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57751U -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57751U
CN212157751U CN202020721994.7U CN202020721994U CN212157751U CN 212157751 U CN212157751 U CN 212157751U CN 202020721994 U CN202020721994 U CN 202020721994U CN 212157751 U CN212157751 U CN 2121577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pipe
liquid
inlet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2199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李奎
张志斌
郑富伟
胡金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cquay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cquay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cquay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cquay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2199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577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577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577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该气液分离器包括:分离器罐体,其容纳冷媒;冷媒流入管,其设置于所述分离器罐体,供冷媒流入所述分离器罐体;第一冷媒流出管,其设置于所述分离器罐体,供冷媒从所述分离器罐体中流出;以及第二冷媒流出管,其设置于所述分离器罐体,供冷媒从所述分离器罐体中流出,其中,所述第一冷媒流出管包括:第一管部,其位于所述分离器罐体的内部,并且,所述第一管部的上端具有冷媒入口;第二管部,其从所述分离器罐体的内部延伸到所述分离器罐体的外部,并且,所述第二管部的上端具有位于所述分离器罐体的外部的冷媒出口;以及连接管部,其连通所述第一管部的下端和所述第二管部的下端。

Description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在氟泵与压缩机串联的空调系统中,氟泵和压缩机可以分别运行。例如,在环境温度较高时,运行压缩机;在环境温度较低时,运行氟泵。在氟泵运行期间中,冷媒可以被自然冷却,因而能够降低空调系统的运行成本。
在氟泵运行期间,由氟泵提供的动力驱动冷媒进行循环,例如,在氟泵的驱动下,冷媒流动到蒸发器,在蒸发器中与外界环境进行换热,成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进入到换热器,在换热器中与外界环境换热后成为液态冷媒,液态冷媒进入储液罐进行存储,储液罐中存储的液态冷媒流动到氟泵中,供氟泵运行使用。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在氟泵与压缩机串联的空调系统中,在氟泵运行期间,会出现蒸发器的出口流出液态冷媒的情况,在氟泵运行向压缩机运行的切换过程中,蒸发器的出口流出的液态冷媒会进入压缩机的低压腔,从而在压缩机中发生液击现象,长时间的液击容易导致压缩机损坏,进而影响空调系统的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在该气液分离器中,分离后的液态冷媒和气态冷媒从不同的管道流出,从而减少了气态冷媒中的液滴含量,气态冷媒的流出管道呈U字形,进一步提高了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分离效果,并且U字形的开口朝上,能够避免气态冷媒形成的旋流在上升过程中携带的冷媒液滴进入气态冷媒的流出管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10包括:分离器罐体101,其容纳冷媒;
冷媒流入管102,其设置于所述分离器罐体101,供冷媒流入所述分离器罐体101;
第一冷媒流出管103,其设置于所述分离器罐体101,供冷媒从所述分离器罐体101中流出;以及
第二冷媒流出管104,其设置于所述分离器罐体101,供冷媒从所述分离器罐体101中流出,其中,所述第一冷媒流出管103包括:
第一管部1031,其位于所述分离器罐体101的内部,并且,所述第一管部1031 的上端具有冷媒入口103A;
第二管部1032,其从所述分离器罐体101的内部延伸到所述分离器罐体101的外部,并且,所述第二管部1032的上端具有位于所述分离器罐体101的外部的冷媒出口103B;以及
连接管部1033,其连通所述第一管部1031的下端和所述第二管部1032的下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所述连接管部1032的下部设置有开孔1034。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冷媒入口103A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冷媒流出管104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100包括氟泵1,膨胀阀7,蒸发器2,压缩机5,储液罐4,换热器3以及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气液分离器10,其中,所述氟泵1,所述膨胀阀7,所述蒸发器2,所述气液分离器10,所述压缩机5,所述换热器3以及所述储液罐4依次连接,形成供冷媒循环流动的回路,并且,气液分离器10的所述冷媒流入管102与所述蒸发器2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媒流出管103与所述压缩机5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媒流出管104与第一单向阀91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5的出口连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所述空调系统100还包括:
第二单向阀92,其与所述氟泵1并联设置,供所述冷媒经由所述第二单向阀92 从所述氟泵1的入口流到所述氟泵2的出口。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所述换热器3包括至少一个供冷媒流动的管路31,各所述管路31包括:
入口311,其供所述冷媒流入所述管路31;
出口312,其供所述冷媒流出所述管路31;以及
连接管313,其连接所述入口311和所述出口312,供所述冷媒在所述入口311 和所述出口312之间流动,其中,所述连接管313具有至少一个折弯部,所述出口 312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低于所述入口311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压缩机5的出口与所述换热器3的各所述管路31的所述入口311相连通,所述换热器3的各所述管路31的所述出口 312与所述储液罐4的入口相连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所述空调系统100还包括:
节流单元6,其设置于连通所述换热器3的出口和所述储液罐4的入口的管路8 中,所述节流单元6根据调节所述管路31对冷媒流动的阻力。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在所述压缩机5运行时,所述节流单元 6将所述管路31的阻力调节为第一阻力,在所述氟泵1运行时,所述节流单元6将所述管路31的阻力调节为第二阻力,所述第一阻力大于所述第二阻力。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储液罐4具有:
储液罐罐体41,其存储所述冷媒;
入流管42,所述入流管42由所述储液罐罐体41的底部41A伸入到所述储液罐罐体41内部,所述入流管42的入口作为所述储液罐4的入口,所述入流管42的出口与所述储液罐罐体41的底部间具有预设高度,并且,所述入流管42的侧壁具有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侧壁的导流孔421;以及
排液管43,其将所述储液罐4中的冷媒排出,所述排液管43的出口作为所述储液罐4的出口。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所述空调系统100还包括:
旁通管线11,其连接所述储液罐4的排气管44与所述蒸发器2的出口或者连接所述储液罐4的排气管44和所述换热器3的入口;以及
控制阀12,其设置于所述旁通管线11,控制所述旁通管线11中冷媒的流量,其中,所述储液罐4的排液管43与所述氟泵1的入口连通,所述储液罐4的排气管44 位于所述储液罐4的排液口的上方。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当所述压缩机5运转切换至所述氟泵1 运转时,所述控制阀12控制所述旁通管线11导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当所述储液罐4内的液态冷媒的液位低于第一预设液位时,所述控制阀12使所述旁通管线11导通,当所述储液罐4内的液态冷媒的液位高于第二预设液位时,所述控制阀12使所述旁通管线11关断。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该气液分离器中,分离后的液态冷媒和气态冷媒从不同的管道流出,从而减少了气态冷媒中的液滴含量,气态冷媒的流出管道呈U 字形,进一步提高了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分离效果,并且U字形的开口朝上,能够避免气态冷媒形成的旋流在上升过程中携带的冷媒液滴进入气态冷媒的流出管道。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申请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附记的条款的范围内,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此外,在附图中,类似的标号表示几个附图中对应的部件,并可用于指示多于一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对应部件。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A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气液分离器的一个示意图;
图1B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冷媒流出管的一个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空调系统的一个示意图;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空调系统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2C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空调系统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换热器的一个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储液罐的一个沿中心轴线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本申请的前述以及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具体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其表明了其中可以采用本申请的原则的部分实施方式,应了解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本申请包括落入各实施方式范围内的全部修改、变型以及等同物。