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83415A - 电池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83415A
CN114583415A CN202210396332.0A CN202210396332A CN114583415A CN 114583415 A CN114583415 A CN 114583415A CN 202210396332 A CN202210396332 A CN 202210396332A CN 114583415 A CN114583415 A CN 1145834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battery
insulating layer
insulating
electrod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963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83415B (zh
Inventor
杨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9633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8341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83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834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834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834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orrosion;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86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inside the batteries, e.g. incorrect connections of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公开了电池及电子装置。电池包括金属壳体、电极组件、极柱组件、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金属壳体设有收容腔。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及隔离膜。极柱组件的极柱从收容腔伸出金属壳体,其包括位于收容腔内的第一部分。第一极耳连接第一极片与极柱组件。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极耳的投影与第一部分的投影不重叠。第二极耳连接第二极片与金属壳体。第一绝缘胶包括第一绝缘层与第一粘接层。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设于电极组件朝向极柱的一端,第一绝缘层通过第一粘接层粘接于第一极耳和/或第二极耳。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绝缘层与第一部分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该电池可以降低第二极片与极柱接触的风险。

Description

电池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池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是一种将外界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并储存于其内部,以在需要的时刻对外部装置(如便携式电子装置)进行供电的装置。
有些电池包括可导电的金属壳体、电极组件、极柱、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其中,电极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隔离膜;该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的极性相反,两者之间设有隔离膜进行分隔。极柱的一端位于壳体内,另一端伸出至壳体之外。第一极耳的一端与第一极片连接,另一端与该极柱连接,以使极柱构成该电池的一极;第二极耳的一端与第二极片连接,另一端与壳体连接,以使壳体构成该电池的另一极;由此,该电池可通过极柱和壳体而与外部的负载连接。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极柱的一端位于壳体内,当电极组件因受到外部的冲击等因素而相对金属壳体活动时,电极组件中的第二极片可能会与极柱接触,进而导致该电池短路。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电池及电子装置,以降低第二极片与极柱接触的风险。
本申请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包括金属壳体、电极组件、极柱组件、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金属壳体设有收容腔。电极组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隔离膜。极柱组件包括极柱,所述极柱从所述收容腔内伸出所述金属壳体外,所述极柱凸出于所述金属壳体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极柱包括位于所述收容腔内的第一部分与伸出所述收容腔的第二部分,所述极柱组件与所述金属壳体之间绝缘。第一极耳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极柱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极耳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投影不重叠。第二极耳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所述第二极片与所述金属壳体。第一绝缘胶包括第一绝缘层与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设于所述电极组件朝向所述极柱的一端,所述第一绝缘层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粘接于所述第一极耳和/或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除壳体、电极组件、极柱、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之外,还另包括第一绝缘胶;该第一绝缘层在沿第一方向的投影与极柱第一部分沿第一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如此,当电池受到冲击,致使电极组件相对金属壳体朝向极柱活动时,第一绝缘层将至少部分位于电极组件与极柱之间,以隔离极柱的至少部分,进而可以降低极柱中被隔离的部分与电极组件接触的风险,从而降低极柱与第二极片短路的风险。即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可以降低第二极片与极柱接触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分别与所述第一极耳及所述第二极耳粘接。沿第二方向,所述极柱位于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之间,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电池的厚度方向之间两两垂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投影内。
