实现了外壳和内套筒在轴向方向上可以推入彼此,并且从而达到重叠状态。在实施例中,在第一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观察的内套筒布置为与外壳重叠。
优选地设想到,在轴向方向上观察的外套筒布置为静止固定在外壳上。因此,仅促进如上所述的外套筒相对于外壳的相对旋转运动。
优选地,套筒(特别是外套筒)由扣环直接固定到外壳的外侧。特别地,在没有直接机械紧固到外壳的情况下布置内套筒。可以设想,内套筒在两个联接半部件尚未联接的基础位置以及在联接最终位置中都被布置为与第一联接半部件的外壳轴向地间隔并因此不接触第一联接半部件的外壳。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想到外套筒布置为与外壳轴向地重叠。特别地,外套筒配置为使得其在外侧在轴向重叠区域中包围外壳。因此,外套筒在外壳的外侧围绕外壳。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涉及一种电插头。该电插头包括第一联接半部件。第一联接半部件特别地根据以上提到的方面或其有利的实施例配置。此外,电插头包括与第一联接半部件分开的第二联接半部件。两个联接半部件能够非破坏性地可释放地联接。
第二联接半部件优选地包括前部。在前部的外侧形成锁定部。锁定部可以是螺丝螺纹。锁定部可以附加地或替代地包括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可以是方位角联接条。该锁定机构可以是卡口锁定的部件。这样的锁定机构因此没有螺丝螺纹。这样的联接条在围绕第二联接半部件的的纵向轴线的周向方向上在360°上仅部分延伸。特别地,这样的联接条在40°与100°之间的方位角角度长度上延伸。
在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想到第二联接部的外壳至少部分地配置为中空管。特别地,第二联接半部件的外壳配置为成角度的管。特别地,成角度的管配置为包括两个管部分,它们相对于彼此取向为90°。特别地,在第二联接半部件的外壳中布置有触点载体。在该触点载体上布置有电触点。用于直接电接触的这些电触点配置为包括第一联接半部件的电触点。
优选地,第一联接半部件的外壳配置为管。特别地,该管是直管。在触点载体上,第一联接半部件特别地布置有电触点。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涉及一种方法,特别地用于电插头的第一联接半部件轴向联接到电插头的第二联接半部件,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第一联接半部件,包括外壳和套筒,套筒无螺纹可旋转地布置在外壳上,并且包括外套筒和与之分开的内套筒,
-提供第二联接半部件;
-将第一联接半部件在第二联接半部件上轴向滑动,使得第一联接半部件的套筒与第二联接半部件的外壳的前部轴向地重叠;
-将联接结构联接,该联接结构形成在套筒的内套筒上,并包括形成在前部的外侧上的配合联接结构,
-围绕第一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A)旋转套筒的外套筒,并且由此使内套筒一起旋转;
-由于联接结构与接合该联接结构的配合联接结构之间的轴向相对运动,实现内套筒的轴向位移,其中,联接结构与配合联接结构的轴向相对运动由套筒的旋转生成;
-当内套筒已经达到轴向最终位置时,实现联接半部件的联接最终位置。
通过该方法,有助于两个联接半部件的特别有利的联接。联接最终位置可以固定且可靠地达到。特别地,通过该进行方式,还以更安全且更可靠的方式达到套筒(特别是外套筒)在第一联接半部件上的方位角最终旋转位置。特别地,其从而可以更可靠地设定。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想到,在外套筒沿着旋转路径从外套筒的基础位置开始旋转达到最大最终旋转位置时,达到中间位置。在外套筒的最大方位角旋转运动可能的至少80%、特别地85%、特别地90%、特别地至少95%(然而小于100%)之后,可以达到该中间位置。然后在该中间位置,实现两个联接半部件的联接最终位置。如果外套筒进一步在方位角方向上旋转超过该中间位置,则形成在外套筒和内套筒上的引导件的两个引导件部分之间的方位角实现接触联接。通过引导件的两个引导件部分的该接触联接,生成触觉信号,其由抓握外套筒的用户感知。从而,联接最终位置被触觉地识别。附加地或替代地,可以设想光学反馈器。在该反馈器中,内套筒在联接期间并且从而当在轴向方向上相对于外套筒方位角旋转时移动。在联接状态,两个联接半部件内套筒达到对应的轴向最终位置。在该轴向最终位置,内套筒的外侧配置为与观察窗轴向地重叠,观察窗形成在外套筒的壁中。由此,从外套筒外侧,通过对观察窗进行观察,处于该轴向最终位置的内套筒可以被识别,并且从而可以识别达到了联接最终位置。
可以设想,内套筒被在其外侧上(特别是以颜色)标记。处于联接最终位置的该标记可以通过观察窗识别。由此,可以以再次改进的方式识别联接最终位置。
在内套筒朝向外套筒轴向相对运动的情况下,内套筒的前边缘被朝向外套筒的止挡部轴向地推动。在联接最终位置,该内套筒的前边缘抵靠外套筒的止挡部的后侧直接停止。
