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01058B - 一种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01058B
CN114701058B CN202210206673.7A CN202210206673A CN114701058B CN 114701058 B CN114701058 B CN 114701058B CN 202210206673 A CN202210206673 A CN 202210206673A CN 114701058 B CN114701058 B CN 114701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s
separation
laminated
groove
laminated sl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066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01058A (zh
Inventor
欧阳学
易志忠
彭亿洲
刘世辉
吴彬
张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Zh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Zh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Zh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Zh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0667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010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01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01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01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01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apparatus for shaping the material; Auxiliary measures taken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sha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13/00Feeding the unshaped material to mould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haped articles; Discharging shaped articles from such moulds or apparatus
    • B28B13/04Discharging the shaped articles
    • B28B13/06Removing the shaped articles from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13/00Feeding the unshaped material to mould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haped articles; Discharging shaped articles from such moulds or apparatus
    • B28B13/04Discharging the shaped articles
    • B28B13/06Removing the shaped articles from moulds
    • B28B13/065Removing the shaped articles from moulds by 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 or other means of discharging, e.g. pneumatic or hydraulic discharging mea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5/00Floors; Floor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04B5/16Load-carrying floor structures wholly or partly cast or similarly formed in situ
    • E04B5/17Floor structures partly formed in situ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包括:S1:制作叠合板制作台,所述叠合板制作台的顶面为浇筑面,所述浇筑面上设有多个凹槽;S2:将垫块自所述凹槽的顶面放入所述凹槽中,且所述垫块的顶面与所述浇筑面形成总浇筑面;S3:将叠合板框架放置于所述总浇筑面上,对所述叠合板框架进行浇筑,且不少于两根所述垫块位于所述叠合板框架的底部;S4:在叠合板浇筑成型后,通过抬升所述叠合板底部的所述垫块,以将所述垫块和所述叠合板一同抬升。能够在制作大尺寸叠合板后,使得大尺寸叠合板的运输更加方便,使用上更加简单。本发明应用于叠合板的制作施工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叠合板的制作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叠合板多为普通尺寸的叠合板,在建筑领域内使用十分广泛,但普通尺寸的叠合板放置于两个梁之间,在放置的两端都要进行浇筑,在同一方向上,具有多个跨度的梁时,需要进行多次放置和浇筑,使用上较为不便,而大尺寸的叠合板是指在长度方向上远长于普通叠合板,其能够直接一次横跨多个梁进行放置,极大的缩短的了施工时间,也提高了浇筑的效率,但大尺寸叠合板,因为其尺寸过长,在制作完成后进行运输时,易在其长度方向上产生裂纹等,影响施工等原因而未能普及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能够在制作大尺寸叠合板后,使得大尺寸叠合板的运输更加方便,使用上更加简单。