如此,当电池受到冲击,致使电极组件相对金属壳体朝向极柱活动时,第一绝缘层将至少部分位于电极组件与极柱之间,并隔离极柱,进而可以降低极柱与电极组件接触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具有沿所述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极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上,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部分、所述极柱与所述第二表面依次设置,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极柱组件之间,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述第二部分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极柱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三部分连接所述极柱组件。所述第二极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部分、第五部分以及第六部分,所述第四部分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上,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述第四部分、所述极柱与所述第二表面依次设置,所述第五部分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金属壳体之间,所述第六部分连接所述金属壳体。所述第一绝缘层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分别与所述第二部分及所述第五部分粘接。
如此,第一极耳的第二部分与第二极耳的第五部分为第一绝缘胶提供了依附的基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粘接于所述第二部分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五部分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
如此,第一绝缘层不仅可以对极柱与电极组件起到隔离作用,还可以对第一极耳与金属壳体起到隔离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绝缘胶,所述第二绝缘胶包括第二绝缘层与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二绝缘层通过所述第二粘接层粘接于所述第二部分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五部分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
如此,第二绝缘层可以对第一极耳与电极组件起到隔离作用,还可以对第二极耳与电极组件起到隔离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三绝缘胶,所述第三绝缘胶包括第三绝缘层与设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的第三粘接层。所述第三绝缘层通过所述第三粘接层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
由于在电解液裸露于空气或电解液过热等特殊的条件下,电解液中可能会产生酸性物质,如氢氟酸,进而会腐蚀第二集流体;上述第三绝缘胶的设置则可以覆盖第二集流体的至少部分区域,从而降低第二集流体受腐蚀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绝缘层与所述第一绝缘层为一体。
如此,该电池在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一道贴胶工艺即可以完成上述第一绝缘胶与第三绝缘胶的贴胶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还包括第四绝缘胶,所述第四绝缘胶包括第四绝缘层与设于所述第四绝缘层上的第四粘接层。所述第四绝缘层通过所述第四粘接层设于所述第二表面。
由于在电解液裸露于空气或电解液过热等特殊的条件下,电解液中可能会产生酸性物质,如氢氟酸,进而会腐蚀第二集流体;上述第四绝缘胶的设置则可以覆盖第二集流体的至少部分区域,从而降低第二集流体受腐蚀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卷绕设置。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表面的第二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二集流体具有沿卷绕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边与第四边。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二集流体的表面;和/或,所述第四边位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四边两侧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所述第四绝缘层固定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体为铜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壳体为方形的壳体。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上述的电池。
由于包括上述的电池,因此该电子装置也可以降低其内电池中第二极片与极柱接触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池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电池沿A-A线的剖视图,并另外体现了第一绝缘胶与极柱组件;
图4为图1中电池沿B-B线的剖视图;
图4A为图4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电池沿C-C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2中第一极片于展平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第二极片于展平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电池隐藏金属壳体后沿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电池隐藏金属壳体后沿第二表面指向第一表面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电池内第一绝缘胶的构造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电池内第二绝缘胶的构造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电池内第三绝缘胶的构造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电池内第四绝缘胶的构造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剖视图;
图15为本申请其中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一个方向的剖视图,并另外体现了第一绝缘胶与极柱组件;
图16为图15电池的一个方向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5电池的另一个方向的剖视图;
