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88458A -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88458A CN114488458A CN202011239880.XA CN202011239880A CN114488458A CN 114488458 A CN114488458 A CN 114488458A CN 202011239880 A CN202011239880 A CN 202011239880A CN 114488458 A CN114488458 A CN 1144884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ust
- carrier
- optical lens
- light
- gl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7/00—Cleaning by method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single group in this subclass
- B08B7/0028—Cleaning by method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single group in this subclass by adhesive surfac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以减小摄像模组在成像时产生黑影不良的风险,提高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光学镜头包括壳体、马达、镜头组件以及第一捕尘胶层,其中:壳体上开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透光孔和第二透光孔;马达设置在壳体内,包括载体和驱动组件,且载体对应第一透光孔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孔;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载体在壳体内移动;镜头组件包括镜筒和设置于镜筒内的透镜,镜筒设置于安装孔内,且镜筒与安装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填充胶,填充胶具有朝向第一透光孔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一捕尘胶层设置于第一表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提升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竞争力,集成自动对焦功能的摄像模组已成为当前终端设备的标配。为了实现自动对焦功能,摄像模组中通常配置有用以驱动透镜移动的马达。由于马达要在摄像模组的壳体内移动,因此载体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必然会存在缝隙,这个缝隙的一端与壳体的外部连通,另一端则通向位于透镜的出光侧的成像区。在摄像模组的组装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模组厂的内部车间并非绝对的无尘条件,车间内的空气中难免会飘浮有一些微米级大小的尘埃,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台以及摆放模组的物料盒的反复利用,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颗粒落尘,这些落尘通过缝隙落在摄像模组的成像区,就导致摄像模组在成像时产生黑影不良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用以减小摄像模组在成像时产生黑影不良的风险,提高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该光学镜头包括壳体、马达、镜头组件以及第一捕尘胶层。其中,壳体上开设有第一透光孔和第二透光孔,第一透光孔与第二透光孔相对设置。马达设置在壳体内,包括载体和驱动组件,载体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透光孔和第二透光孔位置相对;驱动组件可用于驱动载体在壳体内运动。镜头组件包括镜筒和设置在镜筒内的透镜,镜筒设置在安装孔内,在将镜筒固定时,镜筒与安装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可将两者连接的填充胶,填充胶具有朝向第一透光孔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一捕尘胶层设置在第一表面上,可用于粘附壳体内的落尘,并且在落尘由第一透光孔进入壳体内时,第一捕尘胶层能够对落尘进入光学镜头内的移动路径的源头对其进行拦截,因此能够实现良好的捕尘效果,进而可以减小落尘落在滤光片上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摄像模组的成像效果。
为了增加第一捕尘胶层的粘附面积,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一捕尘胶层可以围绕镜筒呈环形设置,并覆盖填充胶的第一表面。
另外,在具体设置时,第一捕尘胶层可以超出载体朝向第一透光孔的一端,以对壳体内的落尘实现较好的捕捉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一捕尘胶层的厚度可以在30um~80um之间。第一捕尘胶层可以为热固胶、光敏胶或者不干胶等,具体可通过点胶、涂胶、喷胶、印刷、贴附等多种方式形成在填充胶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载体具有靠近第一透光孔设置的第一端,镜筒可包括由第一端伸出至安装孔外侧的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第一轴段相对第二轴段远离第一端设置,且第一轴段的直径小于第二轴段的直径,这样在第一轴段与第二轴段之间就可以形成一个台阶面,台阶面上可设置有第二捕尘胶层。第二捕尘胶层可以对落在台阶面上的落尘进行粘附,避免台阶面上的落尘沿抛物轨迹掉落至载体与壳体之间的缝隙内,进而可以减小落尘掉落在滤光片上的风险。
类似地,为了增加第二捕尘胶层的粘附面积,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二捕尘胶层可以围绕镜筒呈环形设置,并覆盖台阶面。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台阶面位于壳体内,这样,在台阶面上形成第二捕尘胶层之后,第二捕尘胶层的高度不会超出壳体,采用这种设置,在摄像模组的表面增加保护膜时,可以避免保护膜与第二捕尘胶层发生粘接的情况,从而可以减小第二捕尘胶层失效的风险。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二捕尘胶层的厚度可以在30um~80um之间。第二捕尘胶层可以为热固胶、光敏胶或者不干胶等,具体可通过点胶、涂胶、喷胶、印刷、贴附等多种方式形成在台阶面上。
在具体设置壳体时,壳体包括开设有第一透光孔的顶板,顶板上设置有朝向壳体的内侧延伸的延伸部,该延伸部具体可位于第一透光孔的边缘;载体的第一端设置有与延伸部对应的凹槽,延伸部部分伸入凹槽内,且延伸部与凹槽的内壁间隔设置。这样,当载体在外力的冲击作用下发生移动或者转动时,延伸部能够与凹槽的内壁抵接,以避免载体的运动幅度过大,影响摄像模组的结构可靠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光学镜头还可以包括第三捕尘胶层,该第三捕尘胶层设置于载体的第一端,且第三捕尘胶层具体可位于凹槽周向两侧的区域。第三捕尘胶层可用于对由第一透光孔的边缘落在载体上的落尘进行粘附,避免这些落尘掉落至载体与壳体之间的缝隙内,进而可以减小落尘掉落在滤光片上的风险。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三捕尘胶层的厚度可以在30um~80um之间。第三捕尘胶层可以为热固胶、光敏胶或者不干胶等,具体可通过点胶、涂胶、喷胶、印刷、贴附等多种方式形成在载体的第一端。
另外,光学镜头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凹槽内的第四捕尘胶层,第四捕尘胶层可用于对进入凹槽内的落尘进行粘附,从而避免进入凹槽内的落尘由于载体的运动而继续转移到壳体的内其它位置,进而减小落尘掉落在滤光片上的风险。
具体设置时,延伸部的端部与第四捕尘胶层的表面间隔设置,以减小延伸部与第四捕尘胶层产生粘接的风险。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四捕尘胶层的厚度可以在30um~80um之间。第四捕尘胶层可以为热固胶、光敏胶或者不干胶等,具体可通过点胶、涂胶、喷胶、印刷、贴附等多种方式形成在凹槽内。
为了减小载体在壳体内的运动阻力,载体与壳体的内壁可间隔设置。具体设置时,马达还可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可将载体与壳体连接,以对载体进行支撑,使载体可浮动设置在壳体内。
第二方面,本申请另外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该光学镜头包括壳体、马达、镜头组件以及阻尼胶。其中,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顶板上开设有第一透光孔,且顶板上设置有朝向底板一侧延伸的延伸部,底板上开设有与第一透光孔位置相对的第二透光孔。马达设置在壳体内,包括载体和驱动组件,载体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透光孔和第二透光孔位置相对;载体靠近第一透光孔设置的第一端设置有与延伸部对应的凹槽,延伸部可伸入凹槽内,且延伸部与凹槽的内壁间隔设置;驱动组件可用于驱动载体在壳体内运动。镜头组件设置在安装孔内。阻尼胶设置在凹槽内,阻尼胶与延伸部远离顶板的一端连接,当载体运动时,延伸部在凹槽内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阻尼胶与延伸部之间可产生一对阻止其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相互作用力,阻尼胶所受到的作用力传递到载体上,从而形成使载体稳定运动所需的阻尼力,保障摄像模组的工作可靠性。另外,由于阻尼胶设置在凹槽内,因此其形态与位置相对固定,相比于直接将载体的角部与壳体的对应位置粘接的方式,该方案的可靠性相对较高,因此有利于降低摄像模组拍照时异常抖动的风险。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延伸部包括本体和凸块,其中,本体的一端与顶板连接,另一端与凸块连接。具体设置时,凸块的横截面积小于本体的横截面积,且凸块在顶板上的投影落在本体在顶板上的投影的范围内。凸块远离本体的一端与阻尼胶连接,本体则与阻尼胶之间相间隔,这样,即使延伸部与凹槽的侧壁发生抵接,凸块与凹槽的侧壁也不会产生接触,采用这种设计,位于凸块与凹槽的侧壁之间的阻尼胶与凹槽内其它位置的阻尼胶可始终保持为一个整体,从而可以避免阻尼胶因挤压断开后不可再次连接的问题,进而可以为载体的稳定运动提供保障。
