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0713B - 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0713B
CN114650713B CN202210345779.5A CN202210345779A CN114650713B CN 114650713 B CN114650713 B CN 114650713B CN 202210345779 A CN202210345779 A CN 202210345779A CN 114650713 B CN114650713 B CN 1146507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evel
real
time
preset
superheat degr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457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50713A (zh
Inventor
郭杰
段晓丽
郭爽
王红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4577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507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50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07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507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07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09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4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包括蒸发器、与蒸发器出口端连接的液体分离罐、与所述液体分离罐连接的氟泵和第一管路,所述液体分离罐上设置有进气口、出气口以及出液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通,所述氟泵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通,所述蒸发器与所述液体分离罐、所述氟泵以及所述第一管路形成第一制冷循环回路。通过比较所述实时过热度与预设过热度关系,并且比较所述实时液位与第一预设液位或者第二预设液位关系,得到比较结果,并通过控制器调控氟泵和电子膨胀阀的工作状态,实现制冷系统的高效制冷。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数据中心是为集中放置电子信息设备提供安全可靠运行环境的场所。随着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万物互联(IoT)、云技术等IT技术的大力发展,对数据处理、计算算力和数据传输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近些年,网络运营商、互联网公司、政府、企业等各行各业对数据中心的需求程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向着更大规模,更高可靠性地方向迈进。数据中心内部设备在正常运行的同时散发巨大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将热量带到室外,室内温度会快速升高,超出设备允许工作温度,将导致功能失效。因此为了使电子信息设备、供配电设备等部件能够正常运行,必须为数据中心内部配置制冷系统,以便能够及时带走热量,为各种设备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而制冷设备功率消耗也成为了数据中心总能耗中除电子信息设备以外的最大部分。通常使用电能利用效率(PUE:数据中心总电能消耗与电子信息设备电能消耗之比)来指示该数据中心能效优劣。该数值越接近1,则表示数据中心越高效。作为数据中心能耗大户,制冷设备能效对PUE值有重要影响。因此提高制冷设备效率对高效数据中心建设有重要意义。
目前,数据中心领域通常采用的制冷系统是传统的制冷剂蒸气压缩式机械制冷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电子膨胀阀。基本工作原理为: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电子膨胀阀,图中文字描述了制冷剂在连管中的状态。基本原理解释如下:低温低压气液两相态制冷剂进入蒸发器内,吸收数据中心内部热量,完全蒸发之后变为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后,压缩为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排放至室外侧冷凝器;向室外空气散热之后,制冷剂变为中温高压液态;经过电子膨胀阀节流降压,制冷剂变为低温低压两相态进入蒸发器中,以此往复。
现有的制冷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是,为了保证压缩机入口吸入纯气态制冷剂,避免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造成液击损坏压缩机,需要保证蒸发器出口的气态制冷剂有较大的过热度(SH),通常SH设置为12~15°,有些厂家甚至设置为20°,此时蒸发器中分为气液两相换热区域和过热区域,其中气液两相换热区域通过制冷剂相变,其制冷量极大,而过热区域为气态单相换热,制冷量很小。因此过热度太大会造成蒸发器换热能力变差。有些制冷系统会在压缩机吸气口增加吸气分离器,保证压缩机吸入纯气态制冷剂。但由于蒸发器流路可能分液不均匀、控制系统延迟等原因,即使配吸气分离器,也需要设置较大的过热度预设值,依然会导致蒸发器的换热能力变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能够充分发挥蒸发器的换热能力,提高制冷系统能效,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包括蒸发器、与蒸发器出口端连接的液体分离罐、与所述液体分离罐连接的氟泵和第一管路,所述液体分离罐上设置有进气口、出气口以及出液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氟泵的进口连通,所述氟泵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通,所述蒸发器与所述液体分离罐、所述氟泵以及所述第一管路形成第一制冷循环回路。