图18为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固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安装”包括焊接、螺接、卡接、粘合等方式将某一元件或装置固定或限制于特定位置或地方,所述元件或装置可在特定位置或地方保持不动也可在限定范围内活动,所述元件或装置固定或限制于特定位置或地方后可进行拆卸也可不能进行拆卸,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5,其分别示出了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的立体示意图,该电池1沿图示A-A线的剖视图、该电池1沿图示A-A线剖视并体现第一绝缘胶600与极柱组件300、该电池1于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该电池1沿图示B-B线的剖视图,以及该电池沿图示C-C线的剖视图,该电池1包括金属壳体100、电极组件200、可导电的极柱组件300、第一极耳400、第二极耳500以及第一绝缘胶600。其中,金属壳体100为该电池1中其余部件的安装基体,其设有收容腔101。电极组件200收容于上述收容腔101,其包括第一极片210、第二极片220以及隔离膜230,该第一极片210与第二极片220之间设有隔离膜230。极柱组件300与金属壳体100之间绝缘,该极柱组件300包括极柱310;极柱310包括位于收容腔101的第一部分314与伸出所述收容腔的第二部分315。第一极耳400位于收容腔101内,其连接第一极片210与极柱组件300。第二极耳500位于收容腔101内,其连接第二极片220与金属壳体100。第一绝缘胶600包括第一绝缘层与设于第一绝缘层的第一粘接层。上述第一极耳400与第二极耳500设于电极组件200朝向极柱310的一端,第一绝缘层610通过该第一粘接层粘接于第一极耳400和/或第二极耳500,在图示第一方向X上,第一绝缘层610的投影与上述第一部分314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文件中所述的“第一方向”意为,上述极柱310凸出金属壳体100的方向;由于金属壳体100设有供极柱310穿过的通口,因此第一方向X亦是该通口的一端指向另一端所确定的方向;另外,本申请文件提及的厚度方向Z是指该电池1的厚度方向,其与上述第一方向X垂直。
接下来,以该电池1为锂离子电池为例,依次对上述金属壳体100、电极组件200、极柱组件300、第一极耳400、第二极耳500以及第一绝缘胶600作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该电池1亦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电池,如钠离子电池。
对于上述金属壳体100,请具体参阅图4与图5,同时结合其他附图,金属壳体100是该电池1的安装结构,同时也构成该电池1的外保护元件,其设有收容腔101,以用于收容上述电极组件200、极柱组件300的部分、第一极耳400、第二极耳500以及未示出的电解液。本实施例中,金属壳体100为方形的壳体,其包括基壳110与盖120。其中,基壳110呈无顶的盒状结构,盖120设于基壳110敞口的一端,并封堵上述敞口;如此,该基壳110与盖120则共同限定出上述收容腔101。可选地,金属壳体100为底面呈矩形或圆角矩形的柱状结构;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金属壳体100亦可以是正方体状、棱柱状、圆柱状等其他任意的形状。
金属壳体100包括第一壁部111,该第一壁部111安装有上述的极柱组件300。另外,该金属壳体100还设有贯通的注液孔102,以及封堵该注液孔102的密封塞130;其中,注液孔102用于在该电池1制造的过程中注入电解液,密封塞130则用于在注液完成之后对注液孔102进行密封。
对于上述电极组件200,请具体参阅图2,同时结合图4与图5,电极组件200是该电池1进行充放电的核心元件,其包括第一极片210、第二极片220与隔离膜230。其中,第一极片210与第二极片220的极性相反,两者之间设有隔离膜230以进行分隔。本实施例中,该电极组件200为卷绕式结构;具体地,上述第一极片210、第二极片220与隔离膜230层叠设置,该电极组件200整体卷绕设置成端部(或界面)呈图2所示长圆形的柱状结构,从而便于收容于上述收容腔101。该电极组件200的厚度方向、上述金属壳体100的厚度方向与该电池1的厚度方向Z一致。
接下来,第一极片210为正极极片,第二极片为负极极片为例,依次对该第一极片210、第二极片220与隔离膜230作出说明;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极片210亦可以为负极极片,相应地,第二极片220为正极极片。
请参阅图6,其示出了第一极片210于展平状态下的示意图,同时结合图2,第一极片210包括第一集流体211与第一活性材料层212。第一集流体211是用于承托第一活性材料层212的基础材料层,其亦是第一极片210中电子移动的载体。第一集流体211整体呈矩形形状,其具有相对的第一边2101与第二边2102;该第一集流体211绕第一边2101卷绕设置。可选地,第一集流体211为铝箔;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集流体211亦可以为其他合适的金属箔材;例如镍箔。第一活性材料层212则设于第一集流体211表面,其是锂离子嵌入或脱出的载体。第一活性材料层212包括正极活性材料。
请参阅图7,其示出了该第二极片220于展平状态下的示意图,同时结合图2,第二极片220包括第二集流体221以及第二活性材料层222。第二集流体221是用于承托第二活性材料层222的基础材料层,其亦是第二极片220中电子移动的载体。第二集流体221整体呈长方形状,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边2201与第四边2202;该第二集流体221绕第三边2201卷绕设置。可选地,第二集流体221为铜箔;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集流体221亦可以是包括其他合适的金属箔材;例如镍箔。第二活性材料层222则设于第二集流体221表面,其是锂离子嵌入或脱出的载体。第二活性材料层222包括阳极活性材料。
考虑到上述第一极片210与金属壳体100的极性是相反的,为降低第一极片210与金属壳体100的接触风险,本实施例中将电极组件200的外侧面配置为第二极片220的表面,以将第一极片210整体藏于电极组件200的内部。具体地,请参阅图2,电极组件200具有沿上述厚度方向Z相对的第一表面201与第二表面202,以及沿图示第二方向Y相对的第三表面203与第四表面204。沿第一方向X观察,第一表面201与第二表面202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两者均为第二集流体221的表面;第三表面203与第四表面则沿弧形延伸。沿电极组件200的卷绕方向,该第一表面201、第三表面203、第二表面202与第四表面204依次连接,从而构成电极组件200的侧面。其中,本申请文件中所述的“第二方向”为同时垂直于上述厚度方向Z与第一方向X的方向。
请再结合图8与图9,其分别示出了该电池1隐藏金属壳体100后沿第一表面201指向第二表面202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以及该电池1隐藏金属壳体100后沿第二表面202指向第一表面201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上述第四边2202位于第二表面202,以将第二表面202划分为第一区域2021与第二区域2022;该第一区域2021与第二区域2022分别位于该第四边2202的两侧。
应当理解,即使本实施例中电极组件200是卷绕式结构,但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电极组件200还可以是堆叠式结构;具体地,第一极片210与第二极片220沿上述厚度方向Z交替设置,相邻的第一极片210与第二极片220之间设有隔离膜230,该第一极片210、第二极片220与隔离膜230堆叠形成电极组件200。
对于上述极柱组件300,请具体参阅图4、图4A与图5,该极柱组件300包括极柱310。极柱310穿设金属壳体100设置,其一端位于上述收容腔101,并与上述第一极片210电连接,另一端则位于金属壳体100之外,以构成该电池1的一个导电端子,从而便于该电池1与外部的用电负载连接。
