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77048B - 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77048B
CN114577048B CN202011379637.8A CN202011379637A CN114577048B CN 114577048 B CN114577048 B CN 114577048B CN 202011379637 A CN202011379637 A CN 202011379637A CN 114577048 B CN114577048 B CN 1145770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gasification
cavity
inlet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796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77048A (zh
Inventor
苏燕兵
孙文强
沈洋
朱为明
杨桂春
刘朋标
王勇
吴德娟
孙长庚
韦刘轲
辛江
郭克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hina Huanqiu Contracting and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hina Huanqiu Contracting and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hina Huanqiu Contracting and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37963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770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77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770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77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770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1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hase-change appl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1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hase-change applications
    • F28D2021/0064Vaporizers, e.g. evapo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换热装置,属于换热领域。包括气化换热器、气化换热管、过热换热器和过热换热管。气化换热器具有气化腔体、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与气化腔体连通。气化换热管位于气化腔体内,气化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连通。过热换热器具有过热腔体、第三入口、第三出口、第四入口和第四出口,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均与过热腔体连通,在竖直方向上,第四出口位于第四入口的上方,过热换热器位于气化换热器的上方,过热换热器与气化换热器接触且相互连接,第四入口与第二出口相对且相互连通。过热换热管位于过热腔体内,过热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四入口和第四出口连通。

Description

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换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介质的温度达到沸点后会蒸发出蒸气,蒸气中会带有液滴,当蒸气中的液滴与气体的密度均不再增加时,此时的蒸气称为湿饱和蒸气。对介质持续加热使得湿饱和蒸气中的液滴被完全蒸发后,形成干饱和蒸气,对干饱和蒸气继续加热,干饱和蒸气的温度会上升,成为过热蒸气。过热蒸气的温度较高且不含液体,相比普通的蒸气用途更多。
相关技术中,介质先通过气化换热器蒸发出蒸气,蒸气进入过热换热器中再次进行加热,使得蒸气变成干饱和蒸气,并最终形成过热蒸气。
但是,气化换热器和过热换热器是分开布置且通过管道连通的,配管复杂,造价高,蒸气在管道流通时,会损失部分热量,热量的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简化系统结构,减少蒸气热量的损失,提高换热效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
气化换热器,具有气化腔体,所述气化换热器具有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分别与所述气化腔体连通,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出口位于所述第二入口的上方;
气化换热管,位于所述气化腔体内,所述气化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连通;
过热换热器,具有过热腔体,所述过热换热器具有第三入口、第三出口、第四入口和第四出口,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四出口位于所述第四入口的上方,所述第三入口和所述第三出口分别与所述过热腔体连通,所述过热换热器位于所述气化换热器的上方,所述过热换热器与所述气化换热器接触且连接,所述第四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相互连通,所述过热腔体与所述气化腔体相互隔开;
过热换热管,位于所述过热腔体内,所述过热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入口和所述第四出口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气化换热器中具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气化腔体分为相互隔开的第一腔体和第一子气化腔体;