通过配置在内套筒的前边缘上的该径向向内朝向的联接鼻状部,形成联接结构。通过形成在第二联接半部件的前部的外侧上的锁定机构,特别是通过联接条,形成配合联接结构。联接结构和配合联接结构直接彼此联接。例如,在此可以配置卡口锁定。还可以设想螺丝螺纹结构。其中,联接结构以及配合联接结构都可以各自为螺丝螺纹。同样,联接结构可以是以上解释的联接鼻状部和配合联接结构螺丝螺纹。
优选地,处于联接最终位置的联接鼻状部在轴向方向上被卡在第二联接半部件上的锁定机构与外套筒上的止挡部之间。
已经在上文提出用于联接两个联接半部件的方法步骤的进一步有利的实施例。此外,通过联接半部件的单独的或彼此至少部分可操作地结合的实质特征给出其他有利的方法步骤,使得可以根据其进行相应的方法步骤。
使用指示词“顶”、“底”、“前”、“后”、“水平”、“竖直”、“深度方向”、“宽度方向”、“高度方向”,在插头的预期用途和预期布置中,以及为站在插头前面并注视插头方向的用户了给出的位置和方向。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从权利要求、附图和附图描述中显而易见。上面在描述中提到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下面在附图描述中提到和/或仅在附图中示出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不仅可以以各自指定的组合使用,而且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也可以以其他组合使用。因此,实施方式也被认为是本发明所涵盖和公开的,这些实施方式没有在附图中明确地示出和解释,但是产生于并且可以由来自所解释的实施方式的分离的特征组合产生。实施方式和特征组合也被认为是公开的,因此它们不包括最初制定的独立权利要求的所有特征。此外,实施方式和特征组合将被视为公开的,特别是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公开的,其延伸超出或偏离权利要求的反向引用中规定的特征组合。
下面结合示意图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这些显示在:
图1根据本发明的联接半部件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联接半部件仅由参考纵向轴线的部分区域表示;
图2穿过电插头的实施例的截面图,其中根据图1的第一联接半部件与电插头的第二联接半部件一起示出,第二联接半部件与第一联接半部件分开,处于联接最终位置;
图3电插头的第二联接半部件的实施例的透视图;以及
图4垂直于第一联接半部件的纵向轴线的截面图,其中就此而言截面由第一联接半部件的套筒示意性地形成,并且套筒仅在部分区域中表示。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相同元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具有相同附图标记。
在图1中,示出了电插头2(图2)的联接半部件1的横截面图。截面图形成在竖直平面中,其包括第一联接半部件1的纵向轴线A。在图1中,仅联接半部件1的关于纵向轴线A的顶部半部分被示出。第一联接半部件1配置为用于联接到第二联接半部件3(图2和图3)。在该连接中,有助于第一联接半部件1与第二联接半部件3之间的非破坏性地可释放联接。
第一联接半部件1包括外壳4。外壳4在实施例中被示出为中空圆柱。该外壳4是硬的。其特别地配置为由金属制成。在图1中,第一联接半部件1仅示出在纵向轴线A以上的部分区域中。第一联接半部件1配置为绕纵向轴线A周向地延伸,特别地配置为完全周向地被封闭。为此目的,外壳4配置为绕纵向轴线A周向地延伸。纵向轴线A从而也形成配置为中空圆柱的该外壳4的中央轴线。外壳4在该连接中特别地具有壁5。壁5特别的是中空圆柱壁。在一个设计中,在外壳4的内部6中布置触点载体7。触点载体7是与外壳4分开的部件。触点载体7配置为用于接收电触点(未示出)。电触点可以针触点。然而,电触点也可以是用于插入作为针的电针触点的接触插座。触点载体7特别地由塑料制成。
此外,第一联接半部件1包括套筒8。套筒8配置为与外壳4分开。套筒8直接布置在外壳4上。套筒8布置在外壳4上以相对外壳4可移动。套筒8包括外套筒9。外套筒9被特别地配置为中空圆柱。外套筒9直接布置在外壳4上。特别地,外套筒9布置为在外壳4上可以无螺纹地旋转。这意味着,外部外壳9和外壳4彼此不由螺丝螺纹进行连接。特别地,外套筒9布置为在外壳4上可以由扣环10无螺纹地旋转。为此目的,设想到在外壳4的壁5的外侧5a上形成特别是径向的圆周凹槽5b。其中接收扣环10。此外,设想到,在外套筒9的壁11的内侧11a上形成凹槽11b。壁11也是外壁,诸如壁5。壁11是中空圆柱壁。扣环10径向地延伸到该凹槽11b中。通过该机械连接将外套筒9在外壳4上布置在轴向固定的位置。外壳4与外套筒9之间在纵向轴线的方向A上的相对运动从而被特别地防止或基本上避免。从而,在该轴向方向上的运动最多可以经由凹槽5b和11b中的扣环10的间隙实现。套筒8形成机械连接器8a。这为了与第二联接半部件3的直接联接并且根据为其设想的预期用途而配置。