本实施例中,极柱组件300具体包括导电片320与极柱310,该两者均与金属壳体100绝缘。其中,导电片320为导体,其收容于收容腔101内,并位于电极组件200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与金属壳体100的内壁之间。导电片320靠近金属壳体100的基壳110内壁设置,其用于与上述第一极耳400连接。极柱310包括位于收容腔101内的第一部分314与位于收容腔101之外的第二部分315。具体地,极柱310包括轴部311、第一端部312与第二端部313。其中,轴部311穿过基壳110的壁部与导电片320;第一端部312位于金属壳体100之外,其自轴部311伸出金属壳体100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第二端部313位于导电片320背离第一端部312的一侧,其自轴部311伸入收容腔101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上述第一部分314包括轴部311位于收容腔101内的部分以及第二端部313,上述第二部分315则包括轴部311伸出收容腔101的部分以及第一端部312。该极柱310以铆接的方式将导电片320固定于金属壳体100的内壁。由于极柱310并不容易直接与第一极耳400固定连接,导电片320的设置旨在为极柱组件300提供与第一极耳400连接的部位,以克服上述不足。
本实施例中,极柱组件300通过绝缘的第一垫片、绝缘的第二垫片及绝缘套实现与金属壳体100的绝缘。具体地,第一垫片设于金属壳体100的外表面,其设于第一端部312与金属壳体100之间,以分隔第一端部312与金属壳体100。第二垫片设于金属壳体100的内表面,其设于导电片320与金属壳体100之间,以分隔导电片320与金属壳体100。绝缘套则套设于上述轴部311,以分隔轴部311与上述通口的内壁。如此,极柱组件300的各个部分均与金属壳体100之间具有绝缘的元件,从而可以较好地降低上述短路风险。第一垫片、第二垫片与绝缘套为弹性元件;如此,该第一垫片、第二垫片与绝缘套还可以与极柱组件300一同对上述通口起到密封的作用。
应当理解,极柱组件300与金属壳体100之间实现绝缘的方式实则是多样化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柱组件300与金属壳体100之间还可以通过填充绝缘的聚合物来实现两者绝缘。又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壳体100在与极柱组件300发生接触的部位设置有绝缘涂层,如陶瓷涂层,从而实现两者的绝缘。
对于上述第一极耳400,请具体参阅图4,第一极耳400是将第一极片210与极柱组件300连接,以使极柱310将第一极片210的极性导出的元件。沿第二方向Y,第一极耳400与极柱310错开设置,其位于极柱310背离第二极耳500的一侧;即是说,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极耳400的投影与极柱310的第一部分314的投影不重叠。第一极耳400整体呈片状结构,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410、第二部分420与第三部分430。其中,第一部分410呈扁平状,其位于电极组件200中;更具体地,该第一部分410设于第一极片210的表面,其边缘未超出电极组件200。第一部分410以焊接的方式连接于上述第一极片210。沿第一方向X观察,该第一部分410、极柱310与第二表面202依次设置;例如图4所示,第一部分410、极柱310与第二表面202自上而下按顺序设置。第二部分420设于电极组件200之外,并处于第一部分410背离第一表面201的一侧;该第二部分420整体位于电极组件200与极柱组件300之间。第二部分420呈弯折状设置,沿上述厚度方向Z,该第二部分420的一端与第一部分410连接,另一端则位于极柱组件300朝向第二表面202的一侧。第三部分430位于导电片320;沿上述第二方向Y,该第三部分430位于极柱310之间沿第二方向Y错开设置,并位于极柱310背离第二极耳500的一侧。当然,但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三部分430也可以设于极柱310的表面。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文件中所述的“第一方向X观察,该第一部分410、极柱310与第二表面202依次设置”旨在表明第一部分410、极柱310与第二表面202沿上述厚度方向X的排布顺序,而并不限定三者在厚度方向Z上的投影具有重叠关系;显而易见地,图4中示出的实施方式极柱310与第一部分410(第二表面202)之间沿厚度方向Z的投影并不重叠。当然,上述说明也不排除三者在厚度方向Z上的投影具有重叠关系的实施方式。对于上述第二极耳500,请具体参阅图5,第二极耳500是将第二极片220与金属壳体100连接,以使金属壳体100将第二极片220的极性导出的元件。沿第二方向Y,第二极耳500与极柱310错开设置,其位于极柱310背离第一极耳400的一侧。第二极耳500整体呈片状结构,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部分510、第五部分520与第六部分530。其中,第四部分510呈扁平状,其位于电极组件200中;更具体地,该第四部分510设于第二极片220的表面,其边缘未超出电极组件200。沿第一方向X观察,该第四部分510、极柱310与第二表面202依次设置;例如结合图4,第四部分510、极柱310与第二表面202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五部分520设于电极组件200之外,其位于第四部分510背离第一表面201的一侧;该第五部分520整体处于电极组件200与金属壳体100之间。第五部分520呈弯折状设置,沿上述厚度方向Z,该第五部分520的一端与第四部分510连接,另一端则位于极柱组件300朝向第二表面202的一侧。第六部分530位于上述金属壳体100,并位于极柱310背离第一极耳400的一侧;也即是,沿第二方向Y,极柱310位于第一极耳400与第二极耳500之间。本实施例中,该第六部分530与上述极柱组件300固定于金属壳体100的同一壁部;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六部分530还可以固定于金属壳体100的其他部位,如基壳110的底壁,或基壳110中与极柱组件300相对的壁部。
对于上述第一绝缘胶600,请参阅图10,其示出了该第一绝缘胶600的构造示意图,同时结合其余附图,该第一绝缘胶600分别与上述第一极耳400及第二极耳500粘接。具体地,沿上述第二方向Y,第一绝缘胶600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第二部分420,另一端连接于第五部分520。再结合图3,其在图2的基础上示出了第一绝缘胶600与极柱组件300,该第一绝缘胶600的投影与上述极柱310位于收容腔101内的部分沿上述第一方向X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具体地,第一绝缘层610通过第一粘接层620粘接于位于上述第二部分420背离第二表面202的一侧以及第五部分520背离第二表面202的一侧。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部分420背离第二表面202的一侧是指第二部分420上侧近似U形的表面;如图5所示,上述第五部分520背离第二表面202的一侧是指第五部分520上侧近似U形的表面。如此,当电极组件200相对金属壳体100朝向极柱310活动时,第一绝缘胶600将位于电极组件200与极柱310之间,其隔离极柱310的至少部分,进而可以避免极柱310中被隔离的部分与电极组件200接触,以降低极柱310与第二极片220接触的概率,从而降低极柱310与第二极片220短路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沿上述厚度方向Z,第二部分420的部分位于极柱310靠近第二表面202的一侧,上述第五部分520的至少部分位于极柱310靠近第二表面202的一侧;沿上述厚度方向Z,第一绝缘胶600靠近第一表面201的一端位于极柱310靠近第一表面201的一侧,第一绝缘胶600靠近第二表面202的一端位于极柱310靠近第二表面202的一侧;如此,在上述第一方向X上,极柱310位于收容腔101的部分的投影位于第一绝缘胶600的投影内。
