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06158A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06158A
CN114706158A CN202210350312.XA CN202210350312A CN114706158A CN 114706158 A CN114706158 A CN 114706158A CN 202210350312 A CN202210350312 A CN 202210350312A CN 114706158 A CN114706158 A CN 1147061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backlight module
layer
liquid crystal
switch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5031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06158B (zh
Inventor
程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5031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06158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7416 priority patent/WO202318461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706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061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06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061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中包括导光板和可切换式扩散片,而可切换式扩散片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且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聚合物液晶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用轻薄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替换现有技术中较厚的玻璃,可以大大减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电子产品的迭代,用户也越来越关注隐私保护的问题。在某些场合,人们不希望其他人观看到显示器上的显示画面,这就需要显示装置能够具有防窥功能,防止液晶显示器视角范围内的其他人观看到画面内容。隐私显示器为目标用户提供受保护可视角度的内容可读性,并降低离轴位置的内容可见性来防窥视。常用的隐私显示器是在显示屏上覆盖一层防窥膜,但是这种防窥膜是双向防窥,如果想要实现全视角防窥,需要贴附双层正交的防窥膜,这样显示亮度大幅降低,且整体厚度上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下的背光模组整体厚度较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
可切换式扩散片,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上方,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聚合物液晶层;
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通电时,所述聚合物液晶层处于透光状态,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未加电时,所述聚合物液晶处于阻光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述聚合物液晶层包括聚合物胶水和液晶,所述聚合物液晶层通过所述聚合物胶水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粘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液晶对应的第一折射率,与所述可聚合胶水对应的第二折射率之间的折射率差小于0.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折射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均为30-70um。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在未加电时对应的雾度范围为30%-50%,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在通电时的雾度小于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一基底层和第一子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二基底层和第二子导电层;所述第一子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子导电层位于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的最外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导电层第一金属氧化物,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使得所述第一子导电层具有导电功能;所述第二子导电层第二金属氧化物,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使得所述第二子导电层具有导电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之间;
或所述遮光结构设置在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内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于提供光线至所述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中包括导光板和可切换式扩散片,而可切换式扩散片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且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聚合物液晶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替换现有技术中较厚的玻璃,可以大大减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切换式扩散片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发明,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发明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发明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申请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可以包括:
导光板10;
可切换式扩散片20,可切换式扩散片20设置在导光板10的上方,且可切换式扩散片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之间设置有聚合物液晶层。
