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66398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66398A
CN114566398A CN202210201456.9A CN202210201456A CN114566398A CN 114566398 A CN114566398 A CN 114566398A CN 202210201456 A CN202210201456 A CN 202210201456A CN 114566398 A CN114566398 A CN 1145663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key
magnetic member
shell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0145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66398B (zh
Inventor
马昌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0145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663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66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6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663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63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Snap-action arrangements, i.e. in which during a single opening operation or a single closing operation energy is first stored and then released to produce or assist the contact movement
    • H01H5/02Energy stored by the attraction or repulsion of magnetic parts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按键以及第一磁性件;按键设置于壳体,且与壳体转动连接;按键包括第二磁性件和转动件,第二磁性件设置于转动件;第一磁性件设置于壳体中,第一磁性件与转动件具有间隔;在按键相对于壳体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相对;在按键相对于壳体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错位。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制造技术也得到快速的提升。为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电子设备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配合功能使用的按键也对应增加。
在一些电子设备中,会设置操作旋钮,以实现对应的操作功能,操作旋钮与设备壳体可相对转动。现有的操作旋钮通常采用机械阻尼结构,以提升用户的操作准确性和使用手感。
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机械阻尼结构,在频繁摩擦的情况下,会导致机械阻尼结构的性能下降,阻尼效果也随之降低,设备耐久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械阻尼结构,在频繁摩擦的情况下,会导致性能下降,阻尼效果也随之降低,设备耐久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按键以及第一磁性件;
所述按键设置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所述按键包括第二磁性件和转动件,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于所述转动件;
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转动件具有间隔;
在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对;
在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错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按键以及第一磁性件;按键设置于壳体,且与壳体转动连接;按键包括第二磁性件和转动件,第二磁性件设置于转动件;第一磁性件设置于壳体中,第一磁性件与转动件具有间隔;在按键相对于壳体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相对;在按键相对于壳体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错位。按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切换时,会带动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也相对运动,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之间会产生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从而实现按键转动过程中的阻尼效果。并且,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之间不存在机械接触,避免了出现磨损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按键的使用耐久性。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转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10-壳体;20-按键;30-第一磁性件;40-第二磁性件;50-转动件;60-第三磁性件;70-第四磁性件;80-传感模组;90-触发开关;100-弹性件;110-限位件;201-按键本体;202-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上”、“下”、“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可穿戴式设备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可以不做限定。
参照图1至图3所示,电子设备包括:壳体10、按键20以及第一磁性件30;按键20设置于壳体10,且与壳体10转动连接;按键20包括第二磁性件40和转动件50,第二磁性件40设置于转动件50;第一磁性件30设置于壳体10中,第一磁性件30与转动件50具有间隔;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错位。
具体而言,壳体10用于承载电子设备的各个元器件,壳体10设置有内腔以及与内腔连通的安装孔,按键20通过安装孔安装于壳体10,且与壳体10转动连接。电子设备内部的元器件能够识别按键20的旋转操作,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并执行与旋转操作对应的控制指令。
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磁性件30,第一磁性件30设置于壳体10中,第一磁性件30可以与壳体10连接,也可以与按键20连接。按键20包括第二磁性件40和转动件50,转动件50可以与壳体10连接,也可以与按键20连接,上述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卡接等。第二磁性件40设置于转动件50,第二磁性件40与转动件50的状态同步,也即,当转动件50相对于壳体转动时,会带动第二磁性件40也一同转动;当转动件50相对于壳体静止时,第二磁性件40也保持静止状态。
第一磁性件30与转动件50之间具有间隔,不存在机械接触。也即,第一磁性件30与转动件50上的第二磁性件40之间也不存在机械接触,仅通过磁力互相作用。
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中,壳体10与第一磁性件30固定,转动件50与按键20固定。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按键20会带动转动件50以及转动件50上的第二磁性件40同步转动,此时,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按键20会继续带动转动件50以及转动件50上的第二磁性件40同步转动,此时,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错位。
若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磁性相同,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互相排斥,则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在位置切换过程中,由于转动距离以及角度的变化,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会产生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从而在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产生阻尼,进而实现按键20转动过程中的阻尼效果。
若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磁性相异,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互相吸引。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的位置关系由相对变为错位,在位置切换过程中,由于需要克服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吸引力作用,能够感受到阻尼。
