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04149A - 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04149A
CN114604149A CN202210289054.9A CN202210289054A CN114604149A CN 114604149 A CN114604149 A CN 114604149A CN 202210289054 A CN202210289054 A CN 202210289054A CN 114604149 A CN114604149 A CN 1146041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connecting piece
axis
torsional
mag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890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04149B (zh
Inventor
韩课
蔡泽亮
夏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any Heavy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any Heavy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any Heavy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any Heavy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8905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041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04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0414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7163 priority patent/WO2023179271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04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041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0Seat suspension devices
    • B60N2/52Seat suspension devices using fluid means
    • B60N2/522Seat suspension devices using fluid means characterised by dampe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0Seat suspension devices
    • B60N2/506Seat guided by rods
    • B60N2/508Scissors-like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0Seat suspension devices
    • B60N2/52Seat suspension devices using fluid means
    • B60N2/527Seat suspension devices using fluid means using liqu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设置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平衡架,用于阻碍平衡架沿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摆动的扭转阻尼器,以及设置在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之间的垂向减振装置。当座椅绕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产生扭转振动时,平衡架随之摆动,此时扭转阻尼器可以抑制平衡架沿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摆动,从而对座椅扭转进行减振。当座椅在竖直方向产生上下振动时,通过垂向减振装置可以对座椅进行竖直方向减振。从而适应复杂恶劣的工况或路况等,减小座椅的扭转振动和垂向振动,为驾驶员提供更好的乘坐体验,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驾驶环境。

Description

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工程机械如挖掘机等的工况一般较为复杂,作业环境较为恶劣。座椅是驾驶员与车体的直接接触面,在车辆行驶或工作过程中,车体的振动会通过座椅传递到人体,引起人体振动,导致驾驶员疲劳。因此,座椅的舒适度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人身安全。
目前,工程机械座椅减振系统主要采用剪式结构,并布置横向螺旋弹簧及斜向阻尼杆。这样,通过剪式结构上下运动,以及弹簧和阻尼杆拉伸运动,从而实现对座椅上下振动进行缓冲减振。但是,现有工程机械座椅减振系统只能实现垂向减振,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感较差。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工程机械座椅减振系统只能实现垂向减振,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感较差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工程机械座椅减振系统只能实现垂向减振,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感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座椅减振系统,包括:
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座椅主体;
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沿所述座椅主体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
平衡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平衡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摆动,且所述平衡架能够沿第一轴线和/或第二轴线摆动;其中,所述第一轴线沿所述座椅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轴线沿所述座椅主体的宽度方向设置;
