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43578A -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43578A
CN114543578A CN202011344361.XA CN202011344361A CN114543578A CN 114543578 A CN114543578 A CN 114543578A CN 202011344361 A CN202011344361 A CN 202011344361A CN 114543578 A CN114543578 A CN 1145435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dge
inlet
collecting channel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443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贤一
北本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zhou Huali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zhou Huali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zhou Huali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4436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43578A/zh
Priority to JP2021137418A priority patent/JP7190544B2/ja
Publication of CN114543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435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3/04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 F28F3/04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the deformations being pontual, e.g. dimp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4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F28D9/00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 F28F3/086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having one or more openings therein forming tubular heat-exchange pass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其中,翅片包括主体部以及边缘部,边缘部与主体部位于翅片的气流方向上的一侧连接,边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小于主体部的厚度。在上述翅片中,边缘部与主体部位于翅片的气流方向上的一侧连接,边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小于主体部的厚度,也即翅片存在厚度较小的边缘部,上述翅片应用于热交换器中时,相邻两片翅片的边缘部之间的间距可以较大,大于相邻两片翅片的主体部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降低气流流通损耗,进而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热交换器的多片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气流在沿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穿过多片翅片时,与多片翅片换热,从而实现热交换。但相关技术中的热交换器存在气流流通损耗较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翅片,旨在降低热交换器的气流流通损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翅片,包括:
主体部;以及
边缘部,与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翅片的气流方向上的一侧连接;
其中,所述边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边缘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边缘段及至少一个第二边缘段,所述第一边缘段及所述第二边缘段沿所述边缘部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
所述第一边缘段的厚度和/或所述第二边缘段的厚度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具有位于厚度方向上的第一热交换面与第二热交换面;
所述第一边缘段的厚度和所述第二边缘段的厚度均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所述第一边缘段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面在厚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高度,所述第二边缘段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面在厚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高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热交换面位于所述第一片体远离所述第二片体的一侧上,所述第二热交换面位于所述第二片体远离所述第一片体的一侧上;
所述第一边缘段位于所述第一片体上,所述第二边缘段位于所述第二片体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边缘部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边缘部与第二边缘部,在所述翅片的气流方向上,所述第一边缘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上游,所述第二边缘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下游;
