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1196A - 防眩性膜、防眩性膜的设计方法、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及影像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膜、防眩性膜的设计方法、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及影像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1196A
CN114651196A CN202080078118.XA CN202080078118A CN114651196A CN 114651196 A CN114651196 A CN 114651196A CN 202080078118 A CN202080078118 A CN 202080078118A CN 114651196 A CN114651196 A CN 1146511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iglare
film
haze
filler
antiglar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811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远藤宽也
桥本尚树
安藤豪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51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11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雾度值不易变化的防眩性膜。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其为在透光性基材(A)(11)上层叠有防眩层(B)(12)的防眩性膜(10),其特征在于:防眩层(B)(12)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12a)与至少一种雾度调整用填料(B2)(12b);雾度调整用填料(B2)(12b)是由Pst(聚苯乙烯)与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所构成的填料;所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12b)单体的利用拉曼分光光谱所得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51以上,且所述波峰面积是以与相邻波峰的间的极小点作为边界算出的波峰面积;防眩性膜(10)的总雾度值为5~45%的范围。

Description

防眩性膜、防眩性膜的设计方法、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光学 构件及影像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眩性膜、防眩性膜的设计方法、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及影像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阴极管显示设备(CRT)、液晶显示设备(LCD)、等离子显示面板(PDP)及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等各种影像显示设备,会施行防眩(anti-glare)处理以防止所述影像显示设备表面因荧光灯或太阳光等外光的反射或影像的倒映造成的对比降低,尤其随着影像显示设备的大画面化进展,安装有防眩性膜的影像显示设备也在增大。
关于防眩性膜所记载的文献有很多,例如有专利文献1及2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1096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3-2024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防眩性膜中,由防眩性及显示特性的观点出发,雾度值必须在适当的范围内。
但是,防眩性膜的雾度值会因紫外线、温度、湿度等影响而大幅度变化,结果有防眩性或显示特性降低的顾虑。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雾度值不易变化的防眩性膜、防眩性膜的设计方法、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及影像显示设备。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第1防眩性膜是在透光性基材(A)上层叠有防眩层(B)的防眩性膜,且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眩层(B)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至少一种雾度调整用填料(B2);
上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是由Pst(聚苯乙烯)与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所构成的填料;
上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单体的利用拉曼分光光谱所得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51上,且上述波峰面积是以与相邻波峰之间的极小点为边界算出的波峰面积;
上述防眩性膜的总雾度值为5~45%的范围。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第2防眩性膜是在透光性基材(A)上层叠有防眩层(B)的防眩性膜,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眩层(B)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至少一种雾度调整用填料(B2);
上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是由Pst(聚苯乙烯)与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所构成的填料,且不含折射率大于1.535的填料;
上述防眩性膜的总雾度值为5~45%的范围。
此外,以下提到“本发明防眩性膜”时,在未特别说明的前提下,包含上述本发明第1防眩性膜与上述本发明第2防眩性膜这两者。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设计方法是在透光性基材(A)上层叠有防眩层(B)的防眩性膜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眩层(B)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至少一种雾度调整用填料(B2);
上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是由Pst(聚苯乙烯)与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所构成的填料;
通过设计成上述防眩性膜满足下述条件(1)及(2),抑制上述防眩性膜的雾度值的变化。
(1)上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单体的利用拉曼分光光谱所得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51以上,且上述波峰面积是以与相邻波峰之间的极小点为边界算出的波峰面积;
(2)上述防眩性膜的总雾度值为5~45%的范围。
本发明第1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其包含通过本发明防眩性膜的设计方法来设计上述防眩性膜的工序;且上述防眩性膜是本发明防眩性膜。
本发明第2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是制造本发明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其包含防眩层(B)形成工序,该工序是在上述透光性基材(A)上形成上述防眩层(B);
上述防眩层(B)形成工序包含以下工序:涂敷工序,其是在上述透光性基材(A)上将涂敷液进行涂敷;及涂膜形成工序,其是使已涂敷的上述涂敷液干燥而形成涂膜;
上述涂敷液包含上述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形成材料与上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
此外,以下提到“本发明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包含上述本发明第1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与上述本发明第2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这两者。
本发明的光学构件是包含本发明防眩性膜的光学构件。
本发明的影像显示设备是包含本发明防眩性膜或本发明光学构件的影像显示设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雾度值不易变化的防眩性膜、防眩性膜的设计方法、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及影像显示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防眩性膜的一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举例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受以下说明的任何限定。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还可以是例如所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的折射率,且所述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所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折射率差以绝对值计大于0.001且小于0.15。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例如所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也可以是粒子。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中,例如所述防眩层(B)形成工序还可进一步包含使所述涂膜固化的固化工序。
本发明光学构件也可以是例如偏振片。
[1.防眩性膜]
图1的截面图是显示本发明防眩性膜的构成的一例。如图所示,该防眩性膜10在透光性基材(A)11的一面层叠有防眩层(B)12。防眩层(B)12在树脂层12a中包含粒子(雾度调整用填料(B2)12b及触变性赋予剂12c。树脂层12a是由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所形成的。粒子12b相当于本发明防眩性膜中的雾度调整用填料(B2)。
