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12522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12522A
CN114512522A CN202210126262.7A CN202210126262A CN114512522A CN 114512522 A CN114512522 A CN 114512522A CN 202210126262 A CN202210126262 A CN 202210126262A CN 114512522 A CN114512522 A CN 1145125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display panel
anode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262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12522B (zh
Inventor
林永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2626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125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12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125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125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125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6Multilayers, e.g. transparent mult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过率;显示面板包括衬底,驱动阵列层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开口;发光功能层包括多个发光部,发光部位于开口内;阳极层包括多个第一阳极和多个走线连接部,第一阳极和走线连接部位于第一显示区;走线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阳极连接,走线连接部的另一端与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走线连接部的透过率大于第一阳极的透过率。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本发明在实现全面屏显示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提升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保证感光元件的正常工作,提升感光元件的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不断追求终端大屏占比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全面屏”的概念。全面屏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显示屏的正面全部都是屏幕,显示屏的四个边框位置都是采用无边框设计,追求接近100%的屏占比。但实际上受限于目前的技术,暂时只是超高屏占比的显示屏,没有能做到显示屏正面屏占比100%。目前所说的全面屏显示装置是指屏占比可以达到90%以上,拥有超窄边框设计的显示器件。现有技术的显示设备,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通常会安装听筒、摄像头、光电传感器等器件。
全面屏意味着在终端正面不再有专门的空间用于设置前置摄像头、听筒等器件,由于用户对屏占比的极致追求,因此屏下摄像头(Camera under Panel,CUP)技术应运而生。所谓屏下摄像头,就是指将前置摄像头设置在屏幕之下,在电子设备上设置透光显示区,将感光元件等元件设置在透光显示区下方,在保证感光元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虽然摄像头可以隐藏在屏幕之下,但是显示屏上设置摄像头对应的区域的透过率较低,会影响摄像头的成像效果,也会导致显示屏上设置摄像头对应的区域无法被点亮进行显示,因此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全面屏,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对此,业界也提出了一些提高穿透率的方案,例如,对偏光片进行开孔,对衬底基板进行局部减薄,对摄像头上方的像素排布或者密度进行特别设计等等,但是这些设计在实际应用时,都遇到了一些困难,从而使得最终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提供一种通过设置透光显示区,将感光元件设置在透光显示区下方,在保证感光元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实现全面屏显示的同时,还可以提升透光显示区透过率,进而提升感光元件使用效果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屏下摄像头区域穿透率较低,影响全面屏显示效果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过率;显示面板包括:衬底;驱动阵列层,驱动阵列层位于衬底的一侧,驱动阵列层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阳极层,阳极层位于驱动阵列层远离衬底的一侧;像素定义层,像素定义层位于阳极层远离衬底的一侧,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开口;发光功能层,发光功能层包括多个发光部,发光部位于开口内;阳极层包括多个第一阳极和多个走线连接部,第一阳极和走线连接部位于第一显示区;走线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阳极连接,走线连接部的另一端与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走线连接部的透过率大于第一阳极的透过率。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为全面屏显示面板,即可以设置屏下摄像头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至少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过率,显示面板在用于制作显示装置时,可以在该高透过率的第一显示区范围内设置摄像头等感光元件,外界光线穿透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进入感光元件进而进行后续处理,生成所需的图像或视频等。由于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过率,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作为正常显示区使用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其较高的透过率,使得设置于第一显示区范围内的摄像头等感光元件能够获得较强的外界光源,有利于屏下摄像头成像效果。本发明还在用于设置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第一显示区内,将阳极层的走线连接部和第一阳极设置为透过率不同,通过提高走线连接部的透过率,以提升第一显示区的穿透率,避免第一显示区内高密度的金属线路影响显示面板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从而有利于通过设置第一显示区,在制作显示装置时将感光元件设置在该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下方,实现全面屏显示的同时,还可以在不改变第一显示区像素密度或其他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提升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保证感光元件的正常工作,进而提升感光元件的使用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M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C-C’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D-D’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E-E’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E-E’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F-F’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F-F’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G-G’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中H-H’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结合参考图1-图3,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M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0,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第一显示区AA1的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过率;
显示面板000包括:
衬底10(图中未填充);
驱动阵列层20,驱动阵列层20位于衬底10的一侧,驱动阵列层20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201;阳极层30,阳极层30位于驱动阵列层20远离衬底10的一侧;
像素定义层40,像素定义层40位于阳极层30远离衬底10的一侧,像素定义层40包括多个开口401;
发光功能层50,发光功能层50包括多个发光部501,发光部501位于开口401内;
阳极层30包括多个第一阳极301和多个走线连接部302,第一阳极301和走线连接部302位于第一显示区AA1;走线连接部302的一端与第一阳极301连接,走线连接部302的另一端与驱动晶体管201的第一极连接;