上述方案中,阻尼胶可选用硅胶、橡胶等阻尼性较佳的粘胶,并通过点胶、喷胶等方式填充在凹槽内。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阻尼胶的厚度可以在0.25mm~0.35mm之间,在实际应用中,在确定凹槽的横截面积的情况下,阻尼胶的厚度可通过控制胶重来实现。
在填充阻尼胶时,可以将阻尼胶与凹槽的侧壁均匀粘接,以增加阻尼胶与凹槽的接触面积,也即增加阻尼胶与载体的接触面积,使阻尼胶受到的作用力能够可靠地传递给载体,保障载体的运动平稳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镜头组件包括镜筒和设置在镜筒内的透镜,镜筒设置在安装孔内,在将镜筒固定时,镜筒与安装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可将两者连接的填充胶,填充胶具有朝向第一透光孔设置的第一表面。光学镜头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的第一捕尘胶层,第一捕尘胶层可用于粘附壳体内的落尘,并且在落尘由第一透光孔进入壳体内时,第一捕尘胶层能够对落尘进入光学镜头内的移动路径的源头对其进行拦截,因此能够实现良好的捕尘效果,进而可以减小落尘落在滤光片上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摄像模组的成像效果。
为了增加第一捕尘胶层的粘附面积,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一捕尘胶层可以围绕镜筒呈环形设置,并覆盖填充胶的第一表面。
另外,在具体设置时,第一捕尘胶层可以超出载体朝向第一透光孔的一端,以对壳体内的落尘实现较好的捕捉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一捕尘胶层的厚度可以在30um~80um之间。第一捕尘胶层可以为热固胶、光敏胶或者不干胶等,具体可通过点胶、涂胶、喷胶、印刷、贴附等多种方式形成在填充胶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载体具有靠近第一透光孔设置的第一端,镜筒可包括由第一端伸出至安装孔外侧的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第一轴段相对第二轴段远离第一端设置,且第一轴段的直径小于第二轴段的直径,这样在第一轴段与第二轴段之间就可以形成一个台阶面,台阶面上可设置有第二捕尘胶层。第二捕尘胶层可以对落在台阶面上的落尘进行粘附,避免台阶面上的落尘沿抛物轨迹掉落至载体与壳体之间的缝隙内,进而可以减小落尘掉落在滤光片上的风险。
类似地,为了增加第二捕尘胶层的粘附面积,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二捕尘胶层可以围绕镜筒呈环形设置,并覆盖台阶面。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台阶面位于壳体内,这样,在台阶面上形成第二捕尘胶层之后,第二捕尘胶层的高度不会超出壳体,采用这种设置,在摄像模组的表面增加保护膜时,可以避免保护膜与第二捕尘胶层发生粘接的情况,从而可以减小第二捕尘胶层失效的风险。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二捕尘胶层的厚度可以在30um~80um之间。第二捕尘胶层可以为热固胶、光敏胶或者不干胶等,具体可通过点胶、涂胶、喷胶、印刷、贴附等多种方式形成在台阶面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光学镜头还可以包括第三捕尘胶层,该第三捕尘胶层设置于载体的第一端,且第三捕尘胶层具体可位于凹槽周向两侧的区域。第三捕尘胶层可用于对由第一透光孔的边缘落在载体上的落尘进行粘附,避免这些落尘掉落至载体与壳体之间的缝隙内,进而可以减小落尘掉落在滤光片上的风险。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三捕尘胶层的厚度可以在30um~80um之间。第三捕尘胶层可以为热固胶、光敏胶或者不干胶等,具体可通过点胶、涂胶、喷胶、印刷、贴附等多种方式形成在载体的第一端。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包括感光芯片、滤光片以及前述任一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的光学镜头。其中,滤光片设置在光学镜头开设有第二透光孔的一侧,且滤光片与第二透光孔位置相对;感光芯片则设置在滤光片背离光学镜头的一侧。该摄像模组内的捕尘胶层能够对落尘实现良好的拦截效果,从而可以减小落尘落在滤光片上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摄像模组的成像效果。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机壳以及前述实施方案中的摄像模组,摄像模组设置于机壳内。由于摄像模组的黑影不良现象得以改善,因此电子设备的整体性能也得以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在A-A线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摄像模组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马达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侧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一种局部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另一种局部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又一种局部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局部结构俯视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俯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侧剖视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侧剖视图;
图1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局部剖视图;
图19A为图18所示的摄像模组在B-B线处一种运动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19B为图18所示的摄像模组在B-B线处另一种运动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19C为图18所示的摄像模组在B-B线处又一种运动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19D为图18所示的摄像模组在B-B线处又一种运动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19E为图18所示的摄像模组在B-B线处又一种运动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19F为图18所示的摄像模组在B-B线处又一种运动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19G为图18所示的摄像模组在B-B线处又一种运动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
1-电子设备;100-机壳;200-屏幕;300-主机电路板;400-摄像模组;110-中框;
120-后盖;210-第一盖板;220-显示屏;310-避让空间;121-进光孔;122-摄像头装饰件;
123-第二盖板;410-光学镜头;420-模组电路板;430-感光芯片;440-滤光片;
450-连接器;421-沉槽;460-支撑件;461-通孔;462-沉孔;10-壳体;20-镜头组件;
11-盖体;12-底板;13-顶板;14-侧板;131-第一透光孔;121-第二透光孔;30-马达;
31-载体;32-弹性件;33-驱动组件;311-第一端;312-安装孔;321-第一连接部;
322-第二连接部;323-第三连接部;313-环形槽;324-凸出部;325-第一开孔;
314-第一固定柱;326-第二开孔;15-第二凸台;151-第二固定柱;331-磁石;332-线圈;
315-第一凸起;16-延伸部;316-凹槽;21-镜筒;22-透镜;211-进光侧;212-出光侧;
213-台阶面;214-圆台结构;215-注胶口;23-填充胶;41-第一捕尘胶层;
42-第二捕尘胶层;43-第三捕尘胶层;44-第四捕尘胶层;50-阻尼胶;161-本体;
162-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考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照相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眼镜、AR头盔、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眼镜或者VR头盔、或者具有拍照及摄像功能的其它形态的设备。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以手机为例进行阐述。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的部分分解示意图。请一并参考图1和图2,电子设备1可包括机壳100、屏幕200、主机电路板300及摄像模组400。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2以及下文相关附图仅示意性的示出了电子设备1包括的一些部件,这些部件的实际形状、实际大小、实际位置和实际构造不受图1、图2以及下文各附图限定。此外,当电子设备1为一些其它形态的设备时,电子设备1也可以不包括屏幕200以及主机电路板300。