至少一对扭转阻尼器,其中一个所述扭转阻尼器用于阻碍所述平衡架沿所述第一轴线摆动,另一个所述扭转阻尼器用于阻碍所述平衡架沿所述第二轴线摆动;
垂向减振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之间,所述垂向减振装置用于阻碍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件沿所述座椅主体的高度方向运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座椅减振系统,所述垂向减振装置包括:
剪式伸缩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之间,所述剪式伸缩结构包括交叉设置且相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滑动连接;
扭转减振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铰接位置处,所述扭转减振器用于阻碍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进行相对转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座椅减振系统,所述扭转减振器包括:
定子组件和设置在所述定子组件内的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和所述定子组件转动连接,所述转子组件和所述定子组件二者之一与所述第一连杆相连接、另一者与所述第二连杆相连接,且所述转子组件和所述定子组件之间设有用于容纳阻尼液的第一间隙;
第一磁体,凸出设置在所述转子组件的外壁且伸入所述第一间隙中,以使所述第一磁体能够在所述阻尼液中运动,且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定子组件之间设有供所述阻尼液通过的流道;
第二磁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定子组件的内壁,且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之间产生磁斥力。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座椅减振系统,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中至少一者为电磁铁。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座椅减振系统,所述定子组件包括第一外壳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内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磁体的卡槽。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座椅减振系统,所述扭转阻尼器包括:
第二外壳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内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外壳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外壳之间设有用于容纳阻尼液的第二间隙;
凸起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的外壁且伸入所述第二间隙中,以使所述第二转轴能够带动所述凸起部在所述阻尼液中运动,且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外壳之间设有供所述阻尼液通过的流道。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座椅减振系统,所述扭转阻尼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上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凸起部相抵接,以阻止所述凸起部继续运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座椅减振系统,所述平衡架包括:
第一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
第二支架,通过一对所述扭转阻尼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其中一个所述扭转阻尼器的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外壳二者之一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接、另一者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接,另一个所述扭转阻尼器的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外壳二者之一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接、另一者与所述第一支架相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座椅,包括座椅主体和与所述座椅主体相连接的座椅减振系统,所述座椅减振系统设置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减振系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作业机械,包括车体和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座椅,所述座椅设置为如上所述的座椅。
本发明提供的座椅减振系统,包括:沿座椅主体高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座椅主体;平衡架,设置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平衡架用于带动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第二连接件摆动,且平衡架能够沿第一轴线和/或第二轴线摆动,其中,第一轴线沿座椅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轴线沿座椅主体的宽度方向设置;至少一对扭转阻尼器,其中一个扭转阻尼器用于阻碍平衡架沿第一轴线摆动,另一个扭转阻尼器用于阻碍平衡架沿第二轴线摆动;垂向减振装置,设置在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之间,垂向减振装置用于阻碍第二连接件相对于第三连接件沿座椅主体的高度方向运动。
