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01374B - 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01374B
CN114701374B CN202210631957.0A CN202210631957A CN114701374B CN 114701374 B CN114701374 B CN 114701374B CN 202210631957 A CN202210631957 A CN 202210631957A CN 114701374 B CN114701374 B CN 1147013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mos tube
zero
current
feedback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319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01374A (zh
Inventor
贺凡波
舒文彬
王哲
陆钧
葛俊杰
马俊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Youg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Youg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Youg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Youg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3195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013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013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013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013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013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2Circuits or methods for driving the primary coil, e.g.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the co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60L53/38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by 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39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by 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with position-responsive activation of primary coi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该方法为:获取发射线圈的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t0;在t0±0.1T的范围内,获取多个时间点对应的第二MOS管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值ui,在ui中选取最小反馈电压值umin,将最小反馈电压值umin对应的时间tmin选定为第二MOS管的启动时间t2on;第一MOS管的启动时间比第二MOS管的启动时间晚至少0.5T;其中,T为发射线圈的电流的周期。这种控制简单、可靠、灵活性高,实现ZVS,且可以将MOS管的损耗降到最低,显著提升系统效率,降低发热,为缩小体积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有利条件。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领域,尤其涉及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的无线供电系统中,尤其是在车端进行同步整流功率控制的系统中,相位检测装置十分重要。
现阶段的相位检测基本是通过检测整流电路的输入电流相位来进行控制,该检测方式的缺点是该电流为非标准正弦波,有高次谐波的叠加,因此该电流存在波形畸变和高频振荡,导致其检测极其困难,增加了检测准确性和控制难度。
同时目前使用的同步整流控制方法中,驱动的控制相位十分重要,没有合理的相位控制会导致功率降低,同时增加开关管的损耗,效率降低,尤其现在接收侧主要装设在车端,在满足同等输出功率的情况下,其损耗尽量小和体积尽量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能够提高整个系统的传输效率。
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发射线圈的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t0;在t0±0.1T的范围内,获取多个时间点对应的第二MOS管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值Ui,在ui中选取最小反馈电压值umin,将最小反馈电压值umin对应的时间tmin选定为第二MOS管的启动时间t2on;第一MOS管的启动时间比第二MOS管的启动时间晚至少0.5T;其中,T为发射线圈的电流的周期;所述第一MOS管和所述第二MOS管位于接收端整流电路中,整流电路中还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MOS管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MOS管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
获取发射线圈的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t0的方法为:设置检测线圈,与所述发射线圈耦合形成检测电流,检测电流与发射线圈的电流I1相比具有相同波形相位,获取检测电流的过零相位时间作为发射线圈的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t0
优选的,获取在t0时,第二MOS管零电压开通的初始反馈电压值u0;以t0为基础,依次进行n组对第二MOS管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的采样,每组采样比上一组的采样范围括大±Δt,Δt小于等于0.1T;在每组采样中,获取多个时间点对应的第二MOS管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值ui;每采样一组后,选取该采样组中第二MOS管电压的最小值unmin与u0比较:当unmin≤u0时,将unmin对应的时间tumin选定为第二MOS管的启动时间t2on,并停止后续采样;当unmin>u0时,进行下一组采样,若直至采样范围扩大到t0±0.1T仍为unmin>u0,则将t0选定为第二MOS管的启动时间t2on