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些实施方式只是示例性的,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对不同元素从称谓上进行区分,但并不表示这些元素的空间排列或时间顺序等,这些元素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列出的术语的一种或多个中的任何一个和所有组合。术语“包含”、“包括”、“具有”等是指所陈述的特征、元素、元件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元素、元件或组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单数形式“一”、“该”等包括复数形式,应广义地理解为“一种”或“一类”而并不是限定为“一个”的含义;此外术语“该”应理解为既包括单数形式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此外术语“根据”应理解为“至少部分根据……”,术语“基于”应理解为“至少部分基于……”,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该气液分离器可以用于氟泵与压缩机串联的空调系统,也可以用于其它的空调系统。
图1A是本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的一个示意图。如图1A所示,气液分离器10可以包括:分离器罐体101,冷媒流入管102,第一冷媒流出管103以及第二冷媒流出管104。
分离器罐体101用于容纳冷媒。冷媒流入管102设置于分离器罐体101,供冷媒流入分离器罐体101。第一冷媒流出管103设置于分离器罐体101,供冷媒从分离器罐体101中流出。第二冷媒流出管104设置于分离器罐体101,供冷媒从分离器罐体 101中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在气液分离器10中设置有第一冷媒流出管103和第二冷媒流出管104,由此,在压缩机运行期间,气态冷媒能够经由第一冷媒流出管103进入压缩机,避免了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造成液击;并且,在氟泵运行期间,液态冷媒能够经由第二冷媒流出管104流出,使得足量的液态冷媒迅速地进入换热器,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图1B是第一冷媒流出管103的一个示意图。如图1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媒流出管103包括:第一管部1031,第二管部1032以及连接管部1033。
第一管部1031位于分离器罐体101的内部,并且,第一管部1031的上端具有冷媒入口103A(如图1A和图1B所示)。第二管部1032从分离器罐体101的内部延伸到分离器罐体101的外部,并且,第二管部1032的上端具有位于分离器罐体101的外部的冷媒出口103B(如图1A和图1B所示)。连接管部1033连通第一管部1031 的下端和第二管部1032的下端。
由此,第一冷媒流出管103形成为U型管的形状,气态冷媒在第一冷媒流出管 103中流动的路径较长,因此,气态冷媒在第一冷媒流出管103中流动时,液态冷媒进一步从气态冷媒中被分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冷媒进行气液分离的效果。此外,冷媒入口103A位于第一管部1031的上端,即,第一管部1031向上开口,由此,在分离罐体101中的气态冷媒形成上升的旋流的情况下,第一管部1031向上开口能够避免上升的旋流中携带的冷媒液滴进入第一管部1031,从而使得进入第一冷媒流出管103的气态冷媒中冷媒液滴的含量降低。
如图1B所示,第一冷媒流出管103的连接管部1033的下部具有开孔1034。
分离器罐体101底部有润滑油,该润滑油可以通过开口1034进入第一冷媒流出管103,由此,通过第一冷媒流出管103将润滑油输出给压缩机。
如图1A所示,冷媒流入管102的下端具有开口102B,开口102B位于分离器罐体101的内部,并且,开口102B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低于第一管部1031的冷媒入口 103A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由此,避免从冷媒流入管102的开口102B流出的冷媒未经分离直接而直接进入第一管部1031的冷媒入口103A,所以,能够保证气液分离器 10的气液分离效果。
如图1A所示,第二冷媒流出管104可以设置于分离器罐体101的下部,由此,便于分离器罐体101内的液态冷媒从第二冷媒流出管104流出分离器罐体101。
如图1A所示,冷媒入口103A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可以高于第二冷媒流出管104 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由此,第一冷媒流出管103可以供气态冷媒流出,第二冷媒流出管104可以供液态冷媒或气液混合态的冷媒流出。
实施例2
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例如可以是氟泵与压缩机串联的双循环自然冷却制冷系统。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空调系统的一个示意图,如图2A所示,该空调系统 100包括:氟泵1,蒸发器2,换热器3,储液罐4,压缩机5,气液分离器10以及膨胀阀7。
其中,气液分离器10可以是实施例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10。实施例1中对于气液分离器10的说明可以被引用于此,实施例2中不再重复。
如图2A所示,在空调系统100中,氟泵1,膨胀阀7,蒸发器2,气液分离器 10,压缩机5,换热器3以及储液罐4可以依次连接,形成供冷媒循环流动的回路。
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单向阀91和第二单向阀92。