进一步的,还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电子膨胀阀,所述液体分离罐的出气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蒸发器、所述液体分离罐、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电子膨胀阀形成第二制冷回路,。
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液位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用于测量气体输出蒸发器时的压力和温度,所述液位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液体分离罐内的液位,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氟泵和所述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氟泵和所述电子膨胀阀的状态。
进一步的,还包括单向阀,其中所述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氟泵的出口连通,所述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进口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包括以下任意一项翅片管式换热器、微通道式换热器、壳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
第二方面,一种基于如上所述的高效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气体输出蒸发器时的压力和温度,得到实时过热度;
接收液体分离罐内的液位,得到实时液位;
比较所述实时过热度与预设过热度,并且比较所述实时液位与预设高液位或者预设低液位,得到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控所述氟泵和所述电子膨胀阀的状态。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氟泵和所述电子膨胀阀的状态,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执行第一操作或第二操作或者第三操作或者第四操作;
所述第一操作为开启氟泵并且增加电子膨胀阀开度;
所述第二操作为关闭氟泵并且增加电子膨胀阀开度;
所述第三操作为开启氟泵并且减小电子膨胀阀开度;
所述第四操作为关闭氟泵并且减小电子膨胀阀开度。
进一步的,当系统开始运行时或者执行所述第二操作或者执行所述第四操作后,进入第一控制模式;
当执行所述第一操作或者所述第三操作后,进入第二控制模式,以此往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模式,具体包括,
当实时过热度大于等于预设过热度,且实时液位大于等于预设高液位时,记录此状态持续时间,若持续时间大于第一预设时间,则执行所述第一操作,若持续时间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则执行所述第二操作;
当实时过热度大于等于预设过热度,且实时液位小于预设高液位时,执行所述第二操作;
当实时过热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实时液位大于等于预设高液位时,记录比状态持续时间,若持续时间大于第二预设时间,则执行所述第三操作,若持续时间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时间,则执行所述第四操作;
当实时过热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实时液位小于预设高液位时,执行所述第四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控制模式,具体包括,
当实时液位小于预设低液位,且实时过热度大于等于预设过热度,执行所述第二操作;
当实时液位小于预设低液位,且实时液位小于预设过热度,执行所述第四操作;
当实时液位大于等于预设低液位,且实时液位大于等于预设过热度,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当实时液位大于等于预设低液位,且实时液位小于预设过热度,执行所述第三操作。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通过在蒸发器的出口连接液体分离罐,液体分离罐还连接有氟泵,且氟泵的出口端与蒸发器的进口端连通,蒸发器、液体分离罐、氟泵以及第一管路之间连通形成第一制冷循环回路,用于吸收对应工作环境中的热量,本实施例中即用于吸收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通过以上设置,使得蒸发器出口可能携带的液态制冷剂进入液体分离罐时,液体沉积在罐体底部,气体停留在罐体上部并被压缩机吸入制冷循环,当液体分离罐中的液体液位达到预设高液位时,氟泵开启,将液体分离罐内的制冷剂泵入蒸发器,重新换热;当液体分离罐内的液位达到预设低液位时,关闭氟泵,使得在保证蒸发器流量稳定的前提下,蒸发器内部全部换热区进行两相相变换热,充分利用了蒸发器内的换热面积,提高了制冷系统的能效;
2.通过本控制方法,将传统制冷系统的过热度设置数值由10~20K降低至0~5K,通过能效优化系统,使蒸发器内的全部面积都进行两相换热,同时又能保证了压缩机等关键部件的可靠性,使得在数据中心热负荷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蒸发器换热能力提高,制冷系统蒸发温度可以提高,最终提高了制冷系统的能效,降低了数据中心的PUE;