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包括:S1:制作叠合板制作台,所述叠合板制作台的顶面为浇筑面,所述浇筑面上设有多个凹槽;S2:将垫块自所述凹槽的顶面放入所述凹槽中,且所述垫块的顶面与所述浇筑面形成总浇筑面;S3:将叠合板框架放置于所述总浇筑面上,对所述叠合板框架进行浇筑,且不少于两根所述垫块位于所述叠合板框架的底部;S4:在叠合板浇筑成型后,通过抬升所述叠合板底部的所述垫块,以将所述垫块和所述叠合板一同抬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制作带有凹槽的叠合板制作台,将垫块放置于叠合板制作台上,叠合板在叠合板制作台上制作完成后,能够通过垫块抬升叠合板而并非通过起吊叠合板的两端进行抬升,通过垫块进行抬升,使得叠合板不易因为两端受力而产生裂纹,能够确保叠合板的使用质量,更方便大尺寸叠合板的推广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叠合板制作台包括多个拼接的分模台,两相邻的所述分模台之间留有空间,以形成所述凹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模台的底部还设有滑动轨道,所述分模台在所述滑动轨道上移动,以形成所述叠合板制作台。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模台的顶面上设有分凹槽,多个所述分凹槽在多个所述分模台拼接后形成所述凹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槽的侧壁朝向所述浇筑面张开设置,以形成脱模角度,且所述垫块的侧壁倾斜设置,并能够与所述凹槽的侧壁相贴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槽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槽,多个所述分槽沿所述叠合板框架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分槽包括若干横向槽和多个纵向槽,所述横向槽或所述纵向槽能够伸出所述叠合板框架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S5:通过吊装机构吊装所述垫块和所述叠合板至安装位,所述安装位上设有多个分离位,每一所述分离位与所述垫块的位置相对应,在所述叠合板放置于所述安装位上后,所述垫块留置于所述分离位中或通过所述分离位与所述垫块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位包括两相对设置的边横梁,两边横梁之间设有若干中间横梁,所述中间横梁上设有中间分离槽,所述中间分离槽沿两所述边横梁的连线方向设置,所述边横梁的上表面设有边分离槽,每一所述边分离槽与每一所述中间分离槽一一对应,以形成容纳所述垫块的总分离槽,其中一所述边分离槽沿两所述边横梁的连线方向贯通所述边横梁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中间横梁的数量为零时,两所述分离槽为通槽,所述通槽的贯通方向朝向地面或沿两所述边横梁的连线方向贯通所述边横梁设置,所述垫块的两端能够通过所述通槽移出所述横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中间横梁的数量为零时,两所述分离槽为未贯穿所述边横梁的盲槽,所述盲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垫块的厚度,且能够容纳所述垫块在所述盲槽中朝向底面旋转,以脱离所述盲槽。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大尺寸叠合板在叠合板制作台上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大尺寸叠合板在叠合板制作台上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大尺寸叠合板安装至第一种安装位上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大尺寸叠合板安装至第二种安装位上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大尺寸叠合板安装至第二种安装位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大尺寸叠合板通过另一种垫块安装至第三种安装位上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大尺寸叠合板通过另一种垫块安装至第三种安装位上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叠合板制作台;110-浇筑面;120-凹槽;130-分模台;131-滑动轨道;200-垫块;300-叠合板框架;400-安装位;410-分离位;420-边横梁;421-边分离槽;4211-通槽;4212-盲槽;430-中间横梁;431-中间分离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图2与图3,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一种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包括:
S1:制作叠合板制作台100,叠合板制作台100的顶面为浇筑面110,浇筑面110上设有多个凹槽120;
S2:将垫块200自凹槽120的顶面放入凹槽120中,且垫块200的顶面与浇筑面110形成总浇筑面110;
S3:将叠合板框架300放置于总浇筑面110上,对叠合板框架300进行浇筑,且不少于两根垫块200位于叠合板框架300的底部;
S4:在叠合板浇筑成型后,通过抬升叠合板底部的垫块200,以将垫块200和叠合板一同抬升。
具体地,制作带有凹槽120的叠合板制作台100,将垫块200放置于叠合板制作台100上,叠合板在叠合板制作台100上制作完成后,能够通过垫块200抬升叠合板而并非通过起吊叠合板的两端进行抬升,通过垫块200进行抬升,主要由垫板承重,使得叠合板不易因为两端受力而产生裂纹,能够确保叠合板的使用质量,更方便大尺寸叠合板的推广使用。
此外,凹槽120既可以沿叠合板的宽度方向设置,也可以沿叠合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使得垫块200能够自叠合板的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对叠合板进行支撑,其中,垫块200最好沿叠合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在对叠合板进行抬升时,除在垫块200的两端设置吊点外,还可根据叠合板的长度在垫块200的两侧或叠合板的两侧适当增加一些吊点,以提高叠合板吊装时的稳定性。
