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41885A - 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41885A
CN114641885A CN202180005351.XA CN202180005351A CN114641885A CN 114641885 A CN114641885 A CN 114641885A CN 202180005351 A CN202180005351 A CN 202180005351A CN 114641885 A CN114641885 A CN 1146418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electrode assembly
lithium ion
ion battery
current col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53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志芳
龙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641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418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5Pouches or flexible ba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装置,包括电极组件(20),电极组件(20)包括依次层叠卷绕的第一极片(21)、隔膜(22)及第二极片(23),第一极片(21)包括第一集流体(200a)及电连接于第一集流体(200a)的多个第一极耳(212),第二极片(23)包括第二集流体(200b)及电连接于第二集流体(200b)的多个第二极耳(232);电极组件(20)为扁平状,电极组件(20)的至少一角位处设有缺口S。通过多极耳结构的设置,提高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同时可以避免单极耳损坏时电池失效,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通过缺口的设置,可以增加极片宽度,减小电池跌落时的窜动空间,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的同时,降低了电池漏液的风险,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质量比能量高、安全性能好、制备简单、成本低且外型可根据顾客要求进行设计等优点,使其在数码、蓝牙、可穿戴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人们对锂离子电池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急需开发出高功率、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具备高功率、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能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及用电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包括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依次层叠卷绕的第一极片、隔膜及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及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多个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及电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多个第二极耳。
所述电极组件为扁平状,所述电极组件的至少一角位处设置有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所述第一极片的边缘设置有线性阵列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极片的边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缺口相对应且匹配的线性阵列的第二缺口,卷绕成型时,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的相应边缘对齐,且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形成所述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所述缺口的宽度a的范围为:0.2mm≤a≤4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极耳延伸的方向,所述缺口的长度b的范围为:0.3mm≤b≤4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缺口的宽度a的范围为:0.5mm≤a≤1.5mm;所述缺口的长度b的范围为:0.5mm≤b≤1.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缺口的面积c的范围为:0.05mm2≤c≤5mm2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所述缺口的面积c的范围为:0.12mm2≤c≤1.2mm2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包括相对的上端面及下端面,以及连接于上端面和下端面之间的平坦部和弯折部。第一极耳延伸出上端面。电极组件的角位处位于弯折部的端部。弯折部的端部为弯折部沿垂直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方向延伸并与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相交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沿其厚度方向的投影中,沿极耳的延伸方向,弯折部最外侧的边缘的长度L1与电极组件的主体长度L2满足0.5mm≤L2-L1≤3mm。电极组件的主体长度为上端面与下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宽度与电极组件的主体宽度之差范围为0.3mm至8mm。电极组件的主体宽度为两弯折部最外侧投影边缘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的角位处包括弯折部最外侧投影边缘的延长线与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相交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片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极片还包括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第一侧边及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第一涂覆区和第一未涂覆区,所述第二表面包括第二涂覆区,在所述第一端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涂覆区平齐,在所述第二端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涂覆区错位。