优选的,第一MOS管的启动时间比第二MOS管的启动时间晚0.5T加死区时间。优选的,所述检测线圈与无线充电系统中的接收线圈的耦合系数为0。
本发明的控制简单、可靠、灵活性高,其应用范围可以覆盖系统全工况,实现零电压开通(Zero Voltage Switch, ZVS),且可以将MOS管的损耗降到最低,显著提升系统效率,降低发热,为缩小体积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有利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的另一种实施例的流程框图;
图3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对应系统的框图;
图4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对应系统的拓扑图;
图5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对应检测线圈和接收线圈的位置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获取电参数,第二部分是控制整流单元的工作。
为了方便对上述方法的理解,先参照图3和图4,对该方法对应的无线充电系统进行说明。
无线充电系统分为发射端、接收端和相位控制模组。发射端一般安装在地面,也称地面端,接收端和相位控制模组一般安装在车辆上,也称车载端。
如图3和图4所示,发射端包括电源,可以是直流电源,也可是交流电源。图3示出的交流电源UAC,图4示出的直流电源UDC。发射端还包括发射线圈L1,以及其他必要结构,例如图4所示的,逆变电路、发射补偿网络等。以上发射端仅是一种举例,并不限制本申请系统或控制方法,只能采用该方式。
接收端包括接收线圈L2、补偿网络11、整流单元12、滤波电路13和负载14。补偿网络11在图4中采用了LCC形式,包括第一补偿电容C1、第二补偿电容C2和补偿电感L4。整流单元12可以采用同步整流或半同步整流电路。图4示例是半同步整流电路,具有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还包括第一MOS管S1以及第二MOS管S2(第一MOS管S1以及第二MOS管S2下文可以统称为MOS管)。滤波电路13可以是常用的C型、LC型和π型等,图4中示例出了第一滤波电容C01和第二滤波电容C02,还有滤波电感L01。
相位控制模组具有:检测线圈L3、零耦合相位检测单元20、状态检测器21,处理控制单元22和驱动单元23。所述状态检测器21可以用来检测MOS管的ZVS状态,也就是检测整流单元12中MOS管的零电压状态。检测线圈L3与发射线圈L1能够耦合,从而可以获取发射线圈L1的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t0。处理控制单元22可以接收状态检测器21的信号,并根据信号相应的控制驱动单元23工作,至少用来控制MOS管的开启。
这里零耦合相位检测单元20、状态检测器21、处理控制单元22和驱动单元23他们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在一起的,也可以是分别独立的。其中相位检测单元20不用消除L3与L2的耦合,因此无需补偿电路,结构更简单。状态检测器21具有MOS管的ZVS状态检测功能,将检测后的状态只通过单一变量——反馈电压u,输出反馈给控制器。本文中将第二MOS管S2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值表示为ui
检测线圈L3与接收线圈L2设置在一侧,一般都是在车载端,例如可以安装在车辆底盘。这二者之间的耦合系数为零,在工作时,他们分别与发射线圈L1耦合。图3和图4中以M13示出了检测线圈L3和发射线圈L1的耦合关系,以M12示出了接收线圈L2和发射线圈L1的耦合关系。
检测线圈L3与发射线圈L1耦合,能够形成检测电流,该检测电流与流经发射线圈L1的电流I1相比,它们具有相同波形相位,或者说他们各自的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t0(包括第一MOS管S1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t0_S1和第二MOS管S2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t0_S2)是相同的,即同二者电流同时相位为零。
接收线圈L2也和发射线圈L1耦合,形成的电流依次经过补偿网络11、整流单元12、滤波电路13最后给负载14供电。负载14一般是指电池。
驱动单元23连接接收端的整流单元12中的第一MOS管S1以及第二MOS管S2,分别对他们启动——先启动第二MOS管S2后启动第一MOS管S1。
下面说明具体启动的时间。参见图1,获取发射线圈L1的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t0;在t0±0.1T的范围内,获取多个时间点对应的第二MOS管S2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值ui,在ui中选取最小反馈电压值umin,将最小反馈电压值umin对应的时间tmin选定为第二MOS管S2的启动时间t2on;第一MOS管S1的启动时间比第二MOS管S2的启动时间晚至少0.5T,一般可以选择0.5T-1T,优选的为0.5T。在一些情况中,还可以选用0.5T加死区时间。对于半同步整流器来说,两个MOS管的占空比0.5是该工况下的最大功率输出。其中,T为发射线圈L1的电流的周期。获取发射线圈L1的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t0是通过零耦合相位检测单元20实现的,其获取检测线圈L3的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间接得到发射线圈L1的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t0
需要注意的,上文提到“第二MOS管S2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值”,从理想状态来看,第二MOS管S2零电压开通时反馈电压应该是0V,而在实际中,该值有可能是大于0V的且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波动,因此我们才需要获取t0±0.1T的范围内多个反馈电压值,并选取0V或最接近0V的对应的时间,作为第二MOS管S2的启动时间。
对于上述方法,在t0±0.1T的范围内具体获取多少个时间点对应的反馈电压值ui,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获取密度越大,数据越精确,但会加大获取数据的时间,导致效率降低。优选的可以每间隔0.001T-0.01T的时间获取反馈电压值ui。每次获取时的时间间距可以是相等也可以是不等的。
为了降低获取数据的时间,同时提高准确度,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优选的方法,参见图2。
获取在t0时,第二MOS管S2零电压开通的初始反馈电压值u0
以t0为基础,依次进行n组对第二MOS管S2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的采样,每组采样比上一组的采样范围括大±Δt,Δt小于等于0.1T。