走线连接部302的透过率大于第一阳极301的透过率。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0可以为全面屏显示面板,即可以设置屏下摄像头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000至少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可选的,第二显示区AA2可以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AA1设置(未附图示意),或者第二显示区AA2可以全部围绕第一显示区AA1设置(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对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形状和位置不作具体限定,本实施例的图1仅是举例说明第一显示区AA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第二显示区AA2可以全部围绕第一显示区AA1设置,具体实施时,包括但不局限于此形状和设置位置,如第一显示区AA1可以为方形、椭圆形等,第一显示区AA1可以位于显示面板000的边缘位置处,第二显示区AA2可以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AA1等,本实施例不作。本实施例的第一显示区AA1的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过率,可选的,显示面板000在用于制作显示装置时,可以在该高透过率的第一显示区AA1范围内设置摄像头等感光元件,外界光线穿透显示面板000的第一显示区AA1,进入感光元件进而进行后续处理,生成所需的图像或视频等。由于第一显示区AA1的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过率,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AA1作为正常显示区使用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其较高的透过率,使得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A1范围内的摄像头等感光元件能够获得较强的外界光源,有利于屏下摄像头成像效果。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00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OLED),显示面板000包括衬底10,衬底10作为显示面板000其他部件的承载基板使用。衬底10一侧至少设置有驱动阵列层20,驱动阵列层20可以用于设置驱动电路,如像素电路的晶体管、电容等元件(图中未示意)及相应的导电线路等。可选的,驱动阵列层20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201,驱动晶体管201用于在导通时为显示面板000中的子像素提供驱动信号,实现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驱动阵列层20远离衬底10的一侧设置有阳极层30,阳极层30可以用于设置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等结构。阳极层30远离衬底10的一侧包括像素定义层40和发光功能层50,像素定义层40包括多个开口401,发光功能层50包括多个发光部501,开口401内可以用于设置各个子像素的发光部501。可选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子像素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发光部501的上下两侧还可以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空穴阻挡层,电子阻挡层,空穴传输层中的至少一种(图中未示意),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理解。可选的,发光部501远离阳极层30的一侧还可以包括阴极层60,进一步可选的,阴极层60可整面覆盖于发光功能层50远离衬底10的一侧,阴极层6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镁银混合物等导电材料,本实施例不作限定。可选的,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000中,第一阳极301上可以设置有空穴注入层,空穴注入层上设置有空穴传输层,空穴传输层上设置发光部501,发光部501上方可以设置电子传输层,电子传输层上设置电子注入层,阴极层60设置于电子注入层上方。显示面板000的发光原理为半导体材料和有机发光材料在电场驱动下,通过载流子注入和复合导致发光。具体的,在一定电压驱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层60和阳极层20的第一阳极301注入到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电子和空穴分别经过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迁移到发光功能层50的发光部501,并在发光层发光部501中相遇,相遇形成激子使发光分子激发,发光分子经过辐射后而发出可见光。后者经过辐射后发出可见光。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000在制作时,可在驱动阵列层20一侧制作完阳极层30的结构后通过像素定义层40覆盖,在像素定义层40形成多个开口401后,在该开口401内形成发光功能层50的各个发光部501,进而形成各个不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然后再进行阴极层60的制作即可,本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000的各膜层的制作工艺不作赘述,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进行理解,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的阳极层30可以包括多个第一阳极301和多个走线连接部302,第一阳极301和走线连接部302位于透过率高的第一显示区AA1,走线连接部302的一端与第一阳极301连接,走线连接部302的另一端与驱动晶体管201的第一极连接,用于传输驱动晶体管201提供的驱动信号,以实现第一显示区AA1的正常显示。可选的,由于走线连接部302与第一阳极301位于阴极层30,因此走线连接部302的一端可以与第一阳极301直接接触实现电连接,走线连接部302与驱动晶体管201的第一极(源极或漏极)位于不同的膜层,因此可以通过在走线连接部302所在的阴极层30与驱动晶体管201的第一极所在的膜层之间的绝缘层打孔,实现走线连接部302的另一端与驱动晶体管201的第一极通过该过孔实现电连接,具体实施时,走线连接部302的一端与第一阳极301的连接方式,走线连接部302的另一端与驱动晶体管201的第一极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上述连接结构,还可以为其他能够实现电连接的结构,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相关技术中,由于驱动阵列层20的驱动晶体管201的数量较多,用于传输信号的金属线路密度大,金属线路属于无效显示区域,因此更容易造成第一显示区AA1穿透率不足,限制了显示面板000的透过率。
本实施例中,在用于设置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第一显示区AA1内,将阳极层30的走线连接部302和第一阳极301设置为透过率不同,可选的,透过率不同可通过采用不同的制作材料实现,以使得走线连接部302的透过率大于第一阳极301的透过率。本实施例通过提高走线连接部302的透过率,以提升第一显示区AA1的穿透率,避免第一显示区AA1内高密度的金属线路影响显示面板000第一显示区AA1的透过率,从而有利于通过设置第一显示区AA1,在制作显示装置时将感光元件设置在该显示面板000的第一显示区AA1下方,实现全面屏显示的同时,还可以在不改变第一显示区AA1像素密度或其他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提升第一显示区AA1的透过率,保证感光元件的正常工作,进而提升感光元件的使用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3中以不同的填充图案区别示意阳极层30的走线连接部302和第一阳极301的透过率不同,具体实施时,可通过设置不同厚度和/或不同材料等实现走线连接部302的透过率大于第一阳极301的透过率,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本实施例的图1-图3仅是示例性画出显示面板000的结构,具体实施时,显示面板000的结构包括但不局限于此,还可以包括其他能够实现显示功能的结构,如位于阴极层60远离衬底10一侧的封装结构层、盖板保护层等(图中未示意),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理解,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显示区AA2作为正常显示区使用,其范围内的发光部501对应的阳极可以为第二阳极(图中未示意),第二阳极可以连接第二走线连接部(图中未示意),至少部分发光部对应的第二阳极的设置结构可以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阳极的设置结构基本相同,至少部分发光部对应的第二走线连接部的设置结构可以与第一显示区AA1的走线连接部302的的设置结构基本相同,以通过将第二显示区AA2中部分发光部501对应的第二走线连接部的透过率设置为大于第二阳极的透过率,实现增加第二显示区AA2整体透过率的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4、图5,图4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中第一阳极的膜层结构,图4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中,第一阳极301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第一金属部3012、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位于第一金属部3012靠近衬底10的一侧,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位于第一金属部3012远离衬底10的一侧;
第一金属部3012包括镂空孔3012K,沿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Z,镂空孔3012K贯穿第一金属部3012。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阳极层30中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阳极301可以采用三层堆叠设置的结构,具体为第一阳极301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第一金属部3012、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位于第一金属部3012靠近衬底10的一侧,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位于第一金属部3012远离衬底10的一侧,其中,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和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可以采用透明金属导电材料,但不限于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及氧化铟锌等透明金属导电材料,还可以为其他透明导电材料,本实施例不作限定;第一金属部3012可以包括金属银材料,但不限于金属银,还可以为其他金属反射材料。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第一金属部3012、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共同构成显示面板000的第一阳极301的结构,其中位于最上层的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具有导电性好、透明度高、功函数高等优点,被用作像素电极的阳极,可有效提高显示效率。