且可切换式扩散片20在通电时,聚合物液晶层处于透光状态,即此时光线可以通过可切换式扩散片20。而当可切换式扩散片未加电时,聚合物液晶层处于阻光状态,即此时大部分的光线不能通过可切换式扩散片2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中包括导光板和可切换式扩散片,而可切换式扩散片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且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聚合物液晶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用轻薄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替换现有技术中较厚的玻璃,可以大大减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
在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可切换式扩散片20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电层201、聚合物液晶层203以及第二导电层202。其中,聚合物液晶层是由聚合物形成的聚合物网络,以及多个相互独立的微米量级的液晶微滴形成。由于聚合物网络中形成有多个容纳空间,因此相互独立的多个微米量级的液晶微滴可以分散在聚合物网络中以形成聚合物液晶层203。由于由液晶分子构成的液晶微滴的光轴处于自由取向,其折射率与基体的折射率不匹配,当光通过基体时被微滴强烈散射而呈不透明的乳白状态或半透明状态。施加电场可调节液晶微滴的光轴取向,当两者折射率相匹配时,呈现透明态。除去电场,液晶微滴又恢复最初的散光状态,从而进行显示。
同时,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分别设置在聚合物液晶层203的上下两侧;而第一导电层201通过可聚合胶水与聚合物液晶层203粘接,第二导电层202同样通过可聚合胶水与聚合物液晶层203粘接。其中,液晶是分散设置在可聚合胶水中的,可聚合胶水并不是单独的一层结构;同理液晶也并不是独立的一层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制备材料相同,且均可以包括金属氧化物。具体地,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可以均为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基底材料上溅射金属氧化物材料并经过高温退火处理得到的,具有导电功能的金属膜层。且金属膜层通常是位于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最外侧,以便于施加电压。
即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实际上均为多层结构,均包括基底层和制备在基底层上的可以导电的金属膜层。对于可切换式扩散片20的整体结构来说,可切换式扩散片20可以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第一子导电层、第一基底层、聚合物液晶层、第二基底层和第二子导电层。而第一子导电层是利用第一金属氧化物制备的,第二子导电层是利用第二金属氧化物制备得到的。同时第一子导电层和第二子导电层位于可切换式扩散片的最外侧。
其中,金属氧化物材料制备的膜层厚度不同,导电层的导电性能和透光性能也不同。一般来说,在相同的工艺条件和性能相同的PET基底材料的情况下,金属氧化物膜层的厚度越大,导电层的表面电阻越小,光透过率也相应的越小。因此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金属氧化物膜层的厚度来调整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光线透过率。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中的基底膜层也可以为超薄柔性玻璃基板(Ultra Shine Glass,UTG)、或三醋酸纤维薄膜(TAC)、或可挠特性的塑胶类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制程的柔性基板等。而考虑到实际的制备成本,以及制备工艺的简便性,通常使用PET材料制成的基底膜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备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金属氧化物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锌(ZnO)或是其他金属氧化物。同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整体膜厚度通常在30-70um的厚度范围内,即位于同一侧的金属膜层加上基底膜层的整体厚度在30-70um的厚度范围内。而导电的金属层的厚度一般在400-500埃米的范围内。同时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光线透过率均大于88%。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制备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同时,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膜层厚度可以相同或不同。通常来说,为了制备的简便性,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制备材料通常相同,两者的整体膜层厚度也相同。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可切换式偏振片20需要加电驱动,以利用电压改变聚合物液晶层203中液晶微滴的方向,进一步使得可切换偏振片20可以实现偏振功能。其中,可切换式偏振片20的驱动电压小于12伏(V);同时,一般是利用交流电压驱动可切换式偏振片20。
在施加交流电压的情况下,可切换式偏振片20在未加电时对应的雾度小于50%,通常在30%-50%的范围内。而可切换式偏振片20在通电时的雾度小于3%,且通常在1.5%-2%的雾度范围内。
其中,雾度(haze)是指偏离入射光2.5°角以上的透射光强占总透射光强的百分数。雾度越大意味着薄膜光泽以及透明度尤其成像度下降。因此通常来说,若想要得到较为清晰的画面,则需要降低雾度;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中的可切换式偏振片20在未加电情况下的雾度范围,远小于加电情况下的雾度范围。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是否施加电压至可切换式偏振片20,以改变聚合物液晶层203中液晶微滴的方向,进而改变经过可切换式偏振片20的光线,实现防窥的功能。
当然,光线的方向不仅需要考虑是否在可切换式偏振片20两侧施加电压,还需要考虑不同膜层的折射率。而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聚合物液晶层203实际上包括可聚合胶水和液晶分子,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聚合胶水的折射率和液晶分子的折射率之间存在差异。
具体地,液晶对应的第一折射率通常大于可聚合胶水对应的第二折射率,且第一折射率与第二折射率之间的折射率差小于0.2。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折射率和第二折射率之间的折射率差可以为0.12。
同时,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液晶对应的第一折射率通常在1.6-1.8的范围内;具体可以在1.65-1.77的范围内。而可聚合胶水对应的第二折射率通常在1.4-1.6的范围内。