所述第一腔体中具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一腔体分为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二隔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隔板连接;
所述第一隔板上具有第一气化换热管入口和第一气化换热管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气化换热管入口均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一气化换热管出口均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
所述气化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一子气化腔体内,所述气化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化换热管入口和所述第一气化换热管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均与所述第一子气化腔体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气化换热器中具有间隔布置的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将所述气化腔体分为依次排布的第四腔体、第二子气化腔体和第五腔体,所述第二子气化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隔开,所述第二子气化腔体与所述第五腔体隔开;
所述第三隔板上具有第二气化换热管入口,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二气化换热管入口均与所述第四腔体连通;
所述第四隔板上具有第二气化换热管出口,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气化换热管出口均与所述第五腔体连通;
所述气化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二子气化腔体内,所述气化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气化换热管入口和所述第二气化换热管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均与所述第二子气化腔体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
支撑板,位于所述气化腔体中,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气化换热器的内壁接触,所述支撑板中具有通孔,所述气化换热管穿过所述通孔。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过热换热器中具有间隔布置的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所述第五隔板和所述第六隔板将所述过热腔体分为依次排布的第六腔体、第一子过热腔体和第七腔体,所述第六腔体与所述第一子过热腔体隔开,所述第七腔体与所述第一子过热腔体隔开;
所述第五隔板上具有过热换热管入口,所述第四入口和所述过热换热管入口均与所述第六腔体连通;
所述第六隔板上具有过热换热管出口,所述第四出口和所述过热换热管出口均与所述第七腔体连通;
所述过热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一子过热腔体内,所述过热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过热换热管入口和所述过热换热管出口连通,所述第三入口和所述第三出口均与所述第一子过热腔体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气化换热器还具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与所述气化腔体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过热换热管中具有用于改变所述过热换热管中蒸气流动方向的结构,或所述过热换热管的内侧壁具有内翅片。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
折流板,位于所述过热腔体内,所述折流板与所述过热腔体内介质的流动方向相交。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出口处具有第一法兰,所述第四入口处具有第二法兰,所述第一法兰与所述第二法兰相对,所述第一法兰与所述第二法兰可拆卸地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出口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高温换热介质从第一入口进入气化换热管中,第二高温换热介质从第三入口进入过热腔体中,需要加热的低温换热介质从第二入口进入气化换热器的气化腔体。低温换热介质在气化腔体中与气化换热管中的第一高温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使低温换热介质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的低温换热介质蒸发形成蒸气,蒸气向气化腔体的上部移动,并从第二出口进入第四入口,然后进入过热换热管中,换热完成的第一高温换热介质从第一出口排出。蒸气在过热换热管中与过热腔体中的第二高温换热介质进行换热,蒸气被加热后,蒸气中的液滴被完全蒸发后,形成干饱和蒸气,干饱和蒸气继续被第二高温换热介质加热,成为过热蒸气,最终从第四出口排出,换热完成的第二高温换热介质从第三出口排出。由于过热换热器与气化换热器接触且相互连接,在过热换热器与气化换热器之间没有通过管道连通,蒸气从气化换热器移动至过热换热器的路程变短,蒸气从气化换热器移动至过热换热器的过程中损失的热量较少,提高热量的利用率。