雾度调整用填料(B2)如上所述,是由Pst(聚苯乙烯)与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所构成的填料。此外,图1中,雾度调整用填料(B2)仅为粒子12b的一种。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雾度调整用填料(B2)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即,本发明中,作为雾度调整用填料(B2)可以仅使用一种由聚苯乙烯与PMMA的共聚物所构成的填料,也可以使用多种。另外,雾度调整用填料(B2)例如可以是粒子,也可以是粒子以外的其他材料。
另外,触变性赋予剂12c在本发明防眩性膜中是任意的,可以包含也可以不含。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可以包含雾度调整用填料(B2)以外的其他填料,也可以不含。所述其他填料可举出例如图1的触变性赋予剂12c。另外,所述其他填料还可以举出例如雾度调整用填料(B2)以外的其他粒子。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可以包含透光性基材(A)及防眩层(B)以外的其他层,也可以不含。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包含所述其他层时,所述其他层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二层以上,且其位置也无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在透光性基材(A)上隔着所述其他层层叠有透光性基材(A)。另外,例如也可以在防眩层(B)的与透光性基材(A)相反一侧的面上层叠有所述其他层。所述其他层以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低折射率层、防反射层、高折射率层、硬涂层、粘合剂层等。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如上所述,总雾度值为5~45%的范围。若总雾度值过小,则防眩性会降低。若总雾度值过大,则显示特性容易降低,如影像变得不鲜明、在暗处的对比降低等。所述总雾度值例如可以是7%以上、10%以上、12%以上或15%以上,也可以是例如40%以下、35%以下、32%以下、30%以下、27%以下或25%以下。此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所述“总雾度值”是依据JIS K 7136(2000年版)的防眩性膜整体的雾度值(不透明度)。
另外,所述防眩层(B)表面(与所述透光性基材(A)相反一侧的面)例如如图1所示,形成有凹凸。通过控制该凹凸形状,例如可控制防眩性膜的雾度值(不透明度)、显示特性等。所述防眩层(B)表面的凹凸形状(例如表面粗度、凹凸平均高度、凸部间平均距离等)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依据一般的防眩性膜或参考其来适当设定。
以下,分别针对所述透光性基材(A)、所述防眩层(B)及所述其他层进一步举例说明。此外,以下主要是针对所述防眩层(B)为防眩性硬涂层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1-1.透光性基材(A)]
所述透光性基材(A)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举出透明塑料膜基材等。所述透明塑料膜基材并无特别限制,优选可见光的光线透射率优异(优选光线透射率为90%以上)、透明性优异者(优选雾度值为1%以下者),可举出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8-90263号公报记载的透明塑料膜基材。所述透明塑料膜基材可优选使用光学上双折射少者。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例如也可以作为保护膜来用于偏振片,此时,所述透明塑料膜基材优选为由三乙酰纤维素(TAC)、聚碳酸酯、丙烯酸系聚合物、具有环状或降冰片烯结构的聚烯烃等形成的膜。另外,本发明中如后所述,所述透明塑料膜基材也可以是起偏器本身。若为这种构成,由于不需由TAC等构成的保护层而可使偏振片的结构单纯化,因此可减少偏振片或影像显示设备的制造工序数,可试图提升生产效率。另外,只要为这种构成,则可以将偏振片进一步薄层化。此外,所述透明塑料膜基材为起偏器时,例如所述防眩层(B)会发挥作为保护层的功能。另外,只要为这种构成,则防眩性膜例如在安装于液晶单元表面时,将兼具作为覆盖板的功能。
本发明中,所述透光性基材(A)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若考量到强度、处理性等操作性及薄层性等的方面,例如为10~500μm、20~300μm或30~200μm的范围。所述透光性基材(A)的折射率并无特别限制。所述折射率例如为1.30~1.80或1.40~1.70的范围。
此外,本发明中,“折射率”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是指波长550nm的折射率。另外,本发明中,折射率的测定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在为粒子等微细物质的折射率时,例如可使用贝克法(Becke method)来测定。贝克法是以下的测定法:在载玻片上使测定试样分散在标准折射液中并以显微镜进行观察时,以试样的轮廓消失或模糊时的标准折射液的折射率作为该试样的折射率。另外,无法利用贝克法测定的测定对象物(例如防眩性膜、防眩层或构成防眩层的树脂等)的折射率的测定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一般的折射计(折射率测定用机器)来测定。所述折射计也无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阿贝折射计等。所述阿贝折射计可举出例如ATAGO CO.,LTD.制的多波长阿贝折射计DR-M2/1550(商品名)。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例如所述透光性基材(A)所含树脂也可以包含丙烯酸树脂。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例如所述透光性基材(A)也可以为丙烯酸膜。
[1-2.防眩层(B)]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所述防眩层(B)如上所述,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至少一种雾度调整用填料(B2)。
所述防眩层(B)例如如后所述,通过将包含所述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所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及溶剂的涂敷液进行涂敷在所述透光性基材(A)的至少一面而形成涂膜,接着,从所述涂膜中去除所述溶剂而形成。
[1-2-1.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
所述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以下有时仅称为“树脂(B1)”或“树脂”)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仅使用1种树脂,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的树脂。树脂(B1)例如可以包含丙烯酸酯树脂(也称为丙烯酸树脂),或例如可以包含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树脂。树脂(B1)也可以为例如固化型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树脂及多官能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树脂(B1)不限于所述丙烯酸酯树脂等,可举出例如热固化性树脂、可利用紫外线或光而固化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作为树脂(B1)也可以使用市售的热固化型树脂或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等。
作为所述热固化型树脂或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例如可使用利用热、光(紫外线等)或电子束等进行固化的具有丙烯酸酯基及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固化型化合物,可举出例如硅树脂、聚酯树脂、聚醚树脂、环氧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缩醛树脂、聚丁二烯树脂、聚硫醇多烯树脂、多元醇等多官能化合物的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等低聚物或预聚物等。这些物质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作为树脂(B1)也可以使用例如具有丙烯酸酯基及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反应性稀释剂。所述反应性稀释剂例如可使用日本专利特开2008-88309号公报记载的反应性稀释剂,例如包含单官能丙烯酸酯、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所述反应性稀释剂优选为3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3官能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其原因在于,可以使防眩层(B)的硬度变得优异。作为所述反应性稀释剂还可举出例如丁二醇甘油醚二丙烯酸酯、异三聚氰酸的丙烯酸酯、异三聚氰酸的甲基丙烯酸酯等。这些物质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树脂(B1)的折射率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1.48以上、1.49以上、1.50以上或1.51以上,也可以为例如1.60以下、1.59以下、1.58以下或1.57以下。
[1-2-2.雾度调整用填料(B2)]
雾度调整用填料(B2)例如如上所述,是由Pst(聚苯乙烯)与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所构成的填料。雾度调整用填料(B2)除了为由聚苯乙烯与PMMA的共聚物所构成的填料外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如上所述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另外,雾度调整用填料(B2)如上所述,例如也可以为粒子。
雾度调整用填料(B2)中的聚苯乙烯含有率并无特别限定,可使其满足下述条件(a)及(b)中的至少一者。下述条件(a)是本发明第1防眩性膜的条件,下述条件(b)是本发明第2防眩性膜的条件。拉曼分光光谱中,PMMA波峰的顶点(极大)例如出现在1724cm-1,而聚苯乙烯的波峰则例如出现在1600cm-1。另外,聚苯乙烯的折射率较PMMA更大,因此有雾度调整用填料(B2)中的聚苯乙烯含有率越高(大),则雾度调整用填料(B2)单体的折射率越大的倾向。
(a)雾度调整用填料(B2)单体的利用拉曼分光光谱所得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51以上。但是,所述波峰面积是以与相邻波峰之间的极小点为边界算出的波峰面积。