为了便于描述,定义电子设备1的宽度方向为x轴。电子设备1的长度方向为y轴。电子设备1的厚度方向为z轴。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1的坐标系设置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其中,机壳100包括中框110以及后盖120。后盖120固定于中框110的一侧。一种实施方式中,后盖120通过粘胶固定连接于中框110。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后盖120与中框110形成一体成型结构,即后盖120与中框110为一个整体结构。
在其它实施例中,机壳100也可以包括中板(图中未示出)。中板连接于中框110的内表面。中板与后盖120相对且间隔设置。
请再次参考图2,屏幕200固定于中框110的另一侧。此时,屏幕200与后盖120相对设置。屏幕200、中框110与后盖120共同围出电子设备1的内部。电子设备1的内部可用于放置电子设备1的器件,例如电池、受话器以及麦克风等。
在本实施例中,屏幕200可用于显示图像、文字等。屏幕200可以为平面屏,也可以为曲面屏。屏幕200包括第一盖板210和显示屏220。第一盖板210叠置于显示屏220背离中框110的一侧。第一盖板210可以紧贴显示屏220设置,可主要用于对显示屏220起到保护以及防尘作用。第一盖板210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玻璃。显示屏220可以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等。
图3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在A-A线处的部分剖示图。一并参考图2和图3,主机电路板300固定于电子设备1的内部。具体的,主机电路板300可以固定于屏幕200朝向后盖120的一侧。在其它实施例中,当机壳100包括中板时,主机电路板300可以固定于中板朝向后盖120的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主机电路板300可以为硬质电路板,也可以为柔性电路板,也可以为软硬结合电路板。主机电路板300可以采用FR-4介质板,也可以采用罗杰斯(Rogers)介质板,也可以采用FR-4和Rogers的混合介质板,等等。这里,FR-4是一种耐燃材料等级的代号,Rogers介质板为一种高频板。另外,主机电路板300可以用于设置芯片,芯片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以及通用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
请继续参考图2和图3,摄像模组400固定于电子设备1的内部。具体的,摄像模组400固定于屏幕200朝向后盖120的一侧。在其它实施例中,当机壳100包括中板时,摄像模组400可以固定于中板朝向后盖120的表面。
另外,主机电路板300设置有避让空间310。避让空间310的形状不仅限于图1与图2所示意的矩形状。此时,主机电路板300的形状也不限于图1与图2所示意的“┘”型。摄像模组400位于避让空间310内。这样,在Z轴方向上,摄像模组400与主机电路板300具有重叠区域,从而避免了因摄像模组400堆叠于主机电路板300而导致电子设备1的厚度增大。在其它实施例中,主机电路板300也可以未设置避让空间310,此时,摄像模组100可以堆叠于主机电路板300,或者与主机电路板300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模组400电连接于主机电路板300。具体的,摄像模组400通过主机电路板300电连接于CPU。当CPU接收到用户的指令时,CPU能够通过主机电路板300向摄像模组400发送信号,以控制摄像模组400拍摄图像或者录像。在其它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1未设置主机电路板300时,摄像模组400也可以直接接收用户的指令,并根据用户的指令进行拍摄图像或者录像。
请再次参考图3,后盖120开设有进光孔121,进光孔121可将电子设备1的内部连通至电子设备1的外部。电子设备1还包括摄像头装饰件122和第二盖板123。部分摄像头装饰件122可以固定于后盖120的内表面,部分摄像头装饰件122接触于进光孔121的孔壁。第二盖板123固定连接在摄像头装饰件122的内壁。摄像头装饰件122与第二盖板123将电子设备1的内部与电子设备1的外部隔开,从而避免外界的水或者灰尘经进光孔121进入电子设备1的内部。第二盖板123的材质为透明材料,例如,可以为玻璃或者塑料。此时,电子设备1外部的环境光线能够穿过第二盖板123进入电子设备1的内部。摄像模组400采集进入电子设备1内部的环境光线。
可以理解的是,进光孔121的形状不仅限于附图1及附图2所示意的圆形。例如,进光孔121的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或者其它不规则形状等。
在其它实施例中,摄像模组400也可以采集穿过后盖120的环境光线。具体的,后盖120的材质为透明材料。例如,玻璃或者塑料。后盖120朝向电子设备1内部的表面部分涂覆油墨,部分未涂覆油墨。此时,未涂覆油墨的区域可形成透光区域。当环境光线经该透光区域进入电子设备1的内部时,摄像模组400即可采集到环境光线。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可以无需开设进光孔121,也无需设置摄像头装饰件122和第二盖板123,电子设备1的整体性较佳,成本较低。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摄像模组的局部分解示意图。一并参考图4和图5所示,摄像模组400可包括光学镜头410、模组电路板420、感光芯片430以及滤光片440。需要说明的是,光学镜头410的光轴方向与摄像模组400的光轴方向相同。
其中,模组电路板420固定于光学镜头410的出光侧,也即模组电路板420位于光学镜头410的像侧。模组电路板420可以电连接于主机电路板,以使信号能够在主机电路板与模组电路板420之间传输。具体实施时,摄像模组400还可包括连接器450,模组电路板420可通过连接器450实现与主机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
模组电路板420可以为硬质电路板,也可以为柔性电路板,也可以为软硬结合电路板。此外,模组电路板420可以采用FR-4介质板,也可以采用Rogers介质板,也可以采用Rogers和FR-4的混合介质板,等等。
请再次参考图5,感光芯片430固定于模组电路板420朝向光学镜头410的一侧。感光芯片430与模组电路板420电连接,这样,当感光芯片430采集环境光线之后,感光芯片430根据环境光线产生信号,并将信号经模组电路板420传输至主机电路板。具体实施时,感光芯片430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简称CMOS)或者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等图像传感器。
一种实施方式中,感光芯片430可以通过板上芯片封装(chif on board,COB)技术贴装在模组电路板420。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感光芯片430也可以通过焊球阵列封装(ballgrid array,BGA)技术或者栅格阵列封装(land grid array,LGA)技术封装在模组电路板420。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模组电路板420上还可安装有电子元器件或者其它芯片(例如驱动芯片)。电子元器件或者其它芯片设于感光芯片430的周边。电子元器件或者其它芯片用于辅助感光芯片430采集环境光线,以及辅助感光芯片430对所采集的环境光线进行信号处理。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模组电路板420远离感光芯片430的一侧面可设置有补强板,以提高模组电路板420的强度。具体实施时,补强板可以为钢板。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模组电路板420也可以在局部设置沉槽421,此时,感光芯片430可安装于沉槽421内。这样,感光芯片430与模组电路板420在z轴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此时,摄像模组400在z轴方向上可以设置得较薄。
请再次参考图5,滤光片440位于感光芯片430朝向光学镜头410的一侧。滤光片440可以用于过滤穿过光学镜头410的环境光线的杂光,并使过滤后的环境光线传播至感光芯片430,从而保证电子设备拍摄图像具有较佳的清晰度。滤光片44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蓝色玻璃滤光片。例如,滤光片440还可以为反射式红外滤光片,或者是双通滤光片(双通滤光片可使环境光线中的可见光和红外光同时透过,或者使环境光线中的可见光和其它特定波长的光线(例如紫外光)同时透过,或者使红外光和其它特定波长的光线(例如紫外光)同时透过)。
为了将滤光片440的位置进行固定,摄像模组400还可包括设置于光学镜头410与模组电路板420之间的支撑件460,支撑件460的两侧分别与光学镜头410和模组电路板420固定连接,具体固定方式可以为粘接。滤光片440可设置于支撑件460的其中一侧。支撑件460上对应感光芯片430的区域开设有通孔461,以使环境光线能够顺利射入感光芯片430。此外,当滤光片440设置于支撑件460朝向光学镜头410的一侧时,支撑件460朝向光学镜头410的一侧还可开设有沉孔462,该沉孔462的直径可略大于通孔461的直径,这样,在沉孔462与通孔461之间就可形成一个台阶结构,滤光片440具体可设置在该台阶结构上,以减小滤光片440与支撑件460组装之后的厚度,从而有助于减小摄像模组400在z轴方向的尺寸。
可以理解的,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滤光片440也可设置在支撑件460朝向模组电路板420的一侧,这时则可在支撑件460朝向模组电路板420的一侧开设沉孔,以该侧形成用于支撑滤光片440的台阶结构。
请继续参考图5,光学镜头410可包括壳体10和设置于壳体10内的镜头组件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镜头组件20可活动装配在壳体10内,通过在壳体10内的移动来实现对焦,以提高摄像模组400的成像质量。具体实施时,光学镜头410还可包括马达,马达可驱动镜头组件20沿z轴方向移动,以调整镜头组件20与感光芯片430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自动对焦的目的。
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壳体10包括盖体11和底板12,盖体11设置于底板12的一侧,且盖体11与底板12固定连接形成容纳上述镜头组件的空间。盖体11具体可包括顶板13以及围设在顶板13周侧的侧板14,其中,顶板13与底板12相对设置,侧板14连接在顶板13与底板12之间。