所述第一活性物质,设置于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涂覆区。每个所述第一极耳突出所述第一侧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极片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极片还包括第二活性物质。所述第二集流体包括第二侧边及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第一涂覆区和第一未涂覆区,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二表面包括第二涂覆区,在所述第二极片的所述第一端处,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二涂覆区平齐,在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二端处,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二涂覆区错位。第二活性物质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二涂覆区。每个所述第二极耳突出所述第二侧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在所述第一极片的收尾端,所述第一极片上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涂覆区错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在所述第二极片的起始端,所述第二极片上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涂覆区错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片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包括两面未设置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极片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包括两面未设置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当在所述第一极片的收尾端,所述第一极片上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涂覆区错位,且在所述第二极片的起始端,所述第二极片上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涂覆区错位时,所述第一极片的收尾端包括两面未设置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所述第二极片的收尾端和起始端均包括两面未设置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卷绕型锂离子电池还包括壳体,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的形状与所述电极组件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缺口相对应且匹配的圆角,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均伸出所述壳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长度与所述电极组件的长度之差d的范围为1.8mm≤d≤3.3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圆角为外凸角,所述缺口为内凹角。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上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装置,通过多极耳结构的设置,提高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同时可以避免单极耳损坏时电池失效,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然而多极耳结构头部空间大,易在电池包装袋内窜动,导致电池跌落失效,尤其角位位置最易失效。通过在电极组件的角位处设置缺口,可适当的增加极片的宽度,减小电极组件在包装袋内窜动的空间,在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的同时,可以大幅度降低电极组件的角位顶破包装袋的可能性,改善跌落造成的危害,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中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极片及隔膜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结构中一实施方式下第一极片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第一极片的俯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的结构中一实施方式下第二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第二极片的俯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俯视图;
图9是图3所示的结构中一实施方式下的第一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第一极片的俯视图;
图11是图3所示的结构中一实施方式下的第二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第二极片的俯视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俯视图;
图14图3所示的结构中一实施方式下第一极片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第一极片的俯视图;
图16是图3所示的结构中一实施方式下的第二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第二极片的俯视图;
图1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俯视图;
图19图3所示的结构中一实施方式下第一极片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第一极片的俯视图;
图21是图3所示的结构中一实施方式下的第二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第二极片的俯视图;
图2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电极组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起始端”、“收尾端”、“第一端”、“第二端”、“头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100的平面示意图,卷绕型锂离子电池100为扁平状,包括壳体10、电极组件20,电极组件20为扁平状,电极组件20收容于壳体10内。