其中,所述第一边缘部的所述第一边缘段与所述第二边缘部的所述第一边缘段沿所述边缘部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所述第一边缘部的所述第二边缘段与所述第二边缘部的所述第二边缘段沿所述边缘部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在同一所述边缘部上,所述第一边缘段靠近所述第二边缘段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边缘段靠近所述第一边缘段的第二端面共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边缘段与所述第一边缘段形状及尺寸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在同一所述边缘部上,所述第一边缘段的数目与所述第二边缘段的数目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具有换热管道、入口集流通道及出口集流通道,所述换热管道位于所述主体部内,在厚度方向上,所述入口集流通道及所述出口集流通道均贯穿所述主体部,所述换热管道的入口开设于所述入口集流通道的内壁,所述换热管道的出口开设于所述出口集流通道的内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入口集流通道包括分别贯穿所述主体部的第一入口集流通道及所述第二入口集流通道,所述换热管道的入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入口集流通道的内壁;
所述主体部还具有位于所述主体部内的节流通道,所述节流通道的入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入口集流通道的内壁,所述节流通道的出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入口集流通道的内壁;
所述第一入口集流通道与所述第二入口集流通道中的一者用于与气液分离器的气态换热媒介出口连接,另一者用于与气液分离器的液态换热媒介出口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
所述第一片体开设有第一换热凹槽及第一节流凹槽,所述第二片体开设有第二换热凹槽及第二节流凹槽,所述第一换热凹槽与所述第二换热凹槽对接围合形成所述换热管道,所述第一节流凹槽与所述第二节流凹槽对接围合形成节流通道;
所述第一片体开设有第一入口集流孔、第二入口集流孔及第一出口集流孔,所述第二片体开设有第三入口集流孔、第四入口集流孔及第二出口集流孔,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与所述第三入口集流孔对接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入口集流通道,所述第二入口集流孔与所述第四入口集流孔对接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入口集流通道,所述第一出口集流孔与所述第二出口集流孔对接围合形成所述出口集流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翅片还包括间隔件,所述主体部具有位于厚度方向上的第一热交换面与第二热交换面,所述第一热交换面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所述间隔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具有换热管道、入口集流通道及出口集流通道,所述换热管道位于所述主体部内,在厚度方向上,所述入口集流通道及所述出口集流通道均贯穿所述主体部,所述换热管道的入口开设于所述入口集流通道的内壁,所述换热管道的出口开设于所述出口集流通道的内壁;
所述入口集流通道与所述出口集流通道中的至少一者对应设置有所述间隔件,所述间隔件与对应设置的所述入口集流通道或所述出口集流通道连通。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多片上述的翅片,多片所述翅片在厚度方向上排布,相邻两所述翅片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
其中,相邻两片所述翅片的所述边缘部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两片所述翅片的所述主体部之间的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翅片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时,多片所述翅片的所述第一片体与所述第二片体在厚度方向上交错排布。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换热设备,包括上述的热交换器。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热交换器。
在上述翅片中,边缘部与主体部位于翅片的气流方向上的一侧连接,边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小于主体部的厚度,也即翅片存在厚度较小的边缘部,上述翅片应用于热交换器中时,相邻两片翅片的边缘部之间的间距可以较大,大于相邻两片翅片的主体部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降低气流流通损耗,进而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两个翅片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热交换器的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热交换器的两个翅片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热交换器的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现有技术中的热交换器的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在入口集流通道的长度方向上的流量分配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在入口集流通道的长度方向上的流量分配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热交换器 200 翅片
210 主体部 220 边缘部
2022 第一热交换面 2042 第二热交换面
222 第一边缘段 224 第二边缘段
202 第一片体 204 第二片体
202a 第一缺口 204a 第二缺口
220a 第一边缘部 220b 第二边缘部
12 气流通道 12a 子气流通道
12b 子进气通道 12c 子出气通道
222a 第一端面 224a 第二端面
2024 第一面 2044 第二面
212 换热管道 214 入口集流通道
216 出口集流通道 214a 第一入口集流通道
214b 第二入口集流通道 218 节流通道
202b 第一换热凹槽 202c 第一节流凹槽
202d 第一入口集流孔 202e 第二入口集流孔
202f 第一出口集流孔 204d 第三入口集流孔
204e 第四入口集流孔 204f 第二出口集流孔
216a 第一出口集流通道 216b 第二出口集流通道
206 间隔件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热交换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该热交换器10包括多片翅片200,多片翅片200在厚度方向上排布。相邻两所述翅片200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12。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12时,与翅片200换热,从而实现热交换。其中,图1-图4所示的热交换器10包括两片翅片200。
在本实施例中,翅片200包括主体部210及边缘部220。边缘部220与主体部210位于翅片200的气流方向上的一侧连接,边缘部220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小于主体部210的厚度。其中,图1-图4所示的翅片200具有两个边缘部220,其中一个边缘部220与主体部210以虚线a-a为分界线,另一个边缘部220与主体部210以虚线b-b为分界线。