位于中间层的第一金属部3012具有优良的反射率和延展性,起到反射和导电的作用。位于最下层的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用于隔离下方的膜层(如驱动阵列层20和第一阳极301之间的平坦化层等),避免第一金属部3012与下方的膜层,防止第一金属部3012发生形变或被氧化。由于第一金属部3012的金属银材料反射率较大(一般大于95%),无法透光,因此第一金属部3012在第一显示区AA1的各个子像素范围内若为整面结构则很有可能影响第一显示区AA1的穿透率。因此本实施例设置第一金属部3012包括镂空孔3012K,沿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Z,镂空孔3012K贯穿第一金属部3012,即反射率高的第一金属部3012上开设镂空孔3012K,以减少各个子像素对应的第一金属部3012的面积,从而通过提高第一阳极301的透过率,以提升第一显示区AA1的整体透过率,有利于为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A1的感光元件提高较强的光线,实现更好的成像使用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金属部3012开设的镂空孔3012K可以为多个,如多个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形状,还可以为多个条状或十字状等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图4仅是对镂空孔3012K的形状为十字状为例进行示例,并不表示实际设置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在通过第一金属部3012开设的镂空孔3012K提高第一阳极3011的透过率时,仍然可通过设置走线连接部302的材料等实现走线连接部302的透过率大于第一阳极301的透过率,以进一步提升走线连接部302的透过率,进而仅以提升整个第一显示区AA1的透过率,本实施例对于走线连接部302的具体设置结构不作限定。
可选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000在制作时,由于第一阳极301的各个膜层中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第一金属部3012、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依次堆叠设置,因此当第一金属部3012开设有镂空孔3012K时,随后制作的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可以填充于镂空孔3012K内,以实现膜层的完整填充,避免第一阳极301的结构中产生空洞影响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部3012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为A,镂空孔3012K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为B,B<1/4A。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当通过在第一金属部3012开设在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Z贯穿第一金属部3012的镂空孔3012K,镂空孔3012K占据的面积不能太多,以避免剩余的第一金属部3012的面积过少,影响第一显示区AA1的对比度。本实施例设置第一金属部3012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为A,镂空孔3012K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为B,B<1/4A,即第一金属部3012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小于四分之一的镂空孔3012K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可以通过镂空孔3012K的设置提升第一阳极301的透过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镂空孔3012K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B的限定,避免镂空孔3012K占据的第一金属部3012的面积过多降低第一显示区AA1的对比度,进而有利于保证第一显示区AA1的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仅是以第一金属部3012开设一个十字状的镂空孔3012K为例进行示例说明,当第一金属部3012开设的镂空孔3012K为其他如圆形等形状时,一个第一阳极301的第一金属部3012可以包括多个镂空孔3012K,此时,多个镂空孔3012K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总和可以为B,一个第一阳极301的第一金属部3012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为A,也需满足B<1/4A,以保证第一显示区AA1的对比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6和图7,图6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C-C’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中第一阳极的膜层结构,图6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中,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可以通过设置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实现走线连接部302的透过率大于第一阳极301的透过率,由于第一阳极301包括的第一金属部3012为金属导电材料,因此可以将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设置为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即仅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作走线连接部302,从而可以使得走线连接部302的透过率大于第一阳极301的透过率,满足走线连接部302将第一阳极301与驱动晶体管201电连接的同时,还可以满足走线连接部302具有较高的透过率,进一步有利于提升第一显示区AA1的整体透过率。
可选的,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在制作阳极层30的第一阳极301和走线连接部302时,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的走线连接部302可以与第一阳极301的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同层同材料设置,即走线连接部302在制作第一阳极301的第一金属部3012前制作,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与走线连接部302在整个阳极层30可以为一体结构,从而有利于降低阳极层30的制作难度,提高制程效率。
可选的,如图1、图8和图9所示,图8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D-D’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中第一阳极的膜层结构,图8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在制作阳极层30的第一阳极301和走线连接部302时,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的走线连接部302可以与第一阳极301的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同层同材料设置,即走线连接部302在制作完第一阳极301的第一金属部3012后制作,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与走线连接部302在整个阳极层30可以为一体结构,从而有利于降低阳极层30的制作难度,提高制程效率。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的走线连接部302在制作时,可以在第一阳极301和包括三层结构的走线连接部部分制作完后,通过将光阻设置在需要保留第一金属部3012和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的区域,然后通过刻蚀去除走线连接部302区域的与第一金属部3012、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同层的材料,仅保留与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同层的走线连接部302,进而制得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的走线连接部302。由于透明导电材料的刻蚀速率与金属导电材料的刻蚀速率差异在1000倍左右,可以通过刻蚀时间以及药液配比,实现与第一金属部3012同层和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同层的走线连接部进行刻蚀去除,仅保留最下方的与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同层的走线连接部302,且尽可能不损伤下层的透明导电材料,保证制程良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仅是举例说明走线连接部302可以设置透过率较大的结构以及可选的制程工艺,具体实施时,包括但不局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高透过率的走线连接部302的结构以及制程工艺,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10、图11和图12所示,图10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E-E’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0中E-E’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中第一阳极的膜层结构,图10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Z,走线连接部302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二金属部3021和第三透明导电部3022;
第三透明导电部3022与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同层同材料设置,或者,第三透明导电部3022与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同层同材料设置;