相关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壳体的角位一般冲坑为直角角位,冲坑时,角位易被拉伸,导致电池漏液,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故将壳体的四个角位冲坑成弧状的圆角,以减小冲坑导致漏液的风险。本申请也不例外,如图1所示,壳体10的形状与电极组件20的形状相适配,壳体10的角位处设有圆角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又称为包装袋,包装袋为铝塑膜。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电极组件20包括依次层叠卷绕的第一极片21、隔膜22及第二极片23,第一极片21包括多个第一极耳212,第二极片23包括多个第二极耳232,第一极耳212和第二极耳232均伸出壳体10。这里的“多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含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212和第二极耳232可位于电极组件20的同一端,也可位于电极组件的不同端。
多极耳的设置,可以提高极片的放电性能,使得锂离子电池具有高功率。然而,由于电极组件20的头部需要折极耳,相比常规单极耳结构,多极耳结构的壳体需要预留更大的空间,极大的增加了电极组件20在壳体10内蹿动的可能性,加大了锂离子电池跌落失效的概率,当电极组件20的角位为直角时,角位位置最易失效。
另外,壳体10的角位设置圆角后,电极组件20的直角角位处的尺寸超过了该圆角,使得电极组件20无法装入铝塑膜内,故需减小电极组件20的尺寸,例如减小电极组件的长度,也即减小极片的宽度,以增大电极组件20与壳体10间的间隙,但此种方式势必会减小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需要说明的是,电极组件20与壳体10间的间隙即为壳体10的长度与电极组件20的长度之差。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和能量密度,电极组件20的至少一角位处设有缺口S,该缺口S与壳体10上的圆角11相对应且匹配。
具体地,电极组件20包括相对的上端面及下端面,以及连接于上端面和下端面之间的平坦部201和弯折部202。极耳延伸出上端面。电极组件20的角位位于弯折部202的端部,弯折部202的端部为弯折部202沿垂直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方向延伸并与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相交处。电极组件20沿其厚度方向的投影中,沿极耳的延伸方向(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弯折部最外侧的边缘的长度L1与电极组件主体的长度L2之差范围为0.5mm至3mm;沿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宽度与电极组件主体的宽度之差范围为0.3mm至8mm。电极组件主体的长度为上端面与下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电极组件主体的宽度为两弯折部最外侧投影边缘之间的距离。电极组件20的角位处包括弯折部最外侧投影边缘的延长线与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相交处。
在电极组件20的角位处设置缺口S后,可适当的增加极片的宽度,减小壳体10的长度与电极组件20的长度之差,降低电极组件20在壳体10内窜动的空间,在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的同时,可以大幅度降低电极组件20的角位顶破壳体10的可能性,改善跌落造成的危害,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0上的圆角11为外凸角,电极组件20的缺口S为内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上的圆角11和电极组件20的缺口S均为外凸角或均为内凹角。
可以理解,缺口S的数量可以为1、2、3及4,对此,本申请不做任何限制。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以缺口S的数量为4举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的长度与电极组件20的长度之差d的范围为1.8mm≤d≤3.3mm。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沿电极组件20的卷绕方向,第一极片21的边缘设置有线性阵列的第一缺口211,第二极片23的边缘设置有与第一缺口211相对应且匹配的线性阵列的第二缺口231,卷绕成型时,第一缺口211和第二缺口231的相应边缘对齐,且第一缺口211和第二缺口231形成缺口S。
可以理解,上述缺口为第一缺口或第二缺口的一半,上述缺口可为三角形、半椭圆形或半圆形等,对此,本申请不作任何限制。另外,由于隔膜22材料较软,不会对壳体10造成冲击,故隔膜22无需设置和第一极片21或第二极片23类似的缺口。本申请图例中为了便于理解,缺口S处的隔膜已一并省略掉。
上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可在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3成型时,使用模切或者激光进行切割形成。
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采用激光进行切割形成上述第一缺口和/或第二缺口。相比刀模切割,激光切割效率更高更稳定。例如,采用激光切割的参数如下:激光切割的速度为15-30m/min,切割频率为2000KHZ-4000KHZ,切割功率为130-140W。
请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电极组件20的卷绕方向,缺口S的宽度a的范围为:0.2mm≤a≤4mm。
当缺口S的宽度a<0.2mm时,切割过程毛刺易超标,有刺穿隔膜导致锂离子电池短路的风险;当缺口S的宽度a>4mm时,锂离子电池的容量损失过大,没有实施的意义。
在一些实施例中,缺口S的宽度a的范围为:0.5mm≤a≤1.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沿第一极耳212或第二极耳232延伸的方向,缺口S的长度b的范围为:0.3mm≤b≤4mm。
当缺口S的长度b的范围b<0.3mm时,切割过程毛刺易超标,有刺穿隔膜导致锂离子电池短路风险,当缺口S的长度b范围b>4mm时,锂离子电池的容量损失过大,没有实施的意义。
在一些实施例中,缺口S的长度b的范围为:0.5mm≤b≤1.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缺口的面积c的范围为:0.05mm2≤c≤5mm2
当缺口S的面积c<0.05mm2时,切割过程毛刺易超标,有刺穿隔膜导致锂离子电池短路的风险;当缺口S的面积c>5mm2,锂离子电池的容量损失过大,没有实施的意义。