其中,第一单向阀91可以连接在压缩机5的出口和蒸发器2的出口之间,供冷媒经由第一单向阀91从蒸发器2的出口流到压缩机5的出口;第二单向阀92与氟泵 1并联设置,冷媒能够经由第二单向阀92从氟泵1的入口流到氟泵1的出口。由此,在压缩机5关闭而氟泵1工作时,如图2A中的实心箭头所示,冷媒能够经过第一单向阀91和氟泵1流动,保证冷媒在空调系统100中进行循环;在氟泵1关闭而压缩机5工作时,如图2A中的空心箭头所示,冷媒能够经过第二单向阀92和压缩机5 流动,保证冷媒在空调系统100中进行循环。此外,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也可以不具有第二单向阀92,由此,在压缩机5关闭而氟泵1工作时,冷媒能够经过第一单向阀91和氟泵1流动,在氟泵1和压缩机5都工作时,冷媒能够经过氟泵1和压缩机5流动,保证冷媒在空调系统100中进行循环。
图3是换热器3的一个示意图,如图3所示,换热器3包括至少一个供冷媒流动的管路31,图3示出了4个管路31。各管路31包括:入口311,出口312以及连接管313。各管路31中的箭头表示冷媒在管路31中的流动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入口311供冷媒流入管路31;出口312供冷媒流出管路31;连接管313连接入口311和出口312,供冷媒在入口311和出口312之间流动,连接管 313具有至少一个折弯部,例如,连接管313可以形成为蛇形管或U型管等。此外,图3示出了连接管313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但本实施例不限于此,连接管313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六边形等。
如图3所示,出口312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低于入口311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管路的出口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低于管路的入口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由此,换热器的管路中的液态冷媒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入口流动到出口,即使驱动冷媒循环的动力不足,也能避免液态冷媒在换热器的管路中的堆积。
如图3所示,换热器3还可以包括第一集管32和第二集管33。其中,第一集管 31可以与各管路31的入口311都连通,第二集管33可以与各管路31的出口312都连通。
例如,冷媒进入第一集管32后流动到各个入口311,从各入口311进入连接管 313的冷媒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成为液态冷媒,液态冷媒在重力作用下流动到各管路31的出口312,然后被汇集到第二集管33,液态冷媒从第二集管33流出换热器 3,流出换热器3的液态冷媒可以进入储液罐或空调系统中的其它元件。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5的出口可以与换热器3的各管路31(图3所示)的入口311(图3所示)相连通,例如,压缩机5的出口可以通过换热器3的第一集管32 (图3所示)与各管路31(图3所示)的入口311(图3所示)相连通。换热器3的各管路31(图3所示)的出口312(图3所示)可以与储液罐4的入口相连通,例如,换热器3的各管路31(图3所示)的出口312(图3所示)
可以通过换热器3的第二集管33(图3所示)与储液罐4的入口相连通。
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10连接于蒸发器2的出口和压缩机5 的入口之间。由此,蒸发器2的出口输出的气态和液态混合的冷媒可以在气液分离器 10中进行分离,分离后的冷媒可以进入压缩机5和/或第一单向阀91。
例如,冷媒流入管102与蒸发器2的出口连通,供冷媒流入分离器罐体101。第一冷媒流出管103与压缩机5的入口51连通,供冷媒从分离器罐体101中流到压缩机5。第二冷媒流出管104与第一单向阀91的入口911连通,供冷媒从分离器罐体 101中流到第一单向阀91。
由此,蒸发器2的出口流出的冷媒可以被存储在分离器罐体101中,分离器罐体101中的气态冷媒可以经由第一冷媒流出管103流入压缩机5,分离器罐体101中的液态冷媒可以经由第二冷媒流出管104流入第一单向阀91。
例如,在氟泵1运行期间,储液罐4流出的冷媒流经氟泵1、膨胀阀7和蒸发器2,并进入气液分离器10,气液分离器10中的液态冷媒从第二冷媒流出管104流入第一单向阀91,并经过第一单向阀91流动到换热器3,从换热器3流出的冷媒流动到储液罐4。又例如,在压缩机5运行期间,储液罐4流出的冷媒流经第二单向阀92、膨胀阀7和蒸发器2,并进入气液分离器10,气液分离器10中的气态冷媒从第一冷媒流出管103流入压缩机5,从压缩机5流出的冷媒流动到换热器3,从换热器3流出的冷媒流动到储液罐4。
在气液分离器10中设置有第一冷媒流出管103和第二冷媒流出管104,由此,在压缩机5运行期间,气态冷媒能够经由第一冷媒流出管103进入压缩机5,避免了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5造成液击;并且,在氟泵1运行期间,液态冷媒能够经由第二冷媒流出管104流经第一单向阀91,使得足量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一单向阀91迅速地进入换热器3,提高了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分离器罐体101底部有润滑油,该润滑油可以通过开口1034进入第一冷媒流出管103,由此,通过第一冷媒流出管103将润滑油输出给压缩机5。
例如,压缩机5在开启时,如果润滑油的液面超过开口1034的高度,润滑油就会进入开口1034,并通过第一冷媒流出管103回到压缩机5;压缩机5在运行的过程中,分离器罐体101中的液态冷媒会很快汽化,气态冷媒通过第一冷媒流出管103的入口103A进入第一冷媒流出管103,并回到压缩机,如果压缩机5运行的时间越久,液态冷媒的液面会越低直到全部汽化,这样,液态冷媒中的润滑油就会掉落在分离器罐体101底部,当润滑油的液面超过开口1034的高度时,润滑油就会进入开口1034;此外,虽然也可能会有少量的液态冷媒从开口1034进入第一冷媒流出管103,但是进入第一冷媒流出管103中的少量液态冷媒会很快汽化为气态冷媒并被输送到压缩机5。