3.通过在蒸发器的出口设置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在液体分离罐内设置液位传感器,然后将三者均与控制器连接,通过对温度和罐体内的液位进行精准得控制,使得系统高效并且稳定的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用于体现背景技术中的传统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2用于体现本申请中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3用于体现本申请中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1、蒸发器;2、液体分离罐;3、氟泵;4、第一管路;5、进气口;6、出气口;7、出液口;8、单向阀;9、压缩机;10、冷凝器;11、电子膨胀阀;12、控制器;13、压力传感器;14、温度传感器;15、液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目前,数据中心是为集中放置电子信息设备提供安全可靠运行环境的场所。随着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万物互联(IoT)、云技术等IT技术的大力发展,对数据处理、计算算力和数据传输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近些年,网络运营商、互联网公司、政府、企业等各行各业对数据中心的需求程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向着更大规模,更高可靠性地方向迈进。数据中心内部设备在正常运行的同时散发巨大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将热量带到室外,室内温度会快速升高,超出设备允许工作温度,将导致功能失效。现有的制冷系统,为了保证压缩机入口吸入纯气态制冷剂,避免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造成液击损坏压缩机,需要保证蒸发器出口的气态制冷剂有较大的过热度(SH),通常SH设置为12~15°,有些厂家甚至设置为20°,此时蒸发器中分为气液两相换热区域和过热区域,其中气液两相换热区域通过制冷剂相变,其制冷量极大,而过热区域为气态单相换热,制冷量很小。因此过热度太大会造成蒸发器换热能力变差。基于以上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能够充分发挥蒸发器的换热能力,提高制冷系统能效,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实施例一
提供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如图2所示,包括蒸发器1、与蒸发器1连通的液体分离罐2、与液体分离罐2连通的氟泵3和第一管路4。蒸发器1的出口端与液体分离罐2连通,氟泵3的进口与液体分离罐2连通,出口端与蒸发器1的进口端连通,氟泵3用于将液体分离罐2内的制冷剂吸出,并通过进口端进入口蒸发器1内。其中,液体分离罐2上设置有进气口5、出气口6和出液口7,液体分离罐2为圆柱形,进气口5和出气口6分别设置在液体分离罐2的顶部,出液口7设置在液体分离罐2的底部,便于U罐体内的液体流出。进气口5通过管路与蒸发器1的出口端连接,使得蒸发器1内的带有液体的气体通过管路进入液体分离罐2内进行分液,出气口6设置在液体分离罐2顶部,分离后的气体通过吹气口排出液体分离罐2,当需要向蒸发器1内供入制冷剂时,通过氟泵3将从出液口7排出的制冷剂泵入蒸发器1内。在氟泵3与蒸发器1进口端连通的管路上还安装有单向阀8,用于控制制冷剂由氟泵3泵入蒸发器1的过程,防止管路中的流体回流。蒸发器1、液体分离罐2以及氟泵3通过第一管路4连通形成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并将第一制冷循环回路设置在数据中心的机房内,用于吸收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
如图2所示,本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9、冷凝器10和电子膨胀阀11,其中压缩机9、冷凝器10和电子膨胀阀11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在蒸发器1的出口端,电子膨胀阀11的出口端与蒸发器1的进口端连接,使得蒸发器1、液体分离罐2、压缩机9、冷凝器10以及电子膨胀阀11串联形成第二制冷回路。具体的,蒸发器1内的制冷剂吸收热量蒸发,气体连带着液体通过管路进入液体分离罐2内,液体沉积在罐体底部,气体停留在罐体上部并被压缩机9吸入第二制冷回路,首先压缩机9将气态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制冷剂然后排入室外侧冷凝器10,通过冷凝器10向室外空气散热之后,制冷剂变为中温高压液态,再经过电子膨胀阀11节流降压,制冷剂变为低温低压两相态再次进入蒸发器1中,以此往复。
为了更加精准的检测蒸发器1内的热量变换状态,以及更加精准地控制向蒸发器1内泵入制冷剂的用量。本实施例中的制冷系统还包括控制器12、压力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4以及液位传感器15,其中压力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4以及液位传感器15均与控制器12连接。其中压力传感器13和温度传感器14分别设置在蒸发器1出口端的管路上,用于测量气体输出蒸发器1时的压力和温度,液位传感器15设置在液体分离罐2内用于测量液体分离罐2内的液位。控制器12根据压力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4以及液位传感器15测量的数据,调控电子膨胀阀11和氟泵3的工作状态,提高制冷系统的能效。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蒸发器1,包括并不限于翅片管式换热器、微通道式换热器、壳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单向阀8还可以为电磁阀或者其他开关类阀件,并不作具体的限制。液体传感器还可以为高液位开关和低液位开关,并不作具体的限制。