在一些实施例中,缺口S的面积c的范围为:0.12mm2≤c≤1.2mm2。缺口S的面积c可采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得到,例如,将电极组件20放置于一平面,对该电极组件进行图像获取(镜头正对平坦部),得到电极组件在该平面上的投影,该投影为带有缺口的矩形,利用图像软件将矩形补充完整并得到矩形的面积,同时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计算电极组件投影的面积,缺口S的面积c=(矩形的面积-电极组件投影的面积)/缺口的数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当然,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锂离子电池中电极组件20的四个角位均设有缺口S,其中,缺口的宽度a为0.2mm,缺口的长度b为0.3mm,缺口的面积c为0.05mm2,壳体的长度与电极组件的长度之差d为3.1mm,通过对该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以检查该锂离子电池是否漏液,再对该锂离子电池进行放电,测量该锂离子电池的容量。
实施例2
锂离子电池中电极组件20的四个角位均设有缺口S,其中,缺口的宽度a为4mm,缺口的长度b为4mm,缺口的面积c为5mm2,壳体的长度与电极组件的长度之差d为1.8mm,通过对该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以检查该锂离子电池是否漏液,再对该锂离子电池进行放电,测量该锂离子电池的容量。
实施例3
锂离子电池中电极组件20的四个角位均设有缺口S,其中,缺口的长度a为0.5mm,缺口的宽度b为0.5mm,缺口的面积c为0.12mm2,壳体的长度与电极组件的长度之差d为2.8mm,通过对该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以检查该锂离子电池是否漏液,再对该锂离子电池进行放电,测量该锂离子电池的容量。
实施例4
锂离子电池中电极组件20的四个角位均设有缺口S,其中,缺口的长度a为1.5mm,缺口的宽度b为1.5mm,缺口的面积c为1.2mm2,壳体的长度与电极组件的长度之差d为1.8mm,通过对该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以检查该锂离子电池是否漏液,再对该锂离子电池进行放电,测量该锂离子电池的容量。
对比例1
锂离子电池的电极组件20不设缺口S,也即电极组件20的角位为直角角位,壳体的长度与电极组件的长度之差d为3.3mm,通过对该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以检查该锂离子电池是否漏液,再对该锂离子电池进行放电,测量该锂离子电池的容量。
对比例2
锂离子电池中电极组件20的四个角位均设有缺口S,其中,缺口的宽度a为5mm,缺口的长度b为5mm,缺口的面积c为12mm2,壳体的长度与电极组件的长度之差d为1.8mm,通过对该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以检查该锂离子电池是否漏液,再对该锂离子电池进行放电,测量该锂离子电池的容量。
性能测试:
对实施例1-4及对比例1及对比例2下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测试。
具体地,测试条件:所有锂离子电池中电极组件20的长度均为50mm,将被测锂离子电池放置于测试台上,通过对每个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如以0.2C恒流满充至4.45V,观察该锂离子电池是否发生漏液,再将该锂离子电池以0.2C恒流放电至截至电压为3V,测量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其中,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为:将电池以0.2C恒流放电至截至电压为3V所需时间与电流的乘积。一组测10次,也即对同一实施例或对比例下的10个锂离子电池在上述测试条件下进行测试。测试完成后通过检验该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以及是否漏液来判定本申请所采用措施是否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并降低电池漏液的风险,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电池容量及漏液占比
Figure BDA000354622902000012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电极组件20的角位处设缺口S后可降低锂离子电池漏液的风险。
根据实施例1-4及对比例1对比可知,在电极组件20的角位处设缺口后,可降低壳体的长度与电极组件的长度之差d,增大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也即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根据实施例1-2及对比例1-2可知,虽然,在电极组件20的角位处设缺口后,可降低壳体的长度与电极组件的长度之差d,但当缺口的宽度a>4mm,缺口的长度围b>4mm,缺口S的面积c>5mm2时,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小于电极组件20上不设缺口S的锂离子电池容量,故,缺口的宽度a≤4mm,缺口的长度b≤4mm,缺口的面积c≤5mm2。另外,当缺口S的宽度a<0.2mm,S的长度b的范围b<0.3mm,缺口S的面积c<0.05mm2时,切割过程毛刺易超标,有刺穿隔膜导致锂离子电池短路的风险,故本申请不予考虑。
根据实施例1-4对比可知,在缺口的宽度0.2mm≤a≤4mm,缺口的长度0.3mm≤b≤4mm,缺口的面积0.05mm2≤c≤5mm2时,虽然壳体的长度与电极组件的长度之差d可从3.1mm减小至1.8mm,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仅为2005mAh,而在缺口S的宽度为0.5mm≤a≤1.5mm,缺口S的长度为0.5mm≤b≤1.5mm,缺口S的面积为0.12mm2≤c≤1.2mm2时,壳体的长度与电极组件的长度之差d可从2.8mm减小至1.8mm,且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范围可从2012.6mAh增大至2035.1mAh,均大于2005mAh,故,在优选实施例中,缺口的宽度a的范围为0.5mm≤a≤1.5mm,缺口的长度b的范围为0.5mm≤b≤1.5mm,缺口的面积c的范围为0.12mm2≤c≤1.2mm2
为了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改变极片上活性物质层的涂覆方式,具体请参见下文。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6,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3均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4和第二端25,例如,第一极片21可以形成为长条形,第一端24和第二端25可以为第一极片2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第一极片21包括第一集流体200a和第一活性物质层300a。第一集流体200a包括第一侧边210a及相对的第一表面220a和第二表面230a。例如,第一表面220a和第二表面230a可以为第一集流体200a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第一侧边210a可以位于第一表面220a与第二表面230a之间。