相关技术中,翅片各处的厚度相同,翅片应用于热交换器中时,相邻两片翅片的边缘部之间的间距较小,气流流通损耗较大,影响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而在上述翅片200中,边缘部220与主体部210位于翅片200的气流方向上的一侧连接,边缘部220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小于主体部210的厚度,也即翅片200存在厚度较小的边缘部220,上述翅片200应用于热交换器10中时,相邻两片翅片220的边缘部220之间的间距可以较大,大于相邻两片翅片220的主体部210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降低气流流通损耗,进而可以提高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效率。
其中,边缘部220与主体部210位于翅片200的气流方向上的一侧连接,至少包括如下三种情况下:
第一种情况,边缘部220为一个,在翅片200的气流方向上,边缘部220位于主体部210的上游;
第二种情况,边缘部220为一个,在翅片200的气流方向上,边缘部220位于主体部210的下游;
第三种情况,边缘部220为两个,一个边缘部220位于主体部20的上游,另一边缘部220位于主体部210的下游。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三种情况,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气流流通损耗,提高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主体部210具有位于厚度方向上的第一热交换面2022与第二热交换面2042。边缘部2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边缘段222及至少一个第二边缘段224,第一边缘段222及第二边缘段224沿边缘部220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缘段222的厚度及第二边缘段224的厚度均小于主体部210的厚度,第一边缘段222与第二热交换面2042在厚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高度,也即第一边缘段222与第二热交换面2042在厚度方向上存在高度差,第二边缘段224与第一热交换面2022在厚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高度,也即第二边缘段224与第一热交换面2022在厚度方向上存在高度差。如此,在相邻两个翅片200中,在边缘部220的长度方向上,存在至少两个子气流通道12a(这两个子气流通道12a在厚度方向上的宽度相对于传统的气流通道的宽度均增大),两个子气流通道12a在厚度方向上错位设置,从而便于气流弯折流动,进而增加气流与翅片200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第一边缘段222的厚度或者第二边缘段224的厚度小于主体部210的厚度。如此,在相邻两个翅片200中,在边缘部220的长度方向上,也存在至少两个子气流通道12a(这两个子气流通道12a中的一个子气流通道12a在厚度方向上的宽度相对于传统的气流通道的宽度增大),两个子气流通道12a在厚度方向上错位设置,从而便于气流弯折流动,进而增加气流与翅片200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在边缘部22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边缘段222的长度小于主体部210的长度,第二边缘段224的长度也小于主体部210的长度。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边缘部220也可以不同时包括第一边缘段222与第二边缘段224,而是仅仅只包括第一边缘段222(或第二边缘段224),第一边缘段222沿边缘部22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边缘段222(或第二边缘段224)与第一热交换面2022和第二热交换面2042中的至少一者在厚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高度。此时,在边缘部22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边缘段222(或第二边缘段224)的长度可以等于主体部210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翅片200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202及第二片体204,第一热交换面2022位于第一片体202远离第二片体204的一侧上,第二热交换面2042位于第二片体204远离第一片体202的一侧上。其中,第一边缘段222位于第一片体202上,第二边缘段224位于第二片体204上,也即第一片体202与第二边缘段22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一缺口202a,第一缺口202a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一片体202,第二片体204与第一边缘段22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缺口204a,第二缺口204a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二片体204。如此,非常便于设置第一边缘段222与第二边缘段224。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翅片200也可以不同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202及第二片体204,而是仅仅只包括第一片体202(或第二片体204),在第一片体202位于厚度方向的两侧上分别形成第一凹陷及第二凹陷,第一凹陷及第二凹陷所在区域分别对应第一边缘段222与第二边缘段22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同一边缘部220上,第一边缘段222靠近第二边缘段224的第一端面222a与第二边缘段224靠近第一边缘段224的第二端面224a共面。此时,第一缺口202a的形状及尺寸与第二边缘段224的形状及尺寸相同,第二缺口204a的形状及尺寸与第一边缘段222的形状及尺寸相同。
相对于第一边缘段222与第二边缘段224在长度方向上搭接,并使得第一端面222a与第二端面224a间隔设置的方式,或者相对于第一边缘段222与第二边缘段224在长度方向间隔(不搭接),并使得第一端面222a与第二端面224a间隔设置的方式,第一端面222a与第二端面224a共面设置,在降低翅片200的边缘部220的厚度的同时,不会减小翅片200的导热面积,从而使得翅片200具有较高的换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边缘段224的形状及尺寸与第一边缘段222形状及尺寸相同。如此,可以采用同一模具来制作第二边缘段224与第一边缘段222。