另外,氟泵1运行的时候因为压缩机5不运行,所以不会有润滑油或液态冷媒从第一冷媒流出管103进入压缩机5。
如图2A所示,空调系统100还包括:节流单元6。节流单元6设置于连通换热器3的出口和储液罐4的入口的管路8中,该管路8例如是过冷管。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3中的冷媒通过管路8流向储液罐4,并且,冷媒在管路 8中流动的阻力由节流单元6来调节,例如:节流单元6使阻力增加,冷媒流动减缓,那么换热器3内冷媒所占换热器3容积的比例提高,由此,冷媒的过冷度提高;反之,节流单元6使阻力降低,冷媒流动加速,那么换热器3内冷媒所占换热器3容积的比例降低,储液罐4中的冷媒及时得到补充。
在本实施例中,节流单元6可以根据氟泵1和压缩机5的运行状态,调节管路8 中冷媒流动的阻力,由此,能够调节换热器3内冷媒所占换热器容积的比例,进而调节冷媒的过冷度,使冷媒的过冷度与氟泵1和压缩机5的运行状态匹配,从而提高压缩机5运行的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在压缩机5运行时,节流单元6可以将管路8的阻力调节为第一阻力,在氟泵1运行时,节流单元6将管路8的阻力调节为第二阻力,第一阻力大于第二阻力。由此,在压缩机5运行时,节流单元6将管路8的阻力调节为较大的第一阻力,冷媒流动减缓,换热器3内冷媒所占换热器3容积的比例提高,冷媒的过冷度提高,在储液罐4内的闪发率降低,冷媒到达膨胀阀7前能保持足够的过冷度,因此,压缩机5的性能得到提升;在氟泵1运行时,节流单元6将管路8的阻力调节为较小的第二阻力,由此,节流单元6使阻力降低,冷媒流动加速,降低氟泵1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使储液罐4中的冷媒及时得到补充,保证氟泵1的正常运行,避免氟泵 1发生气蚀或空载。
在本实施例中,节流单元6可以包括:设置于管路8中的控制阀和/或膨胀阀。例如,节流单元6包括一个或并联的两个以上控制阀;或者,节流单元6包括一个或并联的两个以上膨胀阀;或者,节流单元6包括至少一个膨胀阀和至少一个控制阀,并且,该至少一个膨胀阀和至少一个控制阀并联。此外,节流单元6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管路8中的毛细管,该毛细管可以与控制阀并联。由此,在控制阀关闭的情况下,冷媒可以以较小的流量从毛细管流过。
以下,列举节流单元6的几种结构。
例如,节流单元6包括并联设置的控制阀和毛细管,在压缩机5运行时,关闭控制阀,冷媒从毛细管通过,换热器3与储液罐4之间的管路阻力增加,在氟泵1运行时,开启控制阀,减小管路8的阻力,可以降低氟泵1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
又例如,节流单元6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控制阀,在压缩机5运行时,关闭一个控制阀,冷媒从另一个控制阀通过,换热器3与储液罐4之间的管路阻力增加;在氟泵1运行时,将两个控制阀都开启,减小管路8的阻力,可以降低氟泵1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
又例如,节流单元6包括并联设置的控制阀和膨胀阀,在压缩机5运行时,减小控制阀和膨胀阀的打开程度,使换热器3与储液罐4之间的管路阻力增加,在氟泵1 运行时,增大控制阀和膨胀阀的打开程度,减小管路8的阻力;
又例如,节流单元6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膨胀阀,在压缩机5运行时,减小至少一个膨胀阀的打开程度,使换热器3与储液罐4之间的管路阻力增加,在氟泵1运行时,增大至少一个膨胀阀的打开程度,减小管路8的阻力;
又例如,节流单元6包括一个膨胀阀,在压缩机5运行时,减小膨胀阀的打开程度,使换热器3与储液罐4之间的管路阻力增加,在氟泵1运行时,增大膨胀阀的打开程度,减小管路8的阻力。
以上,列举了节流单元6的组成结构的几个实例,但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节流单元6也可以有其它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储液罐4能够储存从换热器3流出的冷媒。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储液罐的一个沿中心轴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储液罐4具有:储液罐罐体41,入流管42以及排液管43。
储液罐罐体41用于存储冷媒;入流管42由储液罐罐体41的底部伸入到储液罐罐体41的内部,入流管42的入口42a作为储液罐4的入口,入流管42的出口42A 与储液罐罐体41的底部41A之间具有预设高度,并且,入流管42的侧壁具有沿厚度方向贯穿侧壁的导流孔421;排液管43将储液罐4中的冷媒排出,排液管43的出口43b作为储液罐4的出口。
在压缩机5的运行向氟泵1的运行切换时,储液罐4中气态冷媒较多,储液罐4 内的压力较高,导致液态冷媒难以从入流管42进入储液罐4,容易导致储液罐4液态冷媒的液位过低,影响氟泵1的运行安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入流管42的侧壁设置有导流孔421,导流孔421的位置低于入流管42的出口42A的位置,因而液态冷媒能够容易地从导流孔421进入储液罐罐体41内,即,导流孔421降低了液态冷媒进入储液罐罐体41所需的压头;此外,入流管42的出口42A与储液罐罐体 41的底部41A之间具有预设高度,能够避免从入流管42进入到储液罐罐体41内的气态冷媒直接进入排液管43,因此便于保证储液罐罐体41中的液态冷媒具有足够的液位高度,防止氟泵1发生气蚀或空载。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孔421可以是1个或多于1个。其中,导流孔421的数量可以是2~7个,或多于7个,例如,图4所示导流孔421的数量为5个。多于1个的导流孔421可以沿入流管2的长度方向42C分布。多个导流孔421之间的间隔可以相等。此外,多个导流孔421之间的间隔也可以不相等,例如:在入流管2的长度方向42C 上,越靠近储液罐罐体41的底部41A,相邻导流孔421之间的间隔越小,即,入流管2下方的导流孔421分布较密,入流管2上方的导流孔421分布较稀疏,由此,更加便于液态冷媒从导流孔421进入储液罐罐体41内。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导流孔421的孔径可以相等。此外,多个导流孔421的孔径也可以不相等,例如:在入流管2的长度方向42C上,越靠近储液罐罐体41的底部 41A,导流孔421的孔径越大,由此,更加便于液态冷媒从导流孔421进入储液罐罐体41内。