第一表面220a包括第一涂覆区221a和第一未涂覆区222a,第二表面230a包括第二涂覆区231a,第一活性物质300a设置于第一涂覆区221a和第二涂覆区231a。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涂覆区221a可以为第一表面220a上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300a的区域,第一未涂覆区222a没有第一活性物质300a,第二涂覆区231a可以为第二表面230a上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300a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第二表面230a可以完全被第一活性物质300a覆盖,换言之,第二表面230a构造形成第二涂覆区231a,第一表面220a由第一涂覆区221a和第一未涂覆区222a组成。
如图4所示,在第一端24处,第一涂覆区221a和第二涂覆区231a平齐,在第二端25处,第一涂覆区221a和第二涂覆区231a错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涂覆区221a上靠近第一端24的端面与第二涂覆区231a上靠近第一端24的端面平齐,第一涂覆区221a上靠近第二端25的端面与第二涂覆区231a上靠近第二端25的端面错开。
每个第一极耳212与第一集流体200a连接,且每个第一极耳212突出于第一侧边210a(如图5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耳与第一集流体连接可以理解为第一极耳与第一集流体之间具有信号、能量的传递。
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第二极片22的结构与第一极片21的结构类似。第二极片22包括第二集流体200b和第二活性物质300b。第二集流体200b包括第二侧边210b及相对的第一表面220b和第二表面230b,第一第二侧边210b位于第一表面220b与第二表面230b之间,每个第二极耳232与第二集流体200b连接,且每个第二极耳232突出于第二侧边210b。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极耳与第二集流体连接可以理解为第二极耳与第二集流体之间具有信号、能量的传递。
第一表面220b包括第一涂覆区221b和第一未涂覆区222b,第二表面230b包括第二涂覆区231b,第二活性物质300b设置于第一涂覆区221b和第二涂覆区231b。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涂覆区221b可以为第一表面220b上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300b的区域,第一未涂覆区222b没有第二活性物质300b,第二涂覆区231b可以为第二表面230b上涂覆有活性物质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第二表面230b可以完全被第二活性物质300b覆盖,换言之,第二表面230b构造形成第二涂覆区231b,第一表面220b由第一涂覆区221b和第一未涂覆区222b组成。
如图6所示,在第一端24处,第一涂覆区221b和第二涂覆区231b平齐,在第二端25处,第一涂覆区221b和第二涂覆区231b错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涂覆区221b上靠近第一端24的端面与第二涂覆区231b上靠近第一端24的端面平齐,第一涂覆区221b上靠近第二端25的端面与第二涂覆区231b上靠近第二端25的端面错开。
相关技术中,极片通常设有一个极耳,该极耳损坏或集流体断裂时,均会造成极片失效。另外,极片上活性物质的涂覆方式通常为无错位的方式,即集流体两侧的活性物质一端齐平,另一端也齐平,这样的极片卷绕后配对能量无法完全发挥,造成电极组件的能量密度低,然而,两端均错位的涂覆方式工艺难度大,成本高。
多极耳的设置,提高了极片的放电性能,使得集流体上的电能量可以通过任意一个极耳传导,从而可以避免单极耳损坏时造成极片失效,而且集流体局部断裂后,集流体其它位置处的电能量仍可以通过极耳传递出去,从而可以降低极片失效的概率,进而可以提高极片的使用性能。
此外,本申请在多极耳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限定极片第一涂覆区与第二涂覆区的一端平齐,另一端错开,可以在极片的一端形成单面涂覆区,使得同时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放电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3的极性相反,例如第一极片21为阳极片,第二极片23为阴极片,但不限于此。第一极片21的第一集流体200a和第二极片23的第二集流体200b的材质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电极组件20的卷绕方向,第二极片23的起始端,第二极片的第一涂覆区221b和第二涂覆区231b错位,第二极片23的收尾端,第二极片的第一涂覆区221b和第二涂覆区231b齐平;第一极片21的收尾端,第一极片的第一涂覆区221a和第二涂覆区231a错位,第一极片21的起始端,第一极片的第一涂覆区221a和第二涂覆区231a齐平。使得第一极片21的起始端和收尾端均可以与第二极片23实现能量配对,从而可以提高电极组件20的能量密度。
例如,图4为以第一集流体200a为铜箔构造的第一极片21,图5是图4第一表面处的视图,图6是以第二集流体200b为铝箔构造的第二极片23,图7是图6第二表面处的视图;该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3层叠并卷绕后可以构造形成图8所示一种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20。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所示的电极组件20中,第一极片21的起始端对应第一极片21的第一端24,第一极片21的收尾端对应第一极片21的第二端25;第二极片23的起始端对应第二极片23的第一端24,第二极片23的收尾端对应第二极片23的第二端25。
为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可在极片上设置空箔区,具体请参见下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1所示,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3的第一端24和第二端25中至少一个还包括两面均未设置活性物质的集流体,也即,第一极片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至少一个还包括两面均未设置活性物质的集流体,并且,第二极片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至少一个还包括两面均未设置活性物质的集流体。为方便描述,定义两面均未设置活性物质的集流体为空箔区400。
具体的,如图9所示,第一极片21的第一端24和第二端25中至少一个还包括两面均未设置第一活性物质300a的第一集流体200a,也即第一表面220a上和第二表面230a上均未设置第一活性物质300a的第一集流体200a为空箔区400。如图11所示,第二极片的第一端24和第二端25中至少一个还包括两面均未设置第二活性物质300b的第二集流体200b,也即第一表面220b上和第二表面230b上均未设置第二活性物质300b的第二集流体200b为空箔区400。
当第一极片的空箔区400与第二极片的空箔区400相对后可以起到马甲作用,以提高电极组件20的安全性能。