参照图3,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叠合板制作台100包括多个拼接的分模台130,两相邻的分模台130之间留有空间,以形成凹槽120。
具体地,多个分模台130拼接形成叠合板制作台100,能够根据叠合板的尺寸选取分模台130的数量,使得叠合板制作台100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叠合板,其适用范围更广,使用更加方便。
参照图1、图2与图3,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分模台130的底部还设有滑动轨道131,分模台130在滑动轨道131上移动,以形成叠合板制作台100。
具体地,分模台130在拼接时通过滑动轨道131进行拼接,使用更加方便,分模台130拼接形成叠合板制作台100的过程中,即可通过人工推动分模台130进行运动,也可通过其他驱动装置,如电机等,驱动分模台130进行运动。
此外,滑动轨道131内设置有多个定位装置,根据叠合板的尺寸,制定完叠合板制作台100的尺寸后,各个分模台130将需要移动至指定位置,形成叠合板制作台100,在一个分模台130到达指定位置后,将通过定位装置进行固定,使得分模台130不能再继续运动,而后续的分模台130也能在定位装置的辅助下直接抵达指定位置形成叠合板制作台100。
其中,根据叠合板尺寸的需要,两分模台130可以直接拼接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分模台130,或两分模台130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形成凹槽120,在形成凹槽120时,定位能够通过两定位装置对凹槽120的尺寸进行确定,两定位装置直接设置于凹槽120的两侧,其中一侧为先通过定位装置的一分模台130的一侧,此侧为第一侧,另一侧为未通过两定位装置的另一分模台130一侧,此侧为第二侧,在一分模台130通过第一侧后,两定位装置将均位于第二位置,其中位于第一侧的定位装置,用于固定通过的一分模台130,位于第二侧的定位装置,用于阻拦未通过两定位装置的另一分模台130,使得两定位装置之间形成凹槽120。
参照图与图,下面以两块分模台130形成一个凹槽120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以下说明仅用于帮助理解,不构成对本方案的具体限定,具体如下:
首先在分模台130的移动路径上设置定位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分模台130将沿滑动轨道131进行运动,在滑动轨道131的长度方向上依次设置四个定位装置,分别为第一定位装置、第二定位装置、第三定位装置和第四定位装置,第一定位装置与第二定位装置之间形成一分模台130的第一固定位置,第三定位装置和第四定位装置之间形成另一分模台130的第二固定位置,第二定位装置与第三定位装置之间形成两分模台130之间的凹槽120,检测装置设置于第二定位装置与第三定位装置之间,首先第一定位装置处于第二位置,一分模台130通过检测装置进入第一固定位置,并被第一定位装置阻挡后,检测装置将发送信号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第二定位装置和第三定位装置处于第二位置状态,此时位于第一固定位置的分模台130被完全固定,另一分模台130将被第三定位装置阻挡,然后,使得第四定位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此时位于第二固定位置的分模台130被完全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分模台130的顶面上设有分凹槽,多个分凹槽在多个分模台130拼接后形成凹槽120。
具体地,通过多个分凹槽的拼接形成总的凹槽120,使用上更加简单方便。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凹槽120的侧壁朝向浇筑面110张开设置,以形成脱模角度,且垫块200的侧壁倾斜设置,并能够与凹槽120的侧壁相贴合。
具体地,凹槽120的侧壁倾斜设置,并朝向浇筑面110张开,以形成脱模角度,更方便进行垫板进行脱模,而垫板的两侧也倾斜设置,以与凹槽120的槽壁相贴合,使得浇筑时,混凝土不易流入垫板与凹槽120的缝隙处。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垫块200可以为工字钢。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凹槽12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槽,多个分槽沿叠合板框架30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分槽包括若干横向槽和多个纵向槽,横向槽或纵向槽能够伸出叠合板框架300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侧。
具体地,在多个间隔设置的分槽内放置垫块200,通过分槽内的垫块200进行抬升,实现叠合板的升降,以确保叠合板的生产质量。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分槽将形成新的垫块200,垫块200也具有若干横向垫块和多个纵向垫块,而在叠合板抬升并安装至梁与梁之间时,梁包括两相对的边梁,两边梁之间设有若干个中间横梁430,两相邻的横梁之间的空间将与分槽相对应,使得分槽内的垫块200能够通过放置于两相邻的横梁之间,垫块200能够直接自两相邻的横梁之间取出,施工更加方便快速。
参照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S5:通过吊装机构吊装垫块200和叠合板至安装位400,安装位400上设有多个分离位410,每一分离位410与垫块200的位置相对应,在叠合板放置于安装位400上后,垫块200留置于分离位410中或通过分离位410与垫块200分离。
具体地,在将垫块200和叠合板放置在安装位400上后,能够通过分离位410实现垫块200的分离,使得垫块200与叠合板相分离,而同时也可将垫块200直接留置于分离位410中,以增强大尺寸叠合板的整体结构强度,使用上更加方便。