(b)雾度调整用填料(B2)单体的折射率为1.535以下。
此外,例如当填料(例如粒子)中的聚苯乙烯含有率过多时,防眩性膜的雾度值容易变化。其原因虽不清楚,但认为是因为光照射(UV照射)、加湿热等使填料中的聚苯乙烯分解,由此,填料的折射率会改变、且防眩性膜的雾度值也会改变。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通过选择适当的填料作为雾度调整用填料(B2),可成为例如耐光性、耐热性、耐加湿热性等优异且雾度值不易变化的防眩性膜。
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主要机能例如为可将所形成的防眩层(B)表面制成为凹凸形状以赋予防眩性、且可控制所述防眩层(B)的雾度值。所述防眩层(B)的雾度值例如可通过控制雾度调整用填料(B2)与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的折射率差来设计。雾度调整用填料(B2)如上所述,除了为由聚苯乙烯与PMMA的共聚物所构成的填料外并无特别限定。
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折射率如上所述,例如可以是1.535以下,也可以为例如1.525以下、1.515以下、1.505以下或1.495以下。另外,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折射率例如可以是1.42以上、1.43以上、1.44以上或1.45以上。
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折射率可以小于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的折射率,也可以与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的折射率相同,也可以大于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的折射率。另外,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折射率差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如上所述,也可以为以绝对值计大于0.001且小于0.15。从为了改善眩光而增大内部散射的观点出发,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折射率差优选尽量地大。另外,从为了使其具有高透射性而抑制内部散射的观点出发,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折射率差优选尽量地小。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折射率差的绝对值例如可以是0.002以上、0.003以上、0.004以上或0.005以上,也可以为例如0.14以下、0.13以下、0.12以下或0.11以下。
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重均粒径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1.0μm以上、2.0μm以上、3.0μm以上或4.0μm以上,也可以为例如7.0μm以下、8.0μm以下、9.0μm以下或10.0μm以下。此外,本发明中,粒子的重均粒径可利用例如库尔特计数法来测定。例如使用利用了细孔电阻法的粒度分布测定设备(商品名:Coulter Multisizer,Beckman Coulter,Inc.制),测定相当于粒子通过所述细孔时的粒子体积的电解液的电阻,从而测定出所述粒子的数量与体积,算出重均粒径。另外,雾度调整用填料(B2)为粒子时,其形状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珠状的大致球形,也可以为粉末等不定形者,但优选为大致球形,更优选长宽比为1.5以下的大致球形的粒子,最优选球形的粒子。
防眩层(B)中的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含有率并无特别限定,例如相对于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的总质量,例如可以是1质量%以上、3质量%以上、5质量%以上或7质量%以上,也可以为例如20质量%以下、18质量%以下、16质量%以下或14质量%以下。另外,防眩层(B)如后所述可包含雾度调整用填料(B2)以外的其他粒子,也可以不含。例如,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通过调整雾度调整用填料(B2)及所述其他粒子的含有率来调整防眩层(B)的表面形状。
[1-2-3.防眩层(B)中的其他成分]
防眩层(B)还可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及雾度调整用填料(B2)以外的其他成分,也可以不含。所述其他成分可举出例如雾度调整用填料(B2)以外的其他填料。所述其他填料并无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雾度调整用填料(B2)以外的粒子、触变性赋予剂(thixotropic agent)、无机纳米粒子等。例如,通过防眩层(B)包含所述触变性赋予剂,则可容易地控制雾度调整用填料(B2)等粒子的凝集状态。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也可以是例如选自由有机粘土、氧化聚烯烃及改性脲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者。另外,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也可以为例如增粘剂。
为了改善与所述树脂的亲和性,所述有机粘土优选为经有机化处理的层状粘土。所述有机粘土可自家制备也可以使用市售品。所述市售品可举出例如LOOSENTIGHT SAN、LOOSENTIGHT STN、LOOSENTIGHT SEN、LOOSENTIGHT SPN、SOMASIF ME-100、SOMASIF MAE、SOMASIF MTE、SOMASIF MEE、SOMASIF MPE(商品名,皆为Co-op Chemical Co.,Ltd.制);ESBEN、ESBEN C、ESBEN E、ESBEN W、ESBEN P、ESBEN WX、ESBEN N-400、ESBEN NX、ESBENNX80、ESBEN NO12S、ESBEN NEZ、ESBEN NO12、ESBEN NE、ESBEN NZ、ESBEN NZ70、ORGANITE、ORGANITE D、ORGANITE T(商品名,皆为HOJUN Co.,Ltd.制);KUNIPIA F、KUNIPIA G、KUNIPIA G4(商品名,皆为KUNIMINE INDUSTRIES CO.,LTD.制);TIXOGEL VZ、CLAYTONE HT、CLAYTONE 40(商品名,皆为Rockwood Additives Ltd制)等。
所述氧化聚烯烃可自家制备也可以使用市售品。所述市售品可举出例如DISPARLON 4200-20(商品名,楠本化成株式会社制)、DISPARLON SA300(商品名,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等。
所述改性脲是异氰酸酯单体或其加合物与有机胺的反应物。所述改性脲可自家制备也可以使用市售品。所述市售品可举出例如BYK410(BYK-CHEMIE公司制)等。
所述触变性赋予剂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所述防眩层(B)中的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比率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优选为0.2~5重量份的范围,更优选为0.4~4重量份的范围。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相对于所述防眩层(B)的所述树脂100重量(质量)份,例如可以在0.2~5重量份的范围内包含所述触变性赋予剂。
[2.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制,可以用任何方法制造,优选利用所述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来制造。
所述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如下地进行。
首先,在所述透光性基材(A)上形成所述防眩层(B)(防眩层(B)形成工序)。由此,制造所述透光性基材(A)与所述防眩层(B)的层叠体。所述防眩层(B)形成工序如上所述,包含以下工序:涂敷工序,其是在所述透光性基材(A)上将涂敷液进行涂敷;及涂膜形成工序,其是使已涂敷的所述涂敷液干燥而形成涂膜。另外,例如如上所述,所述防眩层(B)形成工序进一步可包含使所述涂膜固化的固化工序。所述固化例如可在所述干燥后进行,但并不限定于此。所述固化可通过例如加热、光照射等来进行。所述光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为紫外线等。所述光照射的光源也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高压汞灯等。
所述涂敷液如上所述包含树脂与溶剂。所述涂敷液例如也可以为包含所述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所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所述触变性赋予剂及所述溶剂的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
所述涂敷液优选展现触变性,且以下述式规定的Ti值优选为1.3~3.5的范围,更优选为1.4~3.2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5~3的范围。
Ti值=β1/β2
上述式中,β1为使用HAAKE公司制RheoStress RS6000在剪切速度20(1/s)的条件下测定的粘度,β2为使用HAAKE公司制RheoStress RS6000在剪切速度200(1/s)的条件下测定的粘度。
只要Ti值为1.3以上,则不易有产生外观缺陷、或防眩性、白晕的特性恶化的问题发生。另外,只要Ti值为3.5以下,则不易有所述粒子不凝集而呈分散状态等问题发生。
另外,所述涂敷液可包含或不含触变性赋予剂,但优选包含触变性赋予剂,其原因在于易展现触变性。另外,如上所述,通过所述涂敷液包含所述触变性赋予剂,可以获得防止所述粒子沉降的效果(触变性效果)。进而,通过所述触变性赋予剂本身的剪切凝集,也可以更加广范围地自由控制防眩性膜的表面形状。