例如,图9为以第一集流体200a为铜箔构造形成的第一极片,图10为图9上的第一表面处的视图,图11为以第二集流体200b为铝箔构造的第二极片,图12是图11上第二表面处的视图;该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3层叠卷绕后可以构造形成图13所示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20。沿该电极组件20的卷绕方向,在第二极片23的起始端,第二极片23上第一涂覆区221b和第二涂覆区231b错位,在该第二极片23的收尾端,第二极片23上第一涂覆区221b和第二涂覆区231b齐平;在该第一极片21的收尾端,第一极片21上的第一涂覆区221a和第二涂覆区231a错位,在该第一极片21的起始端,第一极片21上的第一涂覆区221a和第二涂覆区231a齐平,且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3的起始端和收尾端均设置有空箔区400,从而可以起到马甲作用,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所示的电极组件20中,第一极片21的起始端对应第一极片21的第一端24,第一极片21的收尾端对应第一极片21的第二端25;第二极片23的起始端对应第二极片23的第一端24,第二极片23的收尾端对应第二极片23的第二端25。
例如,图14为以第一集流体200a为铜箔构造形成的第一极片21,图15为图14上的第一表面处的视图,图16为以第二集流体200b为铝箔构造的第二极片23,图17是图16上第二表面处的视图;该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3层叠卷绕后可以构造形成图18所示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20。沿该电极组件20的卷绕方向,在该第二极片23的起始端,第二极片上的第一涂覆区221b和第二涂覆区231b错位,在该第二极片23的收尾端,第二极片上的第一涂覆区221b和第二涂覆区231b齐平,且该第二极片23的起始端和收尾端均设置有空箔区400;在该第一极片21的收尾端,第一极片上的第一涂覆区221a和第二涂覆区231a错位,在该第一极片21的起始端,第一极片上的第一涂覆区221a和第二涂覆区231a齐平,且该第一极片21的收尾端设置有空箔区400,该第一极片21的起始端无空箔区400,从而可以起到马甲作用,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8所示的电极组件20中,第一极片21的起始端对应第一极片21的第一端24,第一极片21的收尾端对应第一极片21的第二端25;第二极片23的起始端对应第二极片23的第二端25,第二极片23的收尾端对应第二极片23的第一端2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21或第二极片23的第一端24和第二端25中至少一端设有空箔区400。也即,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3的二者之一中某一极片的一端设有空箔区即可。
例如,图19为以第一集流体200a为铜箔构造形成的第一极片21,图20为图24上的第一表面处的视图,图21为以第二集流体200b为铝箔构造的第二极片23,图22是图26上第二表面处的视图;该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3层叠卷绕后可以构造形成图23所示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20。沿该电极组件20的卷绕方向,在该第二极片23的起始端,第二极片上的第一涂覆区221b和第二涂覆区231b错位,在该第二极片23的收尾端,第二极片上的第一涂覆区221b和第二涂覆区231b齐平,且该第一极片21的起始端和收尾端均无空箔区;在该第一极片21的收尾端,第一极片上的第一涂覆区221a和第二涂覆区231a错位,在该第一极片21的起始端,第一极片上的第一涂覆区221a和第二涂覆区231a齐平,该第二极片23的起始端和收尾端均设置有空箔区400,从而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3所示的电极组件20中,第一极片21的起始端对应第一极片21的第一端24,第一极片21的收尾端对应第一极片21的第二端25;第二极片23的起始端对应第二极片23的第二端25,第二极片23的收尾端对应第二极片23的第一端24。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上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100。
上述的电子装置可以为电动汽车、扫地机器人、手机或平板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装置,通过多极耳结构的设置,提高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同时可以避免单极耳损坏时电池失效,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另外,在电极组件的角位处设置缺口,可以增加极片宽度,减小壳体的长度与电极组件的长度之差,也即减小了多极耳结构的头部空间,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减小所述电池跌落时的窜动空间,降低电池漏液的风险,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的本申请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包括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依次层叠卷绕的第一极片、隔膜及第二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及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多个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及电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多个第二极耳;
所述电极组件为扁平状,所述电极组件的至少一角位处设置有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所述第一极片的边缘设置有线性阵列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极片的边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缺口相对应且匹配的线性阵列的第二缺口,且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共同形成所述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一者:
a)、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所述缺口的宽度a的范围为:0.2mm≤a≤4mm;