如还可以认识到的,在轴向方向上且从而在纵向轴线的方向A上观察的外套筒9布置为与外壳4重叠。特别地,外套筒9在圆周侧面上围绕外壳4。外套筒9从而包括比外壳4的外直径更大的内直径。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外套筒9在前边缘12上包括垂直于纵向轴线A向内凸起的止挡部13。止挡部13可以被配置在方位角方向上且从而在围绕纵向轴线A的周向方向上完全封闭。然而,还可以设想,该止挡部13配置为在绕纵向轴线A的周向方向上被中断。因此,在围绕纵向轴线A的周向方向上,可以配置止挡部13的若干止挡部段。通过该止挡部13,限制外套筒9的内部中的接收空间14。在该接收空间14(其也可以称为内侧11a上的径向凹槽)中,布置套筒8的内套筒15。内套筒15是与外套筒9分开的部件。在垂直于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观察的内套筒15从而延伸到该接收空间14中。因此,在垂直于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观察的内套筒15布置为与该止挡部13重叠。特别地内套筒15被配置为中空圆柱。内套筒15被配置为单件。内套筒15可以例如由金属片形成。
外套筒9可以例如配置为由金属制成。外套筒9可以例如为锌压铸。然而,外套筒9也可以例如由塑料制成。例如,其可以是注射模塑的部件。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设想到内套筒15在轴向方向上布置为相邻于外壳4的前边缘16。内套筒15在全部位置在轴向方向上布置为特别地与外壳4没有任何重叠。因此,内套筒15布置为与外壳4成行。在轴向方向上观察的内套筒15布置为在其整个长度上在外套筒9内。内套筒15不直接机械附接到外壳4。内套筒15特别地仅机械附接到外套筒9。这也是通过在接收空间14中接收内套筒15实现的。通过止挡部13,内套筒15在轴向方向上也被接收在外套筒9中,使得其被固定以防止掉出。从而防止内套筒15从外套筒9轴向滑出。
内套筒15在其前边缘17上包括至少一个联接鼻状部18。联接鼻状部18是鼻状部,其径向向内地朝向纵向轴线A凸起。联接鼻状部18配置为用于与第二联接半部件3的联接条19(图2)直接联接。优选地内套筒15包括若干个联接鼻状部18,特别地三个联接鼻状部18。在绕纵向轴线A的周向方向上观察的这些联接鼻状部18布置为彼此等距。
可以设想,径向地定位在内侧的止挡部13的前侧13a之间的径向距离a1等于距离a2。距离a2是径向地定位在内侧的联接鼻状部18的前侧18a与纵向轴线A之间的径向距离。然而,还可以设想,距离a1大于距离a2。在垂直于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观察的止挡部13始终地配置为足够大以与要形成的内套筒15的中空圆柱壁的壁20对应地径向重叠是必要的。
此外,内套筒15包括引导件部分21。引导件部分21配置为与内套筒15一体成型。引导件部分1是引导件22的组成部分。通过引导件22,引导内套筒15与外套筒9之间的相对运动。特别地,该引导件部分21是弹簧。其例如可以是板簧。特别地,该引导件部分21配置为在径向方向上可回弹。此外,引导件22包括另一个引导件部分23。该引导件部分23特别地是凹部。特别地,其是轴向直线凹部。例如,其可以配置为凹槽状或沟状。在该引导件部分23中,接合另一引导件部分21的零件21a。该零件21a可以例如是径向向外形成的隆起。因此,形成了引导件部分21与23之间的径向接合。
通过该引导件22,实现内套筒15相对于外套筒9的轴向引导。此外,通过该引导件22,在有利的实施例中,实现内套筒15与外套筒9之间的方位角运动联接。这意味着,当套筒8绕纵向轴线A相对于外壳4旋转时,外套筒9与内套筒15运动联接。从而,当外套筒9被用户触摸且对应地绕纵向轴线A旋转时,定位在内侧且无法被用户触摸的内套筒15自动地一起旋转。特别地,引导件部分23可以是第一引导件部分。特别地,引导件部分21可以是第二引导件部分。
内套筒15布置或安装在外套筒9上以相对其可移动。内套筒15相对于外套筒9和外壳4以限定的方式轴向地可移动。
此外,如图1中可见,外套筒9具有观察窗24。观察窗24形成在壁11中。观察窗24是径向通孔。通过该孔24可以从套筒8外侧看到接收空间14中。
在图1中,第一联接半部件1示出为处于基础位置。这意味着,其布置为处于与第二联接半部件3接触联接状态。在该基础位置,内套筒15布置为处于轴向基础位置。该轴向基础位置15是内套筒15布置为其前边缘17与止挡部13间隔的位置。就此而言,形成距离a3。特别地,这是内套筒15与止挡部13之间的轴向最大距离。在该基础位置,在轴向方向上观察的内套筒15配置为与观察窗24没有任何重叠。这意味着,当从套筒8外侧通过观察窗24看到接收空间14中时,无法识别内套筒15。因此,其就此而言在外壳4的方向上位移足够远使其不被通过观察窗24识别。
从而,通过该观察窗24,形成集成式光学反馈器25。通过该光学反馈器25,可以从外套筒9外侧观察两个联接半部件1与3之间的联接状态以及接触联接状态。