所述溶剂并无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各种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根据所述树脂的组成、所述粒子及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种类、含量等,为了获得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也可以适当选择最佳的溶剂种类及溶剂比率。溶剂并无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甲醇、乙醇、异丙醇(IPA)、丁醇、叔丁醇(TBA)、2-甲氧基乙醇等醇类;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戊酮等酮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二异丙基醚、丙二醇单甲基醚等醚类;乙二醇、丙二醇等二醇类;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等溶纤剂类;己烷、庚烷、辛烷等脂肪族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等。另外,例如所述溶剂也可以包含烃溶剂与酮溶剂。所述烃溶剂例如也可以为芳香族烃。所述芳香族烃例如也可以为选自由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乙苯及苯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者。所述酮溶剂例如也可以为选自由环戊酮及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二乙基酮、环己酮、异佛尔酮、苯乙酮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者。所述溶剂例如为了使触变性赋予剂(例如增粘剂)溶解,优选包含所述烃溶剂(例如甲苯)。所述溶剂例如也可以为以90:10~10:90的质量比混合了所述烃溶剂与所述酮溶剂的溶剂。所述烃溶剂与所述酮溶剂的质量比例如也可以为80:20~20:80、70:30~30:70或40:60~60:40等。此时,例如所述烃溶剂可以为甲苯,所述酮溶剂可以为甲乙酮。另外,所述溶剂例如在包含甲苯的同时,更可包含选自由乙酸乙酯、乙酸丁酯、IPA、甲基异丁基酮、甲乙酮、甲醇、乙醇及TBA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例如在作为透光性基材(A)采用丙烯酸膜来形成中间层(渗透层)时,可以优选使用对于丙烯酸膜(丙烯酸树脂)为良溶剂者。该溶剂例如如上所述,也可以为包含烃溶剂和酮溶剂的溶剂。所述烃溶剂例如也可以为芳香族烃。所述芳香族烃例如也可以为选自由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乙苯及苯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者。所述酮溶剂例如也可以为选自由环戊酮、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二乙基酮、环己酮、异佛尔酮及苯乙酮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者。所述溶剂例如也可以为以90:10~10:90的质量比混合了所述烃溶剂与所述酮溶剂的溶剂。所述烃溶剂与所述酮溶剂的质量比例如也可以为80:20~20:80、70:30~30:70或40:60~60:40等。此时,例如可以是所述烃溶剂为甲苯,所述酮溶剂为甲乙酮。
例如在作为透光性基材(A)采用三乙酰纤维素(TAC)来形成中间层(渗透层)时,可优选使用对TAC为良溶剂者。该溶剂可举出例如乙酸乙酯、甲乙酮、环戊酮等。
另外,通过适当选择溶剂,可在含有触变性赋予剂时使其良好地展现对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的触变性。例如使用有机粘土时,可优选单独使用或并用甲苯及二甲苯;例如使用氧化聚烯烃时,可优选单独使用或并用甲乙酮、乙酸乙酯、丙二醇单甲基醚;例如使用改性脲时,可优选单独使用或并用乙酸丁酯及甲基异丁基酮。
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中可添加各种流平剂。所述流平剂可以是了防止涂敷不均(涂敷面均匀化)而使用例如氟系或硅系流平剂。在本发明中,可因应对防眩层(B)表面要求防污性的情况、或如后所述要在防眩层(B)上形成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或含层间填充剂的层的情况等,适当选择流平剂。在本发明中,例如可通过使其含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来使涂敷液展现触变性,因此不易发生涂敷不均。此时,例如具有可拓展所述流平剂的选项的优点。
所述流平剂的配合量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例如为5重量份以下,优选为0.01~5重量份的范围。
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损害性能的范围内添加颜料、填充剂、分散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表面活性剂、防污剂、抗氧化剂等。这些添加剂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中也可以使用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8-88309号公报记载的以往公知的光聚合引发剂。
将所述涂敷液进行涂敷在所述透光性基材(A)上来形成涂膜的方法可使用例如喷注式涂布法、模涂法、旋涂法、喷涂法、凹版涂布法、辊涂法、棒涂法等涂敷法。
接着,如上所述使所述涂膜干燥及固化,从而形成防眩层(B)。所述干燥例如可以是自然干燥,可以是喷吹风的风干,可以是加热干燥,也可以为组合这些方法的方法。
所述防眩层(B)形成用涂敷液的干燥温度例如也可以为30~200℃的范围。所述干燥温度例如可以是40℃以上、50℃以上、60℃以上、70℃以上、80℃以上、90℃以上或100℃以上,且可以是190℃以下、180℃以下、170℃以下、160℃以下、150℃以下、140℃以下、135℃以下、130℃以下、120℃以下或110℃以下。干燥时间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30秒以上、40秒以上、50秒以上或60秒以上,且可以是150秒以下、130秒以下、110秒以下或90秒以下。
所述涂膜的固化手段并无特别限制,优选为紫外线固化。能量线源的照射量以在紫外线波长365nm下的累积曝光量计优选为50~500mJ/cm2。只要照射量为50mJ/cm2以上,则固化便容易充分地进行,而所形成的防眩层(B)的硬度易变高。另外,只要为500mJ/cm2以下,便可防止所形成的防眩层(B)的着色。
如上可制造所述透光性基材(A)与所述防眩层(B)的层叠体。该层叠体可直接作为本发明防眩性膜,也可以例如在所述防眩层(B)上形成所述其他层来制成本发明的防眩性膜。所述其他层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通过与一般的低折射率层、防反射层、高折射率层、硬涂层、粘合剂层等形成方法相同或依据其的方法来进行。
[3.光学构件及影像显示设备]
本发明的光学构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为偏振片。所述偏振片也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包含本发明防眩性膜及起偏器,可进一步含有其他构成要素。所述偏振片的各构成要素例如也可以介由粘接剂或粘合剂等来贴合。
本发明的影像显示设备也无特别限定,可以是任意的影像显示设备,可举出例如液晶显示设备、有机EL显示设备等。
本发明的影像显示设备例如为在可视侧表面具有本发明防眩性膜的影像显示设备,且所述影像显示设备也可以具有黑矩阵图案。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例如可将所述透光性基材(A)侧通过粘合剂或粘接剂贴合在用于LCD的光学构件上。此外,在进行该贴合时,也可以对所述透光性基材(A)表面进行如上所述的各种表面处理。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可广范围地自由控制防眩性膜的表面形状。因此,通过使用粘接剂或粘合剂等将所述防眩性膜与其他光学构件层叠而可获得的光学特性涵盖对应于所述防眩性膜的表面形状的广泛范围。
作为所述光学构件可举出例如起偏器或偏振片。偏振片的构成一般是在起偏器的单侧或两侧具有透明保护膜。在起偏器的两面设置透明保护膜时,表里的透明保护膜可以是相同材料也可以为不同材料。偏振片通常配置在液晶单元两侧。另外,偏振片按照使2片偏振片的吸收轴大致互相正交的方式进行配置。
层叠有所述防眩性膜的偏振片的构成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在所述防眩性膜上依序层叠了透明保护膜、所述起偏器及所述透明保护膜的构成,也可以为在所述防眩性膜上依序层叠了所述起偏器、所述透明保护膜的构成。
本发明影像显示设备的构成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为与一般影像显示设备相同的构成。例如为LCD时,可通过将液晶单元、偏振片等光学构件及根据需要的照明系统(背光等)等各构成部件适当组装后再组入驱动电路等来制造。
本发明影像显示设备的用途并无特别限定,可用在任意的用途上。其用途可举出例如电脑显示器、笔记本型电脑、复印机等OA机器、移动电话、时钟、数码相机、便携信息终端(PDA)、便携式游戏机等便携型机器、摄像机、电视、微波炉等家庭用电气机器、后视显示器、汽车导航系统用显示器、汽车音响等车载用机器、商业店铺用资讯导览用显示器等展示机器、监视用显示器等警报机器、看护用显示器、医疗用显示器等看护医疗机器等。
实施例
接下来,针对本发明实施例,与比较例一同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受以下实施例及比较例所限定。
此外,以下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物质的份数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为质量份(重量份)。
在以下实施例及比较例中,针对实施例所用雾度调整用填料(B2)与比较例所用雾度调整用填料,利用下述方法进行折射率的测定及利用拉曼分光法的光谱测定。
(填料的折射率的测定)
以所述贝克法测定波长550nm的折射率。标准折射液是使用MORITEX公司制的Cargill标准折射液。
(填料以外的折射率的测定)
使用所述ATAGO CO.,LTD.制多波长阿贝折射计DR-M2/1550(商品名)测定波长550nm的折射率。
(利用拉曼分光法的光谱测定)
使用WITec公司的alpha300RSA(商品名)进行利用拉曼分光法的光谱测定。将波峰的顶点(极大)为1724cm-1的波峰识别为PMMA的波峰,且将波峰的顶点(极大)为1600cm-1的波峰识别为聚苯乙烯的波峰。波峰面积是以与相邻波峰之间的极小点为边界来算出。波峰面积比是基于所述波峰面积而算出。
[实施例1]
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准备了紫外线固化型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UV1700TL”,固体成分80%)50重量份及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主成分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Viscoat#300”,固体成分100%)50重量份的混合物。该树脂是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的形成材料,如后述可通过光照射使其固化来形成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以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每100重量份,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echpolymer”,重均粒径:3μm,折射率:1.525)3重量份、硅粒子(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Co.,Ltd.制,商品名“Tospearl 130”,重均粒径:3μm,折射率:1.42)1.5重量份、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为有机粘土的合成蒙脱石(Co-opChemical Co.,Ltd.制,商品名“LOOSENTIGHT SAN”)1.5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商品名“OMNIRAD907”)3重量份、流平剂(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LE303”,固体成分40%)0.15重量份。所述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Techpolymer”是由Pst(聚苯乙烯)与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所构成的粒子,相当于雾度调整用填料(B2)。此外,所述有机粘土是用甲苯稀释成固体成分成为6%的方式来使用。将该混合物以甲苯/乙酸乙酯/环戊酮(CPN)混合溶剂(重量比35/41/24)稀释成固体成分浓度成为55重量%的方式,用超声波分散机制备出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