最下方的导流孔421与储液罐罐体41的底部41A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2 厘米,从而避免入流管42与排液管43之间产生短路流。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孔421可以是圆形孔或条型孔,其中,条型孔可以沿入流管 42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孔421可以朝向远离排液管43的方向开口,由此,从导流孔421进入储液罐罐体41的冷媒向远离排液管43的方向流动,而后逐渐转向,并流入排液管43。液态冷媒在流动过程中,液体中混有的气体上升并远离排液管43,避免了短路流的产生。
此外,为避免入流管42发生损坏,入流管42的侧壁和储液罐罐体41的内侧壁之间还可以设置支撑筋或支撑杆等结构,对入流管42进行支撑和保护。
在本实施例中,储液罐4还可以具有排气管44(图2A所示),排气管44可以位于储液罐4的排液口的上方,储液罐4的排液口例如是排液管43的位于储液罐罐体 41内的开口。排气管44可以用于排出储液罐罐体41内的气态冷媒。此外,储液罐4 也可以不具有排气管44。
如图2A所示,空调系统100还可以包括:旁通管线11和控制阀12。
旁通管线11可以连接储液罐4的排气管44与蒸发器2的出口;控制阀12设置于旁通管线11,用于控制旁通管线11中流动的冷媒的流量。
如图2A所示,储液罐4的排液管43与氟泵1的入口连通,此外,在具有第二单向阀92的情况下,储液罐4的排液管43还可以与第二单向阀92的入口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在从压缩机5运转切换至氟泵1运转时,控制阀12控制旁通管线11导通,由此,能够通过旁通管线11将储液罐4中的气态冷媒释放到蒸发器2的出口,降低储液罐4中的气态冷媒的压力,便于液态冷媒流入储液罐4,从而避免氟泵1气蚀或空载。
在本实施例中,在氟泵1运转的过程中,控制阀12可以根据储液罐4内的液态冷媒的液位控制旁通管线中冷媒的流量。例如,当储液罐4内的液态冷媒的液位低于第一预设液位时,控制阀12可以使旁通管线11导通,从而使储液罐4内的气态冷媒经过旁通管线11流动到蒸发器2的出口;当储液罐4内的液态冷媒的液位高于第二预设液位时,控制阀12使旁通管线关断,从而使储液罐4内的液态冷媒从排液管43 流动到氟泵1或第二单向阀92。其中,第一液位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液位。其中,储液罐4内的液态冷媒的液位可以由液位计(未图示)来测量得到。
在本实施例中,在压缩机2运转的过程中,控制阀12可以使旁通管线11关闭,从而避免旁通管线11对压缩机2运转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排气管44与储液罐罐体41连接的位置可以高于储液罐罐体41 内液态冷媒波动范围的最高点,由此,避免液态冷媒通过旁通管线11流入压缩机5 的入口。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空调系统100也可以不具有旁通管线11和控制阀12,并且,储液罐4可以不设置排气管44。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未图示),在空调系统100具有节流元件6的情况下,该控制器可以对节流元件6进行控制,例如,该控制器根据氟泵1和压缩机5的运行状态控制节流元件6中的控制阀和/或膨胀阀的开闭或打开程度等。此外,在空调系统100具有控制阀12的情况下,该控制器可以对控制阀12进行控制,例如,该控制器对控制阀12的开闭或打开程度等进行控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不限于图2A所示构成,空调系统100的组成还可以有其他的变形例,在这些变形例中,可能不具有图2A中的全部部件,或者,部件的结构和/或连接关系与图2A不完全相同。
下面,对空调系统的变形例进行示意性地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仅对各变形例与图2A的区别或各变形例之间的区别进行说明,对相同之处不再进行说明。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空调系统的另一个示意图,示出了空调系统的一个变形例。如图2B所示,空调系统100B与空调系统100的区别在于,在空调系统100B中,旁通管线11a连接储液罐4的排气管44与换热器3的入口,由此,可以直接向换热器 3提供气态冷媒。
图2C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空调系统的又一个示意图,示出了空调系统的一个变形例。如图2C所示,空调系统100C与空调系统100的区别在于,空调系统100C不具有旁通管线11。此外,储液罐4a不具有排气管44。
此外,在空调系统的其它变形例中:空调系统可以不具有节流单元6;和/或,空调系统的气液分离器10不具有第二冷媒流出管104,其中,气液分离器10的第一冷媒流出管103与第一单向阀91和压缩机5的入口都连接,或者,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冷媒流出管103与压缩机5的入口连接,而第一单向阀91的入口和气液分离器的入口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关于空调系统100、100B、100C的其他部分的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控制器可以由硬件实现,也可以由硬件结合软件实现。本申请涉及这样的计算机可读程序,当该程序被逻辑部件所执行时,能够使该逻辑部件实现上文所述的装置或构成部件,或使该逻辑部件实现上文所述的各种方法或步骤。本申请还涉及用于存储以上程序的存储介质,如硬盘、磁盘、光盘、DVD、flash存储器等。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在各装置中的各处理方法可直接体现为硬件、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二者组合。