在本实施例中,在同一边缘部220上,第一边缘段222的数目与第二边缘段224的数目相同。如此,在相邻两个翅片200中,在边缘部220的长度方向上,在厚度方向上错位设置的子气流通道12a可以均匀分配,从而可以使得换热均匀。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边缘部220包括一个第一边缘段222及一个第二边缘段22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9所示,边缘部220包括两个第一边缘段222及两个第二边缘段224。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边缘部220的第一边缘段222的数目与边缘部220的第二边缘段224的数目也可以不相同。边缘部220也可以包括三个及三个以上的第一边缘段222或第二边缘段22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缘段222靠近第二边缘段224的第一端面222a与第二边缘段224靠近第一边缘段224的第二端面224a共面,第二边缘段224的形状及尺寸与第一边缘段222的形状及尺寸相同,且在同一边缘部220上,第一边缘段222的数目与第二片体204的数目相同。如此,第二片体204相当于第一片体202,从而可以采用同一模具制作第一片体202与第二片体204,进而可以采用同一模具制作翅片200。
以图5所示视角为例,在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202及第二片体204中,在边缘部220的长度方向上,当以第二片体204的一端以支点,另一端旋转180°后,第二边缘段224能与第一边缘段222在厚度方向上正对层叠,第二缺口204a能与第一缺口202a在厚度方向上正对层叠,也即第二片体204相当于第一片体202,从而可以采用同一模具制作第一片体202与第二片体204,进而可以采用同一模具制作翅片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片体202与第二片体204可以完全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片体202与第二片体204也可以部分相同,能满足“当第一片体202的位置固定不变时,改变第二片体204的位置,第二边缘段224能与第一边缘段222在厚度方向上正对层叠,第二缺口204a能与第一缺口202a在厚度方向上正对层叠。其中,第二边缘段224与第一边缘段222形状及尺寸相同,第二缺口204a与第一缺口202a的形状及尺寸相同”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片体202具有与第一热交换面2022相背设置的第一面2024,第一边缘段222位于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热交换面2022及第一面2024齐平。如此,更便于制作第一片体202。
第二片体204具有与第二热交换面2042相背设置的第二面2044,第二边缘段224位于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与第二热交换面2042及第二面2044齐平。如此,更便于制作第二片体204。
在本实施例中,边缘部220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边缘部220a与第二边缘部220b。在翅片200的气流方向上,第一边缘部220a位于主体部210的上游,第二边缘部220b位于主体部210的下游。第一边缘部220a的第一边缘段222与第二边缘部220b的第一边缘段222沿边缘部210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第一边缘部220a的第二边缘段224与第二边缘部220b的第二边缘段224沿边缘部210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如此,在相邻两个翅片200中,在翅片200的气流方向上,存在子进气通道12b及子出气通道12c,子进气通道12b及子出气通道12c,子进气通道12b与子出气通道12c在厚度方向上错位设置,从而便于气流弯折流动,进而增加气流与翅片200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主体部210是翅片200的主要热交换区域。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210的内部形成有换热管道212。换热媒介(例如,冷媒)在换热管道212内流动,并与主体部210换热,气流在翅片200的外部流动,并与翅片200换热。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主体部210的内部也可以不形成有换热管道212,此时,可以在主体部210上插设具有换热管道212的传热管。
其中,在主体部210的内部形成换热管道212相对于在主体部210上插设具有换热管道212的传热管,可以获得管径更小的换热管道212,从而使得翅片200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道212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形状。例如,换热管道212的横截面为圆形时,其加工制作比较方便,而且在横截面的外周周长相同时,圆形横截面的面积最大,能够承受更大的换热媒介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210还形成有入口集流通道214及出口集流通道216。在厚度方向上,入口集流通道214及出口集流通道216均贯穿主体部210。换热管道212的入口开设于入口集流通道214的内壁,换热管道212的出口开设于出口集流通道216的内壁,也即换热管道212连通入口集流通道214与出口集流通道216。其中,入口集流通道214用于向换热管道212通入换热媒介(例如,冷媒),出口集流通道216用于排出换热管道212内的换热媒介(例如,冷媒)。
在本实施例中,在边缘部220的长度方向上,换热管道212位于主体部210的中部,入口集流通道214及出口集流通道216分别位于主体部210的两端。如此,更便于换热媒介流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在边缘部220的长度方向上,入口集流通道214及出口集流通道216也可以位于主体部210的同一端。
相关技术中,入口集流通道中会流入气液二相状态的换热媒介,然后在长度方向依次将换热媒介分配流入换热管道中。然而,入口集流通道在长度方向上的换热媒介分配非常困难。如图10所示,具体而言,流入入口集流通道内部的气液二相换热媒介,其中液态换热媒介因密度大导致运动能量大从而会更多的分配到入口集流通道入口侧远端的换热管道中,而气态换热媒介因密度小导致运动能量小从而会更多的分配到入口集流通道入口侧近端的换热管道中。这将导致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在入口集流通道长度方向上的分配非常不均匀,从而降低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入口集流通道214包括分别贯穿主体部210的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及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换热管道214的入口开设于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的内壁。
主体部210的内部还形成有节流通道218,节流通道218的入口开设于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的内壁,节流通道218的出口开设于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的内壁,也即节流通道218连通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与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