当然,又由于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实际上均为多层结构,即包括PET材料制成的基底层;而本申请实施例中PET材料制成的基底层的折射率可以在1.5-1.6的范围内。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PET材料制成的基底层的折射率可以为1.54。而当基底层的材料发生变化时,基底层的折射率也会对应发生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聚合物液晶层203中液晶微滴的材料选择并无限制,可聚合胶水的材料也并无限制;只需要使得液晶对应的第一折射率,大于可聚合胶水对应的第二折射率;且第一折射率与第二折射率之间的折射率差小于0.2即可。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现有技术通常采用玻璃作为扩散片中的基底层,而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现有技术中的扩散片替换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切换式扩散片20,而可切换式扩散片20中的基底层替换为PET材料制成的基底层。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PET材料制成的基底层厚度为50um,相较于现有技术中0.2mm的玻璃基底层的厚度,基底层的厚度大大降低,从而降低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实现轻薄化。
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如前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在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中,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遮光结构30,而遮光结构30可以设置在导光板10和可切换式扩散片20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结构30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可切换式扩散片2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利用黑色油墨或色阻,亦或是遮挡性金属在导光板10上制备遮光结构30。且遮光结构30的高度在0.5-20um之间。在制备遮光结构30时,可以采用单层高柱高的方式,或是采用多层堆叠的方式制备遮光结构30;即遮光结构30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堆叠结构。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遮光结构30设置在导光板10上方,且与导光板10连接。此时在制备遮光结构30时,通常将遮光结构30和导光板10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制备得到。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结构30也可以设置在导光板10和可扩散片20之间,且遮光结构30与可切换式扩散片20连接。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棱镜片,且棱镜片设置在可切换式扩散片的20的上方,用于提高光线的出光率。
同时在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中,显示装置中还包括有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设置在背光模组上方,背光模组提供光线至显示面板,以使得显示面板显示画面。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通常可以为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主要用于LCD显示器中。
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遮光结构30设置在可切换式扩散片20的内部。具体地,此时的可切换式扩散片包括:从上之下依次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01、聚合物液晶层、第二导电层202、遮光结构30和PET基板;此时的遮光结构设置在第二导电层202下方,且PET基板支撑遮光结构30。
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切换式扩散片一实施例示意图。在图4中,可切换式扩散片20的尺寸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例如可切换式扩散片20可以与背光模组中的背光膜材大小一致,或是与显示屏的大小一致。
而如果可切换式扩散片20的大小与背光膜材的大小一致,则还存在一个定位的问题。如图4中所示,还设置有凸起的背光膜材限位位置,以固定可切换式扩散片20。
同时又由于可切换式扩散片20实际上是由上下两侧的导电膜加上中间的液晶层构成,因此需要给上下两层的导电膜施加电信号以驱动液晶。因此可切换式扩散片20上下两侧的导电膜均需要与背光膜材贴合;且贴合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通常来说,可切换式扩散片20中的导电膜会部分贴合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并施加电压在贴合到背光膜材上的部分可切换式扩散片20上。可切换式扩散片20贴合在非显示区域通常为长3-5um,宽1-2um的长方形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显示面板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用于提供光线至显示面板,使得显示面板可以显示画面。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可以包括:
导光板10;
可切换式扩散片20,可切换式扩散片20设置在导光板10的上方,且可切换式扩散片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之间设置有聚合物液晶层。
且可切换式扩散片20在通电时,聚合物液晶层处于透光状态,即此时光线可以通过可切换式扩散片20。而当可切换式扩散片未加电时,聚合物液晶层处于阻光状态,即此时大部分的光线不能通过可切换式扩散片2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中包括导光板和可切换式扩散片,而可切换式扩散片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且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聚合物液晶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用轻薄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替换现有技术中较厚的玻璃,可以大大减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
在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可切换式扩散片20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电层201、聚合物液晶层203以及第二导电层202。
其中,聚合物液晶层是由聚合物形成的聚合物网络,以及多个相互独立的微米量级的液晶微滴形成。由于聚合物网络中形成有多个容纳空间,因此相互独立的多个微米量级的液晶微滴可以分散在聚合物网络中以形成聚合物液晶层203。由于由液晶分子构成的液晶微滴的光轴处于自由取向,其折射率与基体的折射率不匹配,当光通过基体时被微滴强烈散射而呈不透明的乳白状态或半透明状态。施加电场可调节液晶微滴的光轴取向,当两者折射率相匹配时,呈现透明态。除去电场,液晶微滴又恢复最初的散光状态,从而进行显示。
同时,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分别设置在聚合物液晶层203的上下两侧;而第一导电层201通过可聚合胶水与聚合物液晶层203粘接,第二导电层202同样通过可聚合胶水与聚合物液晶层203粘接。其中,液晶是分散设置在可聚合胶水中的,可聚合胶水并不是单独的一层结构;同理液晶也并不是独立的一层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制备材料相同,且均可以包括金属氧化物。具体地,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可以均为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基底材料上溅射金属氧化物材料并经过高温退火处理得到的,具有导电功能的金属膜层。且金属膜层通常是位于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最外侧,以便于施加电压。