在每组采样中,获取多个时间点对应的第二MOS管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值ui
每采样一组后,选取该采样组中第二MOS管S2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值ui中的最小值unmin与u0比较:
当unmin≤u0时,将unmin对应的时间tumin选定为第二MOS管S2的启动时间t2on,并停止后续采样;
当unmin>u0时,进行下一组采样,若直至采样范围扩大到t0±0.1T仍为unmin>u0,则将t0选定为第二MOS管S2的启动时间t2on
上述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Δt优选的为0.01T,在Δt为0.01T的实施例中,n最大取值为10,也就是n*Δt不大于0.1T。
在每组采样中,采样的次数同样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优选的可以采样30次-60次。
以每组采样30次为例,第一组在t0±Δt的范围内,采集30次第二MOS管S2的反馈电压值,并得到30个对应的反馈电压值,选取反馈电压值中的最小值unmin,用来和u0比较,如果该组中unmin小于等于u0,对应的时间tumin选定为第二MOS管S2的启动时间t2on,并停止后续采样。
如果unmin小于等于u0则需要在t0±2Δt的范围内再进行采样,第一组在t0±Δt的时间段内采样过的数据,可以不再重新采集,而是在(t0+Δt,t0+2Δt]以及(t0-2Δt,t0-Δt]这两段方位内进行采样。
同样在第二组采样中会得到30个对应的反馈电压值,进行与上述类似的比较。如果仍未找到unmin小于等于u0的结果,则继续第三组采样。
如果经过多组采样,到达第十组,在(t0+Δt,t0+10Δt]以及(t0-10Δt,t0-Δt]这两段方位内进行采样。若仍没有unmin小于等于u0的结果,则将t0选定为第二MOS管S2的启动时间t2on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采样中,都可以设置不同的Δt取值。每次Δt取值越小,得到的结果越精确。
对于输出电流特性为电流源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来说,控制输出功率,则MOS管的占空比变化范围为0.5-1,对称控制则两个MOS管的占空比大小一致,从而实现功率控制输出;不对称控制则两个MOS管的占空比不一致,可以分开调节,不对称控制的好处是控制输出功率的斜率变化相比对称控制较平滑。
MOS管启动时,流经MOS管的电流以及MOS管源漏极电压都处于较小(或零)的状态,当MOS管的源漏极电压刚好降为零(或接近零)时,此时MOS管再开通就能实现零电压开通(Zero Voltage Switch, ZVS),能够将MOS管损耗降低,显著提高系统效率。本申请正是通过上述的“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值”来判断MOS管的源漏极电压刚好降为零的时间。简单来说,“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值”是一种检测MOS管的源漏极电压是否降为零的方法,其他能够用来检测这种状态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在本申请。本申请通过上述的方法,可以找到MOS管的源漏极电压刚好降为零或最接近零的启动时间。
该控制方法能够适用车端同步、半同步整流控制,功率上管子对称控制和不对称控制等,都是MOS管实现ZVS的控制策略,能够满足以最低的MOS管损耗完成最优的效率输出。
目前常用的相位检测电路和控制策略,直接检测接收端电信号,如检测补偿网络11输出的电流(也是整流器12的输入电流,可称为整流输入电流),但由于接收端整体电路布局的影响,该电流波形不是标准正弦波,其有较大的震荡,加大了检测难度和精度,对于后续控制带来了不良影响。
而本申请具有独立的相位控制模组,通过检测线圈L3和发射线圈L1的耦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实现相位的精确检测和灵敏检验,与整流输入电流相比,又能够消除该电流的振荡干扰和谐波干扰,同时减少了相位检测处理电路的复杂性。
检测线圈L3与接收线圈L2之间的位置和耦合关系可描述为“非同轴零耦合”。该检测线圈L3仅通过布局就能够在无线供电系统的任何工况下与接收线圈L2零耦合,避免干扰。
具体的,以接收线圈L2的中心为起点,从起点到所述接收线圈L2的内径为第一距离d1,从所述起点到所述接收线圈L2的外径为第二距离d2。
检测线圈L3设置在接收线圈L2朝向发射线圈L1的一侧,并且检测线圈L3的中心与接收线圈L2中心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d1且小于第二距离d2。
更进一步,检测线圈L3设置在所述接收线圈L2朝向所述发射线圈L1的一侧,相比于所述接收线圈L2内径,所述检测线圈L3的中心更靠近所述接收线圈L2外径。简单理解,检测线圈L3的直径小于接收线圈L2的半径,检测线圈L3整体位于接收线圈L2一侧更“靠外”的部分。
基于上述方法,相位检测的驱动超前控制简单、可靠、灵活性高,实现ZVS,且可以将MOS管的损耗降到最低,显著提升系统效率,降低发热,为缩小体积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发射线圈(L1)的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t0
在t0±0.1T的范围内,获取多个时间点对应的第二MOS管(S2)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值ui,在ui中选取最小反馈电压值umin,将最小反馈电压值umin对应的时间tmin选定为第二MOS管(S2)的启动时间t2on
第一MOS管(S1)的启动时间比第二MOS管(S2)的启动时间晚至少0.5T;
其中,T为发射线圈(L1)的电流的周期;
所述第一MOS管(S1)和所述第二MOS管(S2)位于接收端整流电路中,整流电路中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一MOS管(S1)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第二MOS管(S2)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
获取发射线圈(L1)的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t0的方法为:
设置检测线圈(L3),与所述发射线圈(L1)耦合形成检测电流,检测电流与发射线圈(L1)的电流I1相比具有相同波形相位,获取检测电流的过零相位时间作为发射线圈(L1)的电流过零相位的时间t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获取在t0时,第二MOS管(S2)零电压开通的初始反馈电压值u0
以t0为基础,依次进行n组对第二MOS管(S2)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的采样,每组采样比上一组的采样范围括大±Δt,Δt小于等于0.1T;
在每组采样中,获取多个时间点对应的第二MOS管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值ui