继续参考图6,顶板13上开设有第一透光孔131,第一透光孔131可将壳体10的内部连通至壳体10的外部。第一透光孔131可以为图6中所示意的近似圆形的形状,也可以为矩形或者其它规则或不规则的多边形等等。结合图3所示,第一透光孔131与后盖120上所开设的进光孔121相对设置,环境光线可依次经过进光孔121和第一透光孔131传播至壳体10内。底板12上开设有与第一透光孔131位置相对的第二透光孔121,第二透光孔121也可将壳体10的内部连通至壳体10的外部,环境光线可经过第二透光孔121依次传播至滤光片和感光芯片。第二透光孔12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或者其它规则或不规则的多边形等等。
一并参考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马达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马达30设置在壳体10内,包括载体31、弹性件32以及驱动组件33。其中,载体31可用于承载镜头组件,且载体31与壳体10的内壁间隔设置;弹性件32将载体31与壳体10的内壁连接,以对载体31进行支撑;驱动组件33用于驱动载体31以及承载于其上的镜头组件沿z轴方向移动,以实现对焦。
继续参考图6和7,沿z轴方向,载体包括位置相对的第一端311和第二端(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端311靠近壳体10的顶板13设置,第二端靠近壳体10的底板12设置。载体31上开设有用于安装镜头组件的安装孔312,安装孔312由载体31的第一端311贯穿至其第二端,且安装孔3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透光孔131和第二透光孔121位置相对。
弹性件32包括第一连接部321、第二连接部322和第三连接部323,其中,第一连接部321与载体31连接,第二连接部322与壳体10连接,第三连接部323则用于将第一连接部321与第二连接部322进行连接。当驱动组件33未工作时,弹性件32对载体31施加的支撑力可与载体31的重力平衡,使载体31与壳体10相对固定;当驱动组件33工作时,驱动组件33施加给载体31z轴方向的驱动力,弹性件32发生形变,使载体31实现z向移动。
在将第一连接部321与载体31连接时,为了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可以将第一连接部321固定于载体31的一端,并且使第一连接部321围绕安装孔设置,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大第一连接部321与载体31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载体31的受力均匀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321可以为环形结构,以第一连接部321固定于载体31的第一端311为例,载体31的第一端311对应第一连接部321的位置开设有环形槽313,第一连接部321可固定于环形槽313内。另外,第一连接部321的周侧还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凸出部324,凸出部324上开设有第一开孔325;相应地,载体31的第一端311设置有与第一开孔325一一对应的第一固定柱314,在将第一连接部321设置于环形槽313内时,可通过第一开孔325与第一固定柱314的配合实现对第一连接部321的定位。
第二连接部322设置于第一连接部321的周侧,当第一连接部321与载体31的第一端311连接时,第二连接部322可与壳体10的顶板13连接,以在提高第二连接部322与壳体10的连接强度的前提下,降低弹性件32整体的安装难度。具体实施时,第二连接部32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以提高弹性件32对载体31的支撑强度。另外,为了保证载体31的受力均匀性,多个第二连接部322可以等间距分布在第一连接部321的周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322具体可以为弹片状结构,第二连接部322可以为圆形、三角形、矩形以及其它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形状,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为了保证载体31在z轴正方向的移动自由度,当载体31与壳体10相对固定时,载体31的第一端311与壳体10的顶板1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具体设计时,可在顶板13的内壁设置第一凸台(图中未示出),第二连接部322固定在第一凸台上,此时,载体31的第一端311与顶板13之间的间距即为第一凸台的高度。第二连接部322上开设有第二开孔326,第一凸台上对应第二开孔326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定位柱(图中未示出),在将第二连接部322设置在第一凸台上时,可通过第二开孔326与第二定位柱的配合实现对第二连接部322的定位。
载体31在壳体10内移动时,第一连接部321与载体3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322与壳体10固定连接,因此弹性件32的主要变形集中在第三连接部323上。为了使第三连接部323具有较强的形变能力,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323可以为细长的条形结构,条形结构具有良好的弯曲变形特性,从而可以使载体能够可靠地沿z轴方向移动。另外,第三连接部323可以呈弯曲状绕设在第一连接部321与第二连接部322之间,以增加第三连接部323的长度,这样可以在保证第三连接部323的形变能力的前提下,提高第三连接部323对载体31的支撑强度。
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载体31的第二端也可通过弹性件32与壳体10的底板12连接,以提高对载体31的支撑强度。在载体31的第二端,弹性件32与第二端的连接方式可参考上述与第一端311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另外,为了保证载体31在z轴负方向的移动自由度,当载体31与壳体10相对固定时,载体31的第二端与壳体10的底板12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距。具体设计时,可在底板12的内壁设置第二凸台15,第二连接部322固定在第二凸台15上,此时,载体31的第二端与底板12之间的间距即为第二凸台15的高度。第二凸台15上对应第二开孔326的位置也设置有第二固定柱151,在将第二连接部322设置在第二凸台上时,可通过第二开孔326与第二固定柱151的配合实现对第二连接部322的定位。
一并参考图6和图7,驱动组件33包括磁石331和线圈332,磁石331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具体可固定在侧板14的内壁上;线圈332绕设在载体31朝向侧板14的周侧表面,且线圈332与磁石331相对设置。线圈332可电连接于模组电路板,当模组电路板对线圈332输出电流信号时,线圈332可以产生沿z轴方向的安培力,从而带动载体31以及承载于载体31上的镜头组件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向线圈332通入不同方向的电流信号,线圈332可以产生z轴正方向的安培力以及z轴负方向的安培力,从而可以驱动载体31沿z轴正方向或者及z轴负方向移动。
请继续参考图6和图7,载体31的第一端311还可设置有第一凸起315,当载体31沿z轴正方向移动时,第一凸起315可以与壳体10的顶板13抵接,以对载体31沿z轴正方向的位移幅度进行限制,防止载体31位移过大时使弹性件32损坏。类似地,载体31的第二端也可设置有第二凸起(图中未示出),当载体31沿z轴负方向移动时,第二凸起可以与壳体10的底板12抵接,以对载体31沿z轴负方向的位移幅度进行限制,防止载体31位移过大使弹性件32损坏。第一凸起315和第二凸起的数量均可以为多个,在载体31的第一端311,多个第一凸起315可围绕安装孔312设置;在载体31的第二端,多个第二凸起也可围绕安装孔312设置。
另外,顶板13上还设置有朝向底板12设置的延伸部16,延伸部16可设置在第一透光孔131的边缘。延伸部1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延伸部16为多个时,多个延伸部16可等间隔设置在第一透光孔131的边缘。该延伸部16与顶板13可以为一体结构,具体实施时,延伸部16可通过冲压工艺或者折弯工艺制作成型。载体31的第一端311开设有与延伸部16一一对应的凹槽316,延伸部16可部分伸入至对应的凹槽316内。凹槽316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梯形等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延伸部16与凹槽316的侧壁间隔设置,具体设计时,延伸部16的侧壁与凹槽316的侧壁之间的间隙大于等于0.1mm,这样,当载体31在外力的冲击作用下产生绕x轴、y轴或者z轴方向的转动,或者沿x轴或y轴方向的移动时,延伸部16可以与凹槽316的侧壁抵接,以避免载体31的运动幅度过大,影响摄像模组结构可靠性。
另外,延伸部16远离顶板13的一端与凹槽316的底壁之间也间隔设置,具体间隔距离可根据载体31的运动行程进行设计,以避免载体31沿z轴正方向移动时延伸部16与凹槽316的底壁发生抵接,从而限制载体31的继续移动,影响摄像模组的对焦效果。类似地,延伸部16伸入凹槽316内的长度也可根据载体31的运动行程进行设计,以避免载体31沿z轴负方向移动时延伸部16脱离出凹槽316,从而对载体31绕x轴、y轴或者z轴方向的转动、或者沿x轴或y轴方向的移动失去限制作用。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并参考图6、图7和8,镜头组件20包括镜筒21和设置于镜筒21内的透镜22。镜筒21设置在安装孔312内,镜筒21沿长度方向具有进光侧211和出光侧212,镜筒21的进光侧211朝向第一透光孔131设置,镜筒21的出光侧212则朝向第二透光孔121设置。透镜22固定在镜筒21内,且透镜22的两侧面分别朝向镜筒21的进光侧211和出光侧212设置。另外,透镜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透镜22为多个时,多个透镜22可同轴设置,并沿镜筒2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在对光学镜头进行组装时,可先将载体31放置进壳体10内,然后利用夹具夹取镜筒21靠近的进光侧211的一端,将镜筒21放进安装孔3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镜筒21的进光侧211可依次由载体31的第一端311及第一透光孔131伸出至壳体10的外侧,以降低壳体10与镜头组件20的组装定位难度,这时,通过进光孔进入电子设备内的环境光线可直接射入镜筒21内。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镜筒21可采用台阶形结构设计,具体设置时,镜筒21具有由第一端311伸出至安装孔312外侧的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第一轴段相对第二轴段远离第一端311设置,且第一轴段的直径小于第二轴段的直径,这样在第一轴段与第二轴段之间就可形成台阶面213。由于台阶面213与进光侧211之间的轴段的直径小于台阶面213与出光侧212的轴段的直径,因此可以降低夹具夹取镜筒21的难度。
