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67841A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67841A
CN114567841A CN202210186611.4A CN202210186611A CN114567841A CN 114567841 A CN114567841 A CN 114567841A CN 202210186611 A CN202210186611 A CN 202210186611A CN 114567841 A CN114567841 A CN 1145678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cavity
hole
shell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8661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67841B (zh
Inventor
周树芝
刘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221018661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678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67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7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67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78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所述发声装置包括外壳和发声单体,所述外壳设有收容腔和连通所述收容腔的出声口,所述发声单体设于所述收容腔内,并将所述收容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所述出声口将所述前声腔与外界连通;其中,所述外壳还设有缓冲腔以及连通所述缓冲腔和所述前声腔的透声孔。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有效提高声学性能和听感的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有效抑制偏振现象。

Description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和应用该发声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子设备的音质要求越来越高,电子设备中的发声器件受到电子设备外观结构的影响,其体积也越来越小。而发声器件作为电子设备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功能性部件,是电子设备轻薄化设计的重要一环,因此对发声器件的轻薄化设计极为重要。
相关技术中,侧发声的扬声器箱包括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发声单体,发声单体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振膜与壳体间隔设置形成前声腔,发声单体的振膜振动发声时,振膜在推动空气过程中,受前声腔管道影响,使得在前声腔内空气受力不均,导致产品易发生偏振,从而影响扬声器箱的声学性能和听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旨在提供一种有效提高声学性能和听感的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有效抑制偏振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有收容腔和连通所述收容腔的出声口;和
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设于所述收容腔内,并将所述收容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所述出声口将所述前声腔与外界连通;
其中,所述外壳还设有缓冲腔以及连通所述缓冲腔和所述前声腔的透声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声口设于所述外壳的侧壁,所述缓冲腔设于所述外壳的底壁,并与所述发声单体的振膜相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透声孔设于所述外壳面向所述振膜的一侧,所述透声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透声孔呈阵列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透声孔的孔径小于0.3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透声孔呈圆形孔、椭圆形孔、方形孔、三角形孔或梯形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壳体设有所述出声口;
所述第一壳体背向所述收容腔的一侧还设有缓冲槽,所述透声孔贯穿设置于所述缓冲槽的底壁,所述外壳还包括盖设于所述缓冲槽槽口的遮盖板,所述遮盖板与所述透声孔间隔且相对设置,并围合形成所述缓冲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槽槽壁凸设有支撑台阶,所述遮盖板支撑于所述支撑台阶;
且/或,所述遮盖板的周缘通过密封胶与所述缓冲槽的侧壁密封连接;
且/或,所述遮盖板背向所述透声孔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齐平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导声板,所述导声板围绕所述出声口设置,以形成导声通道;
所述第一壳体还凸设有安装台,所述安装台围绕所述透声孔设置,且所述安装台的两端与所述导声板的侧壁连接,并围合形成连通所述导声通道的收容槽,所述发声单体支撑于所述安装台,并与所述导声板抵接,以围合形成所述前声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连通所述后声腔的阻尼孔,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阻尼件,所述阻尼件盖设于所述阻尼孔;
