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29578B - 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29578B
CN114629578B CN202111308122.3A CN202111308122A CN114629578B CN 114629578 B CN114629578 B CN 114629578B CN 202111308122 A CN202111308122 A CN 202111308122A CN 114629578 B CN114629578 B CN 1146295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sight
signal transmitting
path loss
transmitting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081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29578A (zh
Inventor
戚建淮
杜玲禧
周杰
宋晶
张莉
刁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Ether Nod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Ether Nod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Ether Nod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Ether Nod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0812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2957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29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95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295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95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91Modelling the propagation channe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91Modelling the propagation channel
    • H04B17/3912Simulation models, e.g. distribution of spectral power density or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RSSI] for a given geographic reg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的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S1,确定信号发射端的初始位置及以信号发射端为中心的测量区域;S2,获取测量区域的总面积SALL及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总视距面积SLOS与总非视距面积SNLOS;S3,根据总视距面积SLOS和总非视距面积SNLOS中至少一个模型参数及总面积SALL确定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平均视距概率PLOS和平均非视距概率PNLOS;S4,确定测量区域内信号接收端的初始位置,获取信号接收端相对于信号发射端的视距路径损耗LLOSj和非视距路径损耗LNLOSj;S5,根据包括平均视距概率PLOS、平均非视距概率PNLOS、视距路径损耗LLOSj和非视距路径损耗LNLOSj在内的模型参数来构建路径损耗模型。本发明的模型能较好表征不同林区路径损耗。

Description

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 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具体是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起,毫米波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相比现有频段拥挤的问题,毫米波频段具有大段可用的空闲频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毫米波有关路径损耗的信道模型是5G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随着5G技术的深入研究,不同场景下的毫米波信道模型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因此相关的不同场景下的毫米波信道测量与建模需要迫切开展。
林区由于植被丰富,树木遮挡情况较多,在进行毫米波设备的部署前需要进行大量实测,但林区大多属于山地地形,进行实测比较困难,建立林区信号传播的路径损耗模型能够对林区毫米波设备部署提供有力支撑,较大降低在林区进行通信设备部署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本发明构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表征不同林区的路径损耗,对林区毫米波通信设备的部署提供有力支撑,较大降低部署难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信号发射端的初始位置及以信号发射端为中心的测量区域;
S2,获取测量区域的总面积SALL及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总视距面积SLOS与总非视距面积SNLOS
S3,根据总视距面积SLOS和总非视距面积SNLOS中至少一个模型参数及总面积SALL确定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平均视距概率PLOS和平均非视距概率PNLOS
S4,确定测量区域内信号接收端的初始位置,获取信号接收端相对于信号发射端的视距路径损耗LLOSj和非视距路径损耗LNLOSj
S5,根据包括平均视距概率PLOS、平均非视距概率PNLOS、视距路径损耗LLOSj和非视距路径损耗LNLOSj在内的模型参数来构建路径损耗模型。
优选地,所述步骤S3中平均非视距概率确定方法为平均视距概率确定方法为/>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总非视距面积SNLOS的获取方法为:
获取测量区域内树木的数量m、各树木树冠的半径ri、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di、信号发射端的高度hT、各树木的高度hi,i=(1,2,3,...,m);
根据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di、信号发射端的高度hT、各树木的高度hi确定各树木顶端与信号发射端顶端所在直线与地面交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Ri
根据各树木顶端与信号发射端顶端所在直线与地面交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Ri、各树木树冠的半径ri、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di确定信号发射端相对于各树木的非视距面积SNLOSi
根据信号发射端相对于各树木的非视距面积SNLOSi确定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总非视距面积SNLOS
优选地,所述各树木顶端与信号发射端顶端所在直线与地面交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Ri确定方法为信号发射端相对于各树木的非视距面积SNLOSi确定方法为/>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总非视距面积SNLOS确定方法为/>
优选地,所述步骤S4中信号接收端相对于信号发射端的视距路径损耗LLOSj获取方法为信号接收端相对于信号发射端的非视距路径损耗LNLOSj获取方法为/>f表示信号载频,n1、n2分别表示视距路损指数和非视距路损指数,τ1、τ2分别表示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和非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dj表示信号接收端垂地投影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hj表示信号接收端的高度,hT表示信号发射端的高度,/>表示信号接收端到信号发射端的距离,χσ1、χσ2表示零均值高斯随机变量。