第二金属部3021与第一金属部3012同层同材料设置。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沿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Z,走线连接部302可以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二金属部3021和第三透明导电部3022,即走线连接部302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共同制作,由于透明导电材料的电阻率较高,通过将走线连接部302设置为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二金属部3021和第三透明导电部3022,有利于降低走线连接部302的阻抗,有利于提升驱动晶体管201与第一阳极301之间的信号传输效率。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走线连接部302和第一阳极301均位于阳极层30,走线连接部302的第二金属部3021可以与第一阳极301的第一金属部3012同层同材料设置,走线连接部302的第三透明导电部3022可以与第一阳极301的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同层同材料设置(如图11所示),或者,走线连接部302的第三透明导电部3022可以与第一阳极301的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同层同材料设置(如图12所示),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13、图14,图13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F-F’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中第一阳极的膜层结构,图13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中,多个发光部501至少包括蓝色发光部501B、绿色发光部501G、红色发光部501R(图13中以不同填充图案区别示意);蓝色发光部501B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为S1,绿色发光部501G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为S2,红色发光部501R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为S3,其中,S1>S2>S3。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由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中,发光功能层50的发光部501的制作材料一般为有机发光材料,而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的发光材料性质不同,蓝色发光材料相较于其它颜色的发光材料,比如红色发光材料或绿色发光材料寿命衰减较快,蓝色发光材料相对于绿光和红色发光材料的寿命短、发光效率低,因此本实施例设置蓝色发光部501B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S1大于绿色发光部501G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S2,绿色发光部501G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S2大于红色发光部501R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S3,使得蓝色发光部501B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S1相较于其他颜色的发光部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而言,蓝色发光部501B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S1最大,而红色发光部501R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S3相较于其他颜色的发光部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而言,红色发光部501R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S3最小,从而可以使得衰减较快的蓝色的发光材料对应的蓝色发光部501B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S1较大,从而尽可能平衡蓝色发光部501B与其他颜色发光部的亮度,避免因蓝色发光材料衰减较快导致的亮度差异,进而可以避免出现色偏现象,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可选的,如图13和图14所示,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第一金属部3012B的面积为S01,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第一金属部3012G的面积为S02,与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第一金属部3012R的面积为S03,其中S01/S1<S02/S2<S03/S3。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由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中,发光功能层50的发光部501的制作材料一般为有机发光材料,而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的发光材料性质不同,蓝色发光材料相较于其它颜色的发光材料,比如红色发光材料或绿色发光材料寿命衰减较快,蓝色发光材料相对于绿光和红色发光材料的寿命短、发光效率低,因此还可以设置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对应的第一阳极301的第一金属部3012的面积不同,通过第一阳极301中第一金属部3012的面积差异化设计,使得具有反射和导电作用的第一金属部3012的面积不同,具体为蓝色发光部501B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为S1,绿色发光部501G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为S2,红色发光部501R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为S3,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第一金属部3012B的面积为S01,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第一金属部3012G的面积为S02,与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第一金属部3012R的面积为S03,其中,S1>S2>S3,S01/S1<S02/S2<S03/S3,由于发光效率较低的蓝色发光部501B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S1较大,可以将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完整的第一金属部3012B去除较多的面积,也不会影响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剩余的有效的第一金属部3012B的面积S01,因此本实施例设置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第一金属部3012B对应的镂空孔3012占据的面积较大,即与一个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完整的第一金属部3012B上去除的面积较大,而与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完整的第一金属部3012R上去除的面积较小,从而可以使得衰减较快的蓝色的发光材料对应的蓝色发光部501B中第一金属部3012B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S01与蓝色发光部501B在衬底10的正投影面积S1的比值较小,从而尽可能减缓蓝色发光材料的衰减程度,平衡蓝色发光部501B与其他颜色发光部的亮度,进而可以避免出现色偏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13和图14、图15-图17,图15是图13中F-F’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中第一阳极的膜层结构,图16和图17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中,多个发光部501包括多种不同颜色的发光部,可选的,多种不同颜色的发光部至少包括蓝色发光部501B、绿色发光部501G、红色发光部501R(图13中以不同填充图案区别示意),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传输电阻不同。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由于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的发光效率不同,可以设置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传输电阻不同,从而可以尽可能均衡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的传输信号的能力,使得不同颜色发光部501连接的走线连接部302的传输信号的能力基本相同,进而有利于平衡蓝色发光部501B与其他颜色发光部的亮度,避免因蓝色发光材料衰减较快、发光效率较低导致的亮度差异,进而可以避免出现色偏现象,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可选的,多个发光部501至少包括蓝色发光部501B、绿色发光部501G、红色发光部501R,由于蓝色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较低,若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传输电阻相同,则通过走线连接部302传输至不同颜色发光部501的第一阳极301的能力相同,但是由于蓝色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较低,则相同传输能力下,蓝色发光部501B的发光亮度可能会比其他颜色发光部501的发光亮度小。因此本实施例设置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的传输电阻小于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传输电阻,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传输电阻小于与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R的传输电阻,从而可以使得发光效率较低的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的传输电阻小,减小功耗,使得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传输信号的能力较强,当通过驱动晶体管201输入相同的电信号,由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的传输信号的能力较强,可以使得蓝色发光部501B的发光亮度较强一些,从而可以弥补蓝色发光部501B的发光效率较低导致的亮度较低的问题,进而可以避免出现色偏现象,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对于设置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传输电阻不同的结构不作限定,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长度不同,也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粗细不同,或者还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材料不同,以实现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传输电阻不同,具体实施时,可根据走线连接部302的电阻计算的公式R=ρL/S(其中,ρ表示走线连接部302的电阻率,是由其本身材料性质决定,L表示走线连接部302在发光部与驱动晶体管之间的长度,S表示走线连接部302的横截面积)具体设置。