软件模块可以位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 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磁盘、CD-ROM或者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可以将一种存储介质耦接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或者该存储介质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该软件模块可以存储在移动终端的存储器中,也可以存储在可插入移动终端的存储卡中。例如,若设备(例如移动终端)采用的是较大容量的MEGA-SIM卡或者大容量的闪存装置,则该软件模块可存储在该MEGA-SIM卡或者大容量的闪存装置中。
针对控制器,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本申请所描述功能的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或者其任意适当组合。针对控制器,还可以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与DSP通信结合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其它这种配置。
以上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这些描述都是示例性的,并不是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申请的原理对本申请做出各种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也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
分离器罐体,其容纳冷媒;
冷媒流入管,其设置于所述分离器罐体,供冷媒流入所述分离器罐体;
第一冷媒流出管,其设置于所述分离器罐体,供冷媒从所述分离器罐体中流出;以及
第二冷媒流出管,其设置于所述分离器罐体,供冷媒从所述分离器罐体中流出,
其中,所述第一冷媒流出管包括:
第一管部,其位于所述分离器罐体的内部,并且,所述第一管部的上端具有冷媒入口;
第二管部,其从所述分离器罐体的内部延伸到所述分离器罐体的外部,并且,所述第二管部的上端具有位于所述分离器罐体的外部的冷媒出口;以及
连接管部,其连通所述第一管部的下端和所述第二管部的下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管部的下部设置有开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入口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冷媒流出管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4.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氟泵,膨胀阀,蒸发器,压缩机,储液罐,换热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液分离器,
其中,
所述氟泵,所述膨胀阀,所述蒸发器,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压缩机,所述换热器以及所述储液罐依次连接,形成供冷媒循环流动的回路,
并且,气液分离器的所述冷媒流入管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媒流出管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媒流出管与第一单向阀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第二单向阀,其与所述氟泵并联设置,供所述冷媒经由所述第二单向阀从所述氟泵的入口流到所述氟泵的出口。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至少一个供冷媒流动的管路,
各所述管路包括:
入口,其供所述冷媒流入所述管路;
出口,其供所述冷媒流出所述管路;以及
连接管,其连接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供所述冷媒在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之间流动,
其中,所述连接管具有至少一个折弯部,
所述出口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低于所述入口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换热器的各所述管路的所述入口相连通,
所述换热器的各所述管路的所述出口与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节流单元,其设置于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出口和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的管路中,所述节流单元根据调节所述管路对冷媒流动的阻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缩机运行时,所述节流单元将所述管路的阻力调节为第一阻力,
在所述氟泵运行时,所述节流单元将所述管路的阻力调节为第二阻力,
所述第一阻力大于所述第二阻力。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罐具有:
储液罐罐体,其存储所述冷媒;
入流管,所述入流管由所述储液罐罐体的底部伸入到所述储液罐罐体内部,所述入流管的入口作为所述储液罐的入口,所述入流管的出口与所述储液罐罐体的底部间具有预设高度,并且,所述入流管的侧壁具有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侧壁的导流孔;