如此设置,当座椅绕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产生扭转振动时,平衡架随之摆动,此时扭转阻尼器可以抑制平衡架沿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摆动,从而对座椅扭转进行减振。当座椅在竖直方向产生上下振动时,通过垂向减振装置可以对座椅进行竖直方向减振。从而适应复杂恶劣的工况或路况等,减小座椅的扭转振动和垂向振动,为驾驶员提供更好的乘坐体验,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驾驶环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程机械座椅减振系统只能实现垂向减振,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感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座椅减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座椅减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座椅减振系统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扭转阻尼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A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扭转减振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是图7中B-B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扭转减振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是图9中C-C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扭转减振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三;
附图标记:
1: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3:第三连接件;4:第一轴线;5:第二轴线;6:扭转阻尼器;7: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第一端;10:第二端;11:扭转减振器;12: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
111:第一外壳;112:固定环;113:第一转轴;114:第一间隙;115:第一磁体;116:第二磁体;117:线圈;118:第一油封;119:第一轴承;
61:第二外壳;62:第二转轴;63:第二间隙;64:凸起部;65:限位凸起;66:第二油封;67:第二轴承;
100:座椅主体;200:座椅减振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至图11描述本发明的座椅减振系统。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减振系统,包括第一连接件1,第二连接件2,第三连接件3,平衡架,至少一对扭转阻尼器6,以及垂向减振装置。具体来说,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连接件1、第二连接件2和第三连接件3沿座椅主体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例如,三个连接件可设计为板式结构,便于加工制造。其中,第一连接件1用于连接座椅主体,平衡架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2之间,垂向减振装置设置在第二连接件2和第三连接件3之间。第三连接件3可作为安装底板,用于连接驾驶室内的安装座等。
如图3所示,平衡架用于带动第一连接件1相对于第二连接件2摆动,且平衡架能够沿第一轴线4和/或第二轴线5摆动。其中一个扭转阻尼器6用于阻碍平衡架沿第一轴线4摆动,另一个扭转阻尼器6用于阻碍平衡架沿第二轴线5摆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轴线4沿座椅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轴线5沿座椅主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垂向减振装置则用于阻碍第二连接件2相对于第三连接件3沿座椅主体的高度方向运动。
如此设置,当座椅在XY所在平面产生扭转振动时,例如车辆左右转弯或处于斜坡等,平衡架随之摆动,释放座椅绕X轴和Y轴的转动自由度。此时,沿X向和Y向的扭转阻尼器6就会阻碍平衡架沿第一轴线4和第二轴线5摆动,对座椅扭转进行减振,以对工程机械工作过程中的扭转振动起到抑制作用。当座椅在Z轴所在竖直方向产生上下振动时,例如路面或施工场地起伏不平等,通过垂向减振装置可以对座椅进行竖直方向减振。
从而通过该减振系统可对座椅进行绕X向和Y向以及沿Z向减振,使得车辆能够适应复杂恶劣的工况或路况等,减小座椅的扭转振动和垂向振动,为驾驶员提供更好的乘坐体验,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驾驶环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程机械座椅减振系统只能实现垂向减振,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感较差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以如图2所示的座椅减振系统的摆放位置来说,图中X轴方向为座椅主体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为座椅主体的宽度方向,Z轴方向为座椅主体的高度方向。
本发明实施例中,垂向减振装置包括剪式伸缩结构和扭转减振器11。如图4所示,剪式伸缩结构设置在第二连接件2和第三连接件3之间。剪式伸缩结构包括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8,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8交叉设置且相铰接。第一连杆7的第一端9与第三连接件3转动连接,第一连杆7的第二端10与第二连接件2滑动连接。第二连杆8的第一端9与第二连接件2转动连接,第二连杆8的第二端10与第三连接件3滑动连接。例如,两个连杆的第一端9可通过转轴与两个连接板相铰接。两个连杆的第二端10可沿设置在两个连接板上的轨道做直线运动,从而使得剪式伸缩结构能够随第二连接件2上下运动。
一般地,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8的中部设置铰接点,扭转减振器11设置在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8的铰接位置处。且扭转减振器11用于阻碍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8进行相对转动。其中,剪式伸缩结构的数量不限,图中所示为两个剪式伸缩结构,每个剪式伸缩结构铰接点处均设有扭转减振器11。这样设置,通过在剪式伸缩结构的中心位置增加扭转减振器11,将座椅的垂向运动转化为扭转减振器11的旋转运动。利用扭转减振器11衰减扭转振动,从而通过剪式伸缩结构转化为对座椅系统进行Z向减振。需要说明的是,以如图4所示的座椅减振系统的摆放位置来说,图中左端为连杆的第一端9,右端为连杆的第二端10。