热交换器10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具有气态换热媒介出口与液态换热媒介出口。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与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中的一者与气液分离器的气态换热媒介出口连接,另一者与气液分离器的液态换热媒介出口连接。
其中,气液分离器是一种用于将气液二相换热媒介分离为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的设备,气液二相换热媒介通过气液分离器分离为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后,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分别通入不同的入口集流通道。
如图6所示,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和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基本水平布置。热交换器工作时,当气液二相换热媒介经过气液分离器分离为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后,其中气态换热媒介通入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液态换热媒介通入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时,图中的箭头方向即为换热媒介流动的方向,此时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的内部充满气态换热媒介,从而使得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在长度方向上,通过节流通道218朝向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通入均匀流量的气态换热媒介,抑制液态换热媒介过多流向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末端部分的状况,使得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在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的长度方向上实现均匀混合,然后再流入换热管道212进行热交换。当气液二相换热媒介经过气液分离器分离为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后,其中液态换热媒介通入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气态换热媒介通入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时,此时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的内部充满液态换热媒介,消除液态换热媒介因密度大而产生的惯性力,从而使得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在长度方向上,通过节流通道218朝向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通入均匀流量的液态换热媒介,使得液态换热媒介和气态换热媒介在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的长度方向上实现均匀混合,然后再流入换热管道212进行热交换。
如图6及图11所示,该热交换器10通过气液分离器将气液二相换热媒介分离为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并将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分别通入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和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的其中一个,从而使得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分别通入不同的入口集流通道,然后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内的气态换热媒介或液态换热媒介经过节流通道218均匀的流入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与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内的液态换热媒介或气态换热媒介进行充分混合,再进入换热管道212进行换热,从而使得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在入口集流通道214的长度方向上的流量分配更为均匀,消除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由于密度差产生的分配不均匀问题,有利于提高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性能。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的换热媒介流入方向与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的换热媒介流入方向相反,图中的箭头方向即为换热媒介流动的方向。由于气态换热媒介与液态换热媒介相比其流动损失较大,所以气态换热媒介更多分配在入口集流通道的入口侧近端,而液态换热媒介的密度大所以运动能量也大,其更容易流到入口集流通道的入口侧远端,此时通过将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在入口集流通道的流入方向设置相反,可以进一步降低由于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的密度不同,导致两者在入口集流通道的长度方向上流量分配不均匀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与气液分离器的液态换热媒介出口连通,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与气液分离器的气态换热媒介出口连通,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的管径小于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的管径。此时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通入液态换热媒介,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通入气态换热媒介,由于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的管径相对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的管径大,因此可以进一步缓解气态换热媒介相对液态换热媒介流动损耗大的问题,提高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在入口集流通道的长度方向上流量分配的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还设置有换热媒介入口,换热媒介入口用于接收气液二相换热媒介,气液二相换热媒介通过换热媒介入口进入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将气液二相换热媒介分离为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然后再将气态换热媒介和液态换热媒介分别通入不同的入口集流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为表面张力型或离心分离型,也可以是两者的混合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具体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片体202开设有第一换热凹槽202b及第一节流凹槽202c。第二片体204开设有第二换热凹槽204b及第二节流凹槽204c。第一换热凹槽202b与第二换热凹槽204b对接围合形成换热管道212。第一节流凹槽202c与第二节流凹槽204c对接围合形成节流通道218。