具体实施过程:蒸发器1吸收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使得蒸发器1的制冷剂蒸发为气体,可能携带有液态制冷剂的气体通过蒸发器1的出口进入液体分离罐2。其中,液体沉积在罐体底部,气体留在罐体上部并从出气口6输出,由压缩机9吸走进入制冷循环。当液体分离罐2中的液体液位达到预设高液位时,开启氟泵3将制冷剂泵入蒸发器1,重新换热;当液体分离罐2中的液位达到预设低液位时,关闭氟泵3。这样在保证蒸发器1流量稳定的前提下,蒸发器1内部全部换热区域进行两相相变换热,实现了蒸发器1内换热面积的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制冷系统的能效。
实施例二
对应上述实施例,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如上所述的高效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接收气体输出蒸发器1时的压力和温度,得到实时过热度SH。
其中,SH为吸气过热度,其数值制冷剂输出蒸发器1时候的温度(即气体进入压缩机9时候的吸气温度T)与吸气压力P对应的饱和温度的差值,其物理意义表示气体温度超过该压力下饱和气体温度的程度;其物理意义决定了压缩机9吸气过热度≥0。
具体的,在蒸发器1出口安装压力传感器13和温度传感器14,根据压力计算出该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根据温度传感器14获得制冷剂的实时温度,计算实时温度和饱和温度的差值即获得实时过热度SH。
步骤S2:接收液体分离罐2内的液位,得到实时液位H;
具体的,在液体分离罐2的侧壁安装有液位传感器15,液位传感器15通电连接并同时与控制器12连接,液位传感器15测量液体分离罐2中的液位数值,即实时液位H,并将实时液位H发送给服务器。
步骤S3:如图3所示,比较实时过热度与预设过热度SHset,并且比较实时液位H与预设高液位Hh或者预设低液位Hl,得到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调控氟泵3和电子膨胀阀11的状态。
服务器中存储有预先设置的预设过热度SHset、预设高液位Hh和预设低液位Hl对应的数据。当接收到实时过热度SH,实时液位H后,比较实时过热度SH与预设过热度SHset之间的大小,并且比较实时液位H与预设高液位Hh或者预设低液位Hl之间的大小关系,得到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调控氟泵3和电子膨胀阀11的工作状态。
具体的,根据比较结果,执行对应的操作,包括第一操作或者第二操作或者第三操作或者第四操作。其中,第一操作对应为开启氟泵3并且增加电子膨胀阀11开度;第二操作为关闭氟泵3并且增加电子膨胀阀11开度;第三操作为开启氟泵3并且减小电子膨胀阀11开度;第四操作为关闭氟泵3并且减小电子膨胀阀11开度。而且,当系统开始运行时或者执行第二操作或者执行第四操作后,进入第一控制模式,当执行第一操作或者第三操作之后,进入第二控制模式,以此往复。
具体的,第一控制模式包括:
将实时过热度SH与预设过热度SHset进行比较,并且将实时液位H与预设高液位Hh进行比较,并根据二者的比较结果,进行后续的操作。具体结果如下:
当SH≥SHset,且H≥Hh时,记录此状态持续时间,若持续时间大于第一预设时间,则执行第一操作,若持续时间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则执行第二操作;
当SH≥SHset,且H<Hh时,执行第二操作;
当SH<SHset,且H≥Hh时,记录比状态持续时间,若持续时间大于第二预设时间,则执行第三操作,若持续时间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时间,则执行第四操作;
当SH<SHset,且H<Hh时,执行第四操作。
具体的,其中预设高液位Hh大于预设低液位Hl。当实时过热度大于等于预设过热度,并且实时液位大于等于预设高液位时,记录这个状态的持续时间T,并且在系统中该状态设置有预设时间T0,例如设置持续时间T0为2min,记录的该状态的持续时间T为2min10s时;此时,持续时间T超过预设时间T0,则说明此时蒸发器1内的制冷剂不足,导致气体输出蒸发器1的温度过高,而且液体分离罐2内的制冷剂液位很高,此时执行第一操作,开启氟泵3并且增加电子膨胀阀11开度;若持续时间小于等于预设时间,此时关闭氟泵3并且增加电子膨胀阀11开度,使得经过第二制冷回路冷却的制冷剂进入到蒸发器1内,进行蒸发吸热。当实时过热度大于预设过热度,并且实时液位小于预设高液位时,此时执行第二操作,关闭氟泵3并且增加电子膨胀阀11的开度,增加第二制冷回路中的一部分制冷剂进入到蒸发器1内。当实时过热度小于预设过热度,而且实时液位大于等于预设高液位时,此时记录该状态的持续时间T1,并且在系统中预先设置了该状态的持续时间T2,当T1大于该预设时间T2,则执行第三操作,即开启氟泵3并且减小电子膨胀阀11开度;当T1小于等于该预设时间T2,则执行第四操作,即关闭氟泵3并且减小电子膨胀阀11开度。当系统中的测量的实时过热度小于预设过热度,而且实时液位小于预设高液位,则执行第四操作,即关闭氟泵3并减小电子膨胀阀11开度,此时停止将液体分离罐2内的液态制冷剂泵入蒸发器1,仅通过第二制冷回路中的电子膨胀阀11向以及第一管道向蒸发器1内输入制冷剂。
具体的,第二控制模式包括:
将实时过热度SH与预设过热度SHset进行比较,并且将实时液位H与预设低液位Hl进行比较,并根据这两项的比较结果,调节氟泵3和电子膨胀阀11的开度。具体结果如下:
当H<Hl,且SH≥SHset,执行第二操作;
当H<Hl,且H<SHset,执行第四操作;
当H≥Hl,且H≥SHset,执行第一操作;
当H≥Hl,且H<SHset,执行第三操作。
具体的,当实时液位小于预设低液位,而且实时过热度大于等于预设过热度时,执行第二操作,即关闭氟泵3并增加电子膨胀阀11开度;当实时液位小于预设低液位,并且实时过热度小于预设过热度时,执行第四操作,即关闭氟泵3并减小电子膨胀阀11开度,此时停止通过氟泵3将液体分离罐2内的制冷剂输入蒸发器1,仅通过调节电子膨胀阀11将第二制冷回路中的制冷剂流入蒸发器1。当实时液位大于等于预设低液位,而且实时过热度大于等于预设过热度时,执行第一操作,即开启氟泵3并增加电子膨胀阀11开度;当实时液位大于等于预设低液位,而且实时过热度小于预设过热度时,执行第三操作,即开启氟泵3并减小电子膨胀阀11开度。