可选的,如图15所示,可以通过减小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的材料的电阻率来减小其传输电阻。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混合制作(第一金属部与第一透明导电部层叠设置),与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R可以仅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作(仅包括与第一透明导电部和第二透明导电部同层的透明导电材料,且横截面积和长度与其他颜色发光部对应的走线连接部相同),由于透明导电材料的电阻率较高,从而可以增大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R的传输电阻,使得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混合制作的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传输电阻较小,而与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R的传输电阻较大。进一步可选的,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混合制作时,可以通过设置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的总横截面积、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总横截面积相同,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的总长度、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总长度相同,但是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中透明导电材料占的比例较少(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中透明导电材料所在膜层较薄或较短,如图15所示,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中与第一透明导电部同层的透明导电材料比第一金属部所在膜层的金属导电材料长度短,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中与第一透明导电部同层的透明导电材料与第一金属部同层的金属导电材料的长度相同),以使得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的传输电阻小于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传输电阻,进而通过设置不同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不同,改变走线连接部302的电阻率,进而实现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的传输电阻小于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传输电阻,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传输电阻小于与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R的传输电阻。
或者,如图16所示,还可以通过减小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在蓝色发光部501B与驱动晶体管201之间的长度来减小其传输电阻,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在蓝色发光部501B与驱动晶体管201之间的长度L1小于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长度L2,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长度L2小于与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R的长度L3(可选的,不同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而实现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的传输电阻小于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传输电阻,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传输电阻小于与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R的传输电阻。可以理解的是,当走线连接部302不是直线时,可以理解为走线连接部302所走的路径长度为该走线连接部302的长度。
或者,如图17所示,还可以通过增大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的横截面积即增粗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来减小其传输电阻,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在蓝色发光部501B与驱动晶体管201之间的宽度W1大于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宽度W2,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宽度W2大于与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R的宽度W3(可选的,不同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而实现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的传输电阻小于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传输电阻,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传输电阻小于与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R的传输电阻。可以理解的是,当走线连接部302不是直线时,可以理解为走线连接部302所走的路径长度为该走线连接部302的长度,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18,图18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中第一阳极的膜层结构,图18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中,一个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包括多条并联的子连接线3020;
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第一阳极301B通过n1条子连接线3020与驱动晶体管201B连接;
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第一阳极301G通过n2条子连接线3020与驱动晶体管201G连接;
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第一阳极301R通过n3条子连接线3020与驱动晶体管201R连接;
其中,n1、n2、n3均为正整数,n1>n2>n3。可选的,不同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各个子连接线3020的粗细和长度可以设置为相同。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将第一阳极301与驱动晶体管201连接的走线连接部302可以设置为多条子连接线3020并联的结构,从而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子连接线3020的数量不同,以实现不同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传输电阻不同,具体为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第一阳极301B通过n1条子连接线3020与驱动晶体管201B连接,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第一阳极301G通过n2条子连接线3020与驱动晶体管201G连接,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第一阳极301R通过n3条子连接线3020与驱动晶体管201R连接,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子连接线3020的条数n1大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子连接线3020的条数n2,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子连接线3020的条数n2大于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子连接线3020的条数n3,可选的,不同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其他条件(如制作材料、长度等)相同,进而使得发光效率较低的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并联的子连接线3020的数量较多,以减小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的传输电阻,进而实现与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B的传输电阻小于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传输电阻,与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G的传输电阻小于与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R的传输电阻,可以弥补蓝色发光部501B的发光效率较低导致的亮度较低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8中仅以n1为4,n2为3,n3为2为例进行示例说明,具体实施时,不同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子连接线3020的数量不局限于此,可根据实际传输电阻的不同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仅是举例,并不表示实际设置数量。