第一片体202开设有第一入口集流孔202d、第二入口集流孔202e及第一出口集流孔202f。第二片体204开设有第三入口集流孔204d、第四入口集流孔204e及第二出口集流孔(204f)204f。第一入口集流孔202d与第三入口集流孔204d对接围合形成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第二入口集流孔202e与第四入口集流孔204e对接围合形成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第一出口集流孔202f与第二出口集流孔(204f)204f对接围合形成出口集流通道21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片体202与第二片体204完全相同。相应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出口集流通道216包括第一出口集流通道216a及第二出口集流通道216b。换热管道214的出口开设于第二出口集流通道216b的内壁。
第一出口集流通道216a及第二出口集流通道216b通过形成于主体部210内部的节流通道218连通。
在实际应用中,当热交换器10工作时,可以选择封堵第一出口集流通道216a,使得换热媒介从第二出口集流通道216b直接排出,也可以选择封堵第二出口集流通道216b,使得换热媒介从第一出口集流通道216a排出,还可以选择使得换热媒介从第一出口集流通道216a及第二出口集流通道216b排出。
在实际应用中,入口集流通道214与出口集流通道216可以交换位置,即出口集流通道216用于向换热管道212通入换热媒介(例如,冷媒),入口集流通道214用于排出换热管道212内的换热媒介(例如,冷媒),此时,出口集流通道216也可以连接气液分离器。
在本实施例中,翅片200还包括间隔件206。第一热交换面2022与第二热交换面2042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间隔件206。如此,当多片翅片200间隔排布时,间隔件206可以使得相邻两片翅片200间隔预设距离,形成具有预设尺寸的气流通道12。
在本实施例中,入口集流通道214与出口集流通道216中的至少一者对应设置有间隔件206,间隔件206与对应设置的入口集流通道214或出口集流通道216连通。如此,既便于换热媒介流通,又能避免间隔件206占用气流通道12的空间。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面2022与第二热交换面2042上均设置有间隔件206。在本实施例中,间隔件206包括设于第一热交换面2022上的第一间隔件以及设于第二热交换面2042上的第二间隔件。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第一出口集流通道216a与第二出口集流通道216b中的至少一者对应设置有第一间隔件,第一间隔件与对应设置的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第一出口集流通道216a或第二出口集流通道216b连通。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第一出口集流通道216a与第二出口集流通道216b中的至少一者对应设置有第二间隔件。第二间隔件与对应设置的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第一出口集流通道216a或第二出口集流通道216b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两片翅片200中,一片翅片200的第一间隔件与另一片翅片200的第二间隔件对接并连通。此时,相邻两片翅片200之间的间距大致等于第一间隔件与第二间隔件的长度之和。而且此时,第一间隔件与第二间隔件可以完全一致,从而第一片体202与第二片体204也可以完全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两片翅片200中,一片翅片200的第一间隔件与另一片翅片200的第二间隔件插接。此时,相邻两片翅片200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间隔件与第二间隔件的长度之和,相邻两片翅片200之间的间距可以等于第一间隔件的长度或者第二间隔件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片体202与第一间隔件一体成型。其中,第一缺口202a、第一换热凹槽202b、第一节流凹槽202、第一入口集流孔202d、第二入口集流孔202e、第一出口集流孔202f及第一间隔件等可以通过冲压等工艺形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片体202与第一间隔件的材质为金属铝。其中,第二片体204与第一片体202相同,这里不再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器10包括多片翅片200,多片翅片200在厚度方向上排布。其中,相邻两片翅片220的边缘部220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两片翅片220的主体部210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降低气流流通损耗,进而可以提高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多片翅片200的第一片体202与第二片体204在厚度方向上交错排布。如此,更便于控制气流通道12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多片翅片200的第一入口集流通道214a依次连通,多片翅片200的第二入口集流通道214b依次连通,多片翅片200的第一出口集流通道216a依次连通,多片翅片200的第二出口集流通道216b依次连通。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换热设备,该换热设备包括上述的热交换器10。该换热设备可以为冰箱、除湿机、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外机等。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热交换器10。其中,空调器可以是整体式空调器,也可以是分体式空调器,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空调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翅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以及