同时,气化换热器和过热换热器之间连接结构简单,简化装置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化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热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气化换热器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换热装置包括气化换热器10和过热换热器30。气化换热器10具有气化腔体1,气化换热器10具有第一入口101、第一出口102、第二入口103和第二出口104,第二入口103和第二出口104均与气化腔体1连通,在竖直方向上,第二出口104位于第二入口103的上方。过热换热器30具有过热腔体2,过热换热器30具有第三入口301、第三出口302、第四入口303和第四出口304,在竖直方向上,第四出口304位于第四入口303的上方,第三入口301和第三出口302分别与过热腔体2连通,过热换热器30位于气化换热器10的上方,过热换热器30与气化换热器10接触且连接,第四入口303与第二出口104相互连通,过热腔体2与气化腔体1相互隔开。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化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换热装置还包括气化换热管20,气化换热管20位于气化腔体1内。气化换热管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入口101和第一出口102连通。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热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换热装置还包括过热换热管40,过热换热管40位于过热腔体2内,过热换热管40的两端分别与第四入口303和第四出口304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高温换热介质从第一入口进入气化换热管中,第二高温换热介质从第三入口进入过热腔体中,需要加热的低温换热介质从第二入口进入气化换热器的气化腔体。低温换热介质在气化腔体中与气化换热管中的第一高温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使低温换热介质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的低温换热介质蒸发形成蒸气,蒸气向气化腔体的上部移动,并从第二出口进入第四入口,然后进入过热换热管中,换热完成的第一高温换热介质从第一出口排出。蒸气在过热换热管中与过热腔体中的第二高温换热介质进行换热,蒸气被加热后,蒸气中的液滴被完全蒸发后,形成干饱和蒸气,干饱和蒸气继续被第二高温换热介质加热,成为过热蒸气,最终从第四出口排出,换热完成的第二高温换热介质从第三出口排出。由于过热换热器与气化换热器接触且相互连接,在过热换热器与气化换热器之间没有通过管道连通,蒸气从气化换热器移动至过热换热器的路程变短,蒸气从气化换热器移动至过热换热器的过程中损失的热量较少,提高热量的利用率。同时,气化换热器和过热换热器之间连接结构简单,简化装置结构。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低温换热介质可以为液化的甲烷、乙烯等介质时,从气化腔体1中蒸发的蒸气主要为气体,蒸气中可能含有液滴,但还是以气体为主。低温换热介质还可以为水,此时从气化腔体1中蒸发的蒸气为水蒸汽,气化腔体可以在称为汽化腔体。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低温换热介质还可以为其他需要加热的介质。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高温换热介质是对蒸气进行加热,第一高温换热介质是对低温传热介质进行加热,蒸气的温度大于低温传热介质的温度,所以,第二高温换热介质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高温换热介质的温度,才能保证第二高温换热介质对蒸气进行有效加热。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高温换热介质和第二高温换热介质所使用的介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示例性地,第一高温换热介质和第二高温换热介质为均锅炉产生的蒸汽。
再次参见图1,第二出口104处具有第一法兰105,第四入口303处具有第二法兰307,第一法兰105与第二法兰307相对,第一法兰105与第二法兰307可拆卸地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过热换热器30与气化换热器10体积一般比较大,过热换热器30与气化换热器10可以单独制作,然后通过第一法兰105与第二法兰307连接过热换热器30与气化换热器10,整个换热装置的制作更加方便。
同时,由于第一法兰105与第二法兰307可拆卸地连接,在过热换热器30或者气化换热器10损坏时,方便将过热换热器30与气化换热器10分开进行维修检查。
如图1所示,气化换热器10在第二出口104焊接有一小段管体120,第一法兰105与管体120连接,方便制作第一法兰105。
再次参见图2,气化换热器10中具有第一隔板106,第一隔板106将气化腔体1分为相互隔开的第一腔体11和第一子气化腔体12。第一腔体11中具有第二隔板107,第二隔板107将第一腔体11分为第二腔体13和第三腔体14,第二隔板107的一侧与第一隔板106连接。第一隔板106上具有第一气化换热管入口201和第一气化换热管出口202,第一入口101和第一气化换热管入口201均与第二腔体13连通,第一出口102和第一气化换热管出口202均与第三腔体14连通。气化换热管20位于第一子气化腔体12内,第二入口103和第二出口104均与第一子气化腔体12连通。气化换热管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气化换热管入口201和第一气化换热管出口202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06将气化腔体1分为相互隔开的第一腔体11和第一子气化腔体12,第二隔板107将第一腔体11分为第二腔体13和第三腔体14,也即通过第一隔板106将第一高温换热介质经过的第二腔体13、第三腔体14,与低温换热介质经过的第一子气化腔体12隔开,避免第一高温换热介质与低温换热介质直接接触混合,影响低温换热介质的纯度。同时,第一入口101与第二腔体13连通,第一出口102与第三腔体14连通,也即通过第二隔板107将第一出口102和第一入口101隔开,避免传热前的第一高温换热介质与传热后的第一高温换热介质相互接触,影响传热前的第一高温换热介质的温度,从而影响换热效果。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高温换热介质从第一入口101进入第二腔体13,第一高温换热介质通过第二腔体13进入第一气化换热管入口201,并进入气化换热管20中,气化换热管20中的第一高温换热介质与第一子气化腔体12中的低温传热介质进行换热。换热完成后的第一高温换热介质通过第一气化换热管出口202进入第三腔体14中,并通过第一出口102排出。