进而,使用该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来进行在透光性基材(A)上形成防眩层(B)的防眩层(B)形成工序。即,首先将所述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涂敷在三乙酰纤维素制基材(厚度60μm,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商品名TG60UL,相当于透光性基材(A))上。然后,介由高压汞灯以累积光量成为300mJ/cm2的方式照射波长365nm的紫外线,使所述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中的树脂固化,进而在80℃下加热60秒钟使其干燥,从而形成厚度8μm的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中分散有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防眩层(B)。如此制造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膜。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膜在透光性基材(A)上层叠有防眩层(B),且所述防眩层(B)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雾度调整用填料(B2)。
[实施例2]
除了变更所述“Techpolymer”(雾度调整用填料(B2))、所述“Tospearl130”及所述“LOOSENTIGHT SAN”的配合量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出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具体地如下所述。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准备了紫外线固化型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UV1700TL”,固体成分80%)50重量份及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主成分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Viscoat#300”,固体成分100%)50重量份的混合物。以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每100重量份,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echpolymer”,重均粒径:3μm,折射率:1.525)5重量份、硅粒子(MomentivePerformance Materials Co.,Ltd.制,商品名“Tospearl 130”,重均粒径:3μm,折射率:1.42)1.4重量份、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为有机粘土的合成蒙脱石(Co-op ChemicalCo.,Ltd.制,商品名“LOOSENTIGHT SAN”)1.5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商品名“OMNIRAD907”)3重量份、流平剂(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LE303”,固体成分40%)0.15重量份。此外,所述有机粘土是用甲苯稀释成固体成分成为6%的方式来使用。将该混合物以甲苯/乙酸乙酯/环戊酮(CPN)混合溶剂(重量比35/41/24)稀释成固体成分浓度成为52重量%的方式,用超声波分散机制备出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
进而,除了使用本实施例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来取代实施例1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防眩层(B)形成工序制造出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膜。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膜在透光性基材(A)上层叠有防眩层(B),且所述防眩层(B)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雾度调整用填料(B2)。
[实施例3]
除了将所述“Techpolymer”(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配合量从3重量份变更成4重量份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出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具体地如下所述。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树脂,准备了紫外线固化型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UV1700TL”,固体成分80%)50重量份及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主成分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Viscoat#300”,固体成分100%)50重量份的混合物。以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每100重量份,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echpolymer”,重均粒径:3μm,折射率:1.525)4重量份、硅粒子(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Co.,Ltd.制,商品名“Tospearl 130”,重均粒径:3μm,折射率:1.42)1.5重量份、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为有机粘土的合成蒙脱石(Co-op Chemical Co.,Ltd.制,商品名“LOOSENTIGHT SAN”)1.5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商品名“OMNIRAD907”)3重量份、流平剂(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LE303”,固体成分40%)0.15重量份。此外,所述有机粘土是用甲苯稀释成固体成分成为6%的方式来使用。将该混合物以甲苯/乙酸乙酯/环戊酮(CPN)混合溶剂(重量比35/41/24)稀释成固体成分浓度成为52重量%的方式,用超声波分散机制备出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
进而,除了使用本实施例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来取代实施例1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防眩层(B)形成工序制造出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膜。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膜在透光性基材(A)上层叠有防眩层(B),且所述防眩层(B)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雾度调整用填料(B2)。
[实施例4]
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准备了紫外线固化型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UV1700TL”,固体成分80%)50重量份及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主成分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Viscoat#300”,固体成分100%)50重量份的混合物。以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每100重量份,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echpolymer”,重均粒径:3μm,折射率:1.535)4重量份、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为有机粘土的合成蒙脱石(Co-op Chemical Co.,Ltd.制,商品名“LOOSENTIGHT SAN”)1.5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商品名“OMNIRAD907”)3重量份、流平剂(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LE303”,固体成分40%)0.15重量份。此外,所述有机粘土是用甲苯稀释成固体成分成为6%的方式来使用。将该混合物以甲苯/乙酸乙酯/环戊酮(CPN)混合溶剂(重量比35/41/24)稀释成固体成分浓度成为52重量%的方式,用超声波分散机制备出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此外,该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在以下这点上与实施例1~3不同:不包含所述硅粒子“Tospearl 130”,且所述“Techpolymer”(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折射率为1.535。
进而,除了使用本实施例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来取代实施例1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防眩层(B)形成工序制造出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膜。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膜在透光性基材(A)上层叠有防眩层(B),且所述防眩层(B)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雾度调整用填料(B2)。