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扭转减振器11包括定子组件,转子组件,第一磁体115,以及第二磁体116。如图7所示,转子组件设置在定子组件内,具体地,转子组件包括第一转轴113。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可通过第一轴承119转动连接。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二者之一与第一连杆7相连接,另一者与第二连杆8相连接。从而在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8发生相对转动时,能够带动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同步进行相对转动。并且,如图10所示,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之间设有用于容纳阻尼液的第一间隙114。其中,阻尼液选择粘性大的液体,例如可选用硅油。此外,为了防止阻尼液泄漏,可在端部安装第一油封118,以起到密封作用。
如图8所示,第一磁体115凸出设置在转子组件的外壁且伸入第一间隙114中,以使第一磁体115能够在阻尼液中运动。其中,第一磁体115与转子组件可为一体结构,也可为分体结构再组装。并且,第一磁体115与定子组件之间设有供阻尼液通过的流道,以在转动时阻尼液能够进行流动,从而产生阻尼力。第一磁体115的数量可设置为两个,对称设置在转子组件上。当然,第一磁体115不仅限于两个,其数量和结构形式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具体确定。
第二磁体116固定设置在定子组件的内壁,且第一磁体115和第二磁体116之间产生磁斥力。具体地,如图7所示,第二磁体116设置为两个,分别位于第一磁体115的两侧,且对称设置在定子组件上。第一磁体115远离第一转轴113中心的一端设置为N极,第二磁体116靠近第一转轴113中心的一端设置为N极,以在两个磁体之间产生相斥力,相当于产生弹簧的效果。
具体地,图7所示为扭转减振器11的初始状态示意图。此时,转子组件在两侧磁斥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刚度为零。当转子组件转动时,一侧的斥力就会大于另一侧的斥力,产生回复力。图9所示为座椅处于初始位置时扭转减振器11的内部状态示意图。此时,减振器产生较小的回复力,使得转子组件在磁斥力和座椅重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图11所示为驾驶员坐上座椅时扭转减振器11的内部状态示意图。此时,减振器产生较大的回复力,使得转子组件在磁斥力和座椅及人体重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当驾驶员坐上座椅后,受到外部Z向作用力进行上下振动时,就会破坏图11所示的平衡状态,将座椅垂向运动转化为扭转减振器11的旋转运动。此时,转子组件转动,带动第一磁体115在阻尼液中运动,使得阻尼液在第一间隙114中流动,产生阻尼力,进而衰减扭转振动。这样,通过扭转减振器11实现了对座椅系统进行Z向减振。也就是说,在图11所示位置时,扭转减振器11的刚度为垂向减振系统的刚度。
如此设置,通过磁体之间的相斥力产生弹簧的作用效果,并结合磁体在阻尼液中运动产生阻尼力,相当于构成一个弹簧阻尼减振器,集传统弹簧和阻尼杆的作用于一体。其结构简洁,形成模块化组装,便于装配,简化了安装步骤,使用方便。而且由于磁体之间的相斥力为非线性关系,则扭转减振器11的刚度为非线性变化,可通过对磁体的结构进行设计,实现减振器的刚度非线性设计需求。
进一步地,第一磁体115和第二磁体116中至少一者为电磁铁。例如,第二磁体116为永磁体。第一磁体115为电磁铁,包括磁体和缠绕在磁体外的线圈117。线圈117通电后,第一磁体115周围产生磁场,与第二磁体116的磁场形成相斥力,产生弹簧刚度的效果。这样设置,通过改变线圈117的电流值可以改变第一磁体115的磁场强度,从而改变磁体间的斥力,相当于改变扭转减振器11的刚度,进而改变座椅系统的平衡位置及固有频率,可针对不同驾驶人员及工况等进行调节,实现扭转减振器11刚度可调,应用更加灵活多便。
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定子组件包括第一外壳111和设置在第一外壳111内的固定环112,固定环112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二磁体116的卡槽。这样设置,通过固定环112可对第二磁体116进行安装、定位,便于装配。
本发明实施例中,扭转阻尼器6包括第二外壳61,第二转轴62,以及凸起部64。如图5所示,第二转轴62设置在第二外壳61内,且第二转轴62和第二外壳61转动连接,例如可通过第二轴承67转动连接。第二转轴62和第二外壳61之间设有用于容纳阻尼液的第二间隙63,凸起部64设置在第二转轴62的外壁且伸入第二间隙63中。当第二转轴62转动时,能够带动凸起部64在阻尼液中运动。并且,凸起部64与第二外壳61之间设有供阻尼液通过的流道,从而阻尼液在第二间隙63流动时,产生阻尼力。具体地,可在凸起部64与第二外壳61之间预留间隙,以形成阻尼液流道。或者,可直接在凸起部64上设置通孔,以供阻尼液经由通孔流动。如图6所示,为了防止阻尼液泄漏,可在端部设置第二油封66,以起到密封作用,形成存储阻尼液的密闭空间。阻尼液应选择粘性大的液体,例如可选用硅油。此外,凸起部64的数量及结构形式不限,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而定。凸起部64与第二转轴62可一体设置,也可分体设置。
具体地,如图3所示,沿X向和Y向分别设置扭转阻尼器6,例如分别设置两个,其数量不限,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具体确定。第一连接件1和平衡架二者之一与第二外壳61固定连接,另一者与第二转轴62固定连接。平衡架和第二连接件2二者之一与第二外壳61固定连接,另一者与第二转轴62固定连接。例如,对于沿Y向设置的扭转阻尼器6,第一连接件1与第二外壳61固定连接,平衡架与第二转轴62固定连接。对于沿X向设置的扭转阻尼器6,平衡架与第二转轴6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2与第二外壳61固定连接。
当第一连接件1带动平衡架绕X向、Y向转动时,扭转阻尼器6中的第二转轴62随之转动,带动凸起部64在阻尼液中运动,以使阻尼液在第二间隙63中流动,产生阻尼力,吸收振动能量,从而减小扭转振动,实现对座椅绕X向和Y向扭转进行减振。
进一步地,扭转阻尼器6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外壳61的内壁上的限位凸起65,限位凸起65与凸起部64相抵接,以阻止凸起部64继续运动。具体地,如图5所示,凸起部64的两侧均设有限位凸起65。这样设置,使得第二转轴62在一定范围内转动,相当于限制了平衡架的摆动角度,从而防止座椅产生较大的摆动角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平衡架包括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第一支架12可为两个,对称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件2上,以使第二连接件2通过第一支架12与扭转阻尼器6相连接。第二支架13可设置为环状,位于两个第一支架12之间。如图3所示,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为多边形结构。当然,平衡架的结构不限,也可设置为圆弧形等形状,或者使用陀螺仪结构等,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要求而定。