另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中,按键20与第一磁性件30固定,转动件50与壳体10固定。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按键20会带动第一磁性件30同步转动,此时,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按键20会继续带动第一磁性件30同步转动,此时,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错位。
若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磁性相同,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互相排斥,则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在位置切换过程中,由于转动距离以及角度的变化,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会产生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从而在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产生阻尼,进而实现按键20转动过程中的阻尼效果。
若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磁性相异,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互相吸引。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的位置关系由相对变为错位,在位置切换过程中,由于需要克服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吸引力作用,能够感受到阻尼。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按键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切换时,会带动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也相对运动,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会产生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从而实现按键20转动过程中的阻尼效果。同时,在克服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磁力作用时,也能够感受到阻尼。并且,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不存在机械接触,避免了出现磨损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按键20的使用耐久性。
可选地,参照图1和图3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三磁性件60,第三磁性件60与第一磁性件30相对间隔设置;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分别位于转动件50沿自身厚度方向的两侧,其中,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磁性相异;按键20穿设于转动件(50)且与转动件50固定连接,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分别与壳体10固定连接;或,转动件50与壳体10固定连接,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分别与按键20固定连接;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分别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分别与第二磁性件40错位。
具体而言,第三磁性件60与第一磁性件30的形状大小可以相同,第三磁性件60与第一磁性件30相对间隔设置,不存在机械接触。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分别位于转动件50沿自身厚度方向的两侧,可以理解的是,转动件50自身的厚度方向即为按键20的长度方向。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与转动件50也不存在机械接触。
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中,壳体10与第一磁性件30以及第三磁性件60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卡接等;按键20穿设于转动件50且与转动件50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粘接、卡接等。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分别与转动件50相对间隔设置,且位于转动件50的两侧。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按键20会带动转动件50以及转动件50上的第二磁性件40同步转动,此时,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分别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按键20会继续带动转动件50以及转动件50上的第二磁性件40同步转动,此时,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分别与第二磁性件40错位。
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磁性相异,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根据第二磁性件40的安装方式不同,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一磁性件30以及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具有两种情况,方式一,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一磁性件30相对的一侧磁性相同,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磁性也相同;方式二,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一磁性件30相对的一侧磁性相异,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磁性也相异。
针对上述方式一,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一磁性件30相对的一侧磁性相同,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磁性也相同。
从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一磁性件30相对的一侧来看,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互相排斥,则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由相对切换至错位的过程中,由于转动距离以及角度的变化,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斥力逐渐减弱;当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斥力减弱至最小值后,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又开始由错位切换至相对,该过程中,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斥力又逐渐增大,直至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相对时,斥力最大。从而用户在旋转按键20时,根据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磁力变化所产生的阻尼效果,可感知按键20的旋转角度,例如,按键20在旋转半圈时,阻尼效果最弱,继续转动时,阻尼效果逐渐加强。从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来看,由于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也互相排斥,可参考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磁力变化以及对应的阻尼效果。
针对上述方式二,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一磁性件30相对的一侧磁性相异,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磁性也相异。
从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来看,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互相吸引。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的位置关系由相对变为错位,在位置切换过程中,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吸引力逐渐变小,当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吸引力减弱至最小值后,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又开始由错位切换至相对,该过程中,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吸引力又逐渐增大,直至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时,吸引力最大。在用户旋转按键20时,根据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磁力变化所产生的阻尼效果,可感知按键20的旋转角度。从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来看,由于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也互相吸引,可参考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磁力变化以及对应的阻尼效果。