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8中仅以每个发光部501对应的多条子连接线3020在平行于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上设置,具体实施时,一个发光部501对应的多条子连接线3020的排布方式不局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排布方式,如一个发光部501对应的多条子连接线3020均沿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Z堆叠设置,或者一个发光部501对应的多条子连接线3020中,部分数量的子连接线3020沿平行于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排布,其余数量的子连接线3020沿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Z堆叠设置,或者还可以为其他排布设置方式,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进一步可选的,如图19所示,图19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中第一阳极的膜层结构,图19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同一个走线连接部302包括的多条子连接线3020的两端可以连接在一起,进而可以使得通过一个走线连接部302将一个发光部501的第一阳极301与一个驱动晶体管201连接时,可以通过多条子连接线3020的连接在一起的两端直接与驱动晶体管201、与发光部501的第一阳极301连接,无需设置多个过孔将同一个走线连接部302的多条子连接线3020分别与驱动晶体管201连接,也无需设置多个端口实现与一个发光部501的第一阳极301,从而有利于降低工艺制程难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20,图20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中第一阳极的膜层结构,图20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000包括多个像素单元00,一个像素单元00至少包括三个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三个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包括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如红色发光部501R)、第二颜色发光部5012(如绿色发光部501G)、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
第一显示区AA1中,多个像素单元00至少包括第一像素单元01和第二像素单元02;
第一像素单元01中,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如红色发光部501R)和第二颜色发光部5012(如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
第二像素单元02中,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如红色发光部501R)和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第二颜色发光部5012(如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不同像素单元00中,相同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可以不同,具体为三个不同颜色的发光部501可以至少包括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如红色发光部501R)、第二颜色发光部5012(如绿色发光部501G)、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
在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像素单元01中,使得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如红色发光部501R)和第二颜色发光部5012(如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而在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二像素单元02中,使得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如红色发光部501R)和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第二颜色发光部5012(如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即不同像素单元00中,一个像素单元00的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可能为透明导电材料,而另一个像素单元00的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可能为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的结合,或者,一个像素单元00的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可能为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的结合,而另一个像素单元00的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可能为透明导电材料;第二颜色发光部5012、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对应的走线连接部也如此设置,从而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AA1中,不同像素单元00对应的相同颜色发光部的走线连接部的材质不同,以避免第一显示区AA1中的同一种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采用相同材质制作时出现因规律性排布造成的衍射现象,进而本实施例设置不同像素单元00中,相同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可以不同,有利于打破规律性排布,避免衍射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出光效果和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20中以第一显示区AA1中的多个像素单元00至少包括第一像素单元01和第二像素单元02,第一像素单元01和第二像素单元02相邻设置为例进行示例,具体实施时,第一显示区AA1中,不同像素单元00对应的相同颜色发光部的走线连接部的材质不同,该不同的像素单元可以是相邻,也可以是不相邻的两个像素单元00,本实施例的图20仅是举例示意,并不表示必须是两个相邻设置的像素单元00的同种颜色发光部对应的走线连接部的材质不同,可以是第一显示区AA1中任意两个不同的像素单元00,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可选的,如图20、图21和图22所示,图21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中第一阳极的膜层结构,图21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图22是图21中G-G’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第一像素单元01中,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如红色发光部501R)和第二颜色发光部5012(如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即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如红色发光部501R)和第二颜色发光部5012(如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可以仅包括与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同层同材料的结构,或者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如红色发光部501R)和第二颜色发光部5012(如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可以仅包括与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同层同材料的结构。
如图21和图2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像素单元01中,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即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可以至少包括两条子连接线3020,其中一条子连接线3020与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同层同材料设置,另一条子连接线3020与第一金属部3012同层同材料设置,从而可以在制作第一阳极301是同步制作走线连接部,有利于提高制程效率。进一步可选的,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至少包括的两条子连接线3020可以在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堆叠设置(如图21和图22所示),也可以在平行于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上排布设置(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如图23和图24所示,图23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中第一阳极的膜层结构,图23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图24是图23中H-H’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第一像素单元01中,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即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可以至少包括两段式连接结构,一段的走线连接部302为透明导电材料,另一段的走线连接部302为金属导电材料。进一步可选的,同一走线连接部302包括两段不同制作材料的结构时,透明导电材料的一段与金属导电材料的一段可以在连接位置设置部分交叠,以增强两者的连接稳固性,保证电连接效果。