第二支架13分别通过扭转阻尼器6与第一连接件1和第一支架12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支架13二者之一与第二外壳61相连接,另一者与第二转轴62相连接。第二支架13和第一支架12二者之一与第二外壳61相连接,另一者与第二转轴62相连接。例如,对于沿Y向设置的扭转阻尼器6,第一连接件1与第二外壳61相连接,第二支架13与第二转轴62相连接。对于沿X向设置的扭转阻尼器6,第二支架13与第二转轴62相连接,第一支架12与第二外壳61相连接。
如图3所示,当座椅带动第一连接件1绕X向转动时,扭转阻尼器6的第二转轴62同步转动。此时,凸起部64在阻尼液中运动,以使阻尼液流动,产生阻尼力,对座椅绕X向的扭转进行减振。当座椅带动第一连接件1绕Y向转动时,扭转阻尼器6的第二转轴62同步转动。此时,凸起部64在阻尼液中运动,以使阻尼液流动,产生阻尼力,对座椅绕Y向的扭转进行减振。此外,座椅重心通过平衡架中心,形成陀螺结构,若工程机械处于非平面位置时,座椅表面可保持水平状态。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座椅减振系统,具体包括第一连接件1,平衡架,扭转阻尼器6,第二连接件2,剪式伸缩结构,扭转减振器11,以及第三连接件3等。通过设置平衡架释放了座椅绕X向及Y向的自由度,并增设扭转阻尼器6对该方向扭转进行减振,以对工程机械在工作过程中的扭转振动起到缓冲抑制作用。并且,扭转阻尼器6设有限位结构,可避免工程机械处于斜坡时,座椅平面形成过大的摆角。同时,通过在剪式伸缩结构铰接点处设置扭转减振器11,将座椅Z向直线运动转化为扭转减振器11的扭转运动。而扭转减振器11中,通过磁铁间的斥力产生弹簧的作用效果,并结合旋转凸起部64带动阻尼液流动产生的阻尼力,以对座椅系统进行Z向减振。从而实现XYZ多个方向的减振功能,大大提高了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感。而且,扭转减振器11体积小,可实现模块化组装。此外,通过改变线圈117的电流,可改变扭转减振器11的刚度,以满足不同人体体重及工况需求。
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座椅进行描述,下文描述的座椅与上文描述的座椅减振系统可相互对应参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如图1所示,包括座椅主体100和与座椅主体100相连接的座椅减振系统200,该座椅减振系统200设置为如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座椅减振系统。如此设置,当座椅绕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产生扭转振动时,平衡架随之摆动,此时扭转阻尼器6可以抑制平衡架沿第一轴线4和第二轴线5摆动,实现对座椅扭转进行减振。当座椅在竖直方向产生上下振动时,通过垂向减振装置可以对座椅进行竖直方向减振。从而适应复杂恶劣的工况或路况等,减小座椅的扭转振动和垂向振动,为驾驶员提供更好的乘坐体验,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驾驶环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程机械座椅减振系统只能实现垂向减振,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感较差的问题。该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和上述座椅减振系统的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大致类似,故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作业机械进行描述,下文描述的作业机械与上文描述的座椅可相互对应参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作业机械,具体地,作业机械例如为挖掘机等。该作业机械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座椅,该座椅设置为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座椅。如此设置,当座椅绕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产生扭转振动时,平衡架随之摆动,此时扭转阻尼器6可以抑制平衡架沿第一轴线4和第二轴线5摆动,实现对座椅扭转进行减振。当座椅在竖直方向产生上下振动时,通过垂向减振装置可以对座椅进行竖直方向减振。从而适应复杂恶劣的工况或路况等,减小座椅的扭转振动和垂向振动,为驾驶员提供更好的乘坐体验,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驾驶环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程机械座椅减振系统只能实现垂向减振,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感较差的问题。该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和上述座椅的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大致类似,故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座椅主体;
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沿所述座椅主体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
平衡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平衡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摆动,且所述平衡架能够沿第一轴线和/或第二轴线摆动;其中,所述第一轴线沿所述座椅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轴线沿所述座椅主体的宽度方向设置;
至少一对扭转阻尼器,其中一个所述扭转阻尼器用于阻碍所述平衡架沿所述第一轴线摆动,另一个所述扭转阻尼器用于阻碍所述平衡架沿所述第二轴线摆动;
垂向减振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之间,所述垂向减振装置用于阻碍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件沿所述座椅主体的高度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向减振装置包括:
剪式伸缩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之间,所述剪式伸缩结构包括交叉设置且相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滑动连接;
扭转减振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铰接位置处,所述扭转减振器用于阻碍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进行相对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减振器包括:
定子组件和设置在所述定子组件内的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和所述定子组件转动连接,所述转子组件和所述定子组件二者之一与所述第一连杆相连接、另一者与所述第二连杆相连接,且所述转子组件和所述定子组件之间设有用于容纳阻尼液的第一间隙;
第一磁体,凸出设置在所述转子组件的外壁且伸入所述第一间隙中,以使所述第一磁体能够在所述阻尼液中运动,且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定子组件之间设有供所述阻尼液通过的流道;
第二磁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定子组件的内壁,且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之间产生磁斥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中至少一者为电磁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组件包括第一外壳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内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磁体的卡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阻尼器包括:
第二外壳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内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外壳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外壳之间设有用于容纳阻尼液的第二间隙;
凸起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的外壁且伸入所述第二间隙中,以使所述第二转轴能够带动所述凸起部在所述阻尼液中运动,且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外壳之间设有供所述阻尼液通过的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阻尼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上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凸起部相抵接,以阻止所述凸起部继续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架包括:
第一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
第二支架,通过一对所述扭转阻尼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其中一个所述扭转阻尼器的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外壳二者之一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接、另一者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接,另一个所述扭转阻尼器的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外壳二者之一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接、另一者与所述第一支架相连接。
9.一种座椅,包括座椅主体和与所述座椅主体相连接的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减振系统设置为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减振系统。
10.一种作业机械,包括车体和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设置为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
CN202210289054.9A 2022-03-22 2022-03-22 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 Active CN1146041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89054.9A CN114604149B (zh) 2022-03-22 2022-03-22 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
PCT/CN2023/077163 WO2023179271A1 (zh) 2022-03-22 2023-02-20 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89054.9A CN114604149B (zh) 2022-03-22 2022-03-22 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04149A true CN114604149A (zh) 2022-06-10
CN114604149B CN114604149B (zh) 2023-09-26

Family

ID=81865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89054.9A Active CN114604149B (zh) 2022-03-22 2022-03-22 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04149B (zh)
WO (1) WO202317927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91787A (zh) * 2022-07-14 2022-10-18 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磁悬浮垫及床
WO2023179271A1 (zh) * 2022-03-22 2023-09-28 上海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74735A1 (en) * 2003-02-18 2004-09-02 National Seating Company, Inc. Vehicle seating system with improved vibration isolation