应当理解,即使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胶600是同时粘接于上述的第二部分420与第五部分520,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此,只要保证第一绝缘胶600粘接于第一极耳400与第二极耳500中的至少一者,同时第一绝缘胶600与极柱310位于收容腔101的部分在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即可。例如,在本申请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胶600整体设于上述第二部分420面向第二表面202的一侧与第五部分520面向第二表面202的一侧。又例如,在本申请其他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胶600位于第一极耳400的部分位于第二部分420背离第二表面202的一侧,第一绝缘胶600位于第二极耳500的部分则位于第五部分520面向第二表面202的一侧。又例如,在本申请其他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胶600位于第一极耳400的部分位于第二部分420面向第二表面202的一侧,第一绝缘胶600位于第二极耳500的部分则位于第五部分背离第二表面的一侧。还例如,在本申请其他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胶600同时设于上述第三部分430与第六部分530,以将电极组件200与极柱310隔开。
至于第一绝缘胶600的构造,请具体参阅图10,其包括第一绝缘层610与第一粘接层620。其中,第一绝缘层610是用于涂覆或承载第一粘接层620的基础材料层,其沿第一绝缘胶600的厚度方向背离上述第一极耳400与第二极耳500设置。可选地,第一绝缘层610包括但不限于聚氟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热缩性材料、聚氯乙烯(PVC)或聚烯烃(POF,例如双向拉伸聚烯烃热缩膜)中的至少一种,聚氟烯烃可为但不仅限于聚四氟乙烯或聚偏氟乙烯。第一粘接层620设于第一绝缘层610面向上述第一极耳400和/或第二极耳500的一面,其是第一绝缘胶600上直接固定于第一极耳400和/或第二极耳500上的材料层;即,第一绝缘层610通过第一粘接层620固定于第一极耳400和/或第二极耳500。可选地,第一粘接层620包括但不限于羧甲基纤维素、丁苯橡胶、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氟化橡胶、聚氨酯、聚丙烯醇、聚丙烯酸钠、聚醚酰胺亚或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的是,即使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一绝缘胶600为单面胶结构的形式为例进行说明,但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胶600亦可以为双面胶结构的形式。具体地,第一绝缘胶600包括第一绝缘层610、第一粘接层620以及第一粘接层;其中,该第一粘接层设于第一绝缘层610背离第一粘接层620的一面,其选材可以与第一胶粘剂相同或不同。本实施例中,该电池1还包括第二绝缘胶700。请参阅图11,其示出了该第二绝缘胶700的构造示意图,同时结合图4与图5,该第二绝缘胶700包括第二绝缘层710与设于第二绝缘层710上的第二粘接层720;该第二绝缘层710通过第二粘接层720粘接于上述第二部分420与第五部分520面向第二表面202的一侧。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部分420面向第二表面202的一侧是指第二部分420下侧近似U形的表面;如图5所示,上述第五部分520面向第二表面202的一侧是指第五部分520下侧近似U形的表面。当电极组件200相对金属壳体100朝向极柱310活动时,第一极耳400可能与第二极片220接触,第二极耳500可能与第一极片210接触,进而造成电池1短路;第二绝缘胶700的设置旨在将第一极耳400及第二极耳500分别与电极组件200分隔开,从而降低第一极耳400、第二极耳500分别与电极组件200接触的风险。可选地,第二绝缘层710包括但不限于聚氟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热缩性材料、聚氯乙烯(PVC)或聚烯烃(POF,例如双向拉伸聚烯烃热缩膜)中的至少一种,聚氟烯烃可为但不仅限于聚四氟乙烯或聚偏氟乙烯。可选地,第二粘接层720包括但不限于羧甲基纤维素、丁苯橡胶、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氟化橡胶、聚氨酯、聚丙烯醇、聚丙烯酸钠、聚醚酰胺亚或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池1还包括第三绝缘胶800。具体地,请参阅图12,其示出了该第三绝缘胶800的构造示意图,同时结合图4与图5,该第三绝缘胶800包括第三绝缘层810与设于第三绝缘层810上的第三粘接层820。第三绝缘层810通过第三粘接层820粘接上述第一表面201,其用于覆盖第二集流体221的表面。由于在电解液裸露于空气或电解液过热等特殊的条件下,电解液中可能会产生酸性物质,如氢氟酸,进而会腐蚀第二集流体221;上述第三绝缘胶800的设置则可以覆盖第二集流体221的至少部分区域,从而降低第二集流体221受腐蚀的风险。可选地,第三绝缘层810包括但不限于聚氟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热缩性材料、聚氯乙烯(PVC)或聚烯烃(POF,例如双向拉伸聚烯烃热缩膜)中的至少一种,聚氟烯烃可为但不仅限于聚四氟乙烯或聚偏氟乙烯。可选地,第三粘接层820包括但不限于羧甲基纤维素、丁苯橡胶、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氟化橡胶、聚氨酯、聚丙烯醇、聚丙烯酸钠、聚醚酰胺亚或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上述第一绝缘胶600与该第三绝缘胶800之间为一体式设置,即两者一体成型;如此,该电池1在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一道贴胶工艺即可以完成上述第一绝缘胶600与第三绝缘胶800的贴胶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绝缘层810与第一绝缘层610之间为一体式设置,即两者一体成型;其同样可以提高贴胶的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池1还包括第四绝缘胶900。具体地,请参阅图13,其示出了该第四绝缘胶900的构造示意图,同时结合图4与图5,该第四绝缘胶900包括第四绝缘层910与设于第四绝缘层910上的第四粘接层920。第四绝缘层910通过第四粘接层920粘接上述第二表面202,并同时固定于上述第一区域2021与第二区域2022。第四绝缘胶900的设置,一方面用于固定上述第四边2202,以对电极组件200进行收尾,从而使电极组件200可以维持在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用于覆盖第二集流体221的表面至少部分,以降低第二集流体221受腐蚀的风险。可选地,第四绝缘层910包括但不限于聚氟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热缩性材料、聚氯乙烯(PVC)或聚烯烃(POF,例如双向拉伸聚烯烃热缩膜)中的至少一种,聚氟烯烃可为但不仅限于聚四氟乙烯或聚偏氟乙烯。可选地,第四粘接层920包括但不限于羧甲基纤维素、丁苯橡胶、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氟化橡胶、聚氨酯、聚丙烯醇、聚丙烯酸钠、聚醚酰胺亚或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包括金属壳体100、电极组件200、极柱组件300、第一极耳400、第二极耳500以及第一绝缘胶600。其中,极柱组件300与金属壳体100之间绝缘,该极柱组件300包括极柱310;极柱310的一部分位于金属壳体100的收容腔101,另一部分则伸出金属壳体100。第一极耳400与第二极耳500设于电极组件200朝向极柱310的一端;第一极耳400分别与第一极片210及极柱组件300电连接,第二极耳500分别与第二极片220及金属壳体100电连接。第一绝缘胶600包括第一绝缘层610与第一粘接层620,该第一粘接层620通过第一绝缘层610粘接于上述的第一极耳400和/或第二极耳500。第一绝缘层610位于第一极耳400之外的部分与极柱310的第一部分314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如此,当电池1受到冲击,致使电极组件200相对金属壳体100朝向极柱310活动时,第一绝缘胶600将至少部分位于电极组件200与极柱310之间,以隔离极柱310的至少部分,进而可以避免极柱310中被隔离的部分与电极组件200接触,以降低极柱310与第二极片220接触的概率,从而降低极柱310与第二极片220短路的风险。即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可以降低第二极片220与极柱310接触的风险。