结合图7和图8所示,在将镜筒21设置在安装孔312内时,为了实现镜筒21的固定,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镜筒21与安装孔312之间可以过盈配合。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镜筒21与安装孔312之间也可以间隙配合,镜筒21与安装孔312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内可设置填充胶,使镜筒21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载体31上。其中,填充胶的类型可以为紫外光固化胶(ultraviolet rays glue,简称UV胶)、UV热固胶等。具体实施时,镜筒21的外壁与安装孔312的内壁可分别设置螺纹结构,这时,填充胶还可填充在螺纹结构的凹陷内,从而可以增加镜筒21与填充胶之间、以及安装孔312与填充胶之间的粘接面积,进而可以使镜筒21更加牢靠地固定在安装孔312内。
另外,一并参考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侧视图。在向镜筒21与安装孔312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内填充胶水时,为了便于点胶的操作,沿镜筒21的长度方向,镜筒21对应载体31的第一端311的区域为圆台结构214,且沿载体31的第一端311指向第二端的方向(即z轴负方向),圆台结构214的直径逐渐变大。采用这种设计,圆台结构214的外壁与安装孔312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可形成为注胶口215,基于圆台结构214的结构特点,越靠近载体31的第一端311,注胶口215的尺寸也就越大,因此可以降低点胶的难度。完成点胶之后,填充胶23朝向第一透光孔131的第一表面231可以与载体31的第一端311平齐,或者也可以稍高于或稍低于载体31的第一端311,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对于集成有自动对焦功能的摄像模组而言,由于马达的载体31要在壳体10内移动,因此载体31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必然会存在缝隙,且这个间隙的一端与第一透光孔13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透光孔121连通,而由于第二透光孔121与滤光片之间相对设置,因此该缝隙还会通过第二透光孔121通向滤光片所在的平面。在摄像模组的组装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模组厂的内部车间并非绝对的无尘条件,车间内的空气中难免会飘浮有一些微米级大小的尘埃,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台以及摆放模组的物料盒的反复利用,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颗粒落尘,这些落尘会通过第一透光孔131进入载体31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内,然后沿着该缝隙通过第二透光孔121落到滤光片上,从而导致摄像模组在成像时产生黑影不良的现象。
为了改善黑影不良,在摄像模组的组装过程以及功能测试环节,壳体中的缝隙需尽可能减小暴露在外。目前业内模组厂所使用的主流防尘设计,一般是通过管控无尘车间内的无尘条件,以及在模组的表面增加泡棉保护膜,并在模组带膜的情况下进行烧录等功能测试,来减少进入摄像模组内的落尘。然而,在将摄像模组由模组厂运输至整机厂的过程中,由于存在震动颠簸,会导致模组表面的一些保护膜脱落;以及,在电子设备整机的组装过程中,因二次返修或二次贴膜,也会导致保护膜脱落或贴偏,再加上由于整机厂的无尘条件远不如模组厂,这些情况都会增加暴露壳体内的缝隙的风险。
参考图10所示,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一种局部剖视图,图中示意出了落尘A落在滤光片440上的第一种路径。可以看出,落尘A首先由第一透光孔131落在填充胶23上,由于填充胶23在固化之后对细小颗粒物的粘性相对较差,因此落尘A会由填充胶23的表面滚落至载体31与10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内,然后沿着该缝隙向第二透光孔121侧移动,并由第二透光孔121落到支撑件460上,最后由支撑件460滚动至滤光片440的有效工作区。
参考图11所示,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另一种局部剖视图,图中示意出了落尘A落在滤光片440上的第二种路径。可以看出,落尘A首先由第一透光孔131落在镜筒21的台阶面213上,然后在台阶面213上通过抛物运动掉落至载体31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内,然后沿着该缝隙向第二透光孔121侧移动,并由第二透光孔121落到支撑件460上,最后由支撑件460滚动至滤光片440的有效工作区。
另外,对于落在镜筒21的台阶面213上的落尘A,也存在第三种落在滤光片440上的路径,即由台阶面213滚落至填充胶23的表面,然后由填充胶23的表面滚落至载体31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内,再然后沿着该缝隙向第二透光孔121侧移动,并由第二透光孔121落到支撑件460上,最后由支撑件460滚动至滤光片440的有效工作区。
针对上述问题,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模组还包括捕尘结构,该捕尘结构可用于粘附由第一透光孔进入壳体内的落尘,并在落尘进入载体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缝隙之前对其进行拦截,从而减小落尘掉落在滤光片上的风险,提高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并参考图10、图11和图12,捕尘结构包括设置在填充胶23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捕尘胶层41。第一捕尘胶层41可以选用粘附性能较好的粘胶,例如热固胶、光敏胶、不干胶等等。具体实施时,第一捕尘胶层41可通过点胶、涂胶、喷胶、印刷、贴附等多种方式形成在填充胶23上。第一捕尘胶层41的厚度可以在30um~80um之间,示例性地,第一捕尘胶层41的厚度可以为30um,40um,50um,60um,70um,80um,等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第一捕尘胶层41可以为围绕镜筒21设置的环形结构,当落尘由第一透光孔131进入壳体10内并落在填充胶23上后,即可被第一捕尘胶层41所粘附固定,从而可以避免落尘继续由第一种路径落在滤光片440上,进而可以减小摄像模组400在成像时产生黑影不良风险。另外,对于由台阶面213上滚落至第一捕尘胶层41上的落尘,也可被第一捕尘胶层41所粘附固定,从而可以避免落尘继续由第三种路径落在滤光片440上。
请继续参考图10、图11和图12,捕尘结构还可包括设置在镜筒21的台阶面213上的第二捕尘胶层42。类似地,第二捕尘胶层42可以选用粘附性能较好的粘胶,例如热固胶、光敏胶、不干胶等等。具体实施时,第二捕尘胶层42可通过点胶、涂胶、喷胶、印刷、贴附等多种方式形成在台阶面213上。第二捕尘胶层42的厚度可以在30um~80um之间,示例性地,第二捕尘胶层42的厚度可以为30um,40um,50um,60um,70um,80um,等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第二捕尘胶层42也可以为环形结构,当落尘落在台阶面213上后,即可被第二捕尘胶层42所粘附固定,从而可以避免落尘继续由第二种路径落在滤光片440上,进而可以减小摄像模组400在成像时产生黑影不良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镜筒21的台阶面213形成第二捕尘胶层42之后,第二捕尘胶层42的高度可以不超过壳体10的顶板,这样可以避免在摄像模组400的表面增加保护膜时,保护膜与第二捕尘胶层42发生粘接的情况,从而可以减小第二捕尘胶层42失效的风险。
可以看出,通过设置第一捕尘胶层41和第二捕尘胶层42,即可对由第一透光孔131进入壳体10内的绝大部分的落尘进行捕捉粘接,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落尘进入摄像模组400内的路径的源头对其进行拦截,实验表明,第一捕尘胶层41和第二捕尘胶层42对落尘的拦截率可达到85%以上,从而可以减小落尘掉落在滤光片440上的风险,提高摄像模组400的成像质量。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又一种局部剖视图。一并参考图12和图13,由于顶板13上在第一透光孔131的边缘设置有延伸部16,而延伸部16又与载体31的第一端的凹槽316对应配合,因此第一透光孔131的边缘会部分暴露出凹槽316以及凹槽316周向两侧的区域。为了避免落尘通过这些区域进入载体31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捕尘结构还可包括第三捕尘胶层43,第三捕尘胶层43设置在载体31的第一端,且第三捕尘胶层43位于凹槽316周向两侧的区域。类似地,第三捕尘胶层43可以选用热固胶、光敏胶、不干胶等等粘附性能较好的粘胶。具体实施时,第三捕尘胶层43可通过点胶、涂胶、喷胶、印刷、贴附等多种方式形成。第三捕尘胶层43的厚度可以在30um~80um之间,示例性地,第三捕尘胶层43的厚度可以为30um,40um,50um,60um,70um,80um,等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第三捕尘胶层43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弧形、矩形、梯形或者其它规则或不规则的多边形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当落尘由第一透光孔131的边缘进入壳体10内并落在第三捕尘胶层43上后,即可被第三捕尘胶层43所粘附固定,从而可以避免落尘继续滚落至载体31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内,进而可以减小落尘落在滤光片440上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摄像模组400的成像质量。