通过以上设置,工作人员设置系统开始运行时,进入第一控制模式,通过实时过热度与预设过热度,以及实时液位与预设高液位之间的比较,执行对应的操作,若根据比较结果,当系统执行第二操作或者第四操作时,系统依然保持在第一控制模式,并继续检测实时过热度与实时液位的变化。若根据比较结果,系统执行第一操作或者第三操作时,系统进入第二控制模式,此时比较实时过热度和预设过热度,以及实时液位与预设低液位之间的大小,执行对应的操作,若根据比较结果,当系统执行第一操作或者第三操作时,系统依然保持在第二控制模式,并继续检测实时过热度与实时液位的变化;若系统执行第二操作或者第四操作,此时系统进入第一控制模式,以此往复。使得系统根据实时过热度和实时液位,在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之间变换。通过以上控制方法,充分利用了蒸发器1内的换热面积,提高了制冷系统的能效。将传统制冷系统的过热度设置数值由10~20K降低至0~5K,通过能效优化系统,使蒸发器1内的全部面积都进行两相换热,同时又能保证了压缩机9等关键部件的可靠性,使得在数据中心热负荷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蒸发器1换热能力提高,制冷系统蒸发温度可以提高,最终提高了制冷系统的能效,降低了数据中心的PUE。
实施例三
在一个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接收气体输出蒸发器1时的压力和温度,得到实时过热度SH;
接收液体分离罐2内的液位,得到实时液位H;
比较所述实时过热度与预设过热度SHset,并且比较所述实时液位H与预设高液位Hh或者预设低液位Hl,得到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控所述氟泵3和所述电子膨胀阀11的状态。
具体的,工作人员设置系统开始运行时,进入第一控制模式,通过实时过热度与预设过热度,以及实时液位与预设高液位之间的比较,执行对应的操作,若根据比较结果,当系统执行第二操作或者第四操作时,系统依然保持在第一控制模式,并继续检测实时过热度与实时液位的变化。若根据比较结果,系统执行第一操作或者第三操作时,系统进入第二控制模式,此时比较实时过热度和预设过热度,以及实时液位与预设低液位之间的大小,执行对应的操作,若根据比较结果,当系统执行第一操作或者第三操作时,系统依然保持在第二控制模式,并继续检测实时过热度与实时液位的变化;若系统执行第二操作或者第四操作,此时系统进入第一控制模式,以此往复。使得系统根据实时过热度和实时液位,在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之间变换。能够充分发挥蒸发器1的换热能力,使得将蒸发器1出来的液态制冷剂收集之后重新输送至蒸发器1进行高效换热,提高制冷系统能效和核心器件的可靠性。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中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

1.一种高效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气体输出蒸发器时的压力和温度,得到实时过热度;
接收液体分离罐内的液位,得到实时液位;
比较所述实时过热度与预设过热度,并且比较所述实时液位与预设高液位或者预设低液位,得到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控氟泵和电子膨胀阀的状态;
其中,高效制冷系统包括蒸发器、与蒸发器出口端连接的液体分离罐、与所述液体分离罐连接的氟泵、第一管路以及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电子膨胀阀,所述液体分离罐上设置有进气口、出气口以及出液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氟泵的进口连通,所述氟泵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通,所述蒸发器与所述液体分离罐、所述氟泵以及所述第一管路形成第一制冷循环回路,用于吸收对应环境中的热量;所述液体分离罐的出气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电子膨胀阀形成第二制冷回路,用于吸收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流体的热量;
其中,根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氟泵和所述电子膨胀阀的状态,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执行第一操作或第二操作或者第三操作或者第四操作;
所述第一操作为开启氟泵并且增加电子膨胀阀开度;
所述第二操作为关闭氟泵并且增加电子膨胀阀开度;
所述第三操作为开启氟泵并且减小电子膨胀阀开度;
所述第四操作为关闭氟泵并且减小电子膨胀阀开度;
当系统开始运行时或者执行所述第二操作或者执行所述第四操作后,进入第一控制模式;
当执行所述第一操作或者所述第三操作后,进入第二控制模式,以此往复;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式,具体包括,
当实时过热度大于等于预设过热度,且实时液位大于等于预设高液位时,记录此状态持续时间,若持续时间大于第一预设时间,则执行所述第一操作,若持续时间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则执行所述第二操作;
当实时过热度大于等于预设过热度,且实时液位小于预设高液位时,执行所述第二操作;
当实时过热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实时液位大于等于预设高液位时,记录比状态持续时间,若持续时间大于第二预设时间,则执行所述第三操作,若持续时间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时间,则执行所述第四操作;
当实时过热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实时液位小于预设高液位时,执行所述第四操作;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模式,具体包括,