此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在第一极耳400表面设置热熔胶,来实现第一极耳400与电极组件200、金属壳体100的隔离,在第二极耳500表面设置热熔胶,来实现第二极耳500与电极组件200、金属壳体100的隔离;同时在上述第二部分420与第五部分520上放置一绝缘垫片,来实现电极组件200与极柱310的隔离。一方面,热熔胶具有较高的塑性,其随第一极耳400与第二极耳500弯曲后具有较高的内应力,进而容易因疲劳产生裂纹,从而影响对第一极耳400与第二极耳500的隔离效果。另一方面,热熔胶与绝缘垫片均具有较大的厚度,进而会导致该电池的长度随之变大,从而降低电池整体的能量密度。再一方面,上述热熔胶与绝缘垫片需要分别安装,而这提高了电池整体的制造难度。相反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则可以有效克服上述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上述实施例中是通过将第一绝缘胶600粘接于第一极耳400和/或第二极耳500,来降低第二极片220与极柱310接触的风险,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此,只要保证第一绝缘层610位于电极组件200与上述第一部分314之间,两者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即可。
例如,图15示出了本申请其中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b的剖切示意图(剖切方向可以参照图2),并另外体现了第一绝缘胶600b与极柱组件300b,图16和图17分别示出了盖电池1b的两个方向的剖视图(剖切方向可以参照图4与图5),该电池1b仍包括金属壳体100b、电极组件200b、极柱组件300b、第一极耳400b、第二极耳500b以及第一绝缘胶600b。其中,金属壳体100b、电极组件200b与极柱组件300b分别与上述电池1中的金属壳体100、电极组件200与极柱组件300对应相同,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极耳400b的投影与极柱310b位于收容腔101b内的第一部分314b的投影仍是不重叠,该电池1b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1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绝缘胶600并非粘接于第一极耳400b和/或第二极耳500b,而是粘接于电极组件200朝向极柱310b的一端,该第一绝缘胶600b与极柱310收容于收容腔101b内的第一部分在沿第一方向X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如此,当电池1受到冲击,致使电极组件200相对金属壳体100朝向极柱310活动时,第一绝缘胶600将至少部分位于电极组件200与极柱310之间,以隔离极柱310的至少部分,进而可以避免极柱310中被隔离的部分与电极组件200接触,以降低极柱310与第二极片220接触的概率,从而降低极柱310与第二极片220短路的风险。即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可以降低第二极片220与极柱310接触的风险。
考虑到第一极耳400b具有与电极组件200b接触的风险,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绝缘胶600b与第一极耳400b在厚度方向Z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并且第一绝缘胶600b的边缘沿上述厚度方向Z延伸至靠近第一极耳400b设置。该设置旨在电极组件200b相对金属壳体100b朝向极柱310b运动的过程,将电极组件200与第一极耳400b的第二部分420b、第三部分430b隔离开,以降低上述风险。此外,第二极耳500亦具有与电极组件200b接触的风险,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绝缘胶600b与第二极耳500b在厚度方向Z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并且第一绝缘胶600b的边缘沿上述厚度方向Z延伸至靠近第二极耳500b设置。该设置旨在电极组件200b相对金属壳体100b朝向极柱310b运动的过程,将电极组件200与第二极耳500b的第五部分520b、第六部分530b隔离开,以降低上述风险。
另外,电池1b中的第一极耳400b及第二极耳500b与上述电池1中对应的结构亦有所不同,接下来对该第一极耳400b与第二极耳500b作出说明。
对于上述第一极耳400b,请参阅图16,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410b、第二部分420b与第三部分430b。其中,第一部分410b呈扁平状,其位于电极组件200b中;更具体地,该第一部分410b设于第一极片的表面,其边缘未超出电极组件200b。沿第一方向X观察,该第一部分410b、极柱310b与第二表面202b依次设置;例如图16所示,第一部分410b、极柱310b与第二表面202b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二部分420b弯曲状设置,并位于电极组件200与极柱组件300b之间。该第二部分420b整体位于第一部分410b背离第一表面201b的一侧;具体地,沿上述厚度方向Z,该第二部分420b的一端与第一部分410b连接,另一端仍位于极柱组件300b背离第二表面202的一侧。第三部分430b与上述极柱310b之间沿第二方向Y错开设置,其位于极柱310b背离第二极耳500b的一侧;该第三部分430b位于上述导电片320b,即位于上述极柱组件300b。
对于上述第二极耳500b,请参阅图17,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部分510b、第五部分520b与第六部分530b。其中,第四部分510b呈扁平状,其位于电极组件200b中;更具体地,该第四部分510b设于第二极片的表面,其边缘未超出电极组件200b。沿第一方向X观察,该第四部分510b、极柱310b与第二表面202b依次设置;例如,第四部分510b、极柱310b与第二表面202b沿着图16所示的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五部分520b呈弯曲状设置,并位于电极组件200与极柱组件300b之间。该第五部分整体位于第四部分510b背离第一表面201b的一侧;具体地,沿上述厚度方向Z,该第五部分520b的一端与第四部分510b连接,另一端仍位于极柱组件300b背离第二表面202的一侧。第六部分530b与上述极柱310b之间沿第二方向Y错开设置,其设于极柱310b背离第一极耳400b的一侧,并位于金属壳体100的内壁面;也即是,沿第二方向Y,极柱310b位于第一极耳400b与第二极耳500b之间。
本实施例中,为降低第一极耳400b与金属壳体100接触的风险,该电池1b还包括第二绝缘胶700b。具体地,请参阅图16,第二绝缘胶700b粘接于第二部分420b背离上述第二表面202b的一侧与第五部分520b背离第二表面202b的一侧;如此,当第一极耳400b相对朝向金属壳体100设有极柱组件300b的壁部运动时,第二绝缘胶700b将隔离第一极耳400b的至少部分与金属壳体100b,从而降低第一极耳400b与金属壳体100b接触的风险。可选地,该第二绝缘胶700b采用与上述电池1中第一绝缘胶600相似的设置方式,即该第二绝缘胶700b同时粘接于第二部分420b背离第二表面202b的一侧与第五部分520b背离第二表面202b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池1b还包括第三绝缘胶800b。具体地,继续参阅图16与图17,第三绝缘胶800b粘接上述第一表面201b,其用于覆盖第二集流体的表面。由于在电解液裸露于空气或电解液过热等特殊的条件下,电解液中会产生酸性物质,如氢氟酸,进而会腐蚀第二集流体;上述第三绝缘胶800b的设置则可以覆盖第二集流体的至少部分区域,从而降低第二集流体受腐蚀的风险。至于第三绝缘胶800b的构造,其与上述电池1中的第三绝缘胶800相同,在此则不赘述。