即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实际上均为多层结构,均包括基底层和制备在基底层上的可以导电的金属膜层。对于可切换式扩散片20的整体结构来说,可切换式扩散片20可以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第一子导电层、第一基底层、聚合物液晶层、第二基底层和第二子导电层。而第一子导电层是利用第一金属氧化物制备的,第二子导电层是利用第二金属氧化物制备得到的。
其中,金属氧化物材料制备的膜层厚度不同,导电层的导电性能和透光性能也不同。一般来说,在相同的工艺条件和性能相同的PET基底材料的情况下,金属氧化物膜层的厚度越大,导电层的表面电阻越小,光透过率也相应的越小。因此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金属氧化物膜层的厚度来调整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光线透过率。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中的基底膜层也可以为超薄柔性玻璃基板(Ultra Shine Glass,UTG)、或三醋酸纤维薄膜(TAC)、或可挠特性的塑胶类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制程的柔性基板等。而考虑到实际的制备成本,以及制备工艺的简便性,通常使用PET材料制成的基底膜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备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金属氧化物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锌(ZnO)或是其他金属氧化物。同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整体膜厚度通常在30-70um的厚度范围内,即位于同一侧的金属膜层加上基底膜层的整体厚度在30-70um的厚度范围内。而导电的金属层的厚度一般在400-500埃米的范围内。同时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光线透过率均大于88%。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制备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同时,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膜层厚度可以相同或不同。通常来说,为了制备的简便性,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的制备材料通常相同,两者的整体膜层厚度也相同。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可切换式偏振片20需要加电驱动,以利用电压改变聚合物液晶层203中液晶微滴的方向,进一步使得可切换偏振片20可以实现偏振功能。其中,可切换式偏振片20的驱动电压小于12伏(V);同时,一般是利用交流电压驱动可切换式偏振片20。
在施加交流电压的情况下,可切换式偏振片20在未加电时对应的雾度小于50%,通常在30%-50%的范围内。而可切换式偏振片20在通电时的雾度小于3%,且通常在1.5%-2%的雾度范围内。
其中,雾度(haze)是指偏离入射光2.5°角以上的透射光强占总透射光强的百分数。雾度越大意味着薄膜光泽以及透明度尤其成像度下降。因此通常来说,若想要得到较为清晰的画面,则需要降低雾度;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中的可切换式偏振片20在未加电情况下的雾度范围,远小于加电情况下的雾度范围。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是否施加电压至可切换式偏振片20,以改变聚合物液晶层203中液晶微滴的方向,进而改变经过可切换式偏振片20的光线,实现防窥的功能。
当然,光线的方向不仅需要考虑是否在可切换式偏振片20两侧施加电压,还需要考虑不同膜层的折射率。而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聚合物液晶层203实际上包括可聚合胶水和液晶分子,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聚合胶水的折射率和液晶分子的折射率之间存在差异。
具体地,液晶对应的第一折射率通常大于可聚合胶水对应的第二折射率,且第一折射率与第二折射率之间的折射率差小于0.2。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折射率和第二折射率之间的折射率差可以为0.12。
同时,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液晶对应的第一折射率通常在1.6-1.8的范围内;具体可以在1.65-1.77的范围内。而可聚合胶水对应的第二折射率通常在1.4-1.6的范围内。
当然,又由于第一导电层201和第二导电层202实际上均为多层结构,即包括PET材料制成的基底层;而本申请实施例中PET材料制成的基底层的折射率可以在1.5-1.6的范围内。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PET材料制成的基底层的折射率可以为1.54。而当基底层的材料发生变化时,基底层的折射率也会对应发生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聚合物液晶层203中液晶微滴的材料选择并无限制,可聚合胶水的材料也并无限制;只需要使得液晶对应的第一折射率,大于可聚合胶水对应的第二折射率;且第一折射率与第二折射率之间的折射率差小于0.2即可。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现有技术通常采用玻璃作为扩散片中的基底层,而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现有技术中的扩散片替换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切换式扩散片20,而可切换式扩散片20中的基底层替换为PET材料制成的基底层。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PET材料制成的基底层厚度为50um,相较于现有技术中0.2mm的玻璃基底层的厚度,基底层的厚度大大降低,从而降低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实现轻薄化。
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如前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在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中,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遮光结构30,而遮光结构30可以设置在导光板10和可切换式扩散片20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结构30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可切换式扩散片2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利用黑色油墨或色阻,亦或是遮挡性金属在导光板10上制备遮光结构30。且遮光结构30的高度在0.5-20um之间。在制备遮光结构30时,可以采用单层高柱高的方式,或是采用多层堆叠的方式制备遮光结构30;即遮光结构30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堆叠结构。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遮光结构30设置在导光板10上方,且与导光板10连接。此时在制备遮光结构30时,通常将遮光结构30和导光板10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制备得到。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结构30也可以设置在导光板10和可扩散片20之间,且遮光结构30与可切换式扩散片20连接。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棱镜片,且棱镜片设置在可切换式扩散片的20的上方,用于提高光线的出光率。