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像素单元02中,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如红色发光部501R)和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可以参考第一像素单元01中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如红色发光部501R)和第二颜色发光部5012(如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结构进行理解,即第二像素单元02中,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如红色发光部501R)和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可以与第一透明导电部3011或者第二透明导电部3013中的任一者同层同材料设置。而第二像素单元02中,第二颜色发光部5012(如绿色发光部501G)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可以参考第一像素单元01中,第三颜色发光部5013(如蓝色发光部501B)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结构进行理解,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5,图25是图1中M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中第一阳极的膜层结构,图25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中,第一像素单元01中,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在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一图形;
第二像素单元02中,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在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二图形;
第一图形的形状和第二图形的形状不同。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第一显示区AA1的不同像素单元00中,同一种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在衬底10上的图案可以设置为不同,可选的,当同一种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均采用相同材料制作时,如第一像素单元01中,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如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第二像素单元02中,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如红色发光部501R)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可以通过将该颜色发光部501在衬底10的正投影图案设置为不同来打破衍射规律,具体为第一像素单元01中,虽然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第二像素单元02中,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的制作材料也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但是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在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一图形,第二像素单元02中,第一颜色发光部501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在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二图形,通过设置第一图形的形状和第二图形的形状不同,使得两个像素单元00中同种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为透明导电材料,但是两者在衬底10的正投影图形不同,如图25所示,第一图形为直线弯折形,第二图形为曲线弯曲形,从而通过第一显示区AA1的不同像素单元00中,同一种颜色发光部501对应的走线连接部302在衬底10上的图案设置为不同,进一步打破同种材料结构的规律性排布,避免发生衍射现象,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出光效果和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25仅是示例性画出第一图形和第二图形设置为不同时各自可以设计的图案,具体实施时,第一图形和第二图形的设置形状包括但不局限于此,还可以通过改变第一图形和第二图形的粗细、数量等实现第一图形和第二图形的不同,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6,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0。图26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11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111,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0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为全面屏显示面板,即可以设置屏下摄像头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至少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过率,显示面板在用于制作显示装置时,可以在该高透过率的第一显示区范围内设置摄像头等感光元件,外界光线穿透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进入感光元件进而进行后续处理,生成所需的图像或视频等。由于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过率,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作为正常显示区使用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其较高的透过率,使得设置于第一显示区范围内的摄像头等感光元件能够获得较强的外界光源,有利于屏下摄像头成像效果。本发明还在用于设置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第一显示区内,将阳极层的走线连接部和第一阳极设置为透过率不同,通过提高走线连接部的透过率,以提升第一显示区的穿透率,避免第一显示区内高密度的金属线路影响显示面板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从而有利于通过设置第一显示区,在制作显示装置时将感光元件设置在该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下方,实现全面屏显示的同时,还可以在不改变第一显示区像素密度或其他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提升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保证感光元件的正常工作,进而提升感光元件的使用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4)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过率;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驱动阵列层,所述驱动阵列层位于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驱动阵列层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阳极层,所述阳极层位于所述驱动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阳极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开口;
发光功能层,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多个发光部,所述发光部位于所述开口内;
所述阳极层包括多个第一阳极和多个走线连接部,所述第一阳极和所述走线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走线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阳极连接,所述走线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
所述走线连接部的透过率大于所述第一阳极的透过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阳极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部、第一金属部、第二透明导电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部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透明导电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部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所述第一金属部包括镂空孔,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镂空孔贯穿所述第一金属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面积为A,所述镂空孔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面积为B,B<1/4A。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走线连接部的制作材料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走线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部同层同材料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走线连接部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二金属部和第三透明导电部;
所述第三透明导电部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部同层同材料设置,或者,所述第三透明导电部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部同层同材料设置;