边缘部,与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翅片的气流方向上的一侧连接;
其中,所述边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边缘段及至少一个第二边缘段,所述第一边缘段及所述第二边缘段沿所述边缘部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
所述第一边缘段的厚度和/或所述第二边缘段的厚度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位于厚度方向上的第一热交换面与第二热交换面;
所述第一边缘段的厚度和所述第二边缘段的厚度均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所述第一边缘段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面在厚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高度,所述第二边缘段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面在厚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高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热交换面位于所述第一片体远离所述第二片体的一侧上,所述第二热交换面位于所述第二片体远离所述第一片体的一侧上;
所述第一边缘段位于所述第一片体上,所述第二边缘段位于所述第二片体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部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边缘部与第二边缘部,在所述翅片的气流方向上,所述第一边缘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上游,所述第二边缘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下游;
其中,所述第一边缘部的所述第一边缘段与所述第二边缘部的所述第一边缘段沿所述边缘部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所述第一边缘部的所述第二边缘段与所述第二边缘部的所述第二边缘段沿所述边缘部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所述边缘部上,所述第一边缘段靠近所述第二边缘段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边缘段靠近所述第一边缘段的第二端面共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缘段的形状及尺寸与所述第一边缘段的形状及尺寸相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所述边缘部上,所述第一边缘段的数目与所述第二边缘段的数目相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换热管道、入口集流通道及出口集流通道,所述换热管道位于所述主体部内,在厚度方向上,所述入口集流通道及所述出口集流通道均贯穿所述主体部,所述换热管道的入口开设于所述入口集流通道的内壁,所述换热管道的出口开设于所述出口集流通道的内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集流通道包括分别贯穿所述主体部的第一入口集流通道及所述第二入口集流通道,所述换热管道的入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入口集流通道的内壁;
所述主体部还具有位于所述主体部内的节流通道,所述节流通道的入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入口集流通道的内壁,所述节流通道的出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入口集流通道的内壁;
所述第一入口集流通道与所述第二入口集流通道中的一者用于与气液分离器的气态换热媒介出口连接,另一者用于与气液分离器的液态换热媒介出口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
所述第一片体开设有第一换热凹槽及第一节流凹槽,所述第二片体开设有第二换热凹槽及第二节流凹槽,所述第一换热凹槽与所述第二换热凹槽对接围合形成所述换热管道,所述第一节流凹槽与所述第二节流凹槽对接围合形成节流通道;
所述第一片体开设有第一入口集流孔、第二入口集流孔及第一出口集流孔,所述第二片体开设有第三入口集流孔、第四入口集流孔及第二出口集流孔,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与所述第三入口集流孔对接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入口集流通道,所述第二入口集流孔与所述第四入口集流孔对接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入口集流通道,所述第一出口集流孔与所述第二出口集流孔对接围合形成所述出口集流通道。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还包括间隔件,所述主体部具有位于厚度方向上的第一热交换面与第二热交换面,所述第一热交换面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所述间隔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换热管道、入口集流通道及出口集流通道,所述换热管道位于所述主体部内,在厚度方向上,所述入口集流通道及所述出口集流通道均贯穿所述主体部,所述换热管道的入口开设于所述入口集流通道的内壁,所述换热管道的出口开设于所述出口集流通道的内壁;
所述入口集流通道与所述出口集流通道中的至少一者对应设置有所述间隔件,所述间隔件与对应设置的所述入口集流通道或所述出口集流通道连通。
14.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片如权利要求1-13所述的翅片,多片所述翅片在厚度方向上排布,相邻两所述翅片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
其中,相邻两片所述翅片的所述边缘部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两片所述翅片的所述主体部之间的间距。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翅片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时,多片所述翅片的所述第一片体与所述第二片体在厚度方向上交错排布。
16.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热交换器。
1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热交换器。