在图1和图2中,第一入口101和第一出口102均位于第二入口103的同一侧,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入口101和第一出口102可以位于第二入口103的两侧,这种实现方式中,隔板的布置与图2不同。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第一入口101和第一出口102可以位于第二入口103的两侧。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气化换热器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气化换热器10中具有间隔布置的第三隔板108和第四隔板109,第三隔板108和第四隔板109将气化腔体1分为依次排布的第四腔体15、第二子气化腔体16和第五腔体17。第二子气化腔体16与第四腔体15隔开,第二子气化腔体16与第五腔体17隔开。
第三隔板108上具有第二气化换热管入口203,第一入口101和第二气化换热管入口203均与第四腔体15连通。第四隔板109上具有第二气化换热管出口204,第一出口102和第二气化换热管出口204均与第五腔体17连通。气化换热管20位于第二子气化腔体16内,气化换热管2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气化换热管入口203和第二气化换热管出口204连通,第二入口103和第二出口104均与第二子气化腔体16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三隔板108和第四隔板109将气化腔体1分为依次排布的第四腔体15、第二子气化腔体16和第五腔体17,通过第三隔板108将第二子气化腔体16与第四腔体15隔开,通过第四隔板109将第二子气化腔体16与第五腔体17隔开,避免第一高温换热介质与低温换热介质接触,影响低温换热介质的纯度。同时传热前的高温换热介质与传热后的高温换热介质没有接触,不会影响传热前的高温换热介质的温度,也不会影响传热效果。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高温换热介质从第一入口101进入第四腔体15,第一高温换热介质通过第四腔体15进入第二气化换热管入口203,并进入气化换热管20中,气化换热管20中的第一高温换热介质与第二子气化腔体16中的低温传热介质进行换热。换热完成后的第一高温换热介质通过第二气化换热管出口204进入第五腔体17中,并通过第一出口102排出。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三隔板108和第四隔板109的结构相同,只不过第三隔板108上具有第二气化换热管入口203,第四隔板109上具有第二气化换热管出口204。
再次参见图3,过热换热器30中具有间隔布置的第五隔板305和第六隔板306,第五隔板305和第六隔板306将过热腔体2分为依次排布的第六腔体21、第一子过热腔体22和第七腔体23,第六腔体21与第一子过热腔体22隔开,第七腔体23与第一子过热腔体22隔开。第五隔板305上具有过热换热管入口401,第四入口303和过热换热管入口401均与第六腔体21连通。第六隔板306上具有过热换热管出口402,第四出口304和过热换热管出口402均与第七腔体23连通。过热换热管40位于第一子过热腔体22内,过热换热管40的两端分别与过热换热管入口401和过热换热管出口402连通,第三入口301和第三出口302均与第一子过热腔体22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气化腔体1中的蒸气从通过第二出口104流向第四入口303,蒸气进入第六腔体21中,然后蒸气通过过热换热管入口401进入过热换热管40内。过热换热管40位于第一子过热腔体22中,第二高温换热介质通过第三入口301流向第一子过热腔体22中,第二高温换热介质对蒸气进行加热,使得蒸气变成过热蒸气并通过过热换热管出口402流向第七腔体23,最终通过第四出口304排出。通过第五隔板305将第六腔体21与第一子过热腔体22隔开,避免第二高温换热介质通过第六腔体21流向气化腔体1中。通过第六隔板306将第一子过热腔体22和第七腔体23隔开,避免过热蒸气流向第一子过热腔体22中。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五隔板305和第六隔板306的结构相同,只不过第五隔板305上具有过热换热管入口401,第六隔板306上具有过热换热管出口402。
再次参见图5,换热装置还包括支撑板50,支撑板50位于气化腔体1中。支撑板50与气化换热器10的内壁接触,支撑板50中具有通孔501,气化换热管20穿过通孔501,从而实现对气化换热管20的支撑。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在换热的过程中温度较高,低温换热介质气化腔体1中是处于沸腾的状态中的,会造成气化腔体1中气化换热管20晃动,同时气化换热管20的长度较长,造成气化换热管20不稳定,同时很容易因为晃动导致气化换热管20破裂,从而直接影响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在气化腔体1中布置支撑板50,气化换热管20穿过通孔501,通过支撑板50对气化换热管20进行支撑,提高了气化换热管20的刚性,保证气化换热管20在气化腔体1中的稳定性,减少了因为低温换热介质流动而引起的气化换热管20振动,从而增加了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安全性能。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气化腔体1中可以设置一块支撑板50、两块支撑板或多块支撑板。当具有两块支撑板或多块支撑板,这两块支撑板或多块支撑板可以平行布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气化换热管20形成的管束的直径大于或等于3米时,支撑板50与气化换热器10固定连接。当气化换热管20形成的管束的直径小于3米时,支撑板50与气化换热器10可拆卸地连接。