且/或,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的部分伸入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发声单体电连接。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和上述所述的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设于所述设备壳体。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发声装置通过在外壳内形成收容腔和出声口,从而方便将发声单体收容于收容腔内,且发声单体将收容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通过出声口将前声腔与外界连通,实现保护发声单体的同时,使得发声单体发出的声音顺利从出声口传出;同时,通过在外壳上设置缓冲腔和透声孔,使得透声孔连通缓冲腔和前声腔,如此在发声单体振动发声时,发声单体的振膜在震动时推动空气,可使空气通过透声孔进入缓冲腔内,从而利用缓冲腔减轻前声腔内空气压强的不均匀性,有效降低偏振机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另一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发声装置的遮盖板与第一壳体分离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发声装置 155 导声板
1 外壳 156 导声通道
11 收容腔 157 安装台
12 前声腔 158 收容槽
13 后声腔 159 阻尼孔
14 缓冲腔 16 第二壳体
15 第一壳体 17 遮盖板
151 出声口 2 发声单体
152 缓冲槽 21 振膜
153 透声孔 3 阻尼件
154 支撑台阶 4 柔性电路板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子设备的音质要求越来越高,电子设备中的发声器件受到电子设备外观结构的影响,其体积也越来越小。而发声器件作为电子设备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功能性部件,是电子设备轻薄化设计的重要一环,因此对发声器件的轻薄化设计极为重要。
相关技术中,侧发声的扬声器箱包括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发声单体,发声单体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振膜与壳体间隔设置形成前声腔,发声单体的振膜振动发声时,振膜在推动空气过程中,受前声腔管道影响,使得在前声腔内空气受力不均,导致产品易发生偏振,从而影响扬声器箱的声学性能和听感。
基于上述构思和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声装置100。可以理解的,发声装置100可应用于音箱、耳机、手机等电子设备中,在此不做限定。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发声装置100包括外壳1和发声单体2,其中,外壳1设有收容腔11和连通收容腔11的出声口151,发声单体2设于收容腔11内,并将收容腔11分隔为前声腔12和后声腔13,出声口151将前声腔12与外界连通;外壳1还设有缓冲腔14以及连通缓冲腔14和前声腔12的透声孔153。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用于安装、固定、支撑和保护发声单体2等部件,也即外壳1为发声单体2等部件提供安装基础。可以理解的,外壳1可以是具有安装空间或收容腔11的安装壳、壳体、箱体或盒体等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外壳1可以是一体结构,例如外壳1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一体结构或两端均呈开口设置的一体结构等,在此不做限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1也可以是分体设置结构,例如外壳1包括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两部分结构,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围合形成收容腔1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6所示,外壳1包括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围合形成收容腔11,第一壳体15设有出声口151。可以理解的,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可采用固定连接方式连接为一体结构,例如采用焊接或粘结等方式,如此可提高外壳1的密封性。当然,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也可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例如采用卡扣连接、插接配合、螺钉连接或销钉连接等,如此可方便发声装置100的拆装,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发声单体2设于外壳1的收容腔11内,并将收容腔11分隔为前声腔12和后声腔13,出声口151用于将前声腔12与外界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发声单体2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21,发声单体2的周缘与第一壳体15的内壁密封连接,并与第一壳体15的底壁间隔,以围合形成前声腔12,且发声单体2的振膜21面向前声腔12。发声单体2与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围合形成后声腔13。
在本实施例中,发声装置100的前声腔12用于出声,发声装置100的后声腔13用于改善发声装置100的低频声学性能。可以理解的,发声装置100的后声腔13内还设置有隔离网罩,该隔离网罩可包覆于发声单体2位于后声腔13的部分,并在后声腔13内填充有吸引颗粒,如此可利用隔离网罩将吸引颗粒与发声单体2分离,从而利用吸引颗粒进一步改善发声装置100的低频声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外壳1上还设有缓冲腔14和透声孔153,使得透声孔153连通缓冲腔14和前声腔12,如此在发声单体2的振膜21振动发声过程中,振膜21推动空气,可使空气通过透声孔153进入缓冲腔14内,从而利用缓冲腔14减轻前声腔12内空气压强的不均匀性,有效降低偏振机率。也即是说,通过设置透声孔153和缓冲腔14,使得前声腔12的内壁粗糙,即增大前声腔12的阻尼,从而降低发声装置100发声的失真尖峰,有效抑制了发声高次谐振导致的谐波失真及高频噪声,进而提高了发声装置100的声学性能。