另外,捕尘结构还可包括设置在凹槽内的第四捕尘胶层44,以进一步减小落尘落在滤光片440上的风险。类似地,第四捕尘胶层44可以选用热固胶、光敏胶、不干胶等等粘附性能较好的粘胶。具体实施时,第四捕尘胶层44可通过点胶、涂胶、喷胶、印刷、贴附等多种方式形成。第四捕尘胶层44的厚度可以在30um~80um之间,示例性地,第四捕尘胶层44的厚度可以为30um,40um,50um,60um,70um,80um,等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延伸部16的端部与凹槽316的底壁之间的间距大于第四捕尘胶层44的厚度,也就是说,在向凹槽316内设置第四捕尘胶层44后,延伸部16的端部与第四捕尘胶层44的表面保持间隔的状态,以避免两者之间产生粘接。
下面请一并参考图14至图17所示,结合摄像模组400的组装过程对捕尘结构的形成步骤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参考图14,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局部结构俯视图。在对摄像模组进行组装时,首先将马达安装进壳体10内,然后在载体31的第一端每个凹槽周向两侧的区域形成第三捕尘胶层43,以及在凹槽内形成第四捕尘胶层44,以对由第一透光孔的边缘进入壳体内的落尘实现捕捉粘附,避免落尘继续滚落至载体31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内。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俯视图,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侧视图。一并参考图15和图16,在形成第三捕尘胶层43和第四捕尘胶层44后,利用夹具将镜头组件20放进载体31上所开设的安装孔312内,并在对镜头组件20进行定位时保证镜筒21的台阶面213不高于壳体10的顶板13;定位完成后,在载体31的第一端,向镜筒21与安装孔312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内注入填充胶23,将镜头组件20固定在安装孔312内。待填充胶23固化之后,在填充胶23的表面形成围绕镜筒21设置的第一捕尘胶层41,以对通过第一透光孔131落在填充胶23上的落尘实现捕捉粘附,避免落尘继续滚落至载体31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内。
在形成第一捕尘胶层41后,再在镜筒21的台阶面213上形成环形的第二捕尘胶层42,以对通过第一透光孔131落在镜筒21的台阶面213上的落尘实现捕捉粘附,避免落尘通过抛物运动掉落至载体31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内。
参考图17,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侧视图。在完成光学镜头的组装后,将设置有滤光片440的支撑件460固定在壳体10的底板12一侧,然后将封装好感光芯片430的模组电路板420固定在支撑件460背离光学镜头410的一侧。或者,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先将支撑件460与模组电路板420组装固定,然后再将两者的组件与光学镜头410固定连接。
此外,对于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摄像模组,在实现对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马达的载体在壳体内运动的平稳性,目前常用一种方法是将载体的角部与壳体的对应位置通过阻尼胶连接,这样,当载体产生沿x/y/z轴方向的运动时,阻尼胶会随着载体的运动而发生形变,由此会对载体产生拉扯力或抵接力,使得载体的运动更加平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来说,载体在壳体内运动时,阻尼胶会由于拉扯作用而变细,在可靠性随机振动或水洗条件下,阻尼胶常常会出现飞散断开或者流淌的现象,并且阻尼胶在断开后也无法再次将载体与壳体之间连接,即载体运动所需的阻尼作用已发生失效,载体的运动平稳性得不到保障,导致摄像模组拍照时产生异常抖动。
针对这个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另外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参考图18,图18为该摄像模组的局部剖视图。该摄像模组400包括光学镜头、模组电路板420、感光芯片、滤光片440、支撑件460以及第一捕尘胶层41、第二捕尘胶层42和第三捕尘胶层43,光学镜头又可包括壳体10、镜头组件20和马达30。其中,模组电路板420、感光芯片、滤光片440、支撑件460、壳体10、镜头组件20、马达30以及第一捕尘胶层41、第二捕尘胶层42和第三捕尘胶层43的结构以及相对位置关系可参阅上述实施例的设置方式,这里不再赘述。所不同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载体31的第一端所开设的凹槽316内不再用于设置第四捕尘胶层,而是用于填充阻尼胶50。具体实施时,顶板13上设置的延伸部16伸入对应的凹槽316内,凹槽316内的阻尼胶50可包裹延伸部16远离顶板13的一端,当载体31运动时,延伸部16在凹槽316内的位置也发生变化,阻尼胶50与延伸部16之间可产生一对阻止其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相互作用力,阻尼胶50所受到的作用力传递到载体31上,从而形成使载体31稳定运动所需的阻尼力,保障摄像模组400的工作可靠性。另外,由于阻尼胶50设置在凹槽316内,因此其形态与位置相对固定,相比于直接将载体31的角部与壳体10的对应位置粘接的方式,该方案的可靠性相对较高,因此有利于降低摄像模组400拍照时异常抖动的风险。
具体设置时,阻尼胶50可选用硅胶、橡胶等阻尼性较佳的粘胶,通过点胶、喷胶等方式填充在凹槽316内。阻尼胶50的厚度可以在0.25mm~0.35mm之间,在实际应用中,在确定凹槽316的横截面积的情况下,阻尼胶50的厚度可通过控制胶重来实现。示例性地,阻尼胶50的厚度可以为0.25mm,0.3mm,0.35mm,等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另外,在填充阻尼胶50时,阻尼胶50与凹槽316的底壁和侧壁均匀粘接,以增加阻尼胶50与凹槽316的接触面积,也即增加阻尼胶50与载体316的接触面积,从而使阻尼胶50受到的作用力能够可靠地传递给载体31,保障载体的运动平稳性。
继续参考图18,延伸部16可包括本体161和凸块162,其中,本体161的一端与顶板13连接,凸块162则设置在本体161远离顶板13的另一端。具体设置时,凸块162的横截面积小于本体161的横截面积,且凸块162在顶板13上的投影落在本体161在顶板13上的投影的范围内。采用这种设置,阻尼胶50具体可用于包裹凸块162,延伸部16与阻尼胶50之间的连接可通过凸块162与阻尼胶50的连接而实现。此时,凸块162插入阻尼胶50内的深度可根据载体31的运动行程进行设计,以保证载体31在运动行程内的任何位置时,凸块162始终与阻尼胶50保持连接状态。具体来说,当载体31沿z轴负方向移动至最低点时,凸块162可部分插入阻尼胶50内而实现与阻尼胶50的连接,或者也可与阻尼胶50的表面接触而实现连接;当载体31沿z轴正方向移动至最高点时,凸块162可部分或全部插入阻尼胶50内实现与阻尼胶50的连接。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载体31发生运动时,延伸部16的本体161可始终与阻尼胶50之间相间隔,这样,即使延伸部16与凹槽316的侧壁发生抵接,基于延伸部16的结构特点,延伸部16上与凹槽316的侧壁抵接的部位也只是本体161部分,而凸块162与凹槽316的侧壁则不会发生接触,采用这种设计,位于凸块162与凹槽316的侧壁之间的阻尼胶50与凹槽316内其它位置的阻尼胶50可始终保持为一个整体,从而可以避免阻尼胶50因挤压断开后不可再次连接的问题,进而可以为载体31的稳定运动提供保障。
可以理解的,当载体31沿z轴正方向移动至最高点时,本体161与阻尼胶50之间的距离也更加接近,在该位置状态下,本体161远离顶板13的一端与阻尼胶50的表面也可以相接触,这样同样可以避免阻尼胶50被挤压在凹槽316的侧壁与本体161之间而断开。
下面结合图19A至图19F所示,对载体在几种运动状态下延伸部16与阻尼胶50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举例说明。
图19A为图18所示的摄像模组在B-B线处的局部剖视图,其中m轴为B-B线的延伸方向,图中示出了载体31在初始位置时延伸部16与阻尼胶50的位置关系,延伸部16的凸块162部分插入至阻尼胶50中,从而可以在载体31运动时为载体31提供阻尼作用,保障载体31的运动稳定性;
图19B示出了载体31沿z轴正方向移动至最高点时延伸部16与阻尼胶50的位置关系,延伸部16的凸块162接近完全插入阻尼胶50中,延伸部16的本体161与阻尼胶50之间相间隔;
图19C示出了载体31沿z轴负方向移动至最低点时延伸部16与阻尼胶50的位置关系,延伸部16的凸块162的端部插入阻尼胶50中,从而可以保证凸块162与阻尼胶50之间保持连接的关系;
图19D示出了载体31沿z轴正方向移动至最高点、且同时沿m轴负方向发生移动时,延伸部16与阻尼胶50的位置关系,延伸部16的凸块162接近完全插入阻尼胶50中,延伸部16的本体161与阻尼胶50之间相间隔,且本体161与凹槽316的一侧侧壁相抵接,这样可以避免阻尼胶50被挤压在凹槽316的侧壁与本体161之间而断开,使凹槽316内的阻尼胶50始终保持为一个整体,以为载体31的运动提供可靠的阻尼作用;
图19E示出了载体31沿z轴正方向移动至最高点、且同时沿m轴正方向发生移动时,延伸部16与阻尼胶50的位置关系,延伸部16的凸块162接近完全插入阻尼胶50中,延伸部16的本体161与阻尼胶50之间相间隔,且本体161与凹槽316的另一侧侧壁相抵接,类似地,这种位置关系可以使凹槽316内的阻尼胶50始终保持为一个整体,以为载体31的运动提供可靠的阻尼作用;