当气化换热管20形成的管束的直径大于或等于3米时,支撑板50与气化换热器10固定连接,保证支撑板50和气化换热管20的稳定性。当气化换热管20形成的管束的直径小于3米时,支撑板50与气化换热器10可拆卸地连接,便于制作,同时在气化换热管20损坏时,可以将支撑板50与气化换热器10拆卸,然后取下气化换热管20进行维修,更加方便。
其中,气化换热管20形成的管束的直径指气化腔体1中的所有的气化换热管20所在的圆的直径。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支撑板50和气化换热器10均为碳钢,保证支撑板50和气化换热器10的强度。支撑板50与气化换热器10固定连接时,可以将支撑板50和气化换热器10焊接。
当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支撑板50和气化换热器10的材质,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过热换热管40中具有用于改变过热换热管40中蒸气流动方向的结构。
过热换热管40中的蒸气中可能含有液滴,在过热换热管40中布置用于改变过热换热管40中蒸气流动方向的结构,该结构具有外螺纹,蒸气在过热换热管40中流动时,蒸气会沿着螺纹流动,蒸气呈螺旋上升,也即蒸气在过热换热管40流动时在做离心运动。由于液滴的密度较大,在离心运动的过程中,液滴会被甩下来,可以有效、快速地气化蒸气中夹带的液滴。
在相关技术中,由于蒸气在气化腔体1中会夹带液体会冲蚀第五隔板305,所以常常需要在第二出口104设置除沫器,为了安装除沫器常常需要把第二出口104的口径做的偏大,增加了成本。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过热换热管40中布置用于改变过热换热管40中蒸气流动方向的结构,迅速蒸发蒸气中的液滴,可以不采用除沫器,这样有效减少投资且提高过热部分的传热效率,同时满足对第四出口304排出的蒸气的过热温度的要求。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过热换热管40的内侧壁具有内翅片。内翅片可以使得蒸气与过热换热管40的接触面积增大,增加蒸气与第二高温换热介质的换热效果。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换热装置还包括折流板60。折流板60位于过热腔体2内。其中,折流板60与过热腔体2内介质的流动方向相交。
第二高温换热介质在过热腔体2中移动时,折流板60改变第二高温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增加第二高温换热介质的流动速度,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得过热换热管40中的蒸气与更多的第二高温换热介质接触,增加换热效果。
如图3所示,折流板60中具有折流板通孔601,过热换热管40穿过折流板通孔601。折流板60可以对过热换热管40进行支撑,保证过热换热管40的稳定性。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三出口302与第一入口101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过热换热器30中的过热蒸气的温度大于气化换热器10中的蒸气的温度。第三出口302与第一入口101连通时,第一高温换热介质和第二高温换热介质相同。此时第一高温换热介质从第三入口301进入过热腔体2中,第一高温换热介质对过热换热管40中的蒸气进行加热。换热完成的第一高温换热介质从第三出口302进入第一入口101,并进入气化换热管20中,气化换热管20位于气化腔体1中,第一高温换热介质与气化腔体1的低温换热介质进行加热,使得低温换热介质产生蒸气。换热完成后的第一高温换热介质通过第一出口102排出,完成整个换热的过程。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三出口302与第一入口101可以通过管道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气化换热器10与过热换热器30通过第一法兰105与第二法兰307可拆卸地连接,使得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更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根据第二高温换热介质的压降和清洗要求,对本公开实施例化中的气化换热器和过热换热器进行选择。当第二高温换热介质的压降要求较小时,或者需要进行机械清洗的时候,可以采用图4所示的结构。如没有特殊要求,图1和图4中的型式都可以自由选择。
同样,当第一高温换热介质和第二高温换热介质有变化的时候,也可以对过热部分进行选择。当选择同一加热介质进行加热时,可以采用图4中的型式,加热低温换热介质先经过过热部分换热,再到气化部分进行换热。如果有多股高温换热介质,可以采用图1中的型式。图1和图4中的过热部分和气化部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由组合。
再次参见图1和图4,气化换热器10还具有排污口110,排污口110与气化腔体1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换热过程为连续操作过程,随着生产的波动,进入设备的低温换热介质组成会有一定的变化。在换热的过程中,气化腔体1中会产生污垢,并积累下来,如果不及时排出,会降低传热效率,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布置排污口110进行排污,在连续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排污口110直接进行排污,不会影响生产流程,同时保证换热效果。
在相关技术中,为实现低温换热介质的气化和过热的工艺要求,传统都是设置一台气化换热器和一台过热换热器。在实际的生产运行中,会增加设备数量,增加与之相连的管线和阀门数量,尤其是蒸气流通的管道一般管线会比较粗;增加工艺装置的占地面积,增加工艺系统的复杂性,也增加设备操作的困难性。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通过一台设备,但分为气化部分和过热部分,将传统的气化换热器和过热换热器合二为一,在一台设备内完成工艺要求。从而大大减少了设备和管线阀门的数量,节省了工艺装置的占地面积,简化了工艺系统的流程,提高了设备的操作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