另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中,按键20分别与第一磁性件30以及第三磁性件60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卡接等;壳体10与转动件50固定连接,按键20穿设于转动件50且与转动件50相对转动。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分别与转动件50相对间隔设置,且位于转动件50的两侧。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按键20会带动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同步转动,此时,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分别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按键20会继续带动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同步转动,此时,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分别与第二磁性件40错位。
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磁性相异,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根据第二磁性件40的安装方式不同,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一磁性件30以及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具有两种情况,方式一,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一磁性件30相对的一侧磁性相同,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磁性也相同;方式二,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一磁性件30相对的一侧磁性相异,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磁性也相异。
针对上述方式一,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一磁性件30相对的一侧磁性相同,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磁性也相同。
从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一磁性件30相对的一侧来看,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互相排斥,则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由相对切换至错位的过程中,由于转动距离以及角度的变化,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斥力逐渐减弱,当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斥力减弱至最小值后,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又开始由错位切换至相对,该过程中,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斥力又逐渐增大,直至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相对时,斥力最大。从而用户在旋转按键20时,根据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磁力变化所产生的阻尼效果,可感知按键20的旋转角度。从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来看,由于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也互相排斥,可参考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磁力变化以及对应的阻尼效果。
针对上述方式二,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一磁性件30相对的一侧磁性相异,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磁性也相异。
从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来看,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互相吸引。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的位置关系由相对变为错位,在位置切换过程中,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吸引力逐渐变小,当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吸引力减弱至最小值后,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又开始由错位切换至相对,该过程中,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吸引力又逐渐增大,直至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时,吸引力最大。在用户旋转按键20时,根据第三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磁力变化所产生的阻尼效果,可感知按键20的旋转角度。从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来看,由于第二磁性件40与第三磁性件60相对的一侧也互相吸引,可参考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磁力变化以及对应的阻尼效果。
通过在转动件50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第一磁性件30和第三磁性件60磁性相异,能够在转动件50两侧均施加阻尼效果,保证了转动件50沿按键20轴向的均匀受力,在转动过程中,不易发生偏斜,避免发生损坏,提升了耐久性。
可选地,参照图2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第四磁性件70,第四磁性件70与第二磁性件40的磁性相异;第二磁性件40与第四磁性件70间隔设置于转动件50;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30与第四磁性件70相对。
具体而言,第四磁性件70与第二磁性件40的磁性相异,例如,在转动件50的同一端面上,第二磁性件40为N极,则第四磁性件70为S极。
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中,壳体10与第一磁性件30固定,转动件50与按键20固定。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按键20会带动转动件50以及转动件50上的第二磁性件40和第四磁性件70同步转动,此时,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按键20会继续带动转动件50以及转动件50上的第二磁性件40和第四磁性件70同步转动,此时,第一磁性件30与第四磁性件70相对。
若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磁性相同,则第一磁性件30与第四磁性件70磁性相异。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互相排斥。则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在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由于转动距离以及角度的变化,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斥力减小。第一磁性件30转动至第二磁性件40与第四磁性件70之间时,不仅会受到来自第二磁性件40的磁斥力,还会受到第四磁性件70的磁吸力。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30所受的磁斥力逐渐变为磁吸力,直至第一磁性件30与第四磁性件70相对。在用户旋转按键20时,根据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以及第四磁性件70之间磁力变化所产生的阻尼效果,可感知按键20的旋转角度,例如,第二磁性件40和第四磁性件70之间间隔的角度为45°,用户每感知一次由斥力切换至吸引力的过程,则按键20对应旋转45°
另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中,按键20与第一磁性件30固定,转动件50与壳体10固定。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按键20会带动第一磁性件30同步转动,此时,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按键20会继续带动第一磁性件30同步转动,此时,第一磁性件30与第四磁性件70相对。若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磁性相同,则第一磁性件30与第四磁性件70磁性相异。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相对,互相排斥。则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在位置切换过程中,由于转动距离以及角度的变化,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会产生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从而在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产生阻尼,进而实现按键20转动过程中的阻尼效果。