在附加于或替代该光学反馈器25可以设想的有利实施例中,第一联接半部件1包括触觉反馈器26。为此目的,设想在实施例中在内侧11a形成例如第二凹部27。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该凹部27轴向地取向。在有利的实施例中,在绕纵向轴线A的周向方向上观察,其配置为相邻于该引导件部分23直接延伸。特别地,该凹部27在轴向方向上短于引导件部分23。优选地,凹部27的轴向长度至少足够大以接收零件21a的轴向尺寸。
当达到两个联接半部件1和3之间的联接最终位置时,用此触觉反馈器26生成触觉信号。
引导件22也配置为使得其形成方位角保持力,外套筒9和内套筒15当绕纵向轴线A旋转时通过该方位角保持力而运动地联接。特别地,通过该方位角保持力,以限定的方式预定力阈值。这种情况的效果是,在作用在外套筒9上的方位角旋转力且超出力阈值的情况下,外套筒9与内套筒15之间的旋转联接以限定的方式接触联接。因此,在方位角旋转力超出力阈值的情况下,零件21a在方位角方向上脱出引导件部分23并卡入凹部27。通过该过程生成触觉信号,触觉信号可以被用户感知,特别上当抓握外套筒9时。特别地,当实现零件21a从引导件部分23卡入凹部27时,也生成两个联接半部件1和3之间的联接最终位置。因此,通过该触觉反馈器26,还生成清晰的触觉信号,其允许清晰地辨别达到的联接最终位置。
在图2中,在如图1中的对应的截面图中示出了整个电插头2。此处,其仅示出关于纵向轴线A、B的顶部半部分。此处,示出了第一联接半部件1与第二联接半部件3之间的联接最终位置。如此处可见,内套筒15在轴向方向上相对于外套筒9位移到前面。内套筒15在轴向方向上布置为与观察窗24重叠。当通过观察窗24从外侧观察时,则可以识别内套筒15。也由此,联接最终位置光学地可识别。此外,可以识别具有前侧的前边缘17(特别是联接鼻状部18)直接接触止挡部13的后侧13b。此外,联接鼻状部18的后侧18b直接接触联接条19的前侧19a。联接条19在该连接中表示锁定机构的实施例。该锁定机构配置为第二联接半部件3的前部29的外侧28上的单件。在该外侧28上还可以附加地形成螺纹30。特别地,在绕第二联接半部件3的纵向轴线B的周向方向上观察,形成若干个分开的联接条19。这也在图3中示出。就此而言,联接条19和联接条19‘可以被识别。优选地,三个分开的联接条形成在该外侧28上。
如图2中可见,其中示出了联接半部件1和3之间的联接最终位置,联接鼻状部18在轴向方向上卡在止挡部13与联接条19之间。此外,还可以识别外壳4的前边缘16与第二联接半部件3的外壳32的前边缘31处于接触。此处,形成前边缘16与31之间的金属接触。
特别地,第二联接半部件3包括触点载体33(图3)。触点载体插入到外壳32中。触点载体33可以由塑料制成。其设想为用于接收电触点34,如图3中所示。电触点34可以是针触点。然而,它们也可以是用于这种针触点的接触插座。
在图2中,示出内套筒15的位置朝前轴向地最大位移。根据图2中的视图,在该联接最终位置,当在有利的实施例中存在凹部27时,零件21a也从引导件部分23卡入凹部27中。
优选地,套筒8从基础位置起可以绕纵向轴线A旋转最大90°,以便达到两个联接半部件1和3之间的联接最终位置。
特别地,通过套筒8(特别是联接鼻状部18)和联接条19、19‘形式的锁定机构,形成快速锁定。特别地,此处可以配置卡口锁定。对应的卡口部分由联接鼻状部18和联接条19、19‘形成。优选地,联接条19的前侧19a不布置在垂直于纵向轴线B取向的平面内。反之,该前侧19a稍微倾斜。其可以是部分卷绕的螺旋形状。因此,其在围绕第二联接半部件3的纵向轴线B的周向方向上包括某一间距。因此,给定其他联接条19‘等,这被有利地配置。
在图3中以透视图示出第二联接半部件3的实施例。特别地,第二联接半部件3可以是角度半部件。这意味着,第二联接半部件3的连接器部分35成角度(特别是90°)布置在前部21上,前部21被提供以用于联接到第一联接半部件1。其他部件可以连接到连接器部分35。
如图3中可以识别的,在围绕纵向轴线B的周向方向上在两个相邻联接条19、19‘之间形成方位角间隙36。
当联接两个联接半部件1和3时,它们被朝向彼此在轴向方向上并且从而在它们的纵向轴线A和B的方向上引导。其中第一联接半部件1与它们的套筒8在前部29之上滑动。特别地,在该状态下,止挡部13和联接鼻状部18布置为在绕纵向轴线A的方位角方向上重叠。特别地,第一联接半部件1相对于第二联接半部件3取向为使得从前侧接近的止挡部13和联接鼻状部18被推动通过间隙36并因此在轴向方向上经过联接条19和19‘。如果然后达到该状态,则套筒8绕纵向轴线A旋转。在该连接中,联接鼻状部18在绕纵向轴线A的周向方向上相对于联接条19、19‘旋转。其中联接鼻状部18接合在例如联接条19后面。在该连接中,联接鼻状部18的后侧18b直接沿着前侧19a滑动。由于该前侧19a在该方位角运动中的有利的倾斜位置,内套筒15在其轴向最终位置中被拉动并因此离开外壳4。当由于后侧18b与前侧19a的该旋转和接触而生成该联接最终位置时,用于套筒8的旋转力相继地增大。如果旋转力大于力阈值,则零件21a在方位角方向上脱出第一引导件部分23并卡入凹部27。