优选地,所述步骤S5中模型参数还包括雨衰Ar,路径损耗模型表示为L=PLOS·LLOSj+PNLOS·LNLOSj+Ar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测量区域为半径为L的圆形区域。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位置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信号发射端的初始位置及以信号发射端为中心的测量区域、测量区域内信号接收端的初始位置;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测量区域总面积SALL、测量区域内树木的数量m、各树木树冠的半径ri、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di、信号发射端的高度hT、各树木的高度hi;获取信号载频f、视距路损指数n1、非视距路损指数n2、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τ1、非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τ2、信号接收端垂地投影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dj、信号接收端的高度hj、信号发射端的高度hT、零均值高斯随机变量χσ1和χσ2;获取雨衰Ar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测量区域总面积SALL、树木的数量m、各树木树冠的半径ri、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di、信号发射端的高度hT、各树木的高度hi计算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平均视距概率PLOS和平均非视距概率PNLOS;根据信号载频f、视距路损指数n1、非视距路损指数n2、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τ1、非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τ2、信号接收端垂地投影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dj、信号接收端的高度hj、信号发射端的高度hT、零均值高斯随机变量χσ1和χσ2计算信号接收端相对于信号发射端的视距路径损耗LLOSj和非视距路径损耗LNLOSj
建模单元,用于根据包括平均视距概率PLOS、平均非视距概率PNLOS、视距路径损耗LLOSj、非视距路径损耗LNLOSj、雨衰Ar在内的模型参数来构建路径损耗模型。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存储于其上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基于林区通常树木分布均匀的特性,以有限范围为测量区域构建的路径损耗模型,近似表征林区范围的路径损耗模型,减少了林区范围路径损耗建模的工作量。引入测量区域内树木数量m、树木高度hi、树木树冠半径ri来计算信号发射端在测量区域内的总非视距面积SNLOS,再根据测量区域总面积SALL和总非视距面积SNLOS来计算平均视距概率PLOS和平均非视距概率PNLOS,基于上述平均视距概率PLOS、平均非视距概率PNLOS构建的林区路径损耗模型,一方面便于评判信号发射端在林区内的合理覆盖范围,为毫米波设备在林区内的合理部署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能够较好地表征不同林区的路径损耗。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测量区域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信号发射端与树木的正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信号发射端与树木在俯视平面的投影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树木树冠半径对路径损耗影响的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树木高度对路径损耗影响的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树木数量对路径损耗影响的仿真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服务器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信号发射端的初始位置及以信号发射端为中心的测量区域。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步骤S1中测量区域为半径为L的圆形区域。
S2,获取测量区域的总面积SALL及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总视距面积SLOS与总非视距面积SNLOS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中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总非视距面积SNLOS的获取方法为:
S21,获取测量区域内树木的数量m、各树木树冠的半径ri、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di、信号发射端的高度hT、各树木的高度hi,i=(1,2,3,...,m)。
S22,根据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di、信号发射端的高度hT、各树木的高度hi确定各树木顶端与信号发射端顶端所在直线与地面交点Pi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O的距离Ri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各树木和其对应的Pi点构成的三角形、与信号发射端和对应的Pi点构成的三角形为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正比,即从而得到所述各树木顶端与信号发射端顶端所在直线与地面交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O的距离为/>
S23,根据各树木顶端与信号发射端顶端所在直线与地面交点Pi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O的距离Ri、各树木树冠的半径ri、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O的距离di确定信号发射端相对于各树木的非视距面积SNLOSi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将信号发射端与各树木投影至俯视平面,信号发射端相对于各树木的非视距面积SNLOSi可视为:基于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O、Pi点、各树木树冠的半径ri构成的散形总面积减去信号发射端相对于各树木的三角形视距面积,即而/>得到/>从而得到
S24,根据信号发射端相对于各树木的非视距面积SNLOSi确定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总非视距面积SNLOS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总非视距面积SNLOS确定方法为
S3,根据总视距面积SLOS和总非视距面积SNLOS中至少一个模型参数及总面积SALL确定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平均视距概率PLOS和平均非视距概率PNLOS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中平均非视距概率确定方法为平均视距概率确定方法为/>
S4,确定测量区域内信号接收端的初始位置,获取信号接收端相对于信号发射端的视距路径损耗LLOSj和非视距路径损耗LNLOSj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CI模型,所述步骤S4中信号接收端相对于信号发射端的视距路径损耗LLOSj获取方法为信号接收端相对于信号发射端的非视距路径损耗LNLOSj获取方法为f表示信号载频,n1、n2分别表示视距路损指数和非视距路损指数,τ1、τ2分别表示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和非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dj表示信号接收端垂地投影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hj表示信号接收端的高度,hT表示信号发射端的高度,/>表示信号接收端到信号发射端的距离,χσ1、χσ2表示零均值高斯随机变量。