第一磁性件30转动至第二磁性件40与第四磁性件70之间时,不仅会受到来自第二磁性件40的磁斥力,还会受到第四磁性件70的磁吸力。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30所受的磁斥力逐渐变为磁吸力,直至第一磁性件30与第四磁性件70相对。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由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由于需要克服第一磁性件30与第四磁性件70之间的吸引力作用,也能够感受到阻尼。在用户旋转按键20时,根据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以及第四磁性件70之间磁力变化所产生的阻尼效果,可感知按键20的旋转角度。
由于第四磁性件70与第二磁性件40的磁极相异,在与第一磁性件30转动切换时,存在由斥力至吸引力的切换过程,从而便于用户感知更小角度的转动,进而提升按键20的阻尼效果。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3所示,第二磁性件40与第四磁性件70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第二磁性件40与第四磁性件70在转动件50上间隔交替设置。
具体而言,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时,第一磁性件30会在第二磁性件40和第四磁性件70之间转动切换。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第二磁性件40以及至少两个第四磁性件70,增加了磁性件的数量,减少了斥力和吸引力之间的切换间隔,能够细化按键20转动过程中的阻尼效果,便于用户感知更小角度的转动,从而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时也更加平顺,阻尼手感也更加细腻。
可选地,第二磁性件40与第四磁性件70在转动件50上对称分布。
具体而言,第四磁性件70与第二磁性件40的磁极相异,第二磁性件40与第四磁性件70在转动件50上对称分布。
当第一磁性件30在第二磁性件40以及第四磁性件70之间转动切换时,由于第四磁性件70与第二磁性件40在转盘50上对称分布,在与第一磁性件30转动切换时,磁力的作用方向在转动件50两侧均匀分布,转动件50以及按键20转动时的稳定性更好。
可选地,转动件50为圆盘,第二磁性件40和第四磁性件70沿圆盘的周向间隔设置。
具体而言,第二磁性件40和第四磁性件70可利用圆盘作为载体,圆盘的中心设置有通孔,第二磁性件40和第四磁性件70避开通孔位置,沿圆盘的周向间隔设置。圆盘的轴心线与按键20的轴线共线,按键20可通过通孔穿设于圆盘中,圆盘与按键20可固定连接,也可间隙配合相对转动。
通过设置圆盘作为第二磁性件40和第四磁性件70的载体,能够提升第二磁性件40和第四磁性件70安装的稳定性,并且圆盘在转动过程中,各向均匀受力,不会产生内应力,避免发生损坏,提升了耐久性。
可选地,参照图1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传感模组80;传感模组80与壳体10固定连接,且传感模组80与按键20相对设置,传感模组80用于获取按键20的旋转参数。
具体而言,传感模组80与壳体10固定连接,具体可采用粘接、卡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传感模组80与按键20相对设置,传感模组80可以在按键20转动时,获取按键20的旋转参数,例如转速、转动周期、转动角度等参数,根据旋转参数可转化为对应的操作信号,以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操控。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表,按键20可以为智能手表的表冠。
可选地,参照图1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触发开关90;壳体10具有内腔;按键20包括按键本体201和旋转轴202;触发开关90设置于内腔且与壳体10固定连接;按键20沿旋转轴202的轴向与壳体10滑动连接,旋转轴202远离按键本体201的一端与触发开关90相对;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处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触发开关90处于未激发状态;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处于第四位置的情况下,旋转轴202远离按键本体201的一端与触发开关90抵接,触发开关90处于激发状态。
具体而言,壳体10具有内腔,内腔内设置有支架,触发开关90通过支架固定于壳体10。按键20包括按键本体201和旋转轴202,在按键20安装于壳体10时,按键本体201位于壳体10外部,用户通过按键本体201可对按键20执行旋转、按压等操作。旋转轴202位于壳体10的内腔中,按键本体201和旋转轴202可以采用粘接、卡接等方式进行固定,也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按键20沿旋转轴202的轴向与壳体10可相对滑动,旋转轴202远离按键本体201的一端与触发开关90相对。触发开关90可以为机械式开关、薄膜式开关等。
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处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触发开关90处于未激发状态;在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处于至第四位置的情况下,旋转轴202远离按键本体201的一端与触发开关90抵接,触发开关90处于激发状态,可执行对应的操控指令。通过设置触发开关90,可丰富电子设备的操控方式。
可选地,参照图1和图3所示,按键20还包括弹性件100;弹性件100套设于旋转轴202,弹性件100分别与按键本体201以及壳体10抵接;在触发开关90处于激发状态,弹性件100处于弹性形变状态;在触发开关90处于未激发状态,弹性件100处于原始状态。
具体而言,弹性件100可以为弹簧或者橡胶件。弹性件100分别与按键本体201以及壳体10的外部抵接。用户可通过按压按键20,以使按键20相对于壳体10处于第四位置,使触发开关90处于激发状态,弹性件100处于弹性形变状态,此时弹性件100会对按键本体201施加弹力,弹力的方向为背离壳体10的方向。在触发开关90完成激发后,在弹性件100的弹力作用下,按键20沿旋转轴202的轴向向远离壳体10一侧滑动,并回到第三位置,完成按键20的复位,此时,弹性件100处于原始状态。
可选地,参照图1和图3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限位件110;限位件110设置于内腔,且与旋转轴202固定连接;在按键20沿旋转轴202的轴向朝背离内腔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限位件110与壳体10的内壁抵接。
具体而言,限位件110的形状可以为弧形、矩形、多边形等,限位件110与旋转轴202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卡接等,也可与旋转轴202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制作。限位件110可仅设置于旋转轴202的一侧,也可在旋转轴202的周向均设置该限位件110。
在按键20沿旋转轴202的轴向朝背离内腔的方向滑动时,限位件110与壳体10的内壁抵接,能够避免按键20由壳体10滑出导致的损坏。并且,在按键20需要按压触发开关90时,限位件110朝靠近触发开关90的一侧不存在限位功能,不会影响触发开关90的正常触发。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按键以及第一磁性件;
所述按键设置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所述按键包括第二磁性件和转动件,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于所述转动件;
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转动件具有间隔;
在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对;
在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错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三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三磁性件分别位于所述转动件沿自身厚度方向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三磁性件磁性相异;
所述按键穿设于所述转动件且与所述转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三磁性件分别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或,
所述转动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三磁性件分别与所述按键固定连接;
在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三磁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对;
在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三磁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二磁性件错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四磁性件,所述第四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的磁性相异;
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四磁性件间隔设置于所述转动件;
在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对;
在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四磁性件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四磁性件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
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四磁性件在所述转动件上间隔交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四磁性件在所述转动件上对称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为圆盘,所述第二磁性件和所述第四磁性件沿所述圆盘的周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传感模组;