图19F示出了载体31沿z轴负方向移动至最低点、且同时沿m轴负方向发生移动时,延伸部16与阻尼胶50的位置关系,延伸部16的本体161与凹槽316的一侧侧壁相抵接,延伸部16的凸块162的端部插入阻尼胶50中,从而可以保证凸块162与阻尼胶50之间保持连接的关系;
图19G示出了载体31沿z轴负方向移动至最低点、且同时沿m轴正方向发生移动时,延伸部16与阻尼胶50的位置关系,延伸部16的本体161与凹槽316的另一侧侧壁相抵接,延伸部16的凸块162的端部插入阻尼胶50中,从而可以保证凸块162与阻尼胶50之间保持连接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只是示例性地说明了载体在几种极限运动状态下延伸部与阻尼胶的位置关系,在载体的其它运动状态下,例如沿x/y轴移动,或者绕x/y/z轴转动,再或者同时存在多轴移动、多轴转动的状态下,延伸部与阻尼胶的位置关系也大致如以上各图中所示,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3)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马达、镜头组件以及第一捕尘胶层,其中: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透光孔和第二透光孔;
所述马达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包括载体和驱动组件,且所述载体对应所述第一透光孔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孔;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载体在所述壳体内移动;
所述镜头组件包括镜筒和设置于镜筒内的透镜,所述镜筒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镜筒与所述安装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填充胶,所述填充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透光孔设置的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捕尘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捕尘胶层围绕所述镜筒呈环形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捕尘胶层超出所述载体朝向所述第一透光孔的一端。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具有靠近所述第一透光孔设置的第一端,所述镜筒包括由所述第一端伸出至所述安装孔外侧的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相对所述第二轴段远离所述第一端设置,且所述第一轴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轴段的直径,所述第一轴段与所述第二轴段之间形成有台阶面;
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第二捕尘胶层,所述第二捕尘胶层设置于所述台阶面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捕尘胶层围绕所述镜筒呈环形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面位于所述壳体内。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开设有所述第一透光孔的顶板,所述顶板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壳体内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孔的边缘;
所述载体具有靠近所述第一透光孔设置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延伸部对应的凹槽,所述延伸部伸入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凹槽的内壁间隔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第三捕尘胶层,所述第三捕尘胶层设置于所述载体的第一端,且所述第三捕尘胶层位于所述凹槽周向两侧的区域。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第四捕尘胶层,所述第四捕尘胶层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的端部与所述第四捕尘胶层间隔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捕尘胶层的厚度为30um~80um。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捕尘胶层为热固胶、光敏胶或者不干胶。
13.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间隔设置;
所述马达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载体和所述壳体连接,以对所述载体进行支撑。
14.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马达、镜头组件以及阻尼胶,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上开设有第一透光孔,且所述顶板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底板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透光孔位置相对的第二透光孔;
所述马达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包括载体和驱动组件,所述载体对应所述第一透光孔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孔,且所述载体靠近所述第一透光孔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延伸部对应的凹槽,所述延伸部伸入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凹槽的内壁间隔设置;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载体在所述壳体内移动;
所述镜头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
所述阻尼胶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阻尼胶与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包括本体和凸块,所述本体的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凸块连接,所述凸块在所述顶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本体在所述顶板上的投影内;
所述凸块与所述阻尼胶连接,所述本体与所述阻尼胶相间隔。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胶与所述凹槽的底部和所述凹槽的侧壁均匀粘接。
17.如权利要求14~16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胶的厚度为0.25mm~0.35mm。
18.如权利要求14~17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胶为硅胶或者橡胶。
19.如权利要求14~18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包括镜筒和设置于镜筒内的透镜,所述镜筒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镜筒与所述安装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填充胶,所述填充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透光孔设置的第一表面;
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第一捕尘胶层,所述第一捕尘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包括由所述第一端伸出至所述安装孔外侧的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相对所述第二轴段远离所述第一端设置,且所述第一轴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轴段的直径,所述第一轴段与所述第二轴段之间形成有台阶面;
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第二捕尘胶层,所述第二捕尘胶层设置于所述台阶面上。
21.如权利要求14~20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第三捕尘胶层,所述第三捕尘胶层设置于所述载体的第一端,且所述第三捕尘胶层位于所述凹槽周向两侧的区域。
22.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芯片、滤光片以及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滤光片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开设有所述第二透光孔的一侧,所述感光芯片设置于所述滤光片背离所述光学镜头的一侧。
2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以及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机壳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39880.XA CN114488458A (zh) | 2020-11-09 | 2020-11-09 |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39880.XA CN114488458A (zh) | 2020-11-09 | 2020-11-09 |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88458A true CN114488458A (zh) | 2022-05-13 |