S5,根据包括平均视距概率PLOS、平均非视距概率PNLOS、视距路径损耗LLOSj和非视距路径损耗LNLOSj在内的模型参数来构建路径损耗模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5中模型参数还包括雨衰Ar。基于ITU-R确定雨衰R(p)为降雨率,单位mm/h,k、α为极化相关系数,在信号为60GHZ毫米波的情况下,查询ITU-R雨衰建议书可得/> 其中δ为雨水倾斜角,η为极化角度,kh,kvhv为极化参数,在60GHz毫米波情况下kh=0.707,kv=0.642,αh=0.826,αv=0.824。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5中路径损耗模型表示为L=PLOS·LLOSj+PNLOS·LNLOSj+Ar
对本申请方法构建的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及现有自由空间路径损耗模型的仿真情况如下。
为考虑树冠半径对路径损耗的影响,在保持其余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设置树冠半径为1-2/3-4/5-6米,随机生成ri的三个矩阵,ri1=(r11,r21,...,rm1),ri1∈[1,2],ri2=(r12,r22,...,rm2),ri2∈[3,4],ri3=(r13,r23,...,rm3),ri3∈[5,6],对应的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结果表明树冠半径越大,路径损耗损越大;在相同路径损耗情况下,树冠半径越大,信号接收端距信号发射端距离需要更近。
为考虑树木高度对路径损耗的影响,在保持其余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设置树木高度为2-4/5-7/8-10米,随即生成hi的三个矩阵,hi1=(h11,h21,...,hm1),hi1∈[2,4],hi2=(h12,h22,...,hm2),hi2∈[5,7],hi3=(h13,h23,...,hm3),hi3∈[8,10],对应的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结果表明树木越高,路径损耗越大,在相同路径损耗情况下,树木越高,信号接收端距信号发射端距离需要更近。
为考虑树木数量对路径损耗的影响,在保持其余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设置测量区域内树木数量分别为10/50/100棵,对应的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结果表明树木越多,路径损耗越大,在相同路径损耗情况下,测量区域内树木越多,基于林区通常树木分布均匀的情况,相当于林区树木密度越大,信号接收端需要距信号发射端更近。
本申请基于林区通常树木分布均匀的特性,以有限范围为测量区域构建的路径损耗模型,近似表征林区范围的路径损耗模型,减少了林区范围路径损耗建模的工作量。引入测量区域内树木数量m、树木高度hi、树木树冠半径ri来计算信号发射端在测量区域内的总非视距面积SNLOS,再根据测量区域总面积SALL和总非视距面积SNLOS来计算平均视距概率PLOS和平均非视距概率PNLOS,基于上述平均视距概率PLOS、平均非视距概率PNLOS构建的林区路径损耗模型,一方面便于评判信号发射端在林区内的合理覆盖范围,为毫米波设备在林区内的合理部署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能够较好地表征不同林区的路径损耗。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装置,包括:
位置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信号发射端的初始位置及以信号发射端为中心的测量区域、测量区域内信号接收端的初始位置;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测量区域总面积SALL、测量区域内树木的数量m、各树木树冠的半径ri、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di、信号发射端的高度hT、各树木的高度hi;获取信号载频f、视距路损指数n1、非视距路损指数n2、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τ1、非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τ2、信号接收端垂地投影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dj、信号接收端的高度hj、信号发射端的高度hT、零均值高斯随机变量χσ1和χσ2;获取雨衰Ar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测量区域总面积SALL、树木的数量m、各树木树冠的半径ri、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di、信号发射端的高度hT、各树木的高度hi计算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平均视距概率PLOS和平均非视距概率PNLOS;根据信号载频f、视距路损指数n1、非视距路损指数n2、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τ1、非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τ2、信号接收端垂地投影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dj、信号接收端的高度hj、信号发射端的高度hT、零均值高斯随机变量χσ1和χσ2计算信号接收端相对于信号发射端的视距路径损耗LLOSj和非视距路径损耗LNLOSj
建模单元,用于根据包括平均视距概率PLOS、平均非视距概率PNLOS、视距路径损耗LLOSj、非视距路径损耗LNLOSj、雨衰Ar在内的模型参数来构建路径损耗模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存储器和处理器可以通过总线或其它方式连接。存储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程序及模块,如上述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对应的程序/模块;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及模块,实现上述的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
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存储器可以为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非暂态存储器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其中,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随机存储记忆体、快闪存储器、硬盘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先后顺序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且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信号发射端的初始位置及以信号发射端为中心的测量区域;
S2,获取测量区域的总面积及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总视距面积/>与总非视距面积/>;所述步骤S2中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总非视距面积/>的获取方法为:
获取测量区域内树木的数量m、各树木树冠的半径、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信号发射端的高度/>、各树木的高度/>,/>
根据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信号发射端的高度/>、各树木的高度确定各树木顶端与信号发射端顶端所在直线与地面交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
根据各树木顶端与信号发射端顶端所在直线与地面交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各树木树冠的半径/>、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确定信号发射端相对于各树木的非视距面积/>,/>
根据信号发射端相对于各树木的非视距面积确定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总非视距面积/>,/>
S3,根据总视距面积和总非视距面积/>中至少一个模型参数及总面积/>确定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平均视距概率/>和平均非视距概率/>