同时在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中,显示装置中还包括有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设置在背光模组上方,背光模组提供光线至显示面板,以使得显示面板显示画面。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通常可以为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主要用于LCD显示器中。
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遮光结构30设置在可切换式扩散片20的内部。具体地,此时的可切换式扩散片包括:从上之下依次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01、聚合物液晶层、第二导电层202、遮光结构30和PET基板;此时的遮光结构设置在第二导电层202下方,且PET基板支撑遮光结构30。
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切换式扩散片一实施例示意图。在图4中,可切换式扩散片20的尺寸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例如可切换式扩散片20可以与背光模组中的背光膜材大小一致,或是与显示屏的大小一致。
而如果可切换式扩散片20的大小与背光膜材的大小一致,则还存在一个定位的问题。如图4中所示,还设置有凸起的背光膜材限位位置,以固定可切换式扩散片20。
同时又由于可切换式扩散片20实际上是由上下两侧的导电膜加上中间的液晶层构成,因此需要给上下两层的导电膜施加电信号以驱动液晶。因此可切换式扩散片20上下两侧的导电膜均需要与背光膜材贴合;且贴合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通常来说,可切换式扩散片20中的导电膜会部分贴合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并施加电压在贴合到背光膜材上的部分可切换式扩散片20上。可切换式扩散片20贴合在非显示区域通常为长3-5um,宽1-2um的长方形区域。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
可切换式扩散片,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上方,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聚合物液晶层;
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通电时,所述聚合物液晶层处于透光状态,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未加电时,所述聚合物液晶处于阻光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液晶层包括聚合物胶水和液晶,所述聚合物液晶层通过所述聚合物胶水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粘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对应的第一折射率,与所述可聚合胶水对应的第二折射率之间的折射率差小于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大于所述可聚合胶水对应的第二折射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均为30-70u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在未加电时对应的雾度范围为30%-50%,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在通电时的雾度小于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一基底层和第一子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二基底层和第二子导电层;所述第一子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子导电层位于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的最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导电层包括第一金属氧化物,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使得所述第一子导电层具有导电功能;所述第二子导电层包括第二金属氧化物,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使得所述第二子导电层具有导电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之间;
或所述遮光结构设置在所述可切换式扩散片内部。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于提供光线至所述显示面板。
CN202210350312.XA 2022-04-02 2022-04-02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7061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50312.XA CN114706158B (zh) 2022-04-02 2022-04-02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CT/CN2022/087416 WO2023184614A1 (zh) 2022-04-02 2022-04-1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50312.XA CN114706158B (zh) 2022-04-02 2022-04-02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06158A true CN114706158A (zh) 2022-07-05
CN114706158B CN114706158B (zh) 2023-10-31

Family

ID=82172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50312.XA Active CN114706158B (zh) 2022-04-02 2022-04-02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06158B (zh)
WO (1) WO2023184614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8378A (en) * 1988-10-04 2000-01-25 Asahi Glass Company, Ltd. Liquid crystal/polymer composite with high optical anisotropy and low dielectric anisotropy to lower hysteresis exhibiting transparent and light scattering states