当实时液位小于预设低液位,且实时过热度大于等于预设过热度,执行所述第二操作;
当实时液位小于预设低液位,且实时液位小于预设过热度,执行所述第四操作;
当实时液位大于等于预设低液位,且实时液位大于等于预设过热度,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当实时液位大于等于预设低液位,且实时液位小于预设过热度,执行所述第三操作。
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210345779.5A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6507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5779.5A CN114650713B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5779.5A CN114650713B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0713A CN114650713A (zh) 2022-06-21
CN114650713B true CN114650713B (zh) 2023-11-17

Family

ID=81996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45779.5A Active CN114650713B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50713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4091A (zh) * 2019-04-12 2019-07-23 东南大学 压缩机和氟泵混合驱动的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2157751U (zh) * 2020-05-06 2020-12-15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
CN112728817A (zh) * 2019-10-28 2021-04-30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4091A (zh) * 2019-04-12 2019-07-23 东南大学 压缩机和氟泵混合驱动的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28817A (zh) * 2019-10-28 2021-04-30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2157751U (zh) * 2020-05-06 2020-12-15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0713A (zh) 202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96753Y (zh) 带经济器的中间补气压缩机制冷系统
CN109237844B (zh) 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制冷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9373497B (zh) 温度调节设备的冷媒量调节方法、装置、系统和空调
CN107990579B (zh) 制冷系统、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85598B (zh) 喷气增焓空调系统、方法及喷气增焓空调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7664339B (zh) 中央空调的冷却水泵的控制方法、装置以及中央空调
JP2012087978A (ja) 冷凍装置
WO2023169519A1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容错控制方法
CN112577172B (zh) 空调系统的制冷控制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空调系统
CN114650713B (zh) 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7024013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9744618U (zh) 一种机房空调的节能改造系统
CN104596144A (zh) 一种制冷机组
CN215765972U (zh) 一种制冷系统及冷凝机组
JP4063041B2 (ja) 多室形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CN214223467U (zh) 回热储液器及机房制冷系统
CN114440493A (zh) 耦合机组、耦合机组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210512224U (zh) 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
CN210107867U (zh) 一种丙烯满液式制冷系统
CN110044132B (zh) 一种丙烯满液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2880244A (zh) 一种带自由冷却两相流空调系统
CN112283988A (zh) 一种蒸发冷却式冷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04535172U (zh) 一种制冷机组
CN114508877B (zh) 两级节流装置、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制冷机组和介质
CN118049768B (zh) 液冷系统控制方法、装置及液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