如果止挡部13具有大于联接条19、19‘的径向高度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则止挡部13无法配置为完全周向的。这是因为在间隙36之上滑动或推动经过间隙36将不再是可能的。从而,如果在实施例中止挡部13配置为完全周向且不被中断,则该止挡部13的径向延伸部小于联接条19、19‘的高度。在以上解释的替代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中所示,止挡部13进一步径向地向内延伸。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止挡部13在绕纵向轴线A的周向方向上中断。其于是配置为由若干个止挡部段构成。它们优选地具有方位角宽度,其特别地对应于联接鼻状部18的方位角宽度。从而,在联接鼻状部18与止挡部13的止挡部段之间各自形成一个对,其被各自配置为在绕纵向轴线A的周向方向上重叠,特别是完全重叠。因此,在该基础位置中,由止挡部段和联接鼻状部18各自形成的一个对可以在轴向方向上被推动通过对应的间隙36。止挡部13的止挡部段与联接鼻状部18之间的该方位角宽度的尺寸设计为使得,当在内套筒15与外套筒19之间进行旋转时,特别是当零件21a从引导件部分23卡到凹部27中时,以及在图2中所示的联接最终位置中,配置止挡部段与指定的联接鼻状部之间的方位角重叠。
在图4中以垂直于纵向轴线A的示意截面图示出了第一联接半部件1的实施例。图1中的截面沿着截面线IV-IV形成。其因此由引导件22生成。在该实施例中,可以识别零件21a径向向外插入到该引导件部分23中。绘示了围绕纵向轴线A的旋转方向D,纵向轴线A垂直于附图平面。
在替代实施例中,可以设想该引导件部分23不是在内侧11a中的径向向外面向的凹部,而是朝向纵向轴线A向内地取向的加高部。在这样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另一引导件部分21(特别是零件21a)则配置为互补的。于是该零件21优选地表示在朝向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弯曲的凹槽或凹部。

Claims (15)

1.一种用于电插头(2)的联接半部件(1),所述联接半部件被配置为用于联接到所述电插头(1)的其他联接半部件(3),包括外壳(4)和用于电触点的触点载体(7),所述触点载体(7)布置在所述外壳(4)中,并且包括套筒(8),所述套筒(8)与所述外壳(4)分开且布置在所述外壳(4)上以能够无螺纹地旋转,其中,所述套筒(8)形成所述联接半部件(1)的连接器(8a)以连接到所述其他联接半部件(3),
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8)包括外套筒(9),所述外套筒(9)无螺纹可旋转地布置在所述外壳(4)上,并且所述套筒(8)包括内套筒(15),所述内套筒(15)与所述外套筒(9)分开,其中,所述内套筒(15)布置在所述外套筒(9)上,并且所述内套筒(15)能够在所述联接半部件(1)的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外壳(4)和相对于所述外套筒(9)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套筒(9)与所述内套筒(15)之间配置引导件(22),通过所述引导件(22)引导所述外套筒(9)与所述内套筒(15)之间的轴向相对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件(22)包括第一引导件部分(23),所述第一引导件部分(23)布置在所述外套筒(9)的内侧(11a)上,并且所述引导件(22)包括第二引导件部分(21),所述第二引导件部分(21)布置在所述内套筒(15)上,其中,所述第一引导件部分(23)和所述第二引导件部分(21)在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彼此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
其特征在于,
引导件部分(21,23)轴向地取向且是径向向外地指向的凹槽,或者引导件部分(21,23)轴向地取向且是径向向内地指向的加高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
其特征在于,
另一引导件部分(21,23)包括互补于凹槽或加高部的联接几何形状。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
其特征在于,
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的另一引导件部分(21,23)配置为弹性地可回弹。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
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引导件(22)形成了方位角保持力,所述外套筒(9)和所述内套筒(15)在围绕所述纵向轴线(A)旋转期间通过所述方位角保持力而运动地联接,其中,通过所述方位角保持力,力阈值被预定,使得在联接到所述第二联接半部件(3)时、在所述外套筒(15)上的方位角扭转力超出所述力阈值的情况下,所述外套筒(9)与所述内套筒(15)之间的旋转联接解除联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