本发明的发声装置100通过在外壳1内形成收容腔14和出声口151,从而方便将发声单体2收容于收容腔11内,且发声单体2将收容腔11分隔为前声腔12和后声腔13,通过出声口151将前声腔12与外界连通,实现保护发声单体2的同时,使得发声单体2发出的声音顺利从出声口151传出;同时,通过在外壳1上设置缓冲腔14和透声孔153,使得透声孔153连通缓冲腔14和前声腔12,如此在发声单体2振动发声时,发声单体2的振膜21在震动时推动空气,可使空气通过透声孔153进入缓冲腔14内,从而利用缓冲腔14减轻前声腔12内空气压强的不均匀性,有效降低偏振机率。
在一实施例中,出声口151设于外壳1的侧壁,缓冲腔14设于外壳1的底壁,并与发声单体2的振膜21相对。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通过将出声口151设置于外壳1的侧壁,也即出声口151不与发声单体2的振膜21相对或振动,位于发声单体2的侧部,形成侧出声的发声装置100。可以理解的,通过将缓冲腔14设于外壳1的底壁,并与发声单体2的振膜21相对,从而方便振膜21振动发声时推动空气,使空气通过透声孔153进入缓冲腔14内,从而利用缓冲腔14减轻前声腔12内空气压强的不均匀性,有效降低偏振机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透声孔153设于外壳1面向振膜21的一侧,透声孔153包括多个,多个透声孔153呈阵列排布。在本实施例中,透声孔153与发声单体2的振膜21相对或正对,且呈间隔设置,如此方便振膜21振动发声时推动空气,使空气能够顺利且快速通过透声孔153进入缓冲腔14内,从而利用缓冲腔14减轻前声腔12内空气压强的不均匀性,有效降低偏振机率。
可以理解的,通过将透声孔153设置为多个,多个透声孔153呈阵列排布,可利用透声孔153使得前声腔12的内壁粗糙,即增大前声腔12的阻尼,从而降低发声装置100发声的失真尖峰,有效抑制了发声高次谐振导致的谐波失真及高频噪声,进而提高了发声装置100的声学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透声孔153的孔径小于0.3mm。可以理解的,如此设置,可利用透声孔153的孔径有效增加前声腔12的内壁粗糙度,同时利用多个透声孔153将前声腔12内的空气分散传入缓冲腔14内,从而利用缓冲腔14减轻前声腔12内空气压强的不均匀性,有效降低偏振机率。
可选地,透声孔153呈圆形孔、椭圆形孔、方形孔、三角形孔或梯形孔等多边形孔或异形孔,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6所示,外壳1包括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围合形成收容腔11,第一壳体15设有出声口151;第一壳体15背向收容腔11的一侧还设有缓冲槽152,透声孔153贯穿设置于缓冲槽152的底壁,外壳1还包括盖设于缓冲槽152槽口的遮盖板17,遮盖板17与透声孔153间隔且相对设置,并围合形成缓冲腔14。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壳体15的外壁(也即第一壳体15背向振膜21的一侧)设置缓冲槽152,并将透声孔153设置于缓冲槽152的底壁(也即第一壳体15面向振膜21的内壁),使得透声孔153贯穿设置于缓冲槽152的底壁,如此可有效减小第一壳体15面向振膜21的内壁的厚度,加快空气进入缓冲腔14的速度,从而利用缓冲腔14减轻前声腔12内空气压强的不均匀性,有效降低偏振机率。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遮盖板17,利用遮盖板17盖设于缓冲槽152的槽口,使得遮盖板17与缓冲槽152的槽壁围合形成缓冲腔14。在本实施例中,遮盖板17与第一壳体15设置为分体结构,如此可将遮盖板17设置为金属件,从而有效减薄遮盖板17的厚度,以增大缓冲腔14的体积。
在本实施例中,遮盖板17与第一壳体15可采用注塑一体成型,也可采用焊接或粘结等方式连接为一体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1的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也可设置为金属件或塑胶件,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缓冲槽152槽壁凸设有支撑台阶154,遮盖板17支撑于支撑台阶154。可以理解的,支撑台阶154可凸设于缓冲槽152的侧槽壁或底壁,如此可方便利用支撑台阶154支撑固定遮盖板17,以确保缓冲腔14的体积,并提高遮盖板17的安装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台阶154可以是沿缓冲槽152槽壁周向环绕设置,也可是由多个支撑台阶154沿缓冲槽152槽壁周向间隔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为了提高缓冲腔14的密封性,遮盖板17的周缘通过密封胶与缓冲槽152的侧壁密封连接。当然,可通过在支撑台阶154上设置双面胶或密封胶,遮盖板17支撑并密封抵接于支撑台阶154上,在此不做限定。可选地,遮盖板17背向透声孔153的一侧与第一壳体15的外壁齐平设置,如此可提高发声装置100的外观美观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5还设有导声板155,导声板155围绕出声口151设置,以形成导声通道156;第一壳体15还凸设有安装台157,安装台157围绕透声孔153设置,且安装台157的两端与导声板155的侧壁连接,并围合形成连通导声通道156的收容槽158,发声单体2支撑于安装台157,并与导声板155抵接,以围合形成前声腔1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通过在第一壳体15的内壁设置导声板155,使得导声板155围绕出声口151设置,以形成导声通道156,也即导声通道156与前声腔12连通,如此在振膜21振动发声时,可使得声音顺利通过导声通道156传出出声口151,并传入外界。可选地,导声板155可选为U型结构,导声板155的U型开口端与第一壳体15的底壁连接。