b)、沿所述第一极耳延伸的方向,所述缺口的长度b的范围为:0.3mm≤b≤4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缺口的面积c的范围为:0.05mm2≤c≤5m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相对的上端面及下端面,以及连接于上端面和下端面之间的平坦部和弯折部;所述第一极耳延伸出所述上端面;所述电极组件的角位处位于所述弯折部的端部,所述弯折部的端部为所述弯折部沿垂直所述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相交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沿其厚度方向的投影中,沿所述第一极耳的延伸方向,所述弯折部最外侧的边缘的长度L1与所述电极组件的主体长度L2满足0.5mm≤L2-L1≤3mm;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所述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宽度与所述电极组件的主体宽度之差范围为0.3mm至8mm;所述电极组件的主体长度为所述上端面与所述下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主体宽度为两所述弯折部最外侧投影边缘之间的距离;所述电极组件的角位处包括所述弯折部最外侧投影边缘的延长线与所述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相交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极片还包括第一活性物质;
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第一侧边及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第一涂覆区和第一未涂覆区,所述第二表面包括第二涂覆区,在所述第一端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涂覆区平齐,在所述第二端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涂覆区错位;
所述第一活性物质设置于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涂覆区;
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极耳突出所述第一侧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片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极片还包括第二活性物质;
所述第二集流体包括第二侧边及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第一涂覆区和第一未涂覆区,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二表面包括第二涂覆区,在所述第二极片的所述第一端处,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二涂覆区平齐,在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二端处,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二涂覆区错位;
所述第二活性物质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所述第二涂覆区;
其中,每个所述第二极耳突出所述第二侧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在所述第一极片的收尾端,所述第一极片上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涂覆区错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在所述第二极片的起始端,所述第二极片上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涂覆区错位。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极片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包括两面未设置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极片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包括两面未设置活性物质层的所述第二集流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当在所述第一极片的收尾端,所述第一极片上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涂覆区错位,且在所述第二极片的起始端,所述第二极片上的所述第一涂覆区和所述第二涂覆区错位时,所述第一极片的收尾端包括两面未设置活性物质层的所述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二极片的收尾端和起始端均包括两面未设置活性物质层的所述第二集流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壳体,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的形状与所述电极组件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缺口相对应且匹配的圆角,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均伸出所述壳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长度与所述电极组件的长度之差d的范围为1.8mm≤d≤3.3mm。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圆角为外凸角,所述缺口为内凹角。
17.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卷绕型锂离子电池。
CN202180005351.XA 2021-06-25 2021-06-25 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46418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02442 WO2022267024A1 (zh) 2021-06-25 2021-06-25 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41885A true CN114641885A (zh) 2022-06-17

Family

ID=81946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5351.XA Pending CN114641885A (zh) 2021-06-25 2021-06-25 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36597A1 (zh)
EP (1) EP4362164A1 (zh)
CN (1) CN114641885A (zh)
WO (1) WO202226702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6134A1 (zh) * 2022-06-20 2023-12-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25762B (zh) * 2023-07-05 2023-10-3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极片、电化学装置