S4,确定测量区域内信号接收端的初始位置,获取信号接收端相对于信号发射端的视距路径损耗和非视距路径损耗/>;所述步骤S4中信号接收端相对于信号发射端的视距路径损耗/>获取方法为,信号接收端相对于信号发射端的非视距路径损耗/>获取方法为,/>表示信号载频,/>、/>分别表示视距路损指数和非视距路损指数,/>、/>分别表示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和非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表示信号接收端垂地投影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表示信号接收端的高度,/>表示信号发射端的高度,/>表示信号接收端到信号发射端的距离,/>、/>表示零均值高斯随机变量;
S5,根据包括平均视距概率、平均非视距概率/>、视距路径损耗/>和非视距路径损耗/>在内的模型参数来构建路径损耗模型;所述步骤S5中模型参数还包括雨衰,路径损耗模型表示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平均非视距概率确定方法为,平均视距概率确定方法为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测量区域为半径为L的圆形区域。
4.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位置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信号发射端的初始位置及以信号发射端为中心的测量区域、测量区域内信号接收端的初始位置;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测量区域总面积、测量区域内树木的数量m、各树木树冠的半径、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信号发射端的高度/>、各树木的高度/>;获取信号载频/>、视距路损指数/>、非视距路损指数/>、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非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信号接收端垂地投影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信号接收端的高度/>、信号发射端的高度/>、零均值高斯随机变量/>和/>;获取雨衰/>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测量区域总面积、树木的数量m、各树木树冠的半径/>、各树木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信号发射端的高度/>、各树木的高度/>计算测量区域内信号发射端的平均视距概率/>和平均非视距概率/>;根据信号载频/>、视距路损指数/>、非视距路损指数/>、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非视距路损指数校正因子/>、信号接收端垂地投影点到信号发射端垂地投影点的距离/>、信号接收端的高度/>、信号发射端的高度/>、零均值高斯随机变量/>和/>计算信号接收端相对于信号发射端的视距路径损耗/>和非视距路径损耗/>
建模单元,用于根据包括平均视距概率、平均非视距概率/>、视距路径损耗、非视距路径损耗/>、雨衰/>在内的模型参数来构建路径损耗模型。
5.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存储于其上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
6.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
CN202111308122.3A 2021-11-05 2021-11-05 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6295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08122.3A CN114629578B (zh) 2021-11-05 2021-11-05 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08122.3A CN114629578B (zh) 2021-11-05 2021-11-05 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9578A CN114629578A (zh) 2022-06-14
CN114629578B true CN114629578B (zh) 2024-04-16

Family

ID=81896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08122.3A Active CN114629578B (zh) 2021-11-05 2021-11-05 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29578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78470A1 (ja) * 2006-12-26 2008-07-03 Nec Corporation 受信電界強度推定装置および受信電界強度推定プログラム
WO2012037643A1 (en) * 2010-09-13 2012-03-29 Blinq Wireles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channel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and managed adaptive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wireless backhaul
CN202634449U (zh) * 2012-02-15 2012-12-26 丽水学院 一种信道路损模型校正装置
CN103763715A (zh) * 2014-01-20 2014-04-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于多天线mimo 3d空心椭球的统计信道建模方法
CN105680936A (zh) * 2016-03-03 2016-06-15 西安工程大学 一种非直视紫外光通信单次散射过程路径损耗计算方法
CN105898773A (zh) * 2016-03-25 2016-08-24 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 传播模型的校正方法和系统
JP2016213835A (ja) * 2015-05-08 2016-12-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磁波伝搬経路の追跡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CN106992826A (zh) * 2017-03-31 2017-07-28 北京润科通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空地信道建模方法及装置
US9749873B1 (en) * 2016-12-06 2017-08-29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Estim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stimating 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wireless network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meters thereof
CN107396309A (zh) * 2017-07-12 2017-11-24 浙江农林大学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森林定位方法
JP2020031366A (ja) * 2018-08-23 2020-02-2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電波遮蔽損失の計算方法、計算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2333757A (zh) * 2020-10-15 2021-02-05 成都市以太节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测试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00458B1 (ko) * 2018-02-14 2022-05-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망 설계를 위한 환경 정보를 생성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DE112019001979T5 (de) * 2018-04-16 2021-01-07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Echtzeitausbreitungsanalyse für kommunikationssysteme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78470A1 (ja) * 2006-12-26 2008-07-03 Nec Corporation 受信電界強度推定装置および受信電界強度推定プログラム