[实施例5]
所述“Techpolymer”(雾度调整用填料(B2))是使用折射率为1.515的“Techpolymer”来取代折射率为1.535的“Techpolymer”,并将所述“Techpolymer”的配合量变更成8重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制备出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具体地说,首先,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准备了紫外线固化型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UV1700TL”,固体成分80%)50重量份及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主成分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Viscoat#300”,固体成分100%)50重量份的混合物。以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每100重量份,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echpolymer”,重均粒径:3μm,折射率:1.515)8重量份、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为有机粘土的合成蒙脱石(Co-op Chemical Co.,Ltd.制,商品名“LOOSENTIGHT SAN”)1.5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商品名“OMNIRAD907”)3重量份、流平剂(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LE303”,固体成分40%)0.15重量份。此外,所述有机粘土是用甲苯稀释成固体成分成为6%的方式来使用。将该混合物以甲苯/乙酸乙酯/环戊酮(CPN)混合溶剂(重量比35/41/24)稀释成固体成分浓度成为45重量%的方式,用超声波分散机制备出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
进而,除了使用本实施例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来取代实施例1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防眩层(B)形成工序制造出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膜。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膜在透光性基材(A)上层叠有防眩层(B),且所述防眩层(B)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雾度调整用填料(B2)。
[实施例6]
所述“Techpolymer”(雾度调整用填料(B2))是使用折射率为1.505的“Techpolymer”来取代折射率为1.535的“Techpolymer”,并将所述“Techpolymer”的配合量变更成8重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制备出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具体地说,首先,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准备了紫外线固化型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UV1700TL”,固体成分80%)50重量份及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主成分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Viscoat#300”,固体成分100%)50重量份的混合物。以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每100重量份,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echpolymer”,重均粒径:3μm,折射率:1.505)8重量份、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为有机粘土的合成蒙脱石(Co-op Chemical Co.,Ltd.制,商品名“LOOSENTIGHT SAN”)1.5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商品名“OMNIRAD907”)3重量份、流平剂(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LE303”,固体成分40%)0.15重量份。此外,所述有机粘土是用甲苯稀释成固体成分成为6%的方式来使用。将该混合物以甲苯/乙酸乙酯/环戊酮(CPN)混合溶剂(重量比35/41/24)稀释成固体成分浓度成为45重量%的方式,用超声波分散机制备出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
进而,除了使用本实施例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来取代实施例1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防眩层(B)形成工序制造出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膜。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膜在透光性基材(A)上层叠有防眩层(B),且所述防眩层(B)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雾度调整用填料(B2)。
[比较例1]
除了所述“Techpolymer”是使用折射率为1.555的“Techpolymer”来取代折射率为1.535的“Techpolymer”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制备出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具体地说,首先,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准备了紫外线固化型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UV1700TL”,固体成分80%)50重量份及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主成分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Viscoat#300”,固体成分100%)50重量份的混合物。以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每100重量份,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echpolymer”,重均粒径:3μm,折射率:1.555)4重量份、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为有机粘土的合成蒙脱石(Co-op Chemical Co.,Ltd.制,商品名“LOOSENTIGHT SAN”)1.5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商品名“OMNIRAD907”)3重量份、流平剂(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LE303”,固体成分40%)0.15重量份。此外,所述有机粘土是用甲苯稀释成固体成分成为6%的方式来使用。将该混合物以甲苯/乙酸乙酯/环戊酮(CPN)混合溶剂(重量比35/41/24)稀释成固体成分浓度成为50重量%的方式,用超声波分散机制备出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
进而,除了使用本比较例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来取代实施例1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外,进行与实施例1的防眩层(B)形成工序相同的工序制造出本比较例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2]
除了将折射率为1.555的“Techpolymer”的配合量变更成5.5重量份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制备出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具体地说,首先,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准备了紫外线固化型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UV1700TL”,固体成分80%)50重量份及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主成分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Viscoat#300”,固体成分100%)50重量份的混合物。以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每100重量份,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echpolymer”,重均粒径:3μm,折射率:1.555)5.5重量份、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为有机粘土的合成蒙脱石(Co-opChemical Co.,Ltd.制,商品名“LOOSENTIGHT SAN”)1.5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商品名“OMNIRAD907”)3重量份、流平剂(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LE303”,固体成分40%)0.15重量份。此外,所述有机粘土是用甲苯稀释成固体成分成为6%的方式来使用。将该混合物以甲苯/乙酸乙酯/环戊酮(CPN)混合溶剂(重量比35/41/24)稀释成固体成分浓度成为50重量%的方式,用超声波分散机制备出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
进而,除了使用本比较例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来取代实施例1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外,进行与实施例1的防眩层(B)形成工序相同的工序制造出本比较例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3]