Family
ID=81490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239880.XA Pending CN114488458A (zh) | 2020-11-09 | 2020-11-09 |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488458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00604A (zh) * | 2022-07-15 | 2022-08-12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
KR20230171056A (ko) * | 2022-06-10 | 2023-12-20 | (주)캠시스 | 댐핑 효과를 제공하는 카메라 모듈 |
CN117896608A (zh) * | 2024-03-15 | 2024-04-16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马达、摄像模组及组装方法、电子设备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38968A (ja) * | 2002-05-20 | 2003-11-28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カメラ及びこれに用いる撮像素子ユニット |
JP2004364177A (ja) * | 2003-06-06 | 2004-12-24 | Ricoh Co Ltd | 防塵・防水機器 |
CN201765370U (zh) * | 2010-08-31 | 2011-03-16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一种手机摄像模组 |
CN202758126U (zh) * | 2012-06-20 | 2013-02-27 |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装置 |
CN104977782A (zh) * | 2015-07-07 | 2015-10-14 | 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摄像头模组及其装配方法 |
CN105573020A (zh) * | 2016-02-22 | 2016-05-11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具有捕尘结构的摄像模组 |
CN111308633A (zh) * | 2020-04-02 | 2020-06-19 | 河南皓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 |
CN111580236A (zh) * | 2019-02-19 | 2020-08-25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马达镜头组件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
CN211702192U (zh) * | 2020-05-11 | 2020-10-1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马达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2020
- 2020-11-09 CN CN202011239880.XA patent/CN11448845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38968A (ja) * | 2002-05-20 | 2003-11-28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カメラ及びこれに用いる撮像素子ユニット |
JP2004364177A (ja) * | 2003-06-06 | 2004-12-24 | Ricoh Co Ltd | 防塵・防水機器 |
CN201765370U (zh) * | 2010-08-31 | 2011-03-16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一种手机摄像模组 |
CN202758126U (zh) * | 2012-06-20 | 2013-02-27 |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装置 |
CN104977782A (zh) * | 2015-07-07 | 2015-10-14 | 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摄像头模组及其装配方法 |
CN105573020A (zh) * | 2016-02-22 | 2016-05-11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具有捕尘结构的摄像模组 |
CN111580236A (zh) * | 2019-02-19 | 2020-08-25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马达镜头组件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
CN111308633A (zh) * | 2020-04-02 | 2020-06-19 | 河南皓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 |
CN211702192U (zh) * | 2020-05-11 | 2020-10-1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马达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30171056A (ko) * | 2022-06-10 | 2023-12-20 | (주)캠시스 | 댐핑 효과를 제공하는 카메라 모듈 |
KR102709969B1 (ko) * | 2022-06-10 | 2024-09-26 | (주)캠시스 | 댐핑 효과를 제공하는 카메라 모듈 |
CN114900604A (zh) * | 2022-07-15 | 2022-08-12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
CN117896608A (zh) * | 2024-03-15 | 2024-04-16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马达、摄像模组及组装方法、电子设备 |
CN117896608B (zh) * | 2024-03-15 | 2024-06-21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马达、摄像模组及组装方法、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488458A (zh) |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4114480B (zh) | 相机模块及包括该相机模块的光学设备 | |
US8199250B2 (en) | Camera module package | |
CN100451810C (zh) | 用于摄像装置的防尘单元和具有该单元的摄像装置 | |
CN100583953C (zh) | 摄像装置 | |
CN114384663B (zh) | 一种光学镜头及其装配工艺方法、摄像模组、电子设备 | |
CN112615987B (zh) |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KR101123159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CN216356898U (zh) |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3542579B (zh) | 图像传感器防抖组件、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 |
KR102551188B1 (ko) |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기기 | |
WO2005003835A1 (ja) | 撮像装置、該撮像装置を備えた携帯端末及び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12492129B (zh) |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06998414B (zh) | 图像传感器模块及包括该图像传感器模块的相机模块 | |
US20090040360A1 (en) | Imaging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 |
KR101133135B1 (ko) | 이미지 센서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카메라 모듈 | |
KR102202197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KR20200114263A (ko) | 카메라 모듈 | |
CN214591586U (zh) | 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 |
KR20070012125A (ko) | 이미지 센서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카메라 모듈 | |
US20100045846A1 (en) | Image pickup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obile terminal device | |
US20230244125A1 (en) | Camera module | |
KR20080092492A (ko) | 카메라 모듈 | |
CN114630018A (zh) | 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 |
KR20020084541A (ko) | 이동형 단말기기에 적용 가능한 초박형 영상모듈의 구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