参照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安装位400包括两相对设置的边横梁420,两边横梁420之间设有若干中间横梁430,中间横梁430上设有中间分离槽431,中间分离槽431沿两边横梁420的连线方向设置,边横梁420的上表面设有边分离槽421,每一边分离槽421与每一中间分离槽431一一对应,以形成容纳垫块200的总分离槽,其中一边分离槽421沿两边横梁420的连线方向贯通边横梁420设置。
具体地,在垫块200与叠合板一同放置于安装位400上后,垫块200将位于总分离槽中,此时通过贯穿边横梁420的分离槽将垫块200自总分离槽内抽出,实现垫块200与叠合板的分离,使用更加方便。
参照图5与图6,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中间横梁430的数量为零时,两分离槽为通槽4211,通槽4211的贯通方向朝向地面或沿两边横梁420的连线方向贯通边横梁420设置,垫块200的两端能够通过通槽4211移出横梁。
其中,通槽4211是指:只有一对槽壁的槽,另外的一对槽壁为贯通的。
具体地,在中间横梁430的数量为零时,通槽4211的贯通方向能够朝向地面设置,使得垫块200能够自通槽4211下移出横梁,而在通槽4211的贯通方向沿两边横梁420的连线方向设置时,使得垫块200能够自边横梁420的侧面移出。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中间横梁430的数量为零时,两分离槽为未贯穿边横梁420的盲槽4212,盲槽4212的深度大于垫块200的厚度,且能够容纳垫块200在盲槽4212中朝向底面旋转,以脱离盲槽4212。
其中,盲槽4212是指:有一对槽壁,另外一对槽壁仅有一个槽壁为空,另一个槽壁为实体侧壁。
具体地,通过设置盲槽4212,使得垫块200能够以一边横梁420上盲槽4212靠近垫块200的一侧为旋转中心,另一边横梁420上的盲槽4212为转动点绕旋转中心转动,使得垫块200自另一边横梁420上的盲槽4212转出,实现垫块200与叠合板的分离。
而此种盲槽4212,在后续的浇筑填补过程中,仅需在其侧面进行封堵后,直接浇筑混凝土即可,施工更加方便。
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制作叠合板制作台(100),所述叠合板制作台(100)的顶面为浇筑面(110),所述浇筑面(110)上设有多个凹槽(120);
S2:将垫块(200)自所述凹槽(120)的顶面放入所述凹槽(120)中,且所述垫块(200)的顶面与所述浇筑面(110)形成总浇筑面(110);
S3:将叠合板框架(300)放置于所述总浇筑面(110)上,对所述叠合板框架(300)进行浇筑,且不少于两根所述垫块(200)位于所述叠合板框架(300)的底部;
S4:在叠合板浇筑成型后,通过抬升所述叠合板底部的所述垫块(200),以将所述垫块(200)和所述叠合板一同抬升;
S5:通过吊装机构吊装所述垫块(200)和所述叠合板至安装位(400),所述安装位(400)上设有多个分离位(410),每一所述分离位(410)与所述垫块(200)的位置相对应,在所述叠合板放置于所述安装位(400)上后,所述垫块(200)留置于所述分离位(410)中或通过所述分离位(410)与所述垫块(200)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制作台(100)包括多个拼接的分模台(130),两相邻的所述分模台(130)之间留有空间,以形成所述凹槽(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模台(130)的底部还设有滑动轨道(131),所述分模台(130)在所述滑动轨道(131)上移动,以形成所述叠合板制作台(10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模台(130)的顶面上设有分凹槽,多个所述分凹槽在多个所述分模台(130)拼接后形成所述凹槽(1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0)的侧壁朝向所述浇筑面(110)张开设置,以形成脱模角度,且所述垫块(200)的侧壁倾斜设置,并能够与所述凹槽(120)的侧壁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槽,多个所述分槽沿所述叠合板框架(30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分槽包括若干横向槽和多个纵向槽,所述横向槽或所述纵向槽能够伸出所述叠合板框架(300)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位(400)包括两相对设置的边横梁(420),两边横梁(420)之间设有若干中间横梁(430),所述中间横梁(430)上设有中间分离槽(431),所述中间分离槽(431)沿两所述边横梁(420)的连线方向设置,所述边横梁(420)的上表面设有边分离槽(421),每一所述边分离槽(421)与每一所述中间分离槽(431)一一对应,以形成容纳所述垫块(200)的总分离槽,其中一所述边分离槽(421)沿两所述边横梁(420)的连线方向贯通所述边横梁(420)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横梁(430)的数量为零时,两所述分离槽为通槽(4211),所述通槽(4211)的贯通方向朝向地面或沿两所述边横梁(420)的连线方向贯通所述边横梁(420)设置,所述垫块(200)的两端能够通过所述通槽(4211)移出所述横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横梁(430)的数量为零时,两所述分离槽为未贯穿所述边横梁(420)的盲槽(4212),所述盲槽(4212)的深度大于所述垫块(200)的厚度,且能够容纳所述垫块(200)在所述盲槽(4212)中朝向底面旋转,以脱离所述盲槽(4212)。
CN202210206673.7A 2022-03-03 2022-03-03 一种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 Active CN1147010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06673.7A CN114701058B (zh) 2022-03-03 2022-03-03 一种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06673.7A CN114701058B (zh) 2022-03-03 2022-03-03 一种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01058A CN114701058A (zh) 2022-07-05
CN114701058B true CN114701058B (zh) 2023-12-12