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引导件(22)形成触觉反馈器(26),两个联接半部件(1,3)的联接最终位置通过所述触觉反馈器(26)而能够被触觉地感知,其中,当释放所述旋转联接时达到所述最终位置,并且通过释放所述旋转联接生成触觉信号。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套筒(9)包括观察窗(24),所述观察窗(24)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A)取向且能够完全穿过所述外套筒(9)的壁(11),其中,通过所述观察窗(24)配置了光学反馈器(25),通过所述光学反馈器(25)能够从所述外套筒(9)的外部观察两个联接半部件(1,3)的联接最终位置。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套筒(9)包括前边缘(12),其中,所述前边缘(12)包括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A)向内凸起的止挡部(13),其中,所述内套筒(15)在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A)的方向观察被接收在所述外套筒(9)中以与所述止挡部(13)重叠,和/或所述内套筒(15)的前边缘(17)在所述内套筒(15)的基础位置中被布置为与所述止挡部(13)轴向地间隔,并且,在所述两个联接半部件(1,3)的联接最终位置,所述前边缘(17)直接接触所述止挡部(13)的后侧(13b)。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套筒(15)包括前边缘(17),其中,在所述前边缘(17)上布置有至少一个联接鼻状部(18),用于联接到布置在所述第二联接半部件(3)上的联接条(19、19‘),所述联接鼻状部(18)布置为在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向内凸起。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套筒(15)在所述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观察比所述外套筒(9)更短,并且,所述内套筒(15)在接触联接的基础位置以及在所述两个联接半部件(1,3)被联接的联接最终位置在所述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观察都完全布置在所述外套筒(9)内。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半部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套筒(15)在所述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观察被布置为与所述外壳(4)没有任何重叠,和/或在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A)的方向观察,所述内套筒(15)的壁(20)布置为与所述外壳(4)的壁(5)重叠。
14.一种电插头(2),具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而配置的第一联接半部件(1),以及与所述外套筒(9)分开的第二联接半部件(3),其中,所述联接半部件(1,3)能够被联接。
15.一种将电插头(2)的第一联接半部件(1)与所述电插头(2)的第二联接半部件(3)联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第一联接半部件(1),所述第一联接半部件(1)包括外壳(4)和无螺纹可旋转地布置在所述外壳(4)上的套筒(8),并且所述套筒(8)包括外套筒(9)和与所述外套筒(9)分开的内套筒(15),
-提供第二联接半部件(3);
-使所述第一联接半部件(1)在所述第二联接半部件(3)上轴向滑动,使得所述第一联接半部件(1)的套筒(8)与所述第二联接半部件(3)的外壳(32)的前部(29)轴向地重叠;
-将联接结构(18)联接,所述联接结构(18)形成在所述套筒(8)的内套筒(15)上,并包括形成在所述前部(29)的外侧(28)上的配合联接结构(19、19‘),
-围绕所述第一联接半部件(1)的纵向轴线(A)旋转所述套筒(8)的外套筒(9),并由此与所述外套筒(9)一起旋转所述内套筒(15);
-由于所述联接结构(18)与接合所述联接结构(18)的所述配合联接结构(19、19‘)之间的轴向相对运动,造成所述内套筒(15)的轴向位移,其中,由所述套筒(8)的旋转生成所述联接结构(18)与所述配合联接结构(19、19‘)的轴向相对运动;
-当所述内套筒(15)已经达到轴向最终位置时,达到所述联接半部件(1,3)的联接最终位置。