可以理解的,第一壳体15面向发声单体2的一侧凸设有安装台157,且安装台157围绕透声孔153设置,安装台157的两端与导声板155的侧壁连接,并围合形成连通导声通道156的收容槽158,此时该收容槽158与导声通道156连通。当发声单体2支撑于安装台157,并与导声板155抵接时,发声单体2、安装台157、导声板155及第一壳体15的底壁围合形成前声腔12。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5还设有连通后声腔13的阻尼孔159,发声装置100还包括阻尼件3,阻尼件3盖设于阻尼孔15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阻尼孔159,并在阻尼孔159处设置阻尼件3,从而利用阻尼孔159对后声腔13或灌装腔实现泄气或透气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发声装置100还包括柔性电路板4,柔性电路板4的部分伸入收容腔11内,并与发声单体2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柔性电路板4具有位于收容腔11内的内焊盘,使得柔性电路板4通过内焊盘与发声单体2电连接。当外壳1为金属壳体时,第一壳体15的内周壁对应内焊盘的位置设有绝缘隔离件,从而有效通过绝缘隔离件避免内焊盘与外壳1连接而出现漏电的情况。可选地,绝缘隔离件可以是绝缘胶带、麦拉膜等,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柔性电路板4还设有外焊盘,外焊盘位于柔性电路板4伸出收容腔11的一端,可使得柔性电路板4通过外焊盘与外部电源连接。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和上述的发声装置100,发声装置100设于设备壳体。该发声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由于本电子设备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以理解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耳机、音响等发声设备,设备壳体可以是手机、耳机、音响等发声设备的外壳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有收容腔和连通所述收容腔的出声口;和
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设于所述收容腔内,并将所述收容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所述出声口将所述前声腔与外界连通;
其中,所述外壳还设有缓冲腔以及连通所述缓冲腔和所述前声腔的透声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声口设于所述外壳的侧壁,所述缓冲腔设于所述外壳的底壁,并与所述发声单体的振膜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声孔设于所述外壳面向所述振膜的一侧,所述透声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透声孔呈阵列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声孔的孔径小于0.3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声孔呈圆形孔、椭圆形孔、方形孔、三角形孔或梯形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壳体设有所述出声口;
所述第一壳体背向所述收容腔的一侧还设有缓冲槽,所述透声孔贯穿设置于所述缓冲槽的底壁,所述外壳还包括盖设于所述缓冲槽槽口的遮盖板,所述遮盖板与所述透声孔间隔且相对设置,并围合形成所述缓冲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槽槽壁凸设有支撑台阶,所述遮盖板支撑于所述支撑台阶;
且/或,所述遮盖板的周缘通过密封胶与所述缓冲槽的侧壁密封连接;
且/或,所述遮盖板背向所述透声孔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齐平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导声板,所述导声板围绕所述出声口设置,以形成导声通道;
所述第一壳体还凸设有安装台,所述安装台围绕所述透声孔设置,且所述安装台的两端与所述导声板的侧壁连接,并围合形成连通所述导声通道的收容槽,所述发声单体支撑于所述安装台,并与所述导声板抵接,以围合形成所述前声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连通所述后声腔的阻尼孔,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阻尼件,所述阻尼件盖设于所述阻尼孔;
且/或,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的部分伸入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发声单体电连接。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设于所述设备壳体。
CN202210186611.4A 2022-02-28 2022-02-28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5678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86611.4A CN114567841B (zh) 2022-02-28 2022-02-28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86611.4A CN114567841B (zh) 2022-02-28 2022-02-28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7841A true CN114567841A (zh) 2022-05-31
CN114567841B CN114567841B (zh) 2024-03-12

Family

ID=81716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86611.4A Active CN114567841B (zh) 2022-02-28 2022-02-28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67841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3472A (zh) * 2013-10-12 2014-01-22 中山市天键电声有限公司 带有声学滤波器的微型受话器的前腔结构