所述第二金属部与所述第一金属部同层同材料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发光部至少包括蓝色发光部、绿色发光部、红色发光部;所述蓝色发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面积为S1,所述绿色发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面积为S2,所述红色发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面积为S3,其中,S1>S2>S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蓝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第一金属部的面积为S01,与所述绿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第一金属部的面积为S02,与所述红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第一金属部的面积为S03,其中S01/S1<S02/S2<S03/S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发光部包括多种不同颜色的所述发光部;
不同颜色的所述发光部对应的所述走线连接部的传输电阻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发光部至少包括蓝色发光部、绿色发光部、红色发光部;
与所述蓝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走线连接部的传输电阻小于与所述绿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走线连接部的传输电阻,与所述绿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走线连接部的传输电阻小于与所述红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走线连接部的传输电阻。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发光部对应的所述走线连接部包括多条并联的子连接线;
所述蓝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第一阳极通过n1条所述子连接线与所述驱动晶体管连接;
所述绿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第一阳极通过n2条所述子连接线与所述驱动晶体管连接;
所述红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第一阳极通过n3条所述子连接线与所述驱动晶体管连接;
其中,n1、n2、n3均为正整数,n1>n2>n3。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一个所述像素单元至少包括三个不同颜色的所述发光部;三个不同颜色的所述发光部包括第一颜色发光部、第二颜色发光部、第三颜色发光部;
所述第一显示区中,多个所述像素单元至少包括第一像素单元和第二像素单元;
所述第一像素单元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部和所述第二颜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走线连接部的制作材料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所述第三颜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走线连接部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
所述第二像素单元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部和所述第三颜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走线连接部的制作材料仅包括透明导电材料,所述第二颜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走线连接部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导电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像素单元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走线连接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为第一图形;
所述第二像素单元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部对应的所述走线连接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为第二图形;
所述第一图形的形状和所述第二图形的形状不同。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0126262.7A 2022-02-10 2022-02-1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5125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26262.7A CN114512522B (zh) 2022-02-10 2022-02-1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26262.7A CN114512522B (zh) 2022-02-10 2022-02-1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12522A true CN114512522A (zh) 2022-05-17
CN114512522B CN114512522B (zh) 2024-07-05

Family

ID=81552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26262.7A Active CN114512522B (zh) 2022-02-10 2022-02-1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1252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61014A (zh) * 2019-04-30 2019-07-2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85742A (zh) * 2020-08-25 2020-10-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883565A (zh) * 2020-06-30 2020-11-0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0258862A1 (zh) * 2019-06-28 2020-12-30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599712A (zh) * 2020-12-15 2021-04-0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61014A (zh) * 2019-04-30 2019-07-2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0258862A1 (zh) * 2019-06-28 2020-12-30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10327958A1 (en) * 2019-06-28 2021-10-21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883565A (zh) * 2020-06-30 2020-11-0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85742A (zh) * 2020-08-25 2020-10-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2599712A (zh) * 2020-12-15 2021-04-0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12522B (zh) 2024-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075673B2 (en) Display panel comprising a data line including sub-data lines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11770958B2 (en) OLED display substrate exhibiting improved brightness and including white sub-pixel unit overlapping plurality of signal lines
CN11256251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767720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0516000U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1164596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682048B (zh) 透光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
US2021040811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1293158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201683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4253427A (zh) 触控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电子装置
US20230345790A1 (en) Display panel
CN111883565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644220B (zh) 一种显示面板、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3823214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设备
US20220123073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063492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191037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4002339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329972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10015205A (ko) 투명 표시 장치
WO2022165806A1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10124215A1 (en) Backlight source manufacturing method, backlight sour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1834397A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4512522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