CN202080079439.1A 2019-11-19 2020-11-17 包括多部分可旋转套筒的电插头的联接半部件,以及电插头和方法 Pending CN1147310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9210069.1A EP3826118A1 (en) 2019-11-19 2019-11-19 Coupling half for an electric plug comprising a multi-part, rotatable sleeve, as well as electric plug and method
EP19210069.1 2019-11-19
PCT/EP2020/082384 WO2021099305A1 (en) 2019-11-19 2020-11-17 Coupling half for an electric plug comprising a multi-part, rotatable sleeve, as well as electric plug and method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31014A true CN114731014A (zh) 2022-07-08

Family

ID=68618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9439.1A Pending CN114731014A (zh) 2019-11-19 2020-11-17 包括多部分可旋转套筒的电插头的联接半部件,以及电插头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78486A1 (zh)
EP (1) EP3826118A1 (zh)
JP (1) JP7408801B2 (zh)
CN (1) CN114731014A (zh)
WO (1) WO2021099305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2517A (zh) * 2001-10-12 2005-02-16 马弗里克全球企业公司 电插头与墙壁插座用扭锁连接器
DE102005026148A1 (de) * 2005-06-06 2007-04-19 Intercontec Produkt Gmbh Steckverbinderkupplung
CN102792527A (zh) * 2010-03-18 2012-11-21 胡贝尔和茹纳股份公司 接口连接器
JP2014013683A (ja) * 2012-07-04 2014-01-23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CN104332784A (zh) * 2013-07-22 2015-02-04 特勒格特纳卡尔·格特纳有限公司 同轴插接连接器装置
WO2017033725A1 (ja) * 2015-08-26 2017-03-02 本多通信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グ及びコネクタ
US20190020149A1 (en) * 2017-07-12 2019-01-17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Quick-Locking Coaxial Connector
CN109314344A (zh) * 2016-04-04 2019-02-05 雷迪埃 具有适于允许快速断开操作的卡口式锁定装置的连接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64183U (zh) * 1987-02-18 1988-10-26
JP3570614B2 (ja) 1998-12-14 2004-09-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の取付方法
JP5391137B2 (ja) 2010-04-22 2014-01-15 カナレ電気株式会社 ボールロック式コネクタ
JP2012059398A (ja) 2010-09-06 2012-03-22 Yazaki Corp 回転嵌合コネクタ
DE102018128203A1 (de) 2018-04-04 2019-10-10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ktrisches Steckverbinderteil und elektrisches Steckverbindungssystem mit Verriegelung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2517A (zh) * 2001-10-12 2005-02-16 马弗里克全球企业公司 电插头与墙壁插座用扭锁连接器
DE102005026148A1 (de) * 2005-06-06 2007-04-19 Intercontec Produkt Gmbh Steckverbinderkupplung
CN102792527A (zh) * 2010-03-18 2012-11-21 胡贝尔和茹纳股份公司 接口连接器