CN106101956A (zh) * 2016-07-20 2016-11-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及具有该扬声器箱的电子设备
CN106162459A (zh) * 2016-07-20 2016-11-2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及具有该扬声器箱的电子设备
CN107343247A (zh) * 2017-07-04 2017-11-1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208353585U (zh) * 2018-01-04 2019-01-0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110177323A (zh) * 2019-05-15 2019-08-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扬声器及终端设备
CN110381405A (zh) * 2019-07-17 2019-10-25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塞
CN111131942A (zh) * 2019-12-31 2020-05-0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4901288U (zh) * 2020-10-30 2021-11-2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
WO2021237833A1 (zh) * 2020-05-29 2021-12-02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3472A (zh) * 2013-10-12 2014-01-22 中山市天键电声有限公司 带有声学滤波器的微型受话器的前腔结构
CN106101956A (zh) * 2016-07-20 2016-11-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及具有该扬声器箱的电子设备
CN106162459A (zh) * 2016-07-20 2016-11-2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及具有该扬声器箱的电子设备
CN107343247A (zh) * 2017-07-04 2017-11-1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208353585U (zh) * 2018-01-04 2019-01-0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箱
CN110177323A (zh) * 2019-05-15 2019-08-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扬声器及终端设备
CN110381405A (zh) * 2019-07-17 2019-10-25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塞
CN111131942A (zh) * 2019-12-31 2020-05-0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1237833A1 (zh) * 2020-05-29 2021-12-02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
CN214901288U (zh) * 2020-10-30 2021-11-2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7841B (zh) 202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56828B (zh) 发声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8551639B (zh) 扬声器模组及便携终端
US10567868B2 (en) Sound generator
WO2021138952A1 (zh) 扬声器箱
CN109040926B (zh) 发声器件及便携终端
CN209964288U (zh) 扬声器箱
WO2020140548A1 (zh) 发声器件及电子设备
CN216122887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5300906U (zh) 一种扬声器箱
CN111083617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KR101470983B1 (ko) 마이크로 스피커
JP5714477B2 (ja) スピーカ装置
US10820078B2 (en) Speaker box
CN110996236A (zh)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3051005A1 (zh) 圈铁喇叭组件及耳机
CN114257919A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567841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6491044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225653B (zh) 发声器件和电子设备
CN210609693U (zh)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0696949U (zh) 一种音腔壳体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9916603U (zh) 显示设备
CN115361641B (zh) 扬声器模组和音箱
CN115529539B (zh)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6531777U (zh) 扬声器单体、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