CN117637989B (zh) * 2024-01-26 2024-06-1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极片、电极组件及电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1149A (ja) * 2003-02-03 2004-08-26 Yuasa Corp 巻回式電池
JP2005122940A (ja) * 2003-10-14 2005-05-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157912A (zh) * 2014-08-13 2014-11-19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的制备方法
CN205944236U (zh) * 2016-07-18 2017-02-08 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及包含该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212380440U (zh) * 2020-05-22 2021-01-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卷绕式电芯及电池
CN112838189A (zh) * 2019-11-07 2021-05-25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锂离子电池高电压体系热滥用的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83715B2 (ja) * 2006-03-24 2008-11-19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非水電池
CN104143657B (zh) * 2014-08-13 2016-02-10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的制备方法
CN207320232U (zh) * 2017-11-13 2018-05-04 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1149A (ja) * 2003-02-03 2004-08-26 Yuasa Corp 巻回式電池
JP2005122940A (ja) * 2003-10-14 2005-05-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157912A (zh) * 2014-08-13 2014-11-19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的制备方法
CN205944236U (zh) * 2016-07-18 2017-02-08 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及包含该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2838189A (zh) * 2019-11-07 2021-05-25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锂离子电池高电压体系热滥用的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212380440U (zh) * 2020-05-22 2021-01-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卷绕式电芯及电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6134A1 (zh) * 2022-06-20 2023-12-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62164A1 (en) 2024-05-01
US20240136597A1 (en) 2024-04-25
WO2022267024A1 (zh) 2022-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41885A (zh) 一种卷绕型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装置
US8187738B2 (en) Spirally-rolled electrodes with separator and the batteries therewith
JP5383616B2 (ja) 二次電池
EP1089363A1 (en) Sealed rectangular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EP2059960A1 (en) Pouch-typed secondary battery with improved safety and excellent manufacturing process property
CN212571274U (zh) 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设备
JP3301798B2 (ja) 電 池
EP2348557B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14975864A (zh) 极片、电芯结构、锂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JP3923259B2 (ja) 電池の製造方法
CN219575722U (zh) 全极耳卷芯和其锂离子电池
CN116759759A (zh) 电池单体、电池单体的装配方法及电池包
CN115498366B (zh)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US20230055580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KR100525828B1 (ko) 버튼형 리튬전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7687196B2 (en) Prismatic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17114705U (zh) 电芯以及电池
CN220066060U (zh) 圆柱电池
EP4099461B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electric device,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CN221262655U (zh) 一种极片、电芯及电池
CN217062441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218996756U (zh) 一种极片结构及锂离子电池
CN221176299U (zh) 电芯、圆柱形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9591473U (zh) 一种圆柱电池
CN112166519B (zh) 用于制造具有多个接线片的圆柱形电池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制造的圆柱形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