US20100265435A1 (en) * 2009-04-21 2010-10-21 Seong-Yong Hwang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variable diffuser film
CN202159156U (zh) * 2011-06-03 2012-03-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偏光片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605237A (zh) * 2013-11-22 2014-02-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205229990U (zh) * 2015-11-09 2016-05-11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屏
CN106773180A (zh) * 2017-01-16 2017-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视角切换结构和显示装置
CN108254947A (zh) * 2016-12-29 2018-07-06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0936693A (zh) * 2019-11-30 2020-03-31 珠海兴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全角度透光率变化小的散射光调节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2512A (zh) * 2004-05-24 2005-11-30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光源、显示设备、便携式终端设备和光束方向切换元件
CN204790254U (zh) * 2015-05-05 2015-11-18 上海冠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可分区域控制可切换防窥液晶显示装置
CN105549236B (zh) * 2016-02-19 2020-05-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切换防窥装置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15067619U (zh) * 2021-03-23 2021-1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壳体组件、显示装置以及pdlc模组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8378A (en) * 1988-10-04 2000-01-25 Asahi Glass Company, Ltd. Liquid crystal/polymer composite with high optical anisotropy and low dielectric anisotropy to lower hysteresis exhibiting transparent and light scattering states
US20100265435A1 (en) * 2009-04-21 2010-10-21 Seong-Yong Hwang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variable diffuser film
CN202159156U (zh) * 2011-06-03 2012-03-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偏光片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605237A (zh) * 2013-11-22 2014-02-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205229990U (zh) * 2015-11-09 2016-05-11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屏
CN108254947A (zh) * 2016-12-29 2018-07-06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6773180A (zh) * 2017-01-16 2017-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视角切换结构和显示装置
CN110936693A (zh) * 2019-11-30 2020-03-31 珠海兴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全角度透光率变化小的散射光调节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84614A1 (zh) 2023-10-05
CN114706158B (zh) 202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69914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677132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an input panel
EP2023191B1 (en) Display system
US10191322B2 (en) Display and electronic unit
JP305862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0140393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00048039A1 (fr) Afficheur a cristaux liquides
TWI724808B (zh) 顯示裝置
WO2016035624A1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ミラーディスプレイ
JP7387589B2 (ja) 調光フィルム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25233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
CN102736320A (zh) 显示器和电子单元
US990409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7280008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6646702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semi-transmissive dielectric film
US797389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4706158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3726569B2 (ja) 半透過反射型及び反射型液晶装置並びにこれら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20240192432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3340073B2 (ja) 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195288A (ja) 半透過型の液晶表示装置
JP3785303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CN218068504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H0743708A (ja)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013721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