气化换热器(10),具有气化腔体(1),所述气化换热器(10)具有第一入口(101)、第一出口(102)、第二入口(103)和第二出口(104),所述第二入口(103)和所述第二出口(104)分别与所述气化腔体(1)连通,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出口(104)位于所述第二入口(103)的上方,所述第二入口(103)用于输送低温换热介质至所述气化腔体(1)中;
气化换热管(20),位于所述气化腔体(1)内,所述气化换热管(2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入口(101)和所述第一出口(102)连通,所述第一入口(101)用于输送高温换热介质至所述气化换热管(20)中;
过热换热器(30),具有过热腔体(2),所述过热换热器(30)具有第三入口(301)、第三出口(302)、第四入口(303)和第四出口(304),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四出口(304)位于所述第四入口(303)的上方,所述第三入口(301)和所述第三出口(302)分别与所述过热腔体(2)连通,所述第三入口用于输送高温换热介质至所述过热腔体(2)中,所述过热换热器(30)位于所述气化换热器(10)的上方,所述过热换热器(30)与所述气化换热器(10)接触且连接,所述第四入口(303)与所述第二出口(104)相互连通,所述过热腔体(2)与所述气化腔体(1)相互隔开;
过热换热管(40),位于所述过热腔体(2)内,所述过热换热管(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入口(303)和所述第四出口(304)连通;
所述过热换热管(40)中具有用于改变所述过热换热管(40)中蒸气流动方向的结构,或所述过热换热管(40)的内侧壁具有内翅片;
所述第三出口(302)与所述第一入口(101)通过管道连通,所述过热腔体(2)中的高温换热介质的温度高于所述气化换热管(20)中的高温换热介质的温度;
所述第二出口(104)处具有第一法兰(105),所述第四入口(303)处具有第二法兰(307),所述第一法兰(105)与所述第二法兰(307)相对,所述第一法兰(105)与所述第二法兰(307)可拆卸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化换热器(10)中具有第一隔板(106),所述第一隔板(106)将所述气化腔体(1)分为相互隔开的第一腔体(11)和第一子气化腔体(12);
所述第一腔体(11)中具有第二隔板(107),所述第二隔板(107)将所述第一腔体(11)分为第二腔体(13)和第三腔体(14),所述第二隔板(107)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隔板(106)连接;
所述第一隔板(106)上具有第一气化换热管入口(201)和第一气化换热管出口(202),所述第一入口(101)和所述第一气化换热管入口(201)均与所述第二腔体(13)连通,所述第一出口(102)和所述第一气化换热管出口(202)均与所述第三腔体(14)连通;
所述气化换热管(20)位于所述第一子气化腔体(12)内,所述气化换热管(2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化换热管入口(201)和所述第一气化换热管出口(202)连通,所述第二入口(103)和所述第二出口(104)均与所述第一子气化腔体(1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化换热器(10)中具有间隔布置的第三隔板(108)和第四隔板(109),所述第三隔板(108)和所述第四隔板(109)将所述气化腔体(1)分为依次排布的第四腔体(15)、第二子气化腔体(16)和第五腔体(17),所述第二子气化腔体(16)与所述第四腔体(15)隔开,所述第二子气化腔体(16)与所述第五腔体(17)隔开;
所述第三隔板(108)上具有第二气化换热管入口(203),所述第一入口(101)和所述第二气化换热管入口(203)均与所述第四腔体(15)连通;
所述第四隔板(109)上具有第二气化换热管出口(204),所述第一出口(102)和所述第二气化换热管出口(204)均与所述第五腔体(17)连通;
所述气化换热管(20)位于所述第二子气化腔体(16)内,所述气化换热管(2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气化换热管入口(203)和所述第二气化换热管出口(204)连通,所述第二入口(103)和所述第二出口(104)均与所述第二子气化腔体(16)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
支撑板(50),位于所述气化腔体(1)中,所述支撑板(50)与所述气化换热器(10)的内壁接触,所述支撑板(50)中具有通孔(501),所述气化换热管(20)穿过所述通孔(50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热换热器(30)中具有间隔布置的第五隔板(305)和第六隔板(306),所述第五隔板(305)和所述第六隔板(306)将所述过热腔体(2)分为依次排布的第六腔体(21)、第一子过热腔体(22)和第七腔体(23),所述第六腔体(21)与所述第一子过热腔体(22)隔开,所述第七腔体(23)与所述第一子过热腔体(22)隔开;
所述第五隔板(305)上具有过热换热管入口(401),所述第四入口(303)和所述过热换热管入口(401)均与所述第六腔体(21)连通;
所述第六隔板(306)上具有过热换热管出口(402),所述第四出口(304)和所述过热换热管出口(402)均与所述第七腔体(23)连通;
所述过热换热管(40)位于所述第一子过热腔体(22)内,所述过热换热管(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过热换热管入口(401)和所述过热换热管出口(402)连通,所述第三入口(301)和所述第三出口(302)均与所述第一子过热腔体(22)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化换热器(10)还具有排污口(110),所述排污口(110)与所述气化腔体(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
折流板(60),位于所述过热腔体(2)内,所述折流板(60)与所述过热腔体(2)内介质的流动方向相交。