CN204327838U (zh) * 2014-12-10 2015-05-13 上海弗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阻尼器
CN207631033U (zh) * 2017-12-03 2018-07-20 华东交通大学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半主动座椅减振系统
CN111169335A (zh) * 2020-01-06 2020-05-19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可调节汽车座椅装置
CN113352968A (zh) * 2021-07-15 2021-09-07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
CN114060454A (zh) * 2021-11-17 2022-02-18 同济大学 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转子惯性式抗侧滚动力吸振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514030T1 (de) * 2003-02-18 2011-07-15 Nat Seating Company Inc Fahrzeugsitzsystem mit verbesserter vibrationsisolierung
DE102013110927B4 (de) * 2013-10-01 2020-09-03 Grammer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oder Fahrzeugkabine mit einer Federungseinrichtung und Nutzkraftfahrzeug
CN106080319A (zh) * 2016-06-20 2016-11-09 华东交通大学 基于磁流变液转动阻尼器的座椅垂向减振系统
CN114604149B (zh) * 2022-03-22 2023-09-26 上海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
CN115946588A (zh) * 2023-01-04 2023-04-11 上海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减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座椅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74735A1 (en) * 2003-02-18 2004-09-02 National Seating Company, Inc. Vehicle seating system with improved vibration isolation
CN204327838U (zh) * 2014-12-10 2015-05-13 上海弗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阻尼器
CN207631033U (zh) * 2017-12-03 2018-07-20 华东交通大学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半主动座椅减振系统
CN111169335A (zh) * 2020-01-06 2020-05-19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可调节汽车座椅装置
CN113352968A (zh) * 2021-07-15 2021-09-07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
CN114060454A (zh) * 2021-11-17 2022-02-18 同济大学 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转子惯性式抗侧滚动力吸振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79271A1 (zh) * 2022-03-22 2023-09-28 上海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
CN115191787A (zh) * 2022-07-14 2022-10-18 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磁悬浮垫及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9271A1 (zh) 2023-09-28
CN114604149B (zh) 202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04149A (zh) 座椅减振系统、座椅及作业机械
KR100294480B1 (ko) 운전실 부착 작업기
KR101554717B1 (ko) 낮은 고유 진동수를 가지는 진동 절연 시스템
KR100331934B1 (ko) 자기스프링을구비한진동기구
JP2000234649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ユニット
JP4177327B2 (ja) 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支持装置
JP2017100697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H0244583Y2 (zh)
CN112726863A (zh) 一种新型井状建筑用阻尼装置
RU2281864C1 (ru) Сиденье оператора самоходной техники
JP2012141005A (ja) 制振システム
JP2020085107A (ja) 対象物支持装置
CN211930417U (zh) 一种底座可调的三相异步电动机
JPH06211463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10474435U (zh) 一种喷杆减振稳定装置
JP2803870B2 (ja) ロールダンパ装置
JP6883333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
KR20100033350A (ko) 낮은 고유 진동수를 가지는 진동 절연 시스템
JP3605176B2 (ja) 上下方向アクティブ制振装置
CN112982705B (zh) 双向剪切型惯质阻尼器
JPH03200417A (ja) ロールダンパ装置
CN217623946U (zh) 悬挂机构及三轮车
CN217598769U (zh) 悬挂装置及车辆
JPH09133180A (ja) 構造物制振装置の重錘支持構造
JP2006087552A (ja) 電動車椅子の防振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