CN202011344361.XA 2020-11-25 2020-11-25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Pending CN1145435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44361.XA CN114543578A (zh) 2020-11-25 2020-11-25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JP2021137418A JP7190544B2 (ja) 2020-11-25 2021-08-25 熱交換器とそのフィン及び熱交換機器とエアコ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44361.XA CN114543578A (zh) 2020-11-25 2020-11-25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43578A true CN114543578A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59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44361.XA Pending CN114543578A (zh) 2020-11-25 2020-11-25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90544B2 (zh)
CN (1) CN114543578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7523A (zh) * 1999-03-24 2001-05-30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板式热交换器
CN102062557A (zh) * 2006-11-08 2011-05-18 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和冷凝器
JP2017508944A (ja) * 2014-03-14 2017-03-30 海爾集団公司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106802099A (zh) * 2015-11-25 2017-06-06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09883241A (zh) * 2018-09-29 2019-06-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210165622U (zh) * 2019-06-11 2020-03-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7175A (ja) * 1997-01-07 1998-07-31 Sumitomo Light Metal Ind Ltd 熱交換器用アルミニウム押出多穴管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091630A (zh) 2014-05-16 2015-11-2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单元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7523A (zh) * 1999-03-24 2001-05-30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板式热交换器
CN102062557A (zh) * 2006-11-08 2011-05-18 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和冷凝器
JP2017508944A (ja) * 2014-03-14 2017-03-30 海爾集団公司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106802099A (zh) * 2015-11-25 2017-06-06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09883241A (zh) * 2018-09-29 2019-06-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210165622U (zh) * 2019-06-11 2020-03-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83967A (ja) 2022-06-06
JP7190544B2 (ja) 2022-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30306285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EP3971508A1 (en) Heat exchanger
US20130068437A1 (en) Tube for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ube for Heat Exchanger
CN106796088B (zh) 多端口挤出式热交换器
JP2012052795A (ja) 熱源ユニット
WO2021018126A1 (zh)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CN114543578A (zh)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JP2984480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3281648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2984481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US7028766B2 (en) Heat exchanger tubing with connecting member and fins and methods of heat exchange
WO2019219076A1 (zh) 换热器
CN112066598A (zh)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JP3327584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215639002U (zh) 翅片、热交换器、换热设备和空调器
JP2930486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3095540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116358321B (zh) 换热组件、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WO2021057984A1 (zh) 换热器
WO2019026242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11823271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JP3316492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216347958U (zh) 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WO2021042588A1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H02171591A (ja) 積層形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