Family

ID=82166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06673.7A Active CN114701058B (zh) 2022-03-03 2022-03-03 一种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0105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11862A1 (fr) * 2013-10-16 2015-04-17 Machome Module de construction
CN106945911A (zh) * 2017-01-19 2017-07-14 中建四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叠合板运输保护垫及其制作方法
CN111906900A (zh) * 2020-08-13 2020-11-10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台模标准节、长模台和叠合板制备方法
CN212312306U (zh) * 2019-12-26 2021-01-08 沈阳中辰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制作预制叠合板的新型台模
CN212978739U (zh) * 2020-05-20 2021-04-16 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混凝土预制板浇筑模台
CN213265343U (zh) * 2020-07-25 2021-05-25 江苏华大装配式房屋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叠合板通用吊装夹具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11862A1 (fr) * 2013-10-16 2015-04-17 Machome Module de construction
CN106945911A (zh) * 2017-01-19 2017-07-14 中建四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叠合板运输保护垫及其制作方法
CN212312306U (zh) * 2019-12-26 2021-01-08 沈阳中辰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制作预制叠合板的新型台模
CN212978739U (zh) * 2020-05-20 2021-04-16 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混凝土预制板浇筑模台
CN213265343U (zh) * 2020-07-25 2021-05-25 江苏华大装配式房屋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叠合板通用吊装夹具
CN111906900A (zh) * 2020-08-13 2020-11-10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台模标准节、长模台和叠合板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01058A (zh) 2022-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87630B (zh) 混凝土坎台预制装配施工方法
CN110258333A (zh) 用于预制墩柱快速定位调平连接的胎架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CN114701058B (zh) 一种大尺寸叠合板的施工方法
CN113043419A (zh) 四周不出筋凹槽叠合板的生产装置和生产方法
CN215790616U (zh) 一种可调式预制混凝土板浇筑模具
CN111017735A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材搬运机械
CN209851183U (zh) 预制板的制作、吊装和二次浇筑一体化装置
CN113107212A (zh) 一种建筑装配式墙板安装机
CN216099594U (zh) 模台流转工位及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
CN108071194A (zh) 一种现浇楼板及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及其施工工艺
CN109838087B (zh) 可重复使用的装配式建筑支撑装置
CN110076877B (zh) 工地围挡预制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CN210011144U (zh) 工地围挡预制基础
CN217703933U (zh) 一种用于制作大尺寸叠合板的模台
CN105463947B (zh) 无砟轨道板
CN219316145U (zh) 一种陶粒混凝土叠合板
CN220100663U (zh) 小空间模板安装装置
JPH0332677Y2 (zh)
CN217734365U (zh) 连接件
CN217105095U (zh) 一种地连墙混凝土浇筑支架
CN218264910U (zh) 一种浇筑大面积混凝土板模具装置
CN213165960U (zh) 一种加气混凝土建材成型设备
CN209837472U (zh) 一种用于楼板混凝土浇筑的钢筋骨架支撑体系及楼板构造
CN212773062U (zh) 一种方便吊装的叠合楼板
CN214785287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墙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412000 Room 302, building 24, xingaotang resettlement house, No. 88, Xinma West Road, Majiahe street, Tianyuan District,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Zhu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412000 Room 302, building 24, xingaotang resettlement house, No. 88, Xinma West Road, Majiahe street, Tianyuan District,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Zhuzhou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OuYang Xue

Inventor after: Yi Zhizhong

Inventor after: Peng Yizhou

Inventor after: Liu Shihui

Inventor after: Wu Bin

Inventor after: Zhang Jun

Inventor before: OuYang Xue

Inventor before: Yi Zhizhong

Inventor before: Peng Yizhou

Inventor before: Zhang Ju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