所述传感模组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传感模组与所述按键相对设置;
所述传感模组用于获取所述按键的旋转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触发开关;
所述壳体具有内腔;
所述按键包括按键本体和旋转轴;
所述触发开关设置于所述内腔且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按键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所述旋转轴远离所述按键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触发开关相对;
在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壳体处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触发开关处于未激发状态;
在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壳体处于第四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旋转轴远离所述按键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触发开关抵接,所述触发开关处于激发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还包括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旋转轴,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按键本体以及所述壳体抵接;
在所述触发开关处于激发状态,所述弹性件处于弹性形变状态;
在所述触发开关处于未激发状态,所述弹性件处于原始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限位件;
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内腔,且与所述旋转轴固定连接;
在所述按键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朝背离所述内腔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抵接。
CN202210201456.9A 2022-03-01 2022-03-01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5663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01456.9A CN114566398B (zh) 2022-03-01 2022-03-01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01456.9A CN114566398B (zh) 2022-03-01 2022-03-01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6398A true CN114566398A (zh) 2022-05-31
CN114566398B CN114566398B (zh) 2024-04-12

Family

ID=81717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01456.9A Active CN114566398B (zh) 2022-03-01 2022-03-01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6639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3901A (zh) * 2022-06-17 2022-11-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设备
CN115509113A (zh) * 2022-09-26 2022-12-23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115509113B (zh) * 2022-09-26 2024-06-07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04240A1 (fr) * 2000-01-26 2001-07-27 Dav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e fonctions electriques dans l'automobile par commutation magnetique
CN101394176A (zh) * 2007-09-21 2009-03-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旋转操作型输入装置
CN201706557U (zh) * 2009-12-01 2011-01-12 罗玉基 一种用于电磁炉上的旋转式霍尔挡位开关
CN207800441U (zh) * 2017-12-29 2018-08-3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及电子设备
CN210835781U (zh) * 2019-11-25 2020-06-23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钮装置及一种电器设备
CN111459228A (zh) * 2020-03-31 2020-07-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开合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04240A1 (fr) * 2000-01-26 2001-07-27 Dav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e fonctions electriques dans l'automobile par commutation magnetique
CN101394176A (zh) * 2007-09-21 2009-03-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旋转操作型输入装置
CN201706557U (zh) * 2009-12-01 2011-01-12 罗玉基 一种用于电磁炉上的旋转式霍尔挡位开关
CN207800441U (zh) * 2017-12-29 2018-08-3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及电子设备
CN210835781U (zh) * 2019-11-25 2020-06-23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钮装置及一种电器设备
CN111459228A (zh) * 2020-03-31 2020-07-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开合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3901A (zh) * 2022-06-17 2022-11-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设备
CN115509113A (zh) * 2022-09-26 2022-12-23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115509113B (zh) * 2022-09-26 2024-06-07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6398B (zh) 2024-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077972A1 (en) Hinge assembly for a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3549377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付回転型電気部品
CN114566398A (zh) 电子设备
EP0750327A3 (en) Rotatively-operated electronic component with push switch
US20070077971A1 (en) Hinge assembly for a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EP1981050B1 (en) Component for input operation
KR100453998B1 (ko) 스위치장치
US20040121826A1 (en) Rotating shaft of a rotary-Wing type digital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nd a method of mounting the same
KR200450483Y1 (ko) 로터리 딥 스위치
CN212967499U (zh) 一种按键开关
CN213124216U (zh) 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US8076601B2 (en) Input key 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device
JP6471053B2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CN113394044B (zh) 开关组件和电子设备
JP3665500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付き回転型電気部品
CN213175193U (zh) 电子锁执行机构
CN113488346B (zh) 开关组件、眼镜腿以及眼镜
CN220895360U (zh) 一种传动机构的移动部件
CN209843570U (zh) 弹性结构及开关
CN216928322U (zh) 一种隔离开关
CN210865992U (zh) 按键开关
CN215255290U (zh) 一种磁力离合器以及包含其的智能门锁以及门
CN211229870U (zh) 一种电控锁
CN212506584U (zh) 用于智能马桶的新型旋钮
JP2594148Y2 (ja) クラッ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