JP2014013683A (ja) * 2012-07-04 2014-01-23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CN104332784A (zh) * 2013-07-22 2015-02-04 特勒格特纳卡尔·格特纳有限公司 同轴插接连接器装置
WO2017033725A1 (ja) * 2015-08-26 2017-03-02 本多通信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グ及びコネクタ
CN109314344A (zh) * 2016-04-04 2019-02-05 雷迪埃 具有适于允许快速断开操作的卡口式锁定装置的连接系统
US20190020149A1 (en) * 2017-07-12 2019-01-17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Quick-Locking Coaxial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26118A1 (en) 2021-05-26
US20220278486A1 (en) 2022-09-01
WO2021099305A1 (en) 2021-05-27
JP2023502954A (ja) 2023-01-26
JP7408801B2 (ja) 2024-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50401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203754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10795094B2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CN108933354B (zh) 紧凑型连接器
US20200224698A1 (en) Anti-vibration locking connector
EP3291380B1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 latching arrangement
EP3319184B1 (en)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two electrical connectors together, tool for use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electrical connectors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two electrical connectors together.
US5507663A (en) Multicontact plug assembly with adapter
KR20200022511A (ko) 커넥터
CN114731014A (zh) 包括多部分可旋转套筒的电插头的联接半部件,以及电插头和方法
JP6133125B2 (ja) コネクタ
US20220029316A1 (en) Coaxial connector assemblies
EP2290757B1 (en) Connector
US20130102182A1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EP2051335B1 (en) A connector
JP5970399B2 (ja) 防水コネクタ
CN111758192B (zh) 插接连接器、系统及装配方法、插接方法和分离方法
US807986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leasable locking clip
EP3171462B1 (en)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secondary locking member and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EP325288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slider
CN109075503A (zh) 具有闩锁释放套环的锁定特征的电连接器
JP2009240595A (ja) 電動湾曲内視鏡
CN111971858A (zh) 电插头插座装置
EP330017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ale blade stabilizer
JP6032169B2 (ja) 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および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