CN202011379637.8A 2020-11-30 2020-11-30 换热装置 Active CN1145770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79637.8A CN114577048B (zh) 2020-11-30 2020-11-30 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79637.8A CN114577048B (zh) 2020-11-30 2020-11-30 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77048A CN114577048A (zh) 2022-06-03
CN114577048B true CN114577048B (zh) 2024-03-26

Family

ID=81766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79637.8A Active CN114577048B (zh) 2020-11-30 2020-11-30 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7704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67818A (en) * 1973-07-18 1977-03-23 Metallgesellschaft Ag Heat exchanger
CN207050520U (zh) * 2017-07-04 2018-02-27 抚顺欣和石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隔温防腐管壳式换热器
CN207280262U (zh) * 2017-10-13 2018-04-27 宁夏金裕海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丙烷再沸器
CN207610579U (zh) * 2017-11-12 2018-07-13 湖北晋煤金楚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合成氨用高效冷却系统
CN110579120A (zh) * 2019-08-30 2019-12-17 安徽池州九华发电有限公司 管壳式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412775A (zh) * 2020-05-07 2020-07-14 山东英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城乡废弃物气化炉专用高温区热管式换热器
CN211234036U (zh) * 2019-12-23 2020-08-11 北京广厦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介质气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67818A (en) * 1973-07-18 1977-03-23 Metallgesellschaft Ag Heat exchanger
CN207050520U (zh) * 2017-07-04 2018-02-27 抚顺欣和石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隔温防腐管壳式换热器
CN207280262U (zh) * 2017-10-13 2018-04-27 宁夏金裕海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丙烷再沸器
CN207610579U (zh) * 2017-11-12 2018-07-13 湖北晋煤金楚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合成氨用高效冷却系统
CN110579120A (zh) * 2019-08-30 2019-12-17 安徽池州九华发电有限公司 管壳式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1234036U (zh) * 2019-12-23 2020-08-11 北京广厦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介质气化装置
CN111412775A (zh) * 2020-05-07 2020-07-14 山东英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城乡废弃物气化炉专用高温区热管式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77048A (zh) 2022-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62560B (zh) 四周切向进料的两相逆流垂直管内降膜蒸发器
CN107606974B (zh) 一体式组合换热器
CN104296118A (zh) 一种立式管板蒸发器
CN114577048B (zh) 换热装置
WO2024066519A1 (zh) 一种用于加氢装置的换热组件及换热工艺
CN104390492A (zh) 一种卧式双相变换热器
CN207866040U (zh) 一种倒l型管立式换热器
CN114234169B (zh) 一种筛板塔盘式定期排污扩容器
CN115523141A (zh) 涡流管蒸汽再压缩装置
CN103471082A (zh) 配200mw机组三段卧式给水加热器
CN211651335U (zh) 一种带过热装置的中间介质换热器
CN205066242U (zh) 一种釜式满液式蒸发器
CN110701806B (zh) 带液位控制及旁通导气管的双流程微通道蒸发器制冷系统
KR100332563B1 (ko) 흡수식냉동기용재생기
CN203719489U (zh) 双相变潜热换热器
CN113070004A (zh) 一种带盘管式换热管的等温变换反应器
CN103791744B (zh) 双相变潜热换热器
CN102626555B (zh) 醋酸蒸发与气体混合一体化装置
CN102580334B (zh) 闪蒸器
CN220380338U (zh) 用于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板壳式换热器
CN213021081U (zh) 一种喷淋换热器
CN116045542B (zh) 一种双塔式制冷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13454252U (zh) 用于水加热设备的超导结构
CN111197943B (zh) 一种带过热装置的中间介质换热器
CN220230162U (zh) 一种双管程蒸汽加热水浴式气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