可选地,该第三绝缘胶800b与上述第二绝缘胶700b之间为一体式设置,即两者一体成型;如此,该电池1b在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一道贴胶工艺即可以完成上述第二绝缘胶700b与第三绝缘胶800b的贴胶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池1还包括第四绝缘胶900。具体地,继续参阅图16与图17,第四绝缘胶900b粘接上述第二表面202b,并同时固定于上述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第四绝缘胶900b的设置,一方面用于固定上述第四边,以对电极组件200b进行收尾固定,从而使电极组件200b可以维持在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用于覆盖第二集流体的表面至少部分,以降低第二集流体受腐蚀的风险。至于第四绝缘胶900b的构造,其与上述电池1中第四绝缘胶900大致相同,在此则不赘述。可选地,该第四绝缘胶900b与上述第一绝缘胶600b之间为一体式设置,即两者一体成型;如此,该电池1b在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一道贴胶工艺即可以完成上述第一绝缘胶600b与第四绝缘胶900b的贴胶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电池1中第一绝缘胶600粘接于第一极耳400和第二极耳500的设置,使得第一绝缘胶600与电极组件200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隙;如此,在通过注液孔102向壳体100注入电解液的过程中,电解液可以经由电极组件200靠近极柱组件300的一端渗透进入电极组件200内部。相应地,第一绝缘胶600b设于电极组件200b朝向极柱组件300b一端的方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解液的渗透。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2。请参阅图18,其示出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2的示意图,该电子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电池1或电池1b),以及由该电池进行供电的负载结构。本实施例中,该电子装置2包括手机;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还可以是平板电脑、电脑、无人机等其他由电力驱动的装置。
由于包括上述的电池,因此该电子装置2也可以降低其内电池中第二极片与极柱接触的风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金属壳体,设有收容腔;
电极组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隔离膜;
极柱组件,包括极柱,所述极柱从所述收容腔内伸出所述金属壳体外,所述极柱凸出于所述金属壳体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极柱包括位于所述收容腔内的第一部分与伸出所述收容腔的第二部分,所述极柱组件与所述金属壳体之间绝缘;
第一极耳,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极柱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极耳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投影不重叠;
第二极耳,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所述第二极片与所述金属壳体;以及
第一绝缘胶,包括第一绝缘层与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第一粘接层;
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设于所述电极组件朝向所述极柱的一端,所述第一绝缘层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粘接于所述第一极耳和/或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分别与所述第一极耳及所述第二极耳粘接;
沿第二方向,所述极柱位于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之间,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电池的厚度方向之间两两垂直;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投影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具有沿所述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极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上,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部分、所述极柱与所述第二表面依次设置,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极柱组件之间,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述第二部分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极柱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三部分连接所述极柱组件;
所述第二极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部分、第五部分以及第六部分,所述第四部分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上,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述第四部分、所述极柱与所述第二表面依次设置,所述第五部分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金属壳体之间,所述第六部分连接所述金属壳体;
所述第一绝缘层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分别与所述第二部分及所述第五部分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粘接于所述第二部分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五部分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绝缘胶,所述第二绝缘胶包括第二绝缘层与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第二粘接层;
所述第二绝缘层通过所述第二粘接层粘接于所述第二部分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五部分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三绝缘胶,所述第三绝缘胶包括第三绝缘层与设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的第三粘接层;
所述第三绝缘层通过所述第三粘接层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与所述第一绝缘层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第四绝缘胶,所述第四绝缘胶包括第四绝缘层与设于所述第四绝缘层上的第四粘接层;
所述第四绝缘层通过所述第四粘接层设于所述第二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卷绕设置;
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表面的第二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二集流体具有沿卷绕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边与第四边;