除了将折射率为1.555的“Techpolymer”的配合量变更成7.2重量份外,依与比较例1相同方式而制备出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具体地说,首先,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树脂,准备了紫外线固化型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UV1700TL”,固体成分80%)50重量份及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主成分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Viscoat#300”,固体成分100%)50重量份的混合物。以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每100重量份,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echpolymer”,重均粒径:3μm,折射率:1.555)7.2重量份、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为有机粘土的合成蒙脱石(Co-opChemical Co.,Ltd.制,商品名“LOOSENTIGHT SAN”)1.5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商品名“OMNIRAD907”)3重量份、流平剂(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LE303”,固体成分40%)0.15重量份。此外,所述有机粘土是用甲苯稀释成固体成分成为6%的方式来使用。将该混合物以甲苯/乙酸乙酯/环戊酮(CPN)混合溶剂(重量比35/41/24)稀释成固体成分浓度成为50重量%的方式,用超声波分散机制备出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
[比较例4]
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准备了紫外线固化型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树脂(DIC(株式会社)制,商品名“LUXYDIR 17-806”,固体成分80%)100重量份。以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每100重量份,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综研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SX-350H”,重均粒径:3.5μm,折射率:1.59)13重量份、硅粒子(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Co.,Ltd.制、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为有机粘土的合成蒙脱石(Co-op Chemical Co.,Ltd.制,商品名“LOOSENTIGHT SAN”)2.5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商品名“OMNIRAD907”)5重量份、流平剂(DIC(株式会社)制,商品名“MEGAFACE F470N”,固体成分30%)0.5重量份。此外,所述有机粘土是用乙酸乙酯稀释成固体成分成为4.6%的方式来使用。将该混合物以甲苯/乙酸乙酯混合溶剂(重量比93/7)稀释成固体成分浓度成为32重量%的方式,用超声波分散机制备出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
进而,除了使用本比较例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来取代实施例1制备出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涂敷液)外,进行与实施例1的防眩层(B)形成工序相同的工序制造出本比较例的防眩性膜。
[FD(Fade;退色)试验]
对所述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防眩性膜,使用紫外线耐光试验机U48HB(Suga TestInstruments Co.,Ltd.的商品名),在下述试验条件下进行退色(FD)试验。将该试验结果示于下述表1。此外,下述表1中,“0H”表示退色试验前的状态,“500H”表示退色试验后(经过500小时后)的状态。另外,下述表1~3中,“雾度值”表示防眩性膜的总雾度值,“Pst”表示聚苯乙烯,“PMMA”表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t/PMMA表示聚苯乙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
(退色试验条件)
层内温度:40℃
层内湿度:20%RH
灯:(波长)300nm~700nm,(照度)500W/m2
试验时间:500小时
表1
FD(退色)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635444150000251
n=1.50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2.00
n=1.51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1.20
n=1.52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75
n=1.53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51
n=1.55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27
n=1.59: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01
[耐热试验]
将所述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防眩性膜静置于100℃的烘箱中500小时进行耐热试验。将该试验结果示于下述表2。此外,下述表2中,“0H”表示耐热试验前的状态,“500H”表示耐热试验后(经过500小时后)的状态。
表2
耐热试验结果(100℃烘箱)
Figure BDA0003635444150000261
n=1.50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2.00
n=1.51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1.20
n=1.52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75
n=1.53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51
n=1.55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27
n=1.59: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01
[加湿热试验]
将所述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防眩性膜静置于60℃95%RH的烘箱中500小时进行加湿热试验。将该试验结果示于下述表2。此外,下述表3中,“0H”表示加湿热试验前的状态,“500H”表示加湿热试验后(经过500小时后)的状态。
表3
加湿热试验结果(60℃95%RH)
Figure BDA0003635444150000271
n=1.50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2.00
n=1.51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1.20
n=1.52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75
n=1.53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51
n=1.555: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27
n=1.59:1724cm-1/1600cm-1(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01
如所述表1~3所示,不含聚苯乙烯含有率大于30体积%的粒子(填料)的实施例的防眩性膜即便进行了500小时加热或加湿,总雾度值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最大仍小至1.4%。相对于此,包含聚苯乙烯含有率大于30体积%的粒子(填料)的比较例的防眩性膜在进行了500小时加热或加湿后,总雾度值的变化量的绝对值大幅变化达1.5%以上。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如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可提供雾度值不易变化的防眩性膜、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及影像显示设备。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例如即使在加热或加湿条件下雾度值仍不易变化,因此适合在高温或高湿度的条件下使用。但是,本发明不受限于此用途,可应用在广泛用途上。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9年11月11日提出的日本申请特愿2019-204227的优先权,并将其全部公开内容纳入于此。
符号说明
10 防眩性膜
11 透光性基材(A)
12 防眩层(B)
12a 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
12b 雾度调整用填料(B2)
12c 触变性赋予剂

Claims (12)

1.一种防眩性膜,其为在透光性基材(A)上层叠有防眩层(B)的防眩性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眩层(B)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至少一种雾度调整用填料(B2);
所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是由Pst(聚苯乙烯)与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所构成的填料;
所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单体的利用拉曼分光光谱所得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51以上,且所述波峰面积是以与相邻波峰之间的极小点为边界算出的波峰面积;
所述防眩性膜的总雾度值为5~45%的范围。
2.一种防眩性膜,其为在透光性基材(A)上层叠有防眩层(B)的防眩性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眩层(B)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至少一种雾度调整用填料(B2);
所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是由Pst(聚苯乙烯)与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所构成的填料,且不含折射率大于1.535的填料;