每采样一组后,选取该采样组中第二MOS管(S2)零电压开通的反馈电压值中的最小值unmin与u0比较:
当unmin≤u0时,将unmin对应的时间tumin选定为第二MOS管(S2)的启动时间t2on,并停止后续采样;
当unmin>u0时,进行下一组采样,若直至采样范围扩大到t0±0.1T仍为unmin>u0,则将t0选定为第二MOS管(S2)的启动时间t2o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MOS管(S1)的启动时间比第二MOS管(S2)的启动时间晚0.5T加死区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线圈(L3)与无线充电系统中的接收线圈(L2)的耦合系数为0。
CN202210631957.0A 2022-06-07 2022-06-07 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7013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31957.0A CN114701374B (zh) 2022-06-07 2022-06-07 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31957.0A CN114701374B (zh) 2022-06-07 2022-06-07 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01374A CN114701374A (zh) 2022-07-05
CN114701374B true CN114701374B (zh) 2022-08-26

Family

ID=82177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31957.0A Active CN114701374B (zh) 2022-06-07 2022-06-07 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0137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03561B1 (ko) * 2017-09-18 2023-11-20 셈테크 코포레이션 무선 전력 송신 및 통신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0838793B (zh) * 2019-10-21 2021-07-20 浙江大学 一种应用于双向cllc谐振变换器的同步整流电路及控制策略
CN110654253B (zh) * 2019-10-31 2021-11-1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最优效率的联合控制方法
US11218026B1 (en) * 2020-09-17 2022-01-04 Utah State University Zero-crossing current detection for modular and robust dynami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12373322B (zh) * 2020-11-18 2022-07-01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动汽车双向无线电能传输拓扑结构及调制方法
CN113858983A (zh) * 2021-09-15 2021-12-31 合肥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充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01374A (zh) 2022-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995C (zh) 电源装置
CN110677013B (zh) 反激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512256B (zh) 一种多功能车载充放电一体化系统
CN112260549B (zh) 减小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原边侧逆变器损耗的方法
CN103414259A (zh) 电流型ipt系统效率优化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10912280A (zh) 基于双向倍压电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4208013A (zh) 一种谐振变换器及电压转换方法
CN116404849A (zh) 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同步整流时序检测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12928925B (zh) 一种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及其实现方法
CN114701374B (zh) 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
CN110544975A (zh) 一种单管恒流恒压无线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2343653U (zh) 一种谐振电路及双向谐振电路变换器
CN109121253A (zh) 一种可调电压led驱动电源及驱动方法
CN112436615A (zh) 一种磁集成耦合并联式单管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及其恒压控制方法
CN114701373B (zh)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
CN103888011B (zh) 断续模式驱动信号的控制器、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6613995A (zh) 一种电源电路和电源设备
CN115189575B (zh) 高压直流变换器及其调压方法
CN116155111A (zh) 具有部分功率调压功能的升压直流变换系统
CN112491162B (zh)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CN212627329U (zh)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端、接收端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10868075B (zh)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10768389A (zh)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及其频率跟踪控制方法、装置
CN118336943B (zh) 一种能量注入型电容式无线充电系统
CN220440568U (zh) 一种电源电路和电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