排液管,其将所述储液罐中的冷媒排出,所述排液管的出口作为所述储液罐的出口。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旁通管线,其连接所述储液罐的排气管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或者连接所述储液罐的排气管和所述换热器的入口;以及
控制阀,其设置于所述旁通管线,控制所述旁通管线中冷媒的流量,
其中,
所述储液罐的排液管与所述氟泵的入口连通,
所述储液罐的排气管位于所述储液罐的排液口的上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压缩机运转切换至所述氟泵运转时,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旁通管线导通。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储液罐内的液态冷媒的液位低于第一预设液位时,所述控制阀使所述旁通管线导通,
当所述储液罐内的液态冷媒的液位高于第二预设液位时,所述控制阀使所述旁通管线关断。
CN202020721994.7U 2020-05-06 2020-05-06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 Active CN2121577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21994.7U CN212157751U (zh) 2020-05-06 2020-05-06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21994.7U CN212157751U (zh) 2020-05-06 2020-05-06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57751U true CN212157751U (zh) 2020-12-15

Family

ID=73721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21994.7U Active CN212157751U (zh) 2020-05-06 2020-05-06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5775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50713A (zh) * 2022-03-31 2022-06-21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50713A (zh) * 2022-03-31 2022-06-21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4650713B (zh) * 2022-03-31 2023-11-17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98656B1 (en) Air conditioner
US9976783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5072121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EP3736513A1 (en) Circulation system for air conditioner,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control method
US20150075202A1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EP2801770B1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CN105402964A (zh) 气液分离器及具有其的冷冻循环装置、制冷系统
EP1373809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charging vapour and liquid
CN212157751U (zh)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
JP201320495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11656014B2 (en) Heat exchanger
CN212300027U (zh)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JP6087610B2 (ja) 空気調和機
EP2565562B1 (en) Refrigerant circuit system
JP201410941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5227953U (zh) 气液分离器及具有其的冷冻循环装置、制冷系统
JP2014122770A (ja) 熱交換器
EP3679309B1 (en) Receiver assembly and heat pump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N211716931U (zh) 气液分离器及冷水机组
CA3105808A1 (en) Cooling system with flooded low side heat exchangers
CN106918167B (zh) 换热装置和具有所述换热装置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
CN205425555U (zh) 气液分离器及具有其的冷冻循环装置、制冷系统
JP2005241068A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CN218895545U (zh) 一种船用空调冷凝器
US11747060B2 (en)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heat exchang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