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二集流体的表面;和/或,
所述第四边位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四边两侧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所述第四绝缘层固定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体为铜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所述金属壳体为方形的壳体。
1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电池。
CN202210396332.0A 2022-04-15 2022-04-15 电池及电子装置 Active CN1145834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96332.0A CN114583415B (zh) 2022-04-15 2022-04-15 电池及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96332.0A CN114583415B (zh) 2022-04-15 2022-04-15 电池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83415A true CN114583415A (zh) 2022-06-03
CN114583415B CN114583415B (zh) 2022-08-09

Family

ID=81785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96332.0A Active CN114583415B (zh) 2022-04-15 2022-04-15 电池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8341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1234A1 (zh) * 2022-06-13 2023-12-2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WO2024099021A1 (zh) * 2022-11-10 2024-05-1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3650A (zh) * 2012-02-14 2012-08-01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硬壳锂离子电池
CN102956853A (zh) * 2012-10-26 2013-03-06 合肥恒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US20140227576A1 (en) * 2011-08-02 2014-08-14 Daimler Ag Single Cell and Battery Made of a Plurality of Single Cells
CN206250260U (zh) * 2016-12-02 2017-06-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206992213U (zh) * 2017-07-10 2018-02-09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绝缘弹片
CN112290131A (zh) * 2020-11-18 2021-01-29 江门市元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扣式电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27576A1 (en) * 2011-08-02 2014-08-14 Daimler Ag Single Cell and Battery Made of a Plurality of Single Cells
CN102623650A (zh) * 2012-02-14 2012-08-01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硬壳锂离子电池
CN102956853A (zh) * 2012-10-26 2013-03-06 合肥恒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206250260U (zh) * 2016-12-02 2017-06-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206992213U (zh) * 2017-07-10 2018-02-09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绝缘弹片
CN112290131A (zh) * 2020-11-18 2021-01-29 江门市元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扣式电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1234A1 (zh) * 2022-06-13 2023-12-2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WO2024099021A1 (zh) * 2022-11-10 2024-05-1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83415B (zh) 2022-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27313B1 (ko) 이차 전지
US8748031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having multiple cases
JP5481443B2 (ja) 2次電池
US9299972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with separating member between current collector and battery case
KR101627631B1 (ko) 이차 전지 및 그 모듈
KR101084056B1 (ko) 이차 전지
JP5424218B2 (ja) 2次電池
EP2816638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JP5467072B2 (ja) 2次電池
CN114583415B (zh) 电池及电子装置
JP5297441B2 (ja) 二次電池
US9023516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odule thereof
US9660249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having a fuse
KR100684802B1 (ko) 이차 전지
US9553340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module
KR20140124247A (ko) 이차 전지
JP5203729B2 (ja) 二次電池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130049025A (ko) 이차 전지
JP2010092592A (ja) 電池
KR20160107416A (ko) 커버를 갖는 이차 전지
KR20050075889A (ko) 이차 전지
KR20160106429A (ko) 이차 전지
KR20180021952A (ko) 외부접속단자를 갖는 전기화학 에너지 저장장치
US9065102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9314196B (zh) 可再充电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