所述防眩性膜的总雾度值为5~45%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所述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所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的折射率差以绝对值计大于0.001且小于0.15。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所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为粒子。
5.一种防眩性膜的设计方法,其为在透光性基材(A)上层叠有防眩层(B)的防眩性膜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眩层(B)包含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与至少一种雾度调整用填料(B2);
所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是由Pst(聚苯乙烯)与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所构成的填料;
通过设计成所述防眩性膜满足下述条件(1)及(2),抑制所述防眩性膜的雾度值的变化;
(1)所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单体的利用拉曼分光光谱所得PMMA波峰/Pst波峰的波峰面积比为0.51以上,且所述波峰面积是以与相邻波峰之间的极小点为边界算出的波峰面积;
(2)所述防眩性膜的总雾度值为5~45%的范围。
6.一种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包含通过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计方法来设计所述防眩性膜的工序;且
所述防眩性膜是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性膜。
7.一种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含防眩层(B)形成工序,该防眩层(B)形成工序是在所述透光性基材(A)上形成所述防眩层(B);
所述防眩层(B)形成工序包含以下工序:涂敷工序,其是在所述透光性基材(A)上将涂敷液进行涂敷;及涂膜形成工序,其是使已涂敷的所述涂敷液干燥而形成涂膜;
所述涂敷液包含所述防眩层形成用树脂(B1)形成材料与所述雾度调整用填料(B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防眩层(B)形成工序进一步包含使所述涂膜固化的固化工序。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进一步包含通过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计方法来设计所述防眩性膜的工序。
10.一种光学构件,其包含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性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构件,其为偏振片。
12.一种影像显示设备,其包含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性膜、或者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光学构件。
CN202080078118.XA 2019-11-11 2020-11-10 防眩性膜、防眩性膜的设计方法、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及影像显示设备 Pending CN1146511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4227A JP2021076749A (ja) 2019-11-11 2019-11-11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設計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9-204227 2019-11-11
PCT/JP2020/041988 WO2021095745A1 (ja) 2019-11-11 2020-11-10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設計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1196A true CN114651196A (zh) 2022-06-21

Family

ID=75898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8118.XA Pending CN114651196A (zh) 2019-11-11 2020-11-10 防眩性膜、防眩性膜的设计方法、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及影像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76749A (zh)
KR (1) KR20220098353A (zh)
CN (1) CN114651196A (zh)
TW (1) TW202124165A (zh)
WO (1) WO2021095745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2544A (zh) * 2009-12-17 2012-07-25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用于聚碳酸酯阻燃膜的树脂组合物、包括其的阻燃膜和其制造方法
CN103620449A (zh) * 2011-07-26 2014-03-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JP2017167560A (ja) * 2012-06-28 2017-09-2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8603954A (zh) * 2016-02-16 2018-09-28 株式会社凸版巴川光学薄膜 光学层叠体、偏光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9710B2 (ja) 2001-10-23 2008-03-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偏光素子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9109683A (ja) 2007-10-30 2009-05-21 Tsujiden Co Ltd アンチグレア、アンチニュートン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2544A (zh) * 2009-12-17 2012-07-25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用于聚碳酸酯阻燃膜的树脂组合物、包括其的阻燃膜和其制造方法
CN103620449A (zh) * 2011-07-26 2014-03-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JP2017167560A (ja) * 2012-06-28 2017-09-2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8603954A (zh) * 2016-02-16 2018-09-28 株式会社凸版巴川光学薄膜 光学层叠体、偏光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76749A (ja) 2021-05-20
KR20220098353A (ko) 2022-07-12
TW202124165A (zh) 2021-07-01
WO2021095745A1 (ja) 2021-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126064A1 (en)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plate, imag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glare film
CN110895356B (zh) 防反射膜、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及图像显示装置
WO2020204148A1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画像表示装置用表示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1157664A1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105930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塗工液、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1915284B1 (ko) 방현 필름, 이를 이용한 편광판 및 표시 장치
CN113167940B (zh) 防眩性薄膜、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和图像显示装置
US9971064B2 (en) Optical film,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image display device
JP2022183161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666871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塗工液、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2225739A (zh) 光學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薄膜、光學構件、影像顯示裝置、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及影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CN114651196A (zh) 防眩性膜、防眩性膜的设计方法、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及影像显示设备
JP7343273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1095746A1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設計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4056066A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839422B (zh) 防眩性薄膜、防眩性薄膜的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