WO2012037643A1 (en) * 2010-09-13 2012-03-29 Blinq Wireles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channel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and managed adaptive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wireless backhaul
CN202634449U (zh) * 2012-02-15 2012-12-26 丽水学院 一种信道路损模型校正装置
CN103763715A (zh) * 2014-01-20 2014-04-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于多天线mimo 3d空心椭球的统计信道建模方法
JP2016213835A (ja) * 2015-05-08 2016-12-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磁波伝搬経路の追跡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CN105680936A (zh) * 2016-03-03 2016-06-15 西安工程大学 一种非直视紫外光通信单次散射过程路径损耗计算方法
CN105898773A (zh) * 2016-03-25 2016-08-24 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 传播模型的校正方法和系统
US9749873B1 (en) * 2016-12-06 2017-08-29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Estim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stimating 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wireless network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meters thereof
CN106992826A (zh) * 2017-03-31 2017-07-28 北京润科通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空地信道建模方法及装置
CN107396309A (zh) * 2017-07-12 2017-11-24 浙江农林大学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森林定位方法
JP2020031366A (ja) * 2018-08-23 2020-02-2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電波遮蔽損失の計算方法、計算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2333757A (zh) * 2020-10-15 2021-02-05 成都市以太节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测试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andom Forests Based Path Loss Predic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Rongrong He等;《2020 IEE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全文 *
"基于最陡下降法的森林路径损耗模型研究";刘其康等;《信息化研究》;全文 *
"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损耗及对5G通信的影响";李茜茜;《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全文 *
"雾环境下非视距紫外光多次散射路径损耗分析";巩稼民等;《光通信研究》;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9578A (zh) 202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Overeem et al. Retrieval algorithm for rainfall mapping from microwave links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Gullón et al. Population synthesis of isolated neutron stars with magneto-rotational evolution
Meng et al. Empirical near ground path loss modeling in a forest at VHF and UHF bands
KR100288560B1 (ko) 도심지 협곡 모델에서 편파 효과를 고려한 전파의 전파특성 예측 방법
CN106332271B (zh) 一种干扰源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4629578B (zh) 一种林区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900658A (zh) 一种利用恒星观测数据校正光学成像卫星大气折射的方法
CN110097539A (zh) 一种在虚拟三维模型中截取图片的方法及装置
Apaydin et al. Matlab-based fem-parabolic-equation tool for path-loss calculations along multi-mixed-terrain paths [wireless corner]
Azevedo et al. A model to estimate the path loss in areas with foliage of trees
CN110989038A (zh) 一种近地面颗粒浓度估算方法及系统
Guo et al. A model with leaf area index and apple size parameters for 2.4 GHz radio propagation in apple orchards
US20230155422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data generation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CN113938895B (zh) 铁路无线信号的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744517B (zh) 音频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
Feng et al. A new ray tracing method based on piecewise conformal transformations
Plouhinec et al. 3D UTD modeling of a measured antenna disturbed by a dielectric circular cylinder in WBAN context
US20090210203A1 (en) Cell-planning method for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408919A (zh) 一种海域蒸发波导信道生成方法
Adegoke et al. Path loss prediction model for propagating radio wave in woodland
CN114531649A (zh) 信号源位置的定位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Lytaev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rabolic Equation Method and Longley–Rice Propagation Model
Le Palud Propagation modeling of VHF radio channel in forest environments
Međedović et al. Softwares for urban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modeling
CN117310716